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8:20

护理专业问题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问题就业指导

一、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面对就业,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三年大学生活,她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护理专业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单一化也使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丧失了更多的机遇,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出现积极性的就业心理和消极性的就业心理,因此作为学院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进行就业问题调查,找到解决对策,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就业。

1.社会因素:就业压力的增大。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导致全国各地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本身就给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作为高职院校,在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中和其他院校有一定差距,学校知名度、认可度和学历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不良就业心理的出现,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目前就业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困扰。如某些单位以办人才交流会谋利、虚假招聘信息、就业市场与协议缺乏权威性、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不高等等。

2.学院因素。首先,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方面力度还较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其次,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更多地着重于校内培养人才,除部分专业外,多数专业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缺乏加强与校外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较少。

3.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既是学生在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家庭的重要事情,因此,家庭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4.学生个体因素。尽管学院和招生就业处一直采取相关措施,教育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值,看清社会现实和自身能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造成毕业生的心理出现不少问题。

二、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作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社会为所有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她们承受比其他院校毕业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学校,也来自家庭和专科生自己。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心理指导,不仅仅是学院或者说辅导员的事,更是社会、家长及学生本人都应该注意的事情。

1.社会建设优良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减缓高校扩招速度,加大政府财政对专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提高在校专科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帮助,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顺利就业

(1)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我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主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日常工作的重点,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我院在招生就业处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常设机构。通过学校的网络中心适时和反馈就业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向用人单位推荐合格毕业生,开辟就业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解除心理上的困惑。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自己、对职业、对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并为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辅导教育对于就业有自卑感没有信心、有恐惧感害怕走向社会的和有严重、较严重就业焦虑症的少数毕业生,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师应重点关注,为这些毕业生指定就业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就业辅导,使他们走出心灵误区,快乐自信地择业就业。

(3)培养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我院正在积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每年有专门的就业人员培训计划,以满足大学毕业生日趋强烈的就业咨询指导的服务需求。

3.家庭降低就业期望值,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就业

在毕业生的择业中,学校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转达、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辅导同步,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教育的全力。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共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那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4.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要面对现实,积极就业,并努力工作,为寻求以后的再发展作好准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时就必须勇于实践,勤动手,敢动手,从知识活动、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树立的就业观念和应采取的就业对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在就业上多次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的专科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毕业生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敢地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应变的办法,用以增强、支撑起自己的自信心。碰到困难,不自怨自艾、悲观失望;遭遇挫折,能归因正确,不自乱分寸。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红委,牛殿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J].中国商业出版社.

[3]刘小玲,杨琳.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消极心理及其心理辅导[J].零陵学院学报,2005.

护理专业问题篇2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

护理专业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对医疗单位的整体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工作是一个辅助医疗对病人实施治疗,使疾病最终得到转归的与多学科相关的专业[1]。护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重属性的人[1],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更要求必须具备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高质量的临床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建立是有帮助的[2]。但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习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实际操作技术。因此,在医院这个实践场所里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目前,对各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情况调查发现,各实习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与实际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1存在问题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案件相对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各医院多不愿过多承担实习任务,即使勉强接收了,对刚到医院的学生也不敢放手,造成实习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不符,实习学生多扮演着清洁工的角色,动手操作机会少,实习期内很难掌握临床操作技术,直接影响了护理实习质量。

1.2学生入科后,虽然从形式上也指定了带教老师,但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缺乏系统的认定和把关,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结果缺乏质量控制,甚至有一部分素质不高的带教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遇到问题横加指责,严重挫伤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与临床操作脱节。很多医院对实习学生安排的实习内容仅限于输液、打针等技能性工作,没有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为护理工作无非如此,没啥可学,动摇了献身护理事业的决心。

1.4各医院的出科考试方法单一,标准各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考核的结果只能说明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既未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评。由于缺乏规范直观的考核标准,且参评的老师对同一问题认识的不同,看法不一,极易出现印象分、人情分,所以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成绩,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2应对措施

2.1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习场所的选择对学生的实习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实习场所要基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在选择实习医院时,硬件和软件要兼顾,硬件是保证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服务对象,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护理实践。所以,医院规模、疾病种类都要考虑,最好选择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转贴于

2.2选派有能力、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老师是学生实习的榜样,带教老师不仅传授技能,同时也在传授情感。学生最初是通过观察自己老师的工作行为,培养或建立对护理工作的观念。因此,带教老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给学生讲授所在科室的特点和病房情况,结合教材要求,针对不同类别特点的学生分配护理对象,布置计划作业,并选择不同的时间、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临床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带教老师必须接受护理新概念,不断吸取新的多学科知识,才能带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2.3设立实习管理组织,制定完善的考评体系。常设的实习管理组织和完善的考评体系,不仅对实习学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带教老师也有约束效果。实习医疗单位应每周定时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民主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给带教老师打分,并把带教情况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年终评分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2.4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带教老师。实习医疗单位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设立一定的带教专项资金用来鼓励带教老师,促进带教老师以最大的热情、发挥最大的优势,培养出最佳的学生。

2.5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单位与实习医疗单位应合理分配教学与实习的时间,学生的临床、实验室实习与理论讲授时间的比例一般应为1∶1,特别是授课时间不易集中安排,应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学用结合。

总之,各学校、临床实习医疗单位要不段规范实习条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问题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49-01

作者简介:王永芳(1974.1-),女,本科,讲师。

[摘要]目前案例教学法已广泛运用于护理教学,但护理案例的编写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护理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编写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1]。它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便于师生间的沟通。目前,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但教学案例在编写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教学案例编写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予以阐述。

1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因此在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要抓住教材知识点,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编写教学案例。同时要注重与基础知识、相关知识相结合,突出临床个案护理特点及护理新进展。在临床护理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难易度与教学大纲相符合,易于讲授与讨论,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编写案例难度过大,学生所学知识尚未达到,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兴趣,消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相反,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结果,也会丧失继续参与讨论的兴趣。

2临床护理案例的特点

临床护理案例很多,但并非所有临床护理案例均能应用于教学,即便适宜教学的临床护理案例也因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不同而不同。案例选择是否得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总体来讲,一个好的临床护理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2.1案例的目的性:在选择临床护理案例时,注重与教学大纲相联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达到教学目的。

2.2案例的典型性:护理教学案例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护理内容,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护理专业特色,能体现授课内容的重点,能紧密联系相关理论知识要点。

2.3案例的启发性:护理教学案例应生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包含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多少不限,但能启发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案例编写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尽量多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注重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包含有待于解决的问题[3],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构建护理专业知识体系框架。

3.1拓宽案例采集途径:案例的采集是案例编写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证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护理教学案例更多来源于临床实践,也可来源于网络资源及文献资料等。有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编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由于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认同感[4]。故深入临床护理实践,收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是护理教学案例的重要途径。从接诊病人开始,到病人痊愈出院,以Gordon的功能性健康形态和nanDa的155个护理诊断为理论框架,全程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整体护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寻找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最终形成完善的护理教学案例。深入临床收集教学案例尽管更具实践意义,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专业教师来讲较为困难,比较起来,来源于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的案例则更具方便性。但这部分案例在应用于教学前需进行“改编”,可以删,也可以适当添加,但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3.2抓住案例关键环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对案例的分析很难入手,原因主要是找不到理论切入点。若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能抓住案例的关键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在白血病病人护理的教学案例中,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病人四肢及口腔内出血的情况,学生以四肢及口腔出血为突破口,探寻病人除四肢及口腔内出现外是否还有(或潜在)其他部位的出血,出血原因究竟是血小板,还是血管壁亦或是凝血因子发生异常,导致这些异常的因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如何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等等。

护理专业问题篇4

【关键词】中职;护理;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1]。中职护理专业是中职教育的相对比较特殊的门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社会歧视的影响,刚进职校时便存在很多心理困惑,入学后学生不思进取、责任心差、自卑、不守纪律、网恋、等等心理和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亟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职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2],这一时期是产生心理变化最多的时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个别化、医学化、课程化、德育化[3]并未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中职学生面临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敏感性高,调节能力差。不少同学存在心理问题,有的患有严重心理疾患,严重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充分认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2.1重形式轻落实,重矫正轻预防

中职护理学校虽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多是摆在学校的制度,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有时更偏重于问题严重的学生,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4]。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更迫切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从入学初期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了解职业方向,中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后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提前做好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辅导,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2忽视专业特点,缺少心理辅导

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大多是生物医学模式,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枯燥的基础医学知识,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因此学生大多厌学或不感兴趣。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按照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讲授,很难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感受。老师在教学中也只是教授自己所授内容,很少会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心理上的衔接,使学生对课程没有期待,失去知识的整体性。

2.3教育方式粗暴,科学方法欠缺

由于家长和老师大多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科学的教育方式,遇到问题没有从心理学的层面考虑,往往以一个成人的感觉粗暴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看似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批评教育,但往往效果不佳。学生表面接受批评,实际并未从心理上改正错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个别同学会自暴自弃,导致成为严重的问题学生。这些不经意的伤害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的质量。

2.4看重专门教育,缺乏学科渗透

有的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认为这是一门专门的教育,离自己讲授课程很远;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青春期教育,抑或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事情,自己只要讲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其实只要全体教师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点滴中进行心理渗透,使学生由感知到感受,最后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职护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5教师安排随意,专业能力不强

在中职护理学校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老师一般由学校随机安排,甚至由行政人员担任。个别学校的老师有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或经过一定的心理课程培训。至于能否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级功能不敢评价。由于没有较强的心理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解决学生困惑或心理事件时没有科学的方法,效果不佳,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总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不能正视心理问题,甚至做出极端事件。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领导重视,完善制度

3.1.1领导力的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职护理专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校长一定要积极倡导并自主的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带领全校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转变思想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落实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供有力的财政、后勤保障,培训能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并且改革学校考评制度,真正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作用。

3.1.2完善教育体制,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护理教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倡主动学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设立心理健康课为基础,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并以学生的生长发育所遇、学习生活困惑、人格品德养成等多方面入手,扎实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顺利渡过心理转变期,稳定情绪,积极面对人生。

3.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全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3.2.1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只靠少数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计划、时间、内容逐步实现。也可以改变方法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学和介绍经验;或是安排培训过的老师传授所学知识等等方式,使教师逐步掌握心理学教学技能和手段,并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2.2提高教师素质,以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学生

学校也要关心爱护教师,重视教师整体的心理素质的提。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帮助教师树立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教师懂得在人的许多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在学科教学中,融知识教学和情感教学于一体,掌握学生心理,讲究教育方法。

3.2.3专任教师与学科教师合作,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内容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学科教师对于中职护理学生的厌学、技能培训中的浮躁、缺乏意志力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引导,也可以通过礼仪课、法律法规课课外活动等进行教育,这些都是很好的渗透方法。

3.3彰显职教特色,全程贯穿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3.3.1树立护理服务理念,尽早开始职业规划

中职护理教育最终要归根结底是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早了解、热爱护理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中职护理学生大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对于服务理念只听其言,不见其行。临床上年轻护士因为服务所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随着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竞赛的号召,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基础护理服务。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以南丁格尔为榜样,并藉此开展职业规划,树立职业信心,是中职护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着眼点。

3.3.2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学制有限,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法律法规的掌握更是少得可怜。临床护理遇到的纠纷和案例确有许多是临床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渗透,指导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治差错事故的发生,增强法律意识、适时自我保护、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3.3倡导诚实守信提升护理人的职业素质

医学容不得半点虚假,护理工作也是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独立执行医嘱,直面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工作要求不但诚实守信,还要及时正确;不能由于自己的失误或错误逃避责任。人命关天,也关系到自己工作的前途,因此作为中职护理学校在学校的教育中要经常渗透诚实守信的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胜任本职工作。

3.3.4锻炼慎独品质合作精神开展成功教育

护理专业是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护士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技能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护理工作有时需要独立操作,值夜班时也要按照医嘱进行操作,无人监督;但更多时候需要集体合作:有医护合作、护护合作、护患合作。因此在校生要接受慎独教育、培养合作精神、并开展成功教育,鼓励学生直面挫折,感受成功。

3.4以预防和发展为主,扎实举办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4.1开展适合中职护理学生生长发育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又离开父母,面临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变化最多的时期,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进行有针对的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4.2举办适应中职护理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大多比较被动,对于护理职业更是所知甚少,因此适时开展职业规划和引导非常必要。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科学安排,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进行。使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护理、了解护士工作,逐步确立自己的是继续求学或尽早工作是很必要的。

3.4.3加强家校合作创建健康的网络平台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

保持家校联系,适时的沟通,必要的家长培训都是非常好的举措。另外做好网络的净化,加强对学生上网的道德教育,努力增强学生对网上负面信息的“免疫力”[5]。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都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3.5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心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根本上走进学生心理,以学生的视角感受一切。在教育中要避免以成人的眼光、心态考虑问题。因为没有了心灵的沟通,学生表面会接受教育,但实际并未解决问题,有时会因此关闭心门,走向极端。因此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做到教育三结合: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结合、专业精神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结合。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不断体验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要不断研究的课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勤说过:孩子们缺的不是钙,是爱。期盼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各个角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单彩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几个问题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6,5:112.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护理专业问题篇5

关键词:院校合作;高职护理;临床实践

院校结合模式对于护理专业来讲是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院校合作已成为当前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方式中临床实践教学是最主要的,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护理教育能否办成功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已有很多关于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报道,但是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在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1高职护理专业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院校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研究探索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施

院校合作管理机制合理是临床实践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而在我国存在着院校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并未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医院与学校之间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院校合作多限于单纯的硬件建设而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等,并且高职护理学校和医院院校合作成功案例并不多,院校合作仅流于表面形式,深度合作难以展开。因此,学校与医院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

1.2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多偏重基础项目,未体现综合性

目前,高职护理院校多数教材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中心的旧格局,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导致各课程间、前期与后期课程间有过多的重复。另外,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强调医疗诊断,忽视护理诊断;强调疾病护理,忽视整体护理;实验教学多偏重基础项目,教学内容没有体现综合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待加强。

1.3实验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在,高职护理类院校校内实验场所大部分还是传统教学实验场所,只适合护生进行基础实验项目,不支持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和训练。

1.4高职护理院校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欠佳

高职护理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没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工作中,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院校结合还停留在“走出去,偶尔到医院看一看;请进来,偶尔到学校讲一讲”这一初级阶段。因此,在高职护理类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临床需要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实践能力。

2对策分析[1]

2.1完善院校合作管理机制

制度是阻碍高职护理院校合作实验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促进高职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院校合作的制度。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医院和学校的积极参与配合。首先,要完善院校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和合作机制,学校与医院建立互兼互聘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其次,学校与医院需出台院校合作教育的管理保障机制,健全院校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出台法律、政策予以扶持,学校制订相应规范的对策和措施。

2.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高职护理综合性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护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大胆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方式,逐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加强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继续完善基础实验层次、学科专业层次和综合创新层次的实验体系,不断加强护理类综合性实验教学。

2.3开发高职护理实验教学综合项目

高职护理教育应采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比如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模式下,可实行“课程双元整合”,即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技能实训教学,其应用理念是:知识、理论和能力训练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将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实训基地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场,真正使实训基地和课堂融为一体。

2.4加强虚拟实验平台建设

虚拟实验是指用虚拟手段完成仿真工作任务。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训项目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有些实验项目比如导尿、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复杂,护生需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操作要点,使护生练习时间延长、学习兴趣降低。而虚拟实验是将临床实践中枯燥的操作步骤通过“游戏”等方式表现出来,使护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掌握操作要点,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记忆。

2.5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优化校内实验教学基地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应积极引进教学软件,丰富专业课程实践内涵,与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合作设计开发综合性模拟实践内容,加强护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2.6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既要充分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提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重点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狠抓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院校合作模式是现代高职护理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课题。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促进高职护理院校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极为有利的。首先,院校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与医院合作的模式中,护生能够在教师和医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院校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护理院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院校合作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实践和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再次,院校合作有利于医院的发展,高职护理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最终是为医院发展而服务的,院校合作直接提升了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了医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问题篇6

   一、当前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今,发达国家的护士严重短缺,涉外护理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院校的热门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或就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涉外”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上根本不能满足涉外工作的真正需求。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基础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还是空白,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偏低,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涉外英语教学来加以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只有一门公共英语课程,课程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因此,我国在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多元化。

   2.专业教材方面

   在所使用的教材方面,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专业化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材,根据专业进行调整。

   3.学生基础方面

   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高考落榜生,又有高中辍学生,还有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有很大分歧。随着英语教学的展开,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成绩非但没有提高还下降,并产生了厌学情绪。归根究底,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产生厌学心理,使得他们放弃了学习,“破罐子破摔”,影响了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把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这两阶段教学是相互独立的。数据表明,我国涉外护理高职、中专院校对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引起真正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虽然打着“涉外”的旗帜,实际上并没有开设涉外专业英语课程。教师对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没有好的计划,有更甚者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达到学习目标。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有一系列的配套教材,例如《护理英语学》,它是连接我国基础护理教育和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纽带,是学生走向国际职场的重要工具。《护理英语学》作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必备学科,其教材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人才之路,拓宽涉外护理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士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日常环节是英文书面记录,准确地书面表达是衡量护士工作水平的标准,例如:护理计划、病人转院和转科的转交信等等。建议院校在教学规划中加入专门的护理记录的英文书写规范的课程,使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专业英语表达意愿,以提高学生涉外护理的综合能力。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大学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文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英文不仅是背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得以应用。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精通外语又能熟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将专业培养是英语专业培养相结合。在立足本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因为我国人员在国外从事护理职业时,要运用到的是专业英语并非日常英语,只有通过专业英语才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要想让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在大城市的涉外医院工作,也可以在医院的涉外病房工作,还可以参加国际护士资格考试后进入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就需要将专业英语教学渗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设置合理的课程

   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该更加严格,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增加课程的多样性。除此之外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职业化色彩很浓的专业,在英语教学方面需要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外语技能与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才,在促进涉外护理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护理专业问题篇7

【关键词】中等卫生专业护士带教问题及对策

实习护士是护理队伍中的后继力量,带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入的护理人员的质量问题。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带教方法,对不同层次的护生进行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教学目的与实际考核相结合的带教方式,不断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改进临床带教方法,注重实践,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带教老师因素

1.1临床带教老师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急于完成护理任务,缺乏带教意识,对于操作程序要点、注意事项、病情观察等讲解不够全面、具体,如输液不仅要求掌握穿刺的要领,滴数调节,巡视的重要意义,还要根据局部血管情况如何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如何减轻病人痛苦,以及所输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给予指导。

1.2多数带教老师担负着临床护理任务,工作繁忙,缺乏带教动力,同时护生操作生疏等因素缺乏耐心,放松护理管理,放手让其独立操作容易发生差错。

1.3当今的医疗水平迅猛发展,先进设备技术引进,使带教老师不断学习,不仅讲解各项规章制度,操作程序,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护理文书正确书写,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向其介绍医疗护理新技术,研究成果,发展趋势,满足其求知欲。

2实习生因素

2.1由于是独生子,备受父母宠爱,年龄结构低,就业困难等原因,一些学生存在依赖性,自卑、抵触等心理因素,表现常常出现请假,拒绝操作。

2.2操作不熟练,增加患者痛苦,患者拒绝配合,说话不够严谨,缺乏告知、查对的意识,易引起纠纷发生。病房新职护士大学本科等护生的学习,危重患者家属拒绝其临床操作,导致动手机会减少。

2.3临床基础护理较多,有技术含量的操作较少,不利于临床学习。

3方法

3.1逐一讨论与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关心同学、耐心讲解,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倡导讨论与互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习交流,研讨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借鉴和自我完善,在积极主动讨论中,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3.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实习同学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习临床操作前学习即使掌握了书本上的步骤,也不一定代表技术的熟练及面临复杂状况时反应的迅速准确。例如,气过水声,穿刺时的落空感,面对危重病人的突发病情变化应该怎样应对,这些都是难以言表的,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领悟而来。因此,带教老师在操作前耐心讲解技术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等,减少操作失败,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应多问、多看、多学、多练、多向老师请教,强调亲身实践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带教老师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3.3教学目标与实际考核相结合学生在出科前进行理论及技术操作的考核,了解学生对专科理论及各项操作技术掌握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认真负责书写此阶段的实习评价。

4结论

目前中等卫生专业的实习生,由于受年龄、心理、教育经历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与护理本专科生在思想理念上有着诸多差异,通过因人施教,改进带教方法,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技能,增加竞争意识,适应社会需求,成为护理事业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素清,黄春霞.个性化临床带教模式创新初探.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4.

护理专业问题篇8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学校方面的原因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护理专业问题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

目前由于中小学生普遍入学较早,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年龄通常都在18~22岁之间,五年高职的学生入学年龄甚至更小。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在校的大学生不光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考取各种证书和夯实实践技能,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在校外做兼职以挣取生活费。[1]大学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全面合理的营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力和智力的良好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在校大学生营养和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1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我校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存在的问题,对我校护理专业的部分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我校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缺乏对营养知识系统全面的了解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由于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对养生保健节目播放的比率增加,人们开始注意饮食营养并对平衡膳食、营养卫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是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对基础营养、食品营养知识一知半解,对疾病营养知识了更很少,如只有31.96%的学生知道三大产能营养素,有37.90%的学生知道成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含铁丰富的食物有27.85%的学生回答是动物肝脏或动物血,有35.62%的学生回答的是菠菜。

1.2饮食习惯不科学,食物选择全凭个人喜好

进入大学校园后,在校大学生可以自由掌握自己的饮食。多数学生的饮食习惯非常不科学,主要表现在:食物选择不科学仅凭个人喜好,调查显示有70.32%的学生选择食物的依据是自己的口味,有76.25%的学生有偏食挑食的现象;不重视正餐,却热衷于吃夜宵、吃零食,有9.59%的学生每天都吃零食甚至代替主食的占,经常吃零食的占43.38%,有62.56%的学生有吃夜宵的习惯。此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饮食习惯,如通宵上网,熬夜看手机等。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很多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年轻、健康,对于身体慢慢出现的不适症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小的不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大的疾病。

1.3膳食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提高大脑的活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2]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居民在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和日本饮食构成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了适合我国居民特点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并向全国人民推荐。调查显示有86.76%的学生知道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但知道具体内容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比,大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1.3.1食物选择不合理

护理专业的学生主食结构主要以大米、小麦粉为主,粗杂粮较少,有54.79%的学生基本不吃粗杂粮。能够每天都吃豆制品、牛奶、鸡蛋、水产品的调查对象仅分别占到4.11%、8.68%、2.28%、1.83%,基本不吃豆制品、牛奶、鸡蛋、水产品的调查对象分别占31.05%、29.68%、46.11%、67.58%。此外,能够每天吃水果的学生仅占24.2%。

1.3.2部分食物的摄入量不足

学生对奶制品、豆制品、水果的摄入量不足。有77.62%的学生豆制品的摄入量每天在10g以下。只有1.37%的学生能保证每天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是300g,有62.10%的学生新鲜蔬菜的摄入量低于200g,有89.04%的学生新鲜水果的摄入量低于200g。

1.4营养态度积极,但没能真正改正饮食行为

有96.34%的学生都认为营养对健康很重要,有96.8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饮食对身体有影响。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饮食与营养的相关知识,即使有的学生了解饮食与营养的相关知识,也只是纯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应用到日常膳食中,也没有真正改进自己的饮食行为。

2护理专业大学生膳食营养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重视护理专业的营养教育

营养学知识缺乏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中小学和高校及有关部门也没有给学生做合理饮食的培、宣传和指导[3]。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4]。护理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工作后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接触病人的时间比医生还要多。加强护理专业营养知识教育,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受益,工作以后还能把营养知识应用于临床,更好的对病人开展膳食指导和营养咨询。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该把护理专业的营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把营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同等高度,专门开设营养学课程,有针对性的讲授基础营养、食品营养以及慢性疾病的营养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营养知识系列讲座、有关营养与健康的专题报告等。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学习营养知识的机会,普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各种食物营养价值和营养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食物来源以及饮食行为与健康疾病的关系等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提高营养教育效果,使营养教育融入生活,把健康知识化为实际生活行动,端正营养态度,逐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2.2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食堂是学生就餐最主要的地,学校要强化对学校内各级各类学生食堂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加大食堂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教育,要求配备高水平的营养师和厨师,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食物,丰富食物种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水产品的供给。规范和量化食品,确保各类营养素和能量的合适比例,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倡导食堂按周制定科学、合理、简明的食谱,向学生提供菜品品种丰富、色香味俱全且易消化、饱腹感好的食物,以便于学生选择。

2.3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指导学生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依据,科学安排膳食、合理选择食物,注重均衡营养。合理安排一日三餐,食物选择时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把所学的营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每天要适当的吃一些粗粮,少吃油炸食品、肥肉和荤油,少吃或尽量不吃零食,不能因心情影响饮食,或通过吃东西来减压。引导学生尽量在学校食堂就餐,克服挑食、偏食和厌食的不良行为,改变饮食不规律、经常性夜宵、不按时就餐、为减肥用水果和零食代替正餐的习惯。让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树立自我约束和自我(下转第194页)(上接第236页)教育的意识,体会合理营养平很膳食对健康重性要,通过科学的饮食实践,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以身作则,自己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更好的指导患者。

2.4设立营养咨询室,为学生进行营养咨询

为了解和监测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学校应设立营养咨询室,为学生进行营养咨询。咨询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详细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营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解决大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营养问题。建立营养咨询档案,针对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消除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膳食因素,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总之,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大力宣传营养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食堂的抽查和管理,学生家长要配合督促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积极的改变大学生的观念、态度,让他们不仅学习营养学知识更能把所学知识用于日常膳食中,真正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健康。

【⒖嘉南住

[1]于振涛,怀丽华.大学生的膳食营养与营养教育[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5-37.

[2]李奇星.浅谈当代大学生营养与健康[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30-131.

护理专业问题篇10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