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2:14

课外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更加接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英语知识,也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应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提升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能力,以便积累更多单词、短语等知识。尤其,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导致某些学生不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实施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全面提升学生在英语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高中阶段课外阅读现状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高中英语学习中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实际学习中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学生不具有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之所以形成如此现状并不是一触而蹴,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着其他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1.1高中阶段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需求不大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应对高考,高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太注重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单词、词组、句型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1.2认识不到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由于高中生课业比较繁重、学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没有把过多的精力于课外资料阅读上,以至于课外阅读发挥不了本身的作用,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课外阅读对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一天内学生经常需要花费三分之一时间在课业上,往往没有多余的精力于课外资料阅读上,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出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3高中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主要集中于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上,对一些趣味性较弱的书籍缺乏兴趣

趣味性强的英语课外阅读资料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一些知识性强的资料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读完有趣的书籍只记得故事内容,往往学习不到重点知识。

二、实施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2.1培养高中生对英语课外读物的兴趣

由于高中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兴趣,导致自身认识不到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应先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虽然课内学习对高考比较重视,可课外阅读对高考也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当纠正学生这种片面认识,向学生指明课外阅读能够增强其阅读水平,对提高高考成绩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学生对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比较感兴趣,为此,教师与家长应向学生多多推荐一些趣味性强的读物,要求做好课外阅读素材选择工作。一般情况下,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和学生趣味相投的文章比较受学生的环境。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这类读物,以便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2明确课外阅读的学习目标

阅读是学生获取文章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教师教学过程中又不常常指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必须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课外阅读的学习目标。掌握了课外阅读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按照学习目标计划的内容进行阅读,并掌握阅读的重点。

2.3掌握英语课外阅读的技巧

阅读技巧是学生提升英语能力的必备工具,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程度的阅读技巧就盲目地进行阅读,则达不到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时常传授学生课外阅读技巧,让学生在一定技巧下阅读更容易达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先略读,再细读,即先大致看一遍文章内容,了解了文章重点、大致脉络后再细读。这既是人们通常习惯的阅读方式,也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具有价值的参考。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效仿这种阅读方式,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重点后,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作为学习生涯重要的阶段,培养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提升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了改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不好的现状,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措施,使课外阅读充分发挥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蕾.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6).

课外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提高;外科护理;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77-01

我院外科系本着全面提高外科临床护理教学能力的宗旨,每年定期对外科临床护理教学能力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显著地提高了我院外科临床护理的课堂及临床教学能力,提高了我院临床教学质量。

1外科护理教学能力培训方法:

1.1系统培训外科的专业知识:外科专业知识是从事临床工作所必备的知识,也是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经常应用的知识,因此我院外科系每个月二次集中讲授外科专业知识,有科护士长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时间,并由科护士长亲自授课,对于重点知识反复讲解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进行随机现场考核,生动的讲解贯穿授课之中,使临床外科护理人员逐渐牢固掌握了外科专业知识,并且学到了怎样将其应用到临床及课堂教学中。

1.2系统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外科相关专业知识是临床外科护理专业知识的拓展,只有掌握了外科相关知识,才能从容应对临床上病情复杂的病例,通过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外科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课堂及临床教学。对相关专业由浅入深进行细致的讲解,并且列举相关专业典型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剖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将其运用到了日常工作及临床教学当中。

1.3系统培训外科操作技术:外科操作技术的强弱,与手术病人的预后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强化学习及由技术精湛的教授协助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我院外科临床护理外科技术的操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对于外科技术的临床教学能力。

1.4培训外科护士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取得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学医院的护士,在日常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我院对于提高外科护士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非常重视,通过强化课堂教学及模拟医疗情境,练习课堂教学方法及临床带教方法,再通过心理学及基础专业的教授进行指导,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外科护理的临床教学能力。

1.5系统培训外科人员的医疗及教学文件书写和课件制作能力日常及教学文件书写能力是外科护士日常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培养该该能力十分重要,正规书写文件及其它核心制度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因此外科系将典型病历及核心制度模板定期用来培训,将教学教案及教学笔记的标准书写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及日常带教水平。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3],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结果

通过对我院外科护理教学能力系统的培训,使外科护士牢固掌握了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了精湛的外科操作技术,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在日常工作及教学活动中具备较强的护理及教学文件书写和课件制作能力。

3结论实践证明,通过外科系定期针对外科护理人员教学能力的综合培训,使外科临床护士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进顺,黄文驿.骨外科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与学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116~118.年6月第17卷第3期:632-633.

课外文学常识篇3

关键词:生活识字教学快乐识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的舞台。因此,识字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开发识字资源,把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五彩斑斓的生活紧密相连,让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的愿望,还能使我们的识字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体系。

一、开放课堂教学,创建学生识字的途径

生活是很好的识字课本,社会也是很好的识字课堂,我们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利用学生日渐成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这是增加识字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1、在新环境中识字

(1)认识同班同学的姓名。一年级学生在学完拼音后,我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写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来认识同班同学的名字。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没有几天工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这个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识字效果事半功倍。如我在教生字“佳”时,一学生说:“我的名字里有这个“佳”字;另一学生说:这是“舒肤佳”的“佳”,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个“佳”的。我在教“蚂蚁”一词时,一学生说:妈妈前天给我买了一件“小蚂蚁”牌子的衣服,我在吊牌上认识了“蚂蚁”这两个字。这样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知识,而且在更大的空间中学词、识字,为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认识课程表。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从认名字比赛后,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会读了。

(3)认识校园。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校园环境比较陌生和好奇,这时我就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中,看着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花卉……着实让学生兴奋。四周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标牌,更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徜徉于学校的花坛边、林阴下,一边带他们认识标牌上的植物名称,一边指导他们认读护绿标语,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校园、亲近学校,同时又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也是多认字的一种好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认字、认好字。这是一种轻松有效的识字方法。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猜一猜、查字典等方法识记生字,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内容浅显的课外读物,如韵语《三字经》、《百家姓》等。因为这些课外读物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识字的效果比较好。我们还利用人手一册的《小学生必背古诗》,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一部分孩子走得快一点,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一些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开放文本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识字

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生活的教学、主体的教学,要努力为学生构建生活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和创新中成长。为此,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新课程的要求,要走出文本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凭借。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其实就在丰富的生活中,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在有心人的明眸里。

我们的课文内容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大棚蔬菜基地,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了什么是菜园、什么是蔬菜。上课时,我又在教室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每一种蔬菜上挂着一张蔬菜名称,然后让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各自说说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我又在每个小组里下发了这些蔬菜的“名片”,让学生在组内认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送名片的活动――把这些表示蔬菜名称的卡片都摆放在对应的蔬菜面前。在送名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仔细观看这些蔬菜长得什么样,还可以去摸摸、闻闻这些形态各异、气味不同的蔬菜,并把观察到的介绍给别的同学,把自己摸到、闻到的不同感受说给小伙伴听。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识记了生字,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其中,人人有所获。课堂中场面热闹,学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如《自选商场》一课展现的是自选商场的一部分,图下安排的词语,都是自选商场里商品的名称,通过看图认识事物,把认字与认识事物、观察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所学的生字与生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课文又贴近生活,所以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些表示商品名称的词语,基本上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课本中又没有怎么出现的。学生看到屏幕上所示的词语,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虽然有不少是学生不认识的词语,但学生对于老师购买了什么非常感兴趣,都在大声地读。应该说,这是学生识字的原始和积极状态,也是教师应该珍视的积极状态。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争着回答:“牙膏,卷笔刀,铅笔,可口可乐,雪碧,上好佳,牛肉干……”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

其实这就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和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文字的敏锐,让识字教学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开放活动载体,促进学生的识字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语文趣味识字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可以通过模拟创设情境开展识字活动,如“娃娃超市”、“参观动物园”、“闯迷宫”、“小小邮递员”、“商品包装展览会”等等;或在班里创建识字角,把课外习得的字写到识字角里,并让学生自己建立识字本,用粘贴、图画等形式把认识的字放进识字本里,增加学生的识字储备。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而参观、访问、春游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调动了课外识字的积极性。为此,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汉字。如在课外识字积累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认识生字:

①开展“今天我当小老师”活动。每天利用晨读后的五分钟轮流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把自己最近认识的两到三个字给大家讲清它们的音、形、义并组词造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识字成功的机会,创造一个自主识字交流的空间,孩子们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

②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活动中认得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

③粘贴个人识字本。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识字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包装纸上的生字剪贴在本子上,可以把读书看报中认识的生字写下来,可以把大街上的招牌、广告上的生字记下来。让学生在收集中识字,在剪贴中识字,在记录中识字,在翻阅中反复识字。然后学生还可以把编汇而成的手册放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中,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不但兴趣浓,乐于去认字,而且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认识了更多的字。学生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即“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些行之有效的识字活动,都会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识字。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要我们老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造一种开放、灵活、有活力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真正体现识字教学的开放性,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课堂的精彩来自生活的丰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拓宽学生自主识字的天地,课堂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认知领域才会变得海阔天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一定会成为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又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外文学常识篇4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

我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教学校地处偏僻,属丘陵地区,学生大部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重视课外阅读程度很低。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想法。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前那种一本教科书式的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自身优秀的人格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就需要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而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思维火花,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高的家庭的孩子的阅读习惯差、几乎没有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而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又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4)阅读消费较少: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阅览室的有限书籍。(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从下面这些方面入手,或许是行之有效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才是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的最有效的策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一开始,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非常小,一听说课外读物,就只想到学校图书室有限的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科幻读物等。因此,先从教师本身做起,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读书。在学校生活空闲时,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老师要经常拿一些课外读物来看,用行动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则经常引经据典,道古论今,利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辅教课内知识,苦心经营每一节课,努力地把语文课上得精彩,巧妙地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个知识是在哪本书中得到的,学生逐步体会到原来文学的魅力这么大。平时,老师通过组织各种精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谈读书心得、认字大赛、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一有时机,老师便拿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书到班上去,给一些爱看书的学生们传看。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采取表扬的方法。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奖品通常是再借一本书,或请他们给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启发引导不太喜欢看书的孩子。这样,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二、给予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当然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为了确保阅读实践的有效性,我们要对学生的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运用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积累和结合课文读原著。例如:在上《草船借箭》、《美猴王》、等课文,借机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阅读方法上,当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教给他们各式各样的阅读方法。或者定期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有了好的读书方法,读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读书的劲头就更大。

在学生阅读时,我们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可半途而废,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要安排出读书的时间,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提供一些开展课外阅读的保障

课外文学常识篇5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作用的。

既然说了是课外阅读,也就是说能够学习到课内很多所没有学过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学习一本语文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一本语文书里面,很多课文都需要查找课外的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懂得课文究竟在讲些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学多一点知识,读多一些书,慢慢的累积下来,懂的道理也就多了,也就会变得成熟、稳重和懂事一些。

另外,课外阅读对写作方面也是非常有用处的。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去,会令自己所写的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或者在课外阅读时所看到别人用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也是可以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文时用上去的。

所谓“学海无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学习课文有帮助之外;还可以遨游童话世界,寻找快乐,寻找乐趣。可以知道名人的传记故事,知道历史……

所以说,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外文学常识篇6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媒介,语言的表述、交流表达了一个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内涵。正是因为世界上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才有了不同的语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媒介,同时语言也是反应文化内涵的镜子。学习一门语言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不懂得文化,就学不好语言。学习一门外语就要学会接纳外国的文化内涵,学会运用外国的思维。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语言技能、文化意识等多方面进行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下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文化内涵,理解外国文化,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有益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新课成改革后,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起来,文化意识的培养虽然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可,但是在当下的教学中,还是会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教师过度重视单词语法。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出现的普遍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却容易忽视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的重视。这是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过度重视语音、词汇等,却忽视乐文化背景的介绍。这样重语言轻文化的的教学方法,虽然会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很高的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英语的运用,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对文化进行讲解,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2.中国式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根据所学的一点英语知识进行自我创造单词和句子,即我们常说的“中国式英语”,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将母语的文化深入到英语中。这样对英语学习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要学会区分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别,不可进行混淆,要学会用外国人的思维进行学习英语。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有效渗透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文化的理解不够到位,那么如何有效的将文化渗透到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来呢?根据小学生英语教学实践得知,小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的实现方法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进行开展。

1.以课堂为主,利用教材进行文化渗透。对于当下的教育来说,小学英语的教学仍然主要以课堂上讲解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当坚持以课堂为主的原则。英语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方式。中英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中,如果对于西方文化不够了解,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去研究,便会出现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中出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部分找出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

2.创设真实语境,为学生们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对于学习外语来说,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离不开体验式的活动。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话教学,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真实对话,加强语言的交流能力。

3.通过课外活动提高“文化意识”教学。小学英语的教学应当以课堂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应当趋于多元化,譬如收听英语广播、观看外国的电影、开展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从课外的活动中学到关于文化的知识。也可以邀请一些外国的友人来学校开展英语角,让学生真实的与外国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促进学生的交流具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地地道道的英语,感受外国文化的魅力。

总之,语言背后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被忽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文化有效地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课外文学常识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学习模式

高中学段,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课下进行的,如何使活动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端、使活动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这就依赖于对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但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总会遇到形式各样的瓶颈,在遭遇这些瓶颈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正逐渐成为课程性开发的首要问题。

一、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主体的目的性模糊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的主动权还是握在少数语文研究的专家学者手中。对于大多数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只是简单的负责教授语文学习知识,对课改下的活动性课程开发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被充分的重视。这样一来,就使得课程开发主体非常的单薄。除此之外,即便有些一线教师对活动性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真正的在开发过程中帮上忙。因为,这些老师仅仅停留在课程性开发的理念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然也就提不出什么具有建树性的建议,相反的,具有这种“超前”意识的老师只能通过翻新多媒体教学的花样,一味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课程内外资源相互脱节

活动性学习课程在自身的开发联系上来看,课内外的学习课程资源缺乏联动性和统一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大环境所迫。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教师仅仅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教科书作为金科玉律来教导学生,却没有意识到外界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事实上,课外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课程性资源自身就带有浓厚的活动性。例如,校报编辑室、广播室、校图书馆等,这些与文字文学息息相关的资源都应该成为课堂的延伸,成为活动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场所。然而,如前文所说,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在高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和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不得不选择把孩子和外界隔绝开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一来就切断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联系,也就造成了课程内外资源的相互脱节。

3.各个阶段的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不一致导致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自我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此时,对学生的干预、培养、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此阶段身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应的课程性开发应当也伴有阶段性和衔接性,尤其是活动性课程开发更是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适应,要坚决杜绝活动本身过于幼稚或者过于成熟而造成的过激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然对资源开发的主体,活动性课程的主持者――教师提出了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牵制,在高中的人事调动中,很少有一位教师能够自始至终完整地完成一届的高中三年教学。教师的频繁调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性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缺少一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质的教师的引导很容易造成活动性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和贯彻性的后果。

二、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要树立正确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观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过分强调了“以书本为纲”的观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在观念上树立起“实践世界是学习课程的根本来源”这一概念。要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树立起求知的欲望,努力寻找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中带来的活动性经验是否与课本知识相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以及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层开发,激活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激活学生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外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课堂。

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同时在教学和互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2.优化现有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并注重教学策略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内容的筛选,不能是“捡到篮子里面的都是菜”,要保证课程安排内容具有价值,这一点就需要从优化教学的策略入手;再者,要注重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展开活动性研究,即针对授课内容中学生多次犯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标注,然后针对这出处难点进行活动性课程的设计安排,引导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最后,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不同且有差异的,所以在开发活动性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点,力求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际经验入手设计出因人而异的活动性课程安排。

3.注重语文组内部各个老师之间对活动性课程安排的交流

很多高中每个语文组之间都非常的独立分散,如果年级组之间,组与组之间长期缺乏合作交流的话,不仅是语文活动性课程不能有效顺利推行,学生接受课堂学习后反应也会不一样,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学进度的不一致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要经常促进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加强他们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从而改进语文学科现行的教研制度,带动每位语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实现每个教师和每位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有很多不足。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一定要更新理念。这样对于课程的改革,对于真正做到教有所用、学有所获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邵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4.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外文学常识篇8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10-02

宋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曾将广泛和坚持不懈的阅读比喻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正是有了这湾活水的注入,治学和为文才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如此,除却课堂教学,应该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与扩展,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多数农村中学,由于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意识薄弱,加上教师教学目的的功利化,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天地,导致大部分学生视野狭窄、知识匮乏、欠缺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兴趣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中学生受到电子科技的吸引,对多如瀚海的名著、精美时文不感兴趣。再加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成绩又往往不能全面反映阅读的成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极易受到打击。学生根本搞不清楚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少人单纯地认为学好课本知识便能考取优异的成绩。在学生的概念中,课外阅读无外乎是时尚八卦杂志、小说、动漫,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外阅读就是教材辅导书籍。兴趣的缺失、阅读目的的不明确让学生找不到课外阅读的方向,甚至找不到课外阅读的起点。

2.课业负担让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匮乏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繁重。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考取高分,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课外活动的时间,其学习和生活全部以教材和习题为重心,成天埋头苦学,在知识记忆和题海战术中奋斗不已。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忙于应付课业,无暇顾及其他,课外阅读只能是一种奢望。

3.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课外书籍零散

部分学生有心阅读课外书籍,但也只能局限于自己购买或者在学校图书室借阅。可实际上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学设施不齐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良莠不齐,种类不多,版本陈旧,归类零散。受场地限制,许多农村中学的图书室不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图书,大多是让学生在一张书目单上挑选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也有所限制,有的学校采取班级轮流借阅的制度。由于生活在农村家庭,很多学生家里根本没有合适阅读的书籍,充其量有些杂志,学生一般的阅读方式更多是购买作文选。硬件设施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4.家长对课外阅读有消极认知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家长虽然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努力考个好的大学,以后便会有好工作、好生活。他们忙于打工赚钱,致使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更是不能理解课外阅读的概念,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考试能有好的成绩足矣。还有的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只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影响孩子的成绩,甚至觉得看课外书的孩子都是不务“正业”。即使一些家长的态度相对开明,但对课外阅读依然心存怀疑,一旦孩子成绩下滑,便归咎于课外阅读。

二、改善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也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提升,没有兴趣作为依托,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有限,对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品位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培养其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从多角度指导和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或给学生推荐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视野扩展,既要广泛涉及,又要精选书籍,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为学生推荐与其知识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刺激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

(2)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日常教学,它虽然能使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但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网络存在很多“诱惑”,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它,而是上网成瘾,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就需要教师加以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有用的信息资源,将它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而且在网络上阅读,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实时的评价,学生在与网民的实时讨论和碰撞中,思维得到发展,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从教材延伸,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将需要阅读的内容留到课后再进行阅读,把省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活跃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督促作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引自课外书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段落的出处,让学生看过原著之后再次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接触更多的著作,也能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

2.尽量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适当地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仅能让学生从紧张的功课中得到放松,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应该让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能力对于自身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对课外书籍进行品味和欣赏,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学校应完善配套设施

学校应该从多方争取经费,让教学设施与实际教学相配套。农村中学也要建立并完善图书室,充实图书室藏书,尽量延长图书室开放的时间,因为那是多数学生唯一的课外阅读来源。只有硬件齐备,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只有书籍的完善和内容的充实,才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领略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乐趣。

4.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想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须用端正的态度对待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问及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都看些什么书时,就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课外阅读计划,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吸取书中的精华,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有效提升。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涉猎知识、体验社会、感悟人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此外,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写的行为,经常做笔记,摘抄经典语句,写心得体会或小评论,能有效提升鉴赏能力。

课外文学常识篇9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核心素养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对小学作文教学至关重要。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避免出现无处下笔的问题。现代人才的培养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素养,而写作则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课外阅读又是提升写作能力最显著的手段。综上,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就能促使他们爱上写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选择的,有一定的功利性,比较枯燥;课外阅读的内容则要比课文内容丰富得多,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外阅读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尤其对新鲜事物,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非常必要,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除了必要的课堂知识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

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课外阅读的策略

1.立足教材,将课外阅读内容与教材联系起来

课外阅读对于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关键。首先,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贴合教材内容,要选择适合学生,且学生能够读懂和理解的内容,过于简单和深奥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后期的学习,为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以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为例,这是著名文学家鲁迅的文章,讲述了特殊时期,儿时伙伴闰土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了解了鲁迅的一些生活经历,教师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给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学生后期会学到的,其中的童趣和童真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语文素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阅读对于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小学时期是学生知识打基础的阶段,需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提升社会经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去糟粕、留精华,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引导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分析出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知识和情感需要,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需要基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由年级为基础,划分年级目标、上与下学期目标,每月阅读目标及子目标。如四年级的课文阅读能力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200~250字;能够学会运用工具理解较深的字词;且能协调好略读与精读的关系;能分析出文章的主旨思想;能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书写阅读笔记,每次笔记500字左右;能根据笔记内容插图。再将总目标细化到学期,学期目标细化到每个月、每周中。通过科学制订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促进读有目标。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从满足学生好奇心这一方面出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获得知识的满足。可以采取角色表演、讲故事比赛、分享交流会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组织学生在阅读周中阅读《三国演义》,邀请学生讲述其中的故事,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又如,要求小组表演《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二、推荐优秀书籍,使得读有内容

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关键元素,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属于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生阅历少,免疫力低,认知水平有待提升,不会选取读物,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使得课外阅读完成后,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储备社会经验。可以选取以下几类读物

一是探究类书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也为了引导学生应用语文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类书籍。如科普类读物《一粒种子的旅行》《动物王国大探秘》《科学家故事100个》等。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得知识,并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探究。

二是拓展性阅读。小学生处于天真浪漫的年龄,也处于知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内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需求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实施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学生拓展阅读童话、诗歌、故事、语言等,《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中年级拓展阅读写景叙事类书籍,高年级学生拓展阅读科普文章和应用文,《父与子》《丁丁历险记》等,如《万物简史(少儿版)》。通过教师推荐优秀书籍,使得学生读有内容。

三、科学授之以渔,引导读有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素材中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如何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收获经验,提升能力的方法。作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卓有成效的阅读办法。课外阅读方法有很多,根据去粗存精的原则,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是选读法。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写作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要阅读的内容,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如学习《神奇的克隆》后,指导学生借阅有关图书,阅读科普文献,写作科普文章,提升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二是精读法。即为对美文、优秀的文章展开咬文嚼字,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文本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引经据典,就可以用这些文本作为阅读的教材,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三是速读法。即为快速阅读方法,只为了解故事梗概和文章大意。需要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且身心合一,在短时间内快速收获大量信息,并将其中的精华吸收进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辅助工具。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课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优化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指导时,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选取科学的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教给阅读和分析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