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课堂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9:39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012年,乐清市举行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本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课题是老舍先生的《母鸡》。笔者精心备好课,进行了一次阅读教学。

二、案例描述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请你自由读读第5~8自然段,选择你喜欢的一段,细细读读,圈出吸引你的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一段?

生:我喜欢第7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哪个词吸引了你?为什么?

生1:我从“一天不知教多少次”,体会到鸡妈妈很辛苦。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体会,我从“不知教多少次”体会到鸡妈妈为了教会孩子们学会生活的本领,自己累点、辛苦点都无所谓。

师:会读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从一个词就读出了鸡妈妈的辛苦、慈爱、负责。多么称职的鸡妈妈呀!

师:还有哪个词吸引你?

生:我从“半蹲”一词,体会到鸡妈妈特别辛苦。

师:那半蹲又是怎样蹲?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当当鸡妈妈,重温一下半蹲的滋味。你们推荐一位朗读高手来读这段文字,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台上的三位鸡妈妈,特别注意他们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鸡妈妈们撑开翅膀,让小鸡们进来,半蹲。(持续三分钟左右。)

师:这位鸡妈妈,感觉怎么样?

生:很累。

师:那你为什么不坐下来?

生:不行,不行,我的翅膀下有我的孩子呀,他们会受伤的。

师:孩子们请看课件。(课件展示半蹲的图片。)事实上,鸡妈妈就是这样半蹲着,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整个晚上都半蹲着,腿麻了,翅膀酸了,但是它还像雕塑一样半蹲着,为的是让鸡雏们得到一点点的温暖。所以,老舍先生这样赞美鸡妈妈。“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为什么作者对母鸡有那么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呢?我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后我明白了,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生自由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节选。)

附节选: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儿子……一岁半,父亲去世了。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的时候吃的还是粗粮,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师:你觉得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勇敢、辛苦、慈爱……

师:让我们一起赞美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出示小诗:

她伟大,

因为她是母亲。

一个母亲,

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学完了课文,走近了作者,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了,作者此时再回头,还听到它细声细气的叫声,他还讨厌吗?(生答:不讨厌。)

还听到它如怨如诉的叫声,他还讨厌吗?(生答:不讨厌。)

还听到它颤颤巍巍的叫声,他想讨厌还讨厌得起来吗?(生答:不敢再讨厌了。)

师:孩子们,这就是不敢再讨厌了(擦去板书中的“?”),一句不敢再讨厌了,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情感。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在你们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吧?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生:记得有一个深夜,我发烧了,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他们摸黑背着我去医院,爸爸又是挂号,又是交费,妈妈守着我一夜都没有合眼……

师:孩子们,请你回忆一下,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以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生2: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了,我一定帮他们多做家务活,让他们回家也能歇一歇。

……

三、课后反思

文本解读就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文本阅读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内化的基本前提。教师认真解读文本,能更好地整合文本、创造性使用文本,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详实的教学设计。倾情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展现出利于学生发展的灵动课堂、实效课堂,最终形成“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生难忘的”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

文本不只是传达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探求新知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要想找到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就要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大部分课文,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或者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过渡句都可能是这个“点”。因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熟悉文本,钻研文本,进而潜心涵咏,细心会文。《母鸡》这篇课文以“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为突破口,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把握文本,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课文的整体结构。本案例中,笔者细心品读文本,以“作者为什么从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到底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情感呢?”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理解母鸡勇敢、慈爱、负责、辛苦的精神。学生就能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作者歌颂母鸡实际上是歌颂那些具有母鸡一样精神品质的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

2.深入挖掘文本的价值

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文本的原本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发现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小学的语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好教,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用智慧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使简单的文本变得不简单,这样就能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在上面的片段中,笔者抓重点词品读,理解“教多少次”一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母鸡教小鸡学会生活的本领是一次又一次地教,不知疲倦地教,体会母鸡的辛苦;“半蹲着”让三个学生上讲台体验半蹲的滋味,然后以采访形式谈谈半蹲的感受,再展示图片,教师激情解说母鸡为保护孩子的辛苦付出,让学生在品读字词中感受母鸡的慈爱、辛苦。此时在学生的心目中这已不是一只普通的母鸡,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3.切实升华文本的价值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2

慈祥拼音cíxiáng,指老年人或父母温和的态度和神色。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人之一心,慈祥者为阳,惨毒者为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一、词语慈祥的解释慈爱和善。《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宋黄庭坚《书陶渊明后》:“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人之一心,慈祥者为阳,惨毒者为阴。”叶文玲《心香》:“朱老太太是个慈祥干练的老人

二、词语慈祥的近义词和蔼[héǎi]

仁慈[réncí]

慈爱[cíài]

三、词语慈祥的造句1、杨树静静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位饱经风霜慈祥和蔼的老人,低头含笑,兴致很浓地陪伴我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2、太阳缓缓地挨近地平面,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那布满沧桑的手,抚摩大地,充满着深情。

3、房子中的阿婆搬出板凳,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家常,脸上满是慈祥,嘴角勾起一个淡淡的弧度,满脸的皱纹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

4、大石佛的神态栩栩如生,面部神情祥和,走近去看,这副慈祥的面容就更清晰了。

5、清晨,刚打开窗户,一股新鲜空气迎面扑来。

伴随着一缕缕金色的光芒,太阳出来了,露出了慈祥的笑脸。

6、池塘虽然没有海那样波澜壮阔,也没有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我却一味地爱着它,就像爱我那慈祥的母亲一样。

7、每到星期六早上,我便会坐在池塘边朗读课文,池塘就像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看着我。

8、桂花树的外皮非常粗糙,就仿佛一位慈祥的爷爷布满皱纹的脸。

9、太阳快下山了,夕阳如同老奶奶的脸,绽开甜蜜而慈祥的笑容,又像个熟透了的柿子,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10、一头银丝般的白发,红光满面,身材魁梧,脸上时常挂着慈祥的笑容,两眼炯炯有神,深藏智慧,这就是我的外公!

11、李明舅妈的脸圆圆的,皮肤白白的,乌黑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祥的爱意,嘴角总是带着甜蜜的笑容。

12、在这无情的岁月里,没有了姑姑消瘦的身影,没有了姑姑慈祥的脸庞,也没有了姑姑深深的谆谆教诲。

13、我急忙拿起倒满果汁的杯子,去给慈祥的老奶奶碰杯,送祝福,祝奶奶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奶奶给我一大红包。

14、教室里学生郎朗的读书声、过道中同学开心的谈话声、校门口家长慈祥的叮嘱声,给校园增添了许多的热闹。

15、牧民的生活很简陋,一家三代有好几个小孩,奶奶是很慈祥的老人,男主人话语不多,可是很实在。

16、她一脸的慈祥,笑起来时眼里藏着满满的爱意,温暖如春风。

17、我仰望着父亲的眼睛,慈祥温和,像一潭平静却莫测的潭水。

18、殿里每尊造像都在慈祥的微笑,让我心态平和,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

19、以为遭受电闪雷劈的老柳树会从此日渐凋零,没想到它们却依然精神矍铄,绽放着慈祥的笑容,伫立成校园的一道风景。

20、离开佛爷峰,已是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霞光洒照在佛爷峰上,大、小佛爷显得更加庄严与慈祥。

21、在返程的路上,晨光中的沙漠,是如此慈祥,安逸又包容,一如母性的怀抱水火交融,昼夜永驻。

22、李老师总是那么慈祥,有时会与我们看个玩笑,调节一下枯燥的气氛。

23、木雕的张充仁塑像线条流畅,富有创意的灵动感。

雕塑的面目慈祥和蔼,富有遐思思想性。

24、大概是用汉白玉碉的吧,观音像十分洁白高大,体态婀娜,面向洱海慈祥微笑着。

25、日落日升,日升日落,家乡的生活不会停息,生活的一幕幕在这儿上演,也在家乡那慈祥的心中铭记。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3

关键词:课感;课改实验;生命课堂

“课感”,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时候的“感觉”,简而言之为“课感”,它泛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生命关照的真实程度等。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本文试着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相关评析,并做关于生命课堂叙事的“微”思考。

一、课感,来自于情感

课堂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孩子们进入课堂,是一

次精神的洗礼,生命的旅程。教师就要善“调情”、善“投情”、善

“温情”。

课堂观察: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的最后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原文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歌“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让明月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在文章的最后,老师还结合图片,播放音乐,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音乐中飘荡出一段段文字,那是对生命课堂的再谱曲。

再造一个文本,再续一段情感。

这样的课堂,真情流露,是知性的;这样的课堂,情意浓浓,是感性的。

二、课感,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深加工”

案例分析:做一个教材的建设者

某套省编语文教材一年级汉语拼音“dtnl”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将图与相关的音节用线连起来:一个小朋友赶猪时,口里发出什么声音(lē)?拖拉机会发出什么声音(tū)?这两个连线的题目本意是让孩子巩固一下前面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由于这两张插图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实在让孩子无法联想起来,更别说完成题目了。结果是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连我们的老师都觉得有点勉为其难。原因是,由于我们都生活在城市,并且生活范围有限,赶猪这档子活儿,很少有人知道赶猪时发出的声音。再说拖拉机,我们也很少见到。

从这个教材例子的编排,我们清晰地看出,编写者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生活情景与这道练习题的答案对接,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然而,却难为了我们的孩子、老师。

对于教材的开发,我们要有建设者的眼光去挖掘。笔者认为教材的开发、编写一定要有一线老师的参与。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喜欢读什么,看什么。教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来说,一线老师应该享有话语权。

因此,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实践感悟积累程度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深度与宽度。面对教材,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做教材的建设者。

三、课感,一种情意的生长

课堂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

片段:

出示: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师:父亲想说什么呢?请你把自己当作,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会对夫人、孩子说些什么呢?

生:夫人,千万别忘了在革命胜利的那天,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让我含笑九泉。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夫人,我可能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了。不过,你要记住,革命终将胜利!

生:夫人,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面了,下次见到我的消息也许是在报纸上了。你要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将来继承我的事业。

生:夫人,我不能帮你照顾孩子了。期盼来世吧!眼见得,革命的重任落在了你的肩上。

生:夫人,平时我只顾工作,冷落了你,我愧对你呀!但愿有来生,我一定好好补偿!你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抚养孩子。让他们早日成材!

师:情深深,意浓浓。革命伉俪泪满襟;道不完,离别情,党的事业终有人!

生:星儿,我为你今天在法庭上的表现而自豪!你的成长使我快乐,使我充满信心!

生:星儿,不要为爸爸伤心。记住!我是为人类伟大的革命事业在奋斗,你要勇敢,你要坚强!

生:星儿,以后一定要听妈妈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妹妹,要认真读书,将来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师: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的死重于泰山。

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在向我们走来,一个慈祥的父亲在与心爱的孩子叮咛,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在向爱人话别。真让人潸然泪下!

无论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现实的需求,我们的生命课堂在课改的脚步声中愈发艰难。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气度,练好内功,把持课堂。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4

一、有助于学生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而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灯谜,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常通过暗示、比喻的手法来描述某种事物,涉及的知识广泛,成为我国人民训练思维和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所以,通过灯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富有民族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艺样式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通过猜灯谜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启迪智慧,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人文常识。

例1.心化磁石,每指南方(打一称谓):慈母。

此谜运用离合法,心化磁石,磁字化去石,余兹,加心,得慈字;每指南方,扣每字的下半部,为母,合为“慈母”,扣合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而谜面化用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扬子江》中的两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从中我们似乎能看到文天祥那轩昂的正气,和他那对祖国慈母的一片忠心,从而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例2.孟尝君何以过函谷关(打一常熟特产):叫化鸡。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所以,谜面的答案是孟尝君食客装鸡叫,故谜底为“叫化鸡”。通过这条谜,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小典故,也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特产的印象。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灯谜作为一种智力型的文字游戏,融合各科知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猜谜过程中,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教师恰到好处的旁敲侧击下,得出与谜面本来意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谜底,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猜谜的乐趣油然而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灯谜的内容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就决定了猜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什么都要了解一些。

例3.芙蓉国里话沧桑(打《红楼梦》里一人名):史湘云。

“芙蓉国”是借指湖南省,其简称为“湘”;话又可称为“云”;沧海变桑田,指年代久远,可以会意为历史的“史”,与谜面扣合为“史湘云”。此谜将语文、地理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学生通过猜谜既可复习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又激发了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与此同时,猜谜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愉悦了身心,为课堂教学构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要“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历史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把有些内容死记硬背下来,难度大,而且记忆效果也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引入猜灯谜,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而且灯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在猜了一则历史名词谜后,可以让学生解释该灯谜是如何猜出来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灯谜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解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4.诸葛亮六出祁山(秋千格,打唐代一人名):魏征。

学生有条有理地解释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出征曹魏的事。秋千格,谜底仅两个字,须逆读后扣谜面。谜底“魏征”逆读后成“征魏”,以扣合谜面。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谏言。丰富而生动的史事、精彩的解析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有利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要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生动活泼的灯谜活动,让学生分小组猜谜底,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新课导入环节,我出了一道历史灯谜:屋漏(打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这时,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在达成共识后又纷纷举手示意要求回答。当学生说出谜底是“家天下”时,其他学生大声欢呼:“我也猜到了,老师再来一题。”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不胜枚举,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在围绕历史灯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特别专注并能积极参与,因为谜底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都有机会。所以,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使得他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经过一个阶段的灯谜教学,我所教学生的灯谜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还有几位学生的谜作在2012年3月的《智力》杂志“谜苑采珍”栏目发表。如王月柳同学的“新事物要留住(一现代作家名):老舍”,孙凯悦同学的“古貌变化之谜(《水浒传》一人名):田虎”,徐雨洁同学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一文学体裁名):童话”,等等。这些谜作表现出学生由于广泛阅读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体现了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灯谜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5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声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比如,学习第1至第3小节时,主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我”对母鸡“讨厌”的情感。如第1小节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让学生在字面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进而提升概括为:无病。利用同样的方法,第2小节抓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出:欺软怕硬。第3小节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出:自大、爱炫耀。之后,再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讨厌的情感。

在处理第5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谈谈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抓“总是挺着脖儿”“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消瘦了许多”“多少多少次”“一声也不哼”“顶尖锐、顶凄惨”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读出它那“警戒”的样子。又通过两次引读:“一只鸟儿飞过,母鸡……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不仅清晰地再现母鸡的“负责”“警戒”,而且也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利用事实具体、形象地表现母鸡“警戒”的写作方法,进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思考细节,品味个中滋味

本文的细节描写较多,需要我们做到有选择地品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取舍。

在细读文本第6小节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消瘦”一词:是什么让母鸡消瘦了许多?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母爱——因为寻找食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要不断地为一群鸡雏寻找食物;因为在有食物的情况下,它常常不是舍不得给自个儿吃就是顾不上自个儿吃;因为它还要时时处处提防或追赶前来抢食的大鸡……这样的母鸡怎么会不消瘦呢?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当然,有些情感藏得比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感悟的词句,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进行巧妙点拨。这样的揣摩才是更有效的,这样的品味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出文章的“个中”滋味。

三、质疑细节,体验收获的快乐

质疑、思考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体验收获的快乐。指导学生在读者不明白处质疑,在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体现了“读书贵在有疑”。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处质疑。

第一处质疑安排在学习第7自然段时。这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他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我让学生把目光停留在“半蹲着”这个动作上:有什么问题要问母鸡吗?(为什么不直直地站着?为什么不干脆趴下?)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想象、理解、体会:母鸡要是站着,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得到的温暖就少得多了;母鸡要是趴下了,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会不舒服,甚至有可能被压伤。因此,它想到的不是自己累不累,而是让孩子能多得到些温暖,让孩子们舒服些、安全些。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中心处质疑。学生齐读第9小节后,我诱导学生在课文的最难点——揭示中心的词句——“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上进行质疑,以此作为展开全文,学习语言,感悟情感的线索。

四、拓展细节,留下精彩感悟

读书中或读书后的拓展,书面记录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自己阅读的心理轨迹。那些在阅读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因为有了笔的记录才得以留下光彩。

学习第8小节时,我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一句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之前,我以叙述的方式引导:“在漆黑的夜晚,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鸡却毫无睡意,它仍在警惕地看守着自己的小孩。一有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然后,把“说什么”的表达留给了学生,意在通过想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母鸡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立起母鸡高大、丰满的形象。另外,我还安排学生在揭示中心处动笔,让学生尝试在母鸡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在练笔中加深对母爱的感受。同时,为读懂“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这含义深刻的句子做铺垫。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随笔记录的习惯,若能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刹那间的阅读感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

05―0101―01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多存在盲目性、程式化和无效性,他们普遍对预习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缺乏预习兴趣。其实,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应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乐预习。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常规性的预习方法

1.默读。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初次默读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是很理解的语句。

2.查阅。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同学、老师、家长)的方式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学生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诵读。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朗读可以巩固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内容,其效果肯定比默读更好。

4.批注。就是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和精彩之处,将这些画下来,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明,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人物的话外音,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5.摘录。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眼看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6.质疑。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可以对课文在文字运用上、内容上、表达思想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对这些问题,听课时重点留意,或直接向老师提出。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就会有更强的目的性,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

二、预习内容设计多样化

有了常规性的预习方法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做适当的指导补充,让学生的预习更具针对性,预习内容更多样化,预习兴趣更浓厚。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时,笔者做了以下不同的安排: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预习内容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动笔写写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使学生“未入文,情先动”。在《慈母情深》一课的预习内容中,指导学生找一找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母亲的深深爱意。同时,给学生推荐作者梁晓声《慈母情深》的原著,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穷苦、坚强、劳作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为理解课好情感铺垫。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预习中,引导学生思考巴迪父母两种不同的爱,写出自己的看法,是否赞同。

三、根据文体特点,创新预习方法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7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学段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忽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系,中段和高段教学模式一样;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粗浅理解就课教课。随意性很强。导致课时任务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没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或理解)的问题,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有的变略读为泛读,放任学生自读,最终了无实效;有的“精”“略”不分,对略读课文过度精雕细琢,教师的强势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细碎频繁的问答,制约了学生活泼的个性、生命独特感知、体验和解悟。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过程及效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激励、巩固阅读兴趣。香港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阅读练习和及时评价反馈,他们的相关阅读练习有填空、选择、简答三种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往往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中的词语;选择题,大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语段检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作出判断和阐释。另外,教师也应对教与学目标有效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来继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8

——题记

三个月,对平时的我而言是多么漫长,可是对现在的我来说却是如此短暂,因为三个月后我就要离开我的母校,离开培养我的老师,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此刻,我深深地怀恋着我的母校——侨声!

侨声,您是我们心中的一座灯塔,您是同学间友谊的桥梁,您是年轻学子们一展才华的舞台。毕业在即,此刻,我心中激荡着对您无限的眷恋。三年了,您看着我们拼搏,您看着我们成长,您伴随着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运动场上,您看到我们矫健的身姿,课堂上,您捕捉我们求知的目光。当您看到,纤纤幼芽长成大树,稚嫩的双肩擎起一片蓝天时,您舒心地笑了,是那样的美丽、和蔼、慈祥。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们感知温暖,感知力量。

遥望50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心中激荡着对母校您的无限眷恋,母校,您可知道,我们难以报答您的恩情。您迈出的每一个脚印,都盛满了您那艰辛的命运,您从容地捡拾着生活的音符,又是那么不倦的弹奏生命的歌曲。您不倦的操劳,在那些往日的歌声里,唱出多少神采与传说。如今,您终于走出了云雾,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片蓝天。那一排排崭新的高楼是您的尊容,那一片片青翠的绿叶是您的秀发,那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是您跳动的脉搏……巍巍鳌峰,高瞻远瞩,滔滔锦江,长流不息。省一级学校是您的新起点,您走得更强劲了,多么矫健有力。一个更宏伟的蓝图正在您心中蕴酿,您的睿智的双眸,正闪射着纯净和清澈的向往。

侨声,我赞美您,您是一座神圣的殿堂,焕发智慧和力量,在您的怀抱中,我们沐浴阳光,在您的哺育下,我们健康成长,在您的呵护下,我们展翅飞翔。

我赞美您,您是学习的天堂。每天都能听到琅琅书声,清脆、悦耳;做作业时齐刷刷的“沙沙”写字声让人陶醉;音乐教室时时传来阵阵优美的歌声,让艺术与我们结下不解之缘;一件件精美而富有创意的小制作出自我们一双双灵巧的手,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操场上尽情展现我们英姿飒爽身躯,精神抖擞的面容,以强健的身体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我赞美您,您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您张开双臂拥我入怀。您爱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有一点进步的时候,您都看在眼里,您会用轻柔的手抚摸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心灵的激动与喜悦;当我们犯错、落后的时候,您会投来既有些责备又心存宽容的目光,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来滋润我们迷惘的心灵。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9

回顾我做学生的二十八年中,我所接触过的老师,不论是教过我或是没教过我的,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服务”以及“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严格标准来衡量我的老师的话,我看只有管叶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我记得我人大学预科,第一天上化学课,我们都坐定了,管老师从从容容地走进课室来,一件整洁的浅蓝布长褂,仪容是那样严肃而又慈祥,我立刻感到他既是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父!

在我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衣履一贯地是那样整洁而朴素,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于自己的教课准备,也极其认真。因为我们一到课室,就看到今天该做的试验的材料和仪器,都早已整整齐齐地摆在试验桌上。我们有时特意在上课铃响以前,跑到教室去,就看见管老师自己在课室里忙碌着。

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他总让我们预先读一遍下一堂该学的课,每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来,一上课就提出大家讨论,再请老师讲解,然后再做试验。课后管老师总要我们整理好仪器,洗好试管,擦好桌椅,关好门窗,把一切弄得整整齐齐地,才离开教室。

理预科同学中从贝满女子中学升上来的似乎只有我一个,其他的同学都是从华北各地的教会女子中学来的,她们大概从高中毕业后都教过几年书,我在她们中间,显得特别的小(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也似乎比她们“淘气”。但我总是用心听讲,一字不漏地写笔记,回答问题也很少差错,做试验也从不拖泥带水,管老师对我的印象似乎不错。

我记得有一次做化学试验,有一位同学不知怎么把一个当中插着一根玻璃管的橡皮塞子,捅进了试管,捅得很深,玻璃管了,橡皮塞子却没有跟着拔出,于是大家都走过来帮着想法儿。有人主张用钩子去钩,但是又不能把钩子伸进这橡皮塞子的小圆孔里去。管老师也走过来看了半天……我想了一想,忽然跑了出去,从扫院子的大竹扫帚上拗了一段比试管口略短一些的竹枝,中间拴了一段麻绳,然后把竹枝和麻绳都直着穿进橡皮塞子孔里,一拉麻绳,那根竹枝自然而然地就横在皮塞子下面。我同那位同学,一个人握住试管,一个人使劲拉那根麻绳,一下子就把橡皮塞子拉出来了。我十分高兴地叫:“管老师――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愕然地望着管老师,又瞪着我,轻轻地说:“你怎么能说管老师出来了!”我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地回头看着站在我身后的管老师,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我的失言,并没有受到斥责!

一九二四年,他当了贝满女中的校长,那时我已经出国留学了。一九二六年,我回燕大教书,从升入燕大的贝满同学口中,听到的管校长以校为家,关怀学生胜过自己子女的嘉言懿行,真是洋洋盈耳,他是我们同学大家的榜样!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了,那时我想去看看战后的日本,却又不想多呆。我就把儿子吴宗生、大女儿吴宗远带回北京上学,寄居在我大弟妇家里。我把宗生送进灯市口育英中学(那是我弟弟们的母校),把十一岁的大女儿宗远送到我的母校贝满中学,当我带她去报名的时候,特别去看了管校长,他高兴得紧紧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他老人家是显老了,三四十年的久别,敌后办学的辛苦和委屈,都刻画在他的面庞和双鬓上!还没容我开口,他就高兴地说:“你回来了!这是你的女儿吧?她也想进贝满?”又没等我回答,他抚着宗远的肩膀说:“你妈妈可是个好学生,成绩还都在图书馆里,你要认真向她学习。”梗塞在我喉头的对管老师感恩戴德的干言万语,我也忘记了到底说出了几句,至今还闪烁在我眼前的,却是我落在我女儿发上的几滴晶莹的眼泪。

点读

管先生平日不苟言笑,可是待人平等,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尤为和蔼,他本人的作风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熏陶,学生们养成了一种尊敬他人、有礼貌的好品质。冰心对管先生是尊敬的和喜爱的。这篇文章虽然记叙的就是管先生上课时的一件小事,从中我们却能读到一位庄重而和蔼、慈祥而德劭的老师的光辉形象。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就是冰心,一个和蔼的女性,一个文字如其名般清新隽永的作家。同样,在这篇《忆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的文章里,也秉承了她的一贯风格,于平常处见真情,让读者行走在字里行间,和冰心一起感受朴实无华的师生情。读冰心的文字,总是先酝酿好深情,然后在文字中倾泻而出,那种真情,那种真心,值得反复咀嚼。

慈母情深课堂笔记篇10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推崇,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国语的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情以动人的艺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艺术,如何让这门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1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常说的三观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处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在形成时期。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正确的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叙事文,语言质朴,却饱含真情。文中说到“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母亲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慈母,对于母亲“我”又是敬仰又是感恩。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意识要做人要懂得感恩,有时候用肉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真情要用心去感悟。

2通过指导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生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精练、明确中心、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能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初中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强,需要教师加以督促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疑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丧失了学生对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感,要做的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图文、视频、音频,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味,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教学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有关于紫藤萝的图片,通过投影仪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真确的感受到这片由千万朵紫藤萝花组织的瀑布,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这时候再播放名家朗诵这篇文章的录音,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表现一名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造性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比如,提问的时候,更难的问题让基础更好的同学来回答,简单的问题就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作答。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利用好教学方式的优势带动学生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