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置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15:06

资产置换篇1

住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鉴于:

1.甲方为经批准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拟通过资产重组,增加主营,实现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

2.乙方为支持甲方发展,并进一步调整乙方产品结构,愿意将下属置换给甲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如下:

一、置换标的

甲方拟置换_________公司的及在公司中所持权益。

乙方拟置换_________资产为其下属。

二、置换的范围和方式

1.甲方本次资产置换的范围为上述企业,乙方本次资产置换的范围为上述置换标的的净资产。详细范围见资产评估报告出具后所附清单。

2.甲乙双方聘请资产评估机构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为资产置换评估基准日对置换标的进行评估,甲方置换标的净资产值经评估为_________元,乙方置换标的净资产值经评估为_________元。本次资产置换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作价。本次资产置换差额部分_________元由乙方向甲方支付现金。

三、置换的审批和认可

本协议所述资产置换已获甲方董事会及乙方上级单位批准,尚待甲方股东大会通过。

四、置换的生效

1.本次资产置换的资产评估基准日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置换的生效日期为本协议约定置换经甲方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置换自置换的生效日期起正式生效。虽然置换行为在本协议签署后才实施,置换的生效有追溯性。

2.本协议所述甲乙方置换资产及相关负债,自置换生效日期起,按本协议的规定,归对方所有。除非本协议第六条另有规定外,归入对方的资产及相关负债,于生效日期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其相关业务所带来的盈利亏损,由对方拥有和承担。

五、保证和承诺

1.双方保证,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截至置换生效日期止,甲乙双方以正常的方法管理置换的资产及相关负债和经营其相关的业务。

2.双方保证,除了已在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报告中所披露的负债外,以及除了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以后正常操作中所发生的负债外,在置换实施前,双方置换资产没有其他实际的或已有的债务或责任。

3.双方保证在置换实施前,置换资产不附带有任何抵押、质押、留置或其它担保权益(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报告已披露的除外)。

4.双方保证其移交给对方的资产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六、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未能按本协议约定将置换资产全部、完整地移交给对方,应负责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并按置换资产净资产值的百分之十承担违约金。

七、争议的解决

双方就本协议的接受和履行有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讼。

八、未尽事宜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

九、签署生效

本协议经双方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后生效。甲方保证将获得为签署本协议所必要的权利的授予。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

资产置换篇2

2005年6月24日,花旗集团宣布将用旗下的理财业务换取Leggmasoninc.的证券经纪业务及大约15亿美元的Legg股票。此外,花旗集团还同意向Leggmason提供一笔5.5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美国的金融巨头之一的花旗集团,手中掌握着近1.5万亿美元的资产,并且是2004年度业绩最好的投资银行。但是,花旗集团的麻烦却从来没有间断过。行业的整体环境方面,虽然美国的长期利率水平依然的缓慢下降,但是短期利率水平却不断的飙升,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在这种利率的期限结构之下,开展业务有诸多的麻烦;并且有关监管机构也表示金融产品的提供和销售业务有必要进行分拆,从而以降低监管的难度。而对于花旗银行本身,也面临着诸多的麻烦,一系列丑闻的爆发,以及遭受诉讼所需要付出的高额赔偿,使其盈利空间存在着缩水的风险。并且在丑闻和诉讼的后面,花旗集团的信用也面临着贬值的危险,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信用的贬值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失败,因此对于花旗来说,未雨绸缪的对其业务进行重组以降低风险是保持集团继续发展的保证。花旗集团已经在今年年初宣布将其旗下的旅行者人寿保险(travelersLifeannuity)和几乎全部的国际保险业务出售给大都会保险(metLife)。而此次宣布的与Leggmason进行资产置换的资产管理业务也是花旗集团进行业务重组的一部分。Leggmason在建立之初以证券经纪业务为主,但是现在其资产管理业务的利润已经在其总收入和总利润当中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其通过诸多的并购,其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他的业务来说,资产管理业务通过按照管理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的模式所带来的收益相对稳定,因此剥离其他业务而专注于其资产管理业务也将给企业带来更稳定的收入,而管理资产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收益的增加。通过近期的一系列收购,Leggmason所管理的资产将达到8300亿美元。

两家企业的这项交易,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而两家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交易并且切实的提高经营效率,将影响两家企业甚至美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末的风潮:分业走向混业

美国于1999年11月12日正式签署生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ham-Leach-Blileyact),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跨界经营,标志着金融分业制度创始人美国在世纪之交最终废弃了这一制度,仿佛混业经营成为了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其实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美国金融业逐步地进行了融合。《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活动。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所谓金融超市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使包括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西北银行公司与富国银行公司(wellsFargo)、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与信孚银行(Banker'strustCompany)合并合法化。混业经营的大潮风起云涌,究其根本是美国经济在上世纪末尤其是90年代的迅猛发展,各种资本的活动日益活跃,金融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分业经营逐渐不再能够满足投资者们的需求。因为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而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混业型金融机构的强有力竞争,也使美国的金融机构走向了混业经营。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逐渐放开了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诸多限制,在美国经济繁荣的条件之下,致使美国的金融业走向了大规模的、合并混业的过程

新的动向:混业弊端显露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经历了911恐怖袭击和一系列金融丑闻之后,美国经济逐渐走向了疲软,而金融业的巨额并购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利润率。所花费的巨额资金,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应。对于花旗银行来说,在旅行者保险集团并入其中的几年里,旅行者人寿保险的业绩一直不佳,其中2004年的总收入是52亿美元,每股收益率为17.3%,这与银行板块23.5%的收益率以及投行30.9%的收益率相比,收益率不算高。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并也并不尽如人意。从理论上说,混业经营存在的弊端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存在有一定的限度。金融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管理协同成本、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整合成本等会不断攀升,若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准备去控制,多元化优势就会被损耗殆尽,从而出现多元化净损失,而且混业经营的风险更大。除此之外,金融集团不仅仅面临一般金融机构的风险,还存在更加复杂的特有风险:如资本金重复计算的财务风险、风险的集中与传染、子公司间的利益冲突、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等,同时也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之下,承担额外的风险,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加之一系列金融业丑闻的爆发,也显露出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监管困难。这种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模式,存在不少监管漏洞,一些内幕交易很难监督。因此美国的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这种经营模式的监管。混业经营曾经的优势,反而在种种条件之下成为了经营的劣势。

而各个金融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危机,除了花旗集

团外,其他的金融企业也注意到了这些困境。据悉,在花旗集团之前,美林(merrillLynch&Co.)也曾与Leggmason进行过类似的接触,但是最后不了了之。

花旗自身丑闻缠身

对于此次交易的主角之一的花旗集团来说,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

2004年8月2日,花旗通过mtS电子交易系统,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卖出了110亿欧元(约合135亿美元)欧洲政府债券,结果半小时后在一个大幅降低的价位回购了40亿欧元债券。据悉,花旗虽通过上述交易获利约1500万欧元。这种投机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监管层的追查,并让花旗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高额罚单;2004年9月,由于在个人银行业务中的违规操作,花旗集团日本分行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受到了日本监管当局自1999年以来对外资银行最严厉的惩处。此外,花旗集团的名字在美国安然(enron)、世界通信(mCiworldcom)、意大利帕玛拉特等一系列丑闻事件中都有牵连,仅2004年花旗就计提了49.5亿美元用于给丑闻埋单。2005年5月,花旗集团又拿出了2.08亿美元为旗下的花旗环球金融控股公司与史密斯巴尼基金管理公司的欺诈丑闻“遮羞”。2005年3月份美联储在网上公布的批准花旗集团收购美国第一银行的核准函中出人意料地指出,花旗作为全球性综合企业,近年来的一系列违规事件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对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给予大量关注。如果花旗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改善无法令美联储满意,则难以持续实施其“巨额”并购。

这一系列的丑闻给花旗的业务开拓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而以前并购业务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也对花旗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的并购旅行者人寿保险以后出现的状况,就是花旗将其保险业务出售给大都会保险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花旗不得不对业务进行重组,以消除这些丑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Lm春风得意

Leggmason在成立之初,仅仅是地方性的经纪公司,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旗下管理着约3700亿美元资产,在资产管理领域享有广泛声誉,而其经纪业务反而成为了“副业”。在和花旗进行资产置换之前,Lm宣布将以约2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从SequanaCapital和permalGroup管理层手中收购全球5大组合型对冲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的permalGroup。而以前,Leggmason就以其出色的并购,扩大了其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并且在资产管理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和斐然的声誉。此次与花旗的并购将使Leggmason接手花旗所管理的4370亿美元资产,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Leggmason的并购到目前来说都是相当成功的,而此次和花旗之间的资产置换成功与否将对Leggmason是否能够站稳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一位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置换所带来的双赢

对于花旗集团来说,其资产管理业务虽然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相对于集团的其他业务来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花旗集团向客户推广自己产品时可能隐藏的利益冲突存有巨大的怀疑。花旗集团很难逃避这个问题,其在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的时候是否客观?虽然这次资产置换仿佛使花旗放弃了利润远高于经纪业务的资产管理业务,但是通过此次资产置换,花旗却提高了自己的信用度,并且可以将主要的资金和精力放到经纪业务之上,并且扩大其经纪业务的规模。相对于仍然保留着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美林、瑞银(UBSaG)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花旗开展经纪业务的后顾之忧将消失,并且可以消除监管机构将关机构的疑虑。因为监管机构对潜在利益冲突问题越来越关注,他们担心经纪人会诱使客户购买自己公司的基金,由此给公司带来更多利润,而非出自客户最佳选择的考虑。

对于Leggmason来说,此次的资产置换,也将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放弃了经纪业务,但其也将成为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Leggmason也摆脱了客户提供理财建议的同时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的尴尬局面。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其规模越大,收益也越高、越稳定。通过近期的几次交易,Leggmason所管理的资产将达到8300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的3月31日,其管理的资产还只有3730亿美元。

资产置换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花旗来说,此次的资产置换将标志着花旗放弃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重新回归分业经营。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虽然花旗的经纪业务得到了扩展,但是仍然落后于美林,并且也有来自于摩根斯坦利等强有力的竞争。在放弃了保险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之后,虽然花旗可以专注于其经纪业务,但是如何能够保持并且增加其竞争力将是花旗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如何迎接这些挑战,也将关系到花旗的生死存亡。

而对于Leggmason来说,虽然此次的资产置换使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并且Leggmason具有相当丰富的并购经验。但是此次的置换,涉及的情况远比以前复杂。首先Leggmason此次收购的是规模远远大于自身,并且收益并不稳定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通过旗下80多家美邦(SmithBarney)和SalomonBrothers共同基金管理着价值近1200亿美元的股票和债券基金资产,其理财部门总计管理着4600亿美元资产。然而这些资产的表现并不稳定,根据晨星(morningstarinc.)的数据显示,不论是1年期、3年期还是5年期的平均表现,美邦的共同基金都低于同行平均水平。波士顿基金顾问机构FinancialResearchCorp.的数据则显示,从2000年以来,美邦基金的新投资净额逐年下降,但个别基金相当出色。比如说,美邦的aggressiveGrowth、appreciation和FundamentalValue这三只基金最近十年的表现一直都比同行高出逾70%。因此如何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基金进行整合,将是Leggmason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进行弥补,也是Leggmason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资产置换对行业带来的冲击

如果说,美国的金融企业重新回归分业经营在此次置换之前还是个别行为的话,这一次的资产置换将产生雪崩效应,使美国的金融企业回归分业经营成为潮流。

在花旗和Leggmason宣布此次交易之前,美林和Leggmason就传出了已经进行过了类似接触,虽然美林和Leggmason都三缄其口,但是也并没有否认这种接触。可以预计,经纪行业的竞争将趋于激烈化。

而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花旗的退出和Leggmason成长为行业中最大的企业,也将对资产管理行业产生不小的冲击。Leggmason行政总裁梅森(Chipmason)估计,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要生存下去,名下管理的资产需要约500亿美元左右。美国500多家资产管理公司之中,只有38家拥有500亿美元以上资产。据《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报道,美国数百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寻求出售业务或合并,原因是业界的增长已经放缓,而监管费用又正在不断增加所致。因此,此次资产置换,也将影响之管理行业的其他企业,加快整合得来步伐,以面对花旗的退出和Leggmason壮大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资产置换篇3

摘要:资产置换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重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启用。然而资产置换作为改善上市公司业绩最为迅速的资产重组形式,其同时触发了颇多争议包括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性质、交易的公平性、会计处理和监管等方面。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围绕研究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法律监管问题。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自1993年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至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我国已历经十九年。在此期间,企业并购重组的形式趋于多样性,其中资产置换是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企业并购重组形式。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司的呆滞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等情况,包括资产置换和部分资产置换等形式。其为改善企业业绩最为迅速,调整产业结构最为彻底的方式之一。其同时触发了颇多争议,其中最典型的即为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置换时,置换资产价值的计量是否能如实反映以及其未受制于控股股东操纵公允价值。从外部环境看,近几年,我国就关联交易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已趋于多元化,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研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对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支持或者抑制某些关联交易的发生尤为有指导意义。

二、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6会计准则,关联交易的定义是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交易有利有弊,一方面,按照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关联交易本质是扩展了公司的边界,以集团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原本应该由市场完成的交易,关联交易有利于企业集团共享内部资源、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及风险成本,从而增加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有助于达成规模经济、多元化经营等;而另一方面,关联交易的价格是由企业集团内部协商决议,不排除控股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地位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从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行为或者企业集团为减轻税负等原因而采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

三、相关法规条例

关于关联交易公允定价问题,以上海为例,上海证券交易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未对此作出详细规定,主要是明确关联方定义、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和披露,这对抑制非公允关联交易难以发挥显著效应。于是,2011年3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2008年修订的上市规则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实施指引》。该指引的第二条明确写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应当定价公允、决策程序合规、信息披露规范,且指引第5章规定了关联交易定价。相较于2001年上市规则中关联交易的规定,现行规定在推动关联交易公允性上迈出了一大步,也充分说明了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公允性的重视。具体而言,首先,该指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需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若执行过程中交易价格等发生重大变化,需重新审批;其次,主要定价原则依次为先参考独立第三方的市场价、独立的非关联交易价,最后为合理的构成价格;最后为定价方法为成本加成法、再销售价格法、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针对无法遵循上述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关联交易价格的确定原则及其方法,同时对公允性作出说明。成本加成法、再销售价格法以及交易净利润法较适用于一般关联方之间的采购、销售等,鉴于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特殊性,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以及利润分割法较适用于关联方之间的资产置换。

四、政策建议

尽管,现行的法规条例较之前已趋于更全面化和系统化,但非公允性的关联交易仍时有发生,针对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相关的关联交易,监管部门可通过鼓励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从而减少关联交易之间频繁置换资产产生的虚假重组。此外,根据吕伟、林昭呈(2007)[4]研究显示在严格监管的环境下,将增加运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或是利益输送的惩罚成本,引导上市公司更多运用关联交易用于减低交易费用为目的,因此增强监管的外部环境可推动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而减少发生非公允关联交易。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就关联交易较为行之有效的现行法规条例依然是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实施指引》,而主要的法律对关联交易的规定都较为原则、简单,尤其是《证券法》[4]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应就关联交易作出更细化的规定,加重惩处力度,就此问题监管部门还需积极研究,相信提高法律效力和规制所需的约束力将会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正确配置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准则2006.2006

[2]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4

[3]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实施指引.2011

资产置换篇4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减值计提;跌价准备

《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2006年颁布的一项新准则,旨在将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手段的房地产从原有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单独加以会计规范。将“投资性房地产”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运用于实务界,其影响必将是深远的。通过对该准则的学习发现,投资性房地产在成本模式下转化和处置时,其规范尚有不尽完善之处。

一、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减值计提不连贯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一)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三)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四)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可见,本条款所说的“其他资产”应当包括作为自用房地产的固定资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以及可能作为无形资产处理的土地使用权。在该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从准则表述来看,当自用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用于出租或赚取资本增值的土地使用权与投资性房地产因用途或功能改变而进行转换时,无需损益确认,只按原有账面价值对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即将原有资产入账价值、折旧摊销和计提的减值分别记入新用途下资产的相应科目中。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均作为非流动性资产,它们的减值与折旧摊销口径均相似,在转换中很容易对接,减值计提清晰连贯。异议在于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转换时,如何体现减值计量的连贯性问题?

在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下,存货属于流动性资产,不再通过设置折旧账户来反映其价值的补偿问题,而且存货的减值处理完全不同于投资性房地产(非流动资产)的不可逆转的计提理念,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减值因素消失后可以在原计提范围内予以转回。由此可见,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中,两者的口径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体现转化前后对同一资产计量的一致性问题呢?在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以下简称《讲解》)中阐述道:“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该项存货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开发产品’。”现举例说明。

例1:甲企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上市公司,2007年3月10日,甲企业与乙企业签定了租赁协议,将其开发的一栋写字楼出租给乙企业使用,租赁期开始日为2007年4月15日。2007年4月15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余额550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00万元,要求对甲企业进行会计处理。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500000000

存货跌价准备50000000

贷:开发产品550000000

从上例的会计处理可以看出,因持有目的的改变,将原有的流动性资产存货转换为非流动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时,没有按照严格的重分类口径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对应结转至“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中,而是一并在“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余额中扣减。由于在房地产转换时中断了减值计量的连续性,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该项房地产价值变化全貌,不利于报表使用人依此作出正确判断。

笔者建议,在将满足条件的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也应将该存货视同固定资产理念处理,力求转换前后口径一致、科目一一对应,保证该资产减值计提金额的连贯性。如上例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可以表述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500000000

存货跌价准备50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50000000

开发产品500000000

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后,就延续体现出该项房地产价值走向的全貌,利于报表使用人形成客观正确的判断。

二、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有利润结构操纵空间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在《讲解》中阐述道:“处置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按照已计提的折旧或摊销,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可见,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损益是通过“其他业务收支”来体现,最终反映到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中。显然,应将该活动理解为“日常经营活动”,这与作为固定资产类的自用房地产(包括作为无形资产类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置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的处理是通过“营业外收支”来体现,不形成营业利润,而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中。也就是说,针对企业的同一项房地产,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来处置,其形成的收益就构成具有很好稳定性的较高质量的营业利润;若作为非投资性的一般自用房地产来处置,其形成的利润就不能作为高质量营业利润的来源,这为利润结构操纵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因为针对一项房地产,到底作为固定资产还是投资性房地产,是根据会计人员针对其用途的不同进行职业判断得来的,该判断很难避免主观的随意性,这种主观随意性势必要延续到利润表构成上,导致利润结构纵。现举例说明。

例2:甲企业是一家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再生产,将生产车间从市中心搬迁至郊区。2007年3月,管理层决定将原厂区陈旧厂房平整后,持有以备增值后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余额为3000万元,已计提摊销900万元,剩余使用年限40年,按照直线法摊销,不考虑残值。2010年3月,甲企业将原厂区出售,取得转让收入4000万元。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要求对甲企业进行账务处理。

分析:由于甲企业“管理层决定将原厂区陈旧厂房平整后,持有以备增值后转让”,所以应将原计入“无形资产”科目的土地使用权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最后以“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处置对象

甲企业账此务处理如下:

①转换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30000000

累计摊销9000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300000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9000000

②计提摊销(假设按年)

借:其他业务成本525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525000

③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4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4000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284250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1575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30000000

从以上处理可以得知,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40000000-(525000+28425000)=11000000元,即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项目中增记11000000元。

若管理层没有“持有以备增值后转让”意图,而是一直待售直至最终成交,其利润影响又如何呢?势必要按无形资产正常处置处理,通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核算处置损益。那么,营业外收入=银行存款累计摊销-无形资产账面余额=11000000元(假设数据不变,同例2),即仅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项目中增记11000000元,这与前述处理形成11000000元的营业利润构成迥然不同。然而追其差异根源却主要在于“管理层是否持有以备增值”这一主观用意上,准则如此规范实在差强人意。

笔者建议,为了保证企业报告的客观性、公允性及其各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对同一项房地产在处置时就不应过分强调其处置前的用途差别,我们的关注点应落在处置该项资产将给企业带来多少未来现金净流量上,宜采取“用途不同但对利润金额及结构影响却趋同”的处理态度。也就是说,在成本模式下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要与该资产仍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采用相同的损益处理理念――一律视为非日常经营活动,通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不再影响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避免人为地对利润结构进行操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资产置换篇5

第二条  房屋置换是指不同产权性质、不同房屋用途、不同地域之间的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的交换行为。对急于变现旧房购买新房的,由房屋置换企业先予变现购入旧房,并在一定期间内售出的行为视为房屋置换。

第三条  凡在本市辖区范围内进行房屋置换,均适用本暂行规定。

第四条  房屋置换应当遵循自愿有偿、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五条  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是本市辖区范围内房屋置换业务的行政主管机关,福州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负责本市房屋置换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设立房屋置换企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应持以下证件向房屋置换主管机关备案: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章程;

3、验资证明;

4、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5、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和聘用合同。

第七条  主管机关应当根据房屋置换企业的资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业绩,对备案的房屋置换企业核定资质等级,房屋置换企业应当按照核定的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活动。并在取得资质证书后开展业务活动。

第八条  房屋置换企业分为二级。一级企业可以承担变现购入旧房后再销售的房屋置换行为;二级企业不能从事购入旧房后再销售的房屋置换行为。

第九条  一级房屋置换企业设立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5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2、有5名以上持有福州市房地产经纪人专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

3、有5名以上房地产估价师或房地产经济师。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二级房屋置换企业设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房地产中介企业设立的条件。

第十条  从事房屋置换服务业务的人员,必须是取得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员;房屋置换企业当事人办理房屋置换及其他房地产交易手续的,应当指定房地产交易报备员办理。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置换:

1、房屋所有权或使用权属不清或未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房屋;

2、部队、校园内不能分割及封闭管理的住房及教师公寓等周转用房;

3、列入拆迁公告范围的房屋;

4、未取得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房屋;

5、已抵押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房屋;

6、其他限制权利的房屋。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房屋使用权不得置换:

1、损坏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未按规定赔偿的;

2、未按规定缴足房屋租金的;

3、私自转让、转借、转租房屋的;

4、其他违反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的。

第十三条  已购公房置换应当取得已购公房上市准入证明;直管公房置换需经区房地产管理局初审同意,并报市房地产管理局批准;单位自管房置换需经产权单位同意,并经产权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房屋置换应当签订《房屋置换合同》,并在各相关部门批准后的15日内向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申请办理交易过户手续。

第十五条  对变现旧房购买新房的房屋置换行为,可按置换企业与原出售方协商议定价格予以变现购入,该房在一年内挂牌出售。一年内售出的,视为房屋置换行为。超过一年未售出的,该房屋作为置换企业保留产权办理交易过户手续。

第十六条  申请置换双方当事人对置换房屋价格可以协商议定或委托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

第十七条  房屋置换企业从事置换活动实行有偿服务,可参照房地产中介管理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2、遵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3、按照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

4、参照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971号文的规定收费,并将收费标准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公开;

5、依法交纳税费;

6、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八条  置换企业违反本暂行规定的,主管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并视情节,决定是否注销资质证书。

资产置换篇6

一、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第六条规定未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可见,影响换人资产人账价值的冈素除了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以外,还包括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笔者仅就应支付的相关税费问题进行探讨,因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内容繁多,如换出存货应交纳的增值税;换出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应交纳的营业税;换出股权投资和其他金融资产涉及印花税及佣金的支付。另外,换出资产还可能发生运输费和清理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涉及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nJt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目前理论界对相关税费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与换人资产相关的税费,应计人换入资产的成本;与换出资产相关的税费,不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而应计入当期损益。其理由是,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非货币性资产的换人环节实际上就是非货币性资产的购置过程,因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按照该项资产外购的初始计量原则确定。另一方面,就换出环节而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出环节实际上是非货币性资产的销售或处置过程,所以在换出环节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与销售或处置同类非货币性资产时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是相同的。

[例1]a公司与经营汽车出租业务的B公司商定,用一辆福特汽车交换其房产一处。确定双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人换Ln商品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福特汽车的账面原值为170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10000元,公允价值为152000元。房屋的账面原价180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5000元,公允价值为172000元。a公司另外向B公司支付补价20000元。假设在整个交换过程中a公司为换出的汽车支付过户费等手续费2000元,B公司发生清理费3000元。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借:固定资产清理 160000

累计折旧 10000

贷:同定资产――汽车 170000

(2)借:同定资产清理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3)借:固定资产――房屋 172000

营业外支出 10000

贷:同定资产清理 162000

银行存款 20000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借:固定资产清理 175000

累计折旧 5000

贷:同定资产――房屋 180000

(2)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3)借:固定资产――汽车152000

营业外支出 6000

银行存款 20000

贷:同定资产清理 178000

上例中由于双方发生的费用均为换出资产而发生的,所以不计人换人资产的成本,而作为处置资产损益确认。

笔者认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在换入环节发生的并由换入方承担的各种税费,除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准予从销项税额抵扣的进项税额外,都应作为换人资产人账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入换人资产的成本。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出环节中发生并由换出方承担的各种税费应分为两类,有些税费应作为换入资产的对价,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比如:换出资产是存货时,按换出存货的计税价所确定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作为换入资产的对价,计人换入资产的成本。而有些税费却应作为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处理,如换出资产是除存货以外的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时,在换出环节发生并由换出方承担的各种税费应作为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而不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不管是换人环节发生的还是换出环节发生的相关税费,凡是由换入方支付的相关税费都应计入换人资产成本。

[例2]承例1、若按此观点,则账务处理如下:

a公司:(1)(2)与上例相同

(3)借:固定资产――房屋174000

营业外支出8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62000

银行存款 20000

B公司:(1)(2)与上例相同

(3)借:固定资产――汽车155000

营业外支出 3000

银行存款 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78000

三、账面价值计量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例3]承例1,若假设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无公允价值,其他条件不变。则a、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a公司

借:固定资产――房屋182000

贷:固定资产清 162000

银行存款 20000

B公司,

借:固定资产――汽车158000

银行存款 20000

固定资产清理 178000

资产置换篇7

【关键词】相关税费;实质重于形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相关税费具有以下特点:出现频率高但总是一笔带过;看似简单但理解和运用中争议很大。如基本准则、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准则中多次出现相关税费,但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在举例讲解时,例题大多不考虑相关税费。而相关税费做为实务中不可避免与忽略的问题,由于理论和实例指引的缺失,其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

一、相关税费会计处理概况

对具体准则中涉及的相关税费进行归纳总结,其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计入资产成本

如存货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二)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如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除资产处置损益之外)

如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中包含相关税费)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计入债务初始计量金额或冲减资本公积

如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资本公积),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二、相关税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四种方式基本涵盖了相关税费所有的会计处理。但在理解和执行中仍然存在困惑,致使同一笔交易有不同的处理结果,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

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有些会计处理将相关税费视为企业为换入资产付出的代价,全额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有的将相关税费一律计入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还有些对相关税费进行区分,为换入资产发生的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为换出资产发生的计入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以上多种做法使会计处理产生了混乱。

三、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实质重于形式

鉴于相关税费形式和功能上的多样性,难以总结出其固定的会计处理模式。笔者认为,在对相关税费进行会计处理时,不能流于形式,简单的按受益对象、价外税和价内税等对相关税费进行分类和会计处理,应把握相关税费的经济实质,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贯穿于其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本部分以相关税费会计处理争议最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相关税费进行处理。

(一)具有补价性质的相关税费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相关税费具有补价性质,其实质是企业为换入资产付出的代价(或得到的补偿),无论涉及的是价内税还是价外税,均应计入(或调整)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如甲企业以公允价值为100万元的存货换入乙企业公允价值为117万元的商标权。由于企业换出存货应视同销售,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对方未另行支付增值税,也不涉及补价。该交易中企业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相同,但考虑隐含的税金,该交易为等价交换。因此,甲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补价性质,相当于支付的补价,虽然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但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甲企业换入的商标权的入账价值为117万元(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00万元加上增值销项税额17万元),乙企业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为100万元(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7万元减去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

(二)不具有补价性质的相关税费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于不具有补价性质的相关税费,也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增值税作为价外税,不同于其他税费,应单独分析。

1.不含增值税的相关税费

不具有补价性质的相关税费,应分析其实质,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理进行会计处理。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为换入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为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应计入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在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由于不确认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为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否则将违背谨慎性要求。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双方约定:甲企业负责将换出的商品运抵乙企业,并自行将换入的资产运至本企业。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甲企业支付的第一笔运输费应计入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第二笔运输费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当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时,甲企业支付的第一笔运输费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支付的第二笔运输费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不具有补价性质的增值税

对于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发生的不具有补价性质的增值税额,应根据其是否单独收付,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增值税单独收付,其实质是交易双方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货币资产进行的等价交换,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没有关系,应单独进行会计处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外)”。收取发票一方,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

如果增值税不具有补价性质,又未单独收付,其实质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作出的让步,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损失,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外)”。收取发票一方由于对方的让步,形成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营业外收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红杰,傅国林.税费在实务中的处理方式[J].会计之友,2012(27).

[4]蒋季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处理[J].财会月刊,2012(5).

资产置换篇8

总体而言,10华靖债在刚刚发行时算是一个不错的城投债。其发行人江苏华靖是江苏省靖江县最大的国有独资企业,当地人民政府向其授予土地收储和开发的职能,靖江县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全国百强县内排名第34位。发行人的领导班子几乎都是当地市政府的主要官员,再加上发行人及其有关港口公司以其拥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为质押担保品,这只债券发行时的票息仅有5.68%,可以说是只质量相对较高的债券。

在2011年的报表中,发行人通过资产置换的方法把资产负债率调整到26%的低点。这不要说是在城投债范围内,就是在任何债券中都是非常低的,所以评级公司顺理成章地把其主体评级上调。

可是,我们应关注的不仅仅是资产置换的结果,过程同样重要。发行人近几年年报显示,其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总资产分别是134.62亿元、67.49亿元和110.25亿元人民币。如此大幅度的起起落落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恐惧。再仔细追问下去,我们会发现,发行人所有重大财务指标变动的奥秘其实都在资产置换这个小把戏里:无论是资产负债率的下滑,还是总资产的波动都是来源于资产置换。

首先,发行人把表外的低负债资产和表内高负债资产进行了置换,这种人工方法虽然减轻了其负债压力和利息支出,但城投债本身属于依靠政府财力隐形支持而生存的主体,所以债务从政府的一只手换到另外一只手到底有多少增加信用能力的本质是值得怀疑的。

其次,发行人竟然忘记了对资产置换这样的大事及时披露信息。因而其2010年年报出炉后,由于资产骤然减少,市场一片哗然。大家开始猜测江苏华靖是不是被当地政府外科手术般掏空的又一个科隆电器?它会不会比山东海龙违约更早?在一片质疑声中,发行人才被动书面解释说资产下滑是其置换资产未完成且未披露造成的。虽然如今的发行人在种种压力下已把好资产置换进来了,但作为职业投资者,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无视投资者权益的债券发行人偷偷摸摸置换了好资产进来,那不好的资产去哪里了呢?

资产置换篇9

为进一步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强化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3号)等文件要求,本着“要上新项目,首先抓整治”的项目清理置换工作理念,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1、按照“严格政策、依法清理、分类处置、以清促建”的要求,健全完善项目进入退出机制,强化入区项目管理服务,严格依法用地和集约节约用地,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益。

二、清理置换对象

2、经济开发区内长期停产、圈占土地、厂房闲置、出租转包的入区项目,以及未签订入区建设合同的租赁企业。

3、投资强度低、占地面积小、经营效益差、税收贡献低、无后续投资能力的入区项目。

三、清理置换办法

4、建立健全项目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土地闲置、投资强度不达标、建设进度缓慢、出租转包、违法用地等五类项目作为清理置换重点,切实加强项目运行监管,通过定期开展调研和分析,建立清理置换项目台账,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

5、向拟清理项目下发限期整改通知,督促其严格履行入区建设合同,采取追加投资、增资技改、以商招商等方式,促其达到入区标准和要求,并严格做好考核验收。

6、对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的拟清理项目,收缴土地闲置费,并追缴项目入区以来的土地租赁费;取消投资方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并追缴各种优惠款项;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地面建筑物按评估价值的70%给予补偿,动产由投资方在两个月内自行搬迁。

7、以用地手续办理作为调控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杠杆,约束企业投资行为。严格入区项目用地的报、批、供手续,确保新入区项目合法使用土地;对于符合产业规划、经济效益较好、尚未办理土地证的项目,积极补办完善用地手续,消除未批先用、批而未供、以租等违法用地现象;对于符合“三图一致”用地条件、列入清理置换范围的项目,由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用地进行收储,待项目追加投资、积极整改、达到入区标准和要求后,为其办理用地过户手续,拒不整改的,按照本意见清理出经济开发区。区财政设立清理置换专项基金,用于项目清理置换和土地收储。

资产置换篇10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范围;资产整体置换;非互惠转让

美国是最早制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家,主要有《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部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虽然没有单独颁布有关非货币性资产的准则,但在其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具体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财政部首次于1999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原版准则”),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准则”);2006年2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2006年版准则”)。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分析

从准则适用范围来看,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虽都以“非货币性交易”命名,但从内容来看均没有涉及非货币性负债交易和劳务交易,也没有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实际上规范和披露的还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即指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2006年版准则更名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不过是众望所归,“名”正而“言”顺,还准则以本来面目,更便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原版准则引言中明文规定该准则不涉及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包括股权)取得股权和企业合并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修订版准则适用范围有所松动,仅仅不包括涉及企业合并的非货币性交易;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适用范围的条款,但是从其第二条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下定义可以看出,该准则同样不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也不核算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和发行股票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业务。

美国apB意见书第29号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2004年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SFaSno.153)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即“非货币性资产的互惠转让只有在转让方对转让资产不再进行实质性的持续涉入,即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或报酬已经转移时才应作为交换”。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有相同的规定。我国2006年版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核算范围比美国准则和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要窄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2006年版准则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即企业获得一项或若干项非货币性资产,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付出自己所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作为代价,而不是单方面的非互惠转让;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既涉及互惠性的交换,也涉及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一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我国之所以将非互惠转让排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核算范围之外,主要是考虑到非互惠转让性质比较特殊,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性质差异较大,而且在其他具体准则中作了详细规范,没有必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加以核算。例如,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属于资本性交易,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又比如,政府无偿提供给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属于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其二,基于目前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交换在我国并不多见的情况,暂时没有必要对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的非货币性交换进行规范,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出规范。因此,我国2006年版准则核算对象只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不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两方面均有涉及。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思考与建议

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披露的前提。适用范围界定模糊,会导致准则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1] [2] 

与前两版准则相比较,2006年版准则进一步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适用范围界定比较清晰可见。但是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相比,2006年版准则适用范围显得较为狭窄,没有涉及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也没有涉及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鉴于此,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项具体准则,应该具有完整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应当考虑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尽量缩小差异,以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也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交易成本。不过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尽管2006年版准则已经实施了年时间,但是频繁的修改有损准则的权威性,影响准则的有效执行,适用范围界定不宜盲目扩大,应循序渐进展开,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目前的确存在着许多以劳务提供方式换取对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行为,比如我国一些建筑公司为国外客户提供建筑劳务后,所获报酬往往是非货币性资产(如钢材、木材等)。劳务比较特殊,虽然不是企业所持有的现实的、有形的资产,但是在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中也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转让,这与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机器设备的交换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于企业以劳务方式换取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给予明确规范,可在会计准则解释公告中进行补充说明。对于负债,可遵循债务重组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以及接受其他企业的捐赠等非互惠转让,2006年版准则并没有做出明确规范。可考虑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按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孰高的原则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接受的捐赠,可比照政府补助准则规定予以处理,即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数额较小,则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资产整体置换会计处理规范。2006年版准则出台之前,部分上市公司将其归入非货币性交易范围,并根据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以2006年版准则规范资产整体置换存在概念上的冲突。因为资产整体置换不仅包括大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还涉及大额债务的转移,已远远超出2006年版准则所涵盖的范围。如何界定其为货币性交易或是非货币性交易?是将置入或置出整体资产看成一个整体直接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还是将其区分成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并根据货币性资产是否占整个交易金额的25%来判断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些都不是2006年版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所能涵盖和解决的。尽管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资产整体置换,但不可否认该准则与资产整体置换的关联度最大,且部分上市公司已按此处理并得到实务界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以解释公告或补充说明等方式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