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决策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4:44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1

abstract:towellresolvetheproblemofstocklong-terminvestmen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stocklong-terminvestment,thepaperanalyzesthefactorsthataffectthedecisionmakingofthestockinvestmentfromtheperspectiveofmacroeconomicenvironmentbackground,industrialstatus,managementstateandstockvalue,further,theevaluationindexsystemisestablished.thetopSiSmethodisintroducedintotheapplicationofthedecisionmakingforthelong-termstockinvestmentwhichprovidesanewwaytotacklethesimilarproblems.

关键词:股票投资;投资决策;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方法

Keywords:stockinvestment;investmentdecision;aHp;topSiS

中图分类号:C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75-02

0引言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综合考虑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各类信息,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项目最优投资方案的过程。股票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以获取红利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配套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的研究,以企业股票长期投资决策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票长期投资问题的特点分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模型和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而通过示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1股票投资特点分析

股票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收益性、长期性和风险性:①收益性。进行股票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包括股票升值、股息和红利等在内的经济收益;②长期性。股票投资的长期性指的是,购入某项股票的同时意味着认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认为反映该企业价值的股票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③风险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和收益的变化,同时,股票投资的风险也受到股票市场本身波动性的影响,即使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良好,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2股票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2.1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的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政策等对股票价格走势影响很大,例如,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市场总体需求量大,有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或衰退期的时候,整个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股票市场也会随之萎靡;又如,当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有助于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反之,当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抑制股票价格的上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属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外部因素。

2.2行业状况分析行业状况主要包括行业的政策、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行业政策是政府对该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对行业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组织等产生影响;如同经济周期理论一样,任何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强,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则比较弱;另外,行业内的竞争强度也是影响行业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垄断者容易获得超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参与主体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因此,行业竞争强度越高,该行业内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低,反之,行业竞争强度越低,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

2.3公司经营状况分析就影响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只是外部因素,而公司的经营状况才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尽管短期内股票价格可能由于投资者预期等因素背离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的股票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必然是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由一系列财务指标反应,主要指标包括: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2

股票市场的发展是推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迁的一个基本力量。它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增加,传导环节增多,传导中的不确定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各个具体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及其运行效率发生变化,即使得信用渠道的地位逐渐降低,而货币渠道的效率逐渐提高。描述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理论主要有:

(一)tobin的q理论及其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tobin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一旦货币当局成功地提高了资本的供给价格,投资就会发生。在此基础上,tobin提出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即q理论,用于系统阐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q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股本的市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在均衡状态下,q的正常值为1,这保证了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高于正常值,则企业的市值高于其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与设备等投资品比较便宜,这诱使企业发行新股票,然后用所获资金购买投资品,扩大生产规模,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因而增加,进而产出也相应增加;如果q低于正常值,企业的市值低于其重置成本,因此新增投资的欲望受挫,即使企业意图扩张生产能力,也将通过(在股市上)收购既有企业进行,没有新的投资,总投资就不会增加,因而,产出也不会增加。tobin的q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述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q投资支出产出。不过,在上述传导过程中,除货币政策外,多种因素(如事件、预期、政治等)均影响q值,因此,货币政策与q值的联系是不紧密的。该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理性有效的股票市场。

(二)生命周期理论及财富效应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是modigliani由其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引申而描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消费者毕生资财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而股票通常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存量利率股票价格财富消费支出产出。

(三)CHami等人的股票市场渠道理论

企业股东的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票红利,一是股票本身价格上升。但无论哪一种收入,都表现为名义收入。名义收入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或通胀水平的高低。Chami等人阐述的股票市场渠道的机理在于:货币当局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通胀水平),居民拥有的股票的收益和资本金(表现为名义收入)将会受到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股票的价格便会产生波动,这样股票持有人就会随着通胀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其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为满足股东的要求就会相应调整生产,最终使总产量上升。上述过程可表述为:货币存量价格水平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期投资下一期产出。Chami等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名义价格变动和真实产出之间的关系。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了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将大量收入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去,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股票市场已拥有众多的交易主体。有市场调研表明,我国股市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效应,已有相当部分股票持有者的财富受股市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股票持有者的消费支出。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还不算高,还不是成熟的理性的市场,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秩序较乱,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监管不力,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得不到有效扼制,股票价格波动非理性,波动幅度较大,股票持有者的金融财富常处在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之中,大量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入市和交易的积极性受挫。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①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使得股票市场难以及时、准确地把货币政策意图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此渠道传导的效率。②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形成和波动的非理性使tobin的q渠道缺乏合适的股票价格来源,降低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③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使投资者金融财富处于频繁而又剧烈的涨落变动中,导致了财富效应渠道的无序和失效。④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非理性导致市场上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抑制了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额的增加,限制了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二)市场流动性不足。我国股票市场上完全的同股同权尚未实现,国有股、法人股目前尚不能上市流通,且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权的50%以上,这就影响了股票市场通过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主要局限于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的需要。以tobin的q渠道为例,tobin的q渠道的核心是企业q值变动可以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调整生产和投资规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的功能不强,因此在短期内还很难通过tobin的q渠道传导货币政策。在股票不能全部上市流通的我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水平的形成是局部的和不完全的,这缩小了货币政策经由该渠道传导时的影响面。(三)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的规定也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股票价格水平渠道传导的效率。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尚不很规范,为了安全起见,我国实行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并规定信贷等其他市场资金不能自由流入股票市场。这一规定是合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制约了股票价格水平渠道的效率。然而监管并不总是能够制止违规,某种程度的信贷资金或合规或违规地流入股市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客观存在。不过由于违规资金进出股票市场主要与监管的松严相关,与货币政策松紧的关联不太大,而监管的松严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加剧了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混乱和无序。

(四)相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要来说,股票市场的整体规模不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与此相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因企业上市的准入限制而很难进入股票市场,制约着货币渠道传导范围的扩大。

(五)存在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体系内部自我封闭循环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冲击和影响到利率变动引起股票价格水平变动的过程,使得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影响甚至是破坏了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同向联动关系,因为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变动的背后很可能就是(当然也可能不是)上市公司资金在股票市场上自我封闭循环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上述两个方面都使得货币渠道的传导变得复杂,总体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加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前上市募资者中,国有企业比重过大,而这样的上市公司实业投资比例偏低且增长缓慢,因而更多地将所募资金进行非实业投资,导致资金在股票市场上的自我循环。

(六)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影响到财富效应渠道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的效率。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散户状态存在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较为缺乏。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能力和信息来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亏损容易赚钱难,对他们而言股票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投资挤压消费的地方,这使得财富效应渠道在传导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率低下。

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扼制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治理信息失真现象,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股票市场真正成为能够准确、快速、稳定地传递和扩散货币政策信号的一个重要载体。具体而言:

①坚决杜绝信用腐败,重建股市信用。建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个人等的信用记录,并在网上公开,特别是要公开不良记录。严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将职业道德与执业风险紧密挂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相关机构造假成本,使其得不偿失,从根本上打消其造假动机。进一步改革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快对境外相关机构的开放步伐,通过竞争机制增强国内同行维护信用的意识。设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其净利润的比例下限等,从制度上约束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②提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要将证券监管机构从繁忙琐屑的行政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专注于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更新监管理念,证券监管机构无法也不应该对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以及买卖双方中任一方的盈亏负责,其真正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的秩序,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要在更新监管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重建股市信用的过程中,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因此可以刺激投资者数量以及投资规模的增加,扩大货币渠道的传导范围和传导力度。

③引进做空机制,抑制过度投机。

(二)尽快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实现生产要素在整个市场中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促进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tobin的q渠道提供市场条件。

(三)加快股票市场以外其他金融市场的建设,在股票市场已经规范运行并且市场监管能力许可的基础上,逐渐打通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使资金在整个金融市场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利率与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货币渠道的效率。

(四)扩大证券市场规模,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放宽对所有制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积极筹建创业板市场,对广大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敞开上市筹资的大门。有人曾主张通过增加大盘股的比例以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但这并非上策,治标而不治本。

(五)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当前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上市公司实业投资比例偏低、资金在证券市场自我封闭循环的状况,促进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与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同向联动关系。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股票价格

一、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概述

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我国过去是中央集中计划体制,由于市场机制受到了极强的压制,利率起不来显著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提到了日程上了,利率开始受到重视。利率是金融投资中最具多样性的变量,它是单位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也是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重要条件之一。在金融活动中,利率最具广泛的联系性,它的变动将引起其他金融变量,尤其是金融工具价格的相应变动。股票价格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价格分为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我国股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地域来说,分为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从主观来说,受到自身营业状况影响;从客观来说,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本文从利率的角度,研究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利率影响股票价格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因此,利率通过以下途径对股票价格进行影响:(1)利率作为投资所得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因子,其变动会影响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而股票价格正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因而必然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公司的借款成本增加,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从而营业利润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又减少了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导致了股票贬值;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公司的投资成本减少,进而相应的财务费用下降,生产规模扩大,利润增加,股票价格上升。(2)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量对实物经济有重要影响,利率作为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的供给关系决定的。他认为,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决定人们对货币收入的支配,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选择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其次才是决定以什么形式储蓄,保持现金或是购买股票,这两个问题都取决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在凯恩斯看来,当货币供应总量一定时,它的变化与利率变化成正比,人们持有货币得到流动性偏好满足的程度与放弃货币流动性所得到的利息收入相等。因此,当流动性偏好强,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3)利率的变动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由公式知:p=■■+■,其中D指股票在未来t时期为投资者带来的预期股利,m是指在n+1时期出售股票的价格,i是指特定风险下的贴现率,它包括市场利率与股票风险报酬率两个部分,p是指目前股票的价格。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即当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下降;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上升。(4)资产组合的可替代性。通过资产重组和影响力,资本流动和流程,最终将影响股票市场资本供给和需求,以及股票价格。当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可能从股票市场转向存款或债券,这样减少了市场的资金供应,降低股票需求,因而股票价格下跌;反之,当利率下降时,股票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5)利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利率的变动是由央行决定的,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收紧或放松以及我国经济的宏观状况,利率变化的信号将会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使投资者重新思考自己对股票的投资是否合理,使股票市场发生了变化。当利率上调时,投资者在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会改变投资决策,减少对股票的需求,转向其他投资方式,从而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当利率下调时,股价会上升。因此,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呈反向关系。

三、政策建议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政府应当提出相应的措施。(1)加强利率市场化,优化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居民和企业能根据资金的稀缺程度,正确评估成本和收益,对经济活动的结果形成正确的预期。利率市场化使得所有企业承担的资金成本相同,从而促进了民营企业和国企之间的公平竞争;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保护居民手里的现金资产,避免因利率低于通胀率而造成的资产缩水。央行应该有效利用利率杠杆的作用,加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促进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并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利率变动弹性。适度拓宽金融机构的投资权限,主要包括加强银行与券商的资金合作,如同业拆借、质押贷款等,打破相互之间的资金壁垒,提高经营效率,并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一些与证券业相关的交叉业务,如股权结算等。(2)调节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强利率对股票市场影响的敏感度。成熟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由资本收益率引导的供求关系;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其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定时期内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决定。股票市场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股票市场的供给方的状况。因此,加强上市公司的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的法制化管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严格审查,以降低出现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事件发生。(3)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完善股票市场,正确引导投资者。一是政府应完善法制法规,加强股市监督力度,使股票投资者有法可依,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整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强化审查和检测制度,严格控制非法资金流入市场,使股票市场进一步透明化,公平化,从而有效的遏制股票黑市交易行为。二是政府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座谈会和媒体交流会等活动,并且利用舆论媒体,积极宣传股票等金融知识,使投资者正确看待股票价格的波动,引导投资者合理投资。(4)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利率变动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但是利率政策通过商业银行的传导作用,对我国各经济主体产生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是影响利率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以及衔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桥梁。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其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重塑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尤为重要。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前提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环境的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合理定位,不单纯依赖借贷款,不盲目追求扩大市场;改革利率管理体制,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加强对利率的预测和估计。

四、结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等方面,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参考文献

[1]陈耀辉,杨益民,徐立霞.《现代金融统计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4

在分析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同时,必须明确的是:决定股票价格的绝不是会计信息一种因素。如果一种因素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在会计信息公布之后,股票价格应停留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水平,在下次会计信息公布之前,不应再有价格的波动。其实,股票价格随时都是在波动的,如果股票价格都静止了,那就不会再有资本市场了。

(一)投资心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投资心理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预期心理,即追涨杀跌。表现在股市低迷时,股价已跌至相当低的水平,大部分都跌至每股净资产以内,但绝大多数股民都无动于衷,持谨慎观望态度,致使股价进一步下跌。而一旦行情翻转,股民在预期心理的作用下,却愿以较高的价格竞相买入股票,促使股价一路上扬,即使股价抬高到平均净资产的3倍甚至5倍的水平,仍在不计风险的买入;二是从众心理。在资本市场上,绝大部分股民都认为多数的决定是合理的,于是就在自己毫不了解市场行情及股票情况的状况下,盲目依从他人跟风操作和追涨杀跌;三是博傻心理。在资本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股票交易是傻子与傻子竞技,不怕自己以高价买进,只要有人比自己更傻,愿意以更高价买走,自己就能有所盈利,这种心理就是博傻心理。由于博傻心理,许多投资人并不研究会计信息和股票价值,只要有人买就跟着买,有人卖就跟着卖,造成股价的大幅振荡,市场风险极大。

(二)政策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一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票价格形成向下压力;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调,使股价水平趋于上升。二是国家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往往促使股票价格上扬;税收政策对股票价格也会带来影响,减税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资本市场的潜在资金供应量,减轻上市公司的费用负担,增加利润,股票价格趋于上升。我国对资本市场影响最直接的税种主要是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我国每次调整印花税,对资本市场的刺激或抑制作用都很大。

(三)社会公众收入水平和投资需求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藏富于民政策的逐步落实,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储蓄和闲置资金逐渐增多,潜在的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下,居民投资直接创办企业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管理经验、竞争态势、税收政策的种种制约,在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社会闲散资金最有效和便捷的投资途径便是进入资本市场。早在2007年,在深、沪两个交易所开立的股东账户突破1亿户,平均日开户量达到30万户。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股票价格,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牛市”行情。

二、对股票价格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5

【关键词】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

一、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

国内外多数公司常用市盈率估值法分析股票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估计股票投资价值、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及估计股票风险,具体内容如下:

(一)估计股票投资价值

着眼于对公司每股盈利的预测结果之上,依据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能够准确估算出股票投资价值。总结而言,依据市场(行业)市场盈利率计算:股票投资价值即为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之积,由此可见,股票投资价值取决于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两大因素。将依据上述估算出的股票投资价值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对比,以此能够准确判定当前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投资者是否予以投资。

(二)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

市盈率是依据当前市场用于衡量公司股票的价值。若上市公司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红利率,即相当于存款利率的指标,为实际取得投资收入与投资额的比值。然而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不可能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投资者潜在的收益率。尽管潜在收益率未能直接决定实际收益率,但是只有当企业潜在收益率越高时,才有可能实现实际收益率越高。所以某种程度下,市盈率可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以辅助投资者正确选择股票。

(三)估计股票风险

由市盈率的定义可知,每股市价和每股收益是市盈率的两大影响因素,即当股票市价固定不变时,每股收益越低,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大;每股收益越少,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小。市盈率过高或过低均不是投资者的理想投资阶段,即当市盈率过高时,将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当市盈率过低时,诸多投资者不看好市场前景,没有投资者愿意购买更多的股票。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盈率控制在5-20倍为最佳,其具体取值应结合市场投资环境和企业的发展阶段而定。

二、估值模型所需的环境及条件不足

(一)估值模型均未考虑非流通股的存在

eVa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计算出来的都是公司总体的价值,要将公司价值转换为每股的价值。这在全流通的市场中没有问题,公司价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股数就可以得到每股价值。股利贴现模型以每股股利的折现值来估价,就是将全部股票一视同仁的。对中国股权分割的市场来说,因为非流通股的存在,这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却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划分,使得同一公司不同种类的股票具有截然不同的交易价格。中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的1/3,而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指标均是根据总股本计算的,用于估值就会有偏差。eVa无论是流通股、法人股还是国家股,都是比照流通股来计算的。

(二)估值模型有效需要一个实际股价反映公司的传递过程

估值模型的畅通运作是有条件的:一是信息充分、及时、真实地得到公开;二是信息能被投资者获得,并且投资者可以对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投资者根据判断能够根据其判断,做出准确、及时的行动。也就是说估值模型要求一个有效的市场。显然我国的这些条件尚有欠缺,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让人担忧,由于数据的错误而造成的分析偏差,会动摇估值模型存在的基础。eVa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要求更高,不具备真实信息基础的eVa会出现较大的失真。

(三)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的限制。市盈率不能一致有效地用于评价所有公司,如对亏损、零盈利、微利公司并无评价作用。在账面利润为正的前提下,市盈率可以有几倍到几千倍的波动幅度。对于市盈率数值非常高的公司,其数值异常高并不意味着远离企业内在价值。如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同时,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影响,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影响,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比较受到限制。

(四)市盈率估值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应用的局限性尤其明显。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非流通股在市场中占据2/3的份额,且同股不同价,这种状况使得套用市盈率计算公式得出的市盈率数据失真。如用部分股份(如a股)股价除以按总股本计算的每股收益得出的市盈率,暗含着非流通股份也具有与a股相同的流通价格,而这与非流通股按照每股净资产价格转让交易的现实相悖。因此,鉴于中国市场股权分裂的现状,投资者无法用相同的口径用全球主要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来比较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五)治理结构差的公司意味着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投资者必定要提高风险溢价水平,公司的估值也将大打折扣;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的公司则可以获得溢价,根据麦肯锡对投资者做的调查,发现新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给予具有良好治理的公司的溢价水平甚至可以超过30%!

三、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投资应用探析

(一)市盈率指标的现状

投资者依据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进行科学合理投资决策的原理:结合当前市场投资环境和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最佳市盈率数值,并以其为基准值,当市场价格高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高价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低价买入。另外,因公司市盈率受每股价格和每股净收益的影响,以至于其高效性职能难以在投资决策中充分发挥。

1.难以准确确定基准市盈率和高估或低估的数值界限。一方面,要求保证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取决于行业属性,即行业盈利状况越好预期,公司经营越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性越小,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小;反之行业盈利状况越难预期,公司经营越不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越大,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大。另一方面,行业市盈率的计算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市场对行业的定价水平这一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定价偏离程度。基于行业内各公司计算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方法不同,以至于行业内各公司所得出的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存在较大差异。

2.公司收益的有效性问题。公司市盈率指标价值分析的局限性取决于每股收益的有效性。一是每股净收益指标用于衡量公司过去盈利能力,无法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行业内各企业经营策略、生产管理结构、管理理念均发生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行业内部分公司采用多种手段控制盈利,如削减用于抵销坏账的准备金、偷税、漏税、逃税等,这次行为均能够增加公司利润,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公司每股净收益难以准确反映股票风险。

3.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受到限制。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适用于市盈率予以评价,实践表明,市盈率对盈亏、零盈利等公司无法起到评价作用。当公司具有盈利时,此时其市盈率可能在几倍至几千倍之间波动。公司的市盈率异常高并不能够表明远离公司内在价值,例如,与成熟工业相比,新兴工业的市盈率较高,这一现象并不能够说明,成熟工业的股票不存在投资价值。

(二)市盈率指标的应用分析

1.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相结合

静态市盈率是市场广泛谈及的市盈率,指公司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值,其主要用于反映股票过去的投资价值,无法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状况;动态市盈率是指尚未实现的下一年度的预测利润的市盈率,即公司股票现价与未来每股收益的预测值的比值。股票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购买者带来多少收益。基于动态市盈率分析法更具价值性,因此广大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投资动态市盈率逐渐下降的股票,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2.市盈率和市现率相结合

市现率即为股票价格与每股现金流量的比率,其通常作为评价股票价格水平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市现率越大,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少,经营压力越大;反之市现率越小,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多,经营压力越小。由此,公司可结合市盈率指标和市现率指标共同使用,以此准确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

3.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

每股收益又称之为每股税后利润,其是指公司某一时期净收益与股份数的比率,该比率还能够准确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创造的税后利润。而主营业务收益即为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当投资者利用市盈率法科学合理投资决策时通常实现计算主营业务在每股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实现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对增强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准确反映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股市近几年持续低迷实际上是对内在价值的一种回归过程,而造成我国股票估值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不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公司治理不完善问题。而根据国际经验,对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公司将被给予估值折价。因此本文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国股市的运行质量,降低我国股市的风险溢价,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

(一)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运作质量。

(二)提高上市门槛,从增量上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三)强化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上市公司坚决摘牌。

(四)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加大对股价操纵行为和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五)逐步推出市场对冲机制,如股指期货、引入卖空机制等,促使盈利能力低下p/V比率过高的股票有一个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回归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管理层放松社保基金入市限制、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引入机制以及开放式基金发行热潮等扩大资金面的“利好消息”不宜估计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相比分析师的公司未来短期增长率预测数据,关于公司未来长期增长率的预测对股票市盈率有更大的影响,表明投资者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理性,更为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可能是有长期利好的股票更有利于市场进行炒作。因为这些只是潜在的资金供给,而不是现实的资金供给,要变潜在的资金供给为现实的资金供给需要股价对内在价值回归过程的配合,而最根本的措施应该从股市运行的基本制度入手,解决股权分置等基本制度问题,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回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而结束持续数年的大熊市。

参考文献:

[1]黄辰.现金流折现与市盈率估值模型的评析与结合点[J].中国证券期货,2011(06).

[2]吕琦.上市公司估值模型的研究与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08).

[3]彭选华,傅强.风险价值的多尺度估值模型及其均方误差收敛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0).

[4]刘圻,程蕾,方颖.基于超常收益法的公司估值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2(14).

[5]许崇伟,邓光璞,谭剑.公立医院估值模型构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05).

[6]汪涛.股票相对估值理论及其应用[J].商业时代.2012(16).

[7]徐婕.企业价值股票估值模型构建及其验证[J].商业时代.2009(03).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6

【论文关键词】行为异象;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我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经常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普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因此,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往往不能给股民带来真正的投资收益。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而且,投资分散化程度存在某一“有效”区域,过度分散化可能会带来延迟决策失误、增加研究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负效应。特别在我国,股市非系统性风险较小,投资分散化策略作用不大。关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波涛(1999)研究表明高达66.7%,施东晖(2001)研究得出81.37%的结论,而西方股市一般为25%左右。

Capm投资策略在国外并不适用、在我国几乎无效。Capm的应用原理是利用β系数可以衡量系统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判断证券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投资策略。关于Capm的有效性,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首先提出挑战;Fama和macbeth(1992)实证检验无效;我国学者杨朝军1998年对上海股市实证结论为不明显;陈小悦和孙爱军(2000)、阮涛和林少宫(2000)对上海股市检验结论为无效。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理论的革命.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放弃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结合了心理情绪分析、强调投资者的行为控制。美国的共同基金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中国证券市场只是接近弱有效,导致采用传统投资策略的广大投资者亏损严重,而少数懂得并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则能保持盈利。

一、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涨得慢、可能价值低估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涨势快、可能价值高估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股市存在一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即一般前期内涨幅较小的股票在后期的表现会比前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表现更为良好。这个结果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个股轮番炒作现象是相吻合的,也说明了反向投资策略是目前我国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向投资策略原理。投资者锚定心理和过度自信特征会导致对信息过度反应。换句话说,表现好的证券价值容易高估,表现坏的证券价值容易低估。反向投资就是买入低估证券同时卖出高估证券。投资者进行预测时,容易对近期业绩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过分低估和绩优公司股价过分高估现象,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反向投资策略操作要点。如选择p/e)或p/B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卖出涨幅已经很高的股票,买入很少人关注的滞长股票;或者卖出大家已经反复炒作的白马股,买入业绩可能改变的无人问津的垃圾股。

二、动量交易策略或称惯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通俗地讲,利用强势股的惯性上涨趋势,买入近期的强势股,卖出近期的弱势股,即所谓正向反馈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原理。主要依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分收益动量和价格动量策略。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收益短期前景反应不足的失误,价格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为反应或反应迟缓的失误。

动量交易策略操作要领。根据庄家投资行为分析理论,庄家做庄有四个阶段,建仓、拉升、出货、下落,投资者可以采取蚂蝗策略,一旦发现庄家建仓完毕,开始拉升时就盯紧买入,然后在股票价格翻翻后高位震荡庄家出货时候卖出,可赚高额利润。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应该连续分批卖出;如果价格连续下跌,应该连续分批买入。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考虑采用负向反馈策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一般在下跌时候买入,目的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减少投资的遗憾程度。该策略是次优策略。投资者在建仓时候,可以分皮建仓,不能一次性买入。

时间分散策略基于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理念,随年龄逐渐增大而降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比例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应该是占较大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相关、属于行为控制策略。

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就是集中所有资金购买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证券并长期持有,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策略,“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不如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保管。”投资集中策略能够获得稳定回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该策略能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而获利。

集中投资策略的原理。利用其他投资者均值方差观念形成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一般投资者受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的影响,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在大行情机会到来时,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错误定价的证券后,率先集中资金投资,赢取更大的利益。

集中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第一,对被错误定价证券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尽力获取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第二,选择几家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效果一定会反应在它的股票价值上。第三,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高概率的股票上,然后长期持有。集中投资策略的关键点:一是对公司的深入分析;二是需要克服投资决策偏差,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别人狂热的时候谨慎,在别人恐慌时大胆,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勇于承认错误。

五、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提出。小盘股一般是指流通盘较小的股票,但具体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Banz(1981)研究发现了小盘股高额收益的规模效应,Siegel(1998)研究发现,一般地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小盘股投资高额收益的原因是,小盘股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股性较活,股价极易波动,涨跌幅度较大,容易获得高额收益。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继而导致投资者出现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最终对当前的负面信息出现过度反应,结果造成小公司股票价值低估。但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显现而广为人知,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大家都发现价值后竞相买入时候卖出。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消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急剧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票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应对此类股票的操作要领。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的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六、择时投资策略

择时投资策略基于日期效应。例如,隔夜效应、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这些效应行为金融理论在前面已经有分析和论述。择时投资策略认为可以于晚市、周五、年底或者元月买入股票,操作相对灵活,收益率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购买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七、从众投资策略

当少数个人投资者没有更多信息,也没有专门知识的时候,跟随其他投资者行动,也减少后悔。很显然,这也不是最优决策。但对那些老年人,或者投资技能较差的人,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八、反馈交易策略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7

关键词:价值投资中国证券市场适用性

 

一、价值投资的内涵和理论发展

(一)价值投资的内涵

价值投资,其核心思想是:以对影响证券投资的经济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利用某种方法测出股票的“内在价值”,然后与该股票的市场价值比较,让投资人做出是否投资该股票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认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会有所背离,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这个稳定点上下波动,且股票价格长期看来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内在价值决定于经营管理等基本面因素,股票价格则决定于股市资金的供需情况,在不同的决定因素下,内在价值高于股票价格的价差被称为“安全边际”,即当股票价格低于或者高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或者高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二)价值投资的理论发展

最早对价值投资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马克思,他认为,股票价格会随他们索取的收益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变化,同时股票价格由预期收入决定,因此又具有投机的性质。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一些西方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被尊为基本分析方法的“圣经”,他认为,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并与其保持一致,而短期价格却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尽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很大,但其基础价值稳定且可测量。1961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是由其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决定的。mm理论框架是现代价值评估的思想源泉,它促进现代价值评估理论的蓬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立了决定股价的一个基本的变量——自由现金流,并由此提出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

二、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劵市场的适用性探讨

(一)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劵市场的适用性

根据价值投资理论,股票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其内在价值又决定于经营管理等基本面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扣除非正常损益后每股净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等变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中国证劵市场的实际来看,却并非如此,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我们用相关的估值理论对企业进行恰当的估值往往不符事实。

从这一轮的股市来看,很多基本面良好,潜在价值不错的股票却都大大的被低估了,价格一路走低,最典型的就数银行股。按6月20日的收盘价,以今年一季报测算,14家上市银行2010年动态市盈率平均为9.71倍,其中,小于10倍的有9家,最小的是交通银行,仅7.48倍;而大于11倍的仅有3家:宁波银行14.17倍,中信银行12.56倍,招商银行11.74倍。若以市净率计算,全部小于3倍,平均2.03倍,其中在2-3倍之间的有6家,在1-2倍之间的有8家。从估值角度来看,确实很低了。以当前9倍、10倍pe水平来看,即便是在港股市场上,也处于底部区域了,因为在港股历史上,大盘估值基本上是在10-20倍pe之间波动①。与此相反,创业板中许多基本面不怎么样的企业却一路走高。因此,在笔者看来,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劵市场的适用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二)原因分析

1.强周期行业不利价值投资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GDp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都是基础工业品需求,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基础工业品需求的形成。映射到a股上市公司市值构成中,“煤电油运、钢筋水泥、地产有色”等强周期型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与美国市场以金融、it、医药、消费为主体的结构差别很大。我们知道,巴菲特惯于投资消费、金融和传媒等弱周期性企业,而在中国a股市场上,消费零售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很少;主要传媒机构仍然是受意识形态控制的非经济组织;金融领域也是近两年才出现一些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8

由于债务成本利率水平和还本付息明确,我国企业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权益成本的压力。普遍把公开发行股票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筹资方式。同时,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困难。例如,缺乏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投资分散,组合程度低。近年来,有些证券公司计算了β值(即单个股票超额报酬率对市场组合超额报酬率的敏感程度),但未形成共识和受到广泛接受,经验判断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强调资本成本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又难以估算,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对待和应用资本成本?笔者认为:

一、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资本成本的意义,但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田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资本成本的具体数值。建立和推广资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资本成本数值,而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帐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应该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数值共识时,企业不必过分关注本企业资本成本具体数值,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经营哲学的成长型公司,因为快速成长企业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融资决策的关键在于匹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合理的资信等级。例如:1998年微软公司资本收益率为52.9%,资本成本率只有14.2%,英特尔公司资本收益率为42.7%,资本成本率为15.L%,因此成长型公司应致力于形成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驱动因素,诸如技术创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等,股票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会通过套利交易原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

二、资本成本理念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概念,旨在帮助我们判断单项投资和组合投资的风险程度,以及这种风险的代价——即它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将资本投资与金融市场上相同风险的投资相对比,从而设法确定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1)采用贴现现金流方法评估投资机会价值,从而必须具体算出权益资本成本时,可以采用几种普遍接受的方法估算权益资本成本区间值,并作为敏感性分析因素。目前,可供选择的做法包括:a、在现有国债收益率基础上加上相应的风险溢价;b、借鉴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境外上市公司β值的估算结果来估算国内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直接参照上市公司权益资本回报率水平。(2)采用其他合适的估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代替资本加权成本的估算。包括:a、采用内部收益率法;b、调整现值法(apV),它将项目的每项现金流量分为无杠杆作用的营业现金流量及与项目融资相联系的现金流量,这种分类是为了采取不同的贴现率;c、在兼并收购中,可以采用市场盈利率(p/e)、股票市值/帐面值(mV/SV)以及eBitDa倍数。

三、资本成本理念在公司分部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的业务领域和跨越的区域也随之增多和变广,会划分为若干分部(子公司或事业部),对分部的成本效益管理也必须引入资本成本理念。每个分部所使用的资产都必须进行融资,那么波分部的资本成本也就是公司期望分部从它的资本投资上所获得的最低报酬率。其可以接受的标准,可以考虑:a、参照可比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b.直接根据股票价格信号而不是资本成本来评估公司继续经营的经济价值;c、参照长期债务成本。

四、资本成本理念在融资决策中的应用。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利用税法等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状况,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资产预期收益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部投资者与企业对经济和金融形势、公司发展前景评价的差异日益增大,股票市场又往往对信息反应过度或不实,导致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成本。例如,a股、B股及境外上市股票发行价格差异甚大,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大大超过国内a股,盲目追求境外上市将付出巨大代价,企业融资决策时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资产收益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票期权资金运作账务处理策略分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实体中,中小企业属于市场的自我保有体,通过融入市场经济依靠自身的运作去获利与发展,国家规定具有一定资质的中小企业可以上市与公开募股用于自身的发展,中小企业公开筹集股票,有原始股与实体股的分别。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允许以期货投资的形式进行股票期权的延长,同时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做出一定的时间承诺,规定一定的股息与红利作为报酬。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经营与获利不一致的情况,并且出现提前或滞后的账务问题,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根据问题需要找出对策。

一、中小企业股票期权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分析

中小企业的股票期权有利于其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并且通过募股的二次投资可以获得额外的股息与红利,在时间期限上比较充裕,通过自身的运作与调节去进行有效的分配与资金投入,不但可以解决企业当前的困境,而且更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做出长远的打算做出统筹规划。

其次,由于中小企业股票期权的时间可以延长,并且有自己决定,在其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由于股票资金的存在,也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具有极大的弹性,所以往往被企业看好,能伸能缩,进退皆可,达到提升运作效率,提升运作质量的目的,为最后的目标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后由于中小企业股票期权的会议协商是按照股东出资额进行分配,这样在获利后的二次分配中显的很公平公正,并且按照多投资多收益,少投资少收益的规律进行运作,使资金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自身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

二、中小企业股票期权的账务问题的出现分析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账务的问题出现,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做好整体的统筹规划和处理,也没有做好账务问题的及时与有效的解决,包括当前的股票期权问题与未来长远的股票账务问题,前者需要现金流的及时流通与利润的获取解决,后者与股票所筹集资金的统筹规划有关,这里面打的是一个时间差,也是一个获取利润的时间问题,这两种问题的出现都是与股票期权有关,也与公司的经营理念与期望值有关,要求公司各个部门及时的搜集与分析相关的数据,同时财务做好股票资金的整体规划,根据需求进行按比例的分配与设置,以适应全局的需要,其中的账务问题可以做到略有盈余,适当的保留赤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作用,并且通过资金本身利润与股票期权的获利进行有效的解决。

三、中小企业常见的股票期权账务处理策略分析

(一)股票期权预期利润的降低与承诺的账务矛盾

中小企业在筹集股票资金的时候,按照预期的公司经营状况与股东资金投入的比例进行利润的承诺与福利分红等,在以后的经营当中实现利润资金的回笼与对承诺利润的体现,这是一个预期的愿望。但是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往往有好多未知因素出现,这就会出现预期股票期权利润与承诺账务不符的问题。

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的负责人,通过对市场的预期分析结合自己本身的经营状况去获得分析,找出利润的拐点,通过设置合理的利润指标,并且规定有效的时间去进行账务的承诺与红利的发放,将股票期权的债务降低到最低。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拉长股票期权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之内进行多元分段的方式,做到利润的长期获取与账务的多次偿还,达到回笼资金,有效调控的目的。

(二)股票期权短期账务的出现与对策

股票期权短期账务就是现金流的账务,由于企业对整体资金的利用规划不够细致,或者遇到突发问题,都会导致当前资金流的落差中断,并且在市场中流通的资金忽然缺失后,导致利润的回落,无法实现利润的预期承诺。对于短时间之内现金流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股票资金的借用对调去解决,由于股票资金的分期借贷,前后预期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暂时的对调与分析,做到整体的规划与综合利用,解决当前的问题。

(三)股票期权长期账务的出现与对策

长期的股票账务问题,一是由于企业本身经营不善的债务,二是由于股票期权的期望值降低,导致预期利润的下降,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资金流,导致账务问题的加剧,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当前的发展。股票期权的账务问题,由于时间长而滞后与利润的出现,由于无法在短时间之内转变,导致现金流的作用失效,从长远看,企业会被债务拖着走,无法顺利实现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一些中小企业的亏损与破产就是由于这个问题的长期负债而不堪其忧。

对于股票期权的长期债务,企业要及时转变发展政策,同时做好短期债务资金的回收利用,开展企业的横向发展,并且展开多元化的解决思路,为以后账务问题的减负做好准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逐渐扭亏为盈,实现获利与分享,同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达到统筹利用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小企业股票期权的账务处理与分析,从企业募股伊始就开始要思考,股票期权的时间长短与盈利多少都要从中考虑,并且对于账务的处理,要通过其自身的运作得到合理的循环与解决,对于延长和滞后的账务,要通过股票的合理运作去解决,既不影响当前企业的发展,又不影响以后的发展,还不能失去信誉,需要各个部门对于工作的进度进行整体规划与合理统筹,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建设.商务通书-资金股票运作[m].大连出版社.2010.

[2]高德敏.投资项目策划与资金运作[J].云南出版社.2009.

[3]周飞宝.股票期权运作与分析[m].知识出版社.2008.

股票投资决策流程篇10

今年以来,我国股市震荡加剧,走势缺乏明显的方向感。由于顾虑奥运后政策和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做多一方的信心并不坚定。这不但决定奥运前后市场趋势不明朗,同样造成奥运前在管理层维稳的大背景下市场依然做多乏力。管理层要达到"维稳"的真正效果,必须要着眼于更加长远的打算,从根本上解决限制市场发展的诸多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一直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换言之,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标准,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存在泡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股市泡沫还会一直存在吗?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对市场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对投资决策同样很有意义。

产生股市泡沫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投资者在乐观气氛的感染下才使股价保持持续上涨,从而产生高估值(或股市泡沫)现象。从美国的历史来看,当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经济景气回升的过程中,投资者很容易产生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于是产生股市泡沫。在过去的100年间,股市的月均市盈率(扣除通胀因素)为15.08倍,一共出现了四次市盈率高峰,分别是1901年的25倍、1929年的30倍、1966年的23倍和2000年45倍。这四次市盈率高峰的出现与上一个世纪的四次大的技术进步完全一致。

在美国过去的100年间,出现了四次这样的循环:新的技术革命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乐观股市上涨“新经济”的论述出现刺激股市继续上涨股市泡沫破灭。这与传统的金融理论关于金融危机的解释模型(如明斯基模型)是完全一致的。

“三维互动模型”:对我国股市泡沫的一种解释框架

考察我国十多年的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的实况,并不符合经典的理论模型。1995年后,我国出现过两次大的牛市,第一次是1996年至2001年,平均股价的最大涨幅约为300%(剔除新股对价格的影响,上涨幅度约为200%);第二次牛市发生在2005年底至2007年底,上海综合指数的最大涨幅为510%(剔除新股对指数发影响,最大上涨幅度约为400%左右)。但考察最近十余年我国经济的变化,不仅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历史上的重大技术变革,而且经济增长速度在第一次牛市期间(1995年―2001年)还持续走低。

笔者认为,要搞清我国股市的泡沫产生机理,必须从参与股市的主体上找原因。参与我国股票市场的主体有三个:政府、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这三者之间的行为互动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泡沫,我们不妨称之为“三维互动模型”。

政府行为从我们过去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政府一直在深度地干预股票市场,企图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各种目标(在1998年前后的主要目标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正是由于政府的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才使股市走上了急功近利的不归之途。

从辨证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股市是由政府强行启动的,属典型的外生成长模式。因此,政府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短期目标,就会使股票市场偏离资源配置这一根本目标。例如,1999年,为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竟然动用人民日报《社论》来启动股市。当时的上海股票市场的综合指数是1500点,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位,而同样是在这一点位左右(1260点),1996年12月,政府却同样动用人民日报《社论》来打压股市!认为上海股票指数在1400点左右已经太高,股市泡沫太多。

为了达到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目标,就必须纵容各种伪装上市和股票操纵行为,因为很多国企无法达到上市的标准。同样,如果市场没有操纵,国企上市无法卖到一个好价钱。广大投资者在同政府搏弈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府的决策意图和规律。他们视政策为市场好坏的风向标,当股市低迷时政府一定会出台利好政策,同时放松对市场的监管,于是市场中的投资者便心领神会,又重新开始进入市场,股市重新活跃起来。1994年至2002年,政府六次出台利好政策干预股市下跌,形成六个“政策底”(股市的高点和低点都对应着相应的政策业内称为“政策底”和“政策顶”)。

政策底1:1994年因宏观政策不断从紧,股市连续下跌,当股市暴跌555点至325点时,管理层推出了“三大救市”政策,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政策底。

政策底2:1995年5月,当国债期货越炒越烈、股市大量资金流失、股指跌至500多点时,管理层推出暂停新股上市及暂时停止国债期货交易的政策,引发了“5.18”股市井喷行情,形成了第二个政策底。

政策底3:1996年初,股市在连续几年下跌的过程中已经止跌启稳,此后,以利率不断下调为特征的宏观政策由紧运行转为松运行,推动股市发展的股市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引起股市持续一年的连续上涨。第三个政策底出现。

政策底4:1996年12月底,股市被政策的力量调至867点,出现一次到位的硬着陆之后,因调节股市的目的达到了,股市的政策突然放松,顺应了不断趋松的宏观政策,引起了股市的又一次大幅上涨。产生了第四个政策底

政策底5:1997年7月后,股市在一系列利空的股市政策作用下不断下滑,又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大跌。我国股市急探至千点大关附近,但又被政策的力量迅速拉回来。千点大关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股市牛熊的分水岭,也成为长达几年的、明显的第五个政策底。

政策底6:2001年10月21日,当上海综合股市指数从当年的最高点2200点下跌到1350点时,股指已下跌了近900点,股市一片低迷、投资者严重亏损,政府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2002年6月23日,当股市指数再次下滑到1350点附近时,政府再次伸出救市之手,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使上海综合指数1350点成为第六个政策底。

因为政府对股票价格的干预,使投资者对股市风险产生了麻痹心理,股市的风险溢价被扭曲、降低,股市的正常价格形成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在股市运行过程中,政府不仅调控指数,而且不断地将优质的国有资产注入到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去,给股票投资者形成了特殊的心理预期,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上市公司亏损了会有政府出面重组。“中关村重组琼民源”和“都市股份重组农垦商社”及“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案例都是政府出面挽救上市公司的典型。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深度干预的结果必将使国家的信用与股市的风险紧紧地栓在了一起(这一点同改革前的国有银行体系十分相似),使股市的泡沫风险得不到及时释放。很多垃圾股市值依然很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投资者有重组预期,都寄希望政府来重组这些公司,从而导致垃圾股与绩优股股价差异不大的奇特现象,这是我国股市所独有的,这一独有现象的存在恰好是我国政府过度干预股市的最好证据。

机构投资者行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扭曲是我国股价容易出现泡沫的又一重要原因。

按照一般常识,机构投资者比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因为机构投资者都是专家理财,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比较科学。但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比较特殊,这些特殊性导致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投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基金、国有企业,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共同特点是国有资本占绝对控制地位,在管理制度存在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国有资本的实际控制人存在明显的风险偏好,究其根本原因是“老鼠仓”行为的存在。

所谓“老鼠仓”行为,是指拥有机构资本控制权的人在决定操纵某只股价之后,随以个人名义在低价格大量买入该只股票(用个人自有资本或融资购买),然后用自己控制的国有资本大肆拉抬股价,在最高价位卖出属于自己的股票(即所谓的“老鼠仓”)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个人获利丰厚,至于国有资本的盈亏已是无关紧要。“老鼠仓”行为是和“坐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坐庄”行为就无所谓“老鼠仓”了。

因为有老鼠仓行为的存在,使投资股票市场的国有资本或基金存在高风险,但收益很低;而国有资本的实际控制人享受高收益,但风险很小。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风险与收益分离的特殊现象。

该现象的存在使正常的金融运行规律被扭曲,如国有金融机构的投资总是回报率为负数,令人震惊的是,“中经开”在操纵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中,令对手万国证券暴仓,而自己竟然没有多少盈利,同样是该公司,在操纵著名的“东方电子”股票过程中,股价上涨数十倍,但公司的收益甚微。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这些钱都进了少数人的口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资背景的公司来路十分复杂,有银行、信托背景的,有保险公司背景的,还有财政背景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信托、保险、财政等行业及部门常常出现监管缺位或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股票市场的“老鼠仓”实际上成了国有资本私有化(流入个人口袋)的重要通道,这是很多公司和个人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另外一种重要方式是银行贷款的回扣等)。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有别于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有风险偏好的秘密所在,也是“坐庄”行为为什么一度盛行的根本原因。毫不夸张地说,在2001年前,“老鼠仓”行为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估值的最重要的原因。

也许有人说,在2001年之前,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很小,不足以左右市场的定价。从表面上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似乎占流通股市值的比重不大,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2001年前,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较小,但证券公司控制的股票数量相当大,至少占流通总市值的20%左右,加上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拥有的股票,流通市值的30%以上控制在机构手里。但因为这些机构并没有信息公开的要求,我们无从知道它们究竟拿了多少股票。因此,我认为,此时的机构行为对股价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的。

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2001年前的机构投资者与2005年后的机构投资者有很大的差异,2001年前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多数是短线资金,很多钱是通过银行、信托、财政挪用来的,资金取得的方式并不十分合法。因此,这些资金只能做短线投机,当有政策暗示的时候,大家携带资金一起冲进来,这导致了2001年前的行情波动很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大,是典型的“政策市”。而2005年后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和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市场募集来的,通过挪用等不合法途径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比例越来越小(主要是监管制度的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推进),使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对政策的敏感性下降,二是“坐庄”的行为减少(参见后面的分析)。这些差异表明,“老鼠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在2005年后有弱化的趋势。

对于2005年后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从众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市场形象的比喻是“抱团取暖”。这与基金经理的考核制度直接相关,决定基金经理的薪酬及奖金的是自己管理的基金净值增长速度在行业内的排名,如果采取独立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下课的风险将很大,于是大家的投资行为必须高度一致,买入的时候方向一致,卖出的时候也一起行动,使市场波动加剧。因此,基金可以稳定市场的结论在我国的股票市场里是不成立的。2007年5月后,基金经理们很多人认为当时的股票估值已经很贵,但却依然在买股票,因为别的基金经理还在买股票,于是出现了股价不断创新高的闹剧。反之,当股市从6000点下跌到4000以下时,基金经理们却不断有人在卖股票,因为在下跌的过程中谁的仓位高谁排名就落后。基金成为追涨杀跌的真正主力。

散户投资者行为散户投资者存在特殊的心理依赖是股票价格高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散户投资者是相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的,一般指资金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大的个人投资者与一般散户投资者行为不同,他们可以享受专业的资讯服务,这些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没有差异)。从一般的经济理论分析看,散户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动机是为了盈利,但我国股市在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投资价值的,而且在散户与机构的搏弈过程中,散户总是处于劣势,机构投资者总是利用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来赚散户的钱。那么,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散户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参与股票市场呢?从开户人数看,至2007年底,我国股民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95%以上是散户投资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金融行为学理论成果,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散户投资者的行为规律做一总结,他们的研究表明,股市投资者存在特殊的心理现象。

导致散户投资者不断进入股市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存在“典型示范偏差”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仅以部分现象(或典型现象)为依据。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了“典型”的作用;与典型示范相关的一个示范性认知偏差是小数法则偏差。“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渐进于总体分布: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大样本的代表性的低估。人们在根据现有的资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样本无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规律。大多数人是在身边的人买股票赚钱的刺激下进入股市的,别人成功记录被自己所夸大,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很多股票经纪人或证券从业人员在说服自己潜在的客户的时候,总是列举一些成功的案例来打动别人。尤其在2005年底至2007年底期间,所有买基金的人都获利丰厚,影响了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参与基金的申购,仅2007年就有2万多亿的资金通过基金流入股票市场。可见此心理影响之广、之深。

上述心理规律说明人为什么会进入股票市场。当一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以后,会很快产生以下心理现象和规律:

首先是产生“保守主义偏差”。它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在面临新的资讯时不愿意理性地更改他们的现有观念或信念。它主要表现是:1)偏执偏差:它指行为人不仅不依据新资讯对初始信念进行修正,反而将新资讯错误地理解为对他的原有信念的进一步证明,进而强化他对原有信念的信心。实验显示,人们对原有信念的偏执有时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非理性偏差。例如,当一个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大幅度下跌的时候,他会认为是庄家洗盘而不是出货,因此更加坚定持股信心。2)出售效应:指投资者对亏损的股票惜售、不愿实现亏损的心理。由于人们只是感受到每次投资的独立盈亏,在亏损厌恶的心理状态下,自然不愿以亏损的价格实现投资负收益。当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非常糟糕的变化时,投资者在作出准备卖出股票的决策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买入的成本,如果现价低于成本价,卖出意味着亏损,因此不愿意卖出。此心理可以很好的解释当基金净值大幅度缩水后,并没有出现赎回的压力。

其次是“搏傻行为”。一般人在面对赢利是比较谨慎而保守,但面临亏损时却愿意“赌大”。它使得散户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不仅不会承认现实,及时采取止损行动,而且还会追加投资,甚至是借款来购买股票,结果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使自己成为永远的股民。

正是上述心理规律或心理现象的存在,使得股市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操纵股市成为可能。

通过对股票市场的主要三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前,政策的过度干预是市场出现波动及高估值的必要前提条件,机构的“坐庄”及“老鼠仓”行为是导致高估值的关键原因;2005年后,机构的性质出现了很大变化,散户的投资心理偏差是市场出现高估值的最重要原因。

对中国股市未来的展望:高估值条件已经消失

当前,尤其在奥运会结束之前,政府一定不希望股市继续下跌,主流媒体的“维稳”之声早已不绝于耳,很多市场人士都在期待着政府救市,希望市场在政府的干预下在3000点左右出现反转,甚至有人认为“既然政府希望股市上涨,股市应该可以再创新高”、“将出现新的5・19行情”等,市场估值趋势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笔者认为:股市维持高估值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估值水平逐渐下降的趋势不会因为政府的干预而改变,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受约束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迅速壮大,“庄家”无处藏身

基金的迅速壮大使“坐庄”行为难以为继。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坐庄”需要高度控制流通筹码,当市场出现了很多基金后,好股票里都有很多基金驻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基金是庄家的天敌”。2001年之后,基金规模出现超常规增长,基金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可以看作是基金消灭“庄家”的过程。当股市跌到1000点时,昔日的“庄家”基本上被消灭,因此股价见底。

当然,基金经理也存在“老鼠仓”的行为,因此基金也有“坐庄”的动力,2000年的《基金黑幕》一文曾经就基金“坐庄”的行为列举了足够多的证据。但后来的监管制度的改进使基金“坐庄”变得比较困难,如“单只基金持有单值股票的比重不能超过基金净值的5%,也不能超过该股票的5%比例”等规定,使单只基金难以操纵股价(当然,在牛市的状态下,5%的持仓对股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坐庄”行为还是有所区别)。

“坐庄”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使高估值存在的条件消失。

原因之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操纵市场难度增加

增加市场容量可以有效打击市场投机行为,由其是大盘蓝筹股的增加可以有效遏制投机。蓝筹股的市值较大,一只股票的市场价值少则100多亿元,多则数千亿元,一般的投机资本望尘莫及。

应该肯定的是,最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容量迅速得到扩大,流通市值由2005年1万亿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底的近10万亿元,大盘蓝筹股的比重快速增加,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在此背景下,投机势力得到很好的遏制,政策对市场估值的影响越来越小,按照此逻辑,只要未来我国股市的容量继续扩大,市场的力量最终将主宰市场的定价,股市价格泡沫将难以存在,我国股市的估值与定价将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

原因之三:基金赚钱神话破灭,基民的心理偏差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