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十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十篇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4:28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1

(一)特点:

1.领导重视与扶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京郊农业现代化发展,市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市政府设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协调指导小组,各区县也组建了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市园区协调指导小组领导下,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并提供科技服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按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聘用,并实行定期调换,以保证管理队伍精干、高效,市政府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有较大规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北京市农委统计,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和高效农业区,其中市级30个,区(县)级401个,总投资50多亿元,占地规模15.1千公顷。在30个市级园区中,采用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已形成政府、上市企业、国企、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农业科技专业户、农业科研院校投资为主体的产权明晰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其中,较大的园区有投资累计超过15亿元以上的小汤山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它既含有上市的中国蓝田总公司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的国际高科技农业蓝田园区、也包括农业部农垦公司、北京市农林各局、昌平区政府所属机构建立的现代农业企业;与之类似的园区还有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由十一家国有和集体企业组成的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开始投入3.5亿元建立的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有有个人投资上亿元的具有年出栏20万头“绿健”现代化养猪场等。

3.各园区以引进国外现代设施和新品种为主要内容,发展高科技农业。

全市各园区都定位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兴建大量性能优良的保护地生产设施为标志,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日光温室群,还有从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引进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目前,北京引进的国外电脑调控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已达到100公顷左右,。目前各园区的产业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优良种苗生产、无公害工厂化蔬菜栽培、花卉与果树种植、三高农业、特种动物养殖、观光农业以及生物制药等。各园区还建有配套的园艺产品保鲜贮藏库和精加工车间,设施条件基本具备接受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园区管理委员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朝来农艺园现有26栋普通日光温室,5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1999年又新建一栋面积为4ha的荷兰智能型连栋温室,生产的特菜产品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直销大中超市、政府食堂和宾馆饭店。

4.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北京市的大部分园区都寻求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都在设法提高员工素质。它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如北京锦绣大地公司从成立起就积极招聘科技人才,到2000年为止,已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现有员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员116人,占员工总数的50.2%,科技人员士、硕士有10余名。1999年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5.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社会效益明显。

由于北京的气候条件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耗能较大;北京的农产品劳动力生产成本高,而农产品售价又较低;受政府行为影响大;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各园区比较重视发挥园区的展示、精品生产、休闲观光功能,力图形成自己的特点,社会效益明显。

6.北京有相当一部分园区管理已企业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已与国际接轨。

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和大型农业企业,比较注重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园区工作。不但使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也现代化。

7.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现代园区狠抓农业科技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北京市政府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中,把农业科研当作科技进步的源泉、推进科技革命的核心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措施,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中试和开发,增强科技术储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攻关22项,开发新项目56个。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的上档升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温室工程,转化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二是重点推广10项农业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三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种植业结构消费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如粮食作物小麦京411,京冬8号、中优9507、高赖氨酸玉米、甜玉米、紫玉米,爆裂玉米,早稻247号、巴西陆稻,以及蔬菜和水果新品种,如樱桃番茄、太空五彩椒、太空茄、泰国胡芦、帝王菜、红叶生菜、日本色翅瓜、门头沟的京白梨、密山的鹤首瓜、顺义的新世纪梨等。

8.各园区比较重视一产与二产、三产的结合,互相推动,发挥产业的互作效应。

有相当一批现代园区在建立一批现代农业设施的同时,也建立一批相当数量的别墅,进行房地产开发,使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使园区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种作用,发挥园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此外,一些大型的园区开始注意发挥园区的技术市场功能,。如锦绣大地园区积极承担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博览会和技术市场交易会、学术交流会,以技术的“制高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二、园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园区缺乏总体规划,有一部分园区定位不准或重复,示范的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京郊各区县及其所属乡镇政府都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看作热点发展项目,但对建设此类园区的目的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的理解,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园区的规划和布局上全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实际,竞相攀高,贪大求洋。大部分园区都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造价高昂的现代化农业设施,然而在引进这些设施时,对北京的经济状况和气候特点缺乏充分研究,对这类温室在北京推广应用的可能性缺乏正确的预测。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产出的效益却较低。有的园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脱离实际,具体实施方案很不完善。

(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

从已建成的园区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建设项目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产业结构雷同。几乎所有的园区都建有大面积的日光温室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这些温室无疑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农业科技可示范的项目很多,如果各园区都把温室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不仅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面狭窄,而且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尤其是重复引进国外智能型温室。在产业结构上,园区普遍缺乏有特色、有竞争实力的产品,目前,大部分园区都把产业重点放在特种蔬菜生产,这很不利于它们在市场上求生存和发展。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它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杀价。当产品供过于求,特菜也不“特”了。如樱桃番茄,正常情况下,平均价格为10元/kg,前两年因种的太多了,市场滞销,价格曾一度降至2元/kg。

(三)园区建设选项不准

有相当一部分园区建设选项不是根据京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它们示范的高新技术往往游离于京郊农民和农村经济之外。园区无法发挥其示范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更无法让京郊农民接受、消化这些现代农业科技,并以此提高生产力。

(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本市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虽然其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园区的运行未能遵循市场机制,受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很大,县、乡政府直接委派干部常住园区,参与园区的决策工作,但他们并不属于园区的工作人员。园区作为现代农业企业,其生产却未能以市场为导向。往往只是我生产什么卖什么,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五)重展示,轻实效

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存在一种现象,即重展示、轻实效。现代农业科技园是人们探索京郊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演场地,勿庸质疑,它有窗口的作用,而且不少园区还有接待游客的功能。然而,园区的根本目的不在展示,而在探索。现在多数园区把精力和工作重点都花在园区的展示上,似乎把一些外型好看,造价高昂的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建起来了,农业就自然会迅猛发展。对如何利用园区的先进设施给园区创造良好的效益,则想得很少,或想不到点子上。有的园区设施远远超出目前京郊农村和农民所能接受的程度,成了中看不中学的形象工程。

(六)缺乏配套管理体系

目前各园区对生产中的管理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加上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生产技术,因而产品质量普遍比较好,如它们生产的特种蔬菜产品一般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但有的园区产前和产后服务与管理工作还很脱节。产前对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计划何时投放市场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产后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考虑很少。虽然多数园区都建有产品贮藏加工车间,但目前主要只是做一些蔬菜、果品的临时贮藏和蔬菜净菜包装工作,农产品的产后深加工工作亟待加强。

(七)硬件建设多,软件建设少

从各园区的调查结果看出,它们在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很大,有成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群,有智能型日光温室,有配套的产品贮藏加工车间、办公区、休闲观光区,园区外有隔离墙,内部水泥路平整,纵横交错。从硬件看,已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特征,然后,园区的软件建设却很滞后。这一方面表现在员工素质上,有些园区(县级以下)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而生产者文化素质更是普遍偏低,一般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信息网络建设上。网络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有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还没着手开展信息网络建设,这使园区很被动,既难以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也难以把握市场。

(八)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体系

总体上,本市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在重视依托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多数园区还专门聘请了一些资深而有成效的科研人员当顾问。但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对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园区在建设初期对农业科教单位的依托关系还比较强,当园区投入运营后,这种关系无形中被淡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作后盾,园区很难生产出独具特色,并在市场中极有竞争力的产品,园区作为现代企业,也就难以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立足。即便当前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必然缺乏后劲。当市场变化时,难免措手不及。

三、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建立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宏观协调工作,建议由北京市科委、农委、教委、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一个相应的办公室或例会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下设大田种植、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果木林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土肥栽培、植保防疫、农业项目评估等9个分组。编制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二)做好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农业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建立一些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基地。

第三,建园注重适当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

(三)明确农业科技园的主攻方向。

农业科技园建设,要紧密围绕21世纪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农业技术产品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和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目标,立足北京的高科技优势,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和配置园区的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农业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宽松的环境,形成适应北京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成为教育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促进北京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

农业科技园主要在三个对接上狠下功夫。一是做好科技的对接,使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与干家万户的农民进行对接。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做到新产品先到园区试验,新技术先在园区推行,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二是做好信息的对接,通过农业科技园的信息传播,使农业信息与分散的农户进行对接。一方面,搞好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园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中心、交流中心,通过接受信息咨询、印刷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训服务。园区科技人员要建立完善巡回指导服务制度,及时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农民到示范园区学技术、学实际操作,把示范园办成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田间学校”。三是做好市场对接,使干变万化的市场与农户对接,农业科技园区应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五)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在选择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如科技示范项目的示范性、风险性、带动性和产业关联性。一是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二是优先选择能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强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三是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广、使用成本低、吸收劳动力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四是优先选择能利用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劳动力就业、产品有广阔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的项目。目前,北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首选项目有: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高新技术。

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设施园艺及现代化集约种养殖技术。

生物疫药与生物农药技术。

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高效低污染复合生态肥料技术。

动物胚胎移植技术。

饲料添加剂技术。

农业信息及网络技术。

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技术。

(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园稳步发展。

北京农业科技园区除享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外,同时从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1.农业科技园在平等竞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先承担北京重大农业科技中试、推广计划项目,北京各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园参与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2.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北京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享受北京高新技

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3.放宽经营政策:如经营种子、种苗、配合饲料、加工产品、农牧机具等。

4.在投资、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对北京指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产品投产之日起免征3-5年的增值税,对出口创汇的免征5-10年增值税,允许企业提出25-30%前利润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不作为当年的纳税基数。

5.农业科技园在其技术成果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凡能形成相当创

汇能力的,按照北京有关规定,优先给予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七)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创新。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也可以是“民间兴办型”,还可以是“民办官助型”,甚至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建立具有“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今后应采取有效政策积极发展民间兴办和民办官助类型的科技园区,以调动社会各个层次大力兴办农业科技园区的积极性。

(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园能否正常运作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否能形成,关键在于必须拥有一批能吸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北京市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有利于科研人员有序流动,公平竞争,相互协作。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创办经济实体、科技企业,加速科技体制和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农业科技园创办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探索设立“技术股”、“创业股”,在分配制度上要“加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可采取特殊贡献“分红”、特殊津贴、年薪制及利润分成等办法。还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农业科技园或同农业科技园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办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九)加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1)尽快建立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园区管理方法。

(2)加强园区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论证工作。

(3)把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落到实处。

(4)北京市应建立农业科技园区考核监督机制,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牌子应可以流动。

(5)尽快建立农业园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国内外、市内外、区内外与园区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

(十)加强农业立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按照北京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规划,尽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技术推广体系及相关政策、奖惩等规章制度和安全防卫、保密、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北京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北京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农业科技园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形成有利于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和发展的开发环境和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2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主体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平台、新型农民的培训场所、农业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全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施“135”工程。“1”——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个集中连片面积4290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建成3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5”——建成5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建设要求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至少争创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8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四、建设方式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运行机制。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统筹,协调管理;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法人,负责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的投资管理,承担国家无偿投入资金的规范使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有偿使用资金的按期回收责任,积极探索公司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尤其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主导产业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一体化的科技推广经营机制,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基地、优质品牌的集聚基地。

五、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安排5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各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上两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园区指挥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制订。

2、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园区内土地流转工作由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做好土地流转计划及业务指导工作。土地流转实行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流转给园区内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三级流转模式,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园区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3、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因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

农贸流通、农业休闲观光等项目所需的农业生产用地,由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园区内的各生产经营主体所需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仓储用房、休闲观光等所需用地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用地视为设施农业用地,农业、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按设施农用地政策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园区内安排2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由园区组织实施,土地出让金参照工业园区政策执行。

4、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根据园区功能规划,实行相关部门项目及资金整合,县农业、林业、水利、农办、国土、农发办、交通、科技、财政、发改、气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原有资金渠道,优先申报园区内项目,积极为园区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园区规划要求,积极为园区招商引资。凡为园区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将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订。

六、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审核和政策制定,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督查考核现代农业园区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农业、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园区建设指导、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3

××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于____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立项建设。园区建设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民受益。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一、基本情况版权所有

按照规划,园区建设突出农业、生态、科技、特色四个主题,核心区××县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布局在××县赵屯乡和曹庄镇交界处,规划了果业、养殖业、苗木花卉、大棚果蔬等项目板块,建设用地为___亩,总投资___万元,重点发展高效集约化种养业,无公害绿色食品优质水果苗木培育等,逐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的龙头企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技人才的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试验示范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农业场所,由名特优水果示范园、优质畜禽养殖场、农产品精加工基地组成,重点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壮大特色农业。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核心区××县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入驻民企_家,充分利用示范园区内设施设备在种植区域引种__个优质黄桃品种,其中从大连果树研究所引种的三个晚熟品种可以延长××黄桃加工期半个月,西洋梨种植区域引种巴梨种红巴梨两个品种,杏种植区域为金太阳、串技红两品种,适宜罐头加工的日本白桃、枣、葡萄、苹果、樱桃、草莓都有种植。大棚栽培的最新美国蓝莓品种,可填补××水果加工的空白。以示范园作亮点从而带动基地建设,试验、示范区分布在各乡镇(场),主要有葛集镇白腊园油桃生产示范园、葛套村红提葡萄生产园、县棉花原种场种养示范区、良梨镇万亩酥梨精品园等。通过试验、示范,从而使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进入良好调整发展阶段,辐射带动了赵屯____亩黄桃,良梨镇、玄庙镇____亩的西洋梨基地;权集乡____亩油桃基地;西南门____亩黄白桃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从而带动了我县水果精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如××县倍佳福果品加工有限公司、丰原梨品加工有限公司、××科技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从而整体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纳入县科技发展计划,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科技、农口部门、财政、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建设工作,下设园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园区管理。实行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办法,使责任单位各项工作普遍较好完成。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营造园区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园区建设管理、土地流转、租赁费、基础设施、经营方式、服务业主、保护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为业主提供了较为优惠的政策。

(四)建立运行机制。园区实行业主负责制,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逐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利益诱惑、目标规范、政策保证”的运行机制。在建设产业化经营机制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等模式。

三、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初见成效,但与省上的要求和省内其它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由于××属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园区土地价格偏高,招商引资较为困难。五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招商结果仍不理想,园区生产与销售不协调,产品仍存“卖难”的问题,“订单农业”发展较慢。二是投入不足。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的压力较大,加之入园业主普遍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的骨架,且融资体系建设滞后,入园业主要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也相当困难,导致项目建设后续投入不到位。三是企业主体弱。入园业主实力弱小,影响了园区项目建设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融资等成为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这此些困难和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发展思路

(一)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五年建设,园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产业基地建设已成型,趋于符合市场需要,机制建设步入正轨,运行成效逐步显示,服务主导农业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配套组装推广应用体系基本建立,依据园区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的定位和目标。园区建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园区建设主体弱小,较难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园区项目建设的规模壮大和质量提高受到制约;二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精加工开发严重滞后,急需龙头企业带动,“十一五”期间,园区建设应着力解决两大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发挥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精加工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特续发展。

基本原则: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特色产业科技水平;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特色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提高综合效益,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版权所有

(三)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建成果菜、畜牧、农业等项目板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菜、畜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强化核心区,扩大试验示范区,扶持特色农产品精深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经营水平;加速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支撑条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研发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园区建设具备了相应的科技开发能力;建立及健全了管理,体系和土地、资金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基本步入正轨。

保障措施:园区建设纳入了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财政优先支持园区建设项目;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运行机制,培育了一批园区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民技术员,以及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产、学、研体系基本形成。

五、建议

_、望各级领导、部门加大园区项目资金的投入,保证园区建设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_、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真正体现“公司+示范园区+基地+农户”模式的优越性。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4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利用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本土特色、突显科技信息化的科技宣传与科技培训活动。分别在乡、乡、分场举办了三次全市性的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为当地农民进行了义诊服务,并对种、养业进行了现场指导;利用远程培训站平台,分别举办了苗木繁育、特种养殖专题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200人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宣传专栏等传媒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在全市倡导弘扬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态度、采取科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氛围。二是利用5.12防震减灾日,我局会同民政局、气象局、消防大队、县防灾减灾办、国士局、教育局等8个部门,在市新城区大市场主办题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现场宣传活动。三是6月与永新科技局联合在永新开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2013年中国培训活动》,我市选派茶叶、科技特派员、医疗卫生、知识产权等相关人员专程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2、园区建设工作。农业科技园区2008年开始筹建,2010年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跑部进厅,今年3月被批准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并更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园区。这是目前全国县级市中唯一一家获批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园区共8020亩,包括乡村、乡渥田村、井企集团文水村和大井林场上井村四个核心区。园区的建设在项目支持,政策倾斜上均享有相对独立的待遇。园区围绕“红绿产业”特色,分别在渥田、文水,、上井等核心区重点建设“特色园林园”、“特色农业园”、“茶竹产业园”、“特色水产园”、“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园区管委会”四园两中心一管委会。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完成园区的建设。园区建成后将成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展示窗口”,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的“转化器”,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模式的“辐射源”,培养企业、农民创业的“孵化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项目申报及管理工作。一是组织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项目实施监管机制,加强对实施项目的跟踪问效(比如:长坪的淡水鱼养殖项目、渥田的红阳猕猴桃驯化示范项目和文水的金葡萄项目),确保了科技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组织包装科技项目,建立科技项目库。其一,充分发挥科技情报所的作用,及时掌握上级科技部门工作动态,捕捉科技项目指南信息;其二,帮助企事业单位根据科技项目指南去挖掘产业的“创新点”(比如:满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业有限公司项目的申报方面);其三,积极协助企事业单位根据产业技术的需求去寻求科技合作伙伴(比如:金葡萄有限公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农业科技园结成合作伙伴);三是积极向上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目前市科技局向上申报的项目有:井冈红茶业有限公司、市茶厂承担的富民强县项目《万亩有机茶产品提升及加工》,申报资金350万元;井冈红茶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异茶树种质快繁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转化及示范》,申报资金100万元;由市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无铅压电陶瓷触控技术及制品》,项目申报资金100万元;由市满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科技支撑项目《凹叶厚朴叶资源化综合应用及生产线在线监测研究与应用》,申报资金20万元。

4、科技进步县(市)考核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通知》要求,对2011-2012年度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情况进行考核。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工作内容涵盖整个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14个单位和乡镇。我局认真按照科技部、省科技厅的相关要求,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手册》,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考核材料的搜集和填报工作,完成了相关材料的编写、汇总并往上报送,全力以赴迎战考核。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拿下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同时,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科技三项经费财政预算已由原来的50万元增加至65万元,为市的科技事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在科技部扶贫团的指导下,我局主动出击,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的科技合作,建立长期友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今年我们与广东省惠州市科创局结盟友好对接关系,同时我们邀请了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领导及专家一行来考察帮扶我市农村科技服务同时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园区建设进行现场考察和指导,并达成了结对帮扶合作协议。

6、机关自身建设工作。局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中八条”规定,按照规定深入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创先争优、反腐廉政和内部管理等各项建设,创新服务手段和方法、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七·一”前夕,科技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到挂点村开展“四个一”活动。送去10000元资金扶持挂点村养鹅产业。同时采取“一帮一”形式召开了帮扶座谈会并为困难户送去大米、食用油、水果等慰问品。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工作。借助科技部扶贫团的挂点优势,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引进一些大型企业能落户核心区,支持园区的建设工作。同时,争取辽宁科技厅捐赠的Let显示屏落户并安装在红军广场。

2、进一步强化科技项目的跟踪落实。继续跟踪落实富民强县项目《万亩有机茶产品提升及加工》、农转基金项目《优异茶树种质快繁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转化及示范》和《BLUp种猪遗传评估技术在场内种猪选育中的应用与示范》、创新基金项目《无铅压电陶瓷触控技术及制品》等项目的申报,争取在2013年立项。同时争取申报一个惠民计划项目。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六)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直接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主要任务的农广校,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形势,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点思路。

 

一、围绕“三农”工作抓培训

农广校是一所面向“三农”的特殊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农广校紧紧围绕“三农”抓培训的思路,坚持以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农业工作的重点,农民的所需、所想、所盼为工作出发点。一是要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形势,重点抓好党的路线方针、农村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等知识培训,以激发农民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三是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本着“农民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思路,激发农民学习热情,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同时,在培训中既要做到“教”与“学”的相互融合,又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就需要农广校必须拥有一支能熟悉“三农”工作且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新颖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教学与实践指导,正确引导学员热爱“三农”,使农广校的办学真正做到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为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服务。

 

二、围绕“产业化”发展抓培训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发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要肩负起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因此,培训工作要围绕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围绕产业抓培训,抓好培训兴产业”的教育培训思路。一是要以地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意识和带动能力,掌握一定生产技能,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化实用型技术人才;二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合作意识和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生产管理技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技术人才;三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掌握一定产业化经营技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经营技术人才。

 

三、围绕“农业园区”建设抓培训

农业园区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产业园区的应用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园区建设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农广校来说,怎样才能审时度势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尽快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至关重要。一是要抓好引导式培训,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激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兴趣,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抓好推动式培训,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农技培训;三是要抓好示范辐射式培训,通过园区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7

   1.基于对广北历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观研判。从广北的基础条件、土地性质和区位看,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经济特征,适宜于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创建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适宜于打造“绿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环境和壮大市属经济的功能板块;适宜于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搞好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对于完善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对广北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的区情把握。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国营广北农场进行改制,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按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单位管理,参照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赋予县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园区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快速构建新机制、整合利用资源的组织优势,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活力保障。园区土地成方连片,土地权属明确,国有土地面积占78%,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投资主体,选择多种投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按产业链条集中连片,发挥规模优势和效应。另外,介于园区各片区之间的土地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区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备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核心区落户广北得益于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在研究示范区区情、广泛征求专家及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东营市按照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总体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要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链集成、产业链融合、服务链配套、利益链持续的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高点定位、错位发展,提出了“一城、六园”的规划布局和“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的主导产业体系,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城”即生态科技城;“六园”即:现代林业示范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乳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和生态产业园。“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是指农业高端服务业平台,现代苗木花卉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循环乳业产业、高端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六个特色产业以及投融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三、广北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的实践与探索

   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是东营市实施行政管理创新的产物。实施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农场基础上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企改革,更不是简单地再造一个行政区,同时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而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小板块、大辐射”原则,赋予老农场新使命,肩负起为全市乃至整个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担当“试验场”和“窗口”的历史任务。管委会班子到任以来,边谋划、边改革、边建设,把握“优先编制发展规划、优先完善基础设施、优先营造生态环境、优先搭建支撑平台、优先突破机构设置”五个优先的发展途径,率先做了五方面工作。

   1.着眼于突破土地空间约束,推进土地经营机制改革。以土地经营机制转换作为农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了以实行基本工资制度和提高社保水平为基础,以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健全专业化服务为保障,统筹解决遗留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经营改革意见,在依法自愿基础上,采取职工内退、发放最低保障金等有偿置换的办法,买断农工分散承包经营权,扭转了25年来“包田到人,分散经营”的做法。通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化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将农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施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创造了条件。

   2.着眼于精简效能,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为尽快理顺体制,履行正常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兼顾农场实际,扎实做好示范区机构综合设置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综合设置组织架构。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成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建设管理局“一办四局”,暂时保留三个分场,作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项目等的操作主体,彻底扭转了农场时期“小而全”的体制弊端。二是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新调入人员、考选进入人员与原农场管理人员在示范区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竞聘上岗。三是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示范区管委会机关、生产经营性机构和服务性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竞聘制和岗位工资制,近两年参照全额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逐步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四是通过实行在职管理人员离岗休养制度、鼓励管理人员提前离岗休养、鼓励在职管理人员领办创办企业等系列政策,优化示范区管理人员结构。目前,管理人员离岗休养32人,其中提前离岗休养14人;面向广北农场管理人员公开考选机关工作人员24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人员10名;面向市直机关选调管理人员6名。

   3.着眼于灵活高效,初步构建支撑示范区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联合推进机制。贯彻落实部省共建协议精神,建议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东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考核任务,明确年度计划目标和任务,协调科技、农业、发改、财政等各个部门的行政力量,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工作联动,集中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东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是政府引导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企业主体机制。示范区管委会设立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为主体,负责示范区基础设施、产业运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承担示范区资本运作、融资开发、发展对外合作等职能,为园区建设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提供机制支撑。四是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利益驱动原则,建立起以示范区国有土地承包经营为载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和以投资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园区产业互动机制。五是科技特派员机制。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专业化农民的数量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六是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责权利一致的激励分配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建立收入与经济收益挂钩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加强专利保护、股权奖励等,使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4.着眼夯实根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协调市水利部门实施引、蓄、节、排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总库容240万方水库3座,地下渠、扬水站等设施,以及引黄河水进示范区灌溉系统。二是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投资8600万元实施供电设施、电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200万元建设10千伏供电线路18.7公里。三是道路改扩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新建、改建道路220公里。目前已有30公里道路工程列入全市今年计划。四是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建设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实施2.38万亩土地灌排模式转换工程,变渠道水利为节水节地型精细化“管道”水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农田。五是生态科技城建设工程。投资11.5亿元开工建设限价商品住宅2500套,配套建设公建用房、道路、绿化、供排水、供暖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全面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六是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研究院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研究院主楼,搭建人才项目科技要素聚集区。

   5.着眼于龙头带动,高起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一是东营南郊林场一期建设项目。投资13848.1万元,建设面积达10282亩。二是大地循环乳业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引进澳大利亚优质荷斯坦奶牛5000头,建成日处理鲜牛乳500吨的乳制品加工厂和有机牧草基地5000亩。三是高效能现代化温室及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9亿元,利用3~5年建设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设智能连栋温室6栋,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目前产品已上市。四是绿海花洲乐园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占地800亩,建设集观赏、旅游、婚庆、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绿海花洲主题生态乐园。五是智慧农场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建设覆盖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农场。六是部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95万元,建设高标准部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

   四、省部共建与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在示范区的实现形式

   作为省部合作的承接载体和核心园区之一,省部共建为示范区提供了强力引擎,在示范区实现“管道式”纵向直通管理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8

 

1

·

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鑫隆泽源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是鑫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设独立法人公司之一,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现有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园林技师3人,中级工程师8人,中级园林技师13人,还有茶园、果木园、养殖园等技术及管理人员26人。

鑫隆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珠山国家森林风景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域内,园区面积约1000亩。经科学总体规划,自2006年建设以来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投入一千余万元基本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几个功能园区建设,2012年计划投资240万元完成珍稀树种观光苗木园、园区观光道路、道路绿化带和路灯的建设。具体来讲有以下建设目标:1.引进珍稀树种,进行栽培繁殖,栽植面积23000m2。2.增加园区道路12000m2。3、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0000m2。4、生态园安装路灯50盏。

2

·

投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搞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国农村城市化的进展,科技兴农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发展重点。2011年,***市政府根据中央部署,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并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这为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推进农业科技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本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我公司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本区农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科技示范生态园的建设,完全符合产业和地区发展规划。

3

·

市场分析

鑫隆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开发区的主要风景区小珠山风景区内,环境秀美,气候宜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并且交通便捷。有利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科技示范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在生态园建立科技示范区,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利用农业示范中的作物等进行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向周边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和参观者传授农业知识,提供新品种试验示范信息,普及农技知识,也是落实先进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4

·

生产

建设条件分析

园区位于***开发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珠山风景区内,总园区约1000亩,原为农业用地。所在之地三面环山,有人工河流经过,地势较崎岖,多为梯田麦地。项目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无任何水、土和空气污染。该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雨量充沛、温度适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并且园区内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苗木和花卉的生长和发育。园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小型水库2座和80米深的水井,为园区内动植物提供了水环境。

5

·

建设方案

 

1、引进珍稀树种建设观光苗木园。计划种植各类黑松、毛白杨、法桐、香椿、银杏、山槐、国槐等珍贵观赏苗木和绿化树种,对各种苗木进行栽培繁殖,计划栽植23000m2。2、园区环境的建设。园区计划新增12000m2观光道路,以方便园区管理,提高园区观光水平。3、完成道路两侧的绿化,绿化面积30000m2,在道路两侧种植草坪,栽植牡丹、芍药、法桐、国槐等观光花木。4.在生态园安装路灯50盏,美化和亮化园区环境。

6

·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1、园区建设项目资金专款管理,专户储存,转账核算,保证专款专用。

2、要建立工程报账制度按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报工程进度报告和资金使用表。

3、公司应严格按照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应当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单位:万元

7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

金额

一、申请财政补助

80

二、项目单位投入

160

三、银行贷款

 

四、其他投入

 

 

 

 

 

 

 

 

 

合计

240

 

 

 

投资构成

金额

其中财政补助

珍稀树种23000m2

60

40

观光道路12000m2

75

10

绿化带30000m2

80

20

路灯50盏(电缆6000m)

25

10

 

 

 

 

 

 

 

 

 

 

 

 

 

 

 

 

 

 

 

 

 

 

 

 

 

 

 

 

 

 

合计

240

80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8

·

主要财务指标

销售

收入

珍稀树种、园区道路及绿化带建设完成后,可使生态园观光水平得到提升,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生态园旅游观光收入35万元。

销售

利润

整个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利润约20万元。

税金

 

投资

利润

 

9

·

社会效益分析

示范

带动

作用

在生态园建立科技示范区,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利用农业示范中的作物等进行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向周边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和参观者传授农业知识,提供新品种试验示范信息,普及农技知识。

促进

农民

增收

项目的建设,可以充分吸收周边农村的劳动力,解决附近农民就业问题。园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高于周边地区从事同行业农民的50%以上,这样一来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信心,提高园区发展能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业观光旅游行业发展。

公共

服务

覆盖

范围

 

生态科技示范、传授农业知识、普及农技知识、农业观光旅游、生态环境保持。

生态

环境

影响

经实地规划,该项目实施将有效实现退耕还林工程200亩的有效灌溉。同时示范园的建设可以美化当地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0

·

结论

 

 

鑫隆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中央科技兴农号召,目的在于引导示范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的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鑫隆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完成后,一方面促进本地农业、林果业、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对区人民走向富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项目虽投资大,回收期长,但基本无风险,同时有非常广阔的利润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开发区建设发展方向。我们认为该项目市场前景好,对经济社会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项目可行。我公司将结合本区农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生态园的建设,为建设全国最好的开发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我们也希望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的相关政策扶持。

11

·

结论

 

项目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9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苹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快我市苹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步伐,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年在全市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6000亩;创建200亩以上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30个,示范面积10000亩;在果品重点县创建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1.5万亩,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000亩;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0人,其中培养持证农民技术员15000人;组建果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建成苹果贮藏保鲜库21处,新增贮藏能力7.5万吨,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30条,新增果品加工能力42万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提升我市苹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工作重点

1、规范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六县(区)由市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制定招投标办法,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育苗企业,规模建立良繁基地6000亩,培育良种壮苗6000万株,其中培育两年生优质苗木10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300万株。年,实施2000亩,培育良种壮苗1400万株,其中培育两年生苗木4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100万株。

2、择优扶持农户高标准建园。按照择优扶持、大苗建园、补贴到户的原则,在全市三年建成高标准优质果园45万亩,提升果园建设水平。年完成高标准建园任务15万亩,其中两年生壮苗建园13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2万亩。具体在四县分别完成两年生壮苗建园任务3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任务1万亩。各完成两年生壮苗建园任务0.5万亩,三年生大苗建园任务0.5万亩。

3、集中创建标准化示范果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全市创建2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园30个,示范面积10000亩。其中年,建成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个,县各2个,崇信县、崆峒区各1个,示范面积4000亩。

4、全力开展果农技术培训工程。选派市、县果业技术人员40人,积极参加省级培训学习,使其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采取灵活管用的方式,培训农民技术员40000人,其中培养市级持证农民技术员15000人,使主产区果园种植大户每户有一个果树管理明白人。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5000人,其中市果办组织市级果树专家组培训市级持证农民技术员5000人,各培训2500人、县培训2000人,崆峒区、崇信县、县各培训1000人。

5、积极发展果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扶持、群众自愿、自我发展的原则,扶持建办苹果产销协会、果农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其中市县级协会8个,乡村果农经合组织92个,切实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年,扶持建办市县苹果产销协会及乡村果农经济合作组织20个。其中,市县级果品产销协会7个,、县各建办乡村果农经合组织3个,崆峒区建办2个,县、崇信县各建办1个。

6、大力培育壮大苹果产业龙头企业。按照填补空白、扶强扶优,企业化运作,集团化经营的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苹果贮藏保鲜库21处,新增贮藏能力7.5万吨,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30条,新增果品加工能力42万吨,走企业带动发展的路子。年,由平凉金果集团协调常津、陇原红、元通等成员企业,新建保鲜贮藏库7处,新增贮藏能力2.5万吨。其中建成万吨以上的储藏库1处、千吨储藏库2处;建成万吨以上储藏库1处,千吨以上储藏库1处;、崇信两县各建成千吨以上储藏库1处。扶持建办苹果产后处理生产线10条,其中4条,、县各3条。扶持壮大苹果精深加工企业2家,新增加工能力14万吨,、两县各新建加工企业1家,各新增加工能力7万吨。

7、切实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按照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校地合作、院企联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全球良好农业(GLoBaLGap)规范基地建设,大苗建园与宽行密植早果早丰栽培、简化整形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等三项科技攻关与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全市果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三年建成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果园1500亩,推广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3万亩,认证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基地3000亩,出口创汇基地15000亩。其中年,在县建成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果园500亩,在、、三县推广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1万亩,认证全球良好农业操作(GLoBaLGap)示范基地认证1000亩,出口创汇基地5000亩。在市果研所组建果品检测检验中心,为平凉金果土壤监测和果品质量检验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三、扶持计划

根据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规定,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供需扶持资金6954万元,其中年需扶持资金2238万元。

1、建设良繁基地2000亩,补助资金100万元。

2、农户高标准建园苗木补助240万元。其中需两年生苗木800万株,补助160万元,需三年生大苗160万株,补助80万元。

3、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0个,补助资金80万元。

4、培训果农技术员15000人,培训补助450万元。其中市级培训持证农民技术员5000人,培训补助150万元;县级培训10000人,培训补助300万元。

5、建办苹果产销协会及果农经济合作组织20个,补助资金188万元。其中市县级果农产销协会7个,补助资金84万元;乡村经合组织13个,补助资金104万元。

6、龙头企业扶持补助资金760万元。其中建设果品贮藏库7处,新增贮藏能力2.5万吨,补助500万元;新建采后处理生产线10条,补助50万元;新建果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加工原料果14万吨,补助210万元。

7、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补助资金80万元。其中开展大苗密植早丰栽培技术示范500亩,补助资金20万元;简化修剪与节能增效栽培技术研究,补助资金20万元;认证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示范基地1000亩。补助资金40万元。

四、保障措施

1、组建机构,靠实责任。市上成立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林业局、农牧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负责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县区,统筹抓好苹果产业扶持建设工作,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示范辐射和引导推动作用。领导小组在市果办下设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苹果产业扶持项目的初审申报、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预查预验工作。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组建工作班子,抽组得力人员,抓好本县(区)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工作。市、县、乡逐级靠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扶持项目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在落实好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列支1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开发。各县(区)特别是重点县(区),在县级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的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苹果产业扶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县(区)发改、扶贫、电力、水务、农牧、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共同支持项目建设,围绕苹果产业开发,布设项目,部署工作,集中突破,切实解决产业基地道路、供水、通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全力抓好苹果产业项目的有效措施。

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根据县域发展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集中培育苹果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建设典型,在标准园创建,良种苗木繁育、龙头企业培育、科技攻关和果农培训方面创特色、出经验、搞示范,全力为全省苹果产业扶持项目建设提供示范,培育典型。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全市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园,认真抓好全球良好农业操作(GLoBaLGap)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认证、平凉金果品牌宣传推介,积极扩大国际国内果品市场空间,着力提升平凉金果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全市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部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