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54:39

传统文化论坛篇1

全球华人易学名师峰会在广州隆重召开

中国风水学院报道: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有序的引导名人事业发展,学习并牢记“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国学研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名人论坛于2009年8月8日上午在广州鸣泉居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本着“求真、务实、科学、和谐”的宗旨,并以此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的特别文化献礼!

出席此次盛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席代表吴桂贤,(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首席新闻官韦燕,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委员会执行委员程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知名教授柯可,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杨维增,香港天湖学会会长、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名誉院长麦荣耀,中华国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许国桢,中华国学研究会会长、原广东省文化馆书记、馆长曾伟,中国易学堪舆学院院长谢维成,中华和文化协会会长张连添,中华和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陈木添,太极图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华林集团董事长明赐东,广东汕头周易研究会会长莫善朝,广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钟浩天,全球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莫斯科大会副秘书长李雄、李伟,李族国际集团董事长、广东潮商会副会长李志强,广东汕尾周易研究会会长翁振明,世界易经学会会长况君,世界易经学会副会长兼广西分会会长张庆红,广西河洛周易装饰研究会会长黄俊文,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北部湾研究院副院长,广西钦州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易美兴,中国风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蔡天奖,副院长杜转运,新加坡东方哲学研究专家陈伟华,中国易经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誌文,彭永强等。来自海内外从事传统文化领域研究和探索的专家学者与名人300左右人参加此次盛会。盛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和谐、吉祥、团结的浓烈的气氛中开幕。

同一天下午,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展示易学成果,表彰优秀名师为主题的“第二届全球华人易学名师峰会”在广州三寓宾馆的会议厅隆重开幕,并于8月9日完成峰会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在召开此次盛会期间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增,香港天湖学会会长、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名誉院长麦荣耀,中华国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许国桢,广东汕头周易研究会会长莫善朝,广西河洛周易装饰研究会会长黄俊文,世界易经学会会长况君,广东汕尾周易研究会会长翁振明和潘长军,吴誌文,彭永强,杨善言,杨明星等一些专家学者应邀演讲。

中国易学堪舆学院作为业界知名主流机构和具有影响力的机构,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业界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讨会及论坛。中国易学堪舆学院此次组成了代表团出席大会。谢维成院长担任代表团团长,麦荣耀会长,莫善朝会长,翁振明会长担任代表团顾问,中国易学堪舆学院代表团其他成员包括:副院长刘智诚,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北部湾研究院副院长易美兴,名誉院长邱成彬,黄金印,许志友,王一瑾,郑躬焕,陈宝邓,谢永尚和潮汕易学风水业界的杨正德大师,叶人会,蔡传庵,丁钦鹏,陈明源,江游,曾传恩等二十余人。

首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名人论坛广州鸣泉居主会场

第二届全球华人易学名师峰会广州三寓宾馆主会场

专家学者大会发表主题演讲

传统文化论坛篇2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

传统文化论坛篇3

有着2224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立县的客家古邑。岭南政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目前,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勤劳、朴实、智慧的儿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目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富县强镇战略,全县上下已呈现出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县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正按照省委届七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总体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挖掘客家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客家文化的新辉煌。此,希望与会的同志们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切实领会好论坛的精神实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不断提高素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扎实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之际,正值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届七次全会精神。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共沐“比阳光还要灿烂的道德光芒”此,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92万人民,向莅临论坛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和讲师团的全体教授、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亲临论坛的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孙海林同志、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同志等领导,向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云集、关心支持论坛的社会各界志愿者义工,向为本次论坛提供赞助的县晔龙油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邦亨先生等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悠悠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大中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根,民族之魂。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实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举办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好的传承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将激发全县人民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支撑。

更需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的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繁荣,使之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尊重、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赋予我这一代人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对我厚爱、鼓舞和鞭策。专家们渊博的学识,本次论坛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等四多位资深著名学者莅临。深厚的造诣,丰富的经验,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此前全国各地进行的40多场巡回演讲中,都给当地人民以深刻教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高度的赞誉。可以说,本次论坛对而言,将是一次精神文明的大餐,一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记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而努力奋斗!

传统文化论坛篇4

由国家曲艺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发起主办,苏州市评弹团承办的“首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2007年7月4日至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40多个曲艺表演团体、曲艺教学机构、曲艺研究机构及部分省市曲艺家协会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论坛。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副司长蔺永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刁惠香,以及江苏省和苏州市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祝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给论坛发来了贺信。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苏州市评弹团团长孙惕分别主持了论坛。参与论坛的代表根据“拓展曲艺研究学术视野,探讨曲艺创演经营实践,交流曲艺演出经验教训,强化曲艺行业协作意识”的宗旨要求,围绕“曲艺的传承与我们的责任”这个主题,交流了他们在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功能定位的新理解与新认识。论坛结束时,通过了《首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苏州)宣言》,酝酿成立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为主席单位,与会各曲艺表演团体、曲艺教学和研究机构为理事单位,参与论坛的各地曲艺家协会代表为观察员的协作组织“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理事会”,为论坛的持续举办确立了必要的机制,搭建起相应的平台。这里刊发有关领导讲话和部分发言摘要,其间传达的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编者

2006年7月4日至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发起,全国30余个曲艺表演团体、曲艺教学机构、曲艺研究单位和部分地方曲协参与,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了旨在“拓展曲艺研究学术视野,探讨曲艺创演经营实践,交流曲艺演出经验教训,强化曲艺行业协作意识”,主题为“曲艺的传承与我们的责任”的“首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

论坛的创办和首届会议的举行,是在世界范围因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刺激而奋起保护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语境下,基于强化各地各类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在传承曲艺艺术、保护曲艺文化、推动曲艺创演、繁荣曲艺市场和促进曲艺研究方面职能与责任的考虑,组织发起的。目的是通过论坛的形式,给曲艺文化的保护和曲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一个持续强劲的思考交流平台和宣传舆论讲台。让各地的曲艺表演艺术团体不分规格与级别,平等参与,切磋研讨,通过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建立横向联合,加强行业协作,共谋发展繁荣。

首届论坛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形成诸多共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曲艺表演艺术团体是传承曲艺艺术的专业大本营和繁荣曲艺创演的重要工作母机。在当今保护和弘扬包括曲艺在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潮流中,更是扮演着延续曲艺血脉、孵化曲艺人才、创演曲艺节目和传播曲艺文化的重要角色。要继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这种核心地位,强化自身的专业身份和历史责任,充分发挥艺术重镇和业务中坚的功能作用,承担组织领导工作的曲艺团团长们,更是肩负着至为崇高而又艰巨的使命!同时保证:将通过自身的有效组织和努力工作,为曲艺文化的保护和曲艺艺术的繁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会议认为,在当今曲艺文化的传承出现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情势下,加强研讨交流,凝聚理论共识,对于指导曲艺保护和繁荣曲艺创演至关重要。通过论坛交流,互相切磋启发,可以减少工作盲点,提升工作效能,是当前做好曲艺工作的有效手段。

与会代表密切联系曲艺事业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本身职能和行业责任,踊跃而又充分地交流了各自团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热烈而又务实地讨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曲艺表演艺术团体传承保护曲艺艺术的艰巨任务与崇高使命。大家认为,新世纪新时期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职能和作用,不再是仅仅通过创作和表演曲艺节目为社会和观众提供相应的精神食粮,在推动曲艺事业不断繁荣的过程中丰富和繁荣文化市场;而是同时担负着深刻传承曲艺艺术、不断孵化曲艺人才和广泛传播曲艺文化的多重任务。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大力扶持,但由于全社会对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功能认识和职责定位,还局限在过去传统的窠臼之中,没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语境下重新确立其作为传承曲艺血脉和保护曲艺文化核心机构的全新地位。所以,才出现了现实中是完全被推向市场还是相应扶持保护的不同对待与两极思考,出现了是属事业发展中间还是产业发展对象的迷茫与尴尬。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政策层面到实践环节都能够予以明确和厘清,则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的当展势必无法真正承担起传承曲艺血脉的核心重任。大家一致强调,曲艺要在当代持续健康繁荣,首先要本质地继承其艺术的传统,然后才能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才具有持续繁荣文化市场的资源与资本。尤其在当今时代,不立足于全面深刻地保护和传承其艺术血脉,仅仅靠着单纯地创作和表演曲艺节目,会使自身的文化生态更加恶化,会使艺术的创演之路失去依托乃至迷失方向。与会者呼吁,有关方面要全面研究和及时明确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在新形势下的这种新职能和新定位,尽快颁布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曲艺表演艺术团体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保障。

会议注意到,一些曲艺表演艺术团体由于一味趋向产业化定位和市场化经营,在创作演出曲艺节目较难养活自己的情况下,不同程度地排演了一些不属于曲艺艺术形态的戏剧和歌舞节目。这对增加演出团体的经济收入、展示曲艺家一专多能的艺术风采并无不可,但对曲艺艺术的传承和曲艺文化的传播却很不利。许多采用曲艺手段创作演出的戏剧和歌舞节目,因为是“化我为他”而非“化他为我”,致使艺术活动的“手段”和“目的”在经济效益上实现了统一,却给艺术的认知带来了混乱,给曲艺团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稳住曲艺的创演阵脚,迫使曲艺团为了“养家糊口”纷纷改行经营,传承和保护曲艺的这些核心阵地就会逐渐“失守”。观众如想再去欣赏优秀地道的曲艺节目,就会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这种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考虑而放弃自身经营本分并牺牲自身艺术传统的做法,对于当下的生存或许有益,但对曲艺的艺术传承和文化保护,却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提起大家的注意。

传统文化论坛篇5

78岁的嘉兴市老人戴荣根,冒着近40度高温,骑自行车赶到嘉兴大剧院。时值下午2点,大汗淋漓的戴老找个靠前的位置落坐。不一会儿,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剧院便坐满了人。

这是2010年8月12日,由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与新华社《望东方周刊》联合主办的“南湖文化论坛”开场前的一幕。14点30分,主讲嘉宾――收藏家马未都――在热烈的掌声中登场,开始了题为“文明的坐标”的演讲。

“收藏一直是我退休后的业余爱好,我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今天专程过来听马先生的课,机会太难得了”。听完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后,戴荣根对本刊记者说。

由中央和地方两级媒体共同打造的“南湖文化论坛”,于2010年4月28日在嘉兴开坛,每月一讲。特邀知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话题包括国学、收藏、养生、体育乃至经济。马未都是该论坛请到的第五位嘉宾。此前,易中天、刘建宏、于丹、易宪容等已先后登坛,与嘉兴市民进行了零距离交流。

近距离感受名家风范

2010年4月28日,“南湖文化论坛”邀请易中天首场开讲“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演讲中出现一小插曲:会场服务员要将易中天讲台上的半杯茶水换走,重泡新茶,被易先生阻止:“你只要给我续水,不用另外再泡。现在都讲究低碳么,别浪费了这好的江南绿茶”。这个细节,让从事环保工作的台下听众吕雀屏深有感触。“能这近距离感受名家风范,我感到很幸运。”吕雀屏对《望东方周刊》说。

“儒家是名义上的‘执政党’,法家是实际上的‘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殷商王朝为什么灭得快?因为他们不把人当人看,其中之一的表现是用活人来祭祀。祭祀就是请神吃饭,可见中国很早就有请客吃饭的传统”……作为首讲嘉宾,易中天将深刻的思想寓于颇具魅力的语言中,为“南湖文化论坛”确立了一个高起点。

论坛第三场,由于丹主讲。她从嘉兴的粽子,说到南湖的红船,对嘉兴历史风物的信口道来,拉近了与台下听众的距离。“现代人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难免浮躁和功利。而于丹的讲座则让我能够厘清自己的思绪,更好地认知我们的文化,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在中国银行嘉兴分行工作的沈华,形容于丹的演讲是“酷暑中吹来的一阵清凉的风”。定位高端的文化品牌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此孕育,这里是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又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农业、手工业、商业繁盛,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89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

作为嘉兴的主流平面媒体与文化载体,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26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嘉兴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一直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南湖文化论坛”正是其打造高端文化品牌的见证。

2009年,该集团开始策划和筹备“南湖文化论坛”,这一举动得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新华社《望东方周刊》的支持和回应。2010年3月,双方结为长期合作伙伴,共同主办“南湖文化论坛”。

传统文化论坛篇6

[关键词]传播国际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国

在当今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中,国际论坛作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生成舆论、传播信息的场所和手段,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区域范围内都大行其道,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安全、外交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这一全球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后愈加突出。它的凸显和强化,进一步反映了在国际社会处于转轨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日益全球化发展新形式下,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在名目繁多的论坛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以其层次高、规模大、发展快、探讨的问题富于前言性等而最具影响力,位居全球榜首。本文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对国际论坛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价值、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我国参与该论坛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负经载道自有机杼

“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建构过程,但是脱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想象,历史是不可能被理解的。”①国际论坛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在传播技术手段非常发达、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络等已渗入人们生活各方面的今天,国际年论坛以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较强信息整合能力以及为开展外交活动开辟非正式渠道等有时在国际传播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更完整、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由大众传播媒介构造的环境是一种“间接环境”(也称“媒介环境”)。在这种“间接环境”中,人们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间接体验现实世界。由于各种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后的信息,加之媒介设置议题过程中因素的影响以及工作程序等造成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相对而言,论坛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环境——“直接环境”,进一步满足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需要。在通常的情况下,会上除极少数与会者讲话需要多一点时间(最多也控制在40分钟之内)外,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发言只有7-8分钟。各种会议一般都有问有答,使听众与主讲人之间进行直接交流。除此以外,与会者还有大量的会外非正式的接触和交流。面对面直接交流可以使传者和受者双方全部感官接受刺激,全方位地建立传播联系,因而能更完整、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纵观当今国际论坛,绝大多数论坛议题走过了一个由单一领域议题向多领域议题转化的过程。这是由当今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为国际论坛所探讨的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的出现极其解决都涉及许多方面。同样,由于多样化世界的存在,人们有不同的交流需要,这不是一般的人际传播或某一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相对而言,国际论坛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样的要求.国际论坛是国际社会多种信息的集散地,许多信息在这里汇聚、生成并再度传播。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为例,该论坛议题非常广泛,所讨论的问题涵盖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各个领域。在第30届年会短短的6天时间里,所安排活动就达400多场,讨论的题目有200多个。这其中包括论坛组织者安排的200多场大会和讨论会,每天多场的新闻会、记者招待会以及许多小型的讨论会。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幕后各种形式的会谈。论坛所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除年会的主题外,从国际互联网信息新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到美国经济模式、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局限性;从环境污染、沙漠治理到欧洲统一、新恐怖主义;从21世纪政府与经济关系、预防冲突到非洲的发展以及中美关系等几乎无所不包。参加者犹如进入现代化的超级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没有机会直接参加会议。也可以通过会议发行的简报了解有关内容。

3、不同思想的交流,为形成国际共识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没有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共识。国际论坛作为与会者发表看法、交流思想的场所,在全球信息整合、形成国际共识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由于各国政府出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原因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实行多种(包括对媒体和受众)控制,极大地限制了人们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国际论坛独特的性质和交流方式,在促进国际之间诸方面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多方面的限制。其次,论坛不同于某些国际组织针对某一国际问题所召开的国际会议或进行的国际谈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论坛不做出具体的决议要求其成员执行。与会者只是交流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一个较为轻松、自由、开放的研讨氛围中更易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再次,由于与会者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背景,成员之间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能分享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相互撞击、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逐步达成国际共识。

4、非正式外交途径的开辟,对国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独特功效。论坛为与会者幕后接触、私下会晤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正式接触渠道或相互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而寻求关系改善的国家或对立的双方至关重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促使世界热点降温、加快地区冲突各方和解方面就具有典型意义。在濒临战争之际,通过198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会晤,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总理共同发表了和解的联合宣言;在198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朝鲜南北双方首次实现部长级会晤;199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两德领导人的会晤,有效地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1992年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和黑人领袖曼德拉在达沃斯首次会晤,加快了南非民族和解的步伐;1994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通过私下接触,进一步推动了有关加沙和杰里科协议的达成等等。

二、论坛巅峰何以成功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南部,靠近奥地利的边界,坐落在只有17公里长的山谷里,是一个人口仅为1.3万人的小镇。这一小镇因一年一度在这里召开世界经济论坛而名闻遐迩。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的非官方的国际性的机构.论坛自1971年创办以来,已连续召开了30届。目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成员囊括了位居全球前列的1000家大公司和企业,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85%以上的财富,年营业额合计超过4.5万亿美元;作为论坛成员的公司或企业其年营业额或资产需达10亿美元以上,其参加会议的代表必须是董事长或总裁级人物,政界人物须是现任在职;每年参加会议人员包括几十位国家元首、数百名部长级官员、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各大媒体记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负责人等等;论坛讨论的问题是全球最前沿的经济、社会等问题;作为论坛成员参加会议需支付较高会费来自金融机构会员每年需支付会费15000美元,其他公司的会员则需付12000美元。此外要参加会议的人员除交纳交通和食宿外,另需支付7200美元。尽管入会费用如此昂贵,但应者若云。除通过论坛宣传自己、获得相关的信息、建立广泛的联系外,参会人员把参加这样的会议看作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除每年举行年会外,还举行国家论坛、工业论坛、全球决策人士电信网络等活动。另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还在华盛顿、津巴布韦、圣保罗、北京、香港、萨尔斯堡、开罗和新德里等设立的地区论坛也定期举行年会。除自身取得这些成就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推动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合作、缓和国际关系、推动地区冲突的解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1982年来自17个国家的贸易部长在洛桑举行的旨在推进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会议、1993年举行的关于波罗的海国家经济合作会议、1997年举行的关于黑海经济区域国际合作会议、1992年、1993年和1994年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举行的欧洲-东亚经济高级会议。1994年举行的中东-南美高级会议、1995年和1996年先后在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有关拉美地区经济合作会议、1996年举行的东欧经济会议等对促进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等等。由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参加会议的人员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因而对全球决策、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非政府组织,被称为“全球超级企业俱乐部”、“世界经济最高级会议”、“经济联合国”、“会议政府”、“国际论坛的巅峰”等。在取得这种无可匹敌的全球影响的同时,论坛的自身也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论坛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施布瓦也被国际社会称为“会议经济第一人”、“拥有全球权力股的第一人”。

[page_break]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各种论坛中位居巅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传播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紧握时代脉搏的会议议题

根据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理论,一个新事物能否扩散或成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变数:一个是接收者变数,一个是社会系统变数.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系统变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造性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个体想象力和人类境遇的紧密结合。这集中体现在其论坛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各个年份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均属当时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各国的决策和未来发展,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样,论坛所探讨的问题就把两个变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论坛的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最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方面,范围也仅限于欧洲,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后,石油危机不仅对西方世界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意味着全球化时代的日益临近,也对论坛探讨问题内容和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后论坛逐渐步入探讨全球政界、经济界和社会问题方面的工作轨道上。在通常的情况下,基金会从80个永久会员中选出8人组成小组,来预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想并选出下届年会的主题。因此,其年会议主题均属于前沿的问题。进入90年代后期会议主题包含了以下内容:“世界领导地位新变化”、“全球合作与竞争”、“再定义世界经济基本设想”、“未来发展面临挑战”、“如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立网络社会”、“21世纪优先考虑的议题”、“全球化影响及对策”等。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新开端、新思路”。会议议题以代表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网络和基因革命——使全球化进程加快为基点,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教育、健康、环境和社会等面临的新情况展开讨论。除此以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各地区论坛的会议主题也颇具针对性和前瞻性。如今年4月16日?8日在中国举行“世界经济论坛·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年”的主题:中国日益显著的全球角色:影响力、机遇与挑战。这些议题紧跟时代步伐,最具时代特点和挑战性,因而对国际社会舆论界能够形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备受世界瞩目。

2、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与会成员

出席达沃斯会议的人员中,既有威名显赫的政界要人、富可敌国的商界巨头、领导世界潮流的科技奇才、也有享誉全球的知识精英、颇负名望的国际问题专家、国际新闻界的知名记者、蜚声世界的艺术天才等等。这些各领域的顶尖人物具有全球的知名度和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仅以第30届论坛年会为例,与会者既有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副总理吴邦国。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印尼总统瓦希德、南非总统姆贝基、英国首相布莱尔、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西班牙首相阿森纳尔,也有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法国经济部长所索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美国在线华纳董事长凯斯、金融大亨索罗斯,灵魂音乐大师奎西·琼斯、电影导演劳伦斯·卡斯丹、政治学家华伦·比蒂。一位与会者不无感慨地说,“环球旅行一年所见到的要人还不及在这里见到的1/10”。参加这次会议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论坛提供了一个一年中绝无仅有的计划机会——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与世界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探讨各种问题并交换看法。“出席达沃斯会议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都是一种吸引力(施瓦布语)”。由于这些重量级人物在某一领域的特殊地位,成为事实上舆论领袖。因而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在会议期间所作所为自然有非同一般人物的影响力,也相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

施瓦布本人也具有造就其事业成功的自身资质和个人魅力。他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方式、高超的协调能力和运作手法以及对未来事务趋前的感知力等等得益于他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而他因时而作、因势利导的行动能力使其才智锦上添花、发挥到极致。他早年就读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苏黎世大学等高校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基建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现任佩雷斯和平中心委员会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主席,地球协会会员等。他不仅学有所成、教有其果,也著作颇丰,出版过包括《克服漠视》在内的具有影响力的多部著作。曾先后获得包括德国荣誉十字勋章、法国骑士勋章、斯洛文尼亚自由勋章、奥地利金十字勋章在内的许多荣誉。

3、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

在人类进入混合媒介时代的今天,国际论坛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对各种传媒手段的运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推进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除发挥参加会议的各个领域的舆论领袖、传媒精英作用外,它也拥有自己的宣传机构、研究力量和研究刊物。从1979年起达沃斯论坛每年推出《世界竞争力报告》。这一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作为最具权威的排行体系,被世界各国政府作为自己工作业绩的衡量基准,成为反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由于该论坛所探讨的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发展状况如何、今后的走向何方以及各国未来将采取何种政策对各国乃至某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传播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是利用这些优势,通过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多种媒体将其所作所为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影响。为促进论坛与媒体的合作,1992年召开了“非正式编辑,评论家年会”。1993年召开社论作者和评论员的非正式会议。目前,论坛与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今年参加达沃斯年会的记者就达650人之多。

4、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体制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初以一般论坛的形式出现。从1976年开始、转变成了一种会员基金会组织。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论坛在内部机构设立、管理制度、会员制度、会议类型、运行方式、各种论坛设置等诸方面适应论坛本身及世界形势的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如1973年设立的国家论坛、1992年先后成立的八个区域论坛;1992年建立“未来世界领导者”网络、1992成立的世界艺术论坛、1993年成立的“环球发展公司”、1998年建立工商咨询会等在推动论坛走向世界论坛巅峰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他山攻错、需有新为

从1979年起,受组委会的邀请,中国政府开始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从1980年起,论坛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时至今日研讨会共举行了19次。论坛使我们能以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所处的境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借助这一论坛在宣传中国、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9年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同时,其舆论界对中国大加诋毁。施瓦布不被西方舆论所左右,亲赴北京出席研讨会。1991年施瓦布力邀总理出席1992年达沃斯年会。在1992年年会上,中国问题已成为世界论坛的重要问题之一。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演说所传达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使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以及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②在199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被认为是今后经济增长最快、最值得去投资的国家;③199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使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1997年回归后的香港问题充满信心。④在199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经济专题讨论会的举行以及在年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讲话,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今年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会上所作的《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演讲,使与会者对中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景深信不疑。

今年4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世界经济2000年北京峰会”,有300余名跨国公司、国际机构领导人,300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参加。这是一次全球商界、企业界、政界、学界、传媒界聚集的峰会。会议以“中国日益显著的全球角色:影响力、机遇和挑战”为主题,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议题为主轴,集中讨论了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信息产业怎样改变中国、如何运用it改善企业的运作、全球商务策略、资产体制与重组、资本市场在变化中的形式和作用等问题。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与海外拓展、兼并收购与国企改革、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保险和养老市场、医药与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同样受到与会者的特别关注。本次峰会是世界经济论坛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大大突破原先的设计和规划,国内报名企业超出上年的两倍,反映了中国企业自身的不断成长以及参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旺盛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论坛的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几十年来的实力积累已经为中国企业与世界各种经济论坛进行交流奠定了基础。但相对而言,中国总体参与能力仍然很低。像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这样非政府组织举行的会议和活动,依然是中国了解世界、宣传自己、同世界各国及其部门进行交流的难得场所和重要渠道。中国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各种论坛的活动,并学会能更好地利用论坛资源,挖掘潜力。与此同时,中国急需不断培养和造就自己的队伍。他们应该在某一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了解这一领域在全球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走向,深知中国国情,懂得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等等。在传媒经济崛起的今天,国人对这种经济类型的认识应有一个根本的提升。对会议经济的运作,我们还比较落后。要使会议形成经济效应,必须有整体的设计,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到软件的公共服务都要到位。

中国参与达沃斯世纪经济论坛的历程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各方面都有做出进一步努力的需要。

注释:

①陈卫星:《中国现代化的传播学反思》见《传播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编辑1999年11月第35页

②从1993年起,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国家最多的国家。

传统文化论坛篇7

关键词:百家讲坛;需求;供给;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77-02

2001年7月9日一个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崭新节目《百家讲坛》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CCtV-10)开播。但由于学术性过强,内容又过于零散,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2003年开始,《百家讲坛》开始认真研究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收视率也由此一路飙升。几年前在普通大众中“默默无闻”的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等人,凭借《百家讲坛》迅速蹿红成为耀眼的明星。本文将立足于经济学角度,运用需求与供给理论分析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的原因。

1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

1.1物质文化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快速转变,体现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从国内外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支出比重将普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消费比重将迅速上升。

1.2文化需求中学术性知识需求向学术与大众结合的知识需求转变

将文化产品按一定层次可划分为学术性文化和通俗性文化,学术性文化一般知识含量、科技含量很高。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经济管理;时政话题等。这类文化对观众或读者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表现形式较严肃。而通俗型文化即大众文化,通常是关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都希望能在忙碌之余通过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就表现为人们对学术与大众结合的知识的强烈需求。

2人们对传统文化需求量的增加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中,历史经典作品、古典文学名著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以其夺目的光彩,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物质文化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习历史,重温历史,品评人物,传承文明成为大众文化需求。由于这种需求不是个别的而是广大的,不是某一个层面的而是广泛的,所以就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需求市场。

3最初的供给结构与供给量

3.1供给结构

2001年“百家讲坛”节目创办时为了追随央视科教频道“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的定位,进课堂,跑“研讨”,自然科学、哲学伦理、艺术研究、经济管理、时政话题、现代生活几乎全都进了“讲坛”,这种“大杂家”的传播内容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第二阶段,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与“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节目内容定位,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上大学的遗憾。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泰斗级学术巨匠都受邀在《百家讲坛》主讲,他们演讲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他们的讲座就是一般大学生和教师都未必能懂,因此受众的定位是很窄的,仅限于一部分与节目内容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种供给结构专业性与单一性,导致收视情况一直不佳,在CCtV-10的排名也在20位左右徘徊,在实行“末位淘汰”的央视,《百家讲坛》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3.2供给量

《百家讲坛》节目于每周一至五播出,但由于收视率等各种因素出现过中断播出的情况,且很少涉及传统历史文化。以下是2001年7月份中节选的一周的节目播出表。

4需求变化影响供给的变化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需求与供给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需求发生了变化必然引起供给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供给者的企业或个人,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主体是消费者,供给者要以赢得为立足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大,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对大众化的知识更加感兴趣。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下,人们的怀旧心在不断增强,对于重温中国博大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偏好日益俱增。这样一种需求变化必将要求供给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传统历史文化及大众化知识的供给量必将呈现增长趋势。

5部分学者供给适应了需求变化

2004年以后,《百家讲坛》调整了传播内容,更多地向历史探秘类和文学经典类传统文化集中,以系列化的方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策划选题,传播内容从原来的被人称为阳春白雪般的科教内容转向了老百姓喜闻乐道的话题。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为契机,《百家讲坛》找到了收视增长的突破点。之后又有刘心武主讲的“揭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从2004年5月至2006年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统计中,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占据83%之多。调整后的《百家讲坛》栏目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06:40重播,时常43分钟,相比改版前增加了播出量,节目的播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一路飙升,持续在央视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纵观这些主讲专家,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研究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演讲风格亲切幽默、语调抑扬顿挫。具有亲和力的讲解。他们从所谓的高高的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进了百姓中间。实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格、大众口味的讲座目标。满足了观众求知、求真、求励、求鉴等各种心理需求。相对于以前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等学者的供给变化适应了需求变化,因此他们能从默默无闻的学者,迅速蹿红成为耀眼的明星。

通过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部分学者走红百家讲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市场为主体。做到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变化后,供给作出及时的变化。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丽媪:百家讲坛的品牌炼金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2]葛维樱,浦树柔.百家讲坛现象观察[J].嘹望,2007,(6).

[3]邓芳芳.精品文化栏目的生存策略――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J].新闻实践,2006,(9).

[4]刘倩.也看百家讲坛热[J].青年记者,2006,(22).

传统文化论坛篇8

[关键词]舆论监督合力网络媒体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2-02

“监督合力”一词由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并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舆论监督合力是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所谓的“监督合力”就是指在舆论监督工作中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围绕同一个主题充分调动所有积极的力量,相互配合借鉴,加大监督力度和效果,有针对性地使舆论监督效力提高。

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互动性、匿名性、时效性等。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和充分地表达。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中常常夹杂着非理性,谩骂和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现象屡见不鲜,很多甚至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传统媒体在消息的上更加准确,社会公信力强,影响力大,其拥有的专业队伍在调查事件时也更加专业。因此,在对共同关注的事件的监督过程中,网络与传统媒体应当在差异化中寻求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扩大报道规模,壮大报道声势,增加报道深度,从而使舆论监督合力达到最大化。

一、利用论坛帖文、网友评论,拓展舆论监督信息源

杨雄标在其《试论网络论坛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网络论坛中的信息与internet上其他信息一样,具有范围广、交互性强、内容庞杂和动态变化等特点,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来源,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论坛这一信息源。

“网络凭借以上特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宠;同时,它又自然地为现代舆论提供了一个专享性区域。”新华网发展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网易论坛等,这些论坛每天汇集无数帖文,成为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和重要信息都能在此得到迅速反映。同时,基于论坛跟帖功能的开发,网络用户言论得以充分展现。尽管这些帖文和评论内容良莠不齐,但其中却蕴藏了大量的舆论监督线索。

2010年12月初,有网友在论坛发帖《晒晒汕尾市烟草公司局长的吃喝》,公开了一张广东省汕尾市烟草公司2010年3月份的财务报表。此帖称该公司“一个月仅吃喝就花了约206万元,以此类推一年光吃喝就要花掉2500万元”。短短一天的时间,该帖文就在各大论坛纷纷转载。

《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较早对网友帖文作出了回应,作了简短的消息报道,称该网友帖文反映情况基本属实。新华社作为部级通讯社,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记者也很快赶赴实地进行调查,在详细了解了事情原委并核实了有关情况之后,于今年1月份,在“新华视点”专栏连续发文,对此事作了深度报道。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监督大大延伸了传统媒体的触角。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填充传统媒体新闻监督缺位的地方。传统媒体的线索来源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对社会的观察视野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监督信息进入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网络舆论其实就是一座新闻富矿,关键问题在于对其进行挑选、辨别、调查、核实和求证,从而找出极具新闻价值的舆论监督线索。

二、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多种报道形式,放大舆论监督效果

任何传播过程都要借助于文字、图画、声音、语言、姿势等符号才能实现。传统媒体中报刊主要使用文字、图片符号;广播只使用声音符号;电视使用的传播符号相对丰富,由于其自身的线性传播方式,造成综合集成度不是很高。“在全媒体环境下,作为全媒体最好载体的网络媒体的报道形式,呈现全覆盖、多样化、黏度高等特点。”网络媒体拥有多媒体属性,基本能达到视频、图文等的即时和整合报道。报道的形式,最终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网络媒体可谓集传统报道形式之大成。

新华社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报道形式。在舆论监督过程中,通常社内在播发报道文章之后,整合同一题材的相关报道,通过网络的页面语言和版面安排进行展示,再结合视频声画,调动论坛舆情,将舆论监督效力发挥到更高水平。

今年1月份,在对广东汕尾烟草局长任人惟亲、“天价”吃喝一案报道后,新华网就对稿件进行了丰富包装,形成了一个系列报道,做到了文字有形;同时,新华网还将社内外媒体的相关图片整合成组图,与文字配合展示,极具视觉冲击力,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新华网的视频编辑还整合社外视频并及时上传,如安徽卫视《“最牛烟草局长”现“天价”吃喝账》,做到了视频有形。一些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等又相继播发评论文章,网络舆论对此事的反应到达了“沸点”。

“新华视点”的系列报道、图片新闻、网友反响、网络评论和视频等各种报道形式对广东汕尾烟草局长的“天价”吃喝案进行了一个全媒体式的综合呈现。这一系列的报道观点鲜明、内容详实、论证确凿、形式丰富,将舆论推向了高潮,使得舆论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好评。

三、依托传统报道形式,强化舆论监督效果

网络汇聚民意。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网络的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都是理性的、积极的。“‘集体无意识’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网络民意表达过程中的非理性状态,它也是干扰网络舆论监督正常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当舆论监督在网上产生巨大反响之后,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应该意识到自身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要主动留意网络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介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及时保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充分依托传统的报道形式,使舆论监督合力达到最大化。

在广东汕尾烟草局长“天价”吃喝一案中,无疑传统媒体的介入,如《人民日报》的时评《对疯狂公款吃喝风要出重拳》和《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最牛烟草局长”“天价吃喝”案的11个疑问》进一步助推了舆论监督合力的效力。相关行政部门的调查处理也印证了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二者形成的舆论监督合力势不可挡。

在网络上,当人们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时,会同时流传着很多种说法,网民的言论比较分散,传递的信息真伪并存,不仅如此,网络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仅凭在网络上流传的言论,事实真相难以得到求证、甄别,也就难以引起有关高层领导和部门的足够重视。当网络舆论集中到一定的时候,传统媒体要及时声援和跟进,通过记者对权威部门的采访,以公开报道的形式澄清不实言论,正确引导舆论;同时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证实,进行客观报道,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传统媒体发挥其权威媒体的引领作用,而网络媒体则为舆论监督增添更加活跃的声音。”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差异中的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可以使舆论监督合力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张凤梅.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论坛中传播的信息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李衡红.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互动[J].新闻世界,2010(08).

[4]俞斌.全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报道形式与特点初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2010/09/14).

传统文化论坛篇9

舆论力:平民话语权的彰显

网络催生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扩张。网络论坛里网民追求话语权的发帖和回帖,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特殊舆论――网络舆论。这种舆论不同于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它比社会舆论、新闻舆论更能反映来自弱小者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进而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网络舆论的出现,让人们告别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表达渠道不畅带来的烦忧,使个人的话语得到空前的传播。网络论坛给予公众话语狂欢的便利,言论的多样性使网络论坛成为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成为社会管理者了解民情的场所。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丰富了舆论的传播渠道,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

在网络论坛没有兴起的时候,遇到危机事件,人们只有通过传统媒体公布的官方消息来了解真相。随着网络论坛的出现,网民可以在这里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甚至远方的危机事件,从而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这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唤起民众力量,解决危机;可以借助论坛发帖的形式各抒已见,形成网民舆论导向。

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了一起再建房屋倒塌事件。此事经过报道,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热议。短短两天内,众多国内知名论坛社区出现的相关帖子就超过了600篇次,网民点击超过了50万次,回帖近3万条。这起事件显示了网络论坛舆论聚集的速度之快。

2.激活网民情绪,积极参与抗“危”活动

网络舆论在危机传播中很容易通过迅速的信息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可以使一个危机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公众了解,同时被公众评价。网络论坛作为自由信息和自由言论的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激发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和议论,这种变化会促使危机的解决过程缩短,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危机的最终解决。

3.弥补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力的不足,体现了民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性。网络论坛出现以后,其开放、隐蔽、匿名等特点使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很多在传统媒体上无法暴露的问题得以在网络上曝光。“抽天价烟”的周久耕、“猥亵门”里的林嘉祥、收取“封口费”的真假记者、三鹿奶粉里的三聚氰胺等统统肇始于网络论坛。网民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意味着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的提升,网络舆论由自发到自觉,由关注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由道德到法律,由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在急剧扩大,主人翁的精神使得网民利用网络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的影响力。

问政力:网络时代的官民对接

新近国际上热炒着一个词“Goverment2.0”(政府2.0),它是建立在互联网2.0的开源、参与、草根、合作,个性化精神,以及传播、表达、对话、组织功能上的一种执政方式的表达。它要求政府在处理与网民的关系中,做到平等、谦恭;在处理网络民意的过程中,做到即时、便捷、互动。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社会稳定”。事实上,长期以来,公众一直在寻找一种参与国家政治运作、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有效途径。网络论坛兴起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网民亲密接触,“拍砖”、“灌水”等网络词汇列入了参政议政的议程。危机传播中,正是因为危机事件的特殊性,网民迫切需要政府面对危机的态度和举措。因此,与一般性事件不同的是,面对危机事件,网民的问政热情要远远高于日常性事务。

2009年11月8日,一名网名“樱桃白”的网民写的帖子《今天环保造型游地铁以及在夏派出所喝茶的经过》,引爆了网络。她把番禺修建垃圾焚烧厂后她穿着防毒面具被当地派出所请去“喝茶”的经历在江外江论坛上。当天这个帖子就被疯狂转发,网民纷纷向其致敬,称她为“史上最牛环保妹妹”。很多网民都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广州市政府,质问广州市政府的决策,要求能够给一个说法。

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谁也想象不到,像垃圾焚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社会焦点。现在,政府已深知保持网络民意的畅通、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保持行政机关廉洁公正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取信于民的手段,在危机传播中能够满足公众关注事件的知情需求,了解政府动向,是政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政府也应该积极地在危机尚未引发大范围的负面影响时,通过论坛告之公众,使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增加公众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心。

决策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加速器

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对于企业和政府管理者来说,采取的决策如何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规定的目标。网络论坛中随着网民地位的转变,他们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有着组织式的力度,为管理者们出谋划策,并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导致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而且一个厂家牵出了中国其他很多知名乳制品厂商,促使国家质检部门重新对乳制品进行检查和认定,这固然与此前长期以来诸多媒体对产品免检制度的质疑以及事发后其他媒体不遗余力的抨击有关,但是不能忽略各个论坛中数以百万计的帖子对事件的最终结果的影响。

网络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足以让人们感受到网络传播在危机事件中对社会舆论垄断地位的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让民众在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方面实现了平等,正是因为网络论坛在热点和焦点问题中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很多不合理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的废除,也正是因为网络论坛对网民有驱动力,才使得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重视网络民意,开通民意直通车,在危机中坚持政务公开。这就是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的力量,也是对网民在社会民主进程中作为“历史推动者”力量的诠释。

传统文化论坛篇10

        关键词:网络论坛  危机处理  事实真相  公共关系

企业是当今世界公共关系实务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部门,特别是在公司处于危机时刻,优秀的公关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公共关系研究领域,企业公共关系是当今公共关系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关于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企业公共关系中传统媒体的责任这个方面,已经出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网络论坛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研究成果略少,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公司在面对危机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论坛的作用,最后名誉尽失,甚至有不少企业因此而宣布破产。由此看来,关于网络论坛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成果将成为公共关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网络论坛的定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在2008年,网络的力量更是发展到极限,伴随着互联网一路走来的网络论坛如今已成为草根进行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论坛的包容性和随意性促进了我国民主进程的快速发展。从华南虎事件到家乐福事件,从瓮安事件到三路奶粉事件,网络论坛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网络论坛有的人给它下这样的定义:“网络论坛,又称bbs,即电子公告牌或电子公告栏,是用计算机及软件建立的一种电子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访问,上载写好的文章,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与任何一种传统媒介相比,bbs依托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持,成为参与者更广泛、互动性更强、讨论更自由的新型交流空间,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量。”笔者认为其中“上载写好的文章”,可以改成“自由地发表任何信息,这其中包括文字、照片、视频以及它们整合在一起的信息”。

        二、网络论坛的特点

        根据传播学理论,网络论坛可以归属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也就是说网络论坛具有以上三种传播形式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来说,由于网络技术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论坛的准入条件为零,也就是说任何人或者群体都可以在网络论坛上自由地信息,自由性是网络论坛的第一个特点;网络论坛只用注册,不收费,也不是实名制,使用非常方便,能够迅速将网友的信息出去,方便、快捷是网络论坛的第二个特点;网络论坛是跟各大搜索引擎链接在一起的,可以方便的找到网友需要找到的信息,所以网络论坛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在上面已经提到,网络论坛大多数是实行匿名登录的,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络论坛是不可控制的”,网络论坛的不可控制性是其第四个特点;真实可信度不高,权威性不够是网络论坛的第五个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论坛信息量大,传播迅速,范围广且没有“把关人”,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值得商榷,由于网络论坛没有被各级政府官员广泛接受,许多权威信息不可能在论坛上及时公布,所以,网络论坛的权威性也不够。

        三、企业中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

        “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利于社会组织获得与公众一致的共同利益。”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首要任务,它要求公共关系部门在信息的流动或者运动中,将所要传达的形象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递出去,并对所有涉及企业形象问题的信息流通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处理好企业间、人与人间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必须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横向的,从向的,从而争取更大的支持与关注度。像市场营销部那样开拓市场,这是公共关系部门的第三个活动目标,一个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服务社会,达到利润和社会效益一致。公共关系部门主要是负责前期宣传和后期服务这两个方面。只有争取和吸收稳定的消费公众和保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而公共关系部门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其价值的一个职能就是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众所周知,公共关系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迅速恶化,企业的正常业务受到影响,甚至生存都受到威胁,企业的形象遭到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导致公司倒闭,就像南京冠生园。

只有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能够正常地完成分内工作,同时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保证商品的质量,企业一般不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那么除了传统媒介和各种公司制度支持,网络论坛在企业公共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四、网络论坛在企业公关中扮演的角色

        网络论坛是企业公共关系部门值得深入开发的一个传播媒介,相比较传统媒介来说,论坛有它自己的特点,华南虎事件将网络论坛的力量充分地体现出来,由传统媒体报道出来的华南虎重现森林,最后由论坛上的网友提出质疑,意见领袖的出现将打虎推向高潮,网友积极组织专家检查照片,而陕西省林业局相关领导,却没有注意到论坛的作用,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想到,网友会这么穷追不舍,最后只能尴尬收场,网友的团结一致最终收到效果。网络论坛异军突起让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论坛的作用。今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人民网考察,在强国论坛上兴致勃勃地同网友们在线交流,他对网友说人民网强国论坛是他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强国论坛是人民网主办的,是一家国营的公益论坛。而对于企业来说,像天涯、猫扑、西祠这样的商业论坛是必争之地。许多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都是从这类论坛中爆发的,所以密切关注论坛中与本企业有关的信息,是公共部门重要工作之一。所以说企业要像处理与传统媒介的关系那样来处理与论坛的关系。中国的网民有将近2亿多人,这么多网民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财富,处理好与网民的关系,才能完成企业的公关目的,而网络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管是广告、销售,还是企业形象树立都可以通过论坛来实现,网络论坛给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销售和广告理念。

        五、网络论坛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