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9:01

个人形象培训篇1

关键词:礼仪培训师素质形象

所谓形象,是指外界对人的印象。从这个概念就可以看出,形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形象反映着个人自身的一些信息,如个人的仪表、风度等,这些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主观性是指,个人的这些信息需要被外界所感知、认知,并形成对这些信息的看法,也就是形成印象,只有如此,个人形象塑造的过程才算最终完成,而这一印象带有很强的信息接受者自身的主观性。因此,礼仪培训师良好形象的塑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自身素质的提升;2、形象塑造符合被培训者及社会各界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

目前的礼仪培训师们符合上述形象塑造的要求吗?要做到这两点,礼仪培训师应如何加强修炼?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目的――传播致效

(一)礼仪培训师形象和培训效果的关系

从传播学者卡尔・霍夫兰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当传播者被认为是具有可靠和可信赖的这两种品德时,就会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因此,礼仪培训要取得效果,从礼仪培训师的角度来看,礼仪培训师应该给学员一种权威的、可信赖的形象。这是礼仪培训师形象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被培训者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

礼仪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由于思想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成年人对培训质量的期待更高,更倾向于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培训师和培训内容。

企业在招聘培训师时的高要求反映了社会和学员对培训师较高的角色期待。企业招聘培训师的门槛比一般岗位高得多,尤其是高级培训师,一般要求应聘者在30-40岁之间,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精通英语,5-8年知名培训咨询公司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培训的组织、沟通技巧、程序等,具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授课经验,对培训领域有深度的研究等。

服务对象希望培训师既是培训的管理者、开发者又是培训的实施者,能够组织培训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评估;培训活动的协调又能够进行学习材料、学习媒体、学习过程、评估手段与学习环境的设计,还可以进行课程的实施,学习过程的促进,学习成果的评估等。

总之,渊博的学识,紧密联系实际的授课技巧,权威的符合礼仪培训师角色的外在形象,成为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重要角色期待。

(三)目前礼仪培训师形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礼仪培训师是否符合学员的角色期待呢?我们来看看我国礼仪培训师的基本情况:

孙明宇、胡媛媛在论文《我国培训师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中,统计了我国培训师的学历,“从学历来看,根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目前管理类的培训师近半数拥有mBa学历,而其他类培训师几乎全部是本科以上”,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论,礼仪培训师的学历一般在本科以上,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胜任礼仪培训师的角色。

但是,仅具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还不能满足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很多学员反映,礼仪培训隔靴搔痒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一对一的解决实际问题。这和我国礼仪培训师的人员结构有关,我国礼仪培训师队伍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是高校专业教师;二是在各大企业担任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资深员工,如酒店业、银行业资深员工等;三是其他社会知名人士。这三类人中,一般第二类人比较受企业欢迎。但这些人往往在培训的方法技巧上欠缺专业素养。高校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较高,但其使用的培训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培训内容易与实际脱离。

同时,国内多数培训师对技巧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内容,使得学员在受训中感觉热热闹闹,培训后头脑却一片空白。这种“哗众取宠型”的培训,往往表现为不考虑培训课程是否真需要,都要在培训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故事、游戏。培训过程虽然能博得学员一笑,但培训目的却难以达到。

有人总结了目前培训师,当然也包括礼仪培训师存在的缺陷:1、吃老本儿;2、留一手;3、故弄玄虚(卖弄专业词汇);4、态度傲慢;5、不善沟通;6、表达欠佳;7、不会变通。

由此可见,目前礼仪培训师在社会公众中建构的整体形象和公众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重点――素质和仪表

那么,让人信服的具有权威感的形象怎样获得呢?我们认为,权威感的获得有两个来源:一是专业的外在形象;二是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最好是有知名度的专家。基于此,给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内在素质要求

我们认为,礼仪培训师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需要具备以下内在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从事培训事业的基础,渊博的学识既是礼仪培训师内在素质的重要方面,又是其他素质提升的必要准备。只有拥有比较渊博的学识,礼仪培训师才可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角,高屋建瓴的为受训单位设计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前瞻性的培训课程。以下几方面的学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必须具备的:

(1)基本人文知识,如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学等;

(2)针对培训过程的知识:如相关电脑软件的运用知识,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技巧等;

(3)针对培训效果的知识,如心理学、传播学等;

(4)培训行业相关知识,根据培训单位所处行业的不同,还需要掌握在礼仪培训时可能会涉及到的该行业知识,如经营管理、酒店服务、银行工作流程、医院工作流程等。

(5)可能涉及的其他知识等。

2、礼仪素养

除了上述培训师应该具有的共性知识外,对礼仪培训师来说,还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内在素养,是礼仪素养。

我们认为,礼仪素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完备并有专攻的礼仪知识

所谓“学为人师”,要做礼仪培训师,培训师必须是礼仪知识方面的专家。首先,应充分掌握中外礼仪知识、古今礼仪知识、其他特殊的礼仪知识(如不同宗教、民族礼仪习俗等)等,其次,应对礼仪学有一定的研究,对现有礼仪的起源、发展,对礼仪和文化的关系,对礼仪的社会学、民俗学意义等应有科学的分析;再次,应形成自己的优势方向,成为某一个行业礼仪问题的专家。

(2)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礼仪的内核,一个真正讲礼仪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礼仪培训师,道德修炼是应有之义。礼仪培训师应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上率先垂范。不能当着学员一个样,背着学员另一个样;不能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凌驾于职业操守之上。

总之,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应具有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等优秀特征。忠于自己的事业,树立事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对培训工作负责、对培训客户负责、对自己负责。

3、良好的心态

礼仪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学员,面临不同的行业,如果自我调整不当,很容易滋生一些不良心态,如自大、自我、急功近利、自我否定、焦虑等。自大自我往往阻碍礼仪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急功近利、自我否定、焦虑等又会影响礼仪培训师的培训状态。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尽量积极地归因,理性对待成败。

4、培训相关其他素养

美国iBStpi是专门致力于研究培训师胜任素质的机构。1993年,该委员会公布了第一套培训讲师的胜任素质,包含了14个胜任素质因子,分别是:分析课程材料和学习者信息、准备培训场地、建立并维持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管理学习环境、有效的表达技能、有效的交流技能、有效的发问技能和技巧、对学习者需求做出有效的反应或反馈、提供积极的强化并引起学习的动机、恰当的使用培训方法、有效的使用媒体和电脑、评估学习者的表现、评估培训以及报告评估的信息。

由此可见,要做好一个礼仪培训师,除了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礼仪知识、道德素养和良好的心态等素质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培训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培训风格。培训技巧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外在仪表要求

前面我们分析了礼仪培训师的胜任素质,素质往往是内隐的,它需要外显的形象表露出来,那么,礼仪培训师在外在形象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1、符合角色期待的仪表

仪表礼仪是礼仪培训的重要方面,基本上各行业的礼仪培训都会从仪表礼仪说开去。为了让礼仪培训师更有说服力,礼仪培训师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首先,在礼仪培训现场,仪容、举止、着装应该庄重,符合一个严肃的职业场合仪表的基本规范,符合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做到“干什么,像什么”;其次,在公共场合,礼仪培训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因为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锤炼,礼仪培训师很有可能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在公共场合仪表失范,会影响显在或潜在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评价,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2、言行合一的礼仪表现

要成为一名令人信服的礼仪培训师,最重要的是做到“行为世范”。试想,自身都不是一个守礼的人,怎么能让学员守礼呢?礼仪培训师应加强自我批评,“一日三省吾身”,恪行礼仪实践。大事上诚实守信,宽容大度,择善固执,小行上举止有度。

三、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方法――内外兼修

良好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要最终成为受学员信任的,有权威感的礼仪培训师,培训师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修炼。

(一)礼仪培训师的内部修炼方法

有人认为,一个培训师的修炼有五个层级:第一层级――资质层修炼。此一层级是指培训师自身条件、素养符合进入该行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从而能够顺利迈入行业门槛。第二层级――技能层修炼。培训师仍是以学习、积累为主。所不同的是技能专攻显优长,初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成果。第三层级――专家层修炼。培训师的综合成果、口碑影响由小区域向大范围扩散。此一阶段的修炼注重立功建业,立言著述、立德操行三者的内在和谐。第四层级――思想家层修炼。培训师进入此等境界,完成了由“学者”到“思者”的升华,通过了由熔铸百家到自成一体的质变,成为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第五层级――哲学思想家层修炼。此等人物已经是一种文明高度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其修炼境界已臻于人圣。

我们认为,这五个层级确实应当成为优秀礼仪培训师追求的目标,当然,要逐步完成上述修炼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以下方法有助于加强礼仪培训师的内部修炼:

1、勤于学习

培训行业是一个前瞻性的行业,因此,也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行业,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礼仪培训师应果断摈弃“吃老本”的懒惰思想,从书本中,从影视剧中,从新闻中,从其他培训师身上等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学习。同时,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除了业余学习之外,还应积极参加研修班等脱产培训的单位进行专门学习。

2、树立榜样

以优秀的培训师为榜样,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加强和其他培训师的联系,互相探讨,交流信息,取长补短。

3、善于总结

分析和归纳能力是一个培训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从每一次培训中进行总结;从无数的礼仪实践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创造性提炼;在调研中找到培训的切入点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礼仪培训师的素质提升。

(二)礼仪培训师的外部修炼方法

除了内部修炼,在外在上,礼仪培训师也不能放松。

1、修炼仪表

礼仪培训师在形象上当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一风格的塑造必须建立在符合礼仪规范的基础上。

(1)在仪容上,礼仪培训师仪容应该整洁、得体,眼神亲切,目光既能突出重点,又不忽视其他学员。表情和培训场合相适应。

(2)在服饰上,除了符合礼仪规范,同时有自己的风格之外,还应考虑和培训行业相符合,尽量让自己的服饰具有示范性。

(3)礼仪培训师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健身和营养,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和较好的体形,这一点对指导仪态训练的礼仪培训师尤为重要。良好的体形在示范仪态美时更有说服力。

(4)礼仪培训师应该特别注意气质的修炼。以高雅的气质、彬彬有礼的风度给学员以示范作用。

2、修炼语言

传播学者罗德里克・哈特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有效的传播产生于你敏感、小心谨慎的调整对听众说的话。他们提出了“修辞敏感性”理论,认为:修辞敏感性是传播者根据听众的需要改变讯息的倾向。具有修辞敏感性的传播者承认人的复杂性,懂得一个个体是多重自我的复合体。修辞敏感者在与他人接触时力避机械呆板,会根据他人的层次、情趣、信仰对自己要说的话进行调整。他们并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知道一个想法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为了达到传播的效果应根据听众的情况调节自己表达想法的方式。

毫无疑问,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修辞敏感性是礼仪培训师必须具备的语言素养。除了善于根据学员的状况调整语言之外,礼仪培训师在语言表达上还应该注意:在内容上善于谋篇布局,“谋定而后动”。主线清楚,脉络清晰;有内容,有内涵,情感丰富;在语音上讲究亲切动听、少用语气词;在语调上抑扬顿挫。

注:本文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分析》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健,熊燕.培训师:21世纪的职业新宠[J].职业教育与培训,2005,(3).

[3]孙明宇,胡媛媛.我国培训师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4]张书娟.欧美培训师胜任素质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马颉.询式培训师的三个隐性角色――培训经理与管理专家的咨询对话[J].人力资源,2009,(12).

[6](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个人形象培训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验式师资培训

[作者简介]赵炎(1982- ),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山东济南25000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68-02

师资水平与办学质量密不可分,师资培养的方式与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办学的水平。多年来,笔者在从事职业教育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实践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从管理者、消费者的角度开展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探索,概括出以下理论观点及实践认识。

一、关于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理解

1.基本含义。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是伴随着体验式教学方式而产生的一种师资培训活动,是体验式教学的分支之一,也是一种有意义、有力量且兼具探讨性的培养方式。它还不能称为“培养模式”,目前尚处于摸索和商议的阶段,是一种在体验式思维指导下,为满足体验式教学要求而形成的师资培养方式与方法。与体验式教学相似的地方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给予主体体验以足够的重视,注重促成培训对象自主、自决地生成个体知识和技能。

2.适用场合。职业教育中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较多地体现在追求“善”与“美”的专业课程中,如艺术类、语言类、文学类、伦理类、旅游类课程等,与求“真”的理工科课程有别,前述课程能够以人类的“感受”为导向,没有非常明显的学科边界和定量标准,而理工科课程无法实现。因此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甚少介入理工科课程的培训。

3.方式枚举。与传统师资培训方式有别,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开展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一是购买培训。多年来,针对性不足是困扰师资培养工作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新型的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强调培训对象的自主选择性,为培训对象提供个性化菜单,供其自由组合和选择,由培训对象确认和自主购买培训服务。二是情境培训。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强调感受的差异性,通过创设虚拟化的特定情境生成个体感受,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注重启发培训对象形成个体认知,在特定情境中形成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特定任务的个性方案。三是亲历培训。除设定虚拟情境进行培养外,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注重开发和创设真实工作环境,为培训对象提供仿真工作任务,对未入职教师而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心理及职业习惯;对已入职的教师来说,能帮助其调整教学思路,提升职业技能。

二、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

1.课程包。一是思维框架。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在课程包的设计上,遵循体验式活动的主基调:倡导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差异化的活动过程,不再一味先遣式地陈述知识,然后过渡到案例讨论、习题分析,最后是课程考试,其逻辑顺序是:认知体验自择菜单团队学习进行考核或成果认定。二是内容及难度。由于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倡导个体自决,弱化终点考核,强调过程考核,改变以往由培训机构先行授受、再到培训对象个体学习的传统过程,其内容的难度序列遵循先难后易的排列顺序,整个学习过程,培训师仅起到协调和间歇指导作用。学习的内容是分散、交织的,信息量比较大,培训对象需要自主对其整合,认真分析所提供信息之间的关系,方可形成成果。三是单元板块。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选取的知识单元板块,以个体感受的先后次序立体地呈现,一般序列是:认知感受单元实践体验单元成果检验单元。培训过程中对每个单元板块的过关检测,培训对象所用的培训手册比培训教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进度的记载反映了真实的用功程度和学习效果,而这才是过程考核所看重的。

2.培训时长。从培训周期的时长来看,根据培训的不同要求,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有中短期(2~60天)培训和较长期培训(一般是两个月以上至两三年不等)两种。常见的边区支教活动就是较长期的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一种形式,而短期培训有2~5天的eRp沙盘培训等。

3.学习形式。职业院校一般选择组队参加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采取团队学习的形式参与培训活动。在人员规模上,通常每个分组3~8人不等。体验过程中的团队学习既有助于形成个体感受、激发乐趣,也有助于成员间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各团队之间形成的“对弈”局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培训师不再疲于串场指导,学习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大多数疑难问题。

4.场景与场所。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子属分支,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也依据非模式化、非定格化的教学原则,打造能充分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景。在场景、场所的设计与选择上,职业院校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布设虚拟环境,如功能性实训室、小范围的课程拓展空间,通过游戏、比赛、情景剧、模拟事件等形式,让培训对象感受整个过程,体味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二是提供真实环境,如校外的培训、拓展或实践基地以及引入校内的企业、社会团体等都是供师资培训的真实环境,供培训对象参与真实项目,融入真实工作场景,检验工作能力,接受实践挑战。

三、关于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认识

1.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是一种以感受导向为主的教育活动。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强调参与主体的感受性,这种感受与参与结果无关,也即追求“形成性目标和评价”,忽略“终结性目标和评价”。多年来,国家及中央政府通过改革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措施,使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原有以“知识导向”为中心,到“知识导向”与“任务导向”“工作导向”“实践导向”多元化的过渡,也在操作性、技能性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实践中,教育者逐渐意识到,这些导向指导的职业教育,能帮助学习者迅速获得知识和找到答案,能够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执行人员、操作人员,而无法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行业精英和创新人员。近年来,伴随市场上体验性活动的增多,体验式教学活动倡导的“感受导向”引起重视。它弱化成果考核,在尊重差异性感受的前提下为学习者提供想象空间,为学习者形成独特经验和开拓、发现和创造架起桥梁,重在“形成真实学习感受”,而不是“记忆海量知识结论”,通过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感受体验式教学活动的魅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

2.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在趣味性、长效性上体现出与传统培训活动的区别。职业教育中,传统师资培训活动渗透着浓烈的功利特色。受到职称晋升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的约束,职业院校和教师本人过于看重师资培训的经历,甚少关注师资培训活动的教学质量和个人收获。师资培训活动受到学时、到课情况、考试等因素的约束,不仅被动而且受限,功利性明显,趣味性、长效性则不足。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不仅允诺给予学分、学时和培训经历,而且更多地以内容的趣味性和功能的长效性为亮点,培训活动不再枯燥乏味,教师不再感到疲于应付。

3.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是体验经济模式下的教育消费行为。随着教育市场国有垄断的趋势逐渐改变,教育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日渐形成。私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抢占了各类培训市场,原来由用人单位自行完成的各级各类培训逐渐由专业培训机构承接。培训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下呈现优胜劣汰的趋势。当前,体验消费行为作为新兴经济行为已悄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再追求产品或服务越便宜越好,而更多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带来的主观感受。在教育消费市场,培训项目的特色和功能决定购买行为的成败。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和培训对象的教师,对师资培训活动有较高的期望值,传统培训项目不能满足他们对培训品质的要求。近些年,培训机构在传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品质培训项目,力求迎合教师的培训需求,因此体验式师资培训项目应运而生。体验式师资培训项目作为一种商品,由教师购买和消费,培训机构根据教师给出的服务评价对活动进行跟踪和改进。

4.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实际培训效果略逊于传统培训方式。作为新式的消费行为,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的亮点比较明显,但研究者同时指出,“体验式消费”问题重重,尤其以收费高昂、实效不足、安全无保障等现实问题居多。不难发现,在广袤的培训市场,要找到能站稳脚跟的师资培训项目有一定难度,新式培训项目与传统培训项目在实效问题上的对决,其结论是传统培训项目绝不输于新式培训项目,原因在于传统培训项目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式的体验式师资培训项目,常打着“体验培训”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必将大大降低体验式培训的实效性和美誉度。因此,教师仍需慎重对待各类体验式培训活动。

5.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遵循非模式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体验式师资培训活动采用非模式化的理念,依据非定格化、非套路式的培训原则开展培训活动,尊重培训对象的个人体验和想象自由,强调概念与经验的重塑。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师资培训活动是取己所需、自主学习、自助成长、终身学习的过程,不是竞争式、框架式、短命式、代价式的沉重学习过程。在体验经济时代,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师资培训活动,从消费者角度审视培训服务的优劣,变传统的机械化、模式化、套路化的培训过程为生动的、多元的、动态的、非模式化的培训过程,具有优化师资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8094049.nh&dbname=CDFD2008&DbCode=CDFD&urlid=&yx=,2012-05-19.

[2]冯泽衍.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制研究[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40670.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urlid=&yx=,2012-05-17.

[3]金玉.高校师资培训绩效的经济分析[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9043857.nh&dbname=CmFD2009&DbCode=CmFD&urlid=&yx=,2012-04-10.

[4]薛保红.体验式培训师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5]邢伟,方晓波.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个人形象培训篇3

1.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姿态

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形体训练能提升身体姿态的美感,而培养优美的姿态是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良好的身体姿态是每个人心中追求的梦想,而优美的姿态并非一日养成的,而是在长期形体练习中慢慢养成的。有学者指出,一个美的形体能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能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在社会交往中能获得一个好的印象。通过形体训练课中的姿态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身体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基本姿态的掌握能力,以便建立准确的肌肉感觉,形体训练中的把杆练习还可培养规范、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能合理地发展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优美的姿态的形成,达到外在形体美与内在气质美的完美统一。

2.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高职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有探求欲望、有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年龄,普遍存在不满足的心理状况,他们总是希望自己不仅有一个匀称、线条优美、协调的身体,同时也希望自己具有心灵、气质、博学的内在美,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而通过形体训练就能知道该怎样来培养自己,完善自己和深化自己。经调查,95%的学生对自己的形体不是很满意,90%以上的学生对形体训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通过形体训练中轻松、缓慢、柔和的姿态练习,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认识,然后用形体训练来引导培养增强自信能力,充分提高形体的训练效果,达到纠正学生体态方面不良习惯的效果,增强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信、端庄、高雅的气质,增强艺术修养。

3.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职学生虽然身体形态发育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进行形体训练仍然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而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要求有长时间站立和运动的能力。调查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训练中不间断的站、坐、走、蹲等姿势的练习,让学生持续地站立、行走和运动能力,对学生个体的身高、柔韧、体重、体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采用持续和间断性的练习,有效地增强了抗疲劳能力和有氧耐力,这样,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符合服务专业的标准。

4.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社会需求旅游从业人员是礼貌与礼仪的文化代表,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干净的仪容仪表、合适的语言谈吐、优雅的行为举止、贴心的服务态度是必然的趋势。经过形体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基本姿态和正确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显著改善站、坐、行等体态的自我控制意识,通过形体训练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体态、举止言行等,这提高了学生对酒店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从事酒店行业的形象和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形体训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和自身的美学修养,增强改变不良的行为意识。

通过形体舞蹈组合来训练学生的表情,微笑,职业形象是良好的个人形象折射企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课应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酒店专业的特点,增加服务礼仪的教学,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形体训练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动态美的行为艺术。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模拟真实现场进行时间操作,如何进行前台服务,宴会服务等毅力不但能体现酒店专业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也是高校教育的成果。对旅游专业学生开展礼仪形体训练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塑造练好的职业形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形体教学中合理教学安排与设计,就能更好的塑造旅游专业职业形象美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任职感培养和塑造旅游行业的品质形象,而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加强礼仪规范等职业素质教育,最终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旅游人才。

二、结论和建议

个人形象培训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立体培训模式;岗位践行

D64

所谓“立体式培训模式”是指不论是训前的培训内容、训中的培训方法,还是训后的践行督导均呈现为多层次、多角度有机综合的培训模式,是笔者应企事业单位员工素质教育“实效性”的要求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本培训模式已经应用于医疗、教育、企业等行业的职工素质教育实践,均获得了成功,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12年开始,笔者及研究团队先后在上海市浦东医院等多家二甲医院实施了《全员代言医院形象》的公共关系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和医院人文服务水平,和谐医患关系,塑造人民心中“好医院”的形象。本文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培训项目行进中,总结立体式培训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成人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一套“立体式培训模式”理论依据和可行的立体式培训操作路径。

笔者认为:立体式培训模式的目标是让学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其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并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同。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词:“知识”、“转化”、“能力”、“行动“。

立体式培训模式由“课程设置”、“教法”和“督导”三元素组成。通过立体式课程设置,解决某一素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立体式教法的应用,解决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立体式践行督导,把员工在课堂所获得的能力转化为岗位的实际行动,让培训结果落地生根。由此形成围绕受训单位员工某一职业素质提升所需求的课程设置套路、教法应用原理和能力践行轨迹。

上海市浦东医院《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项目,全面应用立体式培训模式,实现了医务工作者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培训目标。

一、立体式课程设置――“领心”与“塑人”的内外结合

培训实践表明:单一的课程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组合课程。不论是哪一类素质教育课程的组合,都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要求的“技术活”(许多社会培训机构缺少这个技术,形成课程“乱搭”,导致培训的事倍功半)。立体式课程设置至少分三个层面:也叫“三课”原理:一是观念课――领“心”。解决观念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热情。二是基础课――补”漏”。引导学员把与该素质紧密相关的知识要素备齐;三是应用课――练“行”。推动学员把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把学员塑造成为符合岗素质要求的职业人。如果把“立体式课程设置”比作一个金字塔,观念课程就是位于塔尖的“导航”,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就是金字塔的底边的“两只脚”。这三个角度的课程,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情感关怀和帮助的能力。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技能,它们是由内强理念、外展形象、服务技术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种“立体式”的元素构架“格局”。其中精神层面在最高端,引领服务形象和技术层面。因此,立体式培训课程设置,一是要符合“三课”原则,修内塑外;二是对具体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渐进养成。

(一)观念课――破解员工心理的魔方

课程一: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目标。

(1)课程价值:医院价值观前期调研显示,医疗纠纷不仅仅是医疗事故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佳和服务行为不当引发的。价值观决定服务态度和服务行为。由于医院长期缺少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体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致使一些医务人员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工作的得与失,“得”即高兴,“失”便沮丧。带“怨”工作,必然会服务不佳,造成医患不和谐。因此,观念课的首要任务是对医务工作者进行集体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强化医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念”。

(2)课程目标:把医院价值观打进医务人员的心里,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员工珍惜、感恩和爱岗敬业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医院的价值观。

课程二:医务工作者公共关系意识与形象。

(1)课程r值: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诸多,如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不佳、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度差异、医患双方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个别媒体导向的偏颇等。因素诸多,意味着只有各方都主动担责,才能早日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启发医务工作者认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作为公共关系主体,不仅我们主导作用更显重要,必须率先垂范,而且相对松散的患者群体而言,医院作为社会组织,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中集体有作为。倡导每一位员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医院正面形象的代言人。

(2)课程目标: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公共关系意识,明晰作为医院代言人的具体形象指标。

(二)基础课――传递四个人文服务能力

课程一:医务人员岗位视觉形象塑造能力。

(1)课程价值:视觉意义岗位形象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让患者所看到外观形象,包括发式、妆容、着装以及色彩配饰等。穿着打扮这样一种常规能力,在医患关系相处中,却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提升医务工作者塑造视觉“岗位形象”能力,不仅会提升医务工作者严谨的岗位形象,增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从视觉上凸显医务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还会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产生责任感和自信感,更好地对患者尽责。医务人员规范、得体、雅致的视觉形象与其严谨、多学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也是医务工作者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形象。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学会自我视觉形象塑造。

2课程二:医务人员行为举止规范能力。

(1)课程价值: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服务中的行为举止包括表情、站姿、坐姿、手势等,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对患者的态度。表情冷漠、轻视,手势随意指指点点,诊疗过程动作过于生硬,在岗位中坐姿过于随便或懒散等等负面信息的传递是导致患者对医者服务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得体适度的行为举止是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得体”指的是医务工作者的举手投足要符合自己作为医者的文明身份;“适度”则要求医者在服务中的行为举止表达得恰到好处。规范医者行为举止是实现其“得体适度”服务患者的基础。

(2)课程目标: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够正确运用礼仪举止,向患者表示尊敬。

课程三:医务人员“语言沟通”能力

(1)课程价值: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意义上的沟通,主要指在特定情景下,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选择恰当的沟通语言和语气,对患者施以安慰、疏导和鼓励。事实上,医者沟通不够或医患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沟通是链接医者与患者关系的一条金色纽带。美国医生特鲁多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道出了医务工作的本质:医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治愈,更多的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情感的产物。安慰、帮相、情感铺垫非常重要,而沟通就是实现这个铺垫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2)课程目标:医务工作者在语患者交流中,娴熟地掌握如下两个体现人文关怀的沟通能力:一是岗位服务中“常规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正向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四:预防、识别和化解“危机”能力

(1)课程价值:“医患关系危机”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表明医疗卫生是一个危机高发行业。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充分认识到危机随时发生的可能性,并具备通过“优化人文服务”应对危机的能力。

(2)培训目标:提高医务人员预防危机的能力;掌握化解危机的方法。

(三)应用课――践行人文服务模式

根据医院岗位的分类,分别设置四个应用、践行课程:

课程一:窗口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导医、挂号、收费、签收窗口等部门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每一个窗口医务人员爱的阳光。

课程二:医生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门诊、急诊、诊疗、手术、首次查房、三级查房、值班查房、出院等不同岗位的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既收获医生的仁术,更能感受到医生的仁心。

课程三:医技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践行胃镜、抽血、B超、放射、poCD窗口、取药窗口等部门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规范服务,感受到被尊敬的喜悦。

课程四:护士人文服务模式。

课程内容:门诊护士、注射护士、预检护士、住院护理(清创护理、舒适护理、治疗护理、专科护理)等人文服务操作流程。

课程目标:让患者得到周到服务,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二、立体式教法――“教”与“练”的双向互动

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创了“立体式教法”。该教法共由四个阶段组成,也称为“四段式教学法”,即讲授――示范――模仿――评估。由于该教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纯理论讲述或者说教的呆板模式,注入了情景设计、操作、测评环节,从而解决了行为学科和素质教育“知易行难”问题。立体式教法的核心是解决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内化”到学员的心里,把拥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老师是推动“内化”和“转化”变为现实的关键,因此,立体式教法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老师最大的权限: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实操环节的总设计师,是实操活动的教练、总导演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权威。师生在教与练的互动中,把老师的传递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把老师描述的职业素质从“知道”转化为“做到”,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知行合一”的最高目标

瓦尔德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其中“示范”就是立体式教学的灵魂,“启发”是立体式教学追求的目标。在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完全贯彻立体式教法的四段模式:第一段“讲解”,让医务工作者了解提高人文服能力的意x和人文服务能力所涉及的知识要领;第二段“示范”,把人文服务能力的内容形象化地再现出来,让医务工作者通过视觉途径印证该项能力的要领;第三段“模仿”,医务工作者模仿、实践、体验,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能力规范,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第四段“评估”:通过课堂测评,检验医务人员学习效果,起到巩固和提高其人文服务意识和行为的作用。该教法反映在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训中就是“四点式”教学过程。

(一)明晰所学价值之“观点”

明晰每个服务技能所蕴含的价值之“观点”,回答“为什么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这个能力”的问题。培训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培训内容都不能得到学员的接受。这也是很多医院培训不能达标的根本原因。

(二)传递所学内容之“知识点”

传递医院人文服务的具体“知识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能力是在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实践能力。培训要准确传递掌握该技能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让学员熟记和牢牢掌握。

(三)演示所学能力之“操作点”

操练医务人员践行人文服务的“演示点”。凡是涉及到能力的问题,其学习须上升到“演示”层面,因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演示。根据医务工作者的岗位要求,设计场景进行实地演练。培训实践表明:医务工作者能力培训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四)考评综合素质之“践行点”

考核学员能力提升的“操作点”。考核是鉴定学习效果的不变法则。在学习之初,就要给学员提供专业的量化考核测评体系,让学员按照该体系对照自己,逐项进行改变。全部技能学习完毕后,组织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对医院价值观念的熟练程度,人文服务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准确性与自然程度。考核采用“情景式”演示,专家现场点评的方式,再次强化岗位服务的操作要领。至此,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能力培养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

三、立体式践行督导――“督”与“导”的辩证统一

立体式培训模式的落脚点是如何把课堂传递给学员的“能力”落实到其工作岗位的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践行”能力的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立体式践行督导由三个部分组成:培训机构督导、组织自我督导、公众意见评估。这三个部分操作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过程。首先由培训机构设计出践行督导体系并进行督导,在督导过程中向受训单位示范和传递具体督导操作技术,并把督导效果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反馈给受训单位。当受训单位学会督导后,则独立进行督导,督导效果反馈给本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当督导数据效果显示达标时,通过对外部公众意见调查,对践行效果做最出终极评估。

上海市浦东医院在对全体员工(1212名)培训后,立刻进入“岗位人文服务能力”践行督导阶段。在督导之前受训单位要做两准备动作:一是建立一套“践行人文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对奖惩标准作出细化,并告知到每一员工。二是,召开践行督导动员大会,明晰践行人文服务能力的意义和督导的具体内容。浦东医院培训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了践行督导的价值:

(一)培训机构督导凸显指导和示范作用

首先,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工程的主导,要对践行活动做出整体规划,包括对医院不同岗位人文服务践行督导体系设置,督导时间、督导方法、督导评分标准、督导结果统计原则、督导报告撰写与反馈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方案。

其次,培训机构作为先期督导,在督导活动中以“导”为主,以“督”为辅。“导”的目的是再次传递“医务工作者如何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人文服务能力”的方法和意义,如此督导定位,一方面可以让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地把握践行的操作要领,另一方面,也减少其对被“硬性督查”的反感,这个环节,把握督导的“度”很重要。一旦员工熟悉地掌握的人文服务能力展示要领后,“督”就马上提上日程。那时,硬性督导的指标自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要把每一次督导结果,均以量化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受训单位。让其了解员工践行的进步与缺憾,进一步加强管理,督促其提升。

最后,培训机构有责任对受训单位进行践行督导队伍的培养。在督导过程中,带领该单位的督导人员随同一起督导,让其学会督导的每一个步骤。在培训机构督导后期,要让受训单位督导人员模拟督导的每一个环节,直至达标。

(二)受训单位自我督导养成常态规范习惯

把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服务素养和能力固着为一种习惯,需要有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督导机制做保障。其中受训单位“自行督导”是这个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自行督导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督导人员要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上海浦东医院的督导人员全部是科主任、护士长担任。二是督导必须按照督导流程操作,以体现督导的科学性。三是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越是坚持,效果越明显。

(三)患者满意度实证评估实现反向督导

患者是培训践行的最具权威的“督导者”和培训效果评估的最佳“发言人”。通过对公众满意度调查,一方面了解培训的效果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受训单位员工素质的一种“监督”。公众积极的评价,会对受训单位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即使是负面的评价,也会对员工产生敦促作用。实证调查是必须要做一个反向“督导动作”。

上海市浦东医院人文服务能力践行效果调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轮问卷在培训前发放,以了解患者对浦东医院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评价。第二轮问卷在培训践行督导实施两个月以后发放,以了解医务工作者人文服务水平提高的程度。两轮问卷样本的对象都是正在医院就医的患者,培训前和培训后各发放问卷1200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99%。问卷涉及患者对窗口(包括医技)、医生、门诊护士、住院部护士四个群体的人文服务水平的感知。为了使患者回答问题更具针对性,调查人员根据问卷的内容,对所在医院相关区域的患者进行问卷发放并守候回收。调查数据表明,通过立体式培训员工的行动力与患者满意度成正比,各项满意度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具体提升指标如下:

1.患者对医技、窗口人员服务满意度

(1)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微笑服务,培训前34%,培训后提升至到79%。

(2)感受医务人员用“您好”问候语,培训前只有5%,培训后上升到90%。

(3)感受到医务人员态度和蔼,指令清楚,协助病人,培训前8%,培训后上升到76%。-

(4)得到医务人员双手递物服务,培训前7%,培训后上升到91%

(5)就医结束时,医生用“谢谢,请慢走!”告别语,培训前18%,培训后上升到90%。

(6)感受到医务人员做检查时,动作轻缓,耐心安慰病人,培训前42%,培训后是90%。

(7)患者对窗口和医技部门工作的总体评价,“非常好”和“好”培训前非别是5%和16%,培训后分别上升到31%和43%。

2.患者γ耪锘な糠务满意度

(1)主动提供引导和咨询服务,培训前36%,培训后上升到56%

(2)微笑服务: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3)在患者输液期间会做到巡视培训前66%,培训后上升到97%

(4)在沟通时,语气和谐,注意事项讲得清楚,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4%

(5)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6)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42%,培训后上升到92%

(7)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8)护理水平高,培训前30%,培训后上升到90%

(9)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0)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您认为,护士整体的服务质量是培训前“很好”或“好”分别是1%和16%,培训后非别上升到21%和36%。

3.患者对医生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医生在看病前说“您好,让您久等了”问候语,培训前3%,培训后上升到80%

(2)t生在诊治或交流病情时用“您”称谓?培训前经常用12%,偶尔用73%;培训后经常用50%,偶尔用50%

(3)患者从医生的眼神中感受被关注,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90%

(4)医生主动询问病情,给患者较多表达的时间并做到耐心倾听,培训前19%,培训后上升到77%

(5)医生会在诊疗结束时说“请慢走”,培训前12%,培训后上升到100%

(6)医生在服务时做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50%

(7)医生开的药是适当的: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50%

(8)开自费药,不告知病人:培训前23%,培训后下降到0%

(9)您认为医生的服务质量总体上,培训前“很好”和“比较好”,培训前分别是11%和20%,培训后分别上升到60%和30%。

4、患者对住院部护士满意度培训前后对比

(1)让患者知晓与自己相关医护人员的身份。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76%

(2)用“您”这个敬语称谓服务患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到78%

(3)护士会主动给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前48%,培训后上升到70%

(4)护士态度可亲,经常面带微笑,培训前35%,培训后上升到75%

(5)对细节问题交代的非常清楚,培训前29%,培训后上升到59%

(6)会宽慰病人及家属心理,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培训前21%,培训后上升到81%

(7)态度不耐烦,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培训前68%,培训后下降到8%.

(8)护士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时间比较多,耐心询问病情,培训前28%,培训后上升78%

(9)护士在为您做治疗时会从不告诉药物名称,培训前32%,培训后下降到2%

(10)亲切称谓患者,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1)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培训前32%,培训后上升到82%

(12)懂得安慰患者,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92%

(13)护理水平高,培训前50%,培训后上升到70%

(14)服务举止规范,培训前46%,培训后上升到86%

(15)积极热情,不怕苦怕累,培训前52%,培训后上升到82%

注释:本文是在“全员代言医院形象”公共关系咨询与培训项目行进中理性思考和成功经验的总结。

个人形象培训篇5

教师培训文化是考量教师培训是否实现真正变革的深层要素,培训文化的认同、共享、信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的程度。从教师培训文化的视角审视教师培训工作现状,通过丰富课程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夯实团队文化,聚焦宣传文化等途径和策略,开拓特色化教师培训之路应成为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助推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

教师培训;培训文化;实施策略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从“技术理性”阶段开始迈向“实践理性”阶段,并有意向“解放理性”阶段过渡;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化。“教师培训文化”作为教师培训研究场域下的重要话题,常常在各类研究中被提及,但却很少被作为“研究主题”来探索,因此,关于教师培训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甚少。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近六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工作”置于“培训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讨和归因,以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1“教师培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非常广泛的概念,自古以来有着深广的意蕴,不同领域的学者,解读视角和观点都各不相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近百年的统计(1871年-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①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习惯、知识学问、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关于文化的解释,都仅仅在反映着文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主要内涵特征,并不能涵盖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培训文化”是在“教师培训”和“文化”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融合性概念,对于它的解释同样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表述;它既反映着“教师培训”的要素特征,又体现着“文化”的内涵和色彩。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所谓“教师培训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所逐步形成、创造、积淀、育化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是教师培训工作全体参与者所认同、共享、信守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培训成果等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地方性和创新性。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行动、从知识体系到生活方式,都有“人”的因素存在。由于教师不只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②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教师培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文化强调的是教师培训在社会活动中的文化存在和境域,是考量教师培训是否实现真正变革的深层要素。

2“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地域特色、社会背景、资源优势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其教师培训文化也因此形态各异。同一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项目类别、培训对象、培训学科、培训模式等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但其教师培训文化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培训文化的认同、共享、信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工作内涵式发展的程度。当下,部分学者按照培训文化的存在形式将教师培训文化分为“显性文化”(或称有形文化)和“隐性文化”(或称无形文化),显性文化主要涉及教师培训的硬件条件、资源、制度、课程内容、培训成果等,隐性文化主要涉及培训的理念、模式、培训者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由于教师培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又是社会现象与行业现象的融合,其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受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培训各个实施环节既有显性文化的渗透,也有隐性文化的融入,很难将其各个要素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归类。由此,笔者从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出发,主要将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课程文化主要聚焦课程内容及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制度文化主要聚焦培训的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团队文化主要聚焦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宣传文化主要聚焦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等。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培训的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是彼此交融、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割裂来看。

3培训文化视野下教师培训现状的再思考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文化发展,是人获得文化、占有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③因此,“教师培训”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其重要价值在于其文化价值,从培训文化的层面去审视教师培训工作不仅是对“人的文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更是对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诉求。近期,针对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85名教师培训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参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项目主管领导、管理团队、学科首席专家、培训班的班主任、参训教师。结合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和调查结果,主要形成以下观点与广大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者进行探讨。

3.1变革深处是文化,宣传工作是关键

面对大规模的培训任务和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承训机构和承训学院往往把关注点更多聚焦在了课程内容上,即培训的“量”,而较为忽略培训文化的构建与传播,即培训的“质”。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变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培训文化的生成便是一种质变,它是衡量培训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深处实质上是培训文化的发展,培训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培训宣传。教师培训的实施包括诸多环节和要素,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是提升教师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74%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宣传工作是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宣传工作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帮助教师培训工作的全体参与者了解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明确培训目标,建立培训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优质的培训效果,衍生新的培训成果,树立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品牌和培训项目品牌,进一步扩大培训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

3.2专业发展是目标,团队建设是保障

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④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重要旨趣在于通过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体现,而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则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保障。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涌现,教师培训在不断改革,因此培训者团队建设也需要不断强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者团队建设的统一有助于推进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笔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最让其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培训课程本身,而是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风貌、培训专家的专业文化底蕴和个人魅力等;由此表明,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应以团队建设为着力点,从而强化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良好认知和评价,在树立培训团队形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培训的文化内涵。

3.3以人为本是核心,隐性经验是资源

“越是重视人的地位,就会越重视隐性管理的作用;越是高水平管理,越有隐性管理的地位。”⑤教师培训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以人为本”往往是所有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追寻的价值准则,然而在培训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凸显“人”的主体价值。调查结果显示,65%的调查对象在培训开展的过程中非常关注“教师培训文化”,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的整体评价大多聚焦在了培训是否能够促进经验互动、是否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是否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上,由此表明,良好的培训生态环境有助于培训者和参训者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培训的效能感和参与感,从而滋生教师培训的文化意蕴,让参与者在学习情境中收获到培训课程以外的特别体验和感受。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往往不是精心设计的课程主题和内容,而是培训参与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培训者和参训学员隐性经验的互动,让“隐性课程”发挥重要的文化力量,使“以人为本”得以落地开花。

4“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4.1丰富课程文化,构建动态教师培训生态环境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培训课程设计思路背后蕴含着培训的文化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培训课程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培训文化的改革。如今,实践、互动、生成、参与、体验、反思、合作、探讨、开放、研究等关键词已然成为有效培训的“代名词”,实践性培训课程也因此被推向时代的主流,丰富课程文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培训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所谓课程文化主要是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的评价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间接反映了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培训定位和培训理念。丰富课程文化应从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使课程的文化内涵在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丰富的培训效果。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指教师培训实践中的培训对象、培训者、培训工具、培训活动、培训场所等共同建构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它以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唤起教师参训意识、激发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理智感、不断更新和发展培训要素的功能为主要特征。教师培训文化是在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中生成和发展的,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从教育生态观来看待教师培训系统,强调系统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动态互动,提倡从关联的、发展的视角看待培训系统,促使教师培训课程的效用可持续更新和发展,从而沉淀、育化、凝练出培训课程隽永的文化价值。

4.2完善制度文化,彰显培训专业化水平

培训制度是实施教师培训的基础,对培训主体(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价都需要以制度为依托。目前,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然而制度与制度间的关联性、制度的发展性和针对性、制度对培训实践的指导性等需要教师培训参与者再度审视和考量。制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显性文化,是物化的精神成果;这种文化来源于培训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动态发展性。制度文化间接反映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水平,为专业化实施培训提供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完善制度文化是指在教师培训实践中不断补充现有制度、生成新的制度。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应从本土特色、现实问题、发展方向出发去考量,力求在实践中细化、精化、优化制度内容,使之形成制度体系和培训项目工作手册,对培训实践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

4.3夯实团队文化,发挥教师培训的造血功能

所谓团队文化是指在培训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是教师培训实践中最稳定、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教师培训团队的构成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教学团队从级别上来看,可以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团队,其构成主要包括高效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相关研究人员等。夯实团队文化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教师培训团队结构,推动和促进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团队基础和智慧力量;二是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业务培训,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互动和交流,从而深化合作认同,提高合作境界,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三是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团队研修成果的产生,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成果。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培训者队伍,如今,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教师培训团队的造血功能已成为当下教师培训工作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不仅生成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培训成果,更培养了一支培训者团队,这些培训者在不同的地域、岗位上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县域教师自主实施培训的能力。团队的发展即人的发展,团队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文化力量,夯实团队文化的重要旨趣在于发挥“教师培训本身”和“种子教师”的造血功能。

4.4聚焦宣传文化,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

宣传文化是指在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宣传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迈入了品牌化发展阶段,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的品牌建设逐渐成为衡量其教师培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培训宣传,聚焦宣传文化的实质就是在树立培训的文化形象,形成品牌效益,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不同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有其独特的机制文化,不同的培训项目(如中小学校长培训、幼儿园园长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有其特殊的专业文化,因此,打造教师培训品牌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品牌,二是项目品牌。2015年起,教师培训开始重点聚焦乡村教师的发展,面对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如何在挑战与变化中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留给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命题。

作者:孟祥瑞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成人〔继续、网络〕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科研项目成果(XJnUGF201547)

注释

①周义.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8.

②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③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3-10.

个人形象培训篇6

关键词:中山市;公务员;学习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84-04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建立优化廉洁高效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与保证。自1996年6月《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条例》颁布,到2007年初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及2008年12月《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公布,我国政府对公务员培训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我国公务员培训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中,客观、准确地了解广大公务员的学习需求,科学地、合理地设置课程,是有效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前提。

一、加强公务员学习需求研究的重要性

公务员培训效果关系到整体公务员素质的提升。个体的培训需求和意愿更是关系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所以公务员学习需求研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加强公务员学习需求研究是与时俱进创新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组织及个人对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公务员培训需求分析跟不上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必然导致培训在制定战略、政策和计划、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选择培训方法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与时俱进创新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公务员培训需求分析,既要继承传统公务员教育培训的方法和经验,又必须结合新时期党对公务员的新要求、公务员对培训的新需求和改革发展的新情况,从培训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创新。

(二)加强公务员学习需求研究是增强公务员培训内容针对性的需要

当前公务员教育培训呈现内容需求多元性、目的需求时代性、形式需求多样性、渠道需求开放性、管理需求规范性的特点,特别是在培训内容上存在着理论知识教学偏多,能力训练内容偏少、培训理念滞后、培训内容与学员实际脱节等问题,难以适应公务员培训的时代化需求、社会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因此,加强公务员学习需求调研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公务员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公务员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强公务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三)加强公务员学习需求研究是增强公务员培训方式灵活性的需要

崭新的培训内容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作依托,当前公务员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传统的讲授课比重偏多,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等问题。因此,公务员教育培训要真正实现以学员为主体,就必须加强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参加培训学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力争在培训中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引进体验式、研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专家讲座、现场体验、学员论坛、案例研讨、思维训练、情景模拟、调研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内容的生动载体,努力做到讲座有深度、现场有感悟、互动有启发、实践有收获,取得理论传授、现场体验与思考研究综合提高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earlBabbie)在《社会研究方法》中明确指出:科学论点必须有来自于逻辑(logical)和实证(empirical)两方面的支持,即必须言之有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1]为此,笔者以广东省中山市公务员培训为基点,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证研究。中山市对公务员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03年,中山市政府投资近两亿元,建立了优质公务员培训基地――中山市行政学院,并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近些年来中山在公务员培训中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取得了显著的培训实效,得到广东省政府的表扬,这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统计分析等形式对公务员培训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公务员学习需求的现状分析

笔者2009年的问卷调查是在3~10月份进行的。调查对象是最近几年在中山市行政学院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为使本次调查具有科学性,笔者根据前几年的实证研究,设计了包括“基本情况”、“学习愿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评价”、“学习建议”等7个方面22个问题200余个选项的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问卷340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5%。在制定统一登录标准的基础上,由3个登录员进行问卷数据登录;问卷数据处理则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处理软件;涉及到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频率统计、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在有效样本中,男性占65.9%,女性占34.1%。从职务结构看,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科级以下公务员,其中办事员占44.9%,科员占16.3%,副主任科员占2.4%,副科长占31.6%,科长占4.8%。从学历结构看,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13.5%,大学本科占71.9%,大专占14.1%,高中及以下占0.6%,大学本科及以上累积百分比为85.3%。在有效样本中,接受过相关继续教育的占63.9%,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占36.1%。

从年龄结构看,本次调查对象大部分处于25~35岁年龄段,占全部样本的58.9%;24岁以下的占16.8%;36~45岁的占21.3%;46岁以上的占3.0%。从以往参加培训的情况看,大部分样本参训次数少于3次,占68.7%;参训3次以上的占28.3%,10次以上的占3.0%。参训培训累积时间在10天以内的占16.4%,10天以上一个月以内的占61.7%,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的占16.7%,3个月以上的占5.2%。

由于此项研究是探索性实证研究,为使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准确、慎重,样本采取了严格的随机抽取办法。从最终抽取调查样本的总体情况看,基本上满足了此次探索性实证研究的要求。

公务员对培训的主观需求主要包括知识需求、能力需求以及对培训学习形式的需求。在探讨公务员培训学习需求之前,有必要了解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态度以及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一)培训学习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66.4%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学习持“积极主动参加”态度,32.7%是“听从组织安排”,持“不想参加”态度的仅占0.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0.3%。如果将调查对象对培训的态度分为“积极主动型”与“消极被动型”,那么“积极主动型”占66.4%,“消极被动型”的占33.6%。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大部分调查对象是有一定的培训需求的。

为了印证这个推断,笔者进一步考察了调查对象所在部门领导对公务员培训的态度。结果显示,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培训”的占43.4%,“比较重视”的占39.5%,“一般重视”的占13.8%,“不太重视”的占3.3%。“非常重视”、“比较重视”的共占82.9%。这表明,部门领导对公务员培训是比较重视的。综合这两项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不但绝大多数公务员对培训学习有主观需求;同时,部门领导对本部所属公务员的培训学习也表现出相当强烈的需求意愿。

(二)知识学习需求

问卷调查的对象大多有比较丰富的公务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培训的学习内容有清醒的认识。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务员对自身所需的最重要知识的认知有明确的排序。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结果整理。――下同。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认为对公务员最重要的三项知识是业务知识(28.4%)、管理知识(21.9%)、法律知识(17.2%)。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领导知识(13.0%)、信息技术知识(7.4%)以及经济知识(6.6%)。从这个统计结果看,调查对象对知识的需求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技术偏好”。因为无论是业务知识、管理知识抑或法律知识都属于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的知识。根据这种调查结果,公务员培训最需要开设的知识性课程应该是与业务类、管理类、法律类知识直接相关的课程。为此,问卷又对公务员最希望开设的课程进行了细化调查。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公务员最希望开设的三类课程分别是能力建设类(18.1%)、领导科学类(14.7%)以及公共管理类(14.7%)。值得注意的还有时事政治类(13.5%)、经济知识类(10.7)、身心健康类(9.8%)以及政策法规类(8.7%)。在以前的公务员培训课程设计中,没有对“时事政治类”和“身心健康类”课程给予足够重视。调查结果透露出的信息是,公务员由于日常工作较忙,需要通过培训学习对时事政治进行必要的梳理,对疲累的身心进行必要的调适,所以非常期待开设此两类课程。总体上看,这项统计结果与上一项统计结果有一些差异。见表3。

之所以出现这种排位上的差异是因为,目前的公务员培训法律知识类课程的开设比较充分,而领导科学类课程则需要加强。“最重要的知识”与“最希望开设的课程”存在的共性在于都对技术类知识、课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这两方面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三)能力提高需求

为了了解公务员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能力的具体需求,本研究的问卷分别从重要能力、急需提高能力以及单位领导急需加强能力等三种角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认为“公务员最重要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沟通协调能力”(22.4%)、“政治鉴别能力”(14.3%)、“依法行政能力”(14.2%)。值得注意的还有“学习能力”(10.5%)、“创新能力”(8.8%)、“公共服务能力”(8.6%)以及“应急处置能力”(8.6%)。见表4。

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并不等于“急需提高的能力”。统计结果显示,公务员“急需提高的能力”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务创新能力”(29.9%),第二位是“沟通协调能力”(26.0%),第三位是“自主学习能力”(22.5%),第四位是“应急处置能力”(21.7%)。本研究还对培训对象所在部门领导急需提高的能力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公务员认为部门领导急需提高的能力分别是“领导管理能力”(22.6%)、“沟通协调能力”(21.2%)、“政策执行能力”(16.2%)、“应变能力”(13.1%)、“政策研究能力”(13.1%)、“道德完善能力”(11.4%)。可见,除“沟通协调能力”与一般公务员急需提高的能力一致外,调查对象对部门领导“急需提高的能力”或者说“对部门领导的期望”(也可说是“对部门领导的意见”)也还是非常清楚、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也为高层次公务员培训的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四)学习形式需求

首先,实证研究中对公务员参加培训所希望的学习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公务员最希望的培训学习方式分别是“案例式”(37.4%)、“体验式”(16.6%)和“模拟式”(15.2%)。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实践经验的学习。这说明,公务员喜欢经验式教学而不大欢迎纯理论式教学。公务员对培训学习形式的选择见表5。

其次,对“最有效的培训评估方式”的调查也印证了“能力需求”是公务员最重要的学习需求。根据统计结果,调查对象认为最有效的培训评估方式是“工作实践检验”(64.0%),认为是“培训过程中评估”的占29.0%,而认为是“考试考核”的仅占7.0%。这表明,公务员最需要的是能力培训,而“能力”比较难以通过考试考核反映,所以,调查对象认为最有效的评估考核形式,应该是通过工作实践检验经过培训的能力提高。

再次,公务员的培训学习需求也反映在培训施教改革的主要方向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0.8%的调查对象认为公务员培训的主要改革方向应该是“创新培训方法”,这个选项排在“更新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服务”、“提高教师素质”等选项前面,这说明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公务员培训的方式方法从总体上大有创新、改进的必要。

三、以学习需求调研为根据改革培训教学的建议

(一)以知识需求、能力培训为核心,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知识需求、能力培训是公务员培训的核心,也是公务员培训的一个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表2、表4清楚地反映了中山市公务员对通过培训提高能力的具体需求及他们最希望开设的课程。由此可见,进入知识型社会以后,公务员对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当前社会矛盾激化对公务员能力的要求有了清醒的认知,所以,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成了公务员“急需提高的能力”,这为公务员培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时代性要求。因此,要根据公务员培训的特点、要求及发展趋势,从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公务员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公务员培训全过程的要求,从政务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根据不同班次、不同培训要求,以中山市的中心工作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切实提高公务员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际能力。

(二)不断创新公务员的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表5反映了中山市公务员对培训学习形式的需求。公务员是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和工作经验及相应专业知识的特定群体,对他们的培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的办法,避免教师一味的单向传授和灌输,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采取更加符合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员自身知识与经验,开展教学双方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激发学员的智慧和学习积极性,如采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引导学员加强对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工作搞好。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评估方式,增强公务员培训的可操作性

目前在中山市公务员培训考核形式中,考试考核仍然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这是因为考试考核方式最易操作、成本最低。而调查对象认为最有效的评估考核形式,应该是通过工作实践检验经过培训的能力提高。实证研究的调查结果要求对公务员培训的考核评价进行大胆、全新的探索,其基本思路应该是创新实演式考核方法,如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增强实践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评估[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个人形象培训篇7

1.公司的战略规划

2.公司年度经营目标

3.人力资源规划

4.市场竞争需要与核心竞争能力培养需要

5.业绩和行为表现考核

二、培训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必须同公司的营销任务与战略目标紧密联系,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以提升员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使之适应集团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公司的营销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为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以达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需要。

三、培训对象

公司市场部全体员工。

四、培训实施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五、培训方式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六、培训内容

1.产品专业知识

2.营销策划:营销策划的创意、营销策划的造势、产品推广策划、营销网络策划、营销公关策划、关系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策划等。

3.企业形象策划:企业形象概述、企业形象内容、企业形象的理念开发、企业价值观提炼、企业理念提炼及释义、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形象创新等。

4.销售策划:产品销售渠道设计策略、产品行销网络建设、产品连锁店、产品展会设计等。

5.广告策划: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广告设计、广告战略决策、广告目标、广告内容、广告诉求策划、广告创意策划、广告制作、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效果检测等。

6.公共关系策划:企业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决策、品牌管理、企业整体形象建设、Ci战略、管理层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7.品牌营销与管理:品牌识别、品牌营销策略、品牌管理、CS顾客满意策略、服务策略、整合营销传播等。

七、培训实施

1.公司市场部负责跟踪培训计划的落实,保障人员培训按计划进度实施。

2.公司市场部、人力资源部为公司的每位员工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保存个人参加培训的记录

3.培训结束,培训教材应当收归公司市场部,充实公司培训资源,并供相关员工查阅。

个人形象培训篇8

【关键词】形体训练;护理专业;职业形象;影响效果;整体素质

一、前言

整体护理的护理观念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常把护士誉为成“白衣天使”,这其中除了对护士的赞誉外,其实也道出了人们对护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护理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形体训练,这将对他们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二、当今时代对护士职业形象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护理大众化、市场化的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护士职业的重要性,护士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与关注,社会已然要求护士的职业形象必须是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心灵美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社会大众追求高质量医疗水平的同时,对护士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仪容仪表、语言谈吐、行为举止、服务态度等必然会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对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它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现代护士职业素质,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提高美学,仪表风范等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要求。

三、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重要作用

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身体形态的形成、提高他们对形体美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个体礼仪规范,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以及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具体内容为:

3.1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身体形态的形成

人们对形体美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但是依据形体美的客观评价标准和塑造形体美的方法手段等特点,我们在对检验形体训练是否使形体产生变化的客观评价时,主要还包括柔韧素质和人体的协调性。骨骼造就了体型,但女性形体曲线的主要体现还是柔和的美、线条的流畅,举手投足之间宛如行云流水,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全身的配合和谐有序,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这就是女性的柔和之美。

3.2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形体训练及形体美的认识

黑格尔将面貌、身体姿势、手足、两腿的站姿统称为形体。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一个人形象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十分匀称稳定健美而有神采的躯体就能暗示他支配世界的全能的理性。”形体训练是形体创造美的主要干预方式,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能动、创造活动而获得融外表美与内在美为一体的综合美。进入青春期的护生,更加爱美,追求形体美的愿望也较强烈。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现阶段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形体训练以及形体美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就需要高效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对形体训练以及形体美的认识,从而对其参加科学的形体训练产生积极的动力与指导。

3.3有利于良好个体礼仪规范的形成

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应该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应该结合护理专业工作特点增加护理礼仪的教学,使教学训练与学生上岗就业拉近距离。礼仪不但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同样也展现了高校教育的成果。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形体训练十分必要且可行,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站姿、走姿、坐姿是形体礼仪规范的常态,这最基本的身体姿态又会给人留下直观印象,培养优美的身体姿态是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

3.4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

良好的形体礼仪能展示护士的职业形象美,良好的护士形象能传达出严格的工作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医护情操。从相关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99%的学生认同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对于形体训练对护士职业形象的提升,认同程度比较高。通过科学、合理的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增强自我调节意识,而且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体态以及言行举止。

3.5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

通过积极、有效的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形象修炼,还能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行为,潜移默化塑造职业形象。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塑造护理职业形象美、护理美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环境,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思想、行为和护生的职业认知得以熏陶,培养和塑造护士的高品质形象,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护理人才,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应当引起有关高校的重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形体训练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关于形体美的相关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追求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形体美认识,进而指导其在课内外积极的形体训练实践活动。

第二、形体训练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柔韧素质与协调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身体形态方面的改变有积极的作用,身体基本姿态(坐、立、行)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与良好的举止。

第三、形体训练对护生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提升护士职业形象可以增强护士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培养正确的职业礼仪规范,从而对其将来的护理职业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在坚持进行外在职业形体训练的同时,加强礼仪规范、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质教育,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最终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全方位的护理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敏,杨芳.浅谈形体训练在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39-41.

个人形象培训篇9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之一。培训必须体现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坚决拒绝负效培训,努力避免无效培训,革除低效培训,追求高效培训。

1 有效培训的理念

何谓有效培训?本文以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实施的有关培训为例,从培训投入(或称培训所耗)与培训产出(或称培训所获)的关系来界定。着眼于这对关系,便找到了“有效”的界定渠道。按通常的理解,有效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培训投入(时间、物力、精力等)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即遵循认知的建构逻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物力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培训[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需求。根据这一理念,就应关注培训的全过程,以“出”量“入”。因此,有效培训与其说是一个概念,倒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借助实践经验,给出判断的标准,提供判断的策略,明确“有效”考量的维度、方式和主体,从而积极地推进员工的培训工作。

在中文中,“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英语对”有效”(effective)的代表性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实现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中外语境下的解释都包含“accomplish”(实现)的含义。换言之,在员工培训工作中,要对活动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作出结论,要体现培训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

判断培训是否有效,除了在培训活动的投入与产山这条横坐标上考量“效率”,还应在价值取向这条纵坐标上考量“效益”。由此提示,界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内涵,以下两条标准是必须达到的:1)有满意的培训效率。相对于培训投入而言,培训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2)有满意的培训效益。价值取向符合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体发展的积极需求。

2有效培训的实例

实例1:网上学习平台(e-Learning)培训形式结合内部管理,提升培训效率

我公司一直重视对300多位销售代表的药理知识培训,以前通常以组织大型讲座的形式为主。而大型讲座的形式,须花费较大的人力、精力,还须投入会务费、课酬费,每年仅举办两次,主要讲授药理知识,授课时无互动内容;而e-Lemming这种形式的培训,几乎没有显性成本,每月举办1次,学习的内容不仅有药理知识,还有涉及销售的其它业务知识包括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组织各部门进行考试竞赛,这样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能激发销售代表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取得更高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最近对培训模式进行了革新,通过e-Learning结合一定的管理实践,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也切实增加了培训普及率、课时、频次;同时提升了培训质量,巩固了培训效果。

实例2:内化专业销售技巧(professionalsalesskill,pSS),提升培训效益

我公司对新人职的销售代表都要进行全员pSS培训。通过对课程的内化(即设计成为符合公司需求且符合内部开展的课程),授课方式逐渐从外部讲师为主转换为内部讲师为主。内部讲师侧重授课和操练,培训对象是全体销售代表,在课酬方面几乎无花费;外部讲师则侧重协访和点评,培训对象是新人职的销售代表,课酬费用达3万元。培训方式和讲师角色的转变,为公司与员工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正向的支持。

实例3:物流中心6S现场管理,促进管理能级提升

我公司的物流中心追求的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这项培训中,由培训工作者牵头,开展了物流中心现场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项目。具体做法是:请有关专家提供各种管理和分析的丁具;带领主管到现场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实时跟进。通过这样的培训,明显改善了物流现场的整体风貌和环境,并且通过整改规避了许多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在推行这一培训期间,物流中心成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季节性流感疫苗冷链配送服务项目的唯一中标单位。

实例4:通过内部拍摄视频录像,再现并规范业务流程

以我公司对外窗口岗位之一的物流中心装卸工为例,对该岗位的培训目的强调业务流程的重塑和规范。通过与相关部门商讨,决定以视频录像的形式体现培训内容。该视频录像中,汇总了所有工作流程的要点并且予以总结,内部员工充当演员,制作了实用性、观摩性都很强的培训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午休时间对装卸工进行现场培训,即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在这过程中,要求体现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的用语。

在执行跟踪装卸工的服务期间,得到相关客户较高的满意度:重要客户和周转箱客户的平均满意度为9.08/10;有35.5%的客户反馈意见显示,配送服务相比上年有显著提高。

总之,在考量效率时,必须始终关注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投入和收益;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必须始终以效益为前提,衡量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价值。

3有效培训关键点的剖析

由负效、无效、低效向有效、高效培训的转变,取决于培训模式的变革。下文仅作若干关键点的剖析。

3.1目标取向

培训模式的变革将越来越强调培训对象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发展,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中,必须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己任,将能否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作为衡量培训价值的主要标准。

3.2培训理念

更加强调培训对象是学习的责权主体,并创造条件使其实现主体角色。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中,要做到:1)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培养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接受培训是自主的、自我调节的。接受培训者要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加与目标相关的特定活动,用高标准反思、评价培训过程。2)应激发员工的内部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本身激发的,而不是仅依靠奖励或由外在因素牵引的。要使接受培训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乐趣且对问题求解保持持久的激情。3)应讲究策略。要求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者能持续不断地运用、开发和完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包括构建有效的关于知识和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心智模式,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不同层次上,建立起关联。4)协作建构。能使接受培训者充分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活动和过程,通过学习,能使他们更善于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协同丁作、共同学习。

3.3培训任务

在设定培训任务方面,应注重具有挑战性的、真实

的、综合的学习任务。

挑战性的任务: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引发的兴趣相互平衡,培训任务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任务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恰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培训任务,应有足够的难度,要求学习者持续地学习、延伸或拓展相应的思维技能和社会技能。

真实的任务:员丁培训应将项目驱动构建在真实下作情景中,应该是工作过程的实例。

综合任务:要求培训对象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要求培训师运用综合化教学,并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成专题或基于问题的学习目标,把项目方式贯穿于培训内容中。

3.4评价倾向

给予绩效方面的评价:通过建构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来展现培训过程与结果:培训对象可以而且应当参与培训绩效标准的制定,并在设计、评价中有相应体现:

深层性的评价:评价的最重要目标是改善学习,因此培训须紧扣培训目标,须体现重要的知识、能力、内容和主题。并且为培训绩效的产生创设真实情景。

一体化和过程的评价: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部分。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培训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评价过程和培训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的,评价涵盖学习绩效中一切有意义的方面,其中包括个体和小组的成绩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态度评价以及作业、作品形成过程和最终形式的评价,通过多种方法评估培训对象的学习收获。

3.5培训方式

培训模式的变革要求培训方式向下列两个方面发展:1)交互的方面,即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热情。培训师、培训内容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并且能为其提供、创设互动的机会。2)适配的、深层的方面。即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深度投入的培训环境,提供多样化适配的有意义的活动或经验,应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智能优势有助于产生多种问题求解的观点,营造优势互补和共享共赢的氛围。

3.6角色认知

培训模式的变革呼唤教和学角色的转换或拓展。

培训者的角色:帮促者――为学习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培训对象的问题求解、真实任务的完成、知识共享等方面整合各种资源和机会。指导者――在需要时通过示范、讲解、提供选择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排疑解惑,根据学习者需求给予支持,帮助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者――培训师的专业成长超越教书匠角色,应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成为专家。合作学习者――敢于探究与自我提升,善于与培训对象共同参与学习,成为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生产者。

培训对象角色:学习的管理者――能有效地规划、监控、调节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情绪、努力程度,并在有必要时寻求他人支持。探究者――从事真实的研究,认真观察和思考世界、对象或概念的构成、属性;认真模拟现实中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教师――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培训对象应敢于扮演培训者角色以帮助其他学员。

3.7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将有机融合于培训过程,尤其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

个人形象培训篇10

关键词:形体训练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现代社会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礼仪素质作为各项技能素质中的一项,对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最廉价的、而且能够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品质就是礼节。”因此,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元化的,也是多方面的,这不仅要具备必需的文化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提高美学,规范仪表风范等个人修养和自身,来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的发展。本文就目前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自身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各个方面总结了形体训练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二、形体训练的概念

形体训练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舞蹈基础练习(以芭蕾为基础),结合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综合训练,可塑造人们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可以说形体训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

三、形体训练的意义和目的

形体训练课程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通过各种身体训练来达到增进健康、美化形体、端正姿态目的的一项较理想的训练活动。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美的姿态能力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等,使学生从职业形体语言中得到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形体训练并非单一的以形体为主的训练,它是以增强形体表现力为主的形体技巧训练和以提高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为主的形体素质训练为基础,来改变学生对形体的认知。具体内容有把杆训练、舞蹈基本步伐与动作练习和认知训练等。

四、形体训练的内容

形体训练的主要内容为基本站立姿势,手位脚位练习,脚步动作舞蹈组合练习以及把杆垫上一系列基本功练习。主要练习人的基本姿势,即训练正确的立、坐、卧和走、跑及头面部的姿态和表现。基本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各种运动行为的美。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往往忽视形体训练,因此经常出现身体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缩脖,腿弯曲等不健康的体态。通过形体训练,从实际出发有针对地练习一段时间,就会练就出一个健美的形体姿态。另外,人的头面部姿态是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形体训练,对性使它能有正确的姿势与表现,以便充实头面部姿势和神态的美。人的形象美需要其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和谐统一,健身俱乐部的套操中的形体训练,不仅利用了芭蕾、舞蹈、体操舒展的动作训练了人体的优雅姿态,而且也传播了它们高雅的艺术精髓,培养了人的内涵修养,使人的精神和形体之美达到统一,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现代气质和高雅风度。

五、形体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1、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姿态

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形体训练能提升身体姿态的美感,而培养优美的姿态是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良好的身体姿态是每个人心中追求的梦想,而优美的姿态并非一日养成的,而是在长期形体练习中慢慢养成的。有学者指出,一个美的形体能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能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在社会交往中能获得一个好的印象。通过形体训练课中的姿态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身体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基本姿态的掌握能力,以便建立准确的肌肉感觉,形体训练中的把杆练习还可培养规范、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能合理地发展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优美的姿态的形成,达到外在形体美与内在气质美的完美统一。

2、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中职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有探求欲望、有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年龄,普遍存在不满足的心理状况,他们总是希望自己不仅有一个匀称、线条优美、协调的身体,同时也希望自己具有心灵、气质、博学的内在美,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而通过形体训练就能知道该怎样来培养自己,完善自己和深化自己。经调查,95%的学生对自己的形体不是很满意,90%以上的学生对形体训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通过形体训练中轻松、缓慢、柔和的姿态练习,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认识,然后用形体训练来引导培养增强自信能力,充分提高形体的训练效果,达到纠正学生体态方面不良习惯的效果,增强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信、端庄、高雅的气质,增强艺术修养。

3、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中职学生虽然身体形态发育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进行形体训练仍然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而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要求有长时间站立和运动的能力。调查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训练中不间断的站、坐、走、蹲等姿势的练习,让学生持续地站立、行走和运动能力,对学生个体的身高、柔韧、体重、体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采用持续和间断性的练习,有效地增强了抗疲劳能力和有氧耐力,这样,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符合服务专业的标准。

4、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社会需求旅游从业人员是礼貌与礼仪的文化代表,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干净的仪容仪表、合适的语言谈吐、优雅的行为举止、贴心的服务态度是必然的趋势。

经过形体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基本姿态和正确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显著改善站、坐、行等体态的自我控制意识,通过形体训练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体态、举止言行等,这提高了学生对酒店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从事酒店行业的形象和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形体训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和自身的美学修养,增强改变不良的行为意识。

通过形体舞蹈组合来训练学生的表情,微笑,职业形象是良好的个人形象折射企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课应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酒店专业的特点,增加服务礼仪的教学,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形体训练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动态美的行为艺术。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模拟真实现场进行时间操作,如何进行前台服务,宴会服务等毅力不但能体现酒店专业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也是高校教育的成果。对旅游专业学生开展礼仪形体训练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塑造练好的职业形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形体教学中合理教学安排与设计,就能更好的塑造旅游专业职业形象美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任职感培养和塑造旅游行业的品质形象,而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加强礼仪规范等职业素质教育,最终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旅游人才。

六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社会要求中职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要求我们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品德、专业技能和形象上的统一体,内外兼修。旅游人才的形象和表现能直接影响到宾客的心情,所以,在抓好专业知识学习、礼仪规范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学生需要、社会需求,加强对学生、对职业形体的训练,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使之真正地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旅游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盛.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