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4:05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1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surveyofthestandardizedcommunity

homenursingcareservicefortheelderly

wanGYing-li1,JinQi-lin2,CHUiming3,HUDong-gen4,LUGui-ping4,SHenming1,LaoJiaying4,CHenYuan-hong3

(1.CommunityHealthServicemanagementCentreoftheHealthBureauofY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ealthBureauofY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90;3.DaqiaoCommunityHealthCentreofYangpuDistrict,

Shanghai,200090;4.HudongelderlynursingHouseofY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objective:tomasterthecharacteristicsanddemandofthenursingcareservicefortheelderlyathomeandtoprovideareferenceforestablishingtheelderlystandardizedcommunityhomenursingcareservicemodel.method:Usingthequestionnaire,thehomenursingcareservicerequirementfortheelderlyforover60yearsoldrandomlyselectedinBridgeandpingliangcommunitiesofYangpudistrictwasinvestigated.5000copiesofquestionnaireswereissued,and4032oneswereresumed,whoserecoveryratewas80.64%;andthevalidquestionnaireswere3226copies,whoseeffectiveratewas80.01%.Results:Demandrateofthehomenursingcareservicefortheelderlywas63.05%,whohadthevarioushomemedicalnursingserviceitemsrequirement.amongtheelderlywhohaddemand,80.63%wereathome,74%wereillwith2ormorethan2diseasesand9.29%couldnottakecareofthemselves.Conclusion:theelderlydemandthehomenursingcareservicelargely,particularlytheseriouslyillelderly.

KeYwoRDStheelderly;homenursingcare;investigationofdemand

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于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33.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杨浦区1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数5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尤其繁重。本课题借鉴日本“介护”理念,结合本区实际,分别在平凉和大桥两个社区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杨浦区共有11个街道,1个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杨浦、大桥两个街道为调查社区。

杨浦区平凉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2.30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为2.98万人,占总人数的24.10%;65岁及以上老人为2.63万人,占21.39%;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63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纯老家庭736户(969人)。

大桥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3.6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口为2.96万,占总人数的21.75%;65岁及以上老人2.01万人,占14.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95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纯老家庭673户(1346人)。

在每个街道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各选取2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编制《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护、卫生服务需求等。共发出5000份,收回4032份,回收率为80.64%;有效问卷为3226份,有效率为80.01%。

1.3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应用epiData3.0数据管理软件,使用excel2003和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社区老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在3226份的有效问卷中,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2034份,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需求率为63.05%。

2.2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性别、年龄构成比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岁~70岁为935人,占45.97%;71岁~79岁为697人,占34.27%;80岁以上为402人,占19.76%。

2.3有居家护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护情况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034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比例分别是:行走为8.10%、做家务为13.70%、吃饭为5.70%、穿衣为5.90%、梳头为5.30%、刷牙为4.90%、洗衣为14.50%、洗澡为12.00%、购物为16.40%、上厕所8.00%、打电话为10.00%、理财11.70%(表1)。老年人照护者情况:老人自己照顾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顾为35.53%,社会照顾不到3.00%。

2.4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构成

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况:居家1640人,占80.63%,养老院176人,占8.64%,护理医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说明我区老人大都以居家养老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构成: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脑卒中后遗症,占11.75%。同时患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有1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社区老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前三位依次为配药、输液、测血压;基础护理需求前三位依次为更换导管、饮食指导和静脉注射;生活护理需求依次为洗头、擦身、洗澡;社区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卫生需求[2],因此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实行的是家庭养老,仅19.37%为机构护理或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护式”家庭护理的需求;在13项生活能力调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边无家属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础护理、护理指导、护理治疗、导管护理四类19种护理服务需求量较大。

借鉴日本经验[3]。引入日本介护的理念,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护助和照护,是本市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权的尊重、获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援助,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本区产业转型中,近60万产业的工人下岗和转岗,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高龄老人。部分高龄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照顾产生困难,且大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特别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为行动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护式”居家基础护理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措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3.

[2]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服务需求;评估;预测;保险政策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6-0067-05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龄人口增多,因慢性病、意外损伤、衰老等原因导致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加之现在青年人外移、家庭结构小型化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快速增长。护理服务需求和护理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率和老龄化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074万,占人口总数的14.7%,高于全国平均老龄化率,老年人护理问题更为突出。[1-4]

创新老年人护理保险政策、服务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前提是对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客观估计,但目前尚无针对河北省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评估和预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护理相关政策的创新。本文基于宏微观数据和科学的预测模型,对河北省2014~2050年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人口规模和货币化规模进行了评估和预测,以期为河北省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发展和护理产业政策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测方法、路径与数据

本文综合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2008~2011年)、中国老年家庭与养老服务全面调查数据(河北部分,2015年),基于马尔科夫多状态转移方法(不同年度老年人不同健康状态转换的比例矩阵)、人口精算法、人口结构调整等方法,评估、预测河北省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测算思路参考了国内外部分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主要路径和方法与作者团队之前预测中国整体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思路一致,具体公式说明不再赘述,总的研究思路包括如下四个步骤。[5-9]第一,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年龄移算法,通过对生育率、死亡率、性别比等参数的合理设定,得到新生人口数和生存人口数,继而得到未来我国2015~2050年的全国人口发展变化。在充分考虑人口迁移率的基础上,采用人口结构调整思路和方法,根据2010年河北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充分考虑迁移率、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拟合河北省占全国人口的结构比例变动趋势,结合全国人口预测结果,推算获得河北省2015~2050年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第二,基于CLHLS的2008~2011年纵贯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建立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估算老年健康状态转移概率。健康状态转移矩阵的估算是不同护理状态老年人规模预测的关键(Karlsson,m,mayhew,LandRickayzen,B,2007)。[10]在老年健康状态转换概率预测结果方面,研究采用了胡宏伟(2015)的预测方法,主要是在马尔科夫多状态转移计算过程当中,综合运用了二元Logit、多元Logit模型,计算相应条件分布概率,具体转化概率结果也与胡宏伟(2015)的研究基本一致。[5]第三,结合河北省人口预测结果和老年健康状态转移概率,估算、预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的数量规模。第四,结合全国养老服务调查数据,估算和预测2015~2050年河北省老年护理服务需求量和货币化结果(Cpi调整后的实际货币规模),并结合支付能力估算有效需求规模。上述步骤中的两个关键分别是不同护理状态老年人的规模预测和最终不同需求的规模预测。综合比较已有的关于老年护理失能预测的方法和路径,本研究的设计是较为合理、可行的。

三、评估与预测结果

(一)河北省老年失能人口规模评估与预测

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河北省失能老年人规模庞大、增长迅速。河北省处于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口将从2014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1160万人;同时,广义失能老人占总体老年人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58.84%上升至2050年的68.33%,失能老年人口超过了总体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常规意义上的失能老年人(即中度与重度失能老年人)占比将从2014年的21.24%上升到2050年的30.19%,而重度失能老人占比将从2014年的7.12%上升至2050年的11.65%,这也是老年长期护理服务所主要面对的群体。

需要强调的是,以往学者失能人口预测,大多是仅考虑重度失能老年人,这实际上是并不充分的。[11-12]事实上,即使轻度失能也会产生护理服务需求,部分轻度失能老人,也是需要做周期性护理、治疗或康复训练的。如果不将轻度失能、中度失能老人计入失能老年人规模,中国失能老人将被低估,特别是护理需求市场将被低估,不利于老龄护理产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把握未来市场规模和发展。所以,综合来看,本研究的老年人失能状态估算分别估算了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的规模和趋势,能够更为结构化地全面反映我国老年人人口结构和规模,更为科学、合理。

(二)河北省老年护理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人口规模预测

服务需求实际上可以分为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两类,潜在需求即是有需要,不论其是否具有购买力,而有效需求则是有需要同时也有购买能力,下文将全面估算和预测老年人服务的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对河北省老年护理服务潜在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见表2。2014~2050年,河北省老年人各项长期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人口规模均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有助餐、仪表修饰、特殊关怀等。排在常规失能老年人(中度失能与重度失能)潜在需求规模前三位的长期护理服务是健康咨询与管理、助餐、用药服务。另外,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陪同就医服务潜在需求人口规模也较大。

进一步预测河北省失能老人护理服务有效需求(有需要且有支付能力)的变动趋势,结果见表3。2014~2050年,失能老人对各项护理服务的有效需求规模增幅均较大,上升幅度均超过了100%。其中,助餐、健康咨询与管理、用药服务、陪同就医以及临终关怀等项目的有效需求规模大、增速快,表明这些服务是提供有偿护理服务的重点项目。

(三)河北省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货币化规模预测

分别加总潜在需求人数与有效需求人数,分别得到了河北省所有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人数总规模与有效需求人数总规模,再与调研所得的加权护理服务单价相乘,得出总体需求的货币化规模。考虑到价格变动,以收入增长速度预测以后具体年份护理服务单价,并扣除Cpi因素影响,估算具体护理服务项目在未来特定年份的贴现实际价格。河北省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状态需求总费用预测结果见表4。

在潜在需求规模的货币化方面,从表中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方面,助餐服务的费用增长较快,费用最高,在2050年将达到692.66亿元,其次是协助更衣服务,在2050年将达到98.73亿元;在医疗保健护理服务方面,康复理疗和用药服务的费用增长都较快,费用也较高,在2050年将分别达到395.16亿元和207.15亿元;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了临终关怀的费用变化情况,费用增长也较快,在2014~2050年期间,总费用将从45.70亿元上涨到646.01亿元。老年护理服务潜在需求总规模将从163.77亿元(2014年)上涨到2262.85亿元(2050年),增速迅猛。

关于河北省所有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有效需求的货币化规模,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方面,主要是助餐服务的费用增长较快,费用最高,在2050年将达到400.17亿元;在医疗保健护理服务方面,康复理疗和用药服务的费用增长都较快,费用也较高,在2050年将分别达到113.09亿元和54.20亿元;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了临终关怀的费用变化情况,费用增长也较快,在2014~2050年期间,将从14.48亿元上涨到193.67亿元。河北省老年护理服务有效需求总规模将从62.14亿元(2014年)上涨到848.98亿元(2050年)。

进一步将河北省老年人潜在护理需求总人次、有效护理需求总人次、潜在护理需求货币规模、有效护理需求货币规模预测结果趋势汇总,结果见图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老年护理需求人数将快速增长。河北省广义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4年的437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116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将从58.84%升至68.33%;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数也将从2014年的53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98万人,相应占比也将从7.12%上升至11.65%,这部分人群也是老年长期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

2.老年护理服务市场需求规模庞大、增速迅猛。河北省老年护理服务潜在总需求将从2014年的163.77亿元,上升至2050年的2262.85亿元,有效需求总规模将从2014年的62.14亿元,上升至2050年的848.98亿元,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应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同时,各护理子市场规模发育、发展迅速,政府、市场应充分重视,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供给都应不断满足人口变动所衍生的相应需求。

(二)政策建议

1.鼓励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建立老年护理保险体系,为老年护理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支持是老年护理服务消费的直接基础,如果没有包括护理保险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河北省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和购买需要都将受到抑制。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要,应尽早着手构建包括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在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体系。[13-15]一方面,应当大力鼓励商业护理保险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商业护理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同时,建立老年人基本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以社会护理保险形式满足老年人最为基本的护理需求,部分服务以公共品和准公共品集成的基本公共服务包形式面向全体老人提供,并确保低收入等弱势老年群体被充分覆盖和保障。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方面,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在制度构建、政策创新方面要积极参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例如可以借鉴山东省青岛市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基于现有医疗保险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医疗特色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河北省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释放和购买能力扩展奠定金融基础。

2.大力完善老年产业政策,培育老年产业市场。面对严峻的老年护理形势,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适当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进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推动整个产业高速发展。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县区级居家养老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三级网络;还应加快社区设施改造力度,提升社区满足老年人公共服务需求的能力。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老年护理服务和产品,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16]此外,还应当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老年护理服务中来,并结合自身优势,在服务承接、非营利护理服务供给、慈善等具体领域发挥作用。

3.打造京津冀养老产业集群与产业承接基地。河北省应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环京津地区城市群在区位、成本、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养老产业转移,打造区域产业基地。应鼓励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老年护理服务基地和产业群,打造区域乃至全国性的老年护理与服务品牌,引导和培育老年护理产业链,扶持河北省老年服务产业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经营发展模式。

4.重视养老机构建设、改革和发展。一方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应根据城乡规划布局要求,统筹考虑建设各类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管理,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鼓励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兴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应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公办养老机构改变性质、转变治理结构、改变运营方式等,加强服务项目和设施安全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应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逐步形成公办养老机构托底、社会养老机构唱主角的格局,逐步改变目前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

5.重视老年护理人才体系队伍建设。河北省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此外,还应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6.重视农村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实际老龄化比例较高,而农村家庭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下降,社会护理服务供给机构在农村尚未开始发展,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更为严重,应当予以重视。一方面,鼓励农村兴办养老机构,继续加大财政对河北省农村幸福院的支持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尝试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提升河北省低保、五保标准,提升农村五保机构的供养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1):50-56.

[2]顾大男,曾毅.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4):9-13.

[3]韩丽.中国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HLS数据的实证[J].社会保障研究,2015(01):45-51.

[4]孙正成.老年长期护理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以浙江省17个县市为样本[J].社会保障研究,2013(2):16-22.

[5]胡宏伟,李延宇,张澜.中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与预测[J].中国人口科学,2015(3):79-89.

[6]蒋承,赵晓军.中国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80-87.

[7]曾毅,陈华帅,王正联.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8]pengR,LingL,HeQ.Self-ratedhealthstatustransitionandlong-termcareneed,oftheoldestChinese[J].Healthpolicy,2010,97(2-3):259-266.

[9]GuD,Dupreme,warnerDF,etal.ChanginghealthstatusandhealthexpectanciesamongolderadultsinChina:Genderdifferencesfrom1992to2002[J].SocialScience&medicine,2009,68(12):2170-2179.

[10]Karlssonm,mayhewL,RickayzenB.LongtermcarefinancinginfouroeCDcountries:Fiscalburdenanddistributiveeffects[J].Healthpolicy,2007,80(1):107-134.

[11]黄枫,吴纯杰.基于转移概率模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预测分析[J].经济研究,2012(S2):119-130.

[1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16.

[13]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J].经济学(季刊),2005(3):1043-1066.

[14]田香兰.日本的消费税调整与医疗护理体制改革[J].社会保障研究,2015(2):76-82.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3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社区护理需求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如何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为了解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本文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切实调查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从而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60~84岁,平均(70.2±3.4)岁。在婚155例,丧偶45例。夫妇同住102例,儿女同住80例,独住18例。经济来源:养老保险28例,民政补助8例,退休金126例,家属资助38例。

1.2方法

首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2]对本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项目评分标准采用5级(1~5级)评分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其次,采用自制的社区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对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进行调查[3]。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健康促进需求、定期保健需求、心理关怀需求和生活活动照料需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项目评分标准采用4级评分制,即0分:不需求;1分:需求一般;2分:需求较大:3分:需求很大。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需求越高。最后,分析影响社区护理需求的因素,并结合老年人生活质量情况及护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1.3.1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1.3.2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组老年人生活量表总得分为80.35±11.26,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低。

2.2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评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社区200例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得分为2.35±

0.25,高于其他项目的护理需求评分(p

2.3影响本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本组老年人一般资料的了解,影响社区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年龄、健康状况及生活状态等。

3.讨论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4]。为了深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区护理需求,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是必要的。本研究中,通过采用相关调查工具对本组社区200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组老年人生活量表总得分为80.35±11.26,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得分为2.35±0.25,高于其他项目的护理需求评分,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最高。

鉴于此,本社区对老年人的护理对策应从健康促进工作着手:首先,组织医学顾问专家团将向社区老年人宣传和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意识,推动改善健康生活环境。并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等咨询活动,介绍健康干预措施,指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5]。其次,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针对老年人群的安宁护理、老年康复、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项目,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动员老年人定期到医院体检或复查,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疾病的发生及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从而在整体上促进老年人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青.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8(16):55-56

[2]王晨力,李伟,李建花.城市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1,5(05):132-133

[3]李杨春,李新辉.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2009,7(03):37-39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4

关键词:失能老人护理需求照护服务

在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失能老人是指一些特殊的由于疾病或衰老导致其不能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进行自理的老年人群[1]。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中,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经达到4063万左右[2],且有研究预计,我国在2050年将会有4.8亿的老年人口,其中失能失智人口也将超过上亿人[3]。这使得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连续和全面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并开展长期护理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长期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1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1.1医院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医院长期失能老人主要的护理内容需求中除了日常生活与医疗保健护理,还包括精神慰藉与社会参与[4]。孙凯丽等[5]研究表明,失能老人在住院期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等精神慰藉,护士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长期失能老人的关心与沟通,设身处地的为长期失能老人着想。对于一些空巢失能老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支持也是护士应尽的责任。为此,医院一方面应注重对护士人文关怀修养的教育,实施奖励机制,建立一套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与抽查[6],鼓励支持更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还应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小组和一些相关活动,更好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

1.2养老机构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陈申等[7]研究发现,机构长期失能老人主要护理内容需求是远距离离床活动需求与精神需求,且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将自身定位为向长期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的护理服务机构,对长期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养老机构经常会有一个护理工作人员护理多个长期失能老人的现象[8],护理工作人员每天的超负荷工作量[9],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其不能够完全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加之目前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年轻的护理工作人员,现有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是以中老年为主,大多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10]。有研究指出,未来高龄失能老人养老的首要选择将会是机构养老[11]。因此,要格外重视养老机构的管理,在合理分配工作量的同时还要对护理工作人员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为养老机构提供新的活力。

1.3社区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研究显示,社区长期失能老人主要的照护需求依次是医疗保健护理服务、精神需求和日常生活护理,这可能与长期失能老人所患疾病和脆弱的心理有关[12]。李晔[13]研究表明,定期身体检查是长期失能老人需求中第一位需求,然后是紧急救护,接着是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上门诊视。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对长期失能老人定期进行医疗保健服务有待加强,同时也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长期失能老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此外不同失能程度的长期失能老人所对应的护理需求不同,要想更好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护理需求就要根据其不同的失能等级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14]。Rogero-García等[15]研究表明,失能程度越重,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所对应的护理需求就越高;汪群龙等[16]的研究表明,随着长期失能老人失能程度的增加,对日常生活护理及精神慰藉需求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的长期失能老人,其护理需求也不同[17]。因此,社区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长期失能老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

1.4居家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有研究发现,居家长期失能老人主要护理内容需求是上下楼梯、坐车出行、娱乐、社会交往和平地行走[18],这可能与照护人员大多都是力量较弱的中老年女性有关。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功能呈现下降的趋势[19]。尽管我国目前放开了“二胎政策”,但居家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仍难以满足现有的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20]。研究表明,长期失能老人常常会因为需求未能够得到满足而出现脱水、压疮、营养不良等一系列表现[21],使得失能老人住院率、急诊率和死亡率上升[22-23]。庄绪荣等[24]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失能老人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概率达到87.49%,并且失能老人在洗澡、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上的护理需求大而满足感较低[25]。分析原因可能是失能老人最核心的护理者是自己的家人,护理者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及技术,护理能力不高[26]。而长期在家的失能老人容易有生活空虚、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感觉[27],甚至一些老人还会发生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28]。但是目前很多照护人员往往只重视长期失能老人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其精神慰藉需要。所以社区需要加强对居家照护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并多举行一些社交娱乐活动,使失能老人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

2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平台的需求2.1筹资平台需求

发达国家在长期照护费用方面,根据其不同的筹资方式,可分为3种模式:一是以保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主,其中以商业保险为主的代表国家是美国;二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代表国家为澳大利亚;三是以保险与财政相结合,以日本为代表[4]。而我国从2012年起,山东、吉林、江苏的部分地市和上海等地人社部门主要筹资渠道为基本医保基金,将国际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做到了合理利用护理站、护理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等服务资源,并补偿了规定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费用,最终效果反映良好[29]。此外,15个试点城市中除上海、宁波、广州为医保基金单一来源外,其余12个城市都建立了两个以上筹资渠道,且15个试点城市中,全部规定了筹资方式是从医保基金划拨。这些城市中规定了个人缴费的有11个城市,规定了财政补助的有7个城市,还有一个城市规定了单位缴费[30]。但从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现状来看,我国仍面临着基金征缴难度比较大与资金积累困难的挑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长期护理保险用户增加,因此仍需拓展筹资平台来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

2.2护理服务平台需求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可以使用微信、app等平台方式为护理工作人员与长期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搭建桥梁,通过观看视频、名人在线指导、平台互动等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并提供一定的平台为长期失能老人与家属反映问题,提供专业的医生和护理工作人员上门为长期失能老人做检查、护理等简单的医疗操作。建立良好护理服务平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3小结综上所述,我国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需求包括护理内容的需求与护理平台的需求,且需求迫切,政府、医院、养老机构及社区应以失能老人主观需求为基本导向,结合网络智能,不断满足不同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根据研究结果现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全面一体的长期护理体系;②促进“医养护”多样性、多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形成;③养老机构管理者要合理分配资源,并增强长期失能老人精神慰藉;④加大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对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合理规范;⑤构建“信息化、智能化”长期护理体系;⑥改善筹资平台,优化护理服务平台,促进更好、更贴心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娜,王长青.失能老人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匹配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7):1758-1763.

[2]薛君.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分析[n].中国人口报,2019-05-10(003).

[3]赵红,任文静.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9,(12):48-51.

[4]曹培叶,肖玲,肖明朝,等.护理院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7):893-897.

[5]孙凯丽,艾亚婷,胡慧.住院失能老人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5):1849-1851.

[6]曾利婷,赵丽萍,汪健健.从内化机制的角度探讨临床护士人文素养的培育方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6):173-174.

[7]陈申,崔焱,李现文,等.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满足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11):70-73.

[8]辛程,张会君,黄菲,等.养老院失能老人照顾者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1020-1022.

[9]梅阳阳,庞书勤,李绵利,等.养老院失能老人日间直接照顾时间及内容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5):43-45.

[10]民革山东省委.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n].联合日报,2019-05-24(002).

[11]赵敏,郑云慧,蔡双霞,等.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3):112-116.

[12]宋平,刘晓颖,刘小溪,等.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3):381-385.

[13]李晔.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及社区资源需求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

[14]胡晋禄,张利卷,陈志红,等.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36):4498-4502.

[15]Rogero-GarcíaJ,Rosenbergmw.paidandunpaidsupportreceivedbyco-residentinformalcaregiversattendingto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inSpain[J].eurJageing,2011,8(2):95.

[16]汪群龙,金卉.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偏好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2805-2807.

[17]徐萍.南昌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与分级照护内容的探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18]陈申,郑静,陈晨,等.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的日常生活活动需求与照顾者照顾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6):1482-1486.

[19]赵怀娟.城市失能老人机构照护需要及需要满足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4):315-319.

[20]刘纯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03-104,121.

[21]KhatutskyG,andersonwL,wienerJm.personalcaresatisfactionamongagedandphysicallydisabledmedicaidbeneficiaries[J].HealthCareFinancRev,2006,28(1):69-86.

[22]HassZ,DepalmaG,CraigBa,etal.Unmetneedforhelpwithactivitiesofdailylivingdisabilitiesandemergencydepartmentadmissionsamongoldermedicarerecipients[J].Gerontologist,2017,57(2):206-210.

[23]HeS,CraigBa,XuH,etal.UnmetneedforaDLassistanceisassociatedwithmortalityamongolderadultswithmilddisability[J].JGerontolaBiolscimedSci,2015,70(9):1128-1132.

[24]庄绪荣,张丽萍.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3):47-57.

[25]孙金明.中国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照料满足感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J].调研世界,2018,(5):25-31.

[26]洪燕,蒋艳.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的支持性策略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1):26-29.

[27]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J].老龄科学研究,2015,3(6):48-57.

[28]QuailJm,wolfsonC,Lippmana.Unmetneedforassistancetoperformactivitiesofdailylivingandpsychologicaldistressincommunity-dwellingelderlywomen[J].CanJaging,2011,30(4):591-602.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5

关键词:老年;家庭护理;人口老年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卫生压力日益增加,家庭护理由于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外老年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老年家庭护理发展现状等,为广大护理同仁研究老年家庭护理提供借鉴。

1家庭护理的定义

对于家庭护理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国外对家庭护理的定义的阐述有以下几种观点:wright等认为家庭护理是运用护理程序对整个家庭及其亚系统中处于不同健康水平的成员提供专业性护理服务,以促进家庭系统及其成员达到最佳健康水平。2006年,国际访视护理权威杂志《HomeHealthcarenurse))认为,家庭护理是"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访视人员与客户或家庭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功能是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并协助其更好地掌握社区卫生资源,增强自理能力"。

2国外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研究

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护理已成为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立、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系统。国外非常重视家庭护理评估系统的研究,研制出各种护理需求评估工具,以确保家庭护理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1美国的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美国用于家庭护理的评估工具没有统一标准,家庭护理机构多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家庭护理服务需求评估。目前,美国比较常用的评估工具主要有服务与资源评估问卷、家庭卫生保健分类系统、效果评估量表等。美国杜克大学研制的服务与资源评估问卷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综合评估工具,家庭护理机构根据问卷评估得出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制定护理计划。

2.2澳大利亚的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澳大利亚老年人是家庭护理的主要顾客,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多适用于老年人群。需求评估工作由专门的老年护理评估小组组织实施。最常用的工具是老年护理服务申请与审批表[2]。

2.3英国的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在英国申请家庭护理服务,首先需接受需求评估。据报道,社区卫生服务申请者70%来自出院患者,30%来自老人直接申请[3]。英国政府近年来探索出新的需求评估体系,slater,mccormack[4]根据老年人护理评估工具和2001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评估标准,创建了一套较为完整、覆盖面更广的护理需求评估工具。

3国外老年家庭护理发展现状

3.1老年家庭护理的背景至2050年,全世界约有91.6%的国家或地区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就是说,世界各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如社会保障、养老、医疗、老年护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压力。而老年家庭护理,具有其优势,较好的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3.2国外老年家庭护理现状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5]表明,目前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20%,这大大增加了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约有75%的体弱或残障老人是在家中或在社区中被家人或其他非正式护理者照顾[7]。在美国为居家老人提供护理的人员种类较多,根据是否接受过专门训练可分为:非正规和正规护理人员。在美国,非正规护理人员提供的基本照料占全部服务数量的绝大部分[6],并且在其他类型的服务中,如医疗护理、感情支持、社会交往等方面也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家庭护理服务付费方式美国医疗费用来源主要有3种,分别为公共第三方、私人第三方、老年人及其家庭,其中公共第三方是家庭护理费用的主要来源。

3.3澳大利亚老年家庭护理现状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澳大利亚需要护理的老龄人越来越多。澳大利亚《1997老年护理法》在家庭及社区养老护理制度中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澳大利亚老龄人口的住家护理就是其中之一,这项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老年人社区护理,创造更好的社会认同性并且对整个澳大利亚社会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提供支持,此外也对护理人员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3.4英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家庭护理成为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基本卫生保健政策。目前.正式的或非止式的老年人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呈上升趋势。家庭护理服务的类型和服务水平根据服务性质的小同可分为:①个人照护,如穿衣、洗漱、人厕、进食、备餐、辅助活动等;②家务援助.如打扫卫生、购物、铺床、洗烫等;③医疗服务.如换药、药物治疗等。根据家庭护理服务收费殛成本预算收费模式地方政府的杜会服务部门有义务尽快满足经评估符合标准的中请者的需求。申请者一旦获得护理服务,就将承担一定的照护费。申请者是否具有支付能力,在需求评估中已有明确记录,而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与其支付能力相匹配。

4小结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是,目前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相对滞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促进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友燕.王志红.国内外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6,6(5):27.

[2]张晴晴.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

[3]KoninaK.SallyB.DavidB,etal.mappingcarepathwaysfortheelderly[J].JournalofHealth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2005,19(1):57-72.

[4]Slaterp,mceormackB.Determiningolderpeople'sneedsforcarebyRegisterednurses:thenursingneedsassessmentt001[J].Joumalofadvancednursing,2005,52(6):601-608.

[5]陈京立,曾晓雯,李玉玲..美国护理领域面临的四大热点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74.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6

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年护理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而老年护理人才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这样既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丰富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各级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在专业上注重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而且需要依据老年护理的要求、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设置老年护理的教学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熟悉老年护理教育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保障卫生职业院校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老年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注重老年护理的实验教学

老年护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繁琐,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在实际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需求。各级卫生职业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卫生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电教课预实验课,并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案,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为卫生职业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老年护理教学的实训中心,以满足学校实际的老年护理教学需求。

3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

养老事业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保障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可以和社会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建立老年护理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在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时候,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和社会养老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协议等合作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职能,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双方合作长久,实现双方共赢,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真正掌握老年护理的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老年人群体不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而且需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理压力较大。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在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心。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宣传,让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落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真正养成尊重老人、爱护老年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护理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

5结束语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7

关键词:老年护理;心理需求;关爱技巧

中图分类号:G7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13-01

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快使全社会面临如何养老,养好老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面对老年人身体机能改变的同时,更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互动式关怀的需求。进入老年阶段,老人在心理上更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在友谊、爱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互动,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良好的互动式关怀形成彼此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使老年人自身得到身心愉悦。

(二)社会认可、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人们在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这样较低层次的满足后,就需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也就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实现自我价值。尽管老年人大多已经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从以往忙碌的工作状态转变为休闲的生活状态,但老年人同样需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和睦依存的需求。进入老年,老人在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孤独感,因而,对于老年人而言,更需要通过老伙伴间、家人间的友好联系、互动,得到心理上的依存、爱护,从而感到温暖与心理上的舒适。因而,关注老年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心并体贴老年人,支持老年人合理的依存性需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二、老年心理关爱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沟通是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沟通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不能良好地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与老年人沟通中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在语气、语速上不能照顾沟通对象;不能有效地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沟通等等。

(二)生活娱乐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当前,普遍存在老年人活动场所较为单一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家里及附近地区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缺乏,娱乐、健身设施不足,这种情况将老年人的生活娱乐场所严格地限制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口消费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福利设施的需求在扩大,这使得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三)护理人员技术专业化程度低。养老护理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尽管国家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然而这个标准实施以来,效果并不理想,只是在少数经济较发达城市推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即便如此,持证率也不高。

(四)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由于对老年人护理存在认知不足,经常出现价值观念错位的情况。养老护理服务的特殊性,以及护理人员处在相对垄断地位,产生了养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一些养老护理人员不讲职业道德,对老年人态度生硬、冷漠等。

三、老年护理的心理关爱技巧

(一)注重倾听,及时反馈。在护理过程中,由于面对很多心理特性差异很大的老年人,这需要护理人员在进行老年人心理关爱护理中要注重倾听,并与老年人进行及时反馈。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通过友好、和善的语气、语调打消老年人的不安,使之心理与护理人员产生共鸣,使沟通产生最优效应。

(二)为老年人营造舒适、多元的生活娱乐环境。在这一方面,护理人员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娱乐需求来布置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与娱乐场所。在娱乐环境设置方面,配置合理的光线,保障空气的流通等,并安排个性化的、茶艺、插花、大众体育健身等活动项目;在生活环境设置上,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消除老年人生活的单调、乏味感,使之有舒心、安逸、清新、温馨的感觉。

(三)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作为一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广泛参与养老实践培训,参观考察,定期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自己。结合养老机构的实际和经营状况,聘请院校学者、教授或行业一线的专家授课,帮助从业人员弥补老年养护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四)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修养。在社会生活中,任何职业都需要职业道德,在实施老年护理过程中,同样护理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形象,体现出对老年护理工作的高度热忱。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养老护理人员认真学行业道德规范以及我国的传统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增强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四、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进行老年\护理的心理关爱又成为老年护理工作的关键,因而,养老护理员必须掌握专业化的心理关爱技巧,将专业技能与心理沟通技巧巧妙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良好而专业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靳立荣.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0.

[2]杨海燕.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8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新型的险种,起源于美国,由残疾人收入保险发展而来。美国纽约州保险部对长期护理的定义是:“长期护理是指那些由于意外、疾病及衰弱的人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丧失从事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需要较宽泛的医疗、个人及社会服务。”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包括医疗照料、社会照料、居家照料、运送照料或其他支持性的照料。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长期护理机构,譬如安养院等接收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收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功能在于,在人们年轻时,通过个人或单位雇主缴纳保险费的方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在其年老自理能力出现困难时,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保险金赔付,用于护理费用的支付,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笔者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建立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采取自愿保险的方式,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以美国为代表;二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以日本、德国为代表。以下笔者分别对这两种制度模式进行分析。

1.美国的长期护理制度模式。美国是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早的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属于商业性健康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内容是被保险人在医院或在家中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管理费用。其长期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三种方式。这种长期护理保险是在美国发达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和较高的人均收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美国最为重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之一,能够充分满足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保障需要。

2.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制度模式。日本于1997年12月制定《护理保险法》,决定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并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长期护理保险计划。这样,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加入社会保险体系,由日本3300多个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它强制性地要求40岁以上的日本人必须参加这种保险,当被保险人发生护理费用支出时,通过申请和认定,将会得到护理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各种护理服务,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两种。德国于1995年将长期护理保险引入社会保险,与日本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在强制的基础上自愿参保的保险,法律规定每个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在他的法定医疗保险机构参加护理保险或参加商业保险的人必须参加一项商业护理保险,这就是“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原则”。这些发达国家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对建立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这对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1.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经过相关预测分析,我国将在2028年进入到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8年进入老龄社会,仅用时27年,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用时40年,美国用时71年,法国用时115年,相比之下,我国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2.由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人口激增,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口增多,据资料显示,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208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6.8%,有部分自理困难2824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9%。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为13.7%,其中79周岁及以下10.2%,80周岁及以上39.9%。以上数据说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会非常大。

(二)“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

1.我国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现象。我国于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但由于人口众多,虽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人均GDp低,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就是“未富先老”。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水平不同步的矛盾背景下,我国在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上就显得困难重重。

2.我国老龄化现象还存在着地区差异的问题。其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其二,城乡倒置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往往造成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留守农村,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的老龄化进程。

(三)家庭结构逐渐缩小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出现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未来独生子女照料一个或多个老人的现象将会普遍存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养老,让子女承担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会让子女背上沉重的包袱,工作和家庭很难两全。总之,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上我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等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照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无法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并且会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引发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有必要。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对于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需要借鉴但不能照搬,应当结合中国的世纪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上文所述的两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单独在我国实行是行不通的。

1.美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是建立在美国较高的人均GDp和相对成熟的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若我国采取完全的商业保险模式,会有许多老年人无力支付高昂的保险金,放弃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无法解决整个社会老年群体面临的养老护理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在医疗保障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太小,在这样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建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全、道德风险高等。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2.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有极高的覆盖率,这是建立在两国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不够发达,若建立社会保险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其一,国家和地方财政无法支巨额的护理保障费用;其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倒置的特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仅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要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参加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负担保险费用。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不可行的。由于上述理由,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按照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

笔者认为,应当在我国建立起以强制性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1.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前文提到,由于老龄化趋势显著,城乡及各地区老龄化水平有差异等一系列原因,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必须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中来,才能保证所有老年人享有养老护理的待遇。但是,我国建立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属于基本长期护理保险,有自己的特点:(1)范围广:长期护理保险应当覆盖城乡所有人口,满足其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2)水平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3)三方负担: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应当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程度不同,在承担比例方面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极度贫困地区,社会和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个人承担较少费用;中等收入地区,单方承担比例大致相等。分别采取不同的缴费比例,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2.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都导致老年人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增多,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是最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及收入水平高的行业来说,这种护理保险完全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以给这部分老人提供更多地选择机会。作为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既可以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程度,又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应当建立起高层次的政府强制执行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公民只承担少部分的保险费用,享受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

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日本的《护理保险法》为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保护。青岛市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了长期医疗护理覆盖人群、办理方式、护理保险资金来源、资格准入等内容,对于在青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等,明确长期护理的内容、运作方式、投资方式等,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行业法规,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管理部门,确保护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明确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上由于护理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被保险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划分护理等级,对确定护理服务保险金支付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现代医护服务需求。我国应当建立适宜的护理等级政策,将护理等级科学细化。建立起专业的审查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来评判老年人是否应当接受长期护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长期护理,应当缴纳的费用等等。在接受护理服务时,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时测评,决定是否更改服务等级,以便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加快培育我国护理产业市场医疗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生存发展的根本,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这会导致长期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应当加快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提高护理机构数量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1.健全护理机构,建立护理公司。我国长期护理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发展更多地护理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各项服务。一方面,应当加强护理机构的设施建设。政府应当发挥作用,通过财政筹资完善医疗护理机构的硬件措施,给老人提供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加强护理机构的规范管理,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护理需求,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力求护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依靠市场之手,促进养老护理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专业的护理公司。护理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护理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最终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地护理服务。

2.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发挥志愿者力量。其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培养,建立起专业的服务队伍。例如在卫生院校开设长期护理服务课程或建立专门的护理培训学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服务标准,提高护理的效率质量;拓宽护理培训内容,加入心理培训课程,在护理服务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其二,建立长期护理志愿者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纳入志愿者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问题,年轻的志愿者可以极大的安抚老年人寂寞的情绪,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充实年轻人的生活,还能促进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进步。建立志愿者制度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与技巧培训,使他们能较为专业地处理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对于参加长期护理服务的志愿者,把他们的服务次数和质量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在他们年老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有限享有护理服务。这种制度会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五、总结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9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81

【摘 要】本文从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注重老年护理的实验教学、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对老龄化社会下老年护理教育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提高老年护理教育水平和老年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的生命年限,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而在老龄化社会下,加强对老年护理教育的探索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虽然社会步入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保证老龄化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共同承担社会需求逐渐增大的养老义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扶持养老事业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完善老年护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制定老年护理的保障体系,以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战略目标。

为了确保养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重视和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的教育事业,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在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将其纳入财政支持范围,为老年护理教育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帮助学校改善实习条件,加强老年护理教育的师资力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促进老年护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2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课程

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年护理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而老年护理人才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这样既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丰富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各级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在专业上注重增加老年护理专业,而且需要依据老年护理的要求、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设置老年护理的教学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熟悉老年护理教育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保障卫生职业院校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老年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老年护理的实验教学

老年护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繁琐,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在实际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需求。

各级卫生职业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卫生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电教课预实验课,并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案,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为卫生职业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老年护理教学的实训中心,以满足学校实际的老年护理教学需求。

4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

养老事业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保障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可以和社会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建立老年护理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

在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时候,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和社会养老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协议等合作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职能,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双方合作长久,实现双方共赢,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真正掌握老年护理的方法和技能。

5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老年人群体不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而且需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理压力较大。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在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心。

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宣传,让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落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真正养成尊重老人、爱护老年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护理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

6结束语

总之,在老龄化社会下,老年护理教育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卫生职业院校重视老年护理的教学工作,以及社会养老机构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只有调动和汇集全社会的力量,让全社会都参与到社会养老事业中,才能真正使老年护理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丽杰.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护理教育探索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23-124.

[2]王芳.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a),2014,01:77-79.

老年人护理需求篇10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区;老年护理教育;伦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与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文献从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快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

1国外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养老服务、老年护理及教育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不同形式的养老结构发展迅速,福利养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较为健全,已经达到了老年护理教育科学化、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1]。美国护士协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发展老年护理专科护士,2010年全美共有6741名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持有美国护士认证中心或美国护理科学院证书的研究生学历老年开业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各有3972人和574人,其就业资格近年来开始过渡到临床护理博士学位[2]。国外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其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及老年护理实践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特别是老年人综合社区护理(integratedcommunitycareforolderpeople,iCCop)护理模式不仅能满足患病老人的整体需求,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资源,不断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3-4]。

2国内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理机能退化、行动不便、慢性病增多,护理需求增多,并受文化、环境、经济、慢性病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明显,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加速了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5],但现阶段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完善,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①老年护理观念滞后,老年护理被认为主要是生活照顾[6];②专业设置空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7];③老年护理学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8];④老年护理职业培训教育欠规范[9];⑤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偏低,对社区护理需求较高[10];⑥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介于较低水平[11]。

3发展老年护理教育的伦理学思考

综合国内外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老年护理教育与国外相差甚大,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加快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不仅是医学教育问题,同时涉及社会伦理学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如下。

3.1从老年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加强老年护理道德教育,增加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与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专业设置空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另一方面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累、缺乏社会保障,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向低。因此,在现代护理教育中,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探索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途径,规范老年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不同层次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如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等,加强老年护理道德教育。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术讲座、专业培训等形式强调老年护理是一种更具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工作,是弘扬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对待老年病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始终贯穿诚心、爱心、细心、耐心的原则,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仔细、审慎、周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忠实于老人的健康利益,不断提高老年服务质量,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增加养老院、社区护理见习实践贯穿老年护理道德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3.2从社区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满足社区老年人群的差异化、多元化护理需求

通过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养老方式的分析,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区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模式成为各界学者的研究热点。社区护理是集预防、保健、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服务,由于我国各地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全、居民收入高低不均、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使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多元化明显[5]。从社区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要满足社区老年人群的差异化、多元化护理需求,开展综合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组织、管理能力等人文素质修养。因此在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中,不但要培养老年护理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老年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方面课程设置中要开设老年人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护理社会学、临终关怀与护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人文课程[8];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老年护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问题讨论、情景演示、综合性实验等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了学生对老年服务对象的理解,更好地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做好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让老年人获得身心的双重照护,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3.3从生命伦理学角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生命伦理学是人类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和谐为目标,关照和反思现实生活的一门学科[12]。从生命伦理学的观点出发,对老龄人人格、尊严及其生命价值的尊重,不仅要重视生命时间的数量,还要重视生命时间的质量[12]。老年护理不仅是生活照顾,还要注重老年人情感及精神的需求,提供社会支持,维护好老年人的人格及生命尊严,满足老人“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因此,要教育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按照护理程序针对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知识结构、信仰、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环境及病史等进行详细评估,制定切合老年人实际的护理计划,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才能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0-11]。同时遵循生命伦理学“公正平等”原则,对高龄、贫困、失独、优抚、三无、残疾老年人等弱势老年群体,要一视同仁,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auerhahnC,Kennedy-maloneL.integratinggerontologicalcon-tentintoadvancedpracticenursingeducation[m].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2010:1.

[2]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Recommendedbac-calaureatecompetenciesandcurricularguidelinesforthenursingcareofolderadults2010[eB/oL].[2011-01-30].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pdf/aaCn_Gerocompetencies.pdf.

[3]enguidanosS.Fromhospitaltohome:abriefnursepractitionerin-terventionforvulnerableolderadults[J].JGerontolnurse,2012,38(3):40-50.

[4]willisR,evandroum,Khambhaitap,etal.Socialcarefordiversecommunities:Howcurrentresearchattheuniversityofsouthamp-tonaimstoimprovetheuserexperience[J].GenerationsReview,2013,23(2):10-12.

[5]彭兰地,陈四清,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25-4727.

[6]刘宇,孙静,郭桂芳.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23-26.

[7]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8]彭兰地.发达国家老年护理经验及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展望[J].护理研究,2011,25(5a):1132-1134.

[9]陈四清.对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护理学报,2011,18(6B):27-29.

[10]王凤卿,王苏梅,陈红,等.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449-452.

[11]许加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324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