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5:48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电子政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信息化和首都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北京市也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北京市档案局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全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与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为了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档案和信息化法规标准,有效引领和指导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使北京市、区县档案局和基层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切实可行、全面系统的依据性和指导性文件,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需要研究和建立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一、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⒈加强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首都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力度,北京市档案局和崇文区等12个区县档案局已成为该地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2005年12月,市档案局成为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档案局责成专门处室承担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全市18个区县档案局馆中已有12个档案局馆设立了专门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机构。市和区县以及大多数市直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都已纳入本地区、本单位和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和办公自动化规划之中,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同步进行。全市档案部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档案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始起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档案利用在线化、网络化,使档案信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此,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以加速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为首都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⒉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深化电子政务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信息化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做出了推行电子政务、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重要决策。2006年3月19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我国今后15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信息,它是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的重要的信息资源。电子文件、档案是政务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务信息资源的核心资源。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力度,使其在电子政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建设;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就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家和北京市都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为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相适应,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⒊健全国家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需要

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国家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并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文件管理新的标准规范。从宏观角度讲,我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档案局规范和地方标准规范组成。因此,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必须建立健全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⒋健全北京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需要

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北京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北京市提出了“数字北京”的首都信息化建设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首都信息化的标准化是围绕首都信息化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与国际标准接轨,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制定首都地方实用性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及重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与认证,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标准技术服务。2000年北京市推出的《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在首都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首都建设包括了档案事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建设,首都信息化标准也涵盖了档案信息化及其他各项事业的信息化标准。因此,研究制定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健全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需要。

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⒈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⑴制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范

北京市档案局先后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了一系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为了加强新形势下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2003年5月,市档案局与市信息办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见》;为了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2004年2月,市档案局与市国家保密局联合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为了规范电子文件的管理,2004年11月,市档案局了《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为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2005年4月,市档案局转发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为了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2006年11月,市档案局了《北京市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管理功能需求指南》;2007年1月,市档案局与市信息办联合了《北京市国家机关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规定(试行)》;为了规范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2007年2月,市档案局印发了《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全市各区县和市属单位也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了档案信息化规章制度建设。如北京市朝阳、宣武、西城、海淀、平谷等区县档案局馆,以及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税务局等市直单位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档案信息化标准制度。

⑵组织开展研究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探讨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北京市档案局组织一些单位和人员重点开展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档案网站建设等标准规范的研究;正在研究制定《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站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此外,还在与北京市质量监督检验局密切合作,组织制定《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⑶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在加大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同时,北京市还开展了相关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全市档案部门和人员正确理解相关规范的内容,便于全市贯彻执行。例如,为了适应北京市属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根据档案法律法规和国家以及北京市有关电子文件管理规定、标准,北京市档案局在印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管理功能需求指南》(京档发〔2006〕11号,以下简称《指南》)之后,市档案局召开市属单位专项业务会议,就全面推进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宣传贯彻《指南》,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市档案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向市属单位档案部门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强调要重视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各单位档案工作的重点任务,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自159个市属单位档案部门的183人参加了会议。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⒉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的主要问题

虽然北京市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一些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但总体上讲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管理机制不顺畅

过去,由于全市档案信息化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管理机制不顺畅,缺少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的宏观管理。

⑵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数量偏少、分布分散

目前,全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数量偏少、分布分散,没有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的总体方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制约了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⑶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

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但由于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可遵循的标准规范,所以,相对于一些先进省市,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发展较慢。

三、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主要对策

⒈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首都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将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纳入档案信息化规划和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以及首都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档案和信息化的规范和标准,借鉴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工作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的成熟经验和标准,结合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方案,使之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依据性和指导性文件,以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最终为促进首都档案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和首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⒉确立基本原则

⑴全面科学原则

全面科学原则就是要准确把握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全面完整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各层次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之间、各类档案信息化标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每个阶段、每个过程和每个方面都有标准规范可遵循。在研究制定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先进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力求体现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⑵协调一致原则

协调一致原则就是要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内,与国家、北京市和国际相关标准规范接轨,保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与国家、北京市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或兼容性。突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自身特点,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与档案工作的其他方面标准规范相协调。充分考虑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原有基础,确保每一项标准规范的内容前后协调一致,同时又要保证各项相关标准规范之间在内容与技术方面的协调一致。

⑶动态发展维护原则

动态发展原则就是根据档案信息化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既要保证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动态发展,又要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同时,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是一项异常庞大和复杂的工程。信息化发展具有变化快、更新快的特点,因此,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必须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更新和充实。

⑷突出重点和前瞻预见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就是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应紧密结合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以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关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等关键标准规范为突破口,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既要考虑到目前已有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水平,也要对未来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有所预见,使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各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应留有余地,便于扩展和延伸,使其能够很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的作用。

⑸科研先导原则

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和研究。科研先导原则就是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在广泛深入地调查和充分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从而使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⒊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

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指由若干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管理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两大类别(在下文的“内容体系框架”予以详叙)。

四、总体目标和内容体系框架

⒈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借鉴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工作方面的标准规范以及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经验,结合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际,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逐步完善。有计划地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指导和引领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

⒉内容体系框架

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指由若干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北京市实施办法》为核心,由若干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构成:层级上,涵盖国际标准(国际上通用的信息化标准和档案工作标准)、部级标准规范(国家颁布的信息化和档案工作标准规范)、省部级标准规范(国家档案局和北京市颁布的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市局级和各区县及市直单位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北京市档案局、各区县和市直单位颁发的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内容上,广泛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

⑴档案信息化管理性基础标准规范

档案信息化管理性基础标准规范是整个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基础部分,它服务、支持并指导其他标准规范的制定。包括档案信息化术语标准、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框架、档案元数据标准、档案数据交接格式标准、文档一体化管理规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等标准规范。如《北京市“十一五”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整体方案》、《北京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范》、《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归档电子文件整理规则》、《北京市电子档案著录规则》、《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管理办法》等。

⑵档案信息化技术性标准规范

档案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包括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档案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应用与工程标准规范等。如《北京市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北京市数字档案安全保护规范》、《北京市档案数字化规范》、《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北京市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管理功能需求指南》等。

五、具体实施步骤和计划进度方案

在明确了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之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结合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际,从“十一五”时期开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梳理、修订原有标准规范,完成正在制定的标准规范,并着手制定新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

⒈修订原有标准规范

在“十一五”时期修订《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因为,2006年国家档案局已经提出修订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因此,北京市也要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修订2004年颁发的《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

⒉完成正在制定的标准规范

目前,北京市档案局正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起草《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2008―2010年)》、《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整体方案》、《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站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按计划这些标准规范均在2009年前后完成。

⒊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档案局还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起草《北京市归档电子文件整理规则》、《北京市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北京市数字档案安全保护规范》、《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及《北京市电子档案著录规则》等。

六、保障措施和机制

⒈组织人员保障

组织人员保障是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关键。在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加强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的管理部门和职责,保障配备开展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工作所需的机构和人员,并强化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

⒉资金经费保障

资金经费保障是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基础条件。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必须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为保障,因此,要设立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的专项经费,以保证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⒊联合合作机制

在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建立良好的联合合作机制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研究建设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档案部门要加强与信息化工作部门、档案形成部门以及标准化管理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借助首都科研、人才优势,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组织研制小组、委托和招标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工作。

⒋监督检查机制

在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工作顺利进展的保证。依据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方案和年度计划安排,做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按照预期工作目标,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北京市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政府电子文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工作航天档案标准建设

档案工作标准,是以档案工作领域中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为对象而制定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目前,按照制定主体的不同,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991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表》,从标准化对象的角度将档案工作标准划分为基础标准和业务技术标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标准是指对标准化工作有指导作用,并在制定标准时广泛应用的标准;而业务技术标准则是以档案业务工作的“六大环节”为依托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上述规定,笔者认为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是指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主导编制,适用于航天行业,对该领域内的档案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企业标准。航天档案工作标准作为航天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和主要手段,有利于航天领域核心成果的长久保存,实现航天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

一、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概况

(一)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建设稳步发展

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建设涵盖组织管理、标准编制(含修订)、标准复审、规范编制、标准宣贯、实施效果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标准编制作为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建设的中心环节,本文将就此做重点阐述。航天档案工作标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编制工作相对集中时期(1986-1990年),编制标准共计16项,实现了航天行业档案工作的从无到有。二是编制工作的稳定时期(1991-1999年),档案工作标准基本上以一年一个标准的状态实施,并开始对部分已标准进行修订。三是进入21世纪,新增标准明显减少,开始注重对现有标准的修订工作。具体而言,自1986年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档案馆编制第一项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工艺文件使用与归档管理规定》以来,截至2016年底,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共24项,其中有效标准23项,作废标准1项,已修订标准8项。此外,部分其他标准中也包含对档案工作的规范要求,如《航天文献编目规则》系列标准中设置《航天科技档案编目规则》部分,这类标准共有7项。其中,有效标准6项,作废标准1项,已修订标准1项。

(二)编制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航天行业由中国航天科技与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公司引领,建立了“集团公司――研究院――研究所(厂、公司)”为主体的三级到四级的机构体系,与此相对应建立的航天档案馆和各级档案馆(室)是保障档案工作的专门机构,更是航天档案标准的主要编制主体。航天档案馆作为集中管理航天行业档案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着档案工作标准建设的主要职责,共参与制定21项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其中,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档案馆为代表的院级档案馆,是档案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参与10项档案工作标准的编制工作。

(三)标准内容建设的集中性

依据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航天档案工作标准从内容建设角度也可以分为基础标准与业务技术标准两大部分。基础标准建设方面基本一致,主要涉及档案类目划分、档案文献专用词汇、档案主题词、著录规则及数据元等方面。在业务技术标准方面,我国现有的档案工作标准主要适用主体为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标准内容涵盖基础业务、保护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系统维护、档案装具及档案馆建设等多个方面;涉及的档案类型多,文书、基建、地质、电子档案、会计、照片等均有对应标准。与档案工作标准相比,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在内容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一是标准化对象的集中性。航天档案工作标准作为企业标准,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因此围绕航天产品设计、试验、生产和制造等活动产生的各类技术文件,建立了《工艺文件使用与归档管理规定》《研究试验文件使用与归档管理规定》《设计文件使用与管理规定》《卫星、运载火箭技术文件归档规定》等系列标准。现有31项标准中,12项标准是以这些技术文件为标准化对象的,占标准总量的39%,并且这12项标准中有8项都进行了修订。二是基础业务的集中性。航天档案业务技术标准主要是对档案收集整理、分类著录、保管利用等传统管理环节的规范,较少涉及保护技术、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系统建设与维护等业务技术方面。

二、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标准内容建设发展不均衡

航天档案工作标准在航天产品档案上的倾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标准内容建设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单一,主要针对档案整理保管传统的基础业务,在保护技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则主要依据现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未发展建设符合航天特色的企业标准。二是涵盖的档案类型较少,早在1994年的《航天档案类目划分与档案号编制规则》中便划分了航天行业的12大类专门档案。截至2016年,以航天产品档案为代表的6大类档案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系列标准,并几经修订。而以经营档案为代表的6大类档案虽然已有院级标准,但是缺少行业级标准的指导。

(二)标准通用性与适用性有待提升

虽然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是标准制定的归口单位,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54%的标准由标准化研究所分解到各院所,由各院所独立编制或少数院所联合编制。由于缺乏统一的交流平台与顺利的沟通渠道,标准编制时难以充分考虑各院所实际工作情况和标准需求。同时,标准编制人员往往受限于已有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以及单位专业特性,容易使标准变成院所级标准甚至本单位标准,而非航天行业档案工作的通用标准,不利于标准的现实推广实行。

(三)标准实际指导效果不强

随着档案工作方式与流程、管理对象、技术手段的变化,再加上过长的标准修订周期,部分标准已与档案实际工作的客观需求严重脱节,极大地削弱了标准的实际指导效果。以航天设计工作为例,实际工作中设计方式已历经“人工手绘―CaD软件制图―三维模型设计”三个主要阶段,设计图纸也由纸质D纸到电子文件再到现在的三维模型,而相应的标准《设计文件使用与归档管理规定》还停留在对纸质和CaD设计文件的规范要求上,无法指导三维模型数据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此外,企业档案标准执行力有限,再加上受传统“重编轻用”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标准编制,缺乏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考评办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效果不佳。

三、对航天行业档案工作标准建设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充实标准内容建设

1.构建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仅靠一项或几项标准是不够的,应构建档案工作标准体系,对标准内容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在构建标准体系时,可参照2015年国资委办公厅的《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对标管理指标体系》,从组织管理、基础业务管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明确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制定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表。

2.鼓励各专门档案标准的建设。对于CaD设计文件、三维模型、试验数据等特殊格式的文件,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可以以课题研究项目的形式,将各标准编制任务分解到各院所。通过提供项目研究资金,鼓励各院所开展各类专门档案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完善档案标准门类。

(二)加强标准研制的全过程管控,提升标准通用性与适用性

1.建立标准管理系统平台,提供各方参与标准研制的统一渠道。通过建立档案标准共享交流平台,建设标准全文数据库、档案及标准专家库,定期标准研制的动态信息,打破院所时间、地域与系统限制,为标准编制提供在线交流、互通有无的平台。鼓励各院所积极参与标准研制过程并提供反馈信息,实现标准信息及时共享与反馈,为标准适用性的提升奠定系统管理基础。

2.建立标准试点反馈机制。档案工作标准编制完成后,在标准验收和正式使用前,设置试运行周期,在航天系统内选取不同的院所进行试点检验,充分征集标准试运行意见并组织编制主体及时整改调整,将最终整改情况作为标准编制工作的验收依据,以提升标准的适用性与通用性。

3.适当采用国家和行业标准。在数字化技术、电子文件、保护技术、开发利用等航天档案标准方面,基于优先采用原则,适当的全部或部分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比如,采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这类通用性、适用性较高的技术标准。

(三)D变“重编轻用”观念,注重标准的实际指导价值

一是标准实施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将标准考核纳入档案工作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设置专门条款,考查标准实施情况及效果。年度考核评价时,通过单位自评、交差互评、现场检查等方式,综合考查档案实际工作否对标管理,依标执行。二是定期开展标准修订工作。档案标准编制工作应严格执行复审制度,对经复审鉴定需要组织修订的标准,编制标准修订名录,明确修订责任者,设置标准修订周期,定期提醒修订主体开展修订工作。同时,完善档案工作标准修订制度,从职责、流程、效果评价、时间周期等方面规范和考核标准修订工作。

参考文献:

[1]海,吴大海.档案工作标准和标准化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09(6):46-48.

[2]赵传玉.论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J].湖北档案,2009(1-2):37-39.

[3]冯建周.关于我国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思考[J].档案时空,2010(2):10-12.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5.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档案档案信息化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在数字化条件下,由于电脑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问题,将更加尖锐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统一全面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规范。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在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1、统筹指导缺失,导致系统标准的制定滞后。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广泛需要。然而,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即便定标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标准寥寥无几,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对于实际工作需要杯水车薪i。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经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而陷于盲区之中。

从现状看,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类档案管理升级中,国家档案局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档案馆普遍提出的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观上是一种国家推动力,但对工作深入发展的组织力度和后续措施显然不够,因而使工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各自为政,系统、数据不兼容。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独立开发,首先是致使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数据的内容、质量标准各异,良莠不齐,形成基础数据结构的鸿沟,造成信息资源整合上先天困难。

这种现状之下,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拖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其是、互不沟通,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发,各地区、各单位出现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统和数据库,档案信息化运行中的文件格式、数据内容、库结构的规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共享,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仅因大量低水平技术重复研发使总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随着相关标准的实施,新系统研发、原数据库转换等,必然发生二次投入的现象。

3、现有档案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契合度低,导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基本是针对有形档案资料来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对策

1、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更是涵盖了纷繁复杂的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档案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信息形式,连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仅依靠社会组织、机构的低层努力,实在勉为其难,因而必须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入手。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紧密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的技术体系,更加需要讲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统筹规划,以便最终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强标准化建设,有效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紧迫,而此项工作应是政府的职责,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实施国家战略。

2、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标准化先行的原则。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体技术研发、轻标准规范研制是重要的症结所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中,从课题的内容结构看,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单位个性化问题,仅仅针对和解决各个点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课题研究反而加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这表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应仅仅囿于个别和局部,解决具体的微观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具体、局部操作问题转向标准的制定、实施上来,有力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力度iii。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各级档案部门都应通力合作,协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使之能联结各个应用系统,从而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就必须做到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因此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先行原则。

3、必须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制定适当的标准体系。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应用研发与实际推广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往往形成技术应用与技术发展的代差,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边羡慕和畅想着新技术的好处,一边抱怨着手中的软硬件设备生涩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设备的配置应该是高档次先进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it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便增长一倍。盲目跟进的结果,将导致原有设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就被新设备所淘汰的局面,损失可想而知。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制定标准时对技术的发展作出适当预判;其次是设立标准研究的常设机构,形成标准跟随技术进步而衔接发展的常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标准体系制定时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使标准体系不形成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者切实应用到先进技术设备,又可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适当水准,不会造成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吴品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术聚合门户网,2008.7.25

2陈婷等.档案信息化建设能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江南时报网,2009.5.15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对策

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带来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便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如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职业走向问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问题、电子档案鉴定问题、数字档案馆问题等。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其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公开,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要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逐步推广应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必要性

1.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减少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错误,同时也能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各类档案案卷属性的掌握度与认知度;

2.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机关内部员工自行查询所需信息,并且能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沟通、联系,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信息化,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3、档案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4、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

5、档案信息化,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三)主要任务

1、以研制和指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2、以档案部门的内网、外网,党政机关专网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偏远地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4、以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5、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规划。2、偏远地区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3、受到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制约,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档案信息化在偏远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4、档案信息化人才匮乏。5、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6、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

四、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1.档案信息化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主要应由各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主要研究制定各地区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发展规划、工作体制、法律框架等,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基本走向和获得基本保障;中观层主要由各地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厅、局承担,主要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制度,形成科学、配套、使用的制度体系,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当的技术环境支持;各地区信息管理具体应用单位及各单位档案部门承担微观层,主要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措施保障问题,包括重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立项项目主要涉及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建设”、“数字档案建设布局和计划”,微观层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应用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和走向成熟。

2.档案信息化组织原则和方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各地区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目的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现状,加强政府和各具体实施单位层面的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广,大力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程度,整合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优势和资源,自上而下地有序推进工作发展。

3.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作为档案职业生存发展依据的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目标、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因此,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4、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安全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需求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建设档案信息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技术标准的更新。安全性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络功能的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在带来数据共享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档案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网档案信息的准备、网上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及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各个环节安全问题都密切相关。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注重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包括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和来源两个方面。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主要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及其他文件。数字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现存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2、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有两种形式:①网络在线移交接收,②介质移交接收。

3、采集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主要途径有:①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如国土信息资源库、人口统计数据库等;②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如《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4、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示、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

1、管理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标准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关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等。

2、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示、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而共享是以标准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地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无法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

七、提升档案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档案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立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成为信息专家,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除了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研、提供利用等工作外,还应帮助利用者建立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进行信息资源重组以方便快捷提供利用;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2、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今天,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档案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自己开拓视野,增加新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档案信息化人才必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首先,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具备档案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等高一级的能力。如既懂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深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又能独自开发、使用、维护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存储、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相应的要求则更严格些。因为档案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机密,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建设;信息技术;互联网;有效途径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各个领域的结构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科技档案作为整体档案当中的一类,相关部门也同样跟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技的步伐。传统纸质版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复杂并且效率、安全性都比较低。如今,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档案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就在科技为档案管理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阶段相关部门考虑的重点。

一、当前阶段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情况

(一)各地传统形式的档案馆阻碍信息化进程。尽管当前国内一直倡导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档案建设工作,并且在国内多地都已经建设了新形式的档案馆。但是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较多传统形式的档案馆。老式的档案馆不能满足新形式的信息档案建设需求,阻碍了科技档案建设向着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来自于政府方面的束缚因素。国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档案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任何的建设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建设必然要经历一段过渡时间。对于刚起步的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该项建设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现阶段仍然缺乏组织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撑。

(三)缺少专业性人才。应用到先进科技,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性人才。例如,当前国内开展的用信息技术进行博物馆内科技档案建设工作,融入了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但现阶段博物馆内的人员却很少是从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必然导致建设工作效率下降。

(四)对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建设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为响应政府号召,全国各地都进入了科技档案建设新时期。但许多地方一味地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却缺少对于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视。一些地方都遇到“有车无路”的困难。这都说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建设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二、进行信息化的档案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在各地的博物馆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信息化设备。计算机和完善的网络系统是进行新形式档案建设的核心,更是新形式档案建设的核心技术。利用计算机录入现有档案,利用网络系统实现对于数据的共享。在各地的博物馆中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的设备,加强信息设备的普及工作。能够确保科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性人才。专业性的人才是保障档案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国内各地的博物馆中,从事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很少是从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无法满足档案建设工程的需求。所以,现阶段必须针对博物馆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大量引进专业性人才。同时,对现在正在从事档案建设的人员进行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再教育工作。例如,定期组织博物馆科技档案管理的人员进行计算机相关的操作培训等。

(三)在博物馆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博物馆科技档案建设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为全国各地进行新形式科技档案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能够为科技档案建设指明方向。同时能够实现后期的统一化管理。博物馆首先要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各地博物馆档案部门的相关建设工作。例如,博物馆的藏品使用计算机云存储都要存储哪些方面的资料等。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是当今社会必然性发展。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各地的博物馆的科技档案部门必须要深刻落实新形式的档案建设工作。同时博物馆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明确的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应用信息科技对档案的科学化建设工作,使新型的档案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显现出科技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是国内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个领域努力的方向。

作者:郭敬单位:中国航海博物馆信息技术部

参考文献:

[1]卢晓茜.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几点思考[J].机电兵船档案,2015(03):57-59.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思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数字化档案必将成为今后档案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盘、磁带、光盘等数字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图像或文本的过程。其基本的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能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档案数字化是获取档案信息最为有效的途径

档案数字化的产生是档案保管、开发利用在21世纪信息数字化的产物,他的成长的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更是为适应数字时代获取档案信息最为有效的途径。

1.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一次实质性突破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工作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自身的使用价值,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从封闭的、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向开放的、以信息管理数字化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将极大推动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更紧密的结合。

2.档案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将伴随着国家、社会、时代的信息建设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创新。由于档案本身的特殊性,即档案的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以及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和角色,使得档案信息必然成为国家信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决定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在是会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方面,与国家其他的信息化、数字化领域相比较更要在管理规范、制定标准、技术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3.档案的信息数字化是一项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工程

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打破了档案利用上的时间概念,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使得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的数字化实现了共享,因而凸现出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具有高科技知识含量的大文化工程。为此,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和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关注,理应得到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与保障。

4.档案信息数字化要有严格的标准、统一的规范

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使之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及时共享,其目标实现的基础必须首先完成档案信息数字化技术指标标准化、规范化,借鉴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的实践经验和规律,制订出符合档案信息数字化方法、数字化信息利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最终保证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资源能够有效、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社会的信息化是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基础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档案事业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档案期建设中作用日益凸显。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发展的真实凭证,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档案载体已几经变迁,由石刻、青铜铭文、铁卷、丝绸、布、竹筒、木牍、纸、直至演变为现在的数字形式,档案载体的每一次变更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示,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推动力量。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计算机使用率日益普及,电子数据存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存储、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运而生,各级档案部门围绕档案数字化建设正在酝酿和进行着一场关系档案工作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变革。

当前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各项工作中,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其便于管理,查找便捷的用电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乐于的一种方式,其生命力和发展的后劲将是传统档案所无法比拟的,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只有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变化,把人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发扬光大,整个档案事业才更具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在整个档案工作中把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档案基础工作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事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项准备工作

1.做好思想转变准备工作,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要破除“重设备购置、轻服务研究”等做法,树立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模式过渡。使档案工作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发展,变被动服务为“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超越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

2.做好技术标准准备工作,确保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

随着新型载体档案的广泛出现,建立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已经刻不容缓,如统计标准、著录标准、标引规则标准、计算机数据库设置标准、新型档案信息载体格式与转换标准、计算机硬件设备标准等。

3.做好数据库建设准备工作,夯实档案数字化建设基础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中,数据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每一个档案工作部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著录规则和细则;二是掌握标引工具并熟悉档案;三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多次审校等。在搞好传统载体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要、珍贵、易损、利用频率高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著录标引;另一方面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开发规范、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并加强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环节的监督、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

4.做好信息资源开发准备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安全、科学和适用的原则,分步骤建立完善的内部局域网,积极参与政府上网工程,积极稳妥地建立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档案信息网站,通过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密切档案部门之间以及档案部门与社会的联系,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王刚.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J].中国档案报.2000.547.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7

xx(支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xx(副科级监管员)成员:xx。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xx。三、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制定服务类业务的五个基础专业标准化实施细则。业务标准化建设要以落实全区会计、国库、发行、保卫、科技等五个专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结合支行各专业工作实际,通过制定细则、自查、整改、完善、提高等阶段工作,积极稳步推进支行标准化管理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调整需要,正确及时组织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快速、便捷、优质的资金清算及其它各项金融服务;严格履行职责,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管理职能,最终实现会计工作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二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策和国库支付清算业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规范的国库核算体系,增强国库监督管理力度和效果,全面高质地履行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三是结合发行库封闭式管理的具体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从内控制度、库务管理、会计核算、人民币管理、现金管理、发行队伍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努力实现零差错、零案件、零事故、零风险,最终达到零缺憾的工作目标。四是从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武装押运、枪支弹药管理、对突发事件处置、安全检查、内部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创新安全保卫工作管理新理念,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积极防范事故案件,有效地遏制违章违规行为,为支行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五是按照上级行《金融电子化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制度建设、软硬件管理、计算机安全、网络管理、计算机培训、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科技工作标准化进程,切实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提高支行的科技应用水平,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为支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优质的科技支持和服务,推动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四、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在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一是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要有一个深刻理解和把握;二是对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达到新的高度;三是各部门、各专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对照检查,使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整改和提高;四是鄂温克旗支行对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前瞻性和广泛性,力争在全市树立起一面旗帜;五是通过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以点带面,研究、探索和尝试金融管理、调查统计及其它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思路,提高支行整体工作标准化建设水平。五、方法步骤按照上级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支行标准化建设工作实际,我支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对照检查阶段(9月1日——9月15日)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赵志华行长、额尔德尼副行长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标准化”的内涵;充分认识职能调整后,基层人民银行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将支行各部门自行制定的标准化方案与“全区金融服务业务标准”相对照,查遗补漏、完善补充。(二)组织落实阶段(9月16日——11月16日)各部门要结合本专业业务标准化实施方案,强化对各项标准的检查落实,要通过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外部业务标准检查,结合支行“责任目标考核”、“五零”工程考核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内部职责进一步明确,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服务业务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7日——11月30日)支行将开展一次标准化建设“回头看”活动,抽调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标准化建设方案制定中存在问题的,要修改方案;方案落实中存在问题的,要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求会计、国库、发行、科技、保卫五个专业在11月30日前将实施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为下一年度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深层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六、具体要求(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专项推进,五个专业要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二)各部门各专业要充分认识标准化建设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切实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三)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到专业股室中去,深入了解和掌握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完善、整改和提高。(四)要把标准化建设与“五零工程”的实施,与“学习型支行”创建,与“责任目标考核”、“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全面实施。(五)不断拓展标准化工作领域,研究、探索和尝试调查统计、金融管理、党建群工等其它专业领域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将我支行标准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六)涉及到的五个专业要按支行制定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任务、步骤、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并按支行制定的统一标准化分解落实流程表进行操作。

人行xxx支行金融业务标准化建设

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8

××供电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省电力公司直属的中一型供电企业,担负着××三区两县、××集团及京广电气化铁路淇县牵引站的供电任务。截至2005年底,全公司在册职工500人。公司属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5座,总变电容量1125.2兆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510兆伏安(灵山站容量2×180兆伏安,桃园站容量1×15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1座,变电容量584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量31.2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共计492.60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228.57公里、110千伏线路228.11公里、35千伏线路35.92公里。供电区最高供电负荷28.4万千瓦。2005年,全年供电量实现15.67亿千瓦时,全员劳动生产率100.5万元/人·年。

近年来,××供电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企业整体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一流供电企业”、“国家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等光荣称号,并连续9年保持了“××省文明单位”称号,为××省电力事业和××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企业档案的基本情况

我公司的档案管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电业公司的前身是“××供电局××分局”,于1991年8月22日成立“××市供电局。1993年更名为“××市电业局”,2005年12月更名为××供电公司。1992年成立综合档案室,隶属办公室,负责文书、科技、会计、底图、科技档案和科技图书的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6月被省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二级。2004年12月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实现了各类、各种载体档案的集中管理。目前综合档案室管理着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设置了干部、职工档案两个分室,负责0-9大类及声像档案和图书资料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室藏档案

17780卷。其中:文书7618卷、科技1487卷、会计4524卷、声像42卷、照片

28卷、底图1112张、资料2969册。档案室总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档案装具齐全,并留有余地,库房建设符合保管要求。综合档案室配备了专职档案人员3人、接受档案培训率达100%,兼职档案人员22人,各部门均有分管档案工作的网络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公司档案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先后被评为省档案公司、××市档案公司评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档案人员被评“档案管理先进个人”。

三、档案目标管理情况

(一)组织管理

1、领导班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我公司领导历来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历任领导班子均由公司主要领导主抓,特别是新领导班子把档案管理工作与我公司其它重要基础管理工作一样,列入了企业发展规划,对档案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并进行考核。主管领导经常与档案人员研究、分析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业务技术上,千方百计为档案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组织人员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

在档案室的建设搬迁上,公司领导从调度大楼的设计开始就按照档案库房标准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施工。在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层楼供综合档案室专用。在荣誉室和档案设施的配备上,公司今年在以前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又计划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预计年底前能够投入使用。

2、实行了档案的统一管理

在档案管理网络建设上、我公司根据机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网络,各业务部门都有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现行文件、资料的管理归档工作,专职档案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督促规范各业务科室的归档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和利用,有效保证了各类档案的完整。从而形成了以档案室为主体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心。

(二)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1、加强档案法制化建设

我公司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档案法》、《保密法》及国家、系统和地方有档案工作的制度、规定、标准和法规。增强全员法制观念。同时提高档案及网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坚持依法治档,依法管档。

2、建立健全了档案规章制度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档案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完善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修订了保密、借阅、销毁、图纸修改等制度。编制了科技、文书、会计等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档案人员坚持“三纳入“、四参加”制度,较好地控制了各种文件资料及时有效地归档。

3、加强档案库房的建设和管理

2001年,档案室迁至调度大楼,库房面积由原来的90平方增加到

396.6平方米,增设了荣誉室,做到了办公室、阅览室、库房三分开。先后配制了文书、科技档案密集架,财务档案柜、声像柜、底图柜、照相机、去湿机、温湿度测试仪、微机、中央空调、更换了缝纫机、安装了防火防盗报警器、防紫外线窗帘。库房设施全部具备防潮、防火、防盗、防高温、防尘、防盗、防虫、防光、防有害气体等要求。为档案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严格立卷归档质量

从1991年起,0-9大类档案按照能源部颁发的《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要求进行分类、组卷、编目,严格执行《文书档案案卷格式》、《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有关标准,编制了保管期限表,和分类说明,编目规范,排架合理,符合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要求。近三年,档案归档率达100%,完整率达99.7%。我公司还建立了各类台帐,作到了档案的收进、移出、利用及时统计,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三)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档案工作的重要途径。我公司从1997年开始使用微机,实现了微机输入、整理、组卷、编目、保管、统计、检索、打印各种目录等,实现了案卷的现代化、标准化,充分显示了快速、安全、准确、高效等特征。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根据企业整体规划,我公司在“oa”系统中,把档案工作纳入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开发了档案的录入、整理、归档、查阅、利用等整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我公司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档案的开发利用

我们坚持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为全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这一原则,为了使档案更好地发挥其效益,为先后编制了《全宗介绍》、《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事故汇编》等编研成果等。为开发信息资源作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干部任免卡》、《机构变更卡》等检索工具,采用上网分发目录、电话调卷、利用微机查询、检索、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要求。近年来,共提供利用386人次,查准率100%,查全率99.86%,为城农网、技术改造、评聘职称、经济纠纷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凭证和技术依据,得到了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可。为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我公司将各变电站主要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录入计算机,实现主要科技档案资料电子文档化,实现网上浏览和借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金,在现代化办公手段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四、几点体会

通过几年的摸索,特别是2001年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mis和营销mis系统的投入运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公司下一步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推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何规划、分清层次和轻重缓急,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和任务,找准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并将企业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及资金问题,也是管理问题。电子文件的安全与长久保存也依赖严格科学的管理与先进技术的应用。目前企业在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时为保证其成功,需要同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档案管理信息化也同样有一个业务流程再造的问题。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体会到,信息化建设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对档案管理来说还要加上“十二分数据”。因此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方式、方法乃至整个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档案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必须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要建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归档、鉴定制度,以及安全管理与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并将其纳入到企业信息化的相应环节之中。没有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就不完整,而离开企业信息化,档案信息化也无从谈起。

(二)应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的研究。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的研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相对于纸质文件管理来说是全新的模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将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的政策、技术、方法、标准以及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2002年国家档案局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建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但是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流程再造,思考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航空工业档案馆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及《档案信息化规章标准体系表》,初步确定需要编制的规章、标准。同时成立了全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组、业务组、技术组,对航空工业档案信息化展开全面研究。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标准化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总目标,积极融入标准化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法律援助服务平台。

二、工作目标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升法律援助窗口服务、业务办理和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方案实施

(一)建立办案程序标准体系。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省法律援助条例》以“八步工作法”为支撑,严格工作程序,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流程标准体系:接待、受理、审查、立案、办案、监督、结案、回访,建立诉讼当事人法律援助告知制度,邀请第三方参与法律援助满意度评估制度,法律援助案结当事人法律风险提示制度,引导援助案件办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二)建立管理规范标准体系。编印《市法律援助工作手册》,实施“5+3”工作模式。实施“5+3”工作模式,即工作人员由3名公务员和聘用5名律师(其中1人为律师助理)组成,3名公务员负责管理、监督,5名律师专职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完善《市法律援助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市实行首问负责的若干规定》,提高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建立机构、经费、人员保障标准体系。出台《市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和工作规范》规范场所设置,要求办公场所交通便利,标志明显,具备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办公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配备与业务量相适应的办公设备,窗口公示法律援助条件、范围、经济困难标准等政务公开内容;完善《市法律援助经费管理办法》,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按标准及时支付法律援助人员的办案补贴;完善《市法律援助值班制度》《市实习律师法律援助值班制度》,要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执业律师具备两年以上执业经历;出台《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发展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质量考评标准体系。出台《市法律援助案件补贴细则》、《市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出台刑事、民事、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的案件质量考核细则,细化各环节卷宗归档要求,从卷宗归档、补贴发放等重点环节加强绩效管理,实施办案质量每案必检制度、卷宗瑕疵保证金制度,办案质量与律师收入挂钩,实现季度卷宗归档零积压,网上登记零迟滞。

四、实施效果

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及流程的管理,重大疑难法律援助案件上报市中心备案率达到100%,案件听庭率不低于3%,法律咨询服务质量回访率不低于10%,案件回访率达到90%以上,办案率和来访满意率均达到100%,确保法律援助工作的标准化运行。

五、实施步骤

一是实施准备。

组织动员培训。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把法律援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作为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确定人员、时限,拟制标准化实施方案,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2017年7月上旬--2018年12月底)。

(一)标准编制(2017年7月上旬--12月底)。1.研究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标准体系框架。2.建立法律援助办案程序标准体系、法律援助管理规范标准体系、法律援助机构、经费、人员保障标准体系、法律援助质量考评标准体系。3.对建立的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二)标准颁行(2018年1月上旬--12月底)。1.编印标准化工作手册,开展标准化培训。2.标准体系试运行。3.对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自我评估,进行调整和改进。4.标准正式运行阶段。

三是申请验收(2019年1月--2019年12月底)。

在查漏补缺,整改提高的基础上,准备组织标准化建设验收材料,申请验收。

六、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标准化组织机构,市司法局成立由局长卢延林同志任组长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法律援助科。具体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协调、指导、推进、督查和考核工作。

(二)精心组织。要严格按照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全面实施。确保做好每一项工作、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法律援助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工作。

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篇10

1.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就当前的情况分析,虽然大多数人已开始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其均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把工作重心偏向于学校教学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加上许多的档案工作者均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思想上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对档案工作的细心不足,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1]。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2]。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全面推进标准规范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可资源共享的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而言,需从内部协调与宏观调控两大方面着手。内部协调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对学校自身而言,档案管理部门需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子校务建设,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校务间的关系,使其不冲突且可有效衔接,这不仅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收集电子档案信息的繁杂程序,而且可通过网络共享这一有利平台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宏观调控则是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各大院校的指导与监督,从而确保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进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多采用光盘或磁盘将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传统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及记录标准均无法完全适应,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新的标准制定出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并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