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6:20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陈瑞莲(1981-),女,江西赣州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江西南昌330052)魏志玲(1980-),女,江西抚州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江西南昌33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以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1-64-8)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73-02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也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力量,其职业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团队。”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现职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对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青年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促进高职学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师自身成长。职业生涯规划一是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确立职业目标,避免盲目发展。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一方面年轻、有朝气,给高职院校注入了新鲜活力;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企业锻炼,实践指导能力有待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对自己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分析,扬长避短,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按目标规划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盲目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由新手向专家的转变。二是有利于缓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实现自我激励。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职称晋升困难重重,科研考核压力较大,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青年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压力,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从容应对,从而跨越障碍,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实现下一个目标。

2.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没有教师,一切都无从谈起。青年教师的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统一的,教师的职业目标实现了,高职院校也就有了凝聚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样,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青年教师也会多方面受益;反之,青年教师的发展则会受阻。可以说,青年教师的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的。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身成长,也必会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根据对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3份,有效率达88%),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有长期规划的青年教师占26%,对每一阶段有具体规划的占19%。也就是说,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多数教师比较看重的职称晋升,有23%的青年教师不了解各级职称评审所需满足的年限、科研成果、教学业绩等必备条件,他们没有想到要去了解,也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咨询。高达70%的被调查者不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政策。可见,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非常淡薄。

2.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具体、科学。调查发现,很多青年教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笼统,不够具体。他们一般从学历提升、教学水平提升、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方面制定目标,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例如,有的教师希望能够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但是并没有计划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虽然教师这一职业得到普遍认可,但由于生涯规划不够具体和科学,没有制定有效的实施途径,许多青年教师仍然觉得压力很大而发展空间较小。

3.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和指导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指导。一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不够,不能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兴趣、专长与职业目标等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二是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不够,使他们容易产生倦怠、消极的心理,认为“反正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三是提供成长的平台不够,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专业学习、职务晋升的机会较少,这让他们觉得所有事情都得论资排辈,争取也无济于事,干脆不去争取。

三、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建议

1.青年教师自身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估环境。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考核、评价、咨询、比较等方法,了解自己的技能、特长、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人脉资源,分析自己是适合做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工作等。其次,要充分认识与了解所处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与发展趋势。只有对这些进行了全面、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才能更好地找出与自身特征相适应的职业目标。

二是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适合教学,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适合行政管理岗位,有的热爱研究适合走科研道路。这就需要青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一般来说,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短期规划(未来3~5年)、中长期规划(5~10年)、长期规划(10年以上),制定者可以设定不同时间段内在教学能力、职称、职务等方面达到的目标,并规划具体的途径和步骤。这样把一个大的职业目标分解成了许多小的目标,只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小步,目标就不难实现。

三是在实践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反馈与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只是一般的规划定式,不是一次完成的。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的想法也会发生改变。青年教师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发展,不断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高职院校管理方面。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和环境支持。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尽可能完善已有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一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是最好的动力,一套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职业需求特点,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考核、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学历提升、访学深造、文体活动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满足他们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是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高职院校要依据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青年教师,对其进行目的不同的培训。对于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应该着重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课程的培训;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应该首先进行岗位培训,学习学校教师行为准则和教师职业道德,掌握教学课堂技巧等,以使他们尽快具备教师身份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于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强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等培训,以拓展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前沿动态,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是搭建服务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构建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模式,让青年教师能看到希望,看到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听课、说课、教学研讨、科研课题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快速实现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要做好信息咨询与共享工作,主动、及时公开教学比赛、科研项目申报、学习深造、职称评审、干部选拔等的相关信息;要做好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工作,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更快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强,葛玉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美)罗伯特・C.里尔登,珍妮特・G.伦兹,小詹姆斯・p.桑普森,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种种压力要求高校教师队伍具备更高水平的人才资源。高校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1534510人,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为872607人,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6.87%,可见青年教师在高校人才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上述情况说明高校青年教师能否快速成长会对高校教师团队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得益于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和良性发展,这需要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青年教师是指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规划意识不足

据调查以及观察了解,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没有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许多人在入职以后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一定就是从初级职称到中级、高级职的发展,职业发展意识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职称晋升是许多教师比较看重的问题,但据调查仍有五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没有主动了解各级职称评审所需的条件。甚至部分青年女教师出现一种极端现象:在入职后把重心转移到生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上,没有对生活和工作做出一个合理的平衡规划。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十分欠缺。

(二)有目标而无措施

有一部分青年教师有着强烈的职业发展意识,工作之初就给自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提升学历、提高教学水平、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短时间实现职称晋升等或者还有更多的目标。但明确的目标更需要具体的实施策略来支撑,而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中另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目标之下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体表现就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是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可行的方式、合理的途径来实现职业目标不是很清楚,结果许多青年教师会觉得压力很大而提升的空间较小。

(三)缺乏系统支持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告诉我们,员工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是需要员工和组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员工职业发展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应当是方向一致的、正相关的关系,只有这样,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才是高效的。虽然高校相对于企业来讲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一个组织,在实现人才高效利用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依旧强调组织安排,对教师个人意志需要缺少关注,教师职业规划教育及管理意识不够,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工作举措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突破,无法形成系统工作。

(四)培训开发流于形式

目前,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普遍采用岗前培训和实习助课的培训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高校教学要求。但是,岗前培训采取高强度集中讲授的模式,面对说教式培训,普遍反映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在参加培训时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有人抵触逃避。而实习助课的培训方式虽然比较合理,但面对扩招压力,由于许多高校压缩甚至忽略了助课这一环节。很多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与培训的前提下直接挑起授课重任,往往在教学准备、学生课堂管理以及教学方法上产生许多困惑。

对于非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高校也会有不定时的培训机会,但许多培训呈现自发性、分散性,同时受经费以及政策的制约,层次较低的短期培训太多(许多培训3~5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长期培训机会又太少。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一)认识自我评估环境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需要、兴趣,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通过咨询亲人、朋友、导师、同事以及领导等获得大家的评价,结合职业测评来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气质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认真分析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判断自己是教学科研型还是管理型。其次,准确评估环境。科学评估周围的环境以及资源,了解环境条件的特点、所处环境的发展趋势、自身与环境的联系及在现有环境中的角色,特别是组织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情况要详细了解认识。通过Swot分析法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需要面对什么困难,当前形势下有怎样的机会。有全面准确的分析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经过仔细分析后,每位青年教师都会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真实需求。例如,有的适合教学科研,有的擅长人际沟通行政管理。青年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短期规划(未来1~2年)、中期规划(3~5年)、长期规划(5~10年)、人生规划(10年以上)。每一阶段的职业目标要具体且可衡量,目标要兼具挑战性和合理性,不可以脱离实际,同时还要注意规定完成的时限。目标确定后要分解和细化目标,制定对应的实现措施。例如,可以具体解决以下问题: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科研水平、最短时间完成教务职称评审所需条件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多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从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反馈、阅读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积极争取学校相关技能竞赛的机会,从职称评审负责部门了解最新的政策文件等。当然,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个人有其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总的原则是将具体的实施措施填充到规划的框架之中,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有血有肉”。

规划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规划付诸实践,因为执行是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同时需要注意,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计划,时间跨度至少为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是静止的,而职业生涯却处在变化之中。所以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规划。

(三)高校重视入职培训

高校应该细化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对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应该加强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学习,让其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摆脱单纯传达专业知识的认识。踏实执行新教师助课培训环节,争取在助课期间引导其尽快掌握教学准备、教学技巧、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尽快适应职业要求。

(四)围绕业务发展实施帮助

高校应立足构建多维的业务发展体系,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充分利用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甚至管理经验的教职工,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减少阻力,帮助其尽快成长。许多学校推行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就是很好的尝试。“青年教师导师制”就是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从非青年教师队伍中选出一部分业务能力和师德方面很优秀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从教学、科研甚至心理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实现较快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制度。导师的帮助有助于青年教师顺利实现职业目标,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职业素养,最终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发展。

(作者单位为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曙明,程德俊.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3

[关键词]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美国近20年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并已被年青人广为接受的理念。接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青年馆员(本文界定为工作10年左右的馆员),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职业意识比较强,期望自己有较成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不是像老一辈馆员那样按部就班。

1图书馆青年馆员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careerplanning)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简单地说就是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的过程。

1.1青年馆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各高校大多实行岗位聘任制,图书馆也列入岗位聘任制之列,人才流动频繁,铁饭碗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人事聘任制所产生的竞争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促使青年馆员为适应工作环境而必须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即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发掘自我,促进自我价值实现

一项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使一个人能够认清内外环境并对自己准确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2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的过程

青年馆员是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主体,从唯物辩证法来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只有青年馆员本人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清楚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才可能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2.1分析环境,认识自己

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首先要从性格、兴趣、知识、技能以及专业背景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就是在既定的图书馆工作环境下给自己一个定位。同时,还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结合,从别人的立场、角度来衡量自己。只有深入观察图书馆环境的发展变化才有可能在职业规划设计中趋利避害,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诊断,做一个职业发展规划的积极设计者。

2.2确定目标,制订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青年馆员通过对自己正确、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图书馆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策略,减少职业发展的盲目性。青年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中短期阶段性目标,制定的目标必须要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青年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与现有的图书馆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进一步多样化,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模式也由传统的技术系列和管理系列二维模式变成了三维主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模式图

图书馆尤其要重视青年馆员对新职业通道的挖掘,如厦门大学图书馆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和发展委员会:厦门大学图书馆“厦大文库”工作组、对外合作工作组、泛技术工作组、宣传企划工作组、学生工作管理组及读者工作发展委员会等,这些项目组和委员会均为跨部门的工作组织,青年馆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中,发挥优势,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项目组的成立与有效运转,极大地调动了该馆青年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3采取行动,落实目标

一旦制订职业规划,就应该循序渐进地采取行动并具体落实: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自己的职业弹性。如果没采取实际的行动,再好的规划也没有意义。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在于规划做得多而付之行动的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规划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2.4及时调整,适时评估

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要根据客观环境、个人阅历和知识的积累不断调整和修正规划并且及时地进行评估和总结,克服困难,不断改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要求。

3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具体阶段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分为5个阶段,即职业准备、进入组织、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3]。对青年馆员来说,职业准备、进入组织这两个阶段已经完成,对于后3个阶段,本文做如下细分。

3.1工作2年

这是青年馆员与图书馆相互了解的时期。图书馆一般都根据新进馆的年青馆员的学历、学科背景、应聘时了解到的个人兴趣、专长分配至某个具体工作岗位或进行为期半年的轮岗再行分配具体岗位。这一时期,青年馆员要快速掌握所在岗位的各项技能要求,尽快熟悉本职工作;同时,了解所在部门及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并逐步融入图书馆这个大集体中,寻求发展。

3.2工作3~5年

在入馆后工作2年的基础上,青年馆员对图书馆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是否将长期从事图书馆这个职业有了明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青年馆员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适当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岗位,需要加强哪些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等,并要踏踏实实地规划、执行;如果想去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要积极地与图书馆领导沟通。与此同时,青年馆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确立目标,积极加入一个或多个跨部门工作小组,发展横向工作关系并注重个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3.3工作6~10年

这一时期青年馆员在职称上普遍已晋升至中级职称,有的已晋升至副高职称,在业务能力上已能独当一面,在性格上也趋于成熟稳重。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青年馆员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职务晋升上,积极竞聘部门主任或担任工作组组长。[Jp2]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的中高层领导干部(1个副馆长、6个部主任、1个副主任)就是在这期间竞聘的,占图书馆中高层职务的44%。当然,职务的晋升这种机会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青年馆员应该把重心放在本岗位的业务上,成为该业务岗位的资深馆员(即成为一个或跨部门工作组的组长或核心成员),或在此期限间为晋升高级职称做必要的准备,如撰写论文、提高英语水平等。[Jp]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细分,可让职业发展目标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图书馆对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

青年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对青年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宏观指导,既可以通过向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来满足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成就感,实现个人目标,增强对图书馆这个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又可以了解青年馆员的具体情况,发现具有潜质的馆员,以便更好地制订管理计划,优化图书馆人员队伍,为图书馆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4.1对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指导、评估和修正

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指导、评估和修正,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如图书馆发展现状、前景目标、人事聘任、内部文化等),使其了解图书馆的战略目标、人才需求,以实现青年馆员与图书馆发展“双赢”的局面。

4.2建立良好的培训、进修机制,提倡终身学习

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有赖于图书馆根据青年馆员各自的情况(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所提供相应的各项培训和进修。如针对系统学习过图书馆专业知识并有志于在学科参考服务领域发展的青年馆员,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并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参加在职学习(如在职研究生班、课程班等);对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但未系统接受过图书情报知识训练的青年馆员,要创造条件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图情知识培训班。图书馆要在全馆内大力倡导终身学习,提高青年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4.3及时提供发展途径与机会

只有图书馆提供充分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机会,才能保障青年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完成。在青年馆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图书馆应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敢于为青年馆员创造机会,向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4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Jp2]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图书馆工作氛围,培养青年馆员的自我提升意识,能有效地推进青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开展与实施。激励措施除了物质奖励、精神表彰外,更应在进修、深造、培训、外出交流等方面给予青年馆员更多的机会。

5结语

对青年馆员来说,在安定的工作中未雨绸缪,在危机面前寻求突破,对图书馆事业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的规划,才能持续地成功发展。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时,才会怀揣愿望,充满动力,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职业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27.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更直接关系到该企业未来人才竞争力的强弱,是确保企业发展拥有可持续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作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可以说对于取得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企业在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企业如何做好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

1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缺乏自我分析探讨自我、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自我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主要由价值观、兴趣和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通过前人所做调查可知,企业青年员工普遍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分析,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评价,这就会造成其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产生盲目自信或失去信心的心态,这样就不能进行职业目标确定。

1.2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还不完善目前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较为单一,尚缺乏满足员工全职业规划设计的、连续的职业发展通道。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决定员工薪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其所处的职称职务等级。当一个企业的职业通道只有一个成长通道的时候,后来者不论能力的强弱,都只能被排在后面。这也就是典型的排资论辈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国有企业却非常普遍。

1.3培训机制未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目前公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根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大部分员工还缺乏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造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动性不够,企业组织实施的培训按照一定名额下发到各单位后,部分参加培训的人员为组织安排,同时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偏重操作层面,缺乏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与员工的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影响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员工消极被动地应付培训学习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公司承受经济损失。

2做好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对策

2.1厘清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委员会组织发展战略方向决定其业务经营发展方向、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和质量。企业文化则集中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管理理念、激励机制和内部行为规则。这些都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照因素。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有具体的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

2.2企业要帮助青年员工认识自己通常情况下,在实施职业规划的初始阶段,企业应着眼于加强个人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要求青年员工进行自我评估,以了解自身特点和优缺点,进而经过主管的辅导和自主调节,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2.3进行职业生涯路径设计,为其提供职业咨询通常情况下,职业发展路径的类型应包括管理系列、技术系列、生产系列、研发系列、营销系列。研究表明,那些在同一岗位上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或多或少会对工作本身产生“疲惫现象”,组织必须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其职业生涯通路,对他们的工作业绩、技术专长、个人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其价值取向、职业发展需要及未来发展目标做系统的调查,以便通过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让员工获得发展新技能的机会。适时地变化工作部门可以重新激起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兴趣,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

2.4部署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青年员工建立职业锚在职业生涯的进入阶段,要先了解新员工的能力、特征,再为其分配工作任务,这有助于对其进行辅导。另外,还应向新员工讲解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以使其尽快融入组织。为使新员工的入职管理更为顺利,主管上级可适当地给其部署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经过短期工作,新员工与组织之间形成心理契约,二者在情感和行为上实现彼此认同和接纳。经过初步接触,如果员工愿意留在组织中工作,且创造出较高业绩,并表现出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能接受不如意的任务,这就表明新员工已经融入了新组织。

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企业要做的主要是了解员工的能力,为其建立职业锚。职业生涯处于早期阶段的员工,要做的是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企业可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满足该阶段员工的需求。比如,安排其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进取心;可进行岗位轮换,为其提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也可以基于职业发展实施绩效考评,使其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

2.5设置职业指导中心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技术、管理等人员的各类职业特征进行评估。职业指导中心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淤评价中心法,该法主要是用来甄选企业管理者,并为他们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所需接受的培训。于心理测试,也就是采用心理测验技术来评估员工的职业潜质、个性特征、职业兴趣等。盂接替计划,主要针对管理者的新老更替确定相应职位的接替人选。

2.6应将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须环节应让员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近期和远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规划紧密结合,企业的年度人才培养规划应基于各层次员工详细的需求调查,包括单位调查、岗位调查和员工个人调查,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提供全面的依据。

2.7职业生涯规划更应强调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所起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提供工具方法、创造工作环境、提供培训机会、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而员工要本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负责的态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8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与职业发展在做完职业生涯规划后,还需要配套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否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仅限于员工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远不能达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实现的目标。人力资源政策的各项内容都应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行核检和修订,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谢成.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童天.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5

关键词: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员工队伍稳定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维稳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以此作为支撑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电力行业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目前,本公司的项目大多处在边疆偏远地区,大多数员工需要常年驻外,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员工流动性大,这些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定义为:为了实现与企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甄别以及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各类培训、教育等)。

职业生涯规划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为员工进行的各类学习和培新;然后是将员工个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相融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青年员工职业生涯指导实践的指导思想

2.1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

2.2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诚实守信、互利共赢;

2.3集团公司的人才理念:纳天下才、育神华人。

3.公司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公司青年员工所占比例为51%,青年员工的培养成为了企业管理活动的重点。一方面,要力求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员工的发展要依靠晋升,而在职位列序中,青年员工的提升空间却相对有限,这就对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突出,核心岗位面临的人才断档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公司对青年员工队伍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建立管理型、技能型的综合型人才发展通道,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模型,不断的引导青年员工将自我规划与组织规划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完全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青年员工职业生涯指导需注意的问题

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当前必须的和必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对于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指导,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公司发展需要,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4.1多部门公共配合、共同制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需要公司内部多个部门之间的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因此,针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首先,作为公司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并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次,始终坚持人力资源部门的主导地位,以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为根本指导,对青年员工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使青年员工与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效的结合。最后,要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培养与管理制度。另外,作为青年员工本身要积极的参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够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效的融合,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效果。

4.2为青年员工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企业在岗位晋升方面普遍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从当前实施的管理办法来看,在干部选拔机制方面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重和谐、轻优选的现象,绩效考核也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这些问题限制了青年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发展,这也是当前青年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留住高端人才和核心骨干,就必须不断改进员工的用人机制,为青年员工的晋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唯才是举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4.3多开展职业拓展活动。

要经常对青年员工进行职业拓展训练,培养青年员工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能力,让青年员工在拓展训练中获得对团队的认可、明白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需要的、明白现阶段公司对于人才的认同理念是什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观念,让青年员工认为自己就是人才,只有自己不断地对抗困难、努力坚持才能为单位带来更好的利益,努力使自己在岗位上做到最好,而不是努力挑选岗位。

4.4加强宣传,注重疏导。

开展“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建功在企业、奉献在岗位”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多介绍公司发展历程,多强调公司当前形势,多宣传公司先进事迹,让青年员工了解,公司已经建立用人机制,为青年员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氛围,为人才成长畅通渠道,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

5.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关系着员工本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只有不断的加强青年员工队伍的管理效率,才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要依托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平台,让青年员工有更好的发展,同举一面旗帜、同干一个事业、同奔一个目标,努力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型能源企业。

参考文献:

[1]高燕翔.浅谈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J].生产力研究,2002(04)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6

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青年员工个人,还是建筑建筑建筑企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青年员工个人职业道路的发展

人的一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职业生活中度过,做好职业规划可以达到使青年员工自身特点。期望与建筑企业需求相一直的效果,使青年员工在职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切合实际、顺利地实现职业目标。

(二)有利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青年员工个体对自身个性特点、工作技能、工作期望的认识和定位,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了解青年员工的有效途径。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发现青年员工自身与岗位任职资格是否相匹配,进而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员管理提供依据。

(三)有利于建筑企业青年员工队伍的稳定

职业生涯规划以“人性化管理”为出发点,是青年员工个性、期望、追求得以表现的方式。通过职业规划,建筑企业根据青年员工特点,尽可能分配与青年员工期望、兴趣相适宜的工作岗位,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激发青年员工内在潜力。更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建筑建筑建筑企业对青年员工的关爱、尊重,促使青年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二、共青团如何引导青年员工做好职业规划

建筑企业共青团对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协调青年员工职业发展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建筑企业各项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作为建筑企业共青团要为青年员工提供建筑企业的规划、发展前景、相关政策信息。

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着青年员工贡献得以最大发挥的尝试。由于青年员工面临多变的环境以及客观机遇的限制,或者由于对自己职业生涯认识不足,因而不能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时共青团就要为青年员工提供有助于职业规划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以下两点:

(一)建筑企业的战略规划

建筑企业战略规划是建筑企业在预测和把握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所作的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及相应的对策。一般建筑企业会作5年到10年的规划,有的筑建筑企业甚至会作50年的规划,它是建筑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筑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同时是青年员工职业规划的基础,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终生性的特点,只有了解建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力、期望为自己定位,建筑企业才能根据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青年员工的人格特性为其制定适合青年员工自身发展和建筑企业需要的职业规划。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信息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包括薪酬分配制度、青年员工晋升制度等,这些制度规定了什么的岗位享受什么的待遇,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得以职务提升。青年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以技术能力作为职业生涯的核心,追求自己擅长的技术才能和职能方面发展,这些人的价值观愿意从事以某种特殊技能为核心的挑战性工作;有些人以管理能力为核心,追求建筑建筑建筑企业中高的管理职位,这些人他们沿着建筑企业权力阶梯,发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薪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就为他们的职业发展传递了一种职业待遇和职业条件信息,使青年员工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去努力。突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同等价值,使青年员工可根据个人的特点追求设计自身的职业规划。

(三)为青年员工人格特征分析

共青团可以开展对青年员工进行人格特性分析活动,对建筑企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实现人职匹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和能力模式,这种特性和模式与建筑企业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及对人的要求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度,因此对人格特性进行分析也是建筑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人格特性分析就是通常所讲的对青年员工体质检查、能力测验、兴趣测试、人格测试、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家文化背景、职业稳定性、沟通技巧、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材料做出综合评价,这些资料的获取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同青年员工沟通或查阅档案取得,另一方面可借助专用的测评软件获取。例如性格外向型的人,通常沟通能力较强、亲和力强,适合作公关、市场开发等职位,性格耿直的人,适合作安全质量检查工作等,这就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初步依据,为达到人事相宜提供了基础。

(四)为青年员工做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职务的管理活动。它是确定完成组织中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技巧、学历和工作经历的系统活动。在工作分析基础上制定工作规范,确定某一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为人员选拔、任用,为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价以及制定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提供了依据。同时工作分析的结果又是一面镜子,使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结合青年员工自身特点与岗位任职条件对照,明确调整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其实现职业规划目标。

(五)引导青年员工制定职业规划书

通过人格分析,确定某一青年员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分析,确定某一岗位需要什么人格特征的人,二者结合,对号入座,并与青年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与青年员工交流是必要的,这是建筑企业需要与青年员工个人需要的相互见面,通过交流使青年员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有机会自我评价这种规划对建筑企业和自身是否都有利,同时对外来职业发展形成共识,实现建筑企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规划书,使青年员工在一定时期内按既定的规划发展,结合建筑企业为青年员工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等条件,促进职业规划稳步推进,促进青年员工健康成长。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7

关键词: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1-0082-03

近年来,通过组织统一招录,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录用了一批青年行员,这些人员普遍具有学历高、年龄小、专业能力强的特点,青年行员的加入对改善我国央行分支机构人员结构,提高履职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青年行员处在职业的未定型期,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可塑性以及感受压力的敏感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央行分支机构应当根据不同时期青年行员的个人特点,指导他们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青年行员尽快成长与发展,为央行分支机构履行职能提供人才保障。根据入行时间的长短,可将青年行员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生涯初期、初步成长期、成长分化期。

一、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概述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霍尔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国内学者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工作的经历,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价值、愿望等”。[1]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是员工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的约束,选择合适的职业,并进一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2]后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又演变为指组织或者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在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关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结合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特点,笔者认为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职业生涯发展是指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务、职称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职业生涯虽然是个体概念,但它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与其所在的组织密切相关,一个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为其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青年行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根据青年行员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青年行员个人和央行分支机构的双重需要,对决定青年行员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

(二)开展青年行员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意义

1.引导青年行员尽快完成人生角色转换,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近年来,央行分支机构录用的新行员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许多青年行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仍停留在学生阶段,不能尽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对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目标。能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可以帮助青年行员对自身的专业、能力特长等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能结合央行职能要求,明确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年行员的潜能,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可以增强青年行员对整体环境的把握、对困境的应对能力,帮助青年行员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青年行员接受挑战性的工作,使青年行员明确自己一生将要奋斗和可能实现的目标,使这一群体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青年行员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3.实现青年行员个人成材与央行有效履职的双赢。青年行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得如何,决定了他们人生发展方向,指导青年行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即由组织人事部门引导青年行员建立与央行分支机构工作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年行员的个人价值和组织的目标,实现青年行员职业生涯积极发展和央行分支机构发展的双赢。

二、职业生涯初期青年行员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职业生涯初期是指新行员刚入行初始阶段(一般为新行员见习阶段),这个阶段行员的年龄一般在26到3o岁左右。在这一时期,青年行员刚刚脱离校园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个人角色的转换,如何调整个人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是此阶段青年行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在此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

(一)组织好入职培训

对刚入行的青年行员而言,入职培训是新行员进入央行的第一课,是青年行员全面了解央行、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央行分支机构青年行员入职培训尚未形成规范做法,培训时间、内容、方式等均不统一。完善的入职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央行职能及其机构设置、各分支机构职能及部门设置,分支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新行员心理辅导,央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介绍及对新行员初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央行文化介绍等,要通过入职教育,促使新行员尽快完成人生角色转换,更快融入新的环境,建立初步职业发展目标。

(二)实施轮岗锻炼

为使新行员对央行分支机构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建议在见习阶段,对青年行员实施为期半年左右的轮岗锻炼,将其分配到一线业务部门,并定期进行部门(岗位)轮换,使青年行员尽快了解央行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运作机制等,一方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其尽快全面了解央行分支机构职能及运作机制。

(三)选派指导老师

在青年行员确定工作岗位后,为使青年行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应每一名青年行员选派一名经验丰富、岗位性质相同或相近、善于沟通与指导的老员工作为新行员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主动关心、了解新行员,除做好工作引导外,还应尽量帮助新行员生活、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关注新员工的心理状况,如出现思想波动,应及时加以引导。指导新行员尽快融入新的环境,适应岗位要求,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四)营造关心青年行员成长的组织环境

新入行时期是青年行员职业发展的危机期,进入央行工作后,部分青年行员认为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加上短时期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受排斥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敏感。这一阶段要安排好青年行员的工作、生活,营造关心青年行员成长的组织环境,使之感受到被组织接受,尽快熟悉环境,融入群体。

(五)引导青年行员树立危机意识

进入央行工作后,部分青年行员认为工作有了铁饭碗,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部分人员可能产生安稳“过日子”的想法,丧失追求更高职业目标的动力。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强青年行员危机教育,使之认识到进入央行并非就可以“一劳永逸”,今后职业生涯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要引导他们及时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并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初步成长期青年行员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初步成长期是指青年行员度过职业生涯初期后,逐渐适应工作岗位阶段(一般为入行2-3年阶段)。此阶段青年行员逐渐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能对所从事的业务进行创新性思考。初步成长期是人的生理、智力最高峰,也是青年行员职业生涯中成长的一个高峰期。此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在经历见习期的实践锻炼后,青年行员对央行分支机构的职能、各部门工作职责等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组织人事部门也较详细地掌握了青年行员的个人能力、专业水平等基本情况。在此阶段,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岗位需要和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岗位安排尽量做到专业对口,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特长。

(二)指导青年行员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在此时期,青年行员对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已有比较清晰的目标,组织人事部门和部门领导要协助青年行员根据个人专业能力特长、从事职位要求等相关因素,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引导青年行员根据职业发展要求,培养与之相关的业务能力,以此来适应和胜任岗位要求,促使青年行员尽快成长为业务骨干。

(三)正确引导青年行员工作热情

此阶段的青年行员处在的生理、智力上的最高峰,在工作中渴望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的需要,工作热情较高。在此情况下,部门负责人要对其工作积极性加以合理引导,可对其提出相对较高的工作要求,分配一些相对高于其个人能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中应多表扬、少批评,但要及时指出其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尽量不打击其工作热情,促使青年行员尽快成长为业务骨干。

四、成长分化期青年行员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这个阶段青年行员的年龄一般在35-40岁左右,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大部分青年行员已成长为业务骨干,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此时期的青年行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业发展进入“职业高原期”。一方面,此阶段青年行员已熟练掌握了岗位专业技能,成长为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在逐渐胜任工作岗位,获得某种成功而感到满足之后,有可能会丧失工作激情与动力,遭遇职业发展瓶颈,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职业“高原现象”。二是人员心理开始产生分化。部分能力较强、业务突出的人员开始走上领导岗位,能继续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而部分人由于个人能力或其他多种原因,职务晋升受阻,工作丧失热情,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求平稳,不想在工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三是家庭压力开始增大。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小孩的出生,这一阶段青年行员家庭的压力开始增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照顾家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行员的工作精力。

在这一时期,对青年行员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青年行员突破职业生涯瓶颈,调整好心理状态,引导青年行员向新的职业目标迈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指导青年行员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面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原发展期”,央行分支机构要加强对青年行员的引导,一方面通过心理指导等方式,使青年行员认识到高原发展期是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正常的发展过程,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行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新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适时调整工作岗位

通过开展岗位交流,适时调整青年行员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多样化的工作环境,通过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一方面锻炼青年行员的多种能力,另一方面避免因工作内容单一而造成工作疲惫,丧失工作热情。

(三)完善多种职业发展通道

除完善行政职务晋升通道外,还应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技术人才、“专家研究型”人才等多种职业发展渠道,通过多渠道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使不同类型青年行员均能寻找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避免单一行政职务晋升通道造成青年行员晋升通道不畅,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对每一种职业发展通道都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尽量避免出现“论资排辈”的现象,有效调动青年行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要大力推进职位分类改革,为每一个职位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并通过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流程,建立起绩效考评机制,客观评价青年行员的工作业绩。考评体系要贯彻全面评价和反馈的原则,对每个员工进行360度的考评,以保证考评的客观全面。科学的考评能够帮助核心员工对其职业生涯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正,促使员工找到最适合的职业目标并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3]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相挂钩,激发青年行员工作热情。

(五)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高原期阶段,青年行员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这很容易使之产生思维定势和经验主义倾向,从而制约了青年行员的业务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各分支机构如果能够及时地给青年行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可以使其摆脱事业发展的停滞状态,走出高原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对从事政策研究岗位的,应加强经济金融形势政策及相关内容培训;对从事业务管理类岗位的,应加强深层次专业技能及新知识、新操作规程的培训;对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应加强管理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赵曼,陈全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8

生涯一词指的是从事某种事业或活动的生活,含有职业之意。生涯的英文为"career",包含经历、履历和职业之意。一般来讲,生涯一词主要侧重在经历之意上,强调过程,而职业则是经历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舒伯(1976)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侧重于学习经历。生涯也是人自青春期以至退休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业的综合。除职业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甚至包含了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生涯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社会职业生活,进而思考人生、生活与工作意义的教育活动。

1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实践研究所具有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须应对繁重的学业、文理选科、高考专业选择等一系列现实的人生课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接受生涯发展问题的考验,难免充满困惑与迷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解决某一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这八个阶段为: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婴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幼儿期)、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早期)、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晚期)、自我同一感对与同一感混乱(青少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老年期)。每一种危机处理任务,既包含正面的品质,也包含负面的品质。当个体在特定阶段所拥有的正面品质多于负面品质时,他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末期,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自己是谁,在社会群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等。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显然与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吻合,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应努力把“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梳理出学生在高中阶段人生发展的一条主线(即:高一“生活新起点”,高二“专业探索”,高二“跨越成功―升学或就业”)并据此确立了各年级指导重点(即:高一“立志成才”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高二理想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指导,高三“三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不同年级段所面临的人生课题。

2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

2.1单独开设生涯辅导课程。

生涯教育,从广义上说,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都属于此范畴;从狭义上讲,生涯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角色以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一种专门性课程与活动。生涯辅导课程重点是向学生讲解生涯规划、生涯与人生、职业与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生涯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基于人类对生命质童追求演进而来的有关人生的探索与实践的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需要尽快开发切实有效的课程以适应青少年生涯发展的需要,保证高中生生涯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校也可引进国外的相关教科书,教科书内容可围绕生活技能、职业辅导、个人社交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知识的理解。

关于生涯教育课程,可以参考美、英等国的课程模式。美国中学普遍开设的生涯教育课程有: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特殊生涯指导课程和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根据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设计一系列适应不同水平的活动和学习材料,以实现各年级的学习目的。特殊生涯指导课程是根据生涯发展过程中一些特殊行为和技能的培养制定相关课程,这种课程通常是短期的,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设。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是将生涯课程融入现有的学术课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课程教授,教师将与生涯有关的活动融入日常的学术科目中,并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课本知识与相关职业的联系,教育学生尊重各种与该科专业相关的职业。英国生涯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来实现的,这些课程根据“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和国家课程体系制定。与美国相似,一般开设各种生涯教育指导课程,如生涯探索指导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和特殊生涯指导课程。

2.2课堂教学渗透生涯辅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渗透,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提高其生涯规划与生涯开发的能力,使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在政治课上,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等现实的经济状况,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受到良好的生涯教育。

2.3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必须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生涯教育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校园主题实践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主题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实践,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主题班会、讲座、板报、知识竞赛、个别辅导、案例分析等。社会生活实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课程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 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据教育部的统计,20__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__万人,而20__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是20__年的3倍。20__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__年增加75万人,大学毕业生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我国就业市场有限,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不大,加之我国每年尚有部分历届大学毕业生待业,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20__年为34万人,20__年为37万人,20__年为52万人,20__年为69万人,20__年达到了7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了今后较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青年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如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即是对青年综合劳动能力的培养、促进、改进与作用发挥的过程,具体方式包括教育、培训和发展等,是生理控制、心理培养、人事结合与管理的整体发展。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特长,增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

1.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1995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摆正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掌握择业技巧,为就业做好准备,以利于在人才竞争和自立创业中取得成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和法规的指导、求职面试的指导、职业规划的指导、择业素质的指导、就业心理的指导等,这些内容都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使已有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率;二是着力于青年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社会发展要求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以内涵型开发为主,内涵型开发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其核心问题在于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这项工作不仅仅面对毕业班,而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大一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大二阶段以观念教育为主;大三阶段以能力教育为主;大四阶段以实践教育为主。

2.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学校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最主要的方式,而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形成作用更大。由此可以说,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很多理论都来自于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强调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几年学习,不仅掌握了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了自身的择业素质、就业心理素质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并且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全面融合。

3.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四个层面,即自我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自我开发为第一层次,它强调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性开发为第二层次,即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使用性开发是第三层次,即青年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政策性开发是第四层次,强调政策对青年的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通过这四个层面来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第一,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调节器。通过对大学

生的自我开发,使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能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从而调节自己的言行和职业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职业兴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风向标。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政策法规的讲解和宣传,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就业的发展与变化,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制度,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等,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树立学习的榜样,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大学生,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要加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提高就业能力。

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保证大学生实现合理就业,并使其在未来岗位上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及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供给短缺和国家统一分配制度的影响,加之大学生人力资源本身成本较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期望要求也较高,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青睐待遇高或条件好的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愿意下基层,造成大学生结构性的就业困难。而当前就业市场已是“买方市场”,如果大学生不转变就业观念,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难于找到合适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使其认识到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因此,大学教育仅仅是一种素质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职业和高收入。大学生要尽快调整就业的期望值,降低就业标准,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选择职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所谓职业生涯规划,近期是指一个人利用所学,寻找社会职业角色的定位,远期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的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分为探索、创立、维持和衰退四个阶段,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他们职业的选择及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避免就业目标定位过高或理想化,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自我配置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