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决定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53:07

处罚决定书篇1

谢桂兰,女,现年52岁,中专文化,汉族,__县__*镇农技服务站职工,家住__县五号信箱,系__县__*农资服务部负责人。

当事人谢桂兰涉嫌经营推广未经审定玉米品种“成单22”一案,经__县农业局依法审理,现查明:

二oo六年二月十四日__科丰农业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人熊保明给当事人送来“成单22”玉米种子50公斤,当事人谢桂兰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已售出4公斤,自用2公斤。二oo六年三月十五日在市、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市场检查中,依法查获尚未售出的“成单22”玉米种子44公斤。扣押存放于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经查:“成单22”玉米种20__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__013”,审定公告中适宜种植区域为“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找材料到文秘站-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云南、广西”,审定适宜种植区不涵盖本行政区域,在本行政区域宣传经营推广“成单22”玉米品种应按经营推广未经审定品种依法处理。

二oo六年三月二十日,经县局同意决定立案查处,经调查认为:当事人谢桂兰经营推广未经审定品种“成单22”玉米种子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予认定。

二oo六年五月十六日,县农业局向当事人发出《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后,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认为“成单22”玉米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适宜种植区域“包括陕南(西南春玉米区)”,经执法人员进一步深入调查,查阅有关权威资料和法律依据,认为:当事人谢桂兰提出的申辩理由缺乏法律依据。本机关根据国家品种审定公告确定的适宜种植区域认为当事人经营推广未经审定品种“成单22”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予认定。

综上所述,经六月十二日局务会议研究认为,当事人谢桂兰在没有弄清“成单22”玉米种的适宜种植区域的情况下购进种子50公斤,并销售4公斤,当事人的行为已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十七条之规定,鉴于当事人能积极配合执法人员进行调查,认错态度积极诚恳,有悔改表现,且经营数量较少,社会危害较轻,有从轻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对当事人谢桂兰依法作出如下处罚决定:

1、立即停止经营推广宣传“成单22”玉米种子。

2、没收“成单22”玉米种子44公斤。

3、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陆拾元整(¥60.00元)。

4、行政罚款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00元)。

处罚决定书篇2

一、领导重视,深入调研。试点一开始,本局随即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局长则抓具体落实,不论是深入各办案单位调研,还是讨论可行性方案,甚至讨论修缮范文都至始至终参与其中。领导的重视对执法人员思想的统一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通过召开办案单位负责人及法制员座谈会,深入了解基层办案人员的思想状况及执法现状,探讨对增强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的重点和难点,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多方培训,统一规范。在试点的第一阶段,本局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地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培训。除派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外,本局还培训,邀请人民法院的专家讲解行政法律文书在程序内容、证据的运用、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和约束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邀请上级法规处领导阐述实施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的依据和作用,并结合实例对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的制作进行实务指导。同时,在分局局域网开辟专栏,登录司法文书及相关部门或兄弟单位的处罚决定书和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供执法人员学习、借鉴和讨论。分局法规科则根据本局《推行说理性处罚决定书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说理性处罚决定书范文起草、修改中发现的问题,对执法人员进行如何制作说理性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培训,统一规范。各办案单位也分别采用集中培训、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执法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员、培训。通过动员、学习、培训,执法人员不仅在思想上对推行说理性处罚决定书试点工作有了高度理解和重视,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对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的制作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三、上下互动,推出范本。为进一步规范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的制作,统一文书格式,本局根据各个办案单位上年度办结案件的类型、质量情况以及现有办案人员、法制员的素质状况,将10多种常见案件类型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办案单位重点突破任务。自下而上,由各办案单位根据自己对说理性的理解,结合自身办案实践,集体讨论完成各自的说理性处罚决定书范文。分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部分法制员对上报的17篇范文初稿逐一进行讨论、修改,筛选其中的14篇提请上级法规处、人民法院行政厅领导、专家阅正。上级法规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范文逐一进行了点评。分局试点领导小组再次讨论达成一致,由分局法规科进行最后修缮。通过上下互动,共同努力,推出了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传销、商业贿赂、虚假出资、经销不合格产品、擅自户外广告、违法经营等10种不同案件类型的说理性处罚决定书示范文本,并通过局域网向各办案单位进行推广。

处罚决定书篇3

农业税收行政处罚是指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违反税收管理程序的纳税人所实施的特定的行政制裁,是征收机关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的有力措施。当前有的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收征管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很多被上级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宣布无效,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实施行政处罚中未对下列6个方面的事项引起注意。

一、取证程序要合法

调查取证是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对于立案处理的农业税收案件,依法定程序查明实情,获取证据进行的专门活动。首先,农业税收征收机关收集纳税人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所有证据资料的时间,必须是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而不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后。其次,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的农业税征收人员,并持有效执法证件。同时,执法人员与纳税人之间,必须无直接利害关系。否则,执法人员就属于回避对象。再次,在证据可能消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或物证、书证可能被损毁、转移、隐匿的情况下,经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查封,并在(日内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

二、证据资料要充分

所谓充分,就是农业税收征收机关收集的证据资料不仅要做到事实清楚,而且要做到确凿无误,即证据资料应合乎下列要求:1、纳税通知书、限期纳税通知书、处罚告知书应与处罚决定书上的纳税人姓名、地址、时间、税额等要一致;2、限期纳税通知书、处罚告知书和处罚决定书要附纳税人签字的送达回证;3、税额、滞纳金和罚款要计算正确。

三、处罚决定书要完整

农业税收征收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完整准确地载明下列事项;1纳税人的名称或姓名、地址;2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事实和证据;3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依据,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4纳税人不履行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讼的途径和期限;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农业税收征收机关的名称、印章;6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和文号。若处罚决定书不符合上述要求,则有可能被纳税人抓住“把柄”,提起行政复议,并导致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在复议中败诉。

四、告知程序要到位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不向纳税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拒绝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则行政处罚决定就不能成立(纳税人放弃陈述或申辩权利的除外)。因此,实施农业税收行政处罚,一方面告知程序千万不能省,另一方面告知程序必须到位。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向当事人作出书面“农业税收行政处罚决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权利;二要履行送达程序。即能当面送达当事人的应派专人送达,不能当面送达的,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农业税收行政处罚决定告知书送达当事人。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当制作书面“送达回证”,并在上面载明送达时间、送达地点、送达人、送达文书名称、被送达人、送达方式、收件人签名或盖章、备注等事项。

五、听证程序要规范

按照《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的,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山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的规定,组织听证,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后,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在7日内组织听证,并在听证前15日内将组织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2(听证由财政部门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还应当回避;3、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盖章。否则,组织的听证就不合规定,行政处罚也会因程序不合法而被依法撤销。

处罚决定书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五)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书;

(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

第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查证属实后,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

第五条实施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

第六条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罚款处罚,实行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分离。

第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应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二)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

(三)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

(四)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初犯还是再犯。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环境保护行政处罚。

第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其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

第十二条下列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由本条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一)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者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二)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罚款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三)对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三条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由污染行为发生地和污染结果发生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两个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四条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五条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经通知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当事人,可以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交由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管辖。

第十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罚款处罚的权限,适用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程序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九条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遵守下列简易程序:

(一)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二)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三)向当事人说明违法的事实、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四)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六)告知当事人如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二十条除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处罚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均应遵守本办法规定的一般程序。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通过检查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控告、移送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予审查,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立案的环境违法行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及时组织调查取证。

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询问或者调查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在调查过程中,有权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查阅或者复制排污单位的排污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为被调查单位或者个人保守有关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立案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的,应当组织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其他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环境监测机构和经确认的其他监测机构,应当出具环境监测结果报告。

环境监测结果报告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属实,可以作为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证据。

第二十五条调查终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的机构应当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以及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初步意见,送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审查。

第二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应对案件的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确凿;

(三)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四)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五)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

(六)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时,应当通知执行调查任务的执法人员补充调查取证或者依法重新调查取证。

审查终结,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二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经过审议,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者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二)违法事实成立,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本部门法定代表人签发《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中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或者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本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处罚必须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经批准后方可作出处罚决定。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人民政府实施处罚的,应在提出处罚意见后,连同全部案件材料报人民政府决定是否实施行政处罚。

(五)环境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涉嫌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由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二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法律规定的事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就罚款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应当缴纳的罚款数额、期限及缴纳方法,并应明确对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是否加处罚款。

第三十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案件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作出处罚决定之日起的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

受送达人应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的签收日期即为送达日期。

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见证,说明情况,并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理由和日期,把处罚决定书留置受送达人处,即视为送达。受送达人不在,可由其所在单位的领导或者成年家属代为签收。

邮寄送达以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三十二条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适用本节规定的听证程序。

第三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

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已查明的环境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四)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五)告知申请听证的期限和听证组织机关。

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委托送达或者以邮寄挂号信方式送达。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可以在听证告知书的送达回执上注明听证要求,或者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申请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在收到当事人听证申请的5日内,确定主持人,决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在听证举行的7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字。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主持人、案件调查人员的姓名;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预先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第三十六条听证主持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当事人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并说明理由。其回避申请由主持人报本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接受,并告知理由。

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应当在收到听证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出。

第三十七条听证由当事人、调查人员、证人以及与本案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人参加听证。听证人应当向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

第三十八条听证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场纪律,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并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布听证开始;

(二)听证笔录人员宣布听证案件的案由、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及职务;

(三)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行政处罚建议;

(四)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进行陈述和申辩,提出有关证据,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五)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双方辩论;

(六)听取当事人的最后陈述;

(七)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在听证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向调查人员、当事人、证人或者第三人发问,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

第三十九条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听证必须安排笔录。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四十条听证终结后,主持人应及时将听证结果报告本部门负责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处罚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当事人对加收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收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四条执行终了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一案一档,由案件承办人员将案件的有关材料立卷归档。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的备案制度。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上级指定办理的处罚案件、适用听证程序的处罚案件或者经过行政诉讼的处罚案件,应当在行政处罚结案后二十日内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和检举,或者通过备案审查等途径,发现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可以责令改正。

处罚决定书篇5

事发于xxx市局财务科在财务清查工作中,发现一份被涂改了罚没款数额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核实,我是该处罚决定书对应案件(xxx非法经营案)的承办人之一,同时也就是该份处罚决定书的涂改者。

经核实,xxx一案依法经审批的案件文书所记载的罚没款合计数额都是3500元;依法送达当事人的案件文书(包括《处罚决定书》和《处罚告知书》)上所记载的罚没款合计数额都是3500元人民币,但当事人实际才缴纳了3000元人民币的罚款,因此财务人员向当事人开具的罚没票据记载的也是3000元人民币的罚没数额。同时,工商所财务人员通常都要求案件承办人在结算罚没票据时,要提供一份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送分局财务室备案。在xxxx一案结算罚没票据时,作为承办人,我向财务人员提供了一份该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财务人员发现该份《处罚决定书》上记载的罚没款合计数额是3500元人民币,与向当事人开具的罚没票据上记载的3000元人民币,在数额上有出入,便提醒我进行核对。我本人在未经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就简单盲目地认为数额上有出入是因为校对失误引起的,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便又盲目地以罚没票据上记载的3000元数额为标准,顺手将该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上原本所记载的罚没款合计数额3500元人民币用水笔涂改为3000元人民币,导致了该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出现严重瑕疵,造成极其不良的后果。

古人常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但一开始,我并未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省。古人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若是找不到根本原因所在,敷衍了事,于事无补,将来还会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悔悟后,归结原因如下:

1、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踏实。作为一名执法人员,不论有多少理由,都应端正执法办案的态度、严格执法办案的程序,全面准确地掌握案件情况,确保事实无误、程序无误;对同事提出的疑问,更应认真核实、查对。同时,更是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切忌工作上的随意性。有一句法的格言说到“魔鬼出于细节”。

2、事发后,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错误,有逃避的心理。一开始,就想着把很多问题推给别人,而不能立刻想着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呢,因为是“龌龊的面子”在作怪: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起码也是个正宗本科学历,心理上建立了一种“本科生是不允许犯错误的”的观念。

处罚决定书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逾期罚款违法性反思

高校图书馆普遍立有的“逾期罚款”之规定一直颇有争议。有人说,这有利于加快图书周转和保护,是高校图书管理中的正当行为;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变相的乱收费行为,缺乏程序正当性,应该废除。对此不妨给予反思,以辩曲直。

一、图书“逾期罚款”有背教育基本法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第9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由此可知,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包括图书资料在内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同时,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也是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定权利。而“逾期罚款”这一规定执行的结果或是限制、剥夺了他们使用图书资料的权利,或是因缴罚款而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其二,《教育法》第25条第3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既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那么作为高校附属部门的图书馆同样也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逾期罚款”之规定显然具有营利的性质,与教育基本法的精神相违背,更何况罚款的数额、幅度、标准也全由图书馆自己拟定,罚款后也不给法律凭证,罚款的流向也不清不楚。

从上可知,作为高校基本主体的教师和受教育者有使用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法定权利,这种权利是不能被侵犯和剥

夺的。

二、图书“逾期罚款”有违《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对于罚款等行政处罚有严格限制,只有法律,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罚款,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第14条)。高校图书馆“逾期罚款”的规定充其量只能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不得设定包括罚款在内的行政处罚。为此,2002年2月26日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已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7月25日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关于“要教育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爱护文献资料。对违章或污损、盗窃文献资料者,应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赔偿、罚款以至行政处分等不同处理”的规定修改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教育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爱护文献资料和图书馆设施。对违犯规章制度,损坏、盗窃文献资料或设备者,按照校纪、法规予以处理”。显然,教育部已经撤销了对高校图书馆罚款权的委托授权。

其二,《行政处罚法》为了保障依法行政,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还规定了行政处罚的严格程序,以严格的程序来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来限制行政处罚种类的滥设与滥用。就以罚款的行政处罚而言,执法人员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场交付当事人。”(《行政处罚法》第33条)“做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行政处罚法》第16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缴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行政处罚法》第49条)上述程序性规定在高校图书馆“逾期罚款”规定的执行中变得无影无踪:既没有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往往是口头告之处以罚款),也没有施行罚缴分离(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都是图书馆自身),更没有指定银行收受罚款,当然也就谈不上罚款直接上缴国库(而是可能流向了小金库),更没有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而有图书馆内部印制的罚款收据或白条)。高校图书馆“逾期罚款”规定执行过程中的上述种种混乱作法及程序上的不合法足以说明该规定的不合理性及违法性及“罚款”的泛滥成灾性。

三、图书“逾期罚款”有悖《合同法》

首先,从合同角度而言,图书“逾期罚款”之规定显属合同法上的格式条款(即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39条第1款就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这一规定的精神实质是:提请注意须采取合理方式、达到合理程度;在格式条款的外形上须给人以文件之感;提请注意的方法以“个别提请注意”为原则,以“公开张贴公告”为例外;提请注意的语言或文字必须清楚明白;提请注意必须在合同订立之前为之,在承诺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提请注意即使在合同订立之前为之仍不够充分;提请注意必须达到足以引起一般相对人注意的程度,相对方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法表示同意格式条款订入合同;不得以法律上的拟制推定相对方同意。由此可知:“逾期罚款”作为格式条款并不当然就具有约束力;很多图书馆并未尽到提请相对方注意的义务或虽提请了注意但未达到合理的程度,这里有某高校图书阅览证的“注意事项”规定(原文)为凭:“1.此证不得涂改或转借他人,否则按规定处理;2.如丢失请立即挂失,按规定办理补办手续;3.持本证者在一楼书库借书教师15册,职工5册,借期均为90天;4.调离本院时此证同借书卡一起退交图书馆。”作为重要凭证的阅览证、作为阅览证上的重要的注意事项却只字未提“逾期罚款”,何言尽到了提请注意义务?何言提请注意达到了合理的程度?

处罚决定书篇7

一、进一步提高对贯彻落实《顺序规定》认识,加强宣传培训。

对于规范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顺序规定》实施。促进依法行政,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时进步,人民群众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行政处罚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又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利,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的需要。各级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顺序规定》重大意义,把贯彻落实《顺序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把《顺序规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保证。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外地区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市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也要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要采取各种形式对本系统行政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都能准确掌握行政处罚的基本顺序,特别是三步式”行政执法顺序的原则和基本工作要求,执法实践中运用好、施行好。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各新闻单位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顺序规定》使群众更好地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统一、规范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夯实工作基础。

(一)统一、规范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市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制定在全市系统内统一实施的符合本系统实际的具体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样本。对执行的奖励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进行补充完善,重点是把“三步式”行政执法顺序的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的贯彻落实以及推行说理式奖励等具体要求落实到行政处罚程序中。国家部委或省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制定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样本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照《顺序规定》和市行政执法文书样本执行,对需要调整的行政执法文书应当报市政府备案。市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于3月30日前将细化完善后的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样本,报同级政府备案后(直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以部门正式文件通过网络媒体、公告、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施行,接受监督。

(二)全面实行行政处罚“规范、顺序、结果”三公开制度。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保证行政处罚公开、公平、公正,各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本系统实施的行政处罚细化标准,行政处罚顺序和行政执法文书样本,以及实施行政处罚的基本内容,包括被处罚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适用依据和处置结果要向社会进行公开,接受监督。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相关制度。修订后的行政处罚裁量权自由裁量配套制度和本系统实施的行政处罚细化标准,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范公开工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的运行情况。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

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全面公开。二要切实推行行政处罚顺序公开工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将细化完善后的行政执法文书、行政处罚程序。以及本部门实施简易顺序、一般顺序以及听证顺序的具体流程。

各部门要将所有行政处罚案件的被奖励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三要推行行政处罚结果公开工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行政机关收集采用的证据等基本信息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处分的种类和额度等处理结果,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专栏,统一格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明确专人,作好行政处罚“规范、顺序、结果”公开工作。

三、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处罚审查程序、监督机制。

提高行政处罚案件办案质量,为严格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顺序规定》对适用一般顺序实施处分的案件,确定了查、审、定、执、监”五分离的工作制度,即执法机构负责调查、法制机构负责审核、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收缴罚款与做出奖励决定的机关相分离、监督执行人员与具体执法机构相分离的工作模式。各级各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要把好案件承办关、审核关、审理决定关、执行监督关,牢牢筑起行政执法监督屏障,把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杜绝某一个人的表态算数,弱化部门的权力。

实现实施行政处罚调查与审查相分离、相制约。部门法制机构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法制审查,一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审查职能。完善内部监督的有效形式,实现国务院和省政府提出的行政处罚案件实行调查、审查、决定三分离制度的具体措施。通过法制机构审查能够更好地保证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职权,防止违法行政。依照《顺序规定》各部门执法机构应当将调查结果、拟定的初步处置意见连同立案审批表和其他证据资料送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审核。各部门行政处罚案件须经本部门法制机构审核,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定顺序,各级部门法制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尚未设立法制机构的部门,要明确具体承办科室或专职法制人员承担行政处罚案件复核职能和行政处罚的日常监督工作。

实现重大行政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以一把手或主管领导为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二要建立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度。相关业务科长及有关人员为委员的案件审理委员会,作为行政处罚重大、疑难案件的审议决定机构。主要履行职能:对本部门立案查处的情节复杂或者重大的违法行为、将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讨论决定;案件审理委员会应经常对行政处罚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对行政执法中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机制、创新的做法等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对行政处罚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大个案监督力度。各行政执法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三要推行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制订并推行“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有效防止重奖励轻纠正、只制裁不教育、一罚了之和办案人员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第一,回访形式。回访形式包括问卷调查、电话征询、上门走访、组织座谈等。对违法行为重大的案件,必需采取当面形式进行现场回访,对一般的行政处罚案件要依照一定比例回访。第二,回访内容。回访的首要内容是征询当事人对办案机构及执法人员执法作风状况、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执法顺序规范性,看是否存在行政乱作为现象;查公正执法情况,看是否存在违法办案行为;查办案人员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同时,监督被奖励人依法纠正违法行为。第三,责任追究。案件回访人员由行政执法部门监察、法制或案件经办人以外的两名以上人员组成。回访中发现办案机构及执法人员确有执法过错、违法违纪问题的行政执法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回访处置结果,切实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防止违法违纪问题。

四、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创新工作方式。全面提升行政处罚案件办案质量。

能够客观反映奖励决定形成的全过程,行政处罚文书是行政机关记载对具体违法行为所作出的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奖励内容等事项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书面文书。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违法事实的表述和证据的列举全面透彻,法律适用和奖励依据逐一说明,行政相对人的知法、知情、知理的权益更充分地得到尊重和保障,可以从根本上化解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可以使其更自觉地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缩短案件执行时间,减少行政争议。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行政处罚文书制作中存在案件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案件定性及奖励依据论述过于简单、相关证据缺乏客观分析的问题,积极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最大限度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叙事完整、说理充沛,制作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句流畅、逻辑严密、用字准确。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交待案件来源,说明违法的事实,列举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明确认定案件性质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说明当事人的陈说、申辩意见采信与否的理由,阐释对当事人从重、从轻、减轻处分的情形,奖励决定内容、履行方式和救济途径。基本要求如下:

(一)表述认定的事实依据要清楚。紧扣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展开,保证案件事实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一要完整介绍当事人情况。二要详细交待案件来源,使案件的来龙去脉清楚明白。三要准确陈述违法事实。陈述违法事实时,要求对当事人何时、何地、从事何类违法活动,行为的具体表示,涉案标的物数量、金额、违法所得等情况叙述清楚;同时,对于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的主观意图、所采取的手段、造成的社会后果作出客观表述。四要逐一列举相关证据。证明违法事实的主要证据,要在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中逐一详细列举并指出该证据所要证明的事实,保证事实和证据的关联性。五要如实说明执法顺序。执法顺序中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经过法定机构鉴定的应当如实载明。同时,还要写明向当事人告知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的时间;当事人有无陈述、申辩或申请听证的情况;当事人提出陈说、申辩或申请听证的写明陈说、申辩的复核情况或听证情况;对当事人的陈说、申辩意见采信与否的理由也应叙述清楚。

(二)法律适用的理由要准确全面表述。认定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具体规定。对案件性质进行准确定性。案件性质认定要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着手说明理由。准确引用所适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具体禁则条文内容,说明当事人的行为具体违反了该法条的什么禁止性规定,构成何种行为;准确引用与禁则相对应的罚则条文的内容。

处罚决定书篇8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行政相对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全履行给付义务,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针对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违法行为,又作出加处每日3%的罚款的行政决定,对这种形式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加处罚款,人民法院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如果符合强制执行法律规定,裁定予以执行。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标准的“加处罚款”申请执行模式。虽然程序相对较为繁琐,但在行政机关每年的行政处罚案件中,向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加处罚款的案件数比例很小。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是在告诫和作出行政决定之后,当事人仍然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将加处罚款付诸实施,强制收取所决定的金额的过程。它作为加处罚款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维护法律权威、实现行政行为执行力的必经程序,也是行政机关和义务人发生直接冲突之际,因此,对双方在该程序中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对行政机关而言,应要求其按法定条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对当事人而言,应要求其服从和配合加处罚款的适用,对行政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负有容忍的义务。这既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理要求,也是加处罚款自身法律性质的必然要求,更是避免因程序缺失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要求。

二、加处罚款制度的法律基础

(一)加处罚款的法律渊源

行政处罚加处罚款制度最早见于《行政处罚法》。该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的措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二)加处罚款的法律性质

加处罚款的法律性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争议较大,有行政处罚说,有滞纳金说,有执行罚说,在《行政强制法》未出台前,没有法律对加处罚款的性质予以明确。2007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意见后,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对于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所加处的罚款属于执行罚”①,《行政强制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加处罚款属于执行罚的法律性质进一步认定。加处罚款制度,旨在通过使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承担更为不利的后果,从而督促其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作为确保行政法义务得以实现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是执行罚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的字面理解来说,加处罚款就是一种执行罚。加处罚款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强制法》中均规定在执行程序章节,亦说明立法本意是将加处罚款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具体而言,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中的间接强制措施,属于执行罚范畴。执行罚通常又称为强制金,是指当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应尽的义务时,行政机关对义务人按日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促使义务人自觉履行应尽义务的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方式。②应当注意的是,行政机关作为执行罚的加处罚款同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的执行罚不同。行政机关的加处罚款适用于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人民法院适用的执行罚只发生在行政诉讼中的执行程序,它的适用对象是行政主体。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到100元的罚款,但不适用于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

(三)加处罚款与原行政处罚决定的关系

“加处罚款”作为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行为,是根据法律授权针对特定的怠于履行法定义务者给予惩罚的单方外部职权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是有别于原行政处罚行为的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原行政处罚行为一经作出,通过法定途径送达被处罚人后,该行政行为即告完成。而“加处罚款”是行政机关针对行政相对人逾期履行法定义务的违法行为作出新的行政行为。作为新的行政行为的加处罚款,从属于原行政处罚决定,是原行政处罚决定的延续。原行政处罚决定是加处罚款成立的前提,加处罚款的数额与原行政处罚决定罚款的数额直接相关。原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存在是加处罚款成立的要件,如果原行政处罚决定不合法,那么加处罚款当然也不合法。

三、构建规范的行政机关加处罚款执行模式

(一)加处罚款的法律要件

《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加处罚款超过30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能够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应当是“行政决定”。第五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行政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加处罚款的告知行为,不是行政决定,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将告知内容变成行政决定。按照《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强制执行一般程序,加处罚款应按照催告、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进行行政强制执行的步骤进行。强制执行决定书必须有明确的加处罚款的计算过程和具体数额,才能作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

(二)加处罚款决定书应具备的条件

1.加处罚款的主体。加处罚款行为从属于先前的行政处罚行为,因此,实施加处罚款的主体是作出原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

2.加处罚款的事实依据。必须客观存在被处罚的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事实,即被处罚的当事人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未履行缴纳罚款义务。

3.加处罚款的计算期限。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加处罚款的数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行政罚款的数额;二是法定的计算比例,即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计算。因此,计算期限的确定是关系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实体要件。界定“加处罚款”的时间段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扣除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当事人因不服处罚而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这一时间段。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行政处罚的加处罚款在诉讼期间应否计算问题的答复》(〔2005〕行他字第29号)中明确规定,对于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所加处的罚款属于执行罚,在诉讼期间不应计算。其次,加处罚款应在法定申请法院执行期内作出,否则会因原处罚决定超过强制执行申请期限而失去申请法院执行“加处罚款”之法律基础。规范的加处罚款计算期限应当是从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第16日开始起算,如果当事人的,计算至立案之日中断,在新的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再恢复计算。

4.加处罚款的实施程序。作为一种行政执行措施,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加处罚款应当符合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应当对行政机关加处罚款的相关执行模式予以如下规范:一是应履行告知义务。行政机关在对当事人加处罚款之前应告知当事人这一法律后果。二是应履行催告程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三是对催告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仍不履行缴纳罚款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单独制作《加处罚款决定书》③,对加处罚款的计算时限和加罚的具体数额予以明确,并送达当事人执行。四是应告知当事人救济权利。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加处罚款的行政决定时,应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加处罚款决定属于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如果当事人不服,依法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同样,加处罚款决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拘束力,当事人对依法作出的加处罚款决定负有自觉履行的义务,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五是对加处罚款决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向法院一并提供行政处罚决定书、加处罚款决定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当事人单独对加处罚款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影响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决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四、人民法院对加处罚款决定的司法审查

加处罚款是依附行政处罚决定的存在而存在的,如果法院认定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依附其存在的加处罚款行为亦是违法的,无论是撤销还是变更,都不应当执行。因此,法院在确定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违法后,对加处罚款的部分无须再进行审查。法院在确认被诉行政处罚决定合法后,还应当对加处罚款决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发现加处罚款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或者要求当事人执行加处罚款决定的期限极不合理等问题的,应当判决撤销或者不予执行这部分内容,令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加处罚款的决定。

五、行政机关在规范执行加处罚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催告程序,保护当事人权益

为防止当事人因未及时缴纳罚款而被行政机关加处罚款,从有利于当事人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当事人逾期缴纳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制作催告书,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催告书应当载明罚款及加处罚款的具体数额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的,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完善催告程序的目的一是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二是明确告知当事人行政机关将采取的相关措施。

(二)规范加处罚款决定,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对加处罚款数额做了限定,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按照每日3%计算,只要执行34天就已超出行政罚款的数额,换言之,在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的第49天,“加处罚款”就应该累计完毕。但行政机关不能因此而拖延作出加处罚款决定。为有利于行政处罚决定得到顺利执行,提高行政效率,笔者认为,当事人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加处罚款决定,这样的话,加处罚款与原行政处罚决定可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时间相差就短,不会因为要等加处罚款可申请法院执行的时间⑤,而耽搁了原行政处罚决定可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时间。⑥

(三)完善“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社会

“黑名单”是特定机构依据相关职权或者授权,对具有危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个人或者组织,通过向社会进行公示或者设立不良记录等方式,对其进行行为限制或者不良信用揭示的一种管理行为。⑦对加处罚款的数额作限制,虽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但也易于被某些当事人滥用甚至钻法律空子。如有人认为,拖延缴纳罚款,加处罚款最多只有罚款数额的一倍,当加处罚款的数额达到罚款本数时,当事人就会继续拖延履行,因为加处罚款数额有封顶,对当事人并不会产生更加不利的后果。因此,如果仅仅限制加处罚款的数额而没有后续措施,可能会导致个别当事人更加消极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不良后果。“黑名单”制度通过向社会进行公示不良记录等方式,使当事人违法的成本提高,使当事人不得不考虑违法成本,能起到加处罚款所起不到的“制裁”作用。

处罚决定书篇9

 

一、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案卷

1、立案阶段:

立案应有立案审批表,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有行政管理相对人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姓名或个人姓名、地址(住址)等;

(2)案件来源明确。属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注明“检查中发现”的字样,并写明发现的时间、地点;其他部门移送的,写明移送时间和有关情况;举报的,写明举报时间和方式;交办的,写明交办的时间和有关情况;

(3)有案情记载,记载简明扼要;

(4)有立案依据。应引用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全称,并注明具体条、款、项等;

(5)有承办人的意见和签名,有承办部门、法制部门的意见和签名,有领导审批意见及签名。

(6)有立案时间。包括申请立案和批准立案的时间。

2、调查取证阶段:

(1)有两名以上(含两名,下同)执法人员共同执法:

案卷中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的签名。

(2)检查或调查(询问)笔录:

①有检查或调查(询问)的时间、所在的具体地点;

②有当事人或被调查(询问)人基本情况;

②检查或调查(询问)笔录内容完整。包括表明身份、说明执法依据,调查(询问)相关违法事实与情节等;

③有检查人员或调查(询问)人员签名;

⑤笔录有被检查人或被调查(询问)人签名。如当事人拒绝签名,应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签名并注明情况;

⑥调查(询问)笔录中如有涂改之处,应有被调查(询问)人捺手印、盖章或签名作证。

(3)调取与保存证据(或查封、扣押财物):注明被取证(或查封、扣押财物)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②有取证(或查封、扣押财物)事由和依据;

③有取证(或查封、扣押财物)的具体时间、地点;

④有物品性状描述,包括物品名称、规格、型号等;

⑤有物品保存的方式、期限和地点;

⑥需登记保存的,应有领导审批记载;

⑦有取证(或查封、扣押)物品清单并有物品所有人、参加人、见证人签章;

⑧有记载物品处理决定和处理结果的文书。

(4)告知和申辩:

①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的文书中应有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的完整记载;

②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的文书中应有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权利的记载;

③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的文书中应有当事人陈述申辩或放弃此项权利的记载;

④告知文书有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及印章,并给予当事人合理的申辩时间;

⑤没有告知文书的,通过笔录等文书反映的,应有告知内容的记载,并有被调查人或被询问人签名。

(5)调查终结报告(或案件处理审批表):

有被处罚人的基本情况;

①有调查经过的描述:现场检查时间、检查人与被检查人、检查场所、交代表明身份情况及当事人或当事人代表在场情况、调查取证方式介绍、涉嫌违法立案情况介绍;

②有查明的违法事实和证据:事实认定围绕构成要件,体现裁量情节,分点列明,证据相互印证;

③有处罚的依据:引有处理该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全称,并注明具体条、款、项等,法律内容的引用准确、完整;  

⑤有案件承办部门的处罚建议。

(6)听证程序:

法律规定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的有告知听证权利的文书;

①因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而未举行听证的,应有书面记载;

②听证通知书内容规范。包括听证时间、听证地点、听证主持人、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权、行政机关名称及印章和通知时间等;

③听证笔录制作规范。包括有听证时间、听证地点、听证内容、听证主持人签名、听证记录人签名、当事人或人签名等;

⑤听证报告内容规范。包括有案由和案情介绍、听证情况简介、主持人意见及签名、报告形成时间等。

3、审查决定阶段:

(1)行政处罚审批程序:

①按行政处罚的法定批准权限进行审批;

②集体讨论决定(情节严重、案情复杂的重大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有案件讨论的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讨论内容、讨论结果及参加人签名等;

③报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处罚有报批文书,并有上级机关意见及印章。报批文书应包括报送机关全称、案由和案情陈述、处理建议、报送时间、上级机关批准时间等。

(2)行政处罚决定书:

①有当事人姓名或者单位名称、地址(住址);

②有经查明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③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④有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⑤有告知当事人如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⑥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名称和印章;

⑦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

4、送达和执行阶段:

①送达文书规范。直接送达的包括有送达地点、送达时间、被送达人或见证人签名、送达人签名;其他方式送达的,应符合法定程序;

②给予罚款处罚的应有合法票据;

③没收财物的应有合法票据和物品清单;

④行政执法机关强制执行的,有执行情况材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有行政机关申请材料及法院执行情况材料;

⑤结案报告规范。包括有送达情况、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承办人意见及签名、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意见及签名、结案日期等。

二、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案卷

1、处罚决定书要有规定格式,编有号码;

2、有当事人姓名或单位名称、地址(住址);

3、有违法行为的具体时间、地点;

4、有违法行为的事项和证据;

5、有警告或罚款金额内容;

6、有行政处罚的依据;

7、有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实行罚缴分离的,应告知当事人罚款缴付的指定银行的名称、地址等,并告知若逾期缴纳罚款有加处罚款的规定;

8、告知当事人如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9、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和盖章;

10、有当场实施处罚的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号码及签名或盖章;

11、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

12、当场执行处罚的要有备注。

三、案卷装订标准:

   1、案卷材料应自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整理装订并予登记、归档,不得超过三个月未登记、归档的。案卷归档之日未执行完毕的,应在案卷中预留执行情况登记;

2、使用统一规范的卷皮;

 3、一案一卷(简易程序或涉及国家、商业、个人秘密分正副卷的除外);

 4、案件文书材料经过系统排列后,要逐页编号。卷宗封面、卷内目录、卷底、备考表不编页码。页码编在右上角,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字体要整齐、清楚;

5、卷内目录填写规范,一份文书材料编一个顺序号,卷内目录应按卷内文书材料排列顺序逐件填写,标明起止页码,字迹要工整、清晰。

6、纸张无破损、应用国家标准a4纸张。对破损或褪色的材料应当进行修补和复制,装订部位过窄或有字迹的材料,要用纸加衬边。纸面过小的要加贴衬纸,纸张大于卷面的材料要按卷宗大小折叠整齐。

7、装订整齐无金属物;

处罚决定书篇10

关键词:气象;行政执法;法律文书;规范措施

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主参与和监督直接决定了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1]。行政处罚文书是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行为的文字记录,是相对人了解监督行政执法过程和结果的途径,与实现行政民主化息息相关,所以行政处罚文书规范制作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气象行政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授权气象部门的法定职权。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使用和制作是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关系到气象法的严肃性,也是维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体现。然而,气象执法研究多集中于法律依据、执法内容、责任考核等方面,针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在多年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理论和制作实践,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以期对未来气象行政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一、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概述

目前学界对行政执法文书的定义尚不统一,但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或进行行政管理行为时所使用的文书[2]。如此,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气象主管机及其依法授权委托的组织依照气象法的授权,对气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罚以及归档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书面文本和格式。简单地讲,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在气象行政执法活动中所使用、制作的各类文书的统称。任何其他机关和个人均无权制作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根据气象处罚案件性质可以分为气象简易处罚案件和气象一般处罚案件,一般性处罚案件的文书共有24类,可以分为必用文书和择用文书两类[3]。其中必用文书包括:处罚案卷封面、卷内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行政处罚告知书、案件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结(销)案审批表、备考表;择用文书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解除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解除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鉴定委托书、通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笔录、案件移送书、强制执行申请书、结案报告。

二、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作用

(一)气象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是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每一类文书都发挥着对前一环节执法过程进行小结的作用,并作为下一环节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套完整的气象处罚案卷是每一类文书环环相扣的逻辑集合。通过查阅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能够清晰地再现案情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剖析每一个具体执法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二)气象执法程序公开的体现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是民主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依法行政的基础。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公开包括文书格式统一公开和特定案件文书公开两部分,其中文书统一格式的公开有利于相对人了解气象行政处的步骤和过程,而特定案件文书的公开有利于被处罚对象接受相应的处罚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公共保障公民对气象行政处罚过程和结果的知情权,增强公民对气象部门的认可和信任。(三)气象执法民主监督的保障气象执法文书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被复议和被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必须根据执法文书确定;其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被告应是执法文书上署名的气象部门;最后,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期间根据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送达时间决定。(四)气象执法人员培训的实用教材每份气象行政处罚案卷都能够集中表现出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业务能力、逻辑思维、工作态度等内容。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供执法人员学习,指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的法律文书可以作为经典的执法案例进行学习,不规范的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反思。认真学习已有的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可以提高应用气象法律法规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文书制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调查询问笔录是气象执法人员在查明案情的过程中向案件当事人、知情人及证人进行询问时,如实记录询问过程的法律文书。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询问逻辑性、连贯性差,导致对案件的违法事实记录不全、表述不清,降低了询问笔录作为后续处罚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二是文书制作时字迹过于潦草,出现调查人员代替被调查人签字确认的情况,使得笔录失去了应有的证明力。此外,调查询问笔录还存在时间地点记录不准确、法律用语不规范、询问笔录不完整、写出拟处罚意见、缺少“此记录属实”等问题。(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气象主管机构针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将处罚理由、依据和决定等事项告知当事人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违法事实与处罚依据不统一。如在查处“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案件中,做出给予当事人警告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9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此条罚则规定,对于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警告处罚。],严重危害了气象行政处罚的严肃性。二是处罚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为自由裁量权滥用,在缺少从轻、从重或减轻处罚情节的情况下,处罚不当,导致处罚额度不合理。三是违法事实叙述不完整、定性不准确,如未写明违法时间、地点、违法标的物以及违法行为性质等。(三)立卷归档材料存在的问题立卷归档材料是指气象行政处罚案卷归档时使用的案卷封面、卷内目录以及备考表三种文书。其中案卷封面的常见问题包括案件类别简写、案由未使用“违法主体+违法行为+案”的书写格式。卷内目录常见问题包括卷内文件日期混乱、目录内容与卷内文书不对应、页码不连续等。备考表常见问题是案卷确有需要特殊说明情况,但未在备考表中写明、立卷人与案件承办人不一致等。气象执法文书存在上述不规范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为完成任务”的观念破坏了气象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影响着执法人员对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完成任务而执法的理念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行政处罚决定的不严肃。二是执法依据不统一,气象法律法规立法本身存在缺陷,现行气象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够完善,与现实情况不契合,概念模棱两可,并且气象法相关规定缺少法定解释,导致执法人员在实践中无法准确把握。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由于大部分气象执法人员为兼职身份,所以平时对于法律知识学习不到位,行政处罚程序应用不熟练。四是当事人不配合,法律仅规定当事人有配合行政执法的义务,但在气象执法实践中,当事人不配合询问调查、拒绝接收法律文书等情形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气象执法的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导致部门气象执法文书不规范的客观原因。

四、气象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制作的措施

(一)制定不同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气象行政执法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施放系留气球、气象预报与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等方方面面,主要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且适用法条单一,所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将经常用到的法律条款规范地写到不同格式文书中,执法人员在处理对应违法行为时只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即可完成。这样的格式文书既可以实现气象处罚决定的简洁明了,又能够提高气象行政效率。(二)动态调整行政执法文书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针对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执法体制、执法方式的改革、调整情况,动态调整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完善执法文书内容,细化不同执法文书使用技巧。始终以方便操作为主要原则,及时收集气象执法一线人员对文书使用的反馈意见,了解文书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完善气象执法文书内容,满足气象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三)健全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一是执法要坚持属地原则,小案自办、要案集结。选拔政治素质硬、法律意识强、工作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执法队伍,克服职责不专的问题,逐步建立一支集执法和研究于一体的专业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行政法、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形式上应多样化,在集中培训、法律授课等主要形式外,还应增加案例重演、执法竞赛、案卷评比、外出调研、互助交流等形式,以期从不同角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其执法行为。(四)完善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机制国务院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气象部门虽然每年组织开展气象案卷评查工作,但是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查制度,各地区的评查模式也存在差异。对此,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可以制定统一的《气象行政执法案件评查管理办法》,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定期组织评查并公布结果,配合一定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同时可以推行气象案卷电子化共享,有利于实时监督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及时发现执法文书中的问题,方便不同气象执法机构间相互学习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2.

[2]杨晓琼.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研究——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为视角[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