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8:42

医疗风险管理篇1

1.1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2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

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

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

医疗风险管理篇2

预防性维护是指在设备服役期间,为了减少设备故障率,在设备故障发生之前就采取的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设备的检查、检测和性能测试、基于风险的检查间期以及常规护理等内容。设备的检查流程应该基于以下需求:设备的维护要求、风险分类、设备的功能和故障的发生历史[1-2]。预防性维护并不能预防随机故障,特别是与电子装备和低风险设备(不像高风险设备一样需要相同频率或密集度的性能验证)相关的随机故障。医疗设备应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测试的频率。如果1台设备的测试频率过长,它可能会在下次定期维护之前出现故障或产生错误结果。反之测试过于频繁,本来可以更好地用于维护其他设备的时间就被浪费了[3]。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工作,是要在定期功能性测试和医疗设备安全使用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2基于风险评估的预防性维护周期

为了建立有效的维护方案,必须先决定检查频率[4]。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医疗仪器持续安全运转产生影响的设备上。Vermont大学已经开发了一套风险评估系统用来决定维护的频率[5]。该系统认为预防性维护周期是根据风险、要求、后勤保障和设备历史4项因素综合确定的,这些风险包括设备的功能、与设备使用相关的有形风险、与患者安全相关的设备历史、对生命支持设备还需要进行特别的确认[6-7]。Vermont大学的基于风险的检查评分系统。

3维护周期确定的运作实例

为了说明基于风险的检查评分系统的具体应用,列举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和高频电刀2个实例。应用表1得到的评分结果。血氧饱和度仪是非介入监测血氧浓度水平的设备。因它是对患者进行直接监护的,其临床功能评分为3分;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不适宜的治疗方案,如患者血氧浓度不够,或者失去对血氧浓度的监控,其有形风险为3分;从故障历史上讲,血氧饱和度仪的故障难以预料,而且突发的问题通常在定期测试时不易被发现,因此问题避免概率应该评2分;历史资料没有记录与血氧饱和度仪相关的事故,对该设备并没有任何具体的设备维护的要求,故事故历史和制造商/管理部门的要求的分数都是1分。最终血氧饱和度仪的总分为10分[9],据此该设备定为年度检验。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切割或破坏组织的设备[10]。因该装置是用于直接治疗病人的,其临床功能类别评4分;该设备故障可能造成病人的严重伤害,有形风险评4分;从故障历史上讲,电刀出现的故障难以预料,而突发的问题通常在定期测试时不易发现,问题避免概率评2分;历史资料显示,存在电刀故障导致病人事故的历史,事故历史评2分;由于对这些设备维护没有具体规定,制造商/管理部门规定评1分。高频电刀的总分为13分[11],据此该设备定为半年检验1次。应注意设备仅仅是按照通用设备类型进行评分。并没有具体到某种设备型号。风险评分准则仅仅是用来确定预防性维护周期的一个工具。如果对某个特定型号的设备。有不同于相同类型的其他型号设备的特殊测试或维修要求时,则针对个别情况维修时间应作调整[12]。

4维护方案有效性的评沽

对预防性维护方案有效性的评估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预防性维护周期应每年进行审查,审查工作主要是对维护历史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根据具体情况或新的规定或准则进行相应的调整[13]。(2)在定期性能检测时经常发现问题或有较高故障率的设备,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同时,随着医疗器械的可靠性不断提高,在功能性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此外,随着电子控制器件逐渐取代机械系统,较新的技术往往对预订零备件的需求越来越少。例如现在的全身麻醉机采用电子流量控制元件,与采用的机械式针阀组件的设备相比,不但准确度更高,而且零件磨损较轻,可以不再频繁检查。(3)除了在功能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其他类型的设备问题也应被追踪。不能重现的设备问题和使用操作不正确产生的问题,都表明临床人员需要在如何正确使用设备方面接受更多的培训。若出现设备的摆放或清洁及使用不当的情况,则表明需要更多的员工教育或改变临床应用方案,例如当呼吸机出现需要更换管道和过滤器的问题时,则该设备在维修周期应该进行重新评估,或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培训。(4)性能标准应该是明确和合理的,而且要确保满足地方性法规。

5结语

医疗风险管理篇3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医疗风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诊断和治疗都高度依赖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融合在医疗器械中,使得医疗器械像一把双刃剑,在大幅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难免伴随着相应的医疗风险。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作为医疗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对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将医疗器械在医疗服务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益,从而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已经成为政府和医院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2.研究目的及相关概念

本文首先研究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进一步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分析医疗机构目前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医疗器械(medicalDevice)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用于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视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首先根据器械自身的特性和预期用途,识别所有相关的危害、危害处境或风险事件,然后对每种风险进行评价,当风险被评价不能接受的时候则应制定措施降低或控制风险,完成控制后要继续重复评价危害或损害的剩余风险,不断重复进行这种评价以及必要的控制,直到认为所有风险可接受为止。

3.国外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近年来,医疗器械在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也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作为医疗机构中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世界各国的卫生部门越来越关注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均早于我国,并已在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监管理念和监管流程等方面己构建出完善的管理体系。

美国作为医疗器械的制造和消费大国最早开展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国家,早在1938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医疗器械监管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D&Ca),以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有效。1976年,美国规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和监督的主要负责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风险管理。1993年,美国FDa建立了“医疗产品报告系统”(medicalproductsReportingprogram,mpRp),以便医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反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信息,使美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和监测能力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经过日后的多次修订,美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日臻成熟,逐渐成为各国制定本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主要参考标准。

以英国为首的欧盟作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者,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十分关注。2003年4月,英国成立了药物与保健产品监管局(medicinesandHealthcareproductsRegulatoryagency,mHRa),专门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为更好的收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信息,欧盟在英国的带领下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网络信息体系,以方便在联盟范围内及时共享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信息,尽最大努力维护公众的健康。

4.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相应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建立,但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仍存在以下若干问题:

4.1规章制度不完善

1996年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赋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职权。2002年12月起由SFDa启动了mDae监测试点工作,开展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并于2008年12月,正式出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相比之下,医疗机构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相对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不完善之处,还不能充分发挥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4.2管理资金投入少,管理意识弱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且风险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工作,管理流程繁琐却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医疗机构往往顾虑医疗器械风险事件会暴露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单位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因此忽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在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性,淡薄的管理意识使得医疗机构对风险管理经费的投入更难以得到保证。

4.3管理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方面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少,管理意识薄弱,因此在规章制度、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持三方面的管理工作往往止步于理论探讨,各项实践落实工作却发展缓慢,相关医疗器械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管工作也很难大规模开展起来,医疗服务过程中往往很难有效控制因使用医疗器械而给患者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5.完善我国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管理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经过工作实践的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我国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最新政策制度,加快建设适合本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执行流程,明确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5.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

国内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均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均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一方面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风险认知能力,牢同地树立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应增加风险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和水平。

5.3建设完善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辅助手段,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器械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广大患者安全使用医疗器械。

医疗风险管理篇4

1医疗风险的原因

以往对医疗风险的管理是局部的分散的,甚至是被动的;有时,把质量改进和提高与风险管理等同对待;多数风险管理仅重视后部分环节,如对风险引发事件后的处理比较积极认真,但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等缺乏充分重视,即对风险的预防重视不够;风险管理缺乏与其相对应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设计;对风险管理的深化和扩展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引进风险管理,需要强化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医疗风险管理人才,进一步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和处理体制和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2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

2.1从健全体制入手,防范医疗风险。

2.1.1确立评价体系,纠正系统风险。提高管理评价体系,是促进医疗安全的措施。管理评价中采取“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该评估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综合评估、专项评估和社会评估。综合评估包括基础质量、流程质量和终末质量等三个级别指标,基本包括医疗、护理、感染、实验室、处方、输血、单病种质量病例分型等要素。专项评估的重点在新技术、技术保证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管理、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社会评估主要包括百姓对医院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满意度。在评估中,还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院的工作重点,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防范医疗活动中系统风险。

2.1.2实行医疗质量和安全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检讨,改善医疗风险管理。每个季度召开医疗质量和安全例会,参加人员是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通报近期医院的医疗风险,包括医疗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鉴定情况等,研究问题的原因、存在的缺陷及需要防范的对策。通过这种做法,可由点及面地防止医疗风险扩散,降低医疗风险的影响,同时也使医疗风险警钟长鸣。

2.1.3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检验、影像等专业,在医疗风险防范、风险评估、风险监督、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本专业领域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系数,提出风险要点,做好规避措施,是一项重要任务。

2.1.4执行各种专项检查,保证制度落实到实处。院质量管理委员要针对《处方管理办法》、《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镜清洁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方案和检查标准,确保检查结果。

2.2完善制度建设,克服制度缺陷风险。

2.2.1实施疾病诊疗制度管理以降低医疗过程风险;规范医疗机诊疗行为,防范诊断和治疗患者中的风险,结合实际,编撰了《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指引疾病诊疗,进行医疗行为监督,出台了《患者转诊制度》,使转诊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2.2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是重要的医疗风险来源。建立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有效避免类似的事故重演,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要界定报告内容,明确报告主体,建立通畅的报告渠道,建立积极快速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的分析和评估机制,授权处理主体,形成有力的反馈及化减医疗风险的能力。

2.2.3建立医疗责任和医师执业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与医务人员执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风险管理、转移及保障的长效机制,完善医疗风险管理与控制体制,构建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体系,促进医患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3改善运行机制,避免机制性风险。

2.3.1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急救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高发区。改进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紧急医疗救援和指挥协调能力,是医疗急救能力的综合体现。狠抓院前急救流程的质量管理,提高车载单元、急救基本技术、日常管理等基本能力,并在院前急救处置、急救病例等方面拓展了急救范围。同时,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的无缝衔接方面,也做了有力改良。

2.3.2消除血液管理风险,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通过制定合理的用血制度,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科学用血知识。

2.3.3完善医院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主动落实安全隐患的义务。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安全提示,做好警示工作。一是医院的自身安全保障义务要做好,二是对患者人身或财产损害防范的警示工作,力争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侵害降到最低。

2.3.4自查自检,寻找风险。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医务人员中的良好建议。善于研究投诉的积极作用,从投诉中查找工作的不足,把投诉变成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制度。

3医疗风险管理体会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医疗服务本身,也与影响医疗服务的相关因素有关,这就决定了医疗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医疗风险管理成为永恒的挑战。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管理人才的变化和管理能力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医疗风险的管路水平。医疗技术人员在医疗风险管理中承担直接的责任,执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流程、熟练的技术,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克虎,马彬.日本医疗风险监管体系评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67-70.

[2]余震,张亮.全面质量管理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67-470.

医疗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临床工程技术;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临床学科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但是受医疗设备自身性能不足、构件损坏、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旦医疗设备发生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临床疾病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临床全面加强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现阶段,随着我国临床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少临床已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进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也即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探索有效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从而全面提升医疗设备的质量和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1]。

1临床工程技术的定义

临床工程技术指的是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需全面掌握现代临床医疗仪器发展史及趋势,并负责医疗设备的使用、日常保养、维护、计量检测、安全管理等工作,以确保医疗设备长期处于良好和精准的使用状态,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故障和安全风险发生率,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仪器设备支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是临床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做好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2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2.1做好医疗设备保养

做好医疗设备日常保养不仅能有效降低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发生概率,还能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且做好医疗设备日常保养也属于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严格遵循医疗设备3个保养等级做好医疗设备保养工作:(1)日常保养。包含对医疗设备表面进行清洁,对医疗设备松动的螺钉或其他零件进行紧固等。(2)一级保养。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或使用性能要求对其进行内部清洁、等保养。(3)二级保养。指的是通过定期检查医疗设备主体部分,并对其进行校正或调整,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精度[2]。

2.2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

相关研究证实,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可靠方法之一是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这也是一种前瞻性的医疗设备管理方法,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分析医疗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做好预防性维护或处理,从而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风险问题的发生。尽管现阶段临床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功能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预防性维护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检查外观、清洁保养、更换易损件、检测性能、进行功能测试、进行安全检查等进行预防性维护。为提高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质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遵循“预防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进行预防性维护,以将医疗设备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降低其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除了要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程技术人员还需全面记录各设备预防性维护管理过程,并形成记录手册,手册中需准确记录设备相关信息,包含设备编号、名称、参数测试、性能检测、状态评估等。

2.3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

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也是提高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质量检测,不仅能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存在的质量问题,同时还能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处理相关问题,确保医疗设备运行正常,从而能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手段,并且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失效或故障问题发生率。按照临床工程技术要求,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包含外观、性能、功能检测等多项内容。检测过程中,若发现医疗设备可能会降低医学诊治效率或可能损伤设备使用人员或患者,需避免将该设备投入临床使用。若发现医疗设备仅有几项检测数据指标不合格,但不会造成医学数据失准和使用风险可控,工程技术人员需及时调整其技术参数或对其不合格之处进行修正,待其达到临床使用合格标准便可投入临床使用[3]。

2.4不断强化医学计量监管

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的技术基础为医学计量,因此加强医学计量监管对保障医疗设备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就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9年11月制定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对医疗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并将医学计量监管贯穿在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还能有效防范和降低其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从工程技术层面来说,医学计量属于计量学工程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且该项工程技术能有效保障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因此,为做好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医院的医疗设备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且在管理制度中对医学计量监管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医学计量监管程序,这样一来有助于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5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

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也能有效降低设备安全风险,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在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响应时间快、服务质量高、成本支出少”的基本原则选择合理的维护模式,可选用的维护模式包含技术人员自行维修模式、厂家维修或授权维修模式以及第三方维修服务模式3种,需根据医疗设备的实际情况采取单一模式或混合模式进行维修,必要时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还需探寻其他新型的维修模式。随着我国医疗设备的精度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医疗设备经维修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故障。基于此,还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制定规范的医疗设备维修后的风险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该控制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设备风险发生率。另外,还需根据医疗设备维修理论的维修度、可靠度、有效度等特征制订可行的风险控制计划和维修方案,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风险分析管理方法控制医疗设备维修后的风险,才能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质量和保障其安全[5-6]。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医院均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医疗设备,并将这些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虽为临床疾病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提高了诊疗工作质量及效率,但是受自身性能不足、构件损坏、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也易发生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设备运行不畅、设备卡机、设备被烧毁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临床疾病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同时也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进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并积极探索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如做好医疗设备保养、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全面加强医学计量监管、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这样一来,不仅能为临床疾病诊治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还能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顺银,孙俊.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J].医疗装备,2018,31(23):74-75.

[2]梁淑华,何卓勋.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9,32(15):67-68.

[3]颜梦平.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4]陈章鸿.安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4):60-61.

[5]黄伟杰,陈伟健,张霞,等.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J].医疗装备,2021,34(13):77-78.

医疗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医疗欠费管理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投入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回到起点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一般是指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而医院普通存在的医疗欠费问题就是属于资金回收风险。

医疗欠费是指病人接受医疗服务,而未能及时支付相应费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即医院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一、医疗欠费引发财务风险

医疗欠费是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应收而未收的款项,包括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等。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是指应收医院住院的病人所发生的医药费;应收医疗款指应收医院门诊病人和已经出院的住院病人所发生的医药费用,包括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医疗保险等病人及患者个人所欠医药费用和其他应收而未收的医药费用。

1、医疗欠费影响医院资金的正常周转,引发财务风险

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经营之本,只有充足的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医院的正常运作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医院只有充足的资金量才能保证医院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这两项占用医院的资金额较大,且不易收回,易造成大批资金沉淀,甚至形成呆账、坏账、死账。医院发生坏账、死账,意味着医院蒙受经济损失,这种损失造成医院成本增加。医疗欠费的数额越大,拖欠越久,损失就愈大,这必然影响医院正常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医院在经济收支上的良性循环和医院正常资金的周转,医院可能因此而不得不向银行举债,借入周转资金,从而产生:医疗欠费越多,发生的银行借款就越多,所产生的利息也就越多。医疗欠款愈大,医院投入催收、调查、付息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越大。也就是说,医疗欠费越多越久,产生的成本就愈高。如果资金被大量积压、沉淀,容易引起医院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2、医疗欠费使收入虚增,增加医院风险

医院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医院会计以收入和支出(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处理方式,即以收付应归属期间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的处理方法。也就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应当在本期负担的支出(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所以,医疗欠费这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在发生时已被确认为本期收入,但是并没有现金流入或不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是没有现金流的业务收入,是属于当期只有投入而没有现金流入的业务收入。因此,医院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医院的收入,增加了收支结余,夸大了医院的经营成果,同时使资产收益率虚高,增加了医院风险。

3、医疗欠费影响资产负债率,掩盖财务困境

资产负债率是医院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是衡量医院举债运营,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医院的偿债能力、举债的风险程度以及举债运营的效率,以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发生财务困境。在医院资产负债表中,把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归属于流动资产前列,作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使当期流动资产增加,从而使资产负债率降低。但是医疗欠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易及时收回,甚至是收不回的坏账、呆账、死账,这又会令医院资产反映不实,影响了资产负债率的比值,使医院的偿债能力及举债的风险程度不能得到真实反映,因而财务困境得不到及时发现,不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

因此,如何加强医疗欠费管理就成为医院管理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加强医疗欠费管理的措施

1、领导应引起重视

医疗欠费在医院的应收款项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医院的应收款项中至少有70%-80%是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医疗欠费的大量存在和产生,严重影响了医院在经济收支上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作,甚至制约了医院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医疗欠费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因此,医院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引起足够的重视,把解决医疗欠费问题提上工作议程。医院领导应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医疗欠费的危害性,使医护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制订医疗欠费制度,使医护人员有章可循。

2、成立催账小组

不少医院存在大量的医疗欠费,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该由哪个部门来管理欠费,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应成立催账小组,明确职责,由主管领导负责。催账小组可由财务人员及物价科人员共同组成,负责日常催费工作,各临床科室应指定专人予以配合。催账小组必须每周下病区了解病人欠费情况,及时协助病区催收欠费,将欠费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应尽快将由政府负担的医保人员、公费医疗人员的医疗费用划拨到相关的救治医院。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与医院在对患者治疗方法、治疗费用等方面确认上的差异,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等单位往往将已发生的医疗费用一拖再拖,使医院现金流入减少,产生大量沉淀资金,影响医院资金正常运转,因此,催账小组应加强对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等部门的催收力度,每月及时到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等单位催收。减少应收医疗费用积压时间,及时回收资金。

3、狠抓清对工作

财务部门应与催账小组紧密配合、互相合作。财务部门每月将住院处上报的欠账核对后及时反馈给催账小组,催账小组对每一笔欠账都进行分析、跟进。催账小组每收回一笔欠账,就由财务部门签字确认后注销,且每月都与财务对账;财务根据催账小组的要求,随时打印医疗欠费余额明细表给催账小组,使其及时了解欠账的收回与发生情况,以利于及早催收。

4、加强医保政策、公费医疗政策的培训与落实

随着全民医保政策的落实,医院相当一部分的病人是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病人,这些医保病人的治疗所发生的医药费都要按医保部门的规定和考核办法结算,若违反相关规定将扣除相当比例的医药费;对于公费医疗病人,公费医疗办也都有公费医疗范围和总额控制,如果公费医疗病人记账的医药费超额或超范围,超出部分将无法收回。各医院每年由于社保病人和公费医疗病人超额、超范围、违规而引起无法收回的医药费不在少数,有些大医院每年甚至有上百万医药费无法收回。因此,应对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加强医保政策、公费医疗政策的培训、指导,使其熟悉病种的费用限额、住院天数、检查、治疗、用药范围等,杜绝违规住院、超范围用药、治疗等到现象,避免因超范围、违规住院产生无法收回医药费,而造成医院的经济损失。

5、做好医疗预收款工作

各专科应针对不同病种,按病种统计医疗费用,并对每一病种制订出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收款金额。当病人办理入院时就先预交费用的60%-70%左右。这既可以让病人了解住院费用的大概数,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医疗欠费,提早收回所需费用,还可让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在进行救治时,不必担心收不到医疗费用而影响救治效果。

6、加强用药及收费管理制度

医院提倡医生按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治疗,强化医务人员廉洁行医的观念,禁止随意开大处方、乱用药行为,杜绝药品、卫生材料销售行为中的不正之风,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兼顾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节约医疗费用,切实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坚持推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禁止临床科室为一时利益驱使而多收、错收、乱收费现象,提倡临床科室应根据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收费,增加收费透明度,做到收费有依有据,合理合法,依法收费。减少病人因用药、收费问题不清晰而产生抵触情绪,引起抵制交费而产生的欠费。

7、建立奖惩制度

将病人欠费与科室利益挂钩,将病人欠费作为科室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防止临床科室只顾收病人而不顾收费的现象,改变传统行医观念。对医护人员未按规章制度办事而导致的病人欠费、未按医保政策、公费医疗政策用药、治疗、超范围、违规住院而造成社保部门、公费医疗办等部门拒付、扣款的,医院可按欠费、拒付、扣款的金额计入相关科室成本,甚至按比例扣罚到个人,真正做到谁产生的欠费由谁负责。同时,对全年无违规行为、无欠费行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提高医护人员按制度行医及追缴欠费的意识。

8、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实行“人性化服务”。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三基”培训、考核,建立医疗质量目标考核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采取措施将医疗质量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医疗事故防范意识,不让病人有空子可钻,杜绝病人以服务态度差、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等为借口,逃避交费而产生的医疗欠费。

9、加强与社保部门的沟通

由于医保政策、结算方法等经常都会有所变动,如果医院没能及时与社保部门取得联系,无法及时修改医院的医保结算程序或无法及时对医护人员进行新政策的培训等,就会导致违规现象而被社保部门扣罚等。所以,医院应加强与社保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新政策、新动态,避免因新旧制度转换而产生的损失。

由于医疗欠费问题,占用了医院大量的流动资金,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医院资金的正常周转,降低医院资金的周转率,影响医院既定目标的实现及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欠费大量的存在,容易产生坏账,如果应收账款中积存的坏账多,就易使医院资金负债表中的资产被夸大,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而且,医院大量应收医疗款的存在,虚增了收入,经营成果被夸大,增加了医院风险。所以,医院应采取措施,全方位加强医疗欠费管理,尽量避免欠费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欠费,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追讨,减少资金积压时间,增加医院现金流入量,提高资金周转率,以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医疗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健康管理

一、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因而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政府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提供基本保障的情形下,巨大的医疗保障需求给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现实中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很大。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其中,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为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4%和34.7%。同年度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91.72亿元,保险赔付支出为359.97亿元,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的2.8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只有1.48%。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如此现状:一方面,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旺盛,但却无法获得切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业务上竞争激烈,但不少健康保险仅作为其他寿险产品的附加险,属于亏欠赚吆喝的险种。这种现状与健康保险经营缺乏外部鼓励性政策支持有关,但更与该险种特殊的经营风险有关--健康保险是保险人通过收取保险费来承保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的医疗费支出、收入损失和护理费用风险,实际的医疗费用给付经常会偏离健康保险精算预期的假设,这就是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即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控制。

二、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1.疾病谱的变化

现代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老龄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人数快速上升,而这些慢性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时间长,需要持续、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2.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当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出,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使过去视为不治之症的病人获得了治愈或延长了生存时间,同时也扩大了医疗费用支出。

3.药品价格体系的不合理

药品费用和医疗检验检查费用不断增长。许多药品、耗材和设备在相同性能或性能没有多大改进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包装申请新的批号上市,但价格往往变为原来的几倍。这种定价体系的不合理,必将导致医疗费用支出的明显增加。

4.健康信息的不对称

保险公司是根据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家庭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来确定是否承保和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保险公司对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投保人的告知,因此,投保人的不实告知(如故意隐瞒健康情况、带病投保、谎称保险事故发生),将会导致保险公司未来医疗费用的过多支付。

5.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

在健康保险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有权按照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补偿。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成为医疗费用高低的最终控制者,保险公司作为保险服务的供给者只是被动的进行医疗费用的补偿。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开"大处方"、降低住院标准、延长住院时间、滥用贵重药品等行为普遍存在,从而造成医疗费用风险。

三、实施有效健康管理,控制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

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风险,是健康保险业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条款设计(比如设置等待期、免赔额、自付比例、给付限额)和加强核保和理赔环节,减少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来控制医疗费用风险。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保险公司仍然难以掌握被保险人可靠的健康信息;难以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过程以防止过度的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健康管理以实现对医疗费用风险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保险业界的重视。

(一)健康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个人及群体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以期用较少的费用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的内容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价和健康改善。首先,收集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和血、尿实验室检查等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其次,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对个人进行患病危险性评价(疾病预测);最后,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给个人提供通过行为纠正以改善健康的建议。

(二)健康保险医疗费用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中,应积极引入健康管理机制,以降低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有效防范医疗费用风险。

1.建立完善的客户健康信息系统,减少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完善的客户健康信息系统是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它有助于减少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院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在投保时,通过客户健康信息的查阅,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以减少逆选择和带病投保等道德风险;在受理理赔申请时,可以有效地对保险事故发生与否、理赔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予以审查,从而减少保险公司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2.通过合理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引导客户自预,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在了解客户基本健康状况后,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使被评估者准确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的健康隐患,指导和帮助客户改变原本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和延缓疾病发生的时间,从而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建立完善的医保信息系统,控制医务人员提供过度医疗服务

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网络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同时,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有效监督医疗服务过程,控制医务人员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

4.改变健康保险运行模式,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

目前,国内大多数健康保险都采用事后付费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务人员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保险公司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推动下,吸收更多的保险客户,从而增加和医疗机构谈判的话语权,将付费方式更改为预付制方式,如通过按病种付费、按住院日付费等方式,以有效控制医务人员的道德风险。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管理型医疗的健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不具备直接推行管理型医疗的情形下,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控制风险。伴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选择以自建医院或以股权方式控股医院,使保险公司即承担医疗费用风险的提供者,又能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型医疗。

医疗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儿童;护理;医疗质量;风险管理

abstract:pediatricpatientsduetotheparticularityofits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aspects,anonlychild,andthefamiliesofhighexpectations,zerotolerance,havehigherrequirements,higherrisks,howtoexploreaneffectiveandefficientlow-riskway,reducingriskfactorstoaminimum,soastoimprovethenursingqualityofpediatricpatients,isanimportanttaskofnursingworkers.iuseforreferencetheexperienceofbrothersunit,foundedinSeptember2013thepediatriccareteam,clearmanagementresponsibilitiesandworkcontentofeachnursingteamtrainingofnursingstaff,improvethequalityofthebusiness,theanalysisofhospitalizedpatientswithpotentialsafetyhazard,strengthentheconsciousnessofriskpreventionandcentesimalsystemzerodefectassessment,improvesthenursingquality,reducedtheoccurrencefrequencyofthenursingsecurityincidents,toobtaingoodresults

Keywords:Children;nursing;medicalquality;Riskmanagement

1儿科护理团队的组成及工作职责

在儿科医疗人员的带领和支持下,组建儿科护理团队,正副护士长各1名,下设3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组员2名;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均为我院儿科护士,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喜爱孩子,责任心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及实践,经考核合格者;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护患沟通能力,接受新业务、新技术能力强;护士长为总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联络等工作;副护师长为秘书,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团队活动信息的下达。儿科护理团队工作职责:①依据护理部要求负责修订并完善各小组住院儿科患者风险管理制度、评估标准;②对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指导及督查责任护士正确实施入院评估及风险管理;③建立并组织实施住院儿科患者护理安全事件上报、分享讨论会、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及处理流程;④制订各小组工作计划,责任到组,实行百分制零缺陷管理。

2儿科护理团队各小组的工作内容

2.1宣教巡视护理小组成立儿科宣教巡视护理小组以前,责任护士对患儿的家属给予病区情况、注意事项给予口头告知,成立儿科宣教巡视护理小组后,实行组长负责制,责任到组员,负责对住院儿科患者进行常规高危因素筛查巡视,对患儿进行系统干预:①监管病房安全设施定期检修及维护的情况;②指导安全知识宣传栏的使用;③对家属给予小儿护理、感染、烫伤等风险管理教育;④将家属需要了解的知识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让其签字,方便反复学习掌握;⑤每个病房的安全及注意事项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上墙",以便家属随时都能看到;⑥30min巡视病房1次,及时发现各种隐患,确保治疗护理顺利进行。

2.2治疗护理小组成立儿科静脉治疗小组以前,科室护士轮流倒班,静脉注射技术受到限制,熟练程度、时机选择、安抚患儿的能力均参差不齐。成立成立儿科静脉治疗小组后,专门从事:①规范静脉输液治疗操作、深静脉导管的临床维护标准,达到标准统一、操作统一、维护统一;②建立静脉治疗护士分层次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各层级护士进行培训,形成病区内静脉治疗技术支持体系和静脉治疗层次管理体系;③定期按计划进行不同层级、不同知识的培训,预防静脉炎及其他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2.3康复护理小组儿科患者为特殊群体,稚阴稚阳之体,故我科成立康复护理小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功能锻炼、智力开发等康复活动。推拿按摩对小孩腹泻、支气管炎、肺炎、厌食等病症有很好的效果,康复护理小组3位护士均经过正规的康复、中医推拿培训,女士操作柔和规范,

3儿科护理团队的作用

儿科护理团队的成立极大的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儿科护理团队成员作为护理骨干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制作多媒体、授课,疑难病例讨论,护理安全事件分析、总结、报告会,不断地学习与交流,通过儿科护理小组的活动,规范了专业行为,使其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儿科护理团队风险管理,护士的护理专业行为更加规范,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总之,儿科护理团队以实现住院患儿的全程优质的诊疗服务为目标,通过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是每个人都有职责、压力,评价更加全面,有效降低的医护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唐正丽.团队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1(19):2521-2522.

医疗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类型风险管理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风险种类

(一)筹资风险

积极的筹措资金,是保证新农合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农合资金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基金。目前新农合资金的筹措率很高,但这种高筹资率隐藏的是可否持续筹资的问题。每年筹资时间短,任务重,群体多,差异大,逐户收缴成本高,农民互助意识淡薄,期望值高而回报率低等因素给筹资带来了难度。从现阶段的自愿投保方式来看,资金筹集上法律法规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筹资效率[1]。政府资助部分总体基本拨付到位,仍有部分资金到位慢,难以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筹资水平低,缺乏完善的制度,单纯依靠政府调整筹资比例的变化,难以保证持续性。

(二)支付风险

新农合实施多年来,一是参合农民对合疗政策了解更多,健康意识增强,就诊率随之提高,把医疗服务中潜在性的医疗需求转换为现实的医疗服务需求,造成新农合基金出现收入无法抵消支出的风险。二是卫生服务体制不完善、疾病监控体系不健全等,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加基金支付风险发生率。三是医疗机构缘于医院的利益,在参合农民诊治过程中提供过度医疗的行为,例如大包围式检查,高档抗生素使用,诱导症状轻微患者住院治疗、引进先进设备和新特药品等,致使新农合基金在保障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出现浪费。四是报销过程中,审核人员业务不精,政策把握不准确,将非报销范围项目纳入报销范围,造成了新农合基金的流失。

(三)监管风险

一般来讲,和医疗服务相关的保险多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措施规避医疗风险,如医疗机构的责任险。目前,国家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村医疗保险立法缺失。现阶段,新农合运行中所出现的道德风险是一种资源过度使用的行为,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该现象的关键因素[2]。易诱发各种逆向选择问题,这给新农合基金的监管提出了考验。新农合监管服务工作量大,点多面广,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健立长效机制,确保资金到位

长效、完善的筹资机制,将直接影响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丰富宣传形式,促进知晓率,增加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二要采取多元化征收方式,如农民委托银行从个人帐户代扣代缴、从住院费中预交、网上自主交费等。三是逐渐从自愿参合的原则逐步过渡为强制性原则。自愿参合是试点之初,综合考虑了农民对新兴事物的抵制心理。如今新合疗制度从试点开始距今已有13年的时间了,参合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为了保证筹资的公平性,防止农民逆向选择的发生,在筹资过程中可以从自愿参合逐步过渡到强制性参合。对特殊群体(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可以实行差额或全额优惠,缺口部分由民政或政府补差,所有老百姓都要无条件强制参合,最终人人享有医保。

(二)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支付风险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不合理增长,是降低合疗基金支付风险的关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需保证其管理方式具有成本少、高效运行的优势[3]。一是须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二是调整对医疗机构费用支付方式,如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的改革。三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资金,在解决基金支付风险的同时,可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四是根据新农合的实际情况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进而有效规避、控制突发性的医疗风险[4]。五是在做好基金预算的基础上做好政策的调整,如设定合理的起付费和报销比例以及报销范围,保证参合农民得实惠。

(三)强化监管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新r合资金的监督、管理主要从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进行,这三者贯穿整个监管过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合疗基金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提高经办能力,加快信息化步伐。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三是加强内控制度,严格审核。定期对定点医院的服务行为评佑,做好四合理检查,三联审工作制度。仅2016年,我县审核共退回各定点医院的不合规资料120份,扣除不合理费用75万元,医疗机构违规承担13.4万元,累计减少不合理支出89万元。四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新农合制度的医疗机构,从严从重处罚。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新农合制度的广泛应用,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不容忽视。从现阶段的自愿投保方式来讲,资金筹集上法律法规的缺乏,增加了筹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服务质量[2]。针对这种情况,不仅要完善筹资机制,而且要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根据医疗服务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转嫁、分流途径,适当改革支付方式,在规避服务风险的同时,提高新农合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飞,姚岚,陈凯,等.新医改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患者流向及医疗费用研究:以湖北省某县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2):60-62.

[2]马骋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量化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11):27-31.

[3]贺锋,简伟研,邓小虹,等.2012-2014年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疾病构成及费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12):33-35.

医疗风险管理篇10

判断临界点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设备安全性拐点的一个预判,在拐点前对设备进行重点排查和维护,在拐点出现后制定保养计划,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保养计划的难点就是时间节点的定位,每种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不一样,易损耗程度不一样;而且就算是同一台设备,其组成部件的易损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5]。前人针对这个难点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就是预防性维护(pm)计划的制定,依据经验公式[6]可以计算某类设备每年进行pm的频次或周期,RL为呼吸机的风险值,:pm频次=RL/15(次/年)(1)pm周期=180/RL(月/次)(2)这个计算结果不仅可以用于指导医院制订每一种医疗设备预防性保养计划,还可以用来确定设备耗材、配件的续购周期。当然,此类经验公式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场合,医院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设备工作情况进行调整,如由于医院采取了较为严格的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在持续一年的工作时期内,计算机类设备都没有出现故障,那么此类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周期就可以适当延长。预防性保养记录在实际的维护中至关重要,定期规范的记录文档可以总结某类设备的维护规律[7],也可以找出某台设备的维护特性,从而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意义和针对性的预防性保养计划与维护方案,将更多的事后被动维修变成事前主动保养,既提高了医学工程部门主动服务于临床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也提升了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对医疗设备的保障能力,使多方受益。

确定临界极限

医疗设备的超负荷运转带来的隐患极大,可以说对院方和患者都极为不利[8]。首先患者的医疗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其次,设备的寿命会极大缩减,造成设备成本的极大浪费。所以,确定设备的状态极限是至关重要的。设备已经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不仅故障率高,而且因超过保修期,反复维修的费用甚至会超过设备的原价值。同时,设备的安全隐患极大,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得不偿失[9]。这种情况下,应依据医疗设备报废规定,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议评定后,该报废处理的就报废处理。现在的医疗设备以电子类产品居多,电子类产品的特点就是易损,特别是在超时运转时更容易发生。设备的使用时限应责任到人,使用者应当严格遵循产品使用手册进行使用,对于违规使用造成的成本损耗,一经查实严格处理[10]。

建立监测程序

监测工作应由医疗设备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定期抽检,这与设备的预防性保养是并行的,并带有上级抽查的性质。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包括抽检周期、抽检责任人、抽检设备以及该设备必须抽检的项目。最后由抽检责任人在抽检结果认定书上签字确认。参与设备监测的人员应包括设备主管部门负责人、设备维修工程师、使用科室技术人员、上级技术鉴定部门人员等。以上人员还应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较强的责任心。整个监测过程由上级技术鉴定部门人员全程记录,形成有效备案。备案内容包括监测时间、监测科室、参与监测人员、监测设备情况、设备处理建议等。备案由参与人员签字确认后报上一级医疗设备主管部门备份。

制定纠正措施

设备故障的及时处理直接关系到诊疗过程的连续性,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11]。在设备量满足院方日常所需的前提下,还应准备一台备用机,在遇到设备突发故障,而在短时间内又无法修复时,第一时间启用备用机[12]。备用机的配置受经费、使用场地等因素限制时,应事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方案细节责任到人,并由一个技术骨干总体负责、协调。方案的细节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故障的发现、患者的紧急处理、设备故障的现场维护、代替方案实施等[13]。

建立验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