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2:58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1

        1  肺栓塞的病理过程和影响

        肺栓塞栓子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系统,但盆腔静脉、肾静脉、上肢静脉和右心也可成为栓子来源地。栓子随血运到肺后,大血栓栓子可停留在主肺动脉分叉处或肺叶动脉分叉处,引发肺部血流减少。小栓子可至肺血管远端,阻塞较小的周围肺部动脉。

        肺栓塞的急性期呼吸影响包括肺泡死腔增加、肺压缩、低血氧和过度换气。然后,还可出现另两个后果:局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丢失和肺梗死。在急性栓塞病人中动脉低氧血症常发生。

        肺栓塞减少了肺血管床的横截面积,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进而造成右心负荷增加。如果右心后负荷增加过多,有可能造成右心衰。另外,体液和反射机制也可造成肺动脉收缩。如果病人有心肺病史,可造成病人血液动力学崩溃。初始抗凝治疗之后,栓子的溶解发生在治疗后两周内。如果较大的栓子长期未溶解,可造成肺动脉高压或心肺疾病,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2  肺栓塞的检测与治疗方法

        2.1通过检查多可确诊  一般来说,通过仔细问诊、查体,医生可能会通过病人的病史资料初步怀疑可能是患有肺栓塞,然后医生将安排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凝血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如果上述指标也提示存在肺栓塞,医生可能会安排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者肺通气灌注扫描。这些检查相对无创,比较安全,是确诊肺栓塞的主要方法。有创性的肺动脉造影目前只用于少数患者的诊断和评估。

        2.2抗凝是基本疗法  对所有患者来说,抗凝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抗凝治疗宜早,一般而言,当医生在怀疑某个病人可能患有肺栓塞而尚未确诊时,医生就开始应用抗凝药物了。

        一旦确定诊断,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决定抗凝治疗的疗程。对多数患者而言,抗凝治疗可能需要半年以上,对某些特别容易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当然,对于多数肺栓塞患者来说,可能只需要住院1—2周,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并定期复查凝血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2.3抗凝同时要防出血  抗凝治疗一方面治疗肺栓塞,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导致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这也是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密切监测。 

即使监测抗凝情况相对稳定,也需要至少每月复查1次。否则可能因为抗凝不充分而容易再发血栓,或因抗凝药物剂量过大而容易出血。

        2.4危重患者需要溶栓  肺栓塞的另一个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方法与抗凝治疗相比较,血栓溶解得更为迅速,症状缓解更快。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后出血的风险更高。因此,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少部分病情危重的患者,肺栓塞面积较小的患者多不建议溶栓治疗。

        3  预防方案如何选择

        对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肺栓塞呢?

        预防措施的选择及其强度,依据易造成静脉血流瘀滞和血栓栓塞的临床因素而定。

        通常认为小剂量肝素注射用于各种选择性外科大手术者,可减低深静脉(腓肠)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病率。

        低剂量未分馏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采用皮下注射且不需实验室监测。低剂量未分馏肝素可在术前2小时5000u皮下注射,以后每8—12小时注射1次,连用7—10天或直至病人完全恢复活动。

        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可防止深静脉血栓(dvt)。

        间歇性气囊压迫装置可对小腿或同时对小腿和大腿进行周期性外源性压迫。在降低普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其疗效约相当于使用低剂量未分馏肝素,但间歇性气囊压迫却不足以降低髋骨或膝关节手术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逐步加压弹性袜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但对近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却不确定。然而,逐步加压弹性袜与其他预防措施联合应用要比单用一种措施能更好地防止静脉血栓栓塞。

        对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的某些情况应特别重视预防措施。低剂量未分馏肝素和阿司匹林均不足以预防髋骨骨折手术或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可能。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如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静脉血栓栓塞危险性,间歇性气囊压迫也有类似作用,对同时有多种临床危险因素的病人,应考虑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间歇性气囊压迫。对矫形手术,术前即应开始治疗且应持续至术后7—10天。对同时具有静脉血栓栓塞和出血高危性的病人,可选择置入过滤器阻断下腔静脉。

        对其他一些疾病推荐的方案包括:心衰病人给予低剂量未分馏肝素,转移性乳腺癌病人给予适当剂量华法林,有颅内静脉置管的肿瘤病人给予华法林每日1mg。

参 考 文 献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2

内科治疗:一般治疗。肺栓塞发病急需作急救处理,应保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吸氧。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抗凝治疗。纤维蛋白溶解剂溶栓治疗。纤维蛋白溶解剂可促进静脉血栓及肺栓子的溶解,恢复阻塞的血循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外科治疗:肺栓子切除术和下腔静脉阻断术。下腔静脉阻断术主要预防栓塞的复发以至危及肺血管,除吸氧、止痛、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以及舒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措施外,特异性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下腔静脉阻断术适用于抗凝治疗有致命性出血危险及反复栓塞者,可结扎或置以特制的夹子或滤过器等方法。肺血栓切除死亡率很高,仅限于溶栓或血管加压素积极治疗而休克仍持续的患者。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

虽然肺栓塞的血栓,部分甚至全部可自行溶解、消失,但经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比不治疗者病死率低5~6倍,因此,一旦确定诊断,即应积极进行治疗。对大块肺栓塞或急性肺心病患者的治疗包括及时吸氧、缓解肺血管痉挛、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抗凝及外科手术等治疗。

急救措施

肺栓塞发病后头两天最危险,急性肺栓塞80%死亡者死于发病后2小时以内,患者应收入iCU病房,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和血气等。使患者安静、保暖、吸氧;为镇静、止痛,必要时可给予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为预防肺内感染和治疗静脉炎应用抗生素。

缓解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肺血管痉挛和冠状动脉痉挛,静脉注射阿托品,也可给罂粟碱30毫克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该药也有镇静和减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呼吸衰竭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可短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有: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VK)、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疗法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为1.2%,约半数死亡。另外较重要的出血是肺动脉造影股静脉穿刺部位,多形成血肿。溶栓药的其他副作用还可能伴有发热、过敏反应、低血压、恶心、呕吐、肌痛、头痛等。过敏反应多见于用链激酶患者。

抗凝治疗

肺栓塞抗凝治疗是有效的,重要的。应用抗凝疗法的禁忌情况有活动性胃肠道出血、创伤、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未控制的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病、潜在出血性疾病等。治疗前应考虑出血的危险因素,如既往应用抗凝剂的出血史、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K缺乏、年迈、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与肝素有关的副作用还有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及转氨酶升高等。

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用于伴有休克的巨大肺栓塞,收缩压低到100mmHg,中心静脉压增高,肾功能衰竭,内科治疗失败或不宜内科治疗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死亡率较高。

(2)导管破碎肺栓塞:一般用特制的猪尾旋转导管破碎伴休克的大块急性肺栓塞,也可同时合用局部溶栓。多用于溶栓和抗凝治疗禁忌的患者。

(3)安装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主要用于已证实栓子来源于下肢或盆腔者,用以防止肺栓塞的复发。其最主要的适应证有:证实有肺栓塞并抗凝治疗禁忌,如活动性出血、担心大出血者、抗凝引起的并发症、计划加强癌症化疗者;尽管已充分治疗而抗凝失败者(如肺栓塞复发);高危患者的预防,包括广泛、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行导管介入治疗或外科血栓切除术者,严重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者。滤器只能预防肺栓塞复发,并不能治疗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70%~90%急性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深静脉血栓的血栓脱落,特别是下肢深静脉尤为常见,因此,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绝不能忽视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和处理,以防肺栓塞的再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原则是卧床、患肢抬高、抗凝(肝素和华法林)、消炎及使用抗血小板集聚药等。

慢性肺栓塞的治疗

主要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可来自急性肺栓塞的后果,更多来自反复的肺栓塞。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包括手术、抗凝(口服抗凝药)、血管扩张药,吸氧及强心、利尿等。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主要包括阻断栓子来源,防止再栓塞,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心功能等方面。

1.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对慢性大血管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治疗。术前数天需常规安装滤器,通常需做下肢静脉造影,选择从何侧股静脉途径放置滤器,以避免血栓脱落。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一般不适于血管成形术,也不适用溶栓治疗。

2.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疗程6个月以上。

3.血管扩张药等治疗:临床可以试用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等血管扩张药。

4.心力衰竭的治疗。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3

[摘要]发生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熟悉孕产妇肺栓塞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孕期积极预防,严密监护,产后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术中、术后抬高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发现早期症状和体征后及时抢救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以保障母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肺栓塞;相关因素;干预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堵塞导致的产科急症病,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孕产妇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在0.01%-0.04%,发病急,后果严重,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有20%~30%病人发生猝死,但若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或治疗,病死率可降至2%~8%。因此,产科的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孕产妇肺栓塞的重视,掌握孕产妇肺栓塞的预防及早期临床特征,保护高危人群,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及抢救护理工作,把对威胁病人生命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

1 孕产妇发生肺栓塞的相关因素

妊娠期孕妇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发生了生理性改变,有利的是在分娩时促进胎盘胎膜剥离面的止血,但不利的是为形成静脉血栓提供了机会,所以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是非妊娠妇女的5倍。主要有以下因素:

1.1 血液的高凝状态:妊娠起凝血因子除Ⅺ、Ⅻ因子浓度下降外,其他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增高显著。因此,孕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出血,则很容易凝固止血或血栓形成。

1.2 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妊娠期日益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髋静脉产生压迫,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出现充血、淤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妊娠期肝脏灭活和中和活化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故分娩时盆腔静脉受损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大。

1.3 抗凝血系统异常:妊娠期机体的抗凝血系统如纤溶系统,s蛋白、C蛋白和抗血栓素Ⅲ(at一Ⅲ)的抑制血栓因子活力的功能生理性降低,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 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

栓子在没有堵塞大的肺动脉血管前病人可以是无症状的,加之产科医护人员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常被误诊或漏诊。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孕产妇肺栓塞的唯一途径。因此,应对下列人员进行重点监护。①产后长期卧床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②剖宫产手术麻醉下静脉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组织受牵张,胶原纤维暴露;③高龄、初产、多胎、肥胖的孕产妇;④产前、产中、产后有感染史以及大量输入库存血等。这部分孕产妇应是监测的重点对象。

3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发病急、呼吸困难、胸痛、束胸感、咳嗽,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动过速、发热、呼吸急促、咳血、发绀等。当肺栓塞达50%以上血管床被堵塞时即可发生低血压、晕厥、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当栓塞血管床达85%时则会因左心室血量急剧下降而引起休克致猝死。孕产妇因肺栓塞造成猝死有34%发生在1h内,39%发生在24h内,27%在3~5d内。所以,在产后1~5d内护理人员引起应高度警惕,加强观察及护理。

4 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重视对高危人群双下肢是否有血栓形成的评估: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造成肺栓塞的重要因素,所以,发现孕产妇双下肢有疼痛、麻木、皮肤温度及肤色改变或脉搏波动异常等情况,常提示病人有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密切观察,综合判断,及时提醒医生,引起注意,然后通过胸部摄片、心电图和血中D-二聚体检测,再进行通气-弥散检查(ventilation/perfusion,V/p),以早发现早治疗。

4.2 加强对孕产妇肺栓塞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健侧卧位,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解痉,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对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的病人,应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与再栓塞的发生,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应嘱尽量减少下肢活动,以预防血栓脱落而栓塞至重要脏器。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手术切除治疗,及时抢救母婴生命安全。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4

肺栓塞(pe)是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肺部疾病。近年来,由于临床医生诊断水平和诊治意识提高,对肺栓塞的病因研究、诊断及治疗水平都有较大进展。目前认为,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pulmonryintruction)。起源于肺动脉原位者(insitu)称肺动脉血栓形成(pulmonarythrombosis)。堵塞两个肺叶动脉以上或伴有血压下降者称大块肺栓塞(massivepul-monary)。在临床上,肺栓塞与肺梗死或肺栓塞与肺血栓形成有时难以鉴别。

1.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

①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重要来源,以下肢深静脉最多见,如股静脉、深股静脉和髂外静脉等。

②长期卧床史:偏瘫、下肢骨折、手术后重病等长期卧床者,甚至健康人如长时间不活动,因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形成血栓,引起肺栓塞。血栓发生率与卧床成正相关。

③创伤:创伤后有15%病人发生肺栓塞。如大手术、烧伤、车祸等,因损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了血管内皮所致。

④心肺血管疾病:慢性心脏病疾患,如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等,也是因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的结果。

⑤肿瘤:癌可增加肺栓塞的风险性,因癌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如组蛋白、蛋白酶等)能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⑥妊娠和避孕药:孕妇发生肺栓塞的概率高于同龄未婚女子,避孕药可作用于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⑦其他:高龄、肥胖、脱水、糖尿病等均可导致肺栓塞。

(2)栓塞程度评估肺栓塞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肺栓塞面积和栓子的大小。按栓子的大小可分为:①急性巨大肺栓塞,均急性发作,谛动脉阻塞达50%,相当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肺叶动脉被阻塞,当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他主要分支时也称骑跨型栓塞;②急性次巨大肺栓塞,一个肺叶动脉被阻塞,约30%灌注缺损;③中等肺栓塞,即主肺段和亚肺段动脉栓塞;④小肺栓塞,即亚段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评估对病人重点评估内容包括对疾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引起自身疾病直接因素的了解,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避免栓塞再复发方法的掌握程度,病人对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期间出血倾向的自我监测意义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因胸痛等症状所引起的紧张、恐惧或焦虑的程度。

2.护理诊断

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诊断有:①有心跳骤停的危险,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②恐惧,与胸痛及呼吸困难有关;③有出血的危险,与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有关。另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相关的护理诊断,如知识缺乏、舒适状态的改变、呼吸形态改变、自理能力缺陷等。

3.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血栓脱落。

(2)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3)不发生重要器官的出血。

(4)能说出肺栓塞的易患因素。

(5)能说出预防肺栓塞的意义与方法。

4.护理措施

(1)适宜的治疗、休息环境患者的房间应该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2)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活动促使静脉血栓脱落,发生再次肺栓塞。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感冒。

(4)止痛胸痛轻,能够耐受,可不处理;但对胸痛较重、影响呼吸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处理,以免剧烈胸痛影响患者的呼吸运动。转贴于

(5)吸氧合并通气功能障碍时,要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6)监测重要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体温等。

(7)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及心电图。

5.用药反应观察及护理

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主要用药反应为出血,可达18%~27%。用药期间应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如皮下穿刺点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出现脑出血,当发现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脑出血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为避免出血并发症,要监测凝血时间,使其较正常延长2~3倍;应尽量减少有创监测项目;动、静脉穿刺要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后要充分压迫止血,放松压迫后要观察是否继续出现皮下渗血。肝素治疗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可用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6.做好皮肤护理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单平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h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7.合理营养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除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甘油灌肠。

8.预防肺栓塞再复发

急性肺栓塞治疗期间,主要是预防肺栓塞的再复发,具体护理措施有以下两点。

(1)心理护理溶栓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患者应了解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2)有效制动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双下肢按摩及用力叩背;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尤其是便秘和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排便时用力或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9.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要定期随访,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剂的服用,一定要保证按医嘱服用。

(2)教会病人观察出血现象,如有牙龈出血、皮肤破口流血不止等。

(3)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抗凝指标,了解并学会看抗凝指标化验单。

(4)平时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动,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等,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滞留,血栓复发。

(5)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徐淑杰;肺栓塞病人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1989年03期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5

1一般护理

1.1环境患者的房间应该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感冒。

1.2休息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卧床时间应在充分抗凝的前提下卧床2~3周;无明显症状且生活能自理者也应卧床,床上活动时避免突然坐起、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

1.3止痛胸痛轻,能够耐受,可不处理;但对胸痛较重、影响呼吸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处理,以免剧烈胸痛影响患者的呼吸运动。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

1.4饮食护理合理营养,宜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少食用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禁食辛辣食物,保持平衡膳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高脂饮食和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洋葱、鱼肉等,可以干扰华法林的药效。因此,在口服抗凝药物期间应减少使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和蔬菜。除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甘油灌肠。

1.5皮肤护理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2病情观察2.1由于pte患者病情变化快,所以应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处理。2.2对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可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当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可采用经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过程中发生局部不易控制的大出血。

2.3观察患者双下肢的变化,如有无酸胀、乏力、肿胀、双下肢不对称等,每日用皮尺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大腿:距髌骨上缘15cm处测量;小腿:距髌骨下缘10cm处测量)准确记录并报告医生。做好治疗过程中出凝血系统的监测:主要包括aptt、pt-inR和血小板计数的监测,这些都是常用检查。3用药反应观察及护理3.1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主要用药反应为出血,可达18%~27%。用药期间应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如皮下穿刺点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出现脑出血,当发现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脑出血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为避免出血并发症,要监测凝血时间,使其较正常延长2~3倍;应尽量减少有创监测项目;动、静脉穿刺要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后要充分压迫止血,放松压迫后要观察是否继续出现皮下渗血。肝素治疗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可用等量鱼精蛋白对抗。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引起自身疾病直接因素,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和避免栓塞再复发方法、以及对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期间出血倾向的自我监测与方法,缓解因缺乏相关知识所引起的紧张、恐惧或焦虑。

3.2监测抗凝治疗及并发症,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是pte抗凝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均有一定程度的严重出血的发生。所以在抗凝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各部位的出血并及时处理。华法林过量可导致机体任何部位出血,局部组织器官如皮肤、泌尿系统、溃疡病变等出血多见。出血的风险与inR的延长有关。

4预防肺栓塞复发

急性肺栓塞治疗期间,主要是预防肺栓塞的再复发,具体护理措施有以下两点。

4.1心理护理

肺栓塞的病人由于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及有发生晕厥,甚至有濒死感、猝死的可能,所以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我们应加强沟通,鼓励病人表达自己恐惧的心理,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多去病人床旁陪伴,多关心病人,多给病人安全感,并鼓励病人家属理解和支持病人,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的信心。

4.2有效制动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双下肢按摩及用力叩背;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尤其是便秘和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排便时用力或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5健康教育

5.1指导病人要定期随访,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剂的服用,一定要保证按医嘱服用。

5.2教会病人观察出血现象,如有牙龈出血、皮肤破口流血不止等。

5.3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抗凝指标,了解并学会看抗凝指标化验单。

5.4平时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动,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等,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滞留,血栓复发。

5.5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6讨论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6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临床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28-02

肺动脉血栓栓塞在临床上不容易得到确诊,非常凶险。在诊治时需要护士的积极协助,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15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总结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本组资料共计15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7~83岁,平均64.31±4.1岁。入院后按医嘱低流量吸氧、抗凝、强心、平喘、抗炎、化痰、止咳治疗。

1.2临床观察与护理

1.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病人的活动,生命体征,患肢温度及其颜色以及水肿情况要进行密切关注。如果活动时发生意识模糊,胸闷气短而且胸痛以及出汗等现象,要立马卧床,并给予氧气,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并通过心电实施监护,要及时通知医生,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通过镇静以及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易于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则应该通过解痉平喘或者是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要密切观察病人呼吸不畅,紫绀以及胸闷情况是否得到缓解,对24h之内的出入量以及护理工作务必做好记录。

1.2.2通过药物治疗进行的护理:治疗肺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这对那些具有稳定血液动力学,而且面积不大的肺栓塞病人最为合适(急慢性均可)。抗凝药能将凝血剂彻底阻断,能避免血栓表面部位的血小板发生集聚,降低5-羟色胺排除量,阻止血栓体积变大或者是新血栓出现[1]。将口服华法令,氯吡格雷或者是低分子肝素注射在皮下后,要密切注视药物功能及其不良反应,查看病人注射部位是否存在血肿,牙龈,胃肠道以及皮肤黏膜是否发生出血现象,在抗凝剂输入的过程中,要确保滴速以及剂量都合适,避免药量太少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而药量多又会引起出血,如果存在出血倾向要尽早通知医生,以立即停药并对患者进行止血。

1.2.3对呼吸道进行的护理:要密切关注呼吸节奏以及频率,采取半坐卧位,不断吸入少量氧气即2~4L/min,呼吸发生衰竭时要通过无创呼吸机以确保患者通气顺畅。要避免呼吸道堵塞,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吸痰,当病情逐渐缓和后,要帮助病人正确呼吸以及咳嗽。按照胸痛程度尽早使用止痛剂,以尽可能降低耗氧量。

1.2.4对生活进行的护理:(1)最基本的护理:病室一定要干净,不能吵闹,要经常通风,不管是湿度还是温度都要合理,要确保患者保暖,皮肤要干燥而且干净,要远离感染性疾病,禁止频繁探视。大便一定要通畅,防止咳嗽以及便秘等症状的出现,尽可能减少腹腔内的压力,以免对下肢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要多喝水,那些大便干燥的病人,应该通过一定量的开塞露解决大便不畅问题。(2)卧床休息:大面积且急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会将肺通气布局改变,使肺血管以及心脏阻力增加,进而引起低氮酸以及低氧血症并右心出现衰竭,使生命受到威胁。所以病人要经常卧床休息,避免肢体活动,不能对下肢按摩,以阻止新栓子发生脱落,与此同时要防止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进而出现褥疮,可让患者使用电动防褥疮垫,也可以是自动翻身床。(3)通过饮食进行护理: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多吃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粗纤维含量高,盐以及钠含量较低的清淡食物。避免食用易发酸而且速溶的食物,以防止腹胀。让病人尽可能多食水果。

1.2.5对心理进行的护理:肺动脉血栓栓塞往往发病急,不间断的胸痛而且胸闷气短等经常让病人感到即将死亡,尤其是患有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此外由于缺乏对肺栓塞的了解,致使患者有强烈的焦虑以及恐惧感,对预后信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凭借高超的技能,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作风赢得病人信任,与此同时耐心宣传该疾病知识和有关治疗措施,稳定病人情绪,避免神经体液由于发生反应而刺激肺血管以及肺动脉,降低耗氧量,使病人保持乐观心态以协助治疗。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嘱咐使用止痛以及镇静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应该通过解痉平喘以及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

1.2.6定时随防患者:抗凝剂一定要按时服用,让病人及其家属认识到抗凝药物的关键性。让病人学习怎样判断出血征兆,比如突然发生胸痛,胸闷气短,下肢部位肿痛,咯血以及晕厥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活动下肢,防止坐站时间太长,如果病人下肢静脉曲张,应该穿弹力袜,如果是长时间卧床的病人,要对下肢进行按摩以增加血液循环。

2结果

经过积极救治与精心护理,1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好转出院。其中面积较小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平喘,吸氧以及抗凝等方式进行治疗的共有8例,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血管外科安装下腔静脉滤网后溶栓进行治疗的共有7例。

3讨论

肺动脉血栓栓塞非常危险,很容易再次发作,因为发病不易察觉,症状也没有奇特之处,要通过专门的技术才能确诊,导致临床检出难度大,容易出现漏诊,是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病人若能尽早确诊并接受科学治疗,能大大减少病死率,在治疗时,护士要积极协助医师,密切关注病情,尽早找出肺动脉血栓栓塞存在的危险。患有肺血栓栓塞症的病人,在其出院后依然要坚持使用抗凝剂,疗程一般是6个月,那些不能发现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去除难度较大的病人,抗凝过程中要注意适度[2]。其对防止血栓栓塞复发非常关键。简而言之,护士要积极协助医生观察病情,尽早给予精心护理是促进肺动脉血栓栓塞成功治疗并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7

1.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技术:Vt常起始于胫静脉或比目鱼肌的肌内静脉窦,且往往多发,易脱落至静脉,股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因多数栓子体积甚小,甚至脱落至肺动脉内亦无任何临床表现,而易被忽略,但如无防治则长期反复脱落栓塞至肺动脉,血栓机化后便形成慢性肺动脉栓塞,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而在临床上,常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些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因其栓子较大,如连续几块栓子脱落栓塞于段以上的肺动脉则可引起致命性的临件发生,至少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心肺功能恶化。但实际上前者发病率远高于后者。须指出很多患者虽因原发疾病而死亡,但慢性肺动脉栓塞常是使原发疾病难以纠正的重要原因。

临床常用Vt检测手段包括下肢静脉阻抗容积图法、X线静脉造影及同位素静脉显像等,但目前便携式静脉彩色超声多谱勒仪因其方便、无创及灵敏度、特异性高而最受推崇,可应用于人群普查,为研究Vt单位的必备设备。

2.明确Vt与pe的关系:必须强调,Vt是pe发生的标识。严格定义,pe是静脉系统(含右心)血栓形成后,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脱落并栓塞于肺动脉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所以静脉血栓是pe的源头,而控制Vt是防治pe的根本所在。

为了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关系,国外已有通过尸检而确认pe栓子静脉来源的研究,其中欧洲的一组研究结果为:单个栓子来源排序分别是下肢静脉(52.7%)、盆腔静脉丛(32.1%)、右心(13.7%)、上肢静脉(1.5%);多个栓子来源排序分别是下肢静脉和盆腔静脉丛(36.2%)、不同下肢静脉组合(31.9%)、下肢静脉和右心(10.6%)、盆腔静脉丛和右心(10.6%);19%来源不详[1]。我国目前尚无此方面的报道,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联合起来汇集尸检资料,分析我国pe栓子的来源静脉,对于国人pe防治有积极意义。

3.Vt的危险因素:目前公认Vt的危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部分。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40岁、长期卧床、肿瘤、胸腹盆腔下肢或骨科手术、肥胖、静脉曲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或脑卒中、糖尿病、骨折、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口服避孕药等[2,3]。

遗传因素目前是研究Vt的热门领域,同样骨折或手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相同,有的患者发生pe而有的患者未发生,原因既在于此。目前认为至少有12种基因参与,本文作者亦对此有较为详细的综述[4]。须着重强调的是活化的蛋白C抵抗即FVleiden,是目前最为肯定也是最常见的Vt遗传危险因子,是V因子基因单点错意突变,即其基因核甘酸序列中1691位鸟嘌呤被腺嘌呤替代,导致其氨基酸序列中第506位精氨酸被谷酰氨代替[5]。但其与国人Vt的关系,尚不清楚。目前虽可见在国人Vt患者血中检测到FVleiden的报道,但仅一例,并不能说明其发生频率。

4.国人Vt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最近虽有几组关于发病情况的报道也多是其医院内局域统计资料,对于人群防治价值有限。而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地区、人种差异很大,不能完全引用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尚有待我国国人资料的总结。令人鼓舞的是我院程显声教授领衔的“九五”攻关课题“肺栓塞的早期防治研究”已将Vt的流行病学研究列为重要的分支课题,调查资料有望发表,将为国人Vt的防治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基线资料。

另外,国内研究Vt者多为血液科医师与研究人员,规模较小,成果受限。因pe是一跨学科疾病,应学习国外模式,联合肺科、心脏科、血管外科、流行病学家、社区全科医师等,形成正规研究团体,才可能对国人Vt与pe防治作出有意义的工作。

5.Vt的预防措施:根据国外经验,常用的Vt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1)目前推荐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在以上提到的高危人群中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有报道可使Vt发生率由25%降为8%,使大块pe发生率降低50%[6,7]。(2)间歇空气加压:在高危患者的下肢用气压袖带每分钟加压35~40mmHg×10s(1mmHg=0.133kpa),目前认为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6]。(3)有人推荐使用弹性袜预防Vt,但无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其有效性。(4)右旋糖苷:其预防Vt发生不如肝素有效,但可进一步阻止Vt的发展而减少pe[6,8],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和脱落[9]。(5)阿司匹林: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但最近一项较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可使Vt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37%,pe发生减少71%[10]。且阿司匹林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各级医师包括初级保健医师、农村医师使用。(6)华法令虽然有效,但监测烦琐,作用时间较难控制,不推荐常规使用。

6.Vt预防工作尚未广泛开展的原因:在美国,96%的外科医师都同意在术中、术后广泛使用各种措施预防Vt[6],而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其原因有以下几条:(1)误以为发生率低;(2)恐惧出血的副作用;(3)担忧医疗费用增加(没有计算治疗pe的高额费用);(4)感知困难:出血令人难忘,抗凝的益处却很难直接感知;(5)对发生的后果估计不足。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医师包括县级基层医院医师防治Vt的意识。

Vt的研究与防治在我国是一项很重要的卫生保健任务。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仅有零星个案报道,急需组织一支由多学科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专门从事其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从分子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人群筛查技术、初级及二级预防措施的推广等多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为总体降低pe的发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Kosjerina-ostricv,KosjerinaZ,Sekerovicm,etal.pulmonarythromboembolismasacauseofdeath.eurRespirJ,1998,12Suppl28:s5.

[2]LoweGDo,Greeria,CooketG,etal.Riskofandprophylaxisforvenousthromboembolisminhospitalpatients.BmJ,1992,305:567-574.

[3]Verstraetem.prophylaxisofvenousthromboembolism.BmJ,1997,314:123-125.

[4]荆志成,程显声.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中华内科杂志,1999,38:419-421.

[5]BertinaRm.mutationinbloodcoagulationfactorVassociatedwithresistancetoactivatedproteinC.nature,1994,369:64-66.

[6]ClagettGp,ReischJS.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generalsurgicalpatients.annSurg,1988,208:227-240.

[7]CollinsR,Serimgeoura,YusufS,etal.Reductioninfatalpulmonaryembolismandvenousthrombosisbyperioperativeadministrationofsubcutaneousheparin.nenglJmed,1988,318:1162-1173.

[8]GruberUF,DuckertF,FridrichR,etal.preventionofpostoperativethromboembolismbydextran40,lowdosesofheparin,orxantinolnicotinate.lancet,1977,1:207-210.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8

【摘要】目的: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它对防止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1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产妇只接受传统的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还要接受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2例产妇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剖宫产;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剖宫产产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由于产妇静脉内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使血液流通不畅,常造成严重后果,是产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2%的产妇死亡。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患此病的产妇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高龄、妊娠合并糖尿病、多产、肥胖、产时大出血、长期卧床者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1]。因此,对产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防治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12例,年龄22~44岁,平均(25.5±3.6)岁,孕周38~41周。将其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00例。产妇病史:妊高征12例、贫血10例、血小板减少8例、高龄(>35岁)产妇19例、多胎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3例。分组时使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麻醉及手术方式、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对照组:只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后常规的心电监护、基础护理和1天后嘱产妇可坐起并在床边适当运动。

(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更系统、细致的预防性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再对患者进行以下护理措施:

①剖宫产术前指导:给产妇和家属发放宣教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使产妇及家属先产生感性认识。尤其对高龄、妊高症、妊娠合并糖尿病、肥胖的孕妇,更应详细讲解,提高重视程度。让其明白术前锻炼、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②饮食指导:重点强调血液黏稠度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故进食维生素、蛋白、纤维素含量高,脂肪低、易消化的食物是日常预防的关键。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汤,达到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的目的,可保持大便通畅,起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的作用。

③术后护理干预:常规心电监护,术后家属应对其实施被动活动。护理人员指导家属用手掌沿产妇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同时轻捏小腿肌肉,双下肢交替按摩,持续5~10分钟。曾有血栓栓塞史、易形成血栓倾向的产妇术后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术后尽量不要使用止血药。时常协助产妇翻身是护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每1-2小时给产妇更换1次。应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减少股静脉深静脉穿刺输液,避免向下肢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不能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防止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术前监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围手术期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可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教会产妇术后做深呼吸、双上肢外展、扩胸等活动的方法,目的是锻炼产妇的心肺功能。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双下肢、髋关节运动,下肢肌肉主要进行长收缩运动,如足背、膝踝关节、股四头肌的伸缩,抬腿等。预加强腓肠肌的舒缩运动可将小腿伸直用力崩紧,5~10秒后放松,反复多次锻炼。产妇站立及静坐时间都不宜太长,不能穿紧身衣,禁扎腹带以防止静脉压升高造成血液淤滞。家属应禁烟,同时注意保暖,因为冷刺激也会引起血管痉挛,使血流变慢,促进血栓形成。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产妇的主诉,解答她们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产妇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要特别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有助于判断血栓的部位。还要特别注意产妇有无烦躁、呼吸加快、发绀、胸痛等肺栓塞的典型症状,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汇报,以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并排除血栓。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产妇术后1周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与疼痛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12例患者中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为3例,对症处理后未出现静脉栓塞。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肺栓塞,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见表1。

注: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疼痛出现的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常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因为深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造成血液凝集,进而阻塞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凝血功能亢进、血液停滞、静脉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作为产妇,其血栓形成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2~3倍。其机制为①产妇血中凝血因子增加,生产过程与产褥期的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②妊高症患者体内红细胞聚集、血液淤滞、血流阻力增加。③剖宫产术后产妇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子宫肿胀对盆腔及静脉的压迫时间较长。④手术创伤导致血小板的改变。⑤术后卧床使下肢静脉回流缓慢。⑥术后肌肉对静脉血的驱动力降低。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流停滞,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2,3]。故做好对高危人群的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若血栓脱落随血流流至肺部血管造成栓塞则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近年来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并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临床实践证明,早期预防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防止血栓形成。

产妇术后最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时期为术后1周。因此,要预防血栓形成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对产妇进行教育,建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观察组产妇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既有效的帮助了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又注意了个人预防。术后应立即指导产妇进行腓肠肌被动功能训练。指导产妇变换,逐渐鼓励其主动完成腿部肌肉的收缩锻炼[4]。本文的数据显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应该渗透到患者入院的全过程中,观察组产妇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疼痛出现的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血液循环畅通反过来又会促进产妇的消化功能,有利于产后恶露的排出,加速产妇身体的恢复。因此,预防性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乐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5):272-273

[2]胡爱民.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12):77-78

[3]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09,3(l4):1404-1405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9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栓塞;护理

作者单位:453002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通讯作者:肖飞下肢深静脉栓塞(Dat)是血液异常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腔内,阻碍和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手术疗效,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我科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范振华著[2]《骨科康复医学》中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共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4±3.5)岁;骨性关节炎24例,骨无菌性坏死10例,髋部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各1例;伴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

1.2护理方法

1.2.1高危因素评估医学界普遍认为[3]: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形成与深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异常等疾病,在使用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以及有机碘溶液等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患者的深静脉内膜,增大了深静脉栓塞和深静脉炎的发生率。无论手术采取脊髓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均会扩张患者术中的周围深静脉,减慢了静脉血流,且麻醉作用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而失去收缩功能,进一步减缓了血流,使血流滞缓状态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因切口和其他因素常常嘱咐患者在术后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相对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流缓慢,进而增大了患者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髋关节置换术本身由于手术间较长、患者年龄偏大以及伴随疾病等原因是引起深静脉内高凝状血小板凝聚的主要因素,术中和术后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加大了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2.1术前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采集相关病史、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病情以及开展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健康宣教。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易发高危深静脉栓塞人群。遵医嘱,术前1d使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用药,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积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饮食和作息计划,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1.2.2和引流管护理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通过支具将患肢抬高20°~30°,保持右心房低于膝部,膝部低于小腿,通过重力作用引导血液回流心脏。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畅通,密切观察管内物质的形状、量和颜色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2.3康复护理科学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利于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4]。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可有效舒缩小腿肌群,进而降低小腿深静脉栓塞以及向上病变的发生率;通过按摩、被动练习等措施,保持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臀大肌等肌群的等长收缩功能;拔除引流管后,护理人员可适当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在功能位范围内屈伸的锻炼;术后第7天开始,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注意对患者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2结果

经过积极的预防性用药治疗,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本研究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仅有1例78岁患者在术后第8d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经抗凝、溶栓以及护理等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3讨论

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器官相对衰退,伴有器质性病变较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创伤较大,物以及术后活动受限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本研究在预防性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明显低于俞双莉等[5]研究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因此,重视高危因素、完善相关检查、树立治疗信心、科学选择、密切观察引流管以及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陈睿,许燕杏.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

[2]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4.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篇10

【关键词】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7-01

在骨科部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并发疾病,患有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血液在静脉内的正常凝结功能被破坏,静脉回流受阻而机体功能异常。国外研究报道,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20%-40%,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可能引起肺栓塞,病症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猝死。因此,在治疗骨科疾病中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护士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骨科疾病治疗的123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护士在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现将护士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后进行如下汇报。

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123位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8位,女性患者25位,整体年龄集中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患者骨折情况如下:14位患者股骨颈骨折,34位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38位患者股骨干骨折,30位患者胫腓骨骨折,7位患者髌骨骨折。所有的患者都没有骨折病史,没有在医院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骨折治疗。因此,本次研究结果不受其它骨折治疗手段干扰。

2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来的,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内膜受损、高凝状态三个类型,现逐一对导致这些因素的原因的进行分析,以便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2.1血流缓慢

2.1.1手术时间如果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过长,下肢深静脉瓣就很可能形成淤血性血栓巢穴,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动,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1.2麻醉患者接受麻醉后,麻醉部位周边的静脉就会扩张,下肢肌肉会因为麻痹而暂时失去收缩功能,干扰了血液流动。

2.1.3如果手术使患者长期紧张、焦虑,机体内会自动产生应激状态,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血液流速减缓。

2.1.4卧床骨折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血液不畅。

2.1.5骨折引起股静脉内膜细胞损伤,软组织肿胀,对下肢深静脉造成挤压。

2.2血管内膜受损在手术中给患者执行电凝时,长时间被动及脱位、复位对肢体牵拉等活动会使得血管内膜被破坏,压砸伤等外力强压导致的骨折也可能直接损坏病人的血管内膜。

2.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比较普遍,失血过多或者过量输液都可能引发该问题,当患者被感染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术前预防及护理患者来就诊前,要详细了解其病史。对容易伴有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肥胖、心功能不全以及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等相关检查,同时做好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宣传工作。骨折失血过多的患者要及时提醒医师输血处理。卧床的患者抬高患肢,保证静脉回流正常。还要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少吸烟、鼓励清淡饮食、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于疑似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及时做好B超检查。此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术后预防及护理

3.2.1一般预防及护理一般预防及护理主要是做好患者日常的护理工作。手术后24小时内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的颜色、肿胀及静脉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给医师。鼓励患者每天饮水2000-3000ml,防止血液粘稠度过高。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穿刺,不要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足趾及踝关节屈伸活动,一般每日3-5次,每次5-10min;做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等长收缩,3-5次∕日,每次10-20min,保证静脉回流的正常运行。避免长时间卧床,以每1-2h翻身一次为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3.2.2机械预防及护理在手术完成后,可以用弹力绷带、弹力袜,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及使用间歇性加压泵,均可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尽可能的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3.2.3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情况选用药物治疗,如高凝状态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用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切口的变化,防止发生不良症状。

4预防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发生后的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如果栓子脱落后随静脉血流经心而进入肺动脉,则可能导致肺栓塞。因此,对发生DVt的患者除积极护理、积极治疗外,应嘱患者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20-30㎝,促进静脉回流。给患者翻身、更换床单或做皮肤护理时应动作轻柔,严禁挤压、按摩患肢或做剧烈运动,嘱患者禁忌强烈咳嗽,以免栓子脱落。本次研究中没有出现肺栓塞的情况。

5讨论

通常情况下,骨折患者尤其是多发及粉碎性骨折,在骨折过程中,很容易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长时间的卧床又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机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成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了预防该类问题,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系统护理、机械预防及药物预防相结合等多种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加快患者骨折手术治疗恢复的速度。在本次临床实验中,123位患者在接受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充分证明了该预防手段和护理措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田洁.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06).

[2]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