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3:15

档案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改革建议;标准及制度;调查研究

什么是档案?简单地说,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的源泉,它如同我们看过的记录片,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等内容,有档案,就有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体制关系到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学习借鉴国外档案管理经验,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进程,认真执行档案管理,对旧的管理方式进行认真改革,能够推动我国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适应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职能定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出进一步深化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深化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有实践意义。

1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部门。我国的档案事业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经过了很多波折,但其脚步却是一直向前发展。我国早在清朝就有高度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经过战火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国家档案领导机构,组织和管理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形成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原则。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档案管理顺应我国机构改革的需要。改变了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状态,要求有专门的档案工作的业务机构,于是,在1954年,建立了国家档案局。

1959年,中共中央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和各行各业一样,档案工作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基本形成。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此档案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体制,档案工作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也基本得到恢复,八十年代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进入九十年代,考虑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自上而下普遍建立了“局馆合一”。与国外相比,我国与别国档案管理机制也些区别,如法国是有着悠久档案工作历史的国家,档案集中化程度与我国相比受到一定的限制,法国国家档案局是部直属局,还存在大量的非国家档案机构系统,因此我国档案管理体制集中化程度更高;美国是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它除了联邦档案,还设有非联邦档案机构等。在他们的档案管理中,非联邦档案机构由于不受国家相关机构管辖,而我国是社会主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但他们可借签之处在于可借鉴之处在于法国、美国都设立文件中心,有能统管文书、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

2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特点。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行使两种职能,各级机构以本级党和政府领导为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但仍存在问题。表现为:同一管理空间的条块重叠交错,出现综合档案与专门档案分散管理的状况。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仍然照搬国有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着”局馆合一”体制与“政事不分”问题,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定性不明,混淆二者工作职责,导致两种职能弱化。

局馆合一做法容易造成法律责任不清,不符合改革方向,加重了档案馆的政府体制色彩,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导致事业功能的严重扭曲,也不利于依法治档;还存在着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割裂的情况,档案管理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新时期档案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使形成集中条件下的分散状况,另外,各级国家档案馆己无综合性质而言,不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档案局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依法治档一直是我国档案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向向档案工作者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要认清形势,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3改进档案管理体制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年代,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信息部门有较高的信息存贮,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大方向。改变人们的档案法制观念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克服分散保管和档案工作各自为政弊端,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有必要对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应从适应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需要出发,适应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整合档案资源,适应现代公共行政运作方式的转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集中统一管理、打破机构设置上上下一般粗状况,适应政府观念的变化,有效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施文档管理一体化,按照以服务和引导为主,实施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保护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引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来实施适度的监督、检查、引导和管理。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须在继承原有体制与理念的基础上发挥集约优势,降低运行成本,,进行创新与开拓。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与时代、所面临的形势相适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公共服务创新,通过档案法制建设来规范和调整,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重新定位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逐步探索、逐步完善和逐步实现,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创新档案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树银.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覃兆判.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路6[m].香港: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档案管理体制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客户管理所本身的档案管理以及体制管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现有的客运管理所的实际档案管理而言,他们往往受到传统体制管理的束缚以及自身管理观念的制约,从而使得他们在实际管理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办法真正满足新时期客运管理所的日常管理、运营以及决策,从而制约了其自身的管理有效性。由此,本文结合新时期客运管理所档案管理的需求以及实际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了合理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更好地服务于现有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

一、客运管理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问题

目前,我国客运管理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问题频现,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客运管理所自身的发展,对其未来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生存发展。具体而言包括:

1.合作不积极,协同不配合

其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客运管理所在实际档案管理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协调,各个管理所内部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独立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并且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导致现有的客运管理所整体的档案管理效率下降,并且因为各个部门之间都拥有属于自身的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带来的是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脱节与冲突。

2.观念不先进,效率不明显

目前客运管理所的档案管理受制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秉持传统的计划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他们没有切实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管理方式以及体制的转变,由此使得其自身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低,没有较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

3.定位不明确,服务不到位

客运管理所其本身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服务方式以及定位尚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无法结合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实现有效的“保管员”的角色的意识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4.结构不合理,素质跟不上

客运管理所档案管理最终是落实在人,因此在管理人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效率,决定了管理成果。但是,现有的客运管理所,其本身并不重视相关人才的素质建设以及应用,而且管理人才的结构也不合理,无法满足新时期客运管理的档案管理需求。

5.制度不完善,收集不齐全

在制度设计上,目前客运管理所本身的人事档案制度没有与市场接轨,没有有效地结合现有企业自身的实际日常管理需求,使得在实际的人才招聘中无法寻找到合适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并且在实际的归档、存档以及整理过程中的检索与查询的不完整,导致了无法真正物尽其用,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现有的实际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在管理中由于硬件设备的滞后,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工手动的管理,而没有真正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制约了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人力资本的收集。

二、建立客运管理所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路径初探

当前的客运管理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必须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积极拓展管理职能、史新人事档案管理的观念,本文着重从客运管理所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定位、依法治档和多方协调分别阐述客运管理所档案人事管理的新型的体制与模式问题。

1.准确定位

客运管理所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档案管理定位,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依据市场化的发展管理需求,满足新时期客运管理所人力资源发展需求,明确自己和企业的职能定位。切实有效的利用人事档案管理,将现有的档案管理服务于自身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升员工之间的流动性以及档案查询和记录效率,对其进行分门别类,能够有效地体现与反应现有客运管理所实际的人力资源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

2.多方协调

鉴于现有客户管理所档案管理的分散化,小型化,要对内部的各个档案部门管理进行整合,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并且切实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对现有企业彼此之间的人事状况进行交流,并且定期展开人事档案管理的调查。同时,建立企业档案协会。建立企业人事档案协会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其一能及时传达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神;其二能加强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经验交流、及时有效地企业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难问题;其三能汇集档案管理方而专家加强指导,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依法治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转型,从过去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而市场经济,由此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运管理所档案管理必须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现有的企业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依法治档,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查、有法可督,实现现有的客运管理所档案查询、管理、采集的流程化。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体制篇3

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局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实行档案管理机构整合,成立浦东新区档案局、浦东新区档案馆、浦东新区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三位一体档案管理机构,对全区档案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实现全区综合文书档案与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利用。

创新内容

浦东新区档案机构整合、体制创新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是顺应了浦东新区“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综合档案与城建档案一体化发展新路。

1.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整合以来,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配套试点工作要求,不断优化、改进标准和工作流程,加强了档案局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档案馆、城建档案中心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拓展档案工作领域,近年来重点加强了“两新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新领域建档。坚持“收、管、用”三者并重,加大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的指导力度。面向各群体的利用者,建成了档案查阅,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公报查阅和党务依申请公开“四位一体”的服务窗口。

2.档案资源建设的加强。体制整合促进了资源整合,馆藏档案数量大幅增长、结构不断优化,馆藏档案年均增长率达15%-20%,一个以纸质档案为主体、包括磁性载体、缩微胶片、录音录像、光盘、实物等多种载体的“大档案”格局,使各门类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成为可能。截至20lo年年底,馆藏全宗数达359个,案卷总数2350777卷,录音录像磁带、影片档案1605盘;照片档案129065张;底图档案2056张;电子档案磁带1012盘,光盘4359张;缩微卷片2543409幅。

3.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主动服务城市建设,建立了重大工程跟踪指导制度,坚持提前介入、节点检查、全程抓好工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每年派出近百人次参与新区重要会议和活动的声像拍摄,近几年来积极服务浦东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特奥会、世博会、科学发展观学实践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污染源普查等重大、专项工作。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和“一门式”服务窗口,使前来查档的各界人士进一家门就能办多件事,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便利,2003年以来年均接待利用超过5万人次。主动服务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围绕世博主题、浦东人文历史、时事热点等主题推出了一批精品编研成果和档案文化展览,构建了浦东开发开放展、“浦东记忆”展、“档案馆日”等公共档案文化平台,提高了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和知晓率。

4.档案科技创新的推进。体制整合使新区档案工作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先试先行的优势得到了放大,一批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研发和应用,一批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新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如计算机电动控制密集架系统、电子档案与缩微胶片数模双向自由转换技术、城建档案GiS管理系统、文档一体化系统、区域档案分级管理系统等等,先后获得部级、市级档案科研奖项,大大提升了新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5.档案馆库设施的提升。体制整合带来档案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大幅扩展,对档案馆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4月18日,位于新区行政中心的档案新馆建成启用。馆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档案馆用房1.3万平方米,以其多功能性、高科技性、公共性、开放性、成为集馆藏、展示、服务于一体的新区重要档案信息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公开信息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

档案管理体制篇4

本文从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认识存在问题入手,阐述了档案管理制度的分类和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具体外延,探讨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发展趋势。指出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具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制度等。今后,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会随着调整档案管理行为日趋复杂的需要而继续扩展。

【关键词】

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法律依据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指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因为档案本身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记载信息、传递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档案管理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因此档案管理行为必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实现“依法治档”。本文拟从法律视角分析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以明确“依法治档”中“法”的外延。

一、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认识的不足

实现“依法治档”的前提是认识清楚所依何法,亦即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外延范畴。现阶段,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外延范畴认识不尽一致。通常来说,存在以下认识。

一是认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专指《档案法》。这种认识只涵盖了国家法律层面对档案管理的规范,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外延局限于法律,没有看到其他层次的规范。

二是认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由国家层面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这种认识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外延扩展,包含了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其局限性在于,只涵盖了法律渊源内的规范,忽视了非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

三是认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专指档案管理机构内部规章制度。这种认识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局限于非法律渊源的规范,忽视了法律渊源内的制度。

以上几种认识,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不利于档案管理行为的规范。

二、档案管理制度的分类

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一切规范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分门别类的厘清不同效力层次、不同类型的规范性文件,正确适用各类档案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可分为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和非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

1、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

从法学角度看,法律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如“法律渊源指法律的权威及强制力的来源或法律的存在形态”“因产生形式与来源不同因而对法律制定和法律适用具有不同效力和不同法律意义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法学领域对法律渊源的界定。从这一概念着眼,法律渊源内的档案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等层面。其共同特点有以下三点,其一,都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其二,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是局限于某一机构,某一特点人群适用的;其三,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一旦违反此类制度,行为人将由国家公权力课以法律责任。此类规范的效力高于非法律渊源的规范,适用范围广于非法律渊源的规范,是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2、非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

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尽管效力高,适用范围广,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并不能涵盖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全部档案管理行为。由于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具体的档案管理机构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此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针对特定范围的档案管理制度就成了规范具体档案管理行为的必要。实践领域中,各档案管理机构都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和对外催收、归档行为,这些规范性文件就是非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之所以称为非法律渊源的规范,是因为这些规范并非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是具体档案管理机构自行制定;这些规范性文件不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这些规范性文件并不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通常只在一定范围内有约束力。

从以上两类档案管理制度的关系看,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要补充。二者共同构成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三、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具体外延

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由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规范和非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共同构成,以法律渊源的规范为基础和主干。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具体外延应包括以下几种。

1、法律

我国《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能成为制定法律。除宪法外,法律在整个法律渊源中具有最高效力。国家已经以立法形式来规范档案管理行为,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就是专门规范档案管理的法律。从制定机关看,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从效力上看,它在一切档案管理制度中具有最高效力,其他档案管理制度不能与之抵触;从适用范围上看,国家范围之内无论任何行业、任何机构的档案管理均应适用。因此,《档案法》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法,是整个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核心。

《档案法》之外,《行政处罚法》中对档案行政处罚的处罚方式、处罚程序有具体规定;《行政许可法》中有对行政许可决定公示的规定,行政许可决定本身是档案材料的一种,许可决定的公示也是一种档案管理行为;《刑法》中有对涉及档案的犯罪行为定罪量刑的规定,这些都是在《档案法》这一基本法之外,对档案管理行为进行调整的法律。因此,法律层面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局限于《档案法》,凡是调整档案管理行为的法律都是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一部分。

2、行政法规

《立法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据此,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是在行政法规层面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法规、规章,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效力层次仅次于《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同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行业领域,任何区域都应适用。

3、地方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档案管理制度都属于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

4、规章

规章又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第一,根据《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如由国务院档案局制定的《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务院档案局、教育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国务院职能部门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属于规章。此类规章效力低于《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是针对特定行业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在行业内具有约束力,但对其他行业的档案管理则不具有约束力。第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档案管理规定属于地方政府规章,效力层级与部门规章一致,适用范围不同于部门规章,并不在全国某一行业领域普遍使用,而是在制定机关管辖范围内适用。

5、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制度

是指具体档案管理机构制定的各类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具有强制力,一般只对档案管理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和与档案管理机构发生档案移交、利用关系的组织和人员产生约束力。这些制度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档案管理制度,却是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以调整大量法律渊源内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具体情况,是档案管理机构适用最频繁、最直接的制度。

四、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也日趋明显。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对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档案管理的难度也将不断增加,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纠纷事件也会大量出现。届时,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见得可以适应调整档案管理行为的需要。如因档案移交、保管、利用产生的纠纷不得不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时,就有可能出现司法人员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某些条款理解不一致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情况,司法机关就可能需要专门针对档案管理纠纷出具司法解释。而这种司法解释就是在上述各种档案管理制度类别之外的而属于法律渊源内的档案管理制度。因此,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外延也会随着调整档案管理行为日趋复杂的需要而继续扩展。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集中式;档案管理;意义;做法

档案管理是在文章储存、材料保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有效率有意义的管理手段,在我国档案储存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从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运而生。“集中式”是集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方式,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概述

集中式档案管理是指档案集中储存收藏的管理方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制定的合理有效的档案保管体制,即将国家档案统一收归国家管理,任何其他单位不得拥有,所有国家档案都是对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它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我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果说国家集中式档案管理是一栋房子,那么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则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换言之,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各式各样的档案想要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管理,就必须将各种档案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然后逐级分层,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档案的集中式管理。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意义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国家的意义。集中式档案管理在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支撑。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档案管理方式,并且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档案法》指出,统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社会的意义。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然而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才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分析,从反思分析中汲取精华血液,使之渗透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中,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且有效的新鲜力量。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意义。随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企业依靠着健康的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集中式档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档案储存管理方法,就不能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就会迅速失去企业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破产重组。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档案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制迫在眉睫。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在制定行业和部门档案管理办法上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从根本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了各项档案杂乱无章,如若长期执行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遗漏等问题。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管理部门应优化合作。档案管理部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的主要行政机关,然而,分散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档案类型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团结协作,对档案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定等政策,使部门和部门之间能够进行统一的沟通,优化各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合作提供便利畅通的桥梁。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因此,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了解学习并且严格依据我国《档案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对《档案法》的深入学习,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向数字多元化发展,档案管理的重心也由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移。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进行“集中式”管理,利用数字资源的完整、迅速的传输速度,对档案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不仅传输方便,而且还能有效的增加档案的搜索速度,减少整理、分析档案的时间,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采取多元的现代化技术,利用数字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提升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体制有利用国家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深化和改革。合理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安全稳定的分析,还可以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和紧密配合,使我国档案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国档案事业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漳先.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

[2]王巍.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5.

档案管理体制篇6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档案管理体制篇7

1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

1.1由分散管理与混乱管理向综合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转变。我国建国初期,由于经济还处在建设阶段,各企业对档案的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的管理人员较少,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仅仅将其规整到一起存放,还未养成分门别类收纳管理的习惯,使得当时的企业档案杂乱无章,为查找工作带来较大麻烦。文革后期,各企业已经逐渐具备档案管理的意识,也积极引进了一批较为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监管,做好档案的整合工作,使得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突显出较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走上了科学化的管理之路。

1.2由单一制管理向多元化管理方向转变。随着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档案管理也逐渐由单一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形式为主,民营企业较少,基本上无跨国企业,发展形式单一。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腾飞,经济体制的转型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的企业形式也日益多元化。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建立起许多大型合资企业或跨国企业,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经济步伐,为了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各企业对内部档案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制管理向多元化管理形式的转变,为其后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1.3由行政管理体制向服务管理体制转变。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形式较为动荡,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国家将各级政府部门融入企业管理中,承认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便其直接干预企业决策,确保各企业受党中央的调配。改革开放后,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将企业从政府部门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实现政企分离,使企业自由发展,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腾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档案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使其向服务管理体制迈向一大步。

2现阶段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2.1企业档案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参与企业运作的人员也日益增长,作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被提上日程,成为当前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隐性财富。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做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管理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大大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2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档案管理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任,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部分企业为了节省资金,低薪聘请无任何档案管理经验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编外人士从事管理工作,难以从根本上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帮助企业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2.3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部分企业存在档案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决策者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变,认为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可有可无的一个部分,不会对其正常运行造成阻碍,于是在日常管理中疏于档案维护、分类、整合工作,依旧沿用老旧的传统管理制度,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4企业档案管理环境较差。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管理一样,只有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管理环境,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管理效果。现阶段部分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环境较差,使得档案多次出现遗失、残缺、混杂等情况,为管理者带来了较大的管理难度,也让企业损失了部分无形资产,不仅不利于员工福利的保障,也不利于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3.1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完善档案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档案管理合并到法律范畴中,让企业决策者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档案管理意识。政府部门出台管理法规后,必然会对各企业起到较强的威慑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档案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使其逐渐步入正轨,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坚实信息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企业要想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员工档案、商业情报与各项资料的一体化模式,将企业内部所有的有用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整合、汇总,将其构建成一体化的信息中心,实现信息接收、应用、管理等内容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应用,实现企业内部各项信息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使其利用这些“无形的资产”增加市场竞争筹码,扩大行业内的影响力,以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3.3在档案管理中融入新技术。时代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必须以时代为基础,迎合时代的需求,利用时代提供的便利,加强自身的建设转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企业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提供了条件。企业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将计算机引进管理中,利用其方便、快捷、精准等优势,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档案遗失、不全、疏漏等现象的发生,降低无形资产的流失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好铺垫。

3.4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与综合素养。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的主力军,应当培养起较强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积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积累下丰富的管理经验,加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档案管理体制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abstract:theformationofarchivesisoftenbystateorgans,socialactivitiesandsocialgroups,suchastheway,astheoriginalrecordstosave,tofacilitatelatersearchtoprovidethereference.Usuallyintheformofchart,text,audioandvideorecordingfileexistenceanddevelopmentisbasedonthesocialfunctionsandsocialmission,intheunitandthesocialdevelopmentview,filemanage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accordingtothearchivesmanagementworkoftheproblemsfacinginourcountry,combiningtherealityofsocialdevelopment,thecurrentsituationofthearchivesmanagementsystemputforwardsomethinking.

Keywords:filemanagementsystemreformmeasures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步入了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信息技术所呈现出的依赖性在不断的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某些方面的工作困境,这也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务必要加以创新和完善。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特征

(一)具备保密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通常情况下都是国家来执行建立,虽然说这类机构并没有和政府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所存放的大量档案信息为各个机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档案管理依据。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并且还包含了国家的机密文件,在这样的情况下,确保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机密性较高,最大限度的避免机密文件泄露的可能性。

(二)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进行建设的组织机构,通过这部分组织机构能够起到对各类型文件档案进行保存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于社会上各种信息进行收集的一种感觉方式。当大量的信息存在于社会市场的过程中,其本身并不会直接参与到资源的调配工作中,这也就直接使得档案管理机构的存在,能够帮助相应的资源进行调配。

二、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落后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落后,没有引进新的基础设施,无法保证档案管理的整体规范性和合理性,导致一些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在工作的相关环节上存在着基础工作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有很多的档案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分类整理,也存在一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如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偏低等,导致档案资料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之中,包含了档案的保管、利用、保密、人员职责、鉴定、监督、消防、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内容,并且在档案管理的各个下属制度之中,依然还要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才能够使得使得其中所有责任以及探索工作都能够得以落实。

(三)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在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相应领导人员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各机构档案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没有经过严格的体系论证,导致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对档案管理引起重视。第二,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较大的压力,再加上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洽,导致我国的经济环境越发复杂,这也促使领导人员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三、完善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管理体制多样化

市场化带来了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带来档案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档案管理体制在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党政机关档案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符合当时的档案所有权状况,也切实保障了国家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集中统一管理、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

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实践证明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克服了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分散保管和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弊端,对推动我国国家规模档案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坚持继续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强我国档案事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制度;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继续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维护党政档案的历史的有机联系。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同我国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现行国家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符合宏观管理原则。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就是要打破档案接收和利用中的时间、区域、全宗界限,广泛整合全部档案资源。在区、县级甚至市(地)级,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体现规模效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档案馆。通过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一方面实现机构设置上的“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从根本上打破机构设置上“上下一般粗”的状况,打破了“小而全”。建设“大档案”可以有效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管理体制多样化。

(三)政事分开,局馆分立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是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根据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要从职能上将二者分开,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在机构、人事、财务上要彻底分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条条管理”,而档案馆则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块块管理”,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各归其位,各司其责。

(四)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体制上的问题。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发展的观点看,我们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衔接的工作程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还能够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度,避免重复劳动。因此,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文件实时归档制度,将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合二为一,在单位内部构筑文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文件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发挥集约优势,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为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结语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使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工作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加强,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体制,都要与它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形势相适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要求出发,适应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适应现代公共行政运作方式的转变、适应政府观念的变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白锦玲.浅谈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档案管理体制篇9

高校资产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的管理,都具有客观性,其档案管理工作同样要符合资产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一般规律。从内容来说,一般可分为存证性档案、使用档案和制度性档案三种类型。

存证性档案是记录资产购置、形成和灭失情况的档案,包括资产的购置、安装、调试、销毁等方面的资料;使用性档案则是记录资产使用、维护,产生的客观效益等方面的档案,它是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内容;制度性档案则是记录高校为做好资产档案管理工作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的档案。这三类档案中任何一类档案的缺失意味着高校资产管理档案内容体系的重大缺陷,不可偏颇。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高校资产档案运行体系相对应的,这三类档案的管理不是一种单一、平面的管理,而是立体、多级的差别性管理。以使用档案为例,学校、院系,资产领用(保管)人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资产档案管理,这种管理是有所区别的。从范围看,学校层面需要对全校的资产档案进行管理,院系只对本部门的资产档案进行管理,而资产领用(管理)人则只需记录、整理与自己相关的少数资产的档案资料。从侧重点看,学校比较重视资产效益与安全方面的档案记录与分析;院系除此之外,还会重视资产维护、调整方面的记录情况;而资产领用(保管)人则注重本人所管理资产的原始使用记录。这三类多级的资产档案管理内容体系各有侧重,各司其责,共同完整、立体地描述出高校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

二、明确评价主体,构建二维动态评监体系

有资产,就有资产运用,就会产生资产管理档案。由于高校资产档案涉及面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都有可能是相关档案的产生者;动态性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资料。要做好高校的资产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监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档案的评监体系应是二维的评监体系。一方面,应从档案的角度出发,评价各单位资产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分析利用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应从资产管理出发,从档案中去分析资产管理的效益性和安全性,寻找改进措施。

资产档案的评监体系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评监体系。动态主要体现在监控上,应定期、不定期对资产档案管理的某个环节或多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及时掌握工作状态,促进质量提高。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发网格管理系统,实现即时性管理。

三、明确投入主体,构建质量支持保障体系

档案管理体制篇10

(一)形成企业组织记忆

档案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转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企业需要对档案管理体系及时的记录、整理、保存,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诠释企业组织记忆。在诠释记忆过程中,科学的鉴定是其前提和基础,确保组织记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何为科学的鉴定观呢?首先正确认识组织记忆,然后以科学的鉴定法进行鉴定。在科学鉴定观的指导下,根据鉴定理论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最后选择适合企业的科学的鉴定方法,形成企业的组织记忆。

(二)提高质量以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价值

在档案体系的建设中,始终以提高档案质量为重点,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管理体系的效用。确保高质量,需有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理论,这套理论体系既是刚性的,又糅合了柔性的理念,在真正了解质量管理理论(包括什么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目的)并认同其理念的基础上,以之作为指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应企业在其过程中的变革,灵活地运用管理鉴定方法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在管理档案管理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知识共享机制下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管理框架体系

(一)框架的特点

为了发挥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最大价值,构建的框架体系需要具有稳定性,管理体系稳定性是知识共享背景下构建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第一大特性,也是最基本的特性,以确保体系的结构的层次化。服务与共享,是框架体系基本特性的特殊表现,又是维系稳定性的两大关键性支撑。知识共享机制下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管理框架体系的另一大特点是完整性,完整性的前提是连续性,在档案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中须有一套连续性理论,在确保档案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又需要注意其连续性。完整性的框架体系设计是循着两条线索构建的,这两条线索之间是互逆的,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并行、单元的小到大和最小单元的大到小并行、从宏观到微观和微观到宏观并行,可称之为“三并行”,又是立体的多维空间与点和平面的思考与关注的融合,同时又融合了短暂的现实和永恒的历史,即“两融合”,统一称为“三并行两融合”。文件档案管理框架体系的第三大特性就是动态适应性,其着重点在适应性上,与它的基础特性稳定性并不矛盾,所谓动态适应性,就是说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适时而变,根据企业的变革以及知识共享环境的变化适当变化,使知识共享与档案管理体系管理保持在和谐的状态。

(二)框架的内容

第一,档案管理体系。有了档案管理体系才能构成一个框架体系,面对知识共享的社会大环境,档案管理体系必须具备多样性(various)、敏捷性(agile)、时间持续性(longitudinal),独特性(unique),本质性(essential),将之概括为“Value原则”。第二,领导。管理体系的主体是人,构建档案管理框架体系的主体是企业的领导,这样的领导需要具备可信度,同时又是认同型的,可信型和认同型领导对于构建知识共享机制下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框架体系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领导的可信型和认同型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开放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修养。第三,制度体系。档案管理框架体系又是呈现又出结构性、层次性特点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一个企业内部指导思想居于顶部,档案管理部门居于中心,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同时又不失联系,相互协调,企业的制度之间也呈现出一种相互衔接、补充、促进的关系,构成健全的档案管理框架体系。第四,管理技术。现今的档案管理体系的管理区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靠互联网技术完成,框架体系的构建需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之上,最主要的就是元数据技术,找出原始档案和现阶段档案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应用于将来的档案管理。

三、实现知识共享机制下企业文件档案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提高档案管理体系的质量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体系的质量,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就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因为在档案形成之前的这一源头阶段,文件是可控的。首先,规范文件格式,这是文件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改进文件内容,内容才是文件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二)控制共享文件的形成

首先,提高对文件的认识。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都应该重视文件的质量,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其次,规范知识共享过程中文件产生的过程。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知识包括企业环境、研究成果等纯知识文件,隐性知识是关于知识需求的文件,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文件都须进行规范。

(三)建设各种转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