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13:49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1

1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的现状及必要性

2010年暑期,“河南农村科技文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河南省进行了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现状和思维导图在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的应用的专题调研,调研对象是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等3个涉农区市县15个乡镇的201名不同年龄群体,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此次调查的群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1~56岁;初中学历占51%,高中及中专占20%,其他学历占29%。对于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方式,游戏(交谈)占31%,读书读报占12%,看影视节目占33%,网上冲浪占3%,参观考察占4%,集体文化活动占14%,其他占2%。主要收入来源仍集中在粮食、蔬菜、果树等种植业和养殖产业上,其次是外出打工。对于调查对象参加科技文化培训活动的形式,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占34%,支农人员下乡培训占20%,系列讲座占30%,自费培训占9%,其他占7%。对于参加科技文化培训的效果,15%的村民表示收获很大,62%的村民表示还可以,16%的村民表示一般,7%的村民表示没什么作用。对于已参加科技文化培训的不足,培训时间太短占21%,培训内容太难、生产生活的对应性差占11%,培训方式太单一、感到不形象生动占64%,其他占4%。通过以上调查,可以清晰地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农闲时间用在了看影视节目和玩游戏上,但农民对于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视已渐露端倪;(2)农村科技文化培训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求致富、想发展”的理念在河南广大涉农地区已形成共识,甚至有少数农民自费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3)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的效果总体来看比较明显,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对于农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4)有关部门组织的农村科技文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有的内容过难,培训方式囿于讲师讲课、演示,学员听课、做笔记等常规形式,没能根据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思维特点进行,所以培训效果不能做到最佳。由此,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的科技文化培训,积极探索适应农民文化水平和思维特点的培训方式和工具,适应农民需求,反映农民心声,已是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的新课题。

2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tonyBuzan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又被译为心智图、脑图,其提出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1]。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图1)。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思维导图由颜色、图像、关键词、曲线等要素构成,充分发挥了大脑思维的“想象”与“联想”的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脑的创造力与记忆力潜能。tonyBuzan认为思维导图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外部表现[2],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还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3思维导图在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的应用

有关部门组织的农村科技文化培训方式单一,局限于讲师讲课、演示,学员听课、做笔记等常规形式,这样的培训形式没有根据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和思维特点(形象性思维较强)进行,致使培训课堂气氛沉闷,培训内容在师生间流通不畅,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至此,思维导图这一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力工具即将在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的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思维导图应用到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主要基于以下2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思维导图放射状的结构与大脑的发散性本质相一致,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其二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在“做”中学,在参与制作思维导图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培训的目的。

3.1制定培训计划

当培训组织者使用思维导图做农村科技文化培训计划时,他们可以把需要考虑的所有要素都“画”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样就既照顾到了宏观目标,又不会漏掉细枝末节。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由于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农村科技文化培训”的关键词思考,所以不会“误入歧途”。在向别人讲解计划时,也易于让听众把握所有逻辑脉络。例如,培训组织者以“河南农村科技培训”为中心关键词,以“参与人员”、“场地”、“设备”、“时间”、“内容”等作为一级分支的关键词,再以“参与人员”为原点,画出“讲师”、“学员”等二级分支,依次类推。所有的分支都使用不同颜色来画,并且用丰富多彩的图形加以标注。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张贴到农村公告栏或印刷分发到农民手中,既赏心悦目又容易记忆,避免培训过程中农民遗忘培训时间、地点而致使缺席现象的发生。

3.2建立完整、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

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但形象性思维能力较强。根据这个特点,培训组织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促成农民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图2),进一步加强对所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并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需要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在科技文化培训过程中不漏掉关键性的内容要点,其分支结构又可以使他们清晰地记住各要点间的逻辑关系,使其记忆更深刻,理解更全面。

3.3做学习笔记

在本次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农民做笔记时,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颜色,那么在一整天的学习时间里,其大脑的左半球负责识别词汇信息的脑细胞经常会超负荷工作,而大脑的右半球负责颜色和形态的脑细胞却无所事事。而且这种笔记方式埋没了关键词、浪费了时间,还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所以采用传统的做笔记方法,会大大浪费掉大脑这个“超级计算机”的潜能,故参加培训的农民觉得培训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显得枯燥无味。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许多人做笔记时只用了一半不到的大脑皮层,对学习产生了“嗜睡病”。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左、右2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3]。但我们没有注意到左脑和右脑相联的技巧,反而用一些使大脑产生拒绝和遗忘的草拟、笔记方法增大大脑的负担。这2个因素合并起来产生的不利之处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其实,思就是想,维就是联系。思维就是想联系,也就是交合信息(杂交、移植、嫁接信息)。一个人想问题,进行多维的信息相互交合的动态结构图,就是一幅带个性特征的思维导图[4]。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打破了传统方式的全新的做笔记方法。当参加培训的农民采用思维导图来做学习笔记时,由于采用了各种色彩和图像的方法,比较适合农民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其记忆效率会显著提高;由于采用了“关键词”方法,他们就会经常思考所学内容的关键点;由于采用了曲线和无限分支的方式,他们能够很容易地了解所学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4小组讨论的最佳工具

在农村科技文化培训过程中,还引入了“探究式学习”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让农民通过小组讨论,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农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时,他们需要共同来思考问题。这时,思维导图是对讨论过程进行记录及过程管理,并进行成果总结的最佳工具。在农民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让小组成员来共同绘制思维导图。他们可一起在一张大白纸上边讨论边来画,也可以先让每个成员各自画出自己小的思维导图,最后再汇总成一张大的思维导图。在整个过程当中,思维导图可以不断被扩展和更改,每位小组成员的意见都不会被漏掉,大家也能从其他所有人的想法中得到启示,更容易产生出新的想法。

3.5帮助学员总结和复习所学内容

在每次培训课程结束之前,讲师用思维导图带领大家一起总结培训内容,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员的记忆效果。学员也可以在课后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复习。

4思维导图在河南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在这次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我们以健康知识“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培训”为例,让农民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的发散放射结构,正与思维导图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适合采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培训,适合农民的有效学习。为了探索和验证思维导图在此项培训中的优越性,我们选取信阳市固始县的76名农民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2组。Ⅰ组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培训,为试验组;Ⅱ组使用文字材料和讲解等常规方式进行培训,为对照组。在Ⅰ组,我们由思维导图引出课程的知识体系(图3),用不同颜色和图形、图像列出HiV病毒、传播途径、防治办法、哪些接触不会感染和与HiV作斗争等5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仪进行呈现,每个方面的标题上都有相关材料的链接。这样培训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关键词明晰、色调宜人,有效引起了农民的注意,他们兴奋地利用此图了解艾滋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还根据自己的所知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更好地完善此思维导图,达到扩大交流、共同创新的目的。最后讲师指定他们其中的几个人用思维导图记录他们的观点,讲师在这个过程进行巡视,调动小组中每个培训对象的主动性,对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在Ⅱ组,学员聆听讲师的讲解,阅读下发的参考资料,走神现象较为严重,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师生互动比较贫乏,知识流动不畅,在讨论过程中有时出现冷场。培训结束后,我们随即使用同一份试卷对2组学员的接受情况进行测试,结果发现Ⅰ组测试的平均分86.7明显高于Ⅱ组的65.4。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2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服务呢?尤其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近年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套搬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注意探索、发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一定效果。

1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2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2.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②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1.2.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2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2.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1.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教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1.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2.1.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3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②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③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④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⑤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4

1.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1.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一是读说训练。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二是说理训练。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三是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2.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2.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3.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5

复习教学初中生物思维训练初中生物老师要利用好为数不多的时间,高效的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和复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现代化的教学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地训练,有利于健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下面以“生态系统”这节课为例,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深入探究.

一、精心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对于知识的复习教学,其内容都是之前学过的,有些学生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老师也为了节省教学时间,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将复习要点给学生再灌输一遍,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在对“生态系统”这节课进行复习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新的情景。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池塘生态系统”,在课件中穿插图片、文字、动画以及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初中生物老师应该把握好时机,向学生提问,比如“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什么?”“它们之间存在哪些联系?”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复习教学更加高效顺利的开展。

二、掌握训练思维的方法

(一)以“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

在整个初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考纲的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将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对与“生态系统”这节课进行复习时,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们画出了这节课的思维导图,以便学生对知识建立有条理和有层次的思维体系。

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以及层次性等优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整体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制作思维导图时,老师要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画出自己心里所想的思维导图,架构出适合自己知识体系。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对比”的手法剖析事物本质

“对比”就是将相互关联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出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该食物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可以进行综合运用。在生物学的复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反复使用“对比”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逐步突破重难点。在针对一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和复习上,学生比较难理解,容易混淆概念。比如细菌和病毒、染色体和基因等生物概念。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如植物的三大作用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生物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作用场所和条件、反应物、生成物以及能量转化等方面对这三个作用进行深入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将分析出来的结果列表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明确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对知识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思维灵敏度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利用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在解答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在集中思维的同时发散思维。在生物学科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生物习题,要求学生重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进行发问,从而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二)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在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开阔的思维能力,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比如生活中出现的艾滋病、禽流感等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从而运用生物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对其本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该问题的内在规律。在进行复习教学时,要注重对生物识图的学习和训练,教学生读图的方式方法,将图文进行结合理解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对“生态系统”这节课进行复习时,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让学生进行读图练习,充分学习和理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分析图文的能力,有效地将图文上的基本信息转化成一种能力,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结语

在初中生物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还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利用“对比”的教学手法对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加深记忆,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复习教学的效果有一个质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向荣.优化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中考生物复习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6

一、听、说的含义

(一)听,主要指学生接受语言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时,要让他们学会理清语脉,同时还要注意归纳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表达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正误、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意的对错,以保证口语表达的准确规范。只有认真听,想好了才能去说,认真听是说的前提,想是说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把问题认真听清楚,但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文少的情况,重点应该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入学初儿童识字有限,阅读有困难,听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不要认为“有耳就会听”,要重视听的训练,使他们学会耳听心思。这将使儿童终生受益。从学习拼音开始,就可以练习听写字母、用拼音听写词句,识字教学中,更要有听写字、词、句子,以及简短的一段话,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听故事、听广播、听谜语、听讲话,适当进行听后读话,借以检查学生听的效果,提高听的质量。

(二)说,是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和听的训练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差,表达不清楚,往往不敢说话,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说时注重准确发音和用词,句子简短、句式规范,避免出现口头禅之类的语言现象。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自然流畅,同时要注意运用语音技巧。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话说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很快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插图,让学生做些“看图说话”的练习。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说的时候没有条理性,不知道如何去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图,把它看“活”,并指导他们把话说得具体而有条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清楚、完整地表达图意,加深对图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条理性。

二、听、说教学的作用

(一)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间段,要抓住这一年龄段,首先要从训练口头语言着手,加强小学生听说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健康的发展,以及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为其今后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众所周知,听话、说话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必备的能及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抓紧、督促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外衣”语言是,“听、说、读、写”都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灵敏性。

三、听、说的表达方式

(一)创设情境教学说话

要让学生能够安心倾听,所以听的内容形式就变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被听的内容和形式所吸引,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等,根据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投入说话训练中去,并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丰富,才能有良好的思维。

(二)看图说话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图中的意思,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我们让学生看的图可以是单幅图,也可以是多幅图。说话内容可以是从图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图上内容联想到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训练所用的图,内容要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富有情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及思维。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说。

其次,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把指导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图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三者之间,观察是前提,理解是观察的深入和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对前面两者的检验。语文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着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我们提出的问题。把内容有条理、清晰的说出来。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7

【关键词】看图写话;能力培养

作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写好作文成了老师和家长希望学生能够做好的一件大事。孩子从一进小学,家长就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参考书目、阅读书目,希望他们的作文能赢在起跑线上。

新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和想写的话写下来”。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专家指出:低年级写话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越早越好。低年级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年龄越小,他们的语言就越具有文学性,他们处于想象的世界,想象力丰富。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看图写话却成了他们的难点。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观察图画不够仔细,不能抓住其中的中心意图。第二、写作内容平淡,缺乏好词好句。第三、写作的内容不完整,支离破碎。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这个题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四点:

第一,引导观察很重要。

观察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学生的观察目的明确,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克服自身由于年龄问题而带来的随意性。因此,每次写话前要交代清楚观察的任务,以及应达到的效果。有了任务具体,才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看图写话具有一定的方向感。

那么要怎么观察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入手:

(1)从整体着手,看清楚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知道这幅图上画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做的结果怎么样等等。

(2)从背景来看。最好能从图中看出这是什么时候,画上还有什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3)观察每一个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姿势、服装、工具等等。

(4)初步按图叙述。通过指导观察,可以让部分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初做示范,完整地说完一段话。要求有一定的顺序,条理较为清楚。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就是训练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一个好平台。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对学生的观察不要有太多的、直接的否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对观察到的东西有足够的依据,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培养想象能力很重要,即思考。

看图写话虽然是从训练观察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在观察完图画以后,写的作文还是平平淡淡,没有色彩,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而仅仅是就事论事,见物写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觉得“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有两种,一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怎样回答;二是想象。想象是重点,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思考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的提问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大多6、7岁,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模仿能力较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一是看图想象,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形象的、直观的图画,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他们的创造总是受一种相似的事物的启发的结果。所以在训练当中,只要学生想象得有新意,与众不同,就要对起进行鼓励和肯定,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看图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看图编故事要着力于“异”,鼓励学生与他人想得不同,与他人说得不同,避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语言灵活表达能力。

第三,训练说话很重要。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他们好奇、天真,求知欲、模仿欲强,喜欢提问,形象思维具体,但是表达起来却是前言不达后语或者重复罗嗦,讲不到重点,而且时常夹带着语病,即所谓的“词不达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说得有头有尾,每一句话要说完整,并按照一定的顺序。二是要有基本内容,抓住重点。三是鼓励用新鲜、正确词语的学生,表扬他们说得好,说得细,并且有一定的创造。

在说写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准确、有中心、又合理地看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思维、表达,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使用“谁能比他们说得好?谁能和他说得不一样?谁能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等鼓励性语言,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表达,甚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在说的基础上写话,就容易多了。

低年级同学主要是形象思维,跳跃性很大,因此,他们表达事物时常常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时候,还要教会他们按顺序地分层次,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看,而且要看全、看细、看深。在观察上训练他们有序地看,有根据地想,有条理地说。即“在观察的时候,将观察与说话、观察与想象、观察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看看、想想、说说的综合训练。”

第四,写话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心理障碍;素材;精讲精练

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够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因此,把创新思维寓于数学的教学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动机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起源于问题,老师最大艺术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思维兴趣,不停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很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不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兴趣是思维的源泉,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最方便的钥匙是有趣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奋点,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就其内容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等。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如,我在教学“加减混合”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从这个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后讲述)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学生摆完后上台演示)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列式)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2.寻找素材,抓住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2.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题,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2.2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有时正面去解决问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思维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地联想,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有利训练联想、思维的好时机,强化训练。

2.4抓住猜想时间,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3.通过精讲精练,训练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与练”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讲得准确学生才能练得正确,反之,练又能促使知识巩固并能使其化为技艺。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想多讲一点,面面俱到。看上去课堂密度大,容量大,实则是满堂灌,教师的讲挤掉学生的练,学生练的时间不足,课堂上学生信息反馈中断了,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必须体现有练有讲,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讲重点、难点,讲方法,讲审题。练的内容要“全”,练习题要“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通过精讲精练,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4.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9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w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规范地写,准确地算;(3)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3)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篇10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一特性,充分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用英语进行简单描述。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达到上述目的。

小学英语教材中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些插图来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这些插图,然后用英语描述插图内容,从而引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attheweekends”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充分将插图作为情景创设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根据插图内容“talkingabouttheirweekends”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谈“Howdoyouspendyourweekends”。这样,通过插图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激活,从而更加积极、精彩地谈论之后的问题。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学生愿意自主进行思考、愿意自主进行学习,就能使其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而促进学生思维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学习,最终使其主动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教学“abusyday”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几个学生站到教室前排,然后教师报时间(如早上七点、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五点,晚上八点、十点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报的时间用动作告诉大家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后让学生评选出谁的一天最繁忙。这样,学生都会兴趣大增,从而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定是活跃的,他们尽量告诉大家自己繁忙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为其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借助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学生多听、多读之后,语言掌握能力就会随之增强,其运用能力也是如此。那么在学生掌握了相应词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说,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由段到短文。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写,写小作文、编写小故事等,充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英语课堂教学应保证直观性

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流行,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首先,有了多媒体,教师不用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教学常有配套的图形和表格,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形象,看上去也比较直观。生动有趣的图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状态去学习。例如,在上“teenagerproblem”这堂课时,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烦恼,都是每个人平时经常遇到的事,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发言,说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烦恼,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五、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很重要。教师既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了教好学生,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处于不败之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工作负责、敬业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不容轻视。

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策划着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带头作用是否做得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不再感觉英语是想象得那么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和适当的奖励,而对待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不能歧视,反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实行民主制。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使用日常用语,通过表情、动作、行为方式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最后,要敢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带有主动性,并对所有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比较,选出其中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力求通过思维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娟.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