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1:34

护理教学方式篇1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知识丰富、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护理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考核方式一般以一次性闭卷理论考核为主,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理论知识。这与现行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不符[1],也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我们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最终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设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演练并进行考核,教师以一定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操作情况和综合能力。本文即探讨新的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新的考核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1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实施

在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堂互动较少。同时,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不同步,一般是教师先讲完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到内科实训室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实践练习,往往是到实践练习时,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技能操作不熟练、综合职业能力较差、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典型病例讨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对模拟人实施抢救等任务,任务设计与典型的护理职业行为相结合,并将护理工作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1.1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过程

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扮演患者,学生扮演护士,以典型病例讨论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4~5人,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小组在操作考试前一天进行抽签,对所抽到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资料、列出护理用物、制订护理方案。每个病例都有相对应的医嘱单,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护理小团队,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病例中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操作包括执行医嘱、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教师在考核中扮演病例中的患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与教师扮演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实施操作的对象为模拟人。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例,介绍整个操作考试的过程。小组抽到该病例后,针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配任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实施对该患者的护理。针对该患者,学生需要实施安置卧位、病情观察、执行医嘱(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抗生素)、拍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小组操作考核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提问方式为教师随机选择小组内的两名成员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与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知识有关。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护理的情况给予一个平均分数,再根据小组的分工任务,给进行不同操作的学生打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操作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减分。

1.2注意事项

1.2.1收集各系统典型病例

教师在操作考试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到临床中收集各系统的典型病例。由于每个病例的信息量、复杂程度、难易程度不一,而操作考试所用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要大体一致,所以教师要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并对病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次内科操作训练和考试所用的病例都进行了讨论和调整,所选择的病例均为内科各系统常见的典型病例,所选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也基本一致。

1.2.2分步进行操作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对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有一定的认识,再进行相应训练,最后才能进行考核。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操作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示教,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步骤和程序。其次,安排相应的内科护理操作考试模拟训练,每次操作考核之前安排操作实践课。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熟悉了操作的环境及各种物品的放置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最后才是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患者的护理。

1.2.3评分标准的制订

由于操作考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在制订评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操作水平,还要考虑小组的分工及合作情况。另外,在评分标准中还要体现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个评分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护理素质12分(包括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分;进行自我介绍2分;注意保护患者隐私2分;操作中注意关心体贴患者2分;操作过程中注意和患者沟通交流2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2分)、护理措施73分(包括用物准备齐全并放置合理5分、操作过程正确合理60分、护理方案合理安全5分、操作后能够正确处理用物并交代注意事项3分)、小组团结协作以及小组成员分工合理5分、提问10分。其中护理措施中的操作过程评判较为复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每位学生完成的操作内容都不同,教师针对不同的病例制订相对标准的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都有相应的分值,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2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评定,主要调查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临床处置能力(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制订护理方案能力、配合抢救能力、实施心理护理能力、用药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能力、关爱患者的意识)。

3讨论

3.1临床处置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注意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场景,围绕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考核,注意锻炼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学生抽到病例后首先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操作考试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有些病例中的患者需要马上抢救,例如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学生要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使学生的配合抢救能力及用药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实施的新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临床护理工作都有所帮助。

3.2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接到病例后,首先要对病例中患者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要相互扮演患者,不断练习,讨论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学生在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中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操作中能够关心体贴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每一次的训练和考试,学生在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3.3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4]。护士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强化。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利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行制作宣教海报、ppt、模型、道具,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进行讲解。训练和考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4应变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提高

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患者对“护士”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我们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别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评价。另外,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和考试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所帮助。

4结语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边改革边完善。此种考试方法比单一的笔试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通过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及训练,学生的护理核心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从学生到护士的顺利过渡搭建了桥梁。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和考核,强化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了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尽早适应了护士角色,缩短了与实习岗位的距离,进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钟衍汇.中等护理专业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92.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2-33.

[3]周国忠“.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景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18-20.

护理教学方式篇2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是他们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以前非常宝贵的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在有限的实习期内,实习生与带教老师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他们所学到的临床技能及职业道德等绝大部分都是从带教老师那里传授下来的[1]。临床带教老师又因某些主客观因素及各方面素质存在着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在带教老师相对固定、带教方式、方法合理的情况下,才能提高临床实习的效果。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和体会,总结如下。

1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临床上一般有两种带教方法:①一批实习生到达实习科室,由护士长安排给1位带教老师,且在该科室实习过程中始终跟同一位老师学习;②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哪里忙就安排到哪里,有时1周就跟2位或3位老师,实习4周就跟了3位~5位老师[2]。

2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和论述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从“教”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学”的方面。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迈向目标的过程。长期以来,有教学任务的单位都是采用第1种方法安排学生的带教任务。它的优点是带教老师可以专心的针对所带教学生进行系统的带教安排,上什么班该教什么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尽快掌握临床知识;也有利于老师观察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指导护生使其提高实习效果。而且学生固定与一位老师接触,对老师的工作方式较熟悉,对老师本人也较熟悉,有利于学生大胆提问,从而提高实习效果。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固定带教老师对提高护生的临床技能有一定的阻碍。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实习生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双重的任务造成带教老师有时忽略临床教学工作。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有计划地控制教学活动,而在临床教学中,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问题,他们要和学生一起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临床教学对每一位老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现在实习生越来越多,临床上的带教老师有限,往往出现一位老师带两位学生的情形,如此繁重的带教任务是带教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带教老师除了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以外,更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初次接触临床的学生有非常重要的首因效应。对刚刚进入临床的学生而言,教师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临床上的带教老师知识层次、带教经验、临床经验等都高低不同。如果定一个老师带教,该老师师德好,知识渊博,带教经验丰富,对实习生而言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老师是一个知识层次低、带教经验少、师德也欠佳的老师,那么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很有限了。

频繁更换带教老师的利与弊:实习1周就跟2位或3位老师,实习4周就跟了3位~5位老师这显然与临床工作忙、护理人员紧缺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教方法对学生很不利,频繁更换带教老师导致老师与学生互相陌生,老师也觉得无从教起,甚至助长某些老师的使用观念。

3临床带教的几种方式

3.1“雇用劳工型”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呼来喝去,特别是病患多、工作忙的科室,绝大部分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治疗都是由实习生来完成的,有些带教老师甚至连护士站都不出,就坐在里面指挥,还美其名曰“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不错,学生到临床实习期间就是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但是下临床实习更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多动手,更要多动脑,不仅要知道怎样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换液体、换湿化瓶等既繁琐劳累又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机械操作,带教老师不仅给学生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使学生心生抵触情绪,从而对临床工作产生厌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认真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含机械执行医嘱,而不是社会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2“过度小心型”这一类型的带教老师正好跟上一种相反。什么都不敢让学生做,学生做什么都不放心。临床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要动手去做才能真正体会的,老师给学生说一百遍,都不如让他去亲手做一遍来的印象深刻。比如静脉输注,无论你是用多么形象的语言、多么生动的图示、多么智能的模型来描述针头刺入血管的“通透感”,都不如让学生自己穿刺一次体会得更深刻、更真实。因此,这类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多半是缩手缩脚,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甚至稍有变化就不敢动手了,不能胜任临床灵活多变的工作。

3.3“只做不说型”这种带教老师会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是并不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样下来,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地去执行医嘱,势必会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甚至由于对所进行的工作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忽视其重要性。如呼吸科医生开医嘱:定时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有些实习生不明白为什么要通过由肺野向肺门叩击的方法促进排痰,也没有得到带教老师的解释说明,就乱拍一气,甚至干脆嘱咐病人自己咳嗽,连手都懒得动了。导致病人没有有效将痰液排出,堆积在肺中导致感染持久不愈,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这就是因为不理解导致的不重视,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3.4“悉心传教型”这种模式中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虚心地学,老师正确示范操作程序,并且详细解释关键步骤的意义、原理,然后亲自监督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并及时指出操作过程中的差错与不足,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学生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勤于动手、动眼、动脑,遇到疑问及时虚心请教,这样,学生进步就会很快。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带教模式。

4改进方法

4.1带教老师是否固定方面经过多年带教经验的累积及进行数届学生的调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在一个实习科室内最好能跟两位老师学习临床工作,有分工又有合作,各班次工作职责不同,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班次,学到更多临床护理知识,带教排班可以这样安排。如第1周、第2周跟一位老师学习,第3周、第4周跟另一位老师学习,或者上白班跟一位老师学习,上夜班跟另一位老师学习。护士长应根据带教老师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合理安排带教任务,这样可以弥补因带教老师知识经验不足带来的弊端,使学生学到两位老师的长处及优点,也可以减少频繁更换老师引起的陌生感,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成绩。

4.2带教方式方面

4.2.1学校、医院方面①实习医院在选择临床带教老师时要严格把关,要有健全的带教老师选拔制度和考核方法,不合格的老师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取消带教资格。对带教老师的工作也要做出适当的安排,比如带教期间少分配些工作任务,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②学校要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听取实习生对所在医院实习条件、带教人员安排的意见和建议。③学校与医院要保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2.2实习生方面①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在临床第一线磨炼自己,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②虚心向临床中的各位老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做到五勤,即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实习才能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活,学得快[3]。③与带教老师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必要前提[4]。

4.2.3带教老师方面①作为临床带教老师,要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带教过程中要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操作技能。一个合格的带教老师,首先要是一名优秀的护士,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是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在生心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更信服。②带教老师在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知识与工作理念的同时,也要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操作,同时加强操作监督,放手不放眼[5],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耐心予以纠正,督促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的本领。③老师带的过程,是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丰富自己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所以带教老师也要珍惜带教机会正确对待带教工作,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带教水平。

总之,临床带教方式对护生实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护生临床实习的这一年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意义重大,要培养出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在各部门人员通力配合下不断改善带教条件,提高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芳.临床带教方式对实习效果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6,22(8):617.

[2]吴燕霞,霍明杰,邓月华.关于实习生临床带教是否应该固定老师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162.

护理教学方式篇3

关键词:综合设计性试验;护理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86-02

综合设计性试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以案例设计为基础和以解决问题为特征,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复合性教学模式[1]。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观的具体体现[2]。为了探索在护理学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实施的效果及学生综合设计性试验考评方式评价,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10级学生护理本科生184名,其中女生175名,男生9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33±1.054岁。

2.方法。选取112名学生为实验组,每6~7人为一组,共18组。第一步:每组成员下临床学习,收集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例编写案例。内容包括:护理问题、护理技术,其中护理技术涵盖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第二步:指导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第三步:组内讨论、策划、查阅文献,按护理程序形成预方案。第四步:根据预方案进行预实验练习,采用真人真做、角色扮演、场景对白等方法自主演练。第五步:考评。选取72名点评员,每组3名,共18组。观摩后点评员对学生的表现、技能、知识程度、情境设计予以点评。最后,两组进行问据调查和考评成绩的比较。

3.考评方式。病例编写的合理性、逻辑性,表演者角色适应程度,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观察员的评判,最后得分。总分100分。

4.评委组合。护基教研室主任、参与护理学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师、实验室主任、临床教学教师、学生点评员。

5.点评。学生点评和评委组合一起点评

6.问卷调查。考评后对112名实验组学生和72名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8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收回率为100%。

7.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二、结果

1.学生一般情况资料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33±1.054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考评方式的比较

3.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总体评价比较。

4.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三、讨论

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核心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3]传统护理实验采取教师严格按操作流程演示,护生机械性模仿的“灌输式”教学。[4]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教师根据并按要求设置涵盖相关操作技能的应用环境,使护生研究和查阅各种疾病的病案,提出疑难问题,评估实施操作。

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两种考评方式中,还是喜欢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评方式,实验组占55.4%,观察组占93.05%。与传统的模仿教师的动作标准进行演示的考评方式相比学生还是喜欢生动、灵活、丰富的综合设计性考评方式。从设计病例、模拟情景、病人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融会贯通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了操作技能的形成、保持、迁移,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5]。而传统考核学生重复、单调的模仿和反复演练教师示范的动作会感觉枯燥无味。

2.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总体评价中在专业情感评价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主动参与意识。但在专业知识巩固和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没有差异性。分析原因:在病例准备、情景设计、操作演练等工作上,学生课程紧密,空闲时间少,与医院作息时间不吻合,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和练习,以设计性实验为例,只有短短4学时的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参与其中,实验设计受到时间、场地、团队的沟通和合作等方面的限制,准备仓促,模拟时间少,表演生硬并且不太熟练。

3.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理论、技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观摩组。赞可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6]。学生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设计病例,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所以参加综合设计考核的学生成绩比观摩组学生的成绩优异。这表明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不会造成影响,更体现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护理基础理论、技能的课程,内容枯燥、相对肤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通过和临床相似设计和舞台表演相近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提升感知性和活跃思维,学生的形体表演和表演语言能够使记忆效果更好[7]。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时和时间的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多数学生建议增加学时,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在角色扮演方面,有学生不够投入、情景布置受限等问题需要改进。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对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控与指导,以保证教与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自学能力,最终掌握技能技巧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1-362.

[2]姜丽萍,杨晔琴,姜文莉,等.护理综合实验教学[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8):739-740.

[3]胡筠惠,姚科,李雨昕,付静.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本科《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4a):35-39.

[4]王蕊,冯志芬,王颖.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16-118.

[5]罗先武,姜小鹰.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9,4(2):74-76.

护理教学方式篇4

在高职内科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要以护理岗位任务为目标,这样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实际需求,所以说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是以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护理专业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详细化,而且要保证以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内科护理课程,要根据病人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护士所要进行的各项护理工作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

2.要根据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需要提供教学条件

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作过程模式教学,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在教室中配置病床以及各类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方便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和模拟。这样在课堂上不但能够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还便于学生的模拟实践学习。

3.在工作过程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入院护理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情况去对患者进行评估的能力。上课时可以用典型的情景案例以及pBL教学方法等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划分讨论小组,要求小组内部讨论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等。通过患者入院护理阶段的护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讨论,能够使得学生构建系统的护理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学习。住院护理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真实的病例护理任务,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对于护理专业学生与患者之间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出院护理教学主要涉及的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十分有帮助。

4.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制定要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入院护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患者病历,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设置一些护理专业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发生本病,本病会有哪些临床表现,需要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工作方案,再由教师对学生入院护理中所做出的护理方案以及护理内容等方面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住院护理的教学中,根据前面的病历资料,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住院护理的讨论,写出该病人的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之后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模拟展示或者播放护理某病人的操作视频,最后再让学生进行住院情景的模拟实践练习。出院护理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同学们分组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询问,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解答。

(2)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在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中注重模拟实训的作用,根据入院护理、住院护理以及出院护理这三个方面的护理内容制定模拟的护理任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制订任务计划,之后再由同学之间对既定计划进行讨论。教师要对计划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计划方案的可执行性进行修正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实现教学目的。

二、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创新

1.对教学内容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

通过对“内科护理”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根据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分为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段的护理模块。在模块中要对项目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的护理工作要求,让学生进行模拟护理实践,从而掌握内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对课堂组织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

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之前传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疾病的护理工作任务,模拟病房中的实际护理工作,从而使得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模拟临床护理任务来系统化掌握疾病护理的知识与能力。

3.对教学方式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

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要注重pBL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养成一种评判性思维。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

4.对模拟实践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

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加强角色扮演的模拟实践,将护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对学习环境进行工作过程化改革

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将学习环境模拟成医院病房,学生则以专业护理人员在医院病房的工作场景进行护理练习。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工作制度的制定,将学生的学习环境转变成一个模拟的护理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尽早适应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所以起初阶段的改革难度是非常大的,单纯依靠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教师以及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去解决工作过程模式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在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模拟的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任务。由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与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矛盾,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所以工作过程模式很容易被传统的考试机制所击垮。这就需要相关领导部门对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评估,早日实现我国高职内科护理课程工作过程模式教学。

三、结束语

护理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临床护理;问题;教学模式

临床护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临床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对护理知识加深理解,促进自我专业意识的形成。然而,从当前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下降[1]。新时期必须要求临床护理教师能够加强对教学的反思,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就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临床护理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主要在于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临床护理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将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加强实践锻炼,切实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但是当前我国不少临床护理教师均属于无教学经验的护理人员,其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传统、与时代脱轨严重以及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1.2教学管理体制欠完善护理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临床实习,也要求学校能够安排一定的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医院实习。但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历情况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和管理制度却成了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影响我国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3]。1.3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临床护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求学校能够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然后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4]。例如,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才会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在培养目标方面却存在目标不够明确的情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方向,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4教学模式及方法较陈旧临床护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然较为单一、落后,即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是以讲授式教学法为主[5],在教学中也是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较差,这对于促进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十分不利,将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1.5教学评价方式欠完善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却严重不足,因此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

2临床护理教学模式

解决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2.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pBL教学模式实际指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采用pBL问题中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如何与病患进行交流以及应该有怎样的服务态度和水准,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情境[6]。教师自己充当“患者”,学生充当“护士”角色,教师来到“医院”见到“护士”,告诉“护士”:“最近肩膀一直疼,腰也酸,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护士”需要先让“患者”坐下休息,然后以亲切的态度面对“患者”,并以熟练的手法对“患者”进行基础的护理。护理过程中,“患者”较为挑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护士力气太大了”“没有效果”、埋怨护士是不是实习生等,观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服务情况。这样,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情境中锻炼学生的护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而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知识。2.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临床护理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指导,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7]。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进行更多实践训练,如使用任务教学法或者实践教学法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帮助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进行能力的提高[8]。当然,要做到这点要求学校能够加强与当地医院的联合,实现校企合作,或者学校加大对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临床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2.3双导师带教模式所谓双导师实际上指的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安排一名专科出生的、具有较强专业教学能力的护理教师,还需要为每个班级安排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如护士长、护师、护士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处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从护理人员处学习到更多关于护理实践的东西,帮助学生更新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服务水平等[9]。综上,当前我国临床护理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体制欠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及方法较陈旧以及教学评价方式欠完善等,要求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以pBL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双导师带教模式来进行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俊敏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

参考文献

[1]王桂兰.目标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9):82~84.

[2]胡娟,葛东明,王爱凤,等.表格式实习日志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8):1560~1561.

[3]沈萍.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19~3921.

[4]陈静.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模式的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245.

[5]尼玛扎布.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临床护理教学模式[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326~327.

[6]周容.追踪管理方法在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369.

[7]JahanpourF,SharifF,Salsalim,etal.Clinicaldecision‐makinginseniornursingstudentsinir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practice,2010,16(6):595~602.

护理教学方式篇6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7例,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在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成绩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学生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提升学生护理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三级护理教学;手术室护理;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探究组中,女32名,男5名,学生年龄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22.2±2.1)岁;比较组中,女33名,男4名,学生年龄从19~25岁不等,平均年龄(22.3±2.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及有做丰富护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护师;二是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一级管理:该管理任务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其工作主要内容有,全面把握带教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护理的带教方案,以及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等;二级管理:由带教组长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教学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结合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教方案进行改善和修正,同时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三级管理:由带教老师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即带教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带教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1]。

2.结果

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1名(83.78%)学生非常满意,有6名(16.22%)学生满意,没有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15名(40.54%)学生非常满意,有17名(45.95%)学生满意,有5例(13.51%)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疗领域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实习学生的实训教学,提升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2]。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手术室护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之一,当前其在我国大部分医科类高校中都有开设,该课程是以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提升人类身心健康状况的学科,尤其是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由于该科室具有人员复杂、护理专业知识面涉及广等特点,因而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手术室护理技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要求,有着很重要意义[3]。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根据护士业务能力及经验划分为护士长、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护理技能的示范,其对于提升学生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效果[4]。本研究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5]。

作者:周素真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荃声,党霞,方慧玲,何敏.程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13):1222-1223.

[2]傅玉鲜,冯艳青,朱婷婷,张小燕.一体化组合教学模式在现代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22):105-106.

[3]傅玉鲜,冯艳青,徐彬,张小燕.pBL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28):91-92.

护理教学方式篇7

【关键词】基础护理教学;护理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32-01

0引言

护理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护理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级护理人才[1]。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但随着护理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应经不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础护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理论知识和实际需求不符等,很多学生对基础护理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强、操作能力差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如何改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1.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向学生传授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临床护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同时基础护理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传道授业。目前各种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和护理器械不断更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很难满足时代对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基础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并且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和考点,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因材施教进行教学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护理教学的学制分为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三种,从应试需求来看,有些是为了顺利毕业,有些是为了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这些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基础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学习基础护理这门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既要保障教学中知识的系统和全面,也要注重讲解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1.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临床实践中的变化很多[2]。基础护理教学虽然注重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假设和干扰因素,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临床实践。例如,在基础护理中讲授“病人环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不仅需要从概念的角度分析环境和护理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结合物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

2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法

2.1传递接受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传递式教学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授新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做到温故知新。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如果单纯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设置悬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如何静脉输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打点滴时有什么感受?”“怎样进行静脉输液比较规范?”等,通过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

2.2引导发现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即称为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发现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结规律。例如,在讲授“心脏复苏”相关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抢救需要心脏复苏的患者?”,之后进行灵活多样的假设,如按压心脏的部位、按压次数等,然后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果并总结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3讨论式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中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法,就是在课堂集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多增加一些依靠学生自己感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患者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查询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4示范模仿的教学法

示范模仿比较形象、直接,也是基础护理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内容时,只能通过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口头传授并且配合形体演示。教师可以首先示范标准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直到全部掌握为止。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适当改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动手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3结语

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深化护理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需求而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式,以此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芳兰,余丽,应燕萍.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技能考试分析[J].广西医学,2010(10).

护理教学方式篇8

关键词:多形式案例教学;内科护理教学;研究

自从案例教学方式进入大众视线之后,在内科护理教学中也逐渐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将真实的情景通过典型化处理,形成使学生全面思考和分析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内科护理教学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因此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融入多形式案例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兴趣,体现出以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一、导入陈述,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师传授内科护理的理论时只要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内科护理时对疾病产生好奇心。通过设置案例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导入式陈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内科护理备案时,要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病例,认真分析病例中知识重点,抓住其中精髓,创建合理问题情境,在教授内科护理之前,应该通过陈述方式向学生展示病例,在课堂上直接设置情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内科护理知识点存在好奇心,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紧紧跟随教师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使学生接收新知识能力逐渐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陈述案例方式,通过应用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引用案例过程时应该注意,引用的病例要具有生动、典型、具体等特点,不能脱离书本上内容,有明确目标,设置出的问题要全面贴合教学重点,以启发学生为主要目的,展示案例教学时间不应过长,进而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

二、情景展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经常涉及到大量的疾病临床表现,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所限制,教师不能为学生传授医院对病人护理的现场教学。由于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临床,没有接触过个体的病人,因此对于疾病具体表现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环境下,学生面对疾病没有感性理解,只是简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了解疾病,所以在学生学习内科护理时对于其中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较为困难。教师通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影像方式向学生合理展示具体的病例,在学生通过影像方式里能仔细观察出疾病临床表现,使学生对其中知识点过目不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很多学校对学生教授内科护理时,基本采用网络、CD等教学录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内科护理教材中内容有选择性用于教学之中,就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内科护理临床知识点。

三、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思维

内科护理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通过应用临床思维模式能科学应用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中,教师要适当引用具有典型的病例并合理引导学生对其分析,这样是一种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有效方式。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通过病例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利用掌握的知识认真分析病例,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生合理分析病例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自己教学思路进行整理和把握,引导学生快速抓住病例中问题,使学生能认真分析和思考。比如在病例中提供的资料,其中有哪一些使关于病症的检查、特点等,这些资料存在怎样的关联等。当学生刚开始接触病例分析时,自身思维较为局限,仅仅看出局部的问题,往往忽略病例问题之间内在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病例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冷静分析问题,通过反复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在学生对病例分析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加以分析解决,通过反徒行训练,学生能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以后病例分析有所帮助。

四、案例回顾

在学生学习内科护理教学时,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等,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只注重将知识点一味灌输给学生,并不在乎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才能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于护理知识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在当下教学方式中,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现象,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采用病例分析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后,要适当引用病例并且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能解决问题和完善自身思维,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应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点深入挖掘病例中有用信息和潜在的问题。在学生分析病例时,要不断回顾自身掌握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病例中存在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有效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在真实的病例中涉及的情况较为复杂,经常出现多系统的疾病,因此学生在分析病例时,首先要针对病例内容合理妥善的分析,可以查找理论性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通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较为严谨的解决方案,在学生分析病例时逐步消化、理解和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护理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在内科护理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当下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方式能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引用案例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栾娈.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04).

[2]焦平利,刘均娥,陈新岭.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

[3]曹建芝.多形式案例教学提高内科护理教学效率[J].卫生职业教育,2014(17).

护理教学方式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制约因素;解决策略

护理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针对不同的患者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护理效果及质量的提升[1]。为此,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便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教育工作。本文探讨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及解决策略,现报道如下。

1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1.1对临床护理教学缺乏重视临床护理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要想使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便需要对这项工作加以重视。一方面,学校需加以重视,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协作。另一方面,带教老师需加以重视,制动并落实科学有效的护理实践教学方案。但由于各方对临床护理教学缺乏重视,从而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

1.2管理体系的缺失对于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来说,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各方人员的管控,这样采能够使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得到提升[2]。但现状下,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缺失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带教老师自身工作压力大,从而难以顾及到学生。另一方面,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部分带教老师将临床带教工作视为一种负担,在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使学生难以学习到有效的知识,进而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3师资队伍建设不力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带教老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而言,临床护理教学存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力的情况。部分带教老师缺乏带教经验,难以及时了解带教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在制定带教方案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还有部分带教老师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墨守陈规地采取传统模式下"一带一"的带教方法显然显得单一化,难以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另外,还存在对教师及学生评价不足的情况,难以通过评价了解教师的带教水平,也难以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2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探究

2.1提高各方人员对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视要想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首要条件是提高各方人员对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视。一方面,需提高带教老师对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自身学习,擅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带教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需提高学校对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重视。积极主动与院方沟通、协作,从而使临床护理教学的实训课程开展更加顺利地进行,进而为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机。

2.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需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及带教老师的管理,从而使两大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当中,进而为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需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带教老师及学生的评价。通过对带教老师的评价,认清带教老师在临床护理教学经验上是否丰富,是否具备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在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监督教师的作用,从而提高带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可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护理教学方案,进一步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对带教老师的培训体系加以完善,使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的带教老师具备高水平的带教经验。与此同时,需加强对临床教师的选拔,通过选拔优秀、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带教老师,从而使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带教老师自身也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知识,从而为带教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2.4引进全新的带教模式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要想得到有效提升,除了需要从以上各大方面加以完善以外,还需要引进全新的带教模式。目前,应用的较多的带教模式包括"以学生为本"带教模式、提出疑问带教模式、双元制带教模式以及双师制带教模式[4]。其中,一学生为本带教模式,即将学生作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带教过程中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提出疑问带教模式来说,即为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需注重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双元制带教模式来说,即学校与医院直接密切协作,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医院主要负责实训教学,从而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双师制带教模式来说,即提供专科带教导师和全程导师,双方面的导师都需要具备丰富的带教经验和临床护理经验,这样才能够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本人认为,在临床护理教学实际工作当中,需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合理、科学的带教方式。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发现,认识到现状下临床护理教学尚且存在一系列的原因,需提高各方人员对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全新的带教模式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月.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交际,2015,06(410):182.

[2]陈雪岩.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15):54.

护理教学方式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理;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及学习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足,而线上学习活动日益增长,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院校教育模式向信息化转型的要求更为强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利用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通过有效引导与启发,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探究,尝试解决问题,由浅到深地进入深度学习,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1]。在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将其作为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许多高职护理教育专业也都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就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高职护理教育者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

高职护理教育中,以传统讲授为主的理论授课和以操作示范为主的实践带教,在培养护生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护生在习获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处于被动地位,主动学习行为差,远程在线学习则缺乏及时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学习反馈,护生归属感较差,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性教育[2-3]。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国内广大护理教育者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护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模拟各种临床场景,使教学实践活动以最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其中,杨惠敏等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效果,提高他们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4]。谢丽琴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护理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专业认知和临床护理技能,实现了教学活动中护生的主体地位[5]。殷海燕等在护理学基础中探讨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证明混合式教学法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和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6]。爱尔兰学者Creedon等将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健康信息学课程,可以促进实习护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临床护理质量[7]。Smyths等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面对面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护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护生团队协作意识等[8]。

2高职护理教育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1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对于护生的专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多习惯于完成课本知识的讲授,不能及时拓展临床新进展,从而影响到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特别是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专业资源的搜集,并提前展示给护生,让护生得到一定的知识拓展,帮助护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前沿进展。

2.2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护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学校指定场所进行专业学习,学习过程受制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因素。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则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9],提供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自主学习平台,提高了护生学习的灵活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前向护生展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案例,让护生通过更加直观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通过互联网将部分课外延展知识传达给护生,拓宽护生的视野。2.3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混合式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重点为“教”,而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则转变为“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护生需要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提前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问,为课堂研讨打下基础。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护生听,而是转变为师生双方的深入互动,让护生想说话、有话说,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引导护生自学、讨论,不断提高护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护生能力素质,为其将来胜任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3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以本科阶段的医学类学科课程作为参考进行设计的,这也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将高职教育的特点展现出来。例如许多高职院校护理课程安排中,理论学时较多、实践学时不足,而且还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从而导致护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影响了护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护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对护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护理技能实训课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以“讲解—示教—练习”为主,教师讲护生听、教师做护生看,护生常常死记硬背操作流程,模仿教师动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并且由于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撑,实训课教学重难点不够清晰直观,示范讲解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护生积极性[10]。

3.3院校教学与临床脱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专业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符合临床实际要求的专业性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授课思维与临床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导致专业教学与临床实际存在着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

4高职护理教育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要求

4.1加强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设计

成功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而言,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媒体与策略、教学过程与资源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四方面的设计。其中,教学策略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点。混合式教学策略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的教学策略,除了应该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对象成长规律外,还应该重点突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体现信息化教学特点,体现信息技术在解决教师“如何教”和护生“如何学”方面问题的实用性和独特性。

4.2搭建教学平台并系统开发线上资源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护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平台来看,混合式教学平台在选择上更加注重对护生学习的支持作用,而并非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平台搭建后,应全面开发线上学习资源,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源,同时制作、开发各种辅助学习资源,以生成具体的教学单元内容[11]。混合式教学更加强调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为开展线上学习活动提供材料支撑。因此,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质量密切关系到线上学习的效果,优质资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具体如何开发制作则对教学团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4.3合理管理线上学习活动并积极引导

虽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护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放松对护生日常学习活动的管理。一方面,教师应当利用教学平台的后台监控护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积极引导护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通过学习平台的用户日志和在线测验完成情况等,对护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数据挖掘,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特征等,为下一步开展教学评价及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5高职护理教育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5.1混合式教学应用下的课前预习

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自主学习常常替代了预习环节,也是开展课堂研讨的必要准备环节。教师应提前在线上教学平台学习通知、学习资源、任务清单,对护生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护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围绕任务清单,针对重要知识点完成自学任务。注意在自学答疑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相关资料和解疑路径,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以更好地促进护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学任务。

5.2混合式教学应用下的课堂教学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多注重课堂互动、研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导入,开展案例研讨。例如:当你在马路上突然遇见一名患者倒地且周边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你应当如何对该患者实施现场急救?通过这样的情景讨论,让护生明白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并在心中树立起基本的急救意识。教师还可以将护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与演示。正如在对护生开展单人现场心肺复苏术教学时,教师应当向护生指出操作流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模糊不清部分,可以利用真人模拟的方式,让护生互相进行模拟学习。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护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提升护生临床应用能力,提高护生的创新性思维。

5.3混合式教学应用下的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训练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生能力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实训操作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供护生课前观看,让护生在进行实训课前即充分了解操作技术的应用场景、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护生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反复观看操作视频,以更好地观察操作要点,减少操作当中的失误。另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应当对护生进行全天候开放,这样护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时间进入实训室开展自主训练。对于操作优秀的护生小组,教师还可以录制其操作视频并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其他护生互相学习观摩,以此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