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十篇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十篇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2:47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91-02

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就设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商务硕士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其培养的一流国际商务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我国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它是为“职业型”学生而设置,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位。但是,这个在欧美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极受欢迎和重视的学位在我国的认可度却不高,其招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如会计专业硕士和金融专业硕士。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十分活跃,国际经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归纳了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法,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扩展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领导者[1]。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课程设置都是两年,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处理复杂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美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也不同,绝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所修学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突出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2]。例如,芝加哥大学在课程体系中突出财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选修课程较多;南卡罗来纳大学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政府和政治在国际商业运行中的作用,课程设置面较广,涵盖了经济、管理、财务、营销、政治、文化等内容;西北大学国际商务硕士的课程设置独特,开设了具有交叉课程性质的国际医疗保健系统课程。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案由四个部分组成:国际商务课程、外语学习、交叉学科及第二专业、地区研究和商务实践[3]。国际商务课程主要涵盖一些商科功能领域的国际化课程,如国际财务、国际投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企业进出口、企业国际化管理等[4]。外语课程的学习是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重心之一,大多数高校会经过严格的考核以保证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特征,美国高校很重视交叉学科及第二专业的学习。许多美国高校还要求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内容,这一训练内容通常是结合当地的商务实践来完成。

二、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85%的时间是学生在讨论和发表意见,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控制案例教学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在上课之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案例,然后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讨论案例,学生在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可行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中的反思过程,让学生将已有认知与案例学习结合起来,在高效思考、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决策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的能力。

(二)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又称作“干中学”,即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的运作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提升能力。行动学习法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案例教学法,在这种授课方式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国际商务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各种商务模拟、案例大赛、企业实习,或者参与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等组织机构的运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性质、提出行动方案、采取有效行动,m而创造性地解决国际商务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优点是以结果为导向,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三)团队学习法

团队学习法中的“团队”是指一群学生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的课外小组。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以团队经验共享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讨论、演讲等活动。首先,团队成员需要制定领导力实践方案,例如参与社区服务或为学校举办一个新活动,创建一个新项目或开展商业计划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拟定的方案,最后由老师对团队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团队学习法考察的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和达成共同目标的水平,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对最终结果(不论好坏与否)负责。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学习法培养出的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更强,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均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缺乏明晰定位,导致学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各高校要做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就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人才定位要充分考虑区域需求、行业标准和职业定位,构建以培养高校为核心,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立体交叉的培养体系,要突出国际化,突出商务特色。各高校要抓住机遇,与跨国企业合作,紧密联系相关行业,共同制定国际商务行业的人才标准。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设定培养目标。教育部直属的985、211高校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地方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发展战略。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商务人才。为了准确设定培养目标,地方院校需要认真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未来经济的增长点是什么?本区域有哪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居于什么地位?本区域重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校的影响力有多大?本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欢迎等等。

(二)完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类似,职业特点不显著。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应密切关注国际商务发展的最新趋势,构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为不同学习背景和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其实际情况和职业发展的课程,将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或第二专业,打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我国高校也应该强化实践培养,加重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高校可以开设商务实践类课程、引进具有职业特色的商务教学软件、开办工作室和研讨会、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还应该推进外语应用,注重地区研究。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却忽视听说方面的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英语学习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化听说训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习新兴国家的语言,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各高校还可以考虑开设地区专题课程,或者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与实习等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及商业惯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符合特定地区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上,我国高校应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国高校培养国际商务人才采用的案例教学、行动学习及团队学习等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硕士时,要强化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团队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还可以尝试采取商务模拟、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商务模拟教学法为例,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进口商和出口商两个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谈判角色进行模拟谈判,经过询价、报价、还价、磋商及达成交易等各个谈判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际商务谈判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四)注重教师引进与培训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一,吸收来自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组建一支从业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还可以考虑引进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师。第二,设立国际商务研究中心,鼓励并资助教师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三,以举办各种教学研讨会、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相关会议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机会以及与国内外同行探讨国际商务发展的平台。第四,地方兄弟高校之间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断完善师资结构。

参考文献:

[1]Daniels,J.D.&Radebaugh,L.H.theevolvementofinternationalBusinesseduc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75,6(1):79-89.

[2]Reynolds,J.i.&Rice,G.H.american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Busines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88,28(3):48-57.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miB;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2-02

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我国在参考和导入发达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masterofinternationalBusiness)。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是我国唯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够迅速进入实践岗位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之一。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决策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miB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因此,国际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有很多交叉,其学科属性可定义为商学学科。

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及伦理和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营销技巧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人类学、外商直接投资及腐败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的学科特点,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学好国际商务。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因对其认识的不同,其开展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从“教”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问题导向”和“集成性”。“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将所要传达的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过程。“集成性”体现在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很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从“学”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情境化学习”(contextualizedlearning)和“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情境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整的案例故事,了解决策情境,结合所学理论和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自身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决策过程。“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为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决策问题,不断碰到新知识,需要带着问题学习,边用边学,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miB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讲解为重点,考核也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快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最新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传统教室里的教学也受到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的冲击与挑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甚至越学越僵化,缺乏创造力。

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案例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一般本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仍是主要方面,软能力的培养作为补充。

作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国际商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考核方面,测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等,而不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是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具备的根本素质。因此,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缜密决策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四、miB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无需赘述,而前述分析也说明,国际商务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以领导力和决策力为最终目标的培养要求下,案例教学是最适合miB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决策过程的真实场景中,通过模拟的管理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贴近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知识链断裂、沟通不畅、观点冲突等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修复自身知识链;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沟通力和说服力也得以提升。总之,案例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锻炼和塑造。

其次,由于miB学生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适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miB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miB学生往往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其进一步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更乐于表现自我,也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愿意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动思辨展现自己,这也更好地保障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miB人才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

案例教学的成功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是否拥有优秀的案例,以及教师是否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于我国于2010年刚刚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相比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miB课程建设还在逐步完善中,miB课程案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适应教学内容需要的优秀案例,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优秀案例还非常稀少,而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miB授课教师也十分稀缺。这都制约了miB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为克服这些困难,miB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开发案例,编写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案例开发方面,案例故事是关键。找到能够适应课程所需的案例线索及选择合适的议题,是案例开发的首要步骤。在选用国外企业的经典案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和选用我国企业的案例。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贸易与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涉及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和自身的国际化程度都逐步提高,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跟踪,为课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案例。一个优秀案例的开发很难由一人完成,如果能够组建案例开发的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案例开发的持续机制,就可以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准备方面,教学设计是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借由案例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主角,但教师却承担引导与掌控的任务。为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需明确知识点、确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好能够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并布置阅读题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问问题,以及问问题的顺序,以便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与争论,使案例教学课堂产生热烈的氛围。在问题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案例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之,案例教学过程的课堂环节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瀚,王健,梁蓓.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1-38.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3

会计硕士≠会计学硕士

会计硕士简称mpacc,2009年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25所院校开始培养全日制双学位会计硕士。但是因为会计硕士是专业学位,很多人认为是会计学硕士的山寨版,即使对报考会计硕士有想法的考生也心存疑惑。其实,从培养目的上,可窥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专业。会计硕士培养目的是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而会计学硕士主要以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人为主。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以下区别。

1+1导师制

会计硕士侧重实务实践,会计学硕士侧重理论教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模式、授课方法上的不同。会计硕士在教学上偏向研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学习,会计学硕士则是通过老师授课,个人课后理解并消化知识体系为主。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很多实务研讨课,关于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的解读课程也很多,比如财务与会计实务问题研讨、基于财务视角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以及纳税筹划等,对以后的工作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性。除此之外,学校会经常邀请经管类的实务人士做一些启蒙讲座,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而会计学硕士的课程则一般是以理论为基础,包括财务会计原理和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论等课程,整体要求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有所提高,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为此特意在每学期都安排了各种课题。

在导师方面,会计硕士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一名会计硕士的学生都会配有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学术方面和社会实习方面。通常来讲,校外导师来自于各个领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经理人,大型国企的财务部门主管和一些企业的财务总监,这些校外导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在每个假期安排学生实习、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而会计学硕士只有一个校内导师负责科研和论文指导。会计硕士一般都采取自筹方式培养,上学期间奖学金偏少;而会计学硕士则是以公费和委托培养方式为主,自费情况较少,并设置大量的奖学金。在学制方面,会计硕士学制一般两年,会计学硕士三年的居多。

职业认证的“豁免”

国际上的一些注册会计师协会会给予会计硕士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被称为国际会计行业的黄金证照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给予会计硕士毕业生免考14门课程中的9门的优惠政策。另外,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香港会计师公会)对mpacc有快速通道免考协议。该快速通道免试政策主要面向mpacc毕业生和顺利完成第一年学习的在校生。申请人凭学位证书或学校出具的第一年课程学习的证明即可参加快速通道考试。通过考试者即可获得Cima管理会计高级文凭,Cima职业资格11门课程的部分课程免考和豁免部分考试费用。相对比,会计学硕士则没有相关的社会认证。

校外导师“照顾”实习

相对比会计学硕士而言,会计硕士对实习更加注重。会计硕士的培养方案意安排了实习学分作为考核要求,而且所占比重颇大。因为会计硕士是两年制,时间相对紧张,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寒暑假完成实习。其中大多数实习机会是由上文所提到的校外导师提供的,另外一部分是学生通过社会招聘方式自己应聘的。作为会计硕士的学生,一般实习首先会选择一些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另外,也可以考虑一些内资银行和大型企业。一般而言,以普华永道为首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外企都会选择在每年的6月、9月分别开始暑假和寒假的实习招聘;而更有吸引力的外资银行和投资银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或者中信证券投资都会提前一年进行实习招聘。

对于会计学硕士,实习也是必要的,但是并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校外导师提供便利的机会,大部分都是靠自己应聘得到的机会。

两科比四科好考?

会计硕士考试科目分别为管理类综合联考和英语二,很多考生都觉得会计硕士考试科目减半,理所应当地认为会计硕士好考。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这就需要详细了解管理类综合联考和英语二的具体考试形式了。管理类综合联考,是借鉴国外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的考试形式和核心理念来考查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测试,该科目分为三部分,数学、逻辑和写作,分值分别为75、60、65,满分200。这门考试的特点是时间紧、题量大、要求准确率高。需要强调的是逻辑这一科目,逻辑题旨在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和周密,题目有信息量大的形式特点,这是新出现的考试形式,值得注意。

在此举例说明,让大家初步了解一下何为逻辑题。例如一道经典的逻辑推理题:某刑事案件,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谋;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谁是作案人员,谁又说了假话呢?

是否觉得很像智力测试题?逻辑题的特点就是这样,用模拟环境来考验逻辑思维。

至于英语二,是为了区别学术型硕士的考试科目英语一而命名的,前身是mBa入学英语考试。由于这样的背景,也就决定了考试中出现的阅读材料,一般都是关于管理、股市或者经济现象的,更加考查考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能力。

从2012年开始,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等几类专业学位硕士初试不再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而由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虽然这一调整将减轻考生的迎考压力,考生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向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准备中。但是对于考试变化,考生们应意识到,这意味着会计硕士的考研强调更多的是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只是会死记硬背。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那些围绕考研科目作应试准备的考生,所能获得的录取几率将越来越低。

由此看来,调整后,虽然考试的科目减少了,但是难度并没因此降低,只是和会计学硕士在考试侧重方面有所区别。

就业口径宽,企业均需会计人才

如今,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会计人才,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单位都需要,因此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相矛盾的是,我国的就业报告显示,会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很多学生还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其主要原因是高端人才的稀少。那么,会计硕士的就业前景如何?

会计专业人才市场供与求平行上升,但基础低端人才供大于求,高端人才供不应求。据调查,目前全国大部分院校、科研院所都开设会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较多。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导致了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会计专业的能力就进行招生,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功底并不强,仅仅学会了会计专业的皮毛而已,属于低端人才。而这些年来社会上一直宣扬会计专业毕业生好找工作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不愿进行深造,高端人才培养无法持续。高端人才的缺失引发了企业招聘的不满,进而恶性循环,近一步造成了低端人才供大于求、高端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

短期内,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仍旧处于很高的水平,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凡是有企业的地方就一定需要会计人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将要开启一系列新的计划进行经济复苏,更加需要高水平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

从上述情况看,会计硕士的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由于会计硕士培养理念、方法的一些变革,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很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的就业方向如下。

1.国企或内资银行

如果你的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还不错,又比较倾向较为稳定规律的生活,就业时可以多关注这些单位。在应聘时,个人实力和专业能力成为关键性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这些企业会有很大的人际关系压力。

2.外企、外资银行或证劵公司

这类企业既包括像宝洁公司一样的外企,也包括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公司。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的金融企业会更加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会增加,银行成为很多会计硕士毕业生的新宠。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银行里工作是一份很稳定很体面的工作。至于外资银行,则要求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足够强,且能承受足够的压力。

3.会计师事务所

不少会计硕士毕业生都选择了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而言,事务所能让考生学到在企业10年甚至20年也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你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已经很熟练,且感觉能适应经常出差加班的工作,可以选择事务所。但是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正所谓,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会计师的薪酬也是很可观的。

4.公务员

近几年,国家机关每年都要招考经济管理类岗位公务员,岗位空缺很大,对很多毕业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你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有较浓厚的兴趣,可以在每年毕业前参加公务员招考考试。历来公务员考试都非常火爆,竞争激烈,考生需要谨慎考虑。

5.高校教师

如果毕业之后有志当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考生可关注高校的招聘公告,但是教师每年有至少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还可以享受稳定的福利待遇,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在选择高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前景,而不要只看重暂时提供的某些条件。建议大家选择在学术上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学校,初入职场时,待遇不必作为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才可以胜任。一般高校教师都要求有博士学位,甚至要求海外学习经历。从这一点看来,想要成为高校教师除了自身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外,教育背景也很重要。

1.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素有“中国工商企业管理的摇篮”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企业管理教育和研究基地。商学院会计学科是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科,学术积淀深厚,实践基础扎实。该校拥有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mpacc项目的成功经验,同时该校与海外多所知名学府有密切合作,是我国教育部第一批设立mpacc学位的试点学校之一,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又在苏州设立了苏州校区,专门成立国际学院研究生部,也对mpacc招生,由于区位等因素苏州校区的竞争力相对要小一点。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是中国最为顶尖的商学院之一,中国商学院综合排名前五,也是京城四大(北大、清华、人大、贸大)之一贸大的工商管理学院,被称为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商学院,是国内最早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管理学院,也是我国教育部第一批设立mpacc学位的试点学校之一。学院长期坚持引进原版教材,且90%以上的教师可以直接用英语、双语和原版教材授课,教学特色突出鲜明。

3.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有财经领域的“黄埔军校”美誉,在国内会计、审计和财务学科建设中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双导师制度,在该学校得到很好发扬。

会计学院于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21所具有“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办学资格的试点院校之一。会计学院连续几年获得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教学质量评估第一名。会计学院长期同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aCC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australia)、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香港会计师公会以及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等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

该学校的会计硕士有多种学习方式,例如分别招收可以周一至周五上课的应届生,同时招收周末学习的在职人员。

4.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首批开设会计硕士的学校之一。通过开展海外合作,学院相继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australia),澳大利亚国家会计师协会(nia)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化教学开展顺利。央财与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建立了“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进行相互间的资料交换、人员互动和合作研究。在科研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是财经类院校的翘楚,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验证。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区域经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02-0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应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又系统的过程,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校mpacc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昱.构建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2]刘永泽,赵和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3]高明.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Researchontheprofessionalaccountingmastertrainingmodelintheuniversity

ofHeilongjiangprovincebasedontheperspectiveoftheregionaldemand

tanXu-hong,LiXin

(managementcollege,Heilong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Harbin150022,China)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特色;培养模式

金融工程学(Financialengineering)是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公司金融、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等多种创新型金融业务而迅速发展。金融工程学标志着传统金融学走向了产品化和工程化,成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

一、金融工程课程体系产生于引入的宏观认识

金融工程最初的狭义定义是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金融工程研究领域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如下层次:对创新型金融产品与工具的研发;设计开发新的金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各层次由浅入深,展现了递进的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实例表现如下:第一层次包括对银行账户、共同基金,以及面向企业的期货、期权,可转换债券、新型优先股等给予创新型设计;第二层次包括银行金融制度等的再设计;第三层次包括创新企业融资结构,新型现金流管理策略的给出等。金融工程学创始人之一的约翰・马歇尔,曾任全美金融工程师协会执行主席,从实务角度也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概括。其认为应包括如下四方面,即证券及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公司理财和风险管理。在特定条件下,传统型金融工具往往难以迎合公司兼并、收购等特定融资需求,其亟需金融工程师为其设计出能够恰当解决问题的融资方案。在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主要目标是开发各种套利交易策略,涉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金融工具、法律法规和税率等多方面,包括纯套利性质交易策略和准套利性质的交易策略。其是将高风险投资工具转化为低风险投资工具的系统,包括开发“高收益”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及正向回购和反向回购协议等。金融工程所对应的风险管理强调,将多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组合,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即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并测度,继而利用已有的金融工具构造出降低或规避风险的方案。

二、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学科特色比较

1.设在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1)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硕士设置在工程学院培养的代表性学校。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二,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运用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九。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科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inFinancial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ofengineeringinFinancial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中,我们了解到,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是该校进行培养的特点,该校所毕业的学生应具备在银行、证券及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从事相关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其学生必须掌握七门必修课程(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并将把统计学知识与工程学知识统一起来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要点。

2.对于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培养课程,是因为在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被一些学校安排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讲授。此种模式的代表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通过分析上述几所排名前列学校的情况,我们发现,此种模式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康乃尔大学出版了《mathematicalFinance》,是金融工程学领域的第一个学术期刊;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金融工程相关研究成果也位于此研究领域中的领先位置。为此,培养金融工程领域中的专业学术型人才,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模式的一大鲜明特色。在该培养模式下,未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而且所毕业的学生还将获得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inFinancialmathematics)。芝加哥大学的金融数学硕士课程设置中对数学成绩的要求很高,而且学习难度也较大,其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具体来讲,该校此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与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分析与金融模拟等。培养既能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又能以此对衍生产品进行设计和定价的能力。

3.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纵观排名于北美金融工程专业前20的学校,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金融学院进行硕士培养的学校,仅此一家。不仅如此,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惟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相比较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而言,Hass商学院授予的是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inFinancialengineering)。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较前者来讲,更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其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质较强的课程中,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被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在内。此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要求国内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名靠前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后发现:首先,美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集中于硕士培养,而现阶段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本科阶段,目标是金融工程本科人才,为此,美国模式对于我们来讲存在较大差异性,不适宜直接照搬。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本市场,往往层次感并不是很清晰、市场产品不能呈现多元化与多样性,在法律监管、技术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使得有效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这些金融工程研究所依附的基本理论并不能实现在我国的充分使用。目前,国内诸多大学均在结合本校的综合优势,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力求培养出金融工程人才。经济类学校教学的缺陷是,在工程教学上并无优势。一般有着金融经济理论和工商管理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财经类大学开办金融工程专业如何展现出自身特点?所培养出的毕业学生如何在工作领域中与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竞争?财经类学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何在?这都是我们一直在要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适应市场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是我们的立足点。

真正适应我国情况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是,一方面以立足我国国情的实务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会不断被丰富发展,在完全成熟规范之后仍需数理性较强的研究作为支撑,因此还需在应用性金融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定量性的金融工程相关知识。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简史告诉我们,金融理论是支持金融工程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的经济学相关理论、数学定价方法的理论、统计学的数值分析理论、会计学和财务分析的理论、金融与法学理论和税收策划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也正在向金融领域渗透。

因此,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以金融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借鉴工程论的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所以,对于财经类大学培养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具体包括:造就能够拥有广泛而扎实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基本知识,数学知识背景适度,能够运用多种计算机模拟测算技术熟练地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建模模拟的金融工程应用人才。

三、财经类院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设立院与院,系与系,甚至院与系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金融工程学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的特点明显强于其他学科,其要求各个学校在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需要在相关院系之间尽可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以共同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其中,尤其以将管理学院的管理特色和金融学院的金融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为亮点。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制订规划。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故而,灵活多样应该是其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以保证其前沿性与持续性。课程制订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如下三方面:①结合金融工程的学科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制订出体现学校培养特点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②基于现实中一系列客观金融实际,以及实践课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给予一定数目的,能够涵盖全学科的广泛的选修课程体系。

3.实施课堂教学与试验、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性的金融工程学,应对其给予实验与实践的高度重视,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的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课堂讲授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模式,其更多强调的是学习的抽象性,对问题思考的垂直化,对确定性的追求,个体工作的独自性等。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训练。结合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更多地开展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与金融实务教学是实验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4.强调团队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结合是试验与实践教学采用较多的方法。可以按照实际项目或某个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学科教师进行辅导。学生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从中掌握相关知识,并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会分工协调,团队合作。

5.提倡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注重将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进行衔接。其应是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为此,在本科培养阶段,应强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并将理论实践结合对接点的识别作为重要的培养点,继而培养学生对金融工程方法、理念、意识的认知。这些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的主体任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如何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是培养中所对应的重点。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强调提升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应的重点。

总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相应地,金融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借鉴、思考、创新和合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发展金融工程学科,才能培育出好的金融工程人才。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法学硕士培养质量法律人才

[作者简介]李景义(1972-),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王宏巍(1980-),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Xm_HLJ_2012009)、2013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Z201301016)和2011年度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110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2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法学硕士的教育培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众多新出现的困难,尤其是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对传统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一旦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将这些问题解决的话,一定会导致法学硕士培养工作的整体目标受到影响,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现。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全国众多高校中法学硕士的培养策略,笔者发现,基本上大部分高校的定位都是“培养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培养科研学术型法律人才”。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法律教育的初衷是培养法学高等教育和研究人才,但是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来分析,整体设计不仅需要学术型的高端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众多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随着法治时代的到来,21世纪法学教育又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原来的目标定位已十分不合理。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对传统法律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提出了众多新的要求。在我国有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案中,提出了最终的培养目标:通过长达十年多的时间,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科学的法学教育理念,进一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法律专业人才。①因此在此项计划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无论是进一步回应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都需要对法学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笔者认为,无论是将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还是将现阶段社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多种需求作为出发点,法学硕士都应当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实际组织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敬业意识和合作意识,可以进一步融入各个行业的工作,进而促进各行各业的法制建设;具备雄厚的专业法律知识和广泛的学科知识,有着良好的文化、思想素质;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是拥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法学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法学硕士教育的扩招培养了众多具备法律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并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同时,伴随着法学硕士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和教育界逐渐加大了对法学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视。近年来,国际、国内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法学硕士培养还存在课程模式、生源质量、导师指导等问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优秀生源流失较大,法学硕士培养质量降低。优秀生源流失的原因有两种:其一,国内外一流大学互相争夺生源;其二,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后,招生规模逐渐增大,调研高校均反映出了研究生生源质量逐渐降低的大趋势。基本上高校中均存在着本科生生源优于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优于博士生生源的现象,同时硕士生生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加之法学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形不好,相对于某些经济类专业来说,法学硕士就业途径比较窄,比较对口的职业是到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或者到其他行业从事与“法”相关的工作,但这些单位的接纳能力是有限的。②

此外,法学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张速度过快,高校培养条件不足;第二,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过少,资助研究生的力度比较小,导致部分研究生一边兼职一边学习,进而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第三,法学硕士读研动机多样化,有些在读研究生仅仅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文凭才选择的法律专业,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设置忽视法律技能和职业道德,过多注重理论教育。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硕士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过少,内容也不够全面,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课占据的比例过大,专业课国际化水平低,几乎都是通过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培养方式和考评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实践教学过于忽视,我国高校法学硕士培养课程中缺少能力培养的具体课程,如律师实习、法庭辩护、庭审实践等具体课程。虽然法学高校在具体的方案中对研究生的实习课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法学硕士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就业的压力,所以这些实习制度基本上都没有落到实处。

3.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法学硕士的课程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沿袭原来本科的教学方法,仅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教学内容没有随时更新,有的时候甚至很多年都使用同一个版本,没有科学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因此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只有一部分实践课程,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仅仅重视正确的回答,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单一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融合、联系,从而阻碍了法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对法律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法学是一门最终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法律人才的职业水平。

4.导师法律实践经验不足,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学硕士生导师队伍缺少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我国现阶段进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务重、责任大,而且基本上都在从事学术研究,从事法律实践的时间少之又少,导师的思维基本上都位于理论的思维范围内。这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封闭性,导致法学硕士缺少实际的办案和动手能力。

5.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在现阶段的法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使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现阶段硕士的课程结业考评比较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找到符合教师的观点去对问题进行回答,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当具备的技能。

三、提高法学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对策

1.保证生源质量,提高培养质量。优秀生源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招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招生环节能够保证招到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对法学具有研究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就可以为保证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③首先,积极对外宣传,除做好招生网页和及时解答考生来电咨询外,要走出去,参加兄弟院校或大中城市举办的高质量的招生宣传咨询会,向社会宣传法学硕士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报考法学硕士。其次,完善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推免生大多为本科优秀学生,推免生的接收工作对法学生源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推免生的接收工作。争取优秀本科生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接收外校推免生,积极鼓励接收“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推免生,加强校际之间交流接收推免生。第三,在研究生考试复试阶段应科学设置具体科目,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考评的制度,扩大导师招生自,把握面试关口,综合考评,淘汰一些考分高但知识面狭窄基础较差的考生。④

2.调整课程具体结构,增加应用性知识。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应确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针对职业、针对社会、针对未来,提高法律职业专业等级,建立开发型理论课程,使得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另外要建立实务型课程,如企业法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法律诊所、审判实务、社会法务等实践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而且,课程的设置应当走国际化路线,对国际著名法学院的具体课程设置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所以,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法学专业人才应用技能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⑤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所拥有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思维并独立思考。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从而建立一种系统化的法律思维方式。在法律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法律案例,在案例分析中进行自主讨论,提高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引进诊所法律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在理论学习中融入了实践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开发的人才培养系统,首先要开发教学环节:利用实习、社会实践和法律援助等种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将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具有丰富经验的检察官、律师以及国内外知名法律专家、管理者聘请为兼职教师,安排其到学校进行一定时间的授课,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培养单位应当与实务部门共建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满足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求。并通过案例分析课程、法学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中的教学实习、法律诊所、庭审旁听、模拟法庭、法学会学术活动等多种手段,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保证法学硕士教学的顺利开展。⑥

4.严格导师责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由导师的水平决定。在法学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增强导师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近年来,法学硕士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而导师的队伍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在聘用导师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在新导师上岗就业前对其进行相当程度的培训。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导师才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教授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⑦依据东北林业大学法学专业的相关经验,学院制订法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鼓励不同类型的法学教师逐步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首先,对于已经获得司法考试资格证书的教师,应当给予一定鼓励,促使其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办案,将此项作为聘用的参考指标之一。其次,依据具体学校的法学专业目标,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学人才。考虑本学校所拥有的工科专业优势,培养掌握一定工科知识和法学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最后,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司法机关工作者、法学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一来,企事业单位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者可以到学校向学生们传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法学教师则可以到实务单位进行实际工作,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法学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水平。

5.建立多元化法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具体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我国现阶段硕士教育质量的具体评价,虽然每一所高校基本上构建了相当系统的考评制度和指标制度,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种类学科的特色,评价方法和依据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学生的笔试来确定学生水平,对学术知识过于重视,而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过多考评,有关应用型人才的技能指标过于单调。在我国法学硕士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其质量考核不能只以坚持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也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和答辩关。由于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仅体现于最终的结果上,还反映在日常学习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建立导师研究生淘汰制,加强平时学习及研究中的跟踪、督查。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解放思想,采用国际化的发展眼光,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以指导和完善既有的管理及考核机制。

四、结论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法学硕士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导师指导、考核机制等几个环节,所以本文相应地从保证生源质量、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导师责任、严格考核机制等方面来提出加强法学硕士培养质量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

[注释]

①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1.

②刘会玲.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4):157.

③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

④汪文华.构建劳技课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J].中等职业教育,2007(14):23.

⑤张朝霞.走创新型法学教育之路提高我省法学硕士培养质量[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88.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7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基本从业资格证必考的科目之一。近年来会计专业硕士(mpacc)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中高层财务人员,如何有效开展职业伦理教育,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我国会计专硕职业伦理教育发展现状

1.会计职业伦理课普遍缺失。有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开展各行业职业伦理教育已经非常普遍。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学院的伦理教育非常普遍就已达到90%[2]。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本专科仅有16.3%的学校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会计伦理课程,且多为选修课。笔者的调研也发现,除高院校较重视职业伦理教育之外,普通高校职,甚至一些名校、重点财经院校本科阶段也无此课程;或曾经为必修课,逐步蜕变为选修或专题讲座形式。本科阶段的缺失,加之跨?R档目忌?,使得到会计专业硕士(简称会计专硕)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显重要,然而当前针对会计专硕的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论文屈指可数,也显得重视不够。

2.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课程发展历程。我国会计专硕发展初期并无职业伦理课,各校以专题讲座、选修课等多种不同形式存在,之后经历了短暂的必修课阶段,课程名称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也有部分学校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上大同小异;目前mpaCC教执委将其定位为选修课,课程名称为《会计职业道德》。

该课程内容并无特别统一规定,教师可自行设计,内容从课程名字基本一目了然。相比较而言,职业伦理教育的课程不容易上得精彩,一般被认为就是不做假账。到了硕士生阶段,再上此课,很容易产生疲倦感,难以引起足够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如不与时俱进的拓新和深入,也较难打动学生。

二、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内容拓展

1.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内容拓展必要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否继续“老调重弹”?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职业伦理教育需要深入。高校会计硕士培养,与专科、本科培养不同,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出纳或记账员,或仅仅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这些研究生今后(或已经)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财务运营,或从事审计、投融资工作,或成为事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及财务总监,成为企业总经理的左膀右臂;作为今后的(或已经是)各行各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中高层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宏观的视野,遵守其所在的各行各业的运营伦理规范,帮助其所在单位开拓新的领域。因此,硕士阶段,仅仅教育他们“不做假账”、“不偷漏国税”是完全不够的。对其职业伦理培养上,应是在上述基本职业伦理基础上提升和扩展,正确认识财富观,树立社会责任感。

同时,会计职业特点要求其对各行业伦理道德有所了解,需要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营有更深入的领悟。

2.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拓展内容。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行业特点,都决定了其职业伦理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除了常有的诚信经营、(上市)公司避免财务舞弊等相关内容之外,具体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扩展。

第一,从不同行业入手的案例型伦理教育。会计工作将深入到各行各业,因此在学习阶段,需要对各行业经营的伦理、投融资的伦理观等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在会计硕士职业伦理的教学中应涵盖不同行业伦理基础及案例分析,从而开拓对职业伦理的理解。本人教学中曾尝试案例围绕民生行业及工程建设行业伦理问题展开,起到较好的效果,亦可让不同行业的在职学生交流其所在行业伦理问题。

第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职业伦理要求。在当前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重视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扩展会计专硕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进一步学习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政策,才能高瞻远瞩,在国内国际的投融资管理中,游刃有余。

第三,引入中华优秀传统财富观教育。我国自古就有着丰富财富观伦理思想和实践。以《大学》为例,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人并不反对爱财,君子可以爱财,只要通过正经的职业,正常的渠道来取得就可以;再如如何看财富与道德的本末关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探究了散财、施财与悭吝与人心的关系。又如财富在流转过程中的规律:“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如果是不正当渠道取得的财富,也将以悖理的方式流走。通过中华财富观理论与正反案例结合的教学实践,年轻学子都认识到修身、齐家、经营企业的一脉相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发掘探讨。

三、共建全民道德环境,减轻财务人员职业压力

会计是“好找工作的职业”、“越老越吃香”,然而与钱打交道的职业,风险与收益并存。也承受着内外并存的压力与诱惑。在会计的职业生涯中,遭遇相关“难题”并不少见。有统计显示:54%的会计从业人员会主动指出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84.4%的人认为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常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在一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财务人员承受各种外在的职业压力,比如,来自上级或客户的压力,帮上司找张发票报销一些不太合规的业务,超标的送礼、吃饭等,亦有在商业零售企业,顾客要求财会人员开出非实际购买商品的发票;还有客户要求的事务所出具“漂亮”的报表审计报告;或为本企业发展争取空间需要尽可能降低税点、税基……有的是上司要求办的,有的是“为了企业经营的需要”,有的是希望留住客户的。

在教学中,我曾让学生们结合案例讨论:当财务人员遇到外界压力,甚至可能“丢饭碗”时,你将会如何?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坚决地表示绝不同流合污,不以恶小而为之;有的同学认为先劝说上司,说明后果严重,实在不能达成共识,就辞职,换到正规守法、制度健全的企业去工作;也有同学表示,先是劝说上级,实在不行就是迫于压力照上司要求的做,但要说清楚讲明白自己的本心是不要做假账,立场是分明的,这样做是被迫而为,因而出了问题,自己不承担责任;也有同学表示,工作这么难找,这种事到处都是,领导上司让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违心地做这些事,实在是难过,昧良心,但又要生存啊!一些学生表示,实习中接触到一些财务人员,他们已经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令他们惊讶又担忧,也在担心自己日后是否也会这样司空见惯。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财务人员出现问题都是外在环境压力造成,受到诱惑的内因是主要的。当然,个人较难改变大环境。对此,会计专硕的学子们无不认为:伦理教育除了对职业者本身教育之外,还应涵盖整个社会,需要整体共建伦理道德环境。应让全民认识到:造假的恶性循环,进入互害的社会,害人终害己。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会计专硕的职业伦理教育内容,从常规不做假账、诚信经营等,应扩展到解各行业经营伦理;并且关注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该拓展思路亦可为经济管理类硕士的职业伦理教育提供参考。

其次,不分专硕和学硕,全面推广硕士生的职业伦理公共必修课教育,这是提高各行业职业伦理、提高全民伦理素养的要求。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8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各mBa培养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仅推动了mBa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带动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创新,为其他专业学位提供了系统的办学经验,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发展。mBa教育的发展还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示范,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如此总结到。 

尽管今天中国mBa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mBa培养质量的提高,中国mBa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也逐渐提升。截至目前,中国已有5所学校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联合会)的认证,有9个商学院通过了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认证。 

“这标志着中国已有一批商学院可与国际同行在同一平台上对话,这些学校的mBa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仝允桓认为,中国mBa教育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成长起来,与其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不无关系。 

多年来,我国mBa教育一直积极借鉴与吸收发达国家mBa教育的经验和长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mBa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培养现代化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十年,中国mBa已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依然有较长的距离尚待追赶。中国mBa教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何在?厘清答案的同时,我们的改革已在路上。 

 

历史与现状 

《中国新时代》:我国启动mBa教育的背景是怎样的?对于mBa人才培养的初衷是什么? 

仝允桓:1991年3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试点工作和进一步开展研讨工作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学校开展mBa试点工作。对于如何做好试点工作,文件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mBa教育要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正确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根据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探索培养中国企业家的有效途径。第二,mBa培养的是务实性的管理人才,招生来源必须具有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采用培养过程与企业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第三,工商管理硕士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具备广博而全面的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第四,工商管理硕士要有战略眼光,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第五,工商管理硕士要招收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员,培养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今天我们回顾和审视这些要求时发现,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当初mBa教育定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二十年来mBa教育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新时代》:在过去二十年中,mBa教育在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仝允桓:截至2011年9月,中国mBa培养院校已发展至236所,累计招收mBa学生33.3万人(其中emBa5万人),年招生规模达到4.4万人(其中emBa8000人),已有19.5万人获得mBa学位(其中emBa毕业生2.6万人)。mBa毕业生在我国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有力支持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国新时代》:mBa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舶来品”,过去这些年,我国mBa教育在开拓创新方面表现得如何? 

仝允桓:mBa教育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是第一个专业学位,开创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第一个成立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第一个实行入学联考,创新了研究生考试观念和考试方式;第一个开展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作,拓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第一个开展专项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探索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第一个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学位,改变了按照门类授予学位的单一做法,丰富了学位标准;第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开设emBa教育,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等。 

《中国新时代》:目前我国mBa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仝允桓:我国mBa教育的历史还不长、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全国而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熟悉mBa教学特点的高水平教师仍然缺乏;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建设和案例教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反映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教学案例在数量和水平上都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际学科前沿,也滞后于企业的管理实践;由于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mBa教育相对较弱;一些学校目前的教学条件还不能适应高水平mBa教育;一些院校还存在着项目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特色、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我们培养的mBa在国际商务能力方面还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从总体上讲,中国mBa教育发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新的趋势 

《中国新时代》:目前国际上mBa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仝允桓:总结起来有多个方面,包括特色化、差别化、个性化的mBa教育;注重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强调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强调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贴近实务,注重实践;体现综合性的课程整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全面素质培养。 

《中国新时代》:近些年国内各大商学院开始纷纷强调特色化、个性化mBa教育,为何会出现这一趋势? 

仝允桓:mBa教育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产物,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管理教育正在面对不确定性及多元性所带来的挑战。管理教育面对的市场不是一个同质的市场,各个商学院的使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多元性同时也表明,管理教育可以有多种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特色是mBa项目的立足之本。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服务都体现为特色。项目的产业定位特色、国际化特色、培养过程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都是特色。根据学生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以及个人目标,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深度,强调灵活和针对性。高度个性化、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既是mBa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多样化人才市场的要求。 

《中国新时代》:在mBa教育中,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为何也被逐渐重视起来? 

仝允桓: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的要求,mBa应该具有出色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在组织中处理人际关系、组织团队作业、激励同事士气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在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个人的管理风格、强项及弱点以及未来目标进行自省,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判断力、学习能力、抱负、勇气、进取心等综合素质。 

《中国新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mBa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仝允桓: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跨越民族心理和文化的界限,在不同的文明区域内展开运作,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群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面对经济全球化,mBa教育从观念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全球化管理的需要。mBa教育除了需要在课程内容及案例中加入国际化的内容之外,世界上许多mBa项目都在开展海外学习、实习、服务或交换等活动。 

《中国新时代》:与普通的研究生教育不同,mBa教育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管理实务。因此在“贴近实务,注重实践”方面,mBa教育的最新趋势是怎样的? 

仝允桓: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贴近企业实践、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强调学习型组织,引导学生收集新信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联系企业实际,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等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作为mBa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广泛使用,强调利用最新的案例,并将企业当前关注的话题引入课堂;同时,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研讨式教学、企业实习与公司访问、企业家演讲或座谈、修学旅行、创业计划等方法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中国新时代》:现在国内mBa授课大多还是按照不同课程,如会计、市场营销等逐一展开的,与传统高校的科目设置方式有些类似。在这点上,国际mBa教育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仝允桓:管理者遇到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需要管理者协调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信息和知识。mBa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为mBa学生提供整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训练,也就是整合性课程。 

整合性课程改变了按职能分科讲授各种管理知识的传统做法,改为围绕某个专题项目,按综合性原则把不同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合教学中,不同学术专长的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立场阐述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讨论,针对专题项目的问题找出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新时代》:国际mBa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全面素质培养,“全面素质”包括哪些? 

仝允桓:重视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已成为mBa课程的一个主流思想。mBa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领导才能的“软技巧”训练,并将相关要素纳入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培养能力、增长智慧,多方面有机结合。 

 

指导的力量 

《中国新时代》: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其宗旨是什么? 

仝允桓: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10月26日,是我国mBa教育的指导与咨询组织,其工作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领导与监督。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宗旨是指导与协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活动;推动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加强与工商企业界的联系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新时代》:过去这些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一直在与各大院校共同探索mBa教育的规律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mBa教育模式。其中,构建我国mBa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在这方面,你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仝允桓: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mBa培养和emBa培养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了mBa教育的办学思想,规范mBa和emBa教育项目管理。2005年5月,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了“关于mBa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修订版)”。2007年12月又了“关于emBa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这两份文件从项目管理体制、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聘任与教师管理、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论文指导与答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规范mBa和emBa项目管理、保证教育质量提供了依据。 

我们一直在推进以综合素质考核为特点的mBa入学考试和招生改革,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mBa培养院校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向教育部学生司和国务院学位办提交了mBa入学考试改革的建议,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支持。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基本建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制度。 

我们还设计并不断完善了mBa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先后对95所mBa教育试点院校和30所emBa教育试点院校进行了教学合格评估。此外,我们研究并制定了中国mBa教育项目认证标准,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质量保证及持续改进体系。 

《中国新时代》:在mBa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落实者和主要推动人。你们是如何推动国内mBa教师队伍建设的? 

仝允桓: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先后举办过110多次mBa课程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活动,参加研讨和培训各校教师超过8000人次。2008年,在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中国西部mBa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帮助西部院校培训mBa课程师资和项目管理人员。 

《中国新时代》:在推动mBa教学改革上,你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仝允桓:为了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mBa课程教学内容,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先后组织编写了三版参考性mBa课程教学大纲。 

此外,为了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案例,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2007年5月,“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成立。该中心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和提高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与研究水平,实现中国mBa培养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学术成果共享和国际合作资源共享。中心实行会员制,各批次mBa培养院校均为会员,目前已有644个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在mBa培养院校中实现共享。 

《中国新时代》:国内每年都有新增的mBa试点院校,对于这些新成员,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能起到哪些帮助作用? 

仝允桓:到2011年,我国的mBa招生院校共有9批233所。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认识到,不同学校的mBa教育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别,必须进行分类指导。对每一批新增院校,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都要就“如何试办mBa教育”、“mBa教育的特点及mBa项目管理”、“mBa培养的基本要求及mBa教育评估”、“mBa课程案例教学”等内容,对主管校长、管理学院院长和研究生院(部、处)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 

每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都组织新增院校mBa培养工作交流会。由新增mBa培养院校报告mBa教育试办情况,进行工作交流,开展mBa培养较早的院校介绍办学经验,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委员会委员还会对部分新增mBa培养院校进行现场考察和指导。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产业需求

【作者简介】杨波,副教授,长江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祝湘陵,副研究员,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59-02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教育制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也成为高校中所有专业学位中规模最大,影响力较大,遇到的问题也较多的专业学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要求,学者们一直探索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和特色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皆是解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区别在于二者设置的背景、指导思想、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不相同。一是,工学硕士是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整体需求,为教学、企业及社会培养通用型人才,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而工程硕士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以企业需要为准绳,为企业培养特定型、应用型人才,主要来源为优秀在职人员;二是,工学硕士解决的是工程实际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追求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风险性;而工程硕士解决的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实现性和见效性,追求的是效益;三是,工学硕士立足于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领域高层次人才及高校博士生生源,而工程硕士立足于为企业培养不离岗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把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和特色的三个环节

高校应根据自身设置工程硕士的特色,将工程硕士的质量贯穿于整个过程,具体分为三个环节: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在工程硕士招生中,首先应坚持招生条件中学位要求、工作实际经验要求及单位推荐材料等要求;二是,必须通过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要求;三是必须通过高校综合面试要求。这三方面构成工程硕士入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前一个条件是基础,后两个条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硕士招生中应综合考虑这些条件,重视综合面试考察学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所从事的工程事业的责任感和热爱程度。

在工程硕士培养阶段,课程培养是重要环节,也是时间最长、影响的最大的环节。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补充工程硕士科学知识、技术手段、技术创新、实验手段、实践应用、检测方法等,特别是在实际工作的中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程硕士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在该阶段结合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构建适合工程硕士的教学框架,包括专业方向选取、教材定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选取、考评体系建立等,强化学生优势,建立高校具有特色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综合反映工程硕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集中于工程实际问题,为企业工程服务,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审阅等环节入手,尊重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的意见,根据工程领域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原则性的论文规范和评审标准,使工程硕士能够成为高校独具特色的专业学位并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三、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机制构建

(一)企业参与项目设计

高校工程硕士的招生应该直接与重要产业、行业相结合,与企业合作,从招生开始就与委托培养单位商谈企业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及委托单位期望高校在哪些能力方面加强培养,高校可与具体委托单位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及论文研究方向展开研讨,形成双方认可的培养方案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把企业需求全面纳入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培养工程硕士,提高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补充委托单位人才需求,提升委托单位行业竞争力。

(二)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师生互动教学

在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动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高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学生的自身各自的特点,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和导师队伍,加强专职和兼职教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达成默契,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委托单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面向工程相关产业、行业所需人才重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论文研究工作要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交融

一是,采取双导师指导方式:高校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应采用双导师的指导方式,除高校教授对学生理论教学外,还需为学生配有一名来自工程业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高校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及实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及论文的理论构建等部分,业界高级技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位论文中工程实践、工程管理、论文的实践部分,并与校内导师协商确定学生的论文选题。通过双导师制度,使得工程硕士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等密切与行业实际相结合,与委托单位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工程实际。二是,高校提供论文选题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硕士论文应本着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的原则,以工程相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为方向,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论文评审及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结合委托单位意见和高校导师与校外导师意见,鼓励学生直接从相关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中选取论文研究方向,或者选取具有明确应用价值的课题;同时,高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应注意论文选题的技术难度、前沿性和论文工作强度,本着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目的。坚持“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和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力求每篇工程硕士论文都具备各自的特色。

(四)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反馈

工程硕士项目的评价和反馈系统,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工程硕士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高校应定期与工程硕士毕业生联系,了解在校学习对他们工作能力提升的具体情况,以及培养不足之处和社会需求发展动向及时反馈于高校;二是委托单位的信息反馈,通过与工程硕士委托单位联系,了解工程硕士的在校培养是否有助于提升单位工程实践能力及竞争力,及提升程度如何、还需在哪些方面改进;三是联合培养项目组的信息反馈,鉴于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是长期的项目,校外高级技术导师也会及时反馈信息,共同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硕士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2011,(10).

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东北高校考察调研

为贯彻落实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十二五”规划精神,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金融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学校开展集中调研的要求,金融系和外经系一起于2013年8月13日―19日赴东北高校进行考察调研。期间,对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工商学院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并与沈阳大学财政金融系、国际贸易系、辽宁工业大学国际金融系、国际贸易系、沈阳农业大学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领导和老师及一家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此次考察,收益颇丰。五所高校,各具特色,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一、所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该校曾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国家第一所税务本科大学。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科起步于1946年,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主力学科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五千余名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和金融业务骨干,比如,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陈耀先,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以及著名金融学家王松奇、武捷思等金融界精英、学者均出自该校金融学科。金融学院设有金融学和保险、金融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

(二)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工商学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实体合并组建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原三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打造了财会、餐旅、粮食、食品等一批名牌专业,为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吉林工商学院现有34个本科专业,跨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5个学科门类。金融分院自1985年起开始建设金融学学科及保险、证券等分支学科,二十多年来,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金融优秀人才,尤其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金融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金融分院现有五个专业招生,包括本科金融学专业、本科经济学专业(金融方向),还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证券与期货三个专科专业。目前有1门省级优秀课和1门省级精品课。

(三)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目前沈阳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综合性大学。

沈阳大学现有56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余个,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等十大学科门类。2002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沈阳大学开始设立试办金融学本科专业。在学校和经济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金融系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金融学在专业方向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金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群体优势、团队优势、学历优势、年龄优势”的学科团队,形成了资产价值评估、商业银行管理和上市公司制度研究等学科研究特色和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已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1项、科技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20余项,教改课题5项,出版专著、译著11部。

(四)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艺术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82年,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学院按商学院运作模式,拥有一个企业管理硕士点及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经济学(运输经济)和金融学等五个本科专业。目前获省级精品课2门,出版21世纪优秀教材30余部。

(五)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她的前身是原沈阳农学院和复旦大学农学院。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农、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8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

1995年,沈阳农业大学设立金融学专业。沈阳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优势是注重于金融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紧密跟踪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在农村金融的研究上形成特色。此专业学科基础雄厚,拥有农村财政金融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所调研学校的典型做法与经验

调研中,我们发现这几所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许多好的做法,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根本。在现实中,金融机构会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金融机构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这几所高校都深刻的认识到了。比如,沈阳大学的教育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原则,遵循“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不断探索具有沈阳大学办学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的相关环节,为在校学生提供资金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和学术活动等,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金碟杯”eRp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冠军,并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2009年全国大学生外语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200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十余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外语竞赛辽宁赛区a组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也多次获奖。辽宁工业大学在“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活动”中获国家优秀奖6项。

(二)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几所高校的财经类专业结合财经学科发展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例如,吉林财经大学秉承“明德崇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办学传统。金融学院目前有4个专业实验室:一个是可以同步传输国内外证券、外汇交易行情和其他金融资讯,并能够进行模拟交易的现代化证券投资实验室;一个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室;一个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室和一个保险业务实验室。实现了金融保险业务教学的实验化、模拟化、案例化。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除了举行传统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大赛、社会调研和考察之外,每年都举行“泰安杯股票投资理财模拟大赛”,点钞比赛和小键盘录入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分院为实现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现有设施较为先进的金融综合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多种银行业务、股票、期货和外汇业务的模拟实训。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也重视专业教学实践,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eRp沙盘模拟、模拟证券市场炒股等多项实习和实训。

(三)重视对外交流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这几所高校都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例如,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吉林银行、国泰证券公司、东北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东方资产公司等金融保险和证券机构都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都为培养一流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教学条件。因此,金融学院毕业生在金融保险界一直广受好评。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分院与吉林银行、信用社、天安保险、人寿保险、东北证券、联合证券、中投建银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外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分院各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85%以上,尤其是实际签约率始终名列吉林工商学院的三甲之列。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建成了16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等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习活动。每年举办多场教学沙龙、教学实习报告会,邀请省内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为学生做报告。

加强同兄弟院校及国外大学的交流,对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学习其它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逐步实现由传统金融高等教育向国际现代金融高等教育转轨。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这几所高校经常派出一些教师到国内其它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或聘请一些国内及省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或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本校进行讲学。另一方面,还十分重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例如,沈阳大学注重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率先在辽宁省内成立了国际商学院,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威尔士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国外10余所高校合作办学,形成了“2+2”、“3+1”等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有5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访问、任教、讲学或科研合作,学校选派22名访问学者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校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史林.赴东北三省四所高职院校考察调研报告[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何小莉,米兰.北京市高职院校考察粤、湘、江、浙四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情况报告[J].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