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0:54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1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中学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107―03

1前言

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公告显示,自1985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连续下降,中小学生肥胖者的比例高达15%,下肢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一些在中老年身上才有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下学校及学生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课业繁重,而身体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造成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教育部于1999年决定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第一层面,并列入课程计划,以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开展一个大课间,即将原来上午第2节课后的课间操延长为30-45min不等;一种是一天开展两个大课间,即上、下午各组织一个大课间。本文通过对长沙市11所中学的大课间活动走访调查发现,受调查的这11所中学中大课间活动的时长和活动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大课间活动的时长方面,有几所学校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30-45min的要求。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不完善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课间的作用。本文将围绕长沙市中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展开调查,希望能对长沙市大课间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长沙市中学大课间活动。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要求,从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现场调查法:本文以长沙市11所中学,分别是长郡相府中学、明德天心中学、麓山国际中学、长郡双语中学、博才实验中学、师大附中、十九中学、长郡麓山、长沙市一中、国防科大附中、广益中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长沙市各中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

3.1.1长沙市各中学大课间的活动时间

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良好健身效果的保证,不同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的也不一样,学校对大课间的重视情况主要体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的长短上。

国家规定的大课间的时长是30-45分钟,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11所中学中长郡相府中学、明德天心中学、长郡双语、长郡麓山、国防科大附中这5所中学的大课间时长都不足30分钟,麓山国际中学的大课间活动时长达到60分钟,是所有受调查学校中,大课间时长最长的学校,而且麓山国际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是上午下午各组织一次大课间活动,其余各学校的组织形式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

3.1.2长沙市各中学大课间活动的方式

大课间活动是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间积极性休息形式。基本包括做操和集体体育活动两部分,传统的大课间的活动形式是做操,每个学校所做的广播体操都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做的广播体操是自编,有的学校选的是国家现有的广播体操,随着大课间活动的改革,部分学校开始在大课间活动实行跑操。

通过调查发现,长沙市的11所中学大课间的活动形式主要以跑操和做广播体操的形式为主,其中有安排全国系列广播操的,也有安排本校自编的广播操。由表2可以看出,麓山国际中学、长郡双语中学、博才实验中学、长裙麓山中学都是以跑操为主,长郡相府中学、明德天心中学、长沙市一中、十九中学都是以做操为主,其中明德天心中学的大课活动是最丰富的,该学校在课间活动中汇集了跑操、自编跆拳道操和广播体操,而广益中学则以跑操和做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师大附中夏季以做广播体操为主,冬季则以跑操为主。以上各学校在遇上下雨、下雪、刮大风的天气,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都会取消,改为自由活动,而长郡相府中学在下雨天气则改为在教室进行感恩的心手语练习。由于广播体操形式单调,跑操内容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因而大课间活动结果往往都是收效甚微。据笔者走访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得知,相比于广播体操,跑操的运动效果远比广播体操的运动效果要好,而且跑操要求学生始终在自己本班的队伍中,使学生不能轻易掉队,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运动量都基本相当。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上述所调查的学校中,大课间活动基本都安排了跑操的练习。

3.2长沙市中学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

3.2.1长沙市中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被调查的11所学校中,所选的广播体操基本上以放飞理想、舞动青春为主,十九中学以搏击操为主。由于广播操形式比较单调,节奏冗长单一,导致学生的练习兴趣不高,再加上练习广播操之前的整队集合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因而广播操的效果都是收效甚微。广播体操的练习形式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在练习广播体操时的动作幅度不好把握和监督,练习认真的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而敷衍了事的学生则基本上没有什么运动量,这种状况使得学生的运动量不一。大多数学生都对大课间活动不感兴趣,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大家都不想走出温暖的教室,户外温度过低,大家都只是象征性的活动一下,没有真正起到活动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引起重视,是否应该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3.2.2长沙市中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目的不明确

积极稳定的体育锻炼态度是促进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兴趣、情绪、习惯等心理活动的体育态度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只有积极认真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接受调查的学校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部分喜欢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原因是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小卖部买零食,或者说可以利用大课间的休息时间放松一下眼睛。大部分学生宁愿呆在教室,也不愿出去活动。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体质越差的学生不愿进行体育锻炼;学校的场地设施不足等等。

3.2.3长沙市中学的大课间时长不够

根据国家规定大课间的活动时长在30-40分钟,而以上受调查的11所学校中就有5所学校的大课间时长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以上接受调查的学校在长沙市的中学里,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都处在长沙市中心,就师资力量而言相比较于长沙市周边的城镇及农村中学要好的多,长沙市中心的中学大课间的时长就出现这么多没有达到要求的,那城镇及农村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就更加堪忧了。

3.3长沙市中学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3.3.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重视是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学校领导不重视大课间的原因有:(1)对国家颁布的大课间改革要求不重视,国家要求大课间的活动时长在30-45分钟,而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2)思想观念没有转变,没有认识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只专注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质健康,认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弊大于利。(2)迫于升学竞争压力。受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只看其升学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容易变成一种形式。

3.3.2学校场地设施不足

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条件,场地器材的匮乏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在访谈中得知,场地器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学校大课间开展不理想的原因,这跟学校领导对大课间的不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一直以来许多学校在体育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导致场地无法改造,新的体育设备无法添加,活动器材无法更新。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领导加强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对场地进行适当的改建。

3.3.3学校组织管理不健全

调查发现,在地方出台大课间管理制度的文件中,几乎没有大课间评价制度,更不用谈考核制度了,长沙市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和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大课间开展的好的学校的经验,巩固现有的成果。地方教育局应尽快出台关于大课间活动的统一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

3.3.4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技术传授,而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课间活动的内容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坏的关键,也是学生参与与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源泉所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应各具特色。大课间活动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特色活动进行,并对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既有徒手体操,又有器械操;既有原地的活动,又有行进间的活动;既有单人的活动,又有双人或集体的活动;既有一般性练习,又有模仿或探究性的专门练习。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一材多用,既保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又要使学校的器材、场地被充分利用。此外,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活动内容,不可一劳永逸。

长沙市大课间的活动形式主要分为全校统一练习、分年级分场地练习。因为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因此场地、器材必然对活动的形式形成制约。因此我们在保证基本练习的时间内,尽可能减少统一练习的时间,安排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分组练习或者自由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体现班级特色,而且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来。活动方法选择上也需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活动方法,常见的方法有统一与分组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情景练习法等等。

4小结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均是领导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并且都是亲自带头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真正有效有序地开展,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以保证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保证活动开展的成效。只有学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开展,确保这一政策的执行力度。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校外新兴的体育运动,让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源源不断地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不断充实、更新体育大课间内容,给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生机,使体育大课间更具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28-30.

[2]刘勇.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音体美劳教学,2006:49.

[3]赵向晴,刘静.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1-83.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2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体育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课间操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已难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锻炼方式。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课间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内容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练习强度适合于全体师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还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淮安市直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遵循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研制而成。

3.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运用excel等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淮安市直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现状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每周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学生中,有4.79%的学生每周参加5次以上,位居第五位;有53.42%的学生每周参加5次,位居第一位;有21.92%的学生每周参加4次;有10.27%的学生每周参加3次;有6.16%的学生每周参加2次;有3.42%的小学生每周参加一次。淮安市直各个小学都有开展大课间活动且学生基本都参加活动,积极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的号召。

(二)淮安市直小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现状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有49.32%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42.47%的学生愿意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3.42%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4.79%的学生对参加大课间活动持无所谓态度。淮安市直小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还需要对学生加强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有33.56%的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动机是为了玩和游戏;有25.34%的学生是为了放松心情;有14.38%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达标考试;有11.64%的学生是为了强身健体,有6.85%的学生只是因为兴趣爱好;还有5.48%的学生是为了娱乐交友。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动机有待加强和改善,需要形成较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

(三)淮安市直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现状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广播操是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跑步是冬季课间操的主要项目。篮球、足球是小学生(尤其是男生)比较喜欢也是开展比较好的运动项目。排球、羽毛球、跳绳和游戏开展的比较多。还有的学校安排校园健美操活动。其中还看展了乒乓球和武术内容,只是开展的较少。部分学校在广播操后没有统一组织项目而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这就造成大课间活动时间没有充分利用,锻炼不足的情况。大课间活动内容比较单调,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较难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

(四)淮安市直小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现状

大课间时间是反映大课间活动开展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国家规定要求大课间的时间每天至少1小时。根据本文调查统计得出:大部分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都达到一小时以上,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半小时以下的。只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时间越来越少,可能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作业量多,学习时间紧,导致高年级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时间变少。大部分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是充足的,只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各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比较普及,但是各个学校开展形式较单一、内容较单调,时间利用不充分,不能充分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

2.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参与动机不够积极且呈多元化特征。

3.各学校由于教学理念、体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家长态度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质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

(二)建议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3

关键词: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篮球活动;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市四所高校(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2011级、2012级课余时间到篮球馆进行篮球活动的60名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及互联网,搜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攥写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随机向沈阳市四所高校课余时间到篮球馆进行篮球活动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有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

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完成相关的统计。

1.2.4逻辑推理法

归纳反馈资料,演绎推理主要特征、调查与分析现行学生篮球课余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2.1.1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参加篮球活动动机情况调查与分析

篮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到现代大学生希望参与篮球运动的目的,除了锻炼身体外,还想通过这一时尚、高雅的运动来反映自己追求社会进步与文明,这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对新兴事物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篮球练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内部动力,是直接影响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他们想利用篮球运动这个载体,健身娱乐、锻炼自我、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展现自我、培养自信、掌握一种社交的手段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2.1.2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参与篮球的喜欢程度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有29.66%的大学生非常喜欢篮球,有38.13%的大学生喜欢篮球,学生大部分对篮球的喜爱程度还是较高的。篮球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在篮球中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能够消除和缓解紧张的学习状态,正在受到广大大学生的喜欢。

2.2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2.2.1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内容情况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生课余训练时来了就开始投篮一直到训练结束。两个人来回传球到时有一些,但没有注重传球的质量和手法。一到打比赛的时候就会出现传球不到位,力量小或者打了,让同伴接着不舒服,还容易出现失误。建议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在课余训练时要注重篮球训练的实效性。在提高投篮、传球、运球、稳定性的基础上在追求速度。以赛代练,通过打比赛发现自己哪方面不足,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提高课余篮球活动的质量。

2.2.2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场地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时选择外场的占15.51%,所占比例不多。在外场练习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很大,比如阳光,风向等对篮球的运转都有影响。还有些人怕黑,就不选择外场练习。所以外场练习人数所占比例较少。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时选择篮球馆里的占24.13%。在冬季,外场大不了篮球时。学生都在篮球馆里训练。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时内外场都练的占60.34%。很多的同学都是内外场都练习,一般天气好时就在外场训练。下雨天大风天就在篮球馆训练。

2.2.3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主要方法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方法为多人训练的占72.41,自己练习的占62.06,比赛练习的占37.93。

2.2.4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时间与频率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每次篮球活动时间超过1个小时才能起到有效的训练效果。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每次训练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20.68%,在1-3小时的占55.17%。可见,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时间在1-3小时的人数最多。每次训练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24.13%,这部分同学由于对篮球的热爱,经常每次打三个小时以上。

调查中发现,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在每天练两次以上的占18.96%,这部分同学练习篮球非常刻苦,只要一有时间就打篮球。只有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有所保证,才能快速的提高篮球成绩。

2.2.5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影响因素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因素有场地数量不足,场馆开放时间不够,课余时间不足,缺乏老师指导。其中,场地数量不足占55.17%,虽然内能古科技大学篮球馆有十六片场地。但是有时候还存在场地不足的现象。到周六周日学校的篮球管对外开放,如果赶到高峰期,学生就得给校外人员让场地,导致学生打不了球,场地不足是影响学生课余训练的直接原因。场馆开放时间不够占43.10%,所占比例不高。说明这方面因素对学生课余篮球活动影响不是很大。课余时间不足占75.86%,所占比重最高。可见学生想练习篮球课余时间却不足,主要体现在2012级的学生身上,他们几乎每天都有必修课选修课。只有很少的课余时间。这影响了他们每次参加课余篮球活动的时间和练习的频率。缺乏老师指导65.54%,教师合理有效地的对学生课余篮球活动进行指导将有效提高学生课余篮球活动的质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沈阳市部分高校课余篮球活动的学生从性别比来看男多女少。

3.1.2沈阳市部分高校课余参加篮球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喜欢篮球运动、提高篮球技能。

3.1.3沈阳市部分高校课余参加篮球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同学之间相互练习。

3.1.4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主要是投篮训练和半场比赛,其他技术的训练较少。

3.2建议

3.2.1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在课余参加篮球活动时应多向老师和打的比较的师哥师姐请教,以免在训练时走入误区。

3.2.2建议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在课余训练时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以赛代练,通过打比赛发现自己哪方面不足,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提高课余篮球活动的质量。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4

[关键词]视频分析;新手教师;专业发展;nvivo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孙众(1973—),女,满族,辽宁凤城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技术环境下的语言学习研究。e-mail:。

一、前言

视频是一个强大的情境记录工具,它是一个广角镜,全面收录课堂信息,也是一个显微镜,放大特定的待研究信息。同时,视频具有易存储、易分析、易组合等特性。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视频分析教学情境下的案例知识,成为利用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尤其是对于以师范生为代表的新手教师来说,到一线课堂上进行听课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利用已有视频案例进行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视频分析的主要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以课堂活动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促进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对已有课堂视频分析方法的评述

(一)弗兰德课堂师生言语交互式视频分析法

美国学者弗兰德所提出的课堂师生言语交互视频分析法——FiaS(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是视频量化分析的早期代表。该方法采用了量表编码加时间统计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三秒为间隔对课堂进行严格的时间划分,然后把每个间隔内师生言语交互的种类归为十种,逐个编码后,统计语言交互类型的呈现频率,继而展开分析。弗兰德视频分析法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使得课堂研究取得了精准性和完善性的进步,但它被批评为“完全依靠观察者所建立的外部框架”,[1]即使是同行教师作为观察者和研究者,也不能完全理解课堂中的表达,空间的应用和教师教学思路限制了观察和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单纯由课堂观察而生成的量性分析就像“一幅快照,因为它被剥离于真实情境之外,因此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式视频分析法

我国学者顾小清等人在FiaS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版课堂交互分析方法——itiaS(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即把信息技术因素考虑在内,[3]是适应时展的创新之法。但是该方法仍以视频作为编码分析的唯一来源,且以师生语言交互和行为表现为主要对象进行编码。由于未能把课堂行为与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其他资源相结合,因此在揭示课堂教学外在表现的深层原因时略显力度不足。

(三)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相关联的视频分析法

我国学者宁虹等人也对弗兰德分析方法作了改进,提出了量性分析与质性观察相结合的视频分析方法,即对视频编码的赋值赋予意义的联系,并以描述性观察、访谈所获得的质性资料与量性分析结果相结合,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4]较好地体现了对于课堂教学的综合分析与深入解读。但在分析技术上,与前两者一样,采用以秒为单位的编码来分析课堂中的言语交互,研究的工作量大,且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相对完整性。

(四)已有研究评述

已有的研究从量表编制、方法选择、结果分析等方面为课堂视频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借鉴,但是近十年来,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得以发挥,师生言语交互不再是课堂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加入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因此今天的课堂已经与上世纪弗兰德所面对的课堂,甚至十年前以课程大纲为指导的传统型课堂大不相同。已有研究很难对以下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首先,严格地用时间作为视频分割单位是否过于机械,进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内在完整性?研究者可以把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划分,但是对于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课堂视频,一律按秒来切割,那么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或者教学活动也被分割了,这样是否不利于还原课堂结构?其次,把课堂中的言语交互作为编码的主要依据,是否能够体现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新课改理念?外在的看来较安静,课堂气氛不很活跃,或者说课堂言语交互相对较少的课堂里,学习的效果未必就差。毕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线阅读、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可能性,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的内在理念及外在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仅对课堂上师生的言语交互和行动表现进行编码分析,是否无法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最后,只把视频作为课堂分析对象,辅以描述性的观察与访谈,是否能够满足对真实环境下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与学习的目的?其实,即使用teachscape项目所研发的360度全景摄像机,[5]如实记录课堂每一个角落,分声道记录学生和教师的言语信息,也只能达到对课堂情境的部分反映。因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设计能力,而信息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过程、信息化的教与学资源、学习作品、评价与反思等多个部分。新手教师还需要除视频形式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的专家点评外的其他资源,才能形成对一节课的全面认识。

三、视频多元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就是把信息化课堂中的基本活动视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聚合与活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作品、反思或评价,进行综合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它把量性和质性相结合、视频和资源相结合、课堂外显行为与内隐理念相结合,因此称之为视频案例的多元分析研究。本研究开发了专属的课堂视频多元分析网站multi-analysisonClassroom(以下简称maC网站),该网站主要基于Struts+Spring+Hiberate技术实现,如图1所示。

(一)“课堂基本活动”是视频分析的最小单位

与前述研究中多把时间作为分割点,把师生言语作为分析对象相比,视频多元分析法把不可再次分割的教学活动作为时间分割和分析对象,如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活动、一次随堂的测试活动、一段视频的导入活动、一次作品的评价活动等。之所以称为课堂上的基本活动,在于它是课堂教学或学习的最小组成单位,自成体系,不可再分。

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视频案例多元分析的基本单位?首先,课堂基本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小环节,也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进度的最小单位。其次,基本活动是理解该课的教学结构或者主要教学模式最快的一个切入点。有听课评课经验的人都知道,我们不会记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互动,但是我们会记下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它是快速把握一节课脉络的最好方法,也能反映出该课的教学结构和主要模式。最后,它是教师不至于陷入过度教学设计(overplan)的一个帮手,它让教师能够从具体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交互的细节中跳出来,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动态地调整活动形式、时长等来适应课堂的变化。

把课堂分为若干个基本活动以后,每一个基本活动就是分析的最小单位。如何分析这个最小单位,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或者有着不同研究需求点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本研究为新手教师提供“五星图”法,即通过分析活动主体、活动对应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层次、教或学的策略、评价及学生作品来定位基本活动(如图2所示)。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新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关注自己怎么讲,而不是学生怎么学,他们习惯于把教师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进行讲解、传递、评价等。五星图从五个角度来分析课堂基本活动,意在使新手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要素,并且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新手教师要思考当前活动的主体是谁,要思考一节课中所有活动的主体有多少是教师,有多少是学生。一节课中如果大部分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那么就是一节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如果大部分活动主体是学生,那么才有可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

其次,要思考当前课堂基本活动与本课教学目标及课程总体目标的相关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认知目标,可以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六大类别。而课程总目标,则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定位。例如小学五年级英语听说课中的“同桌交流·十一,旅游的计划”这一活动中,就体现了“应用、创造”的认知目标,对应了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中的“说”的要求:“能够就某一话题与他人进行语言表达”,加之活动主体为学生,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活动适宜于放在该节课中,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化的课堂环境下,新手教师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方式需要突破技术的物理特性,重点考察技术可能带来什么学习结果,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改变,从而判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层次。比如要对英语课堂进行分析,就可以借鉴美国学者Laurillard所提出的技术在教育中的“对话性框架”,[6]把信息技术促进课堂语言学习分为五个应用层次,即叙述展示、操作交互、言语交互、人际交流、个性化表达。

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则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表1是五星图中基本活动各要素的内容列表。

(二)基本活动的视频与其他资源要建立时间点上的关联

根据美国学者RandSpiro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由于案例知识具有复杂性,如果仅用单一事实或观点来描述复杂案例的特征,那么学习者以后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就会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7]因为面对新案例时,学习者需要从以前经历过的一系列旧案例中进行推理,找到与新案例最适宜的先前知识。但如果旧案例是一种缩略版、资源无关联的呈现,那么学习者对有效解决新案例的可能性会相应地减少。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复杂情境,内在联系的多维资源会增强学习者适应未来复杂情境、灵活地处理新案例的能力。[8]案例资源之间的多维性“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呈现,有利于提供多元表征,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9]

然而,已有的视频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取了两种视频与资源的关联方式。一种是把本课有关的所有资源全部归类式呈现,如Know项目(Knowledgenetworksontheweb,http://know.umich.edu/),资源之间无关联,也无通信。另一种是课堂实录加课后点评,如基础教育视频点播平台就是由教师自行录制课堂视频,整段上传至网络平台后,可由对应的学科专家对整节课进行文字或视频点评,但是无法看到与该课有关的其他资源。

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本研究把教学视频按照基本活动进行划分,每一个视频片断与其对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师反思进行时间点上的关联,当播放一段课堂活动的视频时,系统会把与其相关的资源都调取出来,用户能看到与视频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本段活动对应的教学评价、教师的课后反思中涉及本段活动的表述、专家点评中对本段活动的赞同或者改进意见等,这些内容都成为与视频片断相关的资源组,从而形成互相对照和三角检验式的关联。基于这些资源及关联,用户可以形成对该段活动较深入的认识,能对该段教学活动作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论,其他用户可以对评论进行回复,这些数据均由后台进行记录,并补充到该课的资源中。当此段视频再次播放时,视频片断、相关资源、评论和回复均可再现,成为生成性资源。

技术实现方法是,首先在视频资源上作出标记,上传时注明时间点格式如00︰01,00︰02,在这个时间点添加它对应的相关资源,如某个资源、某个学生作品、教师反思对应的某一片段等。系统允许上传的文件类型是pDF、word、ppt、excel、tXt、SwF。同时,视频的实录文字也可以同步输入,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也能看到对应的文字实录,帮助使用者更快地定位基本活动。这样在maC网站播放视频时,与该段活动对应的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按钮就高亮显示,提示用户此段视频有相关的资源,点击即可回溯查看。按这种方法,同一节课的各类资源之间就实现时间点上的关联,用户可以进行多种资源的双向搜索与定位。用户还可以针对活动的视频进行点评与交流。

(三)对活动和资源进行节点编码,成为视频案例中的新资源

由于视频多元分析采取的是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因此在视频分析的研究工具上,需要选择能够支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软件。有学者曾运用transana平台进行视频分析。该平台具有较好的可视化分析能力,易操作,但在分析视频前,必须先建立视频分析模型,[10]而目前我国视频教学课例的统一分析模型研究不够深入且未达成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了nvivo。该软件基于扎根理论,采用由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它允许研究者对大量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多媒体剪辑等研究素材进行节点编码,在此基础上发现编码之间的关系、规律,用以阐释自己的观点。该软件功能强大,支持多种语言,已成为国际上一款主流的质性分析软件。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对视频及相关资源进行节点编码及分析的功能。所谓节点,也叫做“类属编码”,是把内容进行归类描述的关键词。无论素材是视频、音频、文字或图片,都可以用某个或多个关键词对其进行描述。如五星图中的活动主体可以有教师和学生两个节点,活动目标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节点,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可以分为叙述性、操作交互、语言交流、人际交流、创造生成等五个节点。在nvivo中,除了可以归属于特定结构的节点树以外,还有自由节点,即不属于任何节点结构或者目录,由研究者自行确定节点的描述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两大类,因为其内容具有发散性、多样性,因此适合采用自由节点编码。本文选取了五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案例,对活动和相关资源分别进行活动主体、目标和信息技术应用层次的三大类固定节点编码。

图3是对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的节点编码图。由图3可知,本课共有十个基本活动,在活动主体上看,均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初步判断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再看活动的认知目标,四个活动目标是理解的层次,另外六个是应用的层次,没有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与创造等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在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上,绝大多数是用技术进行展示、叙述,少数是操作式交互如浏览网站等,但很少用技术支持学生的言语交互、个性表达和人际交流。说明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会很热闹,但实际上对于英语的语言学习以及思维培养而言,都处于较浅的层次,学生处于一种虚假的主体地位,技术只扮演了辅助英语教学而非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nvivo还支持多节课的对比分析,表2是五节课的节点分布矩阵表。依表可知,五个课例都比较重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但是多数课堂活动均是把理解作为主要的认知目标,让学生进行创造的不多,让学生进行评价的活动个数均为零。这说明在这五节课中,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进行评价、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这也是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弱点。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教师多用技术进行展示,即叙述应用得最多,使用技术支持言语交互和人际交流的比例较低,说明目前课堂上还是没有发挥出技术的核心作用,技术仍停留于辅助教师展示的浅层应用上。

nvivo软件的分析功能比较丰富,数据分析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因此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对节点进行自定义编码,生成矩阵图、三轴列图、热点图、雷达图等。这些分析结果均可在本研究的专属技术支持网站中呈现,成为该课的新资源。

四、视频多元分析促进新手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自2011年起,以课堂活动为中心的视频多元分析法应用于新手教师的培训中。借助五星图法,新手教师能从教学目标、活动主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策略等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某师范大学48名三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由于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均没有在中小学课堂授课的经历和经验,因此直接采取学号奇偶数的分组原则把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视频多元分析法,重点分析maC网站上提供的六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不仅要浏览视频,还要查看相关资源及由nvivo生成的节点编码数据分析报告,分析每个视频案例中的课堂基本活动、主体、策略、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等,以及资源之间的关联性。而对比组只观看视频,无任何其他资源和分析。实验结束,两个组要回答与实验开始前同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请列出判断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问题2:“结合这些视频课例和你的微格教学经历,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是两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意在了解新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判断标准、教学理念、自身专业发展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将所有的回答录入到excel表格中,由三名研究人员背对背地进行关键词统计与归类。一是量的统计,即判断好课标准的条目数量和自我提升方法的数量统计;另一个是质的统计,即判断标准和提升方法都涉及哪些内容。然后三人集中讨论,保证对分类结果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数据的计算(见表3)。

根据研究结果,从回答问题的数量上看,两组被试在第一个问题的数量增幅分别为11.7%和11.8%,基本相同。而回答第二个问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方法”时,对比组几乎没有任何条目上的增加,而实验组从人均3.4条提高到人均4.85条,增幅高达42.6%。

从回答问题的内容上看,两个组的被试在第一个问题“判断好课标准”中排在前五条的回答,除去两个相同条目——“教学设计合理”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三个标准差异较大。其中对比组认为,一节好课重在“教师讲解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策略得当”,“教师要跟学生互动”;实验组认为,课上得好不好,“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学生的参与度高”等三方面最重要。另外,对比组重视“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过硬”等,而实验组关注“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贴切,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探究式与合作式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实验组在判断好课标准的条数上,与对比组相比,数量并没有增加,但是质量较好,重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回答第二个问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方法”时,两组排在前五位的回答中,除去三个相同条目——“强化教学基本功”、“课前要准备充分”、“优化师生互动的效果”外,对比组认为,新手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控制好课堂时间和节奏”;而实验组认为,新手教师应该多花精力学习如何更好地“及时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即实验组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考虑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方法,且数量明显多于对比组。

五、研究结论

(一)视频多元分析法明显地丰富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角度

以活动为中心的视频分析,使得新手教师不再受困于过多的教学细节,而能够进行整体思考,系统归纳。他们抓住核心内容来反思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且结合自己的试讲经历提出了丰富的自我提升的手段,这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是良好的开端。因为新手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经验不足或者能力较弱,而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改进方法。知道了目标在哪里,就不怕路有多远。从这一点上看,视频多元分析法帮助新手教师打开了有效反思、自我提升的方法之门。

(二)视频多元分析法有效地完善了新手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分析结果来看,视频多元分析法的运用明显地完善了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了对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判断能力。以活动作为分析单位,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对课堂进行判断,而五星图中的多个维度,帮助他们抓住了课堂的根本,即以学生的成长为教学的中心。在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均清楚地体现出了这一结论。在课堂质量的判断标准上,对比组的新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讲解与组织是否得当,而实验组没把评价重心放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更重视学生学得怎么样,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进行判断,而且把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均作为评价的标准,思考得更为积极和全面;在如何实现自我能力提高时,对比组重在考察教师本人的教法、态度、能力,而实验组还考虑到了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评价以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等,教学设计更为系统,更能从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之路。

致谢:本平台的技术开发以及案例数据分析由谭凯、沈海娇、隗炜、张姬琼等人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walker,R.,adelman,C..interactionanalysisininformalClassrooms:aCriticalCommentontheFlanders’System[m].UK:openUniversitypress,1993:3,121.

[2]amidon,e.J.,Casper,i.G.,&Flanders,n.a..theRoleoftheteacherintheClassroom:amanualforUnderstandingandimprovingteacherClassroomBehavior[m].mn:paulS.&associates,inc,1985:56.

[3]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2.

[4]宁虹.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的联系[J].教育研究,2003,(5):23~27.

[5]Roypea,RobbLindgren.VideoCollaboratorsforResearchandeducation:ananalysisofCollaborationDesignpatterns[J].ieeetransactiononLearningtechnologies,2008,(4):1~13.

[6]Laurillard,D..RethinkingUniversityteaching:aConversationalFrameworkfortheeffectiveUseofLearningtechnologies[m].London:RoutledgeFalmer,2002:126~173.

[7]RandJ.Spiro,RichardL.Coulson,paulJ.Feltovich,&DanielK.anderson,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advancedKnowledgeacquisitioninill-StructuredDomains[DB/oL].technicalReportno.441.newark,De,US: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newark,De.(1988)[2012-12-6].http://ezproxy.msu.edu/login?url=http:///docview/618572178?accountid=12598.

[8]RandJ.Spiro,Brianp.Collins,aparnaRamchandran.Reflectionsonapost-GutenbergepistemologyforVideoUseinill-StructuredDomains:FosteringComplexLearningandCognitiveFlexibility.[m].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507~520.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5

一、前言

视频是一个强大的情境记录工具,它是一个广角镜,全面收录课堂信息,也是一个显微镜,放大特定的待研究信息。同时,视频具有易存储、易分析、易组合等特性。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视频分析教学情境下的案例知识,成为利用技术分析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尤其是对于以师范生为代表的新手教师来说,到一线课堂上进行听课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利用已有视频案例进行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视频分析的主要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以课堂活动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促进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对已有课堂视频分析方法的评述

(一)弗兰德课堂师生言语交互式视频分析法

美国学者弗兰德所提出的课堂师生言语交互视频分析法——FiaS(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是视频量化分析的早期代表。该方法采用了量表编码加时间统计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三秒为间隔对课堂进行严格的时间划分,然后把每个间隔内师生言语交互的种类归为十种,逐个编码后,统计语言交互类型的呈现频率,继而展开分析。弗兰德视频分析法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使得课堂研究取得了精准性和完善性的进步,但它被批评为“完全依靠观察者所建立的外部框架”,[1]即使是同行教师作为观察者和研究者,也不能完全理解课堂中的表达,空间的应用和教师教学思路限制了观察和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单纯由课堂观察而生成的量性分析就像“一幅快照,因为它被剥离于真实情境之外,因此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式视频分析法

我国学者顾小清等人在FiaS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版课堂交互分析方法——itiaS(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即把信息技术因素考虑在内,[3]是适应时展的创新之法。但是该方法仍以视频作为编码分析的唯一来源,且以师生语言交互和行为表现为主要对象进行编码。由于未能把课堂行为与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其他资源相结合,因此在揭示课堂教学外在表现的深层原因时略显力度不足。

(三)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相关联的视频分析法

我国学者宁虹等人也对弗兰德分析方法作了改进,提出了量性分析与质性观察相结合的视频分析方法,即对视频编码的赋值赋予意义的联系,并以描述性观察、访谈所获得的质性资料与量性分析结果相结合,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4]较好地体现了对于课堂教学的综合分析与深入解读。但在分析技术上,与前两者一样,采用以秒为单位的编码来分析课堂中的言语交互,研究的工作量大,且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相对完整性。

(四)已有研究评述

已有的研究从量表编制、方法选择、结果分析等方面为课堂视频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借鉴,但是近十年来,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得以发挥,师生言语交互不再是课堂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加入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因此今天的课堂已经与上世纪弗兰德所面对的课堂,甚至十年前以课程大纲为指导的传统型课堂大不相同。已有研究很难对以下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首先,严格地用时间作为视频分割单位是否过于机械,进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内在完整性?研究者可以把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划分,但是对于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课堂视频,一律按秒来切割,那么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或者教学活动也被分割了,这样是否不利于还原课堂结构?其次,把课堂中的言语交互作为编码的主要依据,是否能够体现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新课改理念?外在的看来较安静,课堂气氛不很活跃,或者说课堂言语交互相对较少的课堂里,学习的效果未必就差。毕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线阅读、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可能性,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的内在理念及外在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仅对课堂上师生的言语交互和行动表现进行编码分析,是否无法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最后,只把视频作为课堂分析对象,辅以描述性的观察与访谈,是否能够满足对真实环境下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与学习的目的?其实,即使用teachscape项目所研发的360度全景摄像机,[5]如实记录课堂每一个角落,分声道记录学生和教师的言语信息,也只能达到对课堂情境的部分反映。因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设计能力,而信息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过程、信息化的教与学资源、学习作品、评价与反思等多个部分。新手教师还需要除视频形式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的专家点评外的其他资源,才能形成对一节课的全面认识。

三、视频多元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就是把信息化课堂中的基本活动视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聚合与活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作品、反思或评价,进行综合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它把量性和质性相结合、视频和资源相结合、课堂外显行为与内隐理念相结合,因此称之为视频案例的多元分析研究。本研究开发了专属的课堂视频多元分析网站multi-analysisonClassroom(以下简称maC网站),该网站主要基于Struts+Spring+Hiberate技术实现,如图1所示。

(一)“课堂基本活动”是视频分析的最小单位

与前述研究中多把时间作为分割点,把师生言语作为分析对象相比,视频多元分析法把不可再次分割的教学活动作为时间分割和分析对象,如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活动、一次随堂的测试活动、一段视频的导入活动、一次作品的评价活动等。之所以称为课堂上的基本活动,在于它是课堂教学或学习的最小组成单位,自成体系,不可再分。

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视频案例多元分析的基本单位?首先,课堂基本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小环节,也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进度的最小单位。其次,基本活动是理解该课的教学结构或者主要教学模式最快的一个切入点。有听课评课经验的人都知道,我们不会记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互动,但是我们会记下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它是快速把握一节课脉络的最好方法,也能反映出该课的教学结构和主要模式。最后,它是教师不至于陷入过度教学设计(overplan)的一个帮手,它让教师能够从具体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交互的细节中跳出来,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动态地调整活动形式、时长等来适应课堂的变化。

把课堂分为若干个基本活动以后,每一个基本活动就是分析的最小单位。如何分析这个最小单位,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或者有着不同研究需求点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本研究为新手教师提供“五星图”法,即通过分析活动主体、活动对应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层次、教或学的策略、评价及学生作品来定位基本活动(如图2所示)。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新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关注自己怎么讲,而不是学生怎么学,他们习惯于把教师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进行讲解、传递、评价等。五星图从五个角度来分析课堂基本活动,意在使新手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要素,并且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新手教师要思考当前活动的主体是谁,要思考一节课中所有活动的主体有多少是教师,有多少是学生。一节课中如果大部分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那么就是一节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如果大部分活动主体是学生,那么才有可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

其次,要思考当前课堂基本活动与本课教学目标及课程总体目标的相关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认知目标,可以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六大类别。而课程总目标,则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定位。例如小学五年级英语听说课中的“同桌交流·十一,旅游的计划”这一活动中,就体现了“应用、创造”的认知目标,对应了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中的“说”的要求:“能够就某一话题与他人进行语言表达”,加之活动主体为学生,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活动适宜于放在该节课中,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化的课堂环境下,新手教师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方式需要突破技术的物理特性,重点考察技术可能带来什么学习结果,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改变,从而判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层次。比如要对英语课堂进行分析,就可以借鉴美国学者Laurillard所提出的技术在教育中的“对话性框架”,[6]把信息技术促进课堂语言学习分为五个应用层次,即叙述展示、操作交互、言语交互、人际交流、个性化表达。

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则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表1是五星图中基本活动各要素的内容列表。

(二)基本活动的视频与其他资源要建立时间点上的关联

根据美国学者RandSpiro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由于案例知识具有复杂性,如果仅用单一事实或观点来描述复杂案例的特征,那么学习者以后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就会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7]因为面对新案例时,学习者需要从以前经历过的一系列旧案例中进行推理,找到与新案例最适宜的先前知识。但如果旧案例是一种缩略版、资源无关联的呈现,那么学习者对有效解决新案例的可能性会相应地减少。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这一复杂情境,内在联系的多维资源会增强学习者适应未来复杂情境、灵活地处理新案例的能力。[8]案例资源之间的多维性“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呈现,有利于提供多元表征,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9]

然而,已有的视频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取了两种视频与资源的关联方式。一种是把本课有关的所有资源全部归类式呈现,如Know项目(Knowledgenetworksontheweb,http://know.umich.edu/),资源之间无关联,也无通信。另一种是课堂实录加课后点评,如基础教育视频点播平台就是由教师自行录制课堂视频,整段上传至网络平台后,可由对应的学科专家对整节课进行文字或视频点评,但是无法看到与该课有关的其他资源。

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本研究把教学视频按照基本活动进行划分,每一个视频片断与其对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师反思进行时间点上的关联,当播放一段课堂活动的视频时,系统会把与其相关的资源都调取出来,用户能看到与视频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本段活动对应的教学评价、教师的课后反思中涉及本段活动的表述、专家点评中对本段活动的赞同或者改进意见等,这些内容都成为与视频片断相关的资源组,从而形成互相对照和三角检验式的关联。基于这些资源及关联,用户可以形成对该段活动较深入的认识,能对该段教学活动作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论,其他用户可以对评论进行回复,这些数据均由后台进行记录,并补充到该课的资源中。当此段视频再次播放时,视频片断、相关资源、评论和回复均可再现,成为生成性资源。

技术实现方法是,首先在视频资源上作出标记,上传时注明时间点格式如00︰01,00︰02,在这个时间点添加它对应的相关资源,如某个资源、某个学生作品、教师反思对应的某一片段等。系统允许上传的文件类型是pDF、word、ppt、excel、tXt、SwF。同时,视频的实录文字也可以同步输入,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也能看到对应的文字实录,帮助使用者更快地定位基本活动。这样在maC网站播放视频时,与该段活动对应的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按钮就高亮显示,提示用户此段视频有相关的资源,点击即可回溯查看。按这种方法,同一节课的各类资源之间就实现时间点上的关联,用户可以进行多种资源的双向搜索与定位。用户还可以针对活动的视频进行点评与交流。

(三)对活动和资源进行节点编码,成为视频案例中的新资源

由于视频多元分析采取的是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因此在视频分析的研究工具上,需要选择能够支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软件。有学者曾运用transana平台进行视频分析。该平台具有较好的可视化分析能力,易操作,但在分析视频前,必须先建立视频分析模型,[10]而目前我国视频教学课例的统一分析模型研究不够深入且未达成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了nvivo。该软件基于扎根理论,采用由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它允许研究者对大量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多媒体剪辑等研究素材进行节点编码,在此基础上发现编码之间的关系、规律,用以阐释自己的观点。该软件功能强大,支持多种语言,已成为国际上一款主流的质性分析软件。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对视频及相关资源进行节点编码及分析的功能。所谓节点,也叫做“类属编码”,是把内容进行归类描述的关键词。无论素材是视频、音频、文字或图片,都可以用某个或多个关键词对其进行描述。如五星图中的活动主体可以有教师和学生两个节点,活动目标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节点,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可以分为叙述性、操作交互、语言交流、人际交流、创造生成等五个节点。在nvivo中,除了可以归属于特定结构的节点树以外,还有自由节点,即不属于任何节点结构或者目录,由研究者自行确定节点的描述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两大类,因为其内容具有发散性、多样性,因此适合采用自由节点编码。本文选取了五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案例,对活动和相关资源分别进行活动主体、目标和信息技术应用层次的三大类固定节点编码。

图3是对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的节点编码图。由图3可知,本课共有十个基本活动,在活动主体上看,均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初步判断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再看活动的认知目标,四个活动目标是理解的层次,另外六个是应用的层次,没有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与创造等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在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上,绝大多数是用技术进行展示、叙述,少数是操作式交互如浏览网站等,但很少用技术支持学生的言语交互、个性表达和人际交流。说明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会很热闹,但实际上对于英语的语言学习以及思维培养而言,都处于较浅的层次,学生处于一种虚假的主体地位,技术只扮演了辅助英语教学而非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nvivo还支持多节课的对比分析,表2是五节课的节点分布矩阵表。依表可知,五个课例都比较重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但是多数课堂活动均是把理解作为主要的认知目标,让学生进行创造的不多,让学生进行评价的活动个数均为零。这说明在这五节课中,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进行评价、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这也是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弱点。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教师多用技术进行展示,即叙述性功能应用得最多,使用技术支持言语交互和人际交流的比例较低,说明目前课堂上还是没有发挥出技术的核心作用,技术仍停留于辅助教师展示的浅层应用上。

nvivo软件的分析功能比较丰富,数据分析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因此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对节点进行自定义编码,生成矩阵图、三轴列图、热点图、雷达图等。这些分析结果均可在本研究的专属技术支持网站中呈现,成为该课的新资源。

四、视频多元分析促进新手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自2011年起,以课堂活动为中心的视频多元分析法应用于新手教师的培训中。借助五星图法,新手教师能从教学目标、活动主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策略等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某师范大学48名三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由于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均没有在中小学课堂授课的经历和经验,因此直接采取学号奇偶数的分组原则把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视频多元分析法,重点分析maC网站上提供的六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不仅要浏览视频,还要查看相关资源及由nvivo生成的节点编码数据分析报告,分析每个视频案例中的课堂基本活动、主体、策略、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等,以及资源之间的关联性。而对比组只观看视频,无任何其他资源和分析。实验结束,两个组要回答与实验开始前同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请列出判断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问题2:“结合这些视频课例和你的微格教学经历,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是两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意在了解新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判断标准、教学理念、自身专业发展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将所有的回答录入到excel表格中,由三名研究人员背对背地进行关键词统计与归类。一是量的统计,即判断好课标准的条目数量和自我提升方法的数量统计;另一个是质的统计,即判断标准和提升方法都涉及哪些内容。然后三人集中讨论,保证对分类结果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数据的计算(见表3)。

根据研究结果,从回答问题的数量上看,两组被试在第一个问题的数量增幅分别为11.7%和11.8%,基本相同。而回答第二个问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方法”时,对比组几乎没有任何条目上的增加,而实验组从人均3.4条提高到人均4.85条,增幅高达42.6%。

从回答问题的内容上看,两个组的被试在第一个问题“判断好课标准”中排在前五条的回答,除去两个相同条目——“教学设计合理”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三个标准差异较大。其中对比组认为,一节好课重在“教师讲解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策略得当”,“教师要跟学生互动”;实验组认为,课上得好不好,“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学生的参与度高”等三方面最重要。另外,对比组重视“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过硬”等,而实验组关注“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贴切,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探究式与合作式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实验组在判断好课标准的条数上,与对比组相比,数量并没有增加,但是质量较好,重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回答第二个问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方法”时,两组排在前五位的回答中,除去三个相同条目——“强化教学基本功”、“课前要准备充分”、“优化师生互动的效果”外,对比组认为,新手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控制好课堂时间和节奏”;而实验组认为,新手教师应该多花精力学习如何更好地“及时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即实验组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考虑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方法,且数量明显多于对比组。

五、研究结论

(一)视频多元分析法明显地丰富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角度

以活动为中心的视频分析,使得新手教师不再受困于过多的教学细节,而能够进行整体思考,系统归纳。他们抓住核心内容来反思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且结合自己的试讲经历提出了丰富的自我提升的手段,这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是良好的开端。因为新手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经验不足或者能力较弱,而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改进方法。知道了目标在哪里,就不怕路有多远。从这一点上看,视频多元分析法帮助新手教师打开了有效反思、自我提升的方法之门。

(二)视频多元分析法有效地完善了新手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分析结果来看,视频多元分析法的运用明显地完善了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了对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判断能力。以活动作为分析单位,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对课堂进行判断,而五星图中的多个维度,帮助他们抓住了课堂的根本,即以学生的成长为教学的中心。在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均清楚地体现出了这一结论。在课堂质量的判断标准上,对比组的新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讲解与组织是否得当,而实验组没把评价重心放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更重视学生学得怎么样,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进行判断,而且把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均作为评价的标准,思考得更为积极和全面;在如何实现自我能力提高时,对比组重在考察教师本人的教法、态度、能力,而实验组还考虑到了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评价以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等,教学设计更为系统,更能从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之路。

致谢:本平台的技术开发以及案例数据分析由谭凯、沈海娇、隗炜、张姬琼等人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UK:openUniversitypress,1993:3,121.

[2]amidon,e.J.,Casper,i.G.,&Flanders,n.a..theRoleoftheteacherintheClassroom:amanualforUnderstandingandimprovingteacherClassroomBehavior[m].mn:paulS.&associates,inc,1985:56.

[3]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2.

[4]宁虹.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的联系[J].教育研究,2003,(5):23~27.

[5]Roypea,RobbLindgren.VideoCollaboratorsforResearchandeducation:ananalysisofCollaborationDesignpatterns[J].ieeetransactiononLearningtechnologies,2008,(4):1~13.

.London:RoutledgeFalmer,2002:126~173.

.http://ezproxy.msu.edu/login?url=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618572178?accountid=12598.

[8]RandJ.Spiro,Brianp.Collins,aparnaRamchandran.Reflectionsonapost-GutenbergepistemologyforVideoUseinill-StructuredDomains:FosteringComplexLearningandCognitiveFlexibility.[m].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507~520.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6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2、培养培训功能

3、激励发展功能

4、教学诊断功能

因此,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地研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教师应如何听课

(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

(二)听课时应记录什么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像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2、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认真细心揣摩。

3、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学会调查、探究。

4、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5、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流动而进展。在一节课中,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有些细节转瞬即逝,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认知。因些,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应从三个角色介入:即一要进入“教师”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已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即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学生”的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三要进入“学习”的角色。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听课后应做些什么

1、整理好听课记录。记录听课内容,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记录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

2、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性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三、教师应如何分析评课

评价一节课,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即看教师是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否留有静思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即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得到多少,得到些什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7

关键词:体育活动;运动负荷;密度

一、体育活动中运动密度概述

(一)体育活动中运动密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在小学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集中升级管控机制和教学结构,确保学生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在体育课堂中,活动密度主要是指教师设立的体育活动时间以及课堂总时间之间的比例,教师不仅仅要对指导工作以及组织活动进行时间关注,也要对学生之间的练习和互动进行时间节点标定[1]。也就是说,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讲课时间和学生练习的总时间之和与课堂时间之间的比例就是体育课堂的运动密度。在这个比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若是一堂体育课活动密度越大,则表示整堂体育课的实际效率越高。

(二)体育活动中运动密度管控的基本要素

在实际体育课堂组建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措施合理规划并建构课堂教学密度,确保整堂课有序进行的同时,提升管理效果,保证教学时间得到理性的分配,也从整堂课的实际环节入手,建立有效的练习活动。小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要在教师引导下保证运动时间、休息时间以及运动强度之间形成较为良好的平衡关系。只有保证运动密度最大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概述

(一)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学生在课堂运动密度中会接收到最集中的体育指导,而对于这种运动练习的吸收程度以及生理极限就是运动负荷。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对班级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状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年龄人特征以及身体条件设定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在运动负荷极限内。真正在体育课堂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2]。

(二)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管控的基本要素

运动负荷在管控中,教师要有效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并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的运动量进行分析和整合,确保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强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师也要保证运动强度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并且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设计有效的训练机制,才能保证运动负荷匹配每一个小学生,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

三、将运动密度有效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行结构

(一)合理化设计运动密度结构

在设计运动密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教师要在认真研读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在训练活动建构的时,要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诉求出发,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另外,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教师也要保证教学目标贴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切忌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要关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利用多样化的体育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强化运动密度训练方法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道具,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确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密度,就要节约相关工作的准备时间,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教学实践[3]。借助循环练习以及连续教学机制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也保证多种运动项目能得到全面练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器械,确保学生能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优化运动密度的建议机制

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密度,就要把握好练习的实际情况,利用恰当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动机,并且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减少学生听课和观察的时间,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应用在教学重点上,尤其对于小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师更要集中利用有效时间内进行有效授课,确保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从而投入到练习中。在加大练习时间的同时,有效的巩固技能。

四、将运动负荷有效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动结构

(一)合理化设计运动负荷结构

要想合理化设计运动负荷,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机制,确保教学结构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询问法以及个体表象分析法等对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进行分析,从而安排适合于学生强度的课堂教学内容[4]。

(二)强化运动负荷训练方法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重点能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目前,小学生整体体育素质都不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也要对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行综合管控,利用循序渐进和差异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不断强化练习中逐渐调整自身的运动负荷。

(三)优化运动负荷的建议机制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量不同的教学因素,并对可能对课堂教学产生制约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逐个击破,教师只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和引导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教师在运行教学机制的过程中,要借助一些必要的教学手段,确保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训练的强度,从而助力学生提升自身的运动负荷[5]。另外,教师也要运行分层教学,以保证对学生运动负荷的充分尊重,只有合理建构有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措施,才能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身体情况,对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量化分析,有效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以及策略,积极拓展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落实教学流程,进一步合理化安排课堂结构,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勇,金宗强,赵培军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指数变化的实时监测与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0):526-529.

[2]苏德炎,金林.中等运动负荷锻炼对重度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影响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0(06):141-143.

[3]陈照春.基于安徽省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3,02(02):84-86,90.

[6]陈静侬.青少年超重人群与体育活动--基于对潮州市初中生超重人群的体育活动调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6):68-73.

[7]金宗强,姜卫芬,赵培军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测试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02):122-128.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电信类专业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之下利用业余时问进行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山东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02年开始实施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学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第二课堂学分5分,否则不能毕业。

第二课堂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校文件只是给出了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实施细节就电信类专业来说,专业的理论性强,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第二课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了做好电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我们按照教学过程的几个不同阶段,规定了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一、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规定,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时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程内容专题讨论、学术报告,并写出书面总结,经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可以取得1到个第二课堂学分。

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任课教师来自于兄弟院系,他们与学生所在院系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学生所在院系无法直接给这些教师下达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为此,从2004年开始执行导师制度,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该班级的第二课堂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完成了指导教师布置的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题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图书、网络等手段了解了当前经济活动的热点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学生可开展课外专题讨论、写读书报告、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电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等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均包含1周的课程设计,且授课学时较多。因此,我们结合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这两门课程,设置了课外讨论题目。如线性系统的时域解法综述(电路实例),通信系统频分复用方式的频域分析,系统的时域解法与变换域解法的比较等。要求写出书面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分。

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时,还未开通信原理课。要完成通信系统的频域分析,要用到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滤波),以及通信系统的频分复用系统,后者指导教师可以做适当指导。通过这一题目,学生知道了频域分析的用途,并对后续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开展专题演讲活动也可作为这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在课下准备材料,制作成幻灯片(限定时间为5分钟);由指导教师组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讲比赛,指导教师按照演讲情况进行评分。这项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及演讲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方案。

三、专业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由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撰写文献综述、生产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实验设计等,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技工作能力,但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经历科研及开发工作的整个过程,积累科研开发工作经验。

电子设计大赛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校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至今,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我们在暑假前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学生组队参加,利用假期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准备,学习单片机的编程技术,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图的制版及元器件的焊接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路及其应用。学生拿到竞赛题目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感慨地说,参赛过程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好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的新技术。除此之外,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组合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竞赛,如“ZLG杯”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富士通微电子杯mB95200系列mCU竞赛等。至今,我校学生已多次获国家及山东省的奖项。

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另一项内容。学生到课题组后,教师为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工作。例如,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LCD显示驱动子系统的开发,无线数据传输子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小题目非常适合学生去完成。学生在课题组工作,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成立技术协会,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爱好电脑的学生参加电脑技术协会,"协会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协会学生一起交流电脑装机技术,系统维护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等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到为同学、教师的服务中。符合勤工俭学条件的,可以在相应部门的岗位上帮助教师做电脑维护工作,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另外,校外的小企业需要开发网页,大的软件公司不愿承担过小的项目,这种网页开发特别适合学生去做。通过这样的开发过程,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得到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还得到一定的报酬。

鼓励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虽然专业培养计划中已开设单片机原理课程,但对电信类专业来说,只知道单片机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开发系统品种繁多,各种单片机开发板,aRm开发系统价格仅几百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购买开发学习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少学生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总结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9

(1.东北大学计算中心,辽宁沈阳110819;2.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分析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的交流互动行为记录,根据不同的行为特征对学习者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构建一个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阐述节点用户的网络结构特征。以Coursera平台的课程论坛数据进行实验分析,指出当前mooC平台的课程论坛中,用户参与度的提高对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当前mooC课程论坛的用户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在线课堂;教育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行为特征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23-04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n130404004);辽宁省科技公关资助项目(2013217004-1)。

第一作者简介:徐彬,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社交网络分析,xubin@mail.neu.edu.cn。

0引言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为人们提供了免费学习世界顶尖高校优秀课程的机会,迅速引起全世界数千万人的关注。目前,美国的Coursera、edX和Udacity被认为是mooC的三大平台,而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mooC平台,引发全球的在线教育大浪潮。截止2015年1月,已有超过1000万用户注册Coursera平台。在mooC课程中,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共同学习同一门课程,彼此成为“同学”关系。然而,与传统课堂中的同学关系相比,mooC课堂中的“同学”之间互不相识,甚至空间距离上远隔万里。只有在课程论坛中,学习者之间才有机会相互交流,才能使这种“同学”关系得到加强。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的学习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有什么特点?这种关系网络与学习者在课程中的持续学习时间有何种联系?研究这一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将有助于分析mooC课堂的低完成率问题。

1相关研究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了新的途径。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也为发现和分析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文献[1-2]分析twitter平台中学生就课堂教学而展开的讨论留言或分享的评价与心得,总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与需求;文献[2]还利用社交媒体中的消息内容分析发现mooC课程平台设计的不足,以指导平台的设计优化;文献[3]通过分析学生在人人网中的互动活动挖掘其线下的潜在好友关系;文献[4]研究发现在mooC平台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体现了社会协作性;文献[5]以众包的方式将mooC课程论坛中的发言从6维度上进行人工标记,如“该帖子是否是一个提问”“该帖子是否是一个解答”“该帖子的困惑级别是什么”“该帖子的紧急程度如何”等。这些人工标记的信息加上帖子内容(postbody)及头数据(metadata)构成特征空间,利用分类器组合方式识别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困惑程度。文献[6]通过分析6个班级学习者的观看视频、提交作业等基本学习行为,将学习者分为5类:观看者、解决者、全能者、收集者和旁观者。文献[7]通过分析学生在课程论坛或者课程wiki中的活动,将学生分成4类:被动参与者、wiki贡献者、论坛贡献者和完全参与者。文献[8]尝试从认知规律对学习者进行划分,将其分为打酱油者、虎头蛇尾者、摇摆不定者、坚持完成者和只为学习者。文献[9]给出一种自动标注课程论坛中问题的方法,以帮助主讲教师及时发现并回复问题。文献[10]指出更多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学习者论坛交互网络构建

2.1学习者的论坛活动角色

课程论坛是Coursera平台中为课程学习者提供的在线交流场所。在课程平台中,论坛分为版块、线程、帖子和评论4个层次。其中,版块将讨论内容分为若干个大类,如综合讨论区、课程讨论区、作业讨论区等,学习者在各个版块中可以创建线程,类似于发起一个新的话题,通常木同的线程对应不同的问题。在线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帖子或者评论他人帖子等活动,就线程所设定的特定问题进行讨论。

笔者以Coursera平台的真实数据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一个爬虫程序,通过api调用方式采集“统计与数据分析”(statisticsanddataanalysis)类别下10门课程的论坛数据,所选课程开课时间超过7周或者已经完结。采集的数据包括课程基本信息、用户基本信息以及论坛信息,其中论坛信息包括线程、帖子和评论3个级别。各项数据分别建立对应的数据表存人数据库。此外,笔者还采集了论坛3个级别信息之间的隶属关系,最终得到的实验数据集基本统计指标见表1。

根据学习者在论坛活动中的角色,教师可以将学习者分为3种:线程发起者(发起一个新的线程,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帖子者(在线程中表达一个新的观点)和帖子评论者(针对已有帖子发表评论)。进一步地,同一学习者可以既是线程发起者,又是帖子评论者,甚至3种角色同时存在。在论坛互动过程中,用户之间逐渐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关系边的建立并不是由于双方的好友关系,而是由于双方就某个问题的交流。在线程中,所有帖子者与线程发起者之间、某个帖子的所有评论者与帖子者之间都存在显式的交流关系。笔者同时假设在一个线程下的所有帖子评论者与线程的发起者之间也存在一个隐式的交流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关系边e.和e2是显式的直接边,而关系边e3是隐式的间接边,由此构建一个有向关系网络。

2.2网络中节点的行为特征属性

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中的活动以问答行为为主,因此所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表征学习者相互问答行为的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中,学习者就课程某个问题的交流而形成关系边,因此这种关系边本质上隐含了一个问答关系。mooC课程的论坛更类似于问答平台,差别在于普通问答平台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这里的问答内容集中在课程相关的主题。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但是却很少回答别人的问题;有些学生则乐于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虽然受限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但是从行为模式角度考虑,并不是所有有能力回答别人问题的学习者都乐于解答别人的问题。因此,我们从学习者行为模式角度分析学习者在论坛中的问答行为,将学习者划分为提问型Q、回答型a和交叉型C三大类别[11]。为了提高网络密度,我们仅选取论坛活动中消息数量大于1的用户作为有效的活跃学习者进行分析。有效活跃学习者数量及三大不同类型的用户数见表2。

2.3网络关系边的强度计算

如前所述,所构建的网络中,关系边分为直接边(e1,e2)和间接边(e3)。同时,节点根据行为特征可分为提问型Q、回答型a和交叉型C三大类,由此可得到关系网络中27种不同的关系边类型,见表3。

在所构建的关系网络中,不同的关系边类型对关系边的强度作用不同,因此我们建立一个与表3对应的关系边权重矩阵w,矩阵的维度为3x3;同时,我们假设网络节点之间关系边的强度由节点之间的关系边类型和两个节点之间交互的次数共同决定。对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m和n,由节点m指向节点n的关系边强度可根据式(1)进行计算。

这里,Ⅳ是由节点m指向节点,z的关系边总数,wij是关系边权重矩阵w中的元素,其取值为1、2、3,分别对应Q型、C型和a型学习者。

在论坛交互活动中,还存在论坛用户在自己所的线程thread或帖子post中追加评论的情况,由此形成一部分自我关系边。分析过程中,我们删去了这部分自我关系边。综上所述,最终所构建的论坛交互网络是一个具有节点属性的有权有向网络。

3学习者论坛交互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3.1网络整体结构特征

我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所构建的交互网络进行结构特征分析。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数据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网络密度值很低,说明在Coursera平台的课程论坛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这是由于这种关系边与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关系不同,交互关系的形成存在更多的随机性。网络的平均度特征值为3.44,说明论坛中每个问题所对应的回复帖子的不同学习者并不多或者一个问题在经过几个回复后就已解决。网络的强联通子图虽然较多,但是最大的强联通子图仅包含37个节点,意味着网络中只有少量节点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利用社区发现算法[12]对该网络进行模块性计算,社区数为41个,社区规模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社区节点数低于100,说明论坛交互活动以小范围的讨论为主。在最大的社区中,节点数为1125,该社区属于Coursera平台创始人andrewnG所开设的机器学习课程。

3.2不同行为特征学习者的网络特征

在所构建的网络中,首先计算网络节点的度特征。该网络的平均度为3.44,最大出度为455,最大人度为198,最小人度和最小出度都为1。根据之前建模得到的用户问答行为模式,我们将用户分成Q、C、a三大类分别计算各组节点的平均入度和平均出度,得到的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Q组用户具有更高的入度,而a组用户具有更高的出度。这是由于Q组用户倾向于提出问题,而更少参与回答他人的问题;a组用户则更乐于回答他人的问题,使得其网络出度也更高。

进一步地,按照相同的人度和出度对用户进行分组,然后计算相同组的平均持续学习时间。由于无法获取用户实际的持续学习时间,笔者假定某个用户的持续学习时间为从该用户第一个帖子开始到最后一个帖子结束,即以用户在论坛中的活跃时长作为该用户的持续学习时间。我们发现,节点的出度越高,学生持续学习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是由于节点出度与学习者解答他人问题的次数相关。如果学习者解答更多的问题,就表明其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越好,学习成就感也越高,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学习积极性。

大课间活动分析篇10

【关键词】课堂气氛;提问;互动;讨论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科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其理论性、实用性很强,理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相较于其它课程而言,分析化学内容复杂,仪器繁多,抽象难懂,难以熟练掌握,学生学起来相对较吃力[3]。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有相应的更好的教法。

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法,应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4]。而听课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如果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就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感知、记忆,更谈不上思考了,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就无从谈起。分析化学这门课程逻辑性较强,上课走神就不能明确课程的思路或主线,课后自学时就会感到课本上的内容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联,因而学习效果就较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5]。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重要手段。

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课堂心理气氛,它是一种社会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工作集体中的情绪”状态而言,即学生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6]。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的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对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而言,如何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达到提高其教学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恰当的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钥匙

教育心理学揭示,疑问是引起学生思维的第一步。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更好更有效的理解学习内容。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气氛的具体体现,因此,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以及生活性,最后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恰如其分的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钥匙,是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的心扉。有了疑问,学生即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情景展开猜想,通过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式[7]。例如,在学习《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δ》时,可以将其内容与实际生活中酸碱度的应用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你们是如何选择饮料的呢?”有的学生是说是根据营养成分选择,有的学生是根据品牌选择,大部分学生没有跟本节课内容联系得起来,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急需教师予以点拨:“同学们知道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也就是pH是多少吗?”这一提问使得部分学生迅速反应过来,回答道:“6.5―8.5”。教师进一步提出:“那你们应该如何选择饮料呢?”这是同学们猛然醒悟,异口同声道:“选择pH在6.5―8.5的饮料,”从而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已有知识来解答问题。如果教师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平铺直叙地讲解,则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学习效果就会很差。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就会产生浓厚的参与意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让学生觉得分析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分析化学是一门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二、教学相长的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方妙药”

互动的理论来源于以美国芝家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各种观点的总称,包含象征互动论、拟剧论、俗民方法论和角色理论等,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互动论者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冲突关系,课堂便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要达成的目标或想法,师生各自都力图发展各种策略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特殊的情境定义。互动论者还认为教师有比学生更多的权利,不过这种权力一直处于威胁之中。因此,“策略”和“磋商”出现了,而课堂秩序则被认为是磋商性的产物。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往往是与这种磋商的结果相对应[8]。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快速拉近二者间的距离,让课堂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健康活泼的气氛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的,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充分条件,而教学相长的互动则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必要条件。想要通过师生互动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必须先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比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创设一个真实、特定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从而培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形式[9]。例如在学习《红外吸收光谱法》前,可以利用案例:“2006年4月下旬,某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因肾衰竭而死亡”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请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死者的死亡原因,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可知:“问题主要出现在厂家误把二甘醇当作丙二醇。丙二醇是一种药用溶剂,而二甘醇则是一种工业用溶剂,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致人死亡。”教师将其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如何区别丙二醇和二甘醇呢?”学生会迅速联系到本节课内容:“利用红外光谱来鉴定丙二醇和二甘醇。”进而提出红外光谱的定义及其产生原理,其在药物鉴定分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完成对本章的预习。这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通过课前预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就会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的问题,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迅速提高教学效果。

三、如火如荼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手段

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当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时,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他们从一个教学中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翁,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于分析化学这么课程来说,由于其应用性较强,一般可以采用任务式讨论,任务式讨论来源于各种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其中心思想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看待事先的任务,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寻找任务的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正确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10]。例如,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可以任务:“寻找三聚氰胺奶粉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恰当的教法是学生学好分析化学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气氛是当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信息反馈。通过对这种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以便从教学内容、教法、教态等方面加强,改进或变更原有的课堂教学,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从提问、互动和讨论三个方面,对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作了一点探讨。

参考文献:

[1]白淑琴.分析化学(上)(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松栋,周激,吴跃焕,张翠红,张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90-92.

[3]吴明侠,史会齐.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72-173.

[4]江忠远.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1,45:171-172.

[5]郑燕英,罗蓓,葛兴,苑嗣纯,蔡红.浅谈“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108-110.

[6]浦春雄.调节课堂气氛的艺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07.

[7]王淑亭,杨森平.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

[8]赵仁.“互动论”对营造课堂气氛的指导作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