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2:30

海外市场发展篇1

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证明仅有主板市场的证券市场是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周期不同,对融资的需求也不同。由于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客观上需要一个合适的市场以提供融资的渠道;同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科技进步的快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创造第一生产力的载体,其特点是风险巨大且前期投资成本高昂,为了促进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和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提高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客观上也需要一个高风险的证券市场。由此应运而生的创业板市场凭借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一、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综述

创业板市场是指专为暂时不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纵观全球,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繁荣、调整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正式起步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以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放弃了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大批以高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为导向的新兴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为以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业板市场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致力于扶持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美国naSDaQ市场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设立,其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些经济转型艰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纷纷效仿设立创业板市场,以致几乎全欧洲的证券交易所都设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第二板市场。但是这些市场在成立后都遇到了信息不灵、价格不透明和流动性较差等问题,并由于市场缺乏活力而逐渐沦为二等市场,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的二板市场甚至濒临关闭,荷兰更是率先关闭了正式平行市场。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由新经济和网络概念股暴涨引发的全球股市上涨行情,各国和地区创业板市场建设再掀高潮。中国台湾地区于1994年对原先设立的证券柜台买卖中心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另类投资市场(aim)、欧洲易斯达克市场(eaSDaQ)、韩国科斯达克(Kosdaq)等市场陆续设立,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芬兰、瑞典、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设立了新市场。创业板的繁荣发展掩盖了诸多问题。随着2000年3月开始的全球性股价暴跌和科技股泡沫的破灭,海外创业板市场逐渐进入调整阶段,且调整幅度随着“9.11”事件的发生而逐渐加大。大幅调整在挤压市场泡沫的同时,也加剧了创业板市场潜在问题的暴露,诸如市场流动性不足、投机现象严重、上市资源匮乏等问题接踵而来,许多创业板市场难以为继,纷纷关停并转,全球创业板市场的数量出现负增长。2005年至今,经历了深幅调整的海外创业板市场纷纷采取改革措施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截止2011年底,全球有约40家创业板市场在运作,遍布全球产业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二、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均设有创业板市场。自1971年美国naSDaQ市场成立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整合,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已经明确,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在全球证券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worldFederationofexchanges)的统计,截止2010年末,共有45,172家公司在其51家会员交易所挂牌上市,总市值548,627.54亿美元;其中有7,629家公司的股票在其31个会员交易所下设的35个另类及中小企业市场(alternative&Sme)进行交易(编者注:由于已升级为交易所,wFe未将美国naSDaQ纳入其alternative&Sme市场统计范围),占其会员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6.89%,总市值6,211.18亿美元,占其会员交易所总市值的1.13%。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易所合并大浪潮的掀起,海外创业板市场的集中度日趋提高,其中美国naSDaQ、英国aim、加拿大tSXVenture、韩国Kosdaq和日本JaSDaQ已经成为海外发展最快、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欧洲新市场和台湾柜台交易中心等市场的发展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创业板市场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产业升级的过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诸如香港创业板市场、德国新市场等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受到了限制。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10年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末,美国naSDaQ市场总市值为38,893.7亿美元;英国aim市场总市值为1,235.0亿美元;日本JaSDaQ市场总市值为1,171.2亿美元;韩国Kosdaq市场总市值为844.4亿美元;加拿大tSXVenture市场总市值为725.1亿美元,是海外市值最大的五大创业板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前三大海外创业板市场在2010年新上市公司数量均少于退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总数较2009年末有所减少,韩国Kosdaq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与退市公司数量基本持平,仅加拿大tSXVenture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明显高于退市公司数量,市场规模略有扩大;从交易金额来看,美国naSDaQ、韩国Kosdaq、日本JaSDaQ和mothers、加拿大tSXVenture等五大市场成为海外流动性最好、成交最活跃的创业板市场,2010年交易金额分别为126,592.0亿美元、4,121.9亿美元、539.9亿美元、420.8亿美元和331.9亿美元。

三、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中小创业创新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新市场或新板块在全球不断设立。但是目前海外创业板市场中,仅有塞浦路斯、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南非、澳大利亚等不到1/3的市场采取了会员制,其余全部是公司制。随着全球创业板的组织形式逐渐由会员制转变为公司制,股东们也日益重视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和发展,出于追逐更多超额利润的需要,各市场争抢上市资源的竞争日趋激励,使得目前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出现以下趋势:

(一)形象高端化

创业板市场原来的定位是地位次于主板的二板市场。随着市场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已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颇具活力的交易平台,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正逐步上升。如曾作为日本柜台市场的JaSDaQ于2004年发展为交易所市场;2005年,Kosdaq与韩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合并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从此成为韩国证券市场重要主体之一;美国证监会也于2006年批准naSDaQ成为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并促使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发展,海外创业板市场已逐渐摆脱了低端的市场形象,正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整合常态化

由于规模所限,证券市场存在收不抵支的可能,从而无法实现长远发展。法国、荷兰、比利时新市场的整合及欧洲依斯达克的关闭等都是由于市场规模不够引起的。近年来,各创业板市场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或者海外并购的形式不断进行整合,以扩大运营规模和影响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市场运营风险。如德国整合原有的neuremarket,于2005年重新设立了创业板市场openmarket,并由交易所监管;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有限公司(nYSeGroup)在合并成立后很快推出专门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高增长板块(nYSearca);新加坡交易所甚至将原有的创业板市场SeSDaQ整体转化为新的“凯利板”(Catalist)等。此外,Firstnorth(隶属omX集团)、alternext(隶属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等也都是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市场影响力。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会员单位所设海外创业板市场中,2010年末总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创业板市场就有19个,占比超过了50%。这些小型市场缺乏规模效应,极易成为收购目标。随着竞争的日趋激励,预计海外创业板的整合将呈现常态化趋势。

(三)定位差异化

面对着竞争的压力,不少创业板市场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以吸引更多特定类型或行业细分龙头的企业上市。如naSDaQ-omX集团的Firthnorth市场定位于符合北欧经济特点的造纸、服装及机械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alternext市场定位于创业企业的并购平台;加拿大tSXVenture市场定位于矿业和油气企业上市首选地。还有一些国家则在原有市场体系内设立了新板块,上市标准也更为灵活和宽松,如韩国Kosdaq市场在原有“无风险板块(non-VentURe)”、“风险板块(VentURe)”的基础上,增加了“成长型风险板块”(GRowtH-tYpeVentURe),以更有力地推动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上市;日本JaSDaQ市场则向处于更早阶段的企业渗透,设立了一个新板块―“neo”市场,意为“新创业、新估值机遇”,以支持拥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制度创新化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基础不同,每个市场设立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并不能简单复制成功市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海外创业板市场立足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不断推出制度创新举措以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了快速发展。如aim的“指定市场”制度,对于在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9个海外市场的上市公司实行快速通道,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上市;日本JaSDaQ对于申请在“neo”市场上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企业并未设定盈利要求,仅需提交上市申请的上一个年度末净资产为正值的证明;而拟申请在韩国Kosdaq市场成长型风险板块上市的公司也无赢利要求,仅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技术评估证明;naSDaQ市场为简化上市程序、提高上市效率、降低上市费用,专门针对分拆上市的公司设定了一些特别标准。

(五)产品多元化

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实现市场规模扩大,流动性增强,最终实现利益追逐的目标,很多创业板市场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不再满足于仅包括股票的现货市场,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延伸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并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例如,韩国Kosdaq市场在亚太地区创业板市场中率先推出了etF产品;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中心为实现债权市场的电子化,陆续推出了“债券计算机议价系统”、“债券比对系统”和“指针公债计算机议价制度”等。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创业板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和增加,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山,沈惠斌.创业不差钱:全球资本市场创业板纵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2]汪贻文.创业板投资全接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海军,华成.创业板透析与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谢百三.要善待、呵护中国创业板―从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创业板的成败看中国创业板建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0

[5]欣士.海外创业板最新发展[J].深交所,2008;1

[6]王晓津.海外创业板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及启示―基于亚太区9家创业板市场的问卷调查[J].中国金融,2010;2

海外市场发展篇2

内容摘要:在2011年企业并购市场中,具重大影响力的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事件(下文简称G-m并购)。这次并购引发了全球企业界对产业发展的新思考。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对G-m并购事件的分析解剖,为中国企业未来对外投资市场战略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利技术并购海外投资

智能手机时代的商业链变局

(一)智能手机市场分析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使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成为世界通讯产业终端消费品的主导。2000-2010年,智能手机发展迅速(见表1),随着蜂窝数据技术、移动处理器、触摸屏等新兴投入要素技术的成熟,以软件功能的无限延展为差异化优势,智能手机提供给人们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全新体验平台,市场普及率迅速提升并取代了传统的移动电话。

根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共售出4680万部装有谷歌公司的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较之2010年同期的1070万部增长了近300%;同时市场份额也从2010年的17.2%提升到43.4%。更为重要的是,其主要竞争对手诺基亚公司的塞班系统智能手机销售量从2540万部下降到2390万部。Gartner的数据还显示作为市场新的竞争者苹果,ioS平台的手机占据第三的位置,共占据18.2%市场份额,售出1960万部智能手机。对上述数据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到传统的行业领先者诺基亚正在失去市场领先地位,而使用谷歌公司android系统的手机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

android系统的手机差异化优势在于开放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修改手机系统以满足自身消费的偏好,其他消费者借助开放性这一优势可以享用他人的感觉成果。这样就使得android系统具有更大的参与性,反过来更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苹果ioS是苹果公司专用移动平台,只用于iphone和ipad,设有严格的进入门槛,软件开发者必须经过appstore审核上架用户才能通过itunes下载安装,软件扩展名是ipa,只能调用自身数据和公用数据。其系统与硬件的兼容性较高,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死机情况,这样ioS以牺牲开放性换取了稳定性作为自身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智能手机核心竞争力分析

智能手机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专利技术,以技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it产业是专利竞赛最为激烈的一个产业。截至2010年,iBm拥有的专利数量高达6.7万项;佳能拥有专利4.1万多项;通用电气为3.7万项;其后依次是日立、东芝、三星、索尼、松下、柯达等,摩托罗拉以2万项位居第14位。

全球专利申请竞争更趋激烈,it和电子行业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新增专利申请量的变化意味着产业内新的企业正试图凭借专利技术改变市场的原有格局。以Lte领域为例,排名在前的诺基亚爱立信受到中国新兴跨国企业中兴、华为公司的挑战。

新企业收购老企业—秃鹫式并购

在并购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处于衰落周期阶段企业的并购称为秃鹫式并购,表面看并购目标整体已经不具有未来发展的价值,但是就局部而言却有对收购企业极具吸引力的资产。以下应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来说明。

(一)专利市场进入壁垒高企—S

前文所述,在it行业中专利数量的激增使得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随着市场趋于垄断,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个人、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局限,鉴于投入—产出分析比,它们的专利或是默许被侵犯,或是低价交给interDigital这样的公司,自身较难将其变为产品盈利。以inteDigital为代表的纯专利公司,看到未来市场的专利前景,会一改过去以获取最大经济租金为目的的市场定价策略,转而采取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以求得即期利润最大化而放弃跨期利润。

就Google公司而言,进入手机领域的本质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由于公司始创的业务是搜索引擎,并没有太多的专利基础,而它的竞争对手微软、苹果等公司早已完成了布局。

具体到android手机相关专利方面,根据美国Rodman&Renshaw分析师库马尔(ashokKumar)统计,Google可能只拥有600多项,苹果则拥有近4000项,而微软则涉及到1.7万项。一部智能手机可能涉及多达25万项专利。作为后进入者的Google无法与市场已拥有25万项专利的市场老巨头对抗。

(二)老企业生存危机引发的秃鹫式并购—C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由苹果等公司组成的RockstarBidcoLp财团出资45亿美元收购北电网络拥有的6000项专利和专利申请。这一举动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引发了新的博弈,另一家老牌企业柯达公司也欲出售1100项专利来满足日常营运资金的需求。在对北电及其6000项专利的收购争夺中,由苹果、emC、爱立信、微软等组成的财团胜出。谷歌作为一家依靠互联网起家的软件公司,在移动终端市场上明显实力不足,在与众多手机厂商的联合竞争中力不从心。苹果此次收购,使得谷歌、HtC和三星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通过获得北电专利,苹果每部iphone成本降低了3-5美元,每部android手机的价格从150美元提高到了200美元。

(三)通过资本运作消除技术代际差距—p

谷歌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实现资产交易内部化来抵消外部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谷歌和摩托罗拉的并购属于典型的纵向并购:谷歌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智能手机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目的是减少外部市场带来的风险,实现自身作为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进而实现内部化优势,以此规避交易成本的产生—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产生的技术差距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专利诉讼成本。

第一,并购目标价值。摩托罗拉在通信行业发展多年,积累的专利达2万个,专利范围涉及通信标准、手机硬件设计、技术系统、多媒体应用等,这构成了摩托罗拉组合专利的优势。当前市场在售的很多手机所引用的技术,都是基于摩托罗拉的多媒体领域专利。通过这次收购谷歌可以在专利竞争中削减大量专利使用费成本支出,同时也在短时间内弥补了自身的经营缺陷。

第二,并购行为可行性。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2011年一季度,摩托罗拉移动android手机市场份额从2010年同期的33%迅速滑落至仅14%,在Verizon销售的智能手机中,摩托罗拉移动份额也降至18%,相比2010年同期的38%,有明显的下降。此外,在接入开源的android后,摩托罗拉也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在2008年宣布分拆后,摩托罗拉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手机制造环节独立出去,这更有利于摩托罗拉的战略转型。而在Verizon不再给予必要的重视时,全面靠向Google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

第三,并购后的市场反应。在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一方面谷歌拥有了和苹果竞争的资源,同时也给微软公司提出一个顺序性博弈的难题。另一方面其他市场参与者诸如HtC、三星、华为、中兴等众多手机厂商则面临一个艰难的博弈选择—是继续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还是另谋出路。如果选择继续使用android,自身可能面临不平等的竞争;如果不选择,是与微软合作,还是自己投入巨资创新研发一个新系统,当然这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G-m并购带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中国知识产权对外发展存在比较劣势

中国在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后,开始注重改善对外贸易机构。分析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资料发现,在“十一五”时期,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国际收支逆差逐年增加:2006年为64.3亿美元,2007年为78.5亿美元,2008年为97.48亿美元,2009年超过百亿,达到107亿美元。知识产权贸易逆差达到347.28亿美元。

(二)知识产权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对外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给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美国的“337调查”是非关税壁垒中的典型产物。337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的做法。实践中,“337调查”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果itC经调查认定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itC有权采取救济措施,如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等,禁止侵权产品进入美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数量和品种的不断增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选择“337调查”来限制、封杀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2010年,美国共发起56起337调查,其中涉及中国的案例共18起,占比近3成,位居首位。涉案产品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有电子、化学、轻工、机械、汽车、皮革等工业部门。

(三)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缺乏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产品属于加工贸易,先进口核心部件进行简单加工,而后再行出口。整个进口过程中,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对引进技术只进行了简单模仿,较容易被itC认定为专利侵权;另一方面对于消化吸收的技术并没有运用知识产权加以保护,更勿需谈在国外申请专利。相比于美国企业的专利技术争夺战,中国企业的落后不仅体现在于技术研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专利技术的资产定位上。企业往往依然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顺序,以流动性来判定,认为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由于在研发阶段耗费企业大量资源而影响当期利润放弃投资,同时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也缺乏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投资动机。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向的调整

1.中国企业应推进海外投资转型。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投资中对于技术性行业的投资比重低,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与国外大型私募股权基金合作,通过秃鹫式的并购完成对知识产权的投资布局。中国企业应着眼于未来,改变只注重即期利润的错误发展战略。通过与国外相关领域专业投资机构的合作,能够在行业内大型企业采取并购行为之前,对部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进行收购,为自身未来市场竞争储备优质资产资源。

2.政府参与。2011年中国专利文献纳入《专利合作条约》最低文献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企业海外专利维权援助机制,开展企业海外专利纠纷应急救助工作,重点涉外领域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和新兴市场国家知识产权环境报告,为涉外业务企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驻外机构建立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收集系统,特别是进行国外相关法律的收集工作,为企业日后的资产收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若.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网易科技报道,2011-8-15

2.安佳.管理经济学—行为战略与策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3.张远堂.公司并购实务操作.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海外市场发展篇3

海外业务对于银行的战略意义

在看到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战略定位是不清晰的。

对发达国家银行海外拓展业务的考察表明,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跟随本国大型企业客户的国际化经营。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二战之前美英等国的银行和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银行;二是本国市场狭小,增长空间有限,必须寻找和开拓新的增长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是瑞士和荷兰等国的银行,以及从香港发展起来的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的海外拓展也属于后一个因素的驱动。由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严格的禁止跨州经营的法律,使得美国银行在本土的经营地域只能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州之内,因此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外。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国际性银行都在本国具有市场优势,都是本国市场上综合实力排在前两名的银行,并且在本国某些地区具有绝对性的优势。比如,花旗银行尽管是国际领先银行,但其业务仍然高度集中于美国(尤其是美国东海岸);汇丰银行仍然依靠其香港地区的利润来支持其全球扩张。因此,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在国内业务仍然非常弱小的情况下去发展海外业务,是一种战略定位不明智的行动。

从国际银行海外业务的推动因素来看,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是伴随着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而进行的。但是,许多股份制银行在国内尚未争取到足够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情况下,就进行海外业务的拓展,这个战略定位也应当被看作是有疑问的。

但是,对于香港和澳门,由于其与内地市场的紧密联系,可能是一个例外,尤其是对于那些主要业务重心在华南地区的股份制银行。其发展在港澳地区的业务可能会对其整体业务有所帮助。尤其是在Cepa签订之后,中小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降低,香港的中小银行将可以进入内地市场,其首选区域将是其最为熟悉的华南地区。

另外,从国际银行的经验来看,发展海外业务的战略目的之一是为了分散国家风险,降低由于业务过分集中在母国或某些国家,而受到母国或这些国家的经济波动或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花旗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其遭受到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和美国房地产危机的威胁时,其全球的零售业务为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但是,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业务量极为微小,基本起不到这个作用。

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方式及困难

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设网点,二是兼并或收购海外的银行。

长期以来,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几乎都是采取自设机构,从零开始的方式,惟一例外的是工商银行通过收购香港上市银行友联银行,比较迅速地增强了其在香港市场尤其是零售银行市场上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工行在此之前也已经设立了香港分行)。

收购是国际性银行拓展业务的常用手段。对于其确认是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国际性银行一般采取收购市场上现有银行的方式进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繁琐的机构设立审批手续,缩短市场进入的时间,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比较迅速地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现成的客户群和当地化的网络,从而为其下一步的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收购兼并战略与自己建立机构战略的对比来看,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并购比自设网点更有优势,这也是花旗、汇丰、渣打等国际性银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并购当地银行进入一国市场的原因。不过,这一方式在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极少采用。

由于采用自设网点的方式为主要手段,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国内银行主要面临着以下困难:

公司业务――无法拓展当地客户,更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以海外业务最具规模的中国银行为例,海外的公司业务基本上以中资驻外公司和当地华人企业为主,对于当地一般规模的企业很难争取到。因此,公司贷款风险一般相对较大。由于服务和产品上的原因,也很难借助国内的力量来争取跨国公司客户。因此在资金的运用方面有相当部分是从事外汇和债券交易,收入来源中有很大一块是依靠国内分行支持的国际结算业务。

零售业务――基本上没有发展的空间。由于在当地只有少数几个机构网点,并且缺乏熟悉当地业务的业务人员,很难提供比较便利的银行服务,根本无法吸引当地的个人客户,无法培育起自己的基础客户群。在缺乏一定规模的基础客户群的情况下,又不敢进行比较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业务发展的措施都是小打小闹,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海外分行的人员极其有限,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人员,因而根本没有办法根据当地的金融习惯和银行监管法规开发产品,而只能是办理一些传统的、大众化的业务。

对于国内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建议

中国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战略的制定,必须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国际大银行的海外拓展和全球化发展路径,充分借鉴其海外业务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制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收购兼并对于其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银行起着加速器的作用,更是汇丰银行得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从一家区域性的银行发展成为全球性顶尖大银行的有力武器。因此,国内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应以收购兼并为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如果要拓展海外业务,国内银行必须走以并购为主、自设网点为辅的道路。

(1)海外业务要在全行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之下开展,不能为发展海外业务而开展海外业务,要深入研究海外业务对于整个银行战略实施的意义,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目标,海外业务的定位是什么,这个定位与其他业务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如果海外业务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风险将是很大的。

(2)转变海外机构的管理模式,为海外机构发展拓宽空间。以海外业务最庞大的中国银行为例,目前,总行对海外机构(香港中银除外)的管理由海外行管理部负责,从管理结构上看,这是典型的本国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即负责国外机构管理的只有一个部门,而协调国内经营的部门占绝对多数。当前,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已经从本国中心式发展到了全球中心式,在全球中心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按产、供、销、财务、运输、研发等

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按全球市场区划分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按产品类别、产品线、生产工序划分的组织形式;以及以上几种划分方式混合的或矩阵式的组织形式。当然,在中行现有的国际化水平之下,现有模式仍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海外机构管理模式,以便从机制上为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在这方面,当前应加速战略业务单位(SBU)战略的落实推进,调整业务流程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积极为将来的全球中心式管理模式创造基础。

(3)收购兼并要瞄准目标市场上有市场地位的金融机构。收购寻求的就是对某一市场的快速进入和市场地位或业务优势的建立,因此,在收购目标的选择上,必须着眼于在目标市场上有比较丰富客户资源、有一定市场份额、品牌形象被市场接受的金融机构。要敢于收购市场领先者或者其最有优势或潜力的资产或业务,这样虽然收购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能够比较好地达到市场进入和业务发展的目的。当然,如果是这样的目标机构发生财务或经营问题,更是一个借机低成本收购的好机会。并且,收购的目标应当着眼于某一业务领域在全球市场或重要区域性市场上的突破,形成市场地位,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进行服务功能完善的补充和逐步实现业务多元化。

(4)收购兼并要区分区域,有序开展。在当前中行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自身对于海外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有限的情况下,推行收购兼并战略必须稳妥有序,分阶段、分步骤开展,而不能在全球各个区域性市场和各个业务领域齐头并进。在现阶段,应以中行海外网点相对集中、金融危机后收购兼并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地区为重点,通过并购和机构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并夺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然后再考虑对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拓展。对于南美洲市场,由于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差异较大,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即使是汇丰银行,来自南美市场的营业利润也仅为1.6%,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则基本上没有进入南美市场,因此中行也应慎重,放到最后考虑。

(5)要将自建机构和收购兼并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收购兼并虽然能够加速中行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功的收购兼并行动需要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对目标市场和相关业务领域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如果在对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兼并,风险非常大。因此,在进入新的市场时,有时候可以采取先设立代表处或规模较小的分行,进行市场调研,再确定目标机构进行收购兼并的战略,以减少收购兼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失误。即使是在已经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并购进行市场扩展,并在并购完成之后再进行业务和品牌的整合。

海外市场发展篇4

关键词:股票上市地点 证券市场 内地企业 策略选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善、容量较小,国内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1993年国有企业青岛啤酒挂牌香港股市,拉开了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近几年来发展尤其迅猛,其中2005~2007年中国大陆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数量分别达到81家、86家、118家,至今已有数百家中国大陆企业在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纽约证交所主板、东京证交所、伦敦aim、新加坡等海外证券市场上市。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大幅下降,至当年11月底仅有37家中国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唐真龙,2008)。

对于中国大陆企业海外上市的利弊,国内学者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巴曙松(2005,2006)认为会导致国内股票市场边缘化,同时导致大量宝贵的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流失,纪宝成也认为国内企业大规模海外上市具有强烈盲目性,并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牛方礼,2006);而易宪容(2006)认为国企海外上市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耶鲁大学陈志武(2006)则认为银行海外上市可以有效提高银行透明度,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监管能力逐步加强,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地点的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许多已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回归内地资本市场,部分股票首发上市公司开始选择在内地和海外同时上市。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地点的选择,吴秀波(2007)认为应综合考虑上市地的法律和会计准则、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通性以及企业实际状况综合而定,而冯莉(2006)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新加坡证券市场更适合中国大陆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海外上市地点的不同选择将对上市企业未来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这种改变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就这种策略改变的内在原因、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在当前美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中国企业如何海外上市融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中国大陆企业海外股票上市现状

中国大陆企业海外上市已有十几年历史,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发展,企业海外上市也出现一些阶段性变化,其主要进程如下。

(一)中国大陆企业在海外股票上市的历程

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在境外上市是在1993年7月的青岛啤酒,随后还有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仪征化纤等。它们的主挂牌在香港,但通过美国存托凭证(aDR)等方式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全球各地上市。其中青岛啤酒受到市场热烈追捧,当时39家外国著名投资公司争当其商,认购超过200倍。以制造业为主的股票引发的第一次浪潮之后不久,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的中国公司股票陆续到美国上市,如华能电力、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公司。

其后是红筹股概念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这些股票有航天科技、招商局、中国华润、上海实业、北京控股、广东粤海等。由于红筹股公司通常在香港注册,由香港当地管理层运作,有相当自主灵活性,经营环境好,融资方便,同时这些中国概念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或有行业部门的支持,或有地方政府作后盾,因此上市后也受到市场追捧。

同时中国大陆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也陆续在海外上市。例如,1997年中国移动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目前已经成为香港市场上具有主导作用的蓝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联通在2000年分别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

随着信息经济来临,大陆网络科技公司迅猛发展,这些公司十分青睐美国证券市场。2000年4月新浪网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6月网易在该市场上市。2005年8月,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收盘价达到122.54美元,涨幅达到354%,创下网络科技公司海外上市的神话。除此之外,大陆绝大多数知名网络公司均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如盛大、腾讯、搜狐等等。

(二)近年来中国大陆企业海外上市大起大落

近年来,中国大陆企业赴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内地共有86家企业在海外上市,其中45家企业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知名企业;26家企业在新加坡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在纳斯达克市场和伦敦aim市场上市的各有6家;纽约交易所也吸引了3家中国内地企业前往(朱冰,2007)。其中工商银行2006年10月开创a股和H股同时发行上市的历史先河,其总市值2007年曾经一度高达2760亿美元,当时超过花旗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

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额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全年实现118家企业的海外上市。这些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纽约证交所、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伦敦aim、东京证交所和韩国创业板等9个海外市场上市。除香港主板外其他8个市场的中国上市企业融资额与200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且,东京证交所主板、创业板和韩国创业板均首次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的融资区域进一步扩大(于海涛,2008)。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期大陆a股融资能力明显提升,一些当年选择在海外上市的大型企业2007年纷纷回归a股市场,如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神华(601088.SH)、建设银行(601939.SH)等大盘股回归融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就有14个,融资合计561亿美元,占全年大陆境内融资总额的86.3%。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陆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一些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大陆股市的迹象。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大幅下降。2008年前11个月仅有37家中国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合计融资69.22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仅1.87亿美元。其中19家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12家在新加坡主板,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两市场仅各有3家中国企业上市。

三、中国大陆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起源及动因

1993年至今是中国大陆证券市场飞速发展时期,为何中国大陆企业依然选择前往海外证券市场股票首发上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所有制约束和全流通问题过去多年困扰民营企业a股上市

中国大陆当初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问题,同时改革开放之初非国有企业总体来说规模偏小,因此多年以来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绝大部分份额被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十多年来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从其中分得一杯羹,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当年不得不选择在海外上市。另一方面,中国股市过去一直没有实现股票全流通,即将上市公司股票分为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自由交易的流通股,和仅能通过产权交易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二者之间的交易价格差距甚远。民营企业上市后虽然可以解决部分融资问题,却不能通过资本市场溢价使原有股权大幅增值。因此,股票全流通和所有制约束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过去多年使民营企业a股上市既缺乏积极性也缺乏可行性。

(二)大陆股票上市资源相对稀缺

深沪证券市场运行仅有十几年时间,上市公司数量有限,通常每年管理层根据市场状况审批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由于股市低迷,一段时间甚至暂停新股发行上市,许多企业只能选择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十分火爆,大陆企业境内上市2007年出现爆发性增长,共有124家企业上市,但是仅比当年海外上市多六家,说明大陆境内上市资源依然有限。至2008年底深沪股市合计不足2000家上市公司,难以满足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大陆企业积极筹备股票上市的企业就有数千家,申报材料已经报送到证监会的有数百家,按照深沪股市现有的扩容规模及速度,一个企业要在境内上市,依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这种状况迫使许多企业寻求海外上市。因此,不少中小企业在难以获得a股上市机会的情况下,努力寻求海外上市以解决融资问题。

(三)海外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更为多样化

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比较,海外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更为多样化,既有要求很高的纽约证交所,又有要求相对较低的各国创业板市场。而内地主板市场门槛较高,对于拟上市企业在净资产状况、连续盈利、募集资金投向等方面要求较为固定,即便深圳交易所推出中小企业板也有类似要求,只是标准略有下降而已;而从2000年就开始酝酿、呼声甚高、相对灵活的创业板市场,直到最近才正式开通。因此国内证券市场难以满足许多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要求,尤其是对运营初期资产和盈利水平均较低,但是未来成长性非常好的网络科技公司而言更是如此。正是上述原因促使中国内地许多优秀民营企业纷纷寻求海外上市融资,其中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公司就是在海外网络经济繁荣时期在海外上市融资,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

(四)海外证券交易所积极吸引中国公司资源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证券交易所之间竞争相当激烈,纷纷采取各种举措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外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大环境,愿意投资快速发展的“中国概念”公司。因此国外交易所纷纷在中国境内设置办事处并不断进行推广宣传活动,采取具体措施吸引优质中国企业上市。例如,纳斯达克的目标是“要让所有计划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100%选择纳斯达克”,并将为此推出纳斯达克中国指数,用以追踪上市中国企业的表现;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中国红筹指数;法兰克福证交所宣称企业在法兰克福上市成本低且回报高,其网站的主页上还专门为中资企业设立了中文信息。2007年纽交所北京代表处开业,当年在纽交所ipo的中国内地企业达到18家,此外还有两家从其它交易所转板到纽交所。可见,海外交易所目前正在大力吸引中国大陆企业赴海外上市,未来也将继续与深沪证券交易所争夺优质上市企业资源。

四、中国大陆企业选择上市地点的策略选择

(一)前期中国大陆企业赴海外上市缺乏认真分析

自中国大陆在一定程度放开企业赴海外上市的规定后,许多企业对于赴海外上市趋之若鹜,尤其是当时在国内上市机会渺茫的民营中小企业。不论是欧美市场还是亚太市场,不论是主板、创业板还是柜台交易,大批民营中小企业趋之若骛,寻求以海外上市方式来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对海外证券交易所不熟悉,由于缺乏理性权衡、上市地点选择不当、成本控制不当、融资规模确定不合理等原因,常常使海外上市成为企业扬帆出海的伤心之旅。例如,当年不少大陆中小企业到美国otCBB市场(针对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买壳上市,目的是避开美国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费用高、审批周期长、费用较高等要求;同时认为otCBB是纳斯达克的附板,相当于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包括世纪永联、蓝点公司等国内企业在中介商的帮助下,通过买壳方式实现了在otCBB的上市。

然而,中国企业通过多年实践开始明白otCBB市场的真正含义。首先,otCBB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纳斯达克的独立市场,它不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一部分或者所谓的纳斯达克副板。其次,海外股票交易(trading)并不等于上市(listing),otCBB只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和柜台交易市场,在otCBB上市的企业不是真正的挂牌上市公司。第三,从买壳上市的过程来看,买壳过程不会带来任何新资金的流入,企业想要融资就需要通过定向私募或二次发行等后续的融资策略,但otCBB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平均股价很低,最终能在otCBB上实现融资的中国公司极为少见。第四,许多准备到otCBB上市的中小企业都梦想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可以直接升入纳斯达克主板市场,但是90%以上的中国企业otCBB买壳上市的企业最终难以逃脱成为垃圾股的命运,同时每年还要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包括当年被作为经典成功案例的北京世纪永联(otC:FRLK),当年借壳交易完成后,该公司的股票由原来的9美分一度升至最高25美元,市值达到4亿美元以上,但至今却仍然停留在otCBB市场上,股价十分低迷。

(二)近年来中国大陆企业上市地点选择策略趋于理性

十多年海外上市的经验教训,使大陆企业海外上市日趋理性。随着近年来中国深沪股市发展和制度建设,中国内地企业选择上市地策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具有海外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偏向选择海外上市策略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94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其中境内上市33家,而海外上市6l家,同比增长1倍多,可见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更倾向于海外股票上市。例如在中国相当活跃的软银、iDG等等,他们通常要求公司海外上市作为投资的前提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外风险投资公司对海外资本市场比较熟悉和了解,对于在海外上市存在的风险和收益有比较明晰的判断,而对国内上市的过程、风险和审批环节不甚了解,因此更倾向于海外上市。其次,部分海外风险资本来自于私募基金,对于资本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如果在国内a股上市,由于资金的进出境管制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公司宁愿选择收益率相对较低、但是便于操作的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第三,被海外风险投资背景相中的中国公司,往往具有一些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概念和要求的因素,在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以后,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等进一步趋于西方化,这些特征使企业更易于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2、企业选择上市地点会认真比较境内外成本收益和可行性的差异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当然是希望选择市场收益大而需要付出成本相对少的上市地点。从收益上看,2007年深沪股市价格高涨,内地中小企业股票发行市盈率一般接近30倍,上市后市盈率通常高达50~60倍,远高于海外股票市场10多倍的水平。在当前全流通问题解决以后,国内上市高市盈率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大幅提升,这对于大陆企业具有很强吸引力。其次,在国内上市的中介费用相对而言低很多。在海外上市由于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不同,处理好这些准则差异具有一定困难,同时必须用高额费用聘请海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券商。而在国内上市,中介费用相对低很多,没有会计、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尤为重要的是,国内中小板的门槛比主板下降较多,刚开通的创业板要求会更为灵活,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取消了原有限制民营企业上市的一些约束。因此,多数大陆企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更愿意在深沪股市上市。数据显示,2007年有96家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融资373亿元,几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但是2008年深沪股市日渐低迷,全年共有77家公司ipo登陆沪深两市,相比前一年企业ipo的数量减少了近40%,融资规模锐减了75%。由于2008年下半年基本暂停了股票ipo,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重新考虑海外上市融资。

3、部分国有特大型企业选择在内地和海外同时上市的策略

近年来内地国有特大型企业在确定上市地点的时候,通常选择在内地和海外两地同时上市的策略,例如工商银行;或者在海外上市后回归内地证券市场,例如中石油。国有特大型企业选择在海外和内地同时上市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吸引海外投资者,在当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公司全球化的目标,推动企业按照国际规则运作,扩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并有利于企业在海外通过兼并重组进行扩张。另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进入监管更为严格的市场,增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可比性。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在不同市场的竞争中寻求更合理的价格,通过股份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通转化,增加企业股票在市场上的流通性和稳定性,更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声誉。

当然,多地上市需要企业满足不同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上市成本,因而企业在确定海外和内地同时上市策略时,需要进一步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权衡。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变得越来越令人瞩目。当前国内股票市场低迷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企业进一步深刻思考如何上市融资。从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地点的策略演进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中国企业在选择海外上市具体地点的时候,既会权衡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定位,也会考虑不同市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不同交易所的法律规定、上市程序、上市费用和融资额度,同时会考虑海外风险资本建议以及投资银行承销能力,总体而言是对成本、收益和可行性之间理性权衡的结果。

其次,中国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以前,会仔细权衡境内外上市的利弊得失。即便是具有海外股东背景的中国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的时候,也会认真考虑国内a股市场的政策法规和市场表现。前两年深沪市场快速扩容和高市盈率对中国内地企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但2008年以来深沪股市的低迷又使很多中国企业重新寻找海外上市的新途径。

第三,中国内地国有控股的特大型股份制企业选择上市地点时通常会选择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策略,或者海外上市后再回归a股的方式。原因是国有控股的特大型企业既希望能通过吸引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提高企业的规范运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又希望通过境内上市获得国内投资者的青睐以及更高的市场估值。

海外市场发展篇5

【?p键词】海外营销;企业;思路

【Keywords】overseasmarketing;enterprise;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93-02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许多企业意识到了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对其带来的挑战认识不够充分,在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依然专注于基础建设,并没有形成规模。当前我国虽然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类企业在海外打开市场,甚至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从整体来看依然势单力薄,并没有真正在海外立足,中国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海外营销能力,积极创新,想办法真正融入海外市场。

2积极开展深耕细作、以点带面的市场策略

过去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盲目地将目标市场都集中在欧美国家,可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却获得不断增长,且与我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形成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出口,这意味着过往我国确定的海外市场营销目标市场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具体特征确定主要的海外市场,以此为据点进行规划发展,采取深耕细作的方式夯实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位置,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比如玻璃幕墙企业的目标市场在欧美国家,那么可以在做好欧美市场之后向新兴市场进行拓展。

3制定产品策略,重视技术创新研发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还是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学习海尔等民族企业的做法,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海尔将客户的需求与订单联系起来,重视与用户的交互,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策略,同时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工作,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建设自己的科研团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积极与世界先进的技术对接,着重强调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主张以最短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取得绝对的市场优势,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时,以此为基础生产确保产品策略得到实施,能构成生产出更具有多样性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产品。[1]

4积极开展品牌国际化策略

所谓品牌国际化就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以自主品牌作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核心,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品牌意识,提升自身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识别性与知名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品牌都将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研究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将成为广大企业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海外市场开展目标用户群体调查,在做好用户群行为习惯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产品技术研发,积累资金,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推广策略,在国际市场中树立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自主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国际化发展路线。[2]

5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多元化的策略

过去我国企业在进行产品出口过程中大多直接将产品出口给国外的进口商,企业自身并没有在国外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这种形式在开始能为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提供更多的优势,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形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无法充分获取到海外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建立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能够分散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具有灵活性,更直接地获取来自市场的声音,方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建设。因此企业在开展海外营销工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进行机动变化,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以尝试商的形式进行海外销售,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原有的销售渠道上不断进行创新,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

6开展国际市场本土化的策略

进入21世纪,国际分工深化,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而在其中只有少?倒?司获得了成功。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公司的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所谓国际市场的本土化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将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使得自身的生产经营理念与其相适应,积极创新,制定出与目标市场需求更吻合的营销策略,实现市场研发、产品制造、生产管理与营销的本土化发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为了更好地突破现存的贸易壁垒与隐形的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的国际市场因素,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深入地进入到目标市场中获得更广大的市场占有率,我国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国际市场本土化的发展,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出发进行改革,以地方企业的身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来说,实现本土化经营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重要标志,比如海信电器在澳大利亚开展的全面本土化策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更是实现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开展海外本土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球视野进行战略布局。

7强化经营管理,做好企业销售培训

海外市场发展篇6

摘要: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开发在滨海休闲、旅游市场开发中具有先导、带动作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市场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主要市场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发展规划与行业管理工作,注意环境资源开发保护,形成滨海体育休闲特色文化,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海上休闲渔业发展、多渠道培养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开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13-05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StrategyofSportsandRecreationmarketintheSeasideofChina

QUJin

(marineeconomyandmanagementResearchCenter,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25,GuangdongChina)

abstract:Developingthesportsandrecreationmarketplaysaleadingroleindevelopingthecoastalleisureandtourismmarketdevelopment.Bythemethodofdocumentation,logicalanalysis,marketresearch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thepaperanalyzesthesocio-economicvalue,developmentadvantageandopportunities,majormarketandexistingproblemsinthemarketization.itproposesthatthegovernmentshallenhancethemarketdevelopmentplanningandindustrymanagement,focusonenvironmentandresourc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createthesportandrecreationculturewithuniquecharacteristics,enhancepromotion,facilitatethedevelopmentoftherecreationalfishing,cultivateinter-disciplinarytalentandotherstrategies.

Keywords:seasidesportsandleisureindustry;marketdevelopment;features;strategy

投稿日期:2010-09-03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研究”(编号:07Gn01)。

作者简介:曲进,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营管理。

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滨海旅游业产值2003-2010年一直位于海洋产业前列,作为滨海休闲旅游吸引核与收益点的滨海体育休闲近年来发展迅速,北起丹东、南到三亚,在18000多公里黄金海岸及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上,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开发浪潮叠起,沿海各地市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开发滨海体育休闲资源,着力推出冲浪、帆船帆板、泥浴、游钓、摩托艇、高空跳伞、潜水、沙滩球类、游艇等一批富有特色、新奇、刺激、参与性强的现代滨海体育休闲项目。滨海体育休闲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沿海及岛屿开放与开发,也引起国外对中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高度重视。目前,国务院批准的11个部级旅游度假区都有大型滨海体育休闲项目建设,滨海体育休闲项目成为外商竞相投资开发的热点。海南三亚西岛、蜈支洲岛、深圳大小梅沙、浙江舟山,大连金石滩、茂名放鸡岛海上游乐世界等,一大批投资数亿、几十亿元的外商合资、独资滨海体育休闲开发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我国正迎来规模开发滨海体育休闲市场的新阶段。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海南将成为国际性的、旅客参与型的综合性滨海体育休闲胜地。

1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的特征

1.1滨海体育休闲及其市场化发展本文所谈的滨海体育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悠闲自然心态下,在滨海水域或陆地上,以体育方式、内容进行的健身康体,愉悦身心的系列休闲娱乐活动[1]。滨海体育休闲活动项目多种多样,据初步调查可分为:游泳、潜水、蹼泳、戏水、帆船、帆板、龙舟、摩托艇、游艇、邮船、冲浪、划水等、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车、沙雕、海钓、捉蟹、悬挂滑翔机、滑翔伞等[2]。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除了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外,还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同其他企业一样,进行自我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是根据滨海体育休闲企业自身的特点,通过相应的行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手段,把滨海体育休闲企业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来组织和经营滨海体育休闲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服务为龙头、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滨海体育休闲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滨海体育休闲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

海外市场发展篇7

从出口产品到输出汽车工业文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黄海客车就已经走出国门,向菲律宾出口60台客车。2000年,黄海客车曾向阿联酋、伊拉克、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出口300多台。但由于内部体制等众多原因,企业经营一度陷入低谷。随着集团战略的调整,黄海客车终于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2011年远赴沙特,再到敲开埃塞俄比亚市场,黄海客车的发展历程一步一个脚印。

据了解,黄海客车在埃塞俄比亚的出口模式为KD出口,也就是需要在当地建立组装厂,然而在进入该国市场之初,黄海方面面对的是空空如也的厂房和连螺丝都不会拧的工人。此外,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各种问题都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一道道屏障。黄海客车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保证了产品的顺利生产。经过两年多的精耕细作,现如今已有近2000辆黄海汽车(包含客车、皮卡、SUV)驰骋在东非大陆。同时,黄海客车还被用作连接首都和周边小城镇的交通工具,初步形成了辐射50公里左右的环首都公交网络。

重整海外事业,稳中求快发展

黄海客车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多个海外市场的认可,与其灵活的营销策略密不可分。据黄海客车国际业务副总经理、市场处处长王彦介绍,从2011年开始,曙光集团重新对公司的海外销售体系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海外市场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特定市场,销售客车的市场可以销售皮卡、SUV,而销售皮卡、SUV的市场同样可以向客户推荐客车。如此在品牌基础良好的市场,黄海的销售工作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埃塞俄比亚就是先成为黄海客车的热销市场,而后才成为其皮卡、SUV的热销市场。此外,波黑、阿塞拜疆也都属于这类市场。而在西非市场,情况则恰好相反,先是黄海皮卡、SUV产品在该地区畅销,而后才是客车产品成功出口。

“销售体系的整合,对海外市场推广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集团副总裁主管海外业务,使得黄海的海外事业更受集团的重视。”王彦补充道。

据了解,目前在黄海客车的出口产品中,以公交车为主,客运、旅游客车数量较少,仅在沙特、朝鲜等国家销售。2012年,黄海客车的海外出口产品中,公交车占总销量的80%—90%。2012年,黄海客车的海外市场销售额超过4亿元,销量约410辆,另外,皮卡、SUV出口超过2000辆。

海外市场发展篇8

一、房企的国际化布局:海外投融资解读

(一)发展背景方面

近两年来,我国多家品牌房企纷纷进军海外,掀起房企海外投融资热潮。2013年部分标杆性房企纷纷“出海”,而2014年,绿地等房企拓展海外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房企融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通过境外融资平台向海外发行债券的房企共有38家,募集资金约1340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上半年,通过境外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的房企共25家,发行债券35笔,募集资金约797亿元人民币。而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三,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2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5.81亿美元,增幅明显;另据美国传统基金会与企业研究所联合开发的CGit数据库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一亿美元以上的房地产海外投资项目共22项,金额共计117.6亿美元,增幅分别达38%和54%。

根据2014年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百强榜,本文以排名前两位的上市房企万科和保利地产为例,重点比较它们在海外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异同点,以解读我国大型房企海外战略布局的基本特点。具体比较分析如下表1所示。

(二)海外融资方面

由于受内地融资环境所限,自2011年以来,我国房企融资逐渐转向海外市场。基于万科与保利地产的比较分析,我国房企的海外融资基本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在股权融资上,我国房企基本通过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或直接在香港上市等方式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以获取海外股权融资,同时打通海外债权融资的渠道。例如,万科通过发行B股募集资金,而恒大、碧桂园等大型房企则通过在香港主板上市获取境外资金的支持。

其二,房企海外债权融资基本借助香港市场完成,如表1的分析显示,万科的两笔海外债券均由其香港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发行,而保利地产的美元债券也是由其全资子公司恒利(香港)发行,可见,借助香港子公司发行债券对于内地上市房企更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香港资本市场活跃,ipo与发行债券的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便于房企获取海外资金的支持。

其三,房企海外债权融资依赖自身信用评级。当前房企海外发债的现状反映,万科、保利、绿地等大型房企所发行的债券更受到境外投资者的认同,且融资成本相对更低。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房企海外发债平均利率为8%,而表1显示,万科和保利地产发债利率均低于5%,而其中万科2.625%的融资利率更是让同行羡慕,这主要是由于大型房企的信用等级更有保障。例如,万科借助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的标普、穆迪与惠誉分别了“BBB+”、“Baa2”与“BBB+”的长期信用评级报告,使其成为境内信用最好的房企,以增加境外投资者对其所发行美元债的认可。

其四,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渐高。受到美国Qe的逐渐退出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等的影响,我国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大幅增加,成本明显上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4月,国内十大标杆性房企的海外融资环比3月回落24.7%,连续两月下滑。而表1显示,保利地产融资成本明显高于万科,这既是由于信用评级的影响,也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海外融资成本的逐渐上升。

(三)海外投资方面

纵观当前现状,我国房企海外布局正在持续扩展,但仍处于探索与试行阶段。结合万科与保利地产海外投资状况的分析,我国房企海外投资基本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房企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但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如表1所示,以万科和保利地产为例,作为房企龙头的万科在2013年已分别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等地进行多起境外投资项目,而保利地产虽还未明确进行海外投资,但亦开始谋划国际化发展,对非洲和西欧市场进行了考察调研,以便实施国际化战略。然而,尽管当前我国房企海外布局已成趋势,但内地房企依然以国内市场占主导。如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在国内的投资依然占据98%,而未来国外投资将逐步提升至20%。

二是房企海外投资与海外融资相辅相成。由于中国为外汇管制国家,境外融资能够为房企海外扩张提供外币储备,保障房企海外拓展。以万科为例,万科通过成立海外事业部,并购香港南联地产以借壳上市,实施B转H方案以打通海外融资渠道,然后再进行香港买地与投资美国和新加坡项目得以逐步实施国际化战略。

三是海外投资项目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为主。2013年万科在境外的四项房产开发项目均是与当地品牌开发商进行的合作开发,万科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既降低风险,又能通过与境外同行的深入合作,获取海外运作经验,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向“轻资产”的变革;四是房企海外投资项目以“内销”为主。出于稳健性考虑,我国房企海外投资项目多针对海外华人客户,优先考虑以海外华人集中区作为投资重点。如万科海外项目选择以美国、新加坡等中国的主要移民国家作为开发地,且主要以对其需求较为了解的海外中国客户作为销售对象。

二、房企可持续发展现状:以万科与保利为例

(一)相似性:实际增长超过可持续增长速度

企业可持续增长概念由希金斯(1977,1981)首次提出,其后,范霍恩(1988)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分别定义可持续增长率为“无需耗尽财务资源状况下企业销售增长的最大比率”以及“基于既定经营、债务与股利发放目标比率状况下企业最大销售增长比率”。可持续增长理论认为,可持续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发展的适宜速度,实际增长率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速度,两者的差异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而国外研究显示,增长过快与增长过慢均会导致企业财务问题,进而致使企业经营失败或破产,因此,企业增长状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统计数据显示,万科与保利地产的实际增长均超过了可持续增长(其中,万科2010年实际增长低于可持续增长,保利2006年实际增长略低于可持续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而言,2006-2013年间,万科与保利地产均处于增长过快状态。万科与保利地产实际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的状态表明这两家房企存在现金短缺现象。2006-2013年间,万科与保利均在2006与2007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增长率慢慢回落,但保利地产相对万科的增长速度略快,且偏离可持续增长速度的幅度更大。

(二)差异化:增长过快的成因略有差异

根据可持续增长理论,企业增长过快可能是由于负债比例过大、权益资本比重较少、股利支付率较高及过分的多元化经营等相关原因所引起的。对比分析万科与保利地产增长过快的成因,它们均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核心业务突出,且均存在较高负债率(其中,2006-2013年间,万科资产负债率在64.94%-78.32%之间,而保利的资产负债率在68.62%-78.98%之间),但其相似之中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一是在营业利润率与财务费用率的平衡上,万科的营业利润率与财务费用率之间基本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而保利地产营业利润率在2006-2009年间均高于万科,从2010年开始逐渐低于万科,且其财务费用在2010年以前均为负数,2010年以后也明显高于万科,这实际上表明了其资产回报率较低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在融资杠杆率上,2006-2013年间,万科带息债务比重(居于46.04%-54.76%之间)明显低于保利地产(居于50.48%-66.44%之间),且其融资成本亦低于保利地产,由于保利的融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平均融资成本过高,正在逐步侵蚀其营业利润率,而万科顺畅的境外融资平台使其融资成本明显低于保利;保利在2013年开始搭建海外融资平台,虽然其海外发债成本虽高于万科,但依然低于国内融资成本。

三是在资产利用效率上,保利地产在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均高于万科的同时,总资产周转率却总体均明显低于万科,表明保利地产在资产管理与运营效率方面相较于万科更为弱化,因此,在未来期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房产销售能力,改善资产回报状况,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三)不确定性: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

依据万科与保利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万科与保利地产均处于增长过快状态,且保利地产比万科呈现更快的增长速度,而其在负债比重和融资成本上明显高于万科,在资产利用效率方面却低于万科,这致使其与万科在竞争优势上的差异化,而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则是它们在海外投融资方面的差异性。

然而,无论是万科、保利,还是如绿地、碧桂园等其他率先实施海外布局的房企,仅仅从国内走向国外实施海外投融资,并非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随着更多国内房企走向海外融资道路,同时受到美国Qe的逐渐退出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等的影响,未来国内房企海外融资难度将逐步增长。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由于房地产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房地产海外投资业务的回报率均不会太高,如果依然以国内模式进行经营,可能导致无法适应国外市场环境生存下去。

因此,房企海外投融资的初步尝试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房企资金紧张与销售疲软的现实状况,房企的发展还需要深入探讨海外布局与国内拓展之间的平衡,从战略上解决海外融资与投资中的现实问题,真正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才能促进房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一)房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化利润

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假定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利润最大化并非企业的唯一目标,只是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方面,企业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并非越快越好,也非越慢越好,增长过快产生的资金需求与营运规模会导致企业财务资源紧张,而增长不足则会导致企业资产闲置,进而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以致遭到市场淘汰,由此可见,增长过快与增长不足均会对企业寿命产生影响。

2014年,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上半年我国内地房企普遍只达到近40%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国内市场环境使得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的分化加剧,部分标杆性房企凭借比较平衡的全国性布局以及拓展的国际化布局,在积极应对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实现整体销售业绩与利润增长,而一些中小型房企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这一现象也表明,房地产企业单纯追求利润并不可取,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房企也不应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而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在追求销售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竞争力,保持合理化的利润水平,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二)房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多元化融资

根据上述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资金问题是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房企需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前提和条件。房企多元化融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促进海外债务融资。对万科与保利地产国际化战略的分析结果已经显示,当前海外融资成本具有远低于国内融资成本的明显优势,这使得搭建境外融资平台以促进海外融资对房企缓解资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万科与保利的经验也表明,实现海外债务融资,需要借助并购境外公司等方式打通海外融资渠道,凭借香港等地资本市场的优势以实现向海外发债,而面对当前海外融资难度增加的环境,房企只有注重自身信用评级,增强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才能进一步保证房企海外融资的成功。

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权益融资渠道。除了实现海外融资,房企还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增强企业融资的多元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绿地集团是房地产业较早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其2013年“绿地速度”的成就有赖于混合所有制的制度保障;绿地的混合所有制不仅有助于其融资渠道的拓宽,还有助于其在海外投资项目的顺利布局。而万科与保利等房企也在试图寻找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或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等,以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三)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优化市场投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8月,我国房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897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652953万平方米和6498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1.5%和下降8.3%。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开发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其销售却在逐渐回落,这种结构性与总量性的供求失衡造成了我国商品房空置现象严重,也导致了稀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房企应合理谋划投资布局,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房企合理化投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占据国内市场。尽管万科、绿地、万达、碧桂园等大型品牌房企均在积极投资海外项目,并已初显成效,但绿地董事长张玉良亦指出,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这就需要房企实施差异化战略,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自身优势,以占据国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外市场发展篇9

2012年,天狮董事长李金元频频现身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市场,海外市场成为天狮市场战略的关键词,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也暗示了天狮对海外市场的重新梳理。

衰退

从1998年天狮首次进军海外市场,已经过去10多年,这期间天狮海外市场足迹遍布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埃及等多个国家。

2003年到2005年是天狮的海外市场最为繁荣的时期。不过,从2007年开始,天狮的海外市场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

内部管理人员流失与新生代企业的入侵是导致衰退出现的直接原因。

随着国内直销业的复苏,很多天狮海外市场管理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有的天狮经理人自己开办公司或成为经销商领袖。这些经验丰富又熟悉当地市场的经理人的离开,对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天狮在欧美、大洋洲市场的开发上也砸下重金,但效果不佳。

内部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渐进式的,而外部力量的侵入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以双轨制为主导的新生代企业在2008年后逐渐成长起来,这些企业也将目标瞄准海外市场。与天狮白手起家的经营不同,新生代企业更多地采取的是整合式的快速发展,而整合的对象主要是天狮的市场人员。

这些人熟悉当地市场,有丰富的经验,知道怎么和中国企业打交道,所以天狮的市场人员就成为竞相争夺的目标,以俄罗斯市场为例,天狮当时在俄罗斯市场的几大骨干就被一家国内企业全部收罗,造成巨大损失。

并且双轨制在速度和短期效益上较之级差制又有着明显优势。不少企业抱着炒作的心态来开发市场,引发了种种市场乱象,这也导致了当地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变化等。

对此,曾在天狮海外市场开发中担任要职的夏先生颇有感慨,“比如印尼市场,教派组织多,当地人多属温和诚信的人,特别是经济上较为窘迫的人更有股拼劲。被派入开发新市场的人,基本都会做出成绩。2006年后大不如前,你把货给经销商,给他订好机票安排他开发市场,他可能会把这当做旅游,也有人直接把货留在当地,这些情况都十分常见。”

而某些市场的特殊环境,又让其发展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泰国市场,那边的移民较多,很多人的猜疑心比较重,天狮采用国际大会来振动市场,但效果不佳。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天狮撤出了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市场;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市场也走下滑路,曾经业绩辉煌的南亚和俄罗斯,由于市场混乱也出现滑坡;对产品品质要求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资金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对于天狮在发达国家败退,夏先生表示,“不能用天狮在海外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业绩去衡量其成败。当时天狮开发这些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这些市场插一面旗帜,建一个据点。产品在发达国家获得认证可以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公信力,对正在发展的其他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调整

2012年,李金元前往东南亚的代表市场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南非、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哥伦比亚、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视察,举行表彰大会、进行慈善活动等,为当地市场造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个视察过程中,李金元先后有6次现身非洲,显示了其对非洲市场的重视。李金元还宣布将在肯尼亚、南非、摩洛哥和埃及建立电子商务。对这一动作,夏先生表示,“这是符合市场发展的,网络建设一旦铺开,很有可能会铺满整个非洲。”

“这些国家中,除南非和秘鲁的开发时间较早外,其余都是中期以后的市场,也就是2002年后着手开发的市场,大都有过小辉煌。这些市场的共同特点是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国家,人口千万到1亿左右。市场具有生机和活力,天狮在此没有太好的业绩,也没有很大的劣迹,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和发展潜力。”夏先生告诉《中国直销》。

相比非洲,夏先生更看好其在拉丁美洲的发展潜力,“印象中哥伦比亚还没有过小辉煌,正因如此,更有潜力。”

夏先生还分析,去年李金元所涉足的市场都是天狮现阶段的主要市场,它意味着天狮的海外市场可能已经进入收缩和调整的阶段。海外市场战略的调整是天狮多年来市场变迁的必然要求,它也说明天狮是一家思变求发展的企业。

不止天狮,近几年雅芳来也在不断对海外市场进行着调整,今年更是退出韩国和越南市场。有趣的是,在天狮、雅芳等企业收缩和调整海外市场的同时,第三波海外扩张潮正在兴起,紧邻中国市场的国家成为众多企业的掘金对象。

2012年,多家企业先后登陆越南市场。7月18日,完美越南分公司在胡志明市正式开业;8月10日,如新正式启动越南市场;在越南成立分公司的三生更将2012海外旅游研讨会锁定在此;太阳神在越南召开海外市场研讨会……

海外市场发展篇10

一、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主要体现于民营企业的商品出口、海外经营上。自1978年以来,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有少量直接出口,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到1998年民营企业的直接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7.3%.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且有一批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办点.如江苏三星绣品集团,先后派出个体和私营业主120多人次.在lo多个国家创办了3o多家境外私营企业;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欧美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通过外贸出口或通过出口商品生产等形式,参与国际竟争。综观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偏小。海外市场狭窄,市场过分集中.占领的市场大多是亚洲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多半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美的则很少,其产品覆盖面也十分狭窄。尽管有外向型经济活动,但普遍没有形成规模。我国浙江一带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多些,但内地边远地区走出去的企业则较少;走出去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二)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离,外向型发展仍处于相对幼稚水平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出口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科技含量低。从商品结构看.出口的产品中多是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极少。

(三)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得海外经营的人才更少,使其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人才缺乏,且人员素质低下,国内从业人员多半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民工、文化水平低的人。加上中小企业主对海外经营培训不重视,使得海外经营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四川省200个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私营企业主占总数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上采用“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势必影响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少如: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少.即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少,弱化了中小企业海外竞争的能力和进行研究开发的势头,国际营销网络面狭.不成体系。

(五)中小企业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多半为劳动密集行业尽管有其优势,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机会减少、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由经贸委、科委、乡镇局、工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地方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权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的费用高、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融资困难,告贷无门.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后劲不足资本经营是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乃至生存的最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掏采取抑制发展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1.资金供应不足。目前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而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则是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米就少的贷款数量就更为可怜,贷款供应严重不足。2.中小企业寻保难。因为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不动产作抵押.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就少.担保的品种也就单一。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放贷的责任大,直接融资无渠道等,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如: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小企业开工率低于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3.扶持不足。8o年代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不但很少得到优惠,反而由于各级政府热衷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建设而遭冷落和不公。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三、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优势

尽管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否定中小企业有走出家门跨人海外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优势.既存在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也有自身积累的勃发力。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走出国门,融人世界,这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将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中小企业也将获得一个多边、稳定可预见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着良好的机遇:1.wto要求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权利.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w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中小企业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机会;3.wto将加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地域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它将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4.wto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更加便利海外扩展。

(二)中小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中小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加之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海外经营的经验。这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其产品乡韵气味浓厚,可以弥补海外行空穴,扩张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之中小企业灵活性,应变市场能力强+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较容易利用跟进原理占据海外经营市场。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

自9o年代来+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中小企业走向世界进行海外经营不仅是中小企业一种明智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第二次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已有13万多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走到国际市场,有6300多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整个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火车头。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解除其经营的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在理念上扶持.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理念上、观念上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理念.不应该考虑企业的姓公与姓私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来对待。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客观标准做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加长”政府“有形的手”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为其海外经营减压减负。

(二)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保证中小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运动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保证,企业就很难顺利地开展自己的业务。为此要做到:1.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应尽快开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选择地开展“创业板”试点,改变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单一渠道状况;2.扶持建立和重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央、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优先支援企业”、“有条件支援企业”、“其它企业”的顺序,在数量上保证供应,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我国经济学家董辅{n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民间担保公司,利用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大竞争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扫清障碍.铺路架桥中小企业管理应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机构改革的实际,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形成全国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工作网络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工商登记手续十分繁杂,曾存在着多头审批的现象使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着许多不便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简化审批手续,节省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发展空间。

{四)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政府在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工作,主要有:1主动与相关国家签定双边协定,为中小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2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搜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加工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保证中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3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牵线搭桥;4.加强培训服务,政府应举办各种跨国经营跨国管理培训班,使中小企业经营者经过培训获得相应学历,并鼓励他们出国考察,掌握新知识.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为他们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5.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并借鉴国际上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中小企业。6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中小企业到海外办厂遇到的风险比国内大,除中小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外,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经济类保险。

(五)搞好技术创新.促进特色经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产品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拼搏如果不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之潮流化、个性化.则很难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产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围绕现有企业母体加大投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把中小企业从依靠简单量的扩张、生产一些档次不高、重复建设的产品,转变为依靠科技,搞深加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并积极走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的发展路子,重新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找准切a点,在产品、工艺等方面积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市场的联结。同时,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要加强配套,形成合作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