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9:44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1

[提要]高校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以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比发达国家偏低。导致此种现象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管理;路径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加强技术创新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起着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是很高。据相关报道可知,当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超过了80%,然而我国却仅达到了25%左右,切实达到产业化的还不到5%。造成此种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比方说政策体系不健全、转化资金不足以及群众的科学素养较低等,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被切实转化成生产力。由于高校属于科技创新的源泉,因此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不协调。高校科技成果是基于外部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提出的需求而转化的,然而,高校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却无法同市场需求相适应。首先,高校科研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具有对称性,难以使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同市场需求相脱离,因此科技成果只能被漠然置之,或者存档。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时,均会选取自身所擅长的或同学科领域有关的课题,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另外,高校的科研人员还十分关注学术水平,并不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其次,虽然高校能够研究出同市场需求相符合的成果,但是由于其始终保持自我封闭的状态,市场意识较低,从而会降低成果价值。部分高校由于仍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系,考核科技成果时主要把重点放在刊物级别、数量和成果鉴定上,而并未把科技成果转化列为考核指标。由此可见,高校的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不协调是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高校的科技成果同中介市场不协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并且获得应有的效益同信息流通手段息息相关。由于未建立标准的科技信息供需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市场工作经验不足,而且缺乏运行项目的专业机构与人才,再加上企业不了解高校的科研模式,从而造成了高校同企业之间失去了有效的合作机遇。部分企业力求找到相应的投资项目,然而却往往无从下手;尽管某些高校与科研工作人员拥有完善的科技成果,但是转化成果需要的资金却无法落实。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中介出现的并不是很早,发展到现在尚未完善,高校同企业之间基本不利用中介来转化技术成果,从而造成企业同高校之间未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中介服务机构的缺乏造成了高校同企业之间的供需信息沟通不到位,进而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造成了影响。

(三)高校未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尽管高校属于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因为其科研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法在产学研体制中发挥出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如下:首先,高校科技管理体系难以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通常从课题选项开始就不具有可实施性研究,并未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加以充分考虑,从而导致研究出来的结果无人过问;其次,高校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不高,市场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市场观念不强、不具有转化意识、不重视自身研究出的成果是否能够进行转化或如何进行转化;最后,大多数高校未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就造成了科技研究同应用研究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然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一)构建产学政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政府在促成企业同高校之间的对接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出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鼓励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同高校的对接。比方说,政府鼓励高校兴建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的大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成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公司,并且高校能够依靠其技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参与入股。另外,政府不应该较多地采取命令方式或行政干预措施来介入市场,应当把行政职能转化成监督的角色。而且应该从立项时就对其成果转化情况加以考虑,针对无法转化或不具有转化价值的项目不允许立项。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健全的项目评价体系,从而可以使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必须不断完善资金渠道,向社会群众筹集资金。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达国家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种主要手段,很多中小企业在建立的初始阶段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风险投资。引入风险投资既可以缓解高校和企业的资金压力并降低转化风险,同时因为引入了第三方投资,也可以使此种产学研模式更具规范性,强化外部监督力量。由于高校科研需要大量的经费,单纯凭借国家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高校的需求。因此,在国家整体投入经费缺乏的现实情况下,有必要构建一种以国家投入为基本方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同时引入个人资金与国外资金的新模式。总而言之,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引入社会民众参与到企业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有利于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优化。

(三)设立技术市场中介机构。技术评估、创新服务以及技术经纪机构等能够帮助企业同知识产权公司或者是事务所形成对接,从而不仅有助于转让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切实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另外,中介机构可以依靠其技术、法律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背景,将技术咨询服务贯穿于转让技术成果的整个过程,参与专利营销和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四)搭建“政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管理平台”。为了尽快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要求政府科技管理部搭建一个省市级或部级的“政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管理平台”,此平台既应该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简历、科研成果、课题和潜在的应用范围等信息,同时也要包括企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利用此平台使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同需求方之间实现对接。基于此,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而且也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应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获取的收入构建相应的分配机制,以此来提高科研工作者与高校的积极性。就美国而言,mit的技术转让所获得的利润有15%的用在发展事业上,1/3归发明专利人所有,1/3归院系所有,另外1/3作为学校的收入。此种利益分配方式让各方都有所受益,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和科研工作者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而且也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应该把协同管理应用于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构建协同管理体制,利用协调机制来促成双方共赢。相对来说,协同管理体制与高校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同之处,现如今的协同管理体制是基于参与、协作以及双赢的柔性治理而构建的。研究结果将新路径提供给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博,阮锦强,周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4.

[2]翟天任,李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3]翟天任.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4]高霞.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7.

[5]瞿新明.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23.

[6]张刚刚,郭国祥,翁建明.高校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曹越,蔡晓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山西科技,2016.31.1.

[8]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9]丁洪.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0.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探究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建立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技管理新体系,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内涵和特征

1.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

笔者认为,所谓科技管理创新,就是适应我高加强科技开发、应用、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高校科技管理的普遍规律和一律规律,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形成新的、更加有效的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1.2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特征

从上述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对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3)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通过管理创新促进高校科技开发、应用和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方面的论证、申报、立项以及成果方面的鉴定、专利、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管理,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精神、物质和资金激励,能够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大科研”意识,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2有利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重立项、轻产出”、“重研究、轻转化”始终是制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科技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些高校以申请科研项目和争取科研经费为重点,对于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考评主要以数量和资金额度为指标,其结果应用并不完全在考核范围。目前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10%-15%左右。在全国高校领先的深圳大学也只有30%左右。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特别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能够较好的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开展。

2.3有利于完善高校科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由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制约高校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完善科技管理模式,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提升管理工作活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形成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3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分析

3.1强化管理观念创新

创新管理观念,是促进高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要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突出服务效果,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的服务于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真正将服务融入到论证、申报、立项、鉴定、登记、报奖、专利、转化等各个环节,帮助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3.2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科技创新规律、有利于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整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管理体制,合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科技管理的统一加强,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人才雄厚的优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管理部门负责、其他部门支持”的大科技管理格局,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中的运行机制管理,完善立项、评价、奖励工作体系,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科技管理机制。

3.3强化成果转化创新

坚持把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作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和服务工作,加强对高校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宣传,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改变过去以论文、论著、鉴定、申报为主要形式的低水平保护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平台、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强化队伍管理创新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在高校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服务引导、沟通协调、整合资源、传递信息、质量跟踪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的日常运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引进、教育、培训、任用、激励、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4结语

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必须重点在管理观念、体制机制、成果转化、队伍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从而有效促进“创新型”建设。

参考文献:

[1]严会超等.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06).

[2]操菊华,康存辉.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06).

[3]刘朝辉.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策略探讨[J].职业时空,2010,(02).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3

关键词:科技强国;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高校作为知识人才聚集地,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科研革新的前瞻阵地。其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丰富,是我国创新科研建设的重点力量。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宏观层面来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研究探讨必不可少。

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承担着知识转化为经济的重任,因此寻求知识创新的基本点、关注市场信息都是高校科研的基础工作。就科研创新市场的位置来说,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始终是主体性的。高校科研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知识的收集与获取,知识的分享与分解,知识的传递与共享,知识的价值评估等等,所以知识管理创新是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高校师生必须明白知识的获取渠道与途径,推动知识的更新。高校科研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需求,综合运用管理技术科研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化,借助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结构及个人知识间的完美融合,让科研管理创新得到真正贯彻落实。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作为技术知识革新的主阵地,其管理工作创新性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综合来说,我们必须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讨与研究。

2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1科研模式发生重大转变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高科技技术集成是主流,因此个体户及小作坊的科研模式始终成不了气候,无法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对传统科研模式进行调整是必然,特别是克服高校科研队伍整合及资源共享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学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集中、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探讨交流活跃等方面的优势,真正走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之路。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依托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项目,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塑造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实现多学科交叉中心的打造,从而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2.2科研成果转化需求增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割裂,科研的经济服务价值并不明显。多数科研成果成为理论空想,科研立项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却无法转化为经济成果,带来经济效益。导致科研的浪费。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更需要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力注入,为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高校在科研中向企业倾斜,也可以全方位、跨行业及多渠道地吸取科研经费,实现自己科研基础的奠定。

3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3.1科研管理及监督机制缺失,管理理念滞后

科研是系统性的工程,科研顺利开展需要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而当前科研管理却存在管理及监督机制缺失、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多数高校对科研管理关注不够,重科研轻管理趋向明显,科研管理部门无实质性的作用,更多地是以行政命令手段进行管理,属于被动服务、被动管理。其在科技信息搜集及加工方面涉及较少,科研协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都较低。科研管理制度灵活性不足,管理机械化趋势严重,用人机制单一,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多数高校的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与人本理念薄弱,高校科研后续发展劲头不足。

3.2高校科研管理队伍流动性强

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得益于管理队伍的优化。而高校科研管理队伍流动性强却是不争的事实。科技迅猛发展,科研队伍的知识水平、学历结构及学科结构不断完善,对应的管理难度直线递增。当下更侧重管理效益,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却拖了后腿。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差异明显,多数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的专业技能。加上科研管理福利待遇的不理想也使得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队伍流动性大,管理成效甚微。科研与时代密切相关,但是管理人员却缺乏时代管理意识,忽视了科研管理队伍质量对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

3.3科技成果转化理念亟待加强

新形势下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将知识转化为可实际运用的技术并带来经济效益。高校虽然科研成果不少,但是科研市场观念滞后,成果转化意识薄弱,其关注的往往是科研前期的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忽略了其后期的市场投放及成果转化。项目被局限于成果的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知识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行业助推效应。科研项目横向与纵向发展不协调,生产力转化水平低。因此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理念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3.4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科研管理近几年的竞争趋势加强,科研管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成为必然,对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只有做好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才能确保科研管理的稳步推进,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普遍缓慢。甚至部分高校没有对应的科研信息平台及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及相关数据库建设不足,资源组合利用率低,数据资源无法共享。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无法了解课题的最新进程,甚至做无效用功,直接降低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4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4.1优化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供科研制度保障

制度是高校科研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并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必然。高校科研管理的体制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对高校现有科研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努力建构合理科学、完善高效的科研工作体系,通过科研项目的科学控制,融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无论是课题的选定还是课题研究的推进还是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都符合市场需求,契合高校科研实际,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意义与价值。具体来说就是科研管理人员要逐步建立科研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技术奖励等,实现用人、激励、竞争及监督运行的完美配合。其二必须着手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创新完善。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及现实转化率,数量不再是考核评价的唯一指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让科研评价更合理。

4.2强化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以管理队伍的优化为前提。新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创新性的科研管理队伍势在必行。科研管理最为重要的也是人才,因此合理整合并配置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及时吸纳并补充优秀的高素质及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重视多层次多渠道及多形式继续教育的推进,让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培训考核,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市场经济也提出了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坚持优胜劣汰,强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当然与竞争相对应的则是完善的激励措施,通过奖罚分明,制度上改善科研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稳定科研管理人员,降低流动性。通过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奠定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人才基础。

4.3引导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理念,提升科研转化率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的滞后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推进。因此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当务之急就是做好管理理念的创新引导。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做好高校师生科研创新的后勤服务。基于当下很多科研管理人员认为管理的含义就是行使权力的错误理念,必须转变思想,关注服务,摒弃官僚作风,真正服务于广大师生。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必须着力解决,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组织策略,着力改善科研人员的科研条件,奠定科研物质基础。针对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从内在找原因。树立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实现科研成果的科学转化。科研转化率低其实从内部讲与科研管理人员宣传不到位有关,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关注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满足市场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组织科研人员做好科研立项,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除了这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产权意识,重视关注知识产权,做好产权制度的贯彻执行,切实维护好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4.4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关注信息化建设,关注管理效率的提升。让高校科研管理走信息化与标准化之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自觉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信息的收集,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做好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与整理,以此带动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科研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信息化工作理念,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努力做好科研门户网站的建设,为高校科研活动提供信息与交流的平台。加大对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投入,让日常管理更为智能。强化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科研资源的传递与共享。针对科研项目的安全性,建立校园网络安全档案,通过电子档案备份登记,实现传统科研管理方式的更新,切实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承担起社会信息服务的重任。

5结束语

科研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形势下科技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我们必须做好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关注,通过科研管理创新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保障,注入活力,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带来社会层面的科技革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齐荣坤.信息环境下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思考[J].科技展望,2015(2):162.

[2]詹妮娜,黄和,袁正英.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风,2013(14):260-261.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4

一、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主要指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字、影像、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载体出现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它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及管理经验的结晶,直接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与实力及管理水平,对高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科技档案是大学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科技档案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建立完整的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科技档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科技档案是高校各种科研活动经验的结晶,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如科研档案中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不断改进科技改革,从而不断提高科研实力;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系统地整理本校已获得的研究成果,科学准确地描述研究课题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可使课题的后继研究人员在相关研究上避免重复劳动,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切实的信息服务。

3.科技档案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支撑。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特色。如在了解教师科研方向及重点后,可以组织、协调相关学科、相近学科的教师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内分工合作,在知识创新上、在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发展上出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密切高校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促进全社会更好地认识科技成果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加尊重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并为科技进步、科研环境的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影响力高校的科技档案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科研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了科技管理的改革,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但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对科技档案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科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不高。部分高校科技实力已积累了一定的水平,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重点,造成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够,大多停留在项目申报材料和结题材料的简单收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众多地方高校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其科技活动并不多,尤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较为缺乏,而且科研活动的质量偏低,使得形成科技档案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

2.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科技档案管理具有科研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双重特点,但科技档案管理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并不是日常工作的重点,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而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科技档案只是档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科技档案开发和管理上的精力不多,导致科技档案管理被边缘化。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归档的要求、时间、范围、内容及职责等不明确,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

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由于人事编制不足的因素,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等二层单位均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机构。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员,一方面,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少档案管理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对资料进行规范地收集、归档;另一方面,兼职人员还承担着许多其他业务工作,难以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4.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科技档案的社会开放功能低效。大多地方高校虽推广应用档案管理软件,但只是限于档案目录信息化管理为主,科技档案还是以纸质为主,处于人工管理状态。科技档案的利用,目前还只停留在记录、保存阶段或仅局限于评职称或者项目结题时提供佐证材料等方面,重保管、轻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档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

三、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1.加强科技档案的认识和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科技档案的特征与作用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前提。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科技档案只作为一种历史材料保存,基本上只能发挥科技档案的借阅、查询、佐证等简单功能,没有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后续整合,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的结合。要通过各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使学校领导和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牢固树立档案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把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学校要按照《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档案管理法规,并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和分工,使得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确保收集的材料客观准确、完整连续。此外,学校还应将科技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引入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的年度业绩考核机制。

3.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开发,提升科技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软件,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有效管理,有助于充分挖掘科技档案潜能,逐步开发科技档案的情报服务、专题服务、咨询证明服务等功能,更好地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服务。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加强科研档案成果转化,有利促进科研转化和产学研的结合,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4.加强科技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成为档案事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档案专业素质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因此,要注重引进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加强科技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能力。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5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果转化率较低,可供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机制不太健全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产学研合作,从转化机制的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各个层面入手,提高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本文遵循“现状—问题及成因—对策”的基本思路,在考察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不足,分析障碍,给出相应的对策。

1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模式比较、转化的政策、机制、理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种研究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资助方式,此类研究可以提高政府的资助效率;第二种研究是针对成果提供方和有成果需求的企业双方面的利益,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使双方合作,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然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只有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没有针对地方层面特点的研究,有的则是只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问题的系统研究,而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定性探讨,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地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良性转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措施。当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较为简单等问题,极不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比如科研导向、科研观念、科技评价、科研激励机制及科研推广平台等方面。

2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成因

2.1吉林省的科技投入不够

和沿海城市及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比较,吉林省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支出、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产出、还是在专利鉴定成果数、科技专著、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2.2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集中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模式不利于交叉综合研究,限制了科技资源整合;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上下传递;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到一起,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价值观不科学;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缺少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够协调,习惯“单兵作战”;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建立,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3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产业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增长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各高等学校普遍缺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更缺乏能够实现科研成果、劳动、资本、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综合配套的管理。(2)政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应对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分担转化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市场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一种能分散和转移科技转化风险的机制,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应有效回避而不应单纯由高校来买单,因为这将极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明确定位;将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评价机制。(2)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长远保证,高校里往往集中了某一领域的精英,利用这些精英打造优势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推动吉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合作联盟。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吉林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做到技术更新理论、产品研制在高校,具体实验、生产在企业,风险均摊、收益分成的合作之路。(4)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因为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项目的科研水平与东部地区、国际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提升吉林省的整体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市场”,“为企业而研发”。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既要高又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208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周训胜.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1).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6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管理 成果转化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

高校面临的任务是要培养21世纪的高级建设人才,同时高等学校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比较集中地方,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方面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学校往往单纯重视承担科研项目,不重视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虽然有一些成果转化方面的课题立项多,实际研究成果转化较少,转化以后能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更少去年。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但经过千辛万苦研究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只是摆在那里,来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作用。造成各种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1 高校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

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提。部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员申请科研立项、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满足于评奖、提职称、分房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所致,一部分从事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意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远离市场,因此这种潜在生产力的转化便无人谈起。另有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很少或限于条件只是坐书房,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去推演,去思考。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才能逐步准确化、科学化。科学研究失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进步也能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必将走向一个死胡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成长,才能真正发挥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校的科研工作人员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市场,不深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不了解市场行情,一味地钻到“象牙塔”中,是绝对不可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

1.2 企业等科研成果的受体不了解高等学校的科研情况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8月20日下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里的重要内容。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企业应进一步重视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须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许多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深入了解,特别企业是对高等学校科研运行机制了解的更少,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难结合到一起。一些企业热忠于所谓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致使许多高新技术的转化中途夭折。

1.3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正确引导高校科研方向

高校科研成果的管理部门承担成果的组织、协调,管理成果的立项、研究与推广运用的职能。这涉及到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高校科研的目标和理念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等学校要有与此相适应的科研观念、科研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高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问题,这同高校科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工作观念有较大的关系。高等学校缺乏高素质的科研成果管理和经营人才以及有些高校领导对科技产业化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因素,是影响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中介

高等学校中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缺乏这个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来担负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者不重视自己的成果的经营,思想不解放,视这种事为不务正业,导致自己的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目前一般的成果转化中介依赖于会议,新闻出版等。缺乏专门从事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是导致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低又一个重要原因。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人员,目前在社会上十分稀少,它与科研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导致科研转化率低下。

2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2.1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高校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制定相应政策,合理安排工作量,使具体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深入企业调研,到企业兼职合作研究,进行产品开发,作工业性现场试验,创办高科技企业,促进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高校教师在超额完成一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带薪科研休假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的进行科学研究,做好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和推广转化工作。第二,科研人员在承担科研项目,任务比较繁重时可以提出申请暂不承担教学任务,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负担,可以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第三,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技术入股。科研人员可以申请留职创业,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承担,并向学校交付一定费用,使用学校知识产权的支付相应费用。主要工作告一段落后,允许他们回到高校,竞争上岗。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适当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大学宽松的、自由的研究环境,又有利于队伍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能产生新的生长点。要考虑高校现在这种科研处的管理方式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如何来整合队伍,如何来组织一些重大的项目。把各种力量组合在一起,用什么杠杆来实现。

2.2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面向市场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活动与市场和生产是脱节的,导致其成果在应用价值的局限性,而生产企业又多是没有强大技术开发能力的生产车间型的企业,所以他们希望的是完整成套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要以产业化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转化科研成果,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工作,一方面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和应用方向,进行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前景预测;另一方面,对一个需求技术的企业要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等。只有这样高校和生产企业之间才能产生纽带。

2.3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成果转化的“售”后服务

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在转化成果的中,不仅是连接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和企业的桥梁,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要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素质。再者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不要以为成果“售”出后便万事大吉。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建立自己的“售”后跟踪服务队伍,不断地开发出新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2.4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科研管理队伍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因其所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和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它是产生新知识、新理论的沃土。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最重要来源之一的高等院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科技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成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或通过技术转让,或作为无形资产,或采取产学研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总之,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无一不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管理不到位,势必造成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还不规范,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流失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人员流动、科技合作、非法使用等;流失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主要有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经费缺乏、约束机制不明确、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健全等原因。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不足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提升到了新的重视高度。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科研立项、鉴定、评价、奖励制度所造成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等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科研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于众,并不重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取得、成果的保护。而且,在高校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上述法规的教职员工并不多,致使高校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埋头自我研究者多,关心课题知识产权保护者少。当一项科研项目取得进展时,项目产生阶段性成果时,便匆忙将其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之于众,从而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可见,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专用经费。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缴纳申请费、实审费、授权登记费和维持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缴纳机构的费。如果到国外申请专利,动辄需用上(数)万元。目前,高校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的费用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课题完成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因此,课题任务一旦完成,专利维持就显得很困难,而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以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的,对一些有前景的专利而言,由于课题组无法按时缴纳维持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使其成为公有技术,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它的审查周期长,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授权,其效益的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仅由课题组决定专利权维持与否,就很难有效地保护高校的发明创造成果。近些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相当高,这与无知识产权专用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图名不图利的思想,对科技成果只统计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管专利权是否有效。

(三)侵占高校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虽然我国的《专利法》对职务发明创造成果和非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的概念和所有权的归属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过程中,无意或故意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教师和科研人员觉得这项技术成果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觉得自己就有处置权,随意或故意将职务技术成果作为非职务技术成果转让导致产权不清、高校知识产权流失。我国专利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将执行本单位任务、主要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条件作为界定职务成果(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的依据。这种规定把利用本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一律列为职务发明创造之列,忽视了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的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发明人、设计人的创造性劳动;我国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和国家资助,不但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资料,而且聚集了大批的具有科研能力的人。由于没有在科研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大量的科研资料、科研数据掌握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和头脑中,一旦科研人员跳槽,将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制上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问题中的“短板”环节。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知识产权

abstract:the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isacriticalfactoraffectingthescientificresearchdevelopmentinuniversities.mainissues,currentlyexistinginthe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areanalyzedinthisarticle.weexpoundthenecessityofthe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reformfromfouraspects:thesystemof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theinformationizationof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theteamof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andawarenessof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Furthermore,webringup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foradjustingtoscientificresearchrequirementsinthenewera.

Keywords:UniversitiesandColleges;thescientificresearchmanagem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

高等学校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是科教兴国的主要依靠者,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发展,科研已然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地做出调整,就要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尽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这样不光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还能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1.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科研是个系统工程,合理且有效的管理体制是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然而高校的人才及学科优势由于政策不配套和机制的不健全,没有得到切实的发挥[1]。高等学校大部分都采用校、二级学院(系)、课题组的管理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信息传递周期长,而且科研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科技处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对二级学院直接管理,管理层面太大,使得相关单位缺乏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使得他们的自以及创造性难以发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工作校际合作、校内合作、校企合作、学科合作等合作交流比较少,科研力量呈分散局面,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成果[2],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削弱了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1.2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随着科研管理竞争的逐渐加强,科研管理部门只有有效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使得科研管理工作高效进行。可是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校有着很好的硬件资源,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而且应用管理软件以及数据库建设还相当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这不仅影响了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还加大了科研信息收集的工作量,直接影响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3]。

1.3科研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参差不齐,而且大都是非管理专业,复合型管理人才较少,几乎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与现代科学的管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4],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1.4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

高校人才众多,成果不少,但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和成果转化理念相对薄弱[5]。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水平低;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科研成果仅仅通过、学术研讨等方式公开,给高校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

2.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

2.1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引导校内的科研组织,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项目组来整合人员,实行课题制管理,负责人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聘任流动人员。给予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尽量减少行政体系的干扰,使其发挥出强劲的学术优势。

2.2尽快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也就要求科研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因此要先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科研信息的及时和利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源,引导大家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知识;其次要建立基础数据库,为了能够共享科研信息,使各类数据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中,同时要确保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向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信息,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6]。

2.3重视和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关系到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要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作用,不光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一批具有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科研管理人员[7]。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科研发展以及创新的内在需求,要对管理岗位上的新手进行培训、定期考核[8],以促进他们提高专业能力,努力建成一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2.4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对科研人员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鼓励他们把技术创新和专利有机结合,改变科研人员“重论文,重科研成果鉴定,轻专利”的观念,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科研成果流失。知识产权管理是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同时知识产权是股票期权的基础[9]。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与企业之间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条款,以技术入股时,技术成果占企业注册资本比例、奖励给技术人员的股权比例、后续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占有的成果收益比例都要明确。

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今天,高校应该更新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组建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军,杨京京,张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6(3):166-167.

[2]田静.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论坛,2014(6).

[3]李勤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267-268.

[4]张经强.高校科研管理自助创新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7(12):32-33.

[5]米晓,李瑞瑞,杨芳.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13-215.

[6]陈怡,方益华.谈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要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25-127.

[7]崔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7.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思考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兴旺发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新技术产生的重要地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高校科技项目管理活动创新关系到知识创新活动开展效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如何提高高校的科技项目管理能力成为一项热点内容。

一、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当今时代是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要看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看其管理能力是否过硬,谁拥有了管理创新优势,谁就能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高校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源泉。高校不仅要有专家学者,还要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管理专家”,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是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也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系统要素的积极互动。系统要素主要是指学校各类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有关的机构,如各学校、院(系)、学科、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咨询)中心,及各职能管理机构等,也包括成建制的研究室和课题组。这些要素必须实现积极互动才能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这就需要科学的项目管理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科技项目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一直以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管理水平仍然不高。高校科技项目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简单直接的分配项目,却未形成综合、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落后,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术自由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也在信息化。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还需加快。所以,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设立更加开放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校科研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比较困难,必须打破束缚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充分激发高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内外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强调创新也不能放弃管理,只有加强管理建立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才能更好的激发创新。建立项目目标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立项―实施―结题三段式质量控制体制和机制,对于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追踪。科技项目运行机制要创新,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组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中介机构,筹建或合建高校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校科技研发项目并逐步进入市场,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完善分配体制创新。引入科研评价制度,从教学成效、科研绩效、成果产出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科研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将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岗位评定、各种奖励与科技人员的项目完成目标情况、获奖情况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挂钩,设立考核指标,量化考核体系,必要的还要在经费上给予配套或奖励。将管理与效益切实挂钩,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校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提升高校科技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大力推行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中来,在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最后的成果鉴定和验收、项目后续跟踪等阶段得到广泛应用。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信息源头是唯一的,但是信息资源是共享的,也就是要做到任何业务流程有关的授权人员都可以从指定的数据库中调用项目的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资源。

三、结语

科技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也是实现高效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要谋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管理机制,用创新的理念来管理科研活动,提高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另外,高校要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发挥科技项目的最大效益。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峰,王化兰.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74-77.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篇10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

中图文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5)06-0051-0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创新观念不断增强,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创新重任。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和教学是其两大重要功能和使命,而科研能力强弱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研实力强弱。从当前国内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实力较弱,科研管理方法落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强,科研经费难以为继,科研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不断促进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同时也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是当前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要负责制定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承担着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等工作,可以说,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的强弱。高校科研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一,高校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高校科研创新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是民族自主创新的源泉,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石。高校科研不仅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突破,而且要不断自我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突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和约束性,总结和分析科研管理经验和教训,找到创新发展突破口。更关键的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时展趋势,根据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实现高校科研发展新目标。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支持。

2新时期下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对策和建议

2.1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创新管理观念

高校在重构科研管理观念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紧扣知识这个核心内容,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目标。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通过脑力工作取得的智慧成果,是法律保护的宝贵无形资产。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传播和再造者,汇聚了大量专业性人才。高效科研人员是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高校科研管理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管理观念,强化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法律保护,切实维护好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和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人才和成果管理的保护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科研成果市场化管理,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生产技术的水平。高校科研管理首要目标是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提高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不断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用市场经济尺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和成果的价值。

2.2创新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制度,建立一套灵活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研人力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手段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科研管理全覆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保证科研管理政策一脉相承,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全面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改革。要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等级管理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科研管理者不能扮演传话筒和发号员的角色,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项目过程当中,转变科研管理工作作风和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能者居其位、各尽其所能,打造高效、活泼、紧张的用人竞争氛围。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实际贡献和工作表现为考核依据,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确保其付出与收获对等,通过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科建设创新思路为: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资源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围绕高校重点科研项目打造科研人才队伍,突出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构筑人才培养高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实现。

2.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科研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科研项目周期较长,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特点,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形成系统化、流程化,要建立“申报———立项———实施———过程控制———结题———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鉴定水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果鉴定方案,突出科研项目特色和特点,提高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科研兴校的人力资源基础。对于部级重点项目,要制定独立的科研管理计划,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团队,采用“设计———科研———施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引导科研人员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选题,重点扶持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给予政策性优惠。要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合作,共同出资建立科研研发基地,争取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有效降低科研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2.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还要具备科研管理专业知识和素养。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预算,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人是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和补充高素质科技人才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结合本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建立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惩处落后。要不断改善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队伍稳定性,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工作创新,集思广益,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再创造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和方法,扎实提高科研管理综合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转变科研管理观念,采用现代科研管理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达人.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科学报,2013-09-23.

[2]叶向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3]杨德山,许艾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与基本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8).

[4]张国丽,田丽.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