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3:47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1

关键词: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组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结合形式,管理是组织的特征和功能。组织管理活动不是盲干,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人类高级智慧性和创造性活动。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发现和认识了管理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管理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帮助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法的概括性和通俗性表述。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是管理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而是管理理论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者能够系统、娴熟地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管理活动中,就能做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组织是什么?在本质上,组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用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将一定的资源置于组织的麾下。而这种集中资源的过程,就是组织通过其管理活动,将游移于组织之外、处于自然分散状态的资源相对集中起来,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比如:将分散的个人集中起来形成人群、群体、组织,产生超越各分散个人力量总和的集体力量,俗语云:“人多力量大!”如集体狩猎、作战、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都是集中一定人力、物力,明显地彰显“众人”集体力量的优势与效果;又比如:将分散的物质资源集中起来,诸如土地、原材料、燃料、设备、运输工具等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的生产资料、资本,从而构成更强生产能力的企业,增加产能、产出和效益。人类以往的实践活动,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基于组织及其管理活动而达成的各种资源的集中(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方法等),都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集中资源和不断增进福利的历史。在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人类管理活动在资源集中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利用,即从资源的“内涵”上做文章,通过管理活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资源利用更加科学,使资源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集约性,它是在资源量的集中和规模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功效的质的飞跃,通常是在对资源的功能开发与提升,资源之间的兼容与匹配上下功夫。如人力资源培训、扬长避短与优势互补、团队建设,组织变革实践中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劳动组合和组织功能再造,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诸如太空育种、转基因食品等,它是一种“内涵”式的管理增量活动,这种管理方式,在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是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规模集约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对资源进行量的相对集中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以及在资源量的集中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增强资源效用和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资源集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规模增量和内涵增量――高效率与效益

管理是一项组织性活动,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动员、配置和利用组织资源的过程。组织资源就一般形态而言,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在组织活动中,相对而言,人是组织资源中的核心和关键资源,因为人是能动的资源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资源。因此,管好人和用好人是组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也各有所长,管理好人首先是用其所长,根据组织成员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这就是管理学教科书上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如基于性别优势的分工,男性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女性做轻巧精细的工作,俗语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如基于性格特点的分工,细心沉稳者安排做财务工作,粗放勇敢者安排做探索性工作。再如基于经验、知识、能力的特点,强者安排做研发和高层管理工作,差者安排做基础性或操作性工作。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和成果;其次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让在相应岗位的组织成员经过专项培训和长时间稳定的重复劳动锻炼,养成专业能力,成为相应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或技术专家;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超过非专业人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绩效。历史上关于“针”制作生产的分工实践就是非常直观的例证,通过分工,有专人切割、专人打孔、专人研磨,劳动效率成百倍提高。分工是专业化的前提,专业化是分工的产物。由于分工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使得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从事相同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经验和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娴熟以及不断提高和强化,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明显地增加产出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典型,因为专业化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技术工人和技术骨干,这些人也成了企业提高产出和产品品质的专业保障。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所指出的那样:“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67)分工解决的是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解决的则是更好地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是对分工的强化。分工与专业化,是现代人劳动过程的基本方式和支撑,也是管理活动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分工专业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将组织成员基于其特长和潜能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相对稳定地从事同一工作或劳动,使其经验和技术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分工协作――专业化与技能强化――技术专家――增量产出和增质产出――高效率与效益

组织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组织生存、运行所必备的秩序与环境条件。组织中的秩序如何建构?一般主要通过组织设计来实现,包括组织的物理结构、职能设定、岗位设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文化取向等,以此来构建组织内的关系和秩序。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组织各单位(部门)、各团队、各成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包括纵向的层级关系和横向的协作关系,由此形成组织内的关系与秩序网络,使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应起来和对称起来。从纵向来讲,就是建立基于职权的指挥链,解决上级的命令权和下级(下属)对谁负责与报告的问题。从横向来讲,就是建立部门之间和成员之间的协作网络关系,解决在彼此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配合问题。在这一原理中,首先是权力的界定与分配,组织内各层级、各部门以及相应岗位有什么样的权力?比如决策权、人事权、财经权等;各种权利由谁作为主要责任人来享有和行使?比如: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兼管人事和财经;副校长a分管教学和科研;副校长B分管后勤和学生工作等。其次是在确权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即责任或工作目标)。比如:融资额度、人才引进层次及要求、后勤工作的保障程度与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等。权责关系的明确与对称,是组织运行秩序的平衡器,它能促使组织成员做到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对等,分享利益与承担责任对称。这样,组织内的秩序才可能有效得到维持和维护。罗宾斯在讨论指挥链问题时指出:“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务所固有的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为了促进决策和协调,各级管理者作为组织中指挥链的一环,需要被授予一定程度的自以便履行其职责。而在管理者协调和整合雇员工作时,这些下属员工也被认为负有执行任务的义务。这种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就是职责。”(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70)如果说分工专业化原理是以组织资源的外在属性(物质与技术的尺度)为特征进行的管理活动,那么权责秩序原理则是侧重于组织资源的内在属性(思维与精神的尺度)为依据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并且这一层面的管理活动对组织运行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一原理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组织有目标、部门有岗位、工作有标准、人人有权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明确、秩序井然。

权责秩序原理,就是通过管理明确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组织内的层级和并行关系,形成满足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关系结构与秩序格局,服务和促成组织目标全面实现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岗位与职责――权利与义务――指挥链与协作网――组织秩序――高效率与高效益

组织向何处去?组织如何运行?这是组织产生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可能性上,组织面临着多重选择,如设立一个企业组织后,对行业与经营范围就面临多重选择;设立一所民办高校后,就面临专业与学校类型的多重选择。如何取舍?如何准确地把握方向和目标?需要借助管理的决策活动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管理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就是对多种可能性情况与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权衡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就是广泛收集和分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多套备选的临时方案;然后进一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根据各个方案的可行性与价值效用情况的程度差异排出先后顺序与等次,经过综合权衡后做出取舍,选择最佳方案作为正式方案实施与执行。决策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比较和辨别影响组织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科学的决策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程序等系统的支撑和支持,能够确保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决策最优化,即组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组织运行目标的科学性、组织运行计划的合理性。罗宾斯指出:“因为涉及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都希望制定正确的决策,也就是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它们,并且决定是否应考虑所处环境。”(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173)决策,科学决策,是组织运行状态最佳、组织运行结果最优的基础和保障,决策在本质上,就是(方案)择优的过程。方案是组织行动的纲领,统率着组织的各种活动与行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于前置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项要求很严格的管理活动,它不是简单地、随意地做出决定,而是要求充分占有信息和材料、系统分析信息和材料,同时还要求根据现实条件、环境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尽可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的备选方案;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及时果断地做出抉择和决策。没有决策,就不可能有择优;但有决策并不必然地就会产生择优的结果,决策只能为择优提供可能。择优是决策的目的和结果,它是在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决策的理论、决策的方法、决策的程序,一切影响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择优”。

决策择优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科学决策活动,形成完整系统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比较,抉择、筛选出适合组织运行的最佳方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复杂性问题――可能性方案――择优方案――执行方案――高效率与高效益

管理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各类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用到管理的基本原理的一个或几个原理,有时可能同时用到全部的管理基本原理。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按照主流的管理理论的表述,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从管理过程来看,其基本路径为:决策――执行――反馈;在这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决策择优原理”、“计划规范原理”、“执行效率原理”、“控制反馈原理”等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潜在地或间接地运用到其他几个原理。而从管理职能角度来看,管理的职能系列由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构成。每一种管理职能都比较直接地对应于一种管理的基本原理,也同时内涵地涉及到运用其他管理的基本原理,如“领导”职能就涉及“权责秩序原理”、“激励创新原理”等。虽然从理论和逻辑分析的角度可以明显看到管理过程对管理基本原理的分别运用,但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则是综合运用管理基本原理的过程。每个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分别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支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组织运行的成功,正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分别作用与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我们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上述管理的基本原理都必然地存在并作用于其间。任何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也正是成功运用这些管理基本原理的结果。在管理学著作,特别是管理学教科书有关管理问题的介绍和论述中,基本上都是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主线,是对管理的基本原理针对性运用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因此,全面、系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学好管理学知识、用好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和关键。

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要解决的一个前置性问题,是如何把它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区别开来,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讲,这二者之间是明显有别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给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确定范围、界限和底限,是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分界线,遵守它,则有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出成效;违背它,则管理工作必然失败。而管理的基本原理,侧重于教给管理者如何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技巧,更确切地说,它侧重于管理工作的经济、便利、快捷和高效。它是衡量管理者是苦干还是巧干的标准或分水岭,按它的要求去开展管理活动,就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不按它的要求去做,则可能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当然,在管理学理论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管理基本原理的形成和运用提供范围、界限和底限,它的作用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护栏和行车标志与行车规则,是确保车辆道路畅通和高速行驶的前提和保障;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在地包含管理基本原则的精神与要求,它是在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就像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技巧,如何望、保持车距、控制速度、超车、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情形。再直接一点,比如司机驾车过程中,必须“系安全带”是管理原则,怎样“系安全带”是管理原理。管理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护驾保航”,它告诉管理者做正确的事――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管理基本原理的作用是“驾轻就熟”,它告诉管理者正确地做事――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在更具可操作性上的层面上管理组织运行?需要对决策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和程序化。例如,某高等学校在作出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决策方案之后,就需要以该方案为基础,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投资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科学研究计划、校际合作计划、校企联合计划,等等。计划就是将决策方案的大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项、或项目、或任务,并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加以量化和指标化,比如引进人才的计划,包括数量和要求,诸如专业方向、学历学位、职称、社会影响等;实验室建设计划,包括项目名称、总投资额、设备购置与安装、调试、期限,等等。计划是组织运行的路径图,是组织实际运行的直接依据。因此,计划的精细化和精确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结果。制定计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给组织运行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路径。组织运行的过程,也是贯彻和执行计划及其意图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现代组织,其运行过程本身就是在组织计划引导下的运行过程;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是组织计划得到忠实执行和实现的结果。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是由计划编制、计划体系、计划管理、计划修订、计划评价等内容构成的。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正是计划的这一特性,确保组织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严格按计划方案和规定运行。如军队按作战计划打仗;企业按生产计划生产;学校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国家按计划(如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活动。著名管理学家莱斯利・w・鲁认为:“计划能使一个管理者或一个组织主动地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未来。”“组织的成功总是与好的工作计划有关的。”(莱斯利・w・鲁《管理学》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p136―137)由此可见,计划在组织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计划是组织运行规范化的前提,规范化是计划实施的结果。

计划规范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计划活动,使组织决策的方案具体化、精细化、计量化和程序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保障组织运行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决策方案――任务分解――指标与路径――执行计划――高效益率与高效益

决策和计划,是组织运行意图的文本化。从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他们只是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付诸行动让组织运行起来的,是管理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和阶段。执行,就是贯彻决策和计划意图的过程,就是推动组织按决策和计划的基本思路运行的过程。决策和计划的目的,就是让组织运行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路径精确、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结果最优。但好的决策和计划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有“执行”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支持。执行或执行力,是现代管理的一个新名词,它特别重视执行过程中对“决策意图”和“计划任务”的忠实程度,并且强调“创造性”地执行“决策”与“计划”。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决策和计划是为组织高效运行提供行动指南。而组织运行过程的高效率,实际依赖于管理过程的执行力。因此,执行或执行力――严格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既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保障。执行在本质上,就是将决策和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执行,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和领会决策与计划意图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按决策和计划方案行事;另一方面又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研究新情况和新环境,在不违背决策和计划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执行不仅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它是以决策和计划方案为基本蓝本,在执行过程中对决策和计划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通过执行的创新,寻求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更好路径,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执行过程中,组织中的全体管理者,需要有共同认识和统一行动;需要彼此的默契配合和强烈的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执行是一项特殊的团队性活动,优化组合、优势互补、高度认同的团队文化与组织信念,是执行力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有人总结说:“决策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执行效率原理,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活动中管理团队执行的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从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更好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方案与计划――研读与理解――执行计划――创造性执行――高效率与效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尤建新,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3]莱斯利,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杨孝伟,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5]贝特曼,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6]哈默,管理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08.7.

[7]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2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现在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价值管理体系,它渗透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当中。税收,又是影响财务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直接的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所以说,深入的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的认识和利用税收筹划这个新兴的管理理念,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关于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一)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在目标上的层次递进性

收税筹划,既是一项策划活动,又是一项理财活动。在学科的角度上分析,税收筹划结合了财务学与税务会计的相关学科知识。在作用和目标上来看,税收规划归属于“财务学科”的学科范畴。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活动,全面的贯彻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去。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以及实施和选择,都围绕着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进行。从根本上说,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了企业税收筹划的方向和目标。税收筹划要服务并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税收筹划的目标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努力的实现多元化的体系目标,但是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说,企业领导者在进行筹划方案的选择时,一定要符合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目标。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候它的目标有所区别,但是最终和最根本的目标是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在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是财务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筹划的整个过程就是领导者收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然后利用决策的方针和理论,针对某一对象形成最终结果的过程。另一方面来说,税收筹划是一种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规划,财务规划与收收筹划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制约和指导着税收筹划,税收规划又要服务于财务目标。与此同时,税收筹划必须依照企业的财务控制为依托。企业的财务控制为税收筹划方案的落实以及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税金的支出,及时的控制纳税成本。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税收筹划的实施情况,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后续政策的进行。

(三)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内容上的关联性

股利分配、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四个组成板块和重要内容。税收筹划的制定对于四个板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筹资活动中,不同的筹资方式在税收法规中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样会直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企业必要严格的对税收进行筹划和管理,选择最合适的融资方式。在开始新的投资的时候,要基于投资净收益与节税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从投资方式、投资行业、投资地点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经营操作中,会计方法的选择也存在着很大的筹划空间。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税收政策不但制约着累积的盈余,而且还制约着利润的分配。税收筹划应该贯穿在整个财务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并且融合在财务管理的内容里面。

(四)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融合互动性

众所周知,税收筹划是一种政策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它与财务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税收筹划的执行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及时的把税收筹划融合到财务管理中去。并且通过各个环节的互动,达成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实际操作中,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相互融合、相互互动。因为税收政策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所以税收筹划的实施会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随着提高。反过来讲,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税收方案的实施与改进。

二、财务管理的具体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延期纳税与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指的是在资金周转的整个过程中,货币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出现价值增值。在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货币时间价值的理念运用十分普遍,比如说,内含报酬律法、净现值法等等。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税收筹划的展开,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属于相对节税的一种办法。这样的办法在总体上并没有增加改变纳税的总额,只是利用了“货币时间价值”,在初期较少的上交税款,在后期较多的上缴税款,这样的凡是可以相对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这种延期纳税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存货计件方法和固定资产的自提折旧法的运用上。

(二)税收筹划中的成本收益

税收筹划跟其他的经济活动是一样的,在获得一定的税收效益的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一般来讲,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这三部分直接的组成了税收筹划成本。直接成本指的是,纳税人为了节约一定的税收款项而进行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体耗费。它主要包括税收方案的“设计成本”与“实施成本”两个部分。机会成本指的是,企业采用了这一项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的税收筹划方案的最大效益。每一种筹划方案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选择了一种筹划方案,就会牺牲掉其他筹划方案中的优势。风险成本指的是,因为企业的筹划方案在设计或者是实施过程中出现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而言之,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之前,一定要遵守“成本效益”的原则。这既要表现在税收方案的选择和使用上,也表现在筹划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上。一个企业对对税收的筹划方案进行对比和比较,当预期效益大于筹划成本的时候,企业才可以收到良好的筹划效果。当预期效益小于企业的筹划成本的时候,这个筹划方案就是不成功的。所以说,税收筹划跟其他的经济活动是一样的,在获得一定的税收效益的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三)税收筹划中的风险控制与分析

税收筹划,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节税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成功的可能,而是还要为不成功的筹划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说,在具体的税收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错误理解、对税收优惠规定的错位执行和错位运用以及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认定中存在的风险。如果单位在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无视这些暗藏着的风险,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收到与最初预测相背离的结果,得不偿失。所以说,在接下来的税收筹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最终确保筹划方案的顺利、有效的实施。企业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风险存在和发生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发展和运营中一定要重视风险的存在,并且一定要对筹划风险保持警惕性。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一套快捷的、科学的税收预警系统,从而可以高效率的分析和收集大量的税收政策和政策的变动情况、企业本身发展的客观状况、税务政策的执行情况等等。一旦出现引起筹划风险的客观因素,要及时的发出警报并且进行及时的查找根源、指导决策,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发生。企业要想顺利的开展税收筹划,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机制,进一步的进行风险的控制和规避,努力地提高税收筹划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五个大的方面: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在目标上的层次递进性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在职能上的统一性;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内容上的关联性;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融合互动性;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融合互动性,详细分析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继而又通过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财务管理的具体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体现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涛,孟卫东.企业税收筹划的组合效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3)

[2]王志芳.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层次及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5)

[3]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

[4]黄黎明.税收筹划理论的最新发展——有效税收筹划理论[J].涉外税务.2009(02)

[5]吕建锁.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与规避新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3

关键词:会展专业人才;校园平台;人才培养

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随着会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与日俱增,从会展人才从事的岗位上来说,会展人力资源缺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展策划人员、会展营销人员、会展设计人员、会展项目经理。从掌握的基础技能和职业技能来说,会展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其中会展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首先是沟通能力,比例为100%;其次是策划能力,比例是90%;再次是商务礼仪、市场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比例是72%;要求具备设计能力的比例是60%。其中,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是目前令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1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也正在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或者新建各种实训教室,为每位学生提供模拟会展场所等等。实践或者模拟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受到诸多制约。校企合作虽然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模式,但是在本质上,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赚取利润,它不是教育机构,它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存在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人力资源储备,或者利用劳动力。但是学校的目的却是在教育,希望企业共同负担起教育的角色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今的大受追捧的校企合作弊端重重,而建设模拟的实训场所作用也是狭窄的。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完全可以摒弃这两种模式,发挥学校的优势,借用学校的资源,以实现学生的各种会展策划来培养学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2在校园内实现策划方案的作用分析

2.1扬长避短,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从某些角度看来,校园内可以提供会展活动的场地有很多,操场、体育场、体育馆、报告厅等可以满足不同的会展活动对场馆的要求,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是这些场馆内的配套设施就十分有限,所以对于会展活动项目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但又能避开这些不足所带来的局限,这比社会性的会展更难,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虽然校园内可实现的会展项目是有限的,但是却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到会展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让学校提供活动的平台,设备短缺建设不完善,策划时完全可以避开这些弊端,会展活动本身就是需要因地制宜的。让每位学生能够切实体验会展的流程,掌握会展技能这是每个学校的目标,无关乎是否在企业,只要这个场景是真实的就会有效果。

2.2实现策划方案激励学生学习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在企业中,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惟一手段,除了薪酬激励这一物质激励手段外,还有其他物质激励手段和精神激励方法,但薪酬激励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容易被管理者运用的激励方法。那么,在会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也能够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笔者认为,实现学生的策划方案是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过简单的调查,班级一的调查问题是“学了会展策划后你是否愿意自己动手写一份策划方案?”班级二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加了一个条件“如果你的策划方案能够有实现的机会,你是否愿意自己动手写一份策划方案?”得到的结果是回答问题二是的有90%,而班级一回答是的只有50%。非常明显的差异表明了“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诱导因素,这个诱导因素会激励学生去完成本不太愿意去完成的任务。所以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如果学生的策划能够实现,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激发。

2.3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转化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转化,学生在校园内,依托校园周边环境,利用有效资源对会展主题进行调研和设计,并组织

管理以及实施,这一过程正是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巩固,并转化为会展专业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学生的运用和思考,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理解和掌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知识,而且也会发现自身知识把握的程度,更能督促学生去自觉的学习,以熟练掌握知识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快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以校园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探究

工厂化的校园建设现在也是屡见不鲜,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就培养起企业所需的人才,所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厂化的氛围。但是,学校的机器设备是否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但是会展项目因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校实现的可能性。任何一个项目或活动都讲究实施的策略,校园主题展会也不例外。个人认为,校园内实现会展活动的实施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3.1校园原有资源的利用、完善以及主题创新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原有很多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会展活动,由团委组织实施。但是由于负责活动的学生缺乏专业会展知识,很多活动因袭守旧,不注重效果,只注重效率。如果把这些原有的比较成熟的活动经过专业的调研分析策划,必定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需要与学校团委合作,模拟成立策划公司,让学生进行某些活动的策划,通过竞争的方式优选出可行性较强的策划案,学生不仅是主要策划人,而且也是管理者、服务者等角色。在实施策划案的过程中,把学生分配到各个岗位上,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调研,策划新的题材和主题,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或者不符合学生市场的校园活动项目。最后,通过学校、老师、活动效果三方对活动进行评价。 3.2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调研、策划实施的过程中,由老师进行辅导和支持。老师的角色主要就是辅导学生如何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为学生解疑答惑。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学生才是主体,老师思考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为学生代劳。老师的辅导工作的实施主要包括:第一,建立辅导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方便的与老师沟通,并且分享自己的成果。老师利用这个平台任务,把握任务的进程。第二,老师就是主办方领导。老师扮演主办方角色,当学生完成调研或者策划方案后由老师进行挑选审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修改,共同为完成任务而努力。

3.3实施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process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流程管理理论由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咨询专家哈默博士提出。无论会展项目大小,一次规范的活动必须要有调研、策划、招展招商、现场管理和服务、效果评估等环节,而且是按此顺序进行,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基础,环环相扣,具有明显的流程化特点。因此,在校园内的会展活动同样适用流程管理理论。虽然校园内的会展活动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而是侧重社会效益,但是实施流程管理策略同样可以达到节省时间、节约经费、提高效率、运行规范的目的。流程化程度的高低,将决定会展活动的整体效果。

在校园中实现学生的策划方案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毕竟是在校园内举办的会展,与企业性会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作为策划、运作的主体局限在校园这样的平台内,自然达不到社会展会的服务标准,所以虽然在校园内实现学生的策划,让学生自主办展能够培养学生的会展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必须认识到与企业办展之间的不足。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去参加本区域内的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吸取专业会展公司的办展经验,体验高质量、高标准的会展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对校园会展不足的弥补。以校园为平台在校园就能实现学生的会展策划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会展专业人才,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但是具体的培养方案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推敲探究。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张敏.试论复合型会展人才的培养[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丁萍萍.用“三阶段”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营销策划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1-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工具,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也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被广泛地学习和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中国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各大重点高校都相继设立了miS专业,同时选定miS为信息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事业单位纷纷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这一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作为江苏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掌握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营销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营销中的实际问题,从事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及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特色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营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以企业营销活动为对象,着重培养在营销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市场研究技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客户管理等工作的专业能力。相应的,学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要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交叉性和跨学科性的新型学科,该课程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其内容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数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

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很多,如财务会计、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等专业。各专业自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把握课程重点。但是,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有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普遍选用相类似的教材,并且教学的重点为理论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上面这种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虽然对公司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了解却不多,以此种方式授课,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课程完毕之后仍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体内容。基于此,如何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灵活的将所学的内容同自身专业发展相结合,使自身综合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在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 市场营销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营销策划能力是优秀的市场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营销策划是指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届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营销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人一机对话模式,能够使企业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对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生产能力有充分认知,制定并优化营销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各组成部分在营销策划中具体的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营销策划的重点是对市场的需求和本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充分的认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策划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以及背景资料,进而帮助策划者明确市场目标、了解本企业的生产能力,使其对市场及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知,进而建立并修改营销模型,提供多种预选营销方案,同时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市场瞬息变化,存在有许多未知因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握市场需求并作出准确反映是营销策划活动成功的关键。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代替传统办公所依赖的文档和电话,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到市场,进而做出快速、准确的处理。

2.3 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

在营销策划中,工业控制系统是连接策划者与企业生产现场实时数据信息的纽带,能使决策者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信息,并结合市场反馈信息完善营销方案。

2.4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减少数据冗余及数据同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建立策划方案前,首先建立数据库,可以简便、有效、快速地处理数据,使策划者在最短时间内对市场反馈回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制定出与市场相符合的营销模型。

3 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3.1 案例式教学

大部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即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该类教学方式通常是纸上谈兵,学生在教师大量的教学内容讲解中,始终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致使厌学情绪产生。

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一些典型、真实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其具有诸多优点,如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增强互动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复杂的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进而应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同时,案例教学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从被动静态变为主动式的动态思考,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3.2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即协作式教学,强调在师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同时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畅通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强了教育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特色专业所要求的特色效果。

4 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笔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课程授课中,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帮助学生积累营销策划能力为目的:一方面通过主动联系获取企业营销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以案例的方式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运用到营销的具体过程中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采取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参与授课或团队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上网等现代化工具获取与营销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背景资料,并通过演讲、授课的方式,将所查阅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在查阅、展示和协作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了解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激发了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由于开设专业的不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面向的对象也不同。需要结合专业自身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并采用案例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课程教学思路在本人面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参考文献

[1]薛华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钟有为.“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张弛.《管理信息系统》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2011(6)

[6]裴云.论案例教学对师范大学生专业发展的意义[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李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5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2006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方面,纳税筹划人员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纳税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随着纳税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纳税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企业只要有纳税筹划活动,就存在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纳税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6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2006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方面,纳税筹划人员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纳税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随着纳税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纳税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企业只要有纳税筹划活动,就存在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纳税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7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2006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一方面,纳税筹划人员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纳税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纳税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纳税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随着纳税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纳税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企业只要有纳税筹划活动,就存在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纳税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8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一个成功的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实现税收负担最小,这也要求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能制订成功的筹划方案,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者。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上。 

纳税筹划人员如何将纳税筹划方案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获得税务机关认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筹划人员应良好的具备职业道德,严格分清涉税事项、涉税环节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得将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纳入筹划方案,从而避免将纳税筹划引入偷税的歧途,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涉税风险。 

二、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一般人看来,纳税筹划是涉税问题,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财务工作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正确核算与反映,很多具体业务不是财务单方面能操作的。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从生产经营入手,即在财务处理过程之前,有的甚至应该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知道税收对业务的影响。以上文瑞都国际一期项目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操作为例,纳税筹划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在年初由公司财务部门完成,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的专题研究通过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公司领导统一协调,工程、营销、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因此,纳税筹划不能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而是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企业要做好纳税筹划,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业务过程的税收管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税法的规定,结合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操作,对各涉税环节统筹规划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筹划效果。

三、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纳税筹划风险指企业纳税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即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三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在企业改制、兼并、分设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就很容易出现筹划失败的风险;四是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针对纳税筹划可能的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企业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l办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 

.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十纳税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纳税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始至终都涉及到税收,企业的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一种节税行为,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都是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就是追求效益,而通过税收筹划能够使企业合法节约税款支出,使企业获得财务效益,因此,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展开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考虑税收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成本,将税收筹划融合进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互相配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首先,财务管理中的各种决策都是同税收问题密切相关的,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合法节约税款支出,为企业获得财务效益,提高资金利润率,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经营活动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税收筹划的任何一种应用,都是同企业的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通过财务策划,可以充分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以及成本认定。税收筹划方案的认定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基础的,通过财务管理手段,才能预计不同的纳税方案,如果运用手段不当,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失败。而且,税收筹划方案单单做出来是不行的,还需要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财务控制,如果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或者税收政策出现调整,企业都必须运用财务手段对税收筹划方案做出调整。因此,税收筹划方案的有效执行是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一)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涉及的一切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事项,主要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决策。另外,企业在出售资产时也可以利用税收筹划,减少税收,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投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投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对投资规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以及优惠政策,设计多种投资方案,实现为企业节税的目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考虑公司的创立形式以及附属公司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或者是否将公司设立在税收优惠地区,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这都是为了节省税收,但是企业投资税收筹划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节税的目标。首先,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为企业节省税收,同样进行税收筹划也要企业支付相关费用,不能仅仅使税收筹划方案在理论上可行,更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税收筹划时,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节税带来的现金流量,要考虑增量现金流量。企业往往为了达到节税的目的,选择对企业并不是最有利的投资方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非常有利,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税收筹划自身是存在风险的。企业能否把握好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对投资进行纳税,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整个税收筹划方案很可能是失败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税收筹划的风险,不要让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2.筹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筹资税收筹划,即企业采用税收筹划方法为企业减少筹资成本的方法。企业筹资的渠道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权益融资,一个是负债筹资,无论哪一方面,都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企业筹资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考虑成本的节约,负债筹资资金成本可以抵税,但是也要考虑对其它因素的影响,只有税收筹划方案带来的收益大于费用支出时,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可行的。对于筹资利息支出,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租赁问题,经营租赁以及融资租赁二者之间要进行权衡,对于企业不同的角色即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考虑不同的节税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减税的目的。因此,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在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筹资,选择最佳资本结构方案。

3.企业收益分配纳税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关键是要注意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税率地区对投资者利润分配的形式要加以区分,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减少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股利发放形式也影响着股东的收益,发放现金股利,需要缴纳所得税,发放股票股利,投资者可以获得增值收益。因此,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各种形式的选择,为投资者减少税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资本运营税收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各个活动都是通过资产的运营展开循环的,因此,在展开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为企业节税。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节税。例如,在营业现金流量中,固定资产可以抵税,而且不同的折旧方法纳税是不同的。存货也有多种计价方法,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企业在出售资产时,按照规定是需要缴纳流转税以及所得税的,但是如果企业出售资本时,就可以获得税收优化,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运用会计政策进行节税,也可以通过将某些出售资产的行为转变为出售资本的行为,从而减轻税收负担。但是企业在资本运营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是面临着税收筹划风险的,企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如果企业处理不当,就会受到税收部门的惩罚,税收罚款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且利用会计政策来进行节税的同时,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会计政策虽然是固定的,但是风险是伴随而来的,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清晰,对具体的经营活动处理不恰当,不会为企业节省税收,相反会为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合理掌握好会计政策以及资本以及资产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收益,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

由于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与手段之一,所以要将其放在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统筹考虑,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并结合企业特定的经济环境、经营目的来选择。对待税收筹划的正确态度即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选择可能使税负并非最轻,但却使企业税后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贾娜.对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管理学活动策划方案篇10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合法、合理降低税负、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如何使税收筹划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与收益并存,税收筹划工作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无视税收筹划带来的风险,不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而进行盲目的税收筹划,将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试图对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相关的探讨,对现代企业在税收筹划实际业务中进行风险防范和规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筹划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税收筹划是指在不违法国家现行税法的前提下,在纳税之前,企业为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而进行的对一系列财务活动的谋划和安排。税收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的可能性。税收筹划风险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税收筹划风险的主体是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税收筹划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税收筹划风险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的可能性。

税收筹划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外,同时由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税收筹划风险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税收筹划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税收筹划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风险;(2)税收筹划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利率的调整、汇率的变化以及政策的调整等这些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使得税收筹划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税收筹划的表现、成因、影响力、作用力等早就了税收筹划风险的复杂性;(3)税收筹划风险具有可控性,虽然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产生税收筹划风险的因素可以参照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和估算,进而可以对风险进行度量和控制;(4)税收筹划风险具有主观相关性,即面临风险的主体的不同行为和决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

二、税收筹划风险的形成原因

1.税收筹划风险是由税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决定了税收筹划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从税收的强制性来看,纳税人与征税人(税务机关)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是不对等的,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处于被动地位,其税收筹划是否合法是由征税人决定的,税务机关是税收筹划“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旦调整税法,纳税人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就会形成风险,从而导致税收筹划风险的存在;从税收的无偿性来看,一方面纳税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期望通过税收筹划来降低或规避税收,另一方面政府为了保持税收稳定增长,必然会加强税收的征管和稽查,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纳税人税收筹划行为存在风险;从税收的固定性来看,纳税人开始税收筹划时应按国家在征税前确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纳税人不能随意更改税务处理方法,进而产生税收筹划风险。

2.税收筹划实施者能力水平有限

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选择和实施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纳税人的认知与能力水平对税收筹划的优劣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税人主观判断的正确或错误通常也决定了税收筹划方案的成功或失败,这是由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观相关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当税收筹划实施者具有较全面的税收、财会、法律等知识时,税收筹划成功的几率也较高,反之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高。从目前我国纳税人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来看,部分纳税人财会、税收以及法律等相关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税收筹划的需要,虽然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但也存在较大风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

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需要面临两种不同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前者主要指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后者主要指税收政策等,这两种不能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都会给税收筹划方案带来风险。从内部环境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来看,税收筹划决定了纳税人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因经营不善产生风险是税收筹划中最常见的风险,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和管理等活动对税收筹划风险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比如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不能按期支付税款,这不仅会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增加税负,甚至带来税务机关的经济制裁。从外部环境相关政策的调整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通常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同时国家法规变化、体制变革频繁、政局不稳等都会相应的增加税收筹划风险;反之,政策法规明朗稳定,坚持法治,税收筹划的风险也就会减少。另外,近年来我国不可抗力事件的不断出现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纳税人经营活动出现困难,对于税收筹划的事先安排也就无法实施,也就相应的增加税收筹划风险。

4.税收执法力度的加强,征纳双方认定差异

随着税务机关执法力度不断的加强,税务稽查和处罚工作不断规范,偷税漏税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大。税收筹划其实是企业与国家间的博弈,纳税人利用国家税法缺陷进行税收筹划设计,以尽可能的减轻税负,而国家则通过税收筹划掌握税法缺陷的所在,从而制定反避税措施。而通常由于纳税人受信息不对称或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不能对国家的反避税措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的调整,进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同时,由于我国当前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具体税收条款设置仍不十分明确,且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得征纳双方存在认定差异,而在一定范围内税收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往往由税务机构自有裁量,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筹划的风险。

三、加强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相关措施

1.遵循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原则

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企业整体效益的原则,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考虑税收法规之间的相互制约性,避免筹划风险,从而降低税负;(2)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综合比较风险管理所消耗的成本和其所带来的收益,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风险管理方案才是可行的,否则毫无意义;(3)遵循企业部门人员间的配合原则,特别是财会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良好配合,确保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完善风险管理授权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2.采用科学方法识别税收筹划风险

识别税收筹划风险是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企业应结合税收筹划风险的具体特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风险识别方法:一是环境分析法,重点分析企业内部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其变动趋势,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及时的调整税收筹划方案,避免税收酬和风险。二是财务管理分析法,税收筹划贯彻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二者具有相关性,因此可以借助财务管理来识别税收筹划风险,具体的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通过选定一个指标作为财务风险的预警界限,以此达到对税收筹划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三是流程分析法,通对税收筹划的每个环节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识别信息收集阶段的风险,如信息不全面、信息时效性差等风险;识别方案选择阶段的风险,包括判断方案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及实施的成本,判断方案实施的长期和短期利益,比较个方案的差异和相对优势,以减少选择税收筹划方案失误的风险;对方案实施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即对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后控制,包括评估不全面的风险,或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等。

3.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更多的属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信息管理,建立有效的税收筹划信息收集方案,包括筹划主体信息、税收环境信息、政府的涉税行为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等,建立税收资源信息库,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相关性,确保税收筹划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为税收筹划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及时跟进税法的变更和调整,提高反应速度,降低由于政策变化带来的税收筹划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法律、税收、会计、财务和金融等各方面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加强筹划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确保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税收筹划风险管理

首先,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部,对税收筹划进行科学的规范和管理,一方面引进具有税收筹划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制定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尽量避免由于税收筹划方案的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税务部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税务机关关系的工作,实时全面的了解税务法律法规,做好税收筹划方案更改的准备,同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执法风险。其次,动态灵活地执行税收筹划方案,建立科学快捷的税收监控体系,对发生税收筹划风险的关键因素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事前控制,防患未然,这就需要企业灵活的执行税收筹划方案;再次,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规避税收筹划风险,明确各部门的涉税事项,对关键部门的涉税内容作出清晰的描述,明确部门责任,便于各部门在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从而实现税收筹划目标,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税收筹划风险。

总之,企业应完善对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强化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和控制,为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提供保障,同时企业应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保证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减轻税负的目标,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腊中.浅析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及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