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1:06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abstract:that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comesinto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sisundoubtedlyspreadthesimplefunctionofthe"floodpreventionanddisaster"of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intobothcontrollingthecityfloodandgettinggetherwith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plan,whichisnowanewfeaturesin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推广水利工程生态技术的意义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2.1水利工程规划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3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6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2.7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小结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设计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因而,对于水利工程,人们不断要求其能发挥基本的工程,往往还希望在建设水利工程中重视其的周围景观的设计,以给你一美的享受。因此,水利工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各方面因素,结合美学方面的知识,对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以便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关键点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需要重视四个关键点:1)加强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涉及多方面,通常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如闸、坝、泵站等和其他管理用房、绿化、生活用房以及活动场地等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在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总设计中,通常只是设计水工工程位置和施工图,并不考虑工程配套建筑和布局合理性及周边环境规划与设计,这样一来就使得水利工程只有实用功能,毫无美的享受。这就使得水利工程设计总图往往存在大片的设计空白,导致水利配套建筑和环境规划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对此,设计者要及时更换设计理念,不断的调整和改善传统的设计模式,对水利工程的配套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修建在与风景区结合的城市郊区地带,因而,水利工程建筑的总平面设计除了要达到其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还要尽可能分布和布局合理,保证内部交通流线的简洁、顺畅、有序,降低建筑物使用功能间的干扰,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周边环境规划,设计出集环境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丰富的空间造型。最后,在水利工程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上,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2)建筑平面设计。类似于总平面设计,通常情况下的水工建筑物的设计都是先经过水工、水机、电气等专业人员提出水利建筑专业需要的设备及布局,然后由水工和建筑专业的工作者通过实际考察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工建筑物的布局形式,其中,建筑专业人员主要工作是调整好建筑布局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考察、分析建筑物是否能满足防火、使用功能、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的需要。此外,建筑设计者还需要发挥积极主动性,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综合利用情况。水工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往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水利工程的配套建筑和周边环境的规划,在实际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发现要想有效的实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协调发展,需要长期的磨合和适应过程,双方在不断的促进、多角度的来回商榷中,不断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平。相较于建筑设计,水工设计除了给水利建筑设计提供了艺术性的技术保障之外,还致力于建造新型的水利景观水利。总之,实现水工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不仅能美化环境,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使用功能,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投资。同时,要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艺术设计,还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的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设计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设计。随着人们品味的不断提升,建筑造型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其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不论选择哪种建筑造型,都不是凭借设计者简单的追求个性的臆造,而是能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除此之外,在整体环境下建筑也往往会由于体量的、功能的差异,各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设计者必须保证这种差异符合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如:水利工程中的泵房由于其功能的特点,其一般是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类建筑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便尽可能的实现这类建筑形体组合的丰富性。

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与环境、功能相协调的建筑群。

4)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决定了水利工程建筑的颜色、质感及建筑的造型。因而,在设计规划水利工程时,要合理选择施工材料。水工建筑往往处在城市郊区或野外.因而选择材料时首选抗风性和耐脏性强的。其中抗风性主要是指选择的门窗能够抵抗野外超常风的侵袭;而耐脏性则主要是指选择不容易积尘土的、便于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表达水利工程建筑的特点,一般选择蓝色或白色等冷色调的颜色,但不可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在山水之间,往往紧紧依托大自然。水利工程往往具有季节性,通常在雨水丰富的季节或是汛期的几天发挥其功能,往往不需整年的运行。因而,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运用,设计者还需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设计出集防汛、娱乐、休闲、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在未来的水利功能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当地条件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水利工程,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实现水利功能的多方面价值,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使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观光旅游景区,以便带动当地的消费,实现水利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水利工程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例如江宁赵村水库工程,在合理的设计和开发下,其已成为著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因而,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中,在保证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创建优良的风景度假区。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因而在设计规划水利工程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只重视工程的功能,还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以便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的,与周边地理、人文等相协调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孙雪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

[2].张臣、范新忠.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3):

[3].徐景龙、董刚.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3

【关键词】干旱山区;水利建设与发展;治水方略

引言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在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关系社会各领域的用水状况和调配,以人、水、自然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优化水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泥沙河流实验治理,治水兴利、防洪排涝、抗旱节水中发挥水利科技强大优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抗旱措施,极大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近年,国家水利建设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进一步拓宽兴水除害,关注民生的治水方略,水利设施应用拓宽,节能环保、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河湖历史文化初俱规模。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状况逐年改善,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大批人饮工程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运行,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山区农业生产、脱贫致富发挥巨大作用。水利建设投资加大,实现管理增强、进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水利发展治水方略,进一步解决影响水利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水利服务社会的功能,正确分析水利建设与发展管理运行中各方面因素,探索水利建设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动作用。

1、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工程措施

1.1 水利工程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力求精心设计,施工质量高、工程进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管理运行简便,运行周期长,建设使用年限久,经久耐用,抗冲抗滑稳定性能好,施工工艺先进,技术设备更新,施工精度高,符合设计标准。

1.2 科学规划治理,整体推进

城市生态建设,河流治理,生态保护,形成河湖水上公园,景观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广,治河工程兴建桥、涵、护岸护缇等水工建筑物,宽顶式溢流堰等雍水建筑物,起到拦河防洪作用,保持河流生态健康。水资源、淡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及天然林生态建设,防风固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库、坝、缇结合形成生态绿色长廊,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梯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迈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有利于抗旱节水、供水水源、人饮工程,水质检测、防洪排涝。抗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规模经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灌溉效益发挥不好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加强灌溉工程管理,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灌溉效益分析有利于提高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渠系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水有效循环系数增长,水资源环境状况更趋良好。

1.3 水利工程优选分析:

1.3.1 加强技术监管措施,节约经费。

工程经济优选,减少不合理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技术监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费用,符合经济设计。减少程序,节约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论证前期准备费,减少工程审批论证会。工程项目勘测、规划、设计,严控技术质量,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准确,规划符合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论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水利学科范畴科学界定,分类指导。

a)性质、用途: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流域治理,防洪工程

b)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程,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工程

c)建筑材料:土石方工程:土坝、水工建筑物:管道工程:混凝土管道、钢管及pvC管;电力工程:变电设施、水泵、抽水机械。

1.3.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项目分析:

水源工程实施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项目实施分析:大型人畜饮水工程跨区域引水解决吃水问题逐步实现科学检测,科学管理入村入户运行管理方式,水利工程投资大,均属千万元工程项目,关键做好效益调查和分析,管理运行成本核算,经济优选设计方案,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就近充分利用山泉、河、溪、地下水可饮用水,建设规划一批小型人饮工程,节约投资,克服引水管线长,耗能耗材,降低工程造价。目前,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较大,相当于兴建水源工程费用,主要是坝基处理费用高,移民工程费用高。与之相连的交通、道路改道工程费用较大。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大棚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机械化程度高,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监管措施分析:

2.1 水利工程监管:

从设计施工放线到料场设计,机械设备、工程地质、土方工程、道路、桥、涵、混凝土机械设备、技术操作、工艺材料、配电设施、变压器、泵、抽水机等运行管理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喷、滴灌、管灌等材料选择。田间管理渠系灌溉方式,防洪工程安全设计:水资源平衡水文分析总水量、来水量等工程概况指标。

主要存在水利工程监管程序繁杂,实质性技术监理少,监理资料缺乏真实性,监理工程指标及合同工本费用大,格式化招标程序大于设计程序,标书编制预算增加了有形的人力资源工本费,中介组织庞大,监管费用成本高,减少招标中介程序及招标会议,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开支,水利工程监理应注重于实用技术的监督,严格审查可行性论证及设计资料审查,确保第一手外业设计资料精确,真实合理性符合实际。

2.2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监督:

料场取料、原材料进出场地选择、混凝土搅拌、振捣工艺、施工放线精准度、机械设备、土方工程碾压,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土石方工程监理保证混凝土养护时间,输水洞、泄洪洞、洞线放线施工精密程度高。溢流坝高安全、防浪墙、马道、平台建设与道路、公路相连的水库坝肩稳定,边坡稳定分析计算,钢筋制安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混凝土标号安全。

3、提高抗旱节水能力,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1 灌溉工程在山区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措施

增产增效,抗旱保苗,节水省地节电,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经济效益显著。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据实地调查,马铃署覆膜种植无水可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抗旱水源少,抗旱措施不及时,无法灌溉等现象,旱情严重时得不到有效及时灌溉。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水的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方式等灵活应用抗旱节水措施,有效缓解山区旱情,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加强灌区管理,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保证有利于灌区的更新改造,灌溉管理加强,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2 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状况

小农生产作业,人力不足,播种周期短,抢播抢收不及时影响种植面积,收耕颗粒归仓不及时,质量不高,播种面积增加,设施农业田间作业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土地收益率。

3.3 干旱山区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近年,干旱山区抗旱采用移动式水车、水囊等。提前开闸放水,春、秋季两次季节灌溉,增加灌水次数,秋季补灌,测土配方,生物旱地龙,坐水点种技术,转变灌水方式,小型机泵抽水灌溉,广辟水源工程,开源节流,秋冬季补灌措施,持续干旱120天左右,采用高科技人工降雨气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措施:

①农业节水措施:测土配方,土壤含水量测定。

②生物节水措施:旱地龙、膜上、膜下灌溉。

③节水设施配套:喷、滴灌、低压管灌。

④灌水方式、灌溉制度:轮罐、续灌要及时,发展小畦灌、沟灌。

⑤气象措施:人工降雨

⑥抗旱服务组织:移动式水车、水囊,广辟水源,计划用水,小高抽灌溉。

⑦秋、冬季补灌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发展

引言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高潮,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规模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5401

1竹溪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竹溪县水能资源丰富,且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储水能力较强。竹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自高而低下降,海拔落差大,境内最高处是位于西南部的葱坪,海拔2740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烂泥湾,海拔276米,相对高差2664米。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水能资源,给水电事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中,2006年的鄂坪电站,2007年的大峡电站,2010年的周家垸电站、冯家湾电站和岔河一级等电站逐步先后投产建站。使得“十一五”期间新增电站35座、新增装机22.41万千瓦。电站总数达到61座,装机达到2698万千瓦。仅装机规模就比“十五”期间增长490%。逐步形成了以汇湾河、泉河为主的七大流域梯级开发格局,实现了水电产业发展的重大跨越。投资1.6亿元的全县农电电网改造工程的全面竣工,全县农村供电覆盖率大大增高,达到98%。农村人村用量上升,而用电价格大幅度下降,促进了工农业经济,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2002年以前,农业经济是全县的主要财政收入,约占60%以上,而工业和第三产业占40%左右。随着竹溪县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多。2010年底,全县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县经济总值的70%左右,其中水电产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52%,完全改写了农业生产总值占县域经济比重大的局面。

2水利工程的规模化发展进程

竹溪县水利工程产业发展势头如此猛烈与当地政府提出的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最初的国家扶持阶段,然后是招商引资开发阶段,到最后的资产重组整合阶段,一步一步地慢慢将水利工程渗透到全县产业当中,使得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水电产业没有建成之前,竹溪的骨干税源来源于农特二税。在国家取消农特二税后,水电成为第一大财源,从而使财政收入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水利工程方面,竹溪县进行了一个三部曲。第一步是国家扶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竹溪县从最开始的民工建勤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到接下来的股份制和民营为主地方投资为辅,建立了例如石庙子、太坪、秦坪石板河等水电站。由于国家给予一部分资金,缓解了当时民工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竹溪民工开发水电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民营、民工的积极性与动力,让水电站事业顺利地朝着第二步发展。第二部是招商引资开发。以2002年7月22日武汉宏林集团公司与竹溪县政府签订了独资开发鄂坪电站合同为起点和标志,竹溪的水电转变为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进入快速开发阶段。2002-2007年期间,竹溪建成投产装机20万kw。并且由于水电事业发展迅猛,竹溪县政府将电网建设同步发展,先后建成了竹溪—竹山220kV输变电工程和县内2条110kV线路。这种以公司与政府联合开发水电站的模式,不仅使得投资建水电站的资金相对稳定,能够建设更加完善的设备,还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公司来竹溪县开发水利工程,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随着水电开发的进一步扩大。县政府面对水电开发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进一步理清水电开发思路,整合资源,引进有实力、懂经营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进入竹溪开发水电并收购电站,以确保竹溪水电开发有序推进并发挥最好效益。从而带领了竹溪县水电事业进入到资产重组整合阶段。2009年8月6日鄂坪电站被省高院成功拍卖,主体资产由国电华中分公司以9.6亿元竞得。随着泉河流域梯级电站的成功转让,国电公司进入竹溪水电开发领域,有力推动了该县的水电产业建设。

竹溪县委、县政府逐步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慢慢摸索,发展出了一个规模化发展道路,使竹溪县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好。从目前经营情况看,小电站大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还本付息。必须进一步加大水电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探索重组整合的方式和途径,将全县小水电整合形成一至两个大的水电集团实行规模化经营。由于水电产业对其它产业建设的带动显著增强。近几年水电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年在5亿元以上,从而诱发了固定资产投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同时水电投资全部由民营资本投入,激活了民间资本,改变过去固定资产由国有企业投资的现状。“十五”完成水电投资17亿元,而“十一五”完成水电投资20.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22%。随着水电产业建设,竹溪在全省综合排名迅速靠前。县委、县政府用水电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作为四大工业体系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水电大县”目标。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6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我区位于湘北、西湖庭湖滨,东临安乡、汉寿,南界桃江、安乡,西接桃源,北抵澧、临澧、津市。全区总人口88万人,,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多年平均降雨1340,4-9月最为集中,为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境内水利发达,经济发展较快,是一个与水利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区。

一、去区水利工程现状

未我区的水利工程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地点较为分散。全区共有水源工程1.8891处,总蓄水量3.4亿方,总灌溉面积58.6万亩。中型水库7处,蓄水量1.4亿,灌溉面积21.3万亩:小型水库176处,需水量1.2亿方,灌溉面积9.6万亩。一线临洪大堤95公里,穿堤建筑物56处;二级大堤262公里,穿堤建筑物161处.排灌装机358处536台62333千瓦,排渍受益面积52.26万亩,抗旱受益面积32.52万亩。工程建成以来,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建设管理体制滞后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我区水利工程的正常效益难以发挥,已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受自然规律支配,工程老化。全区176座小型水库中,有103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其中大坝渗漏严重的水库有76座;涵闸垮塌,漏水严重的水库有56座;洪道水毁,过水断面不够的水库有28座;启闭设施老化、破损,启闭失灵的水库有89座;堤身矮小、单薄的水库有12座。18708处中有85%的塘坝淤积严重,处水能力减少了25%,再加上堤身单薄、矮小,放水浑涵抽筒、漏水等病险问题,有27%的塘坝不能正常储水。1629公里中、小型水库灌区渠道中只有10%的渠道进行了硬化,大部分渠道淤塞、垮塌,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一线临洪大堤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衡量,有80%未达标,其中砂基堤23.3公里,当浪堤14.85公里,两水夹堤5公里。二线大堤则完全未达标。

机电设施老化,效率低下,83%的泵站只有65%。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欠账太多。按商品价值衡量,目前水利工程的水电费征收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实际到位率低,因此基层水利部门的经费缺口很大,工程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无从列支,除国投项目以外,水利工程岁修只好由政府统包统揽,便面上看水利部门拿计划,政府组织实施,协调很好,实际上受资金、政府组织能力的制约,水利工程建设欠账较多,一些工程隐患久拖不医已经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和效益。

二、我区现有水利工程现状与当前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需要的差距

我区现场有水利工程状况与当前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差距之一:现有水源工程有效水量在减少,不能满足农田的灌溉。一是全区有103座水库因病控制运行,每年因此而减少的蓄水量近400万方。二是水源工程特别是塘坝淤塞严重,库容量在逐年下降,每年损失的储水两近20万方。三是灌溉渠道淤塞、垮塌,渗漏严重,再加上工程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每年浪费的水近2000万方。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业用水量每年至少欠3000万方。差距之二:从农业成本上来看,机电设备老化,大部分带病运行,效率低,排渍、抗旱费用高,其费用一般为正常情况下的两倍左右。如双桥坪镇南阳坪机埠就是这样,该工程建于1973年,装机容量45千瓦,1990年前尚可灌溉1200亩耕地,亩平电费10元,现在的灌溉面积已萎缩至400亩,而亩平电费高达60元。差距之三:工程险段多,防洪标准低,群众生命财产威胁大,特别是堤院大部分工程的防洪标准仅四十年一遇左右,离规定的五十年一遇标准尚有一段距离。差距之四:现有水利工程分布不均,水源不足,干旱死角多,全区因此而存在的农村不全饮水人口近4万人。如周家店镇阳坡庵村由于水源工程少,一遇干旱,有2个组近200人需到2-3里外的地方挑水吃。差距之五: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必须将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区工农业用水量将达到6亿方,至少有5000万方的缺口。鉴于上述情况,我区:“十一.五”期间急需改造的水利工程有8个项目:整修改造渠道549条1098万方;整修改造塘坝3000处,新增库容50万方;小型水库除险50座,新增库容100方;改造机埠213处。上述工程共需投入资金2.5亿元。

三、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滞后的原因

我区水利工程现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究其根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农民投工劳大幅下降。据调查2001-2004年我区农民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人平投工实际不足一个工日,如按现有形势发展预测,今年农民投工必将流于形势,逐年呈下降趋势。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政府督导不力。二是随着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政府已无法制约农民投工劳,再叫上农民经济条件差,觉悟低,村内工程开展“一事一议”成功数量少,农民投工劳的数量、质量自然要下降。三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对农民投工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家店镇新时堰村三组就是一个典型,全组总人口134人,其中外出打工的就有87人,在家的真正劳动力不过20人,该组劳动力严重短缺,投工投劳的数量、质量也不会得到保证。

2、财政投入不足。据统计2000-2004年中央财政对我区水利工程投入的资金6500万元,省、市、区三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近2500万元,其中省配套1500万元,市配套400万元,区配套600万元,很显然中央财政在水利投入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倾斜,而市、区两级则略显不足。总的来说,我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每年至少有5000万元的缺口。

3、社会资本投入少。2000-2004年包括村内工程开展“一事一议”,我区水利工程吸纳的社会资本不过360万元。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利工程投入产出比低。二是对水利产业信心不足。

4、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滞后。我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仍沿袭过去的模式,主要是管、养未分离,吃的是大锅饭,运行费用高,同时用水单位多,矛盾突出,水的浪费大。

四、新形势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区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归结起来有三个:旧体制与新形势的矛盾,应该遭受建设资金的制约而不能改造的矛盾,供水和蓄水的矛盾。新形势下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搞好我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才能确保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1、把握政策取向,力争上级投入。资金缺口一直是影响我区水利建设的瓶颈,从长远看,国家将会逐年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而且项目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区级财政目前比较吃紧的情况下,力争上级投入不失未一条解决我区水利建设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

2、适当上调水费征收标准,尽量做到以水养水。目前中型水库灌区的灌溉水费标准仅0.04元/方,小型水库灌区标准更低,完全背离了价值规律,因此可适当上调水费征收标准,从中筹措部分水利建设资金。

3、盘活水利资产存量,主动吸纳社会资本。我去的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晚,目前还库存有大量资产可对外租赁、承包、拍卖,政府如组织、引导得力,可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本。

4、大力开展“一事一议”,组织引导农民主动投入水利建设。“两工”取消后,一些常规性的岁修计划如渠道疏通、山塘整修等项目将有可能搁浅,目前,大力提倡“一事一议”,组织、引导农民投入水利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5、建立“以奖”机制,鼓励引导地方与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近几年区政府每年都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挤出了一些资金“以奖”,对促进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确实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建议今后适当增加奖励额度,并将此机制制度化、长期化。

6、科学用水,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目前我区农业灌溉管理粗放,用水量较大,亩平方近600方,,如果能在我区逐步推广“节水灌溉”科技成果,即可节省大量有效水量,,又可增产增收。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7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02-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1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水源工程、装机1000千瓦以下的泵站工程、流量在每秒1立方米以下的水渠工程。主要是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把水利工作建设提高到一个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这是难得的机遇,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整治的办法越来越多。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必须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农灌骨干水源缺乏、陈旧失修的水利设施比重大,建设、管理机制单一,加之各种因素致使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有限,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

在抗御特大干旱的关键时刻,以雨水集蓄利用、小型灌区改造以及小型水源建设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保障人畜饮水,满足生活用水基本需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作物,确保灾年农民收入稳定。“小工程大德政”、“小投入大效益”、“微水抗大旱,集雨生和谐”,就是基层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和生动的评价。

2发展建议

2.1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让群众成为“积极参与者”

2005年-2007年,中央财政立项项目共127个,项目总投资9215万,其中:两级财政补助2800万,各区(市)财政配套以及受益单位和群众自筹6415万。据有关资料统计和基层反映,项目实施以来,共扩大和改善了灌溉面积23.6万亩;通过资金引导、项目带动,有效地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大激发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热情,广大群众由过去的“要”变成了如今的“我要干”,“民办公助”的内涵已经从过去由“政府组织,农民参与”转变为“政府补助和指导、农民自愿和自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2注重舆论宣传,让群众成为“知情者”

小农水建设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为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热情,市水利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媒体、开通热线等形式,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方针,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宣传,群众参与小农水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3强化资金管理,使群众成为“监督者”

为加强资金管理,我们研究制定了《青岛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资金补助管理试行办法》,各区(市)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以奖代补”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具体配套管理办法,从而为小农水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和资金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按照有关规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建设项目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机械作业费,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受益农户(联户)自筹解决。补助项目的资金采用“先干后补”方式,待工程竣工验收经区(市)财政、水利部门验收合格后合,由区(市)财政给予一次性拨付。各区(市)财政局、水利局财务部门对资金的利用情况定期检查,市财政、水利部门组织进行抽检。项目法人要将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骆顺强.浅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吉林农业,2010(05).

[2]孙朝立,李法金,王金莲.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山东水利,2009(09).

[3]李燕琼.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如何健康发展[J].经济学家,2003(04).

[4]李光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5(09).

[5]何晓林,孟令奎.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7(03).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堂。对此,水利主管部门和建设部门一定要理清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平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绿色化、生态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策略。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辩证关系

1.1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是以水资源的控制为主,实现防洪、灌溉、发电、航运、饮用等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水流的流动方法,打破了原有水系统的生态平衡,甚至使原先的水系统脱离原有的生物群落,降低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进而产生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总之,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周边生态环境改良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开发建设不当也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要想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理清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因为满足人的需求而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追求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食物,还在净化空气、维持水循环、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我们唯有在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多采取预防性措施,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

随着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很多人缺乏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了解。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上,而且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生态用水的大幅减少,产生了生物群落衰退、河流断流、河道污染等生态失衡方面的问题。但是只要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与绿色化建设,坚持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就能够实现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2水利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坚持水利建设与自然相协调的建设理念

要想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同自然相协调的建设理念,在加强生态水利、绿色水利等相关理念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化水利的建设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与自然环境的主动协调和积极适应。例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实现其供水、发电、防洪等基本功能,还需要让其在修复生态系统、调水调沙、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有所作为,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同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舟山市岱山县的水利推进工作中,就应当充分结合当地岛屿较多的特点(由404个大小岛屿组成),多以建设小型水库、山塘工程、灌区工程和高效节水工程为主,避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否则可能会引起海水倒灌等问题。

2.2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机制

为了降低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在建设前,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益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并以此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周边生态保护的主要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的建立主要涵盖水利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要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这样才能将水利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布局的科学性,才能真正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制定更加科学的施工方案,做到扬长避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例如,对于岱山县这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来说(在2010,岱山本岛年缺水900万m3衢山岛缺水540万m3,秀山岛缺水86万m3),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淡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所以有必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对可能引起的水环境破坏进行评估,进而达到水利工程建设趋利避害的预期目标,提高水资源的节约水平和利用效率。

2.3建立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机制

为了减轻和缓解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生态失衡,减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在交付使用之后,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甚至要开山断流、大动草木,如果在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后不进行及时的修复,单靠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短时间内往往很难恢复原状,这就凸显了构建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本着“谁损害,谁补偿”和及时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和具体范围,从而使周边生态能够尽快的恢复到平衡状态。

2.4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基本的建筑技术作支持,还需要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加强技术创新,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河流演变、水位变化、动物迁徙、植物繁衍、泥沙运移、气候变化等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科学处理移民安置等问题,这样才能够防止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岱山县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拦蓄能力差,该县降雨又主要靠梅雨和台风带来的降雨,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量的70%,所以必须加强多学科之间的技术研究,增强该县的蓄水能力、蓝水能力、节水能力才是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加深对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要在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交付使用后的管理等各个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化和科学化水平,使水利工程真正的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敏.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利用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王吉生.万家寨引黄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和环境管理及保护措施[J].山西水利科技,2009,(02).

[3]崔玉霞,王振东.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1,(04).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优化措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立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其对于发电项目、调蓄洪峰项目以及灌溉项目都有深远的影响,却存在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的问题。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兴建主要是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综合调控,能在解决相关水资源问题的基础上,集中优化水资源地区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效果,并且集中处理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真正实现自然灾害的有效规避和处理。正是基于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立和运行要贴合环境发展需求,在满足自然条件要求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处理,保证建设方案能都符合实际。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位,结合实际生存和发展基础,仅依靠自然力量不能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多数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都是人为造成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资源的合理化应用,集中管理生态控制模型和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维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过程中,能有效改善和弥补水旱灾害问题,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确保相关运行维度和管理模型之间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项目的保障体系,在水利工程项目建立中,要根据自然条件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管控机制和管理框架。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以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为基本原则,减少恶性破坏[1]。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正向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立过程中,要杜绝污染型发展趋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才能真正提高其环保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蓄水发电以及灌溉项目都会提升地区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整体管理效果和管理实效性的最优化。正是借助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有效提升环境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程度,确保整体管理模型和管理幅度的最优化,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活环境以及生产环境舒适度的升级。另外,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水库建设能有效对河流的净流量进行深度管理,并且在枯水期进行集中防水,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下游河流的自净能力,切实维护整体水库建设项目的运维体系[2]。

2.2负面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结构在可持续发展运行维护体系中,对于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

(1)水库的建立和使用,导致区域性的大面积停滞水域,而水库在光照条件下,逐渐形成新的水域环境。相较于自然河流就会出现差异性,甚至会对周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环境产生影响,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建构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另外,若是相关设施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机制和措施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导致水库蓄水出现问题,甚至使得上游被淹没,也就使得水库周边的建筑以及景观结构存在被淹没的安全隐患,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对于生态平衡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基本参数会变得较为脆弱,甚至会出现不可估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3)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的建立,会对生物自然生长带来影响,甚至会破坏一部分生物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导致生物灭绝,对于自然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3]。

3优化措施

3.1建构积极的维护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运行和操作过程中,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加之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涉及范围较大,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项目管理措施,积极落实维护体系和运行措施,减少工程项目开展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结构和运行维度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维护体系,从而保证其发挥其实际价值,并针对具体工程管理行为建立相应的管控和纠正措施[4]。

3.2完善有效的制度框架

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保护,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见解和认知水平,因此,要想统筹管理项目,就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建构切实有效的管控机制和管理措施。并且,在制度框架体系内,落实科学化管理要求,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政策,从而维护制度的实效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综合管控,也要对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有利影响以及负面影响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建构更加具有实际价值的合理化运行方案[5]。只有对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具体环节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最低,以制度约束工程项目的运行行为,实现整体运维体系的全面升级。

3.3强化水土保护工作

除了规范施工管理行为和项目管控要求外,针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要提升重视程度,特别是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要提升重视程度,就要集中升级建设实践活动,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效性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结合水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项目的协同发展[6]。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就要深度贯彻落实宏观管理机制和全面环保意识,建构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利用保护措施从根本上减少生态环境受损的几率,并且建立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综合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体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也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守仁.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6,(6):1-6.

[2]苏维词,杨华,罗有贤,等.三峡库区涨落带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3,(4):196-198.

[3]潘世兵,路京选,张建立,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干旱区研究,2016,23(2):236-240.

[4]张保胜.关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14(1):134-135.

[5]陈韦丽,吴琼.浅析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7(Z1):125-127.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90-01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一、水利工程开发现状与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

1.水利工程开发现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水资源的利用,从单向走向综合。现代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与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船运、生态与环境等多目标相联系。一个工程为多目标服务已成为普遍的论证、决策原则。单项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流域综合开发,形成流域水利整体系统,突出体现了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

由于水利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强,因此,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兴建水利工程也同样如此。它主要是以某些自然、社会环境和土地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要考虑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利弊问题,环境问题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工程兴建,对水文条件的改变,对水域床底形态的冲淤变化,对水质、小气候、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水域中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等。二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因此,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全面了解其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影响的大小,以便比较方案和提出防治措施。

2.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其周围和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经验可知,水库建设规模越大,其存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在中、下游修水库比上游高山峡谷修建水库存在更多的负面影响;多沙河流建水库的负面影响多于少沙河流;干流上建水库比支流上修建水库存在更多的负面影响。

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如水库诱发强烈地震、大面积库岸崩塌、濒危珍惜动植物灭种等。其次是可以避免、减轻的环境影响。这类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其次,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过大的淹没损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水库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如果治理不好则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所以,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水利工作者在从事水利事业的同时要考虑的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在修建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却对社会、环境的产生潜在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l、积极影响的表现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型蓄水库(如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水体不论是通过长距离输送,还是中、长、短期的贮蓄,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

2、消极影响的表现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辅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可能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可能会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还会打破原有水系内生物的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三、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考虑环境因素

在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过程中,只有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将环保思想贯穿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管理的每一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将其减小到最低限度。除了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革命。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工具。由于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前提,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深刻揭示的自然规律,则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机制的基础,而现代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种凋节,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界发生作用的性质和界限;必须把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再生产纳入社会有机体内并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在大型水库大坝的截流时,普遍采用的碾压式混凝土筑围堰技术彻底排除了过去靠开挖岸边大量土石筑土石围堰而产生的对库区生态平衡的破坏现象,避免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

(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一些珍奇动物的灭绝。

(3)施工阶段的任务。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人员集中可能引起的流行病传播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