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8:17

课堂教学形式篇1

关键词:丰富课堂;结尾;提高;思想品德;效果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课堂的结尾与课堂的导入是相互对应的一对范畴。导入是始,结尾是终;导入是开,结尾是合。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就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而对于课堂结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认为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少,不便安排,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宝贵,怕浪费时间,便接着讲下节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结尾草率等,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好的课堂结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升华;能使学生对知识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因此一个富有创意、恰到好处的精彩结尾会为一堂课的最终完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下面就如何做好课堂结尾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励式结尾

激励式结尾,具有“撞钟余音”之效果,它能紧紧抓住学生,催人奋进,还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学生在我国民族精神的启迪下,立志将来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如学习七年级“人生自强少年始”,结束时采用激励式,我引用梁启超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句子“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目标,不断奋发图强;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归纳式结尾

通过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以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它能够起到由点到面、提纲挈领、综合比较的作用,达到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学完九年级第三课“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这节时我先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从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加以归纳(不足之处教师归纳总结):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49新中国的成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结尾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发生中深深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处于该阶段的原因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之,在课堂结尾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构架,会潜移默化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名言式结尾

在课堂的结尾处巧用名言,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魅力,又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记忆。例如,在讲完九年级“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这框时,我就请两位同学朗诵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歌。请学生思考:1、你敬仰诗中的哪一类人?为什么?2、你鄙视诗中的哪一类人?为什么?3、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引导学生回答: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点名主题。

4、悬念式结尾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通过设置悬念引出下节课要学的知识。这样,既设置了下一课的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延伸,激发了他们探究新内容的兴趣。例如七年级“走向自立的人生”,在上完第一节,学习了自立的含义、表现、意义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青少年应该自立、自立的意义非常重要,那么青少年怎样才能自立呢?”,为下节课设下疑问,埋下伏笔。这就会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有强烈的愿望听下节课的有效方法。

5、首尾呼应式结尾

首尾呼应式结尾是教师以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时,在课堂结束前消除悬念的方法,做到悬念不悬这样结束,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又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采用提出问题,巧设悬念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问题逐渐明了,迷雾层层揭开,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就要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解除悬念。这样首尾呼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上七年级“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节课时,如果在导入时提出“青少年怎样才能自立呢?”,在课堂结尾时就可以回应导入的疑问。当然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要认清依赖的危害,告别依赖;2、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遇事要有主见;3、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4、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

6、图表式结尾

图表式结尾要求教师依据授课内容,通过图表将所学知识加以形象化、条理化,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概括度很高,既省时,又很有效果。例如在讲完九年级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时,采用图表式结尾,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1)、公有制经济有哪些组成部分及公有制经济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有哪些组成部分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由什么决定的?

7、歌曲式结尾

歌曲式结尾能使学生感情丰富,容易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也使课堂在结尾处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如学“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时,当讲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中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教师让学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这些歌曲能使学生在音乐领悟四项基本原则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同时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激越、回味无穷。在学习完改革开放后,就带领学生在乐曲中有感情地唱起《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和歌曲内容相得益彰,深入学生心中,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学生在歌曲中领悟了这些深刻的政治理论。我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本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8、实践式结尾

课堂教学形式篇2

关键词:创新、学生化、活动化、多元化、情境化、信息化

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大背景下,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第比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舞、唤醒、激励学生,教学应想方设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以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新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探索为主题,谈谈本人在课改实验期间对教材的一点看法及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课程都有巨大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数学教材增加了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如何来进行数学新课程的创新教学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值得强调的是: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如下的形式:

1、数学课堂学生化。

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并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为此,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一节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我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同学们分组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3个情况: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3、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针对最快捷的方式,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的道理是一样的。”不错,数学的知识内容就是如此而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让学生参与经历(感受)、体验(体会)的过程,那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就会自觉、主动去探索数学中的真知。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学习应当成为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而这需要有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持续兴趣作为保障,否则,外部奖赏再诱人也不能维持长时间的艰苦学习。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化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力求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上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及学生学习过程经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统计的初步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我课后专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对一些商场内衣服的大小和销售的数量关系,鞋子的尺寸与销售,家庭各种开支等等,进行了实地调查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又是查资料,又是交流,互帮互助,促使这三个知识点掌握和灵活应用,更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3、数学学习的多元化。

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个知识点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先猜想,再动手实践(或实验),然后由操作结果去自主地探索,再通过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知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讨论、合作、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共享。实践表明:这种多元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

米勒说过“教师应较少详细叙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必须引发智力活动过程,必须产生对知识本身的感受。”如在探求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就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实践、探索、归纳的过程。在教学的前一天让学生先各自准备好4根3cm、5cm、8cm、11cm的纸带,上课时先设疑提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只要给出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讨论归纳得出新知,体验了“成功”,进而激励了内在动机。

4、数学学习情境化。

贴近生活实际也是新数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数学抽象、深奥的印象,导致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排斥。

例如利用观察生活中的推拉式防盗门,说明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木工师傅在做好的长方形木门角上斜着钉了一根木条来防止不稳定性,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几何性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5、数学辅助教学的信息化

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上“数据的表示”时,我们就是在计算机房里上了这一课:利用eXCeL图表中的折线图、条形图和饼图(即扇形图)来对从因特网上下载的一组特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组数据的某个特性,学生们也分别完成了自己亲自收集的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先进媒体的辅助使用,学生兴趣盎然,尝到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学学习、应用和探索的甜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上进的热情,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到学数学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良明浅谈初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念的转变运城学院学报2003.6

课堂教学形式篇3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一般形式如下: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例如,在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小结为:(l)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小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的概括,以进行归纳总结的结尾方法,形象直观,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问题练习式

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此时,教师需要将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小结。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则更能深人,远比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三、问题探究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适量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中的制高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高体现。

例如学习“中位线”的小结:(l)你能将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后,通过本例中的第(l)问,引导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第(2)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进行研究。

四、交流评价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课堂小结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例如“二次函数”的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这个小结具有开放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要性原则。就是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

(2)引导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结尾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课堂教学形式篇4

关键词:座位;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教学交流,教师的导、和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科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交流。数学交流,也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也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知活动。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不同坐位的形式进行教学?

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讨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失”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数学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刻保证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无定法,灵活多样。同时只要课本中出现有实验的内容,都会想方设法找来材料演示给学生看或者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十分注重常识教学的过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细心组织每一次活动,长期积累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的途径,应着眼于宏观的描述,也就是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即数学交流不仅可以在教室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科书之间进行,还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数学实践与应用等活动中开展。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地,要充分利用好教室这个主要教学阵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性,布置教室,创设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这时,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显得重要了。教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现有的环境,进行座位的布置。

一、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学生座位的布置以单人单桌为宜

也就是说学生面向讲台每人一桌,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书面写作,即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包括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写调查等。

二、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学生的座位布置以分小组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几人一起围坐一桌,数学学习主要是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实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进行操作,得到结论。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三、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组际交流和集体讲解的,学生坐位的布置以圆形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把课堂设计在教室外,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又把大圆分成4小组,每一小组轮流到圆中把知识和实际事物结合起来,再把自己的见解讲述,然后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有利于师生互动。

四、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学生座位布置以行列的形式为宜

当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与辩论时,座位行列布置的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和转换数学、口头交流,即进行“说数学”的训练,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都得到了培养。

五、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数学学习共同体的,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座位布置以行列与半圆的形式为宜

课堂教学形式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艺术化

要设计好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化。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主动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艺术化,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艺术化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这种宽舒、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随时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以此来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如:课堂上让朗读好的学生读读单词、对话;让口语好的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Freetalk或做一个小演讲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们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

二、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通过拟订一个情景让两三个人完成一个对话,或通过讲解课文时给学生提出问题等引导学生养成乐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形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老师们从不吝啬说出“Good,notbad,excellent…”等赞扬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就用“Good,but…”等评价用语,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anyvolunteers?”“Don’tbenervous.”这样平等、民主的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耐心地给予鼓励,可以说“Justtry。”“pleasehaveatry.”“Don’tworry,takeiteasy.”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兴趣。

教学有法,教法不定。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过程中去。为此,我们教师努力探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交流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适时开展小组活动,应用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树立健全的人格,懂得并学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受到了一定的教育,这样,教学效果就锦上添花了。所以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教学形式的形象化。小学生的最大特性是好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他们乖乖地坐上四十分钟,往往会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等开小差的现象。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形象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赋予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以生命,让老师带领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一节课并非全是话语的交流,动作也是一种语言,具有形象、指示、表情、象意等多种功能,适当地运用动作语言,往往要比烦琐地讲解要来得简明生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机智的动作来表情达意,如将上课前古板的起立、问好的形式改变为简单易懂的直接摆摆手的形式,这样不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竖起手指做出oK状,这样学生得到来自外在的鼓励,便一下子鼓起勇气;当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精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以示Good;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只要简单地耸耸肩,双手掌心向上摊开学生自然会明白,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对不起,回答错了!谁有其他的回答?等语言表达时的尴尬。学生参与的体态动作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帮助他们记忆并自然地使用英语。

2、课堂教学形式的儿童化。我发现,在学生看来课间十分钟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没有任何上课的约束。这样,我们为何不将课上变为课间,使课堂教学形式变为儿童化呢?

(1)Rhyme.科学证明大脑对于有一定意思的内容很容易记住,而对于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则不容易记住,单纯化的让学生记住单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将英语单词编入儿歌当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听、读、背这些节奏鲜明、又配有音乐的Rhyme,既可以让学生没有上课的约束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单词,再根据中文部分的提示很快说出每个单词的意思。

(2)Song.优美的歌曲能令人陶醉,甚至忘却一时的烦恼。可见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更是儿童心灵的翅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英文歌曲的播放,尽量让学生享受到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如:每节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中途放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紧张了一段时间的大脑暂时放松一下,以便为下面更好地学习做个铺垫。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

(3)act.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要让学生说好英语,就要重视环境的营造。孩子是天生的表演者,有着极强的表现欲。那我们就把教室当作舞台,将学生当作演员,把教学当作表演。我们可以把书本中的知识搬到生活中来,把教室设计成书本中的环境,让学生做书本中的主人翁来表演。

四、教学过程的艺术化,引起学生的探究倾向。

传统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遏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要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升华为美的享受,化苦为乐,化被动为主动。可利用简笔画、英文歌曲、英语小短剧等表现形式增添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审美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美的板书、得体的教态、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课堂表现等向学生展示其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并借此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感到置身于英语课堂就仿佛在一首美妙的乐曲中一样,令人回味无穷。这样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创造能力,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在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开辟英语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1、开展游戏竞赛。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并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将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类型有口语竞赛、朗诵比赛、猜迷语、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等。游戏竞赛的形式有“鱼贯接龙”、“知识竞赛”、“打擂台”等。游戏竞赛创造的愉快气氛有助于学生进入积极主动、适度兴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争抢机会,尽情发挥,体验成功,增加兴趣。男生与女生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然而竞赛与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奖励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奖励。

2、让课堂走进生活。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可以让学生融入自然,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耳听,亲眼看。操场上、公园里、商店里、饭店里、菜场上……让他们的脚步遍及大自然,“apple、flower、coat、football、thanks、what’sthis?”等话语便脱口而出,让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接受英语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3、短剧表演。短剧内容可以是学生们熟悉的课本内容,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内容。让学生自我扮演角色,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给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语言环境。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因材施教,针对目前的现状进行改变,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化,达到人们理想的效果。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形式篇6

资源提供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讲授方式的要求,学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因此,课堂教学资源往往由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教学习惯对资料进行判断及选择。然而,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往往需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方能得到相应的反馈。这样的资源使用情况的反馈是滞后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一旦教学资源出现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在虚拟课堂教学活动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生学习活动框架的搭建等环节上。如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学科学习框架与特点,选择可探讨性强、学生研讨兴趣浓厚的“旅游地理”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切入点,根据学生兴趣方向,为学生搭建“情迷胡同深处”、“游历文化遗产”、“寻访名人故居”、“探秘宗教文化”、“采撷农家民风”、“齐聚高等学府”、“行走经典场馆”、“考证非遗传承”八个研究平台。(如图1)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课题小组展开研究。

图1

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特长选择了除“采撷农家民风”、“考证非遗传承”以外的六个课题小组。从学生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避开了他们不熟悉、不便于开展调研的课题。这是他们根据学习实际做出的选择。此后,在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源提供工作便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寻找、比较、选择确定的。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框架的搭建过程中,而教学资源的提供转而由学生实现。这既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又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资源形成成果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他们不能真正地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虚拟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动态网络交流平台为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搭建了平台。在虚拟课堂中,学生个人主动提供的资源、学生间相互质疑与解疑、师生间的共同探讨……都是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我们在本次虚拟课堂学习流程中,设计了“赏古都(我推)——品特色(我推你评)——析成因(我析你点)——探发展(共析共探)”四个阶段,层层推进。

在“赏古都(我推)”环节中,学生借助头脑风暴的团体训练方式,使得个体的才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讨论中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产生了大量创造性的设想。

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品特色(我推你评)”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训练。该环节侧重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课题进行线路设计,并重点在于评析原因。这恰恰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析成因(我析你点)”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成性资源进行剥离、分析、归纳和总结。此时,学生回顾前期的讨论过程,形成了对学习资料的整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研究对象的探究和对后期探究的规划(如图2)。

资源效果影响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学习者应具有收集资料、归纳和整理信息、分析并获得结论的能力。但面对学校学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会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我们的教学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虚拟课堂向学生们呈现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在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和地点,轻点鼠标,随时随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源。由于网络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声音、影像、三维图形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因此,学生个人可借助网络所展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模拟现实情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这样不仅能够体验表象事物和现象,还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和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可通过虚拟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克服实证的限制,将学科问题以立体多维的方式展现,弥补了学科教学活动平面化的不足。

虚拟课堂不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结构限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的课题研究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使学生完全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因而知识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虚拟课堂构建了知识网络体系,更加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形式篇7

【关键词】“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牵引点 自由创作

小学美术课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人们心目中仅限于一种美的教育,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辐射与载体作用,甚至把美术、音乐当作一种技能课程来对待,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完全背离了课程开设的本意。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通过美的教学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如何解决任其自由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采取“风筝与线”的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地创作像风筝一样自由翱翔,而教师在课堂中隐居二线,扮好线的角色,只要拽着,鼓励去飞,创造条件去飞,这样的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效果。

一、什么是“风筝与线”课堂教育形式

简单的说,学生就是一只漂亮的风筝,我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飞起的线。这风筝和线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线是通过风筝才实现本身的价值,而那风筝就需要线的牵引,才能飞得更高,看的更广。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充满生机,让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放过风筝,让风筝飞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成功包括适当的风力大小,主人的放飞技术以及线的粗细和柔韧程度,还有风筝本身的重量都能决定着风筝飞起的高度以及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放风筝,老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掌控“这线,这风”,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同时看到更多更美风景。

二、如何做好“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1)选准牵引点―(选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亲手做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的准确,风筝受风均衡,减少放飞时候摇摆、打旋。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是一堂课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抓住重难点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会知道这节课我要解决什么内容,该如何解决,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智慧的去解决牵引点的问题,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刮出来的画》一课,本课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涂的底色应与所表现的内容相近,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刮出来的画。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曾经试过传统的方法,直接出示范画请学生说画面中的内容与底色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说,但似乎对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仍旧是漫无目的的涂,随性的刮,尽管刮出来也挺好看。太直接的告白似乎不够吸引也不够刻骨铭心,如何改变,笔者采取“连连看”的小游戏,先出示4张已经刮好的画,内容分别为太阳、月亮、云朵、彩虹,(图1―图4)再让学生来找一找底版(图5―图8)并说一说底版的颜色与画面表现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游戏中动脑和动手使原本枯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变的生动易懂。

(2)巧妙放飞

找准牵引点,放飞风筝还需要注意风向、风力大小以及奔跑速度。这又如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智慧的去学。比如《刮出来的画》第二个环节尝试涂底色,通过第一个游戏环节学生了解了涂底色并不是无目的的涂,可以通过构思画面选择相近,易于表现画面内容的颜色来涂。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你想涂怎么样的底色?学生说:“上面是蓝色、中间是黄色、下面是绿色三大块组成”。学生在一答一问中思绪和想象力不断的被激发。通过这些对话之后,笔者发现孩子们能够按照心中的构图有想法的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想象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急着画不如多花点时间想。只有掌握了知识要点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放飞自己的想象。

(3)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要做到自由而不散漫,放松而不放纵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如“导演”把舞台交给学生。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教师只要轻轻拽动我们手中的线,学生依旧在掌控范围内。

比如笔者在上《刮出来的画》第4个环节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教师先用最普通的牙签进行刮,问到:“线条太细了怎么办”。学生说:“重复刮2次、反过来用粗的那头刮”。老师又问到:“还能用什么刮”。学生大胆的说到:“尺子、校徽、指甲、钥匙等”。老师乘机说到:“真的可以用这些工具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看,找找你身边能够刮出线条的工具,想想他们刮出来的线条都是一样吗?”在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失落,我想通过老师的反馈得到更多的是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孩子们特别容易铭记在心中。

(4)收回风筝

紧攥手中线,任凭风筝自在飞,思绪也随风筝飞翔。风筝飞累了还需通过线回到放飞者的手中。这又如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学习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疑难为起点,成功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放飞在脑海中留住美好一刹那,更需要留下痕迹。这样看上去有点“乱”却自由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开阔思维、突现灵感。收回风筝可以看作我们课堂的作业,学生作业是反映了课堂成效最好的凭证,学生完成了作业,我们要给予肯定,因为他飞起来了,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浏览了多少风景,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次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这幸福,并通过老师的帮助体验到成就感。

在《刮出来的画》最后作业展评(图9-图11),老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当中最满意的一部分。有学生说:“我刮出来的是一条热带鱼,不仅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学生说:“我的太阳虽然很简单但她有红红的身体黄色光芒”。还有的说:“我发现刮的越多,漂亮的颜色露出来越多。”此时学生反馈的正是他们起飞后看到的风景。教师应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渲染,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自己的个性。

总之,“风筝与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由发展探索知识为最大目标,是有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放飞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谈的仅仅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11第四期

课堂教学形式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6-02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领域总的发展趋势。所谓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让每位受教育者的先天素质得以充分、全面的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今年,我省提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要达到这一目标,改变课堂结构,合理安排课堂45分钟教学时间,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这一课题,希望通过探索和不断实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使课堂真正有效关键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有:

1发现法

发现法也叫“假设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它的主要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理智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探索性地追求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创造性探讨法

该模式认为,学生具有多种才能,这些才能可以通过创造性教学获得很好的发挥和发展。从操作程序上看,它特别强调或突出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启发和分享,有竞争又有合作。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主。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法和实习法。

5导学法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疑――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又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6自学法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知识――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生生质疑――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

7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背景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验证性的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8竞赛法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有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抡答、必答等专题。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收集材料――重组加工(材料)――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趣味性、应用性)――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组内合作)――及时评价(师、生)――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意识增强。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单元复习课。

9讲述法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方式突破难点,输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完全将自己摆到和所教的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讲解知识点。

所谓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课堂上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因此,课堂45分钟时间的分配方式应由教师灵活掌握。我们通过一段时间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种适合常规教学的课堂45分钟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用1-2分钟时间,教师提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如: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时,学习目标为:①细胞核的结构;②细胞核的功能;③通过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了解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利用2-3分钟时间,教师针对知识目标,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如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设置以下问题: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怎么样的?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蛋白质分子是如何分布的?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几种生物事实。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⑤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⑥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思考并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所需时间较长,大约安排15分钟时间。

各小组学生代表就所提问题分别发言,教师进行评价并作出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体系。该环节需10分钟左右时间。

让学生完成教师课前准备好的针对性练习,时间约为10分钟。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评价和分析,约需5分钟时间。

10实践与反馈法

课堂教学形式篇9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93-03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为学前适龄儿童培养教师的专业,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很多实务工作者将学前声乐教学成果的好坏看作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标准。然而,受到学生质量、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还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们有必要通过探讨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其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给声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首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往往较小,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缺少吃苦精神,对中职学习缺乏一个真正的、正确的认识,使得声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有时候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其次,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他们对于声乐课程缺乏相应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者,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声乐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学习效果也千差万别,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节奏,出现畏难情绪,积极性越来越低,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最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实习期反映所学的声乐知识与技巧在实际教学中不会使用,缺乏自弹自唱的能力。

(二)教师过分扮演了“授业者”的角色

据相关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扮演着主要的“授业者”,多数教师严格按照书本的要求教授学生知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反复进行发声练习,反复进行乐理体会,课程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平台,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有些学生反映:不科学的、反复的声乐练习有时候会损坏嗓子,使嗓子感到剧烈的不舒适感,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课程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对声乐课程存在一种逃避心理。

(三)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目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教学目的,而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将课程分为声乐课、乐理课以及键盘课等多维度的课程,将声乐技巧以及相关乐器弹奏技巧作为考核学生水平的标准。殊不知,我们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或者声乐家,而是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校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声乐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教授其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学生以后的教学当中。无论具有多好的声乐素养,不能够将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也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

(四)学校关于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不科学

通过相关调查,中职院校对于学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从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综合成绩来考核。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主要是教师的出勤率、教案写作以及学生评价等,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则主要是学生各个声乐课程成绩。从考核内容来看,并没有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等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没有纳入考核标准。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较为呆板,并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的需求。

三、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各有差别。因此,“一视同仁”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合时宜,教师应当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概地以大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而是应该转以小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思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特殊的针对性训练。

以山东威海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为例,该专业的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报考专业意愿、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度、有无声乐学习经历、基础文化课程学习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制作调查问卷,结合课堂中对学生性格的了解,通过调查问卷将班级学生按照声乐基础以及声乐兴趣度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开展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

比如,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要做到声音连贯、状态统一,能够演唱诸如《亲爱的的妈妈》《雪绒花》《党啊》等中高级歌曲;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要求声音流畅即可,能够演唱诸如《映山红》《你是我的阳光》等初级歌曲;程度较低的学生则要求能够演唱诸如《小燕子》《一闪一闪小星星》《摇篮曲》等最基础的幼儿歌曲即可。

(二)采用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如上文所述,在目前整个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形式之下。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幼儿园教学本身就需要以游戏为主体活动,提倡在玩耍中学习,教师如果通过声乐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声乐知识,还可以言传身教,使学生与其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最好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可以通过flas促使学生探索整首儿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手打节拍、脚跺强拍的方法加强声乐训练。在熟悉歌曲后,激发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游戏角色中掌握声乐相关知识,同时也体会自身以后教学的乐趣。

其次,引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学生情景模拟作为成绩考核的基础,让学生自己作为模拟幼儿园声乐课堂的教师,讲授声乐知识,设计各种声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形式。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各种歌唱比赛、声乐知识竞赛、声乐模拟课堂竞赛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应当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作为幼儿音乐教师的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创新性地借助网络,使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某中职学校通过搭建幼儿声乐网上家教招聘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通过此种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力更生的机会,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力支持。

其次,学校要积极安排现场声乐教学观摩。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看教师教学来学习如何将所学的声乐知识融入到幼儿教学当中。再者,开展讨论式教学。在声乐课堂教学的中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相互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则仅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定期相互讨论的模式或者建立讨论组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对自身声乐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新奇的幼儿声乐教学模式。

最后,学校应当集中时间,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幼儿音乐教学实习机会,并纳入到成绩考核当中。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反映,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推荐的幼儿园进行实习,虽然能够将平时学习的声乐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时间不集中,幼儿园在职教师很难全身心地将其幼儿音乐教学的经验传递给自己,并且自己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一些重要的教学活动当中,一直处于“局外人”的状态。因此,学校应当将声乐实践性课堂教学的时间集中起来,将实践场地放在幼儿园,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声乐知识真正融入到幼儿音乐教学当中。

(四)改变声乐课堂教学测试形式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发现当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性、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将声乐知识学习与学生声乐教学能力融为一体。在这种新型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下,对于声乐课堂教学的测试形式同样也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再是传统的测试模式,而是应当进行全面的、分类别的测试。

一方面,对于声乐基础知识的测试,教师不仅仅应当用试卷的形式予以呈现,还应当以学生情景模拟中对声乐知识的讲解与理解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综合各项实践活动来进行考核,不仅仅是最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表现的评定,还包括学生参加各项其他活动的成绩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力、想象力、组织能力等。通过几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对学生声乐课堂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从制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监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结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健康与否,关乎着我国幼儿的成长质量。学校和教师应当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声乐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不断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助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堂教学形式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一、议论评价

议论可集思广义。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暴露的不同状况,适时组织议论,可使问题明朗化。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狼的话是骗人呢?学生从“花言巧语”这个重点词展开思维,寻找根据判断狼是骗人的。对这种抓重点词语读书的思考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议论:狼说的话是不是花言巧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议论后,教师的评价是:

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得很深入,不仅抓住“狗”和“狼狗”名称比较,还联系学过的课文《狼和小羊》,用“凶恶”与“温和”进行比较,并分析了狼没完没了的誓言,有理有据。可见狼说的话是(学生接:花言巧语),证实了狼是(学生接:骗人的)。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七自然段。

二、比较评价

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有发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辨优劣,定是非。教师教《长城》时问:哪个词集中体现了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学生的答案有“无数”“抬”这两种。对不一致的两种答案,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而应进行比较评价。

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为大家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一起比较这两个词,哪个词更准确?“无数”主要写什么?(肩膀和手的数量多)“抬”字主要写什么?(劳动人民劳动的动作)

师:“抬”字是写劳动人民的劳动动作,那么,“抬”的是什么东西?有多少?用什么抬?抬到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评价:劳动人民抬的条石多、重,工具简单原始,劳动环境十分恶劣。“无数”只是写肩膀和手的力量多。应是哪个词更准确?(“抬”字)所以同学们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获得准确答案。

三、阅读评价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积累内化的过程。“主讲人跟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随时启发指点,就起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569页)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例子”,教师评价学生如何阅读“例子”,以“例”导“法”,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如《穷人》第二段的教学。

师:这段话作者用了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桑娜为收养两个孩子的思想斗争过程。课文主要是通过哪些词句来写桑娜的思想斗争过程的?请同学们边阅读边批注。

学生阅读课文。批注了桑娜担心、犹豫,以及拿定主意的词句。

师:同学们运用边阅读课文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找出了体现桑娜思想斗争过程的词句,帮助我们读懂了课文。请同学们继续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看看这段话的七个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批注后,教师又是这样评价的:读课文也要注意标点,七个省略号充分地表达了桑娜复杂强烈的感情!同学们阅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这段话的词句、标点,深入理解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读书方法去读懂更多的文章。

四、思考评价

学贵多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展开、思维的训练,效益如何,“导”是关键。“导”始终要落在“思”上,使思考有根据,有方法,体现准确性、科学性、独特性。如教《小摄影师》一课,总结课文时,教师问:你认为小男孩会再回来给高尔基照相吗?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小男孩没有完成任务,班级的墙报,还没有贴上高尔基的相片,他肯定会再回来补拍。

生:因为高尔基很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如果小男孩再回来,高尔基一定会让他实现愿望,所以小男孩会再回来。

师:两位同学能认真思考,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根据,断定小男孩会再回来,这样思考很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男孩不会再回来,因为他看到高尔基工作很忙,不忍心再去打搅他。

生:小男孩不会再回来,因为高尔基已经把相片寄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早已把相片贴到墙报上去了。

师:这两位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分析得也很有道理,真行!同学们在以后思考问题时要有根据、要准确,更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练习评价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切知识掌握,能力、习惯形成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需要“训”,更需要“练”,教师评价练习情况,使其逐步达到“练会”“会练”要求。如《“你们想错了”》一课,学生在回答“两个士兵错在哪里”“为什么想错了”这两个问题时有难处,教师设计了两道练习:

(1)士兵认为当官就有,是大官,应当,但是他们搜查的结果却是,所以他们。

(2)军队当官是为了,不是为了,而是为了,所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