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0:42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学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精华,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高校教学管理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就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

(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时代在发展,创新是推动时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才能有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升级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华丽转变。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根据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需求。

(三)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需要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导向,在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高校教学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学情特点,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开辟教学管理新境界。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高校教学管理路径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新时期,高校必修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1.建立“师本”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高校不重视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是难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师本”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不断完善考评机制与科学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强化“生本”理念高校教育存在的根本就是为了学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生本”理念,教学管理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根据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是关键,高校要根据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管理重心偏失、学分制不完善等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1.下移教学管理重点目前,不少高校教学管理重心存在偏失现象,由学校层面实施,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教学重点,将教学重点下移到院系层面。因为院系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充分调动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建立起由高校行政引领、院系直接实施、教师具体操作的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科学回归。2.不断完善学分机制学分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发挥学分制在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创新选课机制,开设“课程超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充实信息化课程,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教学监控体系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教学实施有效监控,不断创新教学监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1.创新监控主体体系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较为单一,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创新监控主体体系,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监控主体体系。监控主体体系不仅包括高校、院系、教研室等监控主体,还要尝试引入学生主体、社会主体等。学生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学生视角提升教学管理监控的科学性;社会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用人的视角实施有效监控,全面提升教学监控有效性。2.创新监控客体体系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这需要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监控客体体系。客体监控体系要实现从单一的理论监控向多元监控转变,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理论高度,又要关注实践教学;从单一地监控教师课堂教学,向监控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转变;从孤立地进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监控,向师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监控等。

三、结语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效工作,它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不断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华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企业导报,2011(16):224-225.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2

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在谋求发展,但是,曾经出现过的不科学求发展历史教训,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地位。落实并促进科学发展需要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基础,而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可以较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二、机构编制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根据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母管理”,处于源头地位。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个法定机构的组织发展达到协调、合理、适度、科学的目标,使社会这部大机器运转得更加协调、均衡,减少各类机构纵横两方面的磨擦和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人,重点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法定的、边界清晰的、科学合理的职能去履行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就无所谓发展观、政绩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很难统筹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生活协调发展,因此,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机构编制管理既要管“制”,也要管“活”,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由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为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战略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长期以来,我们机构编制部门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单纯业务操作的圈子里,“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视野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在新的形势下,这样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注重研究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努力做到站得高一点,想得深一点,做得实一点。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管理思想上,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

四、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动态管理服务发展”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学单位领导干部,在这次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主题和奋斗目标,结合工作实际和编办提出的“抢抓机遇动态管理服务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具体业务工作的结合,努力提高编办干部、特别是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找准新形势下机构编制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新形势下机构编制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应该是: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一是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5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一直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边界不清,政府的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本该由市场自我调节的职能也被政府承担了,既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直接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扩张和政府机构、编制的膨胀。二是要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机构编制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研究并科学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边界,该归位的要归位,该释放的要释放,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施政行为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做到越位的要复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3

全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范围为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书记春节期间在我省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二届五次和六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基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务实创新,切实增强城管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城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良的城市环境。

三、目标要求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市委二届五次、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及蔡晓明书记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弘扬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重点,以构建和谐创业班子,打造第一环境为抓手,进一步解放党员干部思想,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管理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城管事业健康发展。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一)夯实学习实践活动基础,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通过开展系统学习,城管系统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刻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分析、探讨城市管理依法行政实践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使党员干部对城市管理工作能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形成共识;剖析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和落实符合实际的城市管理思路。

(二)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核心,实现科学城管上水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城市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加大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力度,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大城管”网络,朝着数字化城市管理目标迈进;注重变突击管理为长效管理,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并重,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我市城管事业上新台阶。

(三)紧扣学习实践活动目的,确保市民群众得实惠。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摆在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方向、重点和措施,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好地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更好地关注民生,更好地服务群众,不断让广大市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主要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管理观念、拓展管理思路、破解管理难题、完善管理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发展规律,使党的各项工作和城市管理实践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突出实践特色。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以及市委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城市管理“月月有变化”和为市民提供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既要维护城市环境又要关心市民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特色、有实效。

(三)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并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做好执法宣传工作,努力打造与市民互动平台,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建议,畅通信息接收、反馈渠道,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贴近群众、关注民生、管理为民,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心实意地解决好群众反映投诉的每一个问题,把群众满意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四)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立足正面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查找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勤政廉政、执法办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五、方法步骤

根据省委、市委有关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总结表彰4个阶段。局属各单位要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组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根据局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及活动方案经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审核后,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查备案。3月20日,局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局党委主要领导作动员报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单位要在3月30日之前召开动员大会,党支部主要负责同志要作动员报告,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作出安排和部署,迅速掀起学习实践活动的高潮。

(一)学习调研阶段(20*年3月18日至4月底)

学习调研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这一阶段要抓好动员、学习、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等环节。

1、学习动员。我局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精神,明确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使全体参加人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局党委、局属各党支部制定和落实学习培训计划,以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轮训研讨和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有关部署精神,学结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学习先进的、成功的城市管理经验。组织领导干部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2、深入调研。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城市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开门纳谏,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确定城市管理调研课题,开展城市管理系列调研活动。深入调研事关城市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当前违法建筑管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

4、解放思想大讨论。紧密城管工作实际,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思路、开阔胸襟。通过大讨论,深化学习效果,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推进城管工作“天天有变化、月月有变化”目标上来,把工作思路集中到转变方式、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破解难题上来,形成共识促进我市城市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分析检查阶段(20*年5月初至7月上旬)

这个阶段是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阶段,主要围绕我局党员干部及我市城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改进思路。重点抓好3个环节: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领导班子成员和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谈心交心,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局党委、局属各党支部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畅所欲言。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找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这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整改落实的依据和方向。紧密联系实际,领导班子成员总结各自所做的主要工作,重点总结三年来城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并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

3、组织群众评议。组织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参评人员既要有本单位的党员和群众,也应有一定的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的代表。重视吸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评议。参加评议人员可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管理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行不行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评议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进行。

(三)整改落实阶段(20*年7月中旬至8月底)

这一阶段是出成果、见成效的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2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围绕城市管理“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可操作、可落实、好检查的整改落实方案,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和承办单位。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措施和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解决影响城管高效运行、影响城管效能发挥等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中心城区违法建筑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制约城管事业发展的队伍形象问题;下大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

(四)、总结表彰阶段(9月初至年底)

学习活动基本完成时,及时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并组织评先工作,对学习实践活动中变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在年终进行表彰。

六、组织领导

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学习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确保活动健康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要在局党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成立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局长周立福同志任组长,局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各党支部主要负责同志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落实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工作力量,做好学习的组织、保障、记录和情况反馈上报工作,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落实。

(二)广泛宣传发动。要制定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计划,重视运用新闻媒体和城管网站、城管简报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宣传中央、省、市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和部署要求,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营造浓厚氛围。各党支部要层层组织召开动员会议,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和局党委的工作部署上来,在确保党员干部全体参学的基础上,积极动员非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研究;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2-02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本学科研究现象中,事实与价值能否被区分?目前,学者们对于教育管理学的定位在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五种类型。本文倾向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管哪种定位,教育管理学涉及到“组织”与“人”,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对于教育管理学这种更偏重于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来说,事实与价值判断问题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事实与价值在哲学上作为一对范畴存在。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哲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在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上,存在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二者区分是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事实世界,价值世界是一个虚无世界,是人们针对事实世界构想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另一种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不同于事实,事实是非价值。价值与事实尽管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与价值是可以区分的。本文认同价值与事实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和相互对立的,可以从理论上区分这一观点。

人们对于事实的把握有“三种不同的意义”:[3]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者过程;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描述与判断;最后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正确描述与判断。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事实主要是前两种,最后一种事实主要指真理的存在。教育管理学中谈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第一种事实的描述。对于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选题中,带有的价值因素或者教育管理者在决策中存在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这里的事实指的是第二种事实,而最后一种事实是作为真理的存在。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价值尽管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人的活动产物,仅仅作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

(二)事实与价值的联系

尽管事实与价值可以区分,但是对于价值与事实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完全不相干的;另一种反对将事实与价值绝然对立,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有联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有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育管理学中的实证主义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研究者研究时尽力客观,提倡价值无涉,注重行为研究。尽管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上可以区分,但是实际研究中事实与价值很难真正的区分开。

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价值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等。现实社会中,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值观”,一种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用以判断好与坏、正常与反常、恰当与不恰当、合意与不合意、美与丑等的标准”。[4]实证主义者认为事实判断是实然判断,是能够被经验证实的,而价值判断是应然判断,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这一观点对某些社会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减少价值判断的影响。价值中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指研究者选定了课题以后,要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资料指引去做研究。“研究者必须严格的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5]第二种指研究者在研究时要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不能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研究需要的是发现与描述事实,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教育管理学的事实与价值的两种观点

教育管理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能否区分?假如事实与价值能够区分,二者关系怎样?教育管理学各个理论学派对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观点不一。本文阐述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

1.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带有强烈实证主义色彩的理论运动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认为教育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事实为主体的科学理论,其不应该讨论价值或者是应然问题;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概念必须使用可操作性定义。此理论强调把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强调科学与价值无关,教育管理理论不应该讨论价值问题,应该只讨论事实部分。

2.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理论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注重社会实在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创造物,必须关涉到人类的价值判断的诸领域,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组织并非是“理论运动”,是一种“人类发明”的“社会实在”;任何观察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故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教育管理理论必须要研究价值、观念等主观领域问题;教育管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必须以组织中的意义、权利和价值为主要议题。霍金森在吸纳格林菲尔德合理性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教育管理学中的价值问题,丰富了价值理论的研究。

(二)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简析

研究者在很多时候只会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受自身价值影响,倾向于按照自身学习到的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实证主义者眼中的“科学”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推动研究者努力克服自身的价值判断倾向。因此,实证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要求以客观的观察与调查探求事实的规律与结构。研究过程中要价值中立与保持客观,将世界看成一个有别于我们自身的物体。这也是信赖科学方法的原因所在,所谓的研究方法是对研究者所做观察的一种符合学科规范的控制。研究者严格遵守规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完成的研究是客观的,将研究者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主观主义理论则反对上面的观点。他们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研究者做出适合的研究恰恰因为他们具有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在面对既定的客观事实时,会做出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并赋予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妙处所在。我们每个人在观察外在世界时,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并对此做出基于自身价值经验的解释与说明。因此,主观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认为,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

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真正做到保持客观的事实判断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主体是“人”时更是如此。教育管理研究者存在个人观念、想法以及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是其一生都不会意识到的,总是或多或少的进入研究中影响研究结果。要保持实证主义者眼中的客观真的很难。但是教育管理研究按照主观主义的观点就会太主观化,缺乏一种客观标准,使得研究陷入相对主义的漩涡之中。因此,教育管理研究正如韦伯所认为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做到价值中立”,尽量让研究者本身的观念、价值等主观观念的影响降到最小,使得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够更加真实与可靠。

注释:

[1]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具体来说,康德认为事实是现象界的认识,是一种经验知识;价值认识是指先验的,是一种先验知识.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本诺克拉蒂斯著(美),黄剑波等译.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5

1.1现实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部分施工企业骨干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管理水平偏低,管理能力相对弱化,这些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2)单位和勤杂人员管理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且高度分散,管理者往往是鞭长莫及,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监督。

3)实施新的工时制后,各种节假日、双休日占去了不少的时间,但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时间,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也随之增加,对施工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问题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1.2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潮水的冲刷,松动了员工原已稳固的思想支柱,外面物欲横流、多彩易变的花花世界拥有强大引力,使部分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一落千丈,对落实各项日常工作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2)社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刷新了员工生存观念的主页,生存危机的阴云遮住了希望之光。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市场等政策的出台,使企业员工传统的就业观念被异常激烈的竞争上岗所替换,强烈的危机感驱使他们把主要精力转入到一技之长之上,由此造成对企业日常工作漠不关心的不良局面;

3)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丰厚的实惠,收入反差的日益增大使部分员工的人生坐标发生改变。看到一些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帮助下成为富翁,自己却仍在干着与致富无关的工作,内心的失落感日趋加大,减少了安心企业建功立业的工作动力;

4)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希望渺茫,促使部分企业员工高昂的激情开始出现逆向增长。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使部分员工的成长进步受到一定的影响。成才目标的不明朗和事业发展的不顺畅,都能使大家的工作激情受到冷却,悲观失望情绪也会因此而增长,致使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受到相应的影响。

2新时期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探析

2.1利用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实行行政管理

2.1.1领导者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是相对于行政组织而言的。任何管理都是在组织中相对于管理对象(人、财、物、事和信息等)进行的。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构成的行政组织中,由于领导者位于上级,我们可以把行政组织中的任何管理称之谓“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亦称领导者管理。按管理性质划分,有我国制度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管理行政和业务,是通过选用精通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的人才,依照法规制度来实施行政管理;通过遴选精通科学技术和知识管理的人才,依据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发展规律来实施业务管理;通过选拔精通相应管理工作的人才,依照相关法规来实施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领导者管理(即集中管理)的本质是上级对下级集中并利用被领导者管理(即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的制度管理。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

2.1.2领导者管理的内涵

施工企业的各级各类领导者都在法律法规管理下,在建立施工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把所辖管理对象———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和主张集中并利用起来,通过制定既约束本级领导者又约束被领导者的行为制度,按制度实行公平自主管理,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境界,使制度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自律前行。其中,对领导者自身的要求更高,领导者没有群众观念、不相信和依靠群众,凡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动员和组织群众,不依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就是缺乏起码的领导素养,就是不能胜任行政管理的人。要求被领导者做到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因为领导者是下级的模范和榜样。俗话说得好“:干部、干部,必须先‘干’一步,事事走在人前,起表率作用。”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资本”,靠的是身先士卒和标杆作用,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史与实践一再证明:集中民智形成制度,用制度管理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文关怀性和相互监督性;对违背制度者才有惩罚性,对模范遵守制度者才有褒奖性。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基本方法是:率先垂范,伴以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解决部属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讲科学、行民主、按制度管理。

2.1.3科学管理的观念

胡总书记指出,各级要真正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实行科学管理是全面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行政系统运行效率,增强施工单位的生产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行政领域实行科学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因此,确立科学管理观念,是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建设效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落后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困扰了科学管理的施行。管理中的“领导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等在有的单位死灰复燃。建国后的有关管理文献、文艺作品和企业现实管理中,“只有上管下、没有下管上”的观念,仍然在少数单位领导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过度强调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或丢弃了集中统一的基础———建立在民主管理之上。这就不难看出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和艰巨性。因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违反了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规定:管理是上下级的共有共存的“场”和必备环境条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共同意愿和责任;现代企业个个都在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相对于管理来讲,在科学和制度面前,人人都是被管理者,科学和制度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没有被领导者的民主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的集中管理,领导者管理与被领导者管理构成了上级与下级良性互动的行政管理机制。

2.2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下对上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1被领导者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和主人

施工企业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企业,是人民向国家纳税养育的企业,党、国家和施工企业的人民性决定了所有被领导者———每个员工,都是新形势下实行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主体和主人。在任何一级行政组织中,领导者始终是少数人,而被领导者总是多数人。不确立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认同多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人作为”,只承认少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就会使行政管理滋生“个人说了算”,导致领导者管理权力过度集中———权力集中就意味着腐败。这样下去,就不能顺应时代和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充分肯定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和主人地位,充分发挥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领导者管理作为领导者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施工企业各级组织的政治责任。被领导者管理的实质,是下级对上级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2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中大量且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制约施工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一切工作的始终。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对领导者管理的完善和监督,是对传统单向管理的补充与变革,是解决施工企业中一切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根本办法,是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实际行动。这需要被领导者要有超凡脱俗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大局意识和管理意识,积极投入并参与行政管理创新,为形成并使用好赋予领导者管理的公权力尽心尽力,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权力为公不为私。努力实现好公正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保护好依照法规制度的公平管理,确保“人才兴企、科技强企、质量建企”战略目标的实现。

2.2.3处理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被领导者必须克服“管理是上级、领导者的事,与下级、被领导者无关”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培育“管理是上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有责任”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习惯;必须克服“违心服从、盲目遵从、随便跟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不敢在领导者面前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自私心理,养成“出以公心、立企为民”、“敢想、敢说、敢做、负责任”的主人翁心理;必须克服“看笑话、放任不管、随大流、人云亦云”当旁观者、局外人、无主见、无主心骨的态度,坚持“明辨是非、建言献策、扶正祛邪、主持公道、主张正义”,当局内人,做到有主见,有主心骨;必须克服“管理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好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全局观点、民主法制、积极向上、‘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和自主创新的科学管理”。人人都为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献心力、出实招,为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贡献力量。

2.3提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和效益

2.3.1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学习新理论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夯实创新素质的理论基石,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惟深钻精研理论观点,更在全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不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善于实际联系理论;不光盲学盲信,还要善于发现创新理论的辞章美、逻辑美、真理美;广泛涉猎其它知识,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充实学习内容,开阔学习视野;着力解决好“动中学”的问题,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以灵活的方法学习。

2.3.2提高创新素质,必须确立新观念

观念更新,才能出学习动力,出工作思路。因此,提高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一是科技推动观念。必须加大科技知识学习力度,开发引进科技方法,使科技成为提高行政管理质量,推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创新人才观念。领导者不仅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日常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更要把自己培养成科学型、谋略型、智能型干部。三是效益至上观念。在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多些量化指标,考虑成本与产出,努力提高工作效益。

2.3.3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充实新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源泉,知识的质量决定着思考的质量,知识的更新带动行动的创新。必须提高知识数质量,不断完善复合知识结构。一是要学会梳理升华“杂知识”、“隐知识”、“旧知识”。要想不被知识爆炸“炸”晕大脑,就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杂中取精,隐中显实,旧里出新。二是学会发现创新“真知识”“、活知识”“、核心知识”。根据工作需要,学习价值较大的知识,培养锻炼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的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三是学会甄别删除“死知识”“、错知识”“、伪知识”。不断清理淘汰“死、错、伪”知识,使知识储备更加充满活力,知识运用更加富有效率。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6

[关键词]管理学;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李映霞。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99―03

管理学是国际公认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起到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加之管理学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即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会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简单的“感知一响应”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科教学目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应创新管理学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理论主线为重点

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但又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初学者难以把握,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如有些教师花大量的课时来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并不好)。因此应注意梳理管理学的内容框架和发展演变主线,结合环境变化从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点讲清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这样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就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

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思维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思维形式,从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转为运用知识、经验、技能以及道德规范,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管理学教育不是以就事论事地解决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中共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技能训练是授之以“鱼”,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授之以“渔”。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上,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亲身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获得“结论”,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关键概念及理论知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自主能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就和价值。其教学过程如图l所示。

三、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集人类价值观与集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之大成的完整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管理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学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人本身的因素要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思维。

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进行伦理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哲学地、历史地、审美地看待世界,教化心灵,完善人格。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管理与伦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详细讲解外,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观赏各方面的经典名篇、古代典籍、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讲座及开展辩论赛等,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要分析形式,知晓人类的主要文学艺术成就,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观,有一定的系统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比如阅读《论语》,了解宏观管理中的道德伦理建设和微观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战略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观看电影《刮痧》,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观看电视剧《乔家大院》,体会为商之道及激励方法;让学生参加企业家座谈会,亲身感受企业家的道德风范,培养诚信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电力企业该不该提高电价”的

辩论赛,让同学们思考企业管理的伦理问题。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的理解,并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为管理思维的培养提高奠定基础。

四、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课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 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开放性。传统的狭义的教材即指教学所用的教科书。现代的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方式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从而使教学真正活起来。

2 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课堂是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采访、模拟公司运作、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创业大赛等等,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互动的开放性。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帮助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的自由讨论和交互通讯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有时教师的难题学生也可以尝试着帮助解决。

4 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结合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从强调师评到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5 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谋求开放式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观察、编写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尝试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引人企业化思维或理念。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7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坚持和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中国烟草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和规范现代卷烟工厂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卷烟生产管理水平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特色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践”这个主题。__卷烟厂作为中共__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确定随公司学习实践活动一并开展活动的基层企业,同时因党组织关系还在地方又被中共黔西南州委列入指导检查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厂党委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要在更加突出全行业“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工作任务,更加突出__中烟“管理上层次、科研上台阶、营销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目标任务,更加突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__中烟”活动主题的同时,把“统一思想、查改差距、精细管理、促进卷烟生产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作为我厂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__卷烟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其目的是形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卷烟工厂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并以此促进我厂生产及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查找和改进差距、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厂生产及管理规范化的突出问题;着力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解决广大职工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加快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现代卷烟工厂的步伐,为建设“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厂全体党员、特别是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通过这段的认真学习,我们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如有不妥,恳请同行指教。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理论武装、善于理论武装的党。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首先提出理论武装的重大任务。建党近90年来,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与全党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密不可分。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征,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着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好地完成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和工作能力。我厂原是国家计划内地方卷烟厂,20__年9月正式划入国家烟草行业。三年多来,在__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共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认识不断深化,在各项工作实践中,讲政治、顾大局,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比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党组下达的卷烟生产及管理调整任务,累计入库税费8.8亿元,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消耗控制及生产现场管理等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烟草行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公司党组及广大职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程度比较低,理解范围比较窄;有的执行能力不强,重布置轻检查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思想进步慢,原地方烟厂形成的旧习惯未彻底改变;有的心中目标理想化、期望值太高,结果稍不如意就责怪于人;有的自律意识不强,学习自觉性差,工作能力原地踏步;有的工作缺泛大局意识,总认为他人的工作不如自己的工作重要,相互配合差;有的作风漂浮,不重视各项业务的基础工作,有点成绩就夸夸其谈;有的为人处事缺泛原则性,工作生活甘当老好人,对各种歪风邪气不坚决制止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自身的长远利益。上述现象虽是个别,但对规范管理的负面影响很大,我们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实现全体党员干部思想大统一、观念大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不断激发我们科

学管理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做好我厂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__中烟等各项建设事业之中,并为之努力奋斗。第三,科学管理、精细管理,促进我厂卷烟生产及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__卷烟厂虽为__中烟最小的生产厂,但在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中与其它厂都是同等重要的,其政治责任、生产责任和管理责任,特别是质量风险和安全稳定风险都与其它厂相同相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党建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__卷烟工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认真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查改差距、提升水平,认真组织开展“科学管理年”的各项活动,进一步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实现由传统管理向规范管理的全面转移。要在卷烟生产各环节的规范管理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精细化生产,促进卷烟产品的内在质量、外观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管理的突出问题,一定要把握规范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一定要在新的工作起点上实现新的工作要求,一定要不断改进和提升规范管理及科学管理的水平,努力开创我厂各项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促进__卷烟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第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1)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在于学习讨论及调研的成效。我们充分认识到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并认真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努力增强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这是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关健。因此,我们结合生产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主题讨论与演讲及知识竞赛相结合,真正学深学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做到入脑入心。我们注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查找和改进突出问题、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等进行选题并认真调研,要求选题及调研既不能太简单、太细小,又不能太宏观、太宽泛。我们还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以“贵烟要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要内容的统一思想大讨论,促进旧观念、旧习惯、旧方法的根本转变,弄清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以后怎么实践?如何为贵烟发展作贡献?通过认真的讨论,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我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思想方法、工作指针和行为规范,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厂卷烟生产及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上新水平。(2)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认真分析与查找存存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查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厂党委和各党支部将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民主评议,重点分析查找我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作表率,还要胸怀开阔,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把问题找准,把原因说清,把教训讲透,进一步理清思路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3)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是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落实。我们将认真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理清思路,制定整改措施,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边学边查,边查边改,边改边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方案,既要符合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又要符合党员领导干部个人的实际,以防止提出又办不到,勉强办了又不能确保成效的现象发生。厂党委和各党支部的整改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明确整改的目标,又要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落实责任人,做到应改尽改、能改快改、改有成效。对于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不等不靠,立即解决;对于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向广大职工作出说明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于涉及面广、在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积极沟通、争取主动、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第五,在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第一是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我们提出了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和“贵是一种态度”的贵烟核心文化理念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的要求。我们将持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为__中烟在1-2年内达到行业先进管理水平,促进__中烟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第二是联系实际、狠抓落实。我们提出了结合__中烟改革与发展实际,学以致用,规范管理,提升水平的要求。着力把__中烟“聚焦‘贵烟’,做实‘黄果树’”的品牌战略和“管理上层次、科研上台阶、营销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目标任务及“七个推进,七个上水平”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把我厂年初印发的党建、纪检监察、生产及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四个主要文件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卓有成效。第三是着眼长远、形成机制。我们提出了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相关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的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并正确处理好学习实践制度与其它学习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相互配套、形成体系。以此促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形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成果,进一步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更好地完成公司党组交办的卷烟生产、烟叶储存等各项工作任务。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8

[摘要]以格林菲尔德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该学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贡献,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学校管理中的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同时,从该派理论可以观察到当前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并有助于改进之道的探寻。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

(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细节关怀”“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tB,peteRRiBBinS.Greenfieldoneducationadministration:towardaHumaneScience[m].Routledge:London,1993:2-10.

[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3.

[3]布什托尼.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1.

[5]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J].福建论坛,2006(10):51-52.

[6]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J].四川教育,2006(10):8.

[7]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6(10):35.

[8]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2006-07-29].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9

【关键词】后勤管理决策问题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目前,我军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例如,我军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定位不很恰当,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军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主要表现在基层后勤工作有许多限制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高层管理决策受到的法规制约很少。然而,现实情况中失误一般来自高层,而且越是高层的失误带来的损失越大。因此,我军应调整后勤管理研究着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三层次中把重点放在决策层,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指导。加强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要通过借鉴外军后勤决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同时,要加强决策理论创新研究,由此探索我军后勤管理决策规律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体系,为我军后勤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服务行业中,顾客经常要参与服务传递过程.“过程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服务”,因此不能忽视与顾客接触有关的行为问题。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也是以人为载体,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与师生接触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观念和角度差异,以及每个人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接触,意思为挨上,碰着,指人跟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服务接触就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往。后勤除了日常性的服务工作之外,往往是在“隐形”的情况下工作的,这些服务工作参与程度比较低,可以理解为轻度接触,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服务接触,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与师生之间发生的频率或交往接触程度较高。实际上,大多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评价都来自于人们对后勤服务提供者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短暂的高度接触(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决定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决定了该项后勤服务工作的信誉好坏。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学科建设

学科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大学在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管理过程中的经典问题,由于学科资源配置可以看作一个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性系统,宏观上,大学学科资源配置涉及到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与调控;中观上,主要研究整个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上,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各种资源在各学科之间的分配、流动和共享等问题。因此,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已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内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①,战略管理被引入高等学校的管理。在高校中的发展中呈现出探索、适应和突破的过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战略管理是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施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订和规划,而且包括实施的管理。战略管理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变化、组织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等,重复进行,是不间断的管理。战略管理方式的特点是:指导组织全部活动的是组织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组织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动态平衡。

关于企业战略理论,不同的流派分别有不同的阐述。其中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i.ansoff)的理论有助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借鉴。他以“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为支柱,从资源配置角度提出了企业战略理论,他认为战略行动就是组织通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的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他把三个支柱的要素分别划分为稳定型、反应型、占先型、探索型和创造型五种类型,并指出,只有当三个要素协调一致,互相呼应时,企业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

一.高校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条件。

与企业相比,高校具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元权力结构、高度异质化、高度趋同化和“松散关联”的组织特性,这决定了高校战略管理的特殊性②,同时也导致了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学校内部,由于高校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元的权力结构,二者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和运行机制,在资源固定的前提下,学校各学科之间在学科建设中是利益相关的资源竞争关系,有时甚至实现一方利益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完成实现目标的最大化也是不可能的。在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实施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利益,使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共同致力于战略的完成,是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一大难题。

基于上述分析,实施高校学科建设战略管理,首先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重在分离高校的举办权、管理权和办学权,形成政府领导和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行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具体调节反映到高校,高校在社会广泛参与的条件下,自主面向社会办学,在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应以环境--战略--组织的和谐发展为取向。

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演进应注重从学术角度来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以促进高校组织创新和知识创新。“环境--战略--组织”为主体支柱的思维路线有助于发挥各高校战略、规划的“校本”性继而切实发挥战略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在于解决学校本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

3.重视有效的管理者在学科建设战略管理上的作用。

德鲁克(peter.F.Drucker)的有效管理者理论对于我们确定学校学科建设管理者的对象有重要的启示,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管理者的培养和使用对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具备全面了解学校学科情况的基础,能够根据实际确定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同时能够预见学科的变化和趋势,协调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二.学科建设战略规划与选择。

1.学科建设战略规划的适应性选择。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所有社会系统一样具有主体性,存在着主体的价值需求制约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学校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规划体系战略需求的适应性。从决定学科建设水平的因素分析,这种适应性战略选择包括:一是与学科建设规划的学科设置、学科发展方向领域布局的适应性;二是与学科发展领域选择相关的体制性特征的适应性;三是对学科规划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适应性。

学科建设适应性选择的基础是准确分析高校自身学科建设逻辑需求与外部环境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制订战略目标所依据的现实基础和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或者从战略目标和现实基础反推其战略性问题,由战略性问题分解出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比如武汉商学院在“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适应性选择的问题,力图通过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贯彻“提高内涵、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整体提升”的建设方针,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科结构,不断推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学科创新,科学地配置学科资源。因此制订了以下基本原则:

①重点建设原则。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集中投入建设一批“重中之重”学科创新基地,以国内一流水平为目标,以取得有重大国际和国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重要指标,使他们在3-5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打出学校学科建设的金品牌。

②强化特色原则。充分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意义,注重围绕教师教育特色相关学科的发展,努力将特色学科建成优势学科。

③分类推进原则。从不同的学科类型出发,分别建立评价体系与评估机制,将过程与目标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扶持一些有一定基础的新兴学科,尽快使其发展壮大。

④集成、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体制创新,组建和强化学科交叉,以部级重大项目为纽带,推进文、理、工等学科的交叉,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

2.学科建设结构模式的选择。

学科建设的体制模式适应性要求,就是对学科建设规划结构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其一,学科建设主体的战略需求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环节组成、体系布局,而不是各学科要素决定学科建设要素的布局。

其二,学科建设要素类型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主体在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定位,而不是学科要素自身划定。

其三,学科建设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行为,而后者决定学科建设的管理方式和政策调整,特别要杜绝的是管理方式和政策决定学科要素的行为,这是本末倒置的。

其四,对于学科建设的结构模式不能人为地确定。学科建设的需求所决定的学科建设活动要素数量、地位、关系所组合的形式显示为学科建设的结构模式。

其五,学科建设结构因需求主体的差异而显示出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层次上的差异。

因此,武汉商学院在“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中选择了从四个方阵布局和开展:

①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与“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相结合,遴选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这是学校冲击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梯队”。这些项目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采取集中投入的方式,与国家重大项目捆绑,力求通过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具备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刺的实力,使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学科结构。

②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重点基地建设,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领域构筑学校层次的学科大平台。主要是围绕学校学科群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基地建设,使之与学科群同步发展,实现科研条件的开放,为学校更宽阔层次上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提供优质平台。

③院系学科平台建设。院系学科平台建设对于学科的有机生长意义重大。主要构筑院系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对院系学科的发展给予统筹性规划,对院系所属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进行统筹规划,理顺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关系、带头学科和支撑学科关系、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发展学科之间的关系。

④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生长点建设。对于学科布局中急需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与一流人才所属学科方向,在建设中要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通过单独或成团组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研究人才和研究队伍,在有特色领域快速推动,集中突破。在具体操作上,新兴学科增长点要逐步地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学科群建设相结合,与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活动相结合,同时注意应用开发型学科、品牌特色学科的建

3.学科建设规划任务的选择。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要根据学科建设自身的内涵和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播进行远景、中期和近期的纵深布局,相应的战略任务应在高校自身领域和学科全领域进行双重选择。

三.有效实施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启示。

战略实施是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将战略规划与选择转化为战略行动并取得结果的过程。战略实施需要在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中实施有效的协调和激励,侧重效益。

1.建立与学科战略匹配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④对于学科建设而言,组织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学院制组织结构、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结构的确立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选择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相应的资源便按这一形式进行配置,使各层次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从而在组织内部建立管理控制程序。有效的组织结构规定了学科建设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明确了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学科建设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立应以完成共同愿景为基础,反映学科的战略方向,有利于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由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选择组织结构时,还要求学校运用权变的观点来处理和解决一些公共的事务和问题,因此,组织结构必须弹性化和扁平化,促使组织职员跨越行政功能和事业单位的界线,使管理人员高效地获得必要信息。

2.合理配置学科建设有效资源。一般而言,实现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当战略不完整或目标不确定时,学科建设便只会有短期的资源合理分配,不会得到长期的有效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科建设的管理者价值偏好与学校科建设战略一致,资源便会按战略预期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人为障碍。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综合发挥行政机制、学术机制、道德机制的调节作用,实行学科建设开放的多级管理,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

3.营造有利于增强学科建设效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与组织效益的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和行为的基础,组织效益受某一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观、信念和思想的制约,这些因素是协调人们活动的主要依据,组织效益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念作用的结果。高校是由广泛群体组成的多元的专业组织,不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与价值体系要远比企业复杂的多,在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中,建构有利于战略管理实施的组织文化,通过文化的影响与传递,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核心价值内化为组织共同的愿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有效控制。

对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控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理解。宏观角度主要是对学科建设战略实施的环境控制,微观角度主要包括对物力、人力、信息、财力的控制。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不同的控制类型,包括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和结果控制;规范性控制、尝试性控制、总结性控制等。

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有效控制要设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绩效监控与偏差分析,通过反馈找出偏差的原因。因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战略管理中识别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变量,用权变的观点对学科战略进行灵敏度分析,适时调整原有的战略方案。

有效控制还包括激励机制的建立,以确保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方式的政府项目对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政府专项拨款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要求也增加了高校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就必须提供政府所要求的规划及相关数据,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当然,政府对高校规划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

各种非政府组织对学科建设的排名和数据库的建立相当于构建了各高校间有关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方面的学术联盟,为探讨、交流学科建设战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就高校而言,也应当借助各种协会组织,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来推动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

②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③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④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⑥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1995(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