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0:30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1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国内旅游者对“革命圣地”慕名而来,在游览、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聆听导游员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旅游载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旧址”类载体文化内涵丰富且时间长,虽然分属全国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但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多端、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环境条件的艰难,可以亲自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的奋斗历程。“遗址”类载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直观性和心理震撼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祭奠”类载体文物资料丰富,适合观瞻,在这里能够净化心灵,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图强。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其重要。在红色旅游的大潮流和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是以真实反映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无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红色旅游是一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工程,红色旅游是一项抢救、挖掘、保护和展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品位,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建设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规律

红色旅游资源中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着极其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掌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当前,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应运而生的红色文化,其价值是红色文化存在的根据,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作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在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

一个民族要想振兴,必须以文化觉醒为先导,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繁荣。政府主导是主流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和一种保障机制。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进行文化建设,都必须重视国家政权和政策的作用。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选择了红色文化,继承了红色文化,创造了红色文化,创新了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先进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括成熟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红色文化,因为它不仅会主导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决定着各个时期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族凝聚力和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更加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科学内涵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红色文化可以各种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传达给当代人,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社会教育的方式很多,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让人们在革命纪念地现场或者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等,进行感官刺激,再由进行导游讲解,激发人们产生回忆或者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还有其他方式如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等,以高度的视觉、听觉刺激和情感触动,将人们置身其中共同感受和体验,从而发人深省产生认同。

当代,文化离不开媒介的助力。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策划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为了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必须以主流媒介为主,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构建立体的红色文化优势媒体传播网络平台。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组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媒体,和大众传媒一起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题和目的。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规划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色文化传承强有力的支柱和动力。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展示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扩大红色文化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游客心理、需求和审美,将凝聚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既有历史感、又贴近生活的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目的地更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去。

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展现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在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内容上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服务上强化红色文化元素,尊重、还原、活化红色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方能达到有效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要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的洗礼经历,红色旅游服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都有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传承红色文化。

要做好红色旅游营销就要掌握红色旅游市场的特点和知晓红色旅游者的需求,遵循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辅之以活性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让红色旅游者亲自去信服的事实面前感知,最终让旅游者达到情感共鸣,最终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2

摘要: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是民族思想觉醒和文化觉醒的号角,也是重要的战时文化资源。本文重点对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从作品、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传承价值。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传承途径

引言

赣南地区是革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因其产生的特殊性而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歌曲在广大的士兵和平民中传唱,并赋予当地民间音乐革命内涵和战斗的意志,歌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歌曲的出现,是中国革命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赣南苏维埃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种以民歌为载体,赋予红色内涵的歌曲成为当时革命的号角,刻画了一幅幅苏区战斗、生活画面,是推动革命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在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们党早期革命斗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战斗、发展的历史见证。赣南苏区红色歌曲具有易于传唱的艺术特点,蕴含着坚定的斗争意志和浅显易懂的革命道理。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特别是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的兴起,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挑战。如何传承赣南红色音乐文化不仅是音乐文化选择的问题,而且是音乐文化价值传承的重大问题。

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

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古代歌谣到今天的赣南客家山歌,是赣南客家儿女生活劳作的艺术再现,表达了客家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生活在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赣南人民逐渐产生了革命的萌芽,整体表现出了思想和文化的觉醒,为苏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1929年初,和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赣南、闽西并形成了赣南、闽西的武装割据,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了特定的音乐题材。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广大赣南苏区军民以民歌为载体,并赋予革命生活的内涵,创作出数以万计的“红歌”,以此讴歌他们舍身追求的革命真理和火红的战斗岁月。这些“红歌”在形成时就融合了赣南客方言体系、文化风俗和人文情感,是赣南地域文化为母体的战地文化,因此,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昂扬的斗争意志。

不同时代的歌曲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歌曲有不同的风味。客家先民在当地进行劳动的时候,会运用曾在中原时的民歌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当革命的种子在这里萌芽时,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加入当地的音乐元素,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具有思想积极、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艺术特点,为记录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培养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对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和民族凝聚力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的传承。

二、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

文化传承是一个庞杂的动态文明体系,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文明形态的同构。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传承的特殊因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基因――红色基因。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互动,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

(一)作品鞒

赣南红色音乐的核心作品主要创作于红色革命时期,但其音韵、节拍、曲调大多是从民间山歌小调等简单创作模式中衍生而来。“红军打来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当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著名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涵,兴国山歌从“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苏区音乐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剧成长壮大。

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苏区红色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33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革命与地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效应。1934年1月6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引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音乐更是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美声、民俗、通俗及少儿歌曲等都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红色音乐更现代化、艺术化。然而,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财富,苏区红色音乐历史并非断代史,其艺术形态并非红色革命年代所特有,传承痕迹鲜明。

(二)精神传承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距今已近一个世纪,这种特色艺术资源既有我国革命时期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又有浓郁的赣南民间艺术特色。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融入了赣南客家儿女朴素的愿望和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是苏区人民革命情感的艺术化表达,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强烈的传承特征。传统音乐强调的是音乐和现实的联系,表达一定的政治意图,和平时期的音乐往往是安乐和谐的,多表现出生活的意愿。社会动荡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出悲怨和反抗。赣南苏区红色音乐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艰苦岁月中的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就具备了传承的精神内核。

在和平年代,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红色音乐则表现出生活化的一面,开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面貌走进人们生活中,这与古代的儒家音乐思想不谋而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越发浓烈。而且在当代和平社会,红色文化不断地柔化它的斗争性,提升它的教育意义。红色音乐所孕育的爱国、执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则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到德育中,表现出红色音乐文化在不同v史时期不同的特殊意义。这种精神的传承是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三)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因为产生的时代、地域等人文环境不同而有别于传统的精神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红色苏维埃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就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这种先进文化与赣南苏区民间文化交汇融合,产生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这种经过革命化改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为母体,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前提。因此,我们既要坚守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力弘扬孕育红色文化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等精神的红色文化。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会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的话,那么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则是充满历史动感的特殊文化。中国“苏区音乐”与生俱来的政治学属性,天然地赋予了“苏区音乐”相得益彰的传播学义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有“苏区音乐”活动的存在,其传播形式就一定自上而下地开展,其传播效应一定是自下而上地反馈。虽然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已经消失,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人民对那段艰苦岁月深刻描述和不屈战斗意志的表达,是当时文艺工作者和苏区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不仅有较高艺术价值,更蕴含人文价值和的现实教育价值。但因为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以赣南客家方言为母体,虽然特色鲜明,但广泛传播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形成“文化孤岛”现象。所以,对于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则需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从更高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和弘扬,而不是将它看作完成历史使命的艺术存在。红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审美价值观选择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保障未来文化发展的先进性的重要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传承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既要体现出作品、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又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和扬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凌绍生.中央苏区音乐史话[J].中国音乐,1987(3).

[2]周少玲.浅谈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J].党史文苑,1995(1).

[3]余伯流.传承革命精神的艺术瑰宝――略论中国苏区音乐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J].声屏世界,2008(2).

[4]梅正强.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简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4(2).

[5]张俊山.土地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谈谈苏区的革命歌谣[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1).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3

一、革命纪念馆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相关性

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与红色文化的振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革命纪念馆的存在,红色文化就失去了传播的着力点;同样的如果没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不会有革命纪念馆的发展与繁荣。

1、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革命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宣传以及研究红色文化,它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丰富、真实的红色文化素材,是向中华儿女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资源,将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给后人以警示与教育,是每一座革命纪念馆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职责,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内涵是以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来警示和教育后人,是宣传革命优秀传统、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革命纪念馆,一定要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定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推动革命纪念馆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为红色文化研究、传承创造坚实基础。

2、红色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存在的基础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创造出来的新兴先进文化,具有中国时代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强大的革命精神力量。革命纪念馆的发展与繁荣,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文化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红色文化能够为革命纪念馆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直接动力。因此,提倡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是革命纪念馆在传播和发扬先进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坚强核心,也是革命纪念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

3、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随着时展,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与时展密切协同,通过各种优秀艺术精品为宣传手段,形成了全民参与、全面共享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局面。革命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根据市场导向,科学规划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将红色文化打造成既有市场竞争力,又能统一、开放地吸引多方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里挖掘出来的新亮点与新内涵,是支撑革命纪念馆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纪念馆只有将红色文化新亮点、新创新与红色旅游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因此说,革命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不断支撑,红色文化能够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样离不开革命纪念馆这个重要载体。

二、红色文化传播中革命纪念馆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中革命纪念馆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在媒体宣传、革命遗址保护、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达不到较好的宣传影响力。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是同时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一个特殊文化体,革命纪念馆在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理应着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渗透力,通过传播红色文化进而提升人们思想与信念的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修养。但是,很多地方的革命纪念馆在很大程度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认识不足,以至于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首位,不惜扭曲和消除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娱乐与休闲中,把红色文化产业完全市场经济化,想尽一切办法把红色文化作为创收的来源,严重地降低了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2、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单一,渠道有限,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模式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革命纪念馆对红色资源的传播过程中缺乏多样性。形式上,主要集中在一些革命纪念馆对展品的常规介绍中,以及某些特殊时间节点上如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媒体宣传中;内容上,还是仅仅停留在一些客观的物品与图片展览上,尽管图片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的革命气息,但是缺少群体参与性与趣味性,大大降低了人们对革命精神的接受度,不能达到深刻的革命教育效果。此外,革命纪念馆的传播渠道过于单一保守,缺乏创新性,不能与当下新型的媒体很好地结合,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传播模式。

3、不能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去面对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纵观我国各地革命纪念馆发展情况,在硬件设施中,仍然存在观念陈旧的问题,面临的现状大都是陈列内容陈旧乏味,布展方式一成不变,形式生硬呆板,缺乏艺术性,图解既程式化又局限在单一的说教上;在思想观念上,一些革命纪念馆的员工始终认为,革命纪念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可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工作中存在着拖沓、懒散的现象,遇到紧迫的任务,不知道如何入手,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另外,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传播的多样性,只是趋于形式,惯用传统的传播手法,缺乏与新时代传播媒体融合创新的意识,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对红色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的建议

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观念日益更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渗透,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一定要顺应时展潮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营销力度,从而尽可能最大地提高宣传力度。

1、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与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如“故居”、“遵义会议旧址”、“西柏坡会议旧址”等;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革命时代留下的遗址和精神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显著的教育意义,为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无数的宝贵资源。在挖掘红色文化过程中,要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来抓,要更加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发展内容,创新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时代感。

2、整合传播手段协同合作,构造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手机、平板电脑、微信、微博……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革命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也要顺应时展潮流,积极与新媒体相结合,不遗余力地争取获得关注,为自身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思路上,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在传播红色文化上,革命纪念馆除了进一步整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与风土民情,精心设计复合型红色文化精品之外,还要确立出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与目的,瞄准受众群众,将原来的单一化目标受众变成多元化,创新传播理论,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整合累加,着力打造充分展示纪念馆红色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

3、塑造文艺精品,内外联动打造文化集群新时期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不断地创新思路,塑造精品,在改变传统的宣传形式上大胆尝试,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扬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新时期培育人才、社会进步提供力量。宣传和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历史遗迹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实行“资源共享、品牌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双赢”的战略方针。既能彰显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能创新地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一定要从红色文化的需求与文化资源的特点入手,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内外联动,打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艺精品。

4、创新传播模式,提升红色品牌营销力度在新时期,革命纪念馆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如印发红色旅游宣传彩页、赠送具有红色文化符号的纪念品、参加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同时应该积极创新传播模式,增加群体的互动性,增设观众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如置身于利用声光电设置的战斗场景中,推出小米饭、窝窝头等“忆苦思甜饭”,使群体能真正“重温红色激情,感受革命岁月”,做到寓教于游,运用多种模式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

四、结语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1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深入挖掘、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才能取得成效。红色文化是一代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它对于我们今天唱响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母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实物;制度文化是指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是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它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及后期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爱国主义、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所蕴涵的“核心价值”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实质内容。因此,红色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构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地蕴含于红色文化之中,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母体。

首先,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成果。其次,红色文化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文化,孕育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再次,红色文化是“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最后,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

二、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进程,着眼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崇高理想、奋斗精神和历史经验,它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红色文化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前提和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2.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从其形成过程看,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培育和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内容上,红色文化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有的革命遗产和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革命文化内涵,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质原料。

3.传承红色文化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路径。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感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情怀,确立崇高的理想;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遍及大江南北,存在形式多样,非常易于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精神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而且可以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5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专题研讨材料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务,其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本色的“精神密码”。红色文化体面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层面,融注于物质遗存、机制行为和文化艺术形态当中,成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新时代,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弘扬红色文件、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

红色资源的价值,是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汲取宝贵精神小滋养的动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深刻认识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创造和积累先进文化,发挥好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主动担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继承、传播和发扬好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深入研究和生动呈现党的精神气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气质的外延成果和彰显载体。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党的精神品格及其优势,礼敬自豪地对待,深入地挖掘,生动地呈现。

学习贯彻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要坚持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民心工程、战略工程,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把红色故事讲得更鲜活、更生动。进一步抓好“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件教育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相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让红色文化成为新时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6

1 红色女性的界定。“红色女性”其实指的是革命女性,她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革命女性和英雄模范女性的称呼。红色女性的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定时期女性所向往的精神境界。“红色女性”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她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于苇的《红色女性之最》中列举共和国时期的女性领袖人物,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第一位国家政协女主席邓颖超,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本文从电影中的红色女性形象的角度将红色女性界定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从社会现实中汲取优秀女性的共同特征于一体而塑造出的富有该时期女性所向往的特质人物。

2 影片中的红色女性类型。

(1)革命英雄女性形象。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英雄女性,古代的如花木兰、穆桂英等智勇双全的女将,到了现代,荧幕中又出现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女性形象,如《红岩》里的江姐,《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林红,《红岩》中的工雪琴,《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等等,这些生动鲜明的革命英雄女性历来受到普通百姓的崇尚,她们的英雄史迹人人歌颂、代代相传。

(2)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开始从传统的专业家务劳动者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中坚力量。此时在荧幕上又出现了一批热血女性青年形象,她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她们朝气蓬勃、热隋乐观富有魄力更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影片《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王彩凤,《海港》中的方海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孔淑贞等就是这些优秀女性的缩影。

(3)无私奉献的贤母形象。母亲一直是国产影视文学作品中听青睐的角色,母亲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缔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奉献者,母亲以勤劳、平凡、博爱等性格特征而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便是对母亲功劳的最高概括。影片《苦菜花》描写了英雄母亲冯大娘作为一位普通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爱国主义战士的经历;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东的母亲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按时完成党的任务;影片《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母亲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母亲形象等等,刻画了国产电影中伟大母亲的典型。

二、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的红色女性特质分析

谢晋导演的影视风格产生于中国政治震荡时期,同时他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他电影的风格都是从现实中挖掘社会最本质的东西。而影片“红色娘子军”使谢晋导演在影视创作上得到了彻底的升华,首次将普通人物形象真实化地引入荧屏也使他走向导演事业之巅。“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反映革命女性的电影,因此该影片中的红色女性指的是革命英雄女性,红色女性特质其实就是革命女性的英雄主义气概。

影片根据海南琼崖女子军的故事改编。女英雄吴琼花身负苦难与深仇大恨的双重身世背景,不仅使她具体化为旧社会受压迫受奴役的妇女的典型,更使她成为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一个化身。吴琼花个人的救赎之路也就具有了典型性与代表性。吴琼花的红色女性特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为妇女的淳朴特质。吴琼花是当时海南千千万万个受压迫劳动妇女的缩影,“红色娘子军”剧本作者梁信给她的形象是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而导演谢晋在演员选取上也做了很大的尝试,从剧本原形出发,选择了新人祝希娟来演这个角色,从更真实的角度展现了女子军琼花的淳朴形象。在影片中,祝希娟通过强烈的肢体语言将琼花那带着叛逆又坚毅的个性展现得生动并恰到好处。在影片的开始,当恶奴头老四一边拼命抽打吊在水牢里的琼花,一边用公鸭般的嗓音问她“还逃不逃”时,琼花的眼睛立刻进出仇恨的火花:“跑!抓不住还要跑!”这段经典的对话表现出琼花反抗中透露着不服输的女性的刚毅与顽强。

其次是作为复仇者的愤恨特质。影片中的女主角吴琼花以恶霸地主南霸天家的丫环的身份出场,点明了其处于社会最底层以及毫无人身自由的女奴形象,为她作为复仇者奠定了感情基础。从吴琼花与洪常青在分界岭分路时的对话中得知琼花的父母皆被南霸天迫害至死,与南霸天有着血海深仇,从而在吴琼花身上体现出了最为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她的指向就是南霸天及其所代表的黑暗的旧社会。而吴琼花在作为一名复仇者向共产主义战士转变最初,复仇者形象体现得尤其鲜明。在参军之前,琼花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最终找到了娘子军的队伍,但此时正好是娘子军建军的大会。影片将琼花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一步揭示出琼花复仇心切的性格特征。尽管建军的检阅非常严肃,可是穿着便衣的琼花仍然拉着红莲跟在队伍的后面,任怎么劝她也不离开。

最后是升华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特质。吴琼花的淳朴妇女和复仇者形象其实都是为她最终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做铺垫的。前两者的形象特质使得琼花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更加自然、合乎情理。在参军后,璩花的复仇心理一直持续着,她并没有懂得从一个无产者到一个革命战士的角色转变,以至于在侦察敌情的行动中偶遇南霸天上坟,她的复仇心理再一次涌上心头,她抛开了一切阻挠和军纪向南霸天开了枪,其结局当然是琼花既未让南霸天丧命又触犯了侦察纪律,使得琼花能够进一步向共产主义战士靠拢埋下伏笔。后来通过与连长的一场对话冲突,让琼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反省,连长与洪常青的批评与教导让琼花向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又迈进了一步。当琼花伤愈出院后,抱着牺牲自我的态度主动向党代表洪常青提出要独自去城里拿下南霸天,并将使命升华为娘子军的光荣。从这一简单的细节可以看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规在琼花身上得到了体现,琼花已经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三、红色女性英雄气概的传承

1 红色女性英雄气概的历史性与新内涵。

红色女性气概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优秀革命女性和女性先锋模范的精神境界。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红色女性气概不同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前的红色女性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封建政权,打倒外国侵略者为己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女性以战争争取男女地位平等,走出家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己任。而如今,红色女性气概似乎正在消失,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女性纷纷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男女性别地位差距越来越小,而女性性格中却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娇气、自私、享乐主义特征的人生观,传统的革命英雄女性形象渐渐地被忽略淡忘,这必将对女性地位的真正提高,社会的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今社会重新提出发扬红色女性气概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21世纪的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21世纪提出的红色女性气概必将赋予女性新的特质,即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女性。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红色女性精神的积极因素,又要添入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女性气概。红色女性气概新的内涵既要包括传统女性的善良、勤劳、勇敢、坚强、博爱又要能体现新时期女性的创新、务实、健全人格等等。总之,红色女性气概是女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扬红色女性气概有利于女性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2 传承红色女性气概的现实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不忘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传承红色女性气概自然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中的一根弦,并赋予她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红色女性气概是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包括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女性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更好地协调性别差距,最终达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女性气概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7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榉绞蕉蓟嵊跋熘谢?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情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展开,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占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该是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第二,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

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将人当成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阶段。大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学习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形成对文化的一定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个体内部完成一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其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大学生心中坚定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代。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了70%。9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产生天然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与调查的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2],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大学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娱乐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网络娱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娱乐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3]“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些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重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愿意从事相关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实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学生勉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容不得学生讨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能力。[4]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具体途径包括知识的习得、理想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知识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情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武汉大学挖掘“乐山精神”,举办“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号召学生要传承红色大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理想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的凛然正气、昂扬激情鼓舞学生,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用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辨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大学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对待。90后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养一双“慧眼”去主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淹没。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法深入到心灵深处,引发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似乎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性、全面、辩证地认识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积极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他的社会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8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为了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流的红色文化备受关注,其研究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以揭示红色文化的内涵为出发点,以澄清基本问题为核心,以解析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为主线,探究红色文化价值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期推进红色文化研究的系统化。

【关键词】

红色文化;内涵;价值;大众化;思考

1.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所谓的“红色文化”如星星之火迅速展开燎原之势,虽然“红色文化”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并被学者所研究,但是至今并没有对其进行一个权威且完整的定义,综合当前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对红色文化内涵的定义主要有一下几种结论。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典型特点即“红色”,而红色在中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意义,即代表喜庆、权威和勇气,用红色来比喻和象征一种革命文化,它是相对于“白”而言的。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白色恐怖的重重包围,领导红色区域红军与“白军”对垒,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产生的。将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称之为“赤色”、“赤化”,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起也以红色作为自己的象征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旗帜和方向。所以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地整合后所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有一些学者基于红色文化的形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界定红色文化。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指客观存在的、有形的红色文化,如革命旧址、遗址、遗迹等;精神层面主要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制定的制度规范,如革命纲领、路线等,以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代精神等。基于红色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又从广义和狭义来界定红色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指的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和遗留的物质和在历史实践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纵观以上观点,红色文化内涵的不同定义,包含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等,它们也都代表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但是笔者认为诸多学者更多的只是站在某一个层面对其进行定位。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传承和创新。第二,红色文化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创造和遗留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

2.红色文化价值的研究现状

目前,虽然学术界也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深远价值所在,并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研究成果不显著。当前对红色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首先,阐述了红色文化的教化、传承、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价值。具体来说:第一,红色文化具有潜在的精神教化效应,中国革命的历史事迹、革命旧址、革命者可歌可泣的精神内核等都是教育后人的最佳教材,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呼唤着每个人内心对其的渴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更好地践行到实践中去。第二,红色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价值,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红色文化中所饱含的坚定理想与信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向心力。第四,红色文化具有普遍的规范价值,红色文化的实质是人格、德行的教育,有利于丰富教育内涵,起到很好的规范行为的作用。第五,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在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弘扬文化主旋律是必须的,红色文化就是我们必须弘扬的文化主旋律,其自身承载着神圣的精神导向作用。第六,红色文化激励价值,红色文化催生奋进力量,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红色文化极好的激励教育作用。其次,阐述了红色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第一,红色文化政治价值,红色文化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第二,红色文化经济价值,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第三,红色文化文化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作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留给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可有效抵制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侵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第四,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即影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红色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引导文化正确发展方向,以文化的潜在影响力唱响社会主旋律。红色文化的价值研究都很全面,也很系统,但就目前研究态势,研究重心更多的集中于红色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红色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高扬其文化价值是适得其所。由于红色文化本身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气息,肩负着党的红色使命,无疑在当前中国文化多元化进程中更多的被赋予了政治形态的价值。又鉴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遗留下的宝贵的红色物质财富,其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从而发展成为红色旅游和红色产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综合观之,国内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有待商榷,如果红色文化过分的强调其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最终红色价值的最大化就会大打折扣,反而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抵触情绪。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最终都需要回归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所以关于红色文化的价值的研究应该更多的向文化价值倾斜。

3.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的思考

综合国内外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目前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时热时冷,持续性和系统性不足;其次,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与红色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传承不相称;第三,由于红色文化自身时代性特点,国内相关直接研究出现较晚,尚未构成红色文化理论体系,对于红色文化内涵的官方定义、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红色文化的地位何在及红色文化如何有效的发挥其效用并实现其大众化未能形成系统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术界自1921年开始陆陆续续关注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但更多的依赖于国家政治导向,红色文化研究总体上还需要系统深化和拓展。我们深知,红色文化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弘扬红色文化在帮助我们了解红色岁月,保留红色记忆的同时,还能够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历史教材,能够在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我们必须将红色文化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理应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运用各种传播方法,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深植于人们心底,自觉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并向下一代纵向交接,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生生不息。但是,在红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过多的依赖政治宣传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被动的接受,并非万全之策,我们应该以政治宣传为主导,先在先进分子中传播,进而实现大众化。借助新媒体,采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例,扩大其积极的正面效应,最终服务于大众。而且我们也知道红色文化并不能自己走向大众,也不可能直接的吸引大众,这就需要我们以创新手段,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将红色文化浸润到每个群众的心田,从内心深入去接纳和行动,这才是红色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良好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色文化都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有助于社会时代价值的提升,表现在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作者:夏春花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2]王以弟.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

[3]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4).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9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省联社党委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进一步打造集群效应,突出“红色引领”,按照“抓党建促经营”的工作思路,着力在全行各党支部打牢“红色”基础、压实主体责任,激活“红色”细胞、提高政治站位,搭建“红色”载体、增强组织活力,建好“红色”阵地、提升硬件实力,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紧扣“四位一体”建设,推动我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主要内容

(一)全面推开“新时代红帆党群服务站”建设。

“新时代红帆党群服务站”,是行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为本”理念,依托支行网点党支部,立足服务社区党员、群众,通过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和品牌打造,着力推动的银社共建新阵地、服务群众新窗口、企业形象新展台。

经行党委批准,“新时代红帆党群服务站”于2018年12月在宽府路支行党支部率先成立。“红帆”,寓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各分支机构党支部应立足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与驻在社区党组织、周边单位党组织开展互联共建,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群活动,努力推动“新时代红帆党群服务站”成为银社共建的新阵地、服务社区党员群众的新窗口,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与服务社区、与回报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共建共享、互融互促,延伸党建工作面向基层党员群众的服务触角。

行党委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分支机构党支部成立“新时代红帆党群服务站”。

(二)务实推进“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

“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是行党委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履行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深入开展而成立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

“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命名“红心”,既是目标,也是方向,寓意我行党员队伍“红心”向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勇担重任、肩负起历史使命、弘扬革命先辈奉献精神的执着信心和决心。

“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宗旨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宗旨意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传统,立足岗位发光发热,在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中倾情打造“红心”品牌,共同展现九台农商银行的社会担当。工作任务是: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助力脱贫攻坚、扶危济困、公益慈善、便民服务、疫情防控、普惠金融等方面,深入乡镇街道、社区、村屯和相应社会公益场所,开展志愿劳动服务,密切与群众沟通联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更大力量。工作时间是:实行定期服务与不定期服务相结合。各支部的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为定期服务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定期服务。

“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于2020年7月1日成立,由全行全体党员组成,以各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日常活动由各党支部自行组织开展,总体协调运行由党群工作部具体负责。全行各党支部志愿服务队,均为“红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分队,并应以分队为单位,有效组织、务实推动党员深入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三)积极组织“经典红歌大家唱”活动。

“经典红歌大家唱”活动,是行党委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充分展现我行员工斗志昂扬、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全体员工中组织开展的歌唱经典红歌主题活动,以此表达九商人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经典红歌大家唱”活动,从2020年起在全行各分支机构组织开展,要求全体员工广泛参与。活动组织过程中,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为主题,组织员工演唱优秀红色经典歌曲,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展现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各分支机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与驻在街道、社区党组织沟通联系,可以共同组织、互动开展,也可以深入社区组织群众传唱。

根据行党委安排,在适当时机,以各分支机构党总支、党支部为参赛单位,组织“经典红歌大家唱”活动节目展演。

(四)深入开展“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红色经典阅读”活动,是行党委为了推动全体员工了解革命历史,追随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的以“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根脉”为主题的阅读活动。

红色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在党领导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系列红色故事,有长征故事、抗日战争故事、解放战争故事,还有延安故事、西柏坡故事、东北抗联故事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红色故事。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做红色故事“主讲人”,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不断跨越艰难险阻、战胜风险挑战,谱写新长征路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根据行党委安排,将选拔一些对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有思想、有感受、有启迪的员工分享阅读心得,推动员工了解党的红色历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员工在内心激发情感认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

各分支机构党支部都要在适当区域设置“红色书籍”阅读区,并有明确的区域标识,同时还要落实好阅读功能和制度,使驻在街道、社区的党员、群众和广大客户,也可以到这个“红色书籍”区进行学习。

(五)大力倡导“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

“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是行党委推进“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基本形式是通过举办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传承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活动,在全行员工中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倡导“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根本意义就是要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上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感染力。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行党委希望通过红色文化大讲堂,让全体员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和力量,接受思想教育和灵魂洗礼。当前弘扬红色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中,各分支机构党支部应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弘扬红色文化的主题,为员工包括共建社区、共建单位党员、群众讲授红色故事。同时,可根据需求,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共建社区、共建单位开展讲座活动。

三、工作推进

(一)全面摸底。各党总支、党支部要围绕“五红”建设内容广泛开展自查摸底,认真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制定有力措施,推动完善软硬件条件,为开展党支部“五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业务培训。行党委将把党支部“五红”建设作为党支部书记、党建联络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党支部“五红”建设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五红”建设工作水平。

(三)示范带动。行党委将依据党支部“五红”建设的基础情况,选择一批工作开展比较早、软硬件条件比较强、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党支部,作为党支部“五红”建设示范点,整合力量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开展示范创建。

(四)整体推进。在尽快创建一批党支部“五红”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各党支部参观学习,全力抓好统筹推进,不断扩大符合党支部“五红”建设要求的党支部增量,形成整体推进局面。

四、组织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行党委成立党支部“五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兵担任,副组长由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梁向民担任,成员由行党委委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党群工作部负责组织协调。各党总支、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五红”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指定专人负责,搞好统筹谋划,细化工作措施。党群工作部是牵头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党支部“五红”建设各项部署落实见效。行党委将把党支部“五红”建设工作,纳入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

(二)坚持典型带动。要注重培育、发现、宣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党支部“五红”建设工作先进典型,特别是通过党支部“五红”建设有效推动经营绩效提升、有效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先进典型。要尊重党支部首创精神,鼓励党支部积极探索,加大总结推广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及时总结完善党支部“五红”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各党支部广泛开展互学互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总结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党支部“五红”建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红色传承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文化;红色;企业

一、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是我们的革命之本、建国之本;是推进发展和改革的不竭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先后产生和形成了各具特质的红色精神。如井冈山时期产生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长征时期孕育的“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团结统一,联系群众”的长征精神;延安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西柏坡时期凝聚而成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民创业和守业”的西柏坡精神等。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形成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传承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红色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永远也不能“懈怠”,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红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灵需求,让人们找到了坚实的精神之根。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红色资源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积极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用红色文化教育人、鼓舞人、提升人,是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红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把职工素质教育与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相结合。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个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怀着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执着信念,历经千难万险、前仆后继、英勇牺牲,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起,努力寻求救国、强国、富国之路。当前,一些职工尤其是“80后”、“90后”的职工,由于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同时受“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影响,了解认识红色文化的不够,忘了“本”。因此应传承红色精神,教育干部职工特别是“80后”、“90后”牢记历史,脚踏实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而努力工作。

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传承红色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让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融合,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已经成为新的课题。需要我们领会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与“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相结合,从而教育和激励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积极推动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把继承红色文化与提炼企业文化相对接。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搞得热火朝天,有核心理念、有规划、有检查、有落实,但是缺少“红色气息”。大力弘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员的带头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倡导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强化职工遵章守纪、工作作风转变和爱岗敬业意识,着力打造有着光荣传统,铁的纪律、英勇善战的光荣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