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37:18

格林童话大全篇1

童话从来不是小孩子的专属,在这条格林兄弟成长之路上,童话里的美好世界在旅行中铺陈开来。丢掉日常生活的焦虑,借助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通过旅行找到内心的安宁。让我们回归到孩童时代最朴素纯真的心愿里,看看小红帽的故乡;去睡美人的城堡唤醒那个沉睡的公主;见一见吹魔笛的彩衣乐手……两百年前的故事在今天重读依旧崭新,让格林兄弟做向导,在旅行中感受比文字更鲜活的德国童话。

哈瑙Hanau

童话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个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仅30分钟车程的哈瑙,是格林兄弟出生的宁静城市。哈瑙是一个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小城。作为格林兄弟出生地,哈瑙这座低调的城市,成为了格林童话之路的起点。

格林兄弟分别在这座宁静的城市出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5年的童年时光,格林兄弟成为这座小城的骄傲和象征。1896年在格林兄弟逝世后,哈瑙市中心的市政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格林兄弟纪念碑,弟弟威廉坐着看书,哥哥雅各布关切地站在他的身旁。这个广场是哈瑙唯一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很多重大庆典活动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全欧洲最古老的市政厅就矗立在格林兄弟铜像身后。这尊铜像几乎成为哈瑙格林兄弟最有存在感的所在。

正值《格林童话》出版200周年之际,哈瑙5-7月间会举办菲利普斯鲁厄城堡的“格林兄弟童话节”,在这个黑森州的第二大露天戏剧节上,格林兄弟的童话剧被搬上了哈瑙的露天舞台,以菲利普斯鲁厄城堡和宫殿花园为天然背景,上演一出出由格林童话改编的剧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览,观众中有孩子也有像我们这样怀揣一颗童心的大人,因为童话从来都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属。

施泰瑙Steinau

格林兄弟的童年小镇

作为格林童话之路上最小的一个镇,它被群山包围,城中有很多德国典型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这座中世纪的古老城镇到处布满了格林童话中的场景。古堡前广场上的“童话喷水池”中的圆柱上雕刻了许多美丽的格林童话故事。美丽的金齐河从小镇中缓缓流过,小镇宁静美好得仿佛童话故事中的某一段安逸的文字。也正是这座小镇给予了格林兄弟最宁静美好的童年。格林一家的故居至今仍有保留,成为当地可供游客参观的博物馆。在格林兄弟故居的花园里,一只还没有变成王子的青蛙在与“公主”对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青蛙一吻,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施泰瑙地处百年历史“法兰克福-莱比锡商贸通道”上,是商贾辗转留宿的必经之地,小城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堡有41米高的塔顶,传说中的吊桥虽然今天已经被固定,但置身吊桥上仍能感受古堡在一个世纪前的威严和神秘。

在这里最亲切的导游是从格林童话中走出的穿靴子的猫,它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在它的带领下你可以到最受欢迎的马隆内特剧场参观。这里常年上演木偶剧,每年8月的星期日被定为童话星期日,各种热闹的童话主题活动会在这里举办,宁静的小城顿时会因童话变得热闹起来。

阿尔斯菲尔德alsfeld

小红帽的故乡

阿尔斯菲尔德是格林兄弟最爱逗留的城市,当年格林兄弟在创作《小红帽》的时候,曾从阿尔斯菲尔德的当地人—瓦尔姆人传统服饰的小红帽中受到启发,所以阿尔斯菲尔德被视作小红帽的故乡。阿尔斯菲尔德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中心地带,建城时间距离今天近800年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持着中世纪风格,许多德国典型的桁架木屋结构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阿尔斯菲尔德的特色景观。建于1512年的市政厅有500年历史的婚礼厅、古老的葡萄酒屋等全部远近闻名。在阿尔斯菲尔德有着许多童话主题的活动,在小红帽文化周和萨拉达吉尔节的时候,当地人会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座和童话有关的城市里有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为你做导游,他们会带你遇见小红帽和大灰狼,会带你进入梦幻的阿尔斯菲尔德童话屋。

卡塞尔Kassel

童话之路的首都

雅各布格林说:“在卡塞尔的生活是我们一声中最幸福的时光。”格林兄弟们在卡塞尔度过了最美好的30年光阴,在这里他们做语言、文学研究的同时,收集并整理出版了《格林童话》。这是一座迷人的文化城市,每个像格林兄弟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文化生活,这里有完美的宫殿、有植被繁茂的公园、有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卡塞尔著名的中央大街是一条笔直的核心街道,笔直的穿越公园、城堡、城市,举目望去蔚为壮观。卡塞尔有欧洲最大的自然山坡公园—威廉高迪山地公园,在这里可以鸟瞰全城美景,童话剧《白雪公主》就在这里拍摄。卡塞尔是格林兄弟生活了近30年的美丽城市,在这里到处留下了格林兄弟的足迹,其中有可供游客参观的格林兄弟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兄弟俩的手稿真迹。今年的7月18日—8月18日,在Schonefeld公园的浮动舞台上,格林兄弟童话将被改编成音乐剧与观众见面。

沙巴堡Sababurg

睡美人城堡

沙巴堡位于威悉山区莱因哈特森林中部地带,威悉山区仿佛是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格林童话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威悉山区和莱因哈特森林里。格林兄弟的睡美人城堡隐藏在群山和绿树中,至今仍是提供17个房间住宿,以及童话般美食餐厅的地方。

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在一座中世纪古堡里沉睡了一百年,故事中睡美人城堡就是今天的沙巴堡—15世纪建造而成的浪漫古堡。在沙巴堡的地下室有着著名的沙巴堡剧场,旺季时每到周日下午4点装扮成王子和公主的“城堡主人”会向游客们演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夏季的露天剧《睡美人》也深受游客的喜欢,这里除了会上演格林童话的剧目还有爵士音乐会、玫瑰花展等丰富浪漫的文艺活动。这座睡美人城堡在15-18世纪时是统治者黑森公爵的狩猎城堡,现在这里成为了大型森林动物保护区,在距离城堡不远的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给爱自然爱动物的游客提供了另外一重选择。

哈默恩Hameln

有魔笛声的鼠城

早年的哈默恩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在哈默恩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有无处不在的老鼠引路。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默恩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1284年发生在哈默恩的捕鼠人传说更是经过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让这个中世纪古城闻名于世。但事隔700多年后,这座城市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了城市标志,只是它变得更加充满功用,为城市人引路。老鼠也化身为这座城市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跟着老鼠就能进城”,只要脚踩着老鼠的标志,你就能顺利进入哈默恩的老城。在哈默恩随时会出现各种老鼠的可爱形象,为这个童话之城带来童趣。

在哈默恩格林童话《穿花衣的吹笛手》中,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更为华丽,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老鼠的乐师也成为哈默恩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魔笛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童话迷前往哈默恩,也许吹奏魔幻曲调的魔笛手就会出现在你的身旁。在市中心的哈默恩广场上,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碰到说书人,他们的保留节目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说书人这个职业在欧洲非常古老,在电视广播不发达的年代里,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就是大家信息的来源,更是欢乐的源泉。

不来梅Bremen

最北端的童话之城

格林童话大全篇2

【关键词】格林童话精灵形象必然性宗教世界观

一、童话中的精灵形象

(一)常人形象。童话中的精灵形象,常人形象是比重占的较大的,但是童话故事中的常人往往是纯属想象世界中的形象,他们亦正亦邪充满了神秘幽静之美。《格林童话》中的常人类精灵形象主要有巫婆、侏儒、巨人、仙女,他们都各有其特点,《尧林德和尧林格尔》中巫婆的歹毒;《大拇指》中大拇指的可爱机智;《勇敢的裁缝》中巨人的好勇斗狠和《灰姑娘》中仙女的善良,这些精灵利用神奇魔法,帮助在困境中的主人公冲破重重阻碍战胜邪恶势力。

(二)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也常在童话中出现,“诺瓦里斯说:‘自然有嘲笑幽默幻想等,兽类和植物中有自然的漫画。自然中的动物界最可笑,充满幽默感。石头和植物的世界更有幻想的色彩。’儿童天生就爱与大自然亲近,童话世界的动物常常是人们童年时期最好的朋友。”动物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也因为动物形象的生动活泼而易于被小读者接受。

(三)物体形象。在精灵这个世界,不管是平日里吃的瓜果蔬菜,用的桌椅板凳,还是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有可能不经意间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读者眼前,充满了生命力。《格林童话》中物体形象的精灵较少,《麦秸、木炭、豆粒儿》极具代表性,童话赋予了麦秸、木炭和豆粒儿生命力,描写它们逃出了死亡的厄运,展开的一段冒险的旅程,这三样小东西性格各异,在面对一条河的时候,愚蠢的麦秸横躺作桥,急性子的炭块跳了上去,结果和麦秸一同掉了下去,岸上的豆粒儿幸灾乐祸笑破了肚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会唱会跳的云雀》中太阳、月亮和东、南、西、北有了生命,将自己的宝物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给了和告诉了主人公帮助她克服困难。

二、精灵体现的宗教世界观

《格林童话》中的精灵形象的宗教世界观对人们有着教育意义,“《格林童话》是植根于西方特殊的文化,所以《格林童话》在保持民族特殊文化的同时,也会折射出西方文化独特的审美风貌和普遍性的价值取向”。所有童话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坏蛋往往会得到他应有的惩罚,《格林童话》所体现出的基督教的宗教世界观教导人们摒除恶念、狠毒,倡导人们走向善良、宽容,宗教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终极关怀渗透在《格林童话》中。

《格林童话》中上帝,天堂和圣母等的出现,使童话蒙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渗透着宗教的观念。在《圣母的孩子》中“玛丽娅对偷开了天国的第十三道门的小姑娘说:‘你没有听我的话,还要撒谎,你不配住在天国了。’并在最后说:‘一个人只要忏悔和承认自己的罪孽,就会得到宽恕。’这些话充满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指出了宗教世界中摆脱罪的道路,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神性的世界。”

三、作者塑造精灵的必然性

(一)精灵存在的艺术性。精灵作为在童话中最精彩的配角,不是主角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有时占有至关重要扭转乾坤的地位。精灵的出现往往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两个兄弟》中,两个兄弟离家出去闯荡,在路上遇见了五种动物,这五只可爱精灵活跃于全文,一路跟随着主人公杀死恶龙,并挽救了主人的性命。《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的出现成为了全文的转折点,使用各种办法拯救白雪公主的生命。童话中的精灵还有女巫,许多童话中都可见女巫的身影,不管是一瞥而过还是贯穿全文,《六只天鹅》中的巫婆将六位王子变成天鹅后便不再出现了,《铁炉子》中的女巫也只是负责将王子困在铁炉子中,这些精灵的出现虽然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引领这故事情节的发展。精灵是童话中璀璨的一笔,既补充了故事的内容,又起着催化剂般的作用,将童话故事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童话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许多事物都是呈理想的状态,无助的好人在关键时刻得到善良的精灵的帮助下,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魔法总是伴随着精灵出现。童话故事中因有魔法出现而充满趣味,因有精灵而精彩,精灵的出现使得故事显得通俗易懂,童话作为儿童读物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二)精灵所存在的时代背景。《格林童话》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海德尔堡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的手中,童话中的精灵也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格林童话诞生前的十七、十八世纪,德国经历了“三十年战争”不仅给德国带来政治上的分崩离析,还造成经济上的衰落滞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对德意志的影响巨大”。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历史环境中,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资产阶级沉浸于美丽的幻想之中。童话中的许多精灵都是正义的一方,通过自己的魔法来帮助主人公,最终来达到作者所希望的一个美满的结局,精灵是作者寄托自己情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童话故事的美与吸引力在其幻想,精灵的出现总是带来了幻想的空间,通过对精灵出现的艺术性,出现的时代背景,所承载着的作者的情感来看,精灵在故事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天上光明的太阳,那众多精灵则像璀璨的星星,它们不像主人公那样局促得只有一个正面的形象,它们亦正亦邪,或明或暗,一次次为读者带来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王缙苓:《论中的幻想世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格林童话大全篇3

关键词:爱情观外貌忠贞父权主义结局背景格林兄弟

1.外貌在爱情中的作用

如果说爱情是一个大大的苹果派,一块是智慧,一块是外貌,还有性格品质能力等等,那么外貌究竟在这个派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呢?格林兄弟告诉我们,这个比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白雪公主》,“这个女孩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所以王子才对她一见钟情。再比如说《忠实的约翰》,当国王看到了公主的肖像后竟激动地昏倒在楼梯上。

可以说,在格林童话中,形容“美丽”的词语随处可见,而外貌似乎成了爱情的必然和唯一的前提,如若没有出众的外貌甚至是丑陋的话,是很难获得爱情的。就拿《青蛙王子》举例吧,小公主对于丑陋的青蛙是害怕和讨厌的,若不是他最后变成了王子,她又怎会屈身嫁给一只青蛙呢?说到变身的话,还有经典的灰姑娘,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出现在王子面前的是穿着破烂脏兮兮的灰姑娘,他会向她伸出高贵的手请她跳舞吗?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这点从古至今都未改变过。在格林童话中,美貌是一张通行证,而一见钟情似乎变成了一种固定的爱情模式。这不禁让我思考,在格林童话中,择偶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是旗鼓相当的身家吗?那王子怎会跟灰姑娘在一起吗?是智慧吗?那国王又怎会想要抛弃聪明绝顶的牧鹅女呢?也许美貌真的在这个苹果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吧,也许他们想从这个童话传达的思想就是,美丽必然会导致美好的结局。

2.爱是忠贞不渝

在现代社会,说到“忠贞不渝”这个词似乎会被人嘲笑,但是在爱情中,专一和付出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思想在格林童话中也得以体现。在《爱人罗兰》中,姑娘和罗兰在私奔的过程中陷入巫婆的圈套中,罗兰忘记了姑娘,姑娘却对她念念不忘,拒绝了牧羊人的示爱,硬着头皮去破坏罗兰的婚礼,最终唤回了罗兰的记忆与爱。由此可见,坚贞的心和无悔的付出最后会获得爱情。

相反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忠诚的人的结局。《三片蛇叶》中,公主不顾丈夫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和深深的爱,迷上了船长并合谋杀害自己的丈夫,事情败露后“被放在一条凿了洞的船上。船被推到海上,很快就在汹涌的浪涛中沉没了。”在读者对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拍手称快时,也能体会到,在格林童话中,一旦结了婚就要抛弃自己原始的欲望,背叛、不忠与欺骗是会遭受道德的审判与惩罚的。

爱是心有所属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心意,爱是跋山涉水只为看到他的一个微笑,爱是忽略所有客观条件一往情深,爱是忠贞不渝。

3.父权主义与爱情自由

说到童话,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浪漫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然而在格林童话中,一段姻缘的发展过程缺少所谓浪漫的因素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更多的是父权主义的体现。比如《十二个公主》里,国王下令能查出公主们晚上去哪里做了什么就可以娶一个公主,所以最后大公主嫁给了一个老士兵;而在《强盗新郎》中,由于父亲的武断和强势,差点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强盗手中......在很多故事中,男女主角连句话都没有说过,连一面都没见过,甚至怀着讨厌对方的心理就被安排结婚,这样又怎能算情呢?

格林中存在爱情自由吗?有的,有不顾“母亲”阻拦,决心与王子在一起的莴苣姑娘和前面讲过的关在高塔中仍不改变心意的玛琳姑娘......这些女孩执着而勇敢,为了爱情和自由甘于放弃原有的生活,用炽热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她们解放了自己,同时也解放了读者的思想。

可悲的是,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少,父权主义在格林中覆盖得太广太深。多数男女主角均是温顺,对长辈言听计从的,他们像是木偶一样被权力操纵着,无心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对于故事中的女性来讲,婚姻就是人生的终点,所谓爱情,只是一剂调味品,可有可无。父权主义是逆来顺受,更是一种牺牲,在这种主义的集中下,爱情自由少得可怜。在父亲决定一切的世界里,爱情是被设定的。

4.一段爱情的结局

“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大家常见的童话的结尾,没有日常的吵架,也没有油盐酱醋茶的纷扰,故事都以幸福结束。格林童话,不同于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化为泡沫的悲剧色彩,善良的人都会拥有美好的结局。毒死的白雪公主和一直沉睡的睡美人会被彼此的王子吻醒,莴苣姑娘可以和自己的爱人生死相随,聪明的农家女虽然暂时被国王抛弃但最后还是挽回了国王的爱......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好的结尾,那些坏人,那些陷害他人和背叛爱人的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比如灰姑娘恶毒的继母和姐姐被啄瞎双眼,《三片蛇叶》中背叛自己丈夫的公主最后被淹死,虽然这些都不是邪恶会被感化的完美的结局,但也是善恶终有报的让人欣慰的结局。

总体来说,格林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来讲,是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童话。这样的童话可以带给读者温暖的力量以及无尽的信心,使读者拥有乐观的心和勇气来面对属于自己的爱情。格林童话里,一段爱情的结局往往是善恶归位,好人都会幸福的。

结束语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格林童话传递的爱情观对于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格林童话中众多的爱情故事里,郎才女貌是前提,父权主义是背景,忠贞不渝是条件,幸福快乐是结局。这种情节模式均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格林兄弟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所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时代背景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以新.《格林童话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中文科技期刊.2004

[3]格林童话.百度百科

[4]《格林童话公主形象分析》本科论文范文.百度文库

格林童话大全篇4

走进《格林童话》,你会认识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聪明可爱的“小红帽”,沉睡了一百年的公主“睡美人”,可恶凶狠的老巫婆,馋嘴的狐狸和聪明的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格林童话》读后感,请您阅读。

《格林童话》读后感1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的人生活在快乐的世界中,有的人生活在悲痛的世界中,有的人生活在幸运的世界中,还有的人则生活在倒霉的世界中……生活是这样的复杂,这样的神奇。其实,童话和生活一样神奇,一样五彩缤纷。

今天,我看了一本由德国语文学家和古文化研究家雅各布丨格林和威廉丨格林兄弟编写的《格林童话》,读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是格林兄弟根据民间的故事编写的。这些童话故事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形势,写出了那些劳动人民的心愿。它让人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了解了许多事物。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真是一本美丽的书啊!

人类从洁净无瑕的世界走来,唱着生命的赞歌,留下了各种妙趣的浪花。《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小无赖》、《小傻子》……历史是永久的歌声,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音符。其中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相信就是现实的生活中发生过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其实生活就是童话。如果你的生活是单调的,只有一种颜色,而自己也不去创造它。这样你的生活也不会精彩,没有人愿意欣赏:如果你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你却不满足,继续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像童话般精彩,让人百看不厌。回想自己纺织的13年的彩锦中,曾经,我在父母双手组成的溺爱的港湾里欢欣地生活着;曾经,我有过太多太多美丽而神奇的梦境;曾经,我收获了又甜又香的果实;曾经,许多如金子般的光阴流水般逝去……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你不去珍惜它,不去创造它,最后就会使你在人生旅途中感到乏味:然而如果你去创造它,把自己的生活创造得更美好,你在人生旅途中就不会感到乏味,反而觉得很开心。

《格林童话》读后感2我利用周末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格林童话》读后感3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这次的“快乐假期,轻松阅读”活动真的让我获益匪浅。那天,妈妈说买一本《格林童话》给弟弟看,另外也顺便让我“交交差”。谁晓得,我一翻那书就爱不释卷了。

在这本书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森林、原野、草地和花木都富于诗的意趣:“太阳、月亮和星星,全都是通人性的,很亲切,能给孩子以美好的礼物……群山间有人们在干活儿,江湖里有美人鱼在那里昏昏欲睡。各种各样的鸟儿、植物、石头全会说话,会表达感情……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金子做的,并且都镶嵌着钻石……”

书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异想天开的事物:月亮可以被一小块一小块地剪下来作为陪葬品(《月亮》);燃烧的火焰可以像人一样睡着了,一睡就是百年(《玫瑰小姐》);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里的水喝干(《六个仆人》)……所有的人物、动物、植物和物件都具有一种勃勃的生命力,在一种充满人性智慧和奇思妙想的糅合中组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想象世界。

在大家特别熟悉的《小红帽》里,凶残的大灰狼把小红帽和祖母都吞到肚子里以后,安然大睡。这时,猎人出现了,他发现了大灰狼,用剪刀剪开它的肚子,它居然一无觉察,依旧在睡觉!小红帽和祖母都从大灰狼的肚子里活着出来了,然后小红帽赶快搬来几块大石头,填在狼的肚子里……狼醒了,想逃走,但石头很重压得它倒在地上,很快就死了。奇妙的想象使一直紧张的童话有了一个轻松的喜剧性结尾。

书中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格林童话》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主人公,他们大都是平凡的百姓,有士兵、农夫、裁缝,也有牧童和工匠。但是他们并不是俯首帖耳地顺从邪恶力量的奴隶,而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来反抗邪恶力量,并在经历了一番挫折艰险以后,凭借纯洁善良、坚韧不拔和勤劳智慧而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终于找到了爱情、平安和幸福,从而改变了他们黯淡的生活。这些童话往往通过一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形象来展开故事,充满了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题旨,赞美了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损害者的同情,赞扬聪明和机智。其中最有名的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

读着,读着……我觉得书中的世界是多少美好,以后我也要多阅读,增长知识,感受读书的快乐。感谢《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读后感4《格林童话》为我们的童年打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奇幻瑰丽的精彩世界,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纯朴、纯真的童心世界。书中一个个曲折奇妙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者我。每一个读过的故事都深深的记在心里。每看一遍《格林童话》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童年是喜欢书中美好的故事,圆满幸福的结局。长大后拿起这本书,少了几分幼稚和梦幻。而是从中学到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能够帮助别人的事,将来一定会得到好报。《不肖的儿子》教我懂得了对待父母长辈要孝顺。在那些新颖、鲜活、生动的童话中,我找到了另一个多彩而真实的世界,幼小的心灵认识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要以充满童真的心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有名的就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了。

读过《白雪公主》,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而《灰姑娘》中的灰姑娘没有得到爱心,但是她却珍惜自己的爱心,没有因为别人不能够给予自己爱心就变得恶毒起来。

她把自己的爱心用在了对母亲的倾诉上,她把自己的爱心用在了对小鸟的交往上,用在了那株美丽的大榛树上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境遇不好而放弃美好的追求。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的她,最终获得了幸福。《格林童话》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做人要善良。善,这个字眼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则展显人心灵美的一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给需要的人;在街上有人看到行人的钱掉在地上,会义无返顾地捡起来物归原主这些都是善的表现。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结果,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意思。

《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心灵美的人物和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格林童话》让我更深的了解人生,了解人生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家园。

《格林童话》读后感5《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内容很丰富,我很喜欢,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和《池中水妖》。

《渔夫和他的妻子》故事内容:从前,有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间小木屋里,旁边还有一个破木盆。有一天,渔夫跟平常一样去打鱼,突然,网开始动,捕上来一条巨大的比目鱼。渔夫心想:这个比目鱼肯定能只很多钱,拿去卖了吧。突然,比目鱼开始说话了:求求你,放过我吧,如果你放过我,我能实现你所有的愿望。渔夫心想,这倒不错,那就放过他吧。回到家,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生气的说:你怎么能把这条比目鱼放走呢?我们家的财产都靠他了,我要把小木盆变成新盆子。于是,渔夫急忙跑去找比目鱼。那时,海面上非常平静,大海中露出比目鱼的身影。比目鱼问道:你需要什么?渔夫回答说:请把我的小木盆变成新盆子吧!比目鱼说,回去吧,你家里已经有新盆子了。

渔夫回到家,可是他妻子还是很生气?妻子大声叫道:你怎么就这么轻易放过比目鱼了呢?要是我去求他,我一定会再要一座大别墅,我不要再住这个小木屋了!渔夫去找比目鱼,此时海水变得有一点浑浊了,比目鱼从大海中露出面,问:你需要什么?渔夫说:请把我的小木屋换成大别墅吧。比目鱼说,你回去吧,你的小木屋已经变成大别墅了。

渔夫回到家,可是他没想到,他的妻子又让他去找比目鱼,把别墅换成皇宫。当渔夫又去求比目鱼时,海水已经变得又黄又脏。比目鱼从大海中露出头,问,你需要什么?渔夫说,请把我的别墅再换成大宫殿吧。比目鱼说,你回去吧,你的大别墅已经变成宫殿了。

没想到他回去的时候,他妻子说:这个宫殿算什么?我要当上帝!当渔夫回到海面时,海水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平静了,海面狂风破浪,连船只也很难航行。比目鱼从大海中露出头,对渔夫说,你回去吧,一切都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你原来要的东西都消失了,因为你的要求太高了。

渔夫回到家,真的看见了大宫殿变成了小木屋,新盆子变回了小木盆。一切都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渔夫失望极了,只好与他的妻子过着平凡的日子,吃着平常人吃的食物。

我对这篇寓言的读后感是:平常要求不要太高,否则要想渔夫一样,受到应有的惩罚!

《格林童话》读后感6《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文学家,古文化研究家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并整理而成。这本书让我受益无穷,开阔了视野,并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写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

让我们先读一读《金鹅》这篇童话:“很早以前,有一个人,他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被称为蠢儿。有一次,大儿子要去森林砍树,母亲替他准备了香甜可口的蛋糕和美味飘香的葡萄酒。大儿子在森林遇到了一个小矮人,小矮人向他问好。然后说l:“能把蛋糕让我吃一口,把葡萄酒让我喝一口吗?”大儿子说:“我把蛋糕和葡萄酒给了你,我自己吃什么。你还是走吧!’’大儿子摆脱了小矮人,向森林里走去,他找了个地方砍树。刚砍了几下就一时失手,砍伤了自己的肩膀,他只得回家包扎。当然,他完全不知道这是小矮人搞的鬼。第二天,二儿子要去森林里砍树,二儿子和大儿子一样,被砍伤了肩膀。第三天,小儿子去砍树了,小儿子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也遇见了小矮人,小儿子很愿意和小矮人分享食物。他们吃饱以后,小矮人说:‘你愿意帮助落难的穷人,我决定要好好报答你。那边有一棵老树,你把它砍倒,树根里的东西可以给你幸福。’’小儿子去砍树,树根里的东西帮助小儿子得到了幸福。他的国王也决定把女儿嫁给他,并且把王位传给了他。

格林童话大全篇5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编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圣经神话故事》陈静选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严文井童话选》严文井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6《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8《小兵张嘎》徐光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三寄小读者》冰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皮皮鲁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12《今年你七岁》刘健屏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荒漠奇踪》严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乌丢丢的奇遇》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6《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第三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巫师的沉船》班马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19《糊涂大头鬼》管家琪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20《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22《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拉封丹寓言》(法)拉封丹著,倪海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

26《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普希金童话》(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

29《宫泽贤治童话》(日)宫泽贤治著周龙梅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列那狐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2《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魔法师的帽子》(芬)杨松著,任溶溶译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4《金银岛》(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丛林传奇》(英)吉卜林著,徐朴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吹牛大王奇游记》(德)埃拉斯伯刘浩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洛尔著,陈伯吹译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骑鹅旅行记》(瑞典)塞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木偶奇遇记》(意)卡洛科洛迪著,杨建民译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钟雷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42《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43《捣蛋鬼的日记》(意)万巴著,思闵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4《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童年》(俄)高尔基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46《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

47《哈里o波特与魔法石》(英)罗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48

《顽皮捣蛋鬼》(德)威廉布什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49《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张继楼,彭斯远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外国儿童诗选》文成英,李融编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科普科幻52《中外探险故事精选》伊明选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3《中外动物故事选》伊明选编中国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

54《中外经典科普故事》伍钚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5《中外网络故事》伍钚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6《十万个为什么》卢嘉锡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7《科学王国里的故事》王会等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58《生命的密码》谈家桢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59《七彩的分光》王大珩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0《灵性的王国》张香桐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2《神奇的符号》苏步清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3《与鸟儿一起飞翔》郑作新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4《无尽的追问》王淦昌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6《科学的发现》郭正谊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67《130个科学游戏》(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68《昆虫记》(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人教社大百科全书2003年版

69《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元素的故事》(苏)依尼查叶夫,滕砥平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诗词中的科学》唐鲁峰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3《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74《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杨鹏、刘道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教育

76《东周列国志故事》郭平、陈咏超改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77《中国民间故事》宣仁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79《中外战争的故事》张鸿海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中外艺术家的故事》江钥含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1《汉字的故事》梅子涵著上海科普出版社

82《阿凡提的故事》赵世杰编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83《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84《世界五千年》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85《做人与做事》卢勤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86《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87《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苏叔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88《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法)韩石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9《中华经典诵读本》徐含之选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来新夏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30天环游中国》郑平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2《国际知识问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3《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

9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o凯勒著李汉昭译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95《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96《写给小读者》晓玲玎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97《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邓碧霞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98《父与子》(德)埃o奥o卜劳恩,洪佩奇编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格林童话大全篇6

每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会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里面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悲欢离合。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提起我和读书的故事,还得从我八岁时说起,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格林童话》,当我走进书店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多的书!散文、科普、童话、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真是应有尽有,这真是书的海洋。于是我便四处寻找《格林童话》,我找了很久才找到《格林童话》因为这里的书太多了,我像一条贪婪的鱼,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流连忘返。

我急忙打开书,便开始看了起来,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就来叫我回去了。我根本没听见妈妈在叫我,于是妈妈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女儿,我们该回去了。”于是我依依不舍的放下了我最喜欢看的书——《格林童话》,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回去了。

格林童话大全篇7

在我国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儿歌,外国小孩子也有他们口口相传的儿歌。儿歌也是儿童诗。所以最早的儿童文学也是口头文学。后来把口头相传的儿童故事记录下来才开始有了书面的儿童文学。

欧洲流传下来最早的一本童话,是法国贝洛编的《鹅妈妈的故事》,也称作《贝洛童话》,出版于1697年。这本书被列进了古典儿童文学的宝库。

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并对后来的儿童文学起到最大影响的,要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了。德国格林兄弟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两位原本是语言学者,深入山乡僻壤,忠实记录民间故事,后来为了研究日耳曼语,他们把讲给儿童听的故事编在一起(第一部分出版于1812年),这一大部书便是流行至今的儿童文学名著《格林童话》。稍后德国作家豪夫也根据民间故事写成他的《豪夫童话集》(1826),但他已不是单纯记录,而是用文学语言来写的。

当然,在《格林童话》发表近120年之前,英国中有两部小说已成了儿童爱听的故事,那就是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但从文字来说,这两本书成人读也有点费劲,所以给儿童阅读需要经过改写,因此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改写本,其时间自然要晚些。,在传统的儿童文学中,成人作品有因为内答极其适全儿童阅读而稳固地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两部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

再往后,儿童文学出现了自己的专门作家,如,丹麦的安徒生。他一生热爱儿童,为儿童写作,他的全部作品我们称作《安徒生童话》,最早的一本集子出版于1835年。

在安徒生以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儿童文学在各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儿童文学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在童话方面有: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吉卜林的《丛林之书》(1894)、格莱姆的《柳树间的风》(1908)、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1883),美国霍桑的《奇书》(1852)、哈里斯的《里马斯叔叔的故事》(1880)、洛夫汀的《杜利特尔医生》(1922)、瑞典拉耶洛芙的《骑鹅旅行记》(1906)、奥地得萨尔滕的《小鹿班比》(1923),等等。在儿童小说方面有: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1876)、《哈克里里・芬》(1884)、意大利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1886)、瑞士斯皮丽的《海弟》(1881)、德国克斯特纳的《埃米尔捕盗记》(1929)。在儿童诗方面有:俄国叶尔肖夫的《小驼马》以及英国斯蒂文生、米尔恩等人的作品。在儿童剧方面也有巴里的《彼得・潘》。此外还有青少年都爱看的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英国斯蒂文生的惊险小说、加拿大西顿的动物故事。

苏联的儿童文学

苏联儿童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旧俄,许多大作家都很关心儿童文学,如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还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普希金的童话诗、契诃夫描写儿童的一些小说。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一直关心并亲自指导苏联儿童文学工作,马雅可夫斯基主动为儿童写了十几首儿童诗,用有趣的诗歌语言对儿童讲革命道理,为苏联儿童诗开辟了道路:阿・托尔斯泰写了童话《金钥匙》,改变了《木偶奇遇记》的主题,写被压迫的木偶同木偶戏班班主的斗争,他还为儿童编写了《俄罗斯民间故事》。

在20-30年代,苏联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的儿童文学队伍,其中写儿童诗的有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米哈尔科夫,写小说的有班台莱耶夫(他的《表》发表于1928年)、盖达尔(他的《学校》发表于1930年,40年代初又写出了《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写科学文艺的有伊林、瑞特科夫、比安基。

苏联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多,我们从1941-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略知一些重要的作品。在儿童诗方面:马尔夏克、巴尔托的作品;在小主方面:卡塔耶夫的《团的儿子》、穆萨托夫的《北斗星村》、瓦西连科的《小星星》、卡西里等的《小儿子的街》、奥谢叶娃的《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诺索夫的《维加,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别利亚耶夫的《古堡》;在儿童剧方面:马尔夏克的《十二个月》、柳比莫娃的《小雪花》、米哈尔科夫的《我要回家》。这个时期,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在向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并满足儿童的艺术享受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作出了自己的成绩。

其后获得过列宁文学奖金的有马尔夏克、巴尔托和米哈尔科夫的儿童诗,获得过国家文学奖金的有杜波夫的《一个人的苦难》、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列克辛的中短篇儿童小说。

儿童文学中的国际大奖――安徒生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儿童文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国际交流也多了。1951年的瑞士成立了“国际少年儿童读物委员会”,有几十个国家参加,参加国分别设有支部。该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安徒生奖,从1956年开始,每两年发奖一次,表彰长期对儿童文学作出贡献的当代作家,1966年又增发画家奖。这个奖在国外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诺贝尔奖金”。除了大奖,还颁发数量较多的优秀作品奖。

下面介绍一下自1956-1980年间历届获奖作家,以帮助读者对当前国际上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

1956年,英国法杰恩(1881-1965)。她在1916年就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伦敦的街头摇篮曲》,1955年出版的童话集《小书房》获得过英国卡内基奖。

1958年,瑞典林格伦(1907-)。她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女作家。在1945年出版第一部童话《穿长袜子的皮皮》,一举成名。由于童话中力大无穷的小姑娘皮皮十分胡闹,这部作品起先受到瑞典教育界非议,后来因为本作品在儿童中反应很好,教育界又改变对作品原有的看法,承认作品反映了儿童的那种受到大人压抑的幻想和他们的好动性格。林格伦随后写了几十种作品,有童话(如在著名的《小飞人》三部曲中创造了一个为世界各国儿童喜爱的新童话形象:背上有螺旋桨。一按肚子上的按钮就能飞的小胖子),有小说(包括没有曲折故事但富有儿童情趣的小说,写儿童侦探迷的惊险小说),还有图画故事。

1960年,西德克斯特纳(1899-1974)。他1928年就因发表《埃米尔捕盗记》而享有盛誉,这小说写一群孩子帮助一个遭窃的外地小孩侦察、监视、追踪并智擒一个盗贼的故事。希特勒上台后作者遭到迫害,战后担任西德笔会主席,1949年又写了儿童小说《两个小洛特》,内容讲父母离婚后分别抚育的一对孪生姐妹如何使父母重新合好。

1962年,美国德・容(1906-)。他生在荷兰,8岁随父母定居美国。1938年写出第一本儿童小说《大鹅和小白鸭》。1954年写的小说《学校上面的车轮》获美国纽伯里奖。他除了写小说,还写童话。

1964年,法国吉约(1900-)。他曾长期在非洲教书,并在那里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回国,同时发表第一部动物小说《象王子萨马》,写象王子被捕,卖给马戏团。最后逃回森林。他写的大多数是动物小说。电影《白鬃野马》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拍摄的。

1966年,芬兰扬松(1914-)。她是位作家、画家。1945年出版《小特罗尔和大洪水》。小特罗尔是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她的作品大都以它为主角,还自编自画了许多图画故事,根据这些童话拍摄的木偶片多达30多集。

1968年,西德克吕(1926-)。他的代表作是《曾祖父和我》,获1960年德国的儿童文学奖。本作品写一个孩子因妹妹出麻疹,暂住曾祖父家,听到的各种传说的故事。

1970年,意大利罗大里(1920-1980)。他是意共党员。用童话和儿童诗的方式给孩子讲各种革命道理。他的代表作《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和儿童诗集很受我国小读者的喜爱。

1972年,美国奥德尔(1903-)。他担任过电影摄影师、报馆编辑,原先写。以后从事创作儿童文学。1960年写出儿童小说《蓝色海豚岛》,获美国纽伯里奖。本作品讲一位印第安姑娘在孤岛上生活了18年的故事。

1974年,瑞典格里佩(1923-)。她在1957年开始发表儿童作品,主要是写一些少年自立谋生的生活小说。作者热情希望少年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规劝父母关心和了解子女,不要和他们对立起来。

1976年,丹麦伯德克尔(1927-)。他在创作上早有成就,为了响应为儿童写作的号召,在1967年写了《西拉斯和黑马》,获丹麦科学院儿童读物评比大奖。读者认为她的小说受卡夫卡影响,带有寓言性,称她为“儿童文学中的卡夫卡”。

1978年。美国福克斯(1923-)她1973年写的《奴隶舞者》获得过美国纽伯里奖。

格林童话大全篇8

[关键词]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

2012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颠覆性地创造。电影借用了童话中的人物与情节,但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却大相径庭,影片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叙述了一个“公主复仇记”的故事,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它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纽约时报》曾有如下评价: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20世纪迪斯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法。这些经典翻拍似乎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

一、关于戏仿与《白雪公主》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戏仿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人物、情节等方面以谐拟的方式重新刻画,赋予经典人物时代特点,属于艺术的二次创作。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就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戏仿经常被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本文只限于探讨戏仿在电影中的运用。

“戏仿技巧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把戏仿定义为处于竞争心理的对于史诗的改写。后来才被后现代作家所推崇,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1]然而在文学史上,戏仿始终不受到文人和评论家的青睐,因为它颠覆传统,是一种嬉戏的幽默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常用这一手法,以突出被戏仿者弱点,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戏仿并非简单的模仿,“戏仿很难做到既要近似原型,又要刻意扭曲其主要特征,一定要保持这两者的微妙平衡。因此,一般作家视之为次要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才能成功地应用这种手法。其实,绝大部分的戏仿都出自才华横溢的作家之手。”[2]

白雪公主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后经格林兄弟七次修改写成《白雪公主》,并收入在《格林童话》中。自19世纪发表以来,白雪公主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因为恶毒的继母妒忌其美貌而逃到森林,遇到七个善良的小矮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最终克服了继母的咒语,找到真爱的王子,《白雪公主》也成为童话中的经典。1937年,迪斯尼公司还以其为基础,制作了极具唯美主义色彩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作为经典童话,《白雪公主》也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仅2012年就有两部根据其改编的白雪公主电影上映,一部是2012年3月30日在北美上映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另一部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在该影片中,公主、王后和猎人的形象都被颠覆性地改造,形成了对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

二、《白雪公主和猎人》中人物形象对童话的戏仿

(一)电影中白雪公主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白雪公主一出场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美丽。“公主的皮肤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雪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公主七岁的时候,她长得比明媚的春光还要艳丽夺目,比王后更美丽动人。”[3]魔镜告诉王后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丽,也正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甚至继母要除之而后快。此外,白雪公主单纯,轻信他人,遇事缺乏分析判断,智商几乎为零,以致王后的数次引诱都屡屡得手。白雪公主吃了王后化装成的农妇给的毒苹果后,倒地死去。后来王子经过安葬白雪公主的小山,无意中救活白雪公主。从此王子与公主结婚,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而王后也在嫉妒和痛苦中死去。

童话是讲给孩子听的,童话的世界往往虚幻,不真实。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经典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加以颠覆性改造。电影中,白雪公主依然美丽,儿时的公主也很天真,对父亲新娶的妻子充满好感。但是她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被王后囚禁在北方的高塔11年的经历与挫折后,变得坚强、勇敢和隐忍。她抓住机会机敏地逃出牢笼,逃到黑森林。在那里,白雪公主跟猎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战士,并一次次逃脱王后追兵的抓捕。最后,白雪公主化身盔甲女战士,一马当先带领着她的部队,杀回城堡,与邪恶的王后展开殊死对决。决斗异常艰辛,但最终勇猛无比的白雪公主拿着剑,亲手杀死王后,成功替父报仇,并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影片的最后,白雪公主加冕为女王,所有的臣民都向她朝贺,俯首称臣。

电影将众所周知的经典白雪公主进行蓄意改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是对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戏仿。通过戏仿这一手段,艺术创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重构了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审美观。在童话中,公主美貌、纯洁,符合以男性为主导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白雪公主缺乏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掌握,她始终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等待别人对她的拯救。最终是王子用爱情拯救了她,并通过婚姻给予她快乐与幸福。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白雪公主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没有英雄,白马王子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当代女性想要获得幸福,并不能光依赖美貌,更不能指望有王子的降临,拯救自己于水火中。而应该是自立自强、坚强果敢,主动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电影中白雪公主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纯洁羔羊了,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遭囚禁的悲惨经历后,她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怀抱一颗坚强复仇之心,主动抓住机会逃出牢笼,并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等人的帮助下,杀死篡位的王后,替父报仇,最终把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可以说,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最终的幸福,而非什么所谓的王子,她的形象符合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道德审美观,是对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的成功戏仿。

(二)电影中王后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人物形象往往比较简单,非好即坏。好人的代表一般是王子公主,而坏人的代表则是继母、巫婆和王后等嫉恨别人的人。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王后集后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是典型的反面女性形象。在童话中,白雪公主的继母本身就是女巫,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处心积虑要置其于死地。王后的坏源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荣格学派认为,女巫象征了‘男性的女性意向的黑暗面’,具体来讲就是荣格所强调的阴影原型。‘阴影原型是无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4]

电影中的王后虽然也是女巫,也同样嫉恨白雪公主的美貌并要杀死她,但电影在童话原形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作,深入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向观众塑造一个形象更为饱满,更为真实可信的王后形象。在电影中,王后名叫拉文那,她的最先出场是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让国王为之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带回城堡娶她为妻。之后王后露出狰狞真面目,其所作所为可谓凶残毒辣,令人发指,但影片也交代了王后行为的背后原因。

首先,在和国王结婚之前,王后对小公主说:“我也失去了母亲,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其次,王后儿时亲眼见亲人被杀,喝下了魔咒使青春常驻。她对弟弟说:“你记得我们小时候,像那些乞丐一样,沿街乞讨那段日子吗?”一般说来,一个人幼时的遭遇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拉文那幼时即丧母,说明她缺少爱和安全感。此外,亲眼见亲人被杀、沿街乞讨的遭遇也在拉文那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为她成年后的凶残做了合理的注解。再次,在新婚之夜,她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位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我取代了他的皇后……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美丽,世界才是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拉文那之前受过男人的伤害,对男人心中存有恨。她手起刀落,杀死国王后,用诡计把她的幽冥军引入这个国家,夺取了王位,把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用残暴手段统治国家,大地生灵涂炭,人民相互残杀。

童话中王后的邪恶是来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而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作为当下的一部戏仿经典童话的电影,就王后这个角色而言,更多的是从人物的童年遭遇和过往经历去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比童话中的王后形象更具说服力。

(三)电影中猎人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猎人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本是王后派去杀掉白雪公主的男子,最后他心软放掉了白雪公主,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但在电影中,猎人的形象被浓墨重彩地加以改写和塑造,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再次创作。猎人从童话中的配角变成了电影中的主角,从电影的名字——《白雪公主与猎人》,我们也可以得知,猎人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在电影中,猎人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自从他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后,他一直痛苦无法自拔,整日酗酒度日。猎人在森林里的生存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因此王后命令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公主,并许诺使他妻子死而复生。当猎人发现自己受到王后的欺骗后,和公主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还在此过程中和公主结成一对非凡的盟友。在影片中,猎人和公主的关系亦师亦友。他教公主森林生存技巧,训练她成为一名战士,并帮助她摆脱王后派来恶势力的追捕。鉴于影片中王子的出现,公主和猎人之间并不会产生爱情元素,公主依然把爱情留给了王子。在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假死后,猎人承认他喜欢公主,并轻吻了公主,使公主复活,这令观众大跌眼镜。因为在原版童话中,王子是公主的梦中情人,是王子让公主复活,而在电影中却变成了猎人,猎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可谓颠覆性地创造,戏仿手法的运用让猎人的形象更生动具体,也让人们对于他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结语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运用了戏仿的艺术手法对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进行了颠覆性创作。影片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包裹着童话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以及同邪恶势力激烈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逆境和困难,每个人都在逆境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习并接受各种残酷,战胜心魔,这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所要向我们所传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荣.论《白雪公主后传》中女主人公的戏仿[J].科教文汇,2010(08).

[2]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格林童话大全篇9

[关键词]情境教育;情境体验;创造性人才

一、桂花:李吉林的人格象征

李吉林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却因为情境教育的开创性研究而成长为一位儿童教育家,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早在30年前,她就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构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其教育理论被列入“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之一,开启了中国式的“有意义的教育研究”的一个方向。

为了促进“情境教育学派”的完善与发展,加强与国际教育思想的沟通和融合,2008年11月23-2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李吉林在论坛上深情地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野外教学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到野外去上观察说话课。孩子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桂花的美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描述着。

观察活动结束,他们爱怜地把落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我知道“美”总是会激起儿童的“爱”,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美的精灵。他们不约而同把手上的桂花,放到我的大手中。我双手捧着,原本最轻不过的小桂花瞬间变得那样沉甸甸的了。

孩子的真情催生了我的智慧。我立刻想到富有幻想的童话,于是我连忙双手捧着桂花把孩子带到草地上,请一位女同学走到圆圈中扮桂花姑娘。我走到她身边,把桂花轻轻洒落在她的头上、发辫上,衣服上。在孩子的眼前,她俨然成了真的“桂花姑娘”了。我让大家坐在草地上一起来编织“桂花姑娘”的童话。

凉风习习,时时飘来阵阵桂花的甜香,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悄然扇动——

一个孩子开了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觉得这开头挺有感情色彩,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你想得很好。那后来呢?”

孩子们很动情地想着,说:“桂花姑娘长得很美。有一天,一个坏蛋带了一伙人把桂花姑娘抢走了。”

一个男孩接着说:“桂花姑娘到了坏蛋家,受尽折磨,她绝不受坏蛋的气,她决定逃跑。”

故事被编得情节曲折。

于是有个女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桂花姑娘等坏蛋唾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桂花姑娘能否逃出虎穴呢?

沉默片刻,有个孩子说:“这时好心的风伯伯来帮助桂花姑娘。”

我听到了这儿,不能不为孩子想象的奇特而惊喜。我想,风伯伯来帮助,那桂花姑娘就会飞起来了!

果不出我所料,孩子把他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推向了高潮。一个男孩忽闪着眼睛,说:“桂花姑娘拽着风伯伯从地上飞起来了,她一直飞到月亮上去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起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孩子们的口头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创意。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儿童的情感让故事有了颇有寓意的结局。

有孩子说:“桂花姑娘在月亮上思念人间,就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的种子,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

“为了不被坏蛋发现,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躲在绿叶下。”

孩子神话般的想象罩上情感的光环。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这创造美的诗情画意中一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桂花》案例引起了与会的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的场正美教授在演讲中还专门展示了一个关于茶树的教学案例来回应。近年来。我一直追随李吉林老师学习情境教育,曾不止一次地听她讲述过这个案例。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专家云集的国际论坛上,她再次回忆起这个案例,并将它作为主报告的第一个案例,证明这个案例在情境教育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桂花首先是一种意象。李吉林酷爱桂花,每年秋天,她都会组织学生到文峰公园欣赏桂花。所谓“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是一种传统园林花木,花朵很小却能十里飘香。李吉林讲它是“开在绿叶下的一朵朵小花”,是她虚怀若谷的人格象征,她的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却十分低调,谦虚得常常让人无地自容。中国太需要像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了!

二、《桂花》教学案例:凸显情境体验的内在一致性

《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第一,情境体验是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想象是“会飞的思维”,能够有效地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在野外的真实场景中,孩子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爱怜地”把落在地上的桂花捡起来,纷纷放到她的手中。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美的精灵”,孩子的真情催生了她的教学智慧,在习习凉风和阵阵花香中,李吉林不仅导演了“桂花姑娘”的戏剧扮演,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她把一个真实的体验延伸出去了,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了开拓和延伸,使真实场景的意蕴变得更广远,更有人文性。

第二,情境体验是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野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我越来越热切地感悟到,我们应当坚定地、及早地把儿童带出校园,走向那无垠的野外课堂,那里是不竭的鲜活的智慧的源泉”。她在国内率先提出“野外情境课程”,便是强调从大自然中吸收滋养。到野外去认识桂花,这是自然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自然的体验里面,生发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桂花姑娘给一个坏蛋关在家里了”,这是童话的开头。于是,桂花姑娘决定逃跑,风伯伯帮助桂花姑娘逃跑到月亮上面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文化体验。“桂花姑娘”的童话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这些文化性因素源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使自然与文化的体验非常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情境体验是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美能育德。在《桂花》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欣赏桂花,还是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故事,都带有很强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在这种感受中还有一份感动。因为在孩子们创编的童话中,桂花姑娘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长得很美,却受尽了“财主”的折磨,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她在月黑之夜逃出虎穴,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很强。原本财主与穷孩子是一个老套的主题,但在这个花香四溢的特殊场景中,孩子们并没有感到“老套”,更没有人“反感”。相反,大家感到非常自然。“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憎丑”,所谓“知美丑”,“识善恶”,在这里,李吉林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情境教育的体验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创新:情境教育的基本旨趣

情境体验的多元统一何以存在呢?我个人以为,这是由情境教育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首先,情境教育是回归儿童的教育。李老师自称为“长大的儿童”,“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她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因为如此,《桂花》这个教学案例才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才学得轻松愉悦、生动活泼。

其次,情境教育是回归人格的教育。李吉林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应试倾向存在的各种弊端,坚决反对“灌输式”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反对以“分数”考量教学的效果,认为这是“对教育的扭曲”。在她的情境教育中,儿童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教育方针为总原则,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重点为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在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整体性的,而非零散的,更不是以牺牲情感与道德发展换取的“畸形发展”,她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

格林童话大全篇10

今天是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的开展日。上午8:30,从旅馆坐车前往书展会场。

在入场处的资料台自取导航和相关宣传资料后,先参观主厅最大的展览。这是递交并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奖的各国童书插图原画展,入选画作代表了当前世界儿童插图的先进水平。据称,今年的参展画作总体上比往年都更为精致和精美,从中可见世界范围内儿童插图艺术要求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欧美国家照例是参展的主力,但展场内日本、韩国、伊朗等亚洲国家的不少插画家的作品也引人注目。中国台湾有两位插画家的画作入选其中,作者分别是汤姆牛和洪意晴。

遗憾的是没能在展览上见到中国内地画家的作品。

在博洛尼亚书展,插画艺术的确不容忽视。从书展大厅开始,到进入各个分展厅,触目皆是大量的图画书作品。一些欧美童书出版大企业更将图画书作品作为本年度的品牌宣传对象。比如,兰登书屋2014年的版权手册做得相当朴素,最普通的32开本,最平常的印刷纸张,只是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手册的封面是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昆汀・布莱克为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知名童书作品所绘的经典插图,它也是兰登书屋将于2014年10月推出的新书之一。

儿童图画书产品的衍生力也十分强大,几乎覆盖了幼儿图书的所有样式。除传统的故事图画书外,知识类、玩具类等图画书不但追求知识、游戏与图画结合的创意,也更注重插图本身的艺术质量。这其中,玩具图画书最讲究形式的创意,出版社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很强。在26号展厅路过一家小型出版社的展位,见到若干奇趣十足的玩具图画书,忍不住举起相机,马上被工作人员友善地挡住镜头并解释原因。后来走过相关的展台,都是先征求展位工作人员的同意才拍照。

下午14:30,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的新闻会在主场馆二楼礼堂举行。会议的最大看点,是由本届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基尔宣布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与插画家奖得主。日本作家上桥菜穗子和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荣膺大奖。罗杰・米罗本人也在现场。获奖的消息一公布,祝贺的人群便包围了他。对于主宾国巴西来说,本届书展确是充满惊喜。

3月25日,晴。

今天继续参观各个分展厅,对30号展厅印象格外深刻。这里是欧洲国家的主展厅之一,设有来自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不少童书出版社的展位。它也是总体风格最鲜明的一个展厅,许多区域以黑色作为背景主色调,配以其他各种色彩和饰物,整洁、沉稳中透出些悠闲的俏皮。在德语童书的版权指南手册中,除图画书外,近年在博洛尼亚书展得到持续关注的青少年文学也引人注目,其作品题材十分开放,包括日常生活、幻想、历史、战争、犯罪、侦探、爱情等等。注意到德国作家阿尔诺・西特罗贝尔的小说《深渊》(abgründig),与丹麦作家燕娜・泰勒引人争议的《恶童》和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知名的《饥饿游戏》一样,以青少年小说的形式来探问人性之恶的主题。《深渊》这样的作品作为青少年小说,其题材和形式均值得探讨,但作为一种创作的探索,它也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学的多面性。

除用作童书交流和版贸交易的大量展台外,书展在各展厅设有四个咖啡角,分别为插画家咖啡角(illustratorsCafé)、作家咖啡角(authorsCafé)、翻译家咖啡角(translatorsCafé)和电子咖啡角(DigitalCafé),其名称指向对当代儿童图书的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四个因素:文学、绘画、翻译和新媒介。书展期间,四个咖啡角也持续举办着一系列围绕童书创作、翻译、出版、新媒介各议题的演讲、对话、访谈、工作坊及其他交流活动。看到电子咖啡角的活动单,个中讲座、讨论涉及“为儿童制作上乘软件的十个黄金法则”、“超越图与文:为儿童打造讲故事的软件体验”、“儿童、纸张与电子的未来”、“艺术家手中的技术”、“交叉新媒介”等话题,其技术水平或许待考,但话题显然十分前沿。

临近中午,在翻译家咖啡角略作停留。这里正在举办以童书翻译为主题的一些交流活动。中午12点就有一场2012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玛丽亚・特瑞莎・安德鲁托与其作品翻译者的见面交流。从这类活动的安排可看出,博洛尼亚书展远不只是一个童书版权贸易的商业平台,它也利用书展的优势和便利为儿童图书领域各个方面的国际交流创造着条件。这或许也是书展盛名远扬的原因之一。从翻译家咖啡角的介绍中看到,自2008年起,书展设立了“世界童书译者名录”(worldDirectoryofChildren’sBooktranslators)项目。该项目据称是全球首个以专业童书翻译者为对象的数据库,目前收录了来自54个国家、包含55个语种的专业童书译者讯息。相关译者需要至少翻译出版过两本及以上的童书作品,才能获得在该项目的注册资格。有需要者可在网上免费查询、获取相关资料,也可通过译者姓名、翻译资料、目标语种、母语语种、居住地区、文学类型等条目搜索译者。想起在25号展厅入口的资料台处,也见过一份介绍意大利各类翻译奖金、奖项的宣传册,目的是为国内外出版社、译者提供意大利作家作品外译的相关资金、奖项申请指南,其中包括意大利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翻译奖、意大利外交部设立的意大利图书推广与作品翻译奖项,以及以意大利当代纪实写作、专著、学术著作等为外译对象的非盈利性翻译支持机构SepS。从中可见翻译工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它在国家和国际语境中获得的重视。联想到国内童书对外译介的困难,是否也可借鉴类似的人才库及开放资金申请方式,加强盘活翻译人才的力量?

信步走到了瑞典艺术协会设立的林格伦纪念奖展区,与协会行政办的左伊・桑提考斯女士小谈。瑞典艺术协会是林格伦纪念奖的工作主持机构。林格伦纪念奖于2002年由瑞典政府设立,以500万瑞典克朗(约合57万欧元)的奖金成为目前奖金额最高的世界儿童文学奖项。其评奖对象与国际安徒生奖略有区别,不但包括童书作家和画家,也包括儿童阅读的推广人(组织)。当天中午12:30,在插画家咖啡角将公布2014年林格伦奖纪念奖得主。今年有来自68个国家的238位提名候选人竞逐奖项,中国的提名作家是殷健灵。

瑞典驻意大利大使鲁思・雅各比女士作为活动嘉宾受邀来到现场并致辞。咖啡角的大屏幕上直播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图书馆2014年林格伦纪念奖的公布现场,获奖的是瑞典女作家巴布洛・林格伦。这位与林格伦同姓的作家生于1937年,其儿童文学创作覆盖儿童诗歌、图画书、小说等类型。会场嘉宾介绍她各个时期的童书创作,特别提到其作品幽默而富于哲学思考,读后回味深长。

3月26日,小雨。

今天是书展第三天。三天里,一面贪看各个重要和有趣的展厅及活动,同时也一直在关注书展上的中国身影。从第一天到第三天,多次经过设在26号厅的中国童书展区。展区就在哈珀・柯林斯、兰登、企鹅等国际知名出版公司的展台不远处,用了正红与亮黄的主色调,尤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展台最为别致和引人注目。展区有集合各少儿社推荐书目的厚重而精美的英文目录,各个出版社也为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印制了英文的图书或节选译本。相比于西方大企展台络绎不绝的咨询和洽谈,中国展区的交易气氛略显平静,但这里安排的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也引人注目。

中午时分,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展区参观了“好故事,一起讲”国际交流活动。仪式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潘女士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副会长张明舟先生主持。中国作家金波、曹文轩、新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罗杰・米罗等应邀参与现场交流。

当天另一个与中国声音有关的重要事件,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的新闻会。上午进场时,已在资料台看到了会的英文宣传册。册子做成可爱的飞鸟状,印有气派的宣传语:“让安徒生奖获奖者的文字和绘画作品走向全球最大市场”。会定于下午14:00在作家咖啡角举行,这里昨天刚举办过托芙・扬松和她著名的“姆咪”(又译“木民”)系列作品的纪念座谈。今年是芬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兼画家、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托芙・扬松诞辰100周年。

下午,准时前往作家咖啡角,参加会。会议由张明舟先生主持,与会的嘉宾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卡鲁丁先生,本届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基尔女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先生,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先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主编方卫平先生。2000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巴西作家安娜・玛丽亚・马查多女士和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长拉比女士等也出席了会。即将出版的书系第一辑内有马查多女士的《碧婆婆,贝婆婆》一书。这位作家见到展出的中文样书,爱不释手。

今天一天,觉得书展颇有些“中国日”的感觉。

3月27日,晴。

今天是博洛尼亚书展撤展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童书界盛事又到尾声。

综合来看,本届书展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几天来,中国展区内安排了持续的作家交流活动,其中不乏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在展区外,中国身影和中国声音也遍布各处。想起两年前参观书展时留下的印象,对比十分强烈。在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童书展上,中国的身影、中国的声音正一点一点地冲破传统、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障碍,在国际童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貌。

当然,中国童书文化要真正走进世界主流的童书版权贸易和艺术话语圈,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就这些天书展所见,想到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是中国童书在其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值得予以特别关注的。一是世界性的儿童图书和儿童文化品牌的打造。在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世界性的童书品牌即是童书文化传播和输出的世界语。比如在哈珀・柯林斯的版权手册上,就能看到魔戒、纳尼亚传奇、小熊帕丁顿、HelloKitty等全球知名的童书品牌。就品牌而言,不得不说,目前亚洲国家中日本做得最好,柯林斯手册内的HelloKitty即是日本知名的全球儿童文化品牌。对于特定的作者、出版社乃至国家地区来说,世界性的品牌童书往往也意味着一种世界性的声名和影响。在中国童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类真正能够为他国读者所普遍接受并具有世界价值的品牌童书的创作、出版和对外翻译、传播,会起到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