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3:21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1

风险投资指的是:为了获取运用高新技术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具有强大资金实力和市场调研能力的风险投资公司甘愿冒相当大的风险,将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到高技术、高风险的中小企业里,参与企业的创建与管理活动(某些情况下还延伸到以资金、实物等支持企业创建前的实验室高科技研发活动),与风险企业家、高新技术科研人员共闯市场、共担风险、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投资机制。

虽然风险投资的项目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只要有部分(甚至一小部分)项目是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就能获得丰厚的整体投资回报。

2.科技成果筛选和科研促进功能

2.1风险投资的科技成果筛选功能

风险投资公司是专门向高科技、高风险、如果成功将会有极高利润的项目进行投资的公司,拥有科技理论、生产工艺、外贸金融、企业管理和社会公关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投资顾问,这批专家熟知当前产业动向,能够对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景做出判断,提出极具价值的投资意向。风险投资公司必然要对已出现的科技成果进行深入的筛选分析,评估创业者的集体和个人综合素质、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前景、所需要的投资数量和能够获得的回报率,再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这种严格的投资筛选过程将会使最有应用前途的、具有最佳投入产出比例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2.2风险投资的科研促进功能

风险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的筛选能使科研工作者看到攻关的方向,明了哪些是最有可能得到实际运用、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科研课题,从而有利于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最符合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生产力。

3.产业培植功能

3.1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重要的初始支持作用

当科研成果还处于试验阶段,科研人员往往急需资金将科研成果作进一步改进;当科研人员拿出科研成果后,风险企业家往往都急需资金将科研成果投入现实生产过程;当科研成果在中小企业得到初步的应用,中小企业的风险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往往急需大资金的支持,以使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应用,使企业得到迅速的超常发展,做强做大,实现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而风险投资的对象恰恰是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创新的科研项目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过程可以贯穿从科研项目资助到高新技术企业成熟的所有初始投资阶段。

3.2风险投资公司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难能可贵的雪中送炭者

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尚不明朗,难以从银行贷到款项,也难以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自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对稳定长期的资本支持弥足珍贵。风险投资公司还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信息网络、人脉关系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能快速成长发育,并形成崭新的社会产业结构。

4.政策导向功能

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国家一般都对这一类型的企业和项目予以税收、财政补贴、信用担保、出口退税、优先使用外汇、水电供应、优先聘用高层次人才、优先批给生产所需土地等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往往形成了国家政策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方向在很多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取向(从长远看,实际上也体现了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改革进步取向),从而推动了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5.资金转化功能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广大的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资金缺乏。风险投资公司能够汇集敢于冒险的个人和企业资金,并结合部分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国外投资等资金,加上自有资金,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后盾,进行专业化运作,使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使不够安全的资金转化为较为安全的资金,使收益不太高的投资转化为收益较高的投资,使原来只能想象的项目转化为可以实行的项目,加快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过渡的进程,同时使囤积在银行的巨额城乡居民存款(在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的情况下,存款额却一涨再涨)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方向,有利于释放金融风险,缓解银行压力。

6.教育导向功能

由于风险投资投向了起飞阶段的高新技术行业,这使广大教育界人士易于看到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世界产业发展潮流,便于调整教育的专业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广大青年选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7.促进国际经济交流功能

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不限于国内,相互风险投资在不少国家间已经蔚然成风。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里,科研人员的水平并不逊色,业务素质和拼搏精神堪称世界一流,而且所要求的待遇并不高,做出的科研成果并不少,创办的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很常见,对不少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入国内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将大力促进中外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实现国外风险投资者、国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科研工作者、国家和政府都获益的多赢局面。

8.遏制高新技术开发撞车和防止恶性市场竞争功能

在我国不时可以看到一种情况:各地区各企业相互绝缘地同时研发同一类型的高新技术,各自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在均不掌握自主的完整核心技术体系情况下进入产品生产阶段时,又卷入残酷的生产资源和市场份额争夺大战,落得两败俱伤、三败俱伤、多败俱伤的结局。缺乏全局观念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企业扶持政策又进一步造成了科研力量配置和市场竞争的扭曲。灵活的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能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公司专业人员的市场调研能力和投资技巧,有力促使资金集中向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流动,防止重复研发、成果撞车的情况,有利于优秀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迅速掌握自主的完整核心技术体系,避免出现最有前途的高新技术缺乏初始资金支持,难以做强做大,错过发展机遇的尴尬局面,走出众多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体系支持的中小企业竞相杀价抢夺市场的怪圈。

应当承认,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投资经营观念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方面依然存在。而现代风险投资机制必将对分散保守的投资经营观念形成强大的冲击。

9.生产要素集成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资金、设备、厂房、土地、劳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等诸多生产要素能动的结合所产生的成果。人的因素是行业发展的活的灵魂。在风险投资机制中,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孕育和初创阶段广泛引入了发展成果共享、员工持股、骨干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所有生产要素达到最佳匹配和最高使用效率,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都可在风险投资机制中得到有效发挥。

此外,风险投资还有风险分散功能和心理安全功能、降低资本运作成本功能、价值理念更新功能、投资机会创造功能等。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2

[关键词]多元化投资风险投资环境投资规模投资结构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了相当自主的投资权,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要想保持或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将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在原业务领域内增加投入规模、巩固市场地位,还是进行多元化投资、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多元化投资是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方向超出了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品种的范围,向几个行业或多个产品品种的多种投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多元化投资可把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分散于多个行业或多种产品,在一方面的损失可在其它方面得到弥补,从而降低了单方向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使企业投资效率得到提高。但实际上,多元化投资并不适用于每个企业,在为某些企业赚取利润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据上述概念,本文就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进行定义,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方向超出了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品种的范围,向其他行业或产品品种的多种投资方向发展,但因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其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造成的损失。

二、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

1.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风险分析

投资环境就是能对人们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相互促进和制约,形成一种综合作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的成败。

(1)自然风险。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各异,使得不同地域的投资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即使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地域的影响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各类物质与信息的集散地。环顾全球知名企业,内存几种乃至几十种产业的经济常会不约而同地坐落在沿海、沿湖、沿运河地区,且这些地区的产业投资部门结构不断地扩大。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群落往往都集中在海运、河运、湖运等极为便利的地理区位,如美国的东西海岸、五大湖地区,日本的东海岸,欧洲的沿海以及中国的东海岸等。中国新的投资部门及其新产业也总是出现在沿海以及交通便利的大城市。

(2)国家宏观政策风险。政策环境的特点是政府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对企业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政策偏斜和扶持,对不同产业的优惠或制约,对有关产业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投资生产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投资法制风险。有关投资的法律法规对投资主体及其地位、投资方式、投资范围、投资者的权益等做出相应的规定。如果企业不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就可能会因投资方式不当、或超出法规允许的投资范围等引发企业的投资风险。

(4)资产评估与审计中的风险。购并是最常用的多元化策略,对企业来说很难发现一个价格可以通过进入成本检验的合适公司。由于资产评估与审计机构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一,暗箱操作较多,信誉程度较低,各种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被评估方故意隐瞒债务情况,任意高估无形资产等,为投资企业留下风险隐患。

2.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分析

投资规模常指一定时期企业的项目投资总额。确定企业投资规模就是确定企业投资成本,投资规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比例关系,并导致投资品成本和价格的波动,最终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1)投资总规模不当,结构易失调,综合效益难实现。多元化投资往往是总体规模不小,但各领域不一定都能达到规模经济,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很难合理发展。从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关系来看,投资结构的调控受到投资规模的制约,投资规模突破合理界限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构均衡,产业组合不能发挥优势互补,难以实现综合效益。

(2)投资规模不足,缺乏竞争优势。进入新领域,外部交易成本的转移和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将不能达到规模经济,新产品成本高。再者,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不能迅速推出新产品、提高投资项目的创意性,应用先进技术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产业发展,投资报酬率低,企业得以持续的抗风险能力变弱。世界500家大跨国公司依靠雄厚的资金拥有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这些跨国公司是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流通消费的发动机和航空母舰,是世界的技术源。

(3)投资规模过大,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如果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投资规模过大,易形成高负债,延长了投资回收期,加大了投资回收风险,企业将可能会因资金链断裂造成运转失灵,这对企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投资决策中,投资项目的各期现金流量的合理预计与投资回收期限的衡量是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忌乐观估计。

3.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风险分析

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就是具有比例关系的资金在各投资项目上的分布,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是获得高投资效益的保证。

(1)影响企业原主导产业的竞争地位和利润。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投资触角过多,或不恰当地多元化投资,势必导致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要发展的产业领域,这影响了原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地位和利润,不利于企业稳定地发展。

(2)面临管理失控的风险。多元化投资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经营地域分散,机构膨胀、管理幅度加大和管理层次增加,使企业的整体支配能力下降,信息处理失控,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有些机构的运作变得无章可循。

(3)新产业进入壁垒。由于对目标市场了解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够,会面临新产品市场进入困难;其次,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和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受到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约束,会产生技术风险。

(4)误把品牌认知当作品牌忠诚带来的投资风险。基于企业的相识性,许多企业认为主导产品的品牌被消费者所认知,生产同样品牌的其它产品也会被消费者所接受,但实际的营销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多种产品和业务聚集在同一企业下,容易模糊品牌个性,不利于形成特色经营和统一的企业形象,某一领域的失败也可能累及其它业务。

(5)运作费用增加。多元化投资不是简单的“买入”,进入新产业后还需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通过教训、磨合来学习新领域的技术、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相关知识,培养员工队伍,塑造企业品牌,这都会增加学习费用和使顾客认识企业新领域的成本。

三、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防范模型

树立风险意识,学会在新的竞争条件下判断投资机会。多元化投资是为了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那么设定在某一理想的投资系统s*中,即理想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相关样本点为:(x1*,x2*,…,xm*),多元化投资会达到获取一定理想收益的目标。再就企业欲投资产业实际所处投资环境、企业可提供的投资规模和多元化投资结构是否可协调、互补、资源共享程度等建立实际产业系统si(xi1,xi2,…,xim)。建立多属性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定义被评价的投资产业系统si(xi1,xi2,…,xim)与理想系统s*(x1*,x2*,…,xm*)之间的加权距离为

式(1)

式中wj为权重系数,为现实分量xij与理想相关样本点xj*之间的某种距离。取加权距离,即取

式(2)

作为评价函数。按yi值(显然yi的值越小越好,特别地,当yi=0时,si即达到或称为理想点s*)的大小对各被评价的欲投资产业进行排序。如果被评价的投资产业系统与理想系统在某种意义下非常接近,则称此投资产业是最优的。如果在yi的值较大时就不切实际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实力和其他相关内外部因素,决定是否可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及选择何种产业进行投资可以最大限度的防范多元化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鸣:投资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p16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155-03

[作者简介]虞应平,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330099)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结构不合理

1.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相互影响。一方面金融结构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在金融市场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另一方面养老基金作为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基金管理人根据情况调整资产组合,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供给,进而影响金融结构。为了保证在长期内能够支付养老金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还要求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安全性,这就使它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分布以及收益分布产生了重新归整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了金融工具创新,相应地也会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

2.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近几年来,有价证券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货币性金融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上升,主要表现为各项对公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的上升,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连续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降低并没有使得存款数量降低,反而增加。这说明了我国目前资金投资渠道的匾乏,资本市场还不是资金理想的投资场所。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步伐。目前,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也是无奈之举。

(二)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发展滞后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但资本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应归结于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缺陷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也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

1.体制缺陷。体制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的制度缺陷。我国资本市场按理说它应全力贯彻市场经济的规则,但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一定程度地行政化,己经成为可随意调控的资本市场。

2.结构缺陷。我国资本市场内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一是在总体设计上,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现货市场,即股票、债券等的现货交易,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这种单方向的结构设计在现实中最明显的弊端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做多机制,而不具备做空机制,没有期货期权市场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这就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二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强股市弱债市”特征,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处于弱势。

3.机制缺陷。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行主体缺乏明确的产权关系,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

4.功能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通过具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竞争来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流向、流速和流程,从而完成资源优化和合理组合的配置过程。我国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不具备,价格的起落并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就无从实现。另外,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

5.规则缺陷。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和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反映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和资本市场内在规律的完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股权分置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个独特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为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可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权分置问题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的重要因素。

1.股票市场投机盛行。股权分置使股票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基本丧失,股价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客观规律被人为割裂,股价扭曲发出错误的信号。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短期化的,不可能长期持股和实行价值投资,整个市场投机盛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类机构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显然,目前的股票市场并不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2.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低劣,投资价值低。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稳定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而决定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间内在的利益冲突,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受到明显的行政干预,作为流通股股东的中小投资者通常在公司治理方面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由此可见,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基础的缺失,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交易,最终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大。股权分置使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制度基础,不健全的制度基础使得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扭曲: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以圈钱为目的;投资者短期炒作,盲目跟风;各种题材、概念的炒作层出不穷;坐庄、操纵股价的行为频发。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大,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大。而且股权分置与全流通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股市最大的利空因素。当投资者发现这些好的预期一个个落空时,股指又陷入了绵绵阴跌之中,而且不断创出前期新低,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暴露无遗。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参加者的“养命钱”,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有强烈的风险规避倾向,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高,缺乏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手段,使得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不可能大比例投资入市。

(四)债券市场分割,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

从世界范围看,债券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投资工具。债券的性质比较符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需求。然而,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对债券的投资。

1.债券市场不统一,处于分割状态。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各债券市场所发行的债券品种不同:银行间市场发行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部分记账式国债;柜台市场发行凭证式国债和不上市的企业债券。在债券发行之后,由于转托管的限制,大多数债种在各市场之间不能自由流通,因此,二级市场上各市场交易的债券品种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各个债券市场分割的状态造成了我国债券市场深入发展的诸多问题:如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信号传导机制不畅,两市场间债券的交易价格存在差异等。

2.债券市场的品种单一、结构不均衡。我国从开始发行国债以来,国债期限以中期为主,短期国债的品种仍然十分匾乏。企业债券也存在着品种单一问题。企业债券都为担保债券,缺少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企业债券大多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少。

3.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首先,国债利率缺乏独立性。国债利率是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设计的,而银行存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制定,故从利率决定方式看,属于行政方式确定,这样必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况。其次,国债利率缺乏弹性。我国的国债发行利率属固定利率,国债发行利率确定后,若在发行期内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国债的票面利率也随之调整,但发行以后,不管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如何变化,国债票面利率均不作调整。这就存在国债利率既不能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能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

二、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绩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发展对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至关重要,因为资本市场今后将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可以说,资本市场今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前景。

1.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政府愈加重视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不仅为治理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历史积弊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未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空间。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预期,为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创新创造条件,而且在微观层面上也有助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约机制及估值体系,形成成熟的股权文化和股东意识,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真正转变为公司价值管理者,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而公司大股东更加关心股价的长期增长,将成为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2.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互动

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为减持国有股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股权分置改革以对价的方式使国有股、法人股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利。今后,国家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国有股获得的资金划入养老保险基金,直接用以弥补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和做实个人账户,然后,既将这部分资金以委托投资方式投资于股票市场获取较高的收益率,也可以将国有股划拨给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持有,每年的分红收益用于弥补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和做实个人账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有助于我国股票市场从以散户为主的结构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从短期投机为主转向长期投资为主,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应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

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1)建议发行特种国债,为养老金收支缺口融资。鉴于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比较大,国家应多方面筹措资金,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出售国有资产外,还可考虑发行特种国债筹集资金来弥补我国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做实个人账户。

(2)发展市政债券。发展市政债券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市政债券是机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比较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而目前我国市政债券尚属空白,市政建设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金信托、政府补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等准市政债券形式筹集。

(3)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公司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是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还未形成。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首要的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公司债券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监管。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要运用市场机制,避免走股票市场的弯路。

(二)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多元化投资来提高投资收益率,必须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促使基金保值增值。

1.管理模式市场化、私营化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可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统筹账户结余的基金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同时,还应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统筹层次,由目前的市、县级统筹提升为省级统筹,最终实现全国统筹。

对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我国可采用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将个人账户基金的经营权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降低由政府直接投资运营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而行政管理权由政府集中行使,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2.投资运营市场化、多元化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与基金的资产配置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除股票和债券外,还可考虑以Bot的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或投资于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抵押贷款等。在投资比例上,社会统筹账户结余基金应全部投资于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因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强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考虑将一半左右的资金投入风险和收益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个人账户基金则应将小部分资金投入权益类资产,大部分资金投入固定收益类资产。

参考文献:

[1]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林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5,(4).

[3]马勇,张阳.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实证及基于中国的具体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4,(1).

[4]马君潞,牛凯龙.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矛盾和系统风险[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创设背景

我国风险投资在经历了2002年的短暂衰退后,2003年得以迅速反弹,2004年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3年风险投资额达到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7%,2004年风险投资额达到12.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7.92%。但风险投资在我国蓬勃开展之际,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及其投资额却呈现萎缩,风险投资机构由2002年296个缩减到2003年的233个,减少了三分之一强,风险投资机构所筹资金由2002年的582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501亿元,降低了13.9%,投资额由2002年的1.948亿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1.69亿美元,所占份额由2002年的46.6%下降到2003年的17%。为何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呈现如此大的反差?本文试图从风险投资运行的金融环境、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中外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我国风险投资弱势发展的原因所在。

风险投资运行的金融环境

一般理论与经验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融资机制,是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运行,受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影响。从风险投资的融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需要大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资金供给者,这些资金供给者或是机构投资者,或是个人投资者,对于他们而言,风险投资只是其进行投资决策、均衡金融资产收益性与安全性的一种手段。当一国出现较多资金供给者通过风险投资来协调其资产的收益性与安全性时,该国往往已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实现了投资者的资产多样化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层次化。风险投资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机构投资者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培育与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往往也意味着存在成熟的产权交易活动,这使风险投资能通过诸如ipo、mBo、m&a等各种途径退出。

纵览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可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以存在发达、活跃的证券市场为标志,这些国家的投融资活动大部分体现在证券市场的交易上,如美国。另一类则是以强大的银行体系为主宰,主要的投融资活动通过银行体系进行,如德国和日本。Black•B和Gilson•R在1998年通过对这些国家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结构的研究,得出弱的风险投资活动与以银行融资为主宰的经济相联系的结论。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繁荣就在于美国存在着高度发达、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我国的金融环境

真正意义上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应始于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创建,自此后的十多年,我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体系、保险体系和证券体系,并形成了目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为现在的市场经济,经济转型痕迹难免体现在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并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造成巨大影响。

我国的证券市场初建于计划经济时代,为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国有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分割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类,市场上仅允许个人股自由流通与交易。股权分离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2001年6月我国政府曾试图减持国有股,以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经济转型带来的种种困难使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行动。尽管2004年中期,深圳证券交易所增设了中小企业板,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我国证券市场的先天制度缺陷使其难以实现投融资转换的重任,2003年末,我国共有证券公司33家,资产总额5285亿元,资本总市值4.24577万亿元。

我国保险业是受经济转型影响最轻的金融行业,国有保险公司较早地通过业务分拆、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成功实现了管理社会化。保险业在创建后的短短十多年里得到快速发展,到2004年末,保费总额达4318.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1.18万亿元。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保险公司仍不能发挥主要机构投资者作用,一是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一直受到严格控制,到2004年才允许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方式、投资额度和投资管理都处于摸索阶段,发挥主要机构投资者作用、领导投资方向还有待时日;二是与瑞士5660.3美元和英国4058.5美元的保险密度相比,我国保险密度仅35.3美元,3.33%的保险深度对比英国的13.37%和瑞士的12.74%,都表明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弱小阶段,还需获得长远发展。

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却规模庞大、体系发达。到2003年末,国内银行体系包括3个政策性银行、4个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12个城市商业银行、693个城市信用社、32401个农村信用社,此外,还有204个外国银行分支行和223个外国银行办事处。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达到27.64万亿元,远高于保险资产总额9122.8亿元和证券资本总市值4.24577万亿元,占据了我国金融市场84.3%的份额。这也表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部门的主宰地位。在我国银行体系内部,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吸收了65%的国民储蓄,发放了55%的金融机构贷款,承担着80%的全社会支付结算业务量。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存在着丝丝缕缕、难以割断的关系,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体系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和私人部门却难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尽管政府已采取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外汇注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本不足及公司治理问题,但我国银行体系在逐步滑入市场化轨道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主宰中国投融资结构的局面仍保持不变,大部分的社会闲置资金仍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并通过银行体系提供给国有企业。银行体系在社会资金配置上的低效性与偏袒性仍将保持时日。

从以上分析得知,我国风险投资运行在一个以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为主宰的金融环境中,该环境一方面制约了闲置资金向风险资金的转移,另一方面扩大了风险资本任务,即作为银行资金的补充,为众多的难以从银行取信的中小企业提供合法资金支持。与外国风险投资机构相比,这一金融环境也决定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融资、投资与退出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风险投资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

美国风险投资发端于“天使投资”,是民间主体基于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利润预期而自发形成的制度创新。在风险投资的创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这种自下而上诱致性生成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参与、高收益的投资理念下,充当着风险企业的资金供给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社会角色。风险投资机构多以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出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者也是出资者,他以丰富的管理经验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运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

风险投资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很大程度上受风险投资的成功案例与创业板股票市场的表现影响,如1999年惠普、雅虎等成功案例创造了硅谷神话,使美国风险投资额由1998年213.47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546.04亿美元,2000年更是扶摇直上到1058.92亿美元,但2001年春naSDaQ市场的崩溃使全美的风险投资额陡然降到410.15亿美元,2002年、2003年都保持这种下降趋势,直到2004年才扭转势头,微幅上升到209.41亿美元。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进入我国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上,2001年、2002年受到naSDaQ股市走低影响,进入我国的外国风险投资额分别为2.58亿美元和2.086亿美元,而2003年、2004年受多起我国风险企业成功上市和合并的案例影响,外国风险投资额达到了8.23亿美元和7.944亿美元。

我国风险投资却有着全然不同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我国风险投资的创造产生于1985年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力图借此改变研究开发资金由政府计划拨款的局面,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缓慢、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一初创目的不仅决定了我国风险投资独特的社会角色――提供资金、促进高科技转化,而且也使随后的发展历程――每次快速增长或衰退都与政府决策相关。1992年邓小平南巡确定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向,在各地政府的响应下,1993年末,国内建立了11个风险投资公司,但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建立,并附属于科技部。1998年中央民建“关于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的提出掀起了全国各地研究风险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的热潮,1999年末风险投资公司有99个,当年新增40个,2000年新创风险投资公司102个,这其中包括部分私营公司和金融机构与企业发起创设的公司。政府资金不再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唯一资金来源,私人部门已开始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部分上市公司加入风险投资浪潮,2001年末,我国风险投资中45%的资金来源于公共企业,总额为8.8亿美元,42%来自于政府部门,总额为8.36亿美元,再有13%来自于私人部门,总额为2.55亿美元。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开始由政府主宰(2000年占70.2%)转为公共企业与政府部门几分秋色。2001年末,当中国证监会宣布延迟开设二板市场的决定,缺乏退出渠道的风险投资公司遭到严重的打击,风险投资额由2001年5.18亿美元下降到4.18亿美元,下降了19.31%。

2002年政府文件《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管理条例》草稿的,鼓励了部分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2003年、2004年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多起风险投资成功退出案例的出现都促进了风险投资快速反弹与增长,2003年风险投资额9.92亿美元,2004年12.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7%和27.92%。但是如前所述,风险投资机构由2002年的296个缩减到2003年的233个,减少了三分之一强,风险投资机构所筹资金由2002年的582亿元下降到了2003年的501亿元,降低了13.9%,风险投资额由2002年的1.948亿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1.69亿美元,所占份额由2002年的46.6%下降到2003年的17%。2004年受到中小企业板设立影响,中国风险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风险投资额上升到3.1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9.23%,所占份额也上升到25.2%。

在我国风险资本来源逐渐企业化、私人化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与其外国同行相比的另一弱点也根源于它特殊的创设背景与发展历程,即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基本上都缺乏管理经验。如前分析,我国许多风险投资机构由政府部门创建,大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创建于2000年及以后,基金管理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及风险企业的管理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对204个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具有政府官员背景的有48个,原为教授学者的有31个,具有银行及其他金融背景的有37个,具有国外背景或海归背景的有13人,只有75个具有企业家背景,占37%。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的因素所在。

我国风险投资是作为国家科技兴国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强制推行的产物,它运行在以国有商业银行占统治地位的金融环境中,其发展规律与社会角色更多地与政府政策相关。这使它与国外同行相比,在筹资渠道、管理水平、退出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政府在采取措施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时,应重新审视风险投资的定位与政策,应在改善金融环境、促进立法、规范风险投资的发展目标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5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资金集中管控;内部财务制度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近年逐渐成为企业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从而使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并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利润与风险往往是相互依存,企业在享有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利润的时候,也会面临相应的风险。因此,企业要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尤其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要学会审时度势,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局限于一种产品生产或是专注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而是实行跨产品、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尽量使产品总类多样化,拓宽市场领域,从而拥有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多元化的经营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在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实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加剧,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压力愈来愈大,实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的选择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资产面临损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的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相应的存在着筹资、融资、投资、运营、收益分配等等方面的风险。而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只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机制,控制好财务风险,尽可能规避风险,减轻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多元化经营下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筹资风险

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在借助于一定的渠道与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本。而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筹到资本后,存在丧失偿还负债能力的可能性。其中,影响企业筹资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筹资的结构与债务规模。一方面,企业本身自有的资本与债务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不当会导致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从而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债务规模来说,债务规模越大,企业所承担的相应的利息支出也越多,这样也会增大企业的筹资风险,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二)投资风险

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所谓的投资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是在投资中可能会面临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或者是本金损失的风险。在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下,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由投资的盲目性所导致。在这之中,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当与企业的投资速度过快,质量较低等问题是导致投资盲目性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投资风险也可以看成一种经营的风险,只有做到风险与效益的相统一,才能够有效的调节好投资行为,规避财务风险。

三、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企业财务决策缺乏依据

对企业发展来说,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需要通过股东会进行表决决策。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未成熟,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上,常常出现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小股东因为各种原因怠于行使权力;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导致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职能受限,不能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说,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决策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性,缺乏科学的依据,给财务风险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多元化战略选择时机不当

多元化战略时机选择的不恰当,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财务风险隐患。如果企业在没有对现有的资源与市场进行仔细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的开展各项投资,最后往往只能以失败告终。在企业发展面临愈加复杂的环境下,多元化战略时机的选择就显得极其重要,通常企业在涉及新领域的发展的时候,需要充足的资金与资源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就盲目的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现有现金流的断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6

1.1企业筹资风险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筹集所需资金,以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而筹资风险则是企业在负债筹资到期时不能及时偿还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负债规模和筹资结构。一般情况下,企业负债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所支出的利息就会越多,而承担的筹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由此可见,企业想要多元化经营就必须有效控制筹资规模,从而降低企业所承担的筹资风险,避免资金流通出现问题。在筹资结构的组成中,企业自身资本和债务资本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两者所占的比例不当,也会使企业承担的筹资风险不断增大,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负债规模越小、资产负债率就越小,债务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小,从而提高企业的偿还能力,使筹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所以,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减少债务筹资比例,避免企业因筹资带来财务风险。

1.2企业投资风险

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想要获得更多利润,就必须不断投资,但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着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有可能造成收益过少、本金折损等,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项目的盲目性产生的,资金有效使用效果不佳和投资速度过快、投资质量不高等,都会增大企业投资风险。因此,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要正确分配资金,选择最合适的投资策略,避免资金链断裂情况出现,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2企业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企业资金流通和管理人员决策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制度的影响,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呈现杂乱无章的情况。财务管理中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没有建立明确的项目,使得各项费用的使用情况得不到落实,找不到资金项目开销的负责人。企业管理层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部门人员的考核制度,决策存在盲目性,没有做到有效监督和监控,致使财务管理制度的一系列不完善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出现各种财务漏洞和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企业资金流通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决策不恰当,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多元化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2.2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发展进行了多次财务改革,对财务的预算和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财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自身的素质修养都没能快速的得到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教育不够,没有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财务人员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得财务人员不能将学到的现代财务管理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的差距很大,给企业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控制造成极大影响。

2.3企业多元化经营所处的环境影响

时代在不断变化,现代经济增长迅速,国家政策和大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多元化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变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没有对目前的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没有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领域,从而造成新业务投资回报不高,给企业多元化经营带来极大财务风险。

3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3.1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完善财务控制管理机制

想要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就必须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完善财务控制管理机制,制定专门的资金流动负责人,才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使企业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企业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和投资项目,可以有效减少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的回报率,使企业资金可以顺畅流通,最终使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注重现金流预测投资,慎重选择新的发展业务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对现金流预测给以高度重视,同时慎重选择新的发展业务,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负债率,从而提高现金的有效利用率,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快速增长。在进行现金流量的预算时,企业必须将产品的数量、销售额等进行汇总,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规划,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预算效果。与此同时,采用合理的鼓励政策、良好的负债偿还期限和积极的新业务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而为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可靠保障。

3.3加强企业业务资源整合,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加强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企业必须注重各种业务资源的整合,以降低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例如:实行集权形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预算的实施有效性,使各种业务的采购渠道、生产环节和销售途径得到有效整合,从而降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本,使企业资产得到最高效利用。

4结束语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7

一、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动机之一,也是多元化经营被广泛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多元化经营利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理论分析

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能够让现有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进而达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该理论被称为多元化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这里的资源是指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各种有效因素,不仅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即是积累各种资源的过程,其中,部分资源的专用性较低,其适用于很多行业,能够在市场上交换,但该类资源具有相对较低的边际收益;而另一部分资源则只适用于部分特殊行业,虽然其边际收益较高,但资源的专用性强,难以通过转移、转租获取对价等方式释放其价值,因此,企业往往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该部分资源的利用率,这类资源包括专用资产、分销渠道、忠诚的客户群、企业声誉及研发能力等,提升专用资产的使用率能有效提升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而建立并经营完备的销售网络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成本,且不易模仿、复制,如果经营可共用销售渠道的产品则提升了销售渠道的利用率,此外,企业通过多年的经营可在某行业中积累良好的声誉,利用该形象进入另一行业并迅速获得客户的信任也是对该理论的运用,该现象常见于医疗业、食品业及家电制造业等。

(二)多元化经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财务效应

相对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而言,专用资产、分销渠道、忠诚的客户群、企业声誉及研发能力等专用资源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资源,提升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周转能力能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在原经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空间较小时,以此为动机的多元化经营对推动公司价值增值的帮助更为明显,具体而言,该类多元化经营在提升产销量的同时,部分关键的固定性成本总额并未随之上升,例如,专用资产的累计折旧,固定性的销售网络维护成本,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酬以及为维护声誉而花费的固定性成本、研发设备的折旧等,因此,上述固定性成本分摊至每单位销售额的单位固定成本下降,大幅提高了单位销售额的利润,扩大了利润增长率与产销量增长率之间的比值,提升了资源的经济价值,最终体现为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增强市场势力

多元化经营能通过交叉补贴、与竞争对手相互克制的方式增强市场势力,进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一)多元化经营增强市场势力的理论分析

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从市场获取聚集效应,以便获取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即为基于市场势力理论的多元化优势,多元化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者一个市场的地位不由其自身所定,而是由整个多元化企业的生产范围及整体能力而定,为获取、发展及保护市场势力,企业往往采用交叉补贴及共同克制法达到拓展企业整体实力的目的。

1、交叉补贴法

企业从一个市场或者一种产品获取的利润用于补贴另一市场或产品的行为随处可见,该行为即为交叉补贴定价。在现实中,其表现为多元化企业运用上述方法,以低于产品成本的价格出售某种产品,这种具有掠夺性定价行为的经营策略便于多元化企业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为集团企业获取垄断地位、取得长期的超额利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共同克制法

很多企业在多个产品或者市场领域面临共同的竞争关系,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残酷的竞争也许只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由于竞争者之间是反复博弈的关系,为达到最优解,企业只能与对手相互“串通”,克制自己的竞争行为,削弱市场中的竞争程度,甚至是共同制定“互惠交换”,将竞争关系变为良性的共生关系,以获取相应的利益。与将所有的资源投入到一个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相比,这种共同克制的方式能减少企业的竞争压力,使企业综合利润率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

(二)多元化经营增强市场势力的财务效应

无论是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还是与竞争对手保持良好的默契,都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聚焦效应,并提高了市场的可预见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有利于企业减少对盈利能力较低的流动资产的持有量,加大对盈利能力较高资产的投入水平,增强企业资产总体的盈利能力及财务的预测能力。

三、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提升资金运营效益

资金运营效益包括资金的投资、运营及筹资能力,多元化经营能通过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增强负债能力的方式获取资金运营效益,并带来正面的财务效应。

(一)多元化经营提升资金运营效益的理论分析

多元化企业能通过“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增强负债能力”的方式来提升资金的运营效率及效果。

1、建立内部资金市场

多元化企业能通过企业内部的价格机制及行政机制将资金从富余的部门分配至资金暂时短缺且具有较好投资回报率的部门,即能建立有效的内部资金市场。多元化企业同时投资多个行业或者产品,每个行业或者产品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一般而言,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这四个阶段,不同周期阶段的产业或者产品具备有不同的资金特点。由于导入期的研发及营销成本较高,销售额非常小,因此,该阶段的产品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并且其几乎没有创造资金的能力,现金状况为需求大于供给。在成长期,随着产品销量的不断攀升及客户群的不断壮大,其销售额也在逐步增加,而到达产品成熟期时,产品销售额达到峰值,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且不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资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资金状况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在衰退期,除了一些清理费用外几乎不需要资金支持。可见,不同的生命周期会有不同的资金盈缺状况。多元化企业相当于在企业内部开辟了资金融通的市场,并在产品及行业周期的交替间获得持续、强劲的生命力,通过内部资金市场,企业可采用内部调拨的方式将资金投入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部门,与投资于其他企业相比,投资于企业内部的项目能免除企业对成本、被投资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担忧,并提升投资效率。此外,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往往具有可预测性及稳定性,与外部融资相比,不仅能减少融资成本,还能提升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即提升资金的运营能力。

2、增强举债能力

一般而言,多元化企业相对于专业化企业而言具有更小的融资约束,更低的融资成本。由于银行在分配贷款额度时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现金流量波动呈相对而言具有负相关性的企业之间,以便分散风险,由于多元化企业在不同的行业之间经营,因此也具有类似于向多个不同行业的专业化企业贷款的效果,因此,多元化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往往也会相对较低。

(二)多元化经营提升资金运营效益的财务效应

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助于企业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优化、平衡资金配置,提高投资回报率、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外部融资成本,增加企业整体的资金运营稳定性和灵活性。此外,举债能力的增强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还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四、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现阶段,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竞争环境中,其面临的风险层出不穷,而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带来较为显著的财务效应。

(一)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分析

分散风险是诸多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的又一重要动机,而支撑该动机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即为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经营活动蕴含着无法避免的经营风险,具体而言,其包括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风险,前者又称市场风险,是由发生在企业及行业外部的因素所诱发的,该风险不能通过投资多项资产而被分散。后者又被称为特殊风险,属于由个别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因素引发的风险,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可以通过投资于不同的证券来分散该风险,在极端状况下,投资者甚至可以通过投资收益呈负相关的企业来完全分散非系统风险,达到完全不需要承担非系统风险的效果。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益不可能呈完全正相关,即其相对而言呈负相关,由于多元化公司投资于多种行业或市场,因此,根据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多元化经营易于分散经营风险。

(二)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财务效应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信息产业;资本市场

1美国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

1.1硅谷风险投资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促成了美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这是一个以计算机产业为核心,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软件与网络等在内的新兴产业部门。因此,为了加大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向信息技术产业流动,风险资本在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175亿美元增加到4445亿美元。

而在美国,硅谷则是信息技术革命最早的产业核心。在那里,盘踞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先锋企业,如惠普(Hp)、思科(CiSCo)、英特尔(inteL)等等。硅谷的成功也许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因为那里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的科研精英,因为那里有自由创新的创业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硅谷有不断促进创新和创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以及纳斯达克为其提供的良好的定价机制和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硅谷能够成为全世界it业瞩目的焦点,在它的发展历程中,风险投资的作用举足轻重。1999年,硅谷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有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目前,硅谷聚集了大约7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发展最快的时期,每星期诞生11家新公司。甚至有人戏称风险投资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里的高科技公司极大地推动了硅谷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在风险投资的促进下,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②风险资本有力地支持了创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③风险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1.2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

(1)风险资本的来源结构优化。

由于政府的支持以及一些风险投资的成功实践带来的社会影响,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主要包括了富有的个人资本、机构投资者资金、大公司资本、私募证券基金、共同基金等。1978年,养老基金也被允许进入风险投资。

(2)完善的证券市场。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为硅谷创业公司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为风险资本增值后退出提供了一个安全出口。

(3)政府的支持。

政府对风险投资业并没有给予直接的扶持,但却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政策环境,而有一些政策还起到了间接的支持作用。①1958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推行小企业投资发展计划(SBiC),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增加了政府参与风险投资的程度。②1978年税法法案将资本利得税率从49%降到28%,1981年又降至20%,直接刺激了社会风险投资供给规模的增加。③立法也为风险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宽松的法律环境,美国的《银行法》允许信贷机构将自有资金的5%用于风险投资。

(4)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

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能够做出快速的判断,从而更快更早地取得专利,占领市场。

2印度软件业风险投资的经验

2.1风险投资基金对软件业的资金支持

印度的风险投资业还没有对国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全面开放,但拥有世界一流的工程师、专家和企业家的海外风险资本的进入,弥补了国内民间资本供给的不足。印度已经成为亚洲第二大吸收风险投资的项目国,根据印度风险投资协会(iVCa)的统计,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私人投资公司,在2003年不仅向印度股票市场投入了3615亿美元(2002年全年只有7163亿美元),而且对印度企业的投资也达到了近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长期投资。

2.2政府的支持

根据1986年5月印度国会提出的“科研开发税议案”,印度政府可以对所有用于国外技术引进的费用征收5%的税款,这其中的一部分收入(每年从大约2.5亿印度卢比中抽取1亿)划归小型企业发展银行(SiDB)管理的风险投资基金(VFC)。此外,政府为软件公司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信息技术企业注册1年内就可公开上市集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参与,允许外购国外软件企业提供便利,放宽了对前20大软件出口企业融资额度和收购额度的限制。

2.3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截止到2006年,印度主板证券市场有2家,区域性证券市场共有21家。建立了23个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整个市场机制非常完善,所以经济启动后,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与产业提升作用非常明显。印度的多层次股票市场机制创造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从事最尖端的知识型产业的企业,如软件业巨头tCS、infosys、Satyam和wipro等。

3以色列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

以色列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倍受关注,很多突破性的技术都诞生于以色列,如Vocaltec发明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即时通信iCQ、Comverse的语音邮件、移动硬盘存储技术等等。而这一系列的突破的实现都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推动。以色列是发展风险投资非常成功的后起国家之一,自以色列成立YoZma风险投资基金以来,以色列风险投资的发展极为迅猛。以色列已成为除硅谷之外风险资本的又一个投资“圣地”,被称作“第二个硅谷”。管理超过30亿美金的美国BatteryVentures基金也于2005年在以色列设立了办公室,并与以色列著名风险投资基金Vertex在以色列北部technion设立了新的高科技孵化器,认为它是以色列的mit。其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3.1本国特色的技术孵化器

以色列在风险投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政府支持下的技术孵化器模式。技术孵化器的运作机制是:由政府、投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多方投资,形成技术孵化器基金的资本源,由孵化器管理中心掌管,投向被孵企业;由创业者提供项目,入住孵化器,形成该基金的项目源。通常每个项目新建一个风险企业,接受基金的资金、管理等;孵化器管理中心是资本源与项目源的联系人、运作者及管理者。技术孵化器的投资基金由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构成。根据1985年颁布的《鼓励工业研究与开发法》的规定,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项目成功转化为产品后,则每年只需以销售额的2%逐步偿还资助金额。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入民间投资,促进技术孵化器模式与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3.2直接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80年代末,以色列涌现出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管理等支持,很多企业最终没有在市场获得成功。1992年,以色列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了1亿美元的YoZma风险基金,同时成立了YoamZ风险投资公司,至此,以色列掀起了风险投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到1995年底,该公司吸引了1.5亿美元的外国资金,且与外国资金共同设立了10个风险基金。在这次高潮中,以色列政府还通过其控制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风险投资,使具有政府背景的资金量占到了风险投资基金总量的1/33.3政府不干预技术孵化器的运作

政府不干预技术孵化器管理中心的资本运行活动,而是通过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审批投资项目,这样管理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能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又能体现政府支持鼓励早期投资的政策与目标。

通过对美国、印度、以色列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国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保证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都具备完善的证券市场和规范的风险投资基金等,这些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已有二十余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2004年,制造业规模达2915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软件营业收入达291亿美元,居全球第四;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程控交换机、显示器和激光视盘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外贸出口继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后,2004年又超过2000亿美元。可见,我国信息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意义十分重大。我国信息产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信息产业的高投入性决定了它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并且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与普通的融资渠道相比,风险投资就成为了信息产业最佳的选择;而信息产业的高增值性也正好吻合风险投资追求高收益的特点。

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对风险投资的依赖日益增强,风险投资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借鉴国际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尽快弥补和完善我国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环境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建议

4.1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尽管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降低风险,但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其结果只是风险和收益两种可能性此消彼长,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投资者通过对投资项目群的组合投资,可以盈亏互补,并能保证总体投资的高收益。这种组合投资对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的要求较高,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过小,不利于分散风险,从而会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①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可由政府适度出资,并由其牵头组建一个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及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风险投资网络。至2006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为信息产业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来源;②可以考虑把即将到期的部分经营管理较好的产业基金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项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可以为信息产业的投资提供稳定的、充实的资金来源。

4.2资本市场的完善

①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股市流动制度,建设包括蓝筹股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及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筹建并发展二板证券市场,为中小型信息产业和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场所与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另一条顺畅的退出途径。②为扶持风险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允许风险投资以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信息产业企业中,待风险企业上市时,允许所持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上市流通。③在上市条件严格,审批手续复杂,实行额度控制的情况下,中小型信息产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上市,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可建立多元化证券市场,以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为有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提供上市机会,从而刺激风险投资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4.3政府支持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是一国国力的综合反映,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信息产业发展“推进器”的风险投资业理应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①深化税制改革。针对信息产业因高附加值、低抵扣而形成实际高增值税及风险投资者双重征税等问题,政府应给予信息产业及风险投资者适当的所得税减免或延期支付等税收政策优惠。如新加坡政府就规定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②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制度,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的投资渠道。如英国规定私人金融机构对中小型高科技产业贷款由政府担保其金额的80%,并规定个人投资者可免税。

4.4法律法规支持

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保证,必须要加强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完整的风险投资市场法规及监管法规。①应对如企业组织法、合同法、专利法、税法等一系列法规进行完善,特别要完善对风险企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信息产业和风险投资者的利益。②要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制度的建立,风险资本的规范运作离不开金融、税收、会计、咨询、评估、仲裁等各方面的机构和制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andrewL.Zacharakis.thedevelopmentofventurecapital-backedinternetcompani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3,(18).

[2]Ventureimpact2004venturecapitalbenefitstotheU.S.economy,GlobalinsightstudybyContentFirst,nVCa.

[3]易志华.风险投资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9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类别

企业财务风险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对象角度把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如下类别:

(一)筹资风险筹资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方面有两种决择,面临两类风险。如果选择股权筹资,筹资成本较高,且当项目实际运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提供机会;如果选择债权筹资,虽然可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降低筹资成本,但如果债务比例过高,而该项目实际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还本付息风险。

(二)现金流风险现金流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营的必备条件。企业如果现金流过于充裕,那么就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资金闲置的问题,而如果现金流始终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那么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企业又会面临现金流中断的风险。企业海外大型项目的实施必须警惕现金流风险。例如,在2004年海外并购前,tCL公司手中通过整体上市和以往积累的现金超过30亿元,但由于在海外并购方面的失误导致的连续两年巨亏让公司在2005、2006年的现金流开始遭遇困难,一度银行方面到期的短期债务让公司总裁李东生甚至要通过抵押自己的股份来度过难关,而tCL盈利情况不错的电工和低压电器也被迫出售。

(三)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的筹集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利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企业投资贬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借款和贷款活动中利率的变化、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及不同国际金融市场不同货币利率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我国绝大多数跨国并购都涉及巨额资金的支付,应注意防范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货币风险货币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汇兑风险。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通常会收付大量外汇,或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汇率风险。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元汇率急剧下跌,使以美元计值的跨国企业资产和负债遭遇很大风险。例如,2007年3月中铝并购奥鲁昆项目总投资约29.2亿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当时维持在0.68左右,而2008年7月却一度攀升至0.9848,升值约40%。由于中铝外汇存款以美元为主,澳元升值使得该项目投资额高达40亿美元。汇兑风险可以分为禁兑险和转移险两种。前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从当地货币转换成母国货币或其他种类货币的风险;后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转移出东道国的风险。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对外资的利润汇回不设限制,但对外籍居民、法人的汇出款超过一定数额者需经批准;印度尼西亚对外汇交易原则上允许自由进行,但须办理申报;缅甸对用当地货币兑换美元汇出国外者,每月只允许1次,而且不得超过1万美元。另外,非洲国家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来投资的束缚也开始显现。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的水泥厂就因东道国政府对外汇出境的管制,投资收益无法汇回国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非洲新兴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投资重点,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国家的商贸与投资明显增加,尤其要防范汇兑风险。

(五)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组合风险、项目估价风险。由于同本国投资环境相比,海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更难以适应和控制,投资结果的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更大。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巨亏事件就充分反映了投资决策失误的影响。时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的陈久霖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从事高风险的石油指数期权交易,擅自决定对亏空期权交易挪盘和挪用备用信用证,致使该公司累计亏损额高达5154亿美元,大大超过其净资产1145亿美元。由于该公司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项目估价风险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的可能性。无论企业在国际上从事何种项目的经营,都存在对经营项目标的物的估价问题。就业务对象而言,国际承包工程和国际并购的估价风险都比较大。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主要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种合同使我国承包商承担了全部的价格风险,估价中不可预见风险的费用较高。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卖方往往更了解所出售资产的实际状况。这种状况使得买方在对有关资产评估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容易付出过高的溢价。另外,在大型项目并购方面,我国企业“出海”充满内讧,往往一个项目多家企业相互恶性竞价,增大了估价风险。与估价风险直接相联系的另一种风险是项目营运建设开支预算不准确的风险。

(六)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客户因资不抵债而出现破产、所负债务难以偿还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常见的信用风险包括:贷款未能回收、应收账款未能回收、债券跌价、买卖金融市场产品而未能兑现、企业因合资、合作、联盟、外包等经济活动而产生或暴露的信用风险等。2004年年末,四川长虹在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拖欠账款高达4.675亿美元,而可能收回的资金仅有1.5亿美元,导致企业巨额亏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和资源类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如果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源市场上供过于求,很多资源类企业的客户由于经营效益差或出于恶意会拒绝履约或停止付款,很多客户甚至以转移购买为要挟,要求企业提品却拖延付款,这都给资源型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七)收益分配决策风险收益分配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当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保留留存收益或过度发放盈余。企业过度保留留存收益,会引起股东及员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股东及员工联合罢免管理层等举措,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当企业保留盈余时,其假设前提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收益,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股东和员工一定程度上更重视短期利益,不分配或少分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企业收益的过度留存,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抛售公司股票,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企业过度发放盈余将加大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我国许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其股东及员工也将是国际化的,因此,收益分配决策风险也不能忽视。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运用

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对于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本文归纳的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见表1。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分散和分摊等。我国企业应尽可能运用这些策略,防范和控制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一)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以及风险的影响性较大的情况下,采取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风险规避有主动规避与被动规避之分。所谓主动规避,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因对东道国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主动规避的措施包括:(1)加强对东道国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的了解,避免因对东道国环境不了解而出现不当行为最终引致风险;(2)跨国并购时尽量避免并购那些非友好型国家的企业;(3)聘请当地咨询公司为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战略提供帮助。所谓被动规避,则是指企业因无法忍受东道国的风险而被动放弃对该国的投资。例如,我国金城集团在开拓南美市场时,最初打算在人口最多的巴西建厂,后经过深入的考察论证,认为巴方合作伙伴实力不足,再加上日本厂商已基本控制了当地市场,金城集团短时间内在技术、营销等方面难以与之抗衡,因此放弃了投资计划。另外,我国武钢采取“渐进式”投资方式进行海外收购也是风险规避策略的运用。武钢对刚投资的海外矿山,先投资一部分钱,如果开况好,就继续投资,否则就终止投资。

(二)风险转移策略对于企业而言,转移风险是指将其自身可能遭遇的风险或损失,有意识地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交易对手、保险公司、银行等。风险转移最主要的方法是购买保险。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国内企业提供有关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和违约保险业务、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为成员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的货币汇兑风险和违约风险担保业务都可以用来转移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货币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我国企业可采用欧元支付或者是仍采用美元支付但在合同中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从而把美元贬值的风险转到业主身上;在分包合同和采购合同中选择和业主合同相同的支付币种,可以将分包和采购部分的汇率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货商;通过分包的方式,要求分包商或供应商接受业主合同的各项条件,让分包商或供应商分担部分筹资风险;估价风险也有可能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业主,如在固定总价合同中规定,如果劳务和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等因素造成承包商成本增加达到一定幅度,承包商有权利要求业主给予补偿。对于我国企业国际金融类投资,企业还可以通过远期或掉期交易以及通过购买期权的方式转移财务风险。企业还要尽可能运用“保护伞”转移风险。最通常的保护伞是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双边协议,目前我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当企业在与我国签订有投资保护协议(生效)的国家投资而面临风险时,企业就可以通过政府间的磋商来解决。

(三)风险承担策略风险承担策略是指企业接受现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时,企业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并要求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置换受损的财产,满足责任要求的赔偿,维持企业的经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可以通过将自身塑造成“被投资国企业公民”,使风险得到消化吸收。

(四)风险分散与分摊策略风险分散主要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若干个较小而价值低的独立单位,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企业将遭受的风险损失的程度,其目的是减少任何一次损失发生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的幅度。我国企业在开展跨国融资时,可以在金融工具、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等方面实行适度分散策略,以降低筹资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可选择的项目、产品进行恰当的组合,可降低机会成本,分散企业财务风险。

风险分摊是指由于单个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则选择与多个风险承受企业承担属于某个市场的一定风险,从而降低本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大型国际并购项目来说,风险分摊最常见的形式是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一种基于风险分摊的要求,通过联合投资协议,投资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资金进入时期、进入金额等条件,在保证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的情况下,投资各方在共享收益的同时,分散各自承担的风险。经历了竞购优尼科、注资力拓的失利之后,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大型项目的并购业务方面,开始对联合投资模式进行尝试。2009年7月,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Bp)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技术服务合同。除了减少市场上同行业的竞争度、降低中标难度外,与其他公司分摊风险也是我国企业寻求联合的原因之一。

多元化投资风险篇10

从试点阶段的具体的资产选择实践看,各家商业银行一般以自己特色经营资产为标的进行证券化,如建设银行共进行了3次资产证券化,有2次是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浙商银行则以中小企业贷款为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总体看,2005-2008试点阶段的资产池基础资产选择有如下特点:从行业的分布看,除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全部为房地产行业外,试点阶段其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均涉及多个行业①。2007年兴元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涉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等20个行业,中信银行信银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池涉及21个行业。从区域的分布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以东部为主。除东方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和浙商银行的信贷证券化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外,试点阶段其他参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的基础资产地区分布均较为分散,一般涉及多家分行,且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分行。从期限的分布看,证券化基础资产合同期一般较长,剩余期限一般为中短期,加权剩余期限约为1-2年。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信贷资产池最长剩余期限52个月,最短剩余期限1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合同期限52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22个月。另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剩余期限一般较长,约为15年。从资产池基础资产质量看,除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建设银行曾经以不良资产组成资产池进行证券化外,银行同业一般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而且信贷资产质量较高。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均为正常类,且aa级以上借款人占比为95.03%。从资产池基础资产的利率看,一般在6%-7%之间。如浦发银行的浦发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52%,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7.92%;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加权利率为6.48%,2008年工元第一期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86%,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10.18%,余额占比最大利率区间为6.5%(不含)到7%(含),占比为30.18%。从担保方式看,信用贷款在资产池基础资产中占一定比例。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占比为61.67%,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成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的占比均在70%以上①。从资产池中借款人个数看,在银行同业的资产证券化中,除了建设银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涉及的借款人数较多外,其他证券化公司借款人个数一般为30人,最多为55人。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成本分析

以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资产证券化虽然可以节约监管资本,但是也有一定的代价,本部分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对象进行收益成本测算。工商银行是同业中的标杆,该资产证券化已于2011年5月清算,数据客观全面,因此本分析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对该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以及代价进行测算分析。资产证券化虽然能够带来流动性便利,减小风险加权资产,但是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代价,主要是贷款利息损失。下面对已经清算的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证券化和假定不证券化两种情形下的收益成本进行分析,得到证券化的机会成本。计算期间从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44个月,即3.625年,其中资产池未偿本金加权剩余期限为22个月,即1.833年。营业税为利息收入和中间收入的5%,假设发起阶段获取的对价收入没有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情况。假定证券化后得到的资产池对价再投资均为存放同业。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全部采用权重法,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为25%,本文测算中风险权重全部采用20%。所得税前利润为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3.625年的所有所得税前利润。情景1:不进行证券化,并以原加权利率进行再投资。此部分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在22个月收回后仍能按照原来的6.48%的加权利率在剩余的22个月进行再投资。根据报告,资产池未偿本金的加权平均利息为6.48%,44个月的资产池利息收入和再投资收入均按照6.48%计算。此时假设资产池未偿本金未带来中间业务收入,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所得税前利润为8.973亿元。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假设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②,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2:不进行证券化,回收贷款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收回后将用于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其中前22个月利息根据基础资产6.48%的加权平均利息确定,后22个月存放同业的再投资利率根据Shibor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确定③,计算可以得到Shibor的加权平均年利率为3.28%,即剩余22个月的再投资利率为3.28%。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得到两阶段的所得税前利润之和为6.786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3: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商业银行将收取的对价收入全部用于存放同业,同情景2,采用的年利率仍为3.28%。根据工商银行2008年年报,工商银行2007年12月31日继续确认的2007年工元一期证券化资产价值为人民币1.16亿元,并已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次级档证券发行本金为2.26亿元,支付次级档证券的利息总额为13747.77万元,根据工行次级档证券占比可以计算得到次级档证券投资收益为7056.38万元。假设此次信托中“支付各机构服务报酬及费用”中的50%是贷款服务费,根据约定特别信托利益均归工行所有,因此可以计算出其中间业务收入为7891.43万元。以上部分相加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5.83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持有的1.16亿元次级档债券,次级档证券均为未评级证券,按照《资本办法》未评级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1250%。另一部分是证券化再投资的风险加权资产,根据存放同业的假定,本研究采用20%的风险权重,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两部分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为16.63亿元。情景4: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收益率高100基点。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资产池对价收入用于存放同业,根据Shibor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到3.28%的年利率,假设投资收益可以在Shibor的基础上提高100基点①,即再投资年利率为4.28%。其他部分的计算同上,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7.1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结果与情景3相同,为16.63亿元。以情景2和情景3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假定以存放同业作为主要的再投资渠道情形下,工行的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比不进行证券化要使估算的所得税前利润从6.786亿元下降到5.837亿元,资产证券化的费率为0.65%②。从风险加权资产看,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风险加权资产从40.21亿元减少到16.63亿元,风险加权资产减少58.6%。从情景1和情景4的结果看,再投资的利息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此分析也可以看出,再投资的收益率是进行资产证券化时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信贷需求旺盛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长期贷款;在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银行流动性充足,融资后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贷款需求,这时候就不适合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

三、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