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7:52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1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赵鸿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项目来源: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式企业课堂与虚拟公司模式研究》(2013039)

1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电子信息大类各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应用技术和应用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一般来说,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开发软件的教学忽视计算机网络方面知识的教授,而软件技术涵盖游戏软件技术、网络软件技术、网站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和前端开发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均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非传统的单机系统,因此让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对软件技术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2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2.1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与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关系,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就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的这一基本要求之上,针对软件技术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知识设置相应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砍去软件技术专业不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其他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局域网技术;第三,是网络操作系统。由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课是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的基础专业课开设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2.2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除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应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综合实训和工学结合,内容更具体、更细致。据此,把课程体系中的三部分内容作了细化,第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应涵盖以下内容:计算机网路基础、、广域网组网技术基础、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基础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第二,局域网技术应涵盖以下内容:tCp-ip协议、子网规划、局域网实用组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应用技术;第三,是主流网络操作系统。既包括适度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比较详细的网络技术指导,特别是软件技术中需要用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2.3优化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三明治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使课堂互动,实践教学采用合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在第一个部分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传达给学生,使原本枯燥呆板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实践教学主要向学生提供相似案例情境,让他们模仿之前的案例自己去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能。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这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知识点过于分散,而应注意组织一个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一起教授,协议、技术部分和组网部分相交融,告诉学生协议这样设置时与之匹配的组网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认清协议的重要性和作用,再通过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组什么样的网、采用什么协议和网络设备,最后在实验室给出相似的案例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动手组网设置协议等。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授网络操作系统与一般的操作系统的区别,在实践的时候也应侧重操作网络设置和网络管理的部分的实践。

2.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充分发挥考核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引导功能、检测鉴定和评价功能,考核要能够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检验,既要注重形成性考核也要重视终结性考核,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出勤、作业、实训表现和实训报告占10%,平时实操测试占2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结束语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必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软件技术也正日新月异,软件技术专业的开办与设置要与时俱进,那么该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也应随之改变并与之相适应。一旦软件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应用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专业的要求,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变也会带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变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软件技术的动向和需求,也要有能力优化课程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适合的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料库、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法,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

[2]王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3]许桢.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S1)

[4]刘钢,邹红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网络教学;混合教学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信息化时代国家和高校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课程。无论哪个行业,都离不开相应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从事依赖计算机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为了切实推广it知识的普及、迎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势在必行[1-2]。

2.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设,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理念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夯实作用。针对此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校基础课程,如何进行教改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热议的教学问题[3]。

(1)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异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朝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的信息化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某些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他们习惯了教师上课满堂灌的学习方法,让这些学生刚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快节奏的高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当他们进入大学接受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学习时,往往很难接受纯粹的网络教学,这就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方法成为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

(2)教师授课方式问题急需改革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理论模拟的方法教授学生时往往只能带动一部分学生思路,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所有的知识点只传授一次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当计算C基础课程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时,教师面对大班学生的工作量就会顾不过来所有学生的提问,即使有条件的高校会聘用助教帮忙,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率大为降低。

(3)热点教改方式的冲击

在当前高校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其中翻转课堂、mooC教学、移动学习及混合教学等等已经成为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是回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此类必须大班教学的学科教学形势下,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必须找出适合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有待更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掌握颇多,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如果仍然使用客观题+操作题方式,这势必会使学生沉浸于应试教育不可自拔,选择更加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扩展知识面和公平的考核方式是当前许多课程都在面临的选择。

3.教学改革方案建设

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形式的变革特点,将网络加课堂混合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建设适当的改革方案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1)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课程设计

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是基于目前较为流行的混合教学理论,结合具体的学科和学生背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用于学生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整体课程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图1整体课程方案设计

(2)构建单元化知识点的学习内容模式

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时,学习内容需要简明清晰,知识点分解清楚。将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单元化有利于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点单元化学习模式。重构课程知识点,凝练核心知识点,将知识点单元上传网络,让所有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将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整通过丰富的学习行为合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模式构建如图2所示。

(3)考核评价过程建设

融合网络和课堂教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最终的一考定成绩,多元化考核方式就显得更加公平。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可以对教学效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的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4.教学改革方案实施

有了完整的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有效的执行过程是保证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改革数据也是为拓展教学改革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团队

勤奋工作。只有教师的兢兢业业才能配合完成学生的努力学习,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改革过程中,将所有同名课程合并教研,所有教师都甘心当做其他教师的助教,团队建设课程,团队辅助教学,不计较工作量,让教师集体和学生群体均获益。教学团队成员集体投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学生的在线提问和讨论做到无一漏网,全部答疑,保证在线教学的100%完成。

(2)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是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永远离不开的主阵地,但这并不代表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本文在改革过程中努力将灌输教育向自助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互动和互助,超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开展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网络教学模块如图4所示。

5.结束语

在mooCs、SpoC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模式的影响下,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4]。本文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科性质的优势,做了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坚持记录教学规律,分析跟踪教学改革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实施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美.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2-24.

[2]赵霞.案例―任务驱动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0-53.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4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李阿丽(1979-),女,山东即墨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寇光杰(1977-),男,山东临朐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教改项目、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1)、2012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鲁东大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党委和学院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本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明确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专业方向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通过凝练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网络工程专业改革调研

网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设立的目录外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供参考。2004年,鲁东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做好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针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专业教师以及省内外高校展开了广泛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电话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本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某些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而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教师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认为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同时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还查看了各大招聘网站,了解到近几年网络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宽了办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改革的决心。

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了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的实用技术,接受网络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网络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性能评估等相关知识;掌握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安装、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别人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鲁东大学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按大类电气信息类统一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后学生按照专业兴趣选取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按学科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按照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层次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平台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课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修养、身体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且在思想修养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奠定了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普通话应用”必修环节,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记为合格。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科选修、人文素质类选修和公共选修三个课组。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据建模”等课程,可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科选修学分中学生需获得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等方式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修中获得6学分。该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详细设置如表1所示。[2]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任选一个方向模块,完成该方向的所有课程。网络安全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网络环境下安全方向的软件开发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开发能力。网络工程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网络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线、构建局域网、利用路由器构建各种网络互联、路由器各种命令的熟练配置、交换机各种命令的各种配置、网络故障分析、异构型网络的互联、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等。对于专业任选课程,学生需选6学分,可从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选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选课程中选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方向,增强了实践环节。专业平台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均设有实践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五、结语

目前,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已申请多项省校级教改课题,实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5

摘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迫切,高校在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本文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目标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探索网络营销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式方法和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目标岗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最重要的核心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拓展课程。目前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迫切,网络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书本上学到知识以及基本的it技术,同时更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行业和业务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高校是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摇篮,如何基于学生个体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所需求的网络营销人才就显得尤其迫切。本文基于能力目标导向探索网络营销教学与实践。

1、传统网络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多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培养的定位不清,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鲜活案例欠缺,很少使用网络思维护。实践方面更多是进行模拟或者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难以跟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无法适应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难以调动起来,难以体现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难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总体来说网络营销在教学和实践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市场需求不明,培养目标不清

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往往不了解市场对网络营销的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需求,更多依据教材,按照章节讲授。这样的一种培养方式,就将导致培养目标不清,企业到底需要什么网络营销人才,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定位和培养,该强化哪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就很难摸得清楚了。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网络营销发展快速,从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传统营销手段到基于SnS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层出不穷。但是网络营销理论更新滞缓,知识体系不完善,据调查各学校采用的网络营销教材来自不同的出版社、版本多,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网络营销教学的需要。网络营销教学实践的资源,大多是模拟教学平台、模拟操作等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或者简单的技能模块训练,如使用免费群发软件等,缺乏系统,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1.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

传统教学大多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特别是网络营销的发展。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理论时应安排足够多的实践实训时间。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环境开展营销活动,其学习与教学都是在网络化环境,如果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仅凭相应的模拟平台或简单的技能训练来熟悉网络营销的操作流程,是远远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过硬的技能人才。

2、基于目标岗位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网络营销教学改革基本思路:从明确目标岗位及其对知识能力的需求出发,重新考虑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强化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培养正真符合市场需求的网络营销复合应用型人才。

2.1目标岗位及所需知识和技能分析

从大多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情况来看,网络营销岗位大体上包括网站开发、网页设计、网站美工、搜索引擎营销等技术类岗位,网络编辑、网络运营、网站推广、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等市场类岗位。通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有所增减。网络营销的具体目标岗位及所需知识和能力如表1和表2。

从技术类目标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看,虽然主要强调对网络营销技术的掌握,但是也离不开营销理论内容,例如网站的用户体验、Seo的数据分析以及交流与公关能力等。另外技术类的工作也应与其他工作相互协调配合,例如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网站推广、网站开发与Seo等。从市场类目标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看,其主要强调网络营销知识的应用,但从事此类工作同样也要求工作这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例如各种网络工具的熟练应用等。

2.2个性化配置教学资源

这两大类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这是通识部分,但每一个具体岗位有其强调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强化网络营销通识部分,同时应不断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通识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2.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网络营销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例如:1、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引导,小组内部可以进行案例交流讨论,网络营销创业实践等等;2、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3、采取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即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先看老师后讲、学生讲老师评。

2.4创新实践教学

网络营销实践不应停留在模拟仿真或者某些技能的训练上。而应在明确目标岗位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内容都可以在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例如,学生对网站建设和Seo感兴趣,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申请域名、申请空间(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免费)进行网站策划、网站建设、搜索引擎优化等;若学生对网络创业感兴趣,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开设淘宝店,选择货源、网店装修、网店推广等等。因此,网络营销实践完全可以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实践内容,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结论

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网络营销人才,网络营销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基于目标岗位分析各不同的网络营销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在课堂和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网络营销通识内容的学习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其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4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2]华迎.网络营销教学实验方案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6.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网络程序设计;评价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76-03

一、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在利用各种应用程序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打开浏览器,打开各种各样的聊天和通信工具,我们随时接触到的是网络。未来的it产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应用将成为核心。高性能的服务器设计、分布式程序的管理、数据的高效传输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等,都是网络程序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网络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对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还是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极有可能需要进行网络程序设计,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程序设计能力不强、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编程能力差,不能熟练运用VC开发工具。目前的一些高级开发工具,如VC、Java、VB、.net、Delphi等,都可以实现基于网络协议栈的编程,但是除了VC以外,其他开发工具都是在一个较高抽象层次上进行面向对象的开发,利用这些工具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的底层接口,而VC环境提供了底层的网络编程接口,因此通常是作为“网络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首选。但由于VC环境中的mFC基础类库非常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应用程序设计接口难于掌握,因此尽管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理解和运用VC开发工具。

2.一些前期的专业基础课掌握不扎实。本课程会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如线程、进程、同步、互斥等概念;网络协议模型中各层次的地位及工作原理;等等。而这些课程只偏重理论的教学,没有将一些原理应用到实践上,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办法灵活运用。

3.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往往出现两极分化,有的过于注重基础,只讲授简单的套接字接口、应用层的Ftp、Http和pop3协议等方面的编程,没有涉及到与身边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程序,如广播、多播技术、aRp欺骗技术、p2p数据交换技术等,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应用,和工作的需求相距较远。有的教材偏难,甚至涉及到底层协议的开发,这样的教材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设想,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新方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的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同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偏重于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对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工程驾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基础,也要注重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化和实用性等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我们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一些经典的网络编程技术和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有机整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选择了8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并设计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在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中,第1部分对过往知识的简单回顾,包括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并以一些常用的网络程序为例,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第2部分是考虑到学生没有VC的编程经验,通过对话框应用程序和单文档应用程序,简要介绍mFC的基本框架以及用VC程序的架构、代码的执行过程等;第3部分是对传输层之上的套接字编程接口进行介绍,同时通过设计一个应答的聊天程序,让学生理解套接字的工作过程;第4部分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层协议Ftp的软件开发,其他的如pop3协议、Http协议等与Ftp协议的开发过程异曲同工,因此没有介绍;第5部分通过多线程方式实现Ftp文件的上传和下载,让学生掌握多线程技术;第6~7部分选择的是一些与身边密切相关的网络应用,包括广播和多播、网络扫描和检测技术及点对点(p2p)通讯技术等。

2.实验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有益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关键环节。考虑到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验,尽可能选择身边应用比较广泛的案例贯穿实验环节,课堂上所讲的案例可以作为学生上机的Demo,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和完善。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将实验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实验,强调学生熟悉VC开发平台和利用套接字接口实现基本网络通讯程序;第二层是高级实验,它在基础实验之上,实现应用层Ftp协议的编程、多线程编程、aRp欺骗及打洞编程等;第三层是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实验,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和编程知识,实现一个较大的程序,学生在完成高级实验时,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但要求选择的题目必须能够体现知识的充分应用。前两层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三层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课程实训时间完成,然后统一在实验室演示和考核。

由于网络程序都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讯,单独一个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个实验,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2~3人,共同协作,完成实验内容,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协同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编写报告内容,涉及到问题的描述及定义、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设计思路与规划、概要及详细设计、编程体会等。实验报告是对每个案例的总结与回顾,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

3.教学方法的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其工程性、实用性等特点,我们采用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采用经典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择的案例尽量保证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比如在讲多线程编程技术时,可以在已开发的Ftp客户端程序基础之上完善完成多线程的上传和下载功能;在讲到打洞技术时,可以在第3部分已经设计的简单聊天程序之上,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等等。在教学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上,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考核方法不再仅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判,实验过程的评价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学生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及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使一些动手能力强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获得满意的评价结果。

三、结语

通过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设计了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工程性、实用性的特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地结合,构建案例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上机实践环节,我们采用了分组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学时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理解和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峥峥,陈晓红,王进,等.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2):27-31.

[2]刘琰,常斌,罗军勇,等.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52-55.

[3]王云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106.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7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计算机通信网课程是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

一、教学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原有的注重理论教学方法不适用高职教学,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网络设计、建设和维护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通信网络不仅涉及到网络和通信的基础理论,在实践中还涉及到硬件组网、网络工程、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网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开发、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因此,对计算机通信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既要在理论教学中有所改变,又要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通信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仅从理论角度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协议和拓扑结构等,更需要从实践角度让学生掌握网络的规划、设计、互联、结构化布线以及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际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维护人员。

(一)理论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规划。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网络应用的实践技能。在这些知识中选取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内容是一项既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本课程内容以当前流行的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tCp/ip协议、局域网技术、交换机技术、路由器技术等;对于新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网络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工作中的应用做铺垫;而对于曾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应用的技术则简单带过,让学生了解即可。

1.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oSi模型通信过程、CSma/CD工作原理、数据报与虚电路的工作过程比较等复杂、抽象的知识,让学生从感官上更容易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式、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中,演示速度比较快,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相互配合进行。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可以看作是将教材中的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不但指向于教,而且也涵盖于学。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例如,在讲解以太网技术的原理之后,结合已学习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原有的100m网络主干带宽已经不能承担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量,出现联网计算机登录上网时间变长、访问网络资源速度缓慢、服务器响应速度慢等现象。”针对该问题,学生运用已学习的知识思考、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待处理事件为目标,通过操作来完成待处理事件,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和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采取演示或讲解的方式,逐步给出完成该项目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的思路完成对应的项目,掌握该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以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任务与目标,将理论内容与工程项目各阶段相结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例如,在“网络设备安装与配置”项目中,将项目分解为“网络规划与设备选择”、“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动态路由配置”、“nat配置”、“标准aCL配置”等几个部分,通过对项目的分解,学生逐步掌握网络配置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实践教学改革

我院建设了由国内知名网络厂商构建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保障网络实验的重要条件,为计算机通信网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验室提供了真实的网络环境,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网络设备,学习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实际应用的各种知识,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计算机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概念、结构、原理等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机通信网课程也是一门工程应用型课程,它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实验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与实际工程项目相联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主张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的内容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网络技能、专业管理技能和综合网络技能。基本网络技能主要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网络设备、网络配置和网络命令;专业管理技能让学生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常用命令,能够独立进行网络设备的基本管理;综合网络技能让学生掌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挖掘这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网络中心、通信公司基站等,邀请网络中心的技术管理人员讲解网络设备、网络技术和采用的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接触,了解实际的工程技术,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通信网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符合我国时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8

根据物联网系统架构、产业链及关键技术,[2-4]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人才、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其中感知设备方面的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人才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的相关知识,具有通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规章排除能力;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需要兼有it系统解决方案设计方面的才能和硬件技术相关知识、系统开发和集成的能力。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涉及到了上述三方面人才所需掌握知识的部分内容,为以后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是在三网融合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以ip协议为基础,采用类似于互联网tCp/ip协议的分层网络通信协议为上层的各种应用提供服务。因此,嵌入式开发、通讯设备的管理维护、it系统开发和集成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掌握网络知识的人才需求可以分为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与管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等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更新

tCp/ip协议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以tCp/ip协议簇为基础、以internet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再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分为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与管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等。对于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与管理的学生,注重加入网络的综合布线、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与配置、调试以及对各类服务器的管理等。对于进行网络编程开发的学生,应加入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Socket编程、探测网络的程序的基本原理等知识以及与硬件相关联的tCp/ip软件开发,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学生,讲解协议簇每层的工作原理时加入网络的攻击原理与防御、加密与数字签名等网络安全知识。对于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的学生,要注重各类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包的类型等,通过使用网络仿真软件仿真各类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使用Sniffer程序捕获网络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5]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你教我学的灌输方式,为避免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式在准备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先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大量的资料,提炼出自己的思路,带着这些“思路”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到www时,可以先要学生通过查看一些网页,总结出目前制作网站需要使用的技术、开发工具、编程语言及如何网站等,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个诸如班级主页的设计方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案例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极有益处的。[6]如:在讲解到iCmp协议的时候可以用网络探测器的程序为例,既涉及到了iCmp协议的功能、数据包的结构、常用网络命令ping的工作原理等知识,又使用到了Socket编程,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3.项目方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项目的概况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起到指引和辅导的作用。由学生分工协作成为项目的主体,人人动手,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与管理的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组建一个局域网,首先分配3~5名学生为一小组,并确定一名学生为组长,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先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针对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咨询教师。当学生项目完成后,既具备了制作网站、测试网络等组建网络的实践技能,同时又对网络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协议等相关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在此基础上与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智能家居之类的小系统。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可以建立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第一,传统的笔试考核;第二,实践技能考核;第三,项目实施考核;第四,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选择相应的考核方式。传统的笔试考核,考试的试题根据各方向所侧重的知识点来考核。实践技能和项目实施考核,给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全自由发挥,体现个性,学以致用。在期末的时候学生提交成果、现场陈述并回答教师或同学所提问题,教师根据成果、陈述和问题回答给出成绩。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并被广泛认可的资格认证考试,所获得的证书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网络技术及网络工程师、微软认证、思科认证等,这样不但能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的求职和就业提升竞争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要求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除具有较扎实的数学、计算机软硬技术、通信技术基础外,还要求教师要掌握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和网络技术研究经验,而目前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较差;有的青年教师虽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有所缺乏,这将导致教师难以领会教材的内容,也无法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7]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面来加强和提高: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包括课堂内容的设计能力、把握课堂的节奏能力等;增加教师间交流,包括校内同行和校间同行的经验交流;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加强教师在新技术方面的培训、认证考试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让教师与社会接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的相关人员来讲课等方式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9

论文摘要:从3G大赛促学促教的角度,探讨移动通信专业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建设。随着3G时代的到来,2G网络与3G网络在一段时期内将共存,为保证网络的质量,针对2G与3G无线网络优化将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工作重点。为适应无线网优工程师紧缺的现状,在现有高职教育中的网络优化基础课程中增设3G网优知识,结合工程案例分析,在课堂上模拟实际网优工作,以培养高素质的无线网络优化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职;3G大赛;网络优化

2010年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类),即全国3G大赛,于2010年11月24日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该赛事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教育部高职高专通信类教指委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全国共有39所高职院校组成47支参赛队伍参赛。该赛事主要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在通信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方向,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检验高职培养对象在3G基站建设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等方面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为3G市场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4名教师与4名学生组成参赛队伍,经3个多月的培训与学习,最终取得无线网络优化专项一等奖,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笔者作为3G大赛无线网络优化专项的指导教师,经历了从赛前准备到积极参赛,到获得奖项的全过程。感到3G大赛不仅对于指导教师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网络优化基础”课程建设有一定的促学促教启示。

3G大赛的促学作用

所谓“促学”,即从学生角度而言,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对于移动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学2年移动通信专业知识,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联系工程实际,还较模糊。“网络优化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主要围绕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理论与工程技术展开,使学生获得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及网络规划、优化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及优化的基本概念及工程实施方法。

3G大赛中网络优化专项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2000电信网络而设定的,是利用Cnt路测软件与Cna分析软件,进行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分析的。由于现有课程中较少涉及到3G网络优化,赛前曾担心学生难以应付较为复杂的3G网络优化知识与操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CDma2000网优知识与理念。因为3G网络优化工作与GSm网络优化,有很多的相通处,都是从故障点或故障指标找问题,例如,前向链路质量差与反向发射功率增加,会造成掉话率高等问题;天线下倾角与挂高的高度,直接影响覆盖范围,造成越区覆盖或弱覆盖等。因此,前期的“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在3G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3G大赛也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虽然,仅有2008级移动通信专业2位学生参加3G网优专项大赛并获奖,但他们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们对于网络优化的流程与步骤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带动了学生们对于“网络优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习积极性。

在3G大赛从备赛到参赛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比较贴近实际生活,比如有深圳的大小梅沙,重庆万州等地区的问题点。我们将这些工程问题作为讨论话题,细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如掉话问题、覆盖问题、导频污染等,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较高;另一方面,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故障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们总结出了各种网优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高了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兴趣,起到了“促学”的作用。

3G大赛的促教作用

所谓“促教”,即是从教师角度而言,促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与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促进知识的传授。对于接触网优工程实践较少的教师而言,难以将很多工程经验以及工程实际案例传授给学生。而“网络优化基础”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较多的案例分析,以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分析,或找出网络故障的原因,或提出解决方案。从学生们的角度,也很希望了解很多工程案例,了解实际网络优化的步骤,而对于繁琐的信令、网优方法、各种网络参数的传授却比较排斥。3G大赛的培训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由资深培训师做系统地培训,他们利用网络路测与网络优化分析软件,引领进行实际路测分析与故障优化分析。一套路测分析软件的价位在几十万元,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应用该套软件的机会不多。鉴于3G大赛,我们得以应用该套软件,在“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网络路测分析过程与网络故障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们,令学生们更直观地学习到网络优化的步骤与过程,并且在课堂上分析了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学生们不必到工程现场即可接触实际工程网络优化。

通过课堂上3G网络路测软件与分析软件的演示,以及大量工程案例的教学过程,令学生们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网络优化的思想、步骤以及流程,为学生们参加工作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篇10

【关键词】网络营销;教学体系;多元化教学

1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现状

网络营销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中,众多高校将网络营销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该课程用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能力,有利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1]。由于网络营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和掌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网络营销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本项目旨在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找到适合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的内容体系和理论框架。

由于网络营销研究人员研究视角和知识背景不同,对于网络营销理解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网络营销内容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探索自然也不尽相同。目前从各个高校所选用教材来看,常见网络营销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三种。

(1)以传统市场营销体系为主,将网络营销作为传统营销理论和方法的延伸,沿用市场营销学学科体系,侧重于在理论上分析如何在网络上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及运作特点等,对网络营销中采取具体方法和手段没有展开论述,无法为企业网络营销实践提供完整的理论指导。

(2)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与网络营销相关的各种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应用作为网络营销体系的核心内容,如搜索引擎检索原理、网页制作方法等。这种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技术本身,属于通用性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而真正属于营销的内容则显得比较贫乏。

(3)以冯英健所著的《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为代表的教材所构建内容体系,这也是目前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内容体系[1]。这类教材中主要从网络营销的相关手段和方法来说明如何进行网络营销。这类内容体系是以网络营销实践应用为导向,在归纳了网络营销实践应用方法基础上,总结出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及一般规律,从而为更多企业网络营销实践提供指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纯粹讲理论,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两者间的“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以及课程间融合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宗旨正是解决课程设置中整体化、综合化及教学内容实用可行的问题,以实现新的专业设置与新的课程体系配套,使专业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2]。

2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3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本项目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主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教学共享资源、提供网络辅助平台、编写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为依托,锻炼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探索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跟踪国内网络营销课程发展动向,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研讨针对我校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探索和改革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提高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