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十篇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十篇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4:51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经费管理

一、前言

科研机构在石油企业中是重要的管理部门,对石油产品创新和石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是提高石油企业科研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应从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能够满足准确性高效性原则,确保石油企业科研经费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二、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积极实行预算管理

对于石油企业的科研机构而言,多数科研单位申报国家项目所获得的经费都是以定额补助式的经费资助方式,资助额度依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的财政、财务政策及规定的程序审核后确定,资助额度一经确定不能调整,因此预算编制的精准至关重要。结合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实际,应在经费管理中应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

根据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研经费管理有据可依。

2.将年度科研经费纳入到预算管理中

在具体预算管理中,应将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保证科研经费在预算制度的控制之下。

3.加强预算管理,严肃科研经费的审批使用制度

根据预算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在科研经费使用中,应严格审批并加强把关,避免出现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

三、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运作来看,科研单位以科研业务为中心,争取科研课题、项目,落实科研经费是单位的首要工作。因此,各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课题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出台了一些内部奖励政策,奖励支出一般在本项目列支,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为单位科研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油企业应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石油企业应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2.石油企业应在财务管理制度中增加对经费的管控

基于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制度应增加相应的条款实现对经费的合理管控。

3.石油企业应根据经费管理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应立足财务管理制度实际,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的为科研经费管理服务。

四、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

考虑到石油企业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课题人员在报销费用时,按照科研项目开支内容记入新增设的明细科目中,及时归集项目的各类支出,在月末或季度末汇总统计出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数,及时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表,考核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为了保证科研经费报销与核算在可控范围之内,增设明细科目并完善项目核算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经费需求计划,合理增设明细科目

从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来看,为了保证核销程序符合实际需要,合理增设报销明细科目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项目核算的管控,提高经费的控制质量

基于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报销实际,做好项目核算环节的控制,是提高经费控制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3.把握项目核算原则,加强对核算费用的审核

在具体经费的核算过程中,应加强对核算费用的审核,使项目核算能够满足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原则,提高整体核算质量。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是提高石油企业科研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应从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能够满足准确性高效性原则,确保石油企业科研经费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雪翔.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2期

[2]高茹英,张红莲,任蔚.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06期

[3]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冯彦妍,张建新.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经济论坛,2014年02期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研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比较注重科学研究,不但出台了很多激励科研开展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改制后的科研院所,一方面要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日常的生产核算,另一方面要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因此转制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生产、轻科研

转制科研院所往往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同时开展进行,但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冲突时,管理层多优先满足于生产项目的需要。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但科研院所的业务从投标到最后的验收都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难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转制科研院所实行的工资制度、绩效导向一般都建立在业务基础上,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产值等业绩指标紧密挂钩,这便导致一些技术人员愿意从事生产业务,而不愿从事科研项目。

(二)重立项,轻管理

转制院所是否能取得科研项目经费,主要在于该项目能否获批立项,因此其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项目申请上。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经费管理问题十分严重,往往脱离预算进行支出,为了应对课题整体验收,后期往往进行大规模调整账务,导致经费列支与本项目相关性不足,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经费使用情况。

(三)轻监管,难核算

转制科研院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为了后期为企业带来利润。经营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时开展,往往会出现设备共享人员共用的情况,导致很难明晰核算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

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理激励

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转制院所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科研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时刻把科研放在核心位置。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依据各级政府、机关印发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等文件精神,完善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个人收入和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不同的经费有不同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于资金使用中具体财务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有时没有时间顾及。科研财务助理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管理,办理财务中的相关具体性工作。在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费用支出、财务决算及验收等工作上提供相对专业化的服务,科研财务助理岗位所需支付的费用可由该项目组根据情况列入科研项目经费支出。

建立经费使用预警制度。根据科研项目进行的周期,财务人员每季度向项目组提供预算与经费使用情况对照表,来帮助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经费的支出。

(三)加强沟通,准确核算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三方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让财务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中来,使其对经费支出的所属项目心中有数。把财务人员的工作纳入评价机制,提高其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转制科研院所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企业科研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院所要想站到和市场上其他经营性企业同等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是以科研为基础,以科研为引领,打造闭合型产业链,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力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长蓉.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2(10).

[2]邹江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2014(7).

[3]姚娟.科研事i单位转制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科研项目执行;应用分析

0前言

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总量逐年增加,科技项目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从实现科研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经费管控机制,对科研企业的资源整合以及管理关系进行有效的梳理,为科研企业提高业务价值创造力提供保障。

1管理会计在科研项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结构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科研企业存在着治理结构未完善、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企业决策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无法在管理实践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管理阶层一般都是以完成利润目标为导向,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致使研发项目的决策缺少合理性,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管理,不断地扩大成本核算范围,导致潜亏挂账等经济问题。因此,科研企业没有建设、完善可以满足管理会计工作需求的机制,对其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1]。

1.2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科研企业所有业务部门都将财务数据送到管理会计手中,对庞大的财务数据应当借助一定的渠道,将数据集中到数据加工机构。管理会计是把企业比较分散的财务数据,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整合,为企业领导提供逻辑层次分明、标准的财务数据,为管理领导提供合理的决策数据。科研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系统时,企业的管理领导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各部门不能及时地提供财务信息,对财务数据的质量、时效、数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人员,致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1.3管理会计方法缺乏系统性

企业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存在理论多实践方法少的问题,管理会计在工作时很容易被自身的主观意愿所影响,管理工作人员在主观意愿上,更加倾向于避开对本企业不利的信息。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在其技术方法上缺少规范,缺少统一的标准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水平进行判断。

2管理会计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策略

2.1完善管理结构机制

构建项目决策授权管理制度,其构建范围应该涵盖科研项目决策授权以及项目管理授权对科研项目的审批制度、论证验收以及申报立项的专业化。在项目管理工作队伍进行工作时,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授权范围内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运行过程中,应该将会计核算、商务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强化对经费运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防止其出现违法行为。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对项目经费进行定期的专项审计,对项目经费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

2.2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管理会计的数据是通过财务核算来完成的,管理会计借助对会计核算数据以及经营业务的分析,为管理领导提供有利于决策的数据信息,因此,应用管理会计需要对会计核算维度进行拓展。财务核算要能够满足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的需求,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业绩考核进行工作。会计核算应该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的末端,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要渗透到企业业务的中心,对业务核心运作流程以及运营数据进行充分的了解。信息化建设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以及行业的特点,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也可以进行外包。借助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提纯等工作,解决人工无法完成的数量庞大以及复杂的问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科研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2]。

2.3加强项目预算编制

科研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管理会计就能够实现,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等信息手段,对科研企业所有业务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化管理,把科研项目管理以及项目执行等归纳到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并通过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的功能,确保计划财务等管理部门以及项目执行企业全程参与,以实现数字化编制和人工分析审核。预算编制借助数据分析、预测等方法,根据科研任务具体需求及其财力状况对核定项目以及各项经费进行预算,并结合科研场所周边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人员曾参与项目的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的编制,确保科研项目经费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科研企业在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的质量,实现科学化管理以及项目事前管理。

2.4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

科研企业所有管理机构、项目执行机构以及全体员工需要在完善的内控制度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科研企业需要强化对经费支付情况进行管理,财务工作人员以及项目主管机构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依照项目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及时对经费支付进行合规办理,科研项目可以顺利实施,对于目标明确的科研项目,应该根据项目完成进行拨发经费。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对差旅费、会议费(费用分类不对)等要进行严格控制。对间接使用经费的科研项目管理,需要对内部间接管理办法进行完善,督促科研项目承接企业能够合理运用科研经费。对科研项目的结转经费以及结余经费也需要进行完善,构建年度剩余经费结转使用机制。(政策应该已经变了)科研项目在完成并通过验收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根据规定由科研企业安排用于在科研活动中直接支出。运用管理会计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实现项目经费使用的实效性、计划性管理。

2.5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

完善风险防控管理,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会计核算获得的效益、成本等一些指标,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会计分析能够借助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对比,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借助科研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找出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进行完善。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绩效进行分析,为科研项目承接企业、科研工作人员、中介机构等的信用评级提供参考资料,进而有效地提高科研项目管理质量,完善科研工作人员信用管理,为科研项目顺利的完成提供保障[3]。

2.6调动各方积极性

财务工作人员在贯彻执行会计法以及其他财经法上承担着很大的责任。财务工作人员是科研企业财务收支的重要管理者,然而会计管理不只是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科研企业所有科研管理机构、项目执行部门等都应该各尽其职。需要将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研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工作,要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科研单位的利益,科研企业项目管理机构、项目执行单位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到项目经费监管工作中,及时向主管机构报告项目执行情况,防止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通过在财务中出现的问题,对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的缺失、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科研企业应该以绩效管理为基础,对企业内部创新活力制度以及政策进行完善,对科研工作人员的薪资结构进行完善,建立合理奖励机制,促进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工作。

2.7管理会计在科研决策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的基本工作要求是要保证科研资料、会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保证科研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为科研企业的业务活动、项目管理以及实现国家相关政策提供完整、准确、可靠的信息。在进行科研项目执行时,管理是工作的中心,决策是工作的保障,信息是工作的基础,决策是否正确,关键在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对信息分析的质量。为了能够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科研企业应该对自身实际需求以及管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完善自身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财务工作人员要对自身的工作尽职尽责,严格执行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工作,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要客观、真实的反映,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科研项目执行工作的决策提供保障。

3结语

管理会计可以对科研项目执行进行有效的监控,促使科研项目可以按期进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数据。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借助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采用信息化手段促使科研工作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将科研管理工作渗透到技术领域以及生产领域,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提高科研项目执行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建强.管理会计在型号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a].2016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17:10.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4

1.1建立科研经费审查体系,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

在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制度下,大部分企业都将科研经费纳入费用管理体系的二级科目。在这种情况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能过于拘束,否则会与企业内部财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相冲,更有甚者会引起地方税务部门的特别注意,因此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将科研经费集中于费用管理体系之内而是分散管理。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但高昂的科研经费非一般企业所能及,所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与己相匹配的内控制度,使每一项的研发活动都是在项目化管理下进行,不能因为投入的科研经费过高便忽略了成本效益这个问题。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对提高其使用率大有裨益。

1.2科研费用辅助账规范化,二级科目定期核算结转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货[2008]172号)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本质上和口径上都有所不同,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可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将科研经费纳入费用管理体系的一级科目,并对其进行辅助核算。基于多重会计核算标准,企业必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对费用管理体系的一级科目建立部门及专项辅助核算体系,对每一笔科研经费的支出都要做到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进行仔细核算,力保核算结果及时准确、合理规范。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怎样把科研费用定期核算结转到管理费用体系当中,笔者以为可以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指引》的相关规定,将类费用的核算设置为费用管理体系的二级科目,然后在每一期结束时,将于条件不符的科研经费支出结转为管理费用,如此一来一劳永逸。

2、注意

2.1合理研究开发投入资本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依赖于高额的科研经费投入,这笔投入如何在会计核算中体现则会影响会计核算报表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从侧面也如实体现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基于稳健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投入资本列为直接产生的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在采取该方法时也要注意适度,否则稳健过渡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现阶段,科技水平决定企业发展,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寡与企业的发展好坏息息相关。相关实践证明,科研经费投入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会对股票的上扬或下跌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站在会计信息实用性的角度,科研经费投入资本化更符合实际,同时还能将科研经费投入资本化而使收益缩水的影响降至最低;站在会计行为影响的角度,科研经费投入资本化也更加合理,同时还能将企业为占据市场份额而减少科研经费投入的可能性减少,使企业没了后顾之忧,敢于放手,大干一场,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工艺的改进,而且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

2.2合理计量固定资产价值

入世后,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拼技术、拼管理还要拼设备,因此会计工作应当重视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反映。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更新缓慢,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重估价值差别不大,这种处理方法有其适用之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固定资产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快,如果继续保持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不确认实际已经存在的损失,不仅会使会计报表失去其应有的预测和决策功能,而且会妨碍企业生产能力的更新,影响市场竞争力。目前美国的会计实务中确认固定资产减损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

2.3合理反映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科技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而来,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后,由原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运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公益科研为主转向生产经营为主。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单位财务部门原来拟定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已不足以对企业内部全部固定资产展开全面有效的管理。而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者对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状况能随时了解监控,使企业运营顺利,保持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杜绝可能的浪费,确保企业财产免受损失。企业可根据自身资产和运营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当下,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单位小人员少等特点,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企业经济生产的发展,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数量增加较快。但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上,呈现出缺乏管理的现象,没有设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亦未很好地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上述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无法令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使用状况及时掌握,致使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盈亏、毁损及报废等状况出现之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遭受损失,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以下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的表现:

(一)账务处置比较混乱,口径和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科技企业一般都拥有的与科研有关但并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资产设备,如图书、标本、科研仪器、电子设备如手提电脑,有些设备由于更新快、流动性强等原因,对于是否应该列入固定资产帐目核算和管理,就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核算上,一般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在使用年限内再提取折旧费平均分摊。但科技企业一般都有科研项目费和专项项目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是从国家财政资金渠道下拨,当使用这些经费购入固定资产时,既要反映资产的增加,也要反映专项经费的支出,所以应当在设备购置到位、验收完成后将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在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计提折旧:借:科研成本,贷:累计折旧。科研成本计入当年损益,造成科技企业本年利润降低。如果不再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折旧,又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真实性,造成固定资产净值虚增。这也是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帐务处理比较混乱的地方。一些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当需要用科研项目经费预付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时,因为需要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所以必须: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而一般企业预付购置款时,必须: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科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报表上就体现不出预付账款金额。科技企业有时会有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调拨的电脑等专用设备,根据财务体制规定,应当纳入固定资产账目核算和管理,但一些企业并未按规定入账。一些科技企业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忽视财务管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工作中漏记固定资产账目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中小科技企业,将房屋修缮处理费用、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增置费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部分亦计入固定资产中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

1、管理意识较差

科技企业因为生产与科研并重,企业固定资产中既有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也有为科学研究而持有。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因为不能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中创造经济效益,其管理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漏洞。因监管力度不够而存有账外资产,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于从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当项目结束之后,应当把固定资产转交企业管理与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履行规定手续,导致此部分固定资产置于账外,失去有效监管,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账务管理粗放

只有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支出帐,没有二、三级的资产明细账、明细卡片,记录每件资产的详细资料及存放使用状况。也没有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相符的核对,固定资产帐面记录与实际情况偏差长期存在,没有及时调整。

3、重购置、轻管理

科技企业往往会有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试验仪器、科技开发设备时,由于是财政资金,购置时需可行性论证和层层审批,极其重视,购置回来后便只使用,不管理,常常几年都没有清点。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没有制定使用保管和操作规定,没有专人管理,没有掌握操作规程的技术人员随便操作,造成仪器损坏、付出高额的修理费,浪费国家资金,也造成企业的损失。科研项目负责人购置电子设备后,个人使用时,往往没有企业资产的意识,把企业资产当成个人资产,企业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基本上失去监管。各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让、毁损及报废和变卖之时,通常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而是自行处置,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程序。

4、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落实

虽然企业一般制定有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但由于科技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比较简单,财务机构更是人员少,工作事务繁杂,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难于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和清查,年度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也不会检查实物,只有多年一次的清产核资才会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而这时很多固定资产已经购置多年,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损坏或者报废甚至已经变卖,帐实不符严重,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5、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一般都会沿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内容,而且制度的制定也比较简单和粗放,没有引入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但资产实物一般都不在财务部门所能管辖的范围内,各个资产使用部门如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办公室、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用其物,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当需要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时由财务部门分别和各个部门单独交涉,各部门资产情况有变动时也不及时报告财务部门,造成管理低效、无序。

二、健全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类别与核算方法

科技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兼有科研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特点,既有一般企业为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持有的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也有科研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公益服务所持有的实验室房产、实验仪器设备、电子设备、图书、标本等。《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给予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的灵活性,科技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如:土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专用实验仪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家俱用具、图书及标本,等。建立固定资产总账、二、三级明细帐及单项卡片、固定资产明细登记表,准确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保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在帐务核算方面,区分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可参考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支出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提折旧,既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同时又不重复计成本,真实反映科技企业的利润情况。

(二)加强管理意识

企业资产是企业立身之本,固定资产自身价值较大、使用时间长、能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上至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摒弃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狭隘意识,在企业员工中普及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等,形成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风气。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有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必须坚持每年清查而不是遇审计清查或临时突击清查。科技企业拥有的贵重精密实验仪器、特殊行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受损情况,例行的检查和清查易于发现仪器设备状况的变更,及时采取措施维修和养护,以利于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节约资金。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技企业应制定半年清查和每年清查制度,确定清查的重点,每半年和一年分别对不同类型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这样既能针对重点,又能覆盖全面。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携带外用的企业固定资产,领用时应签署领用单,每年清查时应按领用单所列资产交回检查实物后方可再次领用。清查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以及资产状况变更,经报规定程序批准后,及时调整帐务,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通过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力求准确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管好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合法合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核算人员的分工、合作关系,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帐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科技企业若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较少,无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可由财务部门、各资产使用(存放)部门分别指定若干人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购置(取得)、验收、付款、使用与保管、半年和年度清查、处置流程中相互制衡、防漏纠错,防止资产风险。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帐务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就不能也全部由财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各部门合作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机构)应承担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处置整个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流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控制要求,并制定一定的控制绩效奖惩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促进固定资产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如果闲置或利用率低,则是对企业资产的巨大浪费。科技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包括相当部分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技术先进性要求比较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技术研究方向,设计购置资产计划,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优化资产配置,在企业内部促进资产合理流动,部门共享,使物尽其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资金,并保持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单位小,财务和管理岗位设置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普及资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资产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知识,配备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增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使企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3]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刘锋,张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n].中国第三产业,2008,(8):11-14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科研经费;经费管理;财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240

科研经费包括企业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两部分。专项经费按照其来源不同,包括国家地方政府部门拨付、上级单位拨付以及合作单位获得专项经费后划拨三种情况。自筹经费指根据申报立项合同书内容确定的配套经费支出部分。科研经费问题不仅仅涉及使用过程,还应包括从科研立项申请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不仅涉及经费开支内容,还应包括制度建设、内控管理、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等多方面。文中就科研经费全过程管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1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项预算依据不足,导致验收决算偏差大。一方面是科研项目组成员更注重科研成果方面的材料编制,对相关科研制度、财务制度、费用项目不熟悉,所编制的预算未以预期研发过程拟涉及的项目为依据,按补助目标额倒算投资预算,虚增或扩大预算费用类明细,随意性大,为后期项目验收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是科研与财务部门往往未直接参与预算编写过程,对预算审核不够严禁,注重材料是否齐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2)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经费使用权责不明确,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经营管理、资金拨付和费用结算各环节是否存在不合规或弄虚作假、截留资金等违规的情况,项目预算调整、项目组成员变动等是否履行相关手续,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调整科研经费预算情况。

(3)报销手续不齐全,费用列支不准确未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归集制度,套用经营项目费用报销签批手续,将经营费用列入研发项目中,测试费、会议费等报销材料不齐全。企业设立的研发项目往往结合在经营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倘若经费发生不足,往往采取调用生产经营费用冲抵。如差旅费、测试费用、材料费用等,此类现象时有发生且难以发现。主观上,财务人员难以把握项目执行进度,难以判断项目组是否按项目进度使用科研经费,难以督促是否按时办理了经费归集手续,难以验证是否完成了项目进度任务。因此,一些项目组因项目进度滞后于立项合同书规定的研究工作计划,会将未到验收节点的项目费用核算到其他项目,待其他项目结题时,再将项目经费转回到本项目上,以满足投资额不足的需求。

(4)会计核算不规范,未完全落实“专账核算管理”。一是企业普遍会根据科研管理制度规定,设置科研项目专项核算,收到拨款列入递延收益核算,对费用性支出便设置在“管理费用-研发费”。但是科研项目涉及固定资产购置,研发设备支出未纳入科研项目核算,验收编制决算表时直接将固定资产列入研发设备中,无法从科研明细账中查询取得,有重复列入其他研发项目的可能性,套取专项资金补助;二是设备费、材料费和燃料动力费混淆,会议费、差旅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混淆,劳务费和人工成本费用混淆,将项目组人员的工资计算在内,以抵足投资支出额;三是未区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更严重的未区分专项费用和自筹费用支出,直接主观臆断处理。四是造成所得税计算不准确。科研经费支出全部费用化后,对应予以资本化的费用被提前处置,部分费用提前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5)科研项目资源管理混乱、设备存在重复购置、验收末期突击采购现象。科研人员发生变动或离职时,没有及时办理或未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导致人工费用列支与实际不符,严重时甚至项目负责人变动时,直至项目验收仍未重新选定人员。

(6)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价难量化国家对效益评价没有统一标准,科研项目所形成的最终成果主要是论文和专利等,但对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评价,经济效益需要从后期投入生产经营的效果中才能了解,对其是否完成了立项时提出的效益目标难以量化。

2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多部门全过程参与预算编制管理。一份可靠的科研预算计划是保证项目经费有序开支的基础,是保证顺利通过验收的根本。预算编制时,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科研项目组与财务部、资产管理部等多部门参与,提高科研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参照经营项目评审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可设立科研预算评审小组,负责预算编制二次审核,提高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重点审查以下方面:①科研预算编制是否符合课题研发内容,有无列支课题难以涉及的费用;②是否准确划分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③各类经费是否列出明细预算,研发时间长的是否分解出各年度预算,是否符合研发立项进度计划。

(2)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动态监督和阶段性检查。对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理顺各部门的关系,使工作有章可循。明_职责划分,科研部负责科研项目全过程协调、管理,由财务部进行科研经费归集核算及经费决算验收,资产部门协助科研仪器设备采购、使用管理,由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外部审计机构对归集核算的准确性进行专项审计。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有效的内控保障。自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机构就应对经费使用进行动态监督和检查,科研与财务部门互相配合,将合同书约定内容与项目进度、经费归集情况互相比对,在科研立项、预算编制、经费使用及核算阶段及早介入,实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及时发现经费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科研项目研发全过程防范科研资金风险,实现合同书约定的预期目标,确保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习和把握有关科研政策,建立健全内部科研管理体系。以政府C构及上级单位申报、验收要求为线索,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依据,以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为准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建立一套与之配套的内控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科技经费预算申报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归集制度,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制度等。

(4)科研经费核算规范和精细化管理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均规定了“专项管理、单独核算”的基本要求,企业要按照要求设立二级及以下科目,并建立项目辅助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通过“研发支出-设备费”“研发支出-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科目进行过渡后转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实现资产、费用全口径专项管理核算。

在具体审核经费支出时,项目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要关注资金的开支范围是否符合预算书的有关规定,是否准确划分出专项和自筹费用,签字权限是否合规,是否报销非科研相关的办公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是否利用票据报销套取现金。严格科研管理审批流程,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财务资产部门和科研部门要对固定资产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按期终止资产费用、人工费用。同时,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升对文件政策制度的认识水平,提高科研费用管理手段,同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组研究设定几个科研项目符合资本化情形的节点特征,一同甄别科研费用的资本化情形。

(5)建立科研考评机制并落到实处科研预算中有一项绩效支出,可针对此预算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参与人员均纳入考评范围,除科研组成员外,还包括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提高参与主动性。

(6)构建经济效益财务分析预测模型根据各项经济效益财务指标的逻辑关系,结合项目收益率水平预测。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应加强项目辅助核算,于科研项目与经营项目的关联性入手,从收入、利润、税收等方面直接反馈产生的经济效益。

(7)提升信息处技术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运用水平运用技术化手段,将预算、费用申报审批采用网络协同办公模式处理。按照合同书预算栏目限制报销项目,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报销预算项目外费用科目,保障费用规范列支,费用统计、归集进度实时提醒,实现信息共享。在数据信息达到一定规模后,还可以根据大数据挖掘出科研项目预算各项明细间的规律性,进一步指导其他科研预算的编制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存在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涉及前期立项、中间费用归集管理,后期的验收和绩效评价多个方面。只有正确认识到上述问题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加以改善,辅助信息化平台的良好运作,各部门与项目组互相协助,必定能够顺利完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勇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模式探究[J].财经界,2015(23).

[2]谢薇,金志丰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探讨[J].财务月刊,2011(5).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南宁科技创新R&D投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24-03

“创新”(innovation)理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需要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一理论提出后迅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各国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科技创新”理论就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复合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

科技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众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交互作用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人才、政策制度、创新氛围等要素的协调配合和支持,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与开发(ResearchandDevelopment,R&D),简称研发,它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三类活动。R&D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对R&D的分析,可以很好的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理清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资金投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南宁的科技创新现状

近几年,南宁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2010年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况为例,南宁的科研经费投入上达到19.5563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0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89%;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达到17942人,占广西R&D人员的39.87%;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以及科技成果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申请专利1452件,获得授权专利896件,科技成果则达到960项;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发区共有17个,其中两个部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的科技孵化体系的建设也日趋完善,高新区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南宁软件园、大学创业园、生物产业孵化园、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园、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专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还设立有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为中小型企业提高发展资金和融资担保,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自主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民的科技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2南宁的科技创新投资渠道分析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大量资金、人才以及政策制度等要素的支持,尤其是对R&D的投入。R&D经费的投入强度、来源渠道和分配结构等是评价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下面将从R&D经费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状况。

2.1R&D经费的投入强度

R&D经费的投入强度就是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及其对科技发展重视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采用这一指标作为R&D经费宏观结构的重要标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对R&D活动投资规模的描述主要有两个指标:(1)R&D经费的绝对数(GeRD);(2)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数(GeRD/GDp)。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进行比较时一般使用GeRD/GDp相对数的指标。该指标可以很好的体现了R&D经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表1列出了南宁市2006-2010年R&D经费投入的情况。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南宁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在逐年增加的,其所占的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R&D的经费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成正相关关系的。2006年,南宁市的R&D投入只有4.5447亿元,到2010年已经增加到19.556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9%。GeRD所占的GDp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0.52%增长到2010年的1.09%。可见,南宁市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2R&D经费的来源渠道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规模、运行状况不能只看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来源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合理的R&D经费来源结构是实现R&D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R&D经费来源渠道一般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其他资金等。其中,政府和企业是R&D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根据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比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R&D经费的来源结构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R&D经费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企业主导型(企业R&D经费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和政府企业双主性(政府和企业在R&D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大体相当,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过渡性类型)。2008年,南宁市政府与企业的R&D投入比重为1.067:1,基本处于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的临界状态。到2009年,政府投入的比重下降到41.10%,而企业投入却上升至52.51%。这表明南宁市R&D投入结构模式已经逐渐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过渡。国内外R&D经费投入的经验表明,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当前,在政府政策和投资的引导下,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R&D经费的来源主体。

2.3R&D经费的分配结构

R&D活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一般来说,不同环境的国家或地区R&D经费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分配是有较大差异性的,会因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发达国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这三者的科研费用的比例,在1:2:5范围内是合理的。如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为5.2%,应用研究经费为21.8%,开发研究经费为73.0%。具体来看,南宁市2006-2010年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个阶段的详细情况如表2。

根据表2中的数据,就南宁R&D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经费投入状况来看,2006年,南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投入的比例依次为11.68%、44.47%和43.85。2010年,这三者的投入比例为6.79%、27.27%、65.94%,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发展研究所占的比重则不断扩大,南宁市R&D经费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分配结构更趋合理和科学。

3南宁科技创新投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南宁R&D活动的分析,虽然广西研发事业近些年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R&D经费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较小

2010年,南宁的R&D经费投入为19.556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09%。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R&D/GDp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这一比例应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则应当保持在2.0%以上。由此可见,南宁的R&D经费投入与其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是不相符的。同期,西安市R&D经费投入为57.3亿元,占全市GDp的1.77%;重庆R&D经费投入为100亿元,占全市GDp的1.27%;成都市R&D经费投入也达到了45.4亿元,占全市GDp的0.82%。同这些同为西部的省会城市相比,南宁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比较小的,科研经费的不足成为制约制约南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主要瓶颈。

3.2R&D经费来源主体较为单一,多元化投资体系不完善

2009年,南宁的R&D经费共有14.857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R&D41.10%,企业投入占52.51%,其它渠道资金投入还不到6.4%。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来源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参与力度也比较低,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银行科技信贷体系和机制也不健全。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多元化投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3R&D经费分配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

2010年,南宁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者的投入比例分别是6.79%、27.27%、65.94%。可见,南宁在R&D活动中经费的分配结构还不够合理,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较少,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南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此外,南宁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缺少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科研经费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4对策建议

4.1继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

国外学者Dominique和Bruno通过对17个oeCD国家(1981~1996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后认为,政府对企业R&D活动进行财政资助和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产生明显的杠杆效应,政府的相关行为将刺激企业增加R&D支出,政府每资助企业研发1美元,企业就将增加0.7美元的研发支出。由此可见,政府对R&D的投资具有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提高R&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政府也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平台,鼓励企业提高R&D的资金投入强度,为企业进行R&D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从而使每年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应。

此外,还需要拓展其它新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例如增加银行的信贷资金、鼓励民间借贷、进行投资合作以及引入投资中介机构的资金等,通过这些渠道既可以很好地弥补企业在R&D经费的不足,也可以较为灵活地适应企业活动的各种需要,进而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着力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观念和活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鼓励它们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推动企业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2调整R&D经费投入结构,优化经费配置

R&D经费投入的结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调整R&D经费来源的结构,让企业成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在R&D的各个活动阶段的配置比例。2010年,南宁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投入比例分别是6.79%、27.27%、65.94%,可见南宁的R&D经费投入结构近些年已趋于合理。但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投入还稍显不足,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后期动力。基础研究过低将会降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后期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南宁R&D活动中的经费配置,适当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R&D经费的利用率,从而增强科研经费投入对南宁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4.3创新科研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主体由于知识产权的优先性问题,同行之间往往缺少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复研究,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由此,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国际上,在科技创新上进行合作开发是一种已经被证明的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这种合作既可以是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也可以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合作研究。其中最常见方式的就是实行产学研结合,这种方式可以使各科技活动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从而使它们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同时,合作研发也有助于提高现有知识的利用率和己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这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也能较快地抢占市场先机,使各个参与主体均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为各参与主体后续的科研投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让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4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南宁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比较大,企业的参与力度也在逐年上升。但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南宁的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这就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减少和消除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和评估的制度,逐步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改变目前南宁科技创新活动中“撒胡椒面”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奖励、资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平、有序竞争,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90.

[2]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6).

[3]张晖明,丁娟.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4.

[4]南宁市统计局.2010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广西日报,2011-4-13(4).

[5]陈明.要形成高效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3).

[6]张宏元,张玉英.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以南宁市为例[J].财政监督,2012(14).

[7]刘大椿.科学活动论・科学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科技经费课题制法人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66-06

abstract:projectmanagementsystemmodepromotestheuseefficiencyofscienceandtechnologyfundstoacertainextent.it’sahistoricalprogress.Butthereissomedeviationincurrentprojectmanagementsystemimplementationprocess.inthispaper,itanalyzesprogressiveanddeviationofprojectmanagementsystemwithcaseanalysisanddataanalysis,inordertoprovidethebasisforfurtherexploringlegalpersonresponsibilitysystemandimprovingthecurrentfundmanagementmodeof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fundsprojectmanagementsystemlegalpersonresponsibilitysystem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意识科学技术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效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1.98%,其中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约5600.1亿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成为重要的课题。

2002年初我国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较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势和弊端,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不断完善,探索科技经费管理的有效模式。

1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

1.1较之分类管理的模式,科技经费的课题制管理有其进步性

课题制下,科技经费以课题为基本单元,每个课题项目独立建账,由国库统一收付,集中进行账户管理,及时反映每个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在投入方式上,课题制是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条件下进行的,给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发展平台。在预算方式上,课题制根据课题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执行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

1.2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课题统计指标设定和数据统计可以较为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课题活动状况,有效地为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从973计划的在研项目承担人员年龄段上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40.9%,36~45岁科研人员占37.3%,46~59岁的科研人员占14.4%,6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7.4%,科研项目承担人的人员年龄大部分集中于45岁以下,说明973计划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很大,拥有一批真正实干的、探索进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员,这也符合973计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2年实施课题制前后,在立项数量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调整,从立项上看,2002年前后尚处于调整时期,也是低谷时期,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之后几年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呈现逐渐上涨态势。就研究领域的分布上看,973计划始终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实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资源环境、人口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而在随后几年更加注重综合语交叉领域的研究活动,更加偏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从经费构成上看,973计划经费完全来自国家拨款,“十一五”期间,国家经费拨款投入总额为115亿元。

从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人员构成中,从事863计划的人员总数明显高于973计划的人员总数,而如果将这些人员按照职称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就会看到一些差异。例如(表2),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计划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计划中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低。从上述对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计划和863计划在课题宗旨、课题选择和课题参与人员上的不同,973计划更加侧重基础领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级人员的参与,而863计划的宗旨是发展国家高新技术,相对973计划需要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偏低,更加注重实干型技术人员的有效利用。

1.3有利于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批准项目结题和验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标准,分为完成论著数(邀请报告、)、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人才培养。面上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项目批准经费为898941万元,占批准经费总额1827450万元的49.2%。所以暂且从某些定量指标如国外、国内期刊、专著的发表数,发明专利、已推广研究成果数量、获得国际奖项数量来考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课题制实行以来,面上项目中发表的期刊、专著数量以及研发专利的变化趋势。2002年可以说是一个低谷期或是一个过渡期、试用期,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发表国外期刊的数量是2001年的2.5倍,国内期刊是2000年的3.2倍,专著数是2.4倍,发明专利数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广的项数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1年达到2001年的2倍多。国际奖项数在2002年达到最低数13项,但是到2011年国际奖项数已达到2000年的2.5倍。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的增幅与国内外期刊、专著想比增长幅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课题制的实施不无关系。课题制实施以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增多,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企业的回报往往在适用性技术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文章、专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发专利数量的猛增,加之,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科研部门,研究出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适合市场风向的专利产品,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课题制实施以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和企业将科研资金明显偏重投资在适用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上,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的投资。

2从课题制看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1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课题制模式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付转变为通过竞争机制来分配科技资源,择优选择项目,虽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单一式的竞争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这些“不适合竞争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实行竞争性方式”[1]。基础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较长,应用到技术领域成效慢,基础研究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或企业化的也仅占2%~3%,而试验发展研究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试验发展研究获得的科技经费较多,尤其是企业把大量科技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极少。基础研究的活动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少数政府部门或企业也承担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申请课题的方式获得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所以从课题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的状况。

从图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仅52.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已达到401.8亿元。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但是,更应该关注图2和表4中的一些数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R&D经费比例来看(图2),从2002年到2011年,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稳定状态,有小幅度浮动;自2006年以来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应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试验发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的比例明显很低,十几年来一直在5%上下徘徊,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处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2005―2007年持续下降到4.7%,随后几年没有大幅度波动,2011年仍为4.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基本处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过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下游的经费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较少,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需要“逐渐向上游转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推动课题制模式的竞争,使得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对下降,中标的课题侧重于试验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应用,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课题。

另外,从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的比率对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薄弱,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失衡,2011年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进行国际横向相比,明显看出基础研究的劣势,如2011年美国三者比例约为1∶1∶3,法国约为1∶1.5∶1.3,日本约为1∶2∶5,韩国约为1∶2∶3。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的强劲发展,也使我国自主创新空间受限。

2.2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础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基础研究90%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的经费有限,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10年来,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总额和比例越来越大,从表5中可以窥见一斑,2003年企业投入资金占R&D总额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业资金持续达到占R&D总额的71.7%,到2011年更是达到73.9%。

从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经费比例来看,三种科技活动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企业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比例居高,但是企业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几乎占有极微小的比例,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如表7所示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这样的低比例,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的比例极其微小。如表6所示,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几乎接近于零,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基础研究处于创新产业链的最前端,对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施课题制这种竞争性的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难以“维持生计”,不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沿领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很难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为“市场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优效产品或无效产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所以我们在引进课题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费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观念上的区别和对投资方向上侧重点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点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为小政府,放开手由市场或民间资本去经营搞活,都是我国政府要进行深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

2.3课题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不到位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机制。”“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归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课题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课题经费预算。”

但是课题经费的预算存在诸多问题,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预算实施不到位和预算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2013年《关于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概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出概算和来源概算必须同时编制。”且项目概算编制应该满足这样的平衡公式:项目经费支出概算合计=项目经费来源概算合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预算与实际经费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况少之又少,往往会有些出入。课题经费的预算是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但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往往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课题预算经费由科技人员执行编制,编制预算也是以申请获得该课题为目的的,对获取课题重视,对经费的预算轻视的现象严重。科技人员没有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商,认真编制经费核算,在财务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上缺乏专业性,主观性强,虽然《规定》中要求细化预算编制,但这种细化难以进行,很多高校在课题预算编报时粗枝大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难免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粗糙、失实、精确性差、不能全面反应课题成本支出,经费预算过多或过少的情形都会发生,在实际使用经费过程中有的急于花钱,不是自己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证明课题执行的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预算金额过小或尽量节约科研资金的真正想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以上两种情形最终都有损于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国家制定科技经费预算的初衷。

《规定》中指出,对课题预算实行评审、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评审指标和评价方法,科技经费预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拨付的支出资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样的浮动范围才属正常,超过幅度的预算应如何调整和处理,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估考核标准。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1年,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央拨款程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863计划的中央拨款从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亿元翻了15倍,达到106.4亿元,973计划也从2001年6亿元的中央专项拨款上升到2011年的45亿元,增长了7倍多。但是这两项计划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科技经费预算的来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评价更是无证可考。

3法人负责制的引入

我国的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有序推进,以达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只有基于“双方在深层次上的精神沟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的目标是使“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人及承担人所在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为了协调和平衡三者之间深层次上的有效沟通,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全面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1法人负责制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课题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编制和调整课题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课题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服务弱化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科研规模扩大化,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的多样化,需要不断调整科研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鉴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监督经费使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题制的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强化课题法人单位的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明确和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为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组的监督和监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经费管理,充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同时还要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

实行课题单位法人负责制目的很明确,根本目的即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促进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达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推行法人负责制的要求

3.2.1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范围内,发挥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题刻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的经费预算、审核、监督和服务工作,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30(1):69.

[2]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科研单位成本管理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本文将标准成本法引入在科研单位成本管理中,结合科研单位业务特点,提出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建议。

二、标准成本法在科研单位应用的重要意义

目前,科研单位的成本管理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仅处于成本归集阶段,日常管理缺乏成本控制;成本管理主要在事后控制,未能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管理;由于科技项目的特殊性,成本费用标准很难核定,与市场经济脱节,产品定价缺乏依据,项目预算不合理;人员绩效考核没有与成本费用挂钩,员工成本意识淡薄;项目经费执行完全按照预算执行,缺乏成本控制和监督,容易导致科研经费浪费等问题。

2016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l调剂权限、加大了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科研结余经费回收制度有了重大改革。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一系列“松绑+激励”措施,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在内部管理矛盾日益凸显,在外部政策逐渐利好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效用,保持核心竞争力是科研单位项目成本管理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标准成本法主要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批量生产企业,简化存货核算的工作量。将标准成本原理应用于科研成本管理中,有助于完善统一政策标准,规范项目预算编制,进一步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项目经费管理水平,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健全完善资源调控的体制机制和调控手段,推动科研单位健康协调发展。

三、科研单位成本管理总体思路

项目成本管理是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对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预算编制、执行、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目的就是合理编制项目预算,在有限的项目经费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对经费执行及时监督,保证科研项目良好运行,确保项目按期优质完成,使较少的科研投入取得满意的回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决策和未来发展。只有建立符合企业自身业务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和探索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才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将标准成本法应用与科研单位,从每个成本费用科目出发,探寻其真正的业务驱动因素,建立业务参数和成本费用间的关系,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并将成本费用标准应用于项目预算、年度预算及日常成本管理,形成成本闭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成本精益化管理功效。

四、标准成本法在科研单位的应用方法

1、制定成本费用标准

标准成本法的关键在于标准成本的制订。标准成本制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对历史数据分析测算,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相关政策法规、影响成本水平的参数及其取值规则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精细业务分类、丰富成本标准指标等手段,深入运用动因分析方法,对各成本费用科目的驱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逐一分解,才能核定出一套既能反映出业务差异性、又能体现出企业统一管理要求的成本费用标准。

按照成本消耗及项目相关性将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重点解决项目直接成本标准的合理核定。项目直接成本主要指与项目或课题有较强的因果或利益关系。例如,将知识产权细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等,参考政府及机构的收费标准,对每类知识产权制订成本标准,为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按照动因分析法将成本费用分为人力资源类成本费用、资产类成本费用、经营规模类成本费用等。

2、规范项目预算管理

结合国家科研经费及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将人员工资标准、会议费标准、差旅费标准等项目成本标准应用于项目预算管理。由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实施需要编制直接成本预算表单,项目财务助理根据项目负责人提供的人数、工时、资产编号等基础信息综合计算项目间接成本,财务人员从政策及内部管理规定角度,对项目总体预算审核,从而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工作效率,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规范性和合理性,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为年度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根据动因数量、成本费用标准及调整系数,编制本部门的年度预算。财务部依据标准成本对上报的预算进行审核及调整,为单位负责人提交年度预算分解建议,从而实现标准成本从动因收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执行监督到成本控制形成全周期预算管理。

成本费用预算=动因数量×成本费用标准×调整系数

4、分析成本差异,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

成本费用标准制定后,由业务部门报送动因数量,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动因数量变化,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资源分配及使用情况,有效压降成本费用水平,提高了管理部门统筹资源以及对资源的管控力度。

通过因素分解,财务部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分析差异变动的因素,在测算、比较的基础上深化、细化编制年度预算。同时,要注重分析实际支出与标准的差异,加强数据积累,及时总结经验,为持续优化完善标准成本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将标准成本作为衡量成本管理水平、评价工作业绩的尺度。

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研发经费;核算;财务管理

R&Dexpendituresofenterpriseprojectaccountingandfinancialmanagementof

LiuXiao-qiang

(ShaanxiHanandtangDynastiesComputerCo.,LtdXi'anShaanxi710000)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enhancementof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manysmall,mediumandlargebusinessunitsisalsoundertakentopromot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enhancethestrengthoftheindustryR&D,State-funded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dustrialization;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s,accountingandmanagementofresearchfundingisparticularlyimportant.

【Keywords】R&Dexpenditures;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

1.国家拨入经费的核算

国家拨给企业的科研经费,属于政府补助,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

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国家拨的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其相关规定如下:

(1)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2)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

2.1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是指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知识产权保护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实际中,企业研发经费在归集与核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及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及经验,对科研经费核算及管理提出方法及建议进行探讨。

2.2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技型企业,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科研活动,在费用划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如下问题:

(1)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缺少一定的沟通,企业科技研发部门的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范围的认识未能统一,财务人员对经费开支范围的认识会有一定限度,未能按照研项目预算书中研发经费的明细进行明细科目的设置;此外,企业科研经费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科技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勾通脱节,都会影响研发经费的范围的划分。

(2)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难以划分。

对于企业的一些部门既从事研发活动,又进行产品的中试制生产活动,这就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的划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国家及各省市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企业承担的大量科研课题,需要配比一定的自筹经费,特别是如果承担的是国家产业化项目或重大支撑项目,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数额较大,而自筹经费的比例也较大,为满足课题审查的要求,科研成本会挤占生产成本,造成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划分不实,或带来高额利润及较高的所得税收,且企业也会有人为调整利润之嫌。

(3)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费用难以划分。

根据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国家拨入的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科研项目应单独建账,各项目的科研经费及研发支出单独核算。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发生的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用在各课题之间难以划分。

3.企业项目经费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探讨

对于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型企业,在项目经费核算及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建议及方法。

3.1制定企业自身的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参照国家及省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制度对承担项目的部门和进行经费核算的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在管理办法中不仅可以界定经费的范围,还可对经费的预、决算、使用等进行相关规定。

3.2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核算的财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部进行科研经费核算,应按项目预算书中科研经费的预算明细进行研发支出科目及明细科目设置,运用金蝶或用友等财务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对企业承担的各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也可通过账表建立项目的辅助明细账,对各科研项目单独核算。科研成本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经费决算。在项目执行期对项目经费应进行审查监督,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与经费成本的控制。

3.3加强财务部与科技部间的勾通与协作。

企业的财务部与科技部应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科技部对企业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财务部对国家拨款及企业的研发经费进行核算;由于科技部专业技术性强,应及时提供财务部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的类别、性质、项目执行期、项目的承担人及项目预算书中经费开支明细等,还对各个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和审批;财务部可依据科技部提供的相关信息,按项目建立各明细辅助账进行经费核算,对研发部门报销的原始单据进行财务方面地审核、记账。

3.4企业项目经费核算的一些方法。

企业研发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应按照科研经费范围进行归集核算,具体方法如下:

(1)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

企业按“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对成本费用按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如耗用原材料,根据领料单上领用的部门,生产部门领用的记人“生产成本”,研发部门领用的记人“科研成本”,同时科研领用已进项抵扣原材料应作进项税额转出。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单独建账核算,财务应按受益对象将费用归集到各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的明细科目中。

(2)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

企业的一些生产及研发费用在实际中难以划分的,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如企业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以及研发部门承担的各项目共同耗用水电费,难以划分,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摊,但分摊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设备使用费,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摊;承担多个课题人员费可按工时即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来进行分摊。

(3)间接费用可按相关性原则进行分摊。

企业科研活动发生的间接费用,如管理费、房屋占用费等,可按经费收入或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摊。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