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5:13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各种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案例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经济学内容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学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及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尽管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二)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比较片面很多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不清楚,比较片面,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也不只是进行国际贸易,而更多的是要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掌握,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认知不全面,也会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一)合理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是经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在这些经济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保证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时间比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经济失灵分析的主要题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要具有典型性,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复杂的案例,各种经济事件也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可以用于经济学教学过程,例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就可以以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作为分析的对象,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进行诠释,而且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相关性和兴趣。(二)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应该要真正发挥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案例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经济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探讨得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全班范围内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提高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重要的课程,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坤.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文信息,2016(03).

[2]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问题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6).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2

关键词:烟草专卖;公共产业;外部成本;政府管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45-02

烟草专卖业作为一个高盈利性行业,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点,即吸引最大化的消费者来购买烟草制品,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烟草消费也有其特殊性,即烟草消费的同时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不考虑烟草制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有害影响,一味提出壮大烟草专卖业规模,提高烟草制品产量等做法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对吸烟危害认识的加深,烟草制品的消费必将会退出人们生活的视野。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烟草消费市场巨大,烟草行业属于高利润的行业,国外烟草厂商对我国烟草消费市场虎视眈眈等等。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烟草消费带来的负外部性和烟草专卖行业的合理有序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摆在烟草管理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

1对烟草专卖业的经济学分析

(1)烟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毫无疑问,烟草作为一种稀缺性自然资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烟草在各个时期都对其消费者能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即经济学上的效用。同时,烟草作为一种经济农作物,经过烟草工业生产后成为商品,具有很强的资源稀缺性。因此,烟草资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价值的高低由其资源的稀缺性程度而定。

(2)烟草专卖业属于典型的公共产业。

经济学根据物品消费时所具有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第二类是公共物品,即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一般来讲,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第三类是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第四类是自然垄断物品,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烟草制品就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垄断物品,烟草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所享受的效用只有其自己才能够感受到,但是他并没对其他消费者吸烟形成竞争。因此,烟草专卖业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明显的公共产业性质。

(3)烟草消费带来的外部性。

烟草消费带来很强的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指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这种影响好的作用称为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坏的作用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烟草的负外部性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烟草市场的“市场失灵”。人们对吸烟所产生的健康后果不完全认知。1996年我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有68.6%吸烟者和54.6%的不吸烟者认为吸烟轻度有害或无害,67.2%的吸烟者和57.1%的不吸烟者认为被动吸烟无害或轻度有害,69.72%的人认为吸烟易患气管炎,仅39.82%的人知道吸烟易患肺癌,仅4.04%的人知道吸烟易患冠心病,而全部知道这三种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只有2.87%。②对烟草成瘾性的不完全认知。在发达国家,70%成年烟民后悔开始吸烟,2/3的成年吸烟者做了很大的努力来戒烟。③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即为吸烟者所施加的而由不吸烟者所承担的成本。不吸烟者会因为被动吸烟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度升高以及烟味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另外还应注意吸烟母亲对胎儿健康的影响、长期处于被动吸烟环境中的儿童的健康所受的影响。④吸烟引起疾病所开支的医疗费用以及劳动价值的损失以及火灾危害和烟草耗费的社会财富。

2烟草专卖市场对烟草资源配置失灵引发外部成本

烟草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经济资源,必然存在着市场配置问题。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基本手段。烟草专卖业作为一种公共产业,其烟草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以下难题,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消除外部成本。①烟草制品的单个消费者所愿意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不足以补偿烟草消费带来的平摊到个人身上的外部成本。②如果烟草制品的定价过低,那么宣传吸烟有害健康,阻止更多人吸烟就会成为泡影。但如果对烟草的消费制订过高的价格,有会导致已有的烟民失去吸烟带来的效用,造成吸烟群体的更多痛苦,降低了烟草资源的配置效率。③烟草制品的个别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对烟草资源作过低的评价,以便减少自己消费烟草所应承担的外部成本而支付的费用,以达到经济收益最大会,甚至出现“搭便车”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n.Gregomankiw)在解释外部性如何导致资源市场配置失效时,举了一个“共有地悲剧”的例子。欧洲中世纪某个小镇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养羊,起初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所有居民都在共有草地上放羊。随着镇上的人口增加和共有草地上的羊增加,草场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终变得寸草不生。是什么原因使得镇上的人们让羊繁殖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毁坏了共有草地呢?曼昆解释为:“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应该)有多少只羊时并不考虑这种外部性,结果是羊的数量过多。”曼昆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具有共资源产业性质的物品,每个消费者总是从自己最大化自己利益出发,忽视了外部成本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从而不愿意承担自己在消费公共资源是产生的外部成本。

负外部性扭曲了竞争性市场对该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的均衡并不是有效率的,此时的均衡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总收益最大化。对于烟草物品消费来说,单靠市场配置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解决由此带来的外部成本问题。首先,美国健康医学家Jeffreye.Harris教授在对美国吸烟引起的医疗费用计算中指出:每个吸过烟的成年人平均要比不吸烟者多花10%――20%的医疗费,有些甚至超过30%,中间数接近15%,这个经验值在各国普遍都存在。其次,我国90%的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使得被动吸烟人口在不吸烟人群中的比例高达53.5%,大约有4.2亿被动吸烟者,其中有三分之二(68.4%)的人每天均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再次,吸烟造成的误工、旷工、甚至死亡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程郁,张小林(2004)通过计量方法,计算和预测了我国因吸烟影响正常生产从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见下表1:

最后,吸烟造成的外部性还包括吸烟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由于母亲吸烟引起的婴儿死亡及婴儿出生体重过低、由于香烟毒素侵蚀造成了免疫力下降和疾病恢复缓慢等等。

3关于烟草专卖业的调控和手段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够使得烟草市场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烟草专卖业进行管制调控。

(1)直接管制。

从严格意义上说,专卖与专营是两个内容,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范畴,专卖是行政管理,专营是企业,烟草专卖体制改革重点应该改革管理重心和管理对象,即以原来的重点流通环节,也就是工业向商业、商业向商业的流通转变到重点管理消费环节。重点管理消费环节,既可以使行业垄断性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使专卖与专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了政企不分,同时又可以管理好并充分利用好国内庞大的卷烟市场资源,防止国家财税流失。

(2)加强宣传教育。

首先,要重视社会环境宣传。FCtC对于烟草制品的规定是吸烟危害的各种说明图案和文字必须占到包装面积的1/3,而我国的卷烟产品远远没有达到;烟害说明和控烟工作没有触及人们的灵魂,预防和矫正非主动吸烟的宣传不力。其次,要重视家庭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其充分了解到吸烟不仅对人的身体危害极大,而且对被动吸烟者、对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3)利用税收杠杆。

现行的消费税,名为消费税,实际上是不在销售区征收,全部在产地征收,卷烟消费税实际上变为产品税。另外,烟草税收在地方财政中基数过大,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对卷烟生产经营往往进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因此,我国烟草消费税对烟草专卖业的公共产业属性定位不够明确,对于烟草这类负外部性强的物品,应该通过税收杠杆,一方面保证对已经成瘾的烟草消费这征收高税,减少其消费数量,同时用以解决其带来的外部成本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征收高税来阻止潜在的烟草消费者进入烟民行列,降低未来的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姚志刚,毛正中.政府对烟草市场进行干预的经济学合理性[J].我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5).

[2]马冠生等.我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5).

[3]王春梅.由吸烟的社会危害议行政干预新政策[J].青岛医药卫生,2001,(1).

[4]张路.我国为何难禁烟草[J].百科全书,2005,(5).

[5]肖巍,吴华伟.烟草危害与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J].我国医学伦理学2005,4:18(2).

[6]陈凡.美国控制吸烟的策略及成效[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9):5.

[7]陶明,胡建绩.国外关于上瘾物品(烟草)的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5,(11).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3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要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期分布不平衡,没有针对性,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忽视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各院校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基本一样,总学分为30多学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程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专业课几乎各占其一半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各占总学分的大约六分之一,而公共课所占比例都高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与上述统计一致,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国际法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专题研究”、“国际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原著研读”、“国际货物运输法律与实务”、“国际投资与技术贸易法律规则与实务”、“公司财务与法律”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相关课程;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包含在国际法当中,没做细小的划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由学位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从课程分布来看,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法专题”、“国际投资与金融法专题”、“国际法专题”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研究”,下学期开设了“法律实务专题”、“专题课程”和“法学经典文献选读”等相关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撰写个人的毕业论文。

从以上各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体存在以下特点:各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对国际经济法细小专业的划分涉及不深;某些院校在学生研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密集,实践课设置稀疏等。

二、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国际经济法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这一点从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就业时为何屡遭闭门羹,经过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为何到了社会上却惨遇死穴·以下从多方面探讨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法课程体系不合理

国际经济法法学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0多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课课时较多,都超过了专业课所占学时,这样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与本专业无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失调是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明显缺陷,公共课上学生哈欠连连,甚至逃课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潜在的厌学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单位为了按时完成培养计划,普遍采用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和内容等方式,导致专业课程数量不足,学分要求相对偏低,不利于研究生宽广深厚专业基础的形成。[1]

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课程设置为例,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所有的法学课程都必须在研一阶段全部修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在研一阶段法学研究生的课程压力,学生就会为了修满学分而上课,日甚一日的学习疲惫状态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其他很多两年制院校的研究生一年级的教学大纲上排满了学生的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课程;三年制的很多院校也是如此,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很多,任务很重,二年级大量递减,三年级的课程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似乎是留出充足的时间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从整体看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2.国际经济法课程内容沿袭本科阶段

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生阶段的某些课程沿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在研一上学期选过一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但这门课程几乎所有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都已学过,此课程也并没有对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做深层次的挖掘,知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正如谢安邦教授所说,“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2]

3.国际经济法专业课程划分不够细致

一所院校中专业同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有很多,但是从各院校为其设定的培养方案来看,他们的选定课程几乎是一样的。虽然同为此专业的学生,但在国际经济法具体领域当中每个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国际金融,有的偏爱国际贸易,通过学习每位学生应该都有一个所擅长和热衷的细小领域。但有些培养单位却硬性地为同一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同的课程,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培养方案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体系中学生的任选课程严重不足,对其进行学分限制。“任选”即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些任选课程的设置是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虽然是同一专业,但是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4.实践性课程太少,忽视学生实务能力培养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涵盖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以外,对实务性问题的研究要求也很高。以国际贸易为例,跟单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常见的结算方式,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草拟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及熟悉跟单信用证的结算流程等相关问题,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没有该方面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就会流为纯理论教学,如此这般学生上课就会觉得空乏无味,不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弊端,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践性课程在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当中都有涉及,相对而言在选修课中占的比重较高一些。实际上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始终,案例教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该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国际经济法相关课程的案例大都来自于专门的国际仲裁机构和wto争端解决机构等贸易实务领域,这些案例牵扯到的背景知识有很多,难度很大,有时候把一个案例搞清楚,进行透彻分析都要花耗很多的课时。于是学生为了简单获得相应的学分再加上培养单位、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将实践环节进行压缩,模拟仲裁机构、国际法院、争端解决机构等进行案例分析。双方辩论的实践课程与专题研讨更成为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奢望。

三、国际经济法课程科学设置的建议

设置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

1.强化科学设置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思想意识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从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才能将有效的行动付诸于实践。良好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习得本学科知识,掌握知识要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说,科学的课程规划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从纵向上加以延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整个培养方案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纲领性的地位,是实现高层次教学目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将本专业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2.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从根本上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开设关注时代前沿的课程,教材编写组应该由本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各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将编写教材的质量优良作为老师评优评先的考核标准之一。另外实务性专家人士也应该参与进来,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具有较高学习难度领域,在一些案例的编写上应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士来完成,从而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3.全方位统筹课程设置,体现课程设置整体

培养单位应学习先进国家在此方面有效的实践经验,如日本的京都大学就是很好的效仿对象。该校研究生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课程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之间有明显的难易梯度,研究生阶段课程安排重在开阔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空间;加大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英语课程设置应做到与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密切挂钩。

在师资建设上,加大教授和副教授的聘任力度,此领域专家不但应具有深厚的国际经济法理论基础,对相关实务问题要有丰富的经验,热点问题也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到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双管齐下。国际经济法案例相比其他的法学学科的案例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相对来说获取权威、经典案例的途径不是很多,如此一来对上课教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利用课下时间收集可利用性强的案例,归纳总结,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国际经济法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国际贸易领域,使用众多国际贸易术语和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争取各种可以到国外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将国外的前沿知识带到国内课堂上来。此过程中也应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应太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另外意大利在国际经济法方面“演讲式”教学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不错选择,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倡学生们走上讲台。

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应定期参加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活跃学术气氛;其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有针对性去学习。

4.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针对各校具体情况,部分院校应该将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做一下协调,松弛有度,合理布局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分散研究生在研一阶段课程过多的压力,删减与本科国际经济法课程重复的研究生课程的学时,课程的科学设置要做到对知识结构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采取网络媒体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聘请国外的专家、教授进行视频讲学和面对面讲学,此过程中要重视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再次,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仔细阅读国内外本领域最新的文献、专著,关注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课上按专题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解,把课堂表现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参考标准之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国际经济法专业再进行细致划分,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擅长领域深度细分课程,培养单位要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色与学生特长。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研究生阶段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胜一筹,实践性应该更强一些。但绝大多数院校提供研究生实习的机会很少,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到国际法院、仲裁机构、争端解决机构获得实习的机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本专业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竭尽全力为学生着想,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固定时段到一些证券机构或国内比较有名的涉外仲裁、法院等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以上是让学生“走出去”的模式,还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模式,即课堂教学应模拟法庭辩论,将与辨析案例有关的专家、教授、涉外律师以及实务性人士、学者等请到课堂上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将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与将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力争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黑箱”教学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5-0079-04

0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技术方法学课程,涉及到的数学理论之多、难度之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为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养成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并借助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着“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1]的原则,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的,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处理经济生活中的多元统计问题的常用方法。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体现统计学的应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构建了“基础理论-统计软件-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环节。同时,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理论体系,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精选经典的多元统计方法,主要包括5方面的教学内容:多元数据的描述统计(描述统计量及统计图表)、假设检验方面的内容(均值的比较检验、方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现象的分类(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数据的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2以案例为教学导向,增加学习趣味性

为加强科研和教学的互动,笔者从科研成果、学生创新项目及经济管理实践中提炼案例教学的素材,案例的选择上注意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介绍统计方法时,以案例为导向,提出统计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方法和理论的学习中。在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以及介绍如何用SpSS统计软件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采取互动方式实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比如,在介绍回归分析方法时,选取高尔顿对身高遗传研究的案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回归分析,然后提出问题:“父亲与母亲身高对子女身高影响的关系式是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另外,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还了解到回归分析的起源,深刻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及发现统计规律的愿望[2]。在利用案例借助SpSS软件实现统计方法的应用环节中,重点讲解每种方法使用的前提、注意的问题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即使对于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同学也可以掌握,其厌学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不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3以“统计思想”讲授为中心的“黑箱”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3.1讲授统计思想的重要性

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3]。那什么是统计思想呢?统计思想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思想,也就是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笔者认为,所谓统计思想是认识问题或研究问题时的一种统计思维方式。

由于多元统计学涉及到繁琐复杂的计算,对于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生而言,掌握所有的理论推导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统计思想的理解与把握却相对容易得多。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一些统计术语和一堆公式可能很快被忘记,但学到的统计思想却印象深刻,原因在于学会了统计思想,也就慢慢培养了看问题的统计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所以,统计思想教育应重于统计方法教育[5]。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统计思想教育、统计思维方式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将其纳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这也是统计学学科的必然要求。

3.2如何将统计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

首先,作为多元统计学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统计思想,明确哪些统计思想统帅着哪些具体的统计方法,解决哪些具体的统计问题。统计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但这些知识鲜有形成系统的书面文字。这就需要统计教育工作者能够先于学生深刻领悟这些隐藏在书本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然后适时巧妙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他们正确的统计思维方式。比如,Fisher判别方法中既有降维的思想又有分类的思想,而这种分类是在降维后的空间重新进行的,按照分类的原则“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可以运用“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予以实现。如果能够将这些统计思想层层递进地传递给学生,他们将会很容易理解这种统计方法。

其次,认真组织好绪论课,将一些基本的统计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作为绪论课的第一堂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事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认识、对今后学习的兴趣等问题,进而影响其学习态度。鉴于很多学生对于统计的误解,不清楚它与数学的区别,在绪论课中,笔者针对统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进行了解释:“统计不是1+1=2的问题,而是1+1≈2的问题”,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统计学实际上是介于理性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的一个学科,不同于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数学。此外,强调了对日后学习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统计基本思想:一个是任何的结论都要有概率的思想,统计学结论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另一个是随机化思想,要有效的控制研究中各种误差,尤其是样本的随机性引起的误差。这两个思想对于统计学的理解及正确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非常重要。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过分依赖统计学的结论,对于潜在的风险却毫无意识。虽然学生当时未必都能理解透彻甚至记住,但是通过这种灌输的做法,很多学生起码已经有了这种意识:统计思想在之后的统计学习中非常重要。绪论课中,笔者还介绍一些大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比如,通过引用有关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文献,说明聚类、判别等统计思想在其中的应用,学生的求知欲随即被调动起来,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再次,通过归纳类比法,使统计思想和方法条理化[6]。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类比和归纳”。统计学运用的更是以归纳为主的逻辑思维方式。统计学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统计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统计方法。有些统计方法的统计思想比较接近,但解决的问题或使用的条件、范围不尽相同。比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都用到了“变异”的统计思想及“偏差平方和的分解”这一工具,但分解得到的偏差平方和含义不完全相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几个变量(自变量)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但两种方法对自变量及因变量类型的要求不同。再如,Fisher判别和主成分分析都用到了“降维”的思想,但Fisher判别解决的是分类的问题,“降维”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而主成分分析解决的仅仅是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不相关变量的问题。对于这些统计思想比较接近的统计方法,在学生刚接触的阶段,以讲授为主,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多,可以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甚至讲解其中蕴含的统计思想及如何用统计方法加以实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非常有益。

最后,将统计思想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式。统计软件是现代统计不可或缺的内容,熟练应用统计软件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7]。笔者选用的是比较“傻瓜”的SpSS统计分析软件,它操作简单、方便,但这并不意味着“傻瓜软件”就一定可以人人掌握。作为统计方法实现的一种手段,任何统计软件仅仅是统计这种工具的工具,使用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所以,统计软件的讲授不应以讲解软件的操作过程为重点,而必须坚持以统计思想为核心,因为统计思想决定了统计方法的选用。明白统计的本质内容、理解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之后,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就再困难。另外,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理解。比如,在SpSS软件中,只要涉及假设检验的问题,都会输出一个概率值“p-value”(软件中以“sig.”标记),相信90%以上的学生都会据此作出“拒绝”还是“不拒绝”原假设的推断,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很难准确说出这个概率值的含义,甚至有些学生对于“原假设”是什么或者“拒绝原假设”意味着什么都不清楚,这种情况下作出的统计推断又有何意义?所以,作为统计学教师,必须将假设检验的原理及思想作为假设检验的核心内容来讲解。

3.3坚持“统计思想”为核心的“黑箱”教学方法

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通俗地讲,不理解、不认识的东西,都可看作是“黑箱”。“黑箱”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强调从整体与部分之间、从整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8],而不去深究其内部结构和局部细节。多元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统计思想为核心,运用黑箱教学法简化课程教学,更好地抓住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不影响方法理解的复杂数学推导过程这一难点当作“黑箱”的内部结构暂时忽略掉,然后当学生对该统计思想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将“黑箱”中的内容层层剥开。此目的在于授课中使基本原理浅显易懂,内容条理化。比如方差分析中,将“偏差平方和的分解”作为“黑箱”,借助统计图从“误差来源”的分析入手讲解方差分析的思想与原理,当学生基本掌握时,再将“黑箱”展开,将“误差来源”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偏差平方和的分解”这一方差分析的工具,对其统计思想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既锻炼了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无穷魅力,大大增加对统计的学习兴趣。

黑箱教学法,首先介绍统计思想,将其作为讲解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核心,然后通过设置“黑箱”,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探索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调动求知欲、好奇心。若要更好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需要教师仔细分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内容,巧妙创设好的黑箱,让学生去体验解开黑箱过程中的乐趣。

4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处理多维数据的技术方法论课程,问题是在高维空间解决的,很多方法都有其丰富的几何意义。另外,多元数据庞大、公式繁多、计算复杂,所以只是通过传统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变的直观形象,更好地解释多元统计方法的思想。比如,在介绍多元回归的参数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Fisher判别法时,都可以用几何图形及三维动画来展示这些方法的思想,既形象又易理解。对于一些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框架图、“黑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课程的重点及难点都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此外,需要通过制作课件链接更好地对各种统计思想、统计方法进行归纳类比。但是,多媒体教学会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反应时间,仅是快速浏览课件而已。所以,必要的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有些计算过程的推导或必要的概率统计知识的补充还是需要通过板书来完成的。这就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课程的特点,精心制作课件,形式上力求简洁明了、直观形象,使学生易于把握该课程的重点及多元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方便他们预习、复习,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及自主学习的功能。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板书的时机,尽量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以实验课程为依托,增加学习能动性

前文提到过统计思想讲授的重要性,但仅凭教师的言传身教远远不够。统计思想、统计思维方式比较抽象,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通过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训练提高统计思维能力。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增加其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利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统计思维在经济管理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对统计思想的理解,防止犯形而上学、为统计而统计的错误。为此,应加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从科研成果及经济管理实践中提炼实验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课程实验。每章或几章结束后会安排1~2个实验报告让学生课后完成,以及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疲于完成作业,依样画葫芦,只将输出结果拷贝出来,对于结果的解释很简单甚至缺省。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实验内容上,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在于实验报告问题的设置上过于呆板,比较形式化,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一是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案例,自行确定研究问题,在一定统计思想指导下确定合适的统计方法,并给出最终研究结果,所有这些内容需要在完成的报告中给出;二是实验报告问题的设置上,尽量笼统化,比如,针对某个实验报告直接让学生进行判别分析,虽然方法确定了,但学生需要思考判别分析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有何限制条件,需要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了解它的限制条件,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些限制;再如,“分析某行业中的薪水是否与工作年限有关及是否有性别歧视”,这样的实验报告给出了分析的问题,但没有给出方法,也需要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统计方法进行一番思考之后再进行选择;三是在实验报告中增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比如,在判别分析实验内容时,让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判别分析与回归分析在建模中的异同点,由于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已通过实验环节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回答起来也相对容易;四是强化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弱化机械的操作过程。对于软件的输出结果,要求学生用统计的语言给出规范的表述,并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地解释,并告诉学生根据这些结论所做决策的风险。如果与预期结论不符,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样本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选择或是其他问题;五是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及课程设计进行讲评。学期末,精挑一些典型的实验报告,让学生自己讲解实现的思路及研究结果,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发言,任课教师给出最后总结性的点评。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USRp)及其他学生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学环节的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及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享受到统计解决问题的乐趣,久而久之,统计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这对于他们以后自学更复杂的统计方法也将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既不失统计的理论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本质,不被统计复杂的公式所困扰,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将统计思想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主线,采取“黑箱”教学方法,侧重培养统计思维,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将高效的课堂教学与一系列实践环节相结合,学生统计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明显提高,从而积极地发挥其创造力,这也正是统计教学及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19(4):12-16.

[2]肖枝洪,郭明月.研究生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00-103.

[3]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m].郑惟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31-38.

[5]史书良.统计思想教育重于统计方法教育[J].中国统计,2008,(2):56-57.

[6]刘银萍,安丽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97+101.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考研与就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也成为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得出其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47人,女生797人,平均年龄20.3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五个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问卷选择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1431人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431份,收回问卷1244份,回收率为86.93%。

2.文献检索法。广泛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学生考研与就业的情况,并对其筛选、分析整理以备参考。

3.数理统计法。采用自然平均法,没有进行加权平均。统计分析使用eXCeL,主要通过性别分类汇总、年级分类汇总、专业分类汇总、综合汇总得到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年级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13级共计351人,12级共计295人,11级共计338人,10级共计262人。其中,13级选择考研84人,选择就业105人,选择出国的38人,选择自主创业32人,91人在思考中,16人无打算;12级选择考研65人,选择就业116人,选择出国的16人,选择自主创业33人,65人在思考中,11人无打算;11级选择考研76人,选择就业129人,选择出国的75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61人在思考中,15人无打算;10级选择考研38人,选择就业194人,选择出国的7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24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

(二)专业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会计学共计483人,财务管理共计169人,工商管理共计194人,市场营销共计192人,国际经济与贸易共计205人。其中,会计学选择考研89人,选择就业181人,选择出国的103人,选择自主创业18人,95人在思考中,6人无打算;财务管理选择考研35人,选择就业56人,选择出国的12人,选择自主创业26人,23人在思考中,18人无打算;工商管理选择考研43人,选择就业104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39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市场营销选择考研47人,选择就业97人,选择出国的1人,选择自主创业13人,48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国际经济与贸易选择考研49人,选择就业106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11人,36人在思考中,4人无打算。

(三)综合汇总

1.生源地相关。此次调查对象中,生源地在甘肃省学生的共计669,占全部人数的53.78%,其他省份学生共计575人,占全部人数的46.22%。其中,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87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3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113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167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127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84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非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90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8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99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92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53人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69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

2.学生预计的就职单位。此次调查对象中,共有178人选择考公务员,占比13.14%;共有310人选择国有企业,占比22.88%;共有363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占比26.79%;共有256人选择私营企业,占比18.89%;共有71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比5.24%;共有106人尚未考虑好,占比7.82%;共有71人选择其他就职单位,占比5.24%。

3.学生生活状态。在全部学生中,有243人参加社会活动,94名同学做过家教,164名同学在公司兼职,95人自主创业,305人做零时兼职,还有在业余期间炒股、当志愿者、参加辩论赛的同学。其中,生活充实的人占39.7%,迷茫的人占44.0%,焦躁不安的人占15.14%,觉得无所谓的人占1.1%。认为现在就业形式乐观的人占11.64%,一般的占33.54%,不太乐观的占43.18%,很不乐观的占11.64%。

4.考研难题与障碍。此次调查中,想考研的同学最担心数学的占46.33%,最担心英语的占39.19%,最担心专业课的占14.48%。有33.22%的同学担心时间紧迫,34.13%的同学担心毅力不够,14.11%的同学担心实力不够,4.89%的同学对考研没兴趣,3.35%的同学担心身体状况,10.30%的同学担心家庭经济情况。

三、研究讨论

(一)就业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从年级分类汇总看,大一有意向考研的学生较多,而高年级有考研意向的人数越来越少,其中,大四有72%的学生都选择直接工作。大部分学生意愿去中小城市和生源地发展,他们对就业指导不够满意,尤其国贸专业,就业压力较大。对于将来的就业,学生们考虑较多的是经济问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司兼职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都是增加就业砝码的实践方法。

(二)考研方面

大部分学生起初有考研的打算,到大学四年级,最终参加考研的学生人数比较少(2010级有考研意向的仅有14%)。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毅力不够、时间紧迫,而经济情况并不是影响考研的最主要因素。在考研的课程中,同学们最担心数学,其次是英语。学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从汇总表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和国贸的学生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多,而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有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少。

(三)心态与障碍方面

调查中学生对就业的形式并不乐观,不乐观的人数占据了55.82%。学生们大多自尊心强,压力过大,尤其是女生的压力更大。生活迷茫和焦躁不安的同学占据了59.14%,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工作极为重要。学生应更多地参加校内外活动和兼职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讨论小结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相对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学生基础差、就业机会少,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式。除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他几个专业学生就业较困难,尤其是女生就业更困难,这也是目前人才市场就业的基本形势;二是残酷的考研竞争。经管类专业属于考研的热门专业,考试的竞争愈加激烈,分数线逐年提升,进一步加剧了考研的压力。学生选择就业和考研要理性判断,切忌不可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偏好、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就业与考研选择引导,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就业观。对高校就业而言,尽管考取硕士研究生已被纳入有效就业,但毕业生应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关注个人未来工作的收入、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问题来选择考研与就业。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要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因此,要合理引导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兼顾个人情况与社会发展,在考研与就业中做出合理选择并制定学习方案。

2.指定专业导师指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指导方案。专业导师对学科的了解与就业渠道比学生更详尽,因此,制定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与考研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专业导师凭借自己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验,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就业与考研全过程进行疏导,将会对学生选择考研与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大部分学生生源地在农村,贫困生较多,个体特殊性较多,因此,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建立帮扶方案。

3.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课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其起点规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将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成败。因此,对学生应进一步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开设与指导力度。如在大一时期注重未来相关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大二时期侧重专业课程学习、创业教育认知;大三时期加强考研辅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大四时期开展面试技巧培训等课程。另外,完善考研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实体与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及时更新就业与考研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4.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扩大就业质量和深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学科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为重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被推向社会经济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传统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生就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彩,谢萍丽.浅谈如何做好理科学生考研就业指导工作[J]河南教育,2011,(06).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教学词汇分析结构型沉浸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社会不仅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更需求的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及多门操作实务性特别强的专业课程,因而实施双语教学尤为重要,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本文从结构型沉浸双语模式出发,探讨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词汇分析来讲授专业术语,以增强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经贸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求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是由国贸专业知识与国贸专业英语能力组成的,而专业知识的基本结构是由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主干课程组成,此类课程所涉及到的实务知识大都来源于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的实践成果,尤以美国、西欧等国家的实践操作流程为标准的居多。尽快地原汁原味地吸收关于这些课程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并同步地传授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让他们透彻地、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是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宗旨,学生的实际能力主要是通过国贸单证、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翻译等体现出来。

二、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模式概述

2001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造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国外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加拿大沉浸式、新加坡学科式、美国过渡型、双向沉浸式、结构型沉浸式等。其中结构型沉浸式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某几门学科,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结构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组织实施双语教学的理性选择,主要从词汇和语法角度进行,教师需提前讲授相关词汇及语法,在教学过程应严格控制母语的使用比例。结构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科内容涉及的词汇和语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涉及很多与国际贸易流程和环节相对应的独特词汇,包括国际贸易中的缩略词、对称词、叠用词等。使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有其特殊的教学技巧和程序,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控制母语的使用,如何讲授新词汇等,教师应该根据其课程特点,仔细分析这些词汇,找出其特点,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

三、双语教学中的词汇特征及应用

贸易术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些术语从词汇特征上看主要表现为缩略性、对称性和重叠性。

1.缩略性词汇及其应用。缩略性词汇是在国际贸易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和演变而成的,主要指由主干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所构成,或者把单词缩略而成的词汇。缩略性词汇主要是为了“简约明了、省时高效”,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内容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不断简化,缩略性词汇是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缩略性词汇用在表示常见和重要的组织、规则、惯例、标准以及一些度量衡和专业术语上。例如“naFta”(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缩写,“t”是指“ton”代表“吨”,“tBt”(technicalBarrierstotrade)表示“技术性贸易壁垒”,“C/o”(Certificateoforigin)是“产地证明书”,aiQ(automaticimportQuotasSystem)是“自动进口配额制”等。Ga(Generalaverage)是“共同海损”,是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保险中的平安险,教师有必要在授课时解释清楚“average”一词来源于法文avarie,意思为“损失”,即loss,那么遇到其它类似的如Fpa(Freefromparticularaverage)时也就会好理解一些。许多缩略性词汇含义复杂不容易理解,若仅用中文解释其含义,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机械背诵,如果教师能从语言内涵角度结合专业知识阐述这些缩略性词汇的含义,并考虑到中英文化的差异,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能够融会贯通,就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2.对称性词汇及其应用。因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其交易主体具有对称性,对称性词汇在国际贸易中主要通过词缀、微小变形、相对词等形式表现出来。如进口商importer和出口商exporter;转让人transferor受让人transferee;favorablebalanceoftrade是贸易顺差,而unfavorablebalanceoftrade是贸易逆差;可撤销信用证revocableL/C,不可撤销信用证irrevocableL/C等。在只适用于海运的术语中,使用了portofshipment“装运港”和portofdestination“目的港”两种表述。此外,如inter-industrytrade表示的是产业间贸易,这是传统贸易理论所解释的贸易起因与模式;而intra-industrytrade与inter-industrytrade仅有前缀中两个字母的差异,但表示意义完全不同,它表示的是产业内贸易,这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并大范围扩展开来的贸易形式。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对称性词汇的特征,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国际贸易的特点,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记忆词汇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术语的理解,改善双语教学的效果。

3.重叠性词汇及其应用。相辅相成、相互限定的重叠性词汇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应用广泛,用and或or连接的在含义上只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表现在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连词重叠和介词重叠几种类型。如“thetermsandconditionsofthecontract”句中“terms”在合同中一般指与货款或费用等方面有关的条件,而“conditions”则指在单据、装运等方面的要求,两个词进行叠用可以更准确的表示合同中的所有条件。再如在incoterms中,a9和B9条款分别使用“查对、包装和标记”(Checkingpackingmarking)和“货物检验”(inspectionofgoods)作为条款标题。尽管checking和inspection是同义词,但是这样来区别使用比较合适表达其行为主体的不同:在涉及卖方按a4交货的义务时使用“查对”(checking),而“检验”(inspection)则用于买方或货物出口或进口国当局希望在货物装运前或交货时保证货物符合官方规定或合同时才要求进行“检验”(inspection)。重叠性词汇表明国际贸易合同中的英语追求词义正确,以形成用词的严谨性与准确性,维护合同各方利益,减少或杜绝了可能出现的国际贸易争议与纠纷。学生对重叠性词汇理解上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去理解此类叠用性词汇。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授课中应用英语词汇分析来讲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中频繁出现的缩略性、对称性和重叠性词汇,把英语语言特征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一些初学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可以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从而达到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学习外语知识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超平,付超,王庆军.基于语言视角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127-130

[2]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生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10,18(3):122-124

[3]张坤奇.英语语汇分析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1):110-112

[4]陈雪,郝海.词汇分析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结构式浸没双语教学模式[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21(3):69-71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教学面授辅导利弊教学模式改革

一、网上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课程教学中网上教学的优势

1.网络上信息量大,而且查找方便、迅捷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建造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很方便迅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电大作为一个系统,有着资源上的优势,学生可以上本校的网站、省电大的网站及中央电大的网站,观看voD点播,利用网络课件学习等。

2.突破时空限制

网络学习不分时间、不论空间,突破时空藩篱,可解决学员的家学矛盾、工学矛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观看VoD点播、利用课件学习,更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学员进行讨论,有问题还可以与教师利用BBS等方式进行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为上班族们搭建了终身学习的平台。

3、网络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分离”和“教导分离”促使网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向了学生主导型,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使教学过程更趋科学、合理。

(二)课程教学中网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网上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是学员来读书的目的是有差别的,对于那些主动性不强的学员来说,平时因为师生分离,他们可能很少自觉学习或根本不学,作业也可以抄袭其他同学的,再加上网络上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学员在学习中要进行信息的选择,学生如果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中。长此以往,他们就无法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这样的学员还可能影响到其他学员。

2.教师难以获得面对面的信息反馈

单纯依靠网络来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情感上会产生疏离感。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天对着录音录像的机器讲课,而无法获得当面的即时的反馈,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特别是一些课程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很难通过自学就掌握其中的要领,教师如果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学员在网上学习中难以获得认同感和激励

在传统的集中面授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员进行及时的认可、鼓励,让学员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这样的激励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网络教学中,学员很难得到这种即时被认可的感觉,长期下来可能会丧失学习的热情。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中面授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课程教学中面授辅导的优势

1.学生可以获得及时的激励并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

面授辅导中学生与教师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教师能够给学生即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学员获得被认同的感觉,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课堂上学员相互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无疑对加强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有着很大的好处。

2.便于教师获得即时的反馈,特别是关于难点问题

集中面授辅导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学生即时的反馈,从而得知该知识点学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一个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不同的学员可能掌握的情况也不一样,是否需要再讲解或者需要再巩固,这些往往很难从网上教学中获得。

3.讲评作业采用面授辅导的形式更有效

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过不同的方式来讲评作业,实践证明,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使他们对作业中的一些问题更明晰,还是通过面授的方式来讲评更好。如果把答案直接放在网上,学生通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课程教学中面授辅导存在的问题

1.集中面授辅导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工学矛盾、家学矛盾是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桎梏,如果单纯依靠面授,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更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2.单纯的面授辅导由于时间有限,信息量不够

学员能够到学校来接受面授辅导的时间本来就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教师既要进行系统的讲授,又要进行重点、难点的辅导,还要进行作业的讲评,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都是必要的,如果有所缺失,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这些缺失的时间用什么来弥补呢?答案只能是通过网络教学来完成这个任务。

3.难以适应不同学员的要求

学员所从事的工作、原本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面授辅导课很难适应这些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员的需求,如果结合网络教学,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那么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

三、财经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一)转变自身观念,也要引导学员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引导学员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学习,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满堂“灌”。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员转变思想观念,告诉他们如何查找学习资源,引导并组织学员进行学习讨论,逐渐帮助学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不断提高自己,结合课程特点,整合并建设相应的资源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信息的传递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他们的工作包括建设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课程内容、为学员解答疑难、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试卷、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分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建设或者整合资源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笔者在实践中注重在课堂中和课堂外针对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每堂课最后都要进行案例讨论,帮助学员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考虑到很多学员将来要参加本专业的职称考试或者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笔者搜集了一些以往这些考试的题目,放在课程网页上,提高学员课后复习的积极性。

(三)根据需要安排必要的面授辅导,着重于难点的讲解和作业的讲评

对于难点的讲解,面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即时得到学员的反馈,并针对问题有所侧重地讲解。特别是在财经专业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学员们大多对法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缺乏了解,对如何应用法律规范来分析案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侧重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作业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学员在完成了作业后如果能够集中进行讲授,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对于存在的问题就会印象更深刻。

(四)建立与学员的良好互动关系,并作好监控工作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因为师生面对面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教师更需要与学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用“公告牌”安排教学进度;决定教学进程的启动、停止;组织集体授课和学生的相互活动,分组讨论;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迅速作出回应,并提出建议;定期浏览和回答学员的信件、网上“读书报告”和学习计划;保证学员的参与和交流畅通,鼓励学生的团体学习精神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开放”不等于“放开”,“自主学习”也不等于“自由学习”,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在此,强化形成性考核的作用,怎样把形成性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定期收缴和批改作业,书写评语,如有抄袭,及时指出,不参加形成性考核或者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参考文献]

[1]李雯“家里蹲”大学一国际网络让你在家拿文凭[J].世界教育信息,1999,(3).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贸易经济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2]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9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5004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5]杨昌明,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经济学专业分析篇10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

abstract:thepapermainlydiscussesthepracticeofwesterneconomicsteachingreformmode.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学》在基本范畴、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分析方法以及运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它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专业课之一。在内容方面,本课程主要给学生完整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使之能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能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此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1拓宽经济学专业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如果专业面太窄,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学生寻求工作的范围和机会。同时,市场经济变化很快,人们的工作岗位转换与流动性都较大,专业面窄了,会产生“用非所学“的现象。此外,学生入学到毕业,需要四五年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就业的困难。因此,要拓宽大学经济学专业面,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能力以及较宽的经济学知识为主,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在最大程度上是职业知识,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学或专业培训获得的。在美国,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应聘到公司工作后,常常先被送去听专业知识讲座或是去上专业知识课,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是很正常的。

2.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影响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优化课程结构上,以与拓宽经济学专业面相适应。中国大学经济系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懂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并且熟悉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就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经济学家应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创建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3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优选教学内容

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侧重于经济学应用的教学内容,按照应用经济学的体系讲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侧重于经济学理论学习,培养理论研究能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2.4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在8%,这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财政金融措施及如何控制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必须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行。研究与控制经济运行规律,,其实质就是研究与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重视数学基础和定量分析方法,就要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总是三位一体,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5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经济理论迅速发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加强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优化以及提高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把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校际间的教授访问、讲学、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与合作研究,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美国大学,例如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每周都安排三四个学术讲座,多是邀请外校(包括国外)知名教授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不断扩大课程教学的息量和教学效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扩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