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产业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5:05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

一是开展了全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调查工作。按照公安部和国信办[2005]1431号文件要求,配合公安局对全市信息系统所属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信息系统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深入10多家重点单位进行实地调查,于3月底完成了各类表格的上报。通过网络安全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市信息系统特别是重要信息系统的数量、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等情况,为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规划提供了依据,为国家制定信息安全政策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市下一步更好地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进行了建档立卷。为进一步做好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监管工作和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们深入到电子信息市场的新世纪电脑城、大世界电脑城、曼哈顿电脑城和各电脑公司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了我市电子信息行业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经销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从业人员情况,目前我市电子信息行业持证上岗面只达到15%,按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企业进行了建档立卷,制成了电子版,便于今后查询,为下一步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管理力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协调网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加强了对全市各网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管理。

三是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进行专项整治。按照信息产业部和省信息产业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禁入制度,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督机制。积极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公安等部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对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重点是打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销售、维修领域存在的走私、用私现象;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产品和电脑销售前未预装正版操作系统;制止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不正当竞争;打击网络侵权和网络盗版行为,加强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实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制定了《2006年全市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实施方案》,并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佳政办发[2006]25号)下发各有关单位。并在佳木斯日报了市场整顿通告,在《佳木斯信息》上刊发新闻消息。我们多次协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并达成了统一行动共识,还召开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和公安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的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协调会。

四是及时做好了全市信息化指标测算和行业统计工作。按省厅要求,及时完成了上半年全市信息化指标测算工作和黑龙江锻压机床厂的电子产品行业统计报表工作。

五是做好了全国信息技术水平统一考试的组织工作。通过发文件和在政府网站发公告等形式,和佳木斯大学共组织了40人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水平统一考试,并对整个考试工作进行监督巡视,考试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泄密和作弊事件,顺利完成了考试工作。

六是完成了各种文字材料。起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的《我市建成三级农业信息网(佳木斯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喜人)》文章在5月26日的《佳木斯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发表。起草的新闻稿件《我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在6月8日的《佳木斯日报》头版进行了发表,这两篇文章有力地宣传了信息产业局的主要工作,提高了信息产业局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起草的《市信息产业局2006年从六个方面实现工作新突破》在《佳木斯信息》第3期上进行了刊发,起草的《我市将出重拳整治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在《佳木斯信息》第14期上进行了刊发,这两篇文章的刊发,加强了信息产业局与各部门的工作交流,也使市委、市政府领导更好了解信息产业局的工作动态。还起草了2005年佳木斯年鉴(信息产业局部分)和《田局长在信息产业局庆“七一”上的讲话》(前半部分)等等。

下半年工作安排:

1、重点对电脑城和电脑公司的计算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认真贯彻落实信息产业部[2002]467号文件和省信息产业厅黑信科字[2003]16号文件精神,在上半年进行市场整顿和检查的基础上对各电脑城和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我市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安装调试技术水平,增强各电脑公司的竞争能力,保障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2、做好对我市各通信企业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就如何做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工作深入各通信企业开展调研,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好各通信企业的关系,为我市各通信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通信企业共赢。

3、继续做好我市信息化指标测算和电子行业统计工作。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2

展望未来,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安全体系将进一步深化,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安全企业也将以自主创新的产品展现自身的实力。随着全球信息安全威胁和犯罪行为愈加专业化、商业化、组织化、多样化,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使得全球各国用户都避之不及。面对这些严峻的安全形势,信息安全保障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由政府、厂商、用户多方合力打造的信息安全水平将迈向一个全新的台阶。

趋势一: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产品领域将实施全面国产化。近年来,国内外信息安全事件频现,促使全域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我国信息安全厂商在防火墙、Vpn、SoC等信息安全基础产品和技术方面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密码技术、下一代网络和安全芯片技术上的不断研发提升也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产品全面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未来,尤其是在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关键领域,终端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国产化将成为市场主流,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趋势二:围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成为市场热点。云计算在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的同时,云安全和风险问题也得到广泛重视。云计算是当前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产业,基于云的大数据分析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其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BYoD的流行,移动技术安全隐患通过海量的用户、终端和应用等导致机密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从而危及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安全。围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成为市场热点。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3

火花一:安全产品走向融会

在网络通讯界的巨头们热闹讨论网络融会美好前景的同时,网络安全界已经经用行为去品味各种安全技术融会的滋味。但若咱们比较1下两种融会趋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大差异。

网络通讯的融会的源动力来自新技术的立异,而这类融会的方向是多种业务在1个平台上的承载。而信息安全界的融会源动力来自网络袭击手腕的融会。而融会的方向是以安全技术的融会抗衡袭击手腕的融会。可以说信息安全界的融会是让愈演愈烈的网络袭击逼出来的尽管这听起来有点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味道,但事实确切如斯。以网络病毒为例从去年的尼姆到达今年的振荡波,冲击波,还有最近的QQ尾巴,咱们可以看出在现在的网络袭击手腕中,既包含病毒袭击,也包含隐通道、谢绝服务袭击,还可能包含口令袭击、路由袭击、中继袭击等多种袭击模式。双拳难敌4手,众多袭击手腕让传统上各自为战的安全产品马脚百出。

iDS不是用来对于付网络蠕虫的,防病毒软件不会搭理网络上谢绝服务袭击,防火墙对于病毒袭击以及暗藏在合法服务下木马后门力所不及。用户不是技术专家,当安全问题呈现时,他们不会追究究竟是摆在这边的防火墙仍是放在那边的iDS谁失职,他们会责问安全提供商:我掏了1大堆钱,为何我的网络老出问题,你们安全产品到底灵不灵?

入侵检测技术着重监测、监控以及预警领域,而防火墙以及ipS能在走访节制领域施展长处,防病毒软件,安全认证分属于不同的安全领域的安全产品,惋惜用户其实不是讨论某1种安全技术甚至某1个安全产品与其他技术以及产品哪一个更安全,并不如探讨如何将各种安全产品整合成1个安全部系让这些安全产品有效地协同工作更加务实。

咱们可以看到现在各大安全产品制造商的产品线已经经在尝试将不同的技术融会在1起:以着重于检测的入侵检测技术以及着重于走访节制的防火墙技术两种技术协同以及融会起来1直是信息安全钻研的前沿课题。而防火墙以及防病毒的融会已经经在防毒墙这1产品中患上到体现。所以只有将不同安全着重点的安全技术有效的融会起来,安全产品的性价比才能更高,才能在日趋剧烈的信息安全市场上有优异的表现。

1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要看木桶最短的那块模板的长度,也要看木板之间的紧密程度。这个模型利用在信息安全领域就是:1个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不仅依赖单个安全产品本身的机能也依赖于各个安全产品之间的协作。众多安全产品之间的瓜葛不是简单堆砌,而是互相协作,将不同安全防范领域的安全产品融会成1个无缝的安全部系。

来自天融信的余海波介绍说:这类融会趋势不单单是安全技术,也席卷了安全部系以及架构。网络安全产品已经不能再仅仅是个安全装备,还必需是个高机能的网络装备。

思科自防御网络的体系框架把安全的基因融会到路由器、交流机、终端、防火墙+Vpn+iDS产品中,并采取了集成化管理软件。从终端方面的网络筹备节制(naC),到交流机上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分析与监控、内容过滤构成全面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这个安全防御体系代表了安全以及网络融会成1体的总体安全解决方案同样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共鸣以及发展方向。

火花二:安全厂商之间不单单是竞争瓜葛

说到竞争,在信息安全市场上,安全厂商们之间不单单是剧烈的竞争,他们还有合作。合作不单单是不同领域的安全产品之间的必需有优良的兼容性,这个技术问题对于于前来座谈的厂商不是甚么大问题,真实的问题来自于厂商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合作。来自瑞星公司的市场部副总经理马刚谈到了价格竞争,讲了1个真实案例,在1次采购招标中,1家小的安全产品服务商为了能拿到1个单子,用低于盗版的价格硬是将瑞星还有此外两家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挤出局,马刚说:“当我听到他的报价,1个单机版五元!那就没甚么可说的了。五元1个软件,别说是软件开发本钱,服务提供本钱,就是我的服务人员来你这里提供及时的上门服务的车票钱都不够!”

这类严重的歹意压低产品价格只能是阻碍,而不是增进信息安全业的健康发展。非理智的低价竞争恐怕受损失不但是厂商自己,用户终究也会为这个非理智低价承当相应的损失。而刚才那个案例的用户就是折腾了两个礼拜后又把上面三家安全产品提供商请回来从新竞标,缘由固然也勿须多说,从这个案例咱们可以看出信息安全这个产业需要每一1个介入游戏者都自觉遵照必定的游戏规则,而其中1条首要的规则就是不介入低价竞争。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的信息安全产业环境以及网络通讯界的产业环境有1个首要的不同:那就是竞争过度。网络通讯界每天有人喊打破垄断,激励竞争,只有竞争可让垄断者出让1部份剩余让消费者享受,可是在信息安全产业内是偏偏相反,竞争的不止是有点过头,而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0几家厂商为1个单子互开低价,而且是1边骂他人瞎弄拆台,1边给用户开出0折扣的支票,让客户自己去填价格!这类恶性竞争不仅影响安全制造商,安全服务提供商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超低价产品以及超便宜服务只是1个短时间行动,长时间下去会滋长劣质产品、劣质服务,这反而无益于信息安全市场的成长。

所以安全厂商之间不单单是刺刀见红的竞争瓜葛,而且每一1个想在信息安全产业做久做大的企业都必需树立1种战略合作,通过这类合作去树立1种行业秩序,这类行业秩序同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相互呼应才能营建出1种优良的市场环境,增进信息安全市场健康发展。显然信息安全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受益者是信息安全市场的每一1个介入者,不但是产品以及服务的提供者,还有产品以及服务的接受者。我想信息安全界自律公约的出台就说明这类合作的必要性已经经被各大信息安全相干厂商意想到了。

火花三:信息安全服务-产业的盲点

启明星斗的杨继生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服务市场时说道:现在的信息安全服务基本上分为安全评估服务,安全培训,安全外包、安全集成、以及应急相应。现在能看到利润的主要是安全评估以及安全集成。而安全培训以及应急相应可能是对于用户的售后服务,而在国外开始流行的安全外包服务在国内尚没有成气候。信息安全服务对于安全装备提供商象征着甚么?冠群金辰的黄逊认为服务就是博得客户对于产品和产品违后的厂商信赖以及认可的首要手腕,优良的服务累积起来的口碑是冠群金辰获得用户信任的干将莫邪(注:冠群金辰曾经以7种上古神兵做为自己7款产品的代言人)!而东软市场的路娜则讲述了东软在完成为了1次及时高效应急服务后,博得大客户的信任,患上到1笔不菲定单的胜利案例。或许是受限于座谈会的时间短暂,关于信息安全服务的话题没有深刻的进行下去。

还有甚么没有谈到的吗?

在我眼里,优良的服务给安全产品提供商带来不单单是口碑、商机。信息安全服务对于于信息安全提供商还有两个战略意义。

一信息安全市场的入场劵

让咱们先从两个统计数据来感受热烈的信息安全市场:

数据一:二00七年全世界安全市场的总额将从二00二年的六三九亿美元增长为一,一八八亿美元,其中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将分别为三二.四%、三四%以及三三.六%,其市场范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一一.八%、一二.二%以及一五.八%。依照iDC对于安全的新定义,安全领域可细分为物理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业务连续性安全,信息安全是安全市场增长至多的领域。iDC预测,亚太区信息安全的市场范围将从将从二00三年的三七亿美元增长为二00七年的八三.四亿美元,而中国信息安全市场则从二亿美元增长为六.七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三四%,远远超过整个亚太市场二二.九%的年均增长率。(数据来源:iDC(国际数据公司)二00四年亚太安全论坛)

数据二:二00二年底,我国国内与信息安全相干的注册公司已经达一三00多家,其中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三五0多家,有自主产品的一九0家,拥有成熟产品的八0家;已经领取了安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产品有近五00种,通过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的产品有一四0多个。(数据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

两个统计数据给咱们这样1个问题:信息安全市场容的下一三00家企业吗?

谜底是:过去容不下,将来更容不下。信息安全市场的高速发展的另外一面就是高淘汰率。不言而喻,信息安全市场越成熟,市场的资源配置会就愈来愈集中到更少而不是更多的公司手中,这是资本的规律。问题的症结是会淘汰甚么样的企业?第1感觉告知咱们是技术,只有具有核心技术的信息安全公司才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幸存,然而如果你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就会发现其实不完整是这样。用户真正关切的不是你卖给他的硬件装备是基于np仍是aSiC的硬件平台,是千兆装备仍是百兆装备,他关切的是你的装备能否既能保证他内部网络的安全的同时,又能统筹正常的网络转发机能。他们终究关切不是你的防火墙是采取状况检测机制仍是深度检测机制,你的iDS是基于主机的仍是基于网络的,而是用了你的装备后,他的秘要信息是不是真正安全了,他们的内网安全在你的装备以及你的安全方案下患上到了真实的安全。简而言之,核心技术对于用户应当是透明的,用户看的到的是厂家的服务。厂家所能提供服务水平是这个厂家的技术实力、资本实力、管理实力、市场运作实力的综合体现。限于前提,笔者只能在这里提出1个假定:如果能将这4种实力进行计量构成1个加权综合服务指数,那末这个综合服务指数的排名以及厂商在市场的份额应当是直接对于应的。

这类信息安全厂商的服务跟着信息安全市场的发展将累积成1种资历,而这类资历1面淘汰那些不能提供长时间优质服务的信息安全厂商,1面也逐步成为信息安全产业后来者的入场劵。现在的信息安全厂商要想应用先发优势享用更多的信息安全市场高速发展带来的丰富利润,就必需做好他们的服务,他们的服务越好,后来者就越不易进入这个产业。

二未来安全产品制造商的避风港

常言道:居安思危。现在信息安全产品提供商现在注意到的是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以及高速发展的市场,不知他们斟酌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者许在他们互相为争取客户拼个鱼死网破时,像CiSCo这样的网络装备提供商以及微软这样的软件商正在暗自打算如何抢走他们的奶酪,他们惨淡经营的技术优势恐怕对于于这些巨头来讲只是薄薄的1层窗纱。不言而喻CiCSo以及华为这样的网络装备提供商进入防火墙、iDS的市场难度,远小于防火墙制造商进入交流路由市场的难度,微软做防毒软件更是有患上天独到的优势。

如果换1个角度看CiSCo的自防御体系以及华为的“i三安全”,就会发现CiCSo以及华为这样的网络装备提供商,正在斟酌应用其完美的网络基础设施产品线,把相干的安全产品融会到网络构架中。对于用户来讲绝对于是1个好事,由于他们把技术层次上的信息安全做的堪称滴水不漏。可是对于于现在患上信息安全厂商来讲可是1个严峻患上考验。当网络装备提供商用自己全面的出产线为用户树立起完美的安全部系的时候,真不知道,防火墙也好,iDS也罢,他们能卖出多少。我是在耸人听闻吗?希望是。

至于微软捆绑销售防毒软件我不想多说,免的给他造势,反正我知道网景当年可是高速成长的明星公司......

我料想现在这些巨头们光动口,不动手的根本缘由是现在的信息安全市场还不够肥,他们进入的时机尚无成熟,他们1面在炒概念,1面在不远处之处观望着,对于他们来讲这是收益以及本钱的掂量,1旦他们信息安全市场范围发展到他们的收益超过他们的本钱,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杀入这个狭小的市场。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4

蔬菜批发市场传统质量安全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2000年,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嘉兴蔬菜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市场)率先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先后配备了CL-Biii四通道残留农药测定仪、十六通道残留农药测定仪、六合一检测仪等一批农药残留定性检测设施,5名专职检测员工不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每天不间断地对进入市场的每一车蔬菜进行抽检,检测结果当天公示。2001-2013年,市场一共检测蔬菜599937批次,其中不合格482批次,及时发出通知,均作退市或没收处理;合格599455批次,平均合格率99.92%,合格率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

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陆续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大幅提升整体安全水平。2013年全国批发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8%。但目前绝大多数批发市场仍停留在市场方出租门面、交易双方对手交易的层次,还没有配套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可追溯系统,普遍存在交易信息记录不全,信息统计分析效率低下,主体和产品可追溯性差等问题,安全管理措施很难向两头延伸,其效应很难向两头辐射,不利于系统性地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去向查证难,不利于问题产品召回。单纯依托现场农残检测,即使每车必检,但由于交易主体众多,产品来源复杂,检测毕竟是抽检,无法穷尽,很可能挂万漏一,不排除仍会有少量问题产品因漏检而流出市场。在传统的对手交易环境下,交易信息往往记录不全,即使有记录,海量信息也无法有效统计梳理。一旦问题产品流出市场,去向查证就比较难,会影响召回处置效率和问题控制扩散。

二是责任界定难,不利于事后管理处置追究。由于记录不全,统计分析效率低,一旦发现已流出市场的问题产品,溯源难度也加大,难于精确确定问题产生环节,无法有效地对产生问题的企业或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和法律追究。由于责任难界定,也会使相关主体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引导生产者加强产地管理、经营者加强进货管理。

三是民众知情难,不利于主体信用和品牌信誉的积累。由于溯源难度大,包括产品标识和识别制度不健全等等,蔬菜质量信息既难于准确传递到个体商户、经纪人,更难于传递到消费者,多数情况下民众对蔬菜质量处于茫然状态,无法将问题产品与好产品区别开来。一旦某种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很可能引发消费恐慌,导致好产品也难卖,对整个产业造成冲击,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和人们价值观的混乱。例如,某地发生“毒豇豆”事件,可能引发整个市场乃至全国性的豇豆卖难。

四是产业预测难,不利于政府调控和生产者决策。由于记录不全,统计分析效率低,市场很难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的交易量、价格和流向等情况,也很难为政府相关部门调控农产品流通提供有效信息,也无法为生产者制订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五是安全监管难,不利于降低执法成本。某一农产品出现问题时,因为可追溯性差,监管部门一般会将该种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农产品全部纳入问题农产品范围,统一销毁,这其中会包括一些没有问题的农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使执法的成本大为增加。

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实践探索

从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可追溯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追溯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6年底起,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在严格产品抽检准入基础上陆续建立了进场登记系统、交易一体机和iC卡收费管理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率先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管理的领航者和先进典范,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

一是结算中心电子结算客户交易。改变多年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对手交易方式,实现iC卡电子统一结算。所有交易方在交易前必须持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驾驶证等),在结算中心窗口办理iC卡,将卡号、姓名、证件号码、常住地址、联系方式、客户类型等信息录到系统资料库。买主需将现金充到iC卡,通过iC卡买卖交易。进场交易蔬菜必须通过进门登记系统,准确登记进场交易产品名称、数量、进场时间以及产地等信息,每户建立进货电子台账。若检出不合格蔬菜,均作退市处理,并冻结iC卡,以后连续5次抽检合格后才可解冻刷卡交易。电子统一结算也防止了使用假币现象发生,确保双方资金安全。

二是终端交易一体机采集交易数据。交易一体机将电子秤、交易卡机集成于一个操作平台上,生成交易记录包括商品名称、单价、数量、交易时间、货主和买主姓名等详尽信息,为蔬菜流通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这是实现蔬菜溯源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更好地维护买卖双方的利益。

三是溯源中心分析处理数据。市场每天利用电子屏公布交易品种、数量和价格,为生产者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信息行情,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如买主对购买蔬菜有疑问,可凭交易小票或者交易卡查询,从客户资料库可以追溯到卖主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实现来源可追踪。卖主根据交易卡号,通过系统可以查询产品去向,实现去向可查询。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买卖双方可及时联系,暂停销售问题产品,缩小影响范围。目前市场共设终端交易一体机279台、办理电子结算iC卡7万多张,每天交易刷卡1万多笔。

通过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产品检测准入、索证索票、电子化交易、电子化结算和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初步建立了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溯源机制,也健全了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了蔬菜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了市场提档升级。近年来,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先后被评为全国蔬菜类批发十强市场、农业部信息采集先进市场、商务部双百工程市场、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场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问题产品召回。一旦发现问题产品,可按照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快速定位去向,买卖双方可及时联系,暂停销售,尽可能缩小影响范围。有关部门也可及时召回,消除危害,有效控制问题产品扩散,避免事态扩大,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有利于相关责任划分和追究。一旦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样可按照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溯来源,快速锁定问题产品责任主体,可依法追究责任,给其造成压力,促使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知情度。质量差的生产者,个体商户和经纪人肯定会避而远之,并传导给消费者。同样,质量好的生产者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利于主体信用和品牌信誉的积累。同时,有利于消费者理性对待农产品质量问题,减少一损俱损现象。有利于产业预测调控。溯源中心快速处理分析数据,市场每天可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每个交易品种的数量、价格、来源、去向等信息行情,为政府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生产者调整种植计划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安全监管。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对问题产品的确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可大大缩小调处范围。监管部门执法时,对象更明确,行动更快捷,可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立后,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产品的追溯查询管理,促进了市场提档升级,保障了菜篮子安全。但具体推进运作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导向不明显,市场交易主体总体积极性不高。一是买卖双方以千家万户的菜农、个体商贩、经营户为主体,总体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有的是文盲,年龄也偏大,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总觉得溯源系统操作麻烦,习惯依赖近二十年的直观的对手交易。二是有的个体商户为了贪图省力,或推脱责任,抵触情绪较为明显。三是部分个体商贩、经营户担心信息数据透明后会带来税收和费用上的增加。四是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的认知度不高,追溯产品和非追溯产品的价格差距没有拉开,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比较普遍,参加追溯的主体付出了追溯成本,却未能获得较高利润,产业链上的相关主体包括农民总体积极性都不高。目前全国各地绝大部分的蔬菜批发市场仍延续买卖双方对手交易的模式,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法律上没有强制性要求,这几年来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单兵突进,碰到的阻力不小,但一直坚定不移推进,先易后难,先地菜后客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法制保障不强。2002年以来,发达国家逐步通过立法确定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虽明确了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但只有一些相关的原则规定,产销链上的各个主体,从农户、到经纪人、到批发市场、到零售商、集贸市场个体商户必须做什么、应该履行哪些职责,由哪个部门来监督管理都不很明确,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

3.源头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只是关口,不是源头。推进全程质量追溯客观上要从源头抓起,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但整体来说目前蔬菜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还有待深入,多数农民参与意愿不高,生产记录不全甚至于无记录,信息也不完整,品牌和标识覆盖率不高,产品仍以大路货为主。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是制约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瓶颈。

4.追溯技术较落后,追溯系统不稳定不兼容。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总体上处于低级或中级阶段,追溯技术比较落后,系统运行不够稳定。嘉兴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有时也存在运行不稳定情况。另外,目前各地各行业都在试点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但追溯对象不明确,追溯标准不统一,追溯标志多样化,处于“碎片化”状态,追溯系统不兼容的问题非常严重。

5.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运行成本较高,企业负担重。嘉兴蔬菜批发市场除了要负担信息记录、追溯标签、追溯设备、查询设备、人员培训等成本外,还必须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以防止追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错漏,工作量大,投入多。据统计,至2013年底,嘉兴蔬菜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目前溯源系统年运作成本在200万元左右,虽然投入当年政府有一定补助,但与其他未建追溯系统市场比较,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对进一步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实施蔬菜流通溯源管理,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监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具体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1.抓紧制订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法律法规,立法保障,系统推进。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有法可依。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专门法律,明确追溯对象和必须提供的追溯信息,统一追溯标准,界定各参与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等,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在必须提供的追溯信息方面,关键要强制有关利益主体提供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核心信息,例如,蔬菜产品必须提供生产者姓名、农药残留等核心信息。在法律责任方面,要明确监管部门,加强对追溯信息的审查,要制定对提供虚假信息者的惩罚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行为,以保障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在大流通大市场背景下,每一个地区、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整个产品供应链的追踪和追溯,应尽快整合建立一套可兼容的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防止出现新的信息“孤岛”,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查询平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实时监控创造良好条件。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追溯技术,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技术装备水平。

2.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标准化,强化源头基础。蔬菜流通溯源系统作为系统工程,需要上下游联动。首先产地蔬菜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质量追溯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而要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提高生产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蔬菜流通溯源体系,首先从生产源头抓好,积极引导蔬菜生产向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产品准出制度,确保从田头出来的蔬菜质量安全。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5

关键词:期货信息贸易政府宏观调控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微观经济单位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会改变经济形态、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战略意涵。此外,发达的信息资源体系亦是大国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体现着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掌握期货信息资源,并充分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期货市场方兴未艾,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却又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利用信息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

经济和金融安全是所有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经济或金融安全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虑,但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则警示人们:信息安全的内含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披露、传播和利用必须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1、美国金融危机中隐含的信息披露难题和监管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2008年又演化为冲击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实体经济安全的严重金融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尚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机中的作用也成为无可否认的关键一环。客观考虑,衍生品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设计目的都是用来防范或转移风险。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其实只是CDS)怎么推动了危机的持续蔓延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难题。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和风险规模。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会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此在危机产生后,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计和流动性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

2、不合理的现代信息传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互联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来,互联网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能赋予个体投资者力量,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并且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信息需要自由,信息能够创造一切”到21世纪达到了顶峰。

但是,信息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付费信息与不付费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使投资者划分为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其二,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对等。普通投资者在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往往会淹没在数据当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深入评估其投资的产品。而交易商、银行业者和金融策划师则建立起了随时跟踪、分析和选择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捷径。因此,那些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迷雾“帮助华尔街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轻易地劫持了全球经济――凭借的是即时信息和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类似危机的办法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传递机制,加强互联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政府以及监管机构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信息。今后,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信息做出解释:现在的金融市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

3、建立以期货交易所为模式的正规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实现金融安全的基本归宿

客观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之所以发展成为危机的“肇事者”之一,关键的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和监管困难。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信息披露和监管本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交易期货和期权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那些在期货和期权交易所进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和倒闭。因此,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看,实现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应将加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机制重新构建。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第一,将部分场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第二,场外的衍生品应选择合理的交易系统或平台。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货交易所的清算所对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合理的信息披露途径,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对交易产品的价格信息和风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对衍生工具交易过程隐含问题的展开动态持续监管。

4、信息安全范围扩大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般看来,信息安全的解释和理解或从技术角度考虑,或从保密角度考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忽略了基于经济和金融安全角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的内含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不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信息体系必然隐含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安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理论上看,信息内容上的不完全、信息传播体系的缺陷甚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异,都应构成信息安全理论的新的要素。

所谓信息不完全应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经济或市场本身不能生产足够的信息。第三,即使信息充足,市场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这些方面的信息不

完全经过积累或发酵很可能成为金融不安全或经济不安全的诱因。所谓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拥有能力的差异。应该说,如果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将在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影响金融安全。

因此,确保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安全,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从内容上看应至少包括:第一,风险预警机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灵敏、精准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二,信息获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或者应控制大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滥用;第三,信息需要合理规范的平台,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正在交易的产品的风险;第四,信息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政府当局不能只重视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而且更要将重点向信息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实体经济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国内市场风险。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科学化解风险,合理安排生产,有效促进流通,往往需要借助期货市场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利用期货信息发展现代贸易流通

健康的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国际上,粮食、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均以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的定价基准,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对应的期货价格。利用期货价格和基差信息已经成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信息对商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在美国商品现货流通中具广泛运用。商品买卖双方确定的未来价格往往是期货价格与基差之和。这就使得美国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能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现货贸易流通方式也实现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如今,我国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并取得不少进展。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这些行业企业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货信息或缺乏期货信息作为指导的行业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宁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的解决了现货贸易中定价的难题和贸易方式的缺陷。但是,与美国经验相比,我国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利用期货信息安排商品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都是在期货市场内完成。因此,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生产计划、选择销售时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各行业对期货信息的利用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小家小户的农民组织完成。对于广阔和剧烈变动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而言,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因而大大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并被农民逐渐了解的地区,期货信息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大豆、小麦、玉米、橡胶等期货价格也已经成为东北、华北、云南等地农民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确定销售计划、锁定预期利润的重要依据。例如,东北豆农和云南胶农充分参照期货市场的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和价格,实现了收入的较大增长;云南农垦近年来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比现货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高出1,000元,垦区2005年人均收入1.07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根据专家建议,决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当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3、推动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化体系

当代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度依赖信息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价格信息对现代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体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依然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里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例进行说明。农村信息化体系落后的一个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数据库也不完整。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市场,在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期货市场接受来自销区、产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期货市场上新生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本身就是农产品信息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信息体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信息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利用期货信息促进信息标准的统一,并推进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实用性。第三,一些期货信息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如天气期货,为农业生产规避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起到强大的市场引导作用。

4、利用期货推动建立“期货农业”模式

期货农业是订单农业的一次提升。在订单农业中引入期货交易、期货标准、期货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第一,利用期货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由于期货交易对交割货物的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农产品购买者更愿意通过期货市场放心购买具有统一规格的农产品,农民更加愿意生产优质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能够促使农民自觉地了解标准化,增强标准化意识,从而在生产全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第二,利用期货交易完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在我国推行起来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如何保障订单的履约始终是关键缓解。发展期货农业,不仅可以如前所述,为农产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对冲农产品购销各方的市场风险,确保订单农业的稳固运行。

5、问题的紧迫性

尽管这些年我国实体经济中各部门对期货信息予以了关注,在部分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的进步只是个开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发展滞后。如,我国目前有近百家央企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和生产加

工,但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却很少。相比之下,95%的国际500强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的粮食企业,目前进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形成有规模的粮食企业至少几十万家,但是根据期货交易所统计,粮食方面的法人客户还不到1万家,更不要说农民或农民组织了。因此需要各界联合探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发展期货市场、推动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现货市场价格作为调控依据具有滞后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市场基础,一是基于现货市场独自发展的调控,二是基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的调控。由于现货市场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期货市场是时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具有不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信息、调控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一般来说,观察通货膨胀和经济走势时首先会想到Cpi与ppi,但是这两个数据是每个月公布一次,且所反映的是前一个月的状况,就某种层面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落后性质,这对于需要把握先机的交易者和宏观调控主体来说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决策时,会因为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而缺乏有效性和前瞻性。即使调控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型和测量工具对未来市场价格信息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和判断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另外,由于现货市场价格的调控存在“消耗效应”,也会使调节效果逐渐削弱。

2、期货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源

与只有现货市场体系相比,在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具有了新的决策信息源。由于期货价格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的市场信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体现未来市场供求变化的动态均衡价格,因此这种期货价格要比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做出的价格预测更为准确,也要比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更省力,因此完全可以成为调控部门的决策参考选项。例如,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长期大幅度上涨和下跌,可能预示着多方面问题,如供求关系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构筑合理的商品期货指数,有助于宏观调控主体根据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陷入滞后调控和盲目调控的被动局面,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果,即,使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积极使用利率和外汇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进行市场分析,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意大利银行在内的一些主要国家的银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商品期货交易的信息含量对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政策的预警作用和决策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发达期货市场国家宏观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CRB指数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针,为观察通膨状况的重要依据。CRB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应借鉴路透CRB商品指数经验,组织国内期货交易所以合理的产权形式,建立适合国内需要的商品指数期货,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利用期货信息增强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力量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轮换不仅要从产品宜存角度考虑,而且应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理的轮入轮出时间。如期货价格走低,国家的储备物资可以轮入现货;价格再轮出储备物资,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4、增加宏观调控的影响途径

期货市场信息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研究期货价格走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在危机时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影响现货市场,再通过现货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达到宏调目的。

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功能是众所周知,又被人们广为乐道的话题。一般而言,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与期货交易的链接与融合,以及投资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期货市场的另一种功能属性――信息开发功能,开始凸现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与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一样的又一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并不和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功能相割裂,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交流,共同推动着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化。

1、期货交易信息是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

通常而言,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现货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决策依据,不仅会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期货市场来说,由于具有公平的交易规则和日渐合理的交易方式,众多买家和卖家能将自己掌握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充分汇集到期货价格中。期货价格中所融入的各种市场信息不仅包括了现货价格的实际变化、投资者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判断,而且也包含了其对历史交易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即时交易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由于期货交易定单流可以将宏观经济信息的判断或预期等各项内容都考虑到或者融入进来,因此很多投资者(当然不是全部)完全可以将期货交易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载体,通过深入分析期货交易历史信息和价格动态做出买卖决策。由此各类现货信息和历史期货交易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将有助于较快速度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

2、利用期货交易信息完善风险管理功能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所有参加者熟知的一项功能。这个功能虽然有其固有的基本交易策略,但是也不是动辄就能完美无缺,很多期货交易者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的来源主要源于对平仓时机的选择。何时平仓必须依靠对基差信息的深入分析。所谓基差实际上就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践表明,基差的变动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的头寸状况得到改善或更加糟糕;例如,对于将来要卖出现货的空头套期保值者来说,基差出现扩大就意味着套期保值出现盈利。相反,基差出现缩小,则套期保值状况出现恶化。因此,所有套期保值者不仅要分析基差历史变化,而且也要就要深入了解影响基差的变动各项信息,在最尽可能有利的基差点上完成套期保值。

3、信息开发:期货市场的新

功能

在期货交易的方式、价格、流程及利润源中,信息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作为期货交易基础能更好地解释期货交易的过程,期货市场中信息场的存在更能说明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对期货交易基础的演变过程。单从前述的两个方面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虽然是发达期货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度通畅的信息流。应该说就此而言,交易信息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上,假如期货市场所的市场信息开发过程能和期货交易活动真能实现高度融合,那么在期货市场中必将酝酿出一项新的功能――信息开发功能。

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功能,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重组和创建信息的功能,改造和开发信息的功能。从客观条件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的信息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整理交易数据的先天性条件。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信息开发职能。

――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这是提高信息效率的基础。

――采集、挖掘、过滤和整合信息。这属于信息开发本身范畴。――披露和传递各种信息。期货交易所开发信息必须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规则,也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此保障信息功能的高效性。

事实上,如果期货交易所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发期货交易信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传播渠道,那么很明显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将明显提升,并系统地促进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总之,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不仅有助于从质量上提升期货市场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范围。无论对于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言,要想不断将期货市场的功能向更高度予以推动都离不开对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挖掘。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开发职能始终是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利用信息服务创新增强期货交易所竞争力和定价权

1、全球期货交易所竞争日趋激烈

期货交易所是争夺定价权的前哨。近些年,全球期货交易所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各国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争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控制力,即交易所力图通过品种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二,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即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来影响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相应,相互促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全球一些主要的交易所掀起了合并浪潮,在合并过程中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四个趋势。第一,信息供应逐渐被国际大型期货期权交易所控制和垄断。第二,以市场的成熟为基础,对期货交易信息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收费成为潮流。第三,信息服务为交易所经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四,调整交易时间,加快技术整合,提供各洲的不间断交易,扩大信息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很多证券期货交易所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途径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交易所实力,而且也反过来为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际期货交易所信息开发与服务收入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数据销售大都是通过数据卖主进行的。数据卖主获得交易所授权后,将市场数据销售给个人或机构用户。部分交易所不仅通过数据卖主销售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专线直接向终端用户供应数据。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最终用户可以从认可的数据卖家或者直接从交易所通过Cme数据传输专线获得数据。一些交易所还允许卖主将数据销售给下一级卖家,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卖主经批准后,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卖主,从事再次销售市场数据活动。

近些年,期货交易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由于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不断活跃,交易者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由此也带来了期货交易所信息服务收入的增长。总体来看,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2001,2005年期间的信息服务收入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报价数据费在2004财年内增长了15%。从信息服务收入占交易所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大部分交易所的这一数据在14%~18%之间。总体上看,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已从昔日的“副产品”转变为期货交易所的正式商业业务,信息服务收入也随之成为期货交易所的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3、我国加快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

引言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性问题,完善监管制度、提高食品质量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食品安全信息是政府对食品市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而由信息缺失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食品市场失灵,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深入论述了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针对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asymmetryinformation)又称为价格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所掌握的价格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行为人拥有更多更好的价格信息,而另一部分人则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价格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这种价格信息分布状态。

在自有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居优方在交易达成后的"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从长期看,是市场交易对象结构的"逆向选择"效应,即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对食品市场而言,食品供应链上各主体间对于产品质量、价格、合规程度等信息掌握量不同,因此存在明显地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导致的"道德风险"指食品上游参与主体如生产商、零售商等对下游参与主体如消费者等,为谋求不当利益而采取的以次充好、以旧抵新、质量欺骗等不道德行为,进而使下游参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逆向选择"则是指长期而言食品市场劣质食品驱除优质食品、市场食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当前我国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市场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双重调节机制来实现食品安全等目标,而信息不对称严重弱化了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和监管效率。简单而言,我国当前食品市场中各参与主体间关系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食品市场各参与主体间关系简化图

在上图中,信息伴随供应链上产品流转进行传递,在链条上各主体间沿产品流动方向呈递减趋势。实线起点处参与主体比终点处参与主体掌握更多信息,虚线则相反,终点处参与主体掌握更多产品信息。而未连接主体之间则完全没有或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不能达到信息的顺畅传递。图示可以清晰地表达市场参与主体间掌握产品信息量的比较关系。

根据上图,可以得知当前我国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对处于食品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交易主体,如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商、食品销售商、消费者等而言,由于链条上游交易主体掌握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且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隐瞒或部分隐瞒,信息数量及质量沿链条方向成递减态势,自然而然便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使下游交易主体被动承担了所谓"道德风险"。食品供应链仅仅发挥了其物流、资金流的功能,其信息流的功能效用并未完全发挥。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首先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受限于监管技术手段、监管能力、监管人力、制度漏洞等因素影响,难以完全掌握食品市场交易产品的所有信息,监管难以避免会出现漏洞。其次,部分交易主体缺乏提取信息或传递信息的能力或渠道,如作为直接食品使用者的消费者而言,部分消费者难以辨明所购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不了解投诉渠道和方式等,使得其不能有效为监管部门提品信息,加剧了政府监管部门与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三)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原则上依照流通环节实施分段管理。但伴随食品供应链加深化及复杂化,监管部门之间逐渐出现职能重叠、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无人监管的问题,此时部门与部门间因缺乏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渠道,难以互相传递、共享信息,问题亦难以解决。此外,地方监管机构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选择对上级监管机构隐瞒信息,造成了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三、我国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我国食品市场的现状,现阶段我国食品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成熟完善的信息质量保证和披露机制。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发展中,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仍不完善。食品市场缺乏基本的信息采集和披露机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缺乏统一配套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之前我国适用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调整的产品范围不包括农、牧、渔业等初级农产品;与食用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农业生态环境标准、生产技术等标准还不完善。虽然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并生效,一定程度上对于该情况有所缓解,但推行时间较短,实际效果有待检验。

2、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的缺乏主要体现在:缺乏针对披露内容的质量标准要求,缺乏统一协调的食品信息披露渠道,缺乏开放权威的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强制要求交易主体披露产品信息的约束机制等。

(二)食品交易链上交易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化的生产者因需要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更加注重信誉,可以对组织内成员产生约束效应,并且通过长期投资于信息披露和质量改善获取利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信息不对称。相对而言低组织化生产容易造成盲从效应和短视行为。在食品交易链上,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处于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个人生产者信息披露边际成本远大于边际收益,因此多会隐瞒产品信息;此外,生产者无法从长期对产品信息披露和质量改善上获得利益,因此会产生短视行为,重视短期利益,采取不道德行为。因此组织化程度低也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三)交易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交易发生前信息的搜集成本和发生后对于交易主体的监督成本和违约追究成本都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当前市场条件下,交易发生前过高的信息搜集成本使得交易主体投入成本了解产品信息的意愿并不强烈;而由于缺乏合理的惩罚机制和赔偿标准,相对较高的事后监督和违约的追究成本也使得消费者并不热衷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生产者和供应商的违约成本,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

四、弱化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弱化信息不对称对于改善食品安全监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积极意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等措施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结合我国食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弱化信息不对称: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质量保证和披露机制。监管部门应该通过设立涉及食品生产、加工、认证、标识、市场准入、监管和市场退出等供应链全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来保证食品供应链上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通过建立强制性的披露机制,弱化供应链上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如咨询机构、评估机构等,加强食品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督力量,提升披露内容的可信程度与使用价值。

(二)建立信息披露渠道和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提高信息披露收益。通过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信息披露渠道,为监管机构和交易主体披露产品信息提供便利,并采用财政补贴、减税等措施,降低交易主体信息披露的成本,鼓励交易主体进行信息披露。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市场交易主体间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的自由获取和顺畅流动,为监管机构和交易主体获得信息提供便利,弱化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

(三)改革和健全监管机构体系,实现监管部门间信息流通顺畅或信息共享。通过改革和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监督机构体系,如设立专门化的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机构,理清机构各部门监管职能和范围,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等。此外,伴随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内部激励、适时部门调整等措施,最大限度避免政府部门机构僵化和落伍弊端的出现,保证监管的持续高效。

(四)简化举报渠道,提高违约成本,强化约束机制。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举报渠道,并辅以举报激励等措施,降低消费者的监督和违约追究成本,提高其收益,鼓励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积极举报不合格食品和违规生产厂商。与此同时,加大对违规生产者和供应商的处罚力度,如通过罚款、责令整改、取消市场准入资格、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其采取不道德行为和违约行为的成本,约束其减少不道德行为,进而提高食品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降低"逆向选择"效应。

应该注意的是,在实际状况下,实现信息完全对称的成本过高,所以应该衡量弱化措施的成本与收益,理性选择,实现净收益最大值前提下的信息相对对称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志花.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9)

[2]吴云霄.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9)

[3]程青.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治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8(16)

[4]古川、安玉发.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

[5]夏厦.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7

[关键词]农产品分销渠道新农村建设安徽

一、安徽农产品分销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位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农村市场与流通体系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当前安徽新农村建设主要考虑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境、农村规划等问题,对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关注很少。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农本商末的观念,制约着流通、商业的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流通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运转效率、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生产。尤其是农产品分销渠道建设问题,在整个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分销渠道是指促使农产品能顺利地经由市场交换过程,转移给消费者(用户)消费使用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和个人。农产品分销渠道对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加以组织,其目的在于消除农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分离。分销渠道是市场营销组合的重要环节,历来有“渠道为王、终端致胜”的地位。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尚存在许多不足,在农产品的交易和转移中缺乏竞争力,需要进行改组、整合和优化。

二、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现状分析

当前,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分销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格局。

1.农产品分销的主体呈现以农户为主,成分多元化

在当前的安徽省农产品渠道模式中,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个体私营农产品商贩和一小部分农民中介组织如农民经纪人、农民协会、流通企业等多种运销主体,成份多元化。但从比重上看,广大分散的农户仍然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主要力量。

2.批发市场虽然总量偏少,但在农产品分销渠道中发挥主导作用

截止2006年,安徽省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只有40个,成交额170亿元,分别只占全国的4.9%和3.9%,这与农业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

虽然如此,安徽省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2006年末,全省已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近300家,其中产地批发市场160多家。仅以农村农产品市场为例,至2006年末,73.1%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1.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6.2%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3.2%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38.7%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3.农产品零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只占很少份额

目前农贸市场仍然是安徽城市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选择去超市或连锁店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者逐渐增多,但目前来看,其销量仍然只占较小份额。传统的农贸市场以其农产品的新鲜度好、价格优势和购买便利仍然是人们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各类小食杂店、农贸市场、集市是日用消费流通主渠道,但有的乡村店已初具超市经营的雏形。

4.农产品交易方式以传统交易为主

安徽省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相应的分级、包装和深加工的农产品比较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品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竞争力较弱。交易方式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的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用拍卖交易、电话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很少。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流通手段刚刚起步。

三、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批发市场的功能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当前安徽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分销渠道体系,在农产品分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除了少数现代化批发市场外,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简陋、落后,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低,管理落后。市场在辐射能力、信息服务、物流服务、质量检测等功能方面非常薄弱和欠缺,尤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市场准入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也影响到安徽省绿色安全食品大省形象的树立。

2.农产品流通主体薄弱,素质较低,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营销队伍自身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吞吐能力有限。

由于大多数情况是农户自己从事农产品分销,流通主体分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不仅使农户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同时也使龙头企业与农户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并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而指导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如流通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以及农民经纪人等发展缓慢。目前多数流通中介组织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农民营销经营手段原始,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市场实际上仍然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

3.分销渠道过长,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较低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分销渠道向扁平化发展,日益缩短,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在美国,78.5%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经由批发市场的交易量只占总交易量的20%。而安徽省大多数农产品从农户生产者那里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者消费,其流通过程要经过五六个中间环节,即生产者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流通环节的增多,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流通过程中储存和运输的条件不佳,造成农产品本身的损失加大,也导致了农产品的成本提高。

4.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通

农产品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是农产品分销渠道畅通的前提条件。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完成,而市场的松散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目前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中来自政府的信息建设和服务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大多数农产品流通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农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不宽,向农村延伸的力度不够,难以满足营销中介组织以及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渠道的不畅通,致使农产品出现区域性过剩,致使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低下。

四、安徽省农产品分销渠道优化对策研究1.创新农产品营销主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农业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部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同时,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农户、协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企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2)拓宽农产品市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勇于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农产品展销活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为载体,扩大安徽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原料基地,强化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3)创建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把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作为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评审的必备条件,力求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占有率高的安徽优质名牌农产品。

2.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功能,逐步达到管理现代化

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和管理主体应多元化,管理应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建设、管理应以股份制为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努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兴建储藏、保鲜设施,建立质量检测中心,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立高度集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准确农产品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和效率低的问题。

3.优化农产品分销渠道,努力实现渠道扁平化、终端多样化

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包装、运输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缩短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新型终端,跳出传统农贸市场为渠道主力军的束缚,逐步以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店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超市有利于推进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环境保护与税收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连锁经营是超市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优越性在于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与工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基地直接挂钩,统一进货,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进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4.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多元创办”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积极领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线,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对现有粮、油、棉、果、菜等协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建立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加快建立主导产业省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发展协调、政策建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5.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

逐步健全省、市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县、乡镇信息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搞好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创新信息传播形式。

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改变传统交易方式。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迅捷、安全地实现。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营销,能有效避免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诸多缺陷,有效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克服农产品易腐、储藏周期短、损耗大等自身特点所引起的流通问题。同时,由于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2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m]./tjgb/gb0804253.htm,2008-04-23

[3]宋桂娥: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陈茂强: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8

【关键词】乳制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博弈论

前言

近年来,我国乳业发展迅速,由一个贫奶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也分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大省,近年来乳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奶资源的拥有、牛奶的生产能力、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同时,涌现出了以“伊利”和“蒙牛”两大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名牌企业,在带动产业扩张、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乳制品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行为参与人的日趋复杂,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光明回收奶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1.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也(食品业)的影响

1.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

2001年10月10日美国的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Georgeakerlof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echanism)为标志(刘合翔,2004)。阿尔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是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1.2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业(食品业)的具体影响

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高质量企业通过广告等发送信号需要增加成本,又由于食品市场是一个细分的市场,食品的生产量大、地域分散,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索性差等,质检部门不可能获得食品所有的质量信息,因此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可能出现“寻租”现象,因此政府的监管成本很高,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制会导致较高的产品成本。

周德翼等(2002)分析了食品安全管理中四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能提供生产者改善品质的激励。二是生产者和政府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检测的成本高、速度慢、食品分散生产、地域分布广、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差,实施完全监管的成本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缺乏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手段,只追求食品的数量。三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下级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监控,在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下级管理者可能因个人或地方利益导致管理上的失职。四是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被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消费者缺乏对相关食品的安全信息。

1.3针对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措施

国内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食品市场上的政府监管问题。王秀清等(2002)建议从食品产业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管制方式应逐渐转向对质量信息的管制,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控制企业的自主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对提供信息给予补贴等方式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周德翼等(2002)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并指出政府可以结合市场准入、检验监督和安全标识三项制度节约信息揭示和管理的成本。

周文成(2009)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责任进行界定,认为政府不是万能的,需要平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监管作用等。

2.博弈论在政府管制方面的应用

2.1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theory(或thcoryofGames),其字面意思是游戏理论或者说来自于游戏的理论,实际上博弈论就是起源于对、棋和扑克等一类游戏的数学研究。其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策略运筹学,作为一门数学分支,从方法论的角度几乎改变了整个微观经济学。它研究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冲突和合作以及决策均衡问题,包括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类型。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具备3个最核心的要点:参与人、战略空间和支付结构,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也就是说,参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博弈论已经在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为解决不同实体的冲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方法。

2.2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9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中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供应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监管,实现全程的质量安全监控难度将非常大。因此,信息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河南省鹤壁市作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也有显著提高。

发展现状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完善

鹤壁市在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支持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等建立农产品检测室,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农检中心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了“计量认证”和“机构许可”认证,被省农检中心命名为省农检中心鹤壁分中心,被农业部指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环境评价机构;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基本建成。在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建立了36个农产品检测点,全市形成了市、县和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超市“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2.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扎实推进

鹤壁市辖区内2个蔬菜批发市场均建立了检测室,开展了市场准入工作,14个蔬菜标准园建立检测室,开展基地准出检测,实行了农产品的“逢出必检、逢销必检”。

3.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鹤壁市相继制定了《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标准》、《夏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标准》和《蔬菜标准园创建技术标准》等农业地方标准42项,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建立部级蔬菜标准园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基地(种植业)7个,市级蔬菜标准园14个,全市大宗农作物的生产90%以上实现了标准化。

4.品牌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

鹤壁市坚持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基础工作来抓,积极开展产地检测,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有机食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产品覆盖了粮食、蔬菜、水果等鹤壁市主要农产品。

技术应用

鹤壁资源条件优越,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市、县检测体系健全,机构完善,农业生产、科研水平、质量安全多年来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多年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是全国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具备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数字检测的基础条件,可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0年鹤壁市应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2012年在该系统的基础进行了完善升级,建成了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检测检验、自动采集、监测预警、溯源追踪、在线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对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短信预警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在线视频监控系统、生产档案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信息系统进行高度集成、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目前,平台已在鹤壁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蔬菜标准园、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的双覆盖。

1.数据自动采集,确保真实

为更好地做好鹤壁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关口前移,在蔬菜标准园、批发市场、超市都建设有检测室,应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采集上报系统,做到了基地“逢出必检”,市场“逢销必检”,蔬菜出基地或进入批发市场、超市之前,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才能流入市场。检测的数据通过系统自动直接采集、加密上传至监管平台,工作人员不能删除修改数据,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因素,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2.运用移动网络,短信预警

当检测出现蔬菜超标现象时,通过应用短信预警系统进行提示预警,如在某批发市场或超市几号摊位检出某样品超标时,系统将第一时间给摊位经营者、市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三方同时发短信,提醒他们及时采取措施。

3.检测流程数字管理,提高效率

在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应用了实验室数字管理系统,系统按照实验室检测检验的流程,从样品接样开始,到任务分配、原始记录、检测结果、检验报告的自动生成,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该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检测流程,减少了工作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4.检测数据智能分析,科学评价

系统具有预警提示、信用评价、同比环比、安全走势等功能,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随时可对受检单位、品种、检测地区的监测情况进行查询,对于异常情况作出预警提示,便于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5.检测流程远程监控,先进实用

通过在检测室安装的高清摄像装置,运行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对影像资料进行处理,使管理者和生产者随时随地可用手机、电脑查看检测流程、规范程度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6.生产全过程管理,安全高效

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对全市的蔬菜标准园进行了联网对接,应用了生产档案管理系统,使蔬菜生产从产前、产中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详细记录了生产的全过程,对每次浇水、施肥、喷药等环节的时间、数量、名称、操作人员进行详实的记录,便于监管部门随时可查看投入品使用及管理情况,实现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打下了基础。

7.质量安全追根溯源,方便灵活

消费者在购买到农产品后,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触摸屏、短信、网站等方式对所购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根溯源,获取从种植、浇水、施肥、采摘、加工、运输、检测、销售整个过程信息,使广大市民放心消费。

8.结果自动,确保安全

批发市场、超市等单位每天检测的情况和价格信息通过该系统自动到LeD大屏幕上,消费者每天购买蔬菜时,随时可看到大屏幕上会显示的检测结果和价格信息,实时掌握所购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应用成效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

会计信息内部性特征主要是指信息交易者所承担的但是在条款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成本和效益。这种成本和效益主要是由信息的不对称所引起的市场调配失衡的体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内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产品质量和会计主体内部人员的工作场所安全程度决定的。

一、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理论分析

1、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市场概念分析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的定期对外揭示的包括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附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等方面的会计报告。同时包含会计主体临时或不定期对外公告中涉及会计主体财务活动相关内容。会计信息市场是由会计信息制造者、会计信息的用户、会计信息的产品,以及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构成,市场规则对信息交易行为的模式及结果进行规范和约束。

2、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失灵问题分析

市场调控失衡的主要分为三类:市场的进入壁垒、外部性(没有合法的必要交易条件的形成)、内部性(产品的效益属性低下)。内部性造成的失衡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由于产品存在缺陷给使用者带来伤害,这种产品质量的缺陷没有在合约中具体体现。另外,这种内部性还存在一个积极的方面,就是对就业者在正式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没在合同中具体体现。

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失灵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会计信息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使得净收益分配不合理,交易者不能获得全部潜在交易所得。主要原因是:(1)生成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成本很难均衡。另外,信息不对称使得会计信息生成特征存在生成过剩和生产不足的现象。(2)会计信息的产权所属不明确。交易者在签订合约时,有一部分支出花费在协商合约内容上,这部分费用就是一种合约成本。另外,交易者为了更加全面获取或者理解会计主体公布的信息,就会主动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就增加了信息本身的成本,使得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

二、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内容及现状

1、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内容

由于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涉及的领域的限制,使得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内部管制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个就是对会计信息产品的特征属性进行管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个就是保证会计主体的内部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不会被泄露。会计信息产品的特征属性与特定的性能标准相联系,包括信息的有效性、不相关信息造成的成本损失、信息的公允性。

对于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的会计主体从业人员的工作场所的管制问题,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场所安全问题。一般商品场所的安全关注的是生产者的人身安全,而会计主体从业人员场所安全是指会计主体的财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合理、有效,以保证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产品。

2、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现状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是由政府机构进行管制的,政府机构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质量责任规则,对会计主体及其产品进行管制。会计主体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场所安全也是由政府机构和会计人员职业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标准及职业道德规范。在政府管制为主体的同时,民间也会有相应的辅助管制措施,使得对会计市场的管制有足够的刚性,并且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这种以行政为主体的会计管制制度,具备了对会计信息市场参与者有效约束,也消除了对部分会计处理的争议,提高了会计信息市场的运转效率。

在我国的对会计信息市场内部管制中主要通过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信息事后审计实现的。通过内部性管制强制会计主体能够全面、准确的披露包括会计、证券法律,会计规章和审计规章等内容的会计信息,并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承担全部责任。

三、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措施

1、采用先进的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模式

由于传统的会计信息市场管制模式存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完全信息、会计寻租成本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管制模式进行改进。新的模式要合理安排政府与民间机构在会计信息市场管制中的作用,政府有制定通用会计准则的权利,民间机构的会计主体具有剩余会计管制制定权、通用会计准则的选择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行业惯例的制定权、对制定剩余会计管制的监督权。通过政府与民间机构的权利分立和相互合作的方式,提高对会计信息市场的管制效果。

通过这种管制模式,政府制定通用的管制制度权利,克服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讨价还价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克服单独由政府管制的局限性,将剩余会计制度、会计程序技术制定权给会计主体,提高了管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外,由会计职业团体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可以提高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合理确定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管制的目标

我国在对会计信息市场进行内部性管制时,一定要确定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管制目标,以确定内部性管制实施的方向与目的。为了维护会计信息市场均衡性、减少会计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管制的目的就要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促使会计信息资源和财富的有效分配。采取的措施有:(1)一般通用会计准则要保证经营主体与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公平竞争,有机会获取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2)在管制的同时留有一定的管制选择权使得经营主体能够有效应对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通过竞争化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供给。

3、加大对于违反会计信息市场内部性控制的惩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