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4:34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2

2012年学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成功申报后,前后已经迎来了2013、2014两届学生,作为一门融合财务会计与信息技术相交叉的新专业,专业建设不仅要秉承传统的财经学相关理论,而且还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时值今日,具备“智能化行为”特征的“智能化企业”成为大多数传统企业的需求。在经过专业内全体教师多次反复调研、考察、研讨、学习后,2014级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确定为: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在此基础上,专业定位设计提出三个层次要求:基于财务会计、强化数据分析、服务管理决策。

二、商务智能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需要与课程体系相辅相成,要思考并把握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财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遵循“三步走”思路,即第一学期注重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第二学期突出数据分析核心知识的教授、第三学期侧重决策智能前沿知识的教授,形成的梯队知识体系助力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一)从跨学科特性来看

商务智能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技术、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交叉性学科课程,顺利完成该门课程的授课需要前导课程的支持,因此,商务智能课程在以上三层梯队知识体系中位于最后一层。

(二)从其最早的概念阐述来看

美国加特纳集团分析师HowardDresner认为商务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务决策的制定。可见,商务智能是商务分析中辅助决策的有效利器。

(三)从大数据时代背景来看

各国政府都在强调“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商务智能与生俱来采用的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体系有效地支持了数据驱动全过程,合理利用并可以成功将数据转化为价值。综上,结合专业定位,商务智能的课程性质是专业核心课,其课程定位设计为“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变数据为价值。”

三、先修/后续课程衔接设计

目前,在全国,商务智能课程主要在计算机类、经管类(信管、电商、物流)等本科层次以上专业开设;在财经类专业且面向高职层次开设商务智能课程,还属罕见;这是本校适应“后信息经济时代”市场需求、实施专业创新与课程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面向财经类高职生开设的新兴发展课程,如何区别于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已开设的类似课程,如何贴近财经类高职类学生的注重动手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等特点来开设这门课程将面临着众多挑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如果将大数据看成是一种资源,商务智能则是一种驱动力,二者已成功且广泛地应用于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零售业、能源与公共事业等各行各业中;而且,财务分析已然成为商务智能在众多行业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因此,在财经类专业开设注重数据驱动财务决策过程的商务智能课程已势在必行。只是,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考虑当下财经类专业全局课程体系安排,又要兼顾商务智能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思考商务智能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要求。

(一)先修课程

商务智能的先修课程安排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分析。第一,商务智能作为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基础学科相交叉的前沿学科,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因此,从学生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应用统计学属于第一层次;第二,商务智能要整合企业的业务系统数据,作为数据加工厂需要学生充分领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现———报告撰写”的完整数据加工过程,本专业课程体系内设计的“财务数据分析”课程属于第二层次;第三,商务智能作为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至少掌握一种主流软件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领会完整项目交付的全过程理念,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项目管理两门课程属于第三层次;第四,商务智能作为决策工具,要求学生主要从财务层面学会运用企业经营领域内的决策支持理论,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决策、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属于第四层次的先修课程;第五,商务智能作为决策工具,学生仅从财务层面掌握决策分析的理论还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经营全貌,增强学生对企业业务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第五层次的课程———企业经营沙盘课程恰好可以实现此衔接要求。

(二)后续课程

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数据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制造和分享数据。“大数据如何让商业更智能?”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成为引发商务智能后续课程开发的源动力。大数据要让商业更智能,需要从流程优化、客户洞察、营销规划、产品创新、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七个方面提升大数据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力。而作为商务智能后续课程的专业拓展课程其课程性质界定了其后续课程设计不能从这七个方面全面铺开来讲授商务智能的应用。因为,对专业拓展课程的范围设计,需要对专业(群)进行相应分析,根据拓展课程对应岗位群的具体要求,确定与其相关性较强,交叉较多的领域进行。因此,我们选择了从流程优化的角度去拓展商务智能的应用,选择以“流程优化”为主题的“流程智能”课程作为商务智能的后续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拓展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运用商务智能核心技术实现流程优化方面的能力。

四、今后努力方向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3

基金项目: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部级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建设项目(08td021)

作者简介:郑丰杰(1978-),男,河南睢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摘要: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医院校专业思想教育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多元化手段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高年级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人生转折阶段,心系中医,献身中医,做“铁杆中医”。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医;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43-02

大学专业思想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专业思想不稳定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1],中医院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及教育管理者均十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多采用名老中医讲座、参观中医医史馆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中医文化,培养学习兴趣。但在以后的学习中,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古朴、深奥,其教学内容、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与现代科技存在较大差异,与新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衔接,学生易产生排斥心理,加上就业、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开学伊始建立的薄弱的专业思想几乎消失殆尽。因此,如何采用科学方法并结合中医学的思维特征加强高年级学生中医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摆在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中医院校专业思想教育现状

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思想教育,多选择在新生入学时,采用大会宣讲、班会加强为主,讲座、参观为手段,集中进行;教育内容则往往强化中医理论的复杂性、中医学习过程的漫长性、中医学的实用性及科学性;教育阶段与对象只限于新入学大学生,对高年级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资料表明,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尤其是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尤其显著,甚至时有退学现象发生,这固然高等教育模式,中医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水平,就业形势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2-3],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恪守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模式,不积极探索适合中医教育新形势、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1]。

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软件”。因此,结合中医药学的理论特征、学科特点及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学习需求、思想困惑,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构建全新的、适合中医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新模式和素质多元化的学习型组织,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提供科学指导和操作平台。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基于人类思维模式、认知世界方式的丰富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4]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多元的,人的智能应该是一组能力而不只是某一种能力,亦即存在多元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这些智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但却总是以组合的方式加以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教育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突出人智能的多元性、认为智力具有文化性背景、强调个体差异性、重视智力的实践性特征、注重开发性。近年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众多国内学者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改革课堂教学[5]、教学管理[6]及教育评价策略[7]等产生了良好效果,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强化专业思想的多维度设计

前已述及,大学生中医专业思想教育在各阶段均受到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材教师水平、就业形势及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分阶段、全程教育观念,不断开展并强化中医专业思想教育,积极探索适合中医思想教育新形势、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而多元智能理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使现代教育有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加强学生的优势智能,引导其优势智能向专业学习等弱势领域迁移,且其迁移效果是可以量化的、模式是可知的。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或强化中医专业思想教育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每一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而归类总结不同年龄段、知识背景、社会阅历、家庭背景影响因素下的群体智能特点;或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借助经效度、信度等检验的问卷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生活、学习、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困惑及需求,深入分析其个体或群体动机,归纳中医院校高年级大学生个体及(或)群体的多元智能特点和优势智能特征。

其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开展多元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其中应包括:以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及人际智能为基础的中医基础知识及中医经典课程的知识竞赛及自我评价与反馈;以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中医医史、中华名医故事等教育内容;以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为基础的现身说法、案例讲述等;以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为基础的跟师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等;当然,由于这些智能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但却总是以组合的方式加以运用,故我们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心智能力特点、不同知识背景的教育对象,除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外,尚可互相组合,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最后,还要进行教育成果的量化。其方法是对接受多元化专业思想教育的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量化,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并评价多元化专业思想教育的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优势智能的强化及迁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专业思想教育模式需要我们在深入系统分析中医药院校高年级大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动机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其个人或群体智能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新教育模式迁移其优势智能到专业学习中,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激发,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转折阶段,从而帮助大学生从原有的单纯升学动机转变为探求科学、成就事业的动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心系中医、献身中医,做“铁杆中医”。

参考文献

[1]刘霁堂.中医院校专业思想教育要有新理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2-3.

[2]王海波.浅析影响中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因素[J].中医教育,2006,5(3):45-47.

[3]赵志英.前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4]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6,10-11,30-37.

[5]刘晓霞,张南,陈小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的课堂教学评价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3(2):191-192.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智能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非常重视起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能以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处理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但是,如何正确有效的推进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特点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智能化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一、对高职高专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特点的现状分析

推进高职高专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在建立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分析,从而做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前提,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维类型的教育方法进行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教学,由此才能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面向社会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为主,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从适应学生思维类型的角度出发,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服务于学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在智力特点方面,与同龄人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同龄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在面对困难、处理困难的能力上面,决定着自身职业发展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智力特点的真实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避免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产生误区,进而才能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上更好的推进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进程。

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智能化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智能类型,选择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类型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选择能充分适应和发挥学生智能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风格,满足其学习兴趣,更好的帮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了解学生的智能特长、发掘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则通过与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相适应的模式,来学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在学生中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时,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为了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指导、航标的作用,增强其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不但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还要关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过程和提高进程,对其加强整个过程的科学管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和评估。在测评和评估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思想与行动、老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全面综合评价,推进高职高专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所以,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将发挥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政治课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是优化知识结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

结语: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028-02

21世纪是一个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的不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来,人工智能快速覆盖了我国的各行各业,这些新型行业的出现,一方面给传统产业、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萎缩,对人才的需求开始下降,而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一变革,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贸易经济专业办学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很弱

从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内容来看,均处于传统阶段,对行业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变迁没有系统的认识和认知性教育,贸易经济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非常微弱,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考虑到人工智能与专业办学的结合。最近三年,重庆工商大学的贸易经济专业开始探索大数据与专业办学的结合,苦于师资和其他办学资源的限制,目前仍处于讨论阶段。

1.2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从开设贸易經济专业的高校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均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紧密结合,这一现状对专业建设与快速发展的行业之间对现代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贸易经济专业需要加快改革的力度。

1.3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未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

从课程体系来看,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设置中不同学校有些差异,标志着各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课程设置都是传统类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贸易经济学、零售学、消费经济学、商品学、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分析的课程很少出现,传统课程也未与人工智能进行交叉,或者以多种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据分析嵌入各门课程中。

2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势不可挡,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为贸易经济专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2.1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无论从流通2025还是从流通4.0来看,人工智能与流通、贸易行业的深度结合形成的新行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贸易经济专业明确了未来的办学方向。

2.2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了新方向

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特征和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多学科之间互相支持也具备了前提条件,这一先天优势,给贸易经济专业进行的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背景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贸易经济专业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与贸易经济课程的结合力度。

2.3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带了新机遇

传统时代贸易经济专业主要为商贸流通类企业培养高端商贸人才,或者为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结合,孕育出了一些新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不止懂贸易、物流、商务的专业知识,更要懂数据、大数据,尤其是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等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智能贸易、智能零售、智慧商业、智慧物流等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全面深入掌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重构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思路,重新设计专业课程,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

3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挑战

人工智能+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需要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现有资源的落后制约了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智能化不断进入课程,对教师的替代力度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给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路径

4.1建立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与形成,贸易经济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出发,所以首当其冲的是人工智能+的培养理念的形成,根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与社会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持续深入开展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调研的同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独特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即“大德育理念”“大商科理念”“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

4.2构建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跟进行业发展,成为理论的“创新者”,同时还要增加著名企业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成为教学团队成员,来促进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与时俱进,促进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形成风格独特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4.3加强适应人工智能+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最根本资源,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性条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贸易经济专业的一切改革均是基于教师的改革。首先,要加强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其次,我国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如何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手段等,推动新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最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可以促使和推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师团队。

4.4提升学生的在智慧产业中的就业能力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6

一、智慧院所的建设构思与框架

根据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企业特点,笔者以搭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为建设主线,探索将其升级成为一个以设计为中心的伺服智慧型研究所,梳理并重构机电伺服产品的研制流程,以转变传统设计生产周期长、研制设备信息化水平低、知识资源未有效应用、研制管理无智能化措施的现状。通过智慧院所智能平台的建设,实现以设计为中心,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要素大数据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智能仿真与评估、情境化感知和智能化信息推送等功能;实现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设计制造、决策管理、规划调度等信息知识的方案优选与智能化闭环迭代学习;实现设计研发的产品信息成果网络化共享、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和产品研制全流程虚拟化仿真验证,从而初步完成构建快速响应研发与敏捷智能制造的智慧院所建设目标。基于imt的智慧型研发生产企业平台一般都包含虚拟资源层、核心服务层、功能组件层/应用接口层、应用层和交互服务层等结构框架,典型的智慧研发生产企业架构组成如图1所示。

二、智慧知识体系的建设思路

智慧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目标等多个方面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知识管理体系规划具有战略前瞻性、整体协调性和应用实效性。在智慧院所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将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知识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研究所策划构建的智慧知识体系将通过感知人、设备、工作情境等信息,利用互联互通的知识网络,深度结合产品的研制流程与不同岗位人员的知识需求,在人、设备、知识管理系统之间进行智能化的知识采集与传播推送,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制造。使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分析功能来获取更有价值、更系统、更全面的产品研制与管控信息,基于生产过程中人、设备、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形成具备智能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进而辅助实现智慧院所的建设目标。智慧知识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应涵盖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知识互联互通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二是基于imt和智慧院所建设的实际需求,构建分类合理的知识库;三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设计知识的复用与优化、智能推送与快速研发;四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学习与分析技术探索构建专家系统,根据转化搜集获取的专家隐性知识,实现对产品设计方案、评审报告、报奖材料等审查工作的智能分析与决策评估;五是利用Step-nC标准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实现基于标准和知识的智能加工方式转变。

三、建设实施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解决技术措施分析平台

一、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措施分析平台的由来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构建最大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技术,发现很多通信网络总体上的问题。例如如何解决骨干网超强、接入网偏弱、网电高压环节操控性能强以及中低电压环节偏弱的配电状态工作难题。鉴于以上种种关于配电网段方面的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想创建新一代集网络计算机魅力,集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及技术,来解决国家电网公司集团亟需面临解决的的技术尖端问题。因此,凭借与时俱进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在不同大型网站上申请注册构建成功解决此问题的分析平台,通过本专业技术工作丰富的技术管理员进行系统周密的纽带联系,集合国内外众多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统一讨论学习此技术在工作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这样以集中方式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正是提高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的平台契机。目前,国家整体的发展趋势都是数字智能化管理,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构建更需要集合新的技术领域和工作经验,才能把难度最高的网电技术工作做好,因此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解决措施分析平台,更是引领时展的潮流,更是未来集中专业领域人才共同发展和学习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分析结构

分析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结构的需求及定制化方向,构建其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建议解决措施,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网机构亟需解决的尖端问题。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大多采用工业通信的总线进行简单叠加组网的创新模式,个别也有采用电信大网络智能控制的大型网络技术路线。针对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大数据智能信息终端以及多元化的信息应用管理模式,传统工业的通信总线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如今海量数据终端设备的接入技术和带宽分配技术的需求指数。目前,很多公共电信网络技术难以掌控工业所需的控制信息传输量,还存在着很多工业控制通信刚性管道分域管理需求和电信宽带技术重复利用排队推送信息交换的内在矛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种种问题,国家电网必须组织国内电力业务部门进行专业的构建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前沿讨论交流,以解决阻碍通信网络平台化发展的智能配用电通信建设技术高度和应用广度的系统工程问题,不能单独依靠国家电网的集中培训,只有理论的增进不是完全的增进业务技术水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电网高端电信局域网的拓宽领域经验发展。

三、分析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的共性特点

1、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定位类型。根据讨论的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的应用划分,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分为远程监控配电网、电力企业与用户互动操作控制、提供现场音频辅助业务特点。集合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配备安全及实时有效性特点,同时还要兼顾广域多点接入及工业控制网的接入特点。在大数据信息流的处理方面,沿着电力线分布的信息的容量,流向与电能兼容的流向特点。综上所述,掌握好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工业控制与电网结构技术经验特征,是推动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重点服务的技术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2、提升配用电通信网技术需求指数。通过在分析平台里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大家各自阐述实践中总结推新的观点,通过讨论互相增进学习和提高本专业的相关技术,对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提出了几点技术性的需求指数:首先,利用平台化管理的通信网络效率提高各应用层、承担信息处理的任务信息层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层组成部分;其次,对于传输性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整合监测、馈线集中器与采集器等终端指数的数据信息指数的安全实效性;再次,智能配用电通信网需要安全身份认证观念。以确保通信传输通道与设备的安全保密完整性,以减少被信息安全攻击的可能性。其步e就是利用传输通道或介质来实现防火墙隔离,避免信息传输是发生安全泄露,结合wpa,SSL等算法对传输通道进行系统编程加密,避免信息传输时出现编程接口导致通信数据包的信息外泄,应用远程终端接入认证与数据包筛查等防护安全网络技术,避免非法数据包的侵入及破坏。传输时使用多频转换网络地址技术搭建隔离区进行信息隐藏传输的防范技术,边实践边防范杜绝一切不合理的网络安全隐患突发事件,降低网络信息被攻击的机率措施。

小结: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必须具备刚性管道分配能力,才能防止大数据信息泄漏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实现通信与信息数据的集成一体化以提高网络信息利用率。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解决措施分析平台正好迎合了时展共同学习进步契机,凭借分析平台使电力同仁可以相互增进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金丽,盛万兴,王金宇等.中低压配电网统一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72-76.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智能技术,智能技术的实现是依托计算机系统,通过模拟人工智能,促使机器做出智能化反应。目前,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极大提高。鉴于此,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行智能技术,加大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力度,加快我国电气行业的发展进程。

1智能技术运用效益的评价

智能技术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远程监控,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在线监测。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自动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大大降低,运营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可以接受并且完成更多不同的任务,目前,已经得到各行业的实践认可。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受到计算机技术的直接影响,原因在于自动化系统主要依赖智能技术完成生产过程和电气运行的在线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且提交给管理部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由此可见,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可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2.1架构设计

在电气设计的角度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程序员在掌握过硬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扎实掌握专业的电气知识,设计人员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与编程人员共同深入实践进行操作实验,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分析操作要点,预防操作不当,并且针对易引起操作不当的部分予以改进。对于电气编程,编程人员首先要学习计算机理论,掌握专业的计算机语言,才能够编写出科学的智能化控制程序。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控制程序息息相关,自动控制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控制时间,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更是可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2.2功能设计及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数据采集技术,让人们告别了人工数据控制,数据的采集可以方便利用终端设备和控制平台实现,并且第一时间记录下采集的数据,输入到自动化设备中执行动作,自动化控制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智能监控技术和预警技术是核心技术,由于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巡查,智能技术则成为电气设备运行期间的唯一安全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借助于智能监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预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是智能故障录波技术,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对设备故障录波和记录,并且能够智能捕捉波形,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科学性,省去了繁琐的人工故障记录,提高了维护效率。

3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技术,有效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针对当前智能技术进行评价分析,然后以工业电气为研究对象,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及功能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新型的技术将会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典友.浅析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运用[J].信息通信,2015(01).

[2]王海杰.论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重要作用及趋势展望[J].科技展望,2015(03).

[3]任铭.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

[4]潘正昊.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0).

[5]徐建俊.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作者简介

马逸然(1996-),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山东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9

对于pBBi,很多GiS圈的人并不熟悉。但是它旗下的两大品牌之一mapinfo可算是鼎鼎大名,和CCm一起共同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整体软件解决方案,包括了客户沟通、Gis、位置智能等。

pBBi大中华区总经理孙冠军表示,公司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位置智能解决方案,因为任何用户、应用,都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来解决业务问题。因此帮助客户化“位置”为“价值”,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是pBBi的最终目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位置智能技术在国内的认知和应用,pBBi会从合作伙伴和用户两个方面入手,推进位置智能应用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位置智能,就是把技术、相关数据与服务、专业经验结合在一起,使一个组织能够测量、比较、可视化分析自己的数据并据此采取行动,利用其运营环境和外部因素中与位置相关的信息,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支持。简单地说,位置智能就是把位置信息与商业信息叠加、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业务信息可视化,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如何让位置成就价值呢?孙冠军表示可以分成几个步骤:定位、可视化、分析和规划。举例来说可口可乐公司利用位置智能解决方案,制定了一套科学的销售拜访路线。可口可乐的经销商非常多,有大店,有小店,有小卖店,要定期拜访这些经销商,很难科学规划。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希望将公司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和现有的it投资结合,更好的进行项目管理和拜访路线的规划。所以他们就用pBBi的产品开发一套系统,合理的规划和管理销售点包括帮助销售人员有效的设计拜访路线,显示拜访路线上的设备以及按不同需要来规划拜访路线能帮助可口可乐公司提高工作效率。

和pBBi发力位置智能市场的举动类似,iBm、teradata等厂商从商业智能入手,也纷纷进入位置智能市场,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孙冠军表示pBBi更强调位置,是基于位置的分析,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可以和iBm等厂商合作的。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就是两个相交的圆,二者交集是在位置智能领域,pBBi的强项位置分析和友商的数据分析结合起来,才能为用户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随着地理空间数据的大众化脚步的加快,为了满足用户随时享受数据服务的需求,pBBi还提供了基于云的位置智能。数据即服务(DaaS)就是pBBi希望为用户实现的“数据云”方式,即提供一个基于云的“i-tunes”风格的一站式数据集市,可以方便的点播世界最广泛的地理空间数据集。将促使用户能够快捷的访问,管理和使用pBBi数据以及第三方供应商的数据,用户自己选择的交付时的数据格式,并可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智能化专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电力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就需要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实现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确保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高速发展。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自动化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电力系统的成熟化发展作为发展的目标,保证运行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善目前的发展状况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1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概述

1.1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操作技术也就是在传统的电力系统发展模式下进行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人工操作技术的取代,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运行的高效性。其中主要是针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调度网、配电站和变电站进行调配和管理,通过计算机技术等应用对系统进行设计,当电力系统中逻辑条件满足预先设计的值时就会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这种方式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的同时,提高了准确率,使得整个电力系统呈现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是我国电力企业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

1.2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的控制和支持下,结合传感器等设备的应用实现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其中,智能技术包括了模糊控制、线性最优控制、专家系统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综合智能控制等手段,可以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电力行业的大力应用。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传统控制手段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对系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馈机制,并能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事实上,智能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以此实现对设备控制的效果进行提高,增强了对感知信息的控制。同时智能技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也就使得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2应用分析

自动化技术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中重要的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主要由于智能化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检测,保证了对电能的生产及输送过程中全面性的管理,有效的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中主要的应用包括:

2.1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作为以数学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智能技术。传统上的电力系统,无法满足动态模式下足够的精确度,这也就使得控制技术的效果受到了影响。事实上,动态模式下的精确度测量难度较大,控制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变量,这也就使得动态的变化情况掌握难度较大,模糊控制技术则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和控制。模糊控制系统主要通过了对先进的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全面完整的数据进行输入,由系统中的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相应的结果,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模式下精确度的测量和提升。模糊控制技术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更具有针对性的操作,得到了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

2.2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智能技术的一种全新应用,这是在结合了人工神经系统的控制理论发展得来的,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的特征,同时神经网络系统还具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并行处理能力,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被电力系统加以运用。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将大量的数据信息隐藏在连接的权值之中,由于神经网络系统具有非线性的映射能力对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应用表现为对自动化技术的控制管理以及对系统中的图像处理。其中包括了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数学系统等,这些都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正确的应用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有效的加强了对电力系统中数据的自动化分析,得到电力设备中存在的损耗和能量消耗等数据,便于整理和统计。

2.3专家控制系统

专家控制系统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专家数据进行模拟,从专业学术上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一系统主要是由各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形成,具有权威性代表性以及可靠性,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体现。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专家系统主要功能体现在对系统的警告状态的有效识别和相应措施的实施,对系统中的突发事件给予解决。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警告状态下的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的分析同时进行处理,实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有效的促进了配电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专家控制系统还被应用于对设备进行操作和运行管理中,发挥智能化的特点。事实上,虽然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专家系统中录入的专家知识数据库更新性能落后,对新技术的掌握并不全面,导致了创新问题以及系统中出现的复杂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只能用于对系统中出现的常规化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也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对专家系统的研究。

2.4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线性问题也就是二次型问题,作为电力系统中主要的组成,其具有很大的改善价值,线性最优控制技术有效的对线性问题进行了处理和解决。其中最优励磁控制技术作为线性最优技术的典型应用,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的励磁控制测量器测量系统中发电机的实际电压值,同时进行对比分析,应用调节技术,计算出相应的控制电压最后实现相应的目的。最后励磁控制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动态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的优化工作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这种技术的应用给自动化技术给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观的前景,使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前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在水轮发电机中应用较为成功,有效的对发电机的制动电阻进行了控制和调节。

2.5综合智能系统

综合智能系统是智能控制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融合,同时也是多种不同的智能控制技术的结合。电力系统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与组成,运行过程中规律较难寻找,这就需要通过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保证电力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必然,只有将智能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才能给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稳定性和安全性,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