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5:34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1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效益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即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根据经济效益的这个概念,人们进一步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活动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之比。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

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p#分页标题#e#

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2

首先看一下背景:一方面,本世纪初以来,全球贸易活动持续深化。2002年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发起设立亚太自由贸易区,2005年这一自由贸易区协定转变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随后,美、澳、日等国家相继加入这一协定,美国与欧盟还宣布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本世纪初成功加入wto,且随后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外贸模式总体上比较粗放,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国际贸易中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调整。过去十几年,土建经济与粗放的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模式,而这一模式逐渐走到尽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增长点变得极为迫切。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入全球贸易模式下,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相应的管理、法制建设。

其次看一下特点:上海自由贸易区定位为全球贸易中心,相比此前的保税区、前海特区等,明显更高一筹。从区域面积来看,上海自贸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而前海特区面积仅15平方公里,前者面积是后者的近两倍,更大的规模将更有利于容纳更多的企业。从未来可能的管理模式来看,上海自贸区应该会采取“境内关外”的总体模式,它比此前的保税区则是更进一步。从业务方面来看,上海自贸区将比此前的保税区增加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离岸外包、转口贸易等,相比前海也多了离岸贸易等方面业务。

再次看一下意义:从定义看,自贸区已从此前上海自由贸易区转变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使得自贸区影响和政策内涵从此前单独的上海区域,覆盖到全国范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在于,它将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上海自贸区并不仅仅是金融等几个产业的“试验田”,也不仅有利于带动长三角相关产业发展,更是具有对内对外的重大意义。对内有助于形成可全国推广的产业发展、管理、法制建设等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对外则可能获得自由贸易区发展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加入tpp等国际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3

关键词:民贸企业;民族贸易县;商品目录;退出机制

一、引言

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政策的落实,涉及两大主体:一是民族贸易企业(以下简称民贸企业);二是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而民品企业资格的认定有国家民委颁布的特殊商品目录,且有法定的程序。在实践中,已经没有争议,容易掌握和操作。而民贸企业国家相关部委只给予一个概念,各地在认定民贸企业时,仅凭对民贸概念的理解。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对民贸企业概念的理解不同,掌握的标准不一,导致民贸企业主体资格认定争议较大。

二、准确理解民贸企业的含义

(一)从民贸企业概念的历史沿革来理解

民贸企业的概念具有历史沿革性:“九五”期间,关于民贸企业的表述:“民族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易县内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经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等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民族贸易县、乡镇以下的基层民族贸易网点,医药公司、新华书店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1]

“十五”期间的表述:“民族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易县内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销售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2]

“十一五”期间的表述:“自2006年1月1日起关于2008年12月31日止,对民族贸易县县内县级和县以下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贷款(除石油、烟草外)免征增值税”[3]之后,又有文件作出明确和解释:“《通知》中所指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是指在民族贸易县内经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一定比例的商业企业。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是指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生产生活必需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范围由民族贸易县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商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销售额的比例,由民族贸易县民族工作部门商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具体不得低于20%。”[4]。

“十二五”期间的表述:“实行优惠利率的民族贸易贷款,限于民族贸易县内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等销售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5]

由此可以看出:民贸企业的概念表述是随着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政策的延续而有所变化。“九五”、“十五”均属于计划经济时代,民贸企业均为民贸县内县及县以下的企业,“十一五”是个分水岭。“‘十一五’与‘十五’相比,有突破,优惠政策涵盖了民族贸易县的所有民贸企业(不分县级以上和以下企业,不分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6]

“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又有所突破。在列举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之后,加了一个“等”。民贸企业的范围有新扩大。

(二)从民贸企业的特征来理解

民贸企业具有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区域性

民族企业必须是在民族贸易县境内。而民族贸易县是必须经过国家民委等五部委于1998年认定的。全国共有民族贸易县435个,其认定的条件是“既是民族自治地方县,又是部级贫困县。”[7]民族贸易县外不存在民贸企业。

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民贸企业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群众,既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又要满足他们的公共需要。解决他们的买难卖难的问题。

3、民贸企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其需求也不相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也不相同。民贸企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如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70、80年代就只有阅读书籍和听广播、看电影,而现在不但有书籍、广播、电影、电视,还有网络。不能将民贸企业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只定格在某一时段上,应是与时代同步的、动态的。

4、民贸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贸易企业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商品交换、货物流通转变成工贸一体化、仓储、物流、农牧副产品的交易,主体从单个农民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商品交易除驻店交易外,还有网络交易。

民贸企业经营商品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其需求也有所差异。如西北城市的少数民族冬天需要集中供暖,而南方则不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是丰富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其需求的商品、品种繁多,具有多样性。民贸企业除经营商品外,服务贸易也应列入民贸企业范围。

服务贸易既可直接支持民族贸易的发展,又可带动民族地区的就业与税收增加、繁荣市场、培育市场体系,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之一。服务贸易范围很广,只能是民贸县内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贸易才能列入民贸企业的范畴。

(三)从民贸优惠政策的宗旨要义来理解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也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民族贸易从它产生开始,就不是一般的商业活动,它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体现民族政策要求。由于各民族因自然环境、经济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市场依赖性商品运距长,费用多,交易成本更高。加上民族地区市场发育滞后,市场设施缺乏,市场体系不完善,如果没有国家对民族贸易的扶持,就不能实现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保障对少数民族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特需的供求。”[8]民贸优惠政策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

(四)澄清几个错误观点有利于理解民贸企业的概念

1、传统狭义论

从“九五”到“十二五”,民贸企业的概念均选取列举法与概括法两种方法来进行表述。概念证明了三层含义:一是区域,即民族贸易县内。二是企业主体,采取的均是列举法,即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三是经销的产品,采用的列举法与概括法,即列举了药品、书籍。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则是概括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产生偏差,往往停留在列举的企业和商品上,而未对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等概括性表述未作深入的研究。将民贸企业锁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认为民贸企业就是传统的民贸公司、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盐业公司。而列举的药品书记只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中的很小部分。经销少数民族群众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品、农牧副产品的企业也绝非列举的那几类企业,范围要宽的多。

2、民贸无边论

有些人认为民贸政策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于是乎,民贸政策可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所有的问题,所有企业都可以定为民贸企业,都可获得优惠利率贴息。将这项政策神化而无限扩大。认为民贸企业优惠利率贴息其资金是由国家财政部承担进入财政预算。贴的息都是中央的钱,能为地方企业多争取资金是好事。民贸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只要是民族地区的企业,都可以列入民贸企业进行贴息;有的甚至将固定资产贷款、逾期贷款、法定代表人个人贷款变更花样,转化为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贴息,将民贸政策变成无边无际。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边界,政策是一样,民贸政策更是一样。如果民贸政策无边无际,就会失去政策的生命力,而导致此政策的终结。

3、民贸民品混合论

由于民贸民品执行的都是优惠利率政策,技术改造和网点建设贷款贴息政策。许多人,将民族贸易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混为一谈,民族贸易企业与定点企业是这优惠政策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既相同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①分布区域不同。民贸企业只在民贸县(民族地区)存在,非民族地区的非民贸县不可能存在民贸企业。定点生产企业不但在民贸县存在,而且还存在于非民族地区,如上海、北京等。②批准认定的层级不同。民贸企业由省及省以下的民委、财政、人行三家联合认定。定点企业由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家联合批准认定。③存在形态不同。民贸企业以贸易为主,定点企业以生产为主。④功能不同。民贸企业既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同时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需求。定点企业只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如果将两个主体混为一谈,容易导致民贸企业功能特殊需求、公共需求的双重功能被特殊需求这一个功能所覆盖,进而弱化民贸企业功能。大大缩小民贸企业的范围,不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

三、科学定义民贸企业、制定民贸企业经营商品目录,有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

民贸企业定义:民族贸易企业是民族贸易县内经销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的企业。

财金字[2012]139号文件将民贸企业销售的商品采取列举法,进行表述: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在理解和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如对电力公司能否认定为民贸企业就存在分歧,这就需要认定电力公司经营的商品――电,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因此,将民贸企业销售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列出一个目录表,有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正如定点生产企业有一个特需商品目录一样,有一个标准便于操作。

目录所列商品应紧紧扣住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需这一核心属性,即这一商品是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考虑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目录以一个州或民贸县为单元编制。使用周期为五年,五年一修订。目录的编制要经过目录草案、专家论证、听证、审批等程序。审批要获得国家民委等部门授权,授权可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有自治权的地方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可以审批,也可以是自治地方的民委、财政、人行三家联合审批。

目录编制可分为三大类:

生产类:农业机械、电力、农资、建筑材料、种苗(动植物)、饲料、农产品。

生活类: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食品、服饰、药品、书籍、电、自来水、网络电视。

服务类:技术、咨询、中介、客运、机械维修、旅游、宾馆、餐饮、物流、仓储、广告、民族文化演艺、污水及污染物处理、印刷、网络。

确定民贸企业主体资格时,除了参照经营商品目录之外,还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属于限制类、打压类的企业不能认定;二是资源垄断性、政策垄断性经营的企业不能认定。

四、建立民贸企业退出机制有利于提高民贸企业认定质量

为了让民贸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合理公平竞争,提高民贸企业主体认定质量建立退出机制很有必要。

已认定的民贸企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该随时退出,取消民贸企业资格。

(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被相关执法部门查处的。

(二)非法融资,吸收公众存款被查处的。

(三)不讲诚信,有失信记录的;企业或法人代表被法院列入黑名单的。

(四)造成环境污染,环保部门责令整改未到位的。

取消民贸企业资格由原审批的部门认定。

认定为民贸企业,只是具备了享受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主体资格。不是所有的民贸企业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要享受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必须首先具备主体资格,然后具备相应的政策要件。享受民贸优惠政策,并不能抵减其他优惠政策。同时,其他优惠政策的执行也不能影响民贸优惠政策的执行。(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商学院;2.湘西州民委)

课题来源:民族地区“两民企业”发展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开放项目

课题编号:JD201304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银发[1997]437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p143

[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银发[2003]8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p155

[3]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06]10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p34

[4]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07]133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p35

[5]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12]139号》,《“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p25

[6]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在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杨建强》,《“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p3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4

――多边环境协定中所阐述的“特定贸易责任”与wto规则的关系。此授权明确表明,该谈判必须限制在那些能够执行wto规则的已参加多边环境协定的wto成员之间进行。它将那些适用wto规则但却不是多边环境协定的成员排除在外;

――多边环境协定秘书处和相关的wto委员会定期交换信息的程序,给予观察员身份的标准;

――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查看贸易上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但是,该授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在谈判过程中,wto各成员方已发起了什么样的谈判问题呢?

在开始阶段需要解决的进程问题

谈判伊始,首先出现的是遵守进程的问题。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别会议的职责是:负责开展贸易与环境谈判。许多wto成员在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别会议上争辩,它们尚未准备好着手去立刻讨论谈判的“结果”,特别是wto与多边环境协定的关系。它们要求提供一个准备期,首先讨论在授权中所包含的不同概念,例如那些有关特定的贸易责任和一项多边环境协定的概念。

在处理wto与多边环境协定关系的问题上,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会在实际操作中遵循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辨别多边环境协定中的特定贸易责任,试图对这个协议所能涵盖的措施类型达成一个共识;第二种方法是更加概念化的方法,是确定哪些类型的原则和限定参数可用来指导wto与多边环境协定的关系。其中的一项原则是:在wto与多边环境协定的法律体系之间不应该存在等级制度。

就进程而言,早在谈判之初就已达成协议。关于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谈判将主要集中在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组当中以及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议会中进行。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别会议将保持对这两个机构中所进行的工作进行总体审查,但也会参与澄清环境产品概念的工作。

多边环境协定与wto规则

多年来,wto各成员一直在检查国际贸易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关系。关键是这两个法律体系间的一致性问题。多哈所达成的谈判授权,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工作的顶峰。在多哈,成员达成协议来审查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从1995年到2001年在此领域所研讨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把wto规则适用于多边环境协定的成员方。“成员方与非成员方”问题被放在了一边。此外,wto各成员同意把谈判授权关注于多边环境协定中的“特定贸易责任”,而不再关注可由环境协定来提议的更加宽泛的措施类型。

这些限制被有意地安排在授权中,这样wto各成员将只会解决那些它们易于驾驭的问题,换言之,解决wto规则与wto单个成员已签署的环境协定的关系。对于wto成员尚未参加的环境协定,wto各成员不能予以扩展,来解决wto成员在wto中的权利和义务。

自从谈判开始以来,对这部分授权的讨论集中在对“多边环境协定”、“特定的贸易责任”,及对多边环境协定中“阐明”这些词语的理解来达成共识。但是,为什么wto成员耗尽这些时间来进行讨论呢?讨论应引领向何处?对于许多成员来讲,就授权中所包含的不同概念进行讨论,对界定谈判的外延至关重要,即需要审查的环境协定(“多边环境协定”)和需要研讨的贸易措施类型(特定贸易责任)。在坎昆部长级会议以后,各成员不得不将这些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来讨论多边环境协定中的特定贸易责任与wto规则的实际关系。

已举行的关于多边环境协定的讨论,来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界定(由于授权只适用于多边环境协定的成员,一旦wto与多边环境协定间发生冲突,将不太会质疑一个已签署的协定是否是多边环境协定)。并且如果进行界定,它是否可以包括区域环境协定以及尚未生效的协定。许多成员已经指明可以用来界定多边环境协定的标准,例如协定可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进行谈判,协定应向所有的wto成员开放。

关于特定贸易责任的讨论,涉及这个词语能够涵盖什么,不能涵盖什么。尽管所有成员同意多边环境协定所明确规定的、影响进出口的具有强制性的措施,构成授权协定内的“特定贸易责任”,各成员不再同意其他类型的措施。例如,各成员依旧在争论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自由裁量措施的法律地位。并且,争论还包括:具有特定贸易责任的多边环境协定成员大会的决定能否被看作是多边环境协定的决定,并因此应被授权所涵盖。

信息交换与观察员身份

作为贸易与环境谈判的一部分,wto各成员也已经同意审查如何最好地与多边环境协定合作并交换信息,而且要在其他国际组织能在wto中被授予观察员身份的基础上审查标准。这两个问题被设计来确保提高wto与多边环境协定这两个法律实体间的合作。

至于信息交换,各成员已提出大量可被有效用来考察质量的方法,例如增加与联合国环境方案和多边环境协定的文件交换与联合研究。关于观察员身份的标准,事实上,已讨论了几个标准来审查多边环境协定与联合国环境方案要求的在wto机构中的观察员身份。然而,许多成员继续辩论:观察员的身份问题在本质上影响巨大,它涉及到所有的wto机构而不仅仅是环境委员会,这个问题应该由比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别会议更高级别的机构来解决。

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

有关此部分的谈判是被设计来确保通过消除贸易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所有成员更容易获得环境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是环境保护所必需的。例如,一个环境产品可以是一个催化式排气净化器,一个环境方面的服务可以是一个废物管理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

在非农市场准入谈判组中,正在讨论所有产品部门的贸易自由化“模式”。在服务贸易理事会的特别会议上,各成员正在不同服务部门,包括环境服务,进行贸易自由化的“要价”和“出价”。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会保持对这两个机构工作的总体审查,一直在澄清环境产品的概念。此澄清工作将决定谈判的范围。

在讨论环境产品时,一些成员已要求wto谈判继续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所创建的环境产品清单。然而,其他成员坚持必须设计一个专门针对wto的环境货物清单,特别是因为许多wto成员不是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员。

在环境产品的定义上,成员提出问题,这个词语是否能够包括农产品,而不仅仅是工业品;如何在谈判进程中对具有多终端用途的产品进行分类(例如水泵可以实现环境方面的目的,但是也有其他的用途);进程和生产方法及终端使用标准是否会被用来界定环境产品;世界海关组织的协调制度是否会涵盖环境货物(它是否足够详尽来这样做);如何处理“环境友好”概念的相关性(因为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一些产品被认为是环境上友好的,在另一些地方则被认为是不友好的)。

讨论依然在进行。同时,一些代表团已经超越了讨论定义,提交了实质性的环境产品清单,它们想看到更大的市场准入。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5

(一)低碳经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一个金融概念,即碳金融。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碳金融的定义并没有能够得到统一,学术界仍然处于对碳金融的定义诠释状态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顾名思义地把碳金融简单地界定为,就是与碳相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具体来说,只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的一切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交易活动,我们都可以认为它就是碳金融,其主要包含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因而,碳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活动,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能够切实迎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来更为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排放成本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低碳经济创新了碳金融这个概念,使得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

(二)低碳经济促进了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的竞争与合作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推广实施,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尤其是发达的欧美日国家早就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更新与能源开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应该说,它们已经在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和其他新兴世界的国家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对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实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和推进,在新能源和新环保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摸索与实施的初期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提出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新技术,这就催生并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并在该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态势。

(三)低碳经济会使得潜在的国际贸易新壁垒出现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比如说各种技术规范、标准、标签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而这些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说其中的一些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比如说,碳标签和碳关税。碳标签是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其把产品中的碳含量用明确的指数标示出来,主要针对出口产品,而且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显然会侵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碳关税则是指边境调节税,它由法国和美国等提出并引入到国际贸易中的,而这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接受碳关税,那么,它将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具体措施

鉴于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格局与规则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尽快调整国际贸易战略。这是由我国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尤其在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际贸易参与国,低碳经济又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就业率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和取得规模经济等。加之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大幅攀升,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压力,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际竞争力相应的提高,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切实调整我国的国际贸易战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际气候谈判中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和热点。而我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具体来说,国际气候论坛上,我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的利益,强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努力引进并使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还要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物力等来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自己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低碳商品和气候友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地抓住优势,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措施来应对国际碳关税

虽然说碳关税是一些发达国家自行提出来的一种新税收,但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与霸权地位,执意要征收与气候相关的碳关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既然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收方面占据着道德高地,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碳关税,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和谴责。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快我们的自主创新步伐,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来提升自己企业生产消费中的节能减排能力,并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低碳创新措施来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长远来看,它将促使我国企业及时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强化国际间的低碳技术与产品合作。政府应给予低碳技术创新以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贸易发展中的碳排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其已经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因而,在当前国际流行的低碳经济理念与背景下,我国在采取适度的自由贸易战略下,更应该引入低碳措施,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基于低碳经济的新贸易壁垒,保证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下仍然有一个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势头。那么,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对外贸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升级引导,还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出服务贸易的国际发展战略,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努力保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为优化。这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中我国所面临的巨大资源与环境压力。此外,我国还应该充分重视企业在低碳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外贸企业的自主转型。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的时候,尽可能地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加强环境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环境技术与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还应该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从而让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可以让企业从内部转变自己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

三、结语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6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9月2日开始,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9月3日,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前一日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个股涨停。自上海自贸区概念发酵以来,相关个股被市场疯狂炒作,整个自贸区板块涨幅高达130%,其中上港集团因市值大、涨幅高,对整个板块影响较大,涨幅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物流贸易、港口、园区开发、金融行业,这些也确实是最受益于上海成立自贸区的行业。

炒主题概念的个股,是对预期的疯狂追捧,无法用pe\pB估值去衡量贵贱,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极大。自贸区在正式挂牌后,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有多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有多大推动作用都无法准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高桥(600648)的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升级为自贸区后,将大幅提升其土地价值、仓库价值与房屋价值,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人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人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筒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等待去伪存真

投资者千万别在飙涨后再追涨,牢记: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不过,上海自贸区的批准意义深远,对上海及全国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本地股中的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走出一个漂亮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飙涨后回落调整时,可以大胆介入自贸区真正受益股,长线持有。

虽然上海自贸区构成重大的主题投资机会,但必须指出,根据过往主题投资机会的经验,主题投资一般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鸡犬升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去伪存真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比较朦胧,相关概念的行业和股票会被普遍炒作:第二阶段,随着政策细节公布和落实,具体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受益的程度会比较清晰,这个阶段,单纯概念炒作的股票会退潮,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则值得中长期投资。就当前而言,招商证券认为,市场已比较充分反映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自贸区概念的股票炒作已处于全面普涨阶段的尾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具体政策安排会更

加清晰和明朗,下一阶段应该是个去伪存真和分化的过程。

自贸区主题投资思路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

1、零售行业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应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简单的零售业。香港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由港,截至2012年,目前中国内地旅客数量占访港游客总数的72%.大部分是来港购买免税品.中国内地旅游总消费额为2932亿港元。假设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香港购物天堂地位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因而,上海零售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内地产、园区开发以及建筑行业

上海自贸区规划面积仅28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港口投资与地产投资.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增加,吸引企业入住将推动“三港三区”内物业的增值与租金上涨,将利好拥有土地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

3、港口、航运和物流行业

从国际上看.上海国际中转集装箱比重过低、上海港疏运条件不发达。随着自贸区的成立.园区内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域(DLC),海空联运将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促进货物转口与航运服务。此外,依托海关与贸易优惠政策落地,凭借国际有力地位分流欧线.中东和东南亚的国际中转箱.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发展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的港口、仓储、物流.运输公司

4、金融业

金融领域的开放应该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从全球自贸区发展情况看.新加坡、迪拜等均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全球结算、离岸金融和金融产品交易等完备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7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划加快,国际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多,经济纠纷更是频频出现。调整、规范各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和条约相继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先产生国际法,后来产生国际商法,再后来陆续产生国际经济法。然而后产生的两个法,概念复杂且相互交错,人们容易混淆。随着国际法规的使用率增高,普及商法和经济法这两个国际法关系的必要性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国际商法、什么是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区别”4方面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法律慨念进行阐述,对两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分析。达到普及国际法律知识,自觉执行国际经济法政策,自觉履行国际商法法规,减少国际经济贸易纠纷,促进国际经济次序健康发展。

二、国际商法

关于对国际商法概念的探讨,怎样弄懂国际商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综合考察国内外学者、各种着作中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与说明,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商法的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且听下文分解。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划加快,国际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多,经济纠纷更是频频出现。调整、规范各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和条约相继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国际商法,就是调整所有商务贸易主体在从事商务贸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贸易关系、货币交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换言之,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商事活动中的规则、规范的总称。

1.从广义上看,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商事活动中的规则、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各种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商事关系,是指某种商事关系,其主体不论是自然人、法人、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只要这种商务贸易关系的当事人来自(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其所经营的商务贸易事项超越到他国国界的范围,这种关系就可以说是国际商事关系。用以调整这种关系的规则、规范,就属于广义国际商法的范畴。

2.从狭义上看,国际商法的调整对象是:除去国家和国际组织之外的,主体平等的商事组织和商务贸易交易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法律部门。依据国际习惯,从事国际商务贸易事项交易活动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个人(自然人)等,而不是国家、国际组织;它们之间的交易属于不同国家的,主体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而且是排除了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交易。所以,在“国际商法”这一概念中.“国际”是指商事法律行为“跨越国界”的意思。不是指有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参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还认为国际商法产生的时间,比国际经济法产生的时间要早,并且其发展的途径及意义也有所不同。

三、国际经济法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国际和国内的学说不一,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广泛和狭窄的两种概念范围:

1.广义国际经济法

广义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是:是调整自然(单个个体)人、企业法人、不同国家和不同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商务贸易交往过程中达成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则、规范的总称。调整对象:既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家与经济组织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也调整自然(单个个体)人、法人同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所产生形成的经济关系。换言之,广义国际经济法泛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所有法律法规,其调整范围囊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与任何经济利益相关的商贸交易和商事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同时,国际经济法既调整国际商事贸易经济统制关系(纵向关系),也调整国际商事贸易经济流转关系(横向关系)。国际经济法是法律科学多门类、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独立学科。

2.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狭义的国际经济法慨念的基本含义。主体只限于国家、国际组织,不包括自然(个体)人与企业法人。狭义的国际经济关系仅指国家、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

一般所说的国际经济法是指广义的、所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

1.两者的调整对象都含有国际因素。

从两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整对象的“跨国性”是两者共有的特点。对象的“跨国性”是指所调整的对象都来自不同的国家这是两者相通点。作为调整两者的法律法规则一定会涉及到不同国家,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实体及相关的企业,因此,也就必定会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制定或参与制定相关的国际条例及规范时就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利益,遵循国家、平等互利。

2.两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渊源

两者在法律渊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律渊源是指具有不同来源、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所说两者在法律渊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因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请记住我站域名/

下面我们举例来看一下两者在法律渊源上的联系:

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是指国际商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事条约,这是各国缔结的有关国际商事的国际条约或公约,在国际商法中,很多具有约束性的条款直接来源于各国缔结的条约、公约;

(2)国际商事惯例,这是指在国际商事的交往中,长期形成的并被普遍遵守的一些商事原则和规则,这是国际商法的重要渊源,对国际商法的起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3)国内立法,这是在国际商事条约或惯例不能调整的情况下的一个补充,是指各国有关调整本国对外经贸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决议等。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是指国家适用的法律规则及这些规则的来源,所以,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国际条约,这包括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

(2)国际商业惯例,这跟国际商法中的国际商事惯例一样,同样是长期形成的,普遍为人们所习惯的一贯做法;

(3)国内立法,与国际商法的国内立法一样,同样是国家对有关对外经贸的法律、法规、条例、决议等的相关规定;

(4)国际组织决议,国际商法渊源

里并没有写入这一个,但是细心想一下,有的直接就是从国际组织的决议引进来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对电子商务的相关决议,被引进国际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法律。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在法律渊源上的相似之处。

3.两者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

我们所说的国际法律体系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还应该包括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3个部门法。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明显就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五、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区别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两者既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如果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对象及相关关系没有区别的话就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而且,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说是本质上的不同。

1.两者的基本原则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永远享有;(2)经济合作互助共同发展;(3)平等互利公平公正。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公平与公正。可见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这也就是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两者的主体不同。

国际商法的主体是:一是指特殊的国际商事主体——国家;二是指一般的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组织。然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除了一般的商事机构、组织外,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主体更加广泛。所以,就两者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在国际经济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3.两者所调整的对象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仅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如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国际货物运输关系,还包括国家或国际组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管制关系,如国家在外汇管制、国际税收方面等方面的管制正是体现了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政府的管理及管制活动;而国际商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商事活动而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

4.在调整方法上,两者存在着不同之处。

对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商法注重“意思自治原则”,经济法则强调“国家统治原则”。我们可以从国际商法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这一调整方法,例如国际商事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等都很容易体现调整方法是维持“意思自治原则”。但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就与国际商法不大一样,虽然部分法律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商法相似,例如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等,但是更多的是侧重了“国家统治原则”与“政府管制原则”,例如国际税法、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与制度等,无不体现了国际经济不在调整方法上与国际商法的不同。

5.两者基本原则上的不同也就间接地决定法律属性上的不同

同样的,我们也先来看一下传统意义上两者在法律属性方面有何异同。商法属于私法,经济法属于公法;商法主张以平等主体为本位,经济法以国家为本位;商法主张以任意规范为主;经济法则以国家强制性规范为主。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清淅的印证了上面两者在调整方法上的不一样,私法侧重的是意思自治,而公法是以国家的统治与管制为主。所以,两者的法律属性上的不同也就可以得知了。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8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能力外贸函电写作应用及启示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贸函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更准确地说应该属于外贸英语,它是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外贸函电用词专业严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completeness,concreteness,clarity,conciseness,courtesy,consideration,correctness是外贸函电写作的7个原则。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属于隐喻的范畴。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隐含的概念机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写作外贸函电。

一、现代认知隐喻理论

Lakoff&Johnson在他们所著的标志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行为的基础。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糊口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在思维和步履中。隐喻无所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受传统理论影响,许多人意识不到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更加意识不到商务语篇中也充满了隐喻。不管是专业词汇和术语、外来词或新词及多义词,隐喻都无所不在。Lakoff进一步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来解释隐喻。他认为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即从人们比较熟悉、较为具体的源域,如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目标域,如金钱域moneY。Lakoff把隐喻看作是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基础。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量,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外贸活动领域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难懂的概念与较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类隐喻已深深根植于外贸函电中,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对外贸事物结构及其规律的认知,对人们对外贸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

关于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我认为其在外贸函电中至少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提高外贸函电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外贸函电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用词正式性和专业性。但是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把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举例来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竞争就是战争,tradewars,tariffwar,advertisingcampaign,atakeoverbattle,invadingnewmarkets等战争隐喻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国际贸易中你死我活的斗争。middleman,bottomprice代表的方向隐喻十分形象地显示了中间人的位置和价格水平。head-contractor和deadfreight代表着与生物有关的隐喻。另外,还有branchoffice,peakseason,rockprice等。

(二)提高外贸函电的简洁性

简洁性是外贸函电写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其中隐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催开信用证信函中我们经常用到这样一个句子:

a.pleaseopenyourL/CaSap.

b.pleaserushyourL/C.

两个句子都可以翻译为:请尽快开立信用证。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a句中的动词rush的使用是整个句子变得十分简洁。可见,隐喻能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起到浓缩信息、提高句子信息密度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简洁。

(三)增强商务信函的正式性

英语的名词化使语句更加书面化,更具正式性。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化后,原来口语化的表达变为抽象的书面语,使语篇更具正式性。名词化结构使语篇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内容,这是正式语体的一大特点。对比下面两句话:

a.we’llapplyforthegovernmentapprovalsothatwecanimporttheproductsinyourpricelist.

b.theapplicationforthegovernmentapprovalwillenableustoimporttheproductsinyourpricelist.

a句采用一致式表达,较口语化。b句采用apply的名词化形式,使复合句变为了简单句,词汇密度更大。相比较而言,b句的名词化句式比a句的一致式句式更适合用在正式语篇中。

(四)加强商务信函的客观性

名词化隐喻有利于表达客观真理和客观事实。名词化把过程变成了参与者,从而省略了逻辑上的参与者,进而使语篇显得更加客观。例如:

a.onlyifyouexecuteourorderpunctually,canwereceivethegoodsontime.

b.punctualexecutionoftheorderwillensurepunctualreceiptofthegoods.

名词化后的b句省略了主观性较强的参与者“you”和“we”,使句子不受行为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语义表达得更客观、真实。

(五)提升外贸函电的礼貌性

外贸函电的写作中讲究使用礼貌婉转的表达和句式,隐喻有时可以很好地表达一种客套,缓和说话的语气。比如:

a.pleasepayattentiontothefactthatwehaveaffectedtheshipment.

b.weinviteyourattentiontothefactthatwehaveaffectedtheshipment.

a句显得过于生硬,有命令和抱怨的口气,这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很容易导致合作破裂。b句非常委婉地表达了一种要求,有助于说服对方,并且和对方保持一种非常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结语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贸函电写作中的应用问题,即提高外贸函电写作的形象性、生动性、简洁性、正式性、客观性和礼貌性。上述五个作用正好体现了外贸函电的写作特点。在外贸函电写作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超越基础英语和商务英语的一般水平,逐步培养学生在外贸函电中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语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4.

[3]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9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1、产品内分工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国际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创造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新兴经济现象。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者用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来解释;管理学者用外包(outsourcing)、价值链的切片化(slicingthevaluechain)、模块化生产网络(modularproductionnetworks)来描述;区域经济学者发现在生产非当地化(delocalization)、生产的分散化(productionfragmentation)、全球经济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intheglobaleconomy)的同时,产品内贸易导致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曹宏成,2008,p8)

以上概念中,笔者认为“产品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两个概念最具有代表性。

1.1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的概念由arndt于1997年最早提出,认为产品内分工具有提高效率、增加产出、促进贸易发展、增进世界福利的作用,与技术进步的作用相类似。他认为优惠贸易协定消除了某些贸易壁垒,并在此基础上引起了两国的分工。这时如果仅对中间产品减免关税而维持最终产品的进口关税不变,国家福利既有可能下降也有可能上升,无法确定其变化。但如果同时减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关税,则将增加一国福利上升的可能。也就是说,在存在关税扭曲的贸易条件下,中间产品贸易自由化不一定能增加一国的福利。

1.2垂直专业化

Hummels,ishii和Yi在2001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系统地界定了“垂直专业化”的概念:“垂直专业化”指一个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在该国再生产加工增值后出口到另外一个国家;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国家的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垂直专业化”产品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1)一个商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2)在该商品的生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3)至少一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的投入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产的产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垂直专业化关注的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投入品,由此,Hummels等人还对“垂直专业化”的计量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重要转变。由于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阶段的数据无法直接取得,于是采用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核算进口投入品、增值、总产出和出口的方法,避免了对中间产品的分类统计,解决了困扰垂直专业化相关研究中界定中间产品的主观性问题。

2、产品内分工的内在机制

产品内贸易是一种与以往贸易形式不同的新兴贸易形式,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构成了挑战。西方很多学者在标准贸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产品内贸易的特点,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研究:一条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扩展;另一条主线是以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扩展。

2.1比较优势

较早对产品内贸易建立理论模型的有Sanyal和Jones(1982)。其在经典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利用商品谱来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的模型。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半成品商品簇的概念,用[0,l]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x代表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x中,国家a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国家B,那么国家a将专业于[0,x]阶段的生产,国家B专业于[x,l]阶段的生产。在这个模型中,比较优势由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需求决定。

Jones(2000)、Findlay和Jones(2001)在假定存在要素流动和产品内贸易的前提下,扩展了李嘉图模型,利用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产品内贸易。传统的李嘉图模型是2*2*1模型,即2个国家2种商品1种要素。扩展后的模型假设一种商品由单一要素劳动力生产,另一种商品由劳动力与资本或中间产品生产,劳动力在国内产业间可以流动,资本或中间产品可以跨越国界在同一产业内流动。在没有中间品贸易的条件下,假定初始资源察赋差异使a国的投入品价格低于B国的投入品价格,但a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B国,只要B国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小于中间产品的价格差异,产品将由a国生产。这时如果现实情况改变使中间产品贸易可以发生,则将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中间产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成为决定生产模式与贸易模式的唯一基础,产品将由B国生产。

Deardorff(2001)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与劳动投入量的比率来表示比较优势。假设一个作为国际市场价格接受者的开放小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国家贸易,在劳动生产率不变且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的条件下,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将成为决定生产与贸易模式的主要条件。若中间产品价格较低,该国就会将这一阶段的生产放到国外;反之,该国将会专业于投入品的生产;如果价格适中,则会将上下阶段并在国内一起生产。

2.2规模经济

作为新贸易理论所强调的重点,很多西方学者都利用规模经济原理对产品内贸易进行解释和分析。其基本逻辑是:有效规模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中是不同的。通过产品内分工,把对应不同有效规模的生产阶段分离出来,并安排到不同空间场合进行生产,可以达到节省平均成本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

ethier(1982)认为产品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产品零配件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和自由贸易带来更大的市场规模。iShii与Yi(1997)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产品内贸易。不同的生产阶段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也可能存在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对不同阶段国别分工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则强化了这种分工。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微课;自主学习

1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对外经济贸易人才,成为很多高校的工作重点[1]。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具有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烦琐、概念抽象等特点,如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和技能方法,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业务问题,保证交易中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开始为广大高校教师所研究与运用。本文基于微课,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师运用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案例进行对策分析。

2微课的特征

微型视频课程简称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教育家David经过大量的教学实验,验证了微型知识脉冲匹配相应的学生讨论和作业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一样,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广泛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也得到很多教育者的好评[2]。微课具有以下特征。1)精致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精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利用五分钟左右时间对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简短精练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3]。2)教学内容明确:授课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明确讲解。3)自主学习为主:微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存储方便快捷,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4]。4)制作过程简单:微课制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很专业的操作技能,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5)示范案例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要灵活加入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具体化、真实化,便于学生对烦琐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

3基于微课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一直从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微课教学,发现目前微课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微课使用情况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选取潍坊科技学院工商学院2014级本科三个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财会电算化专业、对外贸易专业)学生200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五名;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师采用访谈和听课的形式,进行相关研究。调查数据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95%。问卷形式基本采用选择题,问卷内容涵盖了微课的优点和缺点、微课教学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使用微课情况等方面,共40道选择题。对教师采用听课方式,课堂总结教师在微课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访谈教师总结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在使用微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微课,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微课的不多;80%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采用微课教学比较形象,便于理解,对于一些专业概念采用视频或者图画形式,教学效果比较好。访谈中教师也觉得微课教学是一种趋势,但是万事开头难,需要花费时间制作微课件比较耗时,以后伴随微课的盛行,制作技术会更加娴熟。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过于追求课件画面的丰富,教学时间掌握不恰当,且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分析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微课的利用并不是很频繁,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微课制作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软件制作基础,采用录制和图画等结合形式,但是一些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所以害怕利用微课教学。2)相关专业课程的微课资源匮乏。一些公共课程的微课资源比较多,各个网站或者教学论坛中都有,也都比较精致,但是一些专业课程资源比较零散,不系统,还没有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平台。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课前不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课后不进行系统的复习,仅凭微课中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导致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4微课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微课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微课使用中应注意的相应教学对策,以便于师生真正在微课教学中受益。微课制作环节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主要讲述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保险相关理论及政策等,内容比较烦琐抽象复杂。教师在微课制作环节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对很多知识点不理解,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多增加图片和动态演示视频,以教师录音讲解的形式,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视化教学内容。为了防止学生对丰富画面分心,教师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实践操作内容,如包销协议的签订,包销商品的范围,包销的区域,包销的期限、金额和数量,包销商品的作价方法等,这些知识点比较烦琐,与实践联系很密切。教师可以先录音教授这些知识点,观看微课视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愉悦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采用项目教学法驱动学生真正实践操作练习,学生之间提问、回答,练习包销协议的签订。总之,微课制作环节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多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教学。微课教学使用环节微课教学使用环节一般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课前学生进行预习,结合即将学习的内容主动搜集资料,制定学习任务。

如国际贸易方式这节课,学生需要自己搜集国际贸易方式有哪些,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和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有什么不同,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等,这样不但了解了相关概念,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课中教师结合微课资源,播放内容实物画面进行分类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包销和独家在业务性质、协议名称、收入、资金和责任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并做进一步讲解,保证在有效的课程时间内起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后,根据微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也要结合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书面作业、写研究报告或者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如的种类这节课,学生可以采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独家、一般和总三种形式在目前国际交易中的应用前景,对不同的国际贸易形式应该采用的形式进行分类和汇总。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又一次对概念加深了理解,对学习效果进行强化。微课教学评价环节微课教学评价环节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教学评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微课教学评价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师根据微课教学中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了寄售与展卖这节课之后,学生能不能说清在现实国际交易中寄售的优点和缺点,寄售协议的签订等。教师对微课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更正,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及时完善,在微课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反映,适当增加动画模拟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微课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终达到共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5总结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凭借精致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制作简单等优点,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的教学案例希望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2]张静.基于微信的微课程设计开发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中的“机会成本”微课程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王晶晶,蔡冬青.基于微课的“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6(3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