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5:02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语汉语热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8-01

我们是一个已有十几亿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国,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4,在国际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崭新形势下,由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频繁接触的迫切需要,我们固然需要多多学习各国语文,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重视我们本土的汉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著,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该按不同比例以古今中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著名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是比较适当的,是符合当前需要和国际文化交流趋势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选入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应略占多数,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又应以散文为主。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易懂,平时接触较多,所以略少。外国作品选入虽少,也可以扩大一些视野。我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人,就力所能及,在尽量多多自学些有代表性的名著,不要只限于教材中极其有限的作品。考试及格,绝不等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已经足够了。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既根据国家对造就和选拔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又考虑当前世界上“汉语热”的形势,同时也注意到了各国大学对本国语文越来越学好的要求。我就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家共勉,望大家都能重视好好学习我们的本国语文。

参考文献

[1]黄秋勇.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

[2]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1).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汉语言文学本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职语文教育者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教学从属于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在修养,而一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两者教学的重点虽然具有差异性,但都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普通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开发的思想理念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方面的对接措施。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它更偏重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教育,不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求同存异,以两者的共同点为突破口,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优势是议论文、科普文等实用性文体不能比拟的,教师要发扬汉语言教育的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对学生人文关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情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目的,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上有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高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对接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开设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整合起来,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其读写说三方面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调研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想象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组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魅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视听读写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以情感体验为媒介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研究

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味提倡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我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更是不如以前,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散文赏析及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汉语言文学中散文鉴赏及教学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散文的鉴赏

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现当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散文能够在文章中表现音乐层次的美,同时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时,白话散文的叙述内容个别国家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亲近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散文鉴赏水平。

(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教学的缺失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工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教学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教学风格死板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散文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和鉴赏风格较为死板,在进行散文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是将散文通读一遍,然后划分出散文的结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差,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单文。目前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热情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体会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是对散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风格

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的整体水平就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改变教学的整体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做起,要能够在学校建立起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要十分重视对于哈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文学散文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进行改革。

(二)丰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时代精神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要能够在开展教学工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让语文的课堂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一些相关的动画的影像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散文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加深对于散文内容和散文意境的了解。

(三)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

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散文的诵读,要能够通过诵读对散文的意境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散文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风格死板、散文赏析教学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散文的赏析质量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当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赏析和学习途径、丰富教学和赏析方法、改变教学和赏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从严格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又因其课程特点的特殊性,通常将汉语言文学独立成一个的学科。相比较于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更侧重于文学艺术性,在传播语言知识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实际中,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良好对接,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国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区别点和共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到两者对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进行进一步深化开展汉语言文化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注重w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创造学生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两者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结合弘扬中国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珊.浅谈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7,(04):76.

[2]宋扬.人文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C],2017:11.

[3]闫密双.试析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和语文教学的联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11.

[4]叶开.母语之殇:语文教育的失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5-19.

[5]邹少强.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J].语文建设,2016,(24):5-6.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5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记录形式,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在国内国际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代,为了有效的推进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加快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汉语言文字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汉语言文字特有的结构、发音和含义,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才能在实现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路途上,更新相应的语言和文字的要素,并能够抛开地域偏见和文化壁垒,实现国际范围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增强中国国际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汉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一)汉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是包涵汉语言和汉文字两个方面,它是中国独有的语言,也是现如今中国社会运用最普遍的语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在研究和探索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记载着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历程。汉语言文字字体演变过程历史悠久,并在中国新的文化背景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得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有特殊意义,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不同的用词、汉字巧妙组合,传达出文字作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汉语言文字的意合特性,使汉语言文字表达出得内容独特新颖,内容复杂多样,呈现出得灵活性、简约性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语言文字最初也只是用于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是沟通双方能够彼此理解的基础,同时也是传达出沟通双方内在想法的重要方式,具有其独到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汉语言的文字与发音有着很明显的地方性差别,特别是在读音方面,这一面是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障碍,但也是中国语言文字丰富性的重要方面;汉语言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发音;汉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和表达工具,作为思想表达的基础,循环往复;汉语言文字很强的易读性,不同的文字排列和组合整齐而有规律,整体性非常强;汉语言文字中的独立的文字有相应的音节,匹配不同的语素,语音与语素相互适应;除了应用广泛的普通型余元,口语也是重要方面,不同的职业的专业性属于折射出得是不同的专业、职业的特殊性的文化特色;汉语言文字中的很多形声字,占据了中国文字的90%左右,决定了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易识性和内涵性。汉语言文字数量居多,复杂多变,也是众多的表意文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中国文学发展

中国文学的风格在世界文學丛林中独树一帜。发展历史久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时代精神的变革。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近代的诗词典籍,文学文字内容丰富、文字用词优美,时代的变化带来中国文学的不断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地域性特殊用词,完善丰富着中国的文学及其内容,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水准。中国文学的风格有着其特殊性:词汇表达的手法多变,简单与复杂相互交织,汉字的立体性很强,决定了汉字的信息多,容量大及其传达出得内涵及其丰富;汉字的表达具有直观性,但是在表意上却有很强的意象性,不同的人在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时,由于自身的独特感情和想象力,会对文学有着复杂的理解和感悟;汉语言的声调有四声,使得汉语言表达是非常的富有节奏感,特别是中国的诗词文化,可以朗诵和吟唱的诗词,是汉语言在音乐方面美的表达和传递。汉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也是在汉语言文字支持下中国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

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

(一)拓展中国文学的想象力

汉语言文字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的积累和丰富,在传达出表层的意思之外,汉语言文字所创造出的意境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国文学具有多种的文学表现形式,诗词歌赋等等,都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更是在一种思想层面的精神层次的展示和宣泄。中国文字的象形性以及一次多解,在综合促成中国文学的上,将中国文学推进到新的高度。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具体的诗词描述的诗词环境中,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强烈的认同,汉语言文字拓展了人们想象的空间,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知识,创作出的中国文学作品折射出生活之感和心灵之美。

(二)增加中国文学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字是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语言文字,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把握住时展的脉搏,语言文字也会相应的进行更新和丰富。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和丰富性使得汉语言文字在散发其独有的魅力。汉语言文字在语法、结构、组词、造字、读音等各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富有特色的汉语言文字,造就了极具艺术性和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研究上,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是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很多古代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便会丧失其原有的意境和内涵。这不仅仅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对于诗词的立即的差别,更是由于不同的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组合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表达的意境的深刻影响。

(三)推进中国文学的国际性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6

(一)汉语言教育强调人类社会的价值特征和发展意义,属于传统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提高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水平,传递人文风貌,因此根据汉语语言自身的专业特点,汉语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教育的实用性。与其他注重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科相比,汉语言教育更加强调社会效应。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汉语言教育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丰富。

(二)语文教育

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在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语言,才能将生理活动和心理表现转化为外部交流语言。因此语言可以对人类的思维进行反映。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语言、掌握语言,从而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就必须积极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延续母语、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1]。

二、汉语言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异同

(一)汉语言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相同之处

1、汉语言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一致的教学目的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教育,其最终的教学目的都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化应用人才,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相关要求。两者在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均具有相同之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为关注,强调教学的工具性特征。汉语言教学强调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

2、汉语言教育与语言教育均提倡人文关怀

无论是汉语言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非常强调人文关怀,强调要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汉语言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

1、二者的专业程度不同

汉语言教育比语文教育的专业性更强,因此在教学时更多的涉及到专业性的知识,一般是在中专和高等院校中设立,对于学生的基础有着一定的要求。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业程度较低[2]。

2、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言教育非常重视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和准确,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并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性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准确的表达,并展现语言表达的动人性、灵活性和生动性。语文教育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低于汉语言教育。但是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三、促进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

(一)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理念的对接

要实现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理念的对接,就必须提倡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并将其灌注到他语言教育中去。汉语言教育不仅要对文化传承与广泛的关注,还要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对语文教育进行完善和发展。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教育应该增加更多的开放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增添其时代意义,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汉语言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二者的理念对接[3]。

(二)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对接

在教育技术方面,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来进行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实现二者的对接。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课程,开放式的远程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联系起来。

(三)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对接

要实现汉语言教育和语文教育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对接,就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课程形式进行丰富。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教案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例如录像课程、教育频道、视频节目等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对接

无论是汉语言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实现二者的对接,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事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文化导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热”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对外汉语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基础理论教学,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难以从更高层次上掌握和理解汉语,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面对这一问题,文化导入观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汉语、外语甚至其他学科领域应用开来。

所谓文化导入,即教学过程中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民俗等一切与文化有关的因素,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我们倡导构建文化导入机制,以“了解文化、掌握语言、学以致用”为基本目标,全面树立文化教学理念,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语言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

一、文化导入背景分析

要使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教育教学规律,就要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中华文化

“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千百年来,汉语的学习和传播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二)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必须结合进行

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掌握一种技术,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汉语教学变成了仅限于传授学生字词句、说话、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的技能课,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汉语之美认识的严重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必须也只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积极倡导现代教学理念,才能重新激发其活力,展现其魅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汉语正面临危机,必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点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而言尤为重要。当前,各种外来语言势力、网络语言等纷纷进入汉语表达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汉语,纯粹性日渐消解,功利性不断强化。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汉语同传统文化之间不断背离、迷失和错位。“汉语正面临着危机,拯救汉语,是刻不容缓的事情。”[2]这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学人的共识。同时,目前汉语所面临的这种危机,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汉语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汉语、了解汉语、用好汉语,从而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

二、加强文化导入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3]在语言教学中,发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必须而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认真总结与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导入对汉语教学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在当前的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占据更大的比重,承担更多的使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全方位的文化渗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格修养。”[4]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实施,核心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汉语教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也可以借语言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传播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积极的文化导入,重新挖掘和弘扬汉语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还是修辞,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汉语发展中的不同特点,在汉语昂首走向世界的今天,汉语教学理应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象。”[4]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对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通过彰显语言的文化属性,赋予汉语教学崭新的活力

在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与语言的文化属性紧密结合,才能保持这门课程的活力。中国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汉语不断发展的源泉。汉语教与学的过程必须与中华文化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相互融合,赋予汉语教学崭新的活力和学习汉语的不竭动力,切实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四)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广泛联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汉语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味的语言,汉语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将语言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展示出来,通过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承认这种‘文化特性’的存在,并了解这一‘文化特性’的产生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词汇。”[6]如在语音教学中适当加入古诗词格律、节奏、风格等知识,在汉字教学中讲授汉字发展史和中国书法等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三、如何建立文化导入机制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中应着重建立文化导入机制,即以文化导入为中心,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调整为手段,以教材调整等为辅助,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一)以文化知识的导入为中心,不断增强汉语教学的文化深度

梁潄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属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人文知识的参与。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中,必须把汉语置入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学习和研究,还汉语教学以本来面目。如结合古代语料、语言趣话等,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结合文字发展史讲授汉字构造演变;结合诗歌韵律讲授语音知识;结合文化变迁讲授语法结构推演;结合历史知识讲授词汇更替等等。既以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语的文化认同,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文化高度。

(二)以教学方法革新为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中,许多人未经严格训练就走上了讲台。这些教师的特点,据李泉先生分析,主要有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习者的了解,忽视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忽视教学活动的可预知性,缺乏平等观念和包容意识等。[7]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实践能力的锻炼显得更加重要。一定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调研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应用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立足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以实际应用为最高准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汉语教学既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还要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针对留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与留学生举行互助语言学习,举办双语晚会等,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学习和传播汉语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努力扩充汉语教学的信息量

“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8]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一方面他们要接受第一语言教育,同时毕业后又要对留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育。他们在其中有身份和思想的转化问题,既要学好,也要教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体验式教学,把文化行为训练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不改变课程目的、性质的前提下,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比重。如:汉语语音教学中可讲解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词汇教学可着重介绍汉语的词汇系统、词汇的发展演变、词汇的色彩意义等,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语法教学应从新的高度认识汉语的结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介绍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新动态、新流派,同时要广泛涉及语法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汉字教学除介绍汉字的发展、现状、信息处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知识,还要着重讲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修辞教学应引入新兴的语用学研究成果,广泛涉及文学、历史、民俗、礼仪等知识,改变修辞教学的枯燥现象等,以有助于学生认识汉语的过去和现状,思考汉语的未来,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建立良好的知识储备。

(四)以教材和手段更新为辅助,积极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阅读面

同其他专业的汉语教学一样,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也要大胆试用新版教材,使学生能对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有所了解,从而拓展知识面和研究视野。以《现代汉语》为例,目前普遍使用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但此教材知识体系相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的科研成果,例句和习题的编排也已过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一教材无法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双向需求,因此应该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紧跟研究前沿,积极引进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学习兴趣,补充相应的参考读物,有针对性地推荐好的《现代汉语》读本,供学生自学或参考。条件成熟时,可根据教学实践编写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学生要求和教学实践的教材。另外,传统的讲台黑板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兼有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可以让他们学会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校中文系现有汉语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核心,全面倡导汉语文化教学理念,建立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学习、使用、推广汉语的良好习惯,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1][波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朱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4]李成,张晓杰,于文海:《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文化学刊》,2006年第2期。

[5]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6]张晓璐:《语言、文化与思维》,参见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7]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载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8页。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7]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波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7.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8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其中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在这个时候,汉语言文学表现出来的没一个特点,都是世界的,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学习汉语,也就表明汉语的魅力非常大,本文就是具体的分析汉语文学其中的审美。

1汉语言文学的特性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体,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热爱自己的母语,汉语言文学就像语文一样,是为了培养我国良好素质的人才,让语言文化得到发展,目前,汉语言教育是一个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汉民族文学这三个组成了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研究主要是重视文学的发展多样化、对于汉民族文学来说主要研究的就是历史中出现过的文学,大多是传统的文化具有民族特性。世界华文文学就是在世界上汉语表现出来的特点。通过这些,让汉语言文化再进步一些,作为一个人文学科,要把握其特点特性,感受当中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汉语言文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在古代,要想在实际创作中表达美的感受,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因为在古代,容易把语言和审美分开来看,经常顾此失彼,要么特别重视一方面,另一方面完全不管。比如法家的作品,教育的就是人们要懂得用法,比较强调的是法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文章毫无美感,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好像现在的教学一样,一味的传授知识,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种就是只注重文学上面的美感,一点实用性都没偶,写一些看着比较美的文字,但是实际上不能让人获得什么启示。

2.1古汉语来源生活

在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就会研究文学中想表达的时候内容,有什么样的意境,但是在这些意境背后,都是从生活中来源的灵感,在经过作者的渲染,往往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情感,古代的时候创作经常是要仔细观察身边的生活,然后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文章有作者自己的审美和意境,这样的创作会让文章变得在有美感的同时也会让人们有所启发,所以在解读古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其中的意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所渲染的气氛就是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作者通过一波三折的描写,让读者有了想读下去探讨其中缘由的意愿,同时这种氛围还让读者领悟了道理,是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汉语言文学就是通过身边的事情来阐述一些道理,让读者有所思考,从而得到道理。

2.2古汉语言可以侧面描述内心观点

在古代的诗歌中,常常会发现作者通过诗歌侧面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的非常形象,用这种描写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这就说明了古汉语言能够全面的作者表述内心,在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他心中所想,所发出的感慨,比如《早发白帝城》就抒发了自己流放途中遇赦返的心情。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就此我们就能看出来,古汉语言的美感表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烘托出氛围。

3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因为时代不同了,导致创作文学的环境也变了。表达的形式也开始不一样,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对于文学的审美也会有所影响,在一九八零年那个时代,由于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沉思,对于文学审美、人性、等等都开始思考,在那个政治混乱的年代,作家以及诗人都在思考历史,揭露当代社会的黑暗,这种沉思和揭露思想,像大海中引航的船,让我们有许多思考的东西,也引领我们在文学中研究思考,再对现实进行沉思的时候,让文学更加有了力量,也更多的抒发了群众的新生。在那个年代对于文学的审美,可以将沉思当作主题,那个时代人们向往于追求人生的解放,面对复杂的人生,总是会进行深刻的沉思,这样才会使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一定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定的理性,审美的色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样才会使作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4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审美

4.1汉语口语的审美汉语文学中最重要的还要数语言的审美,因为不同的地区的汉语拥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属性,致使学习汉语言的学生的文学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都会拥有很高的造诣。在汉语言的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拥有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普通话是所有国学语言的标准,汉语的审美要与普通话靠拢,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南方区域很难分清卷舌,就会分不清许多读音,讲很多的读音都说成一个;而与之不同的是,北方区域的普通话虽然较之南方较强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们对于卷舌不是特别敏感,也使发音不够标准,就不能准确的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所以,在口语方面的审美,就存在着地方差异。

4.2汉语书面语的审美汉语言文学中的代表就是古代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一般都是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并且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往往是人都会采用一些华丽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者是运用白描的方式,来真实的描绘景物,有的诗词则是用词鲜活,不会随波逐流,有的诗词则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含义,一语中的,道出重点,有的诗词则是在其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正面描写景物,或是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有些古诗中的悲剧描写并不是真正的悲剧,而是会为读者带来更深的震撼,而非悲伤;而有些古诗中的喜剧则不尽然是读者的趣味所在,而这种戏剧往往是一种反讽,来揭露一些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审美的另一种形式,帮助一些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者们更深层次的领悟到汉语文学的真谛,能够审查到汉语文学中的美感,弄清楚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标准。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处在不一样的时代会有不一样的审美,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进行解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我国很多学者正在积极创新探索,但是其中避免不了一些错误,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为了让汉语言能够让世界所接受所宣扬,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探索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薛学共今译.礼记[m].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2002:294.

[2]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J].北京:中华书局,2008,1:34.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10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二、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