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十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十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4:5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1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作业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1-02

笔者已从事本科生“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多年。近五年来,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在相关文献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2]。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变以科技文献阅读、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到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模式。文献3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即从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撰写和制作讲稿和汇报角度介绍了相关教学内容[3]。闫丽萍等在文献4中详细介绍了电子类专业英文摘要的写作培养实践过程[4]。

在2013-2014年度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为每位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包括翻译文献、检索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为相关领域的视频撰写摘要等各类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避免同类作业抄袭的弊端。但笔者发现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由于选课人数多,作业内容和主题与往年的重复率较高。每年该课程的选课人数大致在80~110人之间,因此要做到每年更新所有题目有较大难度;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互动性小。由于大多数作业无需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2014-2015年度的“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改进了已有的作业模式,设计和实施了综合型更强的作业,达到全面培养并考核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从该课程综合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

1.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型作业的设计

1.1综合型作业的内容

“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下述能力: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初步的科技英语写作和口头报告等。课程往届作业主题涉及面很广,但不够精,因此本年度,笔者选择了少量的精选主题,并根据最新技术,更新了部分旧主题。

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型作业内容如下:

作业主题共36个,包括电子与电路、通信理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传感器技术、工程编程语言软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热点,包括深度学习及应用、智能穿戴、大数据及应用、无线充电、3D打印、无人机、量子计算机、车联网等。需完成的任务包括:

1)文献检索:根据主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中英文均应包括,以英文为主,数量不少于10),需给出详细的检索式、关键词、使用的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重要信息,并将整个检索过程记入说明文档,并保存所有文献资料的原文文档。

2)文献阅读:阅读收集的文献资料。

3)文献综述:根据对文献的理解,撰写关于给定主题的综述报告。

4)制作讲稿: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制作主题相关的讲稿。

此外,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笔者给出详细的作业文档格式要求,同时要求检索到的科技文献需下载并全部提交。

1.2完成作业的形式

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变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形式为小组形式,即将选课学生按照随机组合的方法分为2人一组(共72人,两个自然班,本次共36组),共同完成上述综合型作业任务,并增加学生汇报的人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是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综合型作业,为体现各自的工作量,在汇报环节中要求一人负责汇报文献检索的过程,给出详细的检索式以及检索的结果,另一人负责进行主题汇报。

2.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

2.1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初布置好综合型作业任务,并选择部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部分小组结合视频、图像、动画、实际应用等手段介绍相关主题。例如,选择“量子计算机”的小组,结合“优酷”上的一段视频详细介绍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在的问题等,达到了为其他同学科普相关知识的目标,在整个主题介绍过程中,将量子计算机领域涉及的重要词汇一一介绍;报告“深度学习及应用”的小组以视觉信息处理为切入口,介绍了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选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组结合自身参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接触到的各类集成电路介绍主题内容;而选择“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主题的小组,结合自己使用的智能手机介绍其中的各类传感器及其基本原理、发展现状等。多数报告小组的汇报过程生动、有趣,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了。通过本次综合作业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但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文献检索过程严重依赖于网络,特别是百度,对专业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仍不熟练;这是笔者教学多年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2014-2015学年的教学实践中,仍有接近半数的报告小组在文献检索过程中首选百度检索相关资料,而不是把专业数据库作为首选。当然,对某些特定主题而言,各位搜索引擎相比专业电子数据库更有效,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指导学生分层次的解决文献检索中的问题。

2)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加强;在小组报告中笔者发现,由于专业文献专业性强且较长,学生普遍怕看英文文献,在满足综合作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多以阅读中文文献阅读为主,没有达到课程综合训练的目标之一,即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训练。这一点与学生的阅读习惯、英文水平有较大关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3)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由于本次教学实践第一次尝试将学生随机组合为小组来协作完成综合作业,因此面对综合作业复杂的任务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合作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考虑到今后就业后学生需具备合作精神,因此,笔者设计了随机组合的形式。总体上,各小组的表现良好,但也出现了部分团队合作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推脱责任,作业完成效果不佳。结合本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建议,今后笔者仍将继续对此进行改进。

4)综合作业的文档格式不规范。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给出了详细的文档提交格式要求,这是按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制定的,以此训练学生文档撰写的规范性,为今后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报告的撰写等做准备。由于之前对文档格式不作要求,学生对格式一向不重视,造成毕业论文或创新项目中格式问题频出,需要不断的纠正。因此笔者在布置综合作业时给出了详细的格式要求,以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论文、项目报告或各类竞赛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2.2综合作业教学效果及评价

为今后改进综合作业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综合作业问卷,让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统计情况见表1(参与本次教学的72名本科生参与了问卷)。

表1:综合作业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

从上述表格中可见,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整体评价较好,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因此,今后笔者仍将继续探索相关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平时阅读专业文献的比例很低,今后需给予积极的引导。此外,笔者还对学生会选择哪些环节作为综合作业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制作讲稿并进行汇报、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很高。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显著的。

3.今后的工作

随着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对专业英语课程综合型作业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同时,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形式仍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任蕾.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年第36卷第3期,64-66

[2]任蕾,古海云,周薇娜.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第31卷第4期,110-111

[3]李霞,王娟主编.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7月

[4]闫丽萍,余艳梅,刘长军,黄卡玛.电子类专业英文摘要写作能力的培养[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年第36卷第2期,48-50

作者简介:

任蕾(1979-),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类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2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高校的基本组成是专业,专业是高校和社会的连接纽带。开展有效的专业建设,以及良好的教学改善,是高等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核心和关键。通常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优劣,是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要将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进行有效的树立,而且还要对课程的教学手段和相关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要建立起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完善的综合素质,要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完整的建立起来。

1以专业岗位能力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电子积极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的电子科技产品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各个角落之中。由此不难看出,电子技术必将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有效动力和有效支持。通过大量的钻研探索发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有效培养,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人才,进行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必然手段、积极的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可以让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有效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培养未来从事电子信息处理、电子产品相关专业、电子产品设计维修等拥有优秀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核心,就是要为今后的电子产品有效维护、电子产品相关设计,以及电子产品装配,培养出拥有核心技术的优秀人才。在能力培养方面要从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发展方向,进行逐步递增式的培养,基本技能要着重关注电子装配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学习,实习一体化的全面教学。采取工作和学习交替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着重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相关的维护能力。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和校外的相关培训,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动手,获得更加专业的电子信息技能,并实现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在综合技能方面,要通过毕业综合实践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性质的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加优秀的职业技术,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深度的强化,要求学生拥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2重组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将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进行有效的重建,要依据教育的特点和特征,以及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岗位需要,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的梳理。而且还要依据职业岗位的基本理论以及技能需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升级。在对相关地区的企业调研分析之后,通过学校相关领导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想要开展有效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必要从岗位的分析层面着手工作。

对于专业岗位,以及岗位今后的相关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要依据工作复杂程度,进行有效地归纳和整合。而且要依据现实岗位的基本需要,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关实践活动,以及相关实验课程有效的建立起来。

而且要将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指导任务、工作实践为目的的相关实验活动,有效的融入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之中。

3应用电子专业教学内容创新建设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有效动力,为国家培养拥有优秀技术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基本核心。所以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从诞生至今,技术的不断创新,优秀高科技以及相关的口号,不断的充斥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变革之中。但是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创新的主要方向还是引进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地消化以及整理。同时将整理之后的技术,逐渐的转变为课堂相关知识。所以应该摒弃传统的课本式教学,要将崭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呈现给广大的学生,要摒弃旧的电子信息技术,要将更加现代化的知识融入到课堂之中。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面深度发展,应用电子技术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需要。应该建立起更加专业的电子教学团队,以便应对不断蓬勃发展的电子技术。譬如: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电子产品设计平台、电子产品维修中心、电子产品营销中心,通过这些良好的平台建设,让企业与学校形成有效的营销和教研合作,让学校与企业形成良好的融合,让企业向教学不断蔓延,让学校为企业培养出更加专业的优秀人才。

5实训基地建设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期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遵循为核心课程相配套、为专业核心技能提供训练场所,以前瞻性、为新专业方向做保障等原则,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新建生产型实训车间、家用电器实训室等,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开放管理,随着专业建设工作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精细化管理、学生技能创新活动、课程“赛教学”方面有了大范围的实施与推广。为了给学生提供在实验室学习训练时间,本专业不仅将师生创新实验室列为师生共用场所,并将个别实验室全部交由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员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开展。

(2)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了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将Smt课程直接放到了企业进行授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192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电子商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不仅仅依赖于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所构筑的实体空间,更依赖于信息技术所搭建的虚拟空间,从而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补的全空间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我们认可以往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在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实训设备和学生人数不能很好地匹配,一般采用轮训的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机会;二是技能训练时间相对紧张,学生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三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多,不能实现个性化训练。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探寻一条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将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供实体空间无法比拟的训练环境。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保证其质量,势必需要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1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高技能人才。国内外电子商务实践的经验表明,电子商务人才可以分为两类:“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型”电子商务人才,前者又可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电子商务营销型人才、电子商务管理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职业有:商务代表/商务助理、网络贸易专员、网站编辑与美工人员、仓储/配送管理专员、采购专员、电子商务管理人员、高级网络营销员、物流师等。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对应的岗位群可见,专业实践技能在电子商务职业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技能主要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问题的技术与能力,其归宿是实践能力。在此,我们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四级体系”,即“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技能比赛”4个层级、4个阶段。

(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础,是电子商务所需基本技能的必要训练。它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物流软件系统实训eRp系统实训以及数据库实训等。

(2)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和学科专题,进行初步综合训练。它包括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实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实训、网上创业项目实战以及职业考工实训等。

(3)创新训练。创新训练是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更高阶段。它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训练、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参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部级电子商务师、阿里巴巴网店运营专才、欧普imS综合素质证书认证等)的培训。

(4)技能比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生实践技能比赛是对上述实践技能训练水平进行检验并促使其巩固、提高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比赛主要有全国电子商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分省市和部级),以及由不同的电子商务协会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等联合举办的电子商务大赛,如淘宝大学举办的“明日网商”电子商务大赛、电子商务运营专才竞赛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复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活动的法则和活动的结构、执行的方式,同时还要获得各种动作的执行经验,所以技能的学习不仅包括动作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专业实践技能学习最终要达到胜任某项工作的目的,这就要彻底掌握该项技能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工作原理、操作技巧以及实际操作经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设计中应考虑给学习者提供具有多重刺激的知识授递环境和具有灵活互动能力的各种智能支持系统。基于这一角度,本文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四结合原则:①个人学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②实体操作与虚拟操练相结合;③技能提高与知识学习相结合;④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

上述4个原则,不仅保持了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等各方面的整体调控能力,而且突显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优势所在。首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而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认知要求;其次,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彼此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全空间训练;再次,以超媒体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和实践技能训练内容,同时支持理论学习与技能提高,力求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最后,实践技能的学习是为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这一维度,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从低到高的能力训练层次,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直至达到岗位要求,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原则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了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设计视角和所涉及的内容,对训练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3.1训练模式的提出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为学习的发生与进行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充分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授递环境,促进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实验实训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为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图明确体现了个人学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实体操作与虚拟操练相结合、技能提高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四结合”构建原则。

3.2训练模式过程描述

3.2.1准备阶段

在实施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之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看自己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教学视频、应用实例及教师指导等几个模块来实现。完成理论学习后,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情况分析,明确自己当前已有的认知水平并反思不足,为接下来的学习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3.2.2实践技能训练阶段

完成学习准备阶段的任务后,学习者就进入实践技能训练阶段。当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学习风格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其中,自主学习主要是为实践环境中需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准备,具体的训练形式有理论知识、教学视频、应用实例、教师指导、操作练习等;协作学习则是为实践环境中需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准备,包括创新训练、技能竞赛、合作交流3种途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聊天室、在线会议、主题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实践技能训练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具备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跳转功能,允许学习者两种学习方式交叉进行。资源库集中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具参考价值的创作实例和经验总结。岗位技能综合训练是针对学习者将来职业中要面对的实际工作任务而进行的训练,通过此环节来保证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缩短甚至消除岗前培训,提高学习者的市场竞争力。

3.2.3评价与反馈阶段

学习者完成上述某一任务的技能训练之后,可以进行后测评估,采用自我评价、组内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受训者进行自评,分析自己技能训练的体会,检查事先设计的目标是否达到,阐述自己训练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再由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每一项具体的技能训练要求进行评议,指出优缺点,并提出建议,最后由

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受训学习者撰写反思记录,再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与练习,以确定是继续下一步骤的技能训练(即实体操作,进行实体操作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验证学习经验),还是重新进行上述环节的学习。

4结语

本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四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以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高效模式,弥补当前高职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实训环节的薄弱与不足,提高学习者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从实践层面上进一步论证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4

英文名称:telecommunication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93X

国内刊号:51-1267/tn

邮发代号:62-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5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ieee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6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职电子类专业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该模块的教学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育可以加大实训强度,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实践性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开展学校、企业和实践部门的合作教育,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综合发展的全方面素质,增强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包括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统一调度进行实践教育,并以企业和学校之间签订的合作教育计划合同作为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证。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作为工科类的高职专业,高职电子类信息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模块。根据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确定实训课程的内容,制订出相关的实训课程教育计划。

1.基本技能方面

基本实践技能是进行实践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模块,这个模块是所有电子信息产业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项能力才能够任职工作岗位。比如在应用电子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基本电子信息技能实际操作训练和摹本训练,通过对这些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了解和掌握日常的用电知识,同时还能够熟练地使用日常比较常用的电工材料和工具,掌握电工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参与日常的电工操作。

2.专业技能方面

专业类的技能指的是能够胜任岗位或者与之相关的专业能力,它是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技能板块,在进行电子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要涉及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eDa应用技术技能训练、电视机原理技能训练等一系列实践课程。通过这些实际操作课程的训练,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力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能够初步构建比较简单的电路和对一般电路故障进行技术分析,能够通过专业的绘图软件进行电工原理图和印刷版图的绘制,能够对单片机以及单片机电路系统进行较高程度的仿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的整体编排能力,极大地缩短了毕业生和企业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3.综合技能方面

综合类技能指的是学生在知识、日常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够完成职业所要求的综合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最直接地体现在毕业生在岗位上需要的直接能力和技能程度上。实践性的综合类技能训练通常是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的方式来体现的,这个实际操作模块主要由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设计三个部分组成。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思路

1.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学科的基础、实践和综合创新几个模块进行由浅入深的综合性完善。按照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实验内容的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坚持发展个性和因材施教的基本思路,聘请与该学科相关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进行辅导,创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综合性实践内容能够顺利实施。实践工程教育阶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阶段。在电子类信息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工程实践课程的建设和系统完善,将整个实践课程纳入电子信息实践教育日程中,通过先进的电工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实现多层级、多角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

2.优化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践进行统一,增强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内容要从多方面入手。要从整体上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内容,结合高职类教育人才的实际教育目标,精简验证性理论课程,加大操作设计和综合实验的课程比例。设立开放性实验课程,增加实践性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设立实验课题,可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和学生一同讨论关于实践性教育的完善问题,协助学生分析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计划的可行性,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实践性模拟软件进行课程实践。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不能直接使用大规模的设备进行实践模拟,因此高职院校就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和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对单元电路的模拟设计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复合型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师资的人才队伍。当前因为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了各个院校之间的发展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高职类院校的电子信息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就从教育源头上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专业的综合平衡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类学校要大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技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方面要加大力度培养中青年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实践类实习和培训,学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实习活动或者进行某项技能的专业性进修,使得专业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了解熟悉电子信息产业实践过程。

4.抓好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打破传统的死板教育模式,结合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探索适合学生的合作模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区域性信息产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所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和考核办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考评。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为考核载体,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在整个考核单元中,做到在考核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和层次分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前后内容能够准确衔接,从而提升高职电子类信息产业专业的办学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在进行实践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依托校外的实践基地,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育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以及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学生系统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等理论课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操作,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电路信息方面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层面的工作中,以此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顶岗的实习方式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实习模式,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结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及时地进行实践观念的更新,整合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一实践教学方法,制定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综合性实践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职类信息教育发展要符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需求,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做出灵活调整。在进行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和能力结构要求,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实践性教育更好的合作,可以让学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学校的知识,又能够了解工作的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生产化,做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对接。作为一所生产型学校,通过实践性教育,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延伸,学校成为企业的基地,真正让最广大员工实现学习的梦想,也让学生实现工作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发挥各自长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秋华,章坚武,骆毅.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

[4]黄力,赖兆磬,葛祥友.高职嵌入式系统教学与实践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7

关键词:铁路;牵引供电;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标准

中图分类号:tm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8-0000-01

本研究从浅述非牵引电气的相关标准出发,分析铁路行业在牵引供电方面的相关标准,并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铁路行业在非牵引电气方面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一)铁路行业在非牵引电气方面的相关标准

铁路行业中的各个专业(例如铁路信号等相关行业)在国家形势的引导下,对电子信息(如信号通信)的防雷方面采取了大量的针对性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规定,制定了《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路的电力专业借由规范修编这一机会,结合铁路电力专业的分工情况与独有特点,在调查研究后,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在铁路电力设计规范中添加了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相关内容,为铁路配电系统以及其他专业在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方面做了相关规定[1]。铁路的车辆专业基于5t机房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方面在采取试改工作的相关经验,编写并了《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机房探测站综合防雷方案》,制定了较为健全的防雷措施。

(二)国家标准

近几年,随着电子设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变配电在控制、保护与测量等多个方面也逐渐实现电子化,装置工作的电压渐渐降低,而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等元器件在耐雷水平方面也日益下降,透过通信网络技术进行智能监控的系统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电子信息系统受到雷击的事件越来越多,且雷击所导致的损失情况十分严重。程度较严重的雷击单次生成能量可达几百mJ,然后铁路供电中所应用的电子系统所能抵挡的能量远远不足,由此可预见雷击事件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之大,因而铁路行业应对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水平加以重视[2]。

二、铁路行业在牵引电气方面的相关标准

(一)电子信息系统概述

电子信息系统(即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由多项电子设备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了处理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有线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设备和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网络设施等。该系统会根据应用的目的与规则,针对性对信息进行多项处理,其中包括了信息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采集等[3]。

相关规定中表明,电气化铁路在牵引供电中的多个典型大规模电子信息系统与子系统等是由多项构件共同组成,其中包括了调度设备、供电维护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微机保护装置等,在计算评估方面则是以雷击损坏后果作为依据,其中应与国家标准规定中的a级雷电防护等级相同。

(二)牵引供电应具备的防雷对策

导致建筑物的电子信息系统搜到雷击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例如:(1)直接遭受到雷击;(2)雷电电磁脉冲由弱电传输线路或是电源线路等通道侵入;(3)建筑物周边的落雷形成了电磁场感应;(4)接闪器接入闪电后,因为接地装置而导致地电位反击的情况;

在防雷设计中,除了要对直接性雷击情况加以考虑外,还需要对其他雷击因素进行考虑,例如地电位反击、雷电电磁感应、防雷电电磁脉冲等相关因素,以确保防雷设计的全面性,保障防雷设计可实现预期效果。《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表明,针对电子信息系统方面,应采用综合防雷保护,即是将外部防雷对策与内部防雷对策相结合,从而形成综合防雷系统[4]。其中,外部防雷装置的构成部分包括了接地装置、引下线以及接闪器这3个部分,主要是在直接性雷击的防护装置中应用。内部装置的构成部分包括了浪涌保护器等、合理布线系统、屏蔽系统、共用接地系统以及等电位连接系统等,主要是在需防空间内缓解与预防雷电流引起的电磁效应中应用。

(三)目前铁路行业在牵引供电方面的标准情况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属于铁路牵引供电在设计期间的基本规范要求,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等的防雷对策中,仅仅对外部防雷、强电设备等指定了相应的防雷规定,对于电子信息系统内部的防雷保护并未做明确规定。而《铁路供电调度系统设计规范》中也只提及了供电调度各个系统在设计方面的规定,未提到防雷保护。

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标准的探析结论

分析发现,铁路行业的多个标准中,均未对牵引供电中电子信息系统在防雷方面制定相应的规范。对于铁路电力牵引供电的电子信息系统内部防雷而言,其内部防雷由“设计―施工―验收―检测”中,均需要依靠单位中相关人员主动学习该系统防雷方面所涉及到的所有标准,然而从铁路行业以及专业特点看,此类标准的针对性较弱,需要进行二次理解与推论,导致实际现场中的可操作性、制约性等均受到一定的制约,牵引供电的防雷措施难以达到全面性、高效性等的目标[5]。

四、牵引供电方面的建议

作者认为,要完善铁路电力牵引供电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标准,应基于铁路行业在非牵引电气方面的相关标准,参考牵引供电中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模型,对直接性雷击、雷电波侵入等外部的防雷措施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内部的雷击风险制定关于防雷电电磁脉冲的相关条文规范。其中,除了要对强电设备的防雷措施进行考虑以外,还应该对完善牵引供电中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考虑。

五、结束语

防雷属于系统性工程中的一项,应通过掌握该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防雷保护。例如设计、施工、实施、监管、站前、站后、土建、电气、管线、管道等各个不同程度的环节,以确保电子信息系统整体防电保护的有效性、完整性。在相关标准方面,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施工、设计、运营、设计、科研、气象等多个不同的方面),成立专门的科研编制小组,积极投入人力、物力支持行业标准的编制,从而提升行业标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飞雄.《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技术创新[J].铁道标准设计,2011,8:97-10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8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工作过程系统;课程研究

一、前言

目前,当代企业和社会已经从传统的运转模式走向以过程为向导的新运转模式,在工作时除专业技能以外,关键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也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条件。现代的教育方式应该围绕解决综合问题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针对“解决社会工作综合型问题”进行转变,这种复杂的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的社会的因素也不能小视。所以说,教育的模式应该尽快打破传统模式的种种束缚,科学的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进行联系,所以在开发方法方面应该注意实现后面三点:一是从主观意义看来,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中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而不是对那笑细小的工作点进行专研;二是重点培养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适应能力的好处;三是构建学习过程时,应该看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习过程完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可能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抽象发展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力发展该有的过程形式,其学习过程是要具备情景化和具体化的,因此,职业学习中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化为一个整体。课程开发必须将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础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国进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国这个工业强国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于行动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练的运用,并且让开始计划好的任务圆满完成――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领域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作者在北京的回国学术报告会上进行发言,德方和我国教育部门的专家团队都对作者所表意见深深赞同。

二、总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定

要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方面有两个:

1、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的教育结构息息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政治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符合条件规定的企业(规模中等偏上的企业、企业集团中技术一般的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所选企业中岗位的相应要求,分析岗位上的典型任务模式,结合企业员工的各种要求进行课堂设置。

2、学生个人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哪里,从而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领域确定

当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了。其课程要极富职业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行确定。简单来说就是解构整个学科的传统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行动体系,同时对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规范进行科学集成。

1、工作过程分析:根据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的分析,从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动领域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与学校领域的结合,成为实用的综合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是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目标描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化,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产品、现象、工艺等等,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迁移性的特征。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主要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及其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实践条件的准备师资的配置以及教学方法选择。

1、实践条件: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主要的体现是专业“一体化教室”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满足在企业的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2、师资配备:实现行动导向的教学,必须处理好校内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分工、协作问题,并需及时进行适应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职教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兼职教师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优势,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订单项目以及顶岗实习环节的实施等。

3、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设计的优化

学生就业后,通过毕业生反馈、专家论证和企业调研等,进行下一轮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修改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一)经济社会背景

1、产业构架和产业规格。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重点看重的教育专业之一。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发展规划是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点关注,国家鼓励全面开发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电路,从更快的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山东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并把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放在第一位。这就为本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电子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山东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电子电器产品强省,有海尔、海信、浪潮、鸿富泰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同时山东也是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一级市场,世界及国产品牌都在抢占山东市场,纷纷在山东开店、设厂,形成了明显的电子行业区域优势从全国范围看,已经形成广东、山东、江浙、京津唐四大电子产业区域。

2、人才需求。多数企业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从国家产业部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给出的数据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并没有多少,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到十万;从山东这个电器大省每年给出的数据来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名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来填充各行业岗位的需求。

就业岗位发生变化。作者在经过了海尔、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电子企业用人情况调查之后发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产品的技术不断的升级,新型科技的不断采用,其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岗位也随着变化。电子电器技术与销售岗位、技术服务岗位、产品管理岗位,是企业给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这些也是比较常见的岗位。电子电器技术销售及服务岗位: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维护、电子维护网络的开发和管理,其中的技术元素特别的多。在这些岗位当中人才更为紧缺的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维修岗位,在这个岗位中急缺高素质人才。电子电器产品管理岗位:主要有电子电器生产出来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装配、调试、检验、设备维护和生产管理,以及电子电器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最后说到电子电器工艺岗位,这个岗位关系到电子电器生产时的工艺是否到位,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个岗位当中也是屈指可数。

企业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选择人员,都要求,人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如团结精神、人员交际、敬业精神、行业洞察力等,即员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是由数个小型工作进程所组成的。企业的这种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职业教学当中,可以把其转化为教学式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岗位人才。从电子技术方面看来,相对于的职业标准国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家所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与鉴定指标进行融合理解。

(三)行动领域确定

行动领域的具体解释是工作生活当中的情景构架,与原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动态等一些情景结构所合成的任务总和。另外从企业方面看行动领域,是按照企业所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的领域,以达到完成企业工作的目的。

(四)学习领域确定

行动利于教学归纳中包含了学习领域,这种规划是按照教学流程进行的,对教育领域进行规划后,用于以后的教学行动领域当中。职业教育当中的职业行动领域存在每一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当中。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给定的学习时间这三个基础因素,是学习领域构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学习领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标的具体描述,而任务的学习则让学习领域更具专业化、精确化。当学生在进行该领域的学习时那么学习目标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学习效果,可以使用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描述;而任务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作为基准学时,可灵活安排。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证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从而让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佩禹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方案[R].2012.

[3]田栋.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世界家苑,2013(6).

[4]梁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2(29).

[5]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

[6]曹小英.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9

【关键词】城建;信息化;电子管理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城建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其落实到实践管理中,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形式,凸显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优势,提升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以下就是对城建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城建部门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培养更多专业化档案管理人员。

一、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建档案管理建设重视度不足,即领导阶层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未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继而导致城建档案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投入不足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最终影响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第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城建档案管理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而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技术层面的落后,从而致使信息查询及归纳等环节受到一定限制,无法有效发挥其功效。

二、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对策

(一)建设信息查询系统。在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中建设信息查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城建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信息整合的方式总结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操作平台,并确保操作平台能与资料库形成一定联系,继而便于用户在对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及时获取自身所需信息。其次,由于信息查询系统的构建对城建部门软件开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软件开发质量,要求城建部门应注重与专业软件开发公司间的合作,同时依据本单位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现状引进相应的成熟软件,最终满足档案信息查询需求。此外,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保障系统信息的动态更新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度。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成效,因而在此背景下各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且应以高薪招聘的方式引进个人素质高且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继而为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此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管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到现代科技知识及电子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工作环节中,提升整体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由于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对管理人员知识掌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管理人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及时更新自身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达到良好的档案信息管理状态。

(三)构建网络管理体系。构建网络管理体系是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此,要求城建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管理权限,并基于逐层逐级的基础上构建城建档案局域网,继而由此缓解城建管理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档案局域网构建的基础上应确保局域网间的有效连接,继而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最终保障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网络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亦有助于用户透过网络平台随时查阅自身所需的档案资料,为此,城建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网络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且将其纳入到创新计划中,提升档案信息的整体利用效率。另外,在网络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倡导市馆、县馆、部门档案室三级联网目标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档案信息价值的发挥,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管理中。

三、结论

综上可知,部分城建单位在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城建部门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引入,且从构建网络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信息查询系统等途径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档案信息管理环境,提升档案信息的整体利用效率,推动城建部门管理工作朝着更为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篇10

关键词:eDa技术;双语教学;多媒体

作者简介:蔡剑华(1979-),男,湖南桂阳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郭杰荣(1973-),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6aa06Z105)、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基金、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72-02

为了紧密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迅速推动“双语教学”的文件(2001年4号文),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国家加人wto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趋势。鉴于此,课题组对“eDa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总结几年来课题组在双语教学上的经验,论述“eDa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供同仁讨论。希望将双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摸索出一条适合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的,且能有效推广的双语教学道路。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eDa技术”课程是本科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硬件描述语言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技术。eDa技术是信息时代的热门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前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科“eDa技术”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滞后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再者,eDa技术所用VHDL语言是基于英语的硬件描述语言,eDa的开发软件(如:maXpLUSSⅡ,Quartusii等)都是国外研发的,其界面也是全英文的。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调试和仿真时,其交互界面和提示语都是英文的。所以,在eDa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英文的环境中进行。这正是促使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将双语教学应用于“eDa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和运用英语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教材的能力和应用英文版软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取上,学校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DigitalSystemDesignwithVHDL》,本书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系高级讲师markZwolinski编著的原版英文教材,为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也是重点引进教材。本书还有中文译本,十分适合教师与学生参照学习,是为学习数字设计课程的学生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集成数字设计与VHDL综合的工作技术人员准备的,它把数字设计的原理和VHDL的使用指南结合起来了,同时讨论了系统综合问题并提供了改进模拟准确性和性能的实际原则。经过近两年学院电信专业试用,学生和老师的反映都良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采用了扩充性双语资料,如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电信专业英语书和一些CpLD/FpGa芯片英文数据手册的使用,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硬件描述语言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流程,把数字设计的原理和VHDL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了。本课程具体分为硬件描述语言和实例编程两部分,但这两部分不是割裂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构成一门整体性的课程。

第一部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电气结构,综合逻辑设计的基础知识、使用VHDL模型的综合逻辑、综合构建块等知识

第二部分:组合逻辑设计

第三部分:时序逻辑设计

第四部分:VHDL综合、测试设计

第五部分:系统设计

上述内容的安排已经包含了实践性教学,VHDL语言及其编程思想和软件的应用穿插在每个章节中,以出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授的。在每次课堂教学之余,都要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为他们开设阅读书目,浏览相关网站;在课堂之后,教师提供大量的课外辅导和编程练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上课,板书、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加大英语的课堂教学覆盖面;课堂授课采用英语口语。在学生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跨越之间,构筑“闯关”的平台;编制和使用多媒体电子教案;自编一些讲义、生词表和习题集;采用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方法,把授课地点由教室搬到实验室,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教师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同时,学生也可课堂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绝大部分课程在实验室进行,先理论讲授后做实验,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论知识。

(3)多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小讲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言,各抒己见,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再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

2.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本课程的特点需大版面的板书程序,以及一对一的软件操作,多媒体授课的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83.7%。目前学校拥有专用多媒体大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2)自制和下载声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为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下载了多部成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自制了一批教学课件,如“可编程逻辑器件”、“maXpLUSSⅡ、Quartusii的使用”等Cai课件。

3.考核方法

鉴于“eDa技术”是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并采用双语教学,考试、考核方法如下:理论知识考核占50%;实验技能考核占30%;平时学习考核占20%。

五、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最根本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生的评价中能够得到最忠实的体现。近两年学院在电信2008级、2009级、2010级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开展“eDa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接受过本课程教学的学生对本课程反映普遍都非常好,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和丰富性、知识的新颖和系统性、能力培养的切实可行性,都表示了赞扬和肯定。教师对学生评价较高,2008级学生测评分数为88.6;2009级学生测评分数为91.3;2010级学生测评分数为89.5。学生普遍认为:eDa技术所用VHDL语言是基于英语的硬件描述语言,eDa的开发软件(如:maXpLUSSⅡ)都是国外研发的,其界面也是英文的。用这些工具调试和仿真时,其交互界面和提示语都是英文的。利用双语教学有利于他们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熟练eDa的开发环境,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专业英语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他们阅读原版英文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掌握现代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本课程得到了校内同事的充分认可。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充实,方法多样”,是一门特色明显、高质量的优秀双语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六、问题的思考

在近几年“eDa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

1.教材建设方面

本课程可选用的教材,尤其是英文原版教材较少,所以课题组的做法是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对现有“eDa技术”教材的引进和修编工作。

2.教学条件建设方面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开辟用于本课教学的多媒体教室用于教学,尽量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像语音教室那样,做到一人一机的多媒体教学,但这个投入较大,应尽量做到资源共用,可让别的教学活动参与进来。

3.教学方法研究方面

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调研和研讨,探讨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和本课程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和相关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任课老师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学生和老师的瓶颈,若条件允许,尽可能聘请外教对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和听说训练,或聘请国外几家大的CpLD/FpGa芯片公司的驻华外国工程师来校讲学。

4.网络教学方面

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系统和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把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课件、习题、课程参考文献、实践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内容传上网并供学生下载,建立师生互动区,随时了解和反馈教与学双方的要求,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李俊山,李继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改实践及发展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

[2]markZwolinski.DigitalSystemDesignwithVHDL[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