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再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0:06

会计再教育篇1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学生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关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着重于从学生得视角出发,对学生所关注的会计本科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一,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着相对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从我国近些年来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矛盾:高级财会人员极度匮乏,而初级会计人员则是供大于求。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会计这个热门专业的盲目开设,原本一些无财经类学科的院校都纷纷开设会计专业,造成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初级财会人才,而且存在着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财会人员却是难觅踪影,对于报考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第二,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在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账房”。教学围绕着如何做账进行。然而对于毕业后进入会计行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会做账,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或者注会之类的资格认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会计思维,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变动当中,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灌输给学生会计准则,而不是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准则背后蕴含的道理,那么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将无法适应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变化。其次,对于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的本科教育没有明显差别。然而两类学生对于会计学有着显著差异。例如,二者的知识准备、思维模式、学习动机、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职业选择。由上可知,我国高校会计的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在针对社会需求和目标人群方面亟需改进。

第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材大同小异,从而很多专业老师都是在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材施教。另外,很多教材编写实际上偏重于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没有分清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教材应该着重传授学科思想,侧重其背后的道理解说,而不是列举知识点供学生记忆应付考试。其次,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上授课教师更多的是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列举,并使用实际操作的例子进行阐释。这种枯燥的授课模式会很快磨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次,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实践环节落后。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实际的社会操作,而且所谓的会计实习基地形同虚设。

2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

(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明确。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发表的《会计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高校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英美国家会计的本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基础,而不是毕业后以职业会计师的身份步入社会。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职业会计师还需要继续学习。高等学校提供的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会计本科教育注重能力。英国是会计职业的发源地,其会计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国,高(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31页)校的会计教育各有特点,然而其共同点是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会计本科教育通常和aCCa紧密相关,学生所学内容也与aCCa挂钩,并根据aCCa的变化而调整,会计本科毕业生可免试aCCa8~12门课程(共14门)。与此同时很多英国高校还开设了特色“三明治”课程,也就是在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中穿插相关的会计工作,时间为一年。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会计接纳,且是学生接触到社会,从而毕业后就业更加容易。

(3)会计本科教育评估注重考察学生能力。英美国家中,大学课程的评估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到30%~50%,期末考试占50%~70%。期末考试中所考内容多为综合性主观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在国外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评估会按照成绩分级并标明在毕业证书上。

3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的再思考

(1)正确定位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改变教育观念。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报账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思维而不是理财技巧,审计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审计思维而不是审计机器。在会计本科教育中,教授操作技巧必不可少,然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更显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充分拓宽基础,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尽量扩展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思想方法、会计意识和会计精神,形成健康的会计文化思想。

(2)面向学生需求,改革教材模式。我国高校的会计教材应该吸收、借鉴英美会计类专业教材的编写模式,教材内容应该是生动且兼具逻辑性和可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材可以尝试走国际化路线,引进西方原版教材,或在其原教材编写风格的基础上对西方教材进行改编。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会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事实证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其出身社会之后的继续学习以及各种资格认证都需要有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帮助。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多样化措施并举。首先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避免以单一考试评定成绩,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课堂讨论,论文,实习表现,案例分析等,这些均可作为学生期末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举措都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次是要完善期末考试制度。本科会计的期末考试应当着重于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考核多以主观题模式为主,而不是以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为主,还要突出重难点,增加综合性主观题目数量并适当提高难度,这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效果评估。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编号C05-1102)

参考文献

会计再教育篇2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根据我局苏财会字(20**)36号文件精神,现将20**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凡在我市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统一样式、统一编号规则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包括注册和未注册人员)。

二、培训内容及课时的规定。

20**年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二个部分。必修科目的对象为全体会计人员。选修科目由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一)必修科目

《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课时为4小时。

(二)选修科目

1、《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主要适应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执行范围单位的会计人员培训学习。课时为10小时。

2、《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主要适应于《村集体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执行范围单位的会计人员培训学习。课时为10小时。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课时为10小时。

4、会计职业道德。课时为20小时。

5、《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适应于小企业及小的企业化管理单位尚未参加过《小企业会计制度》学习的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培训教材为《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及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办法。课时为20小时。

6、《记帐管理办法》。课时为5小时。

7、《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课时为5小时。

8、参加**市财政局举办的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并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会计人员可视同完成本年度10个小时(合格名单将另行公布)。

上述课时包括各科目的考试时间。

本年度继续教育课时为24小时。根据继续教育实行二年为一周期进行考核的规定,如因特殊原因(详见《**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第三点)造成少修课时的,可并入20**年会计继续教育课时一并计算。

三、培训报名时间为9月20日—10月20日;培训时间为10—12月份;培训报名地点由各级财政部门确定公布。

四、基本要求

1、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单位,必须在办班报名前到财政部门进行登记。

2、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点要严格按要求组织培训,本着求真务实、对学员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会计人员工作实际的需要选择内容,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使广大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真正学到新知识,并有实效。要坚决杜绝不负责、乱收费、教学质量差、流于形式、走过场的培训。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如实记载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并按财政部门规定及时报送培训人员数据及培训情况。

会计再教育篇3

关键词: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设计用户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054-03

引言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养老服务网络化、信息化。更多的高龄者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社会的各种活动,这也促使一些互联网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很多高科技互联网和交互相关产品的操作和功能越来越求新求变,主要目的是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从而带来更好的收益,但是却忽略了其他用户群体的需求,比如:高龄者用户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以年轻人为核心用户的网络交互设计产品和网站占据了身边的大多数商家的货架,而适合高龄者的使用的网站和交互设计产品却屈指可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们应该开始转向关注高龄者的生活质量,以满足他们情感需求为出发点,这不仅弘扬了我国尊老的优良传统,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稳定,更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时代。世界各地的自身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的不同,对高龄者的界定也不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达国家里一般把65岁作为高龄者的界定年龄,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年龄是60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高龄者成为现阶段设计师主要关注的人群之一,了解和满足高龄者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反映出现代工业设计理念中的“科技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要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目前有大部分高龄者选择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其中有很多高龄者选择通过网络参与再教育活动,高龄者再教育网站以其灵活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学习内容,便利的沟通方式,吸引着广大有再教育需求的高龄者参与其中。我国现阶段高龄者在线教育类网站大多由政府部门、老年研究机构以及福利慈善机构所建立,其中的主要内容以新闻类,养生类为主,这类网站提供的高龄者再教育相关信息丰富且权威。但是,这类网站由于更新慢等原因,没有相应的用户调研作为网站交互设计的基础,导致还无法满足当今高龄者的网站交互设计需求。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良好的交互设计可以带来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让产品“更好用”,而是发现用户的关注点,即是通过情感因素出发,从功能的实现和转向满足用户的特定情感需求。良好的网站交互设计重点在于用户的体验过程,而非体验结果。我国现阶段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核心应该放在关注高龄者用户的需求和把这些需求作为网站设计灵感的来源,设计的最终方案要满足高龄者日常生活习惯,让高龄者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再教育活动。我们在以高龄者获得卓越体验为目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关于高龄者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高龄者用户体验是高龄者亲身体验网站时建立的感受。这种体验感受是当今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能够吸引高龄者的关键点,也是高龄者互联网产品创新的突破点和灵感来源。所以前期对高龄者用户的调研分析,需求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能使再教育网站设计符合高龄者的需求,进而获得良好的体验。

一个网站与社会圈的结合度,也是网站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关键,高龄者再教育网站是依托于高龄者社会保障系统之上的产物,所以明确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在整个社会圈的地位与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起步较晚,所以有必要对国外成熟的高龄者教育体系进行分析与借鉴,这样能帮助我们更明确我国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在整个社会圈的定位,进而明确我们的宏观目标和策略。

所以综上所述,目前就网站设计来讲,我国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总结高龄者的需求,提出全新的设计服务理念,确立以高龄者为核心用户的思想,为参与再教育活动的高龄者创造出卓越的交互体验和服务打好基础。

二、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设计需求分析

在设计高龄者再教育网站之前,需要对老年参与网络再教育活动的需求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并且进行分析,笔者于2016年7月-12月期间采用调研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北京,河北,近百位高龄者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总结如下,目的是使高龄者再教育网站更加贴近高龄者的需求。表1对北京,河北部分高龄者未选择参加网络再教育活动原因调研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没有参与网络再教育活动的高龄者是选择自学(39%),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这部分高龄者是无法通过网站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里有一部分高龄者是由于操作原因,这说明一些网站对于高龄者的操作习惯了解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改进交互方式的设计,还有一部分高龄者是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比如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高龄者对于旅游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出境游的国外简单交流言语的知识学习,简单地理知识学习。但是目前的大部分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还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多数高龄者没有参加再教育活动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没有激发起高龄者的兴趣點。此外还可以说明目前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现有交互项目还没有贴近高龄者的生活,需要进行调整补充。从(表1)还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龄者选择使用电脑,手机等上网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接受调研的高龄者对于再教育网站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所以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龄者参加网络再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完善自我(44%),其次是愉悦身心(31%)。高龄者群体参与网络再教育活动的真实愿望是为了充实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而对于具体的技能学习只占16%。我们不难推断出我国现阶段高龄者再教育网站不应该放在具体课程的传授上,而应放在提高高龄者自我认同,自我价值上,所以采用知识+体验的交互方式会比单纯的课程传授的交互方式更能激发高龄者的兴趣。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交互设计的重点主要应该放在让高龄者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知识无声无息地渗透到高龄者生活的细微方面。同时我们还能看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占的比重也是比較大的(24%),根据调研发现高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产生比其他群体更加明显的孤独心理,这种孤独心理会使高龄者更加希望与人进行倾诉,所以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还应该增加一些方便高龄者沟通与联系的交互功能,帮助高龄者科学地化解孤独心理。

如(表3)所示,目前高龄者选择网络获取知识还相对比较少。高龄者对科技产品操作熟练程度不高是一个主要原因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高龄者选择的是传统的传播媒介接受知识,反映出传统的传播方式虽然没有互联网功能强大,技术先进,但是在把握高龄者心理上要强于互联网的再教育网站,例如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龄者很喜欢某些广播电视中的养生节目,并且能从中获得很实用的养生知识。这些养生节目大多涉及高龄者日常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病痛的治疗方法,情感倾诉,子女交流等。从调研中可以看出,高龄者再教育其实不应该重视冷冰冰的课本知识,而是应该重视高龄者的心理,采取知识+生活的模式,让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帮助高龄者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加强高龄者的生活幸福感。

三、国外优秀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策略分析

我国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一个国家先进的网站交互设计是与其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一个地区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就不应该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圈。

在亚洲,日本的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与高龄相关的再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日本政府通过成熟教育体系,大量以老年大学为依托兴办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较好地满足了高龄者再教育的需求。

日本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大部分是依托日本完善的高龄者再教育体系和老年大学而建立的。日本的老年大学也称为长寿大学,主要由广域型和地域密集型组成(表3.1)。

日本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主要特点如下:重视激发高龄者兴趣的领域、与高龄者生活的息息相关,帮助高龄者提高生活品质的领域和社区活动必要常识和交流平台。通过网站便利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并且还对参与再教育网站的高龄者给予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实际项目运行。日本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区别于其他最主要的特点是细致贴近生活的服务态度。

(图1)为日本河合塾网站上的关于日本各地的著名老年大学的教室的指向图,是为了方便广大高龄者查询教室的地点位置。点击相应教室名称,除了可以看到教室的地址外,还包括周边环境和教学场地设施的图片,甚至是教室课桌的个数都能查阅。充分体现出日本高龄者再教育网站设计交互方式秉承的朴实,细致的态度和福利性的宗旨。

芬兰也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16.75%。其高龄者再教育网站采用了独具特色的模式:第一,高龄再教育网站主要是依托大学进行运作;第二,如果需要高龄者参与网络课程,设施由相对应的大学提供,这样就保障了网络课程的高品质与权威性;第三,网络课程是由大学教授承担主讲;第四,高龄者可以选择参与到大学的评分机制中。

芬兰高龄者再教育活动设立论坛研究型交互小组,通过网络研讨会使高龄学员进行沟通,研究型小组会针对教授对某一主题,主题往往集中在高龄者自身利益和兴趣的问题上,例如:晚年健康状况、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要求高龄者学员通过正确运用实际观察法,而不是照本宣科讲大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由于一些高龄学员需要安排其他一些活动,学员每学期可以选择其中的1-2门课程进行完整的网络课程学习。但是要求学生都需做出持续学习2-3周的承诺,芬兰高龄者再教育网站可以说是与大学教育网站融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平台(图2)。

芬兰老年人再教育网站的设计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专业意识,突出了专业性与知识平等性,即对于高龄者来说,在知识面前也是和其他年龄的群体一样是平等的,不把高龄者从教育的大群体中分离出去。这正是由于芬兰高龄者对于自身学历和专业知识的重视比较高,基础教育出色等原因造成的。高龄者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晚年也想回溯到自己年轻时或大学时的美好时光,所以芬兰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正是迎合了芬兰高龄者这样的心理依托大环境创造出独特的芬兰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交互方式。

同时芬兰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设计还采取促进鼓励高龄者亲身体验参与活动互动交互方式。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体验设计的原则非常相似。(如图3)所示,芬兰很多高龄者再教育网站会有意识地鼓励高龄者体验一些对身心有益的体育娱乐体验活动,鼓励高龄者多走出家门交流与运动。

结论

首先,高龄者再教育网站是属于高龄者教育社会圈的,及高龄者再教育的需求从宏观上讲是属于高龄者对整个再教育系统的要求,根据moody老年教育的实现价值分为四个阶段:一拒绝与忽视(认为老年人失去利用价值)二社会服务(填补老年人生活空缺)三社会参与(增进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四社会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统整),我国的高龄者再教育正是处于第三阶段即社会参与(增进高龄者社会参与能力),向第四个阶段社会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统整)飞越,因此我国的高龄者再教育网站的功能定位也是增进高龄者社会参与能力向自我超越,自我统整飞越。

会计再教育篇4

【关键词】会计问题改革

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同样,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会计也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热门职业。根据近期的一项调查,有关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中,位居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出纳和会计。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知识更新换代得更快了。这对于会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加上学的大都是些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环节较薄弱,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教与学的新定位

(一)教师的教。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对接企业需求的阶段。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我们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我们的教师大多注重课本教学,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性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理论学得好,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可能连开发票都不会。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出去工作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成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的能力。

根据调查,企业方还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偏重专业理论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举一反三及应变等的关键能力较差。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也不一定就只有会计,有许多与会计相关的职业,比如出纳、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的前台业务员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既注重专业又顾及全面。

(二)学生的学。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初中刚毕业,年龄小、文化知识薄弱。父母和学生都期望通过几年的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会计工作,但这与会计职业的特点存在一定矛盾。

首先,学生自己要对会计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定位要准确。它不像模具或机电等专业,就业时能较快地找到对口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或即使找到会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

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会计是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再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对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要掌握核算,根据经济业务事项做出会计分录。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题目作出分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人会在你身边告诉你今天发生了什么经济业务事项,明天又发生了什么吗?不会的,必须自己判断,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再次,学生要掌握如何学。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义务教育进入职业教育,有很多学习习惯并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比如说,学生关心题目的答案而忽略思考的过程,甚至不愿思考。往往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翻书找答案。再比如,学生注重考试分数而非学习效果,由此带来抄袭、作弊等现象。

以上这些问题,是要靠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和完成的。只有明确了教与学的新定位,我们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教与学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事情,还涉及到学校及专业的重新定位和改革。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创新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比如说,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明显,某些知识点在这门课学过,在另外一门课又会重新涉及。再如,偏重了专业课程,忽视了基础教育课程及会计辅助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建议借鉴模块式教学法来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制定教学大纲和不同的教学模块。还可以将各教学模块中设置的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以修学分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除此之外,有些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打破以往一个学期从头开到尾的情况,比如某课程基础入门性很强,就可以集中时问教授完,再扩大开设其他渐进课程的面。

再有,虽然有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课,但实训的内容不全面,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际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专业课理论性太强,是非常需要实训的。即使有很多练习题,但大都是分章节。这就像军训时,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训练项目,教官会将其分解成各个动作要领来教授,但更关键的还是需要将各分解动作连贯起来。比如,可以在学完《成本会计》后,增设《成本会计实训》一样,让学生在分章节学完后,真实、完整、连贯地体验一下企业的成本会计是怎样工作的。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多一些学生自学的环节,多一些学生互相学习的环节。

至于有哪些新教法,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本文要谈的是,推行新教法,需要各学校从上到下的贯彻和支持。除了交流学习外,践行才是关键。在践行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除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材的改革及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任何教学,都需要靠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的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如果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尤其是会计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使得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更要倚赖各学校完善的教师再教育系统。

会计再教育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89-01

会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同样,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会计也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热门职业。根据近期的一项调查,有关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中,位居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出纳和会计。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知识更新换代得更快了。这对于会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加上学的大都是些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环节较薄弱,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教与学的新定位

1.教师的教。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对接企业需求的阶段。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我们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我们的教师大多注重课本教学,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性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理论学得好,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可能连开发票都不会。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出去工作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成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的能力。

根据调查,企业方还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偏重专业理论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举一反三及应变等的关键能力较差。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也不一定就只有会计,有许多与会计相关的职业,比如出纳、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的前台业务员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既注重专业又顾及全面。

2.学生的学。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初中刚毕业,年龄小、文化知识薄弱。父母和学生都期望通过几年的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会计工作,但这与会计职业的特点存在一定矛盾。

首先,学生自己要对会计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定位要准确。它不像模具或机电等专业,就业时能较快地找到对口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或即使找到会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

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会计是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再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对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再次,学生要掌握如何学。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义务教育进入职业教育,有很多学习习惯并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以上这些问题,是要靠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和完成的。只有明确了教与学的新定位,我们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教与学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事情,还涉及到学校及专业的重新定位和改革。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创新

1.课程设置的创新。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地方不够合理。比如说,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明显,某些知识点在这门课学过,在另外一门课又会重新涉及。再如,偏重了专业课程,忽视了基础教育课程及会计辅助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建议借鉴模块式教学法来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制定教学大纲和不同的教学模块。还可以将各教学模块中设置的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以修学分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有,虽然有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课,但实训的内容不全面,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际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专业课理论性太强,是非常需要实训的。即使有很多练习题,但大都是分章节。这就像军训时,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训练项目,教官会将其分解成各个动作要领来教授,但更关键的还是需要将各分解动作连贯起来。

2.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多一些学生自学的环节,多一些学生互相学习的环节。

至于有哪些新教法,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本文要谈的是,推行新教法,需要各学校从上到下的贯彻和支持。除了交流学习外,践行才是关键。在践行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除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材的改革及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任何教学,都需要靠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得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如果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尤其是会计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使得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更要倚赖各学校完善的教师再教育系统。

会计再教育篇6

中学教育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用人需求,就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观念、考核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更新。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观念

师生教与学的更新,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是很高,又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所扼制。而从教育学理论我们得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授课的接受程度将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而采取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将变单纯的说教为情景的熏陶,是一种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示范练习、边演示边讲解的多层次启发性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必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学生们面临走向社会挑战,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引导他们上网进行再次学习,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使学习向完全个性化的目标靠近。在网上学生可以继续向教师提问,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其学习的效果则不言而喻。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采用新兴的科技,教师也面临着再学习。教师要重新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各项技能,这就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重言语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课前要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课堂上应胜任操作、控制教学信息,协调媒体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好质疑答题,并积极消除学生注意力过于转移或过多依赖媒体等不利因素。实际上,教师充当了控制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等多种角色。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师还可以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上网与同行互通有无,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辅助资料、参考文献、也可为学生提供课外指导。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还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科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通过多媒体来写教案,教师通过电子备课系统可以拿到最好的特级教师的教案,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组合出自己风格的教案,从而将节省出的大量的重复劳动的时间花在学生的辅导上,更好地充当“先行组织者”。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更新,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课堂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那些主修课程及必修课程更是如此。现在的中学大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师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种授课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向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有所突破,使中学教育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我与地理科教师曾作过调查,对于地理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教学,对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级进行比较:甲班采用的是传统的黑板教授方法,仅以板书的形式加以讲解;对乙班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对所有内容采用现场演示教法学。结论得出:在他们相同试题的考试中乙班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可以较好地解答,而甲班仅有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可以较好地完成。

面对信息社会,学生要学的知识更多、更广,利用该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当堂吸收知识。另外,教师使用的Cai课件,完全依据教师的讲稿及本人的意愿和要求选择编制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也更易于学生接受。这种计算机辅佐的教学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必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络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从教育科学的视角看,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框架再也无法适应这一知识爆炸的冲击。现在施行的课程内容,多是依据各门学科系统知识进行组织。具体地说,就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压缩与精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重要的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而是为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的综合知识,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加以组织。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知识,更多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再仅是“授学生以鱼”,而更多地是“授学生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中心,它仅是本学科知识的压缩与精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从信息时代来看,社会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知识复制型人才,它们更注重人才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引进中小学校园,这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范围的拓宽,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作为一个集成体由计算机来处理,把计算机带入了一个声、文、图集成的广泛的应用领域,我们利用计算机可能充分实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它高效、高质地管理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它轻松自在地组织教学,并且让学生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再教育篇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实”为准绳。

本着学习与反思的思想,以课题书目为主要内容,兼容其它教育书籍。以阅读反思为主线,完成小课题和教研室课题的各项成果。阅读过了,靠什么来展示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结果,那就靠行走过的足迹,及阅读随笔的撰写、阅读笔记的摘抄。

二、学期目标:

1.按课题计划及时上传研究资料,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随笔。

2.按照课题计划完成其它两个课题资料的整理工作。特别是教研室课题,本学期结题,在十一月份整理好。

3.整理出本学期的阅读笔记和教育随笔,特殊学生教育《天使住我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写八千字:八千字不多,最多四篇短小的随笔,希望在真正执行时能超越)。

三、主要措施: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潜心写心得体会。每天确保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2.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教育教学、学生习惯等存在的弊端,能做出理性的思考,编辑成文。

3.改变写博数量,提升写作质量,每日反思不能再存于表面。工作日志随身携带,要点式记录灵感和现象,每周末及时整理工作日志,形成文字。

四、阅读:

阅读不能走马观花,或者只读教育论著,那些教育杂志针对教育改革的前沿,多读多学。《青年教师》、《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阅读论坛帖,根据实际写作需求及时跟帖。博客再多,也有个主次,有的博客可以一周不上,但有的博客必须天天更新。这就是习惯,分清主次,再多的事儿也不会乱。

1.必读书目:小课题计划中书写的课题书目;铜山区推荐的十本必读书目,优选两本阅读。

2.泛读书目:随班级学生情况阅读。

阅读旧书:《陶行知教育论著百篇》(此书已经精读过,有空再翻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再读时关注的是管理细节。

3.关注名师博客,每天都阅读论坛主题。

4.继续着自己的写作计划,梦想不大,无论篇幅长短,只要动笔,只有有悟。本学期提升到一个理性,暑假时走入一个误区,啰啰嗦嗦。既然不是教研类的文字,不必繁琐冗长,精炼的文字即能说明问题,及时转变思想。

会计再教育篇8

关键词: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科研专业人才滞后社会的变革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奥运进而演化为绿色行动,似乎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流行语。因为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有害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直接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包装所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商品的广泛交流活动,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与地球生态环境,除了引起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外,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绿色包装设计应成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重要内容,并在学科建设上确立新的绿色包装设计的教育思想,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从根本上造就面向未来的绿色包装设计人才,在文化审美、思想观念及材料的应用研究上去拓展包装的内涵并进行一场包装革命。

一、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应从高等教育入手

据2001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城市垃圾中来自包装行业的垃圾约占到35%以上,而日本的这个比例则高达45%,欧盟成员国的包装垃圾也占到城市垃圾的30%—50%。我国至今尚没有这方面较为可靠的统计资料,但据估计至少也在15%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呈继续上升的势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包装产业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受限于回收利用技术、经济能力、公众意识、文化传承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次,我国包装工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包装材料和包装制品都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无论是造纸企业、塑料树脂生产企业、玻璃包装企业还是包装制品加工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多,他们在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时都不太可能把包装垃圾的分拣、回收处理和再循环利用纳入计划之列,使包装业成为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再次,我国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还缺乏大批绿色包装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能及时将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积极反映到产品包装的设计中。因此,大量包装品暴露出强烈的“非绿色”特征。要从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中,积极实现减少产生、回收利用、再生再造、有效处置,不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应在绿色理念指导下明确自身的责任,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更应该积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这在根本上是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快培养出大批各类包装行业“绿色设计”的高级艺术专业人才是长远之计。

包装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商品的大量生产与销售才确立了它的重要位置,成为今天商品不可或缺的载体,扮演着自身与附属的双重身份。可以说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的流通和广泛的经济活动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然而,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认识上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人们的认知水平却往往滞后于在享受商品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即使在具有前瞻性的科研与教育领域,“绿色包装”设计亦没有被广泛地予以重视并付诸实施。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美术学院的装潢专业中就有包装设计的课程,而现在在各个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则更为普遍,但主要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内容包括包装装潢的艺术特性、功能、构图、色彩、商品的属性以及设计构思与表现形式等,虽然也有材料应用与结构设计,但很少涉及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在教育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念上相对处于唯美的状态。其他如工业造型和建筑设计领域内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这种状况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极不适应。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设计理念,大学教育更应该把新兴的文化形态积极地反映到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教育的职能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和体现出来。

二、绿色包装设计是新形势下的科学性发展

包装设计最终实现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但具备绿色包装设计的艺术修养,更要掌握相关的材料信息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大学的教育优势更能积极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1]近几年,在高等教育不断向着普及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试点工作也在全面的进行当中,也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像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如何构建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等等。”[2]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理应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及时反映在教学研究当中。虽然包装设计从西方到东方作为传统学科由来已久,但绿色包装设计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的科学性发展,并不等同于其原有的定义,而是在现有认识水平的高度上去发展它并找到其科学的定位,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包装只是事物的一个局部或一个方面,更广泛意义在于“绿色设计”所包含的全部理念。早在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在他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的著作中指出,设计理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环境而服务。甚至他以带有理想性的色彩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应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的这种超前的设计思想在十几年以后出现的环境危机爆发中得到了印证,到这时才使他的警告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日本著名工业设计理论家竹原秋子对于新的消费趋势与生活方式还提出了“知、护、体、环”的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法论。简单地说,“知”是知识、信息、智慧的集中;“护”是安全性的要求;“体”是随身使用的日用品的开发;“环”就是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绿色包装设计应当同时具备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三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方面德国是较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于产品包装标准加以限制的,并且于1991年12月制定了《资源再生法》和《循环经济法》,法令规定商品从工厂到销售商,再从柜台到拿回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层层包装都必须有重复使用及资源回收的义务,利用几年的时间达到80%的废弃包装材料还原为原材料或商品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此还以教育和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推广,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成为现代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德国的这一做法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商品想登陆德国必须打上可回收再生的绿色保护标记,要不然出口国只能自己承担回收及加工的费用。丹麦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也有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2000年,日本也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法规。为此日本一家eCoVeR公司生产的一种环保型肥皂,使用的是生物分解性的植物原料,该包装盒用可回收的旧纸生产,连商标油墨用的也是环保型材料,包装设计全面体现了“绿色”特征。虽然日本对绿色设计的意识起步不及欧洲那么早,但现在日本市场上处处可以看到强调环保的商品。这也是未来社会商品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个发达社会的文明首先是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文明,这不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相对滞后的国家不能很快地跟上,不仅不利于本国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将会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上处于被动的位置。校园阵地是知识与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学习研究和接受新知识最快的地方。有着研发新材料、创造新工艺、进行新设计的比较优势,也容易形成新的人才模式。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既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同时也将成为未来的管理者、企业家和设计家。通过教育入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植入绿色设计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据统计,199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5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在校大学生数与该地区当年18—22岁适龄青年数的比例)为9.8%;从1999年到2003年,经过5年发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9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17%;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9%,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000万人,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就设计专业来看,仅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8887个增至13,344个,3年间翻了近1倍。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又占布点最快的10个专业中的两个,其中1998年布点数分别为100和64个,2001年分别达到212和162个。随着2004年又有一批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近3年又分别新增数112和98个,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53.1%。这不仅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施大批人才的培养计划更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和学生在专业上的选择以及社会职业的响应程度,同时亦为绿色设计理想的实现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我们对原有专业的设置去积极地进行革新与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避免造成在人才教育部署上的巨大漏洞。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停。这种不停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等。”[3]这正是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使命。

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无环境污染、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设计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各国进入市场的商品中,已经有众多利用高科技手段完成的绿色包装设计成果出现,如纸制无菌纸盒包装、可降解塑料包装、生物包装材料等。在我国“清华大学绿色制造研发中心”于2001年4月28日首先成立,中国社会拉开了积极走向绿色设计大目标的序幕。但是,要能够因应情势还“需要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与实行规则,这对于绿色设计理想的真正实现是非常重要的。”[4]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仅有一部分人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教育、设计、消费的绿色生态环境意义上进行着一场社会的变革,我们也应该加快行动的脚步。

参考文献:

会计再教育篇9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流程再造,流程优化,再造

 

《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是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国内拥有财政学专业的综合类大学都设置这项课程。在当前情况下,本课程显示出非常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其实际教学与现实情况面临诸多冲突和矛盾。基于此,以安徽财经大学《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优化课程教学流程。

一、当前《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首先着眼于建立学生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产生最大化的流程的建立。归纳而言,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仍以注入式为主,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接受书本的容器,重“教”轻“学”,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方法教育下,学生学习被动,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知识陈旧的周期相对缩短,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些都使学生很难适应社会,与实践衔接脱节。

其次,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分工,忽视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要要站在改变以智力发展为主导的高度来立意,将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向培养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当前的教学形式下,在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时流程优化,过于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分工,忽略在传承既有的课堂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造”。教师在新课之前,未与学生充分交流,明确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的反馈作用。

最后,教学方法不灵活,没有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视的是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课方法单调,师生交流会减弱,效果不佳。且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内涵与本质

流程再造是从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相结合基础上演绎而来,在教育领域中进行流程再造,就是采用再造的观点重新反思和审视整个教育过程,进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从流程管理的思想来看课程的教学过程,它仍然是一个教学流程,假如只是仅围绕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局部改进,而忽视教学流程的整体优化,这样的课程改革是有欠缺的。将流程再造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其实质是教学过程在面临巨大压力下主动求变行为和流程设计,实现教学的过程性、发展性和变动性。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不断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经系统各要素间活动有序分工和有效性转化所构成不间断过程,完成产品(学生)的输出。从流程理论视角而言,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一种动态,具有从信息输入到加工再到输出整个过程的流程性。

当然,《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的流程再造是为了正确对待目前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改革整合后提升教学效果,并阐述教学流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案等等。研究的目标是为例锻炼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能够拓宽专业口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的优化流程优化,并进一步就完善政府预算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中面临的相关瓶颈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探索“立足课堂教师发展的可能”。

三、《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创新设计

教学流程创新过程(虚框中显示)中,教学创新的动机来自于教、学两方面的冲击,当两者对制度本身产生足够创新的作用力时,同时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又存在合理和协调的创新机制时,教学模式会实现从起点模式(a0)到目标模式(a1)的转变和均衡点1到均衡点2的转变。图1是教学创新路径分析图。新的均衡形成后又会对老师和学生作对应的反馈,以保持在此状态下的长期稳定直至存在老师或学生或两者共同形成新的创新冲击。

教学流程优化模型是把流程优化的思想运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种均衡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动态的,在教学流程创新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老师与学生均衡点所在,当其中一个环节收到了两方面不同的冲击时,都会自动的带来教学的创新。第一,教学前期准备中,要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第二,教学案例与案例交流阶段是指在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覆盖典型知识点及技能点的案例来展开,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相关项目操作方法的认识,反过来,在老师提供案例的基础上,使用SwiF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产生案例教学互动过程;第三,辅助理论教学与任务设计阶段。这个过程是在案例教学后,将知识点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学生共同协作精神。同时对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未深入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情况,有针对性集中指导、解答。第四,考核与评价,包括学习中和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第五,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并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原则与实施建议

随着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深入,同时结合自己理论研究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体会在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主要应遵循合适、适应、绩效的原则。

(一)《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原则

1.合适的原则。任何流程再造都来自双方的供需冲击,因此,它必须与真实的需要相对应,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带来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偏离即流程再造的风险性不容忽视。根据教学管理的基础条件、现实状况和双方面的承受能力流程优化,科学确定进度。

2.适应原则。流程再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阶段的再造重点不同,流程再造应该因教学对象的情况制宜,因人而宜。在推行流程再造的初期,应该选择那些难度相对较小、周期相对较短的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在深入调研科学筹划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不断矫正再造方向。

3.绩效原则。流程再造推行后,如果没有及时建立健全以流程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原有的绩效评估机制就会与新的流程发生冲突。如果新绩效评估机制的推出时机过于滞后,学生追寻新流程的信心和激情就会弱化。在流程再造之后,必须尽快出台,并逐步完善以流程为导向。

(二)《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的实施建议

建构教学流程是建构《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教学新型模式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创造力。

1.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是教学流程再造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将进一步充实《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体系摘要求的具有相关性的财务信息;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等等,必须将预算管理改革的成果体现在教学之中,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2.信息化创新是实现流程再造的物质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革。信息化建设加快为《《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提供了基础和手段,它可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流程再造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主要方式放在了基础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计划。教学流程优化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展开,提高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保持师生之间交流通畅是流程优化的保证

流程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不能缺乏交流流程优化,盲目采取一些流程,这就难以得到认同和支持,学生对此也会产业厌烦,就无法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从决定实施流程再造开始,师生之间就要不断进行交流。要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当然,要不断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流程的转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建立与流程相应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向活动,它要求与之相应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备课是侧重于师生共同商讨“为什么要学”、“如何学”、“目标如何”、“如何评价”等问题。这是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基础。在教学流程需要中教和学,而不是为某项分工服务,这可以说是新课堂教学在“流程再造”中的基本原则。

总之,《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以“流程再造”管理理念来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及教学进行改革不仅是财政学专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链接社会经济和教育的桥梁,实现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学生将来就业也是大有益处的,对其适应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晟.《政府预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

[2]金志云.从教学价值视角看教学模式的流程再造[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3]郑文发.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管理流程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4]秦劲松,李永斌,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

[5]张勤.浅析教学计划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07(03)。

会计再教育篇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也逐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服务质量对投资商和经营者有直接的影响,从而也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1]。随着我国会计标准、会计制度及相关经济领域的不断改革,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人员也越重要。要使会计人员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促使会计人员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出谋划策。在新时代的改革下,会计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更新,这也要求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来分析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找出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m市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部分m市会计人员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本次调查共发出有640份,收回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92份,占总额的92.5%。本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道选择题,包括两个部分:(1)m市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2)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现状及看法等内容进行调查。结合调查问卷,才能对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更好的认识。

2.1参加培训方式

据调查可知,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企业派送,有414份是企业派送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比例高达70%,而通过职称考试15%、学历进修11%、自主参加的仅占4%,

2.2教学形式

据调查可知,以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占47.8%),培训人员也不感兴趣,考核只注重了形式。后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开始采用案例教学以及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考核。

第三章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观念淡薄

一部分会计人员因为工作忙,不想参加。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再教育,不影响提升,也不影响报酬,参与不参加不重要,就连一些会计人员也会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负担,作为"使命"来应对,甚至是情感冲突的存在,只是因为继续教育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检验挂钩,不得不参加培训。

3.2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

从调查来看,m市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存在争议,首先,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其次,在组织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考核体系,使会计管理部门在考核监督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由于考勤考核等方面管理不严格,所以使一些人员"钻了空子",只报名不培训,处于一种摆设的状态。

3.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m市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落后。据调查,当前t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培训渠道是以企业派送为主,高达70%,自主学习的仅占4%,从而可知t市会计人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再教育的状态,激情不是很高;再加上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高达47.8%,由此可知,目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的渠道和形式还比较单一,无法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第四章解决m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4.1树立正确的现代继续教育观念

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现代继续教育观念。才能有效的进行继续教育,这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强化财政管理培训部门。第二,增强会计人员自身认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重视。

在考勤方面,对会计人员的出勤率制定相关的制度。同时应建立一些必要的监督机制,保证培训考勤记录真实度;在考试方面,可以采用结业论文或案例分析等形式,根据会计人员的层次来选择考核的内容等,根据考核结果来评定每个人员的综合成绩,对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再进行补考,从而更好地来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

4.3优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t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水平,有以下两方面的对策:第一,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来激发受教人员的积极性。第二,运用现代科技教学,达到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学历的高低也会影响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应该分层次来进行培训,以科学合理的内容提高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只有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