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5:26

畜牧养殖条例篇1

关键词: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政策;法规

目前全国每年畜禽养殖粪便产出量约38亿吨,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不到60%,养殖污染CoD排放量占农业污染的96%左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已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近几年来,畜牧业污染防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与环境管理在法规建设、政策管理和资源利用上都有明显进步和提高。

1相关法律法规及职责

1.1相关法律法规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主要有10部法律法规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按照实施时间依次是: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14年1月1日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1月1日施行的《新环保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10部。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行了简单的法律规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唯一一部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了明确又详尽规定的法规,其内容指出了从事畜禽养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活动应当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关畜禽养殖粪污防治主要规章标准有: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2013]5号、《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69号)和俗称“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关于畜禽养殖粪污防治的主要文件有:2003年出版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2002年出版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以上标准和文件对养殖场所的管理原则、排污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等都作了详尽的细化标准论述。以上10部法律法规和5部规章标准文件应当成为我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法律规范。

1.2法律规定的职责

1.2.1国家、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国家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以及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粪便污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扶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鼓励分散饲养向集约化饲养方式转变,支持畜禽养殖场(小区)进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域,应当采取组织建设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有计划搬迁或者关闭畜禽养殖场等措施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一级)、乡镇人民政府发现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及时制止和向环保部门报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还规定: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以及划定禁养区,或者因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进行整治,确需搬迁或者关闭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致使经营者遭受经济损失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补偿。最近出台的“水十条”要求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辽宁省等省级政府已下发明电、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实施主体是各县级人民政府。1.2.2环保、农牧等有关部门的法律职责我国法律法规针对环保及农牧部门的履职要求,提出各级环保、农牧部门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工作主体,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和对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明确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污染治理重点设施建设。从业者依法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自行报备、环评、建设环保设施及运转、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企业由环保部门予以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规定:农牧部门应当指导养殖经营者科学养殖,科学处置养殖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农牧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及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合理布局,统筹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畜牧业发展规划应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

2加大畜牧业粪污治理力度的建议

2.1各级政府要增强做好畜牧业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感

紧迫感和使命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事关国家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事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提到重要工作日程,通过采取国家和省奖励推动一批、市县扶持一批、养殖业主自己改造一批的方式,强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生态建设。依法依规开展禁养区划定、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禁养区划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论证,避免划定区域不当,造成大量养殖场、户需要关停或搬迁及本级政府财力难以承受等问题。积极探索散养密集区污染治理模式,实行散养户行政合同式柔性管理。

2.2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推动以监促治环保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可按新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给予罚款处罚,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金额按日连续处罚。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按新环保法第六十条规定,情节较轻的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顿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或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环保部门还要不断强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环保法的规定,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打击和震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不查清不放过、不曝光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2.3加强环保和农牧部门协作

合力治污环保部门与农牧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依法合力做好畜禽粪便治理。农牧部门主要职责是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搞好畜禽粪污减量化、设施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并与环保部门搞好联动和通报。并要全力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养殖污染源头预防,全面落实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是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和粪污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并需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设施经环保部门验收不合格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不得享受政策扶持。

2.4严格问责追责制度

畜牧养殖条例篇2

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随着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水等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个别条款涉及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原环保总局于20xx年专门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对于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协调不够。一方面,有的地方为追求增加畜禽养殖量,盲目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导致局部地区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有的地方为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随意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二是畜禽养殖者的污染防治义务不明确。目前有关环保规定没有体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特殊需要,没有考虑不同规模畜禽养殖者的实际承受能力,规定的污染防治义务过于笼统,致使大量养殖者未切实履行环保义务。

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最佳方案是通过制取沼气、还田利用等进行综合利用,但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目前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还很低,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在总投资成本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法制保障。

问:条例在统筹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环境保护、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生产布局、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是实现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双赢”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条例明确,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要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要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同时,条例还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划定禁养区、对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进行综合整治等措施,对不合理的畜禽养殖生产布局进行调整,并对整治中遭受损失的养殖者依法予以补偿。

问:为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条例规定,考虑到我国的畜牧业发展相对较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势又比较严峻的现实,条例明确其适用范围是养殖场、养殖小区,并要求省级政府根据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确定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具体规模标准,同时明确牧区放牧养殖不适用本条例。要求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已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代为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可以不自行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要求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之外的其他养殖户,采取措施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并及时收集、贮存和清运畜禽养殖废弃物。要求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域,由市、县政府进行综合整治。

问: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及其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条例规定了哪些激励措施?

答: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是调动养殖者积极、主动进行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条例规定,一是各级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装备研发提供支持。

二是针对畜禽养殖活动的特点,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并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支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费用给予补助。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明确建设和改造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可以申请环境保护等相关资金支持。

四是对制取沼气、天然气、发电、生产经营和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等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给予相关税收、资金、运力、价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发电的,还要求电网企业提供无歧视的电网接入服务,全额收购多余电量。

五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对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尸体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处理费用、养殖损失给予适当补助。

畜牧养殖条例篇3

1.1科技推广不断进步襄城区大力推广生猪“150、500模式”,肉牛“165模式”和肉羊“1235模式”等养殖模式[2]。目前该区生猪“150模式”已建成123栋,在建31栋,“500”模式已建成15栋;肉牛“165模式”已建成28户;“蛋鸡153模式”已建成18栋;肉禽“156模式”已建成13栋;肉羊“1235模式”标准化栏舍已建成43栋,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养殖模式向科学养殖模式转变。

1.2产业化运营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分散养殖户从事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格局,增加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区各类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8家,网络养殖户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格局。

2存在的问题

2.1现有体制不能满足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襄城区畜牧业相对于工业、商业、服务业来说,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小,畜牧业生产管理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经费保障都处于弱势地位。该区虽然设置有畜牧兽医局,但长期未健全相应的编制。同时由于防疫体制改革后动物防疫监督的职能统一收回到襄阳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而日常的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等工作仍由襄城区承担,造成了职责和权限、工作和人员不相匹配,影响了日常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2养殖业用地问题突出国家规定养殖用地属农业用地范畴,只要项目所在地畜牧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审批即可临时用地。但是作为襄阳市主城区,襄城区的畜牧业用地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张,养殖用地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新增养殖户由于土地规划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

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尽管该区养殖大户和新型养殖模式发展迅速,但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占较大比例。现有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市场调节能力弱,辐射示范作用不强,缺乏带动力。

2.4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只是信息与技术共享的松散联系,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2.5畜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现有畜牧业畜禽品种结构中,耗粮型猪禽比例过高,节粮型、经济型草食牲畜比例过低;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大,奶、蛋类产量偏低。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按照畜牧兽医及动物防疫行政管理职能,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核定全额财政拨款基数;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和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

3.2合理规划畜牧业专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离主城区较远的乡镇、办事处合理规划和储备畜牧业专用地,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保障。

3.3大力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按照“积极扶持、精心培育、引导生产、提供服务”的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落实扶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技改重组、信用担保等措施,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带动畜禽养殖户的积极性。

3.4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更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作用,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转变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组织。着力培育畜牧业产业中介组织、营销经纪人、运销大户,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运作。

畜牧养殖条例篇4

1生产规模小

对于农村畜牧业来说,依然存在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最大的畜牧场的养殖量也不过百,这种小规模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产品大多海外出口,提供给其他国家使用,而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畜牧产品的出口量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畜牧产品,这就使我国畜牧产品市场出现供货紧张的现象,使我国畜牧经济受到一定影响。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策略

2.1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现代畜牧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畜牧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改善畜牧业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畜牧业的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在农村进行畜牧养殖时,在农作物收获季节,不要将秸秆焚烧处理,可将农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饲料,以饲养牲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牲畜的养殖的成本,还可以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某奶牛场,在玉米收获季节,就开始到农村收购玉米秸秆,将玉米秸秆进行加工处理,用来饲养奶牛。在收购玉米秸秆的同时,奶牛养殖厂的厂长还将奶牛所产的粪便处理给农户,与农户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形成循环畜牧经济。在降低畜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另一部分收入。

2.2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所以,国家应加强对畜牧业的扶持,将畜牧经济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来发展。对适合畜牧业发展,而又没有足够经济条件的地区给予资金、技术支持,以加大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某地养猪场,经济效益很好,想要拓宽市场,加大规模,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于是向国家政府机构寻求帮助,国家政府部门在经过了解核实之后,对该养猪场给予了资金支持。养猪场在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以后,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规模迅速扩大,并与肉类食品加工产达成协议,开始进行产品出口,为我国的畜牧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我家还要对畜牧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畜牧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更多的畜牧信息,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在提高畜牧产量的同时提高国家畜牧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畜牧养殖条例篇5

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依托背靠达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眼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环保”为总目标,应对挑战,依法治牧,加快发展,努力推进畜牧经济发展新跨越。

1基本思路

以争取项目为抓手,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核心,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养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

2目标任务

2007~2008年全面推进、探索规模养殖场(户)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推广成功模式,构建农户、业主自觉参与的长效机制,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畜产品带集中,提高优质商品畜禽适度规模饲养量和出栏率,2010年全区实现畜牧产值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3工作重点

在巴彭路、魏复路、达开路三路沿线,通过品种改良,整村整社换种,淘汰本地母猪,辐射带动沿线村组的生猪生产,提高生猪的质量,增加生猪的出栏量,到2010年建成猪肉龙头加工企业1个,建立起外三元杂交、piC等优质肉猪产业带(其中规范化生猪养殖乡镇5个,优质肉猪规范化养殖小区10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肉猪达34万头,其中优质肉猪达60%以上;在盘石、新村和蒲家至魏复路沿线,通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黄牛,用摩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水牛,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综合技术,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10年建成能繁母牛基地村10个、重点优质肉牛养殖乡镇2个、优质肉牛集中育肥小区5个,全区出栏肉牛3.1万头(其中优质肉牛2万头);在双龙骑龙村、莲花湖管委会邱家店村、北外高家坝村、张家坝村和盘石乡河家坝至明月江一带,建设优质家禽生产基地(其中规范化养禽基地乡镇2个,养鸡小区3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家禽400万只,禽蛋产量达7000吨。

4具体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小会议、培训、发放资料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市、区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两法四条例”,一是让各级党政和部门进一步明确防疫工作的政府责任,按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将防疫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村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二是使广大农户、业主吃透政策,掌握常识,积极投入到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之中,自觉接受防疫,积极配合防疫,主动参与防疫。

4.2调整优化内部结构,推进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求效益,把推动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要依托优质肉猪、杂交牛、高产奶牛、杂交羊、高产蛋鸡等优势畜产品,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的方式,强化对种畜禽场和养殖小区的引种补贴政策,打击假冒伪劣种畜禽,加快建成扩繁、推广和应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全区畜禽良种覆盖率。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本地实际,突出优先重点发展的畜禽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生产,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既定目标如期完成。

4.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和区位优势,围绕提高优质畜产品自给比例,努力把我区建成比较稳定的城郊鲜活畜禽产品供应基地的目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资本聚集,发展加工、营销,延长产业链,改变单纯原料生产局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层次,带动广大农民实现增收。今后重点是抓好蒲家牲畜交易市场、塔坨肉食品批发市场以及养禽协会和兽医协会的建设,以点带面,在抓好现有养殖场(户)的规范化建设,将其扶大做强的同时,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行畜禽的适度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以规模饲养占主导、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的模式,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每年春秋两季疫病的集中免疫工作,做到消毒面、免疫密度、免疫耳标佩带率、免疫档案建档率4个100%。在集中免疫基础上,加强日常的查漏补缺和新进畜禽的补免工作,开展好免疫抗体监测,推进免疫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监控,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科学防控水平。三是贯彻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完善我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资金、技术、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实战能力,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重点是抓好规模养殖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继续落实业务人员包场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规模养殖场的防疫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和技术指导,所有规模养殖场免疫时必须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实施或到场监督,确保规模养殖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畜牧养殖条例篇6

我国畜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面临着严重的“三高一低”问题

记者:近期,农业部提出“畜牧业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提出“率先”这个目标?

于康震:我们提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已有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35万吨、2876万吨、3650万吨,我国已是世界畜禽养殖第一大国。在这十年里,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畜禽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加快转变,畜牧业与我国资源环境状态的相容性问题获得高度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在草原生态恢复方面,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草原牧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草原更绿了,沙尘更少了,生态更好了。这些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处于十字路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责任层面讲,我国正在步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购买力逐渐增强,在过去吃饱基础上,必须保证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同时要严格控制畜牧业排放,消除污染,为“蓝天白云”做出应有贡献。但是从畜牧业自身发展状况看,我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三高一低”问题。所谓“三高一低”,指的是我国畜牧业存在成本高、风险高、污染高、效率低的问题。在生产效率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我国一头肉牛的平均产肉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鸡肉的饲料转化率我国是2.1:1,国际先进水平是1.9:1;我国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活仔猪数为14头,发达国家平均为22头,丹麦、荷兰等国可达26头。在成本方面,畜禽养殖的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饲料价格持续攀升,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在环境方面,随着养殖总量的扩大,畜禽养殖粪污越来越重,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风险方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市场波动剧烈的风险都严重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今年前7个月,生猪养殖的猪粮比价低于6:1,养猪严重亏损。这些年来,我国猪禽产量存在阶段性和周期性过剩,但是由于没有质量或价格优势,走不出去,目前肉类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不到1%,这与“三高一低”有关。

总之,我们提出率先实现现代畜牧业的目标,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畜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坚实基础,基于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不紧不慢”地去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抓紧”,必须“率先”,否则,我们在满足国内肉蛋奶需要和环境需求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国际竞争挑战方面都可能吃败仗。必须指出,畜牧业出现大滑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上不去”的结果可能就是“掉下来”,我们应当有这个危机感和紧迫感。

畜牧业战略定位是一个重大问题,现代畜牧业建设应当具有中国特色

记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畜牧业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或者说现代畜牧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在建设现代畜牧业过程中,我们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于康震:怎样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畜牧业的战略定位,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达成共识,才能凝聚力量,戮力前行。回顾畜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大体上经历了原始畜牧业、传统畜牧业阶段,现在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变的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之前,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只是一个副业,“”中甚至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经常成为被“割掉”的对象。改革开放之后,畜牧业承载了丰富肉蛋奶食品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时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视畜牧业在农民家庭中的增收功能,这是这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定位。近些年来,随着农民小规模分散养殖收益的持续下降,以三头五头分散养殖为特征的传统畜牧业的增收功能不断弱化,农民通过搞养殖副业实现增收日益困难,这是规律使然,并非政策使然。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畜牧业的首要责任就是确保畜禽产品供应的数量、品种和质量安全,农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主要通过在畜牧产业链中就业实现,而不是通过自己养几头猪、几十只鸡实现,看清这一点十分重要。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增长目前还看不到尽头),有力支撑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就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历史使命,这也促使现代畜牧业必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产业。这应当就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是前所未有的。

明确了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明确了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途径和方向。在建设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我们要建设的现代畜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资源高度节约型的畜牧业。资源不足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要更加重视资源节约。现在资源制约问题已经很突出了。例如,养殖业用地取得越来越难,而过去养殖场的建设又浪费严重。我国饲草料特别是高蛋白质饲草料资源比较缺乏,目前大豆和苜蓿进口量比较大。二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必须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要严格控制畜禽规模养殖排放,减少污染。三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是优质安全的畜牧业。要从转变方式和加强监管两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人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尊重消费者意愿。例如,从资源节约角度讲,我们应当引导消费者多消费些禽肉,因为与禽肉生产相比,牛羊肉生产耗费资源更多。但是,从满足人民意愿和市场需求来看,我们就应当想办法解决牛羊肉供应不足问题。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必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畜牧业搞成什么样子,谁来搞很重要。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就是要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的水平。要大力发展新型畜牧业养殖经营主体,包括家庭牧场、家庭养殖场、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推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

于康震:为了更好地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这些年,我们根据经济影响和公共卫生影响以及疫病传播力、防疫技术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确定了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和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其中,对畜牧业经济危害比较严重、影响较大的有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对种畜禽影响严重的垂直传播性疫病有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围绕优先防治的疫病,我们将加快实施三大策略: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推进重点病种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二是畜禽健康促进策略,强化源头防治,提高动物整体健康水平;三是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我国的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如非洲猪瘟,要加强风险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和疫情特点,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优势区,将重点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优势区,将重点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对中原和东北蛋鸡主产区、南方水网地区水禽主产区,将重点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东北、华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区等奶牛优势区,将重点解决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等奶牛疫病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动物防疫部门应当着重提升6种能力:一是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机制,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机制,完善补贴政策,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冷链体系建设,落实免疫责任,加强疫苗监管,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四是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完善检疫监管和动物移动控制机制,健全规范标准体系,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五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收集与分析,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六是构建服务体系,培育服务主体,明确配套政策,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畜禽产品供应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问题

畜牧养殖条例篇7

关键词:畜牧业;环境污染;命令控制;经济激励;综合养分管理;环境承载;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03

DevelopingtendencyinanimalHusbandryinChinaanditsControlCountermeasuresoverenvironmentalpollution

ZHaoRun,QUQingbo,FenGJie,ZHiSuli,DUHuiying,Liaixiu,ZHanGKeqiang

(agro-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tituteofministryofagriculture,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Startedfromthreedifferentscenesofregion,species,yieldingapproach,developingstateand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characteristicsinnationalanimalhusbandryweresystematicallyelaborated.twomaincausesledtothepollution,namely,lackingofscientificformulationandlayout,separationandoutofbalancebetweenplantingandbreedingtogetherwithsimpleandroughoperationandmanagementwayswereanalyzed.inlinewith2policyvarieties,ordercontrolandeconomicmotivation,differentscalesofpollutionprecautionandcontrolmeasuresincombinationwith4issueswereoverviewed,whichinvolvedofshortageonenvironmentalloadcriteriaintermsofcomprehensivenutrientmanagement,unclearbasicdataofpollutant,weakimplementingforceandunavailabilityinnormalization,incompletelong-termevaluationmechanism.Fourproposalsincludingscientificindustrialformulationandlayout,settingupthesystemintegratedinformativeadministrationinanimalhusbandryenvironmentwithcontaminationmonitoringandwarning,increasingpolicysupportandsoundeconomicmotivationmechanism,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technicalsystemofprecautionandcontroloverthe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wereputforwardfinally.

Keywords:animalhusbandry;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ordercontrol;economicmotivation;comprehensivenutrientmanagement;environmentalload;monitoringandwarning

伴S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化,在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下,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整体趋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然而,受养殖数量快速增长、养殖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耕地有限的东部沿海养殖密集区粪便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有学者指出,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生产方式落后、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1-4],但鲜见从全国畜牧产业发展层面针对环境污染特点及国家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和剖析。鉴于此,笔者尝试从区域布局、主要畜种、生产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概述畜牧业发展态势,比对分析环境污染特点,阐明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因、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对策,为下一步我国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

1.1区域养殖分布密集

从全国畜禽养殖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图1),由北向南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这8省份的主要畜种(猪、牛、禽)的养殖数量居多,这些养殖大省规模总和均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其中,生猪养殖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等省份,其中四川省2014年生猪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0.73%,位居首位;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其中内蒙古2014年奶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5.42%,位居第一;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云南、河南、四川、湖南、辽宁等省份,其中云南省2014年肉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9.68%,位居第一;家禽养殖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辽宁、河北、四川、湖北等省份,其中河南省2014年家禽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1.85%,位居第一。

1.2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化

十多年来,伴随养殖结构调整和养殖方式的转变,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要生产主体[5]。主要体现在:一是畜禽规模养殖户数显著增加,2014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蛋鸡年存栏2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10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数分别相比2002年突增(图2);二是规模化养殖程度明显提升,2014年,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2%,45%,28%,69%,73%,比2002年各增加了32%,33%,10%,41%,36%。

1.3生产方式加速转型

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型,主要体现在饲喂和清粪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粪便收集方式也逐渐向机械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祝其丽等[6]对全国144家规模化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干清粪方式占比最高,为63.0%;其次是水冲粪,占23.6%;水泡粪方式仅占3.4%,而且在小型猪场一例未见。朱宁等[7]对我国5个蛋鸡主产省份(河北、辽宁、山东、湖北及四川)402个规模化蛋鸡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工清粪方式占50.50%,刮板方式占49.50%,两种方式比例相当。董晓霞等[4]对我国奶牛优势产区65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调研结果表明,48.4%的奶牛场采用机械清粪方式,43.8%的奶牛场仍采用人工清粪的方式,7.8%的奶牛场同时采用人工和机械清粪方式。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畜牧业环境污染特点

2.1污染物产生量地区分布不均衡

许多学者围绕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污染物负荷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概算。据林源等[8]统计,2009年河南、山东、四川、内蒙古、河北和云南6省区畜禽粪便产生量均超过1.10×109t猪粪当量,占全国总量的42.33%,以河北、河南、山东等为代表的中东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养殖密集区和污染源产生地。杨飞等[9]统计了2009年各省畜禽养殖氮污染物负荷,结果显示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畜禽氮污染产生量^大,河南、四川、山东3省最为突出,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单位耕地面积氮污染负荷最重,这些地区农田和水源地环境都面临着较大污染威胁。仇焕广等[10]统计了2010年各省畜禽粪便排放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畜禽粪便污染最严重的3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四川、山东,占全国总污染量的28%。张绪美[11]的统计结果也表明,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中心仍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当然畜禽粪便的污染情况不仅取决于污染总量,更重要的是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量。对于耕地面积较小的省份,即使畜禽粪便产生总量少,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负荷仍然可能很大。仇焕广等[10]的研究结果指出,浙江省虽然畜禽粪便污染总量仅为0.05×109t,但由于其耕地面积小,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量高达2.72t・hm-2;而、青海、宁夏、新疆由于畜牧业欠发达,且耕地面积大,因此畜禽粪便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张绪美[11]的研究得出,北京、广东和福建是环境压力最大的3个省(市)。以上研究表明:我国畜禽粪污产生总量大,尤其在东部沿海、中部养殖密集区的规模化养殖程度高;污染物产生量突出的省份亦即养殖密集区域;单位耕地面积污染负荷量大,粪污产生范围广,但地区之间分布并不均衡,有较大差异。

2.2畜种间污染物产生量差异大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牧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和2015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估算出2014年全国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的粪、尿、化学需氧量(CoDcr)、全氮(tn)、全磷(tp)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图3)。2014年我国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的粪尿产生量分别为3.75×109,2.59×109,0.81×109,2.18×109t,所占比重如图4所示。相比其他畜种,家禽的粪便产生量最大,但是肉牛和奶牛的粪便产生量之和大于其他畜种;生猪的尿液产生量最大,将近2.5×109t。这与林源等[8]对2009年我国各类畜禽粪尿产生量的统计结果相似。

以奶牛和生猪两个产污量最突出的畜种为例,统计2014年全国各省份的粪便、尿液、CoD、tn、tp的产生量,测算得出以下结果:如图5所示,四川省生猪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最高,占全国的近1/10,其次是河南和湖南;如图6所示,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奶牛养殖污染物产生量较大,三省区奶牛粪尿产生总量占全国的45%,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南,奶牛粪尿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8%。这一结果与先前统计的各省份养殖分布情况相一致。

2.3不同生产方式污染物产量差异明显

除不同地区、不同畜种产污量有较大差异外,不同生产方式对于污染物产生、产排路径及粪便的末端处理与利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郭卫广等[12]对四川省的调查发现,2013年四川省采用干清粪方式的养猪场占71.1%,其次是水冲粪占27.6%。以干清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负荷量分别为(20.28,4.58,0.81,1.07)g・d-1・h-1;而通过水冲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的负荷量分别为(314.60,26.29,7.67,12.27)g・d-1・h-1,差距显而易见。干清粪工艺粪尿中的养分损失小、肥效高,且污染物含量低,易于末端净化处理,是相对理想的清粪方式。在规模化奶牛场,通常采用机械刮板或铲车来清粪,但粪尿、污水全部混合清出,使产污量增加且污染物浓度增高,但相应可减少清粪频次,降低人工成本。董晓霞[4]通过对伊利和宜昌的规模化奶牛场调查得出,人工清粪产生的尿液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低于机械清粪。朱宁[7]调查发现,我国蛋鸡场清粪方式主要包括人工、刮粪板及传送带三种清粪方式,且人工清粪方式其污染物浓度远小于其他清粪方式。

3畜牧业环境污染主要成因

从我国畜牧业总体发展态势及环境污染特点梳理中不难发现:一从地域分布和环境容量上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部毗邻大城市周边的地区是畜禽养殖场密集分布区域,显然也是污染物产生量最突出的区域;二从养殖畜种上来看,以相对养殖量比较,规模化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牛、猪、家禽,测算结果显示产污量也与之相对应;三是大中型畜禽场大多偏好机械干清粪工艺以节省人工成本,但由于粪尿、污水混合且需要定期冲洗粪沟,对后期固液分离技术要求相应提高,而小规模养殖场人工干清粪的做法能实现源头控污和p量化处理,且经济适用,值得提倡,但其中有少数仍沿用传统水冲、水泡粪方式的养殖场,污水产生量大且污染物浓度极高,可能对环境更易造成影响,不容忽视。结合上述几点,分析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方面。

3.1缺少科学规划布局,农牧脱节、种养失衡

实地走访中发现,养殖场主仅根据市场情形与地方政策就自主决定养殖何种畜禽、养殖规模、畜舍结构空间、设施建设位点等事项,且由于土地承包经营,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有配套可消纳畜禽粪便的耕地,只养不种;而种植经营者大多也是只种不养,同一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耕作时间、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与养殖生产各不统一,导致种养业“各自为政”,农牧脱节现象严重,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受阻。

在这种各自独立进行成本核算的方式下,一方面种植户为降低劳动成本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贫瘠、结构破坏、逐渐失去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畜禽粪便无法得到利用而依法又必须进行处理。同样为降低治污成本,养殖户倾向于就近堆放或排放到附近的沟渠坑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性循环。欧盟某些国家有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根据农场耕地面积折算出施肥量,同时根据拟养殖畜种、规模、方式折算出粪便产生量,让农场主明确养殖规模上限和作物轮作类型及方式;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5~10年间粪肥施用可能带来的环境变化情况,给出农场主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选项,以帮助自行选择可改善环境条件同时保障生产率的途径。由此可见,小到一个园区、大到一片地域,对种养业及延伸产业链条整齐划一十分重要。

3.2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生产水平不高

饲喂是决定畜产品数量大小与品质好坏乃至畜牧业稳定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畜牧养殖饲料利用率较低,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精准饲喂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在西方国家,生猪养殖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2.4∶1,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达到3.5∶1;肉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1.6∶1,我国只有2:1~2.2∶1;蛋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蛋比为2.4∶1,而我国是2.6∶1~3∶1。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13]。

实地调研中:许多传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畜禽采食、饮水、产排粪尿等空间集中狭小,养殖密度高;缺少专门的粪水收储设施,简易的铲车与手推车式的人工清粪方式,容易将粪便到处散落,粪尿多与垫料掺混难以清理,畜舍内养殖环境条件差;通风、采光条件有限,圈舍内屋顶、栏架等处腐蚀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猪圈、鸡舍、挤奶厅/待挤间等区域的冲洗水使用无度,使得后续处理难度大大提升;场区内脏净道交叉,粗放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场区内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畜牧环境污染防治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命令控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类型[14],旨在通过政策干预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命令控制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等方式来约束养殖从业者的行为;经济激励即通过绿色补贴的方式来引导养殖业主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做到有效处理与利用。

4.1命令控制型政策

自2001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内容覆盖了产前发展规划、选址布局、基本设施建设要求、生产管理操作规范、粪便排放标准、相关评价审核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15],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国家层面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总共有9部,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出台的《畜牧法》,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在该法出台之前,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这5部早已实施,但其中法条及历次修订版中都未见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而在最新修订版中则分别针对畜禽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均做出了严格规定。近3年内陆续密集修订、颁布了7部针对性法律法规,其中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条款最为细化严格,成为首部针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并辅以针对水体、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彰显了国家治污的决心,并将畜牧养殖污染防控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但由于土地紧张、种养脱节、管理水平有限、市场波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养殖全程中生产环节的投入比重超高,养殖从业者本身无力应对环境问题的管控,亟需政策引导畜牧产业的加速转型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市场大环境,同时要逐步转变政府“输血”为企业“造血”,以保障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凭政府一味的“输血型”资金支持或者高成本的环境监管来控制污染都将是难以为继的。

第二,基于上述立法框架,国家环保部、农业部分别出台了指导性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2011)。内容重点覆盖圈舍布局、清洁养殖、粪水的收集与储存、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管等方面,上为法律规定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下为治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及标准提供依据,指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然而,在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办法的具体执行上,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存在脱节;发展生产型畜牧业仍然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点,而非以环境友好为基准,从源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及畜舍建造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缺少有机衔接[5]。

第三,依据上述规定,国家环保、农业、质检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单位编制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分别从场区建设、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与评价、粪污治理与利用视角提出了环境标准和操作办法,为畜禽养殖场、施工建设单位、环境监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及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参考。从中不难看出: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加大、集约化程度提升、畜禽舍内生产性能提高,配套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相关规定针对性在加强,对应的指标参数也愈加详细具体,逐步实现污染防治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改善养殖场内外环境;另一方面,现阶段大中型B殖企业也在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变化而加快转型,比如从分散经营的养殖小区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养殖场,从单一追求产量过渡为兼具品质及环境友好,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同时配套可消纳粪便的农田等。为此,现行的技术指标、参数也应当适时调整、修订,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养殖发展特点,同时通过监测、评估等基础手段辅以长效支撑。

4.2经济激励型政策

面对严峻的畜牧养殖环境问题,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以沼气工程和制有机肥为主的经济扶持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据李景明和薛梅[16]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建成沼气工程累计56856处,对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04年起上海率先试行对商品有机肥的扶持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按照施用面积大小和购买数量一次性补贴)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县也都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鼓励企业农户联合开发有机肥产业市场。2008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对农业施肥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14]。

此外,我国环保部门还出台了将征收的排污费用于奖励主动治污的养殖场的办法,涉及用于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扶持利用猪粪、牛粪做有机肥的企业。如国务院2003年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向所在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缴纳一定的排污费,对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规定收取超额排污费。”再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制订了《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重点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畜禽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从2007年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并达到环保部门相关要求,剩余资金可适当安排猪舍标准化改造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14]。这些绿色补贴专项支持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一些地区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行动的有序开展。

然而,众多实例表明:环境补贴政策多集中在粪污处理设施及配套设备的一次性投资上,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实施对养殖场资金直补或以奖代补,资金渠道、补贴方式单一;专项补贴项目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具有较强经济基础的地区,包括江、浙、沪、京、津、鲁等地,具备配套资金长效实施的地区不多;补贴政策作用范围有限,真正享受到补贴的养殖场尚处少数,侧重畜牧环境污染防治的补贴专项资金无论在畜牧、环境、农业还是其他产业领域中占比极小,多缺乏长期稳定支持;现行补贴政策大多仅按照畜种和规模分配补贴区间,并不十分科学且易造成分配不公。

4.3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显见许多不足,总体来说原则性规定较多,可操作性规定较少;限制约束性政策较多,经济激励性政策较少;定性描述较多,定量指标参数较少;加之畜牧业污染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农户和养殖企业缺乏降低污染排放的适度激励,同时,由于监督和控制污染排放的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17-18]。综合现行政策和技术办法,梳理4方面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缺少以综合养分管理为依据的环境承载标准。如前述,农牧结合、养分平衡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行条例、办法仅从原则上规定“将畜禽粪便肥田农用,应当与土地的消纳能力相适应;处理后的粪便作为土地的肥料或土壤调节剂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其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量;在确定粪肥的最佳使用量时需要对土壤肥力和粪肥肥效做测试评价,并应符合当地环境容量的要求。”尤其现行的施肥标准并未明确指出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模式下环境可承受的粪肥容纳量,更未对粪便施用的方法、时间、数量、频次给出量化标准,相关的农用政策和技术规定上相对粗放,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基础底数不清。畜禽养殖产排污量是决定粪污治理路线和效果的核心,虽然目前通过国家颁布的《2010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给出的产排污系数进行估算是可以相对准确地获得这些基础底数的唯一途径,但当时的数据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是系统构建畜牧养殖业环境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瓶颈。

第三,现行标准规范未上升至立法层面,且没有指导性说明,执行力和可操作性不强。目前的有关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规范都只是部门法规和行业标准,养殖场及粪便加工企业自觉遵守的较少,在实践中广泛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例如,有机肥料还没有国家标准,目前执行的是2011年农业部颁布的《有机肥料nY525―2011》行业标准,但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各种非商品化有机粪肥,这些有机粪肥来源广、成分复杂,难以管控,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和质量监测[5]。同时,现行技术标准、规范条款中,均没有对应的操作方法说明来指导标准的正确使用,尤其是标准颁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编制过程,以及量化规格参数的出处,令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导致盲从。此外,目前排污费征收标准不高、不具体、不量化,对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来说排污费标准相对于处理成本来说仍然偏低,威慑性有限,无法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我国城郊和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还比较薄弱,很难控制偷排漏排,处罚力度低,许多畜禽养殖场宁可象征性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再投资环境污染防治。

第四,长效全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尚缺少针对现行政策、制度、技术等污染防治对策的长效评估办法和标准,亦鲜见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支撑严重不足。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国内起步较晚,缺乏全国范围或区域尺度的统一规划,监测标准不全面,自动化监测能力和信息系统构建分析亟待加强。加之,涉及养殖场环境类项目的实施,往往对项目实施准入条件和治污技术设施与设备运行效果的科学评估不足,易导致项目实施不持续,诸如沼气工程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终成“晒太阳”工程。

5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5.1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场区

对于种养脱节、养殖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的问题,需结合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农牧结合、养分平衡为基础,发展种养业适度规模,建立“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生产经营模式[19],推动畜牧业乃至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养殖场圈舍结构布局不仅仅要从动物健康、性能提升、疫病防御等生产角度来设计,更重要的是从环境视角出发,考虑污染物的减量收集、有效处理处置及最终出路,同时尽可能节省人工、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等不必要的重复性投入,确保养殖企业健康发展。

5.2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与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推动耕地土壤与作物种植大数据库的建立,尤其要强化对种养优势区域环境的长期定位监测,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并全面掌握重点区域畜禽养殖规模、污染源分布、污染物产生量、污染防治设施、粪便收储与利用方式、农田面积、作物类型、轮作与施肥方式等基础背景值及动态更新情况。通过大数据集成分析,逐步建立畜牧业环境污染预警体系,具备即时污染风险信息的能力,为国家畜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扶持力度及在农业生产补贴中的比重,科学测算环境补贴标准,制定效果评价办法。综合考虑包括养殖类型、养殖规模、清粪方式、粪便利用途径等在内的关联因素,逐级细化并筛选重要影响因素,对不同情形畜禽养殖场各环节的成本投入、预期与实际收益详细测算,并对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做到客观、科学核算环境补贴标准和比例。同时,细化综合评价标准和办法,为出台兼顾适用范围广但重点突出的弹性政策制度提供指导。

5.4完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寻求兼具成本投入最小化、处理路线多元化、适用范围广谱化的技术模式是我国未来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国家科研单位和地方龙头企业联合对生态养殖方式、污染物减量化及沼液安全农用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建立因地制宜、因畜而异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侧重不同区域农业环境条件与畜禽粪便承载匹配能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养分平衡体系,从而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军香,林海.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对策[J].饲料工业,2015,36(13):1-4.

[2]仇焕广,井月,廖绍攀,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268-2273.

[3]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4]董晓霞.奶牛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以北京北郎中村为例的生态经济模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6]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中国沼气,2011,29(1):26-28,47.

[7]朱宁,秦富.畜禽粪便清理对规模养殖场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以蛋鸡规模养殖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5):4-12.

[8]林源,马骥,秦富.我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9]杨飞,杨世琦,诸云强,等.我国近30年畜禽养殖量及其耕地氮污染负荷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5):1-11.

[10]仇ü悖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4.

[11]张绪美.我国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污染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D].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8.

[12]郭卫广,雍毅,陈杰,等.四川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排放清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4-19.

[13]王兆军,张怀成,刘键,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有效防治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72-74.

[14]郭晓.规模化畜牧业控制外部环境成本的补贴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5]李冉,沈贵银,金书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J].农村经济,2015(6):95-100.

[16]李景明,薛梅.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5.

[17]王修川,袁新国,王腾.试论循环经济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8):155-157.

畜牧养殖条例篇8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现状;规模化;生态养殖;舟山市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78-03

舟山市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受海洋气流影响,岛内气候四季温和。岛上空气优质,环境良好,再加上海洋的天然隔离,极少发生重大动物疾病。过去舟山市养殖业以传统的粗放养殖为主,很多养殖户由于选址和操作不规范,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新区建立,新区党委和政府对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采取一系列措施,舟山市畜牧业内外环境得到优化并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已成为舟山市畜牧业发展惟一有效途径。

1舟山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舟山市畜牧养殖业主要集中在本岛,随着近年来畜牧业整体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优化,畜牧业不断改进饲养方式,改变发展模式,规模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区接连克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及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冲击和影响,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1畜牧产值总体保持稳定

2013年前三季度舟山市生猪存栏量16.83万头,同比减少1.87%;兔出栏4.79万只,同比增长1.27%;肉类总产量1.37万t,同比减少2.31%;奶类总产量300t,同比增长1.01%;禽蛋产量4650t,同比减少6.93%。

1.2科技化不断进步,疫控能力稳步提升

2012年全市畜禽饲养品种基本实现良种化,出栏率保持稳定。畜禽饲养规模化程度不断扩大,专业化生产比例已达80%以上。疫病防治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市动物防疫检测中心开始启动。截至2013年11月份,舟山市屠宰检疫生猪数为20.4223万头,牛羊0.2359万头,生产设备不断引进更新,正逐步向着现代畜牧业方向不断迈进。

1.3规模养殖较快发展,集约化脚步加快

鹌鹑产业以饲养大户戴永志养殖公司为龙头,以市绿生鹌鹑养殖示范小区为基地,实行统一供种,农户分散饲养、产品回收统一外销的模式,形成了集养殖规模、市场营销到产品加工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在整个华东市场有一定影响。白鹅产业以舟山阿达哥食品公司为龙头,联结71户养殖专业户,连续几年被评为aa级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生产的芳香鹅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定海燕牌乳业公司积极引进先进设备,生产出各自品牌的奶制品供应市场,有力带动了奶牛饲养。

2舟山市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在优势和面临问题

生态畜牧业是在动物生态学理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环境学原理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指挥、组织、协调动物生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建立新型的高级的动物生产模式。舟山市地处海岛,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薄弱,如果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海岛生态化养殖机制,舟山市畜牧业将难以适应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新区开发趋势需要。为此,根据舟山市养殖实际情况,对新区养殖业进行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坚持发展生态养殖业,走生态畜牧、循环畜牧之路。

舟山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潜在优势:一是无人岛屿资源丰富,不少岛屿具有良好畜牧业开发条件;二是海岛气候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自然隔离好,有利动物防疫,且海岛又无工业污染,是发展绿色畜牧业理想场所;三是随着城市化逐步推进,周边一些大中城市畜牧业逐步外迁,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畜牧业“东扩西进”战略,为海岛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大陆连岛工程建设和深水良港进一步开发,有利于降低畜牧业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成本,为海岛畜产品出口带来便利。当前,舟山市正值新区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问题,重新审视海岛畜牧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牢牢抓住开发海洋重要战略机遇,才能适应新区新规划不断要求。

舟山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着一定优势同时,也有许多困难,如养殖基数少、规模小,对产业带动力不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岛生态畜牧产业的发展。

3舟山市生态化养殖重点案例

大力发展生态化畜牧业,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如今已经成新区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是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新区挂牌成立以来,政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生态化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以及优惠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参与舟山市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

舟山市部级示范畜牧场,位于展茅的兴达实业公司,从建立伊始就秉承生态畜牧、循环养殖的理念,以生猪养殖为中心,因地制宜配置蔬菜、果树等种植业,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舟山海岛生态养殖的典范。猪场内布置合理,管理严格,场区员工专业素质高。舍与舍之间因地制宜栽植各种果树及玉兰树,既能净化空气,又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该猪场建有粪污处理间,全场猪只产生的粪污,均由沟渠引入粪污处理间,先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流入沼气池发酵产气循环供暖供能,各种固体残渣则运往果蔬菜基地施肥,沼气发酵后的液体则用来灌溉,真正实现了生态养殖、循环养殖。

落户于朱家尖顺母社区的有机肥制造厂,由朱家尖丰盈禽业专业合作社实施,总投资150万元,依托引进先进发酵设备和有机肥生产线,将新鲜排泄物在翻料机上进行发酵,并通过注入氧气、散发热气、添加木屑以增加碳含量等工艺加工,使排泄物变成有机肥。项目可实现日处理畜禽排泄物40t,日加工生产有机肥10~15t。目前该场主要处理自家禽粪,每日处理鸡粪5t左右,年产有机肥1000t。该项目生产出来的有机肥质量上乘,可广泛应用于蔬菜种植、经济果木、园林绿化等领域,发展前途十分广阔,真正实现里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目前该项目所产有机肥按665元/t计,年产值60多万元。此外,该项目的实施,能及时处理养殖场排泄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进一步改善当地整体环境。

展茅林地鸡专业合作社位于舟山市普陀区展茅干施岙经济合作社龙潭水库旁,地理环境优美。自2005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一直在探索海岛现代家禽业发展之路,在促进合作社走规模化、高效化、优质化之路的同时,致力于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并采用林地果园套养林地鸡的生态饲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力地保障林地鸡的健康生长,减少各种疫病的发生,也收获了种养结合后果木种植带来的一定效益。

畜牧场养殖生态化的实施,不仅带动了舟山市畜牧业转型升级,而且为舟山市畜牧养殖业塑造了新形象,树立了新标杆,在舟山市广大养殖户中起了良好带头作用,这将有利于以后诸多工作的开展。

4舟山市海岛畜牧业发展对策

4.1以政府组织为领导,不断强化生态畜牧整体意识

加快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是实现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优化海岛农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农民转产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发展海岛畜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海岛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畜牧业产业化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与布局、产业政策等,协调解决实施产业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强化宏观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实行分工负责。要强化领导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合力,同时加大宣传,提高养殖户生态养殖意识。

4.2以发展沼气、有机肥为依托,持续完善生态畜牧产业机制

据初步统计,舟山市畜禽养殖业年产生畜禽粪便约8万t,目前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约70%,尚未利用的畜禽粪便在1.8万t以上,而且在部分农闲季节粪便流失严重,还田率低。这些不能还田的畜禽粪便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二次污染。所以,可将畜禽产生的粪便,先通过固液分离、雨污分流处理,所产生污水通过管道集中引入场内厌氧发酵池(沼气池)进行发酵制成沼气供暖供能,然后按照农牧结合的方式,输送到周边农田、菜地、果园消纳,初步形成“猪-沼-果”、“猪-沼-农作物”、“鹅-沼-牧草-鹅”等循环利用模式;所产粪便可运送至有机肥制造厂,通过高温好氧堆肥发酵,生产出有机肥供周边果树、蔬菜等基地肥料使用,也可供销,真正实现粪便污染的“零排放”和生态循环利用,由此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此外,全市化肥年使用量在3000t以上,如果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缓解土地板结,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明显提供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4.3以各项工程设施建设为举措,分阶段将发展生态畜牧业落到实处

从2004年开始,舟山市以浙江省排泄物治理工程“811”为契机,以农牧结合为主要指导思想,按照“能源生态型”治理模式,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30.5万元,治理完成年存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50家。例如定海区马岙顺达牧场于2005年建设的250m3厌氧发酵池后,充分利用周边40km2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把沼渣沼液和发酵干粪全部用作蔬菜基地的基肥和追肥,实现了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养殖。

2013年3月份起,舟山市积极响应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目前不少畜禽舍被拆除或面临拆除。按照“属地为主、突出重点、拆违控建、压缩总量”的原则,2013-2015年,舟山市计划清理拆除猪舍面积分别为11530m2,禽舍面积为22800m2。计划减少生猪和家禽存栏分别为8180头和69700只,涉及养殖场(户)59个,其中规模养殖场(户)10个。截至目前,舟山市已拆除养殖户142家,拆除面积30981m2。通过各项工程设施的实施,对全市本岛区域养殖场进行一次大梳理,这不仅能改变本市养殖散乱的状态,而且会对即将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循环化的海岛生态畜牧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畜牧养殖条例篇9

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其发达程度成为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既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品增值,又能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咸丰县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养殖业,畜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7.5%。但是畜牧业受市场、品种、饲料、疫病和饲养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本文将农村散养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介绍如下,供参考。

1农民养殖增收难的原因

1.1市场供需关系农民无法掌握,销售渠道不畅

当前除部分规模养殖户销路较为稳定之外,绝大部分的农村散养户还是靠市场零售或者商贩上门收购为主,销售利润被中间商赚取,农民在养殖中只是将农副产品通过养殖的形式转化为现金,没有从转化中增值;农民对市场供求等信息了解不够、不及时,造成喂养周期延长,饲料使用量增加,养殖成本提高,最后导致利润降低。

1.2饲料价格的上涨压缩了养殖增收的空间

受当前国际国内市场以及周边城市畜禽产品价格影响,饲料价格开始呈上涨态势。2012年9月以来全国玉米平均价格达到2300元/t,大连豆粕8月份期货价格为3921元/t左右。美国农业部报告公布,大豆单产及期末库存双双明显下调。在此预期下,内外盘皆走出上涨行情。在现货市场方面,江苏张家港地区43%蛋白含量的豆粕价格为4310元/t,江苏连云港地区43%蛋白含量的豆粕价格为4350元/t,河北秦皇岛地区43%蛋白含量的豆粕价格为

4240元/t,广西防城港地区43%蛋白含量的豆粕价格为4390元/t,河南周口地区43%蛋白含量的豆粕价格为4400元/t,创出历史新高。饲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加大了当前畜牧业生产的压力,压缩了养殖增收的空间。

1.3疫病的影响

动物疫病一直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采取了各种防疫措施,由于在防疫注射中抗体水平不达标或者抗体超过保护期及引种把关不严导致疫病的引入等,对各种疫病的发生防不胜防,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新城疫等疫病的发生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4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咸丰县的畜牧生产仍以生猪为主,所占比重大,草食性牲畜所占比重小,草食牧业占畜牧业的比重不到20%,家禽规模养殖才刚刚起步,且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自己的品牌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在生猪养殖上,目前咸丰县生猪品种以二元杂交(长×本、大×本)为主,内三元杂交(长×大×本)面不到20%,外三元杂交(杜×长×大)只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国外优良品种虽然具有生长快、瘦肉率高、生产效率高、销售价格高等优点,但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高,农村散养户不具备养殖国外优良品种的技术和条件;在牛羊养殖上,要求草场宽阔,牧草丰富,但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属于个人的土地和林地不多,虽然实行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但是能用于放牧的草山草坡有限,制约了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在家禽养殖方面,均以农户散养为主且数量不多,生产和销售都未形成规模,还没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1.5畜产品加工企业能力弱,不能发挥带动作用

目前咸丰县仅有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且仅加工初级产品,肉类以鲜猪肉分割为主,加工形式为定点宰杀和加工白条肉,少量加工腊制品,每年的宰杀量小,没有形成规模。牛、羊及家禽的屠宰加工没有起步,不能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带动农民生产发展,使农民增收致富。

1.6畜产品品质不变

目前咸丰县生产的生猪仍以二元杂交猪为主,年出栏瘦肉型猪不到50%,品质一直上不去,养牛以役用牛为主,大多数出栏牛仍是老残牛,品质差,高产肉牛占的比重很低,奶业的发展没有起步,没有属于自己的畜牧业品牌,不能用品牌的优势占领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7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咸丰县畜禽养殖主要以分散经营的散养户养殖为主,规模户和适度规模养殖户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全县散养户占养殖的比例为90%。畜牧生产的生产方式粗放,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虽然有畜牧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但是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生产上仍然不能顾全大局,全盘考虑,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畜牧产业,造成了生产经营上的单打独斗,产、加、销不衔接,把握市场规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造成农民增收缓慢。

1.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为了促使农民增收,农村大部分地方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烤烟、茶叶、干鲜果、蔬菜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养殖用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锐减,有的养殖户连牛羊越冬用的秸秆都要购买,进一步增加了养殖成本,造成了养殖增收难。

2对策及建议

2.1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优化畜牧业结构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在生猪发展上要下大力气抓好品种改良,搞好三元杂交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农民掌握三元杂交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狠抓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家禽养殖业和特种养殖业,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2.2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品质

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品质,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可靠保证。

(1)发挥本地品种的优势,积极做好地方品种保护,在做好“万户百头”优质黑猪工程的同时,加强恩施黑猪的品种保护。恩施黑猪是很好的地方品种,其主产区在咸丰,要做好恩施黑猪这一品种的开发、利用文章,抓好消费者追求“原始、绿色、天然、健康”的消费心理,做大做强恩施黑猪这一品牌,并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加大优质种畜的引种力度,因地制宜引进优良种猪,提高杂交优势,积极开展“长×大×本”内三元杂交,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积极培育杂交牛基地,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赞、夏洛来等国外品种或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等国内优良品种,继续开展牛的冻精配种,改良本地牛品质。

(3)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改良地方品种,培育优质羊群。

(4)加大种畜禽管理,避免品系混乱,防止近亲,滥配,造成品种退化。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严格实行引种报批审核制度,同时加大对本地品种的保护力度,防止因生产发展造成本地优良品种的遗传基因流失,导致本地优良品种的灭绝。

2.3抓好生态畜牧业建设

种草养畜是山区畜牧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1)认真落实退耕还草及石漠化治理项目,全面布局,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开发一片,巩固一片,借鉴贵州省实施石漠化治理种草养羊的成功经验,建设好生态。

(2)系统开发,综合配套。所有项目建设乡镇必须做到草畜配套,基础配套,管理配套,技术配套。抓好草畜转化,种养结合,以养促种,保护好生态。

(3)讲求实效,稳定机制,以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稳定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坚持“责、权、制”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维护好生态。

2.4推广先进的养殖模式

生猪“150”模式(建1栋220m2全封闭式标准化猪舍,进行标准化饲养,每批出栏肉猪150头,该模式猪舍环境可控,猪只自由采食,全进全出,一年可出栏3批450头),生猪“161”模式(建100m2标准化猪舍,饲养能繁母猪6头,每年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山羊“1235”模式(一个农户建设一栋标准化羊舍、饲养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优质牧草、年出栏商品肉羊50只),牛“165”模式,蛋鸡“153”模式,这些模式简单易行,操作方便,适合农村发展畜牧生产。

2.5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从资源和市场需求出发,不能搞“一哄而上”、“一吹而散”的闪电规划,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布局,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产品,既能发挥出优势,又符合市场需求,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生产及经营自。相关部门要多做规划、协调、引导和服务工作,专业合作社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运作模式,或者实行养殖户为专业合作社“代养”的模式,养殖户仅负责代养,收取代养费,畜禽、饲料、兽药、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销售全部由专业合作社负责,专业合作社按重量与养殖户结算,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要延伸加工链条,做好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资源就地加工增值,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2.6抓好惠牧资金的落实工作

认真抓好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惠牧政策的落实和兑现工作,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惠牧政策带来的实惠,激发养殖热情,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增收致富。

2.7搞好优质服务

(1)建立好畜禽防控体系,成立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体系,采取过硬的措施,提高免疫的密度和质量,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畜禽健康快速发展,降低农民养殖上的疫病风险。畜牧部门要加大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行政许可工作力度,做到有程序、有标准、有依据,实施专家现场审核,严把饲料企业准入关,确保生猪养殖源头安全。

(2)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专业示范户为样板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借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再就业培训的平台,围绕生猪“四改”、“四化”、种草养畜、秸秆氨化、秸秆青贮,牛、羊品改、牛冻精配种等实用技术进行培训,重点抓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生态养殖的培训,加大新技术的转化、普及力度,让农民直接受益。

(3)建立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县畜牧兽医局与县移动公司创办的“畜牧通”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畜牧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服务,推销畜禽产品,同时,还要积极参与销售服务,大力培养经纪人和营销队伍,拓展销售渠道。

2.8建立好示范基地

(1)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畜牧科技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协调群众大力实施“干部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示范样板,改变过去干部“绕着马路走,坐着车子看,下乡吃餐饭,拍拍肩膀好好干”的作风,形成“既要说给农民听,又要干给农民看”的好作风,让农民看到实效,得到实惠,激发农民利用科技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2)加强对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正确引导,充分利用他们在生猪、肉牛、山羊、家禽、特种动物养殖上取得的成功经验,现身说法,更好地说服群众,用他们的经验来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技水平将产生极好的效果。

畜牧养殖条例篇10

关键词:新常态;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印台区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45-02

根据铜川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的通知》(铜牧局发[2015]3号)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新常态下印_区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当前印台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区畜牧业按照“稳定生猪、蛋鸡,大力发展肉(奶)牛、肉羊”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扶持措施,实现了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养殖规模水平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区生猪存栏2.2447万头,出栏3.56万头,较2011年分别提高0.6%和7.7%;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14.1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17%和15.6%;蛋鸡存栏110.1万只,较2011年增长9%;肉羊存栏1.4646万只,出栏1.3516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32%和9.9%;奶牛存栏396头,较2011年增长32%。

(2)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在畜禽数量增长的同时,养殖方式也由传统的农户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的规模饲养方式转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来,共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规模养殖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3)财政资金对畜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2010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仅75万元,而2014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达45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00%,市、区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提高,并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地增长。

(4)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加强。近年来,印台区先后引进了荷斯坦奶牛、秦川牛、布尔山羊、小尾寒羊、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等10多个国内外畜禽良种,使全区规模养殖场(户)的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肉牛、肉羊、家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65%和95%以上。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264.5万元的印台区种公猪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70%以上,部分仪器设备采购已到位。

(5)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加强了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畜禽疫病防控网络;二是加强了养殖基地畜禽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采取“一对一”监管模式,对27个养殖场进行了日常监管,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强化了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技术推广网络,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都有技术人员进行包抓,切实解决了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

2印台区应对新常态下畜牧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积极探索生猪养殖产业联盟。通过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的产业联合体,破解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联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盟,以此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应。目前,在区农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瑞民公司正积极与区内哼瑞猪场、睿娟农民养殖合作社、鑫丰塬养殖有限公司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磋商。

(2)政府部门搭台,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服务。区畜牧主管部门通过每季度举办一次畜牧生产形势分析座谈会,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共召开了生猪、蛋鸡、肉羊、奶(肉)牛四场专题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养殖企业共45家。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扶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又为养殖企业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深受企业的欢迎。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及时上报有关畜产品供求信息。今年初,印台区生鲜乳生产、销售等出现了一些问题,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关人员积极深入相关企业和养殖户家中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有关数据,为上级机关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

(4)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印台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养殖场尽量按照“上山、进沟”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努力缓解畜牧业用地的压力。

3加快推进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尽快实现由散养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生产结构上,加快发展食草动物,突出发展特色养殖;在产品加工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2)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认真贯彻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提高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深入推进“粮改饲”试点,总结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养殖方式,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