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防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0:10

网络舆情防控篇1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网络舆情防控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和谐校园监管机制

加强网上舆论宣传,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舆情工作常抓不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和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某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出台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办法,但除了少数高校成立了舆情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并开展了舆情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外,大部分国内高校进行网络舆情收集,主要通过周刊、信息通报等形式汇总,或者在少数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访谈,没有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和专职人员对舆情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没有一套健全的舆情调研分析、研判等机制作保障,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校园网络舆情,从而无法有效处理舆情危机。

在国外,如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面向全校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学校召集和聘请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教师担任舆情调查研究人员,调查研究中心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许多复杂紧迫的现实问题,普遍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方式,以应对无法通过任何单一学科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必须准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所处的阶段,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进行合理划分,提出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构建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打破高校管理工作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一种制度,以期达到对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的效果。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引导前提和现状进行诊断,合理划分网络舆情的类型、完善监管和引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管理提供正确引导,开拓育人新空间。

1.通过界定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内涵及功能,阐述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时代意义,揭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面临的契机和挑战,科学、系统地论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的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互联网空间中,围绕一定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引发的高校师生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在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重大变化及其舆情传播、影响的态势。具有高速互动性、内容复杂性和难控性及发生即时性等特点,并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一是有导向内化功能。即可以通过积极的舆情引导启发教育师生,使之内化为精神动力,外显为高尚行为,从而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二是预警预防功能。即通过关注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危险保持警醒,以便科学研判,采取措施防止危机事件发生;三是维护稳定功能。高校网络舆情信息通过导向内化、预警预防,客观上实现维护校园稳定的功能。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一旦负面的舆情蔓延,将会给高校维稳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监控和引导机制,预防高校负面舆情的蔓延和传播,监控不良舆情的传播将给高校工作带来的危害,对和谐校园的创建有重要作用。

2.从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特点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的方案。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包括:①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统一指挥,集中力量,有效协调各部门,对前期预警及应急处理阶段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高校应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为主的网络舆情监控组,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关于事态的网络舆论发展趋势,保持对各种网络舆论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②构建运用有害信息过滤系统。除仍保留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三种传统的针对网络进行限制的过滤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采用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等硬件设备接入方法,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包括:①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建设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舆情中反映的热点问题进展情况给予准确的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主导网络舆情,赢得师生的信任与支持,避免事态向消极方向发展。②建设主流校园网络舆论阵地,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定期在校园网络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的相关政策进行解答;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媒介,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③打造网络思政专业化团队,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的建设。④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部门。⑤普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

高校网络舆情关系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正确合理地引导不仅直接关系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是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体。正确分析高校网络的舆情,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动态、传播方式和特点,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这对维护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稳定,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及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卫,李琳琳.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9):211-212.

[2]李彦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信息系统工程,2011(1):91-92.

网络舆情防控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赣州

一、对高校园区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意义

赣州市高校园区学校密集,大学生思想活跃,高校社会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园区内突发事件偶有发生。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生围绕突发事件进行评论和传播,使高校陷入网上舆论漩涡。如某高校2012年发生一起学生校外非正常死亡事件,死者家属40余人到学校哭闹要说法,此事被上传到网上,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空间纷纷转载,网民就此事发表各种言论,仅五天,天涯论坛点击率就超十万,回复过二千。

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相互影响,已成为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发展的新动向。高校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极易出现在网络上,且一旦出现,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传播。高校在突发事件初期,通过网络媒体及时通报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打消公众的顾虑,争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处置合力,有助于化解危机。公众借助网络平台发表各种意见,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在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发展。一方面,网上的不实报道、情绪化的评论往往会误导公众,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对高校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及时监控突发事件形成的网络舆情,全面掌握舆隋发展形势,并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估,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言论的主导权,也能够将事件化于无形之中,抑或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正确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很有必要。

二、赣州高校园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不断发生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因网络舆情引导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如2012年4月,“四川大学水污染食物中毒事件”中,学校未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造成学生猜疑、恐慌情绪和对学校的不信任,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经调研,赣州市高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危机意识不强

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其引发的网络舆情虽不会全部演变成危机,但由于存在可能性,就有必要防范风险。部分高校缺乏危机意识,一方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存在侥幸心理,对事件的发展评估不够准确,对已存在的各类危机信息任其自由发展,以致个别信息迅速扩散形成网络舆情,学校因而“名声鹊起”。另一方面,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常采取“瞒”“骗”“失语”的消极做法,这就给网络推手借此大发言论的可乘之机,不明就里的网民也跟帖转载,由此形成负面的网络舆情,致使学校突发事件事态扩大。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

1.应急制度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应急知识教育也包含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教育,且应形成制度。但从实际来看,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应急教育制度规范的缺失。

2.人员监管不到位

由于网络信息量大,真假难辨,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和人员,舆情监测机构分布于网络中心、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机构,而监测人员也多为兼职,甚至没有监测人员,因此也就很难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收集、科学的研判和引导。

3.技术投入不到位

网络舆情引导必须以计算机为载体,以先进的信息筛查软件为支撑。许多高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投入较少,没有配备舆情引导专用的计算机服务器和软件技术,使得相关信息的收集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引导人员也因此缺乏积极性。

(三)信息渠道不畅通

信息处理与突发事件息息相关,它是有效预防、科学控制和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依据。但很多高校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还不够科学。一是校内各部门处于私心,事件发生后遮遮掩掩,不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致使学生和其他人信息外泄,但学校职能部门却不知,致使学校处于被动状态的结果;二是学校与社会媒体及上级单位的信息不畅通,部分高校将收集到信息只做内部处理,信息难以共享,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指导。

三、引导高校园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一)加强防范,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1.健全各项校园网络规章制度

包括网上信息审查过滤、和监管制度,舆情的预警和干预等制度,使校园网络行为有章可依。积极倡导网络实名制,强化网络行为的责任感,有效规避网络信息隐蔽性造成的偏激信息和虚假信息,促使校园网络舆情传递“正能量”。

2.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质疑与猜测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最大特点,学校习惯性采取的“堵”和“捂”也即“新闻-旧闻-无闻”策略往往使事件“妖魔化”。为化解舆论危机,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地和公众、媒体沟通,及时公布真相事实,把握主动权,控制负面影响,避免事态恶化。同时,应规范发言内容,讲究发言态度,正确引导舆情。

3.完善日常监管制度

高校各部门应密切合作,完善网络信息回复制度,明确主体及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回复网上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日、周和月报告制度,对舆情分层次研究,对重大舆情进行追踪、研判,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握舆情发展趋势。

(二)加强监管,培养多层次的舆情引导队伍

高校要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必须配备一支多层次、高质量的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宣传人员要密切配合,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现相关网络信息,及时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以防止公众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1.建立学生为主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设立院系、年级和班级的三级隐形信息员,形成纵向到班、横向到人的信息采集网络,并定期对信息员队伍进行技能培训,对零散、初级的信息进行监测、收集和汇总,形成有思想、有内容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逐级上报,为学校的决策提高可靠的支持。

吸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志愿者,特别重视学生记者的舆情引导作用。借助高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发展一批思想相对成熟、政治立场正确、见解独特又“接地气”的志愿者充当校园网络编辑、版主,以主动参与的方式,通过其在学生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在网络交流中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传播网络正能量,占领校园网路舆情阵地。

2.完善教职工为主的网络舆情分析监管队伍

要培养一支熟悉学生工作、理论水平高又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的教职工导控队伍,对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涉及面广,需要整合各相关部门建立起―个以学生工作、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引导小组。笔者认为,该小组由学校办公室、保卫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网络中心等部门组成。保卫处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宣传部负责网络信息的筛查和;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校园网的畅通,防止外界的恶意攻击;学工处、团委负责加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指导,把握舆情方向。

(三)加强保障,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投入

加强技术设施的投入,是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在技术上,网络舆情监控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对网上包含不良信息的内容进行过滤和删除。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引发的海量网络信息,改造和升级校园网络监控设备,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在服务基站上加载信息自动过滤软件系统,控制网络浏览范围,自动屏蔽一些非法网站,使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具备“防范有害信息渗透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公安网监部门的联系,借助公安的网络监测平台,及时发现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

网络舆情防控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27-02

我国网民数量之大,增速之快,使得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显微镜”、“聚光灯”。面对新形势,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迅速做出疏理与引导,消除负影响,弘扬正能量,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诸多特性决定,做好疏导应对工作既要看技术手段,更要看工作态度――一种为民、利民的务实诚恳态度。所以,正视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根据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监管力度不强

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网络舆情,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方面大多以事后的“灭火”处置为主,而对事件的预见性“防火”措施显得乏力,监测行为很少或者效果很差,即使事件的前期因素已经积累,但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监管投入不足。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少、设备差,监测指标和系统不统一。虽然一些商业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提供预警功能,但政府部门接到预警之后再了解整个事态的方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疏导方式不当

一是反应速度迟缓。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公关和应对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二是存在简单封堵、压制做法。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仍然抱着能瞒则瞒、能压则压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有关部门用“零投诉”回应投诉,马上引起群众一片哗然。其实三亚方面在处理宰客事件时是十分积极的,商家也得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罚,但是面对舆情时,却抛出了诸如“取证难,请消费者站出来”、“追究法律责任”等言论。

对负面消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对待,也是一些地方常用的模式。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把负面报道看作是“洪水猛兽”,动辄使用权力或者找网管关系进行封堵、打压。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如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

(三)问题处置不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淡化期处置不当,往往不利于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表现为潦草回应以图应付了事。当政府介入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后,惯性思维地胡乱给事件定性,为了维护所谓的官方脸面和利益而潦草应付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更大的官民矛盾。一是话语随意型。如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期舆情处理中铁道部发言人说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迅速在网络上为传播,一度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二是强词夺理型。如2013年4月河北沧县环保局“红豆局长”事件等,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形象。三是推卸责任型。如前不久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备150万元丰田霸道V8豪车、挂假军牌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

二、网络舆情有效监控疏导的策略建议

(一)提高网络舆情潜伏期监测预警能力

适度加大舆情监管投入。确保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适度投入是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监管系统和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来,由这支专职“舆管员”队伍对网上涉及本地的舆情实行每天24小时监管和疏导。同时,每个乡(镇、街道)、单位和部门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兼职“舆管员”队伍,兼管涉及本地、本单位的网上舆情工作,成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二是加大对监控必需设备的投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效能与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要舍得花钱买平安,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优化舆情监控条件,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危机,并针对网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酿成重大。

及时预判、发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疏导能力与政府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加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善于从社会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信息。舆情监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与纪检监察、、公安、国安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重要舆情隐患人员名单,明确预警方向;要密切关注上述人员在网络上的言论动向,及时发现舆情引发苗头,并认真研判处置预案,通过相关机制敦促有关部门妥善消除舆情苗头。其次,完善舆情监督渠道。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开设舆情监督专区,在政府门户网上设置举报专栏,鼓励广大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日常作为,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实名举报,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完善行风政风热线等其他切实可行的诉求渠道,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再次,完善舆情报送制度。政府宣传部门每天定时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重大舆情要即时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贴、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强化网络舆情爆发期应急措施

一要优化舆情应急预案。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监测,其中潜伏的有可能导致和公共事件等信息将会一一爆发出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按照“主动介入、谨慎操作、严肃对待”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重大舆情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化解和转移网民对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要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是核心环节,因为所有相关信息的汇总、方案的制定、临场的解答都要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环节。作为各政府部门,需建立长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职责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汇集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关于此次舆情的全部信息,包括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处理情况等。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新闻发言人需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研判,研究可能发生的走势,分析网络关注的核心点,从而对症下药地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处理舆情。最后,组织信息。信息的总体思路、语言组织、证据把握等都必须精心准备,防止出现激化舆情的情况。

三要果断扼制谣言传播和恶意炒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故意散布和传播谣言或者恶意炒作放大舆情的公开言论,要通过协同网管、公安等部门,坚决果断予以封杀,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要及时依法处理,从而有效干扰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故意造谣、恶意炒作行为,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持续期疏导方式

网络舆情“持续期”是网络舆情达到顶峰的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将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舆论方向。

一要实现“疏”与“堵”有效结合。在网络舆情疏导处置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好“疏”与“堵”的合理选择,及“疏”与“导”的有效结合。如上文所述,对于网络中的谣言消息和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信息,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否定,并采取关键词屏闭等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封堵,禁止其在网络继续扩散。但是“堵”的措施应该正确运用和少用,更不许以此为借口对实事求是的批评曝光行为进行干扰封杀。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应该少用封堵手段,多选择“疏”与“导”的策略,主基调是引导而不是压制。正确而有效的引导,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合理处置、信息畅通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二要实现“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面对网上大量询问、置疑、投诉等信息,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确保网上“有回音”,网下“有落实”。同时,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平台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变“争夺话语权”为“主动掌握话语权”,正确、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有力打造两个网络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平台”:即及时一些重大信息和政策,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不让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二是“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和群众进行网上对话,让群众畅所欲言,成为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的窗口和渠道,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效化解群众有意见抚处提而引发潜在危机。

(四)健全网络舆情淡化期善后机制

一是涉事主体问责机制。对舆情暴露出来经查属实的问题、涉及到的人或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还可把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各级领导干部,供其随时浏览,坚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修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在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故意造谣煽动,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涉及到违纪违法者,要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二是处理结果反馈机制。在舆情平息、对涉事当事人(包括被举报问题的当事人和利用网络故意造谣、恶意煽动的当事人)的调查处理告一段落后,将较全面的处理情况在网上平台予以公布,既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又接受网民监督;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依法处理,也可以警示网民依法正确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

三是舆情得失反思机制。对网络舆情个案整个进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已有的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确保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更加规范有效,为提高今后的舆情监控疏导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防控篇5

建立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在重大决策实施前围绕决策可行性、民众认可度、媒体关注度等方面,预判项目可能引发的公众舆论压力,进而调整决策并采取风险防范与处置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网络舆情风险,确保重大决策顺利实施。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明确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的主体责任。按照“谁实施、谁评估、谁报审”的原则,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部门或承办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单位,应负责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重庆市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围绕决策事项是否存在网络舆情风险点和网络不稳定事件诱发因素可能引发社会负面舆论、恶意炒作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同时,在对评估事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经过部门领导班子议集体研究后,由责任主体单位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并报网信办审查备案。

强化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责。网信办作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的统筹部门,负责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协调、跟踪和督促,对责任主体单位提交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网信办收到评估报告后,可以视不同情况采取会商或评审等方式进行审查;根据会商或评审情况,对责任主体单位提交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报告作出同意、完善相关工作后再提请审查、重新评估等结论,以正式函件的形式反馈给责任主体单位。2016年以来,重庆市建立了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高、中、低三级风险机制,市委网信办根据风险评估等级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为市委常委会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提高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权威性。重庆市委网信办成立了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审查专班,专职负责对各主体责任单位提交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同时,为增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审查的权威性,还组建了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资深记者、法律专家、舆情分析专家和相关综合部门负责人,对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提出合法、合规、合理的意见建议。

网络舆情防控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素质;专业人才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4]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网络舆情防控篇7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舆引导高等教育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坚持其正确导向的关键是深入研究并把握网络舆论的潜在内涵,正确了解网络舆论的深层次影响。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认真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对于认识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较为复杂,舆论学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很难有一个标准化的形成公式。同时也有学者对大量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机归纳后,总结出网络舆论形成三步骤:一是社会事件的发生或是共同话题出现在网络上。二是众多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发表并经过复杂的交流、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三是传统媒体的介入和舆论的立体传播,最终形成社会舆论,导致行动与决策。从网络舆论形成的三步骤中可以看出其形成过程具有反馈互动及衍生发展的特性,这种特性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需要及时调整方式,从而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及时反馈,尊重网络发言人,促进热点事件解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1)实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是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能力的定位。作为一个网络舆论的引导者,要时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处于何种状态之中,可能产生什么态度,对于这个环节的把握非常重要。从总体来说,校园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对于事件的辨别基本符合主流价值意识,社会责任感趋于清晰,具有较好的责任感。

(2)明确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点的定位。经过改革开放的教育,现代大学生理性能力增强,对于更加贴切社会的网络舆论,总体有较好的规则意识,与其思想和动向息息相关的舆论内容,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素质同样存在参差不齐,在网络舆论行为中仍存在过激言论、情绪化表达和非理。

3加强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

3.1丰富载体,占领阵地

主动出击,建立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校园网络虚拟论坛。现阶段,虚拟网络论坛有三种方法吸引并留住大学生:(1)论坛的板块设计,特别是板块内的讨论话题,往往源于社会热点,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接,牢牢抓住了大学生的兴趣,并使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使自己的话语权得以发挥。(2)网络空间保留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大学生在畅所欲言发表言论和阐述观点时,保证了虚拟性和隐秘性,最大程度上得到了自由。(3)虚拟空间的高度自治使大学生在管理网络板块的时候充分发挥主动权,彰显了大学生善于表现又负有一定责任感的主人翁特质。在此基础上,制定虚拟世界的规定和规则,让大学生在发挥自由的同时懂得合规合理。不被放任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时,肯定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精神,树立正面典型,对工作给予支持和协助,在充分肯定大学生管理精神的同时,用典型事迹带动、鼓舞、感化网络世界的学生群体。

4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校园

4.1“关口”前移,强化预警机制

网络预警机制是建立良好校园网络环境的外部防线,建立严格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可以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置,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防控基础。网络预警机制建立在可控、可查、可行的基础上。进行实名制备案,防止过激言论,无中生有,做到人员可查,信息可查;建立各层次,各群体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形成正规的网上舆论和良好审批机制,做到言论可控,信息审批可控;加强校园内部,从管理到学生层面的良好纪律要求,制定与时俱进、贴近事实的规则,做到规则可行,政策可行。从防控角度,建立起外部防线。

4.2加强引导,指导互动

本文研究的网络虚拟群体的延伸是被分散到现实群体中的学生成员,实现该类成员的互动,将在现实中分散的虚拟群体现实化,不仅是解决该类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也是如何从根本的人的角度解决舆论应对能力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实现虚拟群体的现实化,及实现虚拟群体和现实群体的互动,从而将虚拟群体引导到现实中来。实现虚拟群体的现实化,可通过组织虚拟群里活动,将现实生活延伸进虚拟空间,用实际交流代替虚拟语言,用活动意义展现虚拟世界没有的生活意义。现实和虚拟的互动,可通过现实的校园团体对虚拟网络的渗入,加入团体,向虚拟世界注入现实交流,转化该群体成员认知,增强统一的凝聚力和思想共识,从而将虚拟世界的成员,逐步转化到现实中来。

网络舆情防控篇8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1.东岗小学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魏宏舜

副组长:蔡继英

谢延平

成 员:各科室负责人

年级组长

团队负责人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信息处及其他处室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处室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校长。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部门(单位)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应急组织机构

1.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国

副组长:**强

**霞

成 员:各班班主任

2.事件承办人

**东

**冲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组长:李索学

成员:庞温格、焦红晓、郝香芷

主要职责:

(1)领导和指挥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里满教委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配合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突发舆情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办教学点负责人牵头,各班主任配合,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各班主任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疫情的负面舆情信息,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立即上报突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班子相关领导批示。

网络舆情防控篇9

关键词: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网络舆论引导;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92.1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65-1285/c.2015.05.12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公安边防部队作为公安系统的一支现役反恐力量,已经处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回避媒体或以消极方式逃避网络舆论追踪注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及时、有效、合理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并利用法律手段积极应对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化解危机,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对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的积极作用,真正树立和维护好边防部队的形象。

一、网络舆论对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开展的重要影响

“与一般危机事件相比,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复杂性首先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暴力恐怖活动,还是一种暴力传播行为。”[1]58在这一过程中,和不明真相的群众成为网络舆论的操控者和积极参与者,而参与反恐战斗的公安边防部队被瞬间裹挟其中,反恐战斗的开展受到重大影响。

(一)消极的网络舆论严重干扰公安边防部队的反恐战斗

1.消极的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扰乱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部署。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制造社会恐慌。一方面,会大肆散布恐怖谣言,在网络上制造恐怖氛围,干扰执法;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特点和涉恐网络舆论导向的失范极易加剧社会恐慌,扰乱公安边防部队等执法力量的反恐战斗部署。

2.消极的网络舆论可能干扰大数据情报的处理,影响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效率。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人们带入大数据时代,的一系列活动也往往通过网络进行。因此,公安边防部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以获取情报。但是,失范的网络舆论会制造混乱的情报资讯,干扰公安边防部队技术人员对信息的处理工作,同时还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为所利用,影响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的效率。

3.消极的网络舆论可能为利用,损害政府和公安边防部队形象。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曾经说过:“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2]17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交叉性和开放性使它在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违法及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在对恐怖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它可能会不自觉地为利用,损害政府和公安边防部队形象。

(二)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服务于公安边防部队的反恐战斗

1.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成为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的重要辅助力量。亚历克斯・施米德曾尖锐地指出:“暴力和宣传有很多共同之处。暴力是通过强迫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宣传是通过说服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恐怖主义是这两者的联合体。”[3]67国内有学者考证:“境外恐怖组织有计划地向国内传播宗教、民族极端化思想和提供教材,有案例证明国内接触信息的唯一来源是互联网渠道。”[4]76健康的网络舆论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群众在反恐战斗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与恐怖思想做斗争的坚固堡垒,成为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的重要辅助力量。①

2.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为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中大数据情报的获得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发动群众,网络舆论能成为大数据情报的重要来源。据报道,在2014年6月的一次专项行动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已经接受类信息举报1538件次,经工作人员初核,有效举报230件次,其中境外线索165件次、境内线索65件次。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在其产品中提供了举报按钮”[4]78。很多举报信息就是在微信、论坛等舆论信息平台上提供的。

二、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网络舆论规制的有效途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网络舆论的规制我们不能采用专制和强硬的政策手段,而必须采用疏导的方式加以积极引导。我们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抑制和消除其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使其服务于反恐战斗的开展。

(一)重视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意识的培养

孟建柱同志曾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上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新途径,作为制定政策、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作为关注民生、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和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应对能力”[5]62。目前,就我国公安边防部队整体而言,在网络舆论引导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应对手段单一,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笔者认为,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意识的培养,在边防部队的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切实将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专项教育课题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按照部队级别和官兵职务职责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相关教育,使公安边防部队参与反恐战斗的人员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处置恐怖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提升其网络舆论引导意识的目的。

(二)建立和完善公安边防部队网络舆论预警监测机制

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危机,从而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避免其走向失范。为此,网络舆论预警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在公安边防部队反恐形势严峻的我国西部地区,“”等敌对势力活动猖獗,他们频繁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联络和组织动员,散布谣言和恐怖信息,操控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公安边防部队应积极构建网络舆论预警监测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为公安边防部队对恐怖主义的打击提供信息支持。

“2010年,在公安边防部队指挥中心建设研讨会上,指挥中心已被明确定义为部队首长和机关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处置重大专项行动的‘指挥室’,信息综合和警情研判的‘分析室’。”[5]63笔者认为,各级边防部队网络舆论预警监测机制的建立可有效依托各级指挥中心的职能展开。

(三)建立和完善公安边防部队反恐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的公开、及时可以向传媒和普通公众提供第一手信息,占领舆论先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及时反恐战斗的相关信息。公安边防部队在反恐战斗中应借助多种渠道及时与打击恐怖主义相关的信息,以教育群众、震慑。在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使广大群众认清恐怖主义的真面目,避免受到其舆论宣传的蛊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处理结果的公布,同时避免过多对现场细节的报道,“因为现场细节多附带血腥、暴力等内容,可能起到反作用,而处理结果的宣传则能起到震慑作用。”[6]31

信息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渠道的广泛性和信息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公安边防部队相关部门主动与广大网络传媒密切联系,必要时建立互动机制,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避免不实报道造成的误解,发挥信息的最大效力。同时,边防部队应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国内传媒的监管,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使他们坚守传媒阵地,捍卫国家。

2.准确把握信息的尺度。公安边防部队在反恐战斗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党和军队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做好对敏感信息的保密工作,把握好信息传播的尺度。

公安边防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反恐力量,既是军队又是警察,在处置恐怖事件的过程中又往往与少数民族聚居区联系紧密。这种复杂的状况要求信息一定要及时而适度。在公开传播的信息中不得透露部队编制、人员数量等敏感信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信息还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民族矛盾、影响民族团结的语言。

3.重视后续信息的跟踪。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信息的应注意对网络舆论的回应,重视后续信息的跟踪。对于舆论阵地中出现的不实言论和虚假信息,公安边防部队必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积极回应并就相关问题予以澄清。对于反恐战斗的进程和处理结果的及时跟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给和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建立和完善恐怖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

1.建立完备的舆论引导应急工作制度。公安边防部队各总队的综合部门或指挥部门应牵头编制恐怖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工作制度,对边防辖区恐怖事件的分类、处置原则、网络舆论引导流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使舆论引导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与传媒的密切配合,建立传媒反恐应急机制。的舆论宣传都会无一例外地绑架传媒。为此,公安边防部队应加强与传媒的密切配合,建立传媒反恐应急机制。在网络舆论发生消极变化的第一时间利用传媒网络及时将的相关信息和恐怖事件的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等事宜进行通报,说明真相,正确引导群众,保持社会稳定,赢得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导地位。

3.提升网络管控,实施主动防御。公安边防部队的网络技术人员应有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加强相关信息的审查及控制机制,及时清理公共网络上的“敏感信息”,同时,升级网络预警系统,加强网络的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提高网络攻击能力,时刻做好进行网络战准备,必要时可以对潜在的网络恐怖信息实施主动攻击,以防止其对网络舆情的干扰,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提升公安边防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积极的法律应对是网络舆论规制的有力保障

仅有引导机制的运转对于网络舆论的规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的特点,以法律手段积极应对,为网络舆论的自由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网络舆论的自由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手段的积极应对

对于一些恶意利用网络舆论平台混淆视听、为恐怖主义摇旗呐喊的不法之徒,仅仅依靠“引导”是无法达到规范和打击的目的的。揭露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非法本质和犯罪行为、宣示与恐怖主义斗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发起震慑和遏制势力的法律攻势,才是打击这些行为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不能满足网络舆论规制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在网络规范和打击恐怖主义领域的立法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但是,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仍不能满足网络舆论规制的需要。

1.我国目前网络立法和反恐怖立法位阶较低,体系不健全。在网络立法方面,我国目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立法较为分散,不同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叠,甚至冲突现象;立法位阶较低,主要停留在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层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当前的相关立法主要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在遇到相关暴力恐怖事件的时候,对于网络传播目前采取的主要还是网络传播的封堵。”[7]29

就反恐怖方面的立法而言,我国除了2011年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这样一个纲要性立法文件外,目前尚无专门的反恐立法。尽管国家在刑法修正案及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等其他法律的修改过程中加大了对反恐怖行为的立法支持力度,国家《反恐怖法》也有望在2015年出台,新疆等恐怖活动频繁的地方、区域也有望2015年采取制定《反恐法实施意见》等措施加大对反恐怖行为的立法支持,但是,我国当前反恐立法总体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任重道远。

2.网络舆论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保障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相关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是网络舆论法律规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相关部门在法律责任追究领域的立法保障明显不足。

网络舆论违法犯罪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有三种: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就与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相关的网络舆论而言,有的可能侵犯了部队或者军人个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有的散布虚假消息,宣扬恐怖主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或者干扰公安边防部队的执法;还有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涉嫌犯罪。对于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追究,目前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及国家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中的一些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立法保障体系。一旦发生网络舆论侵权行为,对于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十分不利于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公安边防部队反恐战斗的开展。

(三)建立完备的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的思考

1.完善互联网立法,制定专门的网络法。以法律手段应对网络舆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规范网络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有序运行。笔者认为,国家有必要对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做统一的界定,对现有法律法规去粗取精,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法。在有关网络舆论立法的过程中,应把握好言论自由与网络舆论秩序之间的平衡点,合理解决立法中存在的价值冲突问题。在今后的立法程序中,应引入民主程序,广泛征求普通网民及网络精英和知名网站负责人的意见,举行听证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广大网民参与其中,制定出有民意基础、实施性、操作性强的法律,为相关部门在处理网络舆论违法犯罪案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时切实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2.确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网络舆论的法律处置程序。网络舆论的发表具有匿名性,其传播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相关部门在处理有关网络舆论散布恐怖信息、侵犯公安边防部队名誉权及干扰执法等案件时,往往存在举证困难、侵权主体难以确定等现象,因此,在完善网络立法体系,制定专门的网络法的同时,应该加强现行立法的可操作性建设,确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网络舆论的法律处置程序。在对某些网民或者网站的处罚过程中,应该公布涉案人员和处罚网站的上级单位名称,建立完善的复议救济程序,明确网络舆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处罚程序。同时,行为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权利,让网络舆论的监管更加透明化,使网络舆论环境在法律的规制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3.出台统一的反恐法,加强国际反恐立法合作。尽管目前全国人大已将反恐法的制定纳入立法规划并对草案进行了审议,但反恐法的出台仍没有实现。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法律调整范围,尽快解决好反恐法与我国现有反恐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按法定程序出台统一的反恐法。反恐法的出台应注意遵循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注意研究我国参与的相关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避免国内立法与国际条约的冲突。

在加强反恐立法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加强涉恐网络舆论规制等方面的法律建设,做好重点领域的立法完善工作。同时,我们应当在反恐立法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联合国》及其他反恐国际条约的规定,重视与国际反恐立法的协调和反恐国际合作。“虽然国际社会就如何界定恐怖主义至今仍未能完全达成协议,但现有的13部国际反恐公约几乎覆盖了反恐的所有领域,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及促进反恐国际合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8]95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反恐经验,积极参与联合国创制反恐法的进程,努力推动国际反恐法律体系的构建,促进我国反恐斗争的开展及涉恐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

注释:

①例如,2014年6月20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启动的“铲除网上音视频专项行动”即以网民举报为主要线索、以网络舆论反恐为重要方式开展,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景泰,王萌.舆论反恐――论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报道[J].新闻记者,2014(5).

[2][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Donnam.Schlagheck.internationalterrorism,Lexington[m].massachusetts:LexingtonBooks,1988.

[4]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互联网反恐问题初探[J].中国信息安全,2014(10).

[5]王鹏.公安边防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探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1).

[6]王树亮.新疆传媒反恐工作机制建构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2).

网络舆情防控篇10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77-02

引言: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高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是层出不穷,逐渐增多。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互联网会被迅速传播,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这就导致其容易被一些不良内容和信息所迷惑。这就要求高校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保障教学有序进行,稳定高校的和谐发展,对此,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作为重要的角色,是引领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正确使用网络的主导者,所以辅导员在其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关于师生的,规模较大,且迅速发展,不易控制,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甚至有的会危害到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对高校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利用网络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会被以网络的形式传播、评论,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形成的网络舆情,能够充分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受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和观点,大学生经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其实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突发事件经过一些诟病和歪曲,形成了所谓的网络舆情。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发性、随意性、隐秘性、多元性特点的形态,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这些特点有明显体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具体特点,首先是环境的特殊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自然是发生在高校内部。其次是主体的同质性,大学生作为主体,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充满好奇心,不断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再次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互联网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刻刻便可以获取最新信息,同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所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旦形成,网络会迅速将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引发学生的群体反抗,造成校园稳定局面失控的不良后果。最后是网络舆情的控制难度过大,网络舆情会诱导大学生发生一些冲动的行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自由,个性明显,辨别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控制难度。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进行网络舆情工作的一大阻碍就是网络的自由化,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早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现在高校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已有所成效,但是其在具体进行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以待解决。

(一)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辅导员很少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也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很多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的更多的是隐瞒学生,这就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猜测,从而导致网络舆情走向歪曲的方向。辅导员如果加强对自身的建设,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利用网络了解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倾向,则会给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

(二)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辅导员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想要成为网络舆情的领导者自然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辅导员势必要提升对自身的培养,尤其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变能力和敏感性,以及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待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存在很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的繁杂,没有明确的走向,再加上辅导员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力,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指导能力又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会严重阻碍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理。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不完善

现在只有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网络管理部门,还未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虽然建立了专业部门,但是其中的管理者即辅导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具体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并不十分熟练,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效率下降,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从而对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工作

注重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是稳固高校内部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沟通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象既已普遍存在,那么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加强自身对网络的技术使用能力,有效利用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的特性,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处于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关注一些群体性、攻击性的舆论,以便于准确掌握网络舆情的倾向,提高自身对网络舆情的预见性。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辅导员及时地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此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从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走向歪曲和恶性发展的方向。

(二)提高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领袖作用

舆论的传播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其传播过程中,通常都是把汇集好的信息传达给一些舆论领导者,然后再扩散给所有群众。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以具体的加强对辅导员的领袖能力的训练,使得辅导员能够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担任领导者,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舆情,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摒除那些歪曲的虚假信息和恶意评判。辅导员以网络为载体,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做到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逐渐提高,加强品格修养,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言论。

(三)辅导员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到准确把握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反应快,敏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掌握准确的舆论信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辅导员要与学校的管理部门配合,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整理,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倾向,为高校进行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具有分辨网络舆情的能力,做到合理公正地评价,不要将个人情绪情感带到舆论信息中去,以免造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不真实。在进行信息收集和整合时,对于那些言论过激,不良反应较明显的热点事件,一定要积极关注,早做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那些难以遏制的后果的产生。

(四)辅导员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公开透明

许多高校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习惯采用隐藏压制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舆论不做及时处理,逃避责任,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引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导致最终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改变这种应对方式,逐渐向透明化、公正化地布告信息的方向发展。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是信息的传达者,他们也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所以辅导员有责任将具体的信息正确地传达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不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损害,反而会增加学校的社会诚信,这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危害性。

结语:高校是大学生的聚合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对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是有效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增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的作用,以此保证高校稳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治,王集令.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德育),2010,(10).

[2]许建平,曹瑛.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