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的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4:52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内容;教师;学生;课程;问题;能力;基本法

为了讲好一门课,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整体上”就是对这门课的全部理论内容都要有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对这门课所涉及的主要能力要求都能够全面、熟练、牢固地掌握。这样才能在具体讲授每一堂课时有一个全局的观点,恰当的把握,才能保证这门课的整体效果。

1.在整体把握这门课程中,应弄清如下五个问题和做好如下五件事情

五个问题是:①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是什么?或者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重要结论是什么?②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③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④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本课程与其前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什么?⑤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

五件事情是:①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②认真研读有关的前修和后续课程的教材。③亲自做过教材中全部的练习题和思考题。④了解学生的专业和以往课程的整体成绩等信息,以便决定本课程在本届的讲法,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虑如何与其专业相结合。⑤撰写一份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并在课前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只有在弄清上述五个问题和做好上述五件事情以后,才能给学生具体地上每一堂课。

2.关于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从整体上把握一门课是重要的,但课总要一堂一堂地上。只有每一堂课上好了,才能落实对整体的把握。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是指内容在量的方面怎么多;信息量大,也不是指课堂上多么大量的消息它是指在一堂课中应该:①包含本学科或本课程的一个或几个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这些内容要讲得正确、透彻。即其内容科学性强。②对于理论性的内容,要联系实际的部分;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要有理论指导或理论说明部分。即其内容实践性强。③在讲好上面两点内容的基础上,能尽量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介绍与本节课基本内容有关的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即其内容具有先进性。④不仅能讲清楚教材中写出的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而且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表述。即其内容具有个性。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和个性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基本内涵。

2.2概念明确,讲解深入;一般来讲,一个学科、一门课程是由一些甚至众多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规律、方法和结论组成的。这里首要的就是基本概念。

概念明确有两层含义:①明确本节课有哪几个主要概念,②确切地表述这些概念,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看似含糊的概念。一门课中总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和看似含糊的概念,如“电路分析”中的“四端网络”和“双口网络”,双口网络的端口的伏安特性和网络的转移特性,以及无功功率等等,讲课时需认真对待。只有概念搞明确了,才能对含有这些概念的规律(如原理、定律、推论等)有正确的理解,才能顺利地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课中,某一概念第一次出现时要着力讲清楚,因为问题常常是出在以后的讲课中对已讲过的概念的不经意的引用上,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堂上引用任何概念都要认真对待。还应指出,青年教师发生概念性错误或概念性问题常与授课所使用的教材有关,“因为教材就是那样写的”。所以,教材出版单位要严把质量关,而授课教师也要多读几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找到较好的表达,避免照本宣科。

2.3重点突出,选材适当;所谓重点是指本节课要介绍给学生的重要的知识点或要培养的重要的能力点。这些知识点或能力点可能是某个概念、某个定理、某个结论或某个方法,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能力。所谓突出是指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使这些重点凸现出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的认定既要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也要注意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发生某些变化是常有的事。不可把课程的重点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突出重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课堂进程的合理安排,多角度、多方面地讲解与练习,能够抓住本质的语言的恰当表述,板书或多媒体屏幕的有效显示等等。

2.4脉络清晰,逻辑性强;所谓脉络清晰是指那些重点知识要通过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接受,也就是说要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备课中追求的目标。备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这个备课的成果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讲得脉络清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讲解的一般脉络是:①提出问题。可通过思考题、例题、某个实际问题等来实现。

②利用本学科以往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引入某些新概念,用以建立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数学或物理模型。

③得出结论。也可能从得到的结论中引出某些新的概念。④举例说明对所得结论和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这一讲解落到实处。

一堂课的脉络轨迹在形式上往往是通过板书或计算机大屏幕上的大、小标题来展示的。

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看,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在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应看作是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受到启发。实际上,只有依据明确的概念,通过合理的分析推导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容易、最容易记住的结论,也才是最容易应用的结论。那种只讲结论不讲必要的推导过程的讲法,对于重点内容而言是不足取的。

2.5语言考究,准确生动;以上四条是属于有关讲课的内容及如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的具有指导思想性质的标准。这些思想的实现还要靠教师在讲堂上通过语言讲解等手段来实现。没有好的语言表达,再丰富的内容,再明确的概念,再要紧的重点,再清晰的脉络也无济于事。当然,有一本好的教材,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学到知识。但是老师现场用准确、生动、精辟的语言和得体的板书或投影仪、多媒体屏幕相配合,肯定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更不用说,教师还有通过课堂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作用。

在讲课中,对教师的语言上的要求有三个层次:①清楚;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清楚,是指要使你的每一句话,特别是重要的话,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一是指用词准确,用语恰当。二是指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要在关键时刻有激情,也要注意在大部分时间里心平气和,自然流畅。

所谓艺术,是指在做到上述两层的基础上,再做到语言简捷、精辟、生动、幽默、有哲理,使学生终生不忘。这是对语言的高层次要求。

对年轻教师而言,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因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而忽略了前两个层次的要求。那样就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6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也是帮助展示教学内容、概念、重点、难点和讲解思路的主要手段,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吸收讲课内容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的要求也是三个层次:①醒目;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醒目,是指要把屏幕或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眼睛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是指在屏幕或黑板上的字与图要不大不小,内容要简明扼要的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色彩要不平不乱,以有利于明确概念、突出重点和体现思路为准。

所谓艺术,是指单个字清楚秀丽,整个屏幕或整块黑板章法考究。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对语言的要求一样,对青年教师而言,上述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不顾前两个层次而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致使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应该指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不少教师而言,还是正在摸索中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兴趣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总结。这里只从讲课标准的角度做一般的述及。更多的问题后面将专设一节加以讨论。超级秘书网

2.7学时准确,不拖不欠;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的,教学过程要经过精心安排,包括时间上的安排。一门几十上百个学时的课程,能做到堂堂学时准确,会给学生留下老师确实认真对待这门课的感受,是树立精品意识的不言表率。这是课堂教学严肃性的一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需的。

为了做到学时准确,首先注意不要拖堂。拖堂往往是出于“好心”,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不管下课铃响没响,非要讲到一个阶段结束不可。其实那时学生已经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已经下课了,你的愿望收不到实效。不如就此停止,研究以后如何能准时或提前一点儿结束。

欠堂太多也是不好的。比如离下课还有10分钟,就没的可讲了,这将会十分尴尬,给学生留下备课不认真的印象。学时绝对准确是很难做到的。实践中,每节课准备一些在时间上可以弹性把握的内容最后讲,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8着装典雅,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在精神面貌上的一个要求,因为典雅大方的着装能表现你的内在气质,增强你的自信心。饱满的精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获得好的课堂效果。

对着装的要求是:①简洁典雅,精干大方;②有个性,又不要过分强调个性。

2.9及时反馈,深入反思;这是对学生一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价,并具此对教学活动所关涉的种种问题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深入、认真的审视和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以及教学语言是否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讲解风格等教学行为,并对不合理的地方制定相应措施改正,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2

一、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的现实意义

对于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要抓好本部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落实,切实加强机关党员的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机关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必须借助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既是自身肩负的一项崇高使命,又会对机关党建工作带来多方面的意义。一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履行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领导干部不论担任什么职务,其工作职责从根本上说都是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实现党的宗旨、纲领和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经常及时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总书记曾在广东考察时,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为社区几十位青年党员上党课。总书记百忙之中讲党课,意义深远,催人奋发。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讲党课已在我市形成良好的制度。二开辟了党员领导干部了解党员思想动态的一条有效途径。党员领导干部由于各种原因,客观上较少接触基层,较少了解真实情况。现在,讲党课之前的备课过程,势必要深入了解基层,了解党员群众的真实需求,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讲台上可与广大党员群众直接交流思想,可以听到真实声音,并有的放矢开展党员教育。三提供了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次难得机会。讲党课是理论素质、党性水平和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领导干部要讲好党课,就必须更注意学习,更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教训。不管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还是今年起开展的“万名书记讲党课”活动,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反映,给别人讲党课,等于给自己也是“充电”,对自身的思想带来深刻的陶冶和提高,是难得的自我党性教育。

二、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应把握好重点环节

当前,在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过程中,如何把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这一好的做法坚持下去,如何不断提高讲党课的质量和效果,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要持之以恒坚持这项制度。不管是在重大教育活动时,还是在日常教育时,领导干部都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任务,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讲党课。要把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不断得到强化。当然,能否认真执行好这项制度,要靠党员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坚持每二、三个月为本地本部门党员群众讲一次党课,并做到雷打不动,成为机关广大党员自觉自愿的需求。此外,上一级党组织也要对这项经常性工作实施检查督促,每年末要把它列入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评议和考核范围。二要明确党课教育的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首先要明确党课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即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观念,使党员在完成党的任务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地说,一是要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二是要提高党员的政策水平,使其能够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其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四是提高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实践能力。概括为“四个提高、四个能够”。三要突出当前工作重点讲解。每次讲党课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突出重点。当前,领导干部讲党课必须突出下列重点内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改革开放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党的理想、宗旨、纪律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教育,、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内廉政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本地本单位中心任务教育,经济、科技、法律、岗位技能等其它内容的教育。四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党课的新意需要从党的建设工作实践中不断挖掘。平时一有空,领导干部就要到机关各科室,到下属单位走走,多接触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听听他们对党组织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想法。及时收集党员群众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亮点”,把最鲜活的内容充实到讲课稿中,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贯穿到备课全过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要联系宁波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抓住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客观分析,正确引导,解疑释惑。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正视暂时的矛盾困难,以进一步增强党课理论的说服力。五要丰富党课教育的形式。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主要形式有:①授课灌输式。这是领导讲党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②电化教学式。借助录音录像,进行穿插讲解,增强学员的直观印象。③典型报告式。由领导主持,让先进典型现身说法。④社会调研式。领导干部亲自带领全体党员外出参观调查,接受现实社会熏陶。⑤对话交流式。与党员教育对象面对面交流,开展党内对话,活跃民主空气,在交流中取得共识和提高。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党课,进一步提高党课教育的实效性。六要有较强的讲课感召力。领导干部讲党课不同于作工作报告,需要通过讲课人生动富于感染力的讲解,取得听课人发自内心的共鸣、诚心诚意地接受。机关党员知识层次比较高,他们对领导干部讲党课的期望值也很高。因此,要使所讲道理被听课人广泛认知,使他们感到可信、可亲、可学,讲课人一定要掌握讲课技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要点要记熟,讲课语言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冲击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讲课还要注入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讲课者讲课时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听课者便会“亲其师,信其道”,党课教育就能顺利完成目标。因此,“情”是党课教育的活力所在。

三、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必须克服若干不良现象

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要坚决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一要克服备课资料信息陈旧狭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缺乏应有的积累,一旦面临讲党课任务,就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准备一下,讲课稿要么信息陈旧,党员不感兴趣;要么信息狭窄,没有广泛搜集资料,特别是不会使用电脑,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最新信息。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3

论文摘要:力学是高校工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师大力思考的问题。独立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力学课程怎样教授才能适合、适应他们的学习要求,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力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占用重要地位。前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重要基础课,后续机械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设计等主要专业课程。力学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从基础向专业转换的关键作用。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言的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终标尺应该是“够用”。在教授力学课程的时候,一本、二本院校力学的讲授方法、讲授内容均不宜“依葫芦画瓢”,而应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定位作出相应地改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对独立院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重要的基本理论要讲透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在从理论角度看,熟练应用力学中的基本方法和公式,是对学生最起码要求。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定理或公式就行了,而是要对基本理论理解透彻、掌握于胸。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认真、详细地讲解,而不是一带而过、只单纯地要求学生记住怎么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当然,这并不代表对所有的基本理论都要详细的讲。最好是在“量学生的程度而为”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对某些相关内容的讲解。

要将基本理论讲通透,作为授课的教师,首先就要将这些内容彻底理解,不能存在一丝的偏差,更不能轻视基本理论。给学生捧出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否则,学生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时候,就会出现同一内容前后衔接不上的现象,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次,在讲解时,尽可能的浅显易懂,不应连篇累牍。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接触新事物、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对力学课程中的理论感兴趣,才会沉下心来学习进而掌握必要的力学知识。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僵化

1、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教师在讲,学生负责听。辅以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大量的课后习题。但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力学课程课时被大幅度压缩而课程内容却没有同时缩减,有些课程(如有些版本的《材料力学》)还根据学科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教师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思路、方式授课,可能连最基本的力学知识都无法讲授完了。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原地踏步。以往的理念,好是好,不见得适应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的更新。

2、教学方法应灵活

教师“传道、授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④在讲课的时候,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不应因学生打断自己的讲课思路而不高兴,这种情况在备课时就应该预料到。而教师也最好能结合讲授的知识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而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解。②条件允许,最好能在讲课的时候带上所授教学内容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当场就产生直观的印象。这种方法收到的效果是空讲理论达不到的。比如在讲解力学概念“弯矩”和“扭矩”的区别时,笔者是拿了一根火腿肠进行讲解的,学生很感兴趣。③在讲授一些与专业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力学课程时,多拿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举例,不但好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④虽然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很大,但不建议教师一味地依赖。据调查,在讲解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讲课形式,反而希望教师能多多板书。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教师应灵活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3、课程内容要删减

独立院校的学生,不是做研究的学生,他们获得的知识要能“用”。力学课程里的一些较为艰深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一是理解不了,二是用不了。在实际讲授时,捎带几句即可。如遇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完全可以课外进行辅导。

4、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

学校教学,大多是理论的比例比较重,实践环节的比例小。在学力学课程的时候,许多专业还没有开设专业课。作为专业基础课,最好的情况是:教师在讲授力学知识时,能经常联系相关专业内容尤其在举例时。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力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不是只有理论、公式和计算题,它对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样,对力学教师的业务要求大大提高。一来需要力学教师主动地、经常性地与专业课教师联系,就相关内容进行咨询和探讨;二来需要力学教师要经常关注所授专业的专业发展情况。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试验能力

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是理论知识。作为独立院校工科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差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力学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就是实验教学。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以严格要求、独立工作为原则,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基本操作。尤其是常用设备,更应熟练掌握。对于材料检验方面的实验,建议让学生自己全程参与。从预习、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的编写,均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旁进行相应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间接地促进并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琳,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突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讲座式教学法模式,并就计算机基础讲座式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讲座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计算机基础还没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进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实行讲座式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1]。

1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独立学院全校公共基础课之一。目前,第一学期主要学习内容包括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知识、internet的使用和数据库应用。第二学期,开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VisualBaSiC等,而后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再涉及计算机课的学习,没有延续计算机的学习。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缺少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软硬件平台几乎一年一换,教材的内容落后社会5~6年,学生在大一学的知识在毕业时已过时,面临的又是新的内容。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这时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还是一片茫然,无法把计算机与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因此学得枯燥、机械、被动,学完也就忘了。现行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都基本上沿袭了一本、二本的教学模式,而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现成的本科教材也根本不可能满足独立学院的要求。同时,教材层次过高、内容过深、理论性过强,容易造成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也导致任课老师在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上陷入困境,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2]。

(2)学生计算机知识起点不一,对教学要求各异

独立学院生源大都属三本招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本院最近三年的新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学生入学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5%的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有5%的学生对网络有所了解,能制作简单的网站、网页等;有50%的学生自认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几乎为零,只是能够上网聊天而已。对于这些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其结果是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则会因“吃不了”而失去信心。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3]。

(3)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应用,教学效率低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而且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4)教学指导思想陈旧,教学纯粹跟着等级考试走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校通常要求开课之前填好教学日历,然后按计划施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性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局限性也使得计算机延续教学难以实施,最后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比较弱,只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把它作为一项应用工具来学。教师忙于按教学日历跟上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等级考试的应试教育[4]。

从本质上来说,上面这些反映出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在理论层面上尚未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上也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为了使独立学院学生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努力使教学具有思想性、时代感、趣味性和可模拟性,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了讲座式教学模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讲座式教学

讲座式教学法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而产生的。讲座式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要求不严谨,在教师主讲的同时,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与教师磋商,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探讨。通过听讲座,学生扩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教师会精心准备,把科研中的最新成果、社会的最新需求带入讲座,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早日以社会的需求指引自己的学业。

2.1教学法特点

(1)教学内容开放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广,更新快,教师根据某一知识块为中心,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及应用领域,特别是要结合科研动态来讲授,同时把已有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这个领域上已经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有待于去探索,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才可能培养出创造力。讲座式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必修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自己需要的内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教师只进行适当的辅导,让学生对每一知识块做些系统性的作业,即使是通过摸索而做出一个知识总结也行,学生会产生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学习的热情。当然,对于没有做出成果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手把手地教会其一个完整系统的内容,这一次的成功是他下一次去自觉研究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其主动求知的起点。

(2)对教师的高要求

教师要用“精讲”的讲座完成授课和取得多数学生对讲课质量的认可,除了需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对讲授内容非常熟悉,善于语言表达和掌握一定的讲授艺术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科研工作经验。此外,教师更应该把教学看作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问,犹如表演艺术一样,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共鸣。不是简单的念稿、背稿,而是既要有讲也要有解,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讲课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像研究剧本一样去研究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教案,确保上好每一堂课。目前我院授课的所有教师要想都达到这一水平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全面开展还要一段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进行集体备课,课前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精心准备,把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目的和要求融入到讲座中,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用实践应用来引导自主学习过程。

2.2基本教学目标

用讲座形式讲课,在宽松的、师生间能交流的气氛中完成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吸引学生认真听课。讲座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通常需要用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讲授任务;同时,应能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之在听讲后留有较深刻的印象。

2.3教学模式的构建

讲座式教学模式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除了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部分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新技术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

(2)照顾到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基本满足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基础不好的同学,使之基本掌握windows与网络知识内容,并拓宽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相应提高。

(3)使用该教学方法后,一方面讲课不再拘泥于软件使用的各个细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机的时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4)根据专业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介绍与引导,注意讲课内容的趣味性[5]。

2.4讲座式教学法

我院在本次试点中,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自学及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的特点,讲座采用了以下4种基本教学方法。

(1)突出重点。内容以office为讲座重点,把联系密切的若干内容列为一个单元,在讲座时剖析单元基本内容以及各要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掌握讲座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2)引导学生先建立框架性概念,然后讲解具体内容。譬如在word高级排版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出哪些方面可能用到高级排版功能,然后给学生总结讲解并提出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后布置自学的要求和课后作业。多数学生感到,采用这种方法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加深记忆确实有效。

(3)利用“表格对比法”进行讲解。采用“对比法”可收到省时、易于理解的效果。例如在讲“word、excel、powerpoint”时,可从主要方面以对比方式进行归纳,制成表格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4)注意紧密联系实际。讲座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应与实际生活相关知识具有统一性;指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讲座式教学方法实施具体实例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系统等,这一部分知识相当零散,其中计算机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等是重点,而分类、应用、多媒体则应该提及,这一部分很适合讲座式讲授。

首先选一个切入点引出主要问题并能展开讲座,主题是计算机的组成及性能。现实生活中如果要买一台电脑,买到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价格高有的很便宜?讲座中很多人关心听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开始讲座后,马上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当前市场的“装机配置单”,说明无论懂不懂计算机知识,如果要买一台电脑,我们从电脑公司见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配置单,说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大概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水到渠成。这里引入了许多专业术语,但同学们想到无论是谁都会很自然地遇到,反而大家会有一种急切想听下去的欲望。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计算机很先进而且更新换代比较快,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漫谈发展史、分类、基本原理等等。

接着再抛出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电脑,有的甚至外观一样但价格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衡量计算机优劣的各项性能指标。在说明容量单位、周期频率、字长等性能指标时,就可以联系“信息高速公路”来说明。之后说明之所以买电脑时价格有差异,是因为买到的东西容量大小、速度快慢、配件多少、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

在同学们按一定的逻辑很顺利地听到上面的讲解后,可以总结性地告知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性能指标。看似无心的转到一个听众比较熟悉的多媒体概念,指明多媒体的元素、特点、应用后,再引入安全问题,通过计算机病毒的实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病毒的定义、特点、类型及传播途径等。这样的一个讲座引人入胜并可以灌输丰富的内容。[6]

4教学效果

(1)学生评价

从2005下学期,我们对在东方科技学院理工类2005级共1200名学生中试行讲座式教学。为努力提高本次改革的教学效果,全体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在这一学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集体备课,特别是主讲教师,利用暑假收集了大量的实例。为了了解这一教学改革的成败,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途径和效果等内容进行,共收回593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讲座式教学基本取得了预期结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学生对讲座式教学改革感到满意的有84%,不满意仅为16%;认为有成效的占45.5%,有一定成效的占47.3%,而认为没有成效的仅占7.2%;认为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很有帮助的占44.9%,有一定帮助的占50.6%,而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4.5%。这些结果表明,本次计算机基础讲座式教学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能帮助学生们加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教改方向的肯定,为进一步实施讲座式教学增强了信心[7]。

(2)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讲座式计算机教学法在我院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从2005年起已经实施了3年,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图是我院近4年来学生参加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情况分析表。

从分析表可以看到,自2005年实施讲座式计算机教学法以来,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考试的通过率也大幅度上升。

5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实施讲座式教学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讲座式教学为平台,突破教材限制,加强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尝试。但讲座式教学对我们来说毕竟是初步尝试,尚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使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王丽娜.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案例/启发式的巧合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16).

[3]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5).

[4]尹建新,祁享年.讲座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法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5,(1).

[5]黄永毅.计算机基础课讲法的讲座式实践[J].科教文汇,2006,(09).

[6]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1,(1).

[7]袁维新.课堂教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probeofLectureteachingmethodsinComputerelementaryeducationofindependentinstitute

XianGChang-sheng,ZHoUZi-ying

(orientScience&technologyCollege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实习试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91-02

教育实习试讲是普通高师院校的学生将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获得必备职业技能的途径,是促进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试讲中普遍存在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试讲上课时间不足、学生从师技能欠佳、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板书设计欠规范、缺乏课堂教学管理技能等问题,本文就当前教育实习试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解决方法。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试讲的重要性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的序言中提到:“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师职前教育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源源不断地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教育实习试讲不仅是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试讲可以引导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培养他们独立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同时检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成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因此,教育实习试讲对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在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试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试讲上课时间不足

近几年我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试讲分9-15组,每组9-11名学生,试讲指导时间为学生实习前的一学期,集中试讲指导10-16学时,采用分散指导、集中会课、“案例分析”方式评价的试讲指导模式。试讲内容涵盖小学英语教材、初中英语教材和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试讲学生按3次上台试讲计算,每组每位试讲学生的每次上台试讲时间约为15-20分钟,能推荐参加会课的同学累计试讲时间为9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学生试讲的时间严重不足。对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本来英语语言基本功薄弱,加之试讲时间的紧促,试讲的预期效果不能良好的完成。

因此,学生在试讲讲课时由于时间不足只能说课,不能保证实习生发展实践能力的时间,以至于他们在课堂教学用语、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纪律、教学管理和有效实施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不可能有机会进行教学操练,实习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艺术从而得不到升华。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试讲学生不能按照所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要求,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他们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讲学生上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重点、难点和考点”来呈现,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对象的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及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的过渡很少刻意思考研究,甚至有的试讲学生语言综合技能欠缺,由此可见,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三)板书设计欠规范

试讲指导期间发现,除少数试讲学生授课时用了教学简笔画、板书及板书设计较好外,相当部分学生的板书和板书设计不能令人满意。板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板书凌乱、大小写不规范、书写不成行、书写潦草、书写不流畅、字体混乱、整体效果差。板书设计主要存在下列问题:没有主板书和副板书之分,板书时常常出现随意性;主板书没有充分体现授课的重点、难点、中心和关键,主板书书写内容太多而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领会教师授课的思路,不利于形成联想和促进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实习生板书时通常只有文字而没有图形、图表,没有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而导致板书不能增加对学生信息刺激的强度,没有起到突出教学信息的强调功能,不利于学生记忆的“双重编码”和思维的加工处理,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认知效率的目的。

三、对策研究

(一)强化校内实习试讲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弥补试讲期间实战教学少的不足,应积极探讨学生在实习前一学期加强试讲指导工作。首先,加强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应在教学法每一章节授课完毕立即进行该章节内容的实战试讲,以达到最佳试讲效果;其次,在分散指导、集中会课、“案例分析”指导过程中,加强学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说课技能的训练,具有初步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力求做到说准教材、说明教法、说会学法、说清教学意图、说清练习层次,进而培养学生包括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堂活动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以及学生公开课教学技能。最后,为提高其他试讲听课学生的听课效果,要求学生在试讲听课时做到站在教师的角度和角色去听课,主要听试讲者在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要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前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要重点听指导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听课之后要进行听课反思;要做到横向和纵向比较。

(二)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加强师范技能培训

在试讲期间要务必讲求英语学科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备课要求做到备课堂教学思路(设计)、备详案(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学理念),同时要求学生处理好详案与略案的关系;注重知识目标,要体现启发式和发现法的教学理念,特别注重课堂情景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联想;要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推敲教案、内化教案,达到脱稿上课。为提高我系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突出师范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践型能力,我系应首先攻破学生英语语音薄弱的难关,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课堂用语的强化;其次加强英语板书设计和英语教学简笔画训练;再次应培训学生学习掌握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等实践操练;最后还应组织学生到重点中学现场观摩学习外语课堂教学和教育见习。

(三)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实习试讲管理

在教育实习试讲监管方面,我系已经形成了系领导监管,值周教师巡查以及师生监督的网络管理机制。我系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担任《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师担任实习试讲指导教师,进行全过程参与学生的教育实习试讲指导,分管教学系领导和学科教学论教师直接参与试讲集中会课、座谈和实习动员指导,介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等进而多渠道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实习试讲管理以取得实效。

四、小结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已经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民族院校应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重视未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开设专业学科知识课程、师范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方面力求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群体;以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夯实未来教师职业基本功;狠抓英语专业学生师范技能、教育见习以及与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与实习学校合作研究和“反思型”教师行动研究。经过我们的努力,我院学生的未来教师素质肯定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毕业生一定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罗明礼.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教育与职业,2006,(6).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6

(1)知识梳理课。基本程序设计,比较常用的有:①以题目带知识,考点知识化,知识问题化。即先练后讲。②以结构带知识,从知识结构入手切入复习,顺藤摸瓜,各个击破。即先讲后练,讲练结合。③问题导学式,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让学生直接填写或在课本上找答案。至于按哪种程序进行,可针对校情学情实际选择,一般来讲,基础好的学校或班级,可选择先练后讲,基础稍微薄弱一些的学校或班级可选择先讲后练。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中,应既有先讲后练,又有先练后讲,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与空间,做到“讲—练—悟”有机结合,效果会更佳。一般来说,切入复习,宜采用先练后讲,以问题(或题组)为依托组织教学,即知识考点化、考点问题化。这种复习方式,选题最为关键,尤其是复习导入时所选题目(题组),既要有基础性,又要有代表性,题目越基础、越经典,效果就越好,就越能真正实现浅入深出。

(2)讲评课。是高三二轮复习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细化一下,又可分试卷讲评课和习题讲评课。学生的能力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上好讲评课,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Ⅰ.讲评的几个环节。无论哪种讲评课,都必须确保“训练—批阅—反馈—讲评—补偿”等几个环节的完整与落实,即落实好“四必”复习教学原则: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Ⅱ.讲评的基本方法。评的基本方法就是归类讲评,归类的内容很多:按考点归类,按能力要求归类,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按高考题型归类,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同是错因分析,又有知识方面的、思维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7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多读、精讲、精练”(以下简称“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课题是澄海市教研室针对语文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现实,于1993年开始构思,并于1995年下半年起定点试验的教学科研项目。经过一年的研究和试验,已经显示出可喜的成果。试验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逐步养成了阅读、背诵和积累的良好习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课题试验受到普遍的关注。

   “一多二精”诵读课题从酝酿到开始定点试验,大约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这中间,我们认真地分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全面整理和学习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理论和经验,并经过群众性的课题论证,使课题试验有了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酝酿中,我们认为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语文教学改革不应割断历史,而应当根植于传统。张志公先生关于应该“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论述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由此,我们开始着手搜集、整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理论,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述,并与现代教育科学、语言科学相联系,从而提出了“多读、精讲、精练”的试验课题。

   下面把本课题试验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作一简要介绍。

   “多读、精讲、精练”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保证试验有步骤地进行,我们确定第一轮试验以三个学年为周期,每学年以一个方面为试验重点。第一学年(1995~1996学年度)以“多读”为重点,研究确立诵读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过程;第二学年(1996~1997学年度)以“精讲”为重点,通过试验确定精讲的基本要求、方法,确立精讲的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理解过程;第三学年(1997~1998学年度)以精练为重点,研究探索语文训练的内容、数量和形式(包括课内外),确立精练的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过程。本课题对“读”、“讲”、“练”三方面分别规定了具体目标。

   (一)多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大纲对朗读、背诵和阅读的要求,课堂上多诵读,课外多涉猎,具体目标是:1.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每篇必诵读;不论何种课型,每节课必诵读。2.认真研究各种诵读形式(吟诵、朗读、默读、背诵)对优化学生语言感知过程的作用,把各种诵读形式灵活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3.默读和朗读是最基本的读法,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默读重在思考、理解,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和批注;朗读重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要根据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选择吟诵、背诵的文段、诗篇,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并积累语言材料。4.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足语文活动课,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小组,要求学生每周必读2—3篇文章(指课外阅读),并备好读书笔记本,定期组织课外阅读,写作交流。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舰船结构力学现代信息化技术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舰船结构力学》是舰船工程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以材料力学和舰船结构知识为基础,着重讲授舰船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并为舰船强度设计等工程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该课程包含大量抽象、枯燥的力学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需要进行大量习题的练习与实作,教学主要沿用板书和口授的传统模式,存在讲授难度大,学员理解困难,是一门难教难学的专业基础课。与此同时,为适应海军走向深蓝的战略转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对学员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实践学时增加,课堂授课学时被压缩后,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保障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那么如何在提高授课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将培养学员综合素质要求落到实处,已成为教学工作者们必须深思的问题[1]。

90年代中后期开始,现代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广泛传播,课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4]。事实上,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课程信息匮乏,学时不够等实际问题。然而,由于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粗制滥造、不假思索的拷贝与复制以及照本宣科的平铺讲授,所带来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员责任心、业务能力下降以及学员理解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也已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并加以正确使用和评价,仍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此,本文以《舰船结构力学》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结合为例,与大家共同交流认识、经验和体会,以供教学研究者们参考。

一、《舰船结构力学》与信息化辅助教学技术的特点分析

(一)《舰船结构力学》课程特点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设船舶结构力学课程的院校,伴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教学体系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三次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开设之初(20世纪50年代)为120学时;80年代中期教学改革时,调整为90学时;90年代后期,调整为70学时,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实践教学取消;21世纪初,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对学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再次被重新调整,总学时数虽仍为70学时,但是课堂讲授被压缩至56学时,授课方式逐渐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舰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杆系结构求解-如:连续梁、刚架和板架的计算,薄板弯曲理论、杆系结构稳定性计算、弹性力学基础、圆柱薄壳弯曲问题求解以及有限元法。课程特点表现为:基本概念多,理论性强,注重公式推导、力学概念的建立和工程实际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特征

为了扩大教学信息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作用,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之中,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形成的较为固定的,且体系相对完整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方法与技巧等,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目前较为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授课多媒体课件,用以配合教员,辅助完成课堂讲授;二是课程网站平台,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可为在不见面的条件下完成教学互动提供平台。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并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信息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示在学员面前,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与《舰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融合

21世纪初我校《舰船结构力学》课堂授课开始采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初期主要是将教材上的图表和公式搬上屏幕,随后逐步将习题讲解也采用多媒体形式讲授。一时让教员们感到授课效率明显提高,学时不够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备课强度好像也减轻了,授课难度好像也下降了。但通过对连续几届学员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时发现,学员上课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似乎更为突出了,基本概念模糊,解题思路不清的问题更为严重了,考核试卷难度往往被迫下调。

深入剖析原因,可以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言传身授,重视公式推导过程中逻辑关系的阐述和科学的严谨性,其优势在习题讲解和学员思路培养方面作用明显,讲授过程中学员能够随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更为强调信息的综合集成,表达形式多样化,如:音像、图文以及视频动画等,这虽有利于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和现象以最为直观,最为简洁的方式加以表述。但由于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所带来的信息量过大、讲解过快,投影的强光线易使人疲劳等等问题,若不能很好的加以处理,往往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文献[1,4]认为相比多媒体而言,传统教学手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乐趣,教师与学生的思路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下更容易融合到一起。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真正做好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与《舰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明确以下几点,并树立正确的指导原则。

(1)信息化技术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应该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在较大程度上是丰富了教学辅助手段,它极大地提高了课程讲授形式的可设计性。

(2)信息化辅助教学对教学设计的要求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幻灯片的播放节奏、公式出现顺序对理论公式推导中逻辑关系的阐述形式、动画的表现力、幻灯片与板书的配合以及字体、背景和图片的色彩搭配等等,都要求教员在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倾注大量的精力,加以精心设计。

(3)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工作中,教员仍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更为强调教学互动。课程讲授的教学设计对教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充分显示了教员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教学辅助地位,充分发挥教员授课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舰船结构力学》的授课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将使得学员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过的知识难以真正吸收,并不能切实保证高质量完成授课任务。因此,必须强调教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优势,掌握课堂节奏驾驭技巧。如:课堂教学中,教员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都是与学员进行思想交流、促进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式[1]。另外,传统教学的主要载体-黑板,近10年来容易被多媒体教学所忽视,有些课程整堂课中甚至存在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的现象。本文认为出现这类状况的根源在于很多教员没有正确或真正理解幻灯片与板书的关系。以《舰船结构力学》授课为例,本文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板书,至少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1)可以弥补幻灯片交互性、系统性差的缺点,将有利于使学员更有效,更明确的把握整堂课内容框架和总体思路;

(2)在重点难点问题关键过程的阐述方面,推导过程的板书,其表现形式更为直接,更易引起学员思想上的共鸣;

(3)板书同时也是控制授课节奏,体现教员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缓解学员紧张状态的有效利器。

(二)重视教学设计,精心安排组织施训

再次强调,信息化技术仅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如何使学员尽可能牢固的、容易的和便捷地掌握知识才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真正目的。《舰船结构力学》早期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多数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在演示上缺乏变化,抓不住学员学习的兴趣点。习题讲解更是如此,解答与题目同时显示,无法体现求解过程的渐进性。从而导致学员解题思路不明晰,步骤不易掌握。先进辅助技术手段的应用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视教学设计。而真正做好教学设计难度很大,它与教员个人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甚至与审美观都密切相关。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开展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系统地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及讲授内容。在此基础上,经常开展换位思考,即从学员对知识循序渐进理解规律的角度,理清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讲授教学预案;

(2)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和基本概念的引入进行重点设计。以力法求解基本思路的讲解为例(图1),首先是提出问题,即待求解连续梁结构问题的提出;然后,利用已学单跨梁求解知识引导学员对其进行分解,当学员已进行思考后,给出两种分解可能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明这种单跨梁结构就是力法求解的基本结构。整个讲授过程中始终贯穿基于由已知求未知的科学探索思想。既能让学员联系已学知识对待求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又简洁明了的引出了力法求解的基本思路。

同样,在阐述一些难以理解的基本概念时,精心的教学设计能使学员非常直观地理清结构受力和形变特征,正确把握基本概念来源。如在提出圆柱薄壳弯曲的“壳带”概念时(图2),由于封闭圆柱壳承载形式比较复杂,且为圆柱坐标,学员理解较为困难。但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细心的动画设计和教员对受力分析和结构对称性的同步讲解与分析,学员反映就很好。

(三)做好新老教员经验交流,提高多媒体运用技术水平

通用信息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虽发展迅猛,然不过仅10多年的历史。这对于长年从事传统力学课程教学,且年纪较大的教员而言,熟练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的确是一件颇为头痛的事,但这些教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完备。而年轻教员接受能力强,一般都能较快较好的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但教学经验相对欠缺。对于不能熟练驾驭课程教学的新教师,不熟悉多媒体课件以及缺乏基本多媒体运用能力的教师而言,课堂节奏是很难做到控制自如的,这就会导致教员被幻灯片演示进度牵着鼻子走,授课重点不突出、语调过于单一、讲解速度偏快、学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等不利于掌握学习内容的问题。对此,课程组应通过备课、试讲、课件制作技术交流等,以促进新老教员的经验交流。

应该说,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对教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代教员从事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这要求教员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知识,即要求教员既要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更应具备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知识技能。

三、课程网站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网站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技术手段,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果,使主动学习和教学互动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和学员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共享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5~7]。课程网站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课程,一般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大纲、网络课件、试题库、资源库、疑难解答及论坛等几大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课件是指网页教材和电子教案,网页教材将课程内容、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名词释疑以网页形式加以表述;而电子教案则主要为教员课堂讲授视频和幻灯片的同步播放。主要用于学员回顾、复习或自学课程内容,梳理知识体系,加深理解。

(2)试题库包括历届测试样卷和自测题库,并提供标准答案或解题提示,学员可利用自测界面进行自测,通过自测结果和标准答案的比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中的关键问题。

(3)网络答疑及论坛为教员实时或定期与学员进行交互活动提供平台,学员可以在该区域自由留言,包括各种交流、讨论和建议。有利于教员与学员的相互理解,提高施训质量。

此外,通过课程网站还能够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以弥补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衔接程度较差的不足。比如:由于学时的限制,舰船结构力学课程中对于有限元法的使用和介绍学时偏少,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大型商用有限元法已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和广泛认可,因此,在课程网站的资源库放置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工程软件资料以及帮助文件将有利于开阔学员的视野。另外,还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和编制一些结构力学“迷你”求解器,如位移法求解杆系结构计算方法、平面问题有限元法求解计算方法等等,利用这些可下载的小软件,既可提高学员的电算能力,以满足结构力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将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是开展《舰船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方向和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必须认识到信息化辅助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仍然是教员,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并不是减轻教员负担的良药,相反它对教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方林.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06,Vol.7,no.2,p.44~45

[2]张晔芝.现代网络技术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长沙铁道学院.2006.06.Vol.7,no.2.p.40~42

[3]陈焱,陈五湖,祁皑.结构力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4.12.Vol.13,no.4.p.75~77

[4]冯秀梅.《结构力学》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内江科技.2009年第1期.p.189

[5]侯俊英,蔡江新,王焕定.网络课程开发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成人教育.2002.08,Vol.190.p.56~58

[6]文国治,赵更新,游渊.结构力学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高等建筑教育.2006.06,Vol.15,no.2,p.116~118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人工智能

一、引言

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是国内高校最早开设的该课程之一。198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校蔡自兴和清华大学徐光编著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成为国内率先出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教材,为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一部好教材,对人工智能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我校人工智能课程自开设以来已培养约30届学生,培养人数超过3000人。授课对象包括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和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研究生。2001年,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网络课程”被评为优秀网络课程。2003年和2007年“人工智能”分别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和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同时,课程的相关网络资源和知识表示方法的课堂录像陆续上网,向全社会开放,成为学生复习和自学的有力手段和特色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风靡网络,建设我国自己的视频公开课已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的等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应运而生。我们的“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的视频公开课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已成为首批播出的课程之一,受到公众欢迎与好评。

二、讲授内容选定

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和公众颇感兴趣的科学。网络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是免费开放的科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由于人工智能属于专业基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专题,避免艰深的专业知识,让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感兴趣,是安排视频课程内容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在内容安排上将重点放在专业史和热点研究介绍上,其目的是通过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一些经典或热点问题的研究情况,激发大家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增进对人工智能知识的了解,认识到前沿科学其实离现实并不遥远。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本视频课程并没有照搬平时上课的内容,而是精选了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首先概述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及其认知观等。然后介绍人工智能中几种经典技术,包括推理证明技术、问题求解技术等。此外,对人工智能中公众最感兴趣的一个应用领域――机器人学进行阐述。最后,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最新研究发展领域,如计算智能和群智能技术等进行讨论。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讲:人工智能的诞生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充满了激烈争论,其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也历经了质疑、批评甚至打压,直至出现希望的曙光,形成今天的可喜局面,其过程可谓艰辛。该讲从不同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定义进行介绍,分析其异同,介绍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让听众对什么是人工智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讲:人工智能的学派

从符号主义为代表的经典人工智能到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说是从一家独秀走向百家争鸣。该讲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各自的理论基和认知观,并论述人工智能对社会、文化、经济等层面的影响。

第三讲:经典人工智能的推理技术

经典人工智能的有关推理技术和方法是早期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手段,用于研究基于经典逻辑的自动定理证明等问题,对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讲主要介绍基于数理逻辑方法的推理证明技术,尤其是定理证明方法的代表之一――消解原理。

第四讲:问题求解与搜索

问题求解技术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涉及问题表示和求解搜索两部分内容。这一讲主要介绍问题求解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状态空间法,阐述图搜索方法和求解策略,特别是引入启发式信息的启发式搜索方法。

第五讲:机器人学

机器人是人们听到人工智能时几乎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事物。机器人学作为一门学科,该讲介绍机器人学的发展过程和机器人的分类,探讨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说明研究开发机器人技术的动机。

第六讲:人工智能的新领域――计算智能

经典人工智能虽在早期占有统治地位,但目前已经不再是研究热点。而计算智能则异军突起,成为智能学科中新的增长点。本讲主要介绍计算智能的几个主要分支神经计算、进化计算、模糊计算和人工生命的一些基知识。

第七讲:人工智能中的仿生学――群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等高度交叉的科学,不仅涉及到计算机、自动化、数学、信息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心理学、脑科学、仿生学等各种学科。群智能就是仿生学在人工智能中应用的典型。该讲主要介绍受到蚁群和鸟群社会行为启发而构建的蚁群算法和粒群算法,将其转换为可计算模型,引入到问题优化求解中。

三、课程建设经验

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和授课时间的限制,在只有30分钟的一讲一主题情况下,要像平时上课那样详细讲解是不可能的,为此需要对视频公开课的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我们的人工智能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其教学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具有一定优势。

首先,使用主讲人编著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作为课程教材。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编撰了不同类型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2003年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2005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面向大专院校和网络课程的《人工智能基》,以及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面向管理类学生的《人工智能及其在决策系统中的应用》。2010年又出版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四版及《人工智能基》第二版,使教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人工智能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些教材已为高水平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视频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教学资源丰富,知识融会沟通。课程主讲人也是部级教学团队“智能科学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团队成员除承担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外,还负责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也都有对应的自编优秀教材,都可直接作为课程的参考资料。

“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明显特色(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肯定,被教育部评为部级优秀网络课程。特别是更新后的向导学习、个性化以及算法实验,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实现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先进性。网站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书、课堂录像和参考文献一应俱全。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网站、新闻组、BBS等,包括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讨论、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的演示动画

和实验等。

虽然有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为了适应视频公开课的需要,在视频公开课材料的组织上仍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视频公开课课程具有下列主要特色:

(1)材料翔实、图文并茂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其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曲折。在课程资料组织过程中,对许多重要理论与方法的提出者以及一些会议与纪念活动等介绍,基本上都配以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是自己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则是从网络搜索得到。这些图片的引入,给本来相当枯燥无味的文字和概念增加了趣味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是视频教学优势的一个体现。

(2)深入浅出、直观生动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讲述前沿理论的专业基课,其复杂的技术、算法、理论是一般观众很难理解的。视频课程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将这些问题讲透,而是通过形象的动画说明基本原理和概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真正起到带“入门”的作用。这也是视频课程的优势所在。

(3)精选题材、注重趣味

人工智能是一门高度交叉的科学,涉及面极广。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门学科,公开课着力于讲授内容的精选。从人工智能的起源开始,分别介绍了经典人工智能的搜索推理技术、当前的研究热点计算智能和群智能技术,以及人们对人工智能最直观的印象――机器人学,形成一定的体系。在这些题材中包括了逻辑学、生物学、脑科学、神经学乃至仿生学等不同的学科交叉,力求使枯燥的科学理论变成美味的知识盛宴。

四、问题与体会

经过紧张的准备和拍摄过程,“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精品视频公开课终于上网与广大观众见面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等原因,本视频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今后弥补。

(1)考虑到比较通俗易懂的要求,使没有相关专业基的公众也能够基本上听懂,因而将很大一部分内容的重点放在了专业史上,其专业深度不够。

(2)由于每讲必须在30分钟内讲完一个专题,因此难以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只能简要介绍其原理和概念,使观众能知其然,却没法知其所以然。

(3)国外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随堂录像,视频课讲的内容就是平时课堂讲授的内容。而我国的视频公开课课程却强调普及性,相应的牺牲了部分专业性,在定位上仍有犹豫。这可能是我们的公开课与国外公开课的一个重要差别。

要把我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好,不能盲目追求观看率和点击率。从课程性质上看,文史类课程由于受众面广,容易被更多的人群接受和理解,观看的人就自然会多。理工类课程由于受限于领域基知识,受众面相对较窄,其接受程度肯定较低。要真正建设一门好的视频公开课,还是应该明确定位,内容贵精不贵多,完整清晰的讲述好若干知识点,让观众真正有所收获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傅京孙,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宋健,学科前沿的最精彩成就[C],见蔡自兴,徐光编著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本科生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蔡自兴,蒙祖强,人工智能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在决策系统中的应用[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0

一.基本操作过程。

(1)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抽一组,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学生讲述:学生在讲课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

二、指导讲课法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1)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教师可上完一部分课后,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请学生讨论讲解。

(3)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己列出题纲,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讲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当众表达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不仅要大胆地说话,还要清楚、简洁、有层次,让人听懂。这种登台表演极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得到极好训练。

(2)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不仅要有说的能力,更要有内涵,经过积极预习准备和老师的指导可完全记往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3)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讲课既要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因为有“努力把课讲好”的内动力,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在对不同内容“讲解过程中,使多种思维方法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