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十篇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十篇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2:23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1

调研主要围绕4个方面、18个专题开展。

一是国内能源发展战略若干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国内能源需求预测和供应潜力分析;能源战略基地与战略通道组织实施等重大问题对策措施研究;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研究;核电发展重大举措研究;水电发展战略举措调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举措调研;煤电基地及通道建设、节能减排对策措施调研等。

二是国际能源合作发展战略调研。主要包括:国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国外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措施研究等。

三是能源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调研。主要包括:能源科技创新总体战略措施研究: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新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非常规油气开发科技创新战略措施研究:电力储能与能源系统智能化重大技术创新调研等。

四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监管重大事项调研。主要包括: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重大对策研究:健全能源监管体系研究;能源体制专项改革措施研究等。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据中国证券报,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更加深入,农业部门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2

关键词 智库 保障体系 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内涵

智库一词来自于英文“thinktank”,也被翻译为“思想库”。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智库数量大为增加,智库在各国政策研究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智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对智库的定义却并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大小、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智库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将智库定义为: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以政策研究主要手段,以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智库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又特别强调“智库”的作用,并第一次把“智库”的定位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这为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内涵确定了基础。智库的功能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内涵。因此,智库是立足于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研究型组织。

二、中国智库建设中的保障体系

中国智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战略思路,强化功能设计,提倡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其中保障体系建设是这一系列举措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保障体系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保证战略正常进行,面对具体任务实施而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管理的配套服务系统。中国智库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为了保证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需要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智库的建设方向。本文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

三、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要以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的基层党组织的建立、活动与管理模式,为社会主义智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当前我国智库中的独立智库、大学智库与一部分企业智库自身都具有一套完整的党组织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于党组织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的智库,要积极探索区域分级管理模式,还可以尝试采用行业协会党组织管理模式。

(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1、财税政策。

政府需要采取激励与引导的公共财政政策来支持智库的发展,需要在稳定当前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智库的财政支持力度,开发新形式的财政支持形式,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率。

2、规划政策。

用科学的规划来保障智库的建设进程。要充分认识到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智库的规划工作,要把握时机,在国内率先进行智库规划,利用规划推动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3、统计政策。

智库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进行统计政策变革,做到统计政策与制度的与时俱进:扩展统计服务对象,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高数据信度;与智库对口合作,开展深入交流。

(三)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1、立法建设。

通过法律手段确定智库的地位、功能、责任、权利等内容,为明确智库的法律地位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在完成了基础性立法后,再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智库法制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及时制定新的法律,修改原有的法律。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之间冲突和抵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

2、执法建设。

加强相关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对智库进行管理,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基础上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对智库的监管职能,强化外部监督功能。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智库机构,要按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社会主义法制的正义性,保证智库间的公平。

(四)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

智库的基础设施是保证智库运行与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智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与十七大报告精神,集聚国内外智库研究资源、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现有智库机构发展空间、改善智库科研条件,促进科研设施共享、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集成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智库基地的建设,将完善智库基地的交通、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配套支撑条件。

(五)科学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广泛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技术交叉研究与应用,科技含量高,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智库相关的科学技术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软科学理论。

当今政府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中就要面对大量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软科学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提高了智库参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政策模拟技术、行为科学理论是当前智库软科学应用的主要方面。

2、信息技术。

智库的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问题,如何提高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信息管理质量,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成为智库发展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与智库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突破有以下几点:云存储技术、web2.0技术、信息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也纷纷选择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发展。长沙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条件

1.高新产业基础较为扎实

2.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丰富

3.产业平台体系较为完善

长沙拥有高新区、经开区两个部级开发区,拥有一批部级的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基地,拥有生物、软件、数字媒体、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外包等10多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另外,还组建了数字媒体、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等技术联盟,创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机制,搭建了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

二、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1.优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2.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偏小

3.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长沙的发展经验表明,以袁隆平、黄伯云等顶尖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团队,使长沙在杂交水稻、碳/碳复合材料等领域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新能源等企业的成长也得益于拥有领军型的优秀管理人才。随着长沙产业群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延伸,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型将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突破口。

4.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沙在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资本市场不活跃,商务环境和政务环境不开放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上市培育、财政投入引导等投融资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好产品、好企业、好产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由于缺乏良好的商务和政务环境,项目的前期审批耗时较长,企业为此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项目建设与投产效率。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借鉴

1.国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2.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统筹研究和部署,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将陆续出台专项规划。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引导地方财政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发展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正在完善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对外经贸合作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或启动一批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新产品应用重大工程。同时,国家将重点加强与重大科技专项的衔接,加快推进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规模化发展。

3.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我国各地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注重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扶持。各地先后出台了促进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209个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达到700亿元左右。武汉市出台了一批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各部门用于产业发展的基金统筹60%投向新兴产业。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地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市场资源,调动企业家、专家的积极性。江苏省重点选择了专用芯片、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轨道、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一批重大专项,加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宁波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引进中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建立新材料研究所。三是注重配套服务,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安徽省将建设国家(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四是注重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各地探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无锡市将在海外设立10个引才工作站,地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把引才重点定位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

四、长沙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不断加剧,长沙仅仅依靠工程机械、信息等产业的独立支撑,将难以满足下阶段高速增长的要求。因此,长沙应审时度势,选择若干个最具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替代传统产业主导的新格局。

1.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财税、、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政府投资工程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中的产品和服务。整合科技、技改等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平台建设、示范工程、风险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制度。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集群发展

综合考虑长沙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逐步形成长沙经开区、高新区两个部级园区,以及金洲大道沿线产业带、长浏高速沿线产业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两区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东以长沙经开区为核心,协同浏阳生物医药园、隆平高科技园、浏阳制造园联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向西以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it、文化创意产业;向南协调环保科技产业园、天心环保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向北延伸金霞经济开发区、望城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航空航天产业。

3.强化资金支持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等设立约1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尽快设立创业投资、科技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再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是支持和推动实力强、成长性好的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四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4.搭建系列培育平台,优化投资环境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加强产业领域统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国富军强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识有高度

才能准确领会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丰富内涵

军民融合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意见》指出,军民融合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使经济建设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贵州省是有着深厚的军民结合实践历史的省份,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开赴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就是建国以来首次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实施的一项寓军于民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至今日,贵州三线军工已逐步形成了涵盖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民爆、核工业、兵器、军需保障等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体系,为贵州省现代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工作的推进,他要求“要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确立融合发展新理念,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格局,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建立完善融合运行机制,实现富民强省与兴武强军的有机统一。”

军民融合发展理念与格局都是需要从初始进行规划设计的。对于军民融合的新理念,一要切实把思想行油骋坏街醒刖霾卟渴鹕侠矗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全过程中贯穿军民融合的理念,形成能够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军民融合新理念;二要深入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在军民融合的实践中,融会贯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树立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军民融合新理念;三要坚决摒弃传统思维和利益藩篱的不良影响,要从长远、从大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消除那些“有利才干”、军民融合就是“地方帮军队,军队靠地方”等狭隘模糊的认识,树立讲政治、顾大局的军民融合新理念。

对于军民融合的格局规划,一方面,大格局要有顶层设计。贵州省要以工业强省战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指引,以转型升级、提速增效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大格局要有机统筹好两个布局。贵州省要进一步扩大“民”和“民参军”规模,积极推进军民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双向开放、资源共享、有机互动,完善政策保障支持体系,打造“精核心、强协作”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将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成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举措有力度

才能切实保证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落地生根

贵州省为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和八项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就是结合贵州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家战略,确定贵州发展目标,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目标实现。下一步,关键就是要组织全省力量,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并在实践中检验措施的有效性。

加大举措的力度,要有对接战略的科学路径。《意见》中对加强产业领域统筹从打破行业封闭、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民营企业、军工技术转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等五个方面作了总体部署,我们应该好好围绕这五个方面,认真分析研究贵州省的现状是什么?差距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措施实不实?尤其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科学战略管理的方法,系统规划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框架,明确达成目标的具体路径,加强过程管控,使之成为与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兼容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加大举措的力度,需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军民融合的实践中,仅仅设立一套组织领导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在工作运行机制上完善和突破。针对已经存在的军民需求对接机制不规范、军民共享机制不健全、“民参军、民”渠道不畅通等等问题,都需要军民融合工作组加强研究、大胆创新,以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民融合良性发展。

加大举措的力度,需要打造优秀的执行力。一方面,要提高全军全民全社会的执行力。要持续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社会投身军民融合建设的政治责任感。政府部门有责任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全民军民融合教育,把同志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变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充分发扬我们党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时期以“融合”为命题的军民团结路径。另一方面,要提高有关部门的执行力。执行力强就会主动作为,积极研究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工作难题,而不是被动地在省政府的监督下“事事需过问”,出现被动推进工作的现象。

规划有思路

才能做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这篇大文章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说过,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加强产业领域统筹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当前是践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规划阶段,规划的水平决定了战略目标达成的水平。

把握市场规律,从市场经济视角规划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体现了国家安全观,军民融合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在谋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时,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能够及时补位纠偏,牢牢把握住军民融合发展要保证高效益的要求。

抓住区域特点,打造特色的军民融合模式。地方政府要结合所辖范围内的军工产业特点来思考本地区的军民融合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引导。比如贵州是我国南方地区军工企业聚集地之一,应该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发挥其优势,尽快形成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让军口单位能够无顾虑地分享技术资源。

盯准关键要点,突破难题做实军民融合产业。在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要进行军工技术转移转化,军民两用技术兼容性如何考虑?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方式路径是什么?等等。至少当前应列出“三张清单”作为这些难题的切入点,进而扎实做好军民融合产业。一是军民两用技术清单,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清单,三是武器装备采购需求清单。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5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对我国为何要作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话题作了解读。

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作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的开端,是未来能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振兴计划,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而第二产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很大,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特征是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努力实现四个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努力实现四个目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平台和集成工程化平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市场准入与竞争、财税激励政策、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不到4%达到2015年的8%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和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四是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幅提高,在产业分工中地位和参与标准制订的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强化科技创新市场拉动

要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因此,针对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和创新能力弱、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存在种种障碍、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低水平投资建设趋势加大等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落实各项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6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实现“四个翻一番”打基础的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总体上看,去年的困难局面还会延续,今年的外贸形势仍将十分严峻,我市经济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化水平偏低、财政增收趋缓、资源要素制约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但是,今年也是机遇较多、趋势向好、积极可为的一年。国内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增长仍是全国大局,我们总体上仍处于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较好时期。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将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有利于我们扩大内需、拓展市场,注入科学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坚持“两点论”,既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发展信心,又深刻认识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紧紧抓住新机遇,妥善应对新挑战,推动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前列。

 

今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现代化绍兴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郾2%以内;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2?郾1%以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今年的工作基调是:稳中求进,务实创新,惠民利民。

稳中求进。就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有新成效,在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上有新进展,推动绍兴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务实创新。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举措,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竭尽全力干事,千方百计成事。

 

惠民利民。就是要强化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办好顺民意、解民忧、保民安的实事好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和工作基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千方百计扩投资拓市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继续把扩大投资、拓展市场作为重大举措,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全面推进“新三年建设计划”,实施有效投资“216工程”,确保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与央企国企军企及世界500强的对接,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每季度实行重大项目市县联动开工,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效。二是推动越商回乡创业。大力营造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越商回归工程”,健全越商回乡投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力争越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亿元,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三是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拓市场”活动,加快转变外贸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出口,确保出口稳定增长。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降低流通成本,不断提高绍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龙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深化工业“双百技改工程”,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提高工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两区”建设为主抓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安全。围绕工业强市建设目标,深化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百推进计划”,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量比重达到28%以上。加快现代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和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力争服务业占比达到41%以上。三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施“百企百亿”培育工程和龙头企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扎实做好“个转企”和“规下升规上”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举措,注重法律规范,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促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规范发展、转型升级。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帮扶工作,确保金融安全、经济安全。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7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

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2.68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8%;实现利润376.52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6亿元,财政支出877.9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进出口总值66.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17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

2、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结构呈现优化趋势。2004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9亿元。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34.02亿元;工业投资1085.6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310.45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增加值亦趋于优化。

3、化改革力度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4年河南的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

4、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全省不但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也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04年全省共筹措63.8亿元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建设和救灾、发放助学贷款等,为群众生活排忧解难。

5、科技教育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开发和创新能力进―步提高。2004年全省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27个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顺利进行,新组建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二、河南省经济的良好走势

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等主要经济指标,2003、2004两年的增长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中原崛起迈出坚实步伐。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1、理论基础

(1)、清晰的战略目标。在中原崛起的总体目标体系中,经济目标居于核心地位。中原崛起就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推进河南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上述三大目标,是河南人民的伟大历史创举。

(2)、正确的发展途径。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选择科学的途径。河南从农业大省的实际出发,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追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调控与发展的关系、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不但是河南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针。

(3)、战略举措行之有效。为了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六大战略举: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不断扩大东引西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在实践中已证明这六大战略举措都是行之有效的。

2、实践基础

(1)、充足的自然要素。河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煤、铝、钼、金、石油、天然气、天然碱、萤石、耐火粘土等储量较大,尤其是煤、铝、钼、石油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天然基础。

(2)、有利的政策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又使中原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之间历来在不少领域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输送、通信联接等内容的延伸与跨越,都会给中原带来莫大的受益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8

第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引领人才工作。建议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标尺矫正人才的定义、选拔和培养理念。要想尽快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就要实现经济转型、产业优化,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释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活力。为此,建议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是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尤其是急需的人才,再进一步规划如何吸引、培养、留住和用好这些人才。从事转化研究的高科技人才能够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但是目前在我国这类人才稀缺,应该给予格外关注和支持。

第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工作。破除影响和制约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比如,要打破以往重基础、轻转化的陈旧观念,引导和激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事业中,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工资、奖励制度,使转化型人才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打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营造良好的男女不分、内外无别,不看学历、只唯能力和品行的人才成长环境。

第三,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保障人才战略的实施。转化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应在法制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克服人才任用、考核、扶持等环节中“有权就会任性”的弊端,使人才有安全感和公平感,实现人才的溢出效应。建议尽快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出台,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有法可依。

第四,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来保证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要把党管人才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才能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才会实现人才强、国家强,人才兴、民族兴的良好局面。

最后,围绕加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两个具体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对所有科研机构中的可转化成果进行摸排、评估、筛选和扶持,制定和建立顺畅的转化机制,使优秀的科研成果不再沉睡,尽快转变成生产力。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兵团职业教育机遇和挑战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8.002

abstract"oneBeltandoneRoad"developmentstrategyofchinaislinkclosedwithvocationaleducationofXinjiang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corps.thisarticlestartfrom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orpsvocationaleducation,analyzedunder"oneBeltandoneRoad"developmentstrategy,thecorpsvocationaleducationfacing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putsforwardthenewmeasurestopromotethelevelof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oneBeltandoneRoad";vocationaleducationofxinjiang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corps;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newmeasures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本文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举措进行了探讨。

1兵团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1.1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现兵团总人口已达258万人,建起了14个生产建设师、175个农牧团场,其中边境团场58个,形成了点状布局、带状布局的“三带两区”经济格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兵团区域经济出现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状况整体优于南疆经济带和边境经济带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差异逐步扩大的趋势。另外,兵团产业机构构成中农业所占比重大于工业所占比重,兵团正处于工业化的较低阶段。

1.2兵团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兵团职业教育目前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4所(不含本科院校所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

(1)人才培养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兵团共有专科学历在校生28099人,其中,普通专科层次在校生10878人,成人专科层次在校生17221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3%。①

(2)专业布局调整取得成效。在兵团“三化”建设的引领下,兵团职业院校新增了与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的重点发展专业,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为主、覆盖兵团产业结构的专业体系,较好地适应了加快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求。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兵团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引领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2014年在新疆区预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代表着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明显提高,充分展现了兵团职业院校师生娴熟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4)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兵团职业院校紧密结合本地区企业用工需求,认真抓好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工作;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等,为多个团场提供了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升。

2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的定位是:“发挥新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带一路”战略为兵团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1促进沿线职业教育政策的对接

可以通过启动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将沿线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对接。与周边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区域职业教育资格等级参照标准,促进职业教育资格相互承认,为区域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②

2.2为兵团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机会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装备将不断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各种合作将日益深化,这将刺激沿线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沿线及新疆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较为薄弱。借此契机,兵团职业教育可以打通渠道,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输出国门,建立兵团职业教育的威信与品牌。

2.3有利于沿线职业教育的交流

定期开展职业院校间的互访交流,实现思想交流、经验分享、互学互鉴;派遣教师到合作学校进行支教帮教;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交流。

3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兵团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但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落后、基础能力不强、体系不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意识和实力不强等问题。另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大部分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和边境师的职业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约,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弱。

当前,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和兵团工作作出新部署,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对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在数量、层次、规格和素质上有了新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和方式,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高水平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促进兵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4兵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

4.1提高认识,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企业是主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将带动对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要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兵团职业教育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机制,与企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行业企业的用人满意度来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同时,推动兵团建设规划创办工业园区,鼓励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现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4.2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带一路”不但要求职业教育为国内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要求职业教育带动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

(1)建立适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机制。兵团要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工作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建立实施调整的动态专业设置机制。实施学校自主设置、教育行政部门整体统筹、行业适时指导、信息公开的专业设置动态管理机制。

(2)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兵团职业教育要逐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招生的规模;完善高职院校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考核录取办法;不断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招收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的渠道和方式;扩大“5年一贯制”、“3+2”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处理好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方案的衔接和过渡,实质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立交桥”建设。

(3)发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类型的职工继续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提供立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通过共同开发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和针对性。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4.3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1)寻求与沿线国家职业教育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要求政府积极引领,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的职业教育自身要加强内涵建设,为走出去打好坚实的基础。

(2)加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推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重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或在公办职业学校投资建设生产线和相关研发和服务机构,促进由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分担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成本的转移问题。

(3)优化职业教育院校的治理机制。兵团职业教育要扩大各院校的办学自,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各职业院校也要依法制定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符合国家战略规划的章程和制度,完善办学模式,尽快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

(4)优化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集团的覆盖面,较大规模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不断提高,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促进职业教育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积极支持社会各类办学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合作等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6)健全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保障机制。职业院校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孵化创业团队,加强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部骨干专业。

总之,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兵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兵团职业教育必须先强化内功,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相关体系、深化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兵团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出去,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释

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Z].兵团教育信息网,2015-01-26.

②.“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院校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Z].2015-08-19.

参考文献

[1]李建忠.“一带一路”给职业教育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Z].2015-05-08.

[2]张金果,武建设.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

科技强国战略的基本举措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地方经济,职业教育,科技进步工程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温家宝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论文参考。

三、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金桥工程”。首先,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论文参考。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搜集适用的科技信息、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民致富信息。论文参考。

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转化;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06)

石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职业,2009(27)

潘江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4)

赵家庭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2(6)

乌拉特前旗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民生促发展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10)

袁卫东.顺应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