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8:25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99-03

为了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背景,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目前,参与该项目的高校共32所,分别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支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而如何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为应用科技型大学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必然性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于2012年12月部署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研究、对促进本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研究,以及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得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请推荐有关院校参加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的通知》要求,参与高校必须符合“办学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技能培养能力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领先地位,学校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支撑作用,学校领导班子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明确要求。因此,这32所高校有必要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特点,改革并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分析

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进行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监控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师生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应用科技型大学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各个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科学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培养方案,努力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2]。

1.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是通过对32所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以探索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32所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时,尤其是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教育部的这种人才培养思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学分、教学内容、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认真研讨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等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校企合作落实在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各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服务地方、服务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结合实际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师资力量、不同的生源特征及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因而,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校内外的具体情况,将自身特色展示出来。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每个专业做一个Swot分析。先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对比分析同等院校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特征和人才培养效果分析,最后得出自身专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w)、机会(opportunity,o)、威胁(threat,t)。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在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的前提下,合理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3.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本身就是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来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3]。因此,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对比分析欧洲各大学,尤其是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再结合本校特点,具体制定可操作的、具有时效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三、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策略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所设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13年参加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加入该项目后,移通学院及时调整了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细化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移通学院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人格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服务于信息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

2.结合实际,制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外,还要对移通学院各专业做Swot分析,也就是对各专业的内外部环境做分析,得出各个专业的优、劣势,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制定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移通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积累了14年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和其他三本院校相比,移通学院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当然在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资源上还有不足之处[4]。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应用等宏观外部条件,移通学院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并且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改革,重新制定了2014级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全校任选课程。每一模块下,都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优势,精挑细琢课程安排,合理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表1中的实践方式①~⑦分别表示:①团队式实践,集体参与,校内双体系人才培养基地、大学校园微创企业、校内拓展训练基地、校内竞技体育中心、校外企业合作;②寒暑假社会实践;③体育;④机房上机实验;⑤校内或校外毕业实践;⑥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⑦根据不同课程,具体安排,有校企合作培训、机房上机实验、寒暑假社会实践、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等形式。对于第⑦种实践方式,因专业课程不同而方式不定。比如,移通学院在制定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时,从社会需求出发,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5],删减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具有专业竞争力的课程,全面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如表2所示。

按照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的配置改革后,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学分达标。基本要求如表3所示:理论总学分119分,占比73%,实践总学分45分,占比27%,与教育部专业培养方案吻合,而且更符合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规划的相关要求。

3.充分借鉴德国的办学经验。移通学院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继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以来,已与德国、美国等国的十余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了中外联合培养的硕士、本科双学历教育活动。在与德国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借鉴他们的先进教育经验,将可操作的、可移植的教育经验融入到移通的专业培养方案里。

四、结论

应用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教育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应用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例,分析了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问题,期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找到适合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学春.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科技大学[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2):8.

[2]张发明,刘安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2012,9(1):26-29.

[3]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兼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93-95.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41-04

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由包含某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课程相互组合构成的有机系统。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学专业能否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向和灵魂,也是一个专业存在的基础。其次,分析学科内容,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学科体系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再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具体课程。最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现状分析及体系重构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现状分析

对于档案学的学科体系,虽然档案界有所争论,但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冯惠玲、张辑哲的分法。他们将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应用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技术和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档案法规、比较档案学等;档案史学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等;档案学应用理论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等;档案应用技术包括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包括记录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等。

这一学科体系为档案学学术研究划分了层次,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利于档案学进行有条不紊的学科建设;同时,它也为现有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内容框架,最底层的支流学科基本上每个对应一门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学科体系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把档案法规和比较档案学归人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下是比较牵强的。档案法规的存在依据是为了给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即“维系之道的道之维系”。研究档案法规的价值在于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法规及其实施方式。’档案法规的研究要借鉴档案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因为,要制定出科学的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不违背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合乎法理。所以,档案法规是以档案学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它本身并不属于档案学基础理论。比较档案学是以比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种研究方法,怎么能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呢?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可以运用到应用理论的研究,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把它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是很牵强的。其次,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意义在于,为档案学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以促进学科发展,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完全面向学术的,更多的是面向档案事业或档案工作的某一方面,以这一学科体系为框架建立起来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难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在学科体系与培养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课程体系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档案学学科体系的重构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将档案学学科内容归纳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技术、信息法规与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等五个方向。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涉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档案管理包括传统的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档案知识管理等;档案技术包括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环境下的系统设计、技术鉴定等相关技术等;信息法规与政策除了研究档案法规政策,还涉及普遍的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涉及档案事业史、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与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档案的文化缔构功能等。这就是一个面向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

二、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文科专业目录,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当前的理论及实践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当时确立的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时

对人才需求方来说,单纯的信息资料保管者和被动服务者的价值越来越小,不是说这项工作不再重要,相反,在信息社会中这项工作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是说传统的信息工作者(包括传统的档案工作者)的传统业务工作被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档案学界而言,界内学者或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带来的冲击。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档案工作者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去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的话,那么,他们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这种外来压力推动下,一些档案学者一方面对以往的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比如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反思了以往的来源原则,提出了新来源观;反思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反思了职能鉴定论和双重价值鉴定论,提出了文件宏观鉴定论,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档案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后保管范式”。同时,借鉴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积极转变角色,倡导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知识服务者,主张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打造新的档案工作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方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过时了。

2.这一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向性

诚然,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是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但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培养方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而且,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也不是档案学的唯一使命,档案学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时的业务活动提供信息保障,还在于维系整个社会的记忆、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这个培养目标的着眼点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档案室工作,而忽视了整个宏观层面的’当案事业。即便把信息服务及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是传统的资料整理者,还是现代化的知识提供者。

(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机制可以大致概括为:对档案学学科内容进行细分——划分支流学科——把支流学科设为课程。这样设置好课程之后,为了突出重点,同时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档案学专业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层次划分,如表1所示。

表1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表1的第一列的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次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再次为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显然,专业必修课是档案学的主干课程和社会上能力需求强的课程,如Ⅶ程序设计和档案微机管理,应该是档案学的精华所在;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相较于专业必修课,多为档案学的支流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为档案学的相关学科和社会上能力需求较弱的学科。对每一类课程的课时、师资投入也是按照层次区分的,由内向外依次递减。这样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之后,再以学分制来保证学生对每一类课程都修满一定的数量,并达到一定的质量。

这样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层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机制有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档案学理论、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相关性知识,培养出通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第二,这种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学所处的学科环境,有利于档案学广泛汲取营养,促进自身学科发展。.但是,这种课程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割裂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计算机绘图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辅助学科,却被分散到两个不同层级的课程类型中;同属于技术类型的课程被分散在三类课程类型中;档案法规与信息法学联系密切却相隔极远;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零碎混乱,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分布凌乱,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课程杂糅在一起,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多数档案学专业的学生选课是盲目的、被动的,或者说,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又一个后果是,对档案学每一个方面的学习、研究都难以深入。比如,档案管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有程序设计、档案管理软件、网站建设、计算机管理等,但涉及的相关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抓取了相关学科的一些现成方法,并没有与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切实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浅尝辄止、“两张皮”的感觉。又如,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这几门管理性质的课程,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犹如“鹤立鸡群”,虽然理论上认为管理学与档案学有密切关系,但在实际课程中,管理学的思想仍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档案学中。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第四,过分轻视档案与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中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有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档案与文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社会学概论,其中主干课程两门,其余均为任意性选修课程,投入的力量较少,而对档案业务管理方面的课程却很重视。这样容易造成档案学专业人才类型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档案事业使命的充分实现。

三、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完善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要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科学地规定培养目标。完善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增强培养目标的适时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化都要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档案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档案工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作为“故纸堆”的看守者和整理者,必须要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技术和谐地融人档案工作中,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出色的档案人员应该有能力根据组织的文档管理特点自行设计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档案网站。这应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2.增强培养目标的系统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目标应该是由多个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这样才能有步骤地实现整体目标,同时这也是由档案学学科内容的多方向性决定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学科内容的某一个方向,这样就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基于上述分析,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总目标,培养档案事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分目标1,掌握文档系统开发、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系统网络建设等系统的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分目标2,掌握信息法规、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档案法规政策的特色理论,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及法制规范;分目标3,掌握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相关的历史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培养档案界的文化建构者;分目标4,掌握档案室文档管理理论及档案馆档案管理理论,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分目标5,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能够整合各类型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梳理学科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就顺理成章了。表2为笔者对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表2中第一行的课程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专业英语除外,但因其具有通用性,故列入其中),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分出五个方向,其中的课程为该方向所开设的课程。

(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保障

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必须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人手。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具备合理的教学制度,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大体可归为两类,即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学空间、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软件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件、教学方法等。硬件资源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资源,而软件资源则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资源;在软件资源中,师资资源又是一切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与课程体系的实现相关的教学制度有学分制和评审制。学分制适用的对象是学生,主要是引导或规定学生修习某些方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是否达到学分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评审制的适用对象是教学人员,通过设置一系列量化或非量化的评审标准来衡量教学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相关课程的质量。基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的考量,档案学专业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各方向的平衡

由于硬件资源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变性不大,因此,这里重点论述软件资源的整合。从表2的课程分布情况来看,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课程数量最多,其他三个方向的课程数量都较少,研究的热度也不及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这说明,当前的课程体系还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种不平衡不利于档案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应适当增加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另外,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的课程很杂乱,应加以整合。比如,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整合在一起,把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整合在一起。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按方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应该设立面向各方向的专业教学小组,并由各方向的权威科研教学人员组织档案学专业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各专业小组研究选择适于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以师资资源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各个方向课程质量的目的。

2.改革当前的学分制,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

当前档案学专业的学分制适应于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现,如果不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改革旧有的学分制,新课程体系的实现是无法保证的。在明确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之后,应该以相应的学分制引导并规定学生按方向选课。具体来说,档案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公共必修课,学生可选择一个主修方向,该方向中的课程均为必修课;另外,还需选择非主修方向中规定数量的辅修课程以开阔思维;最后,以是否符合学分结构和学分值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任务。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信管专业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在当今社会实践中,随着我国各产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日趋宽阔。因此,根据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输送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调整与优化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信管专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部分高校就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管专业),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而我国,经过近15年的发展,目前信管专业已具备了多种办学层次。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资源的差异,允许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办学近十年来,信管专业一直侧重于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主要探讨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尝试对本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专业人才。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及基本的教育思想理论,将培养人才的所有活动进行合理组织与运行而产生的样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工业大学信管专业已有毕业学生约300人,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从事本专业对应工作的人数不到60%。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反复细致的研究,归纳总结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从我院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内总学分19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62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8学分;大类专业课程(必修)总学时92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就占到了914课时,而上机实验只有14课时;专业课程(必修)总学时4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96课时,实验也只有20课时。

2.重管理轻计算机应用。一般高校都把信管专业划入管理学院(系),以致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开设比重过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使得管理类的课程几乎都开设了,以至于不少学生误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是纯管理学科类专业。

3.过分强调必修课程而忽视了选修课程。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大类专业课程928学时,占总学分比率为36%,没有选修课;专业课程必修课416学时,26学分,占总学分比率为17%,选修课程160学时,占总学分比率为6%。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重过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优化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高校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以满足社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需求。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信管专业处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边缘,它综合应用了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此,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创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注重个性化教育,扩展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开拓创新;其次,根据学生的喜好与个性特点,将开设的课程分成几个不同方向的模块,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自己的模块,这样就可以采用弹性学分制与主辅修制;最后就是要加强学生专业实习力度。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从目前看来,对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来说,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创新型人才是其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随着当前计算机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能,才能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不可否认的是,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是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恒动力。正因为如此,如何培育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困扰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引人深思。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不容置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和注重的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第一,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大幅度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力争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所突破性成绩,从而进一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高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二,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电子、计算机和通信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学习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注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第三,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训练,具备相关方面领域的设计研发能力。第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更进一步说,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一系列专门系统的培养之后,既能选择继续深造求学,又能选择在电子科学、电子信息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从事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2培养方案的设计

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目标,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只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修订,才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和改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系统、全面地梳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重构。这个顺序依次是: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章节。一般来说,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进行强化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面探讨和解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我们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接下来,我们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意见,注重和强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三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化地改革,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毫无疑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性和现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是采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培养应用型高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主要体现在:注重和强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大幅度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及时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不断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构建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第二,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和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第三,教学手段改革。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展现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制作动感十足的电子教案,才能将电子信息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看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雷同的比较多,没有进一步明确区分具体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笼统的进行教学,无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体系。本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探讨之后,对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地阐述,接着,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看法,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等等,希望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鹏飞,李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硬件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12(02).

[2]何光普,周大鹏,张九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J].科教导刊,2011(07).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磊(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黄同成(1964-),男,湖南新邵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湖南邵阳42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5-02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60余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学科有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十几年来迅速发展,中国也进入信息化社会。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发展蓬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学生数量一度占到全国所有理工科总量的1/3。培养既具备专业素质又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没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方向涵盖太广而没有进行分类细化,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用人单位总是苦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数量增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时间和精力也有限,难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而市场反映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普遍看法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以满足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和投入,软硬件设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成就。如何利用好软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设计高质量的实验,配备合格的实验指导人员,开展综合或系统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能真正见到办学成效。

2.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面是很广的,但也是呈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从长远利益考虑,需要一支计算机相关理论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研究型队伍,即科学型人才。

国内外大部分it企业主要是开发本企业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以满足信息化需求,需要计算机工程型人才拥有独自或在大项目组中设计、构建和校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技术与经验,这也有很大的需求量。

与此同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能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同时又具备工程型人才素质及能力的人才应该是目前非常紧缺和抢手的专门人才。

实践表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科学思维品质并熟悉某一领域的本专业人才能很快适应该领域的工作,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后劲。美国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的操盘手、分析员大多是从理科信息类毕业生中招聘,通过三个月左右的培训即能胜任工作,这说明该专业学生具有很宽的就业面和很强的适应性。从国内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要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企业最想要考察的重要素质之一。另外,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应变性和适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和具体应用相比,他们更懂得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和组成,更了解如何使用和维护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在各领域发挥最佳作用。

二、面向市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构思

目前在计算机学科(计算学科)教育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工作依然是ieee-CS和aCm组织的计算机教程(ComputingCurricula)研究工作。从著名的ComputingCurricula1991到现在,国外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思路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过去形成的课程设置报告曾经是试图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文件。这种做法在十几年前是可行的,但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2]

企业分工是很明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就技术岗位而言既需要操作工人、技术员,也需要工程师。从某种程度来讲,地方高校要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工科类,其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必须重视实践性、应用性。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分析和调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工程实践应用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机构的需求选择和实施信息技术,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工程型应用人才。

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接下来还要制订一系列改革措施加以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3]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用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又要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要求。必须贯彻我校提出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主要目标,把知识传授转换为能力培养,把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把公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新的培养方案既要继承旧版教学计划中的成功经验,也要体现新的特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兼招培养,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面。

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可把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含公共基础课、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选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依此分类施教。从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础课程参照专业规范要求尽可能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本学科及专业发展潮流和最新趋势的内容,加强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和实践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教学的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努力夯实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提高课程则适应行业发展和变化,以扩大学生视野为目的设计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2.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人才培养更有效,人才考核更合理

探索面向市场培养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进一步开展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机制、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校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引进优秀的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导入相关专业提高课程,共同育人。

3.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要以实践教学为根本、技能培养为宗旨,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与生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学院要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优秀企业资源,与它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发展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结合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充分消化、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4]为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实践成效,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委托合作企业配合完成。

4.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指导参加竞赛,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

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举办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听讲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公开赛(诸如aCm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由带队老师指导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强化专业方向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效与学院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人才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强调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着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洪玉,苍圣,马宪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2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作为对传统数学专业改造的尝试,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以往分化过细的几个数学专业合并成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来看,在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中有近半数的学校是首次开办数学类专业,其中除了少数院校比较成熟,已形成特色外,多数院校尚未形成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考虑,存在边办学边摸索的现象。因此,明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加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而且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培养目标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始办于2002年,正处于本专业的发展关键阶段,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专业规范及时出台,使得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专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们通过课题立项、广泛调研等方式,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全面开展了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我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办学规模和发展空间,先后聘请多名外校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或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本专业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按照“教指委”的《专业规范》,立足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查情况,并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的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了“培养熟悉信息科学、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育、开发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应用理科人才,打好两大基础――数学知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培养三种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四种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

二、以数学知识和程序设计为根本,夯实学生基础

按照上述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对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进行了全面审视和修订。遵循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坚定树立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模式。我们深深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数学基础、较高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数学类专业毕业生才能受到社会欢迎。因此“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已经成为各高校实行专业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我们在修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严格遵照“教指委”的《教学规范》和《专业规范》的意见,着重加强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分量,强调了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本着“学以致用、培养创新”的思想,还特别强调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现代教学理念。

针对目前国内相同专业急剧膨胀、就业压力必将持续升高的形势,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着眼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制订了“2+2”的专业教学方案。设置至少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对专业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就业方向。我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信息处理。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是运用现代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问题,包括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信息处理以信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可以涉及结合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现代数学方法和工程方法。

三、加强应用,注重实践,突出特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的。实践教学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其“自己动手设计和体验”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加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实验室――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具体做法是:

(1)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的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要求(或自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实际操作运行,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

(2)课程设计。时间一般是在一门专业课的结束后,安排二周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题目或自选题目进行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

(3)开放性实验。为满足教师和学生科研的需要,我系建立了智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创建了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既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条件,也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从而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和应用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进实验室或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吸引部分优秀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教师交给的一项科研任务,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导师,正式参加一个项目可得相应的学分,相当于一门专业选修课。允许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申请和完成科研课题,取得成果后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4)生产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在调查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并寻找自己的差距,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树立工程技术经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工作事业心与责任感;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为后继课程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为了做好生产实习,在校内和实习基地,我们都安排有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整个生产实习中各个环节的指导。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完成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基本训练和培养从事技术应用与技术推广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是每位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突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教师切实做好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在学院内由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也可以直接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切实加强理论课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得以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严格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总结几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们意识到,构建适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创新评价机制,才能最终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优化,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这为我们今后顺利实施“专业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修订的大讨论,既形成了广大教师关心专业、关心学生的良好氛围,也促进了广大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奋发成才的积极性。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近几年,本专业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的学生也都获得了较好成绩,分别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一项,陕西省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全体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当然,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我们正在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准备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我们对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争取把我们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造成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富有我校特色的名牌专业。

参考文献:

[1]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规范[J].大学数学,2003,19,(1):6-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数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2007,23,(1):9-12.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7

档案学教育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文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出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并归纳出当前教育的几点不合理之处,同时对档案学专业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好。

关键词

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建议

就目前我国档案事业建设而言,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可谓其建设的核心部分,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实现其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能够满足社会对档案专业人士需求的高材生,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在创建之初到发展至今历经了多次改革,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现状

1.高校开设专业情况。随着我国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建设逐渐的完善,档案工作的扩大与发展,急需大批优秀的档案专业高等人才来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档案学科从无到有,从附属其他学科到独立,在档案学学科成立的几十年来,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档案专业本科教育发展至今的二十多年,已经逐渐步入到一个大规模、实质发展的阶段。就目前而言,我国共有34所高校开设档案学专业,开设硕士点高校26所,拥有博士点院校10余所。可见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档案学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较快,其专业地位可见突出。在近几年来,拥有档案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平稳并无较大波动,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定、缓慢增长的阶段。

2.培养层次与招生情况。就我国高等院校来讲,目前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培养层次。与欧美国家以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为重点相比较而言,我国档案学专业更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但由于档案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很少为考生及家长所知道,所以在考生报考数量上一直属于较小规模,但数量逐年有所增长。同时,由于档案专业具有的高就业率、考取难度小、竞争力低等优势,不少该本科专业或非本科专业学生选择考取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所以研究生数量也稳中有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档案学专业在向重点培养研究生方向转型。拥有档案学专业博士点高校数量在近些年也有所增长,社会与高等院校对档案学学科的发展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

3.师资力量现状。据相关文献分析,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规模相对稳定,数量增长缓慢,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各高校的发展规模,也与各高校的招聘标准有关,招聘门槛过高与高学历人才偏少这一矛盾可能是造成档案学专业引进师资缓慢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具有博士资格的高校逐渐增多,这也意味着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将会大幅度提升,并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档案学学术研究方面,档案学专业高校教师是主力团队,也是档案学发展方向的领头人。

4.课程设置情况。档案学专业发展至今,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以及改变档案学专业学生的厌学态度,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也经历了几次改革。面对形形行业的兴起,档案形式、种类与载体趋于多样化,这就使得社会对档案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课课程体系一般由四类构成,分别是档案学基本理论与档案事业类、档案管理基础类、现代档案管理类与历史档案管理类,在这四类方向书目中挑选6—8门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主要有《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撰学》、《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开设相关课程,由于高校侧重点不同,各校教师团队研究主流方向不一致,或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其所开设档案学专业课程也各有千秋。此外,一些院校还注重对档案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但目前档案学国家精品课程数量较少,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5.就业情况。档案学学科不同于其他热门学科一样为大众所知,但正是这样一门较冷的学科,在高校生毕业后,却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讲就业率都处于高位。这一现象也是由档案学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数量少与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大的矛盾造成的。对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博士生而言毕业后就业率则更高。档案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去向主要由以下几类: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或选择继续深造。但近些年来看,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具有个性化,更偏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工作方向的数量有所下降,而更倾向对企业单位的选择。因此,企业也成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大热门方向。根据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学校应针对企业特殊性在本科课程中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培养具有针对性的档案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完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知识课程体系。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则更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

二、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招生数量偏低。虽然档案学专业有着较高的就业率,但该专业招生率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却略逊一筹。每年选择档案专业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应届生实属少数,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不少考生及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该专业又何来报考一说。二是考虑到就业情况,与其他专业风风火火的招生情况相比,档案专业本来招生规模就小,人气也不旺盛,难免让社会大众觉得档案专业缺乏生气,误以为其没有发展前景。三是随着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年轻人个性多元化,他们渴望刺激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档案工作相对安稳、枯燥没有挑战性,且收入、福利等经济方面低于其他热门高薪行业,所以大部分考生很少会考虑该专业。

2.跨考研究生本科专业五湖四海。近些年来,考研热“高烧不退”,由于档案学专业报考难度小、竞争力低、就业压力小等因素,大量非档案学本科专业的学生都报考了档案学专业硕士,这部分学生也成为档案学研究生生源的支柱力量,但人数的充足不足以掩盖其背后的学生专业素质问题。由于跨考的原因,大部分档案学研究生都缺少相关档案专业背景知识,但其本科专业背景知识却十分广泛,这就造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的难度。与档案专业本科学生一视同仁的单一化教学方式是目前大都高校都采取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针对跨考生自身专业素质采取相应的改变教育措施,所以大部分跨考该专业研究生三年学习生活下来依旧迷茫,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标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点应是满足档案事业发展人才需求,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快速包围,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出现对传统档案工作及档案学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仍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依赖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阻碍影响,理论与实践脱节还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档案信息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环境,新型档案专业人才的市场日益扩大,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期许也有所增加,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很难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档案专业人才的期许。可见,培养目标单一、重成绩轻能力、不与时代相呼应一味灌输课本知识这一定位实在难以符合当今档案人才培养方向。

4.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陈旧。由于信息时展过快,再加之档案学学科的不稳定、归属不明等特性,档案学科的许多专业课程也面临着危机。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不合理情况:一是有些档案课程过于陈旧,与现代化进程完全脱节,但一些高校仍保留其科目,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二是一些高校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开设一些意义不大、营养含量低的档案专业课程。三是学校公共课设置太多,导致专业课数量缩水。四是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分布不均,造成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师教学方式上面,也存在着不合理性,现今高校档案学专业招聘的教师都具有各专业领域内研究生、博士生学历,但这也侧面反映出虽然这些教师受到高等正规教育,理论基础方面深厚,但其实大部分教师都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没有在档案工作岗位上长时间锻炼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理论输出,教学内容相对空洞,对实际工作需求与应该用的档案知识不能进行良好的结合。

三、对档案学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是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各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小规模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资力量的扩展,从而对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扩大档案学专业的招生不仅会增加社会大众对档案学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有效地宣传档案工作,让社会大众对档案专业有所改观。我建议可以站在宏观角度促进档案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在联系中着重突出对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的宣传,将档案专业的优势与特点让大众知晓,例如社会需求量大、高就业率等,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争取更多的生源,让“冷门”变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改良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整体把握,这无疑对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竞争、社会环境适应过程中有极大的益处。随着社会日新月异,档案学专业在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与时代相契合,努力朝着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档案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方向应有所改良,并提出以下几点改良意见。(1)注重专业素养与知识面的拓展。笔者认为,所谓专业素养不应局限于对传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对档案工作所需技能的把握,还应与时俱进扩大知识广度、增强思维深度。如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门类增多、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单一化培养。作为一名现代档案专业人才应该熟练地掌握现代技术并且对与档案相关行业的知识有所了解,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各行各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提高,只有实时了解社会需求,对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有着尖锐的敏感度,档案专业人才才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环境,为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大学本科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也在一步步走向大众化,由于学生较多,学校就存在难以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而档案学恰恰是一门十分考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所以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要格外加强对档案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平时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档案实际工作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现代档案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档案专才。(3)注重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他们都很看重档案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企业单位而言。但当今大部分档案人才都缺少这种创新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时紧密结合时展作出相应改变,可以结合时事教学,与学生互动探讨,锻炼学生开发创新的能力。在适应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使档案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中去。

3.课程体系优化。在当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上述学生专业素质、知识广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档案专业课程体系有所改革,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还是相对落后的。笔者认为,档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建立在既能够扎实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在公共课与专业理论课的结合基础上,还应该开设一些与新时代下社会需求相呼应的实践课程,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课程构架。毕竟档案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无论搞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档案工作,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如若因为客观因素,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单位,可在学校建设实验室让学生学习一些现代化技术如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印技术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配合下,帮档案学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

4.教育方式变革。传统的档案教育方式是在室内通过教师围绕课本知识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思想。笔者认为教育方式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做到活学活用。所谓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学术情感、学术道德与价值取向都应该在教育中有所体现。档案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使其文化底蕴雄厚,还要培养其对学术、文化、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档案专业的研究热情。专业素质与专业人格的共同教育,才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档案专业人才。所以,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入情感教育,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档案专业产生足够的认同度,充分肯定档案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加有信心。在信息时代,档案教育事业的建设急需找到新方向,只有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档案高等教育结构,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

作者:殷雨鸽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拥军,张斌.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研[J].档案学研究,2011(5).

[2]任越.档案文化研究悖论及其消解之道[J].档案学研究,2016(1).

[3]郑惠萍.浅析我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档案学研究,2014(12).

[4]任越.文化哲学视阈下档案文化层次问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1).

[5]孟世恩.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6(4).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新时期;档案官员;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利用档案文献来研究历史文化,在新时期,现代档案工作内容也有了重大的变化,档案管理员也从实体保管这种形式开始向知识管理这转变。档案馆员可以从档案资料进行采集、加工来提炼出大量信息供自己利用,档案馆的服务模式已向多元化形式发展,因此,对档案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一、新时期档案馆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馆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新时期的档案馆员首先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档案事业,坚持党的各项原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品质,尊重历史,积极维护历史真实性原则。还要求档案馆员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尊重知识产权,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总而言之,新时期的档案馆员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馆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由于新成果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以及档案信息技术知识的不断提高,使得档案馆员必须接受更大的挑战。档案馆员应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习关于档案的最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能,从而在档案信息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时期的档案馆员的目光应放长远,与时俱进,以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得到锻炼成长,丰富自己的档案管理知识,更有效地为档案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三个方面。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的辨别与认知,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利用、评价、利用。信息意识是对信息作用的反映。在如今信息污染、信息泛滥的影响下,档案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以此来获取、辨别有效的信息,以此满足客户的需求。档案馆员应掌握较强的档案专业知识,并且熟知本馆的藏书分布。还应多加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检索技术的研究,对档案信息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

二、新时期档案馆员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新时期档案馆员的培养应从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入手,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造就一批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分为三种类型:

①复合型档案馆员。是指既会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也要应用现代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法。②实际应用型档案馆员。是指需要具备一定的档案业务技能,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研究,从而形成高质量的信息产品。③学术专研型档案馆员。是指具备相当精深的档案基础理论知识,这类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

三、新时期档案馆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一)制度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档案馆应考虑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计划,更重视馆员的档案信息管理能力知识方面的建设。通过对档案馆员进行灌输与档案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多角度、全方面的扩宽了馆员的知识层面,开阔视野了馆员的视野,最终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档案人才。在新时期最需要的就是档案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档案馆应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履行各项人才培养目标,增强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充分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每个馆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知识结构都大不相同,因此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对馆员进行培养。①在档案馆里,很多馆员并不是档案科班毕业生,他们缺乏档案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组织进修学习,使他们懂得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从而胜任其业务工作。②档案馆领导需要定期聘请专家和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形式提高馆员的技术水平。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便利,开展网上教学,让馆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④岗位的轮换也是对提高馆员业务能力的一种激励手段,是重要的实践机会。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活动,馆际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学习与交流,这样可是实现知识共享,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

(三)研究创新的培养模式

要想跟紧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就要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开放机制,培养馆员的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①重视馆员的能力培养,重点在于培养馆员的专业技术、创新思维、设计发展能力,培养馆员学会用理性思考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②在学术研究中应提倡思想开放性,吸收、参考优秀的研究成果。③要激发馆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档案工作的新道路。

(四)科学组建知识模板

注重对馆员创新性、实践性能力的培养,采用档案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要了解档案学的背景知识、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培养馆员学会批判性思考以及管理决策技能;培养独立展开学术研究的能力,馆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要懂得相关档案学的法律知识。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素质的培养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新时期档案馆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科研合作能力。应加大对年轻馆员的培养力度,强大档案人才队伍。档案馆员要全反面进行改进与提升,真正做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企业生产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80―02

一、企业生产与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有很多相似之处,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都视质量为生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则如产品生产中的质量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进的过程,产品质量提高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装备条件改善和劳动技术改进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企业产品生产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过程监控都是极其重要的。

企业生产和高等教育都属于各自市场的供给方,企业的产品生产是按照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市场信息反馈、产品的改进和完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的,高校人才培养也相应地要经历市场调查、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运行、教学监督、人才质量评价、方案改进这样一个过程。

二、目标市场选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企业目标市场是根据资源条件、技术优势、市场环境和产品研发能力选择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因此,同样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才市场需求等因素。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不仅培养社会精英,同样也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职业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层次性。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基层”的高等院校,目标市场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的企业。大多数区域性、地方性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都重视学生的技能,以应用型为目标。应用型是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工作技能,注重实用,注重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能否培养出各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调查了解基层社会的人才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和适应当地需要的人才。

三、产品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企业的产品是根据目标市场调查所掌握的消费者需求来设计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既着眼于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又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既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全方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1.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充分了解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有用信息,由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各学院联合成立机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数量上人才供给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质量上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程度(包括工作能力、技术技能、意志力等),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对母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分布情况,有选择地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库,建立信息档案,定期进行分析,为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调查工作通过学校校友联络机构、学院辅导员、学院毕业实习基地、合作企事业单位等多渠道进行,采用信函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采访、重点跟踪等方式,定期进行实地调研。

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状况集中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涉及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核心课程,设置上以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为目标,自成体系,不能随意调整;涉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根据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原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视用人单位需求适时做出必要调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有实用性和适应性,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合选修课,将选修课按学科分类,引导学生选择选修课时,形成一定的体系,这样可以通过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在所学专业之外的某一学科领域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由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环节学时比重。配备科研、验证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在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色,与当地行政事业部门、龙头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合作单位,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相应的实习环节由实习基地安排现场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在学习阶段提前熟悉和了解工作现场,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和质量。

四、产品生产过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就要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增强企业活力,就要激励创新。高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激励教学方法创新。

1.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实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科室、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约束和激励两套机制,完善约束教师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违反规章就惩罚;建立各种激励教师创新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规章制度,取得成果就奖励。

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实行例会制度。坚持学院领导、教研室、视导组听课制度,完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强化教学、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完善教学文件、资料归档、教学数据的统计分析,便于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例会,通报教学信息,研究相关问题。

2.教学模式创新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参与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笔杆子、嘴巴子、手头子”训练,从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方式、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将兴趣小组、课堂讨论和演讲、专业技能竞赛、参与科研、大学生创新、实验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并有意识地引导活动的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上述办法,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五、过程控制――教学监督与质量评价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实现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意图,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使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质量要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校教学监督和质量评价是按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的重要举措。

1.完善教学监督机制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局面的出现,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只由学校一级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是力所不能及的,构建学校和院系分工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学院职能强化,应整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院系是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教学质量监督必须发挥学院自身的作用,由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结果的监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学校视导组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建立例会制,通过教学职能部门、校级教学督导组、院系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员定期例会,共同研究讨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全方位监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将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与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实行平时教学检查一票否决制,即在教学检查中发现教学质量有较大问题的定性为教学质量差,与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的情况和教学质量状况,为改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

六、信息反馈与产品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机制

通过市场信息反馈,改进产品设计,是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不可或缺的过程。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机制,收集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及工作业绩方面的信息,可以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耦合程度,确定我们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创造三个方面的需要,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通过上述评价,发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

[2]夏镇波,陈利根.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3]柏伟,徐茂.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8).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病案;办学层次;入职资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医疗领域的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整个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病案管理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病案信息管理方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一般临床专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将从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发展缓慢原因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发展缓慢,以期能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1.1整体水平偏低

近些年,尽管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发展迅速,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医院学校的学生核心专业就是临床和护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非重点专业,因此学校领导,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建设这个专业,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专科学校,能坚持办这个专业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做为一个重要专业来发展,因此招生的人数有限[1]。本科学校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而且本科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没有病案这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针对医院信息科、医研所和图书馆,与病案管理相差太远。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受整个社会氛围或观念的影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不愿意就读这个专业,认为没有前途[2]。所以最后录取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调剂生,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医院的需求之间存在对接缺口。

1.2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较难

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医院越来越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更倾向于招聘专业的人才来从事病案科的工作,同时,因为医院评审的硬性要求,医院的病案科也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病案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工作的国际化,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等也越来越高,需要学校提供较多的高层次的病案管理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学历基本上是专科及以下层次,无法提供医院需要的病案人才。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医院一直在招聘病案人才,却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医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医学院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就业却很困难,很难进到大医院的病案科从事专业工作。而这种就业情况一方面继续影响学校领导对该专业的发展投入,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报考该专业,继而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导致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1.3师资水平较低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病案方向更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加之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在专科及以下层次,因此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较少,师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在职教师的构成如下: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或预防专业转行过来,一部分是计算机或图书情报专业转行过来,还有一部分是管理专业转行过来,属于拼凑型师资队伍,真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出身的老师少之又少,更别说是博士毕业的专业老师。师资的不到位对于专业的发展是个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观念上不够重视

从管理决策层到基层单位(包括医院和医学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从卫生领域的管理层来说,一直强调临床科室而相对忽略病案科室的功能,没有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让医院和公众都认识到病案工作在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无形引导下,医学院校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加大力度来发展这个新兴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发展需求。而对于医院来说,从表面上看,医院的主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病案工作似乎远离临床第一线,没有对医院做多大贡献,因而病案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科室,其本身对于医疗发展的重要功能几乎被忽略了。

2.2医院门槛设置过高

近些年,随着医疗教育的迅速发展,医院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几乎是一刀切地以本科作为起点。这对于临床一线的专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专业现在普遍的是研究生教育,但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因为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没有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又何来的毕业生呢?而医疗的评审对于每个科室人员的学历要求是有一定比例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就招收临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来做病案工作,而这几个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这无形中又造成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挤压。

2.3学生的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刚起步发展时,定位在中专层次。近些年,随着整个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不少大专的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但本科医学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极少,更不要谈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培养的学生集中于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层次。但与这种培养情况相反的是,医院招聘的条件却一直在提高。在过去,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但今天,学生就业全靠市场调节,这就出现了供与求不符合的情况,供与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而就业不足又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4病案管理人员入职资格过低

医院中的许多部门比如临床、护理等都有自己的入职资格,如医师资格、护士职业资格等,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这些行业的专业性,跨专业的人是不可能来从事临床或护理工作的。而病案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业的入职资格限制,这就造成了医学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报考病案科室,但实际上病案管理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相反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非专业的人员来做病案工作,短期内不能独立工作,且由于没有系统学过病案的知识,无法将病案在现代医疗中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病案工作在社会中的正确评价。

2.5病案管理人员职称发展有局限性

病案管理人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职称系列可晋升的,而医院中员工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称的高低。因而,不能晋升的病案管理人员收入较低,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还没入行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以后,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较,也更加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感情不稳定[3]。当然,在经过许多病案人的努力下,现在的病案管理人员已有职称晋升途径——病案管理技师系列。虽然最近几年有副高的级别,但仍然无正高的级别,且不少医院给病案科的高级职称数量少。这也是影响病案职业进而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6专业教师的职业热情不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重点专业,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因为就业率等问题隔年招生,导致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发展信心不足,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明显有许多不利因素,难以出科研成果。教师的收入偏低,职业前景渺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

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针对病案科室规定入职人员的专业限制,真正做到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而不是让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其它医学专业来做病案工作,从政策上确保病案工作的专业性;二是教育部专业设置委员会明确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只是作为大专专业,也可在本科中设置此专业,随着病案的进一步发展,可开设病案管理的研究生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发展层次[4];三是医学院校根据政策的指引,与时俱进地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好专业宣传,搞好招生工作,培养医院所需要的病案管理人才。

3.2设立行业入职资格考试

让学生在毕业前可以考取本专业的专业资格,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性;又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的能力,排除不相关专业对该专业就业的挤压,让专业的人做病案管理。把病案管理工作做成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提升病案管理的地位。把病案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3.3定期举办病案管理大赛

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主要考察该专业学生对病案管理的基本、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各院校可根据大赛来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病案工作的实际需求来教授学生病案管理的相关技能,以做到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个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激励医学院校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好、办成社会需求认可的专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外优秀的大学进修,学习国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也可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国外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5];二是短期内可组织专业教师去国内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学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借鉴成功做法,改变他们对专业的一些传统看法;三是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术会议,让同一个行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专业的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同行的合作;四是选拔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进修。

作者:代清霞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参考文献:

[1]阮焕立.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28-1230.

[2]王继林.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5(12):103-104.

[3]陈浩,杨威,王德斌,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现况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7):8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