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0:11

矿山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小矿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9-02

小矿理论上是指经地质勘枵查明,矿床资源储量规模小于小型矿床上限1/5~1/10的矿床;零星分散资源是指经地质勘查查明,矿体(或矿点)的规模小,且零星分布于含矿层或含矿地段,或零星分布于主要矿体边沿,不能被主要矿体开拓系统开采利用,其资源储量规模一般小于小矿上限的1/5~1/10。

“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指受采矿权(申请人)委托,对小矿及零星分散资源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后提交的资源储量地质报告(或储量核查地质报告),主要用于矿山建设或资源储量核查。但在实际工作中,“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泛指小型矿山开采范围经简易地质勘查后,编写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

经统计,全国的开采矿山数经多年的治理、整顿规范和整合,已由2006年的11.79万个下降至2009年的9.50万个(含近10%的新建矿山)。生产及新建矿山中绝大多数为小型矿山,约占70%左右。在这小型矿山中,绝大部分为非金属建材类露天矿山。

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发文,决定在全国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各地为全国开展这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细则,开始对矿山资源储量勘查、占用、开采进入动态监督管理,实行常态化的资源储量年度核查制度。除新建矿山提交地质勘查储量报告外,生产矿山也要提交年度储量核查报告。近年来,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做了大量工作,编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为矿山建设和矿政管理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1小矿地质勘查的报告质量现状和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

1.1存在问题

近年来,地勘单位为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提供技术服务,开展新建矿山地质勘查和生产矿山储量核查工作,编制提交了大量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查报告,基本满足了矿山生产和矿政管理工作要求。但是,占较大比例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问题较多,总体质量有明显下降现象。主要问题一是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达不到要求,二是勘查工程达不到要求,三是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和矿山生产资料搜集、研究不够。

(2)矿产地质、矿床特征分析、总结,叙述不够、不全面。

(3)矿床共(伴)生矿产评价重视不够,很多矿区缺乏评价资料。

(4)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简单、缺乏实际数据。

(5)储量估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矿体、储量估算边界、采空区范围的圈定问题,储量估算参数确定问题,资源储量与矿界关系问题。

(6)其他问题,如有的报告章节不全,编排不当;有的只是实际资料的堆积,缺乏分析、归纳和必要的综合结论;储量计算级别厘定不符合规范要求,储量计算参数处理不当;有的文、表相互矛盾,有的图前、后不一致;有的计算单位有误,打印复制遗漏差错等。

1.2危害性

小矿地质报告质量下滑的危害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地勘单位的声誉、形象;二是不利于提高地质勘查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三是因受报告质量影响,矿山资源储量出现与实际有较大出入的问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2原因分析、提高方法和建议

2.1原因分析

(1)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小矿因规模小、且多为非金属建材用矿产,一般由县级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其开采登记手续。小矿地质勘查报告是矿业权人办理采矿许可手续中的必要件之一,是不得不做、不得不提交的一份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小矿地质勘查要求较低项目数量多,加上市场的无序竞争,许多地勘单位以低价承接项目,项目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项目费用一般都远低于定额标准,完成时间一般少则一星期,多则一个月,因此,承接项目的地勘单位只有压缩野外工作量、减少费用、降低成本,从客观环境上导致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2)勘查区地质研究程度问题。小矿勘查区一般为非重点开发矿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大部分只经过区调、普查工作,一般只有简单的区域地质资料,缺乏勘查(矿)区地层、构造、矿层(体)、矿石质量、矿区水文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资料。

(3)个别地勘单位对小矿项目不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委托人催得急的客观情况下,有的地勘单位对小矿地质勘查项目不重视,一是地勘工作量及经费投入不足,二是随意安排专业不对口或业务能力不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甚至安排没经过野外地质工作锻练的刚毕业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报告主编。

(4)个别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弄虚作假现象。拿到项目后,派非地矿类专业技术人员勘查现场,再将搜集来的同类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作为模板套作报告,使报告内容与矿山实际不符。

(5)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责任把关不到位,各级技术负责对报告编制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审草率、马虎,未重视地质勘查成果成型的把关。对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交的技术管理流程,如校对审核、修改复审、打印检查、登记盖章等质量管理流程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

(6)不重视搜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成果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特征缺乏了解,有时因项目经费少、时间紧,投入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量少的情况下,搜集的以往地质矿产资历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7)野外工作简单化。地质勘查工作实践性强,每项地质勘查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认识勘查区的过程。有的项目负责人缺乏野外工作经验,有的误认为小矿地质勘工作不需要系统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资料的搜集比较简单或单一,相关资料获取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勘查区地质矿产特征,使报告质量先天不足。

(8)对规范的理解、执行出现偏差。规范是对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要求做出的统一规定,是约束地质勘查主体活动和行动的规则。其核心是用一定的勘查工程,最有效的查明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项目负责人不能正确理解、掌握规范要求,不明确项目的成果报告需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收集应用资料不对路、报告编写内容与大纲要求不符。常见地层描述脱离矿区实际,含矿岩系与矿层(关系)交代不清、矿石质量评述参数缺乏基本数据(以引用为主)、开采技术条件内容单薄、储量估算方法结合实际不够等问题。

2.2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方法及建议

(1)地质单位应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搞好统筹安排,重视加强小矿地质勘查工作。小矿数量多,一般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面大。地勘单位应根据项目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野外工作投入,为提高报告质量打下基础,确保项目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2)充分搜集利用以往地质勘查成果资料,既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市场地质勘查项目的特殊需要。特别对那些经费少、时间紧、投入的野外地质工作量少的项目,充分搜集以往地质矿产资料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

(3)明确地质勘查工作目的,重点查明矿(层)体赋存状态,回答有矿无矿、矿好矿坏的问题。由于小矿地质勘查一般不分阶段,属一次性勘查,因此要充分用好有限勘探资金,合理部署勘探工程,防止出现勘探类型定得过于简单、勘探工程密度过稀、勘查控制不足、资料获取不全等情况。

(4)地质勘查应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勘查内容主要为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综合评价等5个方面。重视搞好地质测量及各勘查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加强综合分析和整理,提高地质研究程度。编制符合勘查区具体特点的小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大纲。

(5)加强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研究评价,对影响开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提高小矿地质勘查报告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抓好有关各个环节的工作,并注意搞好项目的综合勘探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意识,抓好各级技术流程管理,切实提高市场条件下小矿地质勘查报告,为促进地方矿业发展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矿地质勘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管理条例,1998,4.

[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

矿山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核实工作;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

【abstract】forimplementationofthestatecouncilonstrengtheningthegeologicalworkandthedecisionaboutgearing,regulatingtheorderofthemineralresourcesdevelopmentspiritofnotice,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decidedtocarryoutcomprehensivesupervisionandadministrationofdynamicminingreserves.Hebeiprovinceinordertoimplementthespirit,issuedaminingreservesdynamic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implementationscheme,intheminewasgraduallydevelopmineralresour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整顿、规

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国土资源部决定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我省为了贯彻上述精神,出台了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省逐步开展了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核实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总的来看,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工作是在原来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工作的基础上平稳过渡的,所形成的矿山年度储量测量报告良莠不齐,有些报告问题较多,有必要加以整治。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矿山储量地质测量是掌握矿山地质条件和储量变化情况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矿山企业要按要求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依法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送矿山储量变化情况。不按规定进行地质测量、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由此可见这项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为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和维护矿业权人对矿山资源的合法占有权;是为了逐年摸清矿山占用储量家底,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准确的储量依据;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宜;是为了矿山企业矿业权延续、换证、矿业权出让或转让提供准确的依据;是为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矿山占用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核(报)销提供可靠依据。矿业权人和从事矿山年度储量测量机构的人员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绝不弄虚作假,按要求从事这项工作。

根据近年来的了解,当前矿山储量测量核实工作及其报告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野外测量和调查工作较少;

2、矿区地质测量工作程度低,投入实物工作量少,尤其是测量、取样化验、物理测试等工作量较少;

3、各种图件内容过于简单,质量较低,有些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1:5000,1:2000)地形底图是由1:5万地形图放大的,这种图的质量可想而知,有的矿区1:5000地形地质简测图,地形底图等高线距离达50米,这种图怎么能行;有些报告附图质量低得不能再低,1:2000—1:5000地形地质图地层只划分到系或组,图面上没有产状,没有矿体图例,报告中有的断层图面上没有,图文不符;

4、文字报告章节有的不符合储量年报编写指南,有的缺章短节,有的不需要详述的无关紧要的写的很多。有的重要部分(如储量地质测量工作方法、矿床地质等)都寥寥数语;

5、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不当,如有些很厚的形体本应采用平行垂直断面法估算储量,却采用垂直总投影法;

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工作及其成果的质量,应该主动进行就真纠正,使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健康进行。

二、搞好矿产地质勘查及矿山储量年度测量核实,提交合格的报告成果

(一)、矿产地质勘查及矿山储量地质测量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1、必须遵守矿产资源法和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要依法勘查,甲类矿产勘查必须先取得勘查许可证,无证勘查即是非法勘查,人为的变换矿种(甲变乙)勘查同样是非法勘查。如把石材变为石料矿进行无证勘查、把超贫磁铁矿变在建筑用石料进行无证勘查,把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变为制灰用灰岩进行无证勘查等。

2、乙类矿产的勘查必须纳入矿权设置方案,没有纳入的暂不进行勘查和报批。

3、矿产地质勘查必须严格遵守现行勘查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

4、勘查单位必须取得资质证书方得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不得借用勘查资质提交勘查成果。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除遵守矿产资源法和管理条例,还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进行。

(二)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步骤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可以初步总结出下面工作模式图: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步骤是:

1、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机构应邀进驻矿产地开展工作,首先进行矿产资料收集,主要收集;

(1)矿山以往地质报告特别是近期的矿山资源储量检测或核实成果报告;

(2)矿山采掘资料,包括采掘工程图、测量成果、矿山资源储量台账及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开发表、基本分析及其他分析测试结果、矿山地探情况、水工环方面的资料、矿山产销情况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3)矿山开发利用设计方案等;

2、进行地质调查和观察编录,其主要内容为:

(1)矿床地质特征

(2)所发现矿体地质特征;

(3)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情况;

(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特征;

(5)采样及编录。

3、开展测量工作,测量工作主要内容为:

(1)矿区范围拐点及开采深度标高;

(2)采掘工程位置;

(3)采掘坑道测量;

(4)采空区范围及露采场范围、高程;

(5)采样部位及采样剖面、槽探等工程测量;

(6)矿体或矿层厚度测量;

(7)对矿区已有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测(重点部位);

(8)矿山地探工作所发现的矿体定位测量;

4、报告编制:按有关要求和报告编写提纲编制成果报告。

5、矿山资源储量测量机构提交的报告,要求必须进行质量检查及内部审查,并出据内审意见书。

三、结束语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谐的矿业秩序,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率的重要举措。对于如此严肃的重要工作,必须保证质量和尊重客观实际,来不得半点虚假。据此进一步重申:

1、要正确认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及地质测量、勘查是矿山资源储量地质测量机构、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共同为国家管理好有限的矿产资源尽职尽责的事,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应该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国家负责。

2、既然搞这项工作,就要对成果负责,而且不只是负责一时,要负责到底。

矿山分析报告篇3

根据永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煤巷锚网支护、锚网索支护(暂行)规定》(永贵[2011]267号)之规定,轿子山煤矿煤巷推荐采用锚杆间排距800×800(规格18×2000),锚索间排距1600×2400(规格6500)的支护方案。考虑到该规定为总体纲领性文件,没有针对新井m9煤极坚硬顶板情况进行专门分析,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支护技术的改革。

结合临近矿井资料,对于此类极坚硬顶板采用低密度锚杆支护或者局部地段裸巷支护,效果较为理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没有对巷道支护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无法从理论上进行指导。

针对新井m9煤极坚硬顶板支护方式不合理、浪赞严重的问题,亟需对其进行支护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相关技术,实现巷道裸巷支护;并依据《煤矿安垒规程》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在坚硬和稳定的煤岩层中,确定巷道不设支护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对m9煤裸巷支护制定技术安全措施,保证其安全性,最终实现技术改革。

1 研究内容

针对轿子山煤矿新井m9煤极坚硬顶板支护改革问题,确定本项目研究内容如下。

(1)新井m9煤工作面极坚硬顶板力学参数测定。

(2)极坚硬顶板力学结构模型的建立,根据其特殊的矿压显现规律分析裸巷支护的可靠性。

(3)不同支护方案和参数的数值模拟,计算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巷道应力及围岩变形规律。

(4)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四十一条规定,对m9煤裸巷支护制定技术安全措施,诸如破碎地段实施锚网支护、每隔50m安装数显报警式离层仪、安设木支柱作为信号柱等。

(5)现场监测获得巷道顶板离层、煤体应力分布等相关数据,进行支护改革后支护效果的评价。

2 研究路线

调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一实验室试验确定m9煤顶板的力学参数一理论研究,建立极坚硬顶板结构力学模型,分析裸巷支护的可靠性一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支护情况下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应力及变形规律一针对m9煤裸巷支护制定技术安垒措施一确定改革试验地段及观测地点、内容,现场监测分析顶板离层及煤体应力分布规律一分析实测数据,现场验证裸巷支护效果一总结分析研究成果,提交研究报告,井将成果推广应用。

3 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

3.1工作安排

本项目从启动至完成报告,共需约8个月时间。共分为四个阶段:课题立项与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现场施工与监测阶段、分析总结与编制报告阶段。

(1)课题立项与准备阶段(2011.2~2011.3)。主要工作为:广泛调研,收集有关资料;提交“轿子山煤矿新井m9煤极坚硬顶板裸巷支护改革”立项论证书,制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方案设计阶段(2011.3~2011.4)。主要工作为;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三个部分。在山东科技大学实验室进行试验确定顶板力学参数;理论上建立力学模型,根据极坚硬顶板情况下特殊的矿压显现规律分析裸巷支护的可靠性。运用数值计算软件分析合理的支护方式,并制定针对裸巷支护时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3)现场施工与监测阶段(2011.4~2011.5)。主要工作为:顶扳支护改革试验和现场监测。在工作面顺槽进行支护改革试验;安装观测设备、采集与整理数据,现场验证裸巷支护效果。开始监测前一个月由山东科技大学参与监测,后期监测工作由轿子山煤矿完成,数据分析由山东科技大学完成。

(4)分析总结与编制报告阶段(2011.5~2011.6)。主要工作为:课题总结、编制报告、课题推广与应用三部分。对课题前期的工作进行总结,编制“轿子山煤矿新井m9煤极坚硬顶板裸巷支护改革”课题报告,形成相应的技术成果,并针对同类开采条件矿井进行推广应用。

矿山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工作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2-190-1

1石料矿山地质勘查方法和过程

(1)地形地质测绘。为了较为真实地反映石料矿范围内和附近的地形、地貌状况,需对石料矿山确定对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实测和测量标定矿区范围一定范围内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具置,利用地形图能比较准确地计算矿区范围内的石料储量,进行地形地质测绘工作,具体包括:查明岩体或岩层的赋存状态,矿区最低点与最高点的相对高差;岩石的花色品种及其变化规律、色斑、色线、有害矿物及有害岩脉、夹层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构造及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可能产生的荒料块度;矿山开采条件,包括覆盖物厚度、风化带和破碎带深度,采场布设的方案,矿山公路的修筑里程及修筑条件等。

(2)取样和测试。石料的取样和测试项目有很多,本文选取装饰性、荒料率和出料率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①装饰性,即花色和光泽度的确定是将磨光的样品置于1.5m处目测,确定矿石颜色、花纹与光泽是否能达到商品的要求,与大批量样品或标准样对比,确定色调与花纹的稳定性,要求在小范围内不能有显著变化。同时,取样点的密度和具置的布局要以能控制矿体中矿石花色的变化为标准。②荒料率即在一定范围内采出的荒料体积与该范围内的原矿体积之比。③出料率是出材率是每立方米荒料所能产生的有效石料的面积,它是由矿山实际采出的荒料送加工厂再处理后得出的。(3)试采。试采是在拟投资开发的矿山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小块地段进行简单的手工或机械化采挖,判别矿山投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试采过程中要随试采进展对采坑作详细地质记录,采取样品,进行必要的测试,记录其结果,并计算不同部位的荒料率、出料率和荒料及生产的成本。

2石料矿山地质勘查内容分析

(1)踏勘选点。石料矿山选点应根据当地建设和市场需求,通过路线调查,选择矿体岩性简单、延展稳定、断裂构造不发育、出露良好、覆盖层薄、风化浅、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交通运输相对方便以及开采对环境影响小、对公路、铁路、通信线和人居安全有保障的区域,还要充分考虑矿山开采完毕后的复垦还绿条件,合理划定勘查区范围。

(2)地质勘查。普通石料矿产勘查工作以地质观测研究为主,配合少量必要的探矿工程,填(测)制勘查区地形地质图,调查研究残坡积覆盖层和风化层的厚度与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和断裂构造对矿体的破坏程度;调查开采技术条件,测试石料的理化质量指标,编制勘查地质报告。地质勘查的重点是对矿山发展不同阶段的勘查工作,包括:①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为了使矿山服务的年限得到延长,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在重要的原材料和固体能源大中型矿山地区,要进行大规模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察工作。②对矿山生产阶段的勘查,矿山企业要对矿山服务的年限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合理、科学的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扩大资源储量;做好矿山的摸底探测工作,扩大找矿范围;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勘查效率。③综合评价和勘查共伴生矿和尾矿,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来规范矿产尾矿资源的利用,调查资源。④关闭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矿山企业要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好矿山的环境。在矿山的开采的活动结束之前,闭坑的地址工作要做好,另外闭坑的地址报告要提交。

(3)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观测点、探矿工程等原始编录必须在实地(现场)进行,取准、取全第一性资料。各项原始资料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工作质量按现有的法律标准执行。勘查地质报告做到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准确、真实可信。

3找矿工作分析

(1)找矿工作的重要技术分析。包括:①找矿方法的综合利用和联合解释。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的角度出发认识深部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测量时用精密的地球物理仪器,这样才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对于数据和图标要进行适当的校正,将高精度的资料图谱输出;为了达到高水平的解释效果,要加强各个与地质勘查工作相关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的合作。②甚低频电磁方法。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勘察迅速,勘察的方式也比较灵活。首先用Fraser滤波等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将掩盖区异常的地质体和产状以及展布的方向根据地质研究控矿规律和矿体的赋存规律进行有效的圈定,进行矿体空间赋存部位预测,最后提供找矿额度依据。

(2)找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地质勘查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了地质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后,地质勘查得到了人才队伍逐步精炼,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基础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相对较少,找矿缺乏基础地质资料保障。②尚未建立市场为主导的地质找矿机制,地质工作市场主体缺位。③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专业使用不合理,技术人员和地质勘查队伍不稳定等诸多方面。

(3)解决找矿工作问题的建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以地质勘探为契机,建立一个统一的,有竞争力的,开放、有序的矿业市场和交易平台,建立对企业的重点在矿产勘查领域的大型国有投资挖掘市场主体地位。

控制投资结构,增加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业的政府投资,过滤投机性投资的政策引导,刺激社会资本。鼓励各级地质工作的实际投入水平,提高公众福利,并加快技术水平。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和地质工作的法律规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按照新的工作思路,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管来实施找矿工作。

4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找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结合现有的找矿技术不断的开拓新的有效的找矿的技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益,使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得到缓解。实现勘查矿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地质找矿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石料矿山企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增泰.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探析[J].地球,2010(12).

矿山分析报告篇5

1储量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是指矿山企业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地质测量机构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矿产开发的储量管理动态全过程监控。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具体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基层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不多,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只注重有偿出让的形式,缺乏储量动态监管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后续管理。1.1矿山资源储量家底不清目前的矿山储量统计主要靠企业报表,由于此项工作专业性很强,在小型矿山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矿山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走走形式,缺乏专业的地测人员,请专业测量队伍则成本较大,矿山年报(储量基础统计表)依赖矿政管理部门人员较为普遍,矿政管理部门也就根据采矿权人提供的数据和采矿许可证批准的开采规模逐年递减,基本上属于统计加估计,数据的水分大,可信度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导致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失去可信度较高的基础数据和依据。1.2矿政管理部门储量监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够目前,矿政管理相关人员缺乏对矿产资源特点的认识和了解,对矿政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了解掌握的不够到位,管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完整的矿区、整条矿脉进行分隔有偿出让,开采规模偏小,采矿权期限设置较短,导致大矿小开,不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浪费严重,具有很大投机性,诱发越界越层开采;二是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过程中为节省成本,很少进行实地测量,而是对1:1万地质地形图进行扫描后变换比例尺,制成矿区地质地形图;三是矿山企业关闭矿山或开采活动结束后,绝大多数不提交矿山闭坑报告,矿政管理部门仅凭企业注销采矿许可证申请就注销了采矿权,在市、县级矿政管理中很少有储量核算,甚至国家曾出资进行过详查、勘探工作的矿区都没有按要求提交闭坑报告,没有进行储量核算,没有对残留储量进行备案。1.3储量监管乏力,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对矿山企业动用矿产储量管理缺乏有效监控,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开采布置不合理、开采工艺落后以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量的现象较普遍。部份矿山矿的综合开采回采率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4矿产资源储量耗竭过快,矿山寿命大幅缩短据了解,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绝大多数地下矿山的预期服务寿命均远低于设计寿命。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注重合理的开采布局,许多矿山的开采服务年限远低于设计年限,矿山过早进入衰竭期。这种对矿产资源过度耗竭的现象在各个地区、各类矿种中均普遍存在,其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难以估量。2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面临的困境据初步调查,省级各类矿山基本拥有的矿产储量等基础地质资料,矿业权有偿出让和矿政管理比较规范,矿产储量监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储量管理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地质储量报告在矿业权有偿出让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储量级别低引起法律纠纷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有偿出让贵重金属矿种采矿权时,采矿权评估和有偿出让的为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出让的矿种为乙类砂石资源,那么根据地质赋存特点,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作为采矿权有偿出让标的基本可行。对于赋存条件复杂的贵重金属,有偿出让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显然是不适合设置采矿权进行开发利用的,开发利用存在极大的风险,虽然以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进行有偿出让与当前的法律不矛盾,也符合矿产资源有偿出让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实际开采的矿石量与资源量的数量不能相符,采矿权人认为他购买的资源量就应该等于开采出的矿石量,如果地质储量报告的储量级别太低,存在巨大的资源风险,有可能引来许多管理上的麻烦、甚至法律纠纷。3加强矿产储量动态管理思路3.1严格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做好有偿出让为了能严格按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做好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储量核实中价机构审核,出具审核报告,在审核报告中明确探明的储量级别。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中价机构审核报告的基础上批准设立采矿权,制定有偿出让方案,并全程领导和监督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向社会公开进行有偿出让。3.2严把采矿权设置门槛一方面要加强不同勘查阶矿产勘查成果用途的宣传,同时从地质可靠程度、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研究程度等方面把好审查关,以满足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最低研究程度为底线。另一方面要象安全生产许可准入那样把关,对矿山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作出必要的规定,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能够依靠企业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展正常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3.3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矿山储量动态监管3.3.1采矿权人申请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由企业提出划定矿区范围和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申请,并填写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经矿政管理部门审核后,下发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通知书,并划定矿区范围。3.3.2聘请中介机构参与整个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监督,主要有矿区范围、拐点设桩、储量消耗测定和矿山企业的开采技术进行指导等。确保矿山严格按有偿出让的储量进行开采,杜绝企业越界越层开采矿产资源。3.3.3实行矿山开采储量报表制度,设计规范的、能够准确反映储量信息,满足政府部门监管所需的储量报表。核定矿山企业“三率”指标(损失率、回收率、贫化率),矿山企业根据其生产能力和实际开采情况按季度、半年、全年的生产周期进行“储量消耗”和“三率”执行情况的填报。并附相应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储量计算图等资料。#p#分页标题#e#3.3.4实施动态跟踪监测。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矿区范围和有偿出让的矿产储量进行采矿,对于矿山企业年报的实际消耗的储量,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开采量进行实地监督测量,准确核实与矿山年报中消耗的储量是否一致。3.3.5做好矿山企业的闭坑管理。加强对矿山企业关闭矿山或依法终止采矿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要求矿山企业编制闭坑报告,提供开采现状报告及实测图件,按规定报销所消耗的储量,加强对残留的储量进行规范管理,并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结论矿产资源开采必须实行有偿取得,有偿出让的本质是出让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围绕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开采,离开矿产资源储量,采矿权的有偿出让就无从谈起。文章分析了当前储量动态管理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监管提出了解决对策。

矿山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矿山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97-2

1地质找矿勘查过程及技术要求

1.1勘探基地的确定

选择与确定为勘探基地的矿床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矿床地质及资源开发技术条件上,经过充分的详查评价与可行性论证,确定其具有较大的工业远景,所取得的矿产储量开发后至少能返还投资。其二在矿种上应是近期国家经济建设与矿产品市场上迫切需要的,并在地理上符合国家工业建设合理布局和要求。在对于具有经济地理和环境优越、储量大、品位富、埋藏浅、技术成熟、有可利用基础设施的矿床应优先投入勘探。

1.2勘探计划与设计的编制

勘探计划是勘探工作正式开展以前首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一般要经过以下工作阶段:首先要收集已有资料,在资料收集中要求全面收集,尤应重视详查评价报告及其审批意见;要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对待现存前人资料,善于利用,发现问题。其次要进行实地踏勘了解矿床地质特征及环境交通与自然地理条件,在此基础上要对已有资料的可靠性加以核实。接下来要进行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是勘探计划编制的基础和直接依据,要明确勘探工作范围、主要任务与要求、勘探工作具体内容与问题、勘探程度及有关勘探模式的设想或选择。接下来要制定具体勘探计划,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专业技术及进度计划,由勘探工程师为主负责组织制定,通常称矿床勘探计划,一般包括地质的、工程的、物探的、测试分析等直接为完成诸项勘探任务负责的工作计划,属于勘探计划的主体,并由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负责。完成这部分计划的专业人员所具有经验和知识能力是关系勘探工作计划质量与成效的关键。其二是后勤行政管理业务计划――支持与保证系统。包括财务、物资设备供应、运输、建筑、生活等方面的计划工作。这部分管理业务计划及其相应工作机构的出发点主要是对前部分勘探专业技术及进度计划的如期完成起着服务、支持、保障和某种程度的监督作用。编制勘探计划任务说明书需要根据勘探矿区的地质情况分析,往往是预先选定了一种勘探模型,选择了适用的勘探工程技术手段、方法,并规定了其工作顺序、步骤和时间要求,预期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其对完成勘探任务的贡献,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相应对策等。这也是各具体勘探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编制勘探设计书是指为完成勘探计划任务,在正式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案、方法和编制施工图件等的工作。它是完成勘探任务的具体“作战方案”、组织与管理勘探工程施工和落实勘探计划的具体安排。勘探设计是否正确与合理,是直接衡量勘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能否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勘探任务的关键。

1.3勘探施工与管理

勘探施工与管理是在勘探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的任务与方案的要求,组织进行各项工作的具体技术活动。在多工种综合应用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使各工种之间有机地配合和衔接,实施项目管理,并注意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统一,地质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作好日常的三边工作――(边施工、边观测编录、边整理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改设计,并报负责部门批准,正确指导下一步的工程施工。勘探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矿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地质测量、物化探工作、组织各项探矿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编录、取样、化验、鉴定与试验工作、开展对矿床、矿体地质的综合研究等。探矿工程是取得地下地质构造、矿产情况(取样)的直接手段和可靠依据。在施工中应加强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要摆正手段与目的关系,要在有地质依据条件下,合理布置工程;在满足地质观察与取样研究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探矿工程及其质量应按设计及规程要求进行,不得任意变更。地质编录(包括原始及综合地质编录)是施工过程中一项经常性工作,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勘探工作的进展和勘探成果质量。原始编录是搞好勘探工作的基础,综合编录是取得对矿床正确认识的关键。因此,凡在野外进行的地质、测量、物化探、各项工程及一切测试工作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与数据,都应及时进行编录。在原始编录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及时地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编制综合图件与资料,深化对矿床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各项工程的进一步施工。取样是研究矿产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评价矿床经济价值、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的基础工作。为此,在勘探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随着各项工程的进展,及时进行采样、化验、鉴定和测试工作。除上述一些工作之外,在勘探施工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储量计算及有关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4勘探报告的编写

勘探报告的编写是矿床经过勘探之后,对地质矿产情况详细调查研究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勘探工作阶段所取得的全部地质研究成果。一般应按工作阶段的不同,分别提交。即每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一般都要提交相应的阶段勘探报告。报告是进行进一步勘探工作、可行性研究、矿区总体规划或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其质量好坏和能否按时提交,不仅是考核勘探人员完成勘探计划任务的主要指标,而且关系到矿山建设的安排。勘探报告编写前,要作好日常的地质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对其工作程度和主要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检查或现场验收,并严格履行质量检查手续。只有经过检查合格的资料,才能作为编写地质勘探报告的基础资料。编写报告前要根据经过检验质量合格的原始资料,用一般工业指标或结合当时实际经方案对比择优选择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计算矿产储量,确定各类储量和各种矿石类型的空间分布。报告尽可能做到真实反映地质矿产的客观实际情况和工作阶段的全部地质成果,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在编写中,既要避免繁琐,又要防止简单草率;既要全面完整,又要层次清楚;章节安排要合理,文、图、表内容要对应相符。报告的具体编制按DZ/t0033-200X《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进行,并应由上一级主管单位检查验收。

2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的意义

加强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和方法创新是决定于矿床勘探工作是矿产开发的先行步骤与基础性工作;它的最终产品是包括矿产储量及矿产开发所必须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的勘探总结报告,将矿产资源转变为具有实际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劳动对象。并减少了人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中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勘探方法与技术手段,揭示矿床产出与分布的客观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念的升华,并获得具有一定精度和可靠程度的满足矿床开发设计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其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探索性。

3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研究

3.1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矿区内崩坍、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调查矿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强度等,结合采矿方案,对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地面沉降、开裂、塌陷、崩塌、泥石流等)范围,采选矿废水排放对附近水体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采矿废石的堆放与处置、利用提出建议。

3.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机枪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是矿山给水和防排水设计的依据。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搜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要的水文、气象资料等,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解邻近矿区的水力联系,根据矿床开拓方案,预计矿坑涌水量,对构造破碎带、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进行评价,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研究矿区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别注意对矿体底板承压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勘探和研究,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查明矿区充水因素。

3.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指决定或影响开采方法和技术措施的各种地质及技术因素。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矿石的块结性、松散性、自燃性,矿石及围岩的抗压强度、湿度、块度等方面。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是确定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井巷支护、露采边坡角等的主要依据;是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在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中,我们在地震区,应对矿区和的地质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了解对矿山建设可能有严重影响的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研究矿体及近矿围岩坚固性及露采边坡稳定性;测定岩(矿)石力学性质和开采时对人有害的物质成分;研究岩矿石性质及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泥化带、流砂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3.4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

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关系和粒度及其变化情况,对于了解和确定矿石选冶性能和综合利用可能性有直接影响。在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中于某些非金属矿产,要试验研究其物理技术性能,对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应予以查明,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脱除的可能性,应对试验过程中的各伴生组分的富集产品进行研究并对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对于选冶性能难易程度不同的矿石将采用从初步可选性试验、实验室扩大流程试验、半工厂规模试验到实验室冶炼试验等不同试验;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进行实验室规模的选冶试验,以便对矿石工业利用可能性作出评价,要求对于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的矿物数量比例、共生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3.5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

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是指在勘探和评价主要矿种的同时,相应查明邻近部位的一切具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和矿石中的伴生有益组分,为综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提供储量和地质资料。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要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共生矿产,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探工程,单独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对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组分应分别计算其储量,对伴生有益组分和共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

3.6矿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研究

研究矿体的内部结构是指矿体内部结构是指矿体边界范围内各种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和非矿夹石的种类、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体的内部结构的意义在于评价矿床工业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确定矿山产品方案和矿石选冶工艺流程的主要依据。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指矿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延展情况、赋存位置、构形特征及其形状、厚度、产状变化等要素构成的总和。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影响矿床勘探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采矿方法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过程中主矿体总的形态和空间位置要进行详细的勘探和研究;矿体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矿体尖灭、转折和构造破坏等处要进行加密工程勘探。

3.7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

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的查明的重要意义是正确进行矿区总体设计、划分井区、确定开采境界、开拓范围和井筒位置等的重要依据。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的研究应该包括露天矿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及露天采场的底部;坑采矿要控制主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及延深情况;地表矿体要用槽井或浅钻圈定;在研究矿床地质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布置少量控制深部含矿带(层)工程;注意查明具有工业意义的小矿体。矿床地质特征的查明是查明和研究矿体变化规律、预测矿体变化性以及矿床的储量、质量、形态等的地质依据;指导勘探施工的重要因素;影响矿山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内容包括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影响较大的断层、破碎带要用工程控制;对较小的断层和破碎带研究要查明其分布范围。

4小结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关系到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我国在地质找矿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和方法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蔡毅,张仲辉,齐占良.浅议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与方法[J];科技资讯,2013年;第02期:41.

[2]胡一多.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刺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矿山分析报告篇8

关键字: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C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背景

《辽宁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空间数据库系统》是基于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包含全省各地区矿产地的分布情况,矿业权数据库信息,与其他矿政管理数据库系统互联互通,实习了辽宁省矿产资源储量空间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为国土资源部、省、地、县四级矿政管理及矿产资源信息的提供社会化服务。

二、系统功能

《辽宁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空间数据库系统》以矿区地形图为基础地理信息层、以地质图为地质要素背景,将地质要素中的图形要素与属性要素相关联,建成了地质空间数据库,建立了矿产储量范围三维空间数据库.数据库与储量计算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储量查询、分析及储量计算、统计、报表输出自动化,实现了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剖面图制作等智能决策。

主要功能:

①数据库录入:自定义数据库结构,便于用户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统一管理。

②数据库文件导入功能:可实现DBF、tXt、mDB、XLS、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的导入操作,方便用户将原来不同软件系统的数据导入到本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产生信息孤岛。

③图形文件导入:方便导入DXF、mapGiS明码文件、miF等图形格式文件。

④具有丰富的专业应用功能:

·矿图自动生成:能自动生成地形地质图、钻孔综合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巷道轴测投影图等矿山生产图形。

·井下编录自动成图:井下采场、巷道编录经处理后自动成图。

·地质编录自动成图:探槽、坑探、浅井、钻探编录数据自动成图。

·钻孔数据处理:可视化设计钻孔、生成相应钻孔平面分布图、储量预测等。

·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二维自动圈矿,在二维圈矿的基础上,自动进行三维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

·剖面切割:可任意方位切割剖面,生成不同用途的剖面图。

⑤具有丰富的三维建模功能

·能够对任意块体进行剖分与建模。

·能够实现包括地形、地面建筑、地面水体、道路、钻孔、地下巷道、地下硐室、采场、岩体、断层、矿体等对象的三维建模,并可进行叠加合成处理,形成井上下三维空间模型。

·具有强大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完成对三维空间模型的渲染、旋转、移动和缩放,方便用户直观操作三维体,进行空间设计与分析。

三、技术路线

以矿区为单位统一原报告中的坐标系统,通过坐标转换为1954北京直角坐标系,1956黄海高程控制系统。利用原报告资料制作的矿体模型、矿体圈定原则、分类分级原则,采用三角网多边形估算方法。补充报告和动态监测成果。之后,根据新标准重新进行矿体圈定,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如距离反比加权等)进行块模型资源评估。在资源评估报告中增加一个或多个记录,记录名为不同级别的储量(如:121储量)。并将相对应的储量分别输入进去,与评估报告结果进行比较。具体的工作流程图为:

四、数据结构

1.钻孔探槽开口

钻孔号(探槽号)北坐标东坐标高程终孔深度…

2.钻孔探槽测斜

钻孔号(探槽号)深度方位角倾角…

3.钻孔探槽取样

钻孔号(探槽号)样品编号自至…

空字段根据不同矿种、岩性而定,kx表示含矿系数。

4.线文件

eastnorthrlstringjoin

当等高线在GiS软件中数字化并赋高程值时,增加“rl”字段,类型根据软件情况可以是双精度、浮点、数值型的任一种。其它字段在micromine中生成,east对应东坐标,north对应北坐标,rl对应高程。

五、数据库建设特点

①具有完整的GiS数据结构,支持实体关系、空间拓扑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和不规则三角网tin数据模型。

②提供强大的图形编辑、显示、图表互查、绘图输出及丰富的矢量分析功能和基于栅格及tin的多种空间分析功能,是一个全功能、面向分析和开发的专业GiS产品。

③实现了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剖面图制作等智能决策,解决了矿山海量数据复杂定义、动态查询、三维模型建立、矿体自动圈定、自由剖分等关键技术难题。为管理人员和各职能部门提供现代化信息,提高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该系统主要设计用于管理和优化用户的找矿作业、测量工程、地质工程、资源评估与储量管理、采矿生产辅助设计及三维建模等,使用户的生产设计达到高度的集成化、网络化、可视化。

矿山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创标考评实践

中图分类号:X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28-02

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和本质

1.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古已有之,如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现代标准化由工业革命而兴起,是近两三百年发展起来的,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重视。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生产安全方面的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自2007年开始试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从2011年推广,至2013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及以上达标工作,非煤矿山矿山安全管理上了新台阶。

1.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本质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传统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生产方针和“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量化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组织按照pDCa循环开展评价工作,周而复始的进行体系所要求的“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活动,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依据和内容

2.1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依据

我国借鉴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的noSa五星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于2006年10月2日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aQ2007-2006),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它是一个管理体系,由五个子标准构成,分别是:《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aQ2007.1―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aQ2007.2―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露天矿山实施指南》(aQ2007.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尾矿库实施指南》(aQ2007.4―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小型露天采石场实施指南》(aQ2007.5―2006)。为了便于实施,国家安监总局还制定了4个评分办法――《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安监总厅管一〔2011〕177号)。安全标准化分成五级,一级最高,五级最低,其中四级和五级是为了小型露天采石场而采取的过渡性措施,2011年8月后已不再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有两项指标:标准化得分和安全绩效(百万工时伤害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现采用企业年度死亡率)。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指标相应的分数或百分率,企业才能获得相应的等级评定。

2.2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内容

标准化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安全生产组织保障;风险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检查;应急管理;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绩效测量与评价共14个评价元素。采石场只有12个元素,尾矿库只有9个评价元素。每个元素按照策划、执行、符合性和绩效四个方面来考核,分别占该元素分值的10%、20%、30%、40%。将评审结果折算成百分制就是标准化最终得分,结合企业的评审年度(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和创标期间的安全绩效,就可以认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3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创标

3.1创标前期准备

矿山企业根据地方安监部门的总体布署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具备安全标准化创标的基本条件下,即有相关合法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基本安全管理制度、完整开采生产系统和前一年度安全绩效良好,就可以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或外聘技术服务公司开始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

3.2创标技术合同签订

一般而言,矿山决定安全标准化创标后,就会选择安全评价公司或技术服务公司来帮助,特别是小微矿山和采石场,技术力量极其薄弱。双方签订创标技术合同服务合同,由安全评价公司或技术服务公司来进行培训和指导创标工作。

3.3创标过程

首先应在内部成立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然后开展学习安全标准化活动,再根据标准化要求,对矿山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作业现场、生产工艺技术等按照标准化规范进行建设和整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运行并查缺补漏。

3.4安全标准化自评

在创标半年后,矿山依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和相应的实施指南,对安全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自评,并做出自评报告,认定所能达到的等级。若自评达标,则可向地方安监部门提出标准化评审申请,委托有资质的评审单位进行外部评审。

4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审

4.1评审程序

评审由具有资质的社团组织、非煤矿山科研机构或安全评价机构负责。按照申请审查、现场评审及复核、审核公示的程序进行。评审单位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应进行资料审核,与申请单位签订安全标准化技术服务合同,明确评审对象、范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现场评审时,由5名以上评审人员组成评审组,其中1名评审员担任组长,负责现场评审工作。现场评审结束后,应当出具现场评审结论,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评审组成员须在现场评审结论上签字。申请单位完成整改后,应当向评审单位报送整改情况报告,评审单位应当进行审核,必要时应到现场复核。整改符合要求的,评审单位形成评审报告,向评审组织单位提交评审报告、评审工作总结、评审结论原件等相关材料[1]。地方安监部门逐级上报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通过后由安监部门最终审批认定安全标准化等级并颁发相应证书和牌匾。根据规定,一级企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核公告;二级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三级企业由所在地市级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评审单位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不含整改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

4.2现场评审过程

现场评审一般按照首次会议、现场评审、评审组内部会议、情况通报会议、末次会议(总结会议)的程序,在地方安监部门的配合和监督下进行[2]。首次会议主要是介绍矿山人员、企业概况、安全生产情况和评审组成员,说明评审标准和方法。现场评审分成查阅资料和作业现场检查。查阅资料主要是对矿山的证照进行审查,对各种资格证书进行审查,查看安标化要求的安全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查看安全管理机构、安全投入、工伤保险和应急管理,检查各种台帐记录情况等;现场考评主要是查看现场各种标志标牌,生产工艺安全,操作是否规范,设施设备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等。总之,安全标准化要求什么,评审就查看什么,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考评。评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观察力,往往决定着评审的准确度;评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纪律性,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4.3安全标准化考评报告

评审单位评审后,应根据现场评审的实际情况出具安全标准化评审报告。评审报告一般由评审说明(项目名称、评审目的、评审范围、评审类型、评审依据、评审组织及工作安排、评审时间等)、企业和被评审项目概况、评审程序(首次会议、现场评审、评审组内部会议、情况通报会议、末次会议)、文审(证照审核、否决项审核、自评报告审核)、现场评审综述(各单元评审得分、各单元评审综述)、主要存在问题及纠正措施、评审结论(安全标准化评审得分、安全绩效、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荐等级)、附件(企业证照复印件、评审委托书、评审组长及成员任命书、首次会议签到表、末次会议签到表、材料真实性承诺书、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等组成。

5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0年至2013年底,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各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全国已基本完成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三级及以上达标工作,安全标准化的理念和安全管理体系已深入人心,非煤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三年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1)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非煤矿山众多,三年完成标准化三级以上建设目标要求太高,使得评审执行中不得不打折扣。

(2)中国小微矿山极多,工艺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短期内还不能将安全标准化的规范完全落实。

(3)各地安监部门人员力量和设备薄弱,在监督评审和复查过程中常常力不能及、不能周顾。

(4)评审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力和职业道德高低不一,影响评审的结果和等级认定。

(5)外部评审单位与矿山企业是有偿的技术服务合同关系,直接影响着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6)矿山企业的业主、管理层和工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标准化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未来对策

根据规定,安全标准化评审三年一次,自评一年一次,未取得安全标准化等级证书的矿山将不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或不给予换证。已获得安全标准化等级证书的企业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被取消安全标准化等级证书,需要重新进行安全标准化创标工作。从三年的安全标准化实践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未来,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各地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和配备,使之有足够力量监控矿山的安全标准化建设。

(2)逐步淘汰低产、落后、安全基础差的微小企业,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3)加强对评审人员的定期培训和监管,加强对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的监管,加强评审后的复查、中间抽查、监管和指导。

(4)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和持续发展原则,及时修订完善评价标准,实现标准动态化管理[3]。

(5)由矿山提前交纳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费于独立的第三方,评审单位的技术服务费不受评审结果影响,也避免评审单位恶性价格竞争而降低评审标准。

(6)坚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不断提高,避免安全生产标准化成为一种运动而失去作为安全管理体系应有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安监总厅管一〔2011〕190号).2011年8月25日.

矿山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国情监测;矿产资源;监管;三维矿山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来之矿产资源。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危害,大量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地管理矿业、维护矿产资源开采秩序,遏制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协调矿山与地方的矛盾,提升矿产资源监管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规划化、科学化,从而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综合利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自然、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图件和研究报告等,为矿产资管的监管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1]。本文为了提升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手段,保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充分利用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结合3S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设计和研究基于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矿产资源监管系统。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流程结构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基于省市县多级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联动,上级矿管部门对本级和下属单位的矿业权审批、矿产开采、矿产复垦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省市县三级通过上下级数据交换,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的动态同步更新和共享。如下图所示,省级通过抽取程序,采用增量抽取的方式获取下级部门的矿山日常监管数据、矿业权数据等,并集中到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仓库中,通过在线动态分析,图文展示、实现对各级矿政管理部门的矿业权登记过程、矿产开采情况、矿产复垦情况等以及对矿山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管。

2.2系统逻辑结构

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业务子模块是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两大基石,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从业务子模块和数据库结构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数据库设计时,既要考虑结构的完备性、格式和编码的规范化,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数据的冗余[2]。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时,为使系统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伸缩性,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可共享信息的子系统[3]。这些子系统再依据一定的通讯规则和集成模式完成各自独立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机的集成在一起,服务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处理目标,同时应用子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合理调度、组织,形成数据的合理流向,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系统的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矿产资源监管业务的要求,其逻辑结构层面上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技术层,数据层、中间层、应用层和用户层[4]。具体的逻辑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2逻辑框架结构图

2.2.1技术层

技术层是系统实现的基础,为系统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本系统的架构和开发采用当前主流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组件开发技术等。这些技术成熟稳定,为系统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2.2数据层

数据层为整个系统数据提供了永久化存储的支持。数据层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获取、提取、组织、管理、更新、维护等。数据组织与管理是指对集中-分布式、异构(矢量、影像、属性、文档)、多数据源、多分辨率的数据进行管理;数据的更新与维护是指在数据库平台上,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在统一的组织管理原则指导下,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矿政信息等多种信息源,实现数据的各种更新与维护。这些数据库按照功能划分为空间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2.2.3平台层

平台层是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的一个桥梁,平台层对系统的公共组件进行管理,将数据和应用进行屏蔽,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满足系统分步实施的需要。针对本系统的特点,分为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基础数据平台和矿产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以建立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共享、矿产监管功能共享为目标,使矿产管理规范化、动态监管实时化。

2.2.4应用层

应用层针对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需要开发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特定的功能。由于各模块的开发是基于公共平台之上的,使得各模块间的数据交换,系统通讯都很方便快捷,系统应用层采用可伸缩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公共平台中集成了系统大量的功能组件和功能模块,应用系统的开发就是按应用要求对功能组件或功能模块的组装,实现对专题数据的管理以及专题数据与基础数据的关联或融合。这种结构设计大大加快了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2.2.5用户层

用户层实现用户对系统的操作。系统用户包括各级领导、矿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根据系统权限的不同,用户可以与不同的界面进行交互,实现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管理,矿山监管、分析决策,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成果输出等。

3系统功能设计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结合已有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矿业权审批辅助审查、矿产基本信息查询、矿山开采现状地表覆盖数据动态更新、违法违规开采和资源破坏及时预警,矿产复垦数据动态更新、矿产复垦立项三维辅助审查、地质环境评估三维实景展示等。

根据系统总体要求,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图形辅助审查、专题监管分析、动态监测、三维矿山、数据查询、报表统计、常用工具、系统维护、系统接口等。

3.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日常维护等,用于统一配置、维护管理各类矿产资源专题数据及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能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组织管理;提供数据录入、数据格式转换等工具便于维护系统数据;提供界面化的操作方式,及时将遥感影像、地形图、地理国情、矿产复垦数据等信息进行更新,保持数据库的现势性,保证数据分析和监管的有效性。

3.2图形辅助审查

3.2.1叠加分析

在矿产资源监管系统中,导入矿产资源的相关信息及坐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叠加分析功能,自由选定分析条件,将矿产资源信息与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3.2.2缓冲区分析

选定一个或者多个矿产图形或者自定义一个点、线、面,在矿产资源监管信息系统中,可以对选定的或者自定义勾画的图形要素创建一定范围的缓冲区,进行空间分析。如重点水源和旅游风景区为禁采区,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规划时,可以对禁采区建立缓冲区来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提供辅助决策作用。

3.2.3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多个年份的矿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形、表格、模型等形式展现矿产资源的变化情况及规律,对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复垦、矿产资源执法都具有重要作用。

3.3专题监管分析

3.3.1矿产分布分析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通过调用已有的矿政信息,套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辽宁省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库,可按照行政区划、矿种等条件,自动进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系统同时提供按照任意区域范围输出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图件及专题图件等,包括对专题图的页面调整和整饰功能。

3.3.2矿产开采地表覆盖情况分析

在各类矿产开采数据基础之上,结合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利用计算机及GiS技术,按照年、季度、矿产名称、企业单位、行政区划(可具体到乡级单位)、矿产编号等条件,对矿产开采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多时态的分析报告。同时,将分析结果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叠加,为矿产执法监察提供数据支持。

3.3.3矿产复垦地表覆盖汇总分析

矿产复垦是现阶段解决矿产环境及矿产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由于我国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涉及到矿产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大多限于“三废”污染与治理,而对矿产存在的其他环境问题关注不够,缺少对矿产复垦工作的有效监督。本系统正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矿产复垦与遥感影像、地理国情数据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按照上报的矿产复垦方案对矿产复垦进度进行动态的监督、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供管理人员决策。

3.3.4非法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根据地表露天开矿分布情况,对照矿业权审批数据,对开采区域或行政区进行非法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形成专题统计结果。

3.4动态监测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搭建可视化平台,采用形象的图形图像语言和简便的计算机表达方式,同时对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和最新的图形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监督检查,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实行动态监测,并与设定的指标或计划相比较,对潜在的安全问题、违法违规开采、矿产复垦时限、复垦比例等问题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对资源开发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警示,为管理部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监督矿产复垦等提供科学依据。

3.5三维矿山

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基础数据,通过Skyline三维分析扩展模块,叠加Dem和Dom数据,实时生成矿产三维模型,建立虚拟三维场景。用户能够在三维模型监督矿产开采、污染、复垦情况,自由调整观察者的观测视角,并能迅速定位到目标点,同时辅助开展地质灾害环境评估。

3.6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满足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针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特点,统提供了模糊查询、快捷查询、自定义查询等各种灵活方便的查询功能。

3.7报表统计

3.7.1矿业权数据统计

通过调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利用自定义报表模板,灵活统计矿业权分类情况一览表、矿业权交易情况一览表、矿业权审批情况一览表等工作报表。

3.7.2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对矿产企业可以根据开采区域、行政区划(乡级名称、县级名称、市级名称等)、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还可以根据其各类指标设定进行分级统计等。

3.7.3矿产复垦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矿产复垦是指在开采矿过程中,为有效保护环境进行的复垦生态治理。在地理国情数据底图基础上,依据矿产复垦立项要求,对矿产企业的开采区域、行政区划(乡级名称、县级名称、市级名称等)、开采矿复垦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也可设定各类指标进行分级统计。

3.7.4非法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根据地表露天开矿分布情况,对照矿业权审批数据,可对开采区域或行政区进行非法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形成专题统计结果。

3.8常用工具

系统提供面积量算、长度量算、坐标系统转换、数据格式转化等常用工具。

3.9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提供一些系统管理的可视化工具,协助系统管理员更有效地管理系统。功能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角色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参数设置,系统字典管理等。

3.10系统接口

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接口,能实现与已有矿政管理平台及将来系统功能升级的衔接。

4结束语

矿产资源监管一直是矿产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成果,实现矿产监管从事后到事前模式的转变,不但拓展了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成果的应用范围,而且带动了矿产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刻改变,从而更加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提升了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为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市县矿产规划、设计、开采及复垦等工作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项目介绍[eB/oL]./article/ztzl/gqjc/xmjs/

[2]王希营,张乐,文胜欢.基于KanqGiS的河南省林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2(1):66-68.

[3]齐建伟.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研建[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王宝,谈树成,蒋顺德,高博.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4):1-5.[3]贺重媛,周廷刚,唐󰀁霄,等.基于mVC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金属矿山,2008(2):109-111.

[4]沈泉飞,顾和和,张海荣,等.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信息技术,2006(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