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7:52

经济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提升举措

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收效,但与一些世界强国的农业经济水准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上差异。因此,为了更加科学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全局发展,需切实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剖析,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近些年,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成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众所周知的,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市场角逐的加快,使当局意识到当下农业经济转型的情形之紧迫。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多元化挑战,农业经济的发展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概念的推行,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使我国农业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实现与国际市场相互流动多匹配的国际化合作方式,与全球经济共赢共存。

1.1农产品质量怠忽

某些地区,为了提升农业经济指数,对农业生产管理较重视,利用各项机械技术、过度应用农药抑虫技术、积极使用新品种等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未切实考虑到开荒种植是否根据当地的地域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这些增产增量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忽了质量控制,结果导致农业生产方式失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污染荒漠化,食品农药残留过量。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以后,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影响到种族的优质传承,同时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人才塑造的局限性

一般单位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成为符合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实运用中执行教学环节仍存在不足,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有限,单一的管理机制是否可以判断良莠不齐的人员队伍可以将经济管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有效的执行能力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管理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未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部分乡镇准公共服务中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人才是经济管理中的直接参与实施者,关注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扩充其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3核心动力匮乏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青壮年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重返建设家乡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这些都极大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开拓的难度。同时,劳务输出地区由于重要劳动力的缺乏使劳动力向着女人化、儿童化、老年化的倾向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留守村落,在这样的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遇到很多困难。

1.4管理体制薄弱

如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日益凸显,过去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计划经济已不能适应当前潮流。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结构间的不相顺应,管理机构存在体制的一些不足,与国内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间还是有差距的。由于处于发展上升期,一些管理者执行力欠缺,对于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举措未形成深刻的认识,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不和谐,在思想上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求的。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致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适应不良。

1.5信息化建设短缺

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单单是农业的生产、人才的培养、管理、消费这些内容,同时还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耕种、收成、储藏、运输、产品加工、销售、跨行业数据挖掘和研究等多环节)需要拓展分析和创新,调整生产,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长久优势发展。但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大部分未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收集信息渠道较单一,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能够利用大数据实现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

2农业经济管理新政策的研究

2.1与时代同步关注品质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之前农产品的生产一味追求增产增销的落后思维模式已跟当前经济发展不能顺应,须顺应潮流朝着全面新颖的管理模式变革。用心分析发现如今大部分国家首要关心的问题聚集在全球化知识产业中,最为热点的问题都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如今,基本上各行各业都要紧密围绕环境保护这个焦点来开展工作。农业是自然和经济的结合产业,是可以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随着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始渗入,不再用牺牲环境作为付出的代价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要关注、重视环境,更要关注农业生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如今,有机绿色食品已经是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农业生产可以保证有机食品的来源。高质量是当今最为关注的农业产后工作,应高度重视食品的加工问题,保证食品安全。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食品,助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创新,改变我国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农业结构和增产模式,也将使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意识更加科学。

2.2人才培养创新

未来须要主动从国家经济、教育体制和科技变革等全面的角度将培养目标与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顺应,培养体系结构与内容的设计以及详细的培养方案应以顺应社会发展为根本。调动人才学习积极性,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规律,使管理人员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和经营知识,并可以以系统的观点结合前沿热点问题,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卓殊的思维模式探索和解决农业问题。与农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拓展见习基地,加强管理力度,规范管理体制,培养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经济管理人才。定期对管理人员责任心、业务水平、政治素质等进行查核,作为考虑其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的依据。

2.3农业经济管理动力支持

当下农村经济发展中,缺乏一批综合素质强、有卓识远见的队伍在农村发展建设,这样便引起农业经济管理缺少动力支持。各级政府应进行招商引资,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先进技术,鼓励外出壮年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返乡建设,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创立一个绿色通道,积极引导他们返回家乡发展,利用现代教育学习的本领就地取材,培养创新实用型技术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既可以把城市前沿文化带回农村,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可以用所学到的科学技能,为筑造新农村导入新的生机,同时缓解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带来的的人口聚集压力,缩小了城乡差距。对于加速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国家第一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都有诸多的积极意义。

2.4管理体制趋于完善的思路

完善适合的管理体制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管理人员需树立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转变旧有管理模式,增强自身工作水平,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创新。让当地领导、中层干部和基层人员直接参与,共同商讨制定合理可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关注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市场,科研单位农产品研发创新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行业的科技含量,扩大发展空间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护百姓们的经济利益,以适应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我们还应关注一些针对农民的的技术培养,增加城乡沟通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多元化发展。

2.5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化技术使农业经济管理向有深厚技术内涵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农业技术传播和发展加快,提高生产率,招引更多综合素质高、见多识广的人员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建设中去,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在树立信息化管理建设意识、增强群众对信息化技术意义理解以后,没有基础设施,就很难进入信息化技术经济发展,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需要从高层面加大扶持力度,领导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合理,吸引培育出色人才,加快基础软硬件设施和科技服务站建设。关注市场,重新配置基础要素,为农民提供多元的选择,如过去存在因农产品生产过剩而导致滞销降低了农民经济效益,农民解决了教育、养老、农副产品收购、现货交易平台等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落后之处,利用引入互联网技术规范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将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走向,对于解决我国三农等问题、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大意义。

3农业经济管理未来趋势思考

进入到新时期以来,农业经济管理作为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展。我们需要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改变观念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具有中国特色,以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随着政府管理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深认识,未来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科研成果等多元化关联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将运用,以达到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管理产业化、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效果。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政府也会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大扶持力度,调整经济结构,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3(2):107-10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3(5).

经济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四化”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县域经济主要指建制县域及县级市域的经济,它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县域土地辽阔,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3%;县域人口数达1918.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0.4%;县域GDp为5346.5亿元,占全省GDp的56.5%。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吉林省整体经济的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延吉市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2012年,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四化”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吉林省县域“四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工业化指标:包括工业化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人均GDp;城镇化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农业现代化指标:包括机耕面积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人均农业增加值;信息化指标:包括人均信息消费额、人均电信产业、人均邮政业务。

2、“四化”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相关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个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结果如下。

(1)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前郭县、珲春市、乾安市等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县市,而洮南、柳河、辉南县等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资源欠缺,工业化程度低。

(2)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延吉市、图们市、临江市等地区的城镇化排在了前列,这些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较好,镇赉县和通榆县被评为部级贫困县,柳河县和扶余县地处山区,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化水平低。

(3)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排名表(见表3)中我们看到:榆树、德惠、九台、农安这些农业大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延吉市和图们市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其农业投入不够,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4)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吉市、珲春市和图们市的主成分得分较高,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快,而梨树县和通榆县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为了了解各地区“四化”统筹发展水平的现状,本文利用SpSS软件,根据以上40个县的“四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前郭县、乾安县、桦甸市、磬石市,此类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水平较城镇化发展水平要高一些,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般。

第二类地区:包括延吉市、珲春市、集安市、图们市、临江市、长白县、通化县、抚松县、靖宇县,此类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落后。

第三类地区:包括通榆县、和龙市、洮南市、龙井市、安图县,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第四类地区:包括榆树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个县,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三、促进县域经济“四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县域地区“四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四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下面对以上四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类地区,如前郭县和磬石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却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的发展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将分散的小型工业区集聚起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进行厂房联建和标准厂房建立,以此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地域相邻的县与县之间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小,交通便利,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相邻优势,加强交流和地区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落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不能积极地带动和促进农业化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市场的紧密对接,供其所需。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农业化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动力作用。

第三类地区,此类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如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干旱区的县市,自然环境不利,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盐碱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复,改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型的特色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资源,来提高自身工业的发展水平。向农业和工业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发挥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类地区,对于此类地区,首先要继续推动农业化向较高的水平发展,因为这是本地区具有的较大的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是工业基础比较好,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以此来提高生产率,这样也会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注:本文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12YJC790139);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三化”统筹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编号:2013158)的中期成果;吉林省社科基金,吉林省“四化”同步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B221)。)

【参考文献】

[1]蒋北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云南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龚署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刘国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6(2).

经济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喀麦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ofeconomicandSocialStatusandDevelopmentneedsofCameroon

SHiGuijun,ZHoUYongtao,CHenHualin

(FirstHighwayConsultantsCo.,LtD,Xi’an710075,China)

abstract:Describethegeographicallocation,naturalresources,administrativedivisions,dateofthethirdcensus,economicandsocialstatusofCameroondetailed,introducethemajorcitiesinCameroon,introducetheregionsofCameroonsystematically,especiallysupplementandimprovetherecentpopulation,economyandmineralresourcesofCameroonsystematically,providethecorrespondingdatabaseforChineseScholarsandtechnologystaff;introducethelong-termdevelopmentplanningofCameroonin2035andmakeaforecastabouteconomicdevelopmenttrendsofCameroonononthisbasis,whichhasan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forChinese-fundedenterprisesinCameroon.

Keywords:Cameroon;economyandsociety;developmentneeds;naturalresources

引言

中喀两国自1971年3月26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不断加深,友好合作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在基础设施、经贸、农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断加深合作。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欲望逐渐增加,目前几乎喀麦隆所有大型项目都有中资公司的身影。然而,相对于两国庞大的贸易额,国内关于喀麦隆的经济社会文献相对匮乏,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喀麦隆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以更好服务于两国经济社会的交流。

1喀麦隆国家经济社会现状

1.1地理位置

喀麦隆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南与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接壤,东临乍得、中非,西部与尼日利亚交界,北隔乍得湖与尼日尔相望,西南濒临几内亚湾。喀麦隆领土面积475,650平方公里。

1.3行政区划及人口

喀麦隆全国划分为10个大区,分别为:①阿达马瓦大区②中央大区③东部大区④极北部大区⑤滨海大区⑥北部大区⑦西北部大区⑧西部大区⑨南部大区⑩西南部大区,大区下共设58个州及268个区。

截止2010年1月1日,喀麦隆人口总数已达1,940.61万,且分布很不平衡,在全国十个大区中,四个大区的总人口数超过了两百万。

1.4经济社会[1]

喀麦隆的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据估计有70%的人口从事农业,2006年的农业产值约占GDp的45.2%,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粮食、蔬菜、肉类自给有余,并向周边国家出口。近年来,喀麦隆经济稳定增长。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52.3美元。

2喀麦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喀麦隆政府在其2009年3月4日出台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计划至2035年将喀麦隆建设成为经济新兴国家。根据规划,喀麦隆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规划第一阶段(2010-2019)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和不断提高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的10年间,喀麦隆的主要精力将集中在不断提高自身生产能力上,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和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同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并改善就业状况。

第二阶段目标是将喀麦隆建设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标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指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在3706美元至11455美元之间。第三阶段从2028年至2035年,该阶段目标是将喀麦隆最终建设成为经济新兴国家,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40%。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型转变,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来自制造业产出的附加价值,50%以上的出口为工业制成品出口。

3结语

(1)对喀麦隆国家经济社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系统补充完善了喀麦隆近期的人口、经济、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数据,为我国学者和科技工作人员研究喀麦隆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基础;

(2)对《喀麦隆2035年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喀麦隆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

(3)限于作者的水平,未能从喀麦隆经济、计划与领土整治部及网络获得近两年经济数据,是本文的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姚桂梅,杨宝荣.列国志喀麦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2]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UneCa,economicReportonafrica2007,addisababa,ethiopia,Feb.2007,p.41.

[4]马清明.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J].实践新论,2003,(2).

经济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经济现状分析篇5

 

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尤其是在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规模上,我国的对外贸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产生国际贸易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参与国之间,通过劳务交换以及商品交换能够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换而言之,对外贸易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着十分迅速的增长,这也就从本质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和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四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进行增长,在200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位居全球的第三位,在2006年中,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达到一万七千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净增长三千三百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实现了我国贸易顺差为一千七百亿美元,外贸的出口达到九千六百亿美元,增幅回落了一点二个百分点,进口达到了七千九百亿美元,增幅上升了二点四个百分点。在每一年,我国的商务部门都会对外贸易的形势报告,报告中会明确指出这一年度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和走势。

 

在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益、高依赖、高投入和高消耗等问题。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冲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包括一些新的隐患和问题,面对这些隐患和问题,应该怎么样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的局面进行维护,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和隐患问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十分显著,为了保证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增长,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以及隐患的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可行和积极的措施,最终为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

 

我国自身的消费率一直都比较低,甚至会比某些新型的市场经济体更低,同样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这一现象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的。这也就使得我国经济对外需过度地依赖,而且对投资过度依赖。我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将普通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将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提升。在我国的内需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发展空间。再加上今天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这也就使得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必须要将以内需带动外需,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进行推动,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发挥自身重要的作用,进而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得到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外来环境产生的干扰。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能够降低国家对于外贸经济的依存程度,进而将国家贸易的竞争力提升,在GDp扩展经济规模的过程中,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贸易结构改善。因为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将制造业作为主要产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服务业自身的起步比较晚,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们必须要积极参与到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合作之中来,对我国服务业存在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情况,进而对我国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竞争、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地区竞争中,人才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对竞争进行影响的诸多软件因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自从2004年至今,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我国必须要注重对人才进行培养,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外贸型人才,将人口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将我国在对外贸易之中整体的竞争力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经济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空中楼阁

2008年,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奖,以表彰其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新经济地理因为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独特创新性又被称作“空间经济学(theSpatialeconomy)”。

藤田(Fujita)、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布斯(Venables)和蒲格(puga)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空间经济学革命。空间经济学模型假设世界是均质的,它不需要通过山脉、河流、港口等自然条件的外生差异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是通过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向心力和运输成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等产生的离心力相互作用,内生出空间经济活动的分散或集聚等状态。

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一样,空间经济学在其理论和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外界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过分抽象化。空间经济学家所指的区域或区位常常代表经济空间中抽象的点或其他形状,但因为数学建模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制度、文化、社会、历史等重要因素却较难融入空间经济模型。正如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1998)所言:“空间经济学只是为经济学向空间进军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

二是过分依赖数学模型。克鲁格曼认为缺失数学模型是空间经济学的前身――经济地理学在时代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们一直都在借助简化的模型思考问题”,“最终,我们会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间问题纳入到经济学中来”。他认为复兴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因此在把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过程中,空间经济学家普遍采用了主流经济学家最认同的工具――数学模型。

三是缺乏经验研究。空间经济学注重的往往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去甚远。虽然空间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模型中也使用了一些经验检验,但这些案例典型性较差,因此说服力不强。霍尔(Hoare,1992)在批评克鲁格曼所标榜的空间经济学时就指出,他们的分析建立在“最薄弱的经验支持”基础之上。

四是缺乏系统性。空间经济学虽然在模型化、动态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就整个理论体系而言,还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空间经济学的质疑者认为其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正如其批判者所说的一样,空间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现期空间经济学面临的局限,因此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建议未来在空间经济领域应关注以下工作:

一是扩展理论菜单。空间经济学家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决定了经济体的分散或积聚,他们眼中的向心力包括关联市场、厚市场、知识外溢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包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但在建模时为了简化问题,代表性的做法是只把关联效应作为向心力,把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作为离心力。扩展理论菜单的提议不仅包含了对可能理论菜单更加系统化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在建模时还应该考察在多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发生作用时模型表现出的变化。

二是经验研究的支撑。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经济模型特有的强烈非线性对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关于空间经济模型的经验研究相对缺乏。但作为一种方法,经验研究可以用来判断究竟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真正的相关,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展。

三是量化。这里所指的量化不仅仅指适合实际数据的模型,更重要的是指那种理论一致的模型,模型的参数建立在数据和假设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对这类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这将使空间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可以应用的学科,能够衡量假设条件的冲击对经济的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

四是福利。虽然空间经济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实证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所以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的早期更加关注模型解释现实而不是指导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空间经济模型的空间结构是外部经济所代表的向心力和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外部(不)经济促使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政府干预的基础――正是那些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撑的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福利。

可见,空间经济学家在认可空间经济模型建模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其还不够完善,应该在其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而空间经济学的外部批评者则把矛头主要指向用过分抽象、简化、假定严格的空间数学模型描述现实经济方面,就像区域科学的先驱艾萨德将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的忽略称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alsard,1956)”一样,空间经济学的批判者认为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经济学也只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因此空间经济学模型是不是过于抽象、简练以至于脱离现实就成了空间经济学家说服批判者,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展其学说的大前提。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2003)就坦言:“空间经济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它提出的头几年,经济学家为重新开启从前未涉足过的领域而兴奋。但是,当他们认识到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太简单、程式化,而与现实的经济地理相去甚远的时候,相应的怀疑和批评就接踵而至。”

诚然,空间经济学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但它独特的视角却足以颠覆以往的经济学研究。

一是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的论证和说明,从而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是它不仅建立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的直接联系,而且将贸易和增长相辅相生的机制以及贸易成本的变化对贸易、增长、专业化和分工的非线性影响都完全动态化,是对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三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是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四是它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

五是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从这些方面而言,空间经济学获奖无愧。

综上可知,空间经济学革命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延续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入到统一框架之中的空间经济模型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经济竞争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从国家之间转到了区域之间,空间经济学为研究这种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空间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既扩展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又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必将在后继的经济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FUJitam,paULKRUGmanandantHonYJ.VenaBLeS.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themitpress,1999.

2、DixitaandStiglitzJ,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7(67).

3、KRUGman,paUL.Space:thefinalfrontier[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8(2).

4、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HoaRea.ReviewofKrugman’s‘Geographyandtrade’[J].RegionalStudies,1992(26).

6、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KRUGman,paUL.whereintheworldisthe‘neweconomicGeography’?[a].inGordonL.Clack,maryannp.FeldmanandmericS.Gertler.theoxfordhandbookofeconomicgeography[C].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8、Krugmanp.Firstnature,Secondnatureandmetropolitanlocation[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93(33).

9、David,paula.ClioandtheeconomicsofQweR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2).

10、Fujitam.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67).

11、Fujitam.andmorit.StructuralStabilityandevolutionofUrbanSystem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7(43),

12、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

13、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n].光明日报,2008-11-03.

经济现状分析篇7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经济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统筹发展

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方――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

2.1、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2.2、不利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公平问题

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城乡之间的二元化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这些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便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2.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直接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协调发展。

3、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看法建议

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就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繁荣农村经济,使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成为一个体系,促进城市和乡镇企业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微观层面上,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就要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劳动力、物资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参考文献:

[1]刘立尧,蒋爱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增收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技.2012.02

[2]吴应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社会稳定问题剖析[J].商业时代.2012.04

经济现状分析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改革改变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进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极大地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经济不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1]。由此可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始终秉承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涵盖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等。在我国全面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期间,相关配套制度尚无法全面匹配,就我国经济核心内容农业经济而言同样如此。基于此,在农业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有序发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响,这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再加上农业经济在民国经济中的地位因素,势必会使得我国全面经济发展情况遭受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各地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然而,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抢占了农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面临紧缺的局面,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农业管理未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常经济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意识应当与市场发展规律相连接,革新过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强调农业生产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生产速度关注度,切忌单方面的从数量效果角度出发,对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开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着我国全面产业信息模式的发展。就农业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生产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等展开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势必会发生转变,农业经济将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必会不断得到完善,实现体制全面创新[2]。

(二)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

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得到进一步科学培养,确保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构筑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理念,强化对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汲取,有效提升农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农业工作人员和社会共同获取发展、利益,应当对经济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工作人员收入,改善农业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伴随农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期间可发现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经济成本、科研设施设备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由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农业经济管理势必不断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例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草行业战略性的目标[3]。全面现代烟草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相关建议展开:

(一)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

1、方法创新,开展好烟草农业保险工作。长时间以来,烟草农业保险一直面临着理赔困难、烟农投保缺乏主动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诸多地区烟草农业保险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强化对烟草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推行捆绑式保险,通过将企业不同险种与烟叶种植险进行捆绑招投标,烟草机构为烟农统一投保,从而有效调动起保险部门工作积极性、烟叶保险赔付额度[4]。

2、完善种烟风险基金制度。切实保护烟农利益,构建种烟风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烟草商业企业、烟草工业企业等共同出资,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对人力不可抗拒灾害引发巨大损失的烟农予以相应补助,尽可能降低烟农损失,强化烟农种烟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度

1、促进规模化烟草种植有序进行。政府、烟草工商企业、烟农各方紧密联合,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提到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与工业企业互通的基地单元,强化烟农对土地流转信心,确保有序规模化种植[5]。

2、缓解资金问题。政府采取信用贷款等形式、工业企业设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对烟农予以有效资金援助,让烟农种植有序开展。

(三)继续探索完善烟草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行机制

1、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是在烟草公司主导下,由烟农自发形成的烟叶生产自治合作组织,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现代烟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运行成功与否,利益分配是关键,烟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完善管理机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导经营管理,使之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扶持发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队伍,释放烟叶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实现烟农增收。

3、烟叶生产集约化经营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有效植入,科学生产。

经济现状分析篇10

为了解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行政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确定排名在后的百个村,为我市的社会经济欠发达村。并对这百个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制约欠发达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受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为全面了解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比较行政村之间的发展差异,监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更好地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全市村级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在取得调查资料后,参照省有关乡镇社会经济测评办法,通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经济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18项指标,对全市1087个行政村(排除部分水产村)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作了测评排序,并对测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和重点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此我们重点对全市欠发达村(确定为后100位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欠发达村基本情况

1、 地域分布。我市百个欠发达行政村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各县区的西部地区,且分布较为不均衡,安吉县、长兴县欠发达村要占总村数的81%。具体分布为安吉县49个,长兴县32个,德清县4个、吴兴区13个、南浔区2个。

欠发达村在县区乡镇的分布

县名及个数

乡镇名称

个数

安吉县

49个

递铺镇

7

孝丰镇

2

梅溪镇

14

缫舍乡

4

鄣吴镇

1

高禹镇

7

昆铜乡

3

永和乡

5

报福镇

1

杭垓镇

3

上墅乡

           1

良朋镇

1

长兴县

32个

泗安镇

15

虹星桥镇

6

二界岭乡

3

吴山乡

4

水口乡

1

林城镇

3

德清县

4个

武康镇

2

南路乡

2

吴兴区

13个

埭溪镇

1

妙西乡

10

杨介埠镇

2

南浔区2个

和孚镇

1

菱湖镇

1

 

2、人口与劳动力现状。百个欠发达村占全市总村数的8.9%,现有农村户数4.72万户,农村人口为16.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5%。统计资料反映,目前我市欠发达村的人口规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劳动力负担同全市比较相对较轻。去年百个欠发达村实有劳动力达1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8.8%,劳动力的负担系数为1.66,低于全市平均0.07个百分点,村均人口规模为165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3、地理条件。从行政村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全市欠发达村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区。百个欠发达村中地处山区有39个、地处丘陵的有33个、28个村地处平原。大部分村与县城的通车距离较远,超过40公里的村有11个,20-40公里的村有71个,10公里以内的村仅有6个,偏远的地理位置,难于从县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中得到实惠。

                                                     附欠发达村与县城通车距离

 

二、欠发达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2年,百个欠发达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79亿元,占全市的1.6%,平均每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78.6万元,仅为全市村平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3%,与百个发达村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前百强村创造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5.67亿元,占全市的29.8%,是欠发达村的18.7倍。

2、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较为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百个欠发达村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92元,为全市平均水平5052元的65.2%,只为前百强村6232元的52.8%。在百个欠发达村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的有19个,低于3500元的有81个。另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226元,因此,欠发达村当前的农民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水平的生活消费,制约了发展再生产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附全市村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类图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村强民富”,富裕的村集体为农民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200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79个,占全部村的16.5%,百个欠发达村中有61个。200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最多的是安吉县有75个,占41.9%;其次是长兴县有70个,占39.1%;吴兴区23个,占12.8%;德清县7个,占3.9%;南浔区4个,占2.3%,集体经济薄弱村依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百个欠发达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4、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据测算,全市全部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为39.57%,指数在全市平均值以上的村270个,占全市村个数的24.8%;从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看,我市行政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现在:行政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列第1位的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指数已达61.84%,最后1位行政村指数仅为21.96%。从前100位和后100位看,前100个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为46.20%,后100个欠发达村综合发展指数平均仅为27.73%,相差18.47个百分点。

            全市行政村综合指数得分分布表

指数分组

行政村个数

占行政村总数(%)

50分以上

15

1.4

45-50分

34

3.1

40-45分

192

17.7

35-40分

435

40.0

30-35分

296

27.2

25-30分

104

9.6

20-25分

11

1.0

合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