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4:52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1

夏正文的被捕,标志着一个曾经风靡全国的商业模式的终结。

这是一个人的失败,一个企业的失败,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失败。

2005年11月26日,夏正文在四川省剑阁县被捕。2006年的新年,他是在看守所度过的。

经过1年多的苦苦支撑,夏正文终于没能为他的“龙寰模式”找到出路。2005年9月18日,面对风卷浪涌的退铺风潮,他再也无法承受,“龙寰模式”之父终于走上了逃亡之路,只留下了他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多利广场的公司,在唾沫成河的急风暴雨中飘摇。

他的被捕,为自己首创的“龙寰模式”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农改超”风暴

1998年,重庆市拆迁办干部夏正文辞官下海,注册成立了一家房屋销售公司。

生意很艰难,几年中公司虽然赚了一些钱,但理想的目标依然遥远。不久,一条来自官方的信息让他再次亢奋起来:重庆市主城区共有农贸市场300多家,其中有200多家农贸市场急需升级换代,即使保守估计,此项工程也将带来30亿元商机!

谁有足够的智慧,把重庆落后肮脏的农贸市场变成明亮整洁的超市并卖出去,谁就能够一夜壮大。夏正文苦思多日,终于找到了点金石,那就是他的“龙寰模式”!2001年1月,他成立了新公司来完成他的新使命,并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重庆龙寰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夏正文一手设计的这套“龙寰模式”就是:先由龙寰物业作为开发商整体盘下农贸市场,改造后将其分成若干个摊位,然后把单个摊位的产权出售。而购买者并不直接经营管理其摊位,却作为投资人反过来把摊位再转租给夏正文指定的专门的商铺管理公司,并由其统一租赁给经营户,且由这家管理公司每月向摊位产权持有人付租金。

夏正文为他的投资者算了一笔“包赚不赔”的账:摊位平均价格约1万元/平方米,一个摊位大约5~10万元,小的2~3万元就能买到。以10万元的投资为例,如果买住宅,在重庆市可以买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用1.5万元装修好,再租出去,月租约400~500元,20年才能收回投资;如果买龙寰连锁农贸超市的摊位,则可以买到两个标准摊位,不用再装修即可出租,月租可达1500~2000元,5年收回投资。

几万元的门槛并不算高,稍微有点积蓄的市民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跷脚老板”,这个诱惑对于普通市民实在不算小。

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行业由于迅速发展开始出现泡沫化,其中又以商业地产的闲置为甚。夏正义更加躁动起来。除了农贸市场外,他还要在这些闲置的商业地产上大做文章,将“稻草”变为金条。

2003年8月,夏正文出资1700万元,整体盘下沙坪坝区工人村农贸市场,再花1000多万元将其装修一新,摇身变成“超市”,随后将超市分零为300多个摊位出售。

那是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火得不能再火的一年,那是只要是房子就会成倍增值的一年,那是全民炒房的一年。再加上夏正文的这套投资算盘的鼓动,投资者疯狂了,他们像着了魔一样被夏正文和他的“龙寰模式”所吸引,为了买到龙寰的商业铺面,他们半夜爬起来,跑到龙寰售楼部门前排起几百米的长队。夏正文一下子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并大大赚了一把。

龙寰首战告捷,似乎印证了“龙寰模式”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经得起实践,能出奇制胜的实战宝典。

夏正文信心倍增,决定放开手脚大赌一场。他集中所有的资金,先后对14个农贸市场进行了超市改造。为吸引投资人购买摊位,他为购买摊位的业主画了一个大大的饼,吹了一个大大的气球:投资者每年租金利润率将达到8%~17%。龙寰诱人的广告四处飘扬,刺激着每一个市民兴奋的神经。

当时的中同,正处于股市低迷期,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一降再降。龙寰的“钱景”成为另一支强力兴奋剂,人们纷纷从股市套出现金,从银行提出存款,争相抢购龙寰商铺。一位叫陈兴强的业主在几个不同的超市买了6个摊位,总投资30万元;一位姓谢的先生自己买了20多个铺位后,还发动亲戚朋友也抢购了20多个。然后,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将自己买来的商铺转给夏正文指定的江航物业等商场管理公司代管。当然,这些公司其实都是夏正文自己出资成立的。

南坪金子村“农改超”项目无疑是夏正文的一大杰作。夏正文买下这块地产总共花了2718万元,经过装修改造,卖出价格高达16000元/平方米(按套内面积计算),超市铺面共4448.75平方米,龙寰就可以卖到7118万元。仅此一项,短短几个月时间,夏正文就赚了差不多3000万。一路狂奔,两年之内,夏正文就赚了2亿元,达到了他事业的最高峰。

夏正义成功了。他的“农改超”方案解决了大量的闲置商业地产,大大改善了重庆农贸市场的落后面貌,从而获得了政府的好评;同时,他的“龙寰模式”帮助那些想发财却没有太多资本的人们建立了梦想,大批中小投资者由此“走向富裕”。2005年1月,夏正文的得意之作,号称“商业地产创富超级经营法则”的《龙寰模式》一书出版发行。下海7年,夏正文终于名利双收,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商人络绎不绝。

模式的背后

这是一个英雄难产的时代,夏正文却迅速尝到了英雄的甜头。当“农改超”所衍生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堆积,“龙寰模式”的推进却开始缓慢“质变”。它首先跳出了“将传统的农贸市场改造成现代超市”的概念,进而被开发商暗示或明示为、被投机的购买者定位为一种投资工具,而在夏正文看来,这却是一个社会资金迅速积聚到自己手里的融资工具。

其实,夏正文还看到的,正是中小投资者这个群体的财富梦想和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令普通市民的小本资金,成为支撑自己远大梦想的源头。当大量的资金涌向夏正文,他晕头了,他觉得,他的“龙寰模式”就是一个逻辑严密闭合的环,“龙寰投资人龙寰”,只要资金在不停地循环流动,自己就有钱可赚,辉煌就能获得维持。

中国农贸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大型百货超市的利润率也不过如此。而夏正文的“农改超”没能像传统农贸市场、大型百货超市那样,在采购、经营、配送、管理、收银等环节上实现“五统一”,使得每1000平方米的卖场,至少需要投入10个左右的工作人员,加上改造投入成本等,经营成本提高到原来农贸市场的三倍,但是赢利能力却并没有相应提高。“农改超”实际上无法与同等规模的传统农贸市场或大型百货超市竞争!

此外,“农改超”上游产业链,包括猪肉、蔬菜、鸡蛋等产品生产,多为小农经济模式,未能形成企业化生产、配送,生产和物流成本降不下来。因此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农

改超”仅仅只是环境卫生、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至关重要的价格上,却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而市场同样不买他的账。城市低收入者习惯了去传统农贸市场买菜.不愿进夏正文的超市去“遭高价”;收入高的白领,习惯于去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购物,也不愿意屈尊去所谓的农贸超市。夏正文不伦不类的农贸超市高不成低不就,两头不讨好。“实际上无论你什么时候去看,超市里的售货员都比顾客多。”龙寰商铺业主赖某这样告诉记者。

然而,夏正文对摊位业主们许诺的回报却高达8~17%!但他的商铺经营管理公司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赢利水平!实际上夏正文此前许诺的一切都必须由他旗下的江航物业等公司来承担,也就是夏正文本人掏腰包。

这边赚不回来那么多钱,那边却不得不按当初的承诺向摊位业主们兑现高额租金。由此,龙寰的“农改超”进行得越深入,卖出的摊位越多,夏正文的压力就越大。要找到更多的钱来支付摊位业主的租金,就必须做大规模;要做大规模,就必须追加资本投入;为了尽快卖出更多的摊位,又不得不一再提高租金回报率。到最疯狂时,龙寰承诺的租金年回报率竟然高达18%以上!夏正文穿上了红舞鞋,再也停不下来。龙寰终于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难以自拔,其脆弱的资金链条终于到了即将断裂的边缘。

抢救龙寰

2003年至2005年,国家逐渐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特别是进入2005年,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房产新政”,剑锋直指“死不低头”的高房价,并特意为炒房族量身定做了新的税收政策。无论是炒房的、建房的还是卖房的,都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一时间,房产市场紧急刹车,曾经疯狂的房产投资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尽管这仅仅只是对商品房价格的控制,但这场地震无疑也让“农改超”摊位投资者受到震慑,一阵阵寒意浸上心来,他们的信心动摇了。

一涌而上的“农改超”风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陷入困境。广州市2002年“农改超”搞了80家,2003年上半年只开了10家左右;2004年,南京8家生鲜超市全部倒闭;杭州已改建成的生鲜超市仅有5家,经营如履薄冰……

没有人怀疑“农改超”是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但是“农改超”出路何在却是开发商和投资者心里都没底的问题。形势逼人。2004年下半年房产市场全面缩水,不少中小房产开发商决定将兵力转移到新的战场,他们以奔跑的速度挤进本已风雨飘摇的“农改超”市场。半年时间,重庆3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涌了进来,砸进的资金不下10亿元。

面对突然冒出来的30多个竞争对手,夏正文傻眼了,他通过不断复制“龙寰模式”,用后一批超市摊位销售收入填补已售摊位高额租金亏损的计划被外力终止了。夏正文立马对“农改超”紧急“瘦身”,转战经济型酒店以寻求新的利润来源。他将“瘦身”后腾出来的超市铺位改为经济型酒店,标准定位在旅馆与星级宾馆之间,价位50~100元,从而将利润率提高到15%~20%。

为了让他的“农贸超市”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减少亏空,避免危机的出现,夏正文可谓煞费苦心。他拼命延长产业链条,希望籍此提高超市赢利水平。2005年5月,龙寰集团决定投入3000万元在重庆市铜梁县征地1000亩,建大型的物流中心和蔬菜基地,帮助农民净菜上市,计划3-5年内完成基地的建设。

按照夏正文原来的想法,龙寰真正的利润来源是实现物流配送。他曾经算了笔账;如果龙寰有20个农贸超市,一天配送蔬菜100万斤,一斤菜只挣五分钱,那么,一天就要挣5万元,一年要挣1000多万元。同时农贸超市户外电子彩屏和菜场灯箱也能挣来广告费,以此贴补农贸超市的费用。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细微的改变并不能彻底扭转龙寰的溃败之势。

情急之下,夏正文不得不开始“拆东墙补西墙”。于是就有了安徽芜湖1500万元的投资,目的是借在芜湖的“农改超”摊位销售收入来缓解重庆的资金链压力。这非但没有为龙寰减压,反而客观上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资金的挪用,导致为超市摊位办理产权证的500多万元资金没能按时交纳,产权证的办理被搁置起来;二是部分投资者应返的租金也被迫延期。而这两点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龙寰退铺风波。

大厦轰然坍塌

随着“农改超”问题的逐渐暴露,一些“农改超”开发商在求解无路时,无奈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吉源农贸超市老板卷款潜逃首开先例。消息传开,本已惴惴不安的投资者更加紧张,人心浮动。如同一堆被夏日的骄阳烤得干焦的柴禾,只需一点火星,就足以引发一场难以收拾的火灾。

产权证问题终于就成为碰撞出“龙寰危机”的这一点火星。

按照龙寰与购铺业主的合同规定,龙寰应在业主购买铺面60天内到房交所办理合同登记,180天内办理产权登记。但是夏正文拆东墙补西墙尚且顾不过来,哪里有资金去办理产权登记?高额回报也无法兑现。早已想退铺的业主们找上门去,要求夏正文及其龙寰公司履行合同,否则退铺。而此时夏正文又错误地把仅有的一点资金投到了安徽芜湖,这边却不断找各种借口对业主百般敷衍搪塞。

眼看龙寰危机即将全面爆发,夏正文计划紧急将安徽芜湖的投资抽回,同时从银行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即使如他所言,2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最迟也要10月底或11月初才能到账,芜湖的1500万也要到10月底才能抽回,而事实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没有人清楚。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2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1-11月,全县乡镇共引进项目103个,其中内资项目99个,外资项目4个,合同项目77个,意向项目26个;实现到位内资40.3亿元,其中市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3.3%;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6.8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8.8%,合同利用外资9702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4.6%,实际到位外资7435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5%。

1、引进了一批有影响的项目。截止目前,我县引进的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6个,投资总额为79.9亿元,用地总面积达3413亩。分别为等项目,特别是环通项目填补了我省生产重型卡车的空白,对我县汽车产业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2、完善和拉长了优势产业链。今年以来,我县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承办了“中国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合作洽谈会”、“中国?现代农业投资合作洽谈会”和组团参加了年(上海)投资洽谈活动周等重大节会招商活动,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全新《投资指南》和《项目汇编》,启动区域形象整体宣传,进一步完善和拉长了我县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合作洽谈会,共签约项目66个,签约合同总金额达220.68亿元。其中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项目有24个,合同总金额达112.81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51.12%。现代农业投资合作洽谈会共签约项目71个,签约金额71.6亿元。“沪洽周”共签约项目21个,金额达150多亿元。

二、商贸经济平稳运行并不断发展

今年以来,我县商贸流通工作克服了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冰冻灾害侵袭、柴油供应不正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推动了商务工作方式创新和工作质量提升。1-10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亿元,同比增长21.6%,完成全年任务的86.4%。

1、着力实施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程。今年我县农贸市场建设提质目标任务为2家,现已有中南绿翠源生鲜、圆梦灰埠、泉塘第一3个生鲜市场先后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营业,优之农生鲜市场将于12月上旬完工,4个农贸市场共完成提质改造面积5410平方米,门面82个,摊位176个。11月17日,姚永春副市长在我县主持召开了九区、县(市)农贸市场建设提质工程现场观摩会。12月初,我县启动第二批农贸市场提质建设申报工作,把该项工作全面铺开,这将有效地改变县城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局面。

2、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一是启动了《县商业网点规划-2020》的编制工作。二是做好了冰灾期间市场供应工作。三是启动重要生活物资、生活用品日报制度,完成“百县监测”任务,纳入商务部信息系统的17个信息点共上报信息232次,准确达98%,及时率92%。四是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从9月15日开始,对批发、零售企业启动不合格奶粉清查日报制度,对不合格奶粉进货、销售、下柜封存、退回厂商、顾客每日退货、患儿咨询就诊等情况进行详细上报。同时启动奶粉市场监控措施,加强对市场合格奶粉供应的品种、数量、价格进行日监测。五是零售市场继续繁荣。易初莲花、新一佳、步步高等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正式进驻星沙。大蓉和现身星沙,保持逐渐走旺的形势。六是专业市场人气逐步聚集,中南汽车世界、众鑫建材、商业乐园、通程商业广场商圈效应逐渐形成,人气旺盛。七是物流业发展呈现好的态势。全县已建和将建的物流园有中南物流、安沙物流园等,已运行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达700亩,年货运场站吞吐量过1000万吨,已经成为我省物流重要结点之一。八是积极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中天凯顺顺利通过审批,成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承办企业,正在酝酿新一轮扩张,“万村千乡工程”三家承办企业今年新增门店15家。

三、对外经合和对外贸易呈现新的特点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倡导外贸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注重抓好外经贸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升“走出去”水平,对外经合和对外贸易呈现出新局面。1-10月,我县完成进出口总值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32.89%,其中出口8.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5%,进口7.51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外派劳务642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

1、大力扶持,外贸企业主力军作用凸显。组织银湖灯饰等外贸企业参加第九届厦交会,组织同心等汽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汽博会;动员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高交会,并帮助企业联系摊位。鼓励外贸企业到境外参展参会、进行市场考察,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以获取走出国门的通行证,鼓励企业通过创建企业网站,制作外文宣传资料等更广泛的途径宣传企业和产品。有效运用商务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进行支持。年,我县共有27家外贸企业申报了49个“中小开”项目计划获批,涉及支持金额117.9万元。

2、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对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力争进行海外商标注册,并利用“中小开”资金给予支持。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进口先进生产设备,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指导和协助一批外贸企业如亚太、易通、瑞博等企业进行“优化机电及高新技术扶持资金”、“省进口贴息资金”、“省外经贸发展资金”申报,以获取各级外贸资金对其相关技改研发、进口设备等项目的资金扶助。

3、加工贸易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作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组织县内相关企业召开了加工贸易工作座谈会,对企业进行加工贸易政策宣讲,多次组织相关企业参加省、市的加工贸易培训班和政策性会议,对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地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宣传。我县被授予首批产业转移重点县后,我们正着手进行产业转移规划编制,制定扶持发展意见,经开区积极进行省级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的申报工作。

四、队伍管理切实规范到位

1、专项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将原单一屠宰执法队转变为以屠宰、酒类、特许经营、再生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商务综合执法队,同时组织开展肉品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筹划迎奥运百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1-11月,共查处案件11起,收缴病害肉1980公斤,白板肉576.5公斤,收缴罚款9600元。二是“限塑”和再生资源管理开始启动,已办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登记证41张。三是以乡镇酒类办证为切入点,推动农村酒管工作,截止11月底,全县已办理酒类零售备案登记证2390张,办证率达85%,共查处酒类案件20起,没收假冒高档酒351瓶,销毁假冒酒类商品247瓶,收缴罚款2.5万元。同时,逐步加大对酒类产业的扶持力度。组织酒类企业参加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会,大会签订意向合同389个,意向合同金额逾2亿元,签订正式合同90个,合同资金6800万元。四是特种行业发展有序。1-10月,中南汽车世界二手车交易量达3534台,交易额1.6亿元。拍卖、直销、典当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春耕、三夏”及19个重点在建工程、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公用事业单位用油的柴油供应得到了重点保障。成品油站经营资格年检审合格率达97%,成品油站行业规划修编基本完成。

2、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更加有力。按照市县要求,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和服务经济建设百日大行动,成立了“服务经济建设百日大行动工作小组”,下发《关于在全县商务系统广泛开展“服务经济建设百日大行动”的通知》(长县商发[]13号)文件,在金井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截至目前,我局按条线分组下基层和企业达60余次,排查出企业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47个,我们及时指导、协助解决35个问题和困难,其余12个困难和问题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我们也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到黄花机场蹲点,配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检查商贸街的熟食店、食品店、小餐馆、超市、酒类销售商店200多家,办理酒类备案登记证71张。同时,积极配合县直机关工委开展“千名干部大扫除”等活动。

3、商务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机关管理,出台《商务局机关管理制度汇编》和《商务局机关干部岗位职责》,做到人手一本。三是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四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6月24日至26日在县委党校成功主办了首次全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五是积极开展商务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六是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七是按照市局两办、组织及宣传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综调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共报送调研信息和文章125条(篇)次,被上级部门采用57条(篇)次。同时,加强局机关综调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下发《关于做好年度全县商务系统综调信息工作的通知》(长县商发[]9号)文件,局办刊物《商务信息》刊发17期、《商务参阅》6期、招商引资专报和商务专报刊发9期。八是工会、老干、关协、青年、妇女活动丰富多彩,机关生活张弛有有序,凝聚力不断增强。

尽管今年我县商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当前低迷的国际形势,我们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3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全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投资环境建设年”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年”的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今年是“十·五”商贸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局如期完成了“十·五”商贸规划的各项任务,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壮大,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发挥效益,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由低谷向稳步增长迈进,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出口需求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我市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国际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来资金能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进出口需求不断扩大。2005年,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7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外贸出口57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00万美元。

(二)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受食品价格走高和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假日消费的拉动作用影响,今年,我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预计到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3亿元,比2001年增长44.2%,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城镇、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25、5.05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51.4%、38.1%,比上年同期增长14.7%、13.7%。

二、主要措施及作法

(一)搞好万宁名土特产品原产地标志注册工作,为发展万宁品牌经济战略服务

为了加强我市三大名特产品“东山羊、和乐蟹、兴隆咖啡”品牌的保护,扩大品牌的宣传效应,发展万宁品牌经济战略,由我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万宁质量技术监督局、万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配合,开展“东山羊、和乐蟹、兴隆咖啡”原产地标记注册申报工作,这是我局今年的重点工作。我们不断加强与省商务厅、省质监局、清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各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组织工作人员收集了东山羊、和乐蟹、兴隆咖啡的产地、区域的土地和气象特征,以及一些养殖、种植的特色技术、产品制作工艺流程和文化渊源等大量资料,同时深入实地调查核实,聘请专家制作了三大产品的质量标准,整理完善了三大产品申报材料,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的评审,于今年11月30日上报国家检验检疫局。

(二)明确思路,努力开创国内流通的新局面

1、培植消费增长点,激活市场

(1)培植上规模的综合超市。为了激活国内消费市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我局以扩大需求为主线,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重点,借签“创新书店”和“万家惠超市”的成功经验,做大做强我市商品市场,积极推进现代连锁经营的发展,培植消费新的增长点。2005年,我局积极为市百货公司献谋献策,引进资金盘活有限资产,把“万州商厦”闲置的楼层充分地利用起来,发展上规模的综合超市。在我局和市百货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引进300万元资金,扩建了“万家惠超市”二楼营业网点,并于2005年10月份投入营业。同时万城168超市、兴隆第一百货、兴隆肥二等5家超市,新牛漏农贸市场,东兴加油站等一批商业网点相继建成并开始营业,总投资3000万元的“万宁文化商业广场”也将竣工。

(2)激活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挖掘我市的消费潜力,拉动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2005年,我局充分利用“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黄金周”重大节日,发动企业开展各种健康的消费促进活动,引导旅游度假向消费度假转变,同时成功组织我市名小食参加中国海南岛欢乐节活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挖掘我市消费潜力,激活消费,促进消费,拉动我市经济增长。

2、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的通知》([2004]57号)精神,引导企业、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局加强指导,积极启动“农家店”的改造和建设,已将万宁市万家惠超市、万宁兴海华隆咖啡购物城2家企业,126家农家店报商务部审核通过。

3、抓好市场信息监测和报告制度的建设。为加强我市成品油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超市、农村市场的监测,准确了解我市商品市场的供应情况。我局建立健全监测周报、月报、年报制度,全市确定20个重点商品市场监测点,其中综合超市2家、商品零售商场10家、成品油市场3家、农贸市场5家,重点监测万城、和乐、兴隆三个地区。监测员经常亲自深入20个监测点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上报省商务厅。由于监测工作到位,确保了台风后我市商品市场的正常供应。该项工作取得省商务厅的表扬,分管副局长符忠东被评为市场信息监测报送先进个人的称号。

(三)务实创新,认真组织各种商务活动

今年,在省厅的指导下,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局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积极组织策划各种商务活动,提高档次和实效。通过精心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二届泛珠三角“9+2”洽谈会、第九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商务活动,成功地将万宁市优势资源进行推介,提高了我市在外的知名度,吸引一批大公司、大项目到万宁来落户。尤其是第二届泛珠三角“9+2”洽谈会,我局协调好市内部门间、企业间关系,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组织了以邓泽永市长为团长、何君才副市长为副团长,相关单位领导、新闻记者,华润(集团)、科源藿香、植达木业、兴海养殖有限公司、永青物流、万维生物制药等6家公司,共24人组成万宁市代表团加入海南代表团,参加了本次洽谈会。会上有2个项目与我市签订合同或投资合作协议,总额达2.425亿元人民币。同时,我局参会的同志与湖南省永州市献华中药材、贵州赤水市新宇竹业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四)深入调研,热情为排忧解难

今年,我局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策划和开展“百日进百家”——真情服务企业的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采取走访和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开展调研工作,主要对企业的出口潜力、产品结构、经营状况进行调研,尤其是重点调研影响企业经营的政府、社会环境问题,热情为排忧解难。一年来,共走访外资企业12家,组织召开2次外资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企业代表对如何改善我市投资环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外资企业调研报告》,为市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赞许。热情为外资企业做好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服务工作,共年检合格16家,合格率达100%。同时我局广泛接洽国内外客商,先后与广东、深圳等融资担保公司洽谈项目投资和融资事项,促使多家融资担保公司到我市考察和商洽融资事宜,有针对性地帮助万宁市兴海养殖有限公司和吴氏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创造融资渠道。

(五)抓住重点,加大力度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生猪定点屠宰巩固提高。一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不法行为。为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效防止注水肉、病害肉流入市场,1年来,我局协调执法队各有关职能部门,采取路上堵、市场查,重点打击和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不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全年累计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120人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68例,没收私宰肉品2199.9市斤,罚款并上缴市财政4549.8元,销毁病死猪肉1789.5市斤,完成生猪屠宰13.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二是积极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改造建设。2005年,我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抓好万城、兴隆两屠宰场的搬迁建设。我们采取置换国有资产和职工入股的方式进行筹资,现已完成2家屠宰场的选址和资金的筹集。同时帮助市食品公司筹资90万元,对山根、长丰、乐来、三更罗、东澳6家定点屠宰场改造建设,上半年已全部通过省厅验收合格投入使用。

2、抓好我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的专项整治。根据《海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琼整顿办函[2005]10号),由我局牵头,组织市公安局、市交通局、万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我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同时于今年4月份开展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进行“回头看”专项整治,检查发现有5家个体工商户仍然私自回收拆解报废汽车和“五大总程”经营活动,依法当场扣押报废汽车2部,发动机6台,并立案查处,使我市混乱的报废汽车回收市场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很好地遏制了非法拼装汽车行为,至今没有发现报废汽车、拼装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

3、积极配合做好全市集中开展商场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根据《海南省商务厅关于积极配合做好全市集中开展商场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琼商务运[2005]171号)和《万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集中开展商场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万府办[2005]64号)的精神,我局积极配合市消防等部门,统一行动,切实加强对商业服务商场、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治理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消费场所。共检查24家农贸市场,9家超市。大多数农贸市场存在未配制消防器材,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出口排摊不畅通等问题,有的超市仍存在人货混住,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柜台占用消防栓,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都限期他们进行整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此外,由市整规办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上半年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食品、药品、农资、成品油、烟草专卖、文化、旅游、税收、建材、汽车、集贸市场以及商业欺诈行为等专项整治,同时认真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取胜了良好的成效。

(六)把职工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认真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今年9月26日,台风“达维”正面袭击我市,给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全力抵抗台风“达维”过程中,我局始终把职工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全体干部职工身先士卒,顶着狂风暴雨,两天两夜战斗在抗风第一线,共安全转移居住危房及瓦房的85户262人,确保人员撤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工作中,我局干部职工深入各受灾单位,了解灾情,慰问受灾户,安置受灾人员。认真组织各支部党员献爱心捐款赈灾活动,共捐款4025元。同时还加强对灾后日常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情况进行监测,与省商务厅联系,及时沟通流通企业,组织市场紧缺商品的协调,确保了灾后市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由于部署早,措施得力,台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此项工作中,符忠东同志被评为市抗风减灾先进个人。

(七)深入农村搞好帮扶联系点工作,很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三农”工作任务

今年,我局第三批驻龙滚镇凤园村“三农”工作组采取积极的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成绩,被评为第三批先进工作组,组长黄东英被评为优秀“三农”工作队员。在黄东英同志的带领下,工作组多方筹措资金18.65万元,为龙滚镇凤园村建造文化室1栋、人工井5眼、自来水管950米、维修乡村道路3条、建设防渗渠道等水利设施330米,受益9个村庄共计1376人。此外还捐款2200元,帮助特困生8人,老党员、五保户和特困户10人。

我局第四批“三农”工作组于2005年10月份再次进驻龙滚镇凤园村,工作组在副局长符忠东同志的带领下,放弃休假组织群众实施灾后自救,帮助农户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灾后发展生产计划,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认真开展乐礼村省级文明村的建设,筹措资金15.5万元,其中局里出资1.3万元,发动社会和群众筹资14.2万元,安装52盏路灯,扩建加迈园——海愉东线Ⅲ级公路1条1公里,新建乐礼村进村、环村路1条共0.6公里,铺设乐礼村进户水泥路共计0.8公里,修建排水沟1条600m,受益村庄2个,受益人口达920人,年前将全部投入使用。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2005年是海南省“投资环境建设年”和万宁市“招商年”,我局更新观念,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我局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干部队伍廉洁从政若干规定》、《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等十多项制度,实施目标责任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和工作纪律,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带头自觉遵守各项制度,一年来我局干部职工反腐倡廉的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明显增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服务企业意识明显提高。

此外,我局还建设了“万宁市商务局网站”,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电子商务平台。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市在商业贸易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相对不足;市场秩序不够理想,投资软环境有待继续改善;吸引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市场开拓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存在的这些问题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三、2006年工作设想

(一)主要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到2006年,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740.3万美元,增长10%;其中对外贸易出口685.2万美元,增长12%;实现实用外资3190万美元,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人民币,增长12%。

(二)2006年工作要点

1、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以地理标志保护名牌效应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尝试创建“东山羊、和乐蟹、兴隆咖啡”名牌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尽快形成我市出口贸易的“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3、继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监测制度,为重点行业的监管服务。

4、认真组织开展万宁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工作。

5、认真组织策划好海南省第四届消费文化节活动。

6、继续开展市场的整规工作,重点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同时抓好食品安全,加大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7、积极配合公安消防、安全监督等部门加强对商场、市场等主体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安全执法检查。

8、积极参与并完成省厅组织的各种商务活动,广泛接触国内外客商,大力宣传万宁,提高知名度。

9、继续推进万城、兴隆两屠宰场的搬迁建设,确保2006年4月份投入使用。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4

2010年商务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和丰富完善政策,坚持稳外需、扩消费,调结构、转方式,重统筹、促平衡,推动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

报告分析指出,2010年我国商务事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复苏进程缓慢曲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股市出现反弹,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内需扩大对国际贸易起到重要拉动作用。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09年。

同时,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美欧失业率攀升到10%左右,就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延缓复苏进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引领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条件尚不具备。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难度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可能加剧。总之,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复苏前景不可过于乐观,更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继续巩固,但结构调整压力明显上升。200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全年预计增长8%以上,增强了市场信心,为2010年经济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体制机制改革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将进一步激发新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显现,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际和国内问题彼此影响,不确定和不可预料的因素较多。

2010年商务工作

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既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又要加快结构调整。保增长是调结构的基础,调结构是保增长的动力。保持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实现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民生,既是商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但这种增长必须是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增长。历史经验证明,世界每次重大经济危机发生之时,往往是新技术革命孕育发展的起点,也是国际产业新一轮重组和升级的开始。这次危机将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引发低碳技术革命。如果我们不能顺应这一潮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而只是在原有经济结构上进行量的扩张,不仅难以适应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甚至连增长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增长速度与调整结构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商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既要扩大居民消费,又要稳定外部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前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甚至抑制外需。外需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赶超目标的重要引擎。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更加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更加主动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又要继续做好稳定外需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的比较优势,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既要有效利用外资,又要拓展对外投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汇集生产要素、统筹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既是国内外资本的双向流动,更是国内外比较优势相互交接的反映。有效利用外资,可以发挥外资的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把技术、管理和市场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对外投资,可以把我自身的优势传递出去,更好利用国外技术和销售网络,在更高的水平上增强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也可以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转移部分生产能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四)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外部需求可能较长时期低迷、外贸回升的基础不稳固,国内消费需求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如果涉及商务领域的宏观政策不能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就可能使稳外需、扩内需的形势发生逆转。一旦内外贸形势出现反复,势必动摇市场信心,再次启动增长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随着内外贸形势的好转,商务领域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如果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及时予以化解,也不利于商务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把握好商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实现扩消费、稳外需的宏观政策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向调结构、转方式的长期政策平稳过渡。

2010年商务工作10项重点任务

(一)充实完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

一是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促进消费政策。大幅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进一步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1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年底,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明年5月底试点结束后,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着力解决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中拆解回收企业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二是为城乡居民创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新建10万家“万村千乡”农家店,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率,为农民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产品。结合农业银行开展的“农民一户一卡”工程,在“万村千乡”农家店建立电子支付网络,方便农民消费。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支持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挖掘社区消费潜力。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实施政策联动,深入推进以宣传绿色消费、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为内容的“三绿工程”。加快实施早餐示范工程,推动大众化餐饮进社区。

三是扩大信用消费。增加信贷消费品种,扩大信用保险补助范围。发展保单、仓单、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质押抵押方式,支持银行、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帮助商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大力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完善信用交易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支持并规范发展网上消费。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运作规范的专业网络购物企业,支持交易商品丰富、服务内容多样的新型商业网站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提升内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出台典当、报废机动车回收、城市商业网点、酒类流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完善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物流与仓储业等行业的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和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与管理。

二是构筑现代流通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承办企业与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提高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之间的紧密程度,形成信息畅通、配送快捷、管理高效的有机整体。加大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流通网络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完善工业消费品市场体系,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开展“名品进名店”活动,发挥流通领域培育自主品牌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功能。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承接生产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外包业务,提高生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研究制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参股、“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培育连锁化经营的大型流通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支持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形成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结合、传感网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网络化和组织化。

(三)促进市场稳定健康运行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扩充样本,优化结构,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市场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大对市场应急调控的政策支持,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在通胀预期上升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重要商品储备、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节等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开展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试点,探索建立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是规范流通领域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准入许可和监管并重的全程管理。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和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针对重点商品和重要领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假冒侵权、维护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整顿规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抓好典当行业监管和药品流通管理。

三是促进市场公平交易与竞争。认真落实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部署,做好反垄断执法的组织和协调,加大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四)努力实现外贸“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

一是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完善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积极落实贸易融资政策,推动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优买优贷业务的开展,有效使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发挥部门协作效应,提高通关、质检、外汇管理等环节的便利化水平。

二是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培育一批农轻纺、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部级设计中心,总结推广租用国外名牌、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自主营销的出口途径。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外贸平台建设,打造若干个部级会展平台、网络信息平台和国内外贸易中心。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加快边境贸易发展,促进边疆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三是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积极扩大进口,是调结构、促平衡的有效手段。要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敦促美欧放宽高技术出口管制,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着力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

四是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加大对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修订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完善促进软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强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与服务贸易“走出去”相结合,扩大中医药和动漫产业的出口。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办好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大连软交会等展会,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服务贸易法规建设,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五)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一是积极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鼓励外资兴办各类医疗机构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引导外资参与绿色经济发展,转让低碳技术。创新外商投资方式,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鼓励外商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二是优化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从提升沿边开放的大局出发,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制定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

三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编制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规划,简化认定手续,放宽认定条件,拓宽税收等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培训、公共平台建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创新服务外包海关监管模式,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在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同时,积极培育在岸服务外包。

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调整和简化审批内容,推进审批流程标准化和投资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后期管理和服务。

(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推动我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二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出台对外投资和劳务合作方面的行政法规,制定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规范。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投资自。推进外派劳务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省市建立省级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开展外派劳务社会保障试点。

三是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制定调整对外投资合作产业指导政策和国别产业导向目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开展技术研发等合作,及时总结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推动成立对外投资合作咨询服务中心。加快与有关国家建立双边投资促进工作机制。

(七)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和两岸四地经贸合作

一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现有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中日韩以及与瑞士、韩国的自贸区可行性研究,为适时启动谈判创造条件。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全面建成,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贸协定促进外经贸发展的作用。

二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推动和参与多哈谈判,做好世贸组织对我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准备工作,充分运用经济高层对话和联委会、混委会等平台,寻求更多的利益交汇点,拓展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妥善处理争端和分歧。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葡合作论坛以及中国―加勒比、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机制,深化我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三是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成效。落实好中非务实合作8项新举措,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继续做好千年发展目标6项举措落实工作。

四是密切与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文化及创意等支柱和优势产业,支持澳门发展会展、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签进程。

(八)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

一是制定实施贸易摩擦应对战略。统筹运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辩、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手段,强化“四体联动”应对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二是推动形成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氛围。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广泛寻求国际共识。利用wto贸易措施监督机制,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泛滥。通过与美欧经贸高层对话、经贸联委会以及知识产权双边工作组会议等机制,加强与贸易摩擦主要发起方的沟通、磋商与交涉。

三是依法实施贸易救济。密切监控国家重点产业运行状况,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强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贸易救济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控。

(九)研究编制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0年,国家将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商务部也将编制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使“十二五”规划成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规划,成为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规划。

(十)加强商务系统自身建设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5

   一、世界粮食市场的基本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大幅波动是一场“结构性突变”: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两轮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不同,本轮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从2006年开始,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特别是从2010年年中开始至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糖类等供需缺口明显拉大。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2.4亿吨,实际利用22.8亿吨(缺口4000万吨),库存量4.9亿吨。同期,世界粮食平均价格上涨近1倍,造成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平均上涨9%,通胀率也从2010年的6%上涨到2011年中的6.9%。对于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它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对各国重视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问题是:粮价大起大落,容易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市场预期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造成国际市场粮价过度震荡,不利于各国粮食的稳定生产。对于这一点,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的认识比较客观,认为世界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将迫使各国为了粮食安全,趋向更为严格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策,对于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将构成相当大的冲击和压力。对世界粮食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国际机构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看,主要是认为:世界粮食供应中长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其依据是:俄罗斯、南美等主要产区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和产量,今后几年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又由于亚洲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大,将使粮价高位运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粮价的预测是:2011—2020年间,谷物年均价格将上涨20%。世界贸易组织专家则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粮食有40%因运输、仓储等原因而损耗掉了,未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而发达国家有22%~25%的食品因到期被丢弃,所以缓解供求矛盾还有潜力和空间。对世界粮食市场近期的走势,国际机构专家表示暂难以作出预测,认为尽管粮价上涨刺激了俄罗斯、美洲国家扩大种植面积,美国农业部也上调了2012年小麦、大米、粗粮的供应和库存预测总量,但粮食价格仍面临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幅波动的情况仍可能再发生。

   当前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和粮价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气候因素。这是影响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最大不稳定因素。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指出,2006年以来多次出现粮价异常波动,都是由于主要产粮区灾害天气引起的,特别是全球变暖造成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带来土地沙漠化,对世界主要产粮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以及亚洲的印度、泰国和中国的粮食生产都构成了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一旦粮食产量下降5%左右,相应的国际市场价格将平均上浮25%以上。

   二是耕地因素。目前,全球可耕土地面积已接近饱和,可新增耕地主要在非洲和南美洲。巴西是南美洲可耕土地增加最多的国家,但巴西土地的增加是以破坏热带雨林为代价的,长远来看对全球气候环境和农业生产并不利。除增加耕地面积之外,农作物单产产量的提高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40年,全球农作物单产呈现逐步增长态势。综合以上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未来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7%。

   三是技术因素。尽管各国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认识还不一致,但专家们认为转基因等现代生物科技,以及化肥、种子、灌溉、仓储运输等技术的提高,客观上还是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的生产供应。同时,农业部门进一步工业化,提高食品加工利用水平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世界粮食计划署就认为,世界粮食供需不稳定、粮价波动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不够广泛,特别是在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设备、技术和人才,农业生产率低下,导致这些地区粮食危机频发。

   四是人口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专家都预计全球未来每年至少新增5000万人口,如按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30斤粮食计算,未来10年世界粮食需增加1.6亿吨,这需要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率必须每年平均达到1.2%以上。对此,他们认为美国、巴西、俄罗斯等主产区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供应尚不会发生问题,但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问题,主要是:一是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国将有1亿~2亿人口从农业部门转到城镇,肉类、油脂、奶类制品需求有较快增长,用作畜牧饲料的粮食需求也会随之大幅增长;二是基于环保和能源供应的考虑,美国、欧洲用作制造生物燃料的粮食消耗将持续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就占到了其国内玉米消费的35%和世界玉米消费的12%,欧盟生物柴油耗用的油籽量占其成员国产量的60%、全球贸易量的70%。世界粮食计划署强调,世界现有10亿饥饿人口,世界粮食计划署只能救助其中的10%,因此,必须加大粮食援助和合作开发,才能满足贫困和饥饿人口的需要。

   五是政府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专家对部分出口国采取的临时粮食出口限制政策表示异议,认为这实际上加重了世界对粮食的不稳定情绪,从而进一步助推粮价走高。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对这些国家采取限制性出口政策表示强烈关注,要求这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具体程序和规定必须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同时希望这些国家不要将这些政策措施常态化。对于尽量减少粮食进口,专家们指出,自给自足的政策只适合于有较大国土面积和较多人口的国家,他们还是寄希望于通过推动自由、开放的粮食贸易,来保证大多数国家的粮食供应。此外,专家们还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合适的农田水利政策、农业支持政策,以及保持适当的库存、改善仓储和运输条件等,都是各国保障粮食供应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世界粮食市场的三个热点问题

   第一是粮食市场是否存在过度金融化。2010年以来,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从而引起了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期货市场存在的目的是:提供可预期的市场交易信息,同时为供需双方规避价格风险提供机会,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短期投资回报和炒作,认为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回报会高于股票等金融工具,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估计一些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会认识到这个问题,将资金回流到金融市场。但如果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出现类似金融化问题,仍会对世界粮食交易产生放大效应。专家们坦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十分关注各国农业政策和市场运行,但对私人资本流动以及商品交易所是否设立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各国对此还未能形成共识。

   第二是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国际机构专家们对谈判前景均表示不乐观,认为此轮谈判如达成协议,美国、欧洲承诺大幅削减国内补贴,取消或减少贸易限制,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贸易十分有利,但这些发达国家受制于国内政治压力,短期内难以作出妥协或让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认为应当对农产品贸易谈判保持信心,同时也认为,农产品贸易谈判并不像工业品贸易那样南北壁垒分明,各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利益相互交织,十分复杂。此外,近年来各国动植物检疫等歧视性措施开始大量增加。为此,世贸组织将致力于创造农产品贸易谈判的条件,推动贸易便利化,组织各成员国定期通报农业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政策,增强透明度。

   第三是世界粮食问题的多边协调。专家们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粮食问题都高度关注并计划采取行动,相信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比如2011年二十国集团首度召开农业部长会议,磋商粮食市场问题,通过了共同行动计划,重点从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信息透明化、加强国际协调、减少食品价格波动对最困难国家的影响、监管农产品金融市场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并提出了2050年全球农产品增产70%的目标,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增产目标是近100%。但有专家认为,部分粮食出口国对粮价上涨持肯定态度,并组成团体反对过多干预粮食市场,国际协调粮食问题难度加大,国际组织主要的职责是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包括推动建立国际农业数据库,收集有关农业生产、消费和库存信息,协调粮价不是国际组织的义务,是市场的行为。

   三、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地位及影响

   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在粮食生产及供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指出在短短20年时间里,中国从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国际机构专家对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粮食问题上的影响和应对举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中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6

一、2011年政风行风建设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使政风行风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市贸易办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风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解任务,详细责任分工,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的良好氛围。我们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建设思想解放、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的干部队伍作为保证性工作来抓,以管理科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为目标,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组织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培训,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塑造良好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健全制度,强化监督。

一是健全制度。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从规范内部制度入手,对原有的行政执法、内部管理等方面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健全了各类制度20多项。通过深入实施《市贸易办公室关于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意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文明服务制度》等,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联系群众制度》等有关制度,健全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工作人员投身商贸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目标承诺。结合开展党务公开活动,下发了《市贸易办公室党委关于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轮承诺、践诺、评诺活动的通知》,继续推行了党员目标承诺制度。坚持深化联系基层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等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认真遵守工作纪律、车改纪律、禁酒令、严禁领导干部子女婚嫁大操大办等规定,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三是强化执法监督。通过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切实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拍卖、典当、二手车市场和生猪屠宰监管工作。同时,班子成员经常到联系点了解情况,抓住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联系单位解决难点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四是主动接受监督。围绕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等主题活动,深入基层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加座谈会,征求对我办服务态度、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依法行政,强化管理。

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公仆”意识,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积极推进“阳光”政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加强行政许可服务窗口建设,将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行政审批中心服务窗口办理,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提速增效。调整科室审批职能,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一站式”办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逐步实现网上年检、网上审查转报。酒类经营备案等事项随到随办。拍卖经营、二手车鉴定评估经营等审查转报事项,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合格后立即转报。定点屠宰场等有严格数量限制的转报事项,按规划逐步压减。所有审批、转报等事项全部实行零收费的政策。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和公示等制度,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努力扩大群众知情权,增强工作透明度。

(四)围绕主题,强化诚信。

诚信历来是商贸行业的主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市贸易办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行业行为为重点,多措并举,积极倡导诚信经营理念,培育诚信经营氛围。一是大力加强商业职业道德建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通过加强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商贸行业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岗位培训等活动,提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倡导“守法、诚信、公平、敬业、服务”的商业职业道德准则,引导商贸企业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诚信经营在百企、放心消费进千店行动”、“诚信兴商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召开了“诚信兴商、文明经营”座谈会,组织开展了创建诚信商贸企业承诺活动,签订了《严格自律诚信经营承诺书》,使诚信兴商成为商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自觉行动。三是选树诚信经营的先进企业。注重典型引导,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部级、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开展了“汽车流通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店“、“百佳文明诚信经营户”等评选活动,举办了“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优秀经销网点评选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诚信经营的轨道。

(五)坚持宗旨,强化服务。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如何加快发展、如何服务发展这个主题,探索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实现“来到贸易办,不用到处转”。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狠下功夫,以工作成效促作风转变。

一是积极支持蓝色经济项目。以我市列入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强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衔接,组织好“农超对接”和“区超对接”,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加快农产品流通企业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建设改造,促进水产品批发市场提档升级。对远遥水产品批发市场、好当家、市区顺河街水产市场等交易设施和深加工冷链项目重点扶持。协助研究制定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建设方案,主动与省商务厅联系,为项目承办单位提供及时高效服务。

二是加强农产品和农资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开工建设家家悦温泉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乳山润兴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扩建工程,为提高“农超对接”规模打下坚实基础。泰祥集团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物流配送、直营直投菜店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先后在文登、乳山等地举办农产品推介洽谈会、产需见面对接会,进一步促进产销衔接。1-9月份,全市商贸流通企业直采收购农产品42亿元,增长22%。

三是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年活动,对近年来新建、改建的配送中心、农家店重新进行检查。积极引导承办企业以配送中心建设为纽带,以“农家店”建设为载体,加快整合农村传统商业网点,不断拓宽农家店的经营范围。1-9月份,全市新建改造“农家店”92处。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对家电以旧换新销售网点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展“家电下乡监管年”活动,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发放。1-9月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产品38.4万台(部),发放补贴1亿多元。

四是加快发展生活业。经过积极争取,市进入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网络服务中心、家政服务承办企业。完成家政服务人员培训2200人。扶持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社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早餐快餐店等,进一步加强社区商业设施配置,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1-9月份,新建改造社区综合超市和便利店26处。

五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明确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备案材料和程序,缩短备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加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备案管理工作。依托永兴再生、缘溶再生等企业大力开展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规范化、分拣专业化、服务网络化、站点连锁化。积极推动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投入资金3200万元,完成厂房及拆解平台建设。

六是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今年以来,各地不同程度出现蔬菜滞销、价格持续走低现象,给菜农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及时出台相关对策措施,组织商贸企业通过加强市场监测,把握供需动态,采取“农超对接”、设立“爱心菜”专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供信息服务等措施,有效化解卖菜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倾力帮扶困难村。投入10万元,对帮扶村地下水质、水量、管道铺设安装等进行勘查和规划设计,完成自来水工程建设,让全村140户村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成立荣成市福海合作社,提供启动资金1万元,为果农提供资金、农药、信息、技术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卖难,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村委配置一台价值5000多元的液晶电视,改善了村里的电教设施。对8户困难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送去了价值1万多元的慰问金和生活用品。

二、认真做好政风行风整改工作

市纠风办《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整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市贸易办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传达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尽管群众在民主评议中没有对我办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但并不表明我办在政风行风建设中没有任何问题,我们要认真对照群众提出的综合性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查漏补缺,着重从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服务质量、提升部门形象入手,制定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构筑学习型机关。在全面、系统、深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流通现代化和科技文化知识等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驾驭市场经济和全局工作的能力。以素质提高促作风转变,以执行力提高促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二)务实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带着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搞调研,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服务送到基层,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目标及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三)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行文明服务制度,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实行微笑服务,彻底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利用工作之便刁难企业等现象的发生。坚持落实首问责任制度,提供全程优质服务。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接受企业和社会各界监督。定期组织服务对象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进行评价。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7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8

今年上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促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市经济逆势上扬,经济运行止跌企稳、逐步回升,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1.“保增长”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预算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于苏州五县市之首,高于苏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2.2%。完成工业总产值700.5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9.5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工业经济在紧环境中逐月回升。单月规上工业产值稳步走高,1-6月分别实现单月产值54.69、73.66、96.14、102.22、106.73和113.26亿元,二月份起环比增幅分别为

34.7%、30.5%、6.3%、4.4%和6.1%,至4月份开始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部分主要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工业经济回升,十大主要行业中,纺织、石油制品、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化纤加弹行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5%、25.8%、24.0%、17.4%和12.4%。综合效益指数回升较快,2-5月分别为145.2%、165.35%、180.42%和187.46%,5月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现产值84.04亿元,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比重达1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势明显,上半年实现产值224.11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规上增幅15.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降幅逐月收窄,

2月份以来累计工业用电降幅分别为12.4%、10.3%、9.4%、8.8%和7.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85家,其中3家通过cmmi3级认证,1家通过iso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5859.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1.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9.56万美元,同比增长55.99%。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太仓物流园区建成12.3万平方米仓库和3.7万平方米商务监管大楼,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耐克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8家。港口运输保持增长。上半年新辟内贸航线1条;实现货物吞吐量2196.17万吨,同比增长25.5%;完成集装箱运量68.18万标箱,同比增长3%。休闲旅游加快发展。城厢镇电站村获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金仓湖一期建成投运,郑和公园推介运作,恩钿月季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项目亮点凸现,成功举办系列大型活动。金融运行态势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1.5亿元和50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2.3%和31.9%;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上半年新增98.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2%,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74.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3.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60.4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9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5.91亿元,同比增长46.5%。个私投资趋于活跃,完成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投资总量的38.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略有增长,部分行业快速扩张。2月份以来逐步扭转回落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1.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制品和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43.4%、148.3%、99.4%和55.1%。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上半年,我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4%,开工建设46个,开工率76.6%。苏州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0%,超序时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万方码头和耐克物流中心项目投资大、进展快,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和3.09亿元。省重点项目太仓港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87%。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四次举办开工开业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0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市以下同比增长17.2%。餐饮服务快速发展。娄东宾馆、陆渡宾馆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活动成功举办;1-5月份,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5.9%。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1-5月新增各类车辆4111辆,同比增长13.3%。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6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4%,其中住宅4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2%;商品房均价4486.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住宅均价4416.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6%。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8.8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7.5亿元,增长19.5%,其中,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占上半年增量的66.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至6月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仅高于去年年底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同期。上半年,全市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189期,招聘单位3764家次,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2%,累计安置就业8742人,3月始新增就业渐趋正常;宾馆餐饮、商贸零售、物业管理、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装配业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2.开放型经济攻坚克难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1-5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4个,完成注册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超千万美元项目占据主导,21个项目新增注册4.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总量的75.7%,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注册1.45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扩幅较大,达1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23.6%。1-5月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新增注册3.1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5.5%,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6.8%。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小于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低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影响小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低于外资企业降幅2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影响较大,进出口额下降44.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额下降9%。

3.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接轨上海又增亮点。年初,我市与上海世博局签署《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长三角(全国)首个世博游客中心;市政府签约首期世博门票团购;娄东宾馆餐饮成功签约进驻世博园区。和嘉定区签订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产业和项目接轨情况良好,引进上海项目69个,新增投资22.59亿元,新增注册9.94亿元,占全部内资项目的30.1%。

内资引进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49个,新增投资总额81.3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2.97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8.5%,新增注册资金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二三产项目占比各半,119个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6.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2%,228个服务业项目注册资金16.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9.3%。产业招商力度加大,引进钢材交易相关企业88家,其中钢材批发企业74家,注册资金3.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22.6%。

4.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太仓软件园16栋软件楼和配套公寓楼竣工启用,安软等十家企业入驻;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新园即将开园,68家企业入驻运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开园营运;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开展,首批通过3家,另有8家已公示。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1-5月,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同比提高58.2%,专利授权量达540件。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六个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占苏州全市19个示范工程的近三分之一。积极做好节能技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上报部级节能技改项目4个,省级项目9个,已获批7个。加强节能宣传工作,14个部门联合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共验收提标改造项目30个,关停并转项目9个。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cod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40家企业网上申购、核定和公示工作,总计申购5052.84吨,申购金额达1027.18万元。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工业园区思路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上半年投入2.85亿元,已入驻项目22个。恩钿月季公园正式开园,玫瑰庄园、蝴蝶兰花玻璃温室、生态餐厅、明珠观赏鱼休闲垂钓中心、百果园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创新运作,现已形成多亩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蔬菜储存加工配送中心正式启用,组建蔬菜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可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3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7.6%,带动农户约6万户,同比增长20%,人均收益5100元,同比增长15.9%。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上半年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4个,累计已达459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扬,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开放型经济遭遇更多挑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gdp增幅分别为16.8%、18.3%、14.5%和14.6%。从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看,今年的1、2月份呈现负增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1.4%;3月份开始同比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仍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工业用电量还未止跌回升。

2.企业效益明显回落。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前五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5%和-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较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2%。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我市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双双较大幅度全面下降。前五月单月出口额环比增幅分别为-8.6%、-40.7%、44.5%、-0.5%和-6.2%,环比仅3月份呈现增长。

4.内需拉动的可持续性尚不稳固。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虽高于苏州大市的平均增幅,但从投资结构分析,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7.44亿元,同比下降15.8%;服务业投资虽有31.2%的高增长,但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64.7%和26.3%,生产业投资明显不足。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虽呈逐月上升趋势,但安置就业人数只占去年同期的50%左右。就业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等因素,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外需减弱直接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我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50.3%,而且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下半年以来,先是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跌幅明显高于出口跌幅、进口总额中进口设备和进口原材料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了全市外贸的下行走势;其后外贸出口订单的锐减,使工业生产因此而明显下行。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但外部市场、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化市场风险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本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如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徘徊不前等矛盾,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储备不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培育不够。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尚有缺憾,机关行政服务效率、企业经营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三、形势预判及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目前预期,今年经济运行将走出前低后高的“保增长”路线图。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制造业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从国内情况看,内需增长良好,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出现回升,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率先见底回升的预期明显增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市经济回暖迹象也正在增多,企业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正在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先低后高是基本走势。工业经济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将较快回升。从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内需企业好于外贸企业。从具体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将领先增长;化工产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回升而持续反弹;医药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能源行业将随经济回暖而保持平稳增长;金属制品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受金融风暴冲击影响较大,短期内恢复增长的难度较大。受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影响,物流等生产业短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外贸出口面临的总体环境较为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欧美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持续低迷,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明显回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我市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随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趋弱,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投资不仅会在今年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投资的质量与规模也将成为决定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标。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下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一是加大拓展外需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创新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出口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网络桥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扭转出口下滑过快态势。二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当年新吸收的存款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增资组建工作,做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种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担保规模;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财政反担保措施。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制度与工作平台建设。坚持经济运行监测例会制度,完善部门沟通、协作、协调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快速交流、情况互通;健全与重点企业信息交流制度,加快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速度;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工作;探索建立全市联网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信息数据库建设,夯实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基础。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四诊式”服务。进一步清理与压缩审批事项,梳理与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优化与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整合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的资源,建立“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一个号码”的便民服务机制。继续放大“一表制”便民服务系统的优势,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五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帮助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紧密跟踪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和部委专项资金安排方向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重要机遇,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重大产业完善布局。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开发,策划大项目,力争有项目进入省以上“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土地供应、信贷投放、环境准入、项目核准等关键性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要加强跟踪促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建设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调度有关事宜。加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旅游招商项目给予优惠与奖励,实施旅游发展以奖政策,完善推进旅游区域协作的政策措施,搞活旅游人气,扩大旅游份额。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收负担、调整建设项目规费收取标准、合理调控房价等政策,稳定和培育住房消费增长点。刺激汽车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支持发展餐饮、住宿业,进一步降低餐饮、住宿业经营成本,采取分步实施办法,逐步实行规模型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3.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技改奖励,对大额技改投入,按新增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实行一次性奖励;推行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对设备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技改项目,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贷款贴息。推动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资源配置政策向名牌企业倾斜,鼓励更多的企业争创品牌。引导我市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把培育品牌、经营品牌、推介品牌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产品,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二是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动;完善经理人市场,规范经理人行为;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和积极推动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利用世界经济大调整机遇,加大对欧美企业和台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借国家规划产业振兴之机,加大对“中”字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抓住世博经济以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复兴”之机,加大对上海、珠三角、浙江等重点地区的招商力度。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响“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和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品牌。创新招商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强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招商。围绕启动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厂房和停滞项目资源,开展存量招商;围绕挖掘现有项目的增资扩股潜力,开展零地招商。积极探索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开发潜力大、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支撑作用强、投资回报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吸引战略投资者。完善项目信息处理、重大项目论证、项目跟踪推进等机制,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和洽谈成功率。加强与重点客户、重大项目以及有长期合作的客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客商在时机成熟后把我方作为投资首选地。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创业载体的投入力度和推进强度,搭建优质平台。积极应对形势变化,适时、适当调整招商政策,切实强化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服务,促进以商招商,以企引企。

太仓市上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促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市经济逆势上扬,经济运行止跌企稳、逐步回升,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1.“保增长”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预算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于苏州五县市之首,高于苏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2.2%。完成工业总产值700.5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9.5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工业经济在紧环境中逐月回升。单月规上工业产值稳步走高,1-6月分别实现单月产值54.69、73.66、96.14、102.22、106.73和113.26亿元,二月份起环比增幅分别为

34.7%、30.5%、6.3%、4.4%和6.1%,至4月份开始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部分主要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工业经济回升,十大主要行业中,纺织、石油制品、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化纤加弹行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5%、25.8%、24.0%、17.4%和12.4%。综合效益指数回升较快(图二),2-5月分别为145.2%、165.35%、180.42%和187.46%,5月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现产值84.04亿元,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比重达1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势明显,上半年实现产值224.11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规上增幅15.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降幅逐月收窄,

2月份以来累计工业用电降幅分别为12.4%、10.3%、9.4%、8.8%和7.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85家,其中3家通过cmmi3级认证,1家通过iso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5859.16万美元,同比增长101.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9.56万美元,同比增长55.99%。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太仓物流园区建成12.3万平方米仓库和3.7万平方米商务监管大楼,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耐克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8家。港口运输保持增长。上半年新辟内贸航线1条;实现货物吞吐量2196.17万吨,同比增长25.5%;完成集装箱运量68.18万标箱,同比增长3%。休闲旅游加快发展。城厢镇电站村获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金仓湖一期建成投运,郑和公园推介运作,恩钿月季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项目亮点凸现,成功举办系列大型活动。金融运行态势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1.5亿元和50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2.3%和31.9%;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上半年新增98.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2%,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74.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3.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60.4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9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5.91亿元,同比增长46.5%。个私投资趋于活跃,完成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投资总量的38.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略有增长,部分行业快速扩张。2月份以来逐步扭转回落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1.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制品和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43.4%、148.3%、99.4%和55.1%。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上半年,我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4%,开工建设46个,开工率76.6%。苏州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0%,超序时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万方码头和耐克物流中心项目投资大、进展快,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和3.09亿元。省重点项目太仓港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87%。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四次举办开工开业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0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市以下同比增长17.2%。餐饮服务快速发展。娄东宾馆、陆渡宾馆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活动成功举办;1-5月份,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5.9%。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1-5月新增各类车辆4111辆,同比增长13.3%。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6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4%,其中住宅4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2%;商品房均价4486.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住宅均价4416.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6%。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8.8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7.5亿元,增长19.5%,其中,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占上半年增量的66.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至6月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仅高于去年年底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同期。上半年,全市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189期,招聘单位3764家次,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2%,累计安置就业8742人,3月始新增就业渐趋正常;宾馆餐饮、商贸零售、物业管理、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装配业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2.开放型经济攻坚克难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1-5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4个,完成注册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超千万美元项目占据主导,21个项目新增注册4.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总量的75.7%,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注册1.45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扩幅较大,达1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23.6%。1-5月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新增注册3.1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5.5%,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6.8%。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小于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低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影响小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低于外资企业降幅2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影响较大,进出口额下降44.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额下降9%。

3.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接轨上海又增亮点。年初,我市与上海世博局签署《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长三角(全国)首个世博游客中心;市政府签约首期世博门票团购;娄东宾馆餐饮成功签约进驻世博园区。和嘉定区签订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产业和项目接轨情况良好,引进上海项目69个,新增投资22.59亿元,新增注册9.94亿元,占全部内资项目的30.1%。

内资引进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49个,新增投资总额81.3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2.97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8.5%,新增注册资金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二三产项目占比各半,119个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6.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2%,228个服务业项目注册资金16.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9.3%。产业招商力度加大,引进钢材交易相关企业88家,其中钢材批发企业74家,注册资金3.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22.6%。

4.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太仓软件园16栋软件楼和配套公寓楼竣工启用,安软等十家企业入驻;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新园即将开园,68家企业入驻运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开园营运;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开展,首批通过3家,另有8家已公示。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1-5月,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同比提高58.2%,专利授权量达540件。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六个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占苏州全市19个示范工程的近三分之一。积极做好节能技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上报部级节能技改项目4个,省级项目9个,已获批7个。加强节能宣传工作,14个部门联合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共验收提标改造项目30个,关停并转项目9个。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cod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40家企业网上申购、核定和公示工作,总计申购5052.84吨,申购金额达1027.18万元。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工业园区思路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上半年投入2.85亿元,已入驻项目22个。恩钿月季公园正式开园,玫瑰庄园、蝴蝶兰花玻璃温室、生态餐厅、明珠观赏鱼休闲垂钓中心、百果园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创新运作,现已形成多亩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蔬菜储存加工配送中心正式启用,组建蔬菜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可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3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7.6%,带动农户约6万户,同比增长20%,人均收益5100元,同比增长15.9%。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上半年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4个,累计已达459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扬,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开放型经济遭遇更多挑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gdp增幅分别为16.8%、18.3%、14.5%和14.6%。从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看,今年的1、2月份呈现负增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1.4%;3月份开始同比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仍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工业用电量还未止跌回升。

2.企业效益明显回落。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前五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5%和-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较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2%。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我市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双双较大幅度全面下降。前五月单月出口额环比增幅分别为-8.6%、-40.7%、44.5%、-0.5%和-6.2%,环比仅3月份呈现增长。

4.内需拉动的可持续性尚不稳固。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虽高于苏州大市的平均增幅,但从投资结构分析,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7.44亿元,同比下降15.8%;服务业投资虽有31.2%的高增长,但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64.7%和26.3%,生产业投资明显不足。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虽呈逐月上升趋势,但安置就业人数只占去年同期的50%左右。就业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等因素,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外需减弱直接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我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50.3%,而且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下半年以来,先是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跌幅明显高于出口跌幅、进口总额中进口设备和进口原材料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了全市外贸的下行走势;其后外贸出口订单的锐减,使工业生产因此而明显下行。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但外部市场、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化市场风险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本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如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徘徊不前等矛盾,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储备不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培育不够。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尚有缺憾,机关行政服务效率、企业经营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三、形势预判及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目前预期,今年经济运行将走出前低后高的“保增长”路线图。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制造业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从国内情况看,内需增长良好,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出现回升,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率先见底回升的预期明显增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市经济回暖迹象也正在增多,企业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正在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先低后高是基本走势。工业经济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将较快回升。从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内需企业好于外贸企业。从具体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将领先增长;化工产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回升而持续反弹;医药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能源行业将随经济回暖而保持平稳增长;金属制品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受金融风暴冲击影响较大,短期内恢复增长的难度较大。受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影响,物流等生产业短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外贸出口面临的总体环境较为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欧美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持续低迷,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明显回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我市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随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趋弱,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投资不仅会在今年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投资的质量与规模也将成为决定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标。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下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一是加大拓展外需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创新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出口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网络桥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扭转出口下滑过快态势。二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当年新吸收的存款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增资组建工作,做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种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担保规模;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财政反担保措施。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制度与工作平台建设。坚持经济运行监测例会制度,完善部门沟通、协作、协调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快速交流、情况互通;健全与重点企业信息交流制度,加快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速度;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工作;探索建立全市联网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信息数据库建设,夯实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基础。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四诊式”服务。进一步清理与压缩审批事项,梳理与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优化与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整合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的资源,建立“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一个号码”的便民服务机制。继续放大“一表制”便民服务系统的优势,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五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帮助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紧密跟踪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和部委专项资金安排方向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重要机遇,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重大产业完善布局。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开发,策划大项目,力争有项目进入省以上“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土地供应、信贷投放、环境准入、项目核准等关键性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要加强跟踪促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建设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调度有关事宜。加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旅游招商项目给予优惠与奖励,实施旅游发展以奖政策,完善推进旅游区域协作的政策措施,搞活旅游人气,扩大旅游份额。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收负担、调整建设项目规费收取标准、合理调控房价等政策,稳定和培育住房消费增长点。刺激汽车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支持发展餐饮、住宿业,进一步降低餐饮、住宿业经营成本,采取分步实施办法,逐步实行规模型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9

一、招商引资及项目争取工作初见成效

今年来,市商务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把扩大开放、强力招商、项目建设作为全市商务事业发展的主战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招商引资及项目争取工作初见成效。

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个,即五月花星级酒店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50亩。目前,正在进行征地分户审核补偿工作。

2、招商引资基本敲定项目1个,即省农资公司与__绿源生资公司合作投资1800万元在城北工业园建配方肥厂和农资配送中心,征地20亩,即将签订投资协议。

3、达成意向项目2个,即安徽虹城集团投资仪表制造项目、江苏昆山三a科技公司路桥保护器制造项目。

4、向上争取项目工作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申报了8个项目,一是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资金项目。组织望春花果汁、湖北海兴两家企业申报了技术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高果肉含量柑橘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资金、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资金,申报资金总额为310万元。二是湖北省承接产业转接资金项目。海兴公司申报来料加工贸易补助资金150万元。三是__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该项目申报投资总额1.08亿元,已进入省发改委国家项目储备库。近期省发改委将来我市对该项目的前期实施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我们已做好了相应准备。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__市滋宝西瓜专业合作社申报了该项目。五是为云褀公司申报了省级储备肉(活体)基地场项目。六是申报了“双百市场工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改造项目。七是为今阳食品公司申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冷链项目。八是为外贸企业申报了7个中小开项目。

二、活流通、促消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家电下乡”工作连续6个月居全省县市第一。自20__年元月9日启动家电下乡以来,我局迅速行动,与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扎实工作,促进了家电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市家电下乡备案登记的销售网点102个,覆盖到全市各个乡镇。家电下乡产品包括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空调、摩托车、电脑、电磁炉、微波炉、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产品均贴有家电下乡标识,并限定了最高销售价格。截止6月30日,家电下乡产品共销售9082台(件),销售额1850万元,累计发放家电下乡补贴172.77万元。据统计,__市家电下乡的销售与补贴连续6个月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位。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实施。目前,全市日用品消费品农家店达到196家,覆盖了全市80%的行政村,农资农家店建设达到51家。今年再计划建设100家农家店,现已完成选点和计划申报工作,下半年完成建设验收等任务。

3、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有望成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去年,商务部在全国确定了2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我市因在全省排第2位,与试点县市失之交臂,但我们不等不靠,从有限的机关经费中垫支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近两年共建成乡镇中心信息站4个,村级信息站7个,网络涉农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27个,种养大户27个,促进了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实现交易额达5500多万元,受到商务部、省商务厅表扬,两次出席商务部经验交流会。今年,我们继续向上申报了该项目,有望成为全国试点县市,获得项目资金支持。

4、外贸出口逆势而上。20__年,我市外贸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了对外贸易的稳健增长。今年1-5月,全市实现对外贸易出口额90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其中湖北海兴公司实现外贸出口额362.37万美元,同比增长59.21%。__市南海化工有限公司实现外贸出口额4.1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86%。据统计,上半年,全荆州市外贸出口保持增长的仅4个县市区,__市名列其中。

5、利用外资与去年持平。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与去年持平,主要为丽源公司投资。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6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县以上增长16.29%,县以下增长10.77%,其中住宿、餐饮业实现4.29亿元,同比增长36.6%。

三、各类行业管理再上新台阶

1、酒类流通管理初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完成了16个乡镇的酒类流通管理备案登记工作,共办理登记1044家,其中,生产厂家1家、批发49家,零售、餐饮及其它984家。备案登记数位居荆州前列。目前正着手建立酒类流通溯源制度。

2、生猪屠宰管理再添新亮点。今年上半年,松惠肉业公司生猪无害化处理设备(在全省县市中的第一台)正式启用,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资金,已按政策拨付分解到位。同时,我局积极组织16家屠宰场人员参加肉品品质检验培训,目前,持证上岗率已达95%。5月,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评估验收组来我市检查验收,对我市全面

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等各项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定点屠宰达到26520头,同比增长5.6%。3、再生资源回收管理逐步加强。我局会同财政局、国税局对相关退税政策进行了宣讲,完成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登记15家。同时,起草了《__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章程》,准备着手组建“__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

4、成品油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61家加油站点已按要求通过年检,合格率100%。3家农网点升加油站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现已报荆州市商务局备案,待报省商务厅批准。

四、企业改革与管理力度加大

完成了食品工业公司的改革与拆迁工作,处理了大量矛盾和问题。规范了企业财务核算及企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现有资产。企业宿舍电改工作全面启动,与供电部门签订了一揽子电改协议,7月底可全面完成。

五、安全生产与稳定工作扎实有效

坚持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记录。上半年,我局拿出50万元对改制企业单位宿舍291户住户实施电改;拿出1万元对排查出的隐患重点实施整改,建立健全了安全巡查制度;拿出10万元,重点解决了干部、退伍军人及其他个案的问题。商务系统呈现稳定和谐局面,综治工作在全市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局党组确定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流通、促消费、惠民生,认真组织,扎实有序地推进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1、活动内容扎实。一是结合实际设定学习内容。上半年,组织专业对口辅导学习近20次。二是组织6个小组到邻近县市外出考察学习,认真对照典型找差距,开展“作风能力建设大家谈”活动,进一步将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市商务事业新跨越上来。三是与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相结合。进一步修订了科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科室基础工作要点,把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到每个岗位职责中,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目前,席位能力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2、学习调研有成果。开辟学习专栏、墙报,组织心得交流、讨论会等形式,为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上半年,商务局干部职工每人都最少完成2篇心得体会文章,其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文发表在《__论坛》上。同时,结合商务工作特点,完成了《__市商贸流通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关于__市外贸发展的几点思考》、《关于__市家电下乡的调查报告》等调研文章。

3、查找问题明方向。通过设立意见箱、发出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征求相关单位、服务对象和广大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认真归纳整理,在求“准”、求“深”上进一步剖析问题,研究整改措施,明确责任承诺抓落实。

4、实践主题有特色。

一是在机关大力推行行政成本节约,招待费减少10%,实现无纸化办公。从机关经费中挤出1万元资金资助旗林村加强血防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并与该村两委一起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目前,该村血防治理工作正有序开展。同时,我局与该村开展党员“一帮一”结对帮扶、联建共创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机关党员干部个人出资为留守儿童购买“六一”节日礼物及学习用品。

二是开通便民服务直通车。采取科室整体联动的方法,推动审批工作大提速。外贸企业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申请办理外商投资批准证书,都由外贸科及时到现场评审,全程,确保行政审批办理一次成功,比法定时间缩短6天。同时,我局加强与乡镇政府联合行动,窗口与流通秩序科紧密配合,按期完成全市酒类流通经营者备案登记。上半年,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100件,其中:外商投资1件、饮食服务业经营资格核准40件、酒类流通经营备登记1044件、再生资源经营者备案15件。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篇10

G20的召开促进2014年11月17日中澳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澳大利亚政府声明称,预计2015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一背景下,中澳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依赖关系将更为紧密,中国在澳投资机会更加利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始终保持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低利率、低通胀、失业率逐步降低的良好势头。澳大利亚经济已连续21年保持增长。2013年以来,尽管受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鉴于亚洲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持续需求,澳大利亚经济继续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稳定的经济背景是使之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国家,凭借着完善的房地产法律和管理体系,澳大利亚房产市场同样保持30年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仍表现稳定,被评为世界第一类“高度透明”的房地产市场,是财富人士全球资产配置的利器。

澳大利亚房产价值自1975年以来翻了三倍,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澳大利亚房产升值了221.4%,领先于美国、荷兰、瑞士、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截至2010年的30年里,澳大利亚房产的价格以每年8.43%的幅度在飞涨。另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澳大利亚房产价格持续走高,相比上年同期上涨了9.1%。值得一提的是,购买澳大利亚房产仅需支付10%的定金,房屋交付使用时,再申请贷款或一次性支付。澳大利亚的房产产权为永久产权,带精装修,租金回报基本在4.5%-6%,像悉尼墨尔本等主要城市的空置率低,且购买手续简便。澳大利亚银行宽松的房贷政策正是对当地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体现。2014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宣布降低五年期房贷固定利率至4.99%,为有史以来最低利率水平,较之前下调了0.7%,这是CBa首次将五年期固定利率降低至5%以下。而截至2014年12月,澳元仅一年兑人民币贬值近25%已达到历史汇率低谷,这意味着澳大利亚买房置业又再打个八折!

土地投资,财富不可再生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土地和房屋的需求比预期的还强烈。但澳大利亚政府每年建造的新房数量又总是有限,据统计,澳大利亚住房供需缺口每年达到2.5万套之多。缓慢的建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迅猛速度,从而间接导致澳大利亚房屋的租售市场的火爆。墨尔本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城市。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墨尔本西南区的土地在过去四年内飙升了145%,但就目前而言,墨尔本当地的房产平均价格却还是低于悉尼许多,所以它的未来增长潜力可见一斑,尤其是那些带土地的别墅项目,更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物业。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人们购置土地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与日俱增的价值。按照澳大利亚政府规定,没有澳大利亚身份的海外人士只能购买新地,并可以自由选择户型,进行个性化定制。

在墨尔本地区投资土地,建造别墅还可以获得税收的优惠,在土地阶段介入,通常只需要支付土地价格的印花税,建筑部分无需纳税。同时在澳大利亚投资房地产无需加纳房产税,也没有遗产税,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成本相应较低,会使投资人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农场投资,先人一步,收获未来

澳大利亚的投资市场除了私人房产投资外,农场投资同样值得关注,由于项目规模大、资金投入高,更可涉及技术面的引入,这些项目的投资行为往往以企业为主导。

澳大利亚是农业大国,有“羊背上的国家”之美誉。由于澳大利亚人口不多,因此60%左右的农产品都用于出口,而中国正是最大的进口国。同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拥有热带雨林地区,又在探寻如何生产更加优质的粮食来满足需求,而且还在向邻国传授经验的国家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亚洲中产对澳大利亚提供的高质量的粮食需求将增加600%。届时将有33亿亚洲中产人口希望享有高品质、干净、绿色的食物,这给澳大利亚北部的种粮者带来巨大的机遇。因为亚洲中产群体的不断壮大,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未来几十年将是粮食生产繁荣的时代,因此兴起投资澳大利亚农场的热潮。

《澳洲日报》的报道中提到,中国投资“极大地促进了澳大利亚的相对繁荣,因为中国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客户(年贸易额66亿元),还在过去六年里向澳大利亚投资了大约500亿元”。但报告也指出,中国公司似乎只拥有不到1%的澳大利亚农业用地,而外国投资者总共拥有约11%。据悉,去年中国对农场的投资只占中国投资总额的不到3%,而这当中还包括中国国家粮油食品公司以1.46亿元收购tullySugar。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农场投资的前景良好而实践滞后,在中澳关系再获实质性突破的今天,如何以当地专业人士为指导,共同打开全新的投资机会正是迫在眼前的课题。

中澳企业家投资峰会圆满落幕

2014年12月12日,澳大利亚知名房地产开发集团Cmp携手新浪海外地产共同举办“澳视先机・中澳企业家投资峰会”,现场迎来卓有成就的中澳企业家齐聚一堂,深入沟通交流,寻求全新的澳大利亚投资机会,在住宅、土地、农场等多个领域探讨进行深度探讨。

新浪海外地产总经理郑翎昀女士以多年海外投资和置业的专业经验向大家重点陈述了目前住宅市场的投资机会。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海外置业是真正实现资产配置优化的全球化趋势,澳洲房地产市场数据研究表明,7-8年翻一番的金科玉律在澳大利亚始终不变,良好的银行杠杆利用加上长期持有可使个人收益最大化;二是海外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个人需求结合区域市场完成匹配,杜绝非理性的跟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