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7:16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作者简介:刘立霞,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行政管理研究。

一、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概念内涵

“执行力”一词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现在“执行力”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延伸到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中。何为执行力呢?最初国外学者大都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执行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执行力是指企业贯彻实施战略意图,带领全体员工完成预定目标的本领和能力[1]。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国内学者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的。从高校的决策层来讲,执行力应是高校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综合评估高校的办学实力及服务社会能力,制定完成高校的战略决策、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等的能力。从高校的基层管理者来讲,执行力应是高校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高校共同愿景的指引下,贯彻落实高校制定的战略决策、制度措施、决议和工作部署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执行力应贯穿到高校行政活动的全过程之中[2]。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提升执行力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反映高校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提高执行力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高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战略决策,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执行力。如果高校不考虑执行能力,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除了高校的领导层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制定出好的战略,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战略执行力。高校通过有效地执行既定战略,可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不断地学习改进。高校执行力的不断增强也促进其战略制定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断地在制定与执行战略的循环中逐渐发展强大。因此说,战略正确不一定能保证学校发展的成功,必须有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执行。

2.提高高校执行力是提升工作效能的最佳捷径

提升行政效能是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和制度重构的内在动力,而提高执行力是高校提升行政效能的突破口。当前,高校不断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工作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级下达的某项政策要求,由不同的部门来执行,结果会相去甚远,有些可能还会走样。该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政策理论的不科学、不合理,而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执行力低下所致。高校的执行力是高校工作的生命力,也是高校办学治校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高校的执行力如何,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能否实现,关系到高校的各项职能能否有效履行,关系到高校战略发展的全局。执行力越强,行政效能才越高。

三、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缺失及其成因分析

虽然执行力如此重要,决定高校的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缺乏执行力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执行不到位导致的各种问题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建立现代大学体制的预期并不理想,乃至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等突出的状况。执行力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黑洞”。

1.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

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是工作态度,态度不认真,是导致发展战略偏差最大的原因。有很多高校管理人员甚至领导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级部门要一项数据,询问是否准确时,回答“差不多”,一项工作在检查工作效果时,自认为“还可以”,“说得过去”,他们对待工作经常敷衍了事、缺乏紧张感和责任心;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在没有开始做之前,自己先打个折扣,导致目标与结果相去甚远。低效率成为束缚高校事业发展的枷锁,执行不得力导致高校各项工作目标无法按期实现,责任心的缺乏让高校的发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2.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

高校针对各项工作制定制度和标准,很多制度是堪称完善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上至部门领导下至基层管理人员,在执行时紧时松,在执行落实中变样走调。领导之间相互推诿,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敷衍了事,这些制度往往停留在纸上、嘴上,挂在墙上形同摆设。标准和制度是衡量每个管理人员工作行为和方向的标尺,失去执行效果,这样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3.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协调活动的系统,高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指在高校组织中形成合理的组织层次和管理跨度[3]。良好的组织结构体系能为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结构性保障。当前,高校管理机构膨胀,分工起来越细,职能交叉重复,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组织结构的设置没有实现高效、精简和制衡的原则,这就导致工作信息无法实现快速传递,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也随之出现。

四、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

鉴于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七个角度入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1.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保证高校快速持久良好的发展,需要决策层敏锐地洞察捕捉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但正确的战略未必就能保证高校的成功发展,要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执行力。高校的成功发展一定是战略方向正确、执行力到位,执行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的决定因素。尽管因为工作职责的不同,不同组织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不同的执行力,但执行力的核心作用一定是行政管理人员如何更好地、更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的战略性、长远性目标。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有利于高校新形势下深化自身管理建设的改革创新,有利于高校加强行政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利于高校依法治、依法行政,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2.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

科学决策是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各项管理功能的基础,决策指明了高校的办学方向,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决定性意义。同时,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目标的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目标,执行力就是对各项决策方案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因此,各项决策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高校行政执行力效能的高低。高校在进行各项决策时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水平,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科学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决策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民主集中的原则,可以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作用,充分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党政领导应加强调查研究,规范决策程序,优化决策议题,完善决策方案,建立以目标评估为导向、以结果评估为关键的决策评估制度。在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完善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有利于防止决策权力的滥用。

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好的执行必须建立在好的流程和标准基础上,高校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各项决策达到既定效果,就必须制定激励与约束执行者的标准和制度[4]。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流程是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战略流程是执行力的前提,运营流程是执行力的基础,人员流程是执行力的核心。人员流程比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都更为重要,有效的人员流程应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而准确的评估;二是将管理人员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和运营建立有效的联系;三是为高校提供完善的领导层培养渠道。流程的制定是高校各层级部门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打造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流程的制定要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步骤清晰,在制定上要考虑将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有机结合,在执行上要考虑严肃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在实施执行运作流程中,要把规章制度建设融入其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执行力相适应行政管理体系。制度应内容清晰、任务明确、权责清晰、奖惩分明、执行到位,应尊重管理人员的个体差异,制定激励机制、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评价指标应科学化,定量考查与定性考查、业绩考查与过程考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评价过程要透明化,最大限度地让管理人员了解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减少对评价的模糊认识。

4.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运作的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高校和政策制度准确地传达,而且有利于领导与师生员工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高校执行力的发展。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细化和分解现有的制度,建立全方位、系统的监督网络,对高校的各项发展目标进行追踪跟进管理。因此,高校在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时,应确定每项任务的时间进度节点,按时督察跟进计划的实施情况,查找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针对差距或不足,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整个高校的工作进展。此外,高校应从多渠道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校教代会和各二级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全面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的发展规划、重要决策、办学思路、干部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以及对高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在拟订前,应提交到教代会进行讨论、评议;通过领导干部的定期述职述廉,加强对其考核、监督、评议,建立领导问责制度;通过信息化平台校务公开,畅通政策传达渠道,避免上传下达过程中的遗漏和理解偏颇;高校设立意见箱或校长(院长)接待日制度,公开听取教职工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5.提高管理人员职业化能力,提速执行力

高校执行力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以形成高效的执行能力。部门或组织有无执行力,关键看是否拥有“具有执行力的人”,个人的执行力水准是决定一个组织能否高效率运行的基本要素。目前,高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时,大都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开展好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这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把握科学的执行原则,遵循科学的执行方法。同时,严格的岗位训练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衡量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标准。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日积月累方可培养起来。一方面,要想拥有较强的执行力,高校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纪律性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工作结果,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职业化训练并长期坚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平,如沟通技能、执行技能等,最终发展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6.打造优秀的行政管理执行力文化

在建设高校行政执行体系的过程中,在执行力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执行力文化是不可替代的黏合剂。高校执行力文化是全体高校人员在长期参与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全体执行主体所共享的关于“执行”价值观、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关于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行政意识观、行政价值观和行政心理倾向等的总和[5]。卓越的执行力文化能够培育优良的执行习惯和执行理念,并能够不断地传承和提升,它发挥效力的途径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上对执行行为的引导和规约。高校应将战略定位、办学理念、价值观和文化灌输到每个管理者,打造特有的管理人员执行力,使整个执行力团队在思想上认同一致,从而形成执行管理团队相同的价值取向。从思想上对执行文化的认同,保证了各级执行力主体行动上的有效执行。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工作中应力求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要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高校应培养执行力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的行为规范。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外汇执法;监督制度

近些年来,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向间接、由事前向事后的转变,外汇管理局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逐渐成为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但在外汇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执法对象以及执法方式等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执法不力,进而影响到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将探讨影响外汇执法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健康有效的外汇执法环境。

一、外汇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到位,影响了外汇监管职责的充分履行。由于行政权力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因此行政执法要求既懂法律又懂专业的人员来有效实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外汇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外汇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缺少系统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培训,外汇执法力量和水平欠缺。

2、缺乏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弱化了执法效果。外汇管理局作为一个行政执法部门,有责任依法查处一切外汇违法行为。但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工作责任心及执法能力等主客观原因,可能会出现执法检查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因缺乏对执法者不作为现象的考核奖惩机制,容易造成有法不依、有案不查、违法不究等现象,从而弱化了执法效果。

3、人情关系的干扰,易造成违法不究。由于长期的业务往来,当地外汇局与辖内各外汇银行接触较多,关系较熟,在对其执法查处时难免会受人情因素的制约,加之其他人际关系的干扰,面对违法事实,往往难以完全秉公执法,可能因人情关系的压力而进退两难,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处置好权与法、情与法的关系是公正和有效执法的关键。

4、法规设定的处罚金额太高,增加了执行难度。按照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但一些金融法规与部门规章设定的行政处罚相比,金额明显偏高。

5、执法力度的弱化,助长了违法现象的发生。当种种原因致使对违规行为制裁不力时,违法成本相对较小,法规的约束力减弱,就会助长违法人的侥幸心理,减弱其依照外汇法规办理外汇业务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如何增强外汇执法的有效性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外汇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加强培训。对现有外汇执法人员,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形势需要,结合现实案例,组织执法人员适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外汇执法检查等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与专题化研究,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勤于交流。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介绍成功案例的经验和错误案例的教训,然后一起认真讨论、剖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今后执法工作中加以借鉴和注意。三是整顿和稳定执法队伍,改善人员结构,充实执法力量。调离一些不适合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把一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人员充实到执法第一线,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执法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效、廉洁、公正的高素质外汇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业务水平,确保外汇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奖惩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执法职权视为职责,以责任制约权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应当注重对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创造良好金融外汇业务环境和法治环境的考核。也就是根据法律、法规或监管任务,确定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人员职责范围,对检查中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问题而未能发现,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违法不究,并因此造成外汇风险和损失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所承办案件定性的准确性、处罚的公正性、程序的合法性等进行事后审核。通过严格执行奖惩制度,避免执法人员疏于执法、徇私枉法、非公正执法等渎职行为,杜绝行政违法现象,提高执法的有效性。

3、组织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大检查,提高执法力度。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大检查,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声势大,重视程度高,既减少人情干扰,又增强了执法力度。所以建议分局着眼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检查制度和机制,在充分发挥各基层外汇支局执法权的同时,整合全省综合执法力量,多组织一些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专项大检查,加强各中心支局之间的合作,形成地市间检查工作的科学有效互补,增强执法检查和处罚执行力度,同时互相交流学习各自的工作经验,提高外汇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

4、合理设定处罚金额,提高执法可行性。对于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又会给社会带来高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应设定高额的经济处罚,一旦违法就必须付出高额违法成本,以此达到遏止其违法行为的目的。但对于那些既难以获取高收益,又不会给社会带来太大危害的违法行为,其违法的原因多是对问题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造成的,经济处罚的目的主要是起警示教育作用,这样的情况就不应该设定太高的罚款金额,否则违法者觉得难以接受,执法者也难以痛下决心,结果很可能是不了了之。与其如此,倒不如根据危害程度设定适当金额的经济处罚,罚金虽低,但也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达到执法目的。

5、加强反馈,注重效果。执法工作如果只搞“雷声大雨点小”或“一阵风”的形式主义,势必会产生短期效应。在执法检查后,要让被检查单位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明确专人负责拟定整改意见,督促其整改检查出来的违法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督导整改效果,复查整改情况,增强其知法守法意识。对再次重犯者加大处罚力度,对重视和支持外汇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为提高外汇管理工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6、加强宣传,标本兼治。开展外汇执法要将注意力放在宣传教育上,将执法过程作为普法契机,引导广大外汇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外汇法律法规,提高学习外汇法规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坚持预防为主,做到“监督、教育、惩处”相结合,把查处违法行为作为中心环节用力去抓,把教育、监督作为重要的治本措施坚持不懈地去抓,进一步增强涉外部门和人员的法制意识,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知法犯法者,应加大执法力度,以儆效尤,维护国家利益和外汇法规的严肃性。

作者单位:外汇管理局安阳市中心支局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行政公信力;行政执行力;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民众法治观念、公民意识日益增强,主体自觉性普遍提高,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发育,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必须适时转变政府职能,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推进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向着良性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内涵

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高低和执行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和工作效能,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成败。

(一)行政公信力内涵

行政公信力指政府通过自身行为得到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反映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通常包括:一是政府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要求政府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二是对政府机构及官员的信任问题。要求政府既管理好内部自身事务,又管理好社会事务,从而获得公众满意和认同。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包括政府出台政策和规定的公正性,政策制定程序和过程的合法性,政策的协同性、衔接性和普惠性等。

(二)行政执行力内涵

行政执行力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执行能力和达成效力,包括组织领导、协调沟通、科学用人、监督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等。政府通过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对资源进行分配、整合和调度,从而有效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在行政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尊重人格和人权。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织政府,行政行为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并自觉接受监督。严格依法办事,以法治为准绳。政府管理要符合实际,合乎规律,低耗高效。政府必须廉洁,遏制和打击损公肥私、现象。

(三)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间互动关系

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制约。公信力越高,越能获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减少阻力,提升执行力。公信力不高,就会导致有令难行、有禁难止,执行力会大打折扣;执行力欠缺,政策和规划难以落实,何谈公信力。对于执政党,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反映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国际社会,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代表了国家形象,影响国际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行政公信力高低和执行力强弱,对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影响到政府合法性基础,关系到社会和谐。公信力越强、执行力越高,越受到信任、支持和拥护。否则,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合法性基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关涉到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源头,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需要由政府引导和规范。再次,关涉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影响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公信力不高,执行力不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难以贯彻落实,难以有效利用公共资源。

二、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构成因素

(一)行政公信力构成因素

构建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行政公信力十分必要。政府进行良好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关键是行政公信力问题。政府信用如何取决于以下因素:

1.行政法治化程度。守法是建立政府良好公信力的前提。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反映公民意志,集中体现社会公正性。政府首先要守法,做遵纪守法楷模。行政行为在实体上和程序上均由立法机关规定,必须要符合法律和立法目的。政府要正确理解立法目的,正确实施行政行为,要接受法律监督,以防止越权、滥权和失职,要承担违法责任。

2.程序规范。程序规范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评价行政公信力的关键指标。通常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规范性、公共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公正性。一是保持政策稳定。政策朝令夕改,则无法取信于民。二是要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程序来完成政策制定。三是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公众作用,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3.政府民主化程度。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主体意识的提高共同推升民众的参政意愿。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产生了变化,由心理服从转变到理性市场选择,因此要得到民众认同,就必须达到相应民主化程度。

4.官员道德感与廉洁度。行政人员诚实、廉洁是衡量行政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政策由人来执行,政策再好,倘若无法执行,就会失信。公共权力由民众赋予,如果行政人员,势必会引起民众反感,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5.行政工作公开度。行政公开化程度是衡量行政公信力的关键指标。政府讲诚信、有责任感,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必然要公开透明。公共部门要尽量以公开方式来运作,政策和规则要透明,通俗易懂。政策如需变更,要向公众耐心阐释,以稳定民众预期。加大政府工作透明度,要将资讯全面、真实、正确地展现给公众,使人们根据政府资讯,适时安排调整,并实时监督政府工作。

影响行政公信力的因素很多,如行政成本的高低、政府绩效的优劣、行政程序的繁简等。上述因素构成了主要评价体系,反映出当前行政公信力问题现状,为当前行政公信力建设提供了依据,具有导向性作用。

(二)行政执行力构成因素

政府的执行行为决定行政执行力的构成要素,生成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是执行战略、资源及环境。执行主体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对执行活动产生直接作用,包括执行主体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责任性、个人素质、工作能力等。与此同时,执行资源、执行环境、执行方式、执行对象等都会影响执行力的强弱。

1.战略执行力。战略是组织目标,好战略意味着好开端。战略执行力主要涉及执行意愿强度、方案规划能力等。地方政府良好的战略规划,要能够充分理解、认知上级政府决策的精神实质,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谋划执行工作需要对战略执行的各项问题。

2.主体执行力。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公共政策目标、措施的人员和组织,主要涉及组织合理度、人员适配度、组织协调度和过程监控度等。在我国,执行主体包括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在执行力中地位重要,发挥核心作用,执行主体优劣决定着政策执行成败,资源、环境等其他要素都通过执行主体发挥作用。政府执行主体能力的高低、运作的好坏,往往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作。

3.资源调配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执行资源充裕与否影响着执行效果,主要涉及财力资源调配力、信息资源调配力和权威资源调配力等。预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必要的、充足的执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地方政府所占有的资源总量及地方政府调配资源能力的强弱。

4.环境支持执行力。执行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涉及政治环境支持力、经济环境支持力和自然环境支持力等。执行环境是测评政府执行力的最直接指标,执行任何一项政策都要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每一项政策执行都是一个具体的系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执行环境,影响政府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单一或综合影响政策执行,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

5.执行效力。执行效力实际上就是执行的有效性。政策执行的绩效既是执行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志,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诸因素效能的综合反映,是直接反映执行力大小的因素之一。对政府执行力的测评,不能忽视对其执行效力的分析评价。这一维度的主要测评指标包括:执行效度和社会满意度两个次准则层指标。

三、影响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我国政府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内在因素,也包多重社会原因。利益博弈是阻碍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行政公信力建设因素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决策欠缺科学性。首先,政府职能设置与履行上问题丛生。政府角色错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多充当市场竞争主体,忽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致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失衡,与民争利。其次,部分地方官员将个人意志当作政府决策推行,导致决策不科学或决策失误。再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需求上升,对政府期望值提高。政府职能转变若不形成倒逼机制,相关决策依旧缺乏科学性,必然侵害公民利益,损害政府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公信力评价降低。

2.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行政行为不规范。一些政府单位和行政人员往往忽视民众诉求,行政公开透明度较差,甚至采取“暗箱操作”等欺骗手段,阻碍信息公开,必然会破坏政府信誉度,政府信息欠缺透明度会进一步加剧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3.权利制约机制缺失,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权力制约失衡必然导致腐败。如果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效性,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政府和行政人员侵害。需要实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精细化管理,力求从制度层面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推动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4.作风作祟,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忽视公民是平等的参政主体,只惟上、不惟下,漠视群众呼声、人民福社和百姓利益,致使其形象在民众心目中尽毁,就可能降低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当前普通民众通过非正规、非制度化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依然普遍。反映出在长期人治社会条件下,领导权力大于制度的现实。盛行导致民众欠缺监督意识,而行政执行只能在既定权力轨道上,依附于官僚体制,最终导致政府缺乏有效民意支持,政府公信力出现流失。

(二)影响地方行政执行力建设因素

1.行政惰性滋生,执行动力缺失。一是行政信念动摇。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双重作用,致使当前行政主体信念信仰处于活跃与混乱阶段。如果出现信仰迷茫,行政精神就会萎靡。二是宗旨意识淡化。部分政府部门和领导唯上不唯下,公仆意识淡化,使得执行力提升失去思想保障。三是求真务实作风退化。衙门作风、官僚作风、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等一旦占据上风,讲实话、干实事、求实绩等求真务实作风必然衰退,影响执行力提升。四是干事创业思维弱化。行政工作严肃性、坚定性与创新性、开拓性相辅相成。反对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时刻保持开拓进取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才能推动提升执行力。

2.形式主义蔓延,制度保障不足。制度建设一是侧重要素,忽视体系。推动各种规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照应,既要注重制度要素的出台,又要重视制度在体系上的整合。二是偏重形式,轻视内容。制度建设反对形式主义,杜绝运动式、突击式建设,注重内容上的实质性推进。三是潜规则汹涌澎湃,明规则熟视无睹。政府及其人员有时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执行背后有利益力量支撑的潜规则,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影响了执行力提升。

3.利益配置失衡,激励机制失灵。一是既得利益阻碍。权力和利益结合,损害了大局利益、群众利益,执行有效性必然遭受挑战和质疑。二是利益待遇不均。利益待遇分配不公导致执行中消极怠工,条块、部门、行业间差异极大,挫伤了部分人员积极性。三是财力窘困。地方财政紧张,导致上层政策无法落实,激化基层政府和群众间矛盾,致使基层政府陷入两难,挫伤了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4.配套衔接脱节,协调机制缺位。一是职权分散。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依然存在,职能分解过细,导致高成本、低效率。二是问责不灵。人治问责普遍存在,权力与责任不对等,问责弹性较大,法律体系缺位,问责机制形同虚设。三是行政沟通梗阻。行政沟通缺乏有效协调载体和平台,导致行政执行效率低下。四是行政监督虚化。当前行政监督缺乏完整体系,难以做到细化、量化、刚性化,偏重上级监督下级、官员监督民众,互动式、循环式监督不够,致使部分官员和公职人员在执行中奉行“唯上不唯下”标准。

四、提升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对策

提升行政公信力和执行力既需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又需要不断强化监督体系和公务人员思想素质。监督体系高效才能保障行政执行程序化和法制化,公务人员思想理念和职业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才能解决执行者经济人效应。只有实现高效执行、廉洁奉公才能取信于民。

(一)提升行政公信力的实现途径

1.加强法治建设,以公正树立公信。一是政府必须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权限与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二是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惩罚和制裁,强化以程序法制裁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对政府行政人员过错追究,杜绝徇私枉法现象,建设高效廉洁政府。

2.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推动公信。一是公开政府重大决策。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决策过程和内容,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理解和认知程度。二是公开法律法规。适当和逐渐改变只发红头文件局面,通过政府网站、公报等扩大传播范围,完善公开程序。三是公开行政标准。公开和明确政府职能和政府行政标准,全面接受公众监督。四是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手续、办事条件、办事机构和办事时限,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五是公开办事结果,及时公开、反馈具体行政结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纾解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问题。

3.引导公众决策参与,以民主赢取公信。拓宽公众参与决策渠道。公共决策群体包括参政党、人民团体、法人组织、民间智库和公民,他们既是公共决策主客体,有利益表达、智力支持作用。其中,参政党、公会、共青团等以政协为主渠道,代表群众表达利益和愿景与政府对话,影响公共政策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机构、公民与政府沟通渠道得以拓展,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建立有效回馈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意愿增强,公民意愿与政府行为选择处于互动关系中,公共决策回应成为政府与公民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机制。公民具有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与政府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提升公民对公共政策与国家权威认同感和社会信任感。

4.提升政府绩效,以效率博得公信。改革机构设置,降低行政成本。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大,高额行政成本势必影响公众满意度。必须改革机构设置,简政放权,降低行政成本。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制度,采用竞争上岗和跨部门轮岗制度,通过有效竞争,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激发公务员群体活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二)提升行政执行力的实现途径

1.树立执行理念,培养执行文化。行政文化是政府组织灵魂,会影响政府工作方式。营造良好行政执行理念和氛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加强执行人员行政伦理建设,促使领导者担负应有角色和责任,推动执行人员培育追求完美执行力的思维和行为,最终建设可持续的执行力文化。

2.完善执行制度,优化执行机构。只有责任明确、执行有序,形成规范的执行制度,才能执行有力。建立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执行制度和责任明确、执行有序的政府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优化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流程,形成层次多样、狠抓落实的政府目标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配置部门职能,建立以人为本、规范、高效、和谐的新型政府。包括,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完善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健全监督激励机制,调动执行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完善用人机制,提升综合素质。公务员素质是政府执行力保证。完善用人机制,注重开发和培育机制建设,完善政府人员行政伦理养成机制和约束机制,系统遴选、培养、激励、配置和评价等。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另一方面创新公务员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公务员领悟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4.改善执行方式,推动简政放权。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全面考核政府部门及其人员执行力、执行结果和综合素质,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建立外部评估制度,让民众监督政府部门执行过程,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行政执行内部监督,加大自我督查力度,提高投诉办理质量。积极推动简政放权,杜绝中间环节腐败。

5.营造执行环境,树立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执行环境,首先要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切入点就是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诚实负责的政府。积极消弭负面社会政治心理影响,杜绝人治观念和行为,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公众能动性,改变公众在行政执行中从属地位。促使公众意识到自身参政权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促进行政执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魏红英,李慧卿.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钮菊生.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问题和对策[J].学习论坛,2012(3).

[6]薄贵利.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5).

[7]舒小庆.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兼论我国诚信政府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8(6).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强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问题,这将不利于高校的稳步、健康发展。对此,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学习,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体现形式,以及导致其产生的因素,并对如何强化教学管理执行力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与分析。

一、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体现及因素

1.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具体体现

(1)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在理念上的缺乏,即是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重经验轻创新、重自我轻竞争及重勤政轻优政等而引起的。

(2)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在决策上的缺乏,即是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决策的不科学性而导致的。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某些教学管理人员一意孤行,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做决策,而不按相关的理论指导工作,不按正常的规章制度办事,导致教学管理中重大决策并不具备民主性、科学性和理性。

(3)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在效果上的缺乏,即是由于执行论决策所得效果不佳而导致的。

2.导致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因素

导致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因素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教学管理者是实施教学管理、执行教学管理决策的主体,因此教学管理者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管理体制,从而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限性的体制又将对执行力产生不良影响。此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学识水平及经营理念各不相同,而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确保所做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高校教学管理规定的不完善性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控制,即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现状,并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办法中包含了对学校章程、机构部门职责和议事规则等。此种因素所体现的是教学管理规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高校教学管理执行程序的偏差性

制定高校教育管理规定的目的是具体、有效的解决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学管理执行程序如果出现偏差,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管理执行力的缺乏。高校所制定的教学管理规定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威严性,是由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个人的自我意见和歪曲意识将导致教学管理执行程序的偏差。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对策

1.更新教育管理者理念,提高自身管理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是确保教学管理执行力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加强纠正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其自身管理素质,对于教育管理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教育管理执行力的缺乏归咎于管理环节复杂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其实不然,影响执行力的大多因素是在于管理者正确的理念。

2.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师生个人行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初高中,其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因此也具有更大的责任。对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状况,结合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教育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3.选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建立于上述教学管理规定的基础之上的,而选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可有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通常多数高校采用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但是此种模式不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工作范畴和责任的分工。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颇受欢迎,即民主性的柔性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与上述管理模式相反,可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管理的约束力。

4.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不代表已经加强了相应的执行力,关键在于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重要决策的有效性,即指重要决策能够得到全面、彻底的落实。为确保决策执行的有效性,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制定有效计划,做好动员工作,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来确保决策执行过程的规范化、全面化。

总而言之,高校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设计内容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只有经过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改变,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选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方可实现。社会不断在进步,高校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相关规范和制度,从而不断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党员;执行力;建设

执行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政党的执政的根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现实,需要执行作为桥梁;党的思想力、决策力变成行动力,需要执行作为连接。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以执行建设为突破口,夯实执政之基。

党员干部是执行的主体因素,是执行的关键。执行者的素质、态度、能力水平是决定其他执行要素能否高效运行的主导因素,直接关系到党内执行效果的高低。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执行人才,其本身无论拥有多么完美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执行工具,都难以发挥效用,甚至有可能被浪费和滥用。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主体能力是党内执行效果重要基础。有效实现党内执行,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因此必须以党员主体建设提升党的执行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端正干部党员的认识动机,夯实执行基础

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着执行,树立正确的执行方向是党内执行的基础性前提。思想支配行为,从而决定结果,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是执行建设的首要与关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能力附着在具有价值观倾向的个体身上,所以能力存在着方向问题。提出:“党的干部必须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员干部在执行活动中面临着性质纷繁、内容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挑战和考验,干部党员作为执行的组织者、践行者,其行为取向与结果的性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理论清醒和行动自觉,对党绝对忠诚,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好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严格按照党纪国法办事,以坚实党性保障执行的方向。

其次,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执行理念。执行中以群众利益为重是执行中最基本的价值观,指出“共产党人的―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必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将人民群众视为执行的努力对象与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喜欢不喜欢”、“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工作的标杆,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工作中去,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实际工作中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做实事,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执行的检验标准,保障执行的价值方向。

再次,要树立“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树立“服务大局”的执行理念,正确认识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局的关系,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冲突时必须始终坚持大局观,切不可歪曲变通,保障执行扎实落实。

二、提高干部党员的责任意识,保障执行质量

树立形成责任思维。责任是党员干部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对党员干部最现实、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党员党性的基本表现。责任分为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组成部分。法定责任是指岗位与党员身份所应承担的责任,身份、职务不仅意味着相应的权力,更标志着相应的责任、负有的义务以及违反职责后的否定性后果。列宁曾经指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然补充,凡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也就是说,干部党员不是“当官”、“掌权”,而是“担当”、“负责”,所谓责任思维就是将责任作为拥有权力的义务的思维:接受权力就是接受责任,履行、使用权力,就要履行、负担责任,懈怠权力就要受到责任追究。干部党员的法定责任是底线性的责任,是执行最基本的保障。

另一方面,保障执行还需以道德责任为执行行为的重要补充。法律制度责任是底线责任,是消极的责任,是被动的责任,而道德责任则是积极的责任。道德责任以最大限度的工作奉献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受为偏好,不但在没有较好的承担责任的时候,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而且具有强烈的进取奉献激情。道德责任不仅是法律责任的补充,而且是法律责任的提升,更是法律责任的替代。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由责任感驱动的责任行为具有持续稳定性,而由外部因素推动的责任行为具有波动性。如果党员干部能够具有充分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会追求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而且在这种责任追求下,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先锋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因此,必须树立形成道德责任思维,在道德意志方面,以人民利益为重,在道德信念方面,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念和追求,在道德习惯方面,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严谨扎实的执行风气,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实与价值方向。

执行的质量来源于责任的保障,必需使党员干部的法定责任与道德责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以道德责任的自律自为,提升、纯化执行的价值高度;以法律责任的底线约束,双管齐下确保执行目标要求与质量。

三、增强干部党员的执行能力,保障执行效果

“制度也好,法治也好,都要由人来制定、执行、遵守和维护。所以,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讲,人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党的政策主张依靠执行人员的执行活动与实践实现,执行人员的能力决定着执行效果根本水平。在现实执行中,之所以出现执行效果不佳,甚至背离了既定的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主体对所执行的内容在认知上存在障碍。因此,必须对所要执行的政策内容进行宣讲,使党员干部深入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目标与含义、内容与要求、功能与价值、作用与界限及其精神实质,提高党员干部对执行内容的认知能力,以实现党的政策主张被结合实际地的细化、主客观条件创造性的结合,充分发挥党的方针、政策的目标效能。

首先,应加强干部党员的日常教育,通过党校、组织内日常学习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决定了干部党员在执行指令时必须创造性地落实,这种创造性表现在执行过程中对目标的完善提升、高效地组织多方资源以及有力的进行过程控制,最后达成指令目标,因此干部党员必须具备综合多元的能力,必须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政治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增强能力素质的技能学习,提高应变适应能力的经济、法律、管理综合知识的知识学习,以及自身与他人实践经验的经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理解政策问题的认识水平,以及实际从事制度分析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既能够熟练运用正确的执行策略,又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准确把握中央和上级决策精神,找准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有效将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思路和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完成政党目标。

其次,通过具体实践培养,切实提高干部党员执行能力。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个体社会实践中自我发展的亲历是能力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以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体历实践获得执行能力。中国共产党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将实践作为执行能力的“炼金炉”,以“大轮训”的方式培养干部的执行能力,通过调任、转任、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以切身实践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要求不论干部党员都要到基层任职锻炼、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理论建筑在实践之上,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高效执行。

四、激发执行动机,提升执行效率

干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干部党员对党的事业奉献与热情,党的组织永葆革命青春,充满生机活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激励机制是干部党员执行的催化剂,可以使目标要求的执行行为最大化、最优化、效率化,没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肯定没有最佳的执行。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注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上。”因此,必须善用激励,以其为执行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工具,引发干部党员积极的动机,调动其发挥自觉能动性,释放内在潜能,更好地实现执行目标。现代管理学认为,绩效=f(能力*积极性),在这个公式中有两个变量:一是能力变量,二是积极性变量,绩效是能力与积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一定时期内,个体能力是一个常量,因此,积极性是影响绩效产出的关键。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积极性与能力并不是不相关的两个要素,积极性能带来能力的生成,因此,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对于政党执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管理学认为,物质激励是积极性最典型发生源。物质激励以绩效经济奖赏为内容,借助经济的力量,激发、提升主体行为。将激励手段与目标管理技术相结合,是党提升、引导主体执行行为的有效方式。将党的执行任务细化为数量目标、事实目标、成果目标等量化及半量化指标,作为干部党员岗位考评依据以发放奖励,经济理性追求可以引发干部党员的进取行为,有效实现目标执行。另外,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执行行为引导手段。精神激励包括荣誉、参与、关怀、认同、信任、尊重等诸多情感形式。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可以直接有效带动个体的付出与投入,另一方面,个体也有对精神满足的追求,人们愿意为得到荣誉、认同与关注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要求自己追求卓越、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无疑是执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其次,还需重视晋升激励的在执行管理工作中的使用。晋升激励不同于一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精神奖励具有阶段性,随着奖励的发放而终结,晋升奖励是一种发展性的激励方式,是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晋升奖励的实质是长期职业目标愿景对党员个体行为产生导向作用。由于发展激励源于个体内在自我完善与实现的愿望,因此,晋升激励对个体不仅具有导向与约束作用,还可以使个体自身主动长期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与时俱进优化提升自身素质,不仅可以有效引导调节党政干部的执行行为,还可以实现执行能力的形成,是党实现执行管理的有效方式。

党内主体建设是党执行力形成的关键,思想政治素质好、认识能力强、业务素质精、道德品质优等高综合素质的党内干部队伍是党执行的基础,因此,必须以干部党员认识与动机建设保障方向,以法律与道德责任建设保障价值,以能力素质建设保障质量,同时,通过不断激发干部党员行动动机,提升党内执行效率,如此多管齐下,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牢固党的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狄,徐志坚,翟泰丰,王充闾等.刘少奇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上卷)[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

[5]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执行力;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15-02

执行力的核心是“做”和“干”,目的是快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如今,在我们周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有的对上级决策部署不执行,依然各行其是、我行我素;有的选择性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消极执行,能拖则拖,敷衍塞责,最终贻误时机。凡此种种,都将对高校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什么是执行力

我们注意到,凡是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好的部门,都与执行力不强有关。由此可知,抓工作落实,必须强化执行意识,加强教职员工执行力建设。

1.执行力的概念。执行力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执行力(execution),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一种操作能力。它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与同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单位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单位来说,执行力是完成单位既定任务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任务是否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好的执行力就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实施手段。

2.执行力的内涵。执行力的内涵有三要素:一是完成任务的意愿;二是完成任务的能力;三是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是一种对规则、制度的高度认同、忠诚与敬畏,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完成任务的意愿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就是完成任务的规划性和执行认识的问题,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才能实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才会有好的思路去推动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执行力既是管理能力又是战斗力,更是工作效率的体现;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个人在执行这个既定的任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综合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就是对在预定的时间内既定的战略目标,是采取什么样的制度、计划进程、工作方式去组织和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接到任务后,采取什么工作方式方法去按时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二、高校执行力现状

制度执行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单位或部门重要的“竞争力”。一所学校有了健全的制度,更需要有强劲的执行力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实施和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在由教师、学生、管理者组成的团队中,作为团队要素之一的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力,应当说是决定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所在。一所好的大学,育人的效果、学术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办学的效益是体现其优势的重要因素,其间任何一项工作,其成效的大小,应当说都与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群体,是学校的规划、战略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只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的管理、不折不扣地执行,带领一个部门一个团队去共同完成,才能起到以一引十的群体效应,才能促使学校目标的达成。相反,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所负责的工作没有起色,整个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问题,那就应该从执行不力、落实不好方面去找原因。由此可见,每个岗位、每个人的执行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或部门工作的全局。但是,在目前尚未健全的机制体制模式下,少数高校领导执行力表现出乏力的状态,难以真正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执行文化缺乏底蕴。高校执行力文化以执行力为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由理念和价值观、制度规范、执行行为方式等三个层次构成。中国目前有普通高校两千多所,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发展定位、管理模式不一,因此,各高校对于执行力所形成的文化与特色也不尽相同。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必须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高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衡量指标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换言之,所谓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同样,一所没有特色的大学执行文化也是没有办学特色的。

2.执行意识薄弱。由于高校不同于行政机关这一特殊性,存在着行政管理意识和经验不足的现象,因为缺乏行政管理理论和理念,在实际工作执行中出现不按管理制度和程序处理事情,缺乏决策程序、管理与监督程序机制,在具体运行中而是凭主观靠以往经验去执行,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在科学执行、民主执行、依法执行、创新执行、执行团队建设上等方面,把管理工作简单地认为是“管人、管事、管物”,重经验轻创新、重管理轻经营、重局部轻整体,团队和服务意识淡漠,因而就显得执行过程中用心用力不够,竞争力不强,创造力不足,达不到预期工作目标效果。

3.执行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执行方式落后、过程缺乏监督及自身能力不足。由于高校发展目标执行者的特定性,在推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工作未形成团队合力、工作实施力度弱、工作速度拖沓、工作效率低下,造成执行效果低。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机制与监督机制跟不上,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的现象,造成做和不做一个样,做的效果如何一个样。

三、对策

高校执行力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不能单兵作战,唯有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产生效能,才能促使学校这一特殊的工作机器得以有序健康运转。因此需要整个系统中各员工、各部门的协作,共同促进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决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1.提高认识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学校要深化对教职工世情、国情、校情的学习,深刻认识国家、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学习和理解学校制定的发展路线、目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自身发展规划执行时始终将自身置于学校发展的大方略、大格局之中。

2.提升高校各级领导的执行力是重点。这是由领导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是本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直接领导力量;是连接本单位和上级部门的重要中坚力量。领导担负着把握和推动上级方针政策、指导督促下属开展工作的重任。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的强弱,决定高校执行力的强弱。提升高校执行力,必须把提升高校各级领导的执行力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3.建设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一要把好选拔关。学校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在注重被选拔人选的学术和专业成果时,也要注重其行政管理能力,要将懂专业、懂管理作为选拔的准入关,为学校的管理队伍选好人才把好关。二要把好培养关。高校的党员干部大多是教师的身份,因而大多缺乏管理理论和知识,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管理理论、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使任务被执行得更好、更快,有效增强组织执行力。三要把好使用关。应根据干部的特点和岗位的需要,科学慎重地使用干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加强培养和学习的同时,在使用干部中,引导树立全局观、责任观、执行观、效率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执行能力。

4.构建科学合理的执行制度。加强执行力建设,要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真正靠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提高落实的质量和效率。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层层负责,使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落实的合力。通过制度的执行把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执行力的提升。

5.构建学校特色的执行文化。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何构建有特色的高校执行文化,是推动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诚如前面所述,一所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时间培育,因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科学民主决策,结合校情,构建符合学校特点和实际的执行文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通过确定的执行文化模式,从思想认识、工作实践、工作效率上,提高执行人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每个职工都能理解和服从于发展目标(即决策执行力)的任务和要求,群策群力,使学校在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中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

6.要注重创新赢在执行力。当前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执行力,提高高校办学竞争力和办学实力,就必须要具备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身为高校领导者的必备能力,唯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思路,唯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兼容并包”、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创新精神。

加强执行力建设,贵在持之以恒。同志强调,“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定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清晰的路径,接下来就靠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牢固树立“接力棒”意识,强化“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施政理念,把既定目标化作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动力,确保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工作任务一项一项完成到位。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再伟大的目标,离开实干,就会失去意义。事业单位如此,高校亦是如此。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目标,狠抓执行,长此以往,相信发展目标最终就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加强执行力建设

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满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独秀;同是做pC,唯有戴尔独占鳌头;都是做超市,唯有沃尔玛雄踞零售业榜首。那些在激烈竞争中能够最终胜出的企业无疑都与其杰出的执行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前几年人们多关注企业战略的制订,现在已经认识到如果没有执行力,战略最终就是一句空话。而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目标,而是措施。也就是说,执行力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高校运作虽不属于盈利性的企业范畴,但其发展路径却与企业经营方式有共通的之处。探寻企业运作模式经验,是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建设的新路径,更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当前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围绕着“学校——学部——学院”途径,形成了三级管理运行模式,学校决策能否贯彻,目标能否达到,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行力。提高执行力,是要平衡上级与平级之间的隶属关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范畴,从上下、内外层面进行多面的构建,争取达到理念、机制、任务“空间三维+时间一维”的四维度统一。那么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执行力?途径有哪些呢?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如下几点内容:

1.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首先要贯彻好教育部及其相关领导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应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充分认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切实加强院校综合实力、重点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发挥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其次要贯彻好学校领导重要决策及指导。高校领导要站在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高度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与风险意识,提高正确履行职责的能力,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带头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慎重决策。在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2.积极主动提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力理念

提高高校基层部门的执行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提高基层管理部门管理者的执行力。我作为高校基层部门的管理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前提、基础与核心。高校各级各部门首先要培养干事业就要立竿见影、务求实效的责任感至关重要。树立执行理念的目标是: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对上级的政策、作出的决定、部署的工作,做到“四个执行”,即积极执行、坚决执行、创新执行和高效执行。(1)积极执行就是要领会上级精神,提出贯彻措施,落实行动;(2)坚决执行就是要克服困难,不折不扣地将上级的精神落到实处;(3)创新执行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上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4)高效执行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执行成本,取得最好的落实效果。总之一句话,要把执行看待成一种文化,从思维深处衍化为外部程序,形成自发的、能动性的行为。

3.科学规范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提升执行力,必须靠机制作保障。因为机制的形成,制度的保障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高校要将相关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增强执行力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就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明确执行主体。执行主体越明确,执行任务的确指性就越高,执行的效果就愈加明确。二要将部门的职能形成制度。各校应科学界定部门的职责,要注意避免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等问题,使各部门都明确他们在工作中应执行什么。三要在制度设计时,做到权责相称。岗位责任应该具体。在工作过程中岗位责任应该尽可能地细化、量化,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确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如何履职尽责,了解失职失责的风险。四要清晰执行层级。即要明确界定领导班子成员各自的责任和相互的关系;要把对领导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确实搞清对谁负责的问题。五要执行环节无缝化。要有严密的执行程序,在职能划分上要建立起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执行制度,使每个执行环节责任明确、衔接严密,形成执行闭合环路体系,确保环环相扣,避免执行的脱节。

4.广泛形成廉正纪律,相互沟通协作

高校在组织管理上要确保执行力有提升,就得在工作纪律上下功夫,建立确实可行的约束机制,通过纪律条例来规范领导的行为与作为。在纪律条文的制定中,首先应保障纪律条文的明确、清晰,没有歧义,特别对违法、违纪、违章等问题要明确表述与界定;其次,纪律处罚要有可操作性,处罚机构要明确并有权威性,处罚标准要具体,不要用“情节严重”等定性表述;再者,处罚机制要具有正义性,应该建立给当事人充分维护自己权益的机制等。建设高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进行充分的沟通,提高大家对实现建设目标的统一认识。建设的过程中部门之间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加强联系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形成工作合力,形成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浓厚氛围。

5.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务求取得实效

建设高校的过程,也是把上级的要求和本院校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过程。要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措施,努力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切实在高校建设上取得实效,创造新亮点。根据目标进度表,经常性检查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工作方法和思路,实行全程督查,促使各项任务及时完成。一要严格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每一项目任务都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估,通过加强考核,增强部门的动力。二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科学界定和细化每个部门及其岗位的职责基础上,建立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

参考文献:

[1]成永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效能监察的执行力,《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3期.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执行者的因素、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相应的对策: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等等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1]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好坏决定了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质量好坏的重要途径和进行再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但是,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其有效性经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政策付诸实施后,并不尽然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

1.1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1.1.1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规范。www.133229.com任何公共政策内容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破坏政策执行的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合法,就能直接获得合法地位和权威”。事实上,只有合法的公共政策才具有约束力。

1.1.2公共政策科学化程度。政策的科学性即公共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决策对环境的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决策。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否则,政策执行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同初衷背道而驰,可以说,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策内在的科学性。

1.1.3公共政策目标的弹性程度。政策执行目标的弹性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实际上,即使政策量化目标规定的再科学合理,也总会有超过者和不及者,因而政策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和某些条件下具有可调性和变通性。否则,执行者就可能被限定于原定政策目标框架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政策,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然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行动的规范,具有原则性和刚性,所以公共政策的弹性必须有个度,以防止政策目标弹性空间过大和目标模糊多变,避免执行者因不能深刻理解、消化政策而曲解政策所导致的政策执行低效。

1.2政策执行者的因素

1.2.1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公共政策最终靠人(主要是官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和实施。“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各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3]然而,政府机构及其人员事实上都存在着一种作为“经济人”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着成本和收益预期,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利益受损的心理直接导致执行中政策规避的产生。他们当然不会漠视任何决策对自己的实质损害,特别是当政策执行者身兼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双重身份,自身利益被其执行的政策所调整时,他们就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二难选择之中,这时要让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当官僚的职业(目的)与他们自身目的相矛盾时,官僚自身利益就可能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恶性的膨胀发展起来,出现了官僚的腐败行为”。[4]同样,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如果决策与它所期望的东西不相符或在它看来是无法实施时,它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既定措施的内容。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1.2.2执行者的素质高低程度。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最终总是要由一定的执行人员去贯彻实施,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量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系统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迅速增多,公共政策执行的专业和技术化要求朝不断细化深化的方向发展,给公共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素质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学习不够,领会不准,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要么对上级政策作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二是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1.3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

政策目标群体泛指由于特定的公共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目标群体对待既定的公共政策在态度和行为上是否服从和接受,是政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一般而言,目标群体在公共政策实施中,有两种选择:接受政策或不接受政策。目标群体服从和接受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就会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政策效果。反之,该项公共政策执行会遭遇极大的阻力,执行过程困难重重,执行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相应对策

2.1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规范化是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公共政策只有产生于严密的制度安排下,才能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确定性和规范性。其次,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不过公开是相对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特殊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公开或只能在一定范围公开)。这是政策制定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公共选择决策模式指出:国家和政府中的决策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都一样会犯错误。所以,必须限制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透明制定,杜绝“黑箱操作”现象。第三,增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化。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它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从而避免决策权力滥用和寡头决策,减少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最后,要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这有利于提高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很大,那么其预期障碍就大。

2.2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方案时,起码要有如下的考虑。首先,要充分利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对其自身有利的政策执行。其次,要尽量避免依靠那些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执行者去执行政策。事实上,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常常是无法选择的,就特别需要用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两种手段来调整他们的利益倾向,但根本上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原来的复杂利益关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置身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位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管理机制,形成有关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独立完整的管理体制,避免他们受到某些不当利益因素的干扰。

2.3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公共政策合法化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所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首先,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政策执行活动应依据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接受监督提供前提条件,防治因权力错位而导致政策执行低效。其次,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当前,要通过健全体制,从制度上保证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不仅形式上有职而且实质上有权,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大有效地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能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第三,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为此,必须将监督机构现行的所谓双重领导体制真正变为垂直领导体制,改变作为监督主体的监督机构实际上受制于作为监督客体的同级党政部门的状况,使监督机构真正获得超然地位,从根本上建立独立运行的监督机制,独立行使监督权。第四,落实和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是政策执行中最经常使用且容易做到的民主监督形式,必须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监督权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充分运用和社会监督行为的规范化。

2.4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广泛的行为,其行为后果即政策效果与公共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而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执行者是政策实施中的能动因素,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优劣决定着能动性发挥的大小。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能力,提高制定执行计划的能力,提高政策执行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处理公共关系的经验,增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地预测“危机”,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地执行公共政策。

2.5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也是利益群体,也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政策有利于目标群体,就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要想让目标群体接受政策,顺畅执行政策,一方面加大进行适当补偿和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政策宣传、解释,使合法化的、科学化的政策的可接受性高。同时,强化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任何国家都要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渠道使人们完成有利于该社会制度的社会化过程。成功的政治社会化能扩大对公众的政策宣传,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性和政策认同感,自动倾向于接受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4.

[2]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p167.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执行力;效能监察;源头治理

一个单位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除了决策层能善于捕捉发展的机遇,有好战略、好班子、足够的资金等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战略的执行力。作为服务于中心工作最佳切入点的效能监察工作,只有以提升执行力为核心,才能达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一、效能监察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部门对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的监督检查,通过查问题、堵漏洞、提建议、促整改等实现对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执行是单位各部门一整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各部门责任的具体落实。而效能监察同样寓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单位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执行力和效能监察在内涵、外延上既有重叠,也有相交;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二、影响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和表现

(一)领导层缺乏监管。一是忽略对决策者的组织监督,执行力偏离原则和方向。这就是有些决策者们往往不按程序办事,仅凭长官意志,个人爱好,好大喜功。二是忽略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管,执行力变了相。另一方面体现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与执行者故意歪曲思维方式或打球。三是忽略防患措施,执行力错位。在“惩防并举”的监察方法中,对事后的“惩”能做到位,但对事前的“防”却虚化,这是单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任人为亲、损公肥私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制度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有些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频繁修改连续性不够的情况;有些制度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部门规章之间协调不到位,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有些制度在监督考核机制上,对执行情况没有形成常态化考核,处罚力度不够。

(三)中层人员管理不到位。有的中层人员岗位变动后适应不及时,对制度掌握不够、理解不透;在任务的落实上常常布置没有检查,或者检查工作前紧后松;有的中层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使制度执行不能“贯通”。

(四)基层工作人员执行不到位。有的制度学习不够,执行能力欠缺;有的习惯性“违章”、经验性“违章”。

(五)业务流程有欠缺。有的业务流程存在环节繁琐,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使得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以提升执行力为核心深化效能监察工作

一是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察。开展效能监察就要对有关事项进行全过程监察,抓好选题立项、组织实施、检查督导、关键跟进、分析原因、建章立制、总结提高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对监察对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否履职到位进行事中监察。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检查、调查,处理违纪违法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堵塞管理漏洞,认真开展事后监察。在认真跟进中杜绝懈怠,并有效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或及时发现和解决过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关口前移,监督到位。

二是坚持制度建设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提升执行力,必须创新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执行力的提升,用制度统一员工与组织的执行行为,用制度建立一个执行力的奖罚机制。另一方面效能监察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本单位效能监察的性质、特点、规律、任务,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制度,规范监察行为。

三是坚持强化管理者执行力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管理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的实施要靠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来推动。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效能监察中,必须对领导班子和管理者进行全过程的廉洁勤政监察,调查了解管理者履行职责、落实执行力情况,全面掌握其思想、品质、能力、作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评价管理者,根据管理者业绩实施奖惩。效能监察与提升执行力是纪检监察工作全新的视角和领域,只有客观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主动发现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的问题症结,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入分析思考并认真加以解决,效能监察与提高执行力就能够达到和谐相融、同频共振。

四是坚持分工明确和优势互补相结合。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大监督”格局,发挥“大监督”作用,充分考虑职能部门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依靠职能部门有效参与,把常规性的监察方法、手段,同业务部门的考核测评结合起来,做到既明确分工,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更好地完成以效能监察促执行力提高的任务,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五是坚持执行文化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实践证明,在诸多优秀文化的建设中,打造执行文化,提升执行能力正逐渐成为其核心方面的内容。执行力源自单位文化本身,且反作用于单位文化,成为单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把推动工作作为执行力建设的目的,对全体工作进行细化,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延伸工作内容和要求,研究和解决行业发展和管理中深层次问题;细化目标,量化任务,明确时限;强化责任,注重效果,扎实推进。坚持把提高素质作为执行力建设的根本,突出抓好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基层人员三个层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采取学习、培训、实践等多种有效措施,提高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积极应变、善解矛盾“六种能力”。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不断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把机关、基层工作人员改进作风和提高执行力的日常表现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并作为干部职工业绩评定、提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0

4月16日,市政府召开了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动员会,对全市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教育“两项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市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卫生部门“两项活动”,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两项活动”中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执行力就是把思想变成行动的过程,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和公平执法,是政府形象的重要体现。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文明执法,是贯彻党和政府重要决策的基础,也是更好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以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根本保证,也是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抓手。对卫生部门而言,就是要抓落实,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执法文明。对卫生部门而言,就是要抓落实,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执法文明。卫生行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塑造卫生部门整体形象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卫生部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在服务中心工作、扎实做好业务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和文明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卫生监督局荣获全国卫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在全市加强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介绍了先进经验。但是,与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新任务相比,与基层群众对卫生部门的新希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满足现状,思想因循守旧,观念僵化保守,往往只能沿袭原有的工作模式,习惯于老的思维和老的工作方式方法,消极对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积极主动性不够。有些干部和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差,办事拖沓应付,“拍”一下“动”一下,督导一下促进一下,办事效率低下,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三是深入基层不够。少数领导错误地把发文件、开会当作落实措施,对深入实际、加强督办不感兴趣,深入基层调研不够,缺乏第一手资料,不愿主动服务,缺乏高质量解决问题的基础。四是工作落实不够。少数同志注意力不集中,把工作当作“作业”而不当作“事业”,对工作敷衍塞责,甚至令行不止,缺乏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和职责感。五是从严要求不够。一些同志在单位大手大脚,没有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升油的行为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的集体观念和勤俭节约的大局意识;一些干部缺乏工作事业心、缺乏严于律己和干好事业的高标准。少数干部思想防线不牢,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严格损坏了单位形象,降低了党员干部的威信。市直卫生部门要深刻认识这些突出问题的极端危害性,抢抓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契机,不断增强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文明执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确保完成全年卫生工作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按照绩效考核要求,全面或超额完成20*年度卫生综合管理目标任务,对市直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振奋精神、端正态度、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增强“抓落实”的能力;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解决执法目的模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识淡薄、执法作风不端正、粗暴执法等问题,对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开展“两项活动”,按照争先创优要求,落实目标、落实措施、落实要求;要提高效率,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要提高工作水平,特别是经济水平、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有所增长,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确保超目标超规划,确保大发展大提高,确保依法行政、执法文明。

二、认真开展执行力大讨论活动,全面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

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机制创新,涉及到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还涉及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建设以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卫生部门加强执行力大讨论,就是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卫生行业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学文件、找问题、抓整改、提建议、定制度、建机制等主要形式,集中解决机关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在转变职能上有新举措,在服务水平上有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改进,在制度创新上有新进展。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自我教育为主,扎实开展好学习讨论活动。要认真开展“六查六看”:一是查一查政务值守,看是否存在反应迟缓、应急不灵的问题;二是查一查执行落实,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三是查一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四是查一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的问题;五是查一查大局观念,看是否存在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的问题;六是查一查服务质量,看是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优的问题。“六查六看”一定要动真格,决不能敷衍应付。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要亲力亲为,发挥表率作用,做到真学真议、真查真摆、真整真改,做到成绩要说足、问题要讲透、原因要说明,不遮掩、不保留,客观公正,使大讨论活动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整改、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优良的政风和行风。各单位、各科室要把解决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四讲四比”活动,努力营造一种“讲激情、比干劲,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的好风气。一是着力解决精神萎靡不振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激情、比干劲。要努力营造鼓励干事业、支持干事业的环境,激活干部职工精神状态,激发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的积极性,切实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服务不优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服务,比奉献。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勤于换位思考,多体谅基层和群众的困难,切实做到“五办”,即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高效快捷“立即办”;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对基层和群众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坚持深入实际“上门办”;对一些条件暂不具备,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坚持创新思路“努力办”;对一些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坚持不遮不掩“公开办”。对有利于发展的事、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一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三是着力解决纪律松驰、本位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执行、比效率。卫生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在讲执行、抓落实、比效率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齐心协力,协调配合,确保政令畅通,切不可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认定的事要咬住不放,对定下的事要持之以恒,对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着力解决廉洁意识不强、权力运行缺乏有力监督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清正、比形象。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保持清正廉洁对事业、对个人、对家庭的极端重要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秉公用权,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完善各项制度,着力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制度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根本保证,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执行力建设的各个环节。一是完善会议、文件和活动审签制度。要严格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活动,腾出时间协调解决问题,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二是建立政务快捷反应机制。要强化政务值班、信息报送和应急反应处置,建立完善值班工作制度和规程,确保政务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突发事件发生(或发现)后,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重大突发事件不得超过1小时上报;对市政府领导关注或批示的突发事件信息,实行落实情况日报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建立领导督办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对市政府和局党委的指令和要求,要立即研究处理,要求回复意见的,必须限时反馈;对领导批示的文件和事项,要实行跟踪督办,定期通报。四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按照“改革创新、转变职能、从严管理、高效服务”的要求,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使机关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高效运转。五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局监察室要积极探索,研究建立以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各科室负责人为重点的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强化问责效果。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各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本科室工作全面负责,并对其行政职权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对不依法履行法定职权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问责。要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建设“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三、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从即日起,在市直卫生部门集中开展为期近100天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要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通过重温法律法规,查找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真予以整改,提升执法水平,为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程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一是加强学习教育。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学习先进典型、举办执法理论研讨会、发出文明执法倡议、组织参加市依法行政知识考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活动效果。二是深入查摆问题。要通过组织开展卫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界对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讨论活动,采取自己查、群众评、领导点的方法,分析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要认真分析执法目的是否端正、执法作风是否文明、执法行为是否规范,从工作实际出发,撰写执法情况分析材料。三是切实整改落实。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并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解决三个重点问题。一是端正执法理念,坚持为民执法。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执法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观念,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执法就是“完成指标”等错误认识。二是改进执法作风,坚持亲民执法。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法,实行“阳光操作”,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按程序,态度生硬、言行粗暴等现象;坚决纠正随心所欲、随意执法行为;坚决纠正耍特权、抖威风的违法行为。三是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便民执法。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高效便民的行政执法方式,做到既严格执法、履行职责,又不执法扰民。

(三)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不是要减轻执法力度,降低执法标准,而是要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亲民务实的作风来化解执法矛盾,从而达到坚持执法标准和提高执法效能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执法”和“文明”两者关系,走出“文明就不能执法,执法就不能文明”的怪圈。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不文明执法、不按程序执法、不按规定执法和不作为的执法人员,予以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四、加强组织领导,务求两项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两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市卫生局开展政府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由局监察室主抓政府执行力大讨论活动,法监科主抓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局监察室,,董军涛、王少华同志为副主任,并设综合组、执行力讨论组和执法教育组,具体负责“两项活动”日常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办检查。各单位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制订方案,周密安排。各单位的实施方案必须经单位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后报局审批,个人的实施方案必须经各单位分管领导审签。同时,各单位必须于5月7日前将“两项活动”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工作专班及负责人和联系人、办公电话报局“两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月15日前报送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要将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执法水平列入绩效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由两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讨论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综合组要制定报道计划,积极宣传提高执行力的新举措和文明执法的好典型,推动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两项活动要实行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结合进行,分学习动员、自我分析、整改落实、检查验收四个阶段实施,整体推进。学习动员阶段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开展多形式的讨论和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我分析阶段要坚持开门评议,广泛征求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把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剖析透彻。整改落实阶段要坚持从落实不力、执法易发生问题抓起,着力查纠执行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检查验收阶段要突出建章立制,在完善制度上狠下功夫,努力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