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0:11

教育规划篇1

【关键词】规划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模式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眼前机遇及制约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现在部分大学已开始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则指导,然而在接受完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基本确立之后再考虑规划人生,是否为时已晚?

规划教育在人接受教育之初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方向,学习的课程由各领域最权威专家制定,具有参与学科最前沿研究的机会,以达到培养顶尖人才的目的。

一、确定培养方向

教育学和心理学最初都曾属于哲学范畴,随着各自发展最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交互,又产生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1]。其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教学助力,在学生身心成长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与理想。

(一)人在降生那刻就确定了性格,适合的发展方向也随之确定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当今社会接受教育的人不在少数,而为什么能称得上成功的人却非常少呢?制约人成功的因素非常之多,研究成功人士的著作汗牛充栋。他们每个人的道路不尽相同,其中不乏很多机缘巧合,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热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大多数人迫于生计等各方面压力,正从事着自身并不真正喜欢的工作。当初为了获得这份并不适合的工作,被迫学习那些毫无兴趣的内容。同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天性,执迷于本身并不擅长的事,历尽艰辛却收效甚微。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努力只会让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他在穷人和富人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9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有1万多次当面聆听临终者的遗言。而听到最多的是人们对于错误的追求方向的忏悔。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2]。纳德・兰塞姆没有将另一层意思明确说出来:从事着自己不适合工作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二)通过心理学研究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

如何确定青少年儿童未来适合的发展方向就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目前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成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直接涉及教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以便有针对性地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把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之上。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首个采用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并且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与分布复习的规律,不但为科学的记忆研究开了先河,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一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要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不得不重视学校情景中心理现象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教育生态效度的心理学体系,或称为教育心理学体系[3]。规划教育就是借助心理学理论成果,分析研究青少年儿童,找到一条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生活技能、人文、艺术、品德方面的学习,使其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相较于目前因为升学导致的小学开始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开始学习高中知识,该阶段在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应该在各方面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激发出某些方面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学分析,确定他们在哪些方面感兴趣。这将作为将来规划其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过程一定要科学严谨。有了分析结果就有了未来的培养方向。在确定培养方向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未来实际需要合理分配人数比例。这里确定的方向并不是说就决定了把一个人培养为指定职业,如口腔医生,而是确立一个大致的走培养方向。而且方向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兴趣选择另一个方向或相近的方向作为备选方案。接下来就要根据选择的方向,科学制定课程规划。

二、制定课程规划

(一)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让教育界汗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条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虽然前几年开始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因为高考的考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所谓素质教育也不过是空谈。现在高中为了提高大学升学率,学习的很多内容过细过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高考之后再也用不到了,导致非常快就会遗忘。而到大学后,学习的课程多而杂,目的是在毕业后写简历时能有与应聘的工作搭上关系的课程。然而即便是相关课程,学到的也是皮毛,与将来真正能应用的程度相差甚远。经常有人问学这些实际中用不到的课程有什么用,得到的回答是锻炼思维和学习方法。那为什么不选一门更贴近实际的课程,学习起来也更容易,将来还能用得上,不至于学完就忘,浪费时间和精力。高中升入大学后,由原来的父母督促、老师要求变成无人监管,很容易放松自己,很多人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只在考试前三天突击学习,成绩就是60分万岁。这样的大学四年,能学到多少知识可想而知。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试图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那么开始的目标和路线必须明确。因为越往上,可供选择的路线越少。要是开始没有沿着正确的路线攀登,那么最后就会停在某个山顶上。幸运的话,有能够通向顶峰的路,如果不幸就要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所以只有登上过顶峰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登顶的路线和过程中需要的准备。这些人在现实中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知道要赶上甚至超越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但现实中这些各领域的权威忙于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种会议,无暇思考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学习过程中哪些课程是必须深入学习,哪些要简单了解,哪些是根本没用的。

人的智力水平并无本质差异,那为什么最终成为“大家”的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如今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产生精英成了小概率的随机事件。研究世界名人传记不难发现,这些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为后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自学了基尔霍夫、赫尔姆霍兹、赫兹和玻尔兹曼以及洛伦兹、麦克斯韦、马赫的主要著作。如果让一个对物理没有兴趣的人来完成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新教育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大2008年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创办科技英才班”的设想,每个班都以曾在中科大任教的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冠名。这些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课程的规划和培养方向都非常明确。比如卢嘉锡化学班的课程体系是由学院组织中科院和校内20多位专家教授,通过研究剑桥大学的化学基础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基础上建立的。将知识点分类形成模块,明确各模块教学内容、学时和任课教师。这样课程学时一般压缩20到40学时,并挑选对相关内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师授课,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实践背景进行取舍,把最需掌握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4]。这些班里的学生还有在本科期间就到国外一流大学短期研修的机会。这能让他们在研究早期就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的内容,明确欠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向,同时为将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独立学习和将来深入研究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取得成果。而应试教育培养的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在到需要自主学习和研究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三)注重科学与艺术共同发展

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爱因斯坦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练习小提琴,且作为终身的爱好,后来他自己也总结说艺术上的修养对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有很大帮助。对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妻子蒋英,她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熏陶,使其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更活。在探望他时,他强调我们不仅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也要发展艺术。

也不是说每个人的课程规划好以后就一成不变,因为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成熟,会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随着各领域自身发展,课程内容也要及时跟着更新,以适应发展需要。

三、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公平

正如前面提到的科大科技英才班学生的培养享受到一般学生享受不到的资源,要实现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规则教育的设想接受教育,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万事开头难,重新建立非常细化的课程体系及配备相应的教师所需资源是不可估量的。而随着规划教育逐渐成熟,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压力会越来越小。如何将这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也会是一个难题,同时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是否会懈怠,因此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成为必然选择。淘汰是全程的,社会上还有很多工作不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而被淘汰者已经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接受的教育已经足够满足基础工作的需要。完成规划中的课程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开始。此时已具备独立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深入研究和终身学习随即展开,同时未来还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二)对职业分工正确认识

每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适合的工作也基本确定。中国两千年封建思想导致目前人们对工作的普遍观念是有好坏之分的,父母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走上领导岗位。当领导首先有“面子”,其次手里有权也就“不差钱”。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而想当领导的人,一旦如愿就开始大肆敛财,因为这原本就是其主要目的和动力,这也是导致中国目前腐败现象非常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基层公务员说自己本身工作很累而且待遇并不高,但每年仍有百万计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原因也在于此。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对工作分工的认识应更趋理性。当社会进步到把国家领导也看作是一项普通工作时,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人类社会进步也会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美)罗杰・安德生.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教育规划篇2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小学教育,**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93%,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0.34%,全市各级各类在校生93.84万人。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运行机制,逐步加大教育的投入,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2平方米、8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66174台,人机比12:1,建成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网。全市中等职业技术类部级重点学校6所;省级重点学校10所,省一级普通中小学38所,省一级幼儿园3所;市一级中小学校192所,市一级幼儿园29所。

佛山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人民群众渴望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和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趋强烈,而部分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发展不够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仍难以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佛山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必须按照“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以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按照“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新体制,大力发展优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高标准高水平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2、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以及中外合作办校共同发展的格局;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4、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根本目的,建立优质、高效、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5、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观念引导教育,体制激活教育,产业拉动教育,投入支撑教育,技术改造教育,队伍保障教育,法治规范教育,科研提升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佛山教育的新飞跃。

具体思路:创建一大园区,完善二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优化四支队伍,深化五项改革。

——创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佛山市大学园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以培养适应佛山经济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专业人才。

——结合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不同时期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教育,逐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以成熟的网络应用技术为基础,实施“数字化教育”工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实施“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以设立科研机构为突破口,实施“科研促教”工程。

——为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干部管理队伍、教科研队伍和信息技术队伍。

——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影响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更符合教育规律。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年基本建成开放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建成以“数字化教育”为标志,与广东第三大城市相配称的一大批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学校教育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建成12所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0所具有示范性的独立初中,200所具有示范性的优质小学。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系,提高教育的规模和效益。形成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干部队伍。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完成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结合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产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建设教育强镇、强区、强市,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居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正规教育年限14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1、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

——形成开放的结构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小学规模不足500人和中学规模不足900人的学校,优质学校向城镇中心区域聚汇,适应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以社会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实施特色鲜明、发展均衡、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多模式、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基本保证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逐步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要求。

——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办学,发展教育产业,采取学前教育全面放开,义务教育适当引导,高中教育大力鼓励的方针,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五个方面形成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特色的中小学校。20*年,从小学一年级全面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建立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小学毕业生英语要达到课标二级水平,初中毕业生要达到课标五级水平,高中毕业生要达到课标八级水平,示范性高中的毕业生要达到课标九级水平,高中毕业生基本能用英语会话。普通高校2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达到英语六级水平。

——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内容,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年,全市要建设一个全国示范性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一个全省示范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

——积极开展新课程的试验,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推进试验区的课改工作。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赏识教育”、“创造教育”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可试行“小班制教学”、″双语教学”、九年一贯制的实验。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开展基础教育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主要指标:2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的婴幼儿能通过多种形式接受一定程度的早期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99%;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适龄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分别达到60%、80%、100%。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交桥”。试办初中毕业后与高等职业学院相衔接、相沟通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外来从业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和培训等创造条件。

——加大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引进外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

——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企业举办或合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主要指标:重点建设在校生规模在1500到20*人以上的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年全市建设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含省级重点技校),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含部级重点技校),建立5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创建2~3所部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3、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在办好现有各类高等院校的基础上,建立佛山市大学园区。争取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市、区两级政府紧密合作,依托南海软件科技园,以南海狮山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以目前建立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北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华师南海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仲(南海)信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为基础,在征地、税费和融资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以多种形式进园办学,设立各类高校10所以上。实行居住饮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公共交通、医疗服务等后勤生活设施社会化。建立多功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园区。发展应用类研究生教育和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相应的技术成果转移、孵化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高校园区的建设,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与国际接轨,成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基地。高校的类型及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市电子信息、工业及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和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为改造提高陶瓷建材、纺织服装、中药制造三大传统产业,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各类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实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同时,结合科技园软件研发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培养数以十万计的“软件蓝领”人才,使大学园区成为我市创新人才的摇篮,企业蓬勃发展的动力。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将佛山职工医学院(佛山卫生学校)、佛山教育学院等单科类院校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力争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成为有人文社科、理工、农牧、经济、医学、教育、体育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在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基础上,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年,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达到10000人规模,并致力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若干专业和学科创出特色,力争办学水平居全省同类大学的前列。

——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重新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力争到2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0000人以上规模。

理顺市、区两级电视大学的管理关系,整合现有电大教育资源,统筹各类专业的设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电视大学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为突破口,进一步开展办学模式的改革,加强现代远程设施设备和教学软件建设,推动电大教育向远距离、开放教育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与终身教育相应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与自学考试,重点是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进行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岗位、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

充分利用国内著名普通高等院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以联合、共建的方式,与我市各类高校合作,通过网络教学等途径,大力开展远程教育。

——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办学体制,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层次举办高等教育。鼓励支持公办高校进行改制试验。学校的招生、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等主要面向社会需求,由市场进行调节。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等手段,搞好教育融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形成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元投入多渠道筹资的高教投资新体制。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让高校真正作为办学的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发展。创新促使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

——加大推进与国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与国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国外高校对接、强化外语,培养适合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积极构建“学习型社区”

——争创全省一流的社区教育,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实现“学者有其校”。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和镇主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街道、镇普遍依托本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和科普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起集基层学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周末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网络学校于一体的社区学校,有条件的居委(村)设立社区教育办学点。开展内容广泛的包括社会公德、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新科学、新知识、文化娱乐、家政理财、金融知识等各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让全体市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社会的知识含量,增强城市竞争能力。

——主要指标:20*年,全市要建立起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有30%的街道、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力争建立18所社区教育学校(学习中心)。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干部队伍

——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推行职级聘任制,高中等院校建立按岗定级定薪,按任务定薪的分配制度,激活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试行校长年薪制。

——严格按省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要合理配置。20*年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大专、本科以上学历要分别达到80%和60%;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要逐年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达到60%;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有50%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要逐年增加,学校行政管理干部也按要求提高学历层次。

——20*年,中小学教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50%以上的教师完成计算机高级培训;60%的教师普通话能力达到二乙水平;60%的中学教师、30%的小学教师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和阅读;高等院校40岁以下教师英语基本达到大学6级以上水平。

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年,要培养出一批省内知名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教学、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6、加速“数字化教育”工程的建设

——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全程管理,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天地网合一”的形式建设覆盖全市教育系统,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网上行政、信息、远程教育、高速传输的网络系统。20*年,80%的学校以各种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100%学校实现“校校通”,70%的课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建立5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学校计算机拥有量达10万台,每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人机比达到21,成为教学应用的必备工具。改造、新建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终身教育等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教学现代化、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化、资源数字化。

——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按照“面向学习者,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佛山教育信息数据中心。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形式活泼、方便使用的各类信息资源,20*年,建成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应用。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及教学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高中生学年度信息技术必修课不少于100学时,初中生、小学生不少于80学时,其中学生上机操作不少于总课时的70%。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分学科、分学段形成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实现从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单向、封闭的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的转变;实现由封闭的教育到开放的教育的转变。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制度的建设。分层分级加强教学应用队伍、资源开发队伍、网络管理队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实际出发,为教育教学服务,制订《佛山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评价标准》、《佛山数字化教室建设标准》、《佛山现代教育技术项目建设操作规范》、《佛山网络管理员管理办法》、《佛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管理办法》、《佛山网上教研员管理办法》等。

7、积极实施″科研促教”工程

——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创造条件成立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区成立教育科研所或相应的科研机构,规模较大的省一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立项、管理和指导,使教育科研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增加市级科研立项的数量。20*年,推出10项以上居省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出10项以上在全市范围内有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确保教育科研工作居全省前列。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科研为先导的观念,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作科研指导,通过课题实验,使广大教师从“经验型”上升到“科研型”,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奖励并推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加强对发展优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加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推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已有高校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争取有更多的部级和省级立项的教改、科研课题。建立高等院校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教育行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教育纳入区域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认真贯彻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要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深入调查、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民、全程、全方位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确保按《教育法》规定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争做到全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实现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各区人民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确保中小学正常运作经费,确保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和发展经费。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超收部分,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研究制订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投入的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资本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改革教育拨款办法,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要合理运用转移支付的手段,支持薄弱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促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制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要依法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三)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为动力,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彻底改变各级各类学校仍存在的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的状况。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20*年全市中小学必须全面完成“改薄工程”,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按照“做大、做强、做活”的原则,采用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方式,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大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力度,提高办学层次,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和社会需要。通过教育结构调整,使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在布局、规模、层次、比例等方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以法治教,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政府有关部门贯彻教育法规的监督;落实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先投入和使用;制订配套的地区性政策、措施,逐步实现教育发展的法规化、制度化;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机构,强化督政职能,确保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要以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的督导评估为抓手,推动教育强市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对新课程实验区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学校德育、体卫艺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专项督导,加强中小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提高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督政、督学的能力。

教育规划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加强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实实在在工作,讲究实际效果。积极探索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全面推进学校基础道德建设。

三、重点工作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1.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⑴学习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经验,完善“小学生生活价值指导教育行动”及“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在我区的开展。

⑵充分利用我区四大教育基地开展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系列实践活动。

2.以新学期开学为契机,继续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素养。

⑴抓住几个“第一”开展养成教育活动。(第一次开校会、第一次升国旗、第一次唱国歌、第一次校长讲话等)

⑵九月份开始在全区小学启动“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树立“十个文明形象”。

3.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落实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

⑴抓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完善内容,建设队伍。

⑵以大德育观为视角拓展班队会内容,积极进行班队会开展“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4.充分利用好我区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

5.重视队伍建设,作好各项培训和表彰工作。

6.完成我区小学德育工作专题调研。

⑴对全区小学行为习惯有特殊指导需要的学生和班级进行统计分析。

⑵完成市区调研任务。

(二)提供有效服务组织交流学习

1.开学前进行学校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工作的计划(网上)交流。

2.分片进行阶段德育工作交流。

四、一般工作

(一)加强基础建设:

1.继续搜集整理《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手册》相关资料。

2.着手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标准》及相关申报制度。

(二)搭建展示平台

1.搞好全区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活动。

2.搞好德育工作交流活动。

3.征集小学“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学校活动好方案。

4.“六一”节文艺演出。

(三)完成市区教委布置工作:

1.完成对全区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总结。

2.完成六年级三好学生评选与典型宣传工作。

3.完成各类示范校评选工作。

4.与相关科室协调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五、时间安排:

九月: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交流。

十月:学校德育工作考核。

十一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做出分析并写出指导性回复意见

十二月:新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交流。

一月:启动寒假读书计划。

二月:制定补充要点。

三月:德育工作例会。

四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视导。

五月: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

教育规划篇4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教育规划篇5

[关键词]高中;生涯规划;必要;紧迫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2-0078-01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每年有30%~7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表示后悔。智联招聘网调查显示,高达52%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个机会,我会选择另一个专业”。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在高中仍然没有清晰的规划,是导致以上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

2003年,教育部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强健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目标,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教育提出目标要求。所以,如何做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新任务。

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职业定向与就业准备指导,升学定向与升学准备指导。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等订立生涯目标。面对环境的改变,评估和制定自己的生涯目标,针对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制定生涯规划,不断改进自己的升学和就业计划,向自己的生涯目标迈进。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对高中生来说,小到每天的学习生活如何安排,大到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整个高中阶段都有各种需要规划的问题,是否能很好地进行规划对人生会有较大的影响。哈佛大学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也说明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这样一句话:“决定你命运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每一次抉择。”而“抉择”是生涯规划的要素之一,学生生涯发展应该有计划,有目的,不盲目。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让学生生涯发展更顺利、更科学。因此,做好生涯规划能够发掘个人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提升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出盲目,扬长避短。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但需要,而且必要。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

有一项数据统计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60岁,那么留给这个人做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有效时间只有8年又285天。所以,规划开始得越晚,剩下的有效时间就越少。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还要迎接高考,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生涯规划,而且,随着高考的临近,学习节奏的加快,也许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真正能进行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不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涯规划教育都刻不容缓。

三、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素

1.知己、知彼

每个学生要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和外部环境,明确自己是怎样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做“个人Swot分析”,即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为了让分析更全面,在学生完成个人Swot后,可以请其他同学和学生家长进行补充,最后形成个人Swot分析报告,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确定目标。

2.抉择和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说长远目标。在对自己准确定位以后,可以让学生做出抉择,定下自己想实现的长远目标,例如十年后的目标。长远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就实现,可以采用“终点思考”的方法,把这个目标倒着算回来,让学生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八年后的自己,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做好十年规划,可以设计表格,将这个规划写在规划单上。

3.行动

人生需要规划,更需要行动。仅仅将目标写在纸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立即行动,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为了实现长远目标,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为一个的小目标,实现一个个的小目标以后,就会离长远的目标越来越近。

4.评估与调整

教育规划篇6

二是扎实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两基”国检工作市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市上精心部署,成立了工作机构,签订了目标责任,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宣传。市县区政府按照“两基”国检要求,逐项落实国检指标。县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上先后20多次进行督察指导。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划拨补齐了-年的教育经费缺额资金共计10995万元,拆除D级危房11.14万平方米。市上安排“两基”迎国检工作经费30万元。编印“两基”工作简报40期,教育信息网“两基”迎国检专栏各类信息200多条,印发《市“两基”迎国检工作应知应会手册》10000本。市“两基”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检要求。11月5日,国家教育部宣布,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完成了公司职工大学改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省政府的批复、国家教育部备案等前期筹建工作,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并完成招生报名注册600多人。二是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县区政府教育工作考核“一票否决”指标,加大宣传,全市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16000人,其中市域内中职学校完成招生8713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4%完成“两后生”职业技能6200人。举办了第二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三是大力改善实训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职教项目4个,总投资700万元,新增实训岗位1200个。

四是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一是加快学校布局步伐。全市撤并中小学99所,市九中、师范附属小学顺利移交区政府、县政府管理。投资1.2亿元完成西区中学建设,实验中学顺利迁至新建西区中学,师范学校由县城迁至原实验中学校址,并加挂市艺术中学牌子。二是校舍安全工程进展顺利。截止11上旬,全市教育系统共计落实校舍安全改造投资项目106个,总投资3.44亿元,改造校舍面积27.48万平方米。已竣工项目78个,竣工率73.6%竣工面积22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校舍改造面积26万平方米,消除危房25万平方米。改造20所初级中学,改办寄宿制小学15所,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30所。此外,全市投资近2000万元,维修粉刷校舍80万平方米,新修、加固校园围墙5.1万米硬化校园17万平方米,绿化美化校园12.5万平方米新建大门37座,建设旗台53座。三是学前教育工程有序推进。落实新、改、扩建幼儿园13所,总投资44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185万元,省级专项资金300万元,新改建园舍面积2.76万平方米,并配备相应保教设施设备,全部开工建设。新建乡镇幼儿园4所(省政府惠民实事)竣工1个,主体施工1个,安装粉饰工程2个,年内可全部建成;新建县城区幼儿园6所(市政府惠民实事,其中区自建1个)其中竣工1个,主体施工3个,完成基础施工2个,年内可全部完成主体;县国家农村学前教育试点推进工程,规划新建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其中1所同时为省政府惠民实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年内可完成主体框架施工。

教育规划篇7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区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实现100%,学前三年入园率逐年提高,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幼儿园,非法办园基本取缔。目前,全区有幼儿园101所,在园幼儿15395人,幼儿园教职工1500余人。但从全区教育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公办教师队伍缺口较大,外聘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保教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需求存有一定差距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城乡学前教育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基本要求。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广覆盖、保基本,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

——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在按规划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的同时,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为重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保教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以农村为重点,以财政投入为支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规模整合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幼儿入园率,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到2013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班额基本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保教水平有明显提升,师资队伍日趋优化,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在职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专业合格率达到85%以上;构建0~3岁婴幼儿教育网络,基本建立以幼儿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辐射家庭的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体系,推进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加强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学前教育、康复的研究与实践。

(二)具体目标。

1、建设目标。

——2011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其中新建7所幼儿园(站安置一区幼儿园2处,站安置二区幼儿园、中大南片区配套幼儿园、美里湖办事处中心幼儿园、段店镇中心幼儿园、吴家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区实验幼儿园、区少年宫小幼儿园)。加大办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50%的农村办镇有中心园(美里湖办事处、段店镇和吴家堡镇)。对民办和其他类型幼儿园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倾斜。学前一年入园率保持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确保1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2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市一、二类幼儿园办园标准。

——2012年,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新世界阳光花园配套幼儿园、段北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匡山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市区一处新建幼儿园)。100%的农村办镇有中心幼儿园。学前一年入园率保持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确保1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3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市一、二类幼儿园办园标准。

——2013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站安置三区第一幼儿园和第二幼儿园)。学前一年入园率保持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确保18%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4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市一、二类幼儿园办园标准,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2、教师队伍建设。

确立公办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核定人员编制。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采取招聘结合、以聘为主的方式,三年内面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在岗编外聘用教师招录公办教师约90人,逐步缓解幼教师资不足的问题。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并常态化,2011年对现有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确保2011­­-2013年在职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5%、90%和95%以上,专业合格率达到75%、80%和85%以上;同时,所有教职工必须取得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公办幼儿园外聘教师工资及保险费用由区财政予以保障,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每年对聘用教师情况进行审核,确保幼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3、0~3岁早期教育。

制定0~3岁早期教育工作意见,基本建立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体系,区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3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进行科学育儿指导。

4、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体制。

多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11、2012、2013年分别安排专项建设资金3600万元、2100万元和300万元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优质幼儿园创建,分别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约3510个、1440个和810个,三年合计增加学位5760个。逐步建立公办幼儿园公共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承担公办幼儿园外聘教师工资及“五险”经费,区教育局负责公办幼儿园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园舍维修维护、安保人员及安保设施经费等,其他日常办公经费和教育教学设施经费由幼儿园依照相关规定自行解决。区教育、审计等部门负责每年对幼儿园资金情况进行审计,确保学前教育资金专款专用。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区、办镇共建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区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调整,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统筹管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办镇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统筹办好辖区内公办幼儿园,积极整合婴幼儿教育资源,筹措办园经费,不断优化办园条件,强化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实现各类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

(二)加快建设步伐,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

立足“满足入园、规范班额、兼顾早教、确保质量”的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幼儿园数量和规模,科学修订、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迅速启动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确保新建幼儿园达到省级幼儿园标准。

1、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进度。区教育、城乡建设、国土、城管执法、规划等部门和相关办镇要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建设单位,尽快完成公办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工作。

2、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鼓励开发商与区教育局签定协议,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并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已建居民小区未配建幼儿园的,督促原开发单位限期按国家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并交付政府管理使用。

3、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有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推进幼儿园改建工作,验收合格后办成普惠性幼儿园。

4、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对符合标准、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积极扶持,确保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地位。

(三)坚持科学保教,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既面向全体幼儿,又关注个体差异,坚持游戏为主,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2、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建立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和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实施城乡“园对园”的合作助教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学前教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搭建信息化学前教育服务平台。

3、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关注幼儿健康发展。建立由区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向社会幼儿健康发展状况,加强对保健教师和家长科学育儿的指导。

(四)优化人员配置,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保教人员素质。

1、严格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炊事人员等均须取得岗位任职资格,持证上岗。目前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须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在三年内取得任职资格。

2、积极拓宽幼教师资来源渠道。将符合条件的公办幼儿园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合理设置机构,确立机构规格,规定业务范围,明确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通过择优招考等方法招录补充一定数量公办幼儿教师;对中小学富余的年轻教师进行学前专业培训,适量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3、完善幼儿园教师队伍培训体系,提高保教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安排专门培训经费,实行每年一轮的教师和园长全员培训。推行城乡教师“结对”和园长管理帮扶制度。针对中青年幼儿教师制定三年成长规划,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学习,注重幼儿园名园长、名教师、特级教师的培养。

(五)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普及对0~3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儿指导。

基本建立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体系。统筹区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的力量,建立面向0~3岁婴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幼儿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辐射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六)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积极支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帮助基础薄弱的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坚持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遵循“规范一批、整合一批、取缔一批”的整体工作思路,对办学条件不达标、不能规范办园、无证(含未按规定年检)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予以取缔;同时,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

(七)强化安全监管,建立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校舍安全防范和校园食品卫生工作,注重安全设施建设,按规定配备卫生保健、保安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防事故发生。实行园区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办镇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区教育、公安、民政、文化、卫生、安监、工商、质监、交警、食品药监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各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加强内部安全管理,确保幼儿安全。

(八)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并在今后三年内逐步提高,形成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完善学前教育的收费政策,加强各类幼儿园的收费管理,严格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查处各种乱收费。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扶困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入园给予相应资助。

教育规划篇8

1、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关键,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与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水平的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一五”教育事业规划是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担负着重任,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2、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__教育要保持协调、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

将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适度超前发展。

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按照点校带动、特色办学的思路,重点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办学水平高的品牌点校,以此引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⑶资源优化、均衡协调的原则

加快调整校点布局和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薄弱学校的改造相结合,分段分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⑷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原则

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⑸人才强教、质量兴教的原则

坚持教育发展以教师为关键,以校级队伍的建设为龙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过程督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奋斗目标

按照“一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十年争一流,把__建设成为基础教育强区和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到20__年,通过扩展小学优势,提升初中实力,突破高中瓶颈,强化女职特色,做大中职规模,基本建成一个以小、初、高协调发展为标志、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基础教育强区;一个以女子职业教育为重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高地。

——名师名校名校长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重点打造10所市级知名学校、10位名优骨干校长、10个“名师”的“三名计划”,加快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加速提升__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

——学前教育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和85%,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基本受到科学育儿的教育;4所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15所幼儿园达到一级标准,所有镇建成合格中心园并达到二级园标准;二级幼儿园的比例达30-35%,其余多数达到三级标准。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毕业率达99%以上,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年辍学率低于2%,毕业率达95%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性优质化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80%以上学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达到6: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上中段地区建设规模化优质化职业教育基地,在农村地区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机制灵活、层次多样、结构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建立区成人教育中心和电大分校,积极筹建社区成人学校。全面推进街、镇成人学校功能达标工作。初步构建起__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二、“十一五”期间__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努力,但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教育。“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yy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__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__教育要按照“名校带动,特色办学,质量兴教,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夯实基础、整体推进”为工作策略,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满足并能够更好地服务__及yy都市发达圈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以名校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名校建设。通过加大争创市级以上示范校和引进名校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中小学、幼儿园,加速提升__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以此引领__教育新发展。“十一五”期间,按重点打造“一所职高、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和“一学院、一中心、一集团”的名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女职中创中华职教名校、yy18中创市级示范高中、yy字水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建新中学和观音桥中学加快发展、新村小学和华新小学扩大办学规模、区进修学校晋升教师进修学院、五里店职中建区职教中心、新村等幼儿园组建幼教集团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鲤鱼池小学、玉带山小学等校的特色办学成果。力争到20__年,创部级示范(重点)校1所,市级示范(重点)校5所,区级示范校10所。

各校(园)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结合社会需要,着力在办学理念、教育风格、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学校内在品质方面突出特色、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真正在全区形成“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格局。把教育办成因材施教、富于个性、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全面彰显各自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风采。各校(园)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以名师培养为重点,努力造就高素质育人队伍

着力加强校级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并重的校级干部管理体系。继续坚持校级干部任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稳步实施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轮岗制、交流制;积极探索任期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切实创新校级干部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采取“名校长”、“治校专家顾问组”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名优骨干校长培育计划。到20__年,着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理论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校级干部队伍,力争培养10名以上在全市有影响的名优校(园)长。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教师进修学校,以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对外学习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教育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顶岗学习。从20__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优秀成果的转化推广等工作。

大力实施名优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创造条件,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建功立业。重点建立和打造10个“名师”,积极推行“首席教师”制,充分发挥教育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和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来源渠道,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高中级拔尖人才。到20__年,全区培养30名在全市具有影响的教育名师,10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50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从20__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长的表彰奖励。

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分别发放工作补贴和生活补贴,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实行教职工个人医疗账户注入资金制度,确保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实行薄弱学校教师奖励福利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20__年起对在边远的鱼、复、五地区工作期间的在岗教职工按增加一级工资的标准给予边远地区工作补贴。进一步提高退休教师的活动费,切实做好离退休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关心贫困教师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强化教育规划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完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并加快推进步伐。按照“缩点、扩面、提质、上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点布局调整规划,并重点做好上段地区特别是滨江路内侧城市重点开发区域的校点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抓住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厂办校移交的契机,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加全区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占地面积,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段地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校点布局的调整方案要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实施;中段地区要对校点进行重新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提前实施部分学校建设;下段地区要抓紧制定新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和规划。在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证教育用地,凡上一定规模需要配套建设学校的,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提供教育用地,以实施学校建设,不得挤占教育资源。拆迁学校必须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校点布局调整平稳进行。在完成全区校点布局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落实年度实施计划。

4、以“双高普九”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市制订的《yy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yy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和《yy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办学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按标准配置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仪设备。在20__年完成25%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__年完成50%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20__年全区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从20__年开始,在保障学校生均办学经费的情况下,重点加大对薄弱和边远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以实施“班班通”工程为重点,努力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大校园信息技术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建成__区教育城域网和__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班班通”工程,再建一批市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信息资源的作用,学校网络设施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开放并提供服务。实现教育电子政务、管理、远程教育、图书资料资源及科技信息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功能。

6、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积极建设学习型城区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电大教育成果,力争在20__年成立电大分校,全面提高各类成人教育注册生人数。要继续办好乡镇、村化技术学校,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抓好农村成人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依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未就业、未升学”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互认制度。认真指导街道和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急需的教育培训活动。以社会单位和家庭为重点,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构建“全员、全面、全程”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

7、以落实“两免一补”为重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继续执行资助城镇低保户子女入学的政策。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学机制,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特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广泛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慈善助学、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中小学贫困生的教育救助。

8、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巩固“德育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改革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立体网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创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深化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

切实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建立政府办精品,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劳动力和市场就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办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大力开发新兴专业,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努力为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编制部门要按照编制标准调整充实学校编制。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准入制。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加大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改革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年龄、学科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认真做好落聘教师的校内转岗、校际交流、自谋职业等分流试点工作。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能、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督学”和“督政”职能。区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的管理。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和教代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教育布局要求,支持鼓励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举办各类成人职业培训,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督导评估,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民办教育激励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

三、“十一五”期间__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的责任,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政府要坚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的战略思想,从抓教育就是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战略高度;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继续把各委办局和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市建设、配备教职工和改善待遇等方面,要把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党工委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加以强化,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教育工作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督工作。按市要求建立和落实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工作。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教育政策执行、职责履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每年超收部分(除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外),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包括政府对教育基建投入,以及教育收费、教育资源置换转让所得全额用于教育,统一作为对教育的投入。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企事业单位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经费,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府安排的扶贫培训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部分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政府统筹下,积极支持教育融资发展。积极发展勤工俭学,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__]27号文件关于教育发展、学校建设中税费、规费减免等政策。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学校收费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对教育系统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切实控制学校债务,逐步消化教育欠债。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有资产处置程序,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和教育资源处置的管理工作。

3、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与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修订《yy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做好《yy市实施(高等教育法)办法》、《yy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人《yy市学校安全工作条例》地方性法规和《学校收费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立法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加强教育统筹与协调;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管理职权,依靠法律手段实施有效监督,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制度,及时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案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行政、工会、教代会团队组织等积极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学生申诉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依法行使办学自,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全国和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4、落实部门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教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编制、干部人事、教育经费、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等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区教育工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育系统党的工作的指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的全面贯彻落实。强化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教育战线的持续稳定。

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财政、发展与改革、规划、建设、国土、物价、公安、环保、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落实支教责任,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简化教育办事程序,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禁各部门对学校的多头检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检查评估和验收,一般都纳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范围,或由督导部门牵头组织,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过多、过滥的评估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在机关和教育系统营造“一心一意抓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

教育规划篇9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业立区,三产兴区,教育强区”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教育以推进教育强区战略为主线,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均衡发展为抓手,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化教育的新体系,推进了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新进程,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新模式,构建了具有教育特点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区域统筹促进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强区科学谋划,创建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列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到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府职责,强化政府行为,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促进了“两基”目标的实现和“普九”的巩固提高,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08年,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教体局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区教育强区实施意见》,先后派出4批教育考察团,分别到杭州市、义乌市、淮南市、北京市、沈阳市、海门等地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形成了翔实的考察报告,结合区实际提出了均衡发展教育、实施教育强区的可行性建议。2009年12月,制定《区教育强区实施方案》(初稿),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保障明显提高

近年来,区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6年教育总投入11952万元,2007年教育总投入14298万元,2008年教育总投入15423万元,2009年教育总投入20734万元。分别增长19.63%,7.87%,34.44%。

2006年,我区率先在全省城区实行农村全免费义务教育,免除杂费、书作费和不在“一费制”范围内的电教教材代办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区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有力保障。此外,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进城务工子女及在郑借读学生给予帮助,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自2006年起,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81541人次享受“两免一补”,免除资金1810.22万元;安排35.73万元,对1864名城区贫困学生实施了救助。

(三)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外来人口增多,入学难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我区自2005年至2009年,新建华山路小学、淮河路小学和秦岭路小学;对互助路小学主教学楼、三十六中、建设路第二小学、伏牛路第二小学、育才小学5所学校教学楼进行改造;建设了七十三中和华山路小学标准化操场、21中教工宿舍楼、3所农村中学标准化实验室,累计投入资金4700余万元。2010年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建设1所中学(新城中学)、1所小学(绿都城小学),完成须水镇寄宿制中心中学宿舍楼及食堂建设。落实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中小学安全档案,投资1109余万元对21中、小河小学等7所学校共14684㎡校舍进行改造。经过调整布局和改造新建,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稳步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区”战略,不断探索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合同管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统筹管理和教育资源的统一调控。

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交流任职制度,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坚持以实绩考核干部,营造干部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常规培训和特色培训相结合,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了干部的领导能力和行政执行力。“十一五”期间,共有183名年轻有为的干部历经严格的选拔程序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一大批有活力、干劲足的骨干教师被充实到学校的中层领导职位上来,为打造“教育强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2、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大力宣传师德新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制定和实施了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师德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强师能、铸师魂”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实施意见》,推动师德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开展“扬师德、讲奉献、铸师魂”、“学吴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千名校长进社区、万名教师进家庭”、教师全员培训、读书报告会、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定期开展“身心阳光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百年礼仪标兵、师德标兵、“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先进教师,树立了一批师德先进典型。

3、深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06年开始全区推行教师交流制度,交流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以上。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制,变教师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结果评价为动态评价,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中小学岗位设置研究,为推进岗位设置改革、职称改革和工资改革工作作好了准备。深化工资制度改革,2006年实施了教师工资制度改革,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开展教师招聘工作,“十一五”期间共向社会公开招聘579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4、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和培养,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及区名师实行动态管理和任期考核制度,切实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制定名教师培养计划,对校长、主任、班主任加强挂职锻炼并分批分层次组织培训,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强化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通过邀请国内顶尖的知名权威举办报告会,组织省、市名教师赴新加坡培训学习,组织名校(园)长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和上海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邀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对校长进行理论、管理、实践等课程的培训,在河大对中小学幼儿园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区教育者的整体水平。自06年以来全区共涌现出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人,省级名师13人,市级名师1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杰出教师2人,区以上十佳优秀青年教师50人,名教师30人,优秀校长34人,师德标兵10人,师德先进个人196人。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2004-2010年第二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人数达590人,2009年第三周期共有128人参加。不断完善培训激励机制,教师学历不断提高。全区区属中小学现有专任教师2964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100%、100%、100%,高层次学历率分别为44%、76%、93%、98%。

(五)教育改革充满活力,教育发展和谐均衡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要创新。“十一五”期间,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模式。2005年淮河路小学与伊河路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两所学校资源共享,师资互用,教研统筹,教学同步,共同发展。2006年,实施建设路二小与伏牛路三小合并重组,实现一体化管理,并科学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确保学校稳定的前提下制定学生及教师的分流与融合方案,实现了三年内原两校师生平衡过渡的目标,为加快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做出了成功的尝试。2010年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采取集团式运作,开展“强校+新校”、“强校+弱校”、“强校+乡校”等模式;探索“教育联盟”、“强校托管”、“强校兼并”的试点运作及“强校+民校”的发展模式,以伊河路小学、伏牛路小学、互助路小学为试点,对第一批13所学校进行试点运行,推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全力打造的郑上路、育才、育红、桐淮、外语、汝河新区等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大幅扩张,进一步满足了辖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六)教育内涵不断拓展,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我区始终把教育质量放在战略高度,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管理内涵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创建目标,引导学校走“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创建之路。各类专家频频应邀前来策划和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郑上路小学的足球、建设路第二小学的排球、百花艺术小学的艺术、育红小学的“少林武术”课程、育才小学“以军促德”的少年军校、建六小学的航模等均使学生在个性不同的活动体验中得到健康发展。此外,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全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指导中心,在全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课程改革引导广大师生在科学艺术领域不懈探索。校本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已经初具特色。教师在成就学生、成就学校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近年来各类教育捷报频传,小学教育质量位居全市领先地位,中招成绩屡创新高,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七)优化资源利用模式,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区属中小学共有微机室44个,多媒体教室343个,教学光盘设备108套,教学光盘27540套,卫星收视点19个,教学用计算机1754台,教师配备微机1038台。农村初中全部配备计算机教室及设备。我区建立了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开通了教育信息网,区教体局对各中小学下发文件和通知均从网上,基本实现了教育设施现代化。优化网络资源利用模式,实施班班通网络改造,我区所涉及的56所单位目前已完成50%;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系统设备对43所学校,890个教室,安装890套,目前工程正在收尾;制作并数字化资源1085G以上,为“班班通”工程的下一步实施应用准备了充分的资源。

(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1、“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实现“两基”以后,我区健全防辍控流工作机制,定期实施“两基”监测,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全区3—5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为95.80%,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89%,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4%,2009—2010学年,16—18周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69%。

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共有3所市属职业学校,分别是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金融学校和市国防科技学校。目前在校生7962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全区平均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9000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2000余次,对我区领取失业金人员、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00余人次。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强化社区教育,对办事处社区进行再就业培训、社区教育培训。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为建立健全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奠定了基础。2009年,我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学校被授予“市2009年示范性办事处社区学校”。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十二五”阶段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近年来,作为市西门户,区实施“工业立区、三产兴区、教育强区”战略,拉高坐标,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环境优良、居住舒适的新。经济的腾飞、新兴产业的崛起、文化的积淀等都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和环境基础,也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变人力资源大市为人力资源强市,已成为“十二五”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目前,教育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区实施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在进步和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教育运作机制的基本思路还是传统的体内循环,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还是传统的计划模式,提高质量的基本法宝还是传统的加班加点等。改革为先,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还未得到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性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幼儿入园难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需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未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育发展理念、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健康指标下降,心理压力明显增强;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高层次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仍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遵循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依然艰巨。

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市情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经验相结合,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特色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积极落实《义务教育法》、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突破口,以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为契机,按照“统筹规划、跨越发展、提升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教育手段现代化、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规范化学校建设、社区教育“六项基础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全面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人民满意学校达到80%,基本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素质教育一体化。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消除“大班额”,形成“体系完善,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构建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且适度超前的教育新体系。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1、发展重点

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通过不断优化学校布局,使全区中小学基本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规范化学校标准,推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2010年—201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16所,其中:初中2所,小学14所;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到2013年小学一年级最大班额控制在70人以内,中学七年级最大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到2015年小学一年级最大班额控制在65人以内,中学七年级最大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实行“强校+新校”、“强校+普校”、“强校+乡校”、“强校+民校”工程,逐步消除薄弱学校,基本实现城镇教育融合,缩小城镇师资水平、办学水平差距,基本实现城镇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特殊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城市达到99.5%,农村达到99%,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处于全国同类城区领先水平,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继续保持“两基”工作全国先进位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网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

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按照“编制科学,专业合理,满足需求,促进均衡”的原则,按编制足额配置教师。加大“名教师”、“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壮大“名教师”、“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基本形成骨干校长队伍、骨干教师队伍、骨干班主任队伍、骨干教研队伍等四个骨干辐射带动体系,逐步实现教师队伍优良化。实施“315”校(园)长培训工程,在2015年内完成校长、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培养3名省级知名校(园)长、10名市级有影响的年轻骨干校长、50名校级领导后备干部;实施“11515”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到2015年全区达到100名省市区级名师、150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50名优秀青年教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深化师德内涵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细化职业道德评价办法和奖惩制度。强化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造就一支专家型校长队伍和研究型师资队伍。

⑶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加强中小学教学设施配备,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生均校舍面积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用具、实验仪器、设备、药品、音体美器材、图书报刊等教育教学设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切实加强学校功能室建设,2015年全区中小学校功能室建设70%达标;抓好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功能,积极开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确保城镇中小学全部校园网正常运转,多媒体教室覆盖率50%、校园网覆盖率50%,生机比达到30:1;2015年36中完成市级示范性高中创建目标;充分发挥区属公办幼儿园在我区学前教育的“领头羊”作用,带动民办幼儿园全面发展,2015年前再建3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促进我区学前教育取得实质性发展。到2015年新建、改建20个塑胶运动场地和2个综合体艺馆,全面提升体育、艺术教育水平。

⑷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前建成全区教学研究的网上平台,紧抓“强弱两头”培训,促进中间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库,研发优秀课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势,丰富学生校外生活。加强学校德育和体育艺术工作,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中小学生校外、课外活动场所和基地体系,力争2015年内年创建一个大型素质教育活动实践基地。

⑸完善社会教育网络,统筹全区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区社会教育网络,统筹推进全区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整合辖区职业教育资源,在2015年内建成区职业教育中心,全面完善区职业教育三级培训网络,实施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工程,须水镇、各街道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制定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规划,2015年前构建全区社区教育三级教育网络,建立完善全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2015年辖区60%的社区达到市“社区教育示范社区”,同时开展评估、评选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要建立起家长档案,跟踪研究家庭教育成功事例,探索家庭教育规律,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积极创建覆盖全区的学习型组织,到2020年全区全员学习率达60%,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强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构建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2、主要任务

⑴切实保障教育投入,进一步落实教育拨款“三个增长”。区财政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投入的政策和规定,优先保证教育投入。一要保证政府投入,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投入的政策和规定,积极同相关部门联系,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到位。二是要将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实现“三个增长”。三要精心策划教育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和驻区各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持。四是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入体制,拓宽创建教育强区经费的来源渠道。

⑵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完善教育用地规划,指导做好新建、扩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建设工作,确保学校建设有序、规范发展。区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摸清各社区当前人口分布和今后5年的人口发展预测,同教育部门掌握的中小学现有资源存量相结合,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提高义务教育的承载能力,切实解决城区中心区域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⑶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提高全区学校办学品位。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办学品位。继续强化“学校有特色才有出路,教师有特点才有魅力,学生有特长才有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一校一品”为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学校的特色建设。73中、80中、伊河路小学、互助路小学等学校围绕“打基础、促发展、抓提升、树品牌”的目标,努力发展自身优势,争创全国、省、市品牌学校。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特色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培植一批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学校。

⑷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元化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形成公办、民办、民办公助、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体制共存的办学格局。在积极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扶持一批办学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民办中小学校(园)作为示范性学校,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⑸深入实施“科研兴教”,提高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战略,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从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筛选若干重点课题,组织攻关研究,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制度建设,强化对各级各类课题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评估、督导和奖励机制。努力建立一批课改示范性学校和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其在课改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整合和协调全区教育科研力量,加速科研网络的建设,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交流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⑹探索推行“协作区”办学模式,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以伊河路小学、互助路小学、建设路第二小学、伏牛路小学、73中等学校为试点,积极开展“强校+新校”、“强校+弱校”、“强校+乡校”等模式探索及“教育联盟”、“强校托管”、“强校兼并”试点运作的基础上,推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遵照地域就近、资源共享、强弱互补原则,实施集智、开放式管理模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全区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缩小校际间差距。

⑺积极实施教育技术更新工程,逐步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信息现代化水平,丰富信息资源,完善网络服务,大幅度增加共享教学资源的库存量,建立以区教育信息网为核心的区、校二级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平台,为各类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提高中小学校师生计算机配备标准,保证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并接入校园网。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⑻完善社会教育网络,统筹全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和农村农技校建设,提高成人教育水平。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辐射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广大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篇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着力缩小校际之间差距,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为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2年底前,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4年底前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年度目标

年秋季起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2012年底前,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013年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2014年底前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按照我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2年前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标准”的总体要求,于年完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任务,其中100%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试行)》和《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试行)》第一种方案配备要求,学校办学条件全面优化;100%的学校图书装备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到2013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任务。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等“三项主题活动”,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提升广大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以区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开展区属地受援学校对口支教工作,落实支教服务期制度。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每年有计划地补充教师,到2015年编制内专任教师达95%。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养计划,大力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经费按规定比例核定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全体教职工师德水准。2014年实现教师配置基本均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形成比较合理的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

(三)整合优化义务教育资源

适当整合和撤销部分薄弱学校,采取合作办学等方式,试行小片区管理,密切优质校与一般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在教育教学、干部调配、师资安排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和评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进一步缩小区域之内、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

(四)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扩大城镇中小学办学容量,新增学位,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比例大幅度提高,2012年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要达到80%并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95%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健全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有效机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师编制、津贴。完善残疾少儿随班就读的办法和保障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妥善解决严重不良行为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率先在2012年建立小学减负机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0%以上。2012年前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和省颁规定的课程,并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积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化的应用。年实现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规定标准,并开始逐步为中小学校配置课堂录播系统。2012年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互联教室等高层次的“班班通”模式在区域中小学校的建设。2013年建成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网站。2014年实现区内中小学有一套能录制校级优质课程的录播系统进学校,具备为市、区两级资源平台大规模生成网络优质课程的能力,以促进教师培训、学科教研和资源建设等活动的开展。2015年实现不同层次共存(移动互联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一体机教室、普通多媒体教室等模式共存),覆盖全区中小学校的“班班通”,并在市、区原有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引进能满足教学一线基本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教研平台、电子备课平台,充分利用市级在线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市、区两级教育城域网和“校校通”的已有基础,具备应用信息化资源全面服务学生、服务课堂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把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的网络化;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促进在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装备、教学资源、人员、教育理念等教育要素的均衡发展。

四、配套项目

(一)重大项目

1.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落实青少年校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开放中小学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健全完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齐专职教师,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

2.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和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推进校长储备计划。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优秀教师、校长境外培训计划。至2015年,新增特级教师10人、省学科带头人15人、市专家型教师30人、市学科带头人90人、市骨干教师300人、区学科带头人50人。

3.东部教育资源优化工程。加大对东部学校软硬件建设,优化师资配备,优先骨干队伍的培养;争取市教育局政策支持,在东部有条件的学校招收一批在音、体、美、科技等有专长的学生,带动生源质量;鼓励优质学校开办分校,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高起点、高标准开办新校,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东部学校办学水平。

(二)试点项目

1.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试点。抓好部分特色学校建设实验工作,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办学的个性化的形成,使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拉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为学校的个性发展注入新思路。一校一特,一校多特,进一步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2.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开展中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确定15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4.名师培养引进机制的试点。建构“三平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教师自主发展平台、团队协同发展平台、名师引领发展平台,开展名师梯级培养机制的试点工作,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和促进名师成长的管理机制。建立特级教师等名师、名校长的引进机制,培养一批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有影响力、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小学名师,全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选择,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保障

要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国家和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投入保障

切实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按照规定征足、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