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投资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9:57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证券投资;Cai;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27-02

金融交易是通过对证券、外汇、期货等交易商品的买卖使投资本金增值的活动,它是金融市场存续和活跃的保证。金融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金融交易市场,总是少数人获利多数人亏损,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者是否具备交易的能力。金融交易能力的获得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对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除了正确的理论以外,交易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压力承受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盘口感悟能力等等。因此为获得金融交易的能力,除了需要进行理论学习外,更需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科学严格的训练。

1.适应新型证券投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证券投资人才培养上仍侧重于宏观金融方面,证券投资学科的教学也着重于对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传授。迫切需要改革教学目标,突出时代特色,加强证券投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证券投资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通过证券投资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证券投资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证券投资的基本构架与运行范式、证券投资的基本业务,掌握观察和分析证券投资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证券投资理论和解决证券投资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般的证券投资业务操作程序。

2.适应证券投资课程微观化发展的需要。顺应证券投资课程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应将现有课程做适当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的内容,补充证券投资领域需要的新知识,并使其具有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投资银行、跨国公司理财和证券衍生产品市场等方面。由于微观证券投资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就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证券投资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证券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证券行情,可进行证券实盘模拟交易和证券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证券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熟悉证券投资流程,训练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

3.适应证券投资考试环节多样化的需要。要保障证券投资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就不能忽视其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可按证券投资考核内容分成理论与实务两部分,采取笔试与实验室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主要是基础理论考核,实验室考试可采取在实验室上机操作的方式,考核学生证券投资能力。

1.证券投资实验平台定位。证券投资实验平台应以证券投资领域的实际业务流程为背景,给学生提供全真模拟实验场所,做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实际业务的基本技能。

2.证券投资实验平台的框架与功能。证券投资实验室系统可采用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后台为Unix、Lunix、windowsXp、oracleworkgroupServer7.3.2;前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Xp。主要设备有卫星天线、数字卫星接收机、服务器pentiumXeon2.4Hz/1G内存/120G硬盘、可堆叠交换机、工作站终端p4/128m/30G、LeD电子显示屏、投影机、实物展台、DVD机、录像机、中控系统、电动幕、音箱、功放器、刻录机、扫描仪和打印机等。

以证券投资模拟系统为例,该实验室应能委托下单、自动成交和自动结算,具有与真实交易系统相似的功能,使学生对证券投资市场运作、业务有一定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掌握各种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的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因此,它必须能完成以下实验:

(1)证券投资模拟实验,通过交易模拟系统,建立在C/S形式上的实时交易处理系统并运行,及时处理证券投资,显示交易信息,实现多台计算机下单和行情显示,后台主机交易处理。(2)柜台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包括用户管理,如分户、修改用户资料等;查询管理,如资金的流水查询、历史成交查询等;柜台管理,如添加或删除管理员账户和交易品种等;统计管理,如每月成交报表统计、证券投资量统计等;系统管理,如系统重置、每日结算、每R通知等。(3)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利用分析软件进行证券投资分析,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网络静态分析,并给出多种分析曲线和技术指标。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2

[关键词]证券组合投资交易费用买进卖出交易

一、引言

由markowitz首先提出的证券组合组合投资理论是现代证券投理论的基石。它解决了持有一定资本的资者如何在证券市场众多的证券品种当中做出投资选择,适当的分配自己的资本,以得到最大的收益,并且收益发现最小。这种投资决策问题已经被广大学者所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非常由价值的结论,文[1]从安全投资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把概率引入了决策模型;文[2]也在概率原则下对投资组合进行研究,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文[5]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对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求解这一模型的旋转算法;文[7]研究了不相关资产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文[3,8]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含有交易费用的投资组合模型进行研究。

然而在上述众多研究成果中,没有考虑证券组合投资中存在买进和卖出时交易费用问题,显然交易费用的多少肯定会影响到原来模型的可行域,即最优投资组合,因此在证券投资组合当中考虑买进卖出操作的交易费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得到非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的考虑,把证券投资中的交易费用考虑进去,更加符合投资者的需要和实际投资情况。

二、含交易费用和无风险证券的投资组合模型

设一个投资者在最初投资于种股票,同时也有一种无风险的证券供选择(本文只考虑一种无风险证券事合理的,因若在几种无风险证券当中有一种的无风险证券的收益是最好的,则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收益,必然会只投资于这一种无风险证券;若有几种证券的最优收益一样,在不考虑外因扰动的情况下,它们的投资组合也可以看做是投资于一种证券)。

不妨设第种证券的单位交易额的交易费用为(包含所有的交易费用,手续费及缴纳的税金等等),有买进与卖出时交易费用相同,投资于第i中股票的投资额为表示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为证券组合的净收益,表示第种股票的期望收益率,为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为投资者的投资金额总和,则证券投资组合的交易总成本是

三、在有追加投资下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是首次投资证券,而是手里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证券,在特定的时期需要追加投资来调整已有是证券结构,这个时候以往的投资组合决策理论模型和上述的模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必须对模型加以调整。

我们假设投资者卖出第种证券后不再买进该证券。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投资者会把因卖出某些证券得到的金额用于投资其他收益比较大的股票上面,使得手中没有太多空闲资本,这一假设也是符合实际的;假设投资者手中已拥有第种证券的数额为,追加投资金额为,仍用表示投资于证券i的投资数额,则有:

,则表示买进第i种证券,其下标集用J表示;

,则表示卖出第i种证券,其下标集用i表示;

,表示对第i种证券不买不卖,即保持原来的投资数量,其下标集用K表示;

三种情况下对证券组合来讲其交易费用,,故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为无风险的投资比例。

四、结束语

本文对含有买进,卖出交易费用的投资组合决策理论进行了研究,更加符合市场交易实际情况,与以前的理论模型相比,其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有追加投资的理论决策模型,为投资者进一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市场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投资,更好的反应了证券市场上动态投资过程,也对证券投资理论研究做了必要补充。因此,本文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国华黄薇:安全第一的证券组合优化模型与绩效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00-582x(2000)03-0094-03

[2]徐金红,徐维军,李引生.概率原则下基于投资者偏好的组合投资选择[J].系统工程学报.2005.10

[3]李宏杰:具有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成本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1

[4]卢祖帝赵泉水:上海股票市场的投资组合分析:基于均值—绝对偏差的折中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1.2

[5]张鹏张忠桢岳超源: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旋转算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

[6]张卫国谢建勇聂赞坎:不相关证券组合有效集的解析表示及动态分析[J].系统工程.1001-4098(2002)01-0024-04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3

引言《证券投资学》是以证券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证券的交易机制、证券的定价模式、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一门社会学科,是金融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其内容既包括证券投资的环境、现代证券投资理论、证券投资分析以及证券投资策略等理论知识,也包括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把证券投资学庞大的体系和许多经验化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对证券投资学有透彻的把握,而且更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对于这样一门兼具较强理论及实践性的金融经济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完善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一)理论性较强《证券投资学》课程从理论上阐述了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从宏观上揭示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教学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管理和市场监管等五大方面,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该课程先行的知识储备要求高,理论高度抽象,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另一方面,该课程基础知识部分概念多,其中的专有名词更多,教师在讲授时既要遵循习惯称谓和用法,又要将学生不熟悉的专业概念解释清楚,在之后的实践部分要不断重复基础知识部分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二)实践性较强《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和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所涉及的证券投资组合、基本证券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分析、上市公司条件、证券投资风险衡量与分析、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等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增加一定的实验操作课时,现行教学手段不能更大程度地展现课程的魅力,需要引入模拟实训。在引入模拟实训后,引导学生克服浮躁心理显得尤其重要。部分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自己的投资出现亏损而无法在短期内扭转这种局面时,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也会随之而减弱。二、现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脱离实际目前高校从事《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擅长并习惯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教学与证券投资实际脱节。《证券投资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如著名的K线理论、扇形理论、缺口理论、波浪理论等,对实际的证券投资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理论较多,如果纯粹讲授理论显得晦涩难懂且枯燥,不容易激起学生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因此,对于这些证券投资理论的教学,只有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目前我国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跟不上证券投资的实际。随着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这两年的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如国有股减持、股指期货的推出、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等,而现在高校的证券投资教材体现不出这些新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有课本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无疑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第二,证券投资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也较快,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涌现出来,现有教材没能体现出新内容。(三)教学实践环节有待改进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存在欠缺。当前高校从事证券投资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更擅长并习惯于“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较少应用模拟实时炒股、沙盘推演等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行情交易软件模拟证券交易所的行情,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交易系统来熟悉操作要领。第二,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不当。技术分析仍然是现在证券投资实践性教学的主流。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技术分析的有效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第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强。目前真正懂得证券投资或有过证券投资交易经验的教师太少。师资的缺乏导致很多高校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上,实验操作、模拟交易、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严重不足。三、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建议(一)参与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证券投资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如果全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则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使用参与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教师应在课堂中穿插对于市场动态、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的探讨。探讨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哪些思索,今后我们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通过这种授课方法的持续运用,特别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在讲述某一理论时,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利用近期涉及该理论的现实问题为学生讲解。教师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讲解的方式,实际上有利于将深奥的理论变成学生可以直接理解的现实,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又可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p#分页标题#e#(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国外教材体系和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教学添加新内容,以弥补现行教材内容的不足。如西方证券投资理论是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已被证实为金融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投资学理论的教学,较早地将其引入课堂。此外,为了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还应加强对教材的修订工作。首先要删除教材中已经过时的理论内容,转而介绍一些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发展前沿的内容。其次,在教材中应加强最新的、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案例介绍,以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为了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采取措施: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培训。实践性教学需要有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证。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实践经验。学校应支持教师定期到社会上的相关对口工作单位进修培训,了解证券业的最新进展,以便将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也可提高教学的社会适应性。第二,加强实验课及模拟教学的分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购买证券模拟交易软件,让学生通过一人一机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操作环境,让学生熟悉证券投资的整个流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盘能力,并达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使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应用性。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证券投资学课程讲到一定阶段时,每学期应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炒股比赛。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4

1.将科学研究视为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应鼓励师生就学术探讨广泛交流、共同参与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这种科学研究型的教学远远好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因为通过科研式的教学,教师能够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这种教学方式中感到学知识是一种创造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忆。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被冠以“研究型”就在于其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能够为本科学生提供一种研究型的校园文化,因此,研究型大学理应培养学生的强烈求知愿望和探知精神。只有而且只有将学术研究融入到“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金融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对变化莫测,新兴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和发展的证券市场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适应证券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将实践教学视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证券投资学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训环境下接受投资

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营造一种能培养探索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使证券投资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互相渗透促进,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

二、研究型大学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校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是研究型大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响应,同时也是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体现。因此,从上述特征出发,研究型大学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育理念的重构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应从向学生传递证券投资学知识转变到让学生体验和发现证券投资学知识的过程,从让学生记忆证券投资学知识向鼓励学生运用证券投资学知识来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的过程转变。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突出证券投资学的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对证券投资学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三维度有机结合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证券投资学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与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素质是知识内化的结果。从教育角度看,能力和素质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证券投资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占有知识,而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知识是死的,能力和素质是活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在一定证券投资学知识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其证券投资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证券投资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品德的培养,强调证券投资学知识、应用能力、核心理念的领悟等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证券投资学”课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其创新性强,证券市场上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其动态性强,证券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呈现开放式的姿态,不断融合新的知识和理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物理空间和授课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证券市场的动态特征的情况。因此,证券投资学的课堂教学应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教师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首先要知道何可言,何不可言;何可为,何不可为;何可取,何不可取。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培养学生高效的沟通技巧,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让他人迅速了解自己想法,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充分展现自己和自己所从事项目的思想和价值。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因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的证券投资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熟悉国际文化环境,拥有国际态度和国际知识,拥有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是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深化实践教学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5

尽管近来SaRS阴云密布,但4月25日上午里昂证券有限公司(CLSa)行政主席(executivechairman)顾家利(GaryCoull)还是准时出现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他与湘财证券公司董事长陈学荣一起出席了双方合资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运营协议的签字仪式。出席该签字仪式的还有中国国务院总理和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理拉法兰,以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谈判、审批与筹建过程后,华欧证券公司终于进入运营阶段,顾家利脸上因此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华欧国际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首家按照证监会制定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而设立的中外合资券商。在此之前,中国只有两家合资证券公司,即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及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挤进中国市场

尽管外资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垂涎已久,但自从中国证监会根据入世承诺制定并于2002年6月颁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以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合资申请的外资券商却寥寥无几。只有湘财证券与里昂证券的合资证券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并即将投资投入运行,去年曾高调签署设立合资证券公司框架协议的巴黎百富勤和长江证券的合资计划至今未有下文。

从目前来看,国际上一流投资银行中,除了摩根士丹利,包括高盛、美林、瑞银华宝等都没有选择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外资在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能超过33%,这使得国际投行处于少数股东的地位。

致力于新兴市场业务的里昂证券最终为何选择了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顾家利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将之归因于政策导向:“我们首先与中国证监会进行了接触,讨论外国证券公司参与国内市场的可能性。当时政府并不真正愿意让外国的投资银行参与国内市场。我们被鼓励寻找一个合作伙伴,以合资的方式参与。”

除了监管方面的限制,尽快进入中国市场也是推动里昂证券选择合资方式的原因。顾家利表示,“我们把中国市场看做公司业务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希望尽早进入中国市场。里昂证券在亚洲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我们希望在我们有业务的国家做更多的业务,而中国市场有最高的增长潜力。”

里昂证券在五家候选合作伙伴中进行了选择。顾家利阐明了其选秀标准,即:要有良好的历史记录,规模并不是太大,并且真正希望学习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在与湘财证券董事长陈学荣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后,“两年来解决了所有我们想得到的问题,包括公司文化的协调,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与国内实践的结合等,我们希望事先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湘财证券在国内100多家证券公司中实力属于中上,离国内第一梯队的券商还有一定差距。2002年湘财证券为五家公司的首发和增发承担主承销商,筹资20亿元,以承销家数论排名第五。在2002年以前,湘财证券主承销的公司多是湖南省内的公司,但在2002年承销的五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属于湖南省。湘财证券显然希望借重合资,尽快跨入国内一流券商的行列。

即将出任华欧国际证券公司总经理的湘财证券首席运营官贞表示,组建合资证券公司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引进国际证券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证券行业的职业作风和操守都会得到提高。“里昂证券在任何一个项目的操作上都有完整的一套管理模式,包括立项程序、内核机制、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等,而国内证券公司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贞说,“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连串业务

里昂证券在投行业务中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财务顾问方面,而包括湘财证券在内的国内证券公司主要从事承销业务。这一组合很容易诱发提问,华欧证券将会把业务重点放在哪个方面,其目标客户又将是谁?

顾家利显然对中国市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在未来五年内,中国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许多实业部门将会发生大规模的整合,因此里昂预期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并购高潮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对于国内和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杠杆收购基金以及私人企业家来说,将会产生许多机会。这些业务活动可能先以财务顾问的形式出现,并且会产生许多私募、债务筹集的业务。“这是一连串的业务和机会。顾问业务是最早期的一部分,当这些公司希望上市的时候,券商能够帮助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功发行,”顾家利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参与其中。”

由于合资公司没有a股经纪和a股、B股自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牌照,因此合资公司未来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a股的承销业务以及财务顾问业务上。在证券承销业务方面,里昂证券董事总经理,即将担任合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杨健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现在国内证券公司的操作方式,一年只能够做八个项目,因此我们要做就要做八个好的大型项目,或者是大中型的项目。尽管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我们相信民营企业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直面中国特色

由于一些合资证券公司在运作中,股东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人们有理由担心华欧证券是否会出现类似的问题。顾家利表示:“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合资的中金公司运作中出现摩擦,主要是因为合资双方本身都是非常成功的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因此很难判断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错。就像两头大象在一起跑,出现摩擦和冲突是很正常的。”

顾家利认为:“如果合资双方的实力都非常强,中方从与外方的合资中受益就很有限。许多大的证券公司可能拿了外方的入股资金却不重视外方作用的发挥。与中型证券公司的合作将是更加平等的合作,我们能带给合资公司许多国际经验和提升其管理水平,使合资证券公司较快地发展壮大。”

因此,里昂和湘财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怎样来避免可能的冲突。包括交易的类型、承销的程序、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等。所有这些问题看起来都很小,但是可能关系到合资的成败。这是一种确保合资公司尽可能的平稳和有效运作的方法。

除了可能的文化冲突,如何把外资投行的国际运作惯例和管理经验与中国的市场现状结合起来,也是合资证券公司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挑战。由于管理层对于新股发行价格的控制,国内券商在首次发行中并不存在承销上的风险,只有在市场走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增发和配股才存在一定风险。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6

[关键词]证券投资;案例;实践

[Doi]10.13939/ki.zgsc.2016.24.127

从近几年来的教学活动来观察,许多院校开设了证券投资类课程,证券投资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与期权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证券投资类课程已逐渐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但从实际运行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定位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模拟交易等,已经司空见惯。结果学生毕业之后,能动口却不能动手;能考试却不能交易。学了证券投资的所有课程之后却不懂证券交易,这样的问题亟待改变。二是教材使用问题。证券投资类课程的教学,本应该使学生学会投资工具的特性、市场趋势的判断、交易对象的选择、价格运动的分析、交易时机的识别与把握、交易经验的获取以及交易风险的控制等。然而,现有的教材并没有突出这些,特别是我们现有的教材对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国外理论的介绍过于呆板,甚至相互传抄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价格运动本身的研究做得不够,这急需扭转过来。三是师资队伍问题。主要是真正懂得证券交易或有过证券交易经验的教师比率太少。专业任课教师的培训,充电与提升的措施不够。由于师资的缺乏,导致了证券投资学教学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上,而实验操作、模拟交易、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或严重不足,或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四是教学过程与交易技能培养差距问题。在教学过程方面,证券投资技能的学习需要技术设备投入,需要有仿真实验室,需要有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或实践锻炼。同时证券投资技能的学习,也需要教师能够在交易实践上进行正确引导。然而由于经费投入等原因,金融证券类实验室,缺乏后续投入。为了推动证券投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同仁的教学交流,对证券投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逐一介绍。

1教学目标

从金融活动自身的特征看,金融业是一项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人类活动,金融类教育教学必须强调其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我们更要通过种种办法把学生带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使他们思考社会,并考虑怎样去适应和解决社会上的各种金融经营及理财投资等问题。就此而言,应以培养富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真实地参与金融实践活动,了解金融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工作运作的特点,切实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营造虚拟场景,开展讨论与案例分析,让同学参与一些纸面上的设想和策划,借助现代网络平台把玩金融模拟交易系统,同样会提升其实践实战能力,从而有助于其以后的发展和创业。开发金融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同学们在校能灵活、创新地理解金融原理和方法,进入社会则能创新地分析和解决金融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2教材选择和使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近年来,我国的证券投资类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国内教材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经典和名校的教材不断引进来,教材的可选择余地大大增强。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编写的“证券、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统编教材”。立足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产证券化和交易电子化这一基本趋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有选择地使用一些国外的经典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从原版教材中感受国际证券投资的教育思维,是提升学生国际化适应能力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今后的重要努力方向。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近几年来,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3.1创立“一个依托、两个适应、两个平台”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一个依托”:依托行业企业资源,聘请证券行业专家合理设计实践实训等关键环节,指导实训,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证券公司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老师注重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第二,“两个适应”:课程教学与证券行业发展相适应,随着证券业的发展变化来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适应,采用课堂与实训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第三,“两个平台”:通过证券协会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证券协会以专业社团的身份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操作心得,提高投资分析的能力;通过证券公司理财工作室促进学生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提高投资咨询的能力;促进学生与业内人士之间的交流,提高投资决策的能力。

通过“一个依托、两个适应”形成应用性专业技能;通过“两个平台”,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有效地解决了提高投资综合分析能力和投资咨询与服务能力的问题,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3.2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课程教学采用半开放性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讨论、实践作业一般分小组进行。课程中大量图表、符号与数字等信息都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学效果好。

3.2.1课堂讲授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讲课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适当地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去思考、提出专业问题,并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解释现实状况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吸取知识。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和同学或教师讨论,或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得以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在课堂讲授基本概念、重点及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拟订几个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或可拓展的专题,布置学生去查阅、归纳、整理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或撰写成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与公司价值”等。另外,还可以在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抽查一个小组作盘面分析与个股点评,以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激情。

3.2.2实践教学

证券投资活动是一个既高度依赖理论又注重实际操作的领域。适应证券投资活动的这一特征,从教学方法看,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关键是做到教、学、练的统一。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拟采用“原理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操作与见习”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首先,以凝练的方式阐释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同学们建立起各种视角的证券投资理论思维框架;其次,再用直观实例或案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融会贯通;最后,通过模拟炒股和证券营业部参观、见习等提升学习者的市场感觉和实战操作技能。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将教师从布道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领路人、教练员和思维启发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思想落实到了实处,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利用目前的局域网、网络教育平台及国际互联网,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双向沟通,并借助模拟交易平台熟悉证券交易业务。网络虽是虚拟的,但给学生的商业感受却是真实的。这一教学手段体系的运用,直接减少了学生未来适应实际工作的磨合时间和心理准备。以证券投资分析课程为例,通过安装《大智慧》等共享软件,可实时观察我国两个股票市场、三个期货市场及香港联交所等市场的运行动态,并进行实时解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证券市场的真实感受。

4考核模式

随着面向市场,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证券投资类课程一改过去单一的考试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核。从过去单纯的课程论文形式增加到现今的提问、课堂发言、小组对抗辩论、模拟投资、撰写证券投资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加大学生上机模拟交易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并提高了上机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注重证券投资的投资分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可以认为,新的多样化考试模式可以做到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正确引导,使得每一名学生更加注重对于自身从业技能、素质的塑造,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

综上所述,证券投资类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实践教学创新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本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亲身“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能够使理论教学模式得以改进和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证券投资类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7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组合模型;投资收益

投资组合(portfolio)是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多种证券,如股票、债券、存款单等,投资组合不是券种的简单随意组合,它体现了投资者的意愿和投资者所受到的约束,即受到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权衡、投资比例的分配;投资风险的偏好等的限制。对此,西方现资组合理论中马科维茨(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夏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然而由于该诸理论与中国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本文着重探讨马科维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证券组合的收益—风险衡量与马科维茨假设条件

设一投资组合具有n种证券,其收益率分别为r1,r2……rn,用向量表示为r=(r1,r2……rn)t,期望值向量e(r)=(u1,u2……un)t反映了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方差δ2i=D(r1)反映了第i种证券的风险,协方差δij=δji=cov(ri,rj)反映了第i种证券与第j种证券收益率的相关系数(i,j;1、2……n),V=(δij)为r的协方差阵。X=(x1,x2……xn)t表示组合证券投资比例向量,满足ent=1,其中en=(1,1……1)t为元素全为1的n维列向量。组合证券投资的收益率为R=rtX=∑xiri.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m=e(R)=UtX,投资组合的风险(方差)δ2=D(R)=∑∑XiXjδij=XtVX

马科维茨证券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总希望尽可能小的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在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风险,即研究在满足预期收益率m≥m0的情况下,使其风险最小;或在满足既定风险δ2≤δ2.的情况下,使其收益最大,也即通过下面模型(a)或(B)来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决策。

minδ2=XtVXmaxm=utx

{utx≥m0{XtVX≤δ20

模型(a)S.t.{etx=1模型(B)S.t.{etnx=a

{X≥0{X≥1

markowitz组合投资思想被投资者广泛接受,但他的定量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

(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证券的内在经济价值,每个投资者都掌握了充分的信息,了解每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及标准差,不存在交易费用和税收,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证券是无限可分的,必要的话可以购买部分股权。

(2)证券投资者的目标是: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上收益最大,或在给定的收益水平上风险最低,就是说,投资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3)投资者将基于收益的均值和标准差或方差来选择最优资产投资组合,如果要他们选择风险(方差)较高的方案,他们都要求有额外的收益率作为补偿。

(4)投资者追求其每期财富期望效用的极大化,投资者具有单周期视野,所有Xi是非负的,即不允许买空与卖空。

二、马科维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

除马科维茨理论不允许买空和卖空的假设与我国当前的金融证券市场的情况比较吻合外,该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组合投资实践尚存在众多的问题。

1.市场有效性问题。据美国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只有当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够及时且不偏不倚地充分反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时,市场才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地、不以任何偏见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交易成本为零。由于市场本身可能存在失灵的现象,完全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所存在的只是次级有效的市场,更何况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还比较低,股市上内幕交易比较盛行,股价变动非随机性,价格的变动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差,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性,不充分性和不及时性,信息失真严重,小道消息盛行,预测性财务信息、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软性资产信息披露不足,部分公司直到规定披露时间的最后期限才公布企业的财务报告,更谈不上对临时重大事件披露的及时性。

2.风险的测度问题。在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证券市场投资活动中,投资者总是十分谨慎地决策,将投资资金分配在多种适宜的证券上,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然而风险依赖于效用,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效用函数不同,拥有不同的风险测度,marlowitz均值—方差模型仅仅是效用函数的特例。据研究,只有在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条件下,方差才是风险的有效测度,事实上,根据对美、日证券业人员的调查,他们也并不信服把标准差作为风险测度的标准,他们对仅获取一点非零的利润并不满足,而对较高的利润颇感兴趣,这表明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理解不对称,更谈不上均匀分布在均值左右,而统计数据也表明r1并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因而选择何种度量风险的测度标准,对投资组合的证券及比例的选择尤为重要。

3.模型参数估计时效性问题。首先,现实证券市场,证券收益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证券投资决策方法也具有时变特性,而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估计时,要求样本长度足够长,而样本长度过长会导致模型参数不能充分反映证券收益率的最新变化情况,因而它的时效性较差。其次,马科维茨模型(a)和(B)均为单目标规划,即满足假设(2)、(3)条件,未曾就二重目标规划本身问题(模型C)加以考虑。

模型(C)maxm=utx

{minδ2=XtVX

S.t.{etnx=1

{X≥0

然而,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收益尽可能大、风险尽可能小的投资组合。再次,markowitz模型尤其是在有非线性约束情况下,如XtVX≤δ0时,其参数多且难以确定,风险选择参数的设置又比较单一且不能反映出投资环境中的诸主要因素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运算量大,不便于实践操作,尤其对股票投资者要了解其各自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十分困难,因而无法有效用于实践。

4.交易费用问题。markowitz模型没有考虑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投资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忽略交易费用的证券会导致非有效的证券组合投资。另外,该模型还假定投资者在作决策时仅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而没有持有任何证券,在实际进行组合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往往已经持有一定数量的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就是重新调整各风险证券的持有量。因而,可以对markowitz的证券投资模型进行拓展,建立考虑交易费用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

三、组合证券投资优化模型改进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知,markowitz的证券组合模型建模的前提假设部分失效,模型参数估计的时效性差,风险的定义存在问题,模型计算困难,可操作性差,为了满足证券投资领域的应用需要,改进markowitz模型已势在必行。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本文将以新的思路提出更符合实际的风险度量指标和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1.熵值与投资风险的度量。对于n种证券投资收益率随机序列r1,r2……rn,设其期望收益率向量为e(r)=(u1u2……un)t服从概率分布p(r=ui)=p(ui),i=1,2……n,定义随机变量r的熵值为H(r)=-∑p(ui)lg(ui),它表示随机变量r取每一个ui(i=1,2……n)的平均(依概率平均)不确定性,显然H(r)越大,表明&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我们称H(r)为r的风险,若r取定值,则H(r)为零,从而无风险,另外,由微分学可知,当p(ri)=1/n(i=1,2……n)时,H(r)取最大值H(r)max=lgn,从而有0≤H(r)≤lgn.

2.考虑交易费用。markowitz模型中,各种证券的投资额是以其在总投资金融中所占的比例表示的,是一个相对数,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需要以投资金额的绝对数表示各证券上的投资额。分别以w.,wi(i=1,2……n)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以a表示证券总投资金额的上限,分别以ξ0、ξi表示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以c0,ci(i=1,2……n)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单位交易额的交易成本,则在当前可决策分配到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为q0、qi(i=1、2……n)的情况下,交易费用为:∑ci|qi-ξi|,投资收益率为:maxR=(∑wiri-∑ci|qi-ξi|)/∑wi=∑(riwi-ci|qi-εi|)/∑wi

3.引入最小交易单位。分别以p.、pi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最小交易单位的价格,分别以整数x.、xi(i=1,2……n)表示当前决策中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的投资单位数,分别以雪。、龟(i:1、2……n)表示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单位数,则当前决策分配到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wo、wi(i;1、2……n)可表示为:w;=pⅨ,(i=0、1、2……n);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e.、&(i=1、2……n)。可表示为:ei=n虱。

4.最优模型的确定。根据markowitz模型形式有以下两个证券投资优化模型D与e.

模型D:maxR(r)=[∑(ripixi-ci|piXi-piΦi|]/∑pixi

{-∑p(∑xiri)lgp(∑xiri)≤Hd

S.t{∑pixi=a

{Xi≥0(i=0、1、2……n)Hd为给定的风险(熵值水平),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模型e:minH(r)=-∑p(∑xiri)1gp(∑xiri)

[∑(ripixi-ci|piXi-piΦi|]/∑pixi≥Rd

{{∑pixi=a

S.r.{

{Xi≥0(i=0、1、2……n)

Rd为给定的收益率水平,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以上模型等价于模型F.

模型F:maxR(r)=λ[∑(ripixi-ci|piXi-piΦi|]/∑pixi

minH(r)=-(1一λ∑p(∑xiri)1gp(∑xiri)

{∑pixi=a

S.t.{

{Xi≥0λ是投资者的偏好系数,其他符号意义同模型D、e,当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则取入较大,这就是改进的组合证券最优化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不需要计算协方差矩阵,而且加入新数据时也容易修改。

总之,在借鉴和应用现资组合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现代证券组合投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尤其在我国的证券投资中,由于证券市场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政策市”和“消息市”问题,常常使股票市场系统风险相对于非系统风险占有较大比例,本文也正是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实用性方面作出了一些探讨,希冀对我国广大证券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杨桂元,唐小我。组合证券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

[2]崇曦农,李宏。多目标证券组合决策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0,(4)。

[3]孙一啸。风险测度、证券组合与资产定价模型[J].预测,1995,(3)。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8

关键词:投资组合;模型;优化

195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里・马克维茨发表了论文《投资组合选择》,首次将人们在投资行为中最为关心的收益和风险两个因素,进行了数量化的描述和表示,开辟了将数学分析和统计方法应用到金融领域的先河,这篇著名的论文也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威廉・夏普、林特、摩森、里查德・罗尔、史蒂夫・罗斯等经济学家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单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Capm模型”以及“apt模型”等,不断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优化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然而,由于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导致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如何将经典的均值―方差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便成为摆在中国证券投资学者面前的一道极具实际价值又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的课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进行优化度量,以及修正markowitz模型中关于交易费用和最小交易数量的假设,对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了多方位的改进和优化,得到了更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种优化模 型。

一、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

马克维茨在《投资组合选择》一文中将证券组合选择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观察和经验出发得到各种可投资证券未来的预期收益率、风险等,第二阶段则从各证券的预期表现出发得到一组最优的投资组合。马克维茨正是针对第二阶段提出了证券组合投资的均值―方差模型,将收益率、风险等参数进行了数量化的表示和度量,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

1.模型假设

(1)证券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2)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

(3)证券的收益率可以视为随机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其性质由均值和方差来描述。

(4)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程度可以用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表示。

(5)每一种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

(6)税收和交易成本等忽略不计。

(7)单一投资期。

(8)不存在卖空机制。

2.模型参数的估计与度量

假设ri是投资在第i种证券上的收益率,它是随机变量,ui是第i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σij是ri和rj的协方差(σij是ri的方差),wi是投资在第i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则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是随机变量,wi是由投资者确定下来的非随机变量,显见,并且根据假设(8)有:wi≥0。则可得到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方差为,或者用相关系数表示为。

3.均值―方差(e-V)基本模型

(wi≥0,i=1,2,…,n)为组合的投资权重向量,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向量,为协方差阵,为给定的预期收益率,。

二、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的优化

1.预期收益率的估计方法

假设某种证券在最近n周内的收益率分别为,且,其中表示第i周第一天的开盘价,表示第i周最后一天的收盘价。由此可计算得该证券的预期收益率。

方法一:期望收益率。以最近时期内的样本期望值来估计得到第n+1周的预期收益率为,这也是marko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所采用的方法。

方法二:加权期望收益率。如果投资者认为据目标期时间越近则关系越密切,这样就可以将历史数据中的各时期的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据目标期时间越近则权重越大。本文以指数平滑法为例阐述期望收益率的这种估计方法。假设某种证券在最近n周内的收益率分别为,则在估计该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时,可以得到这些收益率的追溯预测值

其中,R表示预期收益率;α表示加权系数,介于0和1之间,由投资者决定。

注1:一般情况下如果收益率序列波动不大,则α应取小一点,比如0.1~0.3;如果收益率序列波动较大,则α应取大一点,比如0.6~0.8。

注2:在实际操作中,可取多个α值进行试算,比较它们的,取较小者为准估计预期收益 率。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通过历史数据度量预期收益率的方法,不少学者还通过修正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一假设,运用新的度量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如merton通过假定股价变化服从Brown运动,提出了连续时间随机模型。此外,还可以运用灰度预测、模糊数学等方法进行预期收益率的度量和预测。

2.风险的优化度量方法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中使用方差进行风险度量,而在改进的模型中,可以用VaR和半方差等方法优化风险度量。

(1)引入VaR约束条件,优化方差度量。

VaR方法是用来测量给定投资工具或资产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可能或潜在的损失。Jorion指出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置信区间内,一种投资工具或资产组合在给定持有期内的最大预期损失。数学上,VaR可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回报率分布的α分位数的相反数,表达式为α,其中,表示组合p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变化。上式说明投资组合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损失值等于或大于VaR(在险值)的概率为α。在VaR的定义中,有两个重要的参数――持有期和置信水平1-α。于是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2)的改进模型为:

VaR值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分为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参数模型通过估计证券组合的收益率服从一定的分布来估计VaR,如标准正态法、移动平均法,GaRCH模型等方法。而非参数模型则有历史模拟法等方法。

(2)用VaR代替方差度量风险,建立均值―VaR模型。

均值―VaR模型就是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是用VaR代替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风险,即寻找在给定的收益约束下,使组合的VaR最小的投资组合。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2)的改进模型为:

(3)用半方差代替方差度量风险,建立均值―半方差模型。在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中,收益率的风险是由方差来描述的,但方差并不是一种很适合的衡量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度量不但包括了实际收益中低于期望收益的部分,而且包括了实际收益中高于期望收益的部分,而实际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往往只关注低于期望收益的风险。为此,我们用下方风险(down-sideRisk)作为新的风险测量手段。我们引入低位部分距(Lowerpartialmoments),对证券回报是离散的情形,被定义为:

其中R0是投资者的目标回报,qi是证券回报为Rj时的概率,n由财富效用函数的类型所表示。并且我们认为当n=2时,适合具有偏斜偏好的风险避免型投资者。因此,我们得到均值―半方差模型为:

(4)其他方法。

风险还可通过运用绝对离差、半绝对离差、极差等工具来进行度量,他们往往比用方差度量风险更符合投资者心理和证券市场实际。此外,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和股市的难预测性的特点,还可运用灰度预测或者三角模糊数等方法度量预期收益率和风险。

3.交易费用的考虑

交易费用是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交易过程所需要交纳的一笔费用,通常包括交给国家的印花税、交给券商的佣金等。

情况一:投资组合中只有股票,则每种证券的交易费用率恒定。

假设进行证券交易买入和卖出都需要支付交易费用,且单笔交易费用为交易金额的α倍,证券k在ti时刻的价格为。若某投资者在时刻ti买入一单位证券k,则需投入资金;在时刻tj卖出该证券k,则可获得收益。在不考虑交易费用时,我们有证券k在时间内的收益率为;而在考虑交易费用之后,证券k在时间内的收益率为:

以下分析在考虑交易费用时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和方差。假设我们选定了n种证券构成投资组合,并且在第k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为,则组合收益率为:。若记,其中为的期望值,且的组合风险为,则组合期望收益率可以写为:,相应的组合风险为:。

假设给定的预期收益率为,则由以上分析可得,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B)的基础上,考虑交易费用后的改进模型为:

情况二:投资组合不但包括股票还包括各种基金,则不同证券的交易费用率不同。

假设投资组合中还包括各种基金,那么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投资于不同基金所需交纳的交易费用率不同。于是对于投资组合中的n种证券,我们假设投资于证券i的交易费用是交易金额的αi倍(i=1,2,...,n),即交易费用率为αi。同时我们保留“情况一”中的其他假设不变。则得到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a)的改进模型:

4.最小交易数量的限制

在实际的中国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最小单位是100股,且必须是100的整数倍,因而markowitz模型中关于证券无限可分的假设(5)便很难正确模拟实际的投资过程。于是,我们假设Q为规定的投资在每种证券上的最小数量单位,pi为第i种证券的股价,K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总金额,则得到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a)的改进模型:

5.其他

此外,还可通过修正原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例如马柯维茨模型假设证券组合中两证券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相关关系,然而实际证券市场的数据并不能很好地验证这一假设,于是可以通过假设各种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随机的来建立时变证券组合投资模型。

三、结语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在理想化的假设下很难较精确地反映当前的证券市场实际,而通过对模型中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度量方法进行优化,对模型假设进行修正,将交易费用、最小交易数量等限制条件定量化的引入模型中,便可以得到更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实际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然而,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的优化研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大量的假设和影响证券收益的因素难以定量化处理,如完全市场性、投资者理性、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对股价的影响等;此外,如何对优化模型开发出有效的快速算法进行数值求解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方向。我们相信随着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等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应用,markowitz证券组合投资模型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在证券投资中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Harrymarkowitz.portfolioSelection[J].theJournalofFinance,1952,7(1):77-91.

[2]海英,邓玮.markowitz均值-方差理论的局限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J].南方金融,2004,(10):30-32.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9

设一投资组合具有n种证券,其收益率分别为r1,r2……rn,用向量表示为r=(r1,r2……rn)t,期望值向量e(r)=(u1,u2……un)t反映了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方差δ2i=D(r1)反映了第i种证券的风险,协方差δij=δji=cov(ri,rj)反映了第i种证券与第j种证券收益率的相关系数(i,j;1、2……n),V=(δij)为r的协方差阵。X=(x1,x2……xn)t表示组合证券投资比例向量,满足ent=1,其中en=(1,1……1)t为元素全为1的n维列向量。组合证券投资的收益率为R=rtX=∑xiri.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m=e(R)=UtX,投资组合的风险(方差)δ2=D(R)=∑∑XiXjδij=XtVX

马科维茨证券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总希望尽可能小的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在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风险,即研究在满足预期收益率m≥m0的情况下,使其风险最小;或在满足既定风险δ2≤δ2.的情况下,使其收益最大,也即通过下面模型(a)或(B)来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决策。

minδ2=XtVXmaxm=utx

{utx≥m0{XtVX≤δ20

模型(a)S.t.{etx=1模型(B)S.t.{etnx=a

{X≥0{X≥1

markowitz组合投资思想被投资者广泛接受,但他的定量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

(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证券的内在经济价值,每个投资者都掌握了充分的信息,了解每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及标准差,不存在交易费用和税收,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证券是无限可分的,必要的话可以购买部分股权。

(2)证券投资者的目标是: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上收益最大,或在给定的收益水平上风险最低,就是说,投资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3)投资者将基于收益的均值和标准差或方差来选择最优资产投资组合,如果要他们选择风险(方差)较高的方案,他们都要求有额外的收益率作为补偿。

(4)投资者追求其每期财富期望效用的极大化,投资者具有单周期视野,所有Xi是非负的,即不允许买空与卖空。

二、马科维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

除马科维茨理论不允许买空和卖空的假设与我国当前的金融证券市场的情况比较吻合外,该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组合投资实践尚存在众多的问题。

1.市场有效性问题。据美国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只有当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够及时且不偏不倚地充分反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时,市场才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地、不以任何偏见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交易成本为零。由于市场本身可能存在失灵的现象,完全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所存在的只是次级有效的市场,更何况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还比较低,股市上内幕交易比较盛行,股价变动非随机性,价格的变动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差,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性,不充分性和不及时性,信息失真严重,小道消息盛行,预测性财务信息、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软性资产信息披露不足,部分公司直到规定披露时间的最后期限才公布企业的财务报告,更谈不上对临时重大事件披露的及时性。

2.风险的测度问题。在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证券市场投资活动中,投资者总是十分谨慎地决策,将投资资金分配在多种适宜的证券上,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然而风险依赖于效用,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效用函数不同,拥有不同的风险测度,marlowitz均值—方差模型仅仅是效用函数的特例。据研究,只有在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条件下,方差才是风险的有效测度,事实上,根据对美、日证券业人员的调查,他们也并不信服把标准差作为风险测度的标准,他们对仅获取一点非零的利润并不满足,而对较高的利润颇感兴趣,这表明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理解不对称,更谈不上均匀分布在均值左右,而统计数据也表明r1并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因而选择何种度量风险的测度标准,对投资组合的证券及比例的选择尤为重要。

3.模型参数估计时效性问题。首先,现实证券市场,证券收益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证券投资决策方法也具有时变特性,而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估计时,要求样本长度足够长,而样本长度过长会导致模型参数不能充分反映证券收益率的最新变化情况,因而它的时效性较差。其次,马科维茨模型(a)和(B)均为单目标规划,即满足假设(2)、(3)条件,未曾就二重目标规划本身问题(模型C)加以考虑。

模型(C)maxm=utx

{minδ2=XtVX

S.t.{etnx=1

{X≥0

然而,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收益尽可能大、风险尽可能小的投资组合。再次,markowitz模型尤其是在有非线性约束情况下,如XtVX≤δ0时,其参数多且难以确定,风险选择参数的设置又比较单一且不能反映出投资环境中的诸主要因素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运算量大,不便于实践操作,尤其对股票投资者要了解其各自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十分困难,因而无法有效用于实践。

4.交易费用问题。markowitz模型没有考虑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投资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忽略交易费用的证券会导致非有效的证券组合投资。另外,该模型还假定投资者在作决策时仅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而没有持有任何证券,在实际进行组合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往往已经持有一定数量的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就是重新调整各风险证券的持有量。因而,可以对markowitz的证券投资模型进行拓展,建立考虑交易费用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

三、组合证券投资优化模型改进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知,markowitz的证券组合模型建模的前提假设部分失效,模型参数估计的时效性差,风险的定义存在问题,模型计算困难,可操作性差,为了满足证券投资领域的应用需要,改进markowitz模型已势在必行。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本文将以新的思路提出更符合实际的风险度量指标和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1.熵值与投资风险的度量。对于n种证券投资收益率随机序列r1,r2……rn,设其期望收益率向量为e(r)=(u1u2……un)t服从概率分布p(r=ui)=p(ui),i=1,2……n,定义随机变量r的熵值为H(r)=-∑p(ui)lg(ui),它表示随机变量r取每一个ui(i=1,2……n)的平均(依概率平均)不确定性,显然H(r)越大,表明&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我们称H(r)为r的风险,若r取定值,则H(r)为零,从而无风险,另外,由微分学可知,当p(ri)=1/n(i=1,2……n)时,H(r)取最大值H(r)max=lgn,从而有0≤H(r)≤lgn.

2.考虑交易费用。markowitz模型中,各种证券的投资额是以其在总投资金融中所占的比例表示的,是一个相对数,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需要以投资金额的绝对数表示各证券上的投资额。分别以w.,wi(i=1,2……n)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以a表示证券总投资金额的上限,分别以ξ0、ξi表示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以c0,ci(i=1,2……n)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单位交易额的交易成本,则在当前可决策分配到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分别为q0、qi(i=1、2……n)的情况下,交易费用为:∑ci|qi-ξi|,投资收益率为:maxR=(∑wiri-∑ci|qi-ξi|)/∑wi=∑(riwi-ci|qi-εi|)/∑wi

3.引入最小交易单位。分别以p.、pi表示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最小交易单位的价格,分别以整数x.、xi(i=1,2……n)表示当前决策中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的投资单位数,分别以雪。、龟(i:1、2……n)表示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单位数,则当前决策分配到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wo、wi(i;1、2……n)可表示为:w;=pⅨ,(i=0、1、2……n);投资者已经持有的无风险证券和第i种风险证券的投资金额e.、&(i=1、2……n)。可表示为:ei=n虱。

4.最优模型的确定。根据markowitz模型形式有以下两个证券投资优化模型D与e.

模型D:maxR(r)=[∑(ripixi-ci|piXi-piΦi|]/∑pixi

{-∑p(∑xiri)lgp(∑xiri)≤Hd

S.t{∑pixi=a

{Xi≥0(i=0、1、2……n)Hd为给定的风险(熵值水平),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模型e:minH(r)=-∑p(∑xiri)1gp(∑xiri)

[∑(ripixi-ci|piXi-piΦi|]/∑pixi≥Rd

{{∑pixi=a

S.r.{

{Xi≥0(i=0、1、2……n)

Rd为给定的收益率水平,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以上模型等价于模型F.

模型F:maxR(r)=λ[∑(ripixi-ci|piXi-piΦi|]/∑pixi

minH(r)=-(1一λ∑p(∑xiri)1gp(∑xiri)

{∑pixi=a

S.t.{

{Xi≥0λ是投资者的偏好系数,其他符号意义同模型D、e,当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则取入较大,这就是改进的组合证券最优化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不需要计算协方差矩阵,而且加入新数据时也容易修改。

总之,在借鉴和应用现资组合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现代证券组合投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尤其在我国的证券投资中,由于证券市场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政策市”和“消息市”问题,常常使股票市场系统风险相对于非系统风险占有较大比例,本文也正是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实用性方面作出了一些探讨,希冀对我国广大证券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有所裨益。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现代证券投资组合(portfolio)理论的基本假设,对假设中的市场效率、风险测度、参数估计时效性、零交易费用等,提出了马科维茨(markowitz)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组合证券投资优化模型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组合模型;投资收益

投资组合(portfolio)是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多种证券,如股票、债券、存款单等,投资组合不是券种的简单随意组合,它体现了投资者的意愿和投资者所受到的约束,即受到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权衡、投资比例的分配;投资风险的偏好等的限制。对此,西方现资组合理论中马科维茨(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夏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然而由于该诸理论与中国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本文着重探讨马科维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桂元,唐小我。组合证券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

[2]崇曦农,李宏。多目标证券组合决策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0,(4)。

[3]孙一啸。风险测度、证券组合与资产定价模型[J].预测,1995,(3)。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篇10

【关键词】证券投资账户;顺差;单位根检验;误差修正

一、引言

证券投资账户在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证券投资账户对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证券投资账户差额在1997年之前都很小,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而1997年开始大幅上升。随着我国分别于2002年11月和2006年8月先后推出qfii和qdii制度,资本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不仅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全球资本的空前关注,也为国内企业和个人购汇对外金融投资提供了规范的渠道。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项目呈现两大特点: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特别是股本证券的投资快速增长;我国机构对外证券投资大幅增长。但是,我国国际收支中证券投资账户大多表现为逆差,尤其是2006年逆差达676亿美元,是上年的12.7倍。逆差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虽然证券投资逆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资本账户顺差,但是越来越多的证券投资逆差已经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调节证券投资账户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要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本文在解析中国证券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证券投资账户运行的动态规律以及各种关键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证券投资账户解释变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一)解释变量的选取

总体来看,中国证券投资规模较小,管制较严,开放程度较低,因而影响的因素主要以政策及短期的冲击因素为主,另外还受一些长期的宏观影响因素的左右。从时间趋势来看,我国资本项目下证券投资的开放程度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说明我国对证券投资政策时紧时松,是渐渐放松的过程。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政策出台和业务的开展,证券投资项目更加活跃。从证券投资项目的特征和规律来看,解释变量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1.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eosm):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证券投资规模小、管制较严的证券投资账户十分重要。开放程度高,则证券投资较活跃,可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扩大证券账户的余额。但我国传统上对证券开放程度的测量没有一种固定而有效的方法。笔者现以美国为参照,假定美国的开放程度为完全开放,则中国证券账户的投资规模同gdp的比例除以美国证券账户同美国gdp的比例作为衡量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度的指标。

2.国内外的实际利差(isrr):利率是资本的收益,同时也是资本的机会成本,一个国家国内外的利差,是驱动其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但是名义的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国与外国利差的真实情况,真正驱动国际资金流动的是真实利差。笔者选取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利率,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反映两者的真实利差。

3.实际汇率(rfer):汇率是影响证券投资及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因素。国际资金围绕汇率进行的套汇及投资行为对我国证券投资账户的影响同样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汇率的变动可能会影响我国证券投资规模的大小。

4.外汇储备(bfr):一国外汇储备,表明了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的需要和能力的大小,外汇储备多,则以外国债券形式表示的外汇的数量就多,购买的能力也越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的调拨又在证券投资账户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可作为对证券投资账户的解释变量。

5.财政赤字:如果一国财政赤字严重,会引发物价的上升和影响经济的发展,但它有一定的通胀预期。加上税收的关系,通常会引起包括通过证券投资方式在内的资本外逃。

6.汇率的预期:对汇率稳定的预期会减少证券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从而减少证券投资的余额规模;相反,对汇率变动的强烈预期是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会增加证券投资余额规模。1998年资本外逃现象的出现跟汇率贬值的预期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是证券投资账户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7.亚洲金融风暴:众所周知,1998年爆发了影响世界的亚洲金融风暴。很显然,这一因素对我国证券投资账户余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确定市场经济的方向,从1993年开始,我国证券投资账户开始顺差,并逐年递增。我国在1998年之前证券投资账户余额还是顺差。但是由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证券投资账户受到外资的冲击,资本大量外逃。1998年我国证券投资账户出现大额逆差,针对这一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虚拟变量d2来度量这一影响因素,在1998年以前为0,在1998年及其之后为1。

8.qfii:它是影响我国证券投资账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qfii启动较晚,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qfii制度进入试点,累计投资额度上限为40亿美元。2003年6月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和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成为首批获得投资额度的qfii。直到2007年12月,qfii投资额度扩大至300亿美元,qfii的额度相对证券投资账户额来说较小。笔者采用虚拟变量d3来度量这一影响因素。以2003年第一支qfii进入中国为分界线,2003年之前为0,2003年及其之后为1。

9.经济增长率(gdpr):经济增速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直接的指标,他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增长率过低,预示着整体经济进入衰退期,如果出现持续降低,可能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引发资本外逃;经济增长率高,可以增强投资者对该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吸引资本进入。所以经济增长率因素对证券投资账户毫无疑问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

证券投资账户余额pib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1982-2007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美两国利率分别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美国劳工部网站()。中国1982-2007年的gdp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三、实证部分

(一)平稳性检验

根据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如果两个变量存在时间趋势,即使两者不相关,也有可能出现较高的r2值。所以,如果两个序列非平稳,即使两个序列互相独立,在经济上也无任何相关关系,但用传统的回归方法及显著性检验时,仍可能会显示出两者在统计上有高度的相关关系,即出现所谓的“虚假回归”现象。此时,传统的统计变量如r2、t、f检验都不能用来判断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回归关系的依据。基于此,本文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鉴于实践中的运用,笔者采用adf检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5.1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pib、isrr、eosm、gdp、bfr、rferl六个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没有通过检验,表明这六个变量是非平稳的。对这六个变量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再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以上六个变量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表明这六个变量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因此这六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均为i(1)过程。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现代计量经济理论,当两个序列具有同阶单整,就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那么证券投资账户影响因素的待估计模型可以设定为:

pib=β0+β1isrr+β2eosm+β3rfer+β4gdpr+β5bfr+β6d1+β7d2+β8d3+μ

其中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各个影响因素的系数,β0为截距项,μ为随机误差项。

1.显著性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估计出各个系数的值,各个系数的显著性见表3。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估计出来的方程式为:

pib=24116.68624×isrr-13229.64438×gdpr-12863.66009

×rfer-975335.5412×bfr-9401.280526×d1+17172.46207

×d2-3674.981025×d3-797208.3605×eosm+60737.88391

从表3中可以看出,拟合出来的模型不十分理想。除isrr、rfer、常数项的系数较为显著之外,其他的系数都不显著。从中可以推断出,虚拟变量d2的不显著,是由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虚拟变量d1所表示的对将来汇率预期存在重复性,因为1998年金融风暴使得投资者产生了汇率预期。所以这里保留d1,剔除d2的影响。虚拟变量d3的不显著性是由于qfii的数量太小,所占证券投资账户额的比率太小导致的,也应给予剔除。

2.相关性检验

另外,通过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个别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isrr和gdpr的相关系数为0.627925,这两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当一个国家处于高经济增长率的情形下,资本在高经济增长的国家投资收益将高,并且投资者对该国的经济保持了较强的信心,外资流入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经济的泡沫和经济过热,将会采取扩大利差的行为。因此可以只考虑isrr的影响,而剔除掉gdpr的影响。

还可以看到,isrr和bfr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32356,这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负相关性。在现实情况中,还可以了解到,我国通过外汇储备途径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当外汇储备增长越大时,通过这一途径投放的基础货币也越大,这将使得我国的利率下降,从而扩大利差。这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有理由剔除bfr因素的影响,而用isrr来代替这种影响。

经过进一步分析,根据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和相关因素经济意义的考虑,剔除了重复影响的因素及作用不明显的因素,保留了isrr、rfer、d1、eosm这四个有明显影响力和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的解释变量,笔者重新建立了回归模型:

pib=β0+β1isrr+β2eosm+β3rfer+β4d1+μ

通过ols方法得出回归结果:

pib=41728.99504+14276.30835×isrr-1072503.802×eosm-7711.491137×rfer-9513.401765×d1

其中,统计量的特征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重新设定了模型以后,各变量系数都是显著的,f检验的结果也显著。

3.自相关检验

这里运用布雷殊-戈弗雷(bg或lm)检验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的问题,应用于回归模型结果如表6。

从检验的结果表明不能拒绝无自相关的假设,即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4.协整检验

进一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笔者对模型的残差数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表明,可以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平稳。这就表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一种稳定的长期关系。

从上面的实证结果可知,isrr的系数为正,说明中美实际利差为正,就会吸引外国的资金向中国注入,从而导致证券投资账户出现顺差。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利差对证券投资账户余额的影响相对较小。eosm的系数为负,表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更多的资金是向国外流动,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制度与政治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及国内企业存在许多缺陷及对外国股权投资的热衷所造成资金外逃的冲动有关。从结果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对证券投资账户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rfer的系数为负,表明了真实汇率的变动方向与证券余额的方向相反,在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贬值预期,从而导致资金流出,使证券账户出现逆差。d1系数的负号,表明在存在变动预期的情况下,证券投资余额有反相的变动。这表明,我国汇率总体来说可能存在一种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了这种反向关系。最后,从模型的总体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证券投资账户余额的情况,有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据格兰杰定理,从上面修正后的模型可以得出误差修正模型,模型方程如下:

pib=β1isrr+β2eosm+β3d1+β4rfer+β5ecmt-1+μ

其中,pib、isrr、eosm、d1、rfer分别表示pib、isrr、eosm、d1、rfer的一阶差分,ecmt-1表示滞后一期的residual。

(三)回归结果

通过eviews软件估计出各个系数的值,见表8所示。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短期证券投资余额方程为:

pib=10605.26535×isrr-1280469.588×eosm-7724.709517×d1

+1665.057042×rfer-1.20313529×ecmt-1-709.3398396

误差修正模型为:

pib=10605.26535×isrr-1280469.588×eosm-1.20313529×ecmt-1

t值1.422889-2.795078-5.394787

-7724.709517×dd1+1665.057042×drfer-709.3398396

-1.3335750.231971-0.311071

r2=0.750453durbin-watson=2.0768145

其中误差修正项为:

ecmt-1=dpi-(41728.99504+14276.30835×isrr-1072503.802×eosm

-7711.491137×rfer-9513.401765×d1)

误差修正模型描述的是各个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相互影响,pib证券账户余额在短期内时根据实际利差、证券账户开放程度、汇率预期、实际汇率和长期均衡关系失衡程度来调整。从表8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模型很不理想,所以,笔者剔除不显著的几个变量,剔除了dd1和rfer,重新做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pib=-1256751.029×eosm-1.214702179×ecmt-1+11756.23137

-2.87-5.521.77

×isrr589.5842432

-0.27

r2=0.687798durbin-watson=2.079531f-statistic=18.62446

经过剔除变量之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还是-1.2,说明虽然被解释变量趋于长期均衡的关系比较显著,但是在短期内确定性变量对我国证券投资账户余额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在偏离均衡值之后一段时间内,较难得到调整。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中美的实际利差、中美的实际汇率、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同国际证券投资账户的余额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一个逐渐开放的经济实体中,证券投资将在国际收支的金融项目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证券化融资以其收益高、风险小、流动性强、投资大众化以及管理专业化等特点,正在逐步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国际证券融资在今后我国吸引外资政策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当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推进利率市场化,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稳定人民币币值的预期;深化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其健康发展;完善我国qfii制度下证券监管法律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曲夙杰.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现状影响和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4]张雪莹,金德环.金融计量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7.

[6]姜波克.国际金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徐映梅,曾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迁的阶段性及其特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