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练习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6:16

实践练习法篇1

作者:掌凤林韩永康单位: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

专业教师比例偏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技能训练教学时数不足,训练质量不高。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出现了企业招不到满意的技术工人,但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尴尬现象。因此,作为机电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车工技能教学工作必须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岗位技能的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1.确定车工技能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职车工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较高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以具体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让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问题,调动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2.编制车工技能项目课程。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梳理,重新组合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其次,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项目。(1)车工技能项目课程的性质。车工技能项目课程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核心教学与训练课程之一,是体现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之一。(2)车工技能项目课程的理念。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编制的项目教学,兼顾其他优秀教学方法作为补充的先进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提高学习自主性,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3)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车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素质要求、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为主线,以操作规程、加工工艺、检验规范为依据,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进行项目化课程编制工作。(4)编制的项目课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②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和适当的教学内容,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③与企业设备、产品类型、制造工艺及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联系,有一定教学价值,项目实施由易到难,可以使学生既学习和应用已知的知识及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④项目结束时,可以让师生评价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⑤参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项目课程的内容要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实践、等级考核的有机统一。3.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政府部门在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办学条件的同时,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学校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以企业需要为目标,深入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定位,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硬件设施和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在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企业需要的劳动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完成车工技能项目化教学后期教学任务的首要选择。(1)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双赢。①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了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从一线工作实际出发,从企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生产岗位的技能标准和用工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车工实训教学工作更贴近企业生产过程,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可以全面采用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管理校内技能训练全过程,用企业标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备和保养设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学校要实现培养高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学校也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除了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高校学习及出国进修,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新工艺、新技术,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②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适应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了职业道德,增强了团队意识,树立了责任感,实现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了解企业工作程序、生产过程、操作要求和经营理念,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通过培养工作发现并优先录用优秀人才,提升了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解决了用工来源问题,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劳动任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2)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近年来,我校主动与企业联系,与用人单位沟通,对企业的产品情况、生产过程、设备状况及对员工的要求等方面展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与企业建立了包括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在内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车工技能训练选择了双湖机械集团作为校企合作伙伴进行教学工作。双湖机械集团是一家知名的大型企业,产品中有较多适合技能训练项目教学的零件。

项目教学的实施有以下几个阶段:①确定任务。在各类车削加工零件中选出若干种作为项目教学载体,由学生完成实习加工任务,零件加工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项目内容要与企业产品的加工过程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协调;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讨论图纸,分析包括零件材料性能、图纸技术要求、车削工艺及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确定加工方案;③教学项目实施,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几种零件轮番加工,使每位学生都能接触到几种零件加工的全过程。加工操作开始前首先由企业工人师傅做示范性加工,指出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之后,学生按计划完成操作任务。操作过程中,学生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解答和指导;④检查测评。定期检查产品的加工质量,也可组织学生互查。

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技术水平,通过检查测评找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⑤评价总结。实习项目完成之后,要对整个项目活动进行总结。通过对项目成果的展示,可以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巧、团队精神、责任感、职业意识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与双湖机械集团校企合作进行车工技能项目化教学,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已就业的学生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与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为制定“中职专业项目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中等专业学校机电应用专业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事实证明,以校企合作方式实施车工实习项目化教学工作,是车工技能教学改革的正确选择。

实践练习法篇2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历来是有争议的。远不讲,就从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来说,听说习惯习得理论认为“浯言是习惯的体系”。学习英语要靠模仿记忆,反复操练,直到形成新的语言习惯,这有它正确的一面,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培养交际能力需要大量练习。但这种学习理论把人的学习局限于条件反射,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逻辑思考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作用,这是它的片面性。认知学习理论与听说习得理论恰恰相反。认为学习语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重视智力和掌握语言规则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对运用语言是一种高度熟练的技能,需要形成习惯这点估计不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把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理论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承认一个,否定另一个。所以从认识的总体上看,都是错误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下面对英语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试作粗浅解析。

1.自觉实践英语是交际工具之一,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求熟练地运用语言材料。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交际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内容上,而不是在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材料上,因为此时语言材料已掌握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可见掌握语言是一种高度的言语(材料)技能。这种言语技能是靠长时间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有的学者统计,在自然的母语环境里,儿童习得听说能力需要一万八千多个小时,之后经过小学、中学近三干多课时语文课的学习才能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英语要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同样要靠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当人们向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教学习外语的方法时,他答复说:实践、实践、再实践,别的方法是没有的。这表明:实践是学会外语的基本途径。

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来看,学习英语即是通过听觉器官输入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然后通过对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来掌握语言。学生只有对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不断作出反应,并多次进行强化练习才能熟练地提取信息,掌握言语技能。有语言学家粗略地统计过,掌握一门外语。应不少于上万次的强化。控制论专冢们认为,单纯强化还不够,还必须对强化效果作出评价。指出练习中的正误,即是反馈。由此可知,强化和反馈是学好外语的主要环节,这也就是说,学好英语必须不断强化反复操练,大量实践。

但是,对已经掌握了母语,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决不是动物型的实践,而是人类的实践,即自觉实践。这种实践有四个特点:

一是学习英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动机的活动。这种活动要求学生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言语活动不只是刺激――反应动物型的反射活动,更主要的是智力活动;

三是培养熟巧技能的心理学证明:如果人们能理解所从事活动的性质,那么熟巧和技能的形成会更快更容易,一旦形成,保持也会更为持久。由此可知,学生进行言语活动时,有必要向他们讲解一些语言的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指导言语实践活动;

四是言语活动是人类诸活动中的一种,除具有智力活动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即是交际活动总是为“解决一定的交际课题”而进行的。要使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实际,把交际活动既当作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

2.注重交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语言角度来看,也是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实践活动的关系。语言知识教学能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的基础和技巧。言语实践活动是指人们借助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交际活动表现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而言语实践实质上是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英语教学是由语言知识教学和言语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组成的,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和言语是统一的:人们之所以在听说读听活动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领会别人的思想,主要是因为掌握了交际手段,即所学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运用。否则,是不能进行交际活动,是学不会英语的。但是离开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仅语言知识理解不透彻,得不到巩固,语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是语言知识和言语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

在语言知识方面,语音知识是有限的,在教学初级阶段就可以把主要的语音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样词汇和语法就自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词汇除语音外,还有词义和词形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大多是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东西不多,主要靠机械记忆。

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的总和,学习语法有规则可循。可见,所谓语言知识教学主要是指语法知识教学。但教学法和教师对语法在英语中的教学作用,看法是有分歧的。经验派重视实践和语感,否认或者对语法作用估计不足;理性派重视语法,忽视实践和语感。

这两种偏向都在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肯定语法对成年人学习英浯是有利的。语言的心理证明,无论是幼儿学习母语,还是成年人学习外语,都是学习语法的。幼儿学习母语的语法规则,是在母语的语言环境里,在长时间的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借助语感,通过不自觉地掌握的。而成年人因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习时间短,接触的语言材料少,是自觉掌握语法的。只要从培养交际能力出发,语法材料选择适当,安排合理,教学得法,语法不仅不会妨碍学习英语,反而会起促进作用,使英语学习更为简捷。最近有人明确反对利用“语感”作为英语的主要教学方法,并指出:“先'文法'后'语感'的教学方法是要得的,反之,是要误人子弟的。”

但是,必须明白:向学生传播语法知识完全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追求语法本身的系统性。语法知识的选择及语法项目的安排要服从言语实践活动的需要。不应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法规则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的标准,不是规则记得多不多,条条记得熟不熟,而是看其是否在言语实践中能够运用语法规则。

进行语言知识教学主要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的熟巧。对实践掌握英语来说,仅仅获得语言知识和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熟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运用语言知识与熟巧来解决实际交际课题的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主要是靠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对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言语实践活动。因此,英语教学一定要把言语实践活动,培养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关于语言知识和言语实践活动的关系,英语教学与其说是传播语言知识,不如说是培养言语能力。当然,要正确地使用言语,也需要懂得理论。可是过去的英语教学常常是颠倒主次关系,学生懂得理论,却不会使用语言。既然以培养言语能力为主,那么就需要实践。

在英语教学中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我们也有不少经验,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纯正自然。这些都首先肯定了语言理论知识、规则的作用,但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条框,强调活用,要求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且力求做到像外国人讲母语那样纯正自然。

实践练习法篇3

实践思维方式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指的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认识的基础和最终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形式、样式、路径等的总和。实践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为对象、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即因实践而思维、对实践而思维、为实践而思维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人们通过思维解决为什么要实践、进行什么实践、怎样进行实践等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具有许多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主体性实践思维方式是对主体即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贯彻着主体原则的理论表现,体现着主体的目的、需要和本性,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理想改造。这种主体性是在现实基础上对自身充分尊重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

先导性实践思维在实践活动现实地进行之前就早已在进行着,它主要是在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的认识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精神变物质”的思维活动。

现实性实践思维方式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把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纳入实践思维的视野之中,以实践为基础,着眼于新的实践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发展,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操作性实践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指导人们形成实践理念,而且可以使人们用所形成的实践理念在实践中直接转化为实践的现实活动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实践思维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明确知道应当做什么,而且能够使人们明确知道在实践中怎样直接按照实践思维方式形成的实践理念所制定的计划、方案、步骤、措施、办法去做。

创造性实践思维方式能够使实践主体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本质、利益、需要和能力等),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创造出现实世界本来没有的理想客体以及把理想客体变为现实的行动方案、计划、办法、措施等,观念地创造事物的未然态、应然态。

动态性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即人特有的感性动态活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在与事物、对象的直接感性互动中,一方面通过自身不断影响客观事物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另一方面,随着实践工具的更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迁以及各种偶然因素的出现,必然不断调整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因而,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否定那种脱离现实的抽象而僵化的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对实践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人们要进行实践就应当清楚实践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否则这种实践就是盲目的。而人们要真正做到自觉而非盲目的实践,就需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进行反映、研究和建构。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从客体的实际状况和具体条件出发,也要从主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实际出发,还要从能够实际运用的中介如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等的实际出发。要把这一切实际情况与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方案、计划、决策等实践理念,只有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完成。

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的指导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践的准备阶段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形成实践理念,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要贯彻这个实践理念;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必须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适时分析研究,以补充、修订,甚至改变原有的实践理念。

对实践的监控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使原来的实践理念不能贯彻下去。这就需要人们随时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观察实践理念的贯彻情况,及时反馈实践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一旦发现人们偏离实践理念,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之正确贯彻实践理念。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的变化,尽可能避免不利因素,争取有利因素,使实践理念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得到贯彻。

对实践的评价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活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实践结果。但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又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的成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失败了,又是在多大程度上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些什么教训?所有这些都需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去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在实践的全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在实践的每一阶段结束时也要进行。

实践思维方式对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

英语教学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形态,实践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操练或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践的普遍特性与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实践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力求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练习机会,并讲求练习形式,适当进行评价,注意课内外结合,确保练习效果。

树立实践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把英语作为纯知识来教,重视学生记单词、背句型、学语法,所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讲的多,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实际操练的机会少,自然也就缺少自己建构知识的机会,因而很难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事实上,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操练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他们感受、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言语技能。课堂上对基本语言知识等的讲解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际操练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因此,教师要以实践理念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充分认识到讲与练的关系,从讲开始,以练贯穿全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程度。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前所述,实践是主体有目的的活动。英语教学作为实践的一种具体形态,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相反却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为学生所掌握,关键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对其加工以及加工的程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学”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自己动了脑筋,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当然要立足于“怎么教”来设计“教”的过程,但更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等从“怎么学”的角度来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精讲语言知识。所谓精,从内容上讲,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和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从语言上讲,要剔除颠三倒四的重复话,避免牵强附会的题外话,在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力求教学语言简洁、精炼,做到言简意明,表达最丰富的、最科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全新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一些很简单的语言知识可以不讲,一些较简单的语言规则可以略讲;重点的词汇、语法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则要详细讲。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节约讲授时间,相对增加练习时间,创造出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并通过这种训练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听、大胆讲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整和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训练科学化英语的实践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基础知识,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技能的唯形式化倾向,也要防止停滞于基础知识而忽视技能训练、浪费宝贵时间的简单化做法,做到因势利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实现实践训练的科学化。其中,因势利导是就基础知识的难度与学习基础知识的规律而言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因材施教是就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言的。由于不同的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的差异,在实际训练中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实践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实践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确保练足练会这是就实践训练的时间保证和训练效果而言的。如前所述,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自己对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多次的、有效的训练;同时,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式等手段使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真正做到“五能”:听,能比较迅速、准确地把握语言信息;说,能语音正确,表达流利,语速适中;读,能语感强烈,理解迅速、准确;写,能语汇丰富,用词恰当,语法正确,文体得当,布局合理,语言规范;译,能理解正确,表达清楚,反应迅速,思路清晰。

实践练习法篇4

关键词: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校本培训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方针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我国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但实践教育却相对显得十分薄弱,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学生的一个明显弱点。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育实践的时间长,且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相比之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就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实践时间短,一般6~8周;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只有实习,缺少见习和模拟训练,导致师范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新教师成长进程缓慢等。我们从提高学生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出发,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提出了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

一、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的内涵

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或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它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全程性”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等内容[1]。该模式设定:新生入校后即配发一套与本专业对口的小学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任课教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践小组活动。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每周固定一个下午的“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使师范生在校期间,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完成模式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内容。这是一种把小学教学搬进大学课程,把专业知识传授同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准教师技能行为训练,帮助师范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并成为合格教师打下扎实基础的教学和训练模式。

二、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结构,人的心理则是隶属其下的一个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在与环境进行各种能量交换、特别是在各种信息变换中而实现的、有序化的、开放的、可控制的、整体的自组织系统。系统方法论体现了唯物论关于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系统论观点为研究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首先,师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师生的知识结构不仅与社会环境、教育影响、生活经验等诸多外部因素形成了有机联系,同时掌握在系统理论知识之中,迅速内化为个体独特的、不断发展的知识结构,再外化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个性特征,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体现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师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从教能力是相对完整的系统,研究必须包括这两方面内容。其次,在该模式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也构成互为依存条件的系统结构。教师的指导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职业是相对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而学生离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习则变得无序、杂乱。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彼此制约,在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获得双边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式——双向校本师生培训模式。

三、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的具体实施

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以教育行动研究为载体,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其运行程序是:第一步,新生入校后即配发一套与本专业对口的小学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任课教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践小组活动。第二步,开设一门“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该课程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教学系教学实践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每周固定一个下午进行,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在专业指导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课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第三步,利用寒暑假农村小学放假时间短、高校放假时间长的时间差,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该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基本功训练经常化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保证教师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名适应创新教育和未来需要的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此各系都制订了“小教方向大专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及考核方案”,学生入学时即发给基本功考核成绩记录卡,由学生自行保管,毕业前交回教务科检查,基本功考核总评及格才准予毕业。要求每位学生从入学开始便自觉按方案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务科定期进行考核,同时每学期都举行一或二项基本功比赛,每年举行一次基本功全能比赛。

2.进行校内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大体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理论知识的转化。现代认知心理学将这类知识分为三大类,即陈述性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用于支配和调节人们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理论知识一旦被学习者理解掌握并能够指导他的教育实践,就证明理论知识已经转化为实践性知识。二是来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从目前来看,这是实践性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三是来源于教师的训练工作。

每周一次的“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主要是在教法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微观系统技能模式。这些系统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

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教学案例训练法进行的。

3.利用寒暑假“三下乡”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

假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黄金时间,也是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教学教改现状,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的黄金时间。“三下乡”活动在每学期的中后期由各系组织联系落实,假期由指导教师带领本组学生到各个预先联系好的实践基地进行活动,主要开设教学辅导班,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和听课等活动。我们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师范生在校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师范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突出了可操作性的师范特点。

4.开展组织化教学观摩活动

观察学习是最直观、最真切的直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加理性思考的成分,可以使知识更易于迁移和灵活变通。我们开展的组织化教学观摩就是一种观察学习,它既可以使准教师有所借鉴和启发,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化知识,又可以促使教师反身自省或吸取某些教训。

一般说,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与分析有两种方式:组织化的观摩和非组织化的观摩。组织化的观摩一般在观摩之前制订较详细的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主要行为对象、角度以及观察的大致程序,并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非组织化的观摩则没有以上特征。一般说来,组织化的观摩要比非组织化的观摩效果好。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关于组织化观摩,弗兰德斯(n.a.Flanders,1970)主张用“相互作用分析法”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把教学行为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他把这种组织化观摩方法用于实习生和在职教师的训练,结果发现,经过这种训练的实习生和教师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2]。

我们开展组织化教学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准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起着示范性作用,这种示范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示范,是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指导实践的示范。学生在具有示范意义的课堂观摩中,一方面产生正向认同和积极的心向;另一方面也对好的课堂教学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产生操作性的认识;加上授课教师的课后说课、专家点评,这种操作性认识使上课上升一个高度,从而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对接,是引领准教师了解课改的有效途径。

5.开展模拟教学活动

模拟教学是专指经过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三下乡”教育试实习实践之后进行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两名同学分别上一节完整课。上课时本小组的其他同学既当学生又当教师,课后师生进行点评。由于同学们已经进行过教学技能训练,到过小学任教,亲自体验过真实的教学,因此,在模拟教学中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课后的评价也更能切中要害。不过,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时,指导教师要把好备课和试讲关,不过关不让上讲台;按教材顺序分课,尽量杜绝重复课,让学生有机会提前熟悉小学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为教育实习和毕业后的实际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我们的体会

经过四年不懈的研究、探讨和实践,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提高师范生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2005年10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组织师生参加“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小教培养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教学录像课评比”和“全国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录像评比”,共选送教师作品两件、学生作品七件,结果全部获奖。由于新生入校即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由任课教师任指导教师,以教学实践小组为基本练习单位,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模拟教学为基本练习内容,使学生一入校就进入准教师角色,并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任课教师通过担任指导教师,既可以密切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规范和提升了作为师范教师所特有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年,经过这种模式训练的师范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出现了校本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以中国师范院校目前条件,很多模式是很难普及和实现大众化的。而师生全程参与的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校本培训的对象,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校本培训[3]。

参考文献

[1]董文生,孟宪乐.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实践练习法篇5

由于职业中学的学生生源比较差,学习理论知识较难懂。在技能课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尽量浅显易懂、遵循够用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全面地落实教学计划,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电工专业技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就业的要求,我在电工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电工技能训练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标教育,使学生明确:只有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毕业后才能直接上岗就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电工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考取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技能等级证书。因此,掌握电工操作技能,考取电工技能等级证书,既是学生毕业的前提,又是就业的需要。在教学时,重申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技能训练中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主动练好各项技能。

二、激发兴趣

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学习感到很大困难。特别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存在害怕心理,仅有的是模糊的认识,真正动手时不敢轻易动手。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认识电、理解电,如果学生对电没有感情,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学习训练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电工电子实习指导教师,笔者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电工电子实习产生兴趣,这是搞好技能教学的前提条件。

三、讲究教法

在技能教学中,以往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打破上述的教学方法,采取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将实验实习与讲授结合;将单纯操作与图上练习相结合。

四、学中做,做中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尤其是《电工技能与训练》这门课程,更是要让学生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也要让学生在学得过程中做,真正做到在理论教授中穿插实践动能项目,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

五、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练习法篇6

关键词:长笛;演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J6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74-01

长笛教学不同于一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教学,它是以实践性和技术性为主的教学。它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演奏实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演奏习惯,逐步掌握长笛演奏的技能和规律,去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风格。对长笛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和因素,应有一个正确辩证的认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应当尊重。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的,如果教师不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加以培养、引导和开发,教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对长笛教学有必要抓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要求

长笛教学作为一门器乐学科,它的包含量、波及面都比较广,我认为长笛教学应该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三者统一的要求。“科学性”,就是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技能训练。“艺术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表现意欲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演奏技能和艺术风格。“创造性”,就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发挥学生表演的独创性。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的创造,教学的本质在于建造学生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材应用

长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两方面的因素有密切关系:一是教学法,二是教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教材的应用与安排,是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情况来决定。首先应该选用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和克服其缺点的教材,但也不应忽视不断发展学生长处的教材。教师安排教材,应该像和医生“对症下药”那样慎重,教材安排应有全面严密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加速学生的进步。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起一批好的教材,并不断扩大自己掌握的教材,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断发掘、优选、更替新的教材,充分发挥新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长笛教师不断进取优化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进度安排

任何教学都必须循序渐进,长笛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可能要每个学生都走完全同样的路,但是遵循一定的学习“顺序”,却是很有必要的。长笛教学应该对学生的音乐培养性至少是技术训练的全过程,作比较科学的、系统的探讨,找出比较合理的“顺序”。当然长笛技术教学的“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必然存在各种可能性。但是不管怎样,教师对教学的“顺序”,应该心中有数,而不应该完全“走着瞧”。学生更不应该贪快求多,急于求成。

四、练习方法

学生必须每天坚持练习,讲究练习方法,提高练琴效率,教师应该把学生练琴的安排与方法,当作自己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好。关于练习的方法应注意以下4个要领:

1.持之有恒

长笛演奏是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艺练功就要业精于勤,持之有恒。钢琴大师鲁宾斯坦说过:“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二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只有在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天天练才能逐步形成正确“定型的”技术动作,达到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力。专业者每天练琴的时间多少,取决于自己精力和体力足够维持的程度,每天三、四小时的练习是很正常的,练习一小时就要间歇休息一下。练习的效果和时间成正比,须知“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勤”与“熟”是练习量的增加,“补拙”与“生巧”则是质的飞跃。要有“着魔”与“入迷”的钻研精神,才能攀登现代技艺的高层。

2.有的放矢

练习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要开动脑筋去找出技术的关键,发现自己存在的毛病与问题,通过正确有效的练习逐一克服与解决。不要把练琴时间的大部分花费在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的吹奏,可以把目前所习奏的乐曲和练习曲中自己感到特别困难的片断集中起来,每天坚持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对于克服技术困难十分有效。练习特别困难的技术,既可集中练,即盯着一处练,重点突破,直到有所改进为止;也可打散练,即每次只用几分钟或一刻钟去练几遍,用“少量多餐”的方式经常练。前一种方式适合于开始学习某种技术时;后一种适合于某种技术已练过一段时间以后。总之要从难从严和带着问题去练,有的放矢去练。

3.慢练

练习一首新的乐曲和一切技术困难,都应从慢练开始。慢练才能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去仔细听辨,慢练时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就愈多、愈细。困难的技术,放慢了它的速度,就较容易克服了。常言道“慢功出巧匠”。慢练不是费时间,而省时间;要防止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实践证明,慢练的过程,也就促使逐渐将乐谱背奏下来,同时对乐谱的音符时值与各种记号要求都能熟练消化。即使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困难片断,仍有必要保持经常地慢练,这对巩固和提高技艺都有好处

4.注重实践

实践练习法篇7

【关键词】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4-01

视唱练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视唱和练耳,视唱侧重于练习识谱,练耳则侧重于锻炼听辨。在三本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实践层面较为欠缺,运用视唱练耳开展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作用

视唱练耳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运用这种对音乐的感知来提高自身的音乐学习效率,进而全面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能够为学生开展音乐学习夯实基础。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学习音乐知识,包括听觉、视觉等,进而对音乐知识加深理解;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通过视唱练耳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印象,进而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

二、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视唱练耳的重要性认知不够

在三本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往往只是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视唱练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得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很少运用到视唱练耳这一教学方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三本工科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其中有85%以上的人反映听说过视唱练耳这一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学习中,很少接触到相应的教学,教师对这一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授也非常薄弱,导致学生很难认识到视唱练耳的重要价值。从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三本工科院校在音乐教学中对视唱练耳的重要性认知不够这一问题。

(二)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三本工科院校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到视唱练耳这一教学方式时,往往只是出于形式,教学方式显得非常陈旧,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并安排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视唱演练,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则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针对这一方面,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有89.7%的学生反映出了教学方式陈旧这一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对音乐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层面较为薄弱

针对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的走访调查了解,其中有86.5%的学生反映出了这一问题,指出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层面较为薄弱。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本工科院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多地参照书本资料开展教学,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层面则非常少,使得学生音乐学习只是学习到了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方面难以得到很好地提升。

三、三本工科院校视唱练耳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从思想上进行引导,明确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三本工科院校可以从思想上进行引导,让教师、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视唱练耳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视唱练耳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点,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开展以视唱练耳教学的专题教学活动。在院校内,安排不同的老师开展视唱练耳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将优秀的视唱练耳教学课堂作为典型,让其他教师进行学习,进而明确视唱练耳的重要性;二是从考核的层面,明确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将视唱练耳作为必须的教学方式,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课程,并将教学情况列入到教师的教学考核范畴,能够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则给予奖励;未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效果获得差评的,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本工科院校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予以改进。在这一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采用现场示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本工科院校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视唱练耳的技巧,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应的学习;二是采用录音分解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学生现场演唱的音乐录制下来,然后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解,逐一为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视唱练耳技巧,提高学习兴趣。

(三)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扩大实践教学的运用范围

在三本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扩大实践教学的运用范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教师可以结合三本工科院校音乐教学内容,设置相应数量的视唱练耳实践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可以结合自身对视唱练耳的认知进行学习交流,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自身音乐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升;二是学生之间的对比实践学习。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分别上讲台对视唱练耳技巧进行示范讲解,由其他同学指出其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明确视唱练耳的学习方向,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三本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将视唱练耳充分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音乐实践的习惯,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视唱练耳的一些见解,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交流合作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视唱练耳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学习,从而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得到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艺.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剧作家,2007(5).

[2]董敏.中职视唱练耳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2011(8).

[3]朱建华.浅谈三本类院校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教学[J].大众文艺,2009(10).

实践练习法篇8

在大工程、大制造工业环境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贯彻“和谐互助”的理念,在工程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科技创新训练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做好常规教学设计,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术交流,简化教学行政管理,搭建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

【关键词】

农林院校;和谐互助;工程训练;教学实践;思考

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对专业及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迎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借助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打破传统的学生实习模式,积极构建以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系统概念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非但满足了工科类专业的需求,也兼顾了非工科专业的需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和谐互助”的理念,切实履行“多层次、分类别、模块化”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就业率等方面都有满意的效果,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工程基础训练受到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各类设计比赛、科技创新活动乃至全国大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

一、训练的教学内容

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投资1,476万元,于2005年建成了工艺先进、设备配套、在同类高校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改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共有仪器设备76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500元以上的设备)已达976万元。其教学体系主体划分“创新实践训练”、“工程认识与基础训练”两部分,分层次、分类别、分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训练分三大部分“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创新与实践”。针对学校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非机械工科专业、以及农林理经管文法所有其它专业的特点,层次分明的设立了甲模块4周、乙模块2周、丙模块1周的工程实践内容。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等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已摒弃了原来独立的训练模块,将本科大学四年的工程训练由低年级了解、熟悉、掌握核心操作技能到高年级实体产品设计开发进行不同训练的安排,从而使工程实践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训练和拓展训练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需求进行自行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让工程训练教育回归到工程产品实践。

二、和谐互助的教学实践

和谐的授课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过程。我们致力于创建和谐的工程训练课堂,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团队协作、和谐互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在和谐的工程训练过程中尽情释放,让教师的风采在和谐的工程训练指导过程中绽放光芒。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通过各层次项目训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和认识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接受工业技术基本训练,基本建立“大工程”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1、工程基础训练

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机械原理实验室进行实习,了解典型零件和机构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再到农机实验室学习和了解典型农业机械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微型摩托车拆装实习,进一步了解一般机械产品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之后通过各个制造工种的实习,了解一般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最后通过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内容的训练,了解先进的工业技术。

在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包含:观看教学录像及光盘、观察教学模型及实物、操作步骤和要点讲授、实训、观摩复杂加工工艺方法演示、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拆装训练、进行课堂讨论、参观生产现场,体验工程氛围。在现场施教过程中,采取和谐互助的教学方法,以若干同学为一个互助团体,有问题可以在团体内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发现问题,互相帮助,既解决了问题,又促进了同学间和谐关系的发展。在演示过程中,时刻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们以放松积极的心态去掌握知识。

2、工程综合训练

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教学内容类别化、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内课外结合、仿真与实战结合、综合与创新结合、反求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实施“大工程训练”的目的。

3、创新训练

以高年级本科生为基本服务对象,建立以基础性、工程性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实验体系。通过各种开放实验室、设立创新基金、专业技术主题讲座、工程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大赛、学生创新实践、承办培训班、联合培养、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校企联合等方式,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模块的授课过程和训练演示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特种机器人视频、特种机械设备作业图片、CaD/Cam加工案例分析、数控机床自动编程演示、仿真模拟加工、工艺生成,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和现场实体感受,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训练过程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训练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导学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观点互动等。“和谐互助”的本质特征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气氛,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互动的行列中来,有利于提高工程实践训练质量,实现训与学的统一;同时可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等级,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以便学生在共同的工程训练任务、训练问题的驱动下,为达成一个相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相互协作式的工程实践训练学习小组。

三、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在工程训练实践过程中,认真履行了“和谐互助”的教学思想,采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因而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满意的效果,科技创新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工程基础训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以及各级兄弟院校的普遍好评。构建和谐互助实践训练过程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几年下来,一直坚持了如下几点:

1、做好常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和谐思想的工程训练实践

工程实践训练所涉及的内容繁杂、专业术语较多,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材施教”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践训练内容,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心中都有数,从学生出发灵活演绎实践训练内容,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明确构建和谐实践训练主体的教师职责。

2、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术交流,有效保障了工程训练实践过程中教师构建和谐授课的能力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一方面师资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师间自身的学术交流不断增强,专业业务素质和授课过程管理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胸豁达的心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实时掌握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情感;不受各类偏见的影响,与学生真诚交往,积极相待;允许学生犯错误,认识错误。

3、简化教学行政管理,从制度上保障了和谐授课的工程训练实践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管理量化过多、刚性过多,课堂过于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现象,也就必然导致授课过程僵化,少有生气。在学校的工程实训中,教育主管部门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把授课课堂真正还给了教师,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积极主动地构建了和谐课堂和实训环境。科技创新训练和综合拓展训练,特别是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根据科创内容和实验时间定期或预约对实验设施开放。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提前预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质量监督”的开放式工程实践训练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搭建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从源动力上保障了和谐授课的工程实践训练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围著名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项目研发、人才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近几年来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所或产学研基地。通过校企互动,优势互补,实现了教学、科研并举,促进了相互成果转化,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创新训练内容,提高了工程实践训练质量。积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是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有力源动力。

实践证明,在工程实践训练过程中,积极贯彻“和谐互助”的实践教学主线,善于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的大环境,适应全球化的变革要求。开展农林院校全方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起到了显著作用,为全国农林院校的工程实践训练模式提供了示范。

【参考文献】

[1]张会玲.西北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李志刚,谢华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鞠晨鸣.工程训练是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9.

实践练习法篇9

关键词:高师教育;“四项改革”;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目的、人才观正经历着新的更新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显然,在选择教育观下把教师的任务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已经落后于时展对教师的要求。时代要求新型的教师既要拥有知识,又要拥有科研能力,还要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具体目标,就业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一 以“四项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四项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方式改革,“四项改革”一体化设计,可以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高师学生培养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这种倾向是选择教育观的必然产物。教育观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现实下的产物。人类社会教育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特权教育观、选择教育观、发展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四个阶段,各种教育观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强调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强调素质的重要性,即将科学精神和文化修养二者整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部理论课教学时间4年修改为3.5+0.5,专科3年修改为2.5+0.5,其中0.5为实习时间。整个课时压缩出一学期。

2 课程结构改革

高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体系直接反映和影响高师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反映。改革课程结构,实践课程比例由5.2%调整到7.7%,适当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给实践课程以足够的时间。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师《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学科性质和任务、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为当好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基础。

(1)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国家教委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教学论》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分工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板书设计。据此,确定出《教学论》课中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总体框架。

(2)建立与技能训练框架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当建立起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后,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

(3)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成绩。《教学论》成绩记载按百分比分项累加的办法进行。课程理论考试占50%,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占50%,两者合并构成《教学论》课的最终成绩。在技能训练的50%当中,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两轮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占10%(一轮带稿,二轮脱稿)、手抄报占10%、教具制作占10%、组合式试讲占10%、听讲态度占10%。听讲态度的成绩待所有技能训练结束后,根据平时检查情况综合确定。建立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互动机制,教师就会由过去的亲自参与练转变为引导和检测训练,学生就会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觉练和相互监督练。

4 改革实习方式

自2006年秋天起,学校将短期的教育实习同长期的顶岗实习结合,考研和专升本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教育实习,其他学生可以开始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除在内地顶岗外,学校还开辟了广东、上海、昆山等就业实践基地。

二 形成“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一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一就业指导讲座一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

1 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

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在近三年的入学教育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 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

在一、二年级中常年开展课外“每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每人每周200个钢笔字作业训练”、“手抄报制作”、在《教学论》课堂上开展“组合式试讲”、“分组说课”等职业技能训练活动。

3 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为指导学生就业,近三年来分年级举行就业指导讲座12场次,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途径”、“大学生就业文书的写作方法”、“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采取集体讲授和个别答疑的形式进行。

4 顶岗实习

近三年来专科学生在第六学期,本科学生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既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又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①从教育观念演化进程人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②从教育模式转变探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③从素质教育两大目标要求探讨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职业技能训练框架一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一同《教学论》成绩相挂钩一教育实习一顶岗实习一就业基地准就业);④不增加原有课时,系统训练,分段实施,互相渗透。平时技能训练同课堂检测相结合;⑤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准备,就业能力是对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检测;⑥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统筹考虑设计。

三 实践效果

实践练习法篇10

关键词:钳工技能基础操作培养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19世纪以后,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至今尚无法由机械化设备全部替代钳工工人的手艺做精密加工,因此,钳工专业技能培养尤为重要。由于钳工特点主要是以手工为主,技能要求精湛,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加工质量的好坏。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将钳工的培养科学化、专业化是目前我们面临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基础训练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意愿

钳工的种类繁多,按工作性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工具钳工、普通钳工、装配维修钳工等。由于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一些传统的常规操作,同现代的制造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钳工的专业学习,很多人会认为工作枯燥没有新意,从而导致一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学习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育者来说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钳工的意义,要明白钳工的重要性和钳工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钳工技术人员的社会价值。只有学生自己从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和课程见习。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提升理论水平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优秀的钳工技术人员,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水平,提升自己理论素养。钳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受知识水平的很大影响,只有牢固掌握工作原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提升。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有部分钳工技术人员会认为只需要多实践就可以提升技能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钳工技能提升的过程中首先要改正轻理论重实践的理念,深刻明白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1.强化钳工的基本技能训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提升钳工技能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步骤。只有基本功扎实了后期具体的操作技能才能顺利进行。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钻孔、扩孔铰孔、攻丝、锯割、挫削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想要熟练掌握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地反复练习,对于这些简单的基本操作可以通过老师亲自示范的方式让同学得以掌握要领,课后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平时的练习操作应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避免一些习惯性的错误动作,进行规范作业。为了加强练习效果提升技能水平,在平时的基础训练中应该合理安排练习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进行练习。对于练习的强度也应该进行阶梯式安排,尽可能做到在钳工的具体工作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标准精确,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钳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是整个技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2.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是提升钳工专业技能的核心。在学生对基础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各项基本操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操作训练。在这样的阶段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阶段特点,再根据操作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首先,老师对于训练的设置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此加深学生对综合性练习的认识。其次,老师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讲解要生动形象,切忌枯燥讲述。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工厂进行实践,进行现场授课。学校也可以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钳工跟同学进行交流,为同学答疑解惑,进行现场指导。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技能的提高只能通过练习的方式,在学习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之后,学生进行基地实习将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1.启发式教学

钳工专业的技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老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采用启发式教学,老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基本训练学习之后进行综合性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优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差异,老师对于学生的教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示范性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钳工需要掌握更多的新兴技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钳工对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学生不能只看不练习。在进行老师示范演示之后学生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老师对于学生操作的过程进行针对性点评。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总结易出现的错误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钳工技能培训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态图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四、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操作能力

机械制造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这给钳工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积极收集和整理一些技g的运用动态,对钳工专业人才提出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有的学员就积极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使得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其次,作为钳工,主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有锯割、划线、錾削、钻孔、锉削、攻丝、扩孔铰孔等。这些实践操作掌握程度是衡量钳工专业教学成效的主要指标,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使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在课后适当布置作业,通过分组学习讨论提高钳工技术实操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站在创新视角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后续的就业做好铺垫。

五、小结

钳工是属于机械行业典型工种,钳工的主要特点决定它在社会的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械加工方法也在不断地进步和越来越先进,但是仍替代不了钳工。因此,钳工专业技术的培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芳.浅谈提高钳工实习课的质量[J].新课程学习,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