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评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5:25

读后感评语篇1

1.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活动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演等能力,并在每一节课中通过唱英文歌,自由交谈,表演对话,改编对话,日常会话等环节来检测和评价学生,使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英文歌唱得好的学生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完成对话表演的学生可以得到加分;学生改编的优秀对话作品可以在教室展出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都会尽可能做出恰当而公正的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得以保持、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践证明,丰富的评价活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2.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整体水平

在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时,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由他(她)组织组员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组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学的小团体,共同进步。喜欢唱歌的学生很高兴辅导同学唱英文歌;类似的,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负责排练对话表演;语音语调好的学生成了朗诵小老师;责任心强的学生主动督促后进生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团结互助、协作的精神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培养。学习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和指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四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的,各小组的成绩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整体实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

3.采用表演形式,增强运用能力

除了以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随机评价外,学期末学生还要进行一次总评价,也就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总测评。我借鉴了南海市桂城区教研室的探索经验,学期口语水平测试按两个程序进行:(1)小组协作对话和唱英文歌;(2)抽签朗读指定内容。测试前一天,四人小组的组长各抽签确定话题,然后各小组利用一天的时间准备对话内容和相关道具。第二天进行口语水平测试时,教室就成了一个大舞台。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留出位置作为测试场地,各组按抽签次序依次进行测试。各组派一名代表作为评委给各小组打分,最后教师综合得出各人的成绩。这种口语水平测试形式有效缓解了学生考试的压力,深受学生欢迎。

读后感评语篇2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感情诵读、着重朗读重点段落等方式,能有效地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感情

0引言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1如何科学的朗读

1.1教师范读,引导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在学生自由读后再点名给大家试读。如果点的几个学生都读不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结果是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语言是口耳文学,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可准确传达作品的感情,再者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1.2依据教材,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器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1.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有这么两句:“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合理评价

在学生读中或读后就及时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如果学生读的不好,就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情感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感情的流露。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即评,读者缺少内省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的,对于读者而言能识别,却不能体会。所以,这时应让读者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读者能恰当地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后,再给予评价,即采用延时评价。朗读训练要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2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3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读后感评语篇3

【关键词】朗读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小学各个年级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朗读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既重视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并借助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一、鼓励评价,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一些孩子在朗读之处往往有吃力之感,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极容易慢慢发展为不喜欢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努力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感受,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学生专属的个性评价,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到朗读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需要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坚持就一定有收获。事实证明,低年级孩子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个肯定,一句积极的评价,甚至一个眼神树立朗读信心,并最终爱上朗读。

二、积极引导,让学生爱读、乐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处于刚刚建立阶段,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在所难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错误,或明显处理不当时,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此时,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三、评价多元,尊重学生阅读感受

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感受。在朗读时,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中,读到青蛙说:“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许多同学都觉得是青蛙觉得小鸟在说谎,所以固执地不相信,所以用很傲慢,很不屑的语气来读,而一位同学却觉得,或许青蛙是惊讶,只是觉得太难以置信了,所以在这样说,那么在读这一句时,应该用惊讶的语气。那么对于句中“用”和“那么”的重音处理就很不一样。而且这两种读法确实都是在不同的阅读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我们对后者也应该给予尊重和肯定,搭建更宽阔的阅读平台,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喜欢的语气朗读。

四、引导评价,让学生乐于模仿

读后感评语篇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爱学语文,让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徜徉。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学期我在我校探究有效教学模式的活动中,即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令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朗读为主要方式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木兰诗》、《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如我在教学《背影》,出示句子:“仿写:例:父爱是送别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让我倍觉感动。父爱是__。__”给学生填空并朗读,又如上《故乡》一课时,让学生填写句子:“当闰土在__的时候,我在__。”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懂了作者的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

读后感评语篇5

一、评价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低年级学生没有朗读基础,我们在进行朗读评价时,如仅仅用“读得棒极了”“读得真好”“还要继续练习”之类的语言泛泛而“评”,很难达到朗读评价的目的。我们要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指导,充分肯定他们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低年级朗读评价之本。如,《快乐的节日》片段:

师:谁愿意读第一节?(生读,有唱读现象)

师:哎哟,像唱歌一样,好听是好听,谁能像读书一样地读?

师:节奏感多强啊!来,掌声!不过有几个音要正正。(正音,齐读)

师:继续往下读。(生读,读得不错)

师:多长的段落,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来,我和你握手!你们还想不想和我握手,继续往下读。(生读,师生正音,这样,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读完全文)

在这种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中,学生习得了朗读要领,强化了朗读技能,朗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要发挥激励功能

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激励性的语言能使他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产生自信,获得动力。

如,《狐假虎威》一文中,我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一个女生将狐狸说的“你敢吃我?”这句话读得很轻。

我微笑着鼓励她:“读出了狐狸的心声,老虎可能会害怕,可你读得轻了点,老虎听不到,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让老虎听到。”

她再读,声音提高。

我继续评价:“这样的表情老虎可能不太相信你说的话,加上表情、动作,再试试。同学们,给她点掌声鼓励一下!”

果然,她不负众望,语言、动作、表情是那样得栩栩如生。那自信的神情,告诉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她从朗读中得到了快乐,超越了自我!我相信,以后的课文她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评价语言要富有童真童趣

低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富于形象思维。他们所接触的教材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学色彩。因此,我们在进行朗读评价时,也要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倾心营造与他们心灵相通的情境,评价语言力求融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如,经典书上《荷叶圆圆》中:“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一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后,我模仿青蛙的叫声进行评价:“呱呱呱,瞧,这位小朋友读得多欢快,我得再多唱两首歌:呱呱呱,呱呱呱。”“哈哈哈哈……”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学生在欢笑声中,朗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评价语言要彰显学生的个性

低年级学生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他们站在个人感悟的角度读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

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语速较快,语调读得有点着急。我评价:“蝴蝶飞得多快呀!你读出了蝴蝶想早点聚会的心情。”另一个学生却读得比较沉稳,语速较缓慢。我这样评价:“行路要注意安全,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考虑得真周全,要让蝴蝶安全去聚会。”

我采用这样的评价语言进行评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肯定了学生独到的文字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

读后感评语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构建技巧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才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最佳“桥梁”。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真材实料,“朗读之桥”方可坚固

众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坚固的桥,前提是保证有货真价实并且充足的材料。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程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

二、科学施工,“朗读之桥”方可规范、合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朗读课上,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学生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全面施工,“朗读之桥”方可如期竣工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由于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验收过关,“朗读之桥”方可放心使用

朗读之“验收”,即评价之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坐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笔者还见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

总之,指导学生以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老师常抓不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起这样一座朗读之“桥”,让学生心灵世界与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对接、交融,构成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思娜,舒华,刘艳茹.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

读后感评语篇7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反思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再次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些教师认为:“读中感悟就可以不用范读指导。”那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方式被固定了,这样“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帽子就扣在教师的头上。而有些教师认为要指导,可是又担心其他教师不认同自己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觉得指导特别不容易。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一、在常态课中低段朗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指导的时间不足

学习新课时有一条预习性的朗读,教师基本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而真实情况却是班级中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没有读完,紧接着就开始学习生字新词,接着又是下一环节了,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基本成了走过场。

(二)朗读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学生读的时间多,总是男生读了,然后女生读,指名个别学生再读一读,接着坐下,又是同桌读一读,读的时间是很充足的,但是没有要求,没有指导,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根本不知道读得怎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怎么能行?

(三)朗读指导的片面性

一年级中听的最多的“指导”是“你要把这个地方读出重音来”“你要把语速放得慢一些”“要读出语气”“你不能唱读”“把这个词语突出来”“读的时候不要慢悠悠的”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指导,没有和阅读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一堂课中总是请个别几个尖子生来朗读,试问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会读?

(四)朗读指导单一性

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直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文中某个人物,或者是某段话。这样的指导方式违背了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也就达不成朗读的目的。

(五)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可是在常态课上,学生朗读后,教师往往就是评价单调,如:“你读得真好听”“你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听”等对于学生的朗读其实没有起到真正的实用的指导。

二、在低年级学生中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指导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注重感悟,强调内在的指导

阅读教学重感悟,这是大家的共识。感悟是指心理的活动,所以指导也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在学习《春雨的色彩》小鸟争论的片段:

师:刚才你听到了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

生:在争论一个问题。

师:争论什么问题?

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出示课件)

师:那谁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和同学争论过问题?是怎么争论的?

理解“争论”这个词时,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这一词语,体验与理解要更丰富和深刻。通过不同的语气读来抒感,使学生融入其中,对自然美的感受、赞扬都包含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

(二)依托文本,避免空洞的说教

指导朗读不能只是“全理论”或者“全技巧”的指导,是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我个人觉得最佳的指导途径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一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读人物语言就要像自己平时的说话,语速不能过慢,注意主人公的年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情”,“你要进入到课文里面去”,这些就是全理论的指导,其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指导,基本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如果依托文本,进行语句、感情、生活体验迁移等具体地指导,可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有序进行,优化阅读的过程

我们的朗读指导要从阅读的过程出发。

1.初读课文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每次学习新课,在初读的时候,我不让学生齐读,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学生对字词还没有掌握,课文也没有读通,所以这时渗透读书的方法――朗读时要仔仔细细,不会读的句子多练几遍,一次不明白的句子用心思考,想一想再读。在学生差不多读了课文三四遍之后,请几位学生分段读,学生读错的地方,我再及时评价加以点拨,然后让分段读的学生再一次地读,与第一次相比就算是细微的进步也要大力地表扬他,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2.细读,分步细想需要思考的课文要点“月亮先来到哪里心愿是什么?月亮接着又来到哪里心愿又是什么?”“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一课时,先请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描写月亮的两次愿望的段落,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重点问题月亮的两次心愿各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熟读课文进而记住主要情节,再用填空的方式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在深读课文的时候把握主线,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者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在读中理解感悟,在感悟中再去读。

(四)学生遇到朗读难点时,教师示范朗读指导不可少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力强和记忆力好,在听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它能较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再让学生试着读,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等尝试。

(五)讲究策略,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

我们的指导是为了学生的提高,那么就要处处以人为本,讲究评价和指导的策略,要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不能“好心办了坏事”。生生评价在课堂中经常见到,也就是教师请学生来评价说说朗读的同学,朗读过程中哪些优点要学习,再给这位学生提提自己的建议。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学生基本都是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很少说到优点是什么,读的学生总是听到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以后他肯定不愿意读了。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更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时用赏识鼓励的话语。

读后感评语篇8

一、小学语文“动感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1.把“阅读”等同于“朗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惟有朗读才能体现这一理念。同时,很多教师把课堂气氛热闹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这种“人声鼎沸”的朗读实则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和默读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的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衡,高效的阅读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2.过于追求“动感课堂”,忽视语言应用。

语文课程因其丰富的人文性而具有突出的情感特色,尤其语文阅读课教学更是如此。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追求情感渲染也就成为许多教师的重要价值取向,能否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并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成为评课的重要指标。因此,不少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过于关注情感渲染,寻求“动感课堂”的热闹,走向了极端,从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

3.师生互动交流形式、评价方式单一化,且缺乏内涵。

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答案都是学生不经考虑就异口同声回答的。这些学生活动看似热闹,但缺乏深度,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由文本产生的独具个人色彩的联想。学生缺乏独特的感受,没有感受到教材蕴含的情感,有些教师对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听,学生读完了就随口说一声“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至于具体读得怎么样,是否读准音,有没有漏字或者添字,是否读清句子,能否读出语气和感情,都未加以指导,也未让其他学生帮着提意见。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声附和的不良习惯。

可见,这种小学语文“动感阅读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如何构建高效小语阅读教学,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呢?

二、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要想让阅读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机制,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首先要尊重学生求知的热点、疑点、兴趣点,并及时抓住这些“点”,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就一些符合学情的有价值的问题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作深入思考,那么课堂的对话就会很自然,而不是生硬地贴上毫无回味的道德标签。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被激发出来,并自觉地将课堂上的思考内化为一种体验、知识沉淀。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机制,必须积极地改变“学生配合老师”的现状。出现“学生配合老师”的现状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师生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这注定了课堂对话的不平等,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强势,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习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与对话,很自然地就出现“学生配合老师”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就要精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和资料,共同设置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对话方式等。

2.以学法引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可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有帮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在主题阅读指导中,我注意结合教材中重点讲读课文的文章形式,在学习中渗透学法,课堂尾声总结学法,并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效果非常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领学法,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如鱼得水”,真正实现高效语文阅读的初衷。

3.以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为媒介,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就阅读教学来说,那就是: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等,再回归到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一个层次是从读懂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能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词义和句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二个层次是具体领会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个层次是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这是关键的一步,进一步领会和学习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三个层次互相促进,逐步深化,不妨称作“语言教学的回归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课文语言的优美,展开各抒己见的研讨,最后回归到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鼓舞,在艺术鉴赏上获得美的感染,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

4.多样化、富有内涵的鼓励性评价策略,是增强学生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读后感评语篇9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38-02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学会感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在新课改教学中,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证明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朗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要靠学生亲自去实践。朗读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也有读的方法、读的要求:读时让学生明确目的,明确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的形式应多样化,语文课堂上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朗读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特别大,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导向,又让学生在模仿中得到了提高。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是学生的朗读示范,也可以用录音范读。通过这些朗读示范,让学生互相学习,在欣赏中得到提高。

2.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语文课文朗读中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只是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语言夸夸而谈。评价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比如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如果这样评价学生:“我看你也快高兴得哭了,是吗?你也一定在为他们的和好而高兴吧!”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心里肯定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风筝一样,让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课文。

3.注重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一个对话过程。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体验,那这一个对话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有真情付出,才会有真情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与作者文本交流对话,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就加入了课文,与课文中的人们共同欢庆申办奥运会成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注重课堂朗读气氛的烘托

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借助教学图片或用形象逼真的声音等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在读《看雪》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我们都见过雪,玩过雪,但还有些小朋友没有见过雪,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朋友吗?想跟他们一起玩吗?”通过这种提问,课堂气氛就会激烈,学生一定会急着去读课文。

二学会感悟

感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怎样让学生在读中很好的感悟: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细读课文,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让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感知,获得初步的感受。其次在读中领悟,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精读。精读意在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最后在读中启迪灵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中开发学生灵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学生读后总会交流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读后抓住两者的不同表现去比一比,从比较中感悟到小白兔的勤劳,小灰兔的懒惰,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到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课文《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体验到愉快的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三学会积累

朗读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朗读感悟后就要注重积累,在感悟中积累情感,“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语文课文的学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疑把好词佳句储备在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也能积累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可适当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文

语文课文有指定背诵的课文,除让学生背诵喜欢的课文外,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背得越多,积累得就越多。

2.加强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好“日积月累”,让学生多读多记好词佳句。

3.多读课外书,课外多积累

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课外多阅读,自主识字量增多。经常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交流读后的感受,丰富语言积累,为运用打好基础。

四学会运用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朗读、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在口语交际和自己的文章中。在课堂学习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采用扩写、仿写、写感受体验等形式,使写成为读的延伸和发展,成为感悟的升华。随时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

读后感评语篇10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训练提高方式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阅读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在训练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阅读素材

积累阅读素材就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在语文课本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即成为“阅读题材”了。它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阅读的源泉。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使用相同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显然就是叶老先生所说,学生们阅读缺少丰盛的源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初一阶段就积极地指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例如:指导学生从读书看报中搜集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可以剪报、摘抄。也可以抓住茶余饭后,听故事、听广播、闲聊天,甚至道听途说都可以随时记在整理本上。还可以在静思默想时,灵感突现时,所迸发出来思想火花时及时记录下来。凡此种种都是搜集素材的好办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起来,文笔也比原来好多了。正所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自由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里学生最怕的就是阅读鉴赏类题目了。究其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学生对所要阅读的题材知之甚少,不知该读什么,或者对所读的重点理解不透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一旦给学生限定了题目,他们就很头疼,不是一节课没什么思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即在积累了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扩写交流阅读,同学们的阅读内容果然丰富起来。总之,只要学生有灵感,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当然,阅读材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书信、散文、诗歌、札记、随笔。

三、课堂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花大工夫的,因为它综合了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就需要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中,而课堂上有目的的练笔就是提高阅读水平的绝佳机会。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读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而且课本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可谓是“阅读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四、阅读课评改

好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出来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常常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推敲”一词就源于贾岛,今天“推敲”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因此重视语文阅读课的自评是评改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在阅读讲评课上一改以往的老师评讲为主,而改为老师指导思路,学生自评为主。当然,在评改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也切实体会到仅仅让学生自评能力还不够。因为,学生的自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基于上述原因,我还采取了生生互评的评改方式。具体方法是:两个班互评,即把我教的两个班学生的阅读课进行交换,这样可以避免感情分,评起来比较客观公正。在评的过程中,给学生定出评改标准,可以根据标准打分。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评改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一一对照来评,有的还自发地进行讨论研究,因此,我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阅读互评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讲评课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总之通过积累素材、自由阅读、课堂阅读、阅读评改等一系列的阅读训练打破了语文课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阅读的技巧,积累了阅读的材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